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春江花月夜翻译范文

春江花月夜翻译精选(九篇)

春江花月夜翻译

第1篇:春江花月夜翻译范文

关于柳树的诗句(一:

1、一丝杨柳千丝恨,三分春色二分休。——薛昂夫《最高楼》

2、春风不解禁杨花,蒙蒙乱扑行人面。——晏殊《踏莎行》

3、城外春风吹酒旗,行人挥袂日落时。长安陌上无穷树,唯有垂杨管别离。——刘禹锡《杨柳枝》

4、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刘禹锡《竹枝词》

5、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候。——王昌龄《闺怨》

6、春尽絮花留不得,随风好去落谁家。——刘禹锡《杨柳枝河九首》

7、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贺知章《咏柳》

8、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9、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10、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玉勒雕鞍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欧阳修《蝶恋花》

11、芳蹊密影成花洞,柳结浓烟花带重。——李贺《春怀引》

12、一溪烟柳万丝垂,无因系得兰舟住。——周紫芝《踏莎行》

13、杨柳又如丝,驿桥春雨时。——温庭筠《菩萨蛮》

14、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劝告客尝。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李白《金陵酒肆留别》

15、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高鼎《村居》

16、年年柳色,灞bà陵伤别。——李白《忆秦娥》

17、白杨多悲风,萧萧愁杀人。——无名氏《古诗十九首·去抓日已疏》

18、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苏轼《水龙吟》

19、弱柳从风疑举袂。——刘禹锡《忆江南》

20、渡头杨柳青青,枝枝叶叶离情。——晏几道《青平乐》

21、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熏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栏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欧阳修《踏莎行》

22、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

23、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24、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郑谷《淮上与友人别》

25、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韩愈《晚春》

关于柳树的诗句(二):

【唐】方干

摇曳惹风吹,临堤软胜丝。态浓谁为识,力弱自难持。

学舞枝翻袖,呈妆叶展眉。如何一攀折,怀友又题诗。

【唐】韩偓

一笼金线拂弯桥,几被儿童损细腰。

无奈灵和标格在,春来依旧褭长条。

【唐】韩琮经典诗句

折柳歌中得翠条,远移金殿种青霄。

上阳宫女含声送,不忿先归舞细腰。

【唐】韩溉

雪尽青门弄影微,暖风迟日早莺归。

如凭细叶留春色,须把长条系落晖。

彭泽有情还郁郁,隋堤无主自依依。

世间惹恨偏饶此,可是行人折赠稀。

咏柳

【唐】韩偓

褭雨拖风不自持,全身无力向人垂。

玉纤折得遥相赠,便似观音手里时。

【唐】李商隐

江南江北雪初消,漠漠轻黄惹嫩条。

灞岸已攀行客手,楚宫先骋舞姬腰。

清明带雨临官道,晚日含风拂野桥。

如线如丝正牵恨,王孙归路一何遥。

【唐】李商隐

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

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

题柳

【唐】李中

折向离亭畔,春光满手生。群花岂无艳,柔质自多情。

夹岸笼溪月,兼风撼野莺。隋堤三月暮,飞絮想纵横

【唐】李峤

杨柳郁氤氲,金堤总翠氛。庭前花类雪,楼际叶如云。

列宿分龙影,芳池写凤文。短箫何以奏,攀折为思君。

垂柳

【唐】李商隐

娉婷小苑中,婀娜曲池东。朝佩皆垂地,仙衣尽带风。

七贤宁占竹,三品且饶松。肠断灵和殿,先皇玉座空。

关于柳树的诗句(三):

咏柳

【唐】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

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

临川见新柳

【唐】崔橹

不见江头三四日,桥边杨柳老金丝。

岸南岸北往来渡,带雨带烟深浅枝。

何处故乡牵梦想,两回他国见荣衰。

汀洲草色亦如此,愁杀远人人不知。

【唐】崔橹

风慢日迟迟,拖烟拂水时。惹将千万恨,系在短长枝。

骨软张郎瘦,腰轻楚女饥。故园归未得,多少断肠思。

青门柳

【唐】白居易

青青一树悲痛色,曾入几人离恨中。

为近都门多送别,长条折尽减春风。

新柳

【唐】杜牧

无力摇风晓色新,细腰争妒看来频。

绿荫未覆长堤水,金穗先迎上苑春。

几处悲痛怀远路,一枝和雨送行尘。

东门门外多离别,愁杀朝朝暮暮人。

长安新柳

【唐】陈光

九陌云初霁,皇衢柳已新。不一样天苑景,先得日边春。

色浅微含露,丝轻未惹尘。一枝方欲折,归去及兹晨。

题柳

【唐】狄焕关于柳树的诗句

天南与天北,此处影婆娑。翠色折不尽,离情生更多。

雨余笼灞岸,烟暝夹隋河。自有佳名在,秦松继得么。

柳绝句

【唐】杜牧

数树新开翠影齐,倚风情态被春迷。

依依故国樊川恨,半掩村桥半拂溪。

关于柳树的诗句(四):

《观猎》作者为唐朝文学家王维。其全文诗句如下:

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

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

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

【翻译】

角弓上箭射了出去,弦声和着强风一齐呼啸!将军和士兵的猎骑,飞驰在渭城的近郊。枯萎的野草,遮不住尖锐的鹰眼;积雪融化,飞驰的马蹄更像风追叶飘。转眼间,猎骑穿过了新丰市,驻马时,已经回到细柳营。凯旋时回头一望,那打猎的地方;千里无垠,暮云笼罩,原野静悄悄。

《新柳》作者是宋代文学家杨万里。其全文古诗如下:

柳条百尺拂银塘,且莫深青只浅黄。

未必柳条能蘸水,水中柳影引他长。

【翻译】

百尺长的柳条轻拂过闪耀着银光的水塘。柳色尚且还不是深青的,只是浅浅的黄。未必柳条能蘸到水。那是因为水中的柳影将它拉长了。

《咏柳》作者是宋代文学家曾巩。其全文诗句如下: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翻译】

当春天刚到来的时候,零乱的柳条还没来得及转变为浅淡的青黄色,它就倚仗着东风吹拂而飘忽摇摆,气势更加猖狂。那些柳条只会使柳絮飞上半天,企图遮蔽日月的光辉,却不知秋季来临,天地间还将有一场又一场的严寒霜冻,到那时它就要枯萎凋零了。

《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作者是唐代文学家杜甫。其全文诗句如下: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翻译】

翠绿的柳树,在河边摇荡,引来了爱嬉闹的黄鹂。两只可爱的黄鹂鸟,不断的鸣唱,好像在赞颂柳树的美丽。抬头一看,许多只又白又可爱的白鹭排着整齐的队伍,一齐向蔚蓝的天飞去,样貌真是令人喜爱。从小小的窗户里望出去,西边的山岭依然被白雪所覆盖,那洁白的雪,好像是永远溶化不掉的样貌,一向罩在山顶上。之后,我打开门,望着远远的湖泊,看着那正要远征的东吴战舰,一排排,一排排,真像是一条条水中的蛟龙啊。

《咏柳》作者是唐代文学家贺知章。其全文诗句如下: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翻译】

高高的柳树长满了翠绿的新叶,轻柔的柳枝垂下来,就像万条轻轻飘动的绿色丝带。这细细的嫩叶是谁的巧手裁剪出来的呢原先是那二月里温暖的春风,它就像一把灵巧的剪刀!

《村居》作者是清代文学家高鼎。其全文诗句如下: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翻译】

农历二月,村子前后青草渐渐发芽生长,黄莺飞来飞去。杨柳的枝条轻拂着堤岸,在水泽和草木间蒸发的水汽,烟雾般地凝聚着,令人心醉。村里的孩子们早早就放学回家了。他们趁着春风劲吹的时机,把风筝放上蓝天。

《游山西村》作者是宋代文学家陆游。其全文诗句如下: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仗无时夜扣门。

【翻译】

不要笑话农家腊月做的酒浑浊,丰收之年有丰足的佳肴款待客人。一重重山,一道道水,怀疑会有无路可行的时候,忽然看见柳色暗绿,花色明丽,又一个村庄出此刻眼前。你吹着箫,我击着鼓,结队喜庆,春社祭日已经临近,布做成的衣衫,最普通的帽,简朴的古风仍然存在。从今日起,如果能够乘着月光闲游,我这白发老翁也要随夜乘兴,拄着拐杖,敲开农家朋友的柴门。

《新年作》作者为唐朝文学家刘长卿。其全文诗句如下:

乡心新岁切,天畔独潸然。

老至居人下,春归在客先。

岭猿同旦暮,江柳共风烟。

已似长沙傅,从今又几年。

【翻译】

新年来临思乡之心更切,独立天边不禁热泪横流。到了老年被贬居于人下,春归匆匆走在我的前头。山中猿猴和我同度昏晓,江边杨柳与我共分忧愁。我已和长太傅一样遭遇,这样日子须到何时才休。

《新柳》作者是宋代文学家杨万里。其全文诗句如下:

柳条百尺拂银塘,且莫深青只浅黄。

未必柳条能蘸水,水中柳影引他长。

【翻译】

百尺长的柳条轻拂过闪耀着银光的水塘。柳色尚且还不是深青的,只是浅浅的黄。未必柳条能蘸到水。那是因为水中的柳影将它拉长了。

《二月二日》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李商隐。其全文诗句如下:

二月二日江上行,东风日暖闻吹笙。

花须柳眼各无赖,紫蝶黄蜂俱有情。

万里忆归元亮井,三年从事亚夫营。

新滩莫悟游人意,更作风檐夜雨声。

【翻译】

二月二日,是蜀中的踏青节,我独自漫步在江边。沐浴着温暖的春日、和煦的春风,我听到远处传来悠扬的笙歌。在这早春啊,花朵吐出了花蕊,细长如须;柳树长出了嫩叶,细小如眼,各自可爱无比。岸边,紫蝶和黄蜂在花柳间穿梭追逐,缠绵多情。客居异乡,我多想回到万里之隔的家乡啊,过着陶渊明那样的隐居生活。可如今,三年来我却一向在柳营任事,不曾回乡。新滩碧波荡漾,流水淙淙。它们不能理解我的羁旅愁思之情,那盈耳不绝的流水声,听起更像午夜时檐上滴落的凄凄风雨声。

《寄砀山主簿朱九龄》作者为唐朝文学家王禹偁。其全文诗句如下:

闲思蓬岛会群仙,二百同年最少年。

利市襕衫抛白纻,风流名纸写红牋。

歌楼夜宴停银烛,柳巷春泥污锦鞯。

今日折腰尘土里,共君追想好凄然。

【翻译】

此诗以首句“忽思”展开,次句紧承首句点题,颔、颈二联都与上联的对句紧密街接,环环相扣,显得一气呵成,至尾联却以神龙摆尾之势突然一折,既与前三联在气氛上构成鲜明的对照,又与首句遥相呼应,使全诗曲折有致而又浑然一气,颇见结撰之妙。此诗是诗人较年轻时的作品,其意境情调与之后之作颇有差别,但全诗明白晓畅,情真意切,已经显示出与五代以来浮靡纤丽之作有很大不一样。

《咸阳城东楼》作者为唐朝文学家许浑。其全文诗句如下:

一上高楼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

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

【翻译】

登上高楼万里乡愁油然而生,眼中水草杨柳就像江南汀洲。溪云突起红日落在寺阁之外,山雨未到狂风已吹满咸阳楼。黄昏杂草丛生的园中鸟照飞,深秋枯叶满枝的树上蝉啾啾。来往的过客不要问从前的事,仅有渭水一如既往地向东流。

《金陵酒肆留别》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李白。其全文诗句如下:

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唤客尝。

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

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翻译】

风吹柳絮满店都是香味,吴地的女子压好了酒请客人品尝。金陵的年轻朋友们都来为我送行,送与被送的人都频频举杯尽觞。请你们问问这东流的水,离情别意与它相比究竟谁短谁长。

关于柳树的诗句(五):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作者是唐代文学家韩愈。其全文诗句如下: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翻译】

京城大道上空丝雨纷纷,它像酥油般细密而滋润,远望草色依稀连成一片,近看时却显得稀疏零星。这是一年中最美的季节,远胜过绿柳满城的春末。

《春夜洛城闻笛》是唐代文学家李白所著。其全文诗句如下: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东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翻译】

是谁家的庭院,飞出幽隐的玉笛声融入春风,飘满洛阳古城。客居之夜听到《折杨柳》的乐曲,谁又能不生出怀恋故乡的深情。

《江州重别薛六柳八二员外》作者为唐朝文学家刘长卿。其全文诗句如下:

生涯岂料承优诏,世事空知学醉歌。

江上月明胡雁过,淮南木落楚山多。

寄身且喜沧洲近,顾影无如白发何。

今日龙钟人共老,愧君犹遣慎风波。

【翻译】

平生那料还会承受优惠的诏书;世事茫然我只知学唱沉醉的歌。江上明月高照一排排鸿雁飞过;淮南木叶零落一重重楚山真多。寄身沧洲我真喜欢离海滨较近;顾影自怜白发丛生也无可奈何。如今我老态龙钟不免为人共弃;愧对你呵我再被遣要细心风波。

《征人怨》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柳中庸。其全文诗句如下: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翻译】

去年去驻金河今年来守玉门关,天天仅有马鞭和大刀与我作伴。阳春三月下白雪回到昭君墓地,我走过万里黄河又绕过了黑山。

《闲居初夏午睡起》作者是宋代文学家杨万里。其全文诗句如下:

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

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

【翻译】

梅子味道很酸,吃过之后,余酸还残留在牙齿之间;芭蕉初长,而绿阴映衬到纱窗上。春去夏来,日长人倦,午睡后起来,情绪无聊,闲着无事观看儿童戏捉空中飘飞的柳絮。

《绝句》作者为宋代文学家释志南。其全文诗句如下:

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翻译】

在参古树的浓阴下,系了小船,拄着藜杖,慢慢走过桥,向东而去。阳春三月,杏花开放,绵绵细雨像故意要沾湿我的衣裳似的,下个不停。轻轻吹拂人面的,带着杨柳清新气息的暖风令人陶醉。

《竹枝词》作者为唐朝文学家刘禹锡。其全文诗句如下: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

【翻译】

岸上杨柳青,江中风浪平,忽然传来岸上情郎那熟悉的唱歌声。就像东边天空中有太阳,西边却细雨蒙蒙,说是无晴(情)吧,其实却有晴(情)。

《闺怨》作者为唐朝文学家王昌龄。其全文诗句如下:

闺中少妇不曾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翻译】

闺中少妇未曾有过相思离别之愁,在明媚的春日,她精心妆饰,登上高楼。忽然看到路边的杨柳春色,惆怅之情涌上心头。她后悔当初不该让丈夫从军边塞,建功封侯。

《子夜春歌》作者为唐朝文学家王翰。其全文诗句如下:

春气满林香,春游不可忘。

落花吹欲尽,垂柳折还长。

桑女淮南曲,金鞍塞北装。

行行小垂手,日暮渭川阳。

【翻译】

春天的气息已经来到,满树林都是香气,这时候可不能忘了去春游。落花随风飞舞,好像都被春风吹落了,长长的柳枝折下一截还是显得那么长。远处传来采桑女委婉的歌声,我骑着金鞍马,穿着塞北的服装。背着手慢慢的走着,不觉太阳已经快要隐没在渭水边的大山后了。

《送元二使安西》作者为唐朝文学家王维。其全文诗句如下: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翻译】

清晨的微雨湿润了渭城地面的灰尘,盖有青瓦的旅舍映衬柳树的枝叶显得格外新鲜。我真诚地劝你再干一杯,西出阳关后就再也没有原先知心的朋友。

《凉州词》作者为唐朝文学家王之涣。其全文诗句如下: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翻译】

纵目望去,黄河渐行渐远,好像奔流在缭绕的白云中间,就在黄河上游的万仞高山之中,一座孤城玉门关耸峙在那里,显得孤峭冷寂。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杨柳曲去埋怨春光迟迟不来呢,原先玉门关一带春风是吹不到的啊。

《台城》作者为唐朝文学家韦庄。其全文诗句如下: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翻译】

江上春雨霏霏岸边青草离离,六朝往事如梦只剩春鸟悲啼。最无情的还是台城外的垂柳,依旧轻烟般地笼罩十里长堤。

《风止》作者是宋代文学家范成大。其全文诗句如下:

收尽狂飚卷尽云,一竿晴日晓光新。

柳魂花魄都无恙,依旧商量好作春。

【翻译】

暴风过后,云飘走了,太阳出来一竿子高,异常耀眼。柳树和花朵在刮风时都没有受伤,它们还在一齐商量着如何为春天添彩。

《幽居初夏》作者为宋朝文学家陆游。其全文诗句如下:

湖山胜处放翁家,槐柳阴中野径斜。

水满有时观下鹭,草深无处不鸣蛙。

箨龙已过头番笋,木笔犹开第一花。

叹息老来交旧尽,睡来谁共午瓯茶。

【翻译】

那湖光山色的美丽地方,就是我放翁的家。槐柳树阴满满啊,小径幽幽,归途袅袅。湖水满溢时白鹭翩翩,湖畔草长鸣蛙处处。新茬的笋早已成熟,木笔花却刚刚绽放。时光流逝人亦老,不见当年相识。午时梦回茶前,谁人共话当年。

《东栏梨花》作者为宋朝文学家苏轼。其全文诗句如下:

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

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

【翻译】

如雪般的梨花淡淡的白,柳条透漏出浓郁的春色,飘飘洒洒的柳絮夹带着如雪的梨花布满了全城。我怀着惆怅的心境冥想这暮春繁华过眼即空,可是这一刻仍是一年当中最美的,人生又能有几度清明啊。

《寓意》作者为宋朝文学家晏殊。其全文诗句如下:

油壁香车不再逢,峡云无迹任西东。

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

几日寂寥伤酒后,一番萧索禁烟中。

鱼书欲寄何由达,水远山长处处同。

【翻译】

坐在油壁香车里的美丽女子再也见不到了,她就像峡上之云,行踪不定。院落里,梨花沐浴在如水一般的月光之中;池塘边,阵阵微风吹来,柳絮在空中飞舞。这几天寂寞得很,喝多了酒伤了身体,又是寒食禁烟日,更感到眼前一片萧索景象。我写好一封信,想寄给她,但不知如何才能够送到你看水这般远,山这般长,到处都是高山远水阻隔,怎能送到此信。

《移家别湖上亭》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戎昱。其全文诗句如下: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

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翻译】

春风骀荡,景色宜人,我来辞别往日最喜爱的湖上亭。微风中,亭边柳条、藤蔓轻盈招展,仿佛是伸出无数多情的手臂牵扯我的衣襟,不让我离去。这情景真叫人愁牵恨惹,不胜留恋;住了这么久了,亭边柳树枝头的黄莺,也跟我是老相识了。在这即将分离的时刻,别情依依,鸣声悠悠,动人心弦,使人久久难于平静。

关于柳树的诗句(六):

1、盼到园花铺似绣,却更比春前瘦。――纳兰性德《四和香麦浪翻晴风s柳》

2、吴王故苑,柳袅烟斜。――仲殊《柳梢青吴中》

3、万转千回无落处,随侬只恁低低去。――周济《蝶恋花柳絮年年三月暮》

4、檀炷绕窗灯背壁。――陈克《谒金门柳丝碧》

5、梅似雪,柳如丝。――辛弃疾《鹧鸪天送欧阳国瑞入吴中》

6、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唤客尝。――李白《金陵酒肆留别》

7、打碎珊瑚,争似看仙桂扶疏横绝。――朱敦儒《念奴娇插天翠柳》

8、开从绿条上,散逐香风远。――刘禹锡《柳花词三首》

9、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晏殊《无题油壁香车不再逢》

10、西楼下,何处玉骢骄酒醒又今宵。――张景祁《小重山几点疏雅誊柳条》

11、直与路边江畔别,免被离人攀折。――毛文锡《柳含烟章台柳》

12、家山余五柳,人世遍千灯。――柳宗元《送元笔κ》

13、金凤小帘开,脸波和恨来。――牛峤《菩萨蛮柳花飞处莺声急》

14、并无黄叶伴飘飘。――陈维崧《临江仙寒柳》

15、二月东湖湖上路,官柳嫩,野梅残。――辛弃疾《江神子送元济之归豫章》

16、风流再莫追思,塌了酒楼,焚了茶肆,柳营花市,更呼甚燕子莺儿!。――张可久《小梁州篷窗风急雨丝丝》

17、闲云收尽,海光天影相接。――朱敦儒《念奴娇插天翠柳》

18、两行疏柳,一丝残照,万点鸦栖。――刘基《眼儿媚秋思》

19、赢得一场愁,鸳衾谁并头――牛峤《菩萨蛮柳花飞处莺声急》

20、红烛背,绣帘垂,梦长君不知。――温庭筠《更漏子柳丝长》

21、舞腰那及柳,歌舌不如莺。――白居易《洛桥寒食日作十韵》

22、门外平桥连柳堤,归来晚树黄莺啼。――温庭筠《春洲曲》

23、花不尽,柳无穷。――晏殊《喜迁莺花不尽》

24、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

25、西城杨柳弄春柔。――秦观《江城子西城杨柳弄春柔》

26、满城春色宫墙柳。――陆游《钗头凤红酥手》

27、虬枝偃盖宜仙岛,碧干撑天入凤池。――俞益谟《中洲株柳》

28、渭城朝雨徘岢荆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维《渭城曲》

29、暖雨晴风初破冻,柳眼梅腮,已觉春心动。――李清照《蝶恋花暖雨晴风初破冻》

30、长条短叶翠鳎才过西风,又过东风。――夏完淳《一剪梅咏柳》

31、万马不嘶,一声寒角,令行柳营。――刘过《沁园春张路分秋阅》

32、东风未放十分晴。――张辑《南歌子柳户朝云湿》

33、又恰是题诗时候。――卢祖皋《贺新郎挽住风前柳》

34、常随宝镫陪金勒,绝塞指挥万马嘶。――俞益谟《中洲株柳》

35、春澹情浓半中酒。――吴文英《夜游宫春语莺迷翠柳》

36、弄花喈柳小鸳鸯。――严仁《醉桃源春景》

37、鸳鸯对浴浪痕新。――牛希济《临江仙柳带摇风汉水滨》

38、酒醒处,残阳乱鸦。――仲殊《柳梢青吴中》

39、鸭炉香细琐窗闲。――晏几道《浣溪沙绿柳藏乌静掩关》

40、恨郎何处纵疏狂长使含啼眉不展。――顾浮队衤ゴ骸ち映玉楼春日晚》

41、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戴叔伦《兰溪棹歌》

42、更无柳絮因风起,惟有葵花向日倾。――司马光《客中初夏》

43、出墙花,当路柳。――晏几道《更漏子出墙花》

44、没幸章台成别恨,有情灞岸管离愁。――朱睢豆偾帕色》

45、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王维《田园乐七首其六》

46、尽飘零游冶章台客。――纳兰性德《淡黄柳咏柳》

47、柳丝浅拂,益尔轻r。――陈维崧《沁园春咏菜花》

48、花阴月,柳梢莺。――晏几道《愁倚阑令花阴月》

49、可是功名从来误,抚荒祠谁继风流后今古恨,一搔首。――卢祖皋《贺新郎挽住风前柳》

50、雪香浓,檀晕少。――晏几道《更漏子柳丝长》

51、今朝翦柳,东风送客,功名近也。――吴文英《水龙吟送万信州》

52、青闺娟眼窥人过,翠染柔丝带雨稠。――朱睢豆偾帕色》

53、冷空淡碧,带翳柳轻云,护花深雾。――吴文英《扫花游西湖寒食》

54、去年折赠行人远,今年恨依然纤手。――吴文英《花心动柳》

55、风回小院庭芜绿,柳眼春相续。――李煜《虞美人风回小院庭芜绿》

56、沈思前事,似梦里,泪暗滴。――周邦彦《兰陵王柳》

57、依依灞桥怨别。――高观国《解连环柳》

58、手种堂前垂柳,别来几度春风文章太守,挥毫万字,一饮千钟。――欧阳修《朝中措平山堂》

59、惜别漫成良夜醉,解愁时有翠笺还。――晏几道《浣溪沙绿柳藏乌静掩关》

60、旧相思偏供闲昼。――吴文英《夜游宫春语莺迷翠柳》

61、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王昌龄《闺怨》

62、柳拖金缕,着烟浓雾,髀湫酢――孙光宪《河传柳拖金缕》

63、郎到断桥须有路,侬住处,柳如金。――张惠言《江城子填张春溪西湖竹枝词》

64、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杨巨源《城东早春》

65、凭将心事记回潮。――张景祁《小重山几点疏雅誊柳条》

66、身间时序好,且登临。――章良能《小重山柳暗花明春事深》

67、已闻胡出河南境,不用兵屯细柳营。――王琼《九日登长城关楼》

68、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杜审言《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

69、柳絮欲停风不住,杜鹃声里山无数。――葛长庚《凤栖梧绿暗红稀春已暮》

70、眉叶细,舞腰轻。――晏殊《诉衷情东风杨柳欲青青》

71、骄总穿柳去,文挟春飞。――赵谩读俳仙西湖春泛》

72、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刘禹锡《竹枝词二首其一》

73、云淡风轻近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程颢《春日偶成云淡风轻近午天》

74、一瓢颜回陋巷,五柳先生对门。――王维《田园乐七首其五》

75、不愤钱塘苏小小,引郎松下结同心。――牛峤《杨柳枝五首其二》

76、轻寒漠漠侵鸳被。――谢逸《踏莎行柳絮风轻》

77、试从梅蒂紫边寻,更绕柳枝柔处问。――晏几道《木兰花风帘向晓寒成阵》

78、有坡柳风情,逋梅月色。――詹玉《齐天乐送童瓮天兵后归杭》

79、梅片作团飞,雨外柳丝金湿。――雷应春《好事近梅片作团飞》

80、寒压重帘幔绣。――吴文英《夜游宫春语莺迷翠柳》

81、书角吹杨柳,金山险马当。――张玉娘《从军行》

82、返照迎潮,行云带雨。――贺铸《芳心苦杨柳回塘》

83、无奈愁人把做断肠声。――张辑《南歌子柳户朝云湿》

84、正千丝万绪,难禁愁绝。――高观国《解连环柳》

85、因甚为他成]u毕竟是春迤逗。――纳兰性德《四和香麦浪翻晴风s柳》

86、空追念邮亭,短枝盈首。――吴文英《花心动柳》

87、龙舟凤舸木兰香,锦帆张。――毛文锡《柳含烟隋堤柳》

88、无寻处,惟有少年心。――章良能《小重山柳暗花明春事深》

89、乍削柳枝聊代札,时窥云影学裁衣。――皎然《山居示灵澈上人》

90、台榭空蒙烟柳暗,白鸟衔鱼欲舞。――纳兰性德《摸鱼儿午日雨眺》

91、高卷水晶帘额衬斜阳。――张泌《南歌子柳色遮楼暗》

92、韶华不为少年留。――秦观《江城子西城杨柳弄春柔》

93、花柳上斗尖新。――晏殊《山亭柳赠歌者》

94、讶客神犹寒,吟窗易晓,春色无柳。――周端臣《木兰花慢送人之官九华》

95、罢垂纶,还酌醑,孤村遥指云遮处。――李《渔歌子柳垂丝》

96、蓦见人家,杨柳分烟,扶上檐牙。――乔吉《折桂令客窗清明》

97、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缫车,牛衣古柳卖黄瓜。――苏轼《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枣花》

98、候馆梅残,溪桥柳细。――欧阳修《踏莎行候馆梅残》

99、柳丝长,桃叶小。――晏几道《更漏子柳丝长》

100、澄波澹澹芙蓉发,绿岸参参杨柳垂。――孟浩然《高阳池送朱二》

101、章台柳,近垂旒,低拂往来冠盖。――毛文锡《柳含烟章台柳》

102、日落谢家池馆,柳丝金缕断。――韦庄《归国遥春欲晚》

103、今宵求梦想,难到青楼上。――牛峤《菩萨蛮柳花飞处莺声急》

104、红日淡,绿烟晴。――晏几道《更漏子柳丝长》

105、曲曲柳湾茅屋矮,挂鱼罾。――陈继儒《浣溪沙初夏夜饮归》

106、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李白《忆秦娥箫声咽》

107、轻步暗移蝉鬓动,罗裙风惹轻尘。――牛希济《临江仙柳带摇风汉水滨》

108、更添蜡屐游山兴,为问平湖西复西。――许德溥《西桥柳色》

109、灞桥烟柳,曲江池馆,应待人来。――陆游《秋波媚七月十六日晚登高》

110、留恋海棠颜色过清明。――张辑《南歌子柳户朝云湿》

111、暗黄看到绿成阴。――翁元龙《醉桃源柳》

112、金沟御水自西东,昨岁陈宫,今岁隋宫。――夏完淳《一剪梅咏柳》

113、乍看摇曳金丝细,春浅映鹅黄如酒。――吴文英《花心动柳》

114、渠畔龙宫枕大堤,春风夹岸柳梢齐。――许德溥《西桥柳色》

115、春欲暮,残絮尽,柳条空。――欧阳炯《献衷心见好花颜色》

116、酒醒霞散脸边红,梦回山蹙眉间翠。――谢逸《踏莎行柳絮风轻》

117、凭栏干,窥细浪,雨萧萧。――温庭筠《酒泉子花映柳条》

118、纵饶有,绕堤画舸,冷落尽,水云犹故。――柳如是《金明池咏寒柳》

119、烟隔断晴波远岫。――吴文英《夜游宫春语莺迷翠柳》

120、飞絮落花时候一登楼。――秦观《江城子西城杨柳弄春柔》

121、锦屏寂寞思无穷,还是不知消息。――顾浮毒迫子杨柳舞风》

122、春思重,晓妆迟。――晏几道《更漏子柳丝长》

123、几点疏雅誊柳条。――张景祁《小重山几点疏雅誊柳条》

124、蛾儿雪柳黄金缕。――辛弃疾《青玉案元夕》

125、沽酒清阴时系马,招凉短槛几留题。――许德溥《西桥柳色》

126、绕湖烟冷罩波明。――翁元龙《醉桃源柳》

127、山泼黛,水道叮翠相搀。――黄庭坚《诉衷情小桃灼灼柳LL》

128、纤软风流,眉黛浅三眠初歇。――高观国《解连环柳》

129、好留蛮样到春宵。――陈维崧《临江仙寒柳》

130、闲凭熏笼无力。――陈克《谒金门柳丝碧》

131、怅岁久应长新条,念曾系花骢,屡停兰楫。――高观国《解连环柳》

132、玉痕销,似梅花,更清瘦。――吴文英《夜游宫春语莺迷翠柳》

133、忘机鸥鹭立汀沙。――吴琚《浪淘沙岸柳可藏鸦》

134、门外秋千,墙头红粉,深院谁家――仲殊《柳梢青吴中》

135、柳边丝雨燕归迟,花外小楼帘影静。――吴翌凤《玉楼春空园数日无芳信》

136、柳絮风轻,梨花雨细。――谢逸《踏莎行柳絮风轻》

137、青衫记得章台月,归路玉鞭斜。――刘迎《乌夜啼离恨远萦杨柳》

138、镜约关情,琴心破睡。――谢逸《踏莎行柳絮风轻》

139、笙歌未尽起横流,锁春愁。――毛文锡《柳含烟隋堤柳》

· ·

· ·

· ·

· ·

· ·

· ·

· ·

· ·

第2篇:春江花月夜翻译范文

2、出自:《春江花月夜》

【作者】张若虚 【朝代】唐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裴回,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第3篇:春江花月夜翻译范文

论文关键词:交际翻译理论,吴歌,谐音双关语

 

1. 吴歌中的谐音双关语

吴歌是指吴语地区包括江苏南部、浙江北部和上海市,即江浙沪等太湖流域地区的同属一个语言文化圈的民歌民谣。吴歌中有一个非常显著的特征,即喜用谐音双关语,是由“谐言”和“关语”构成的一种特殊表达方式,这在吴歌中运用得非常普遍,历史上称之为“吴格”。使用最鼎盛的两个时期就是南朝和明朝。

在南朝时期,《子夜》、《欢闻》、《读曲》等数百首歌曲,都是这一类歌谣。其中《子夜歌》四十二首中一半使用了谐音双关语。如:“今日已欢别,合会在何时? 明灯照空局,悠然未有期。”其中“空局”关语为“棋”,取其谐音为“期”。再比如“春蚕易感化,丝子已复生”(“春蚕”关“丝”谐“思”);“雾露隐芙蓉,见莲不分明”(“芙蓉”关“莲”谐“连”) 都是这一类谐音双关语。而在《读曲歌》八十九首中,几乎三分之二使用了谐音双关语。如:“打坏木栖床,谁能坐相思? 三更书石阙,忆子夜啼碑。”(“三更”关“夜”,“石阙”关“碑”谐音“悲”,“书”关“提”谐音“啼”。)又:“非欢独慊慊毕业论文格式,侬意亦驱驱。双灯俱时尽,奈何两无由”(“双”关“两”,“灯尽”关“无油”谐“无由”)。更有谐音双关语加叹谓构成歌谣的:“奈何许,石阙生口中,衔碑不得语。”可见谐音双关语在当时的民歌中运用很广泛。而且同一谐音双关语在多种曲调中反复出现,某些意象关系相对固定,比如“芙蓉”关“莲”,“方局”关“棋”“,黄莲”关“苦”,“石阙”关“碑”等等,说明当时谐音双关语运用已经格式化,成为一种很成熟的歌谣语言表达方式。吴歌中的谐音双关语,体现婉转细腻的情感特征,为南方人所特有。其以喻传情,以隐寓意,曲折诡谲,扑朔迷离,听众的思绪须得拐几个弯才能真正领会其本意,是这一时期吴地歌谣的重要标识。[1]

明代吴歌十分丰富,也喜用谐音双关语中国知网论文数据库。如刘效祖《锁南枝》之“瞎虫蚁逃生,实撞着你线索。”等,然实不多见。唯近现的天启崇祯年间冯梦龙之《山歌》,谐音双关语俯拾皆是。冯系江苏吴县人,对吴格谐音双关语自然熟悉。其《山歌》十卷用吴方言写儿女情长,成就极其伟大,是吴歌史上难得的好歌词。请看几首用谐音双关语写就的短 歌:[2]

思量同你好得场,弗用媒人弗用财。丝网捉鱼眼上起,千丈绫罗梭(谐“睃”)里来。

滔滔风急浪潮天,情哥郎扳椿要开舡。挟绢做裙郎无幅(谐“福”),屋檐头种菜姐无园(谐“圆”)。

旧人

情郎一去两三春,昨日书来约道今日上我门。将刀劈破陈桃核,霎时间要见旧时仁(谐“人”)。

冯梦龙运用谐音双关语更活,有的经过扩充令节奏更加活泼。如“姐道郎呀好像新笋出头再吃你逐节脱,花竹仿子绘竿多少班(《作难》)。”又:“好似黄柏皮做子酒儿,呷来腹中阴落落里介苦,生吞蟛蜞蟹爬肠(《思量》)。”另外毕业论文格式,谐音双关语大都用在短歌中,长篇山歌如《笼灯》、《门神》等却很少见。这说明谐音双关语最适用于独具本色的山野短歌。

前人对此已经作了大量研究工作。萧涤非先生在《汉魏六朝乐府文学史》将《吴声歌》中所用之谐声字概括成两大类.第一类,同声异字以见意者,如 “藕”为配偶之“偶”,以“芙蓉”为“夫容”,以“碑”为“悲” ,以“题”“蹄”为“啼”,以“梧”为“吾”,以“油”为因由之“由”,以“棋”为期会之“期”,以“堆”为“涕”,以“箭”为“见”,以“篱”为“离”,以“博”为“薄”,以计谋之“计”为发髻之“髻”,以衣裳之“衣”为依旧之“依”,以然否之“然”为燃烧之“燃”。第二类,同声同字以见意者,如以布匹之“匹”为匹偶之“匹”,以关门之“关”为关念之“关”,以消融之“消”为消瘦之“消”,以光亮之“亮”为见亮之“亮”,以飞龙之“骨”为思归之“骨”,以道路之“道”为说道之“道,以结实之“实”为诚实之“实”,以曲名之“散”为聚散之“散”,以药名之“散”为聚散之“散”,以曲名之“叹”为叹息之“叹”,以曲名之“吟”为呻吟之“吟”,以“风”波“流”水为游冶之“风流”,以围棋之“著子”为相思之“著子”,以故旧之“故”为本来之“故”等。此外,还有以二字声音相近而谐声以见意者,如以“星”为“心”,以“琴”为“情”之类皆是[3]。王运熙先生《六朝乐府民歌》中的《论吴声西曲与谐音双关语》将谐音分成“同音异字,同音同字毕业论文格式,混合”三类加以论述,同时还论述了六朝时期普遍使用谐音双关语的社会风气,并由此上溯到《诗经》与《史记》,论述了双音谐字的历史渊源,颇为详尽[4]。可以说,谐音双关语是吴歌最重要的表现手法及艺术特色,已成为历代研究者的共识。

2.交际翻译理论(CommunicativeTranslation)

由Peter Newmark提出的交际翻译理论即“译者应该将原语文本以其思想内容和语言形式都容易为译语读者所接受和理解的方式准确的传递出来。”在交际翻译中,译作所产生的效果应力求接近原作,力图传译出原文确切的上下文意义,使译文不论是在内容上还是在语言形式上都能为读者所接受。交际翻译把翻译的重点转移到原文的内容以及这些内容在译文中再现的过程和结果上来。在交际翻译中,译者可以用自己的语言写出比原作更好的作品来,译者有权力纠正或改进原作的逻辑关系,用优美的语言替代原文中晦涩的文字,去掉原文中模糊、重复和冗长之处,修改或阐清术语。译者甚至可以更正原文中的事实错误和笔误,将脚注中的内容添加在正文中。交际翻译以译作的读者为中心,为那些不期待遇到阅读障碍的读者提供更通顺、清晰、符合读者语言文化习惯的译作来,并且还能产生和原文一样的语势[5]。

3. 谐音双关语的翻译

谐音双关是利用字或词语的语音条件,使某些字或词语在特定语境中具有双重意义。英语和汉语双关在格式和修辞作用上虽然大致相同,但由于两种语言的语音和表达方式等不同,英语双关译成汉语或汉语双关译成英语时,往往难以找到理想的翻译。但是,笔者认为以交际翻译理论为指导,可以实现谐音双关语的恰当翻译。下面以笔者曾参与编译汪榕培教授主编的《吴歌精华》(英汉对照)[6]一书中处理谐音双关语的例子来论述。

交际翻译理论认为,译者应使译文不论是在内容上还是在语言形式上都能为读者所接受;并以译作的读者为中心,为那些不期待遇到阅读障碍的读者提供更通顺、清晰、符合读者语言文化习惯的译作。所以除了首先要尊重原文的意义之外,还要回到译作的读者这个中心上来。而《吴歌精华》(英汉对照)一书是编译给参加第27届世界文化遗产大会的中外嘉宾看的,所以译文必须明白、通畅、易懂,让来自世界各地的读者都能读懂,所以我们采取的翻译策略是把谐音双关语的字面意思和所隐藏的意思都翻译出来,或者是直接把谐音双关语所隐藏的意思翻译出来,否则,中外读者往往不知所云。事实证明,我们的翻译为吴歌起到了很好的挽救和宣传作用,因为吴歌已经越来越少的人知晓它了,正因为此毕业论文格式,国家已于2006年把吴歌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下面来看书中几例:

例1:怜欢好情怀,移居作乡里。桐树生门前,出入见梧子中国知网论文数据库。(《子夜歌》)

译文:I love my charming sweetheart all the more/When he moved his house to live near me. / With the Tung tree by my door,/ I can see my man as well as the tree.

在这首《子夜歌》中,最后一句“出入见梧子”,“梧子”谐音“吾子”,即“女方所爱的男子”,这里我们把“梧子”(the tree)和“吾子”(my man)两层意思都翻译出来了,同时,tree和第二句的最后一个词me押韵,整首诗形成abab的韵式。

例2:朝登凉台上,夕宿兰池里。乘月采芙蓉,夜夜得莲子。(《子夜四时歌》)

译文:I climb the terrace when the day is bright,/ And stay beside the lakeshore for the night./ Icollect lotus when the moon sheds light/ And pick the seeds,with my sweetheart in sight.

此歌中“ 芙蓉” 即“ 夫容” 的谐音,指被女性所钟爱的男子或丈夫;“容” 是仪容的意思。“莲” 谐“怜”,“莲子”即“ 怜子” ,译成口语就是“ 爱你”。这首歌曲显然是女子的口吻,“ 乘月采芙蓉”者,乘月会情郎也,“夜夜得莲子”者,即每个晚上都有得到同你相爱的机会,这两句其实是一样的意思。在翻译这首诗时,我们同样把它的两层意思lotus和my sweetheart都译出来了。

例3:思量同你好得场,弗用媒人弗用财。丝网捉鱼眼上起,千丈绫罗梭里来。(《山歌?睃》)

译文:If I’d like to getalong with you,/ Neither matchmaker nor gifts I need. / Asfish won’t escape from the mesh,/ So you won’t escape frommy eyes. / As satin comes from the shuttle,/ So lovecomes from the first sight.

在此歌中,“丝”、“思”谐音,“眼”双关“网眼与人眼”;“梭”谐“睃”,又与前文“眼”相呼应。冯梦龙有赞语道:“眼上起,梭里来,谐音双关语最妙,俗所谓双关二意体也。”此诗原文只有四行,但译文却有六行毕业论文格式,因为我们把最后两句所隐藏的谐音双关语也译出来了。因为译文的读者是来自世界不同国家的客人,如果只是直译成Fish won’t escape fromthe mesh,/ And satin comes from the shuttle,他们可能不知所云。

例4:情哥郎春天去子不觉咦立冬,/风花雪月一年空。/姐道:“郎呀,你好像浮麦牵来难见面,/厚纸糊窗弗透风。”(《久别》)

译文:In spring,you left andwinter is now here; / In vain I’ve missed you for thewhole year. / “It’s hard to seeyou just like getting flour from husk; / There’s not abit of news from you,” I’ll say to mydear.

在这首《久别》中,最后一句“厚纸糊窗弗透风”意即“没有情哥郎的任何消息”,所以我们直接把这句背后的谐音双关语翻译出来There’s not a bit ofnews from you,让读者一目了然。

4. 结语

总之,谐音双关语是吴歌最重要的表现手法及艺术特色,是由“谐言”和“关语”构成的一种特殊表达方式,这在吴歌中运用得相当普遍。但是在把吴歌翻译成英语的过程中,这种谐音双关语给翻译造成了很大的障碍。最后我们根据Peter Newmark所提出的交际翻译理论原则:“译者应力图传译出原文确切的上下文意义,使译文不论是在内容上还是在语言形式上都能为读者所接受;并以译作的读者为中心,为那些不期待遇到阅读障碍的读者提供更通顺、清晰、合符读者语言文化习惯的译作来。”而我们编译《吴歌精华》(英汉对照)一书是给参加第27届世界文化遗产大会的中外嘉宾看的,所以译文必须明白、通畅、易懂,让来自世界各地的读者都能读懂,所以我们采取的翻译策略是把谐音双关语的字面意思和所隐藏的意思都翻译出来,或者是直接把谐音双关语所隐藏的意思翻译出来。

[参考文献]

[1]陈林.六朝民歌之“隐语”及其遗韵[J]. 中国音乐,1998,3.

[2]冯梦龙,等.明清民歌时调集[M].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

[3]陈跃进.道教在六朝的流传与江南民歌隐语[J]. 社会科学战线,1996,6.

[4]王运熙.六朝乐府民歌[M]. 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

[5]Peter Newmark. 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

第4篇:春江花月夜翻译范文

领导宣布桃花节开幕。

音乐声中,全场锣鼓喧天、群鸽飞翔、礼花飘舞。

百名桃花仙子手持气球涌上舞台欢呼“春来了”,放气球升空后,在舞台上摆成“春”字造型。

开场锣鼓止,节目锣鼓音乐起。

观众席里四只雄狮、两条巨龙穿行而出,跑上舞台表演,庆贺桃花节开幕。

锣鼓止,音乐起。

歌舞《春天的歌谣》。

歌舞尾声中,三位主持人上场。

连连: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

张波:电视机前的观众朋友们,

合:大家好!

燕:(翻译)……

连连:第二届中国《连云港之春》桃花节,在新亚欧大陆桥东方桥头堡连云港市的海州区隆重开幕了。

张波:这届桃花节,由海州区人民政府、连云港市旅游局联全主办、江苏卫视和连云港电视合承办。

连连:开幕式大型文艺演出《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正通过连云港电视台影视综艺频道向全市观众现场直播。

燕:(翻译)……

张波:古老而又年轻的海州,是桃花盛开的地方;连云港的春天,带着桃花的芬芳,从这里走向高山、平原和大海,走向我们744平方公里的美丽家园。

连连:勤劳智慧的海州人民,和全市465万人民一道,用开拓创新精神,唤来了海州大地山明水秀、莺歌燕舞,连云港市花红柳绿、无限春光!

张波:春天来了,请听春天的声音,春天的交响!

燕:(翻译大意)……

一,歌曲组合《春来了》、《春之声》

张波:锦屏山郁郁郁葱葱,蔷薇河绿水长流。改革开放、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海州区委、区政府特别注意生态环境保护,走可持续性发展的道路。

连连:如今的海州大地,春光正好青山绿水,春风扑面鸟语花香。桃花涧里,游鱼戏水;孔望山上,白鹭飞翔。听,那是不是迎春的百鸟,在放声歌唱?

燕:(翻译大意)……

二,口技《百鸟迎春》

张波:海州古城,历史悠久。秦代置朐县,东魏置海州。自古以来就是“东海名郡”、“六郡古都”。

连连:生活在海州古城里的老百姓,看见过徐福从秦东门东渡日本;看见过宋江与张叔夜在白虎山鏖战……

张波:看惯了秋月春风、世事桑沧的海州人民,如今创造了现代化的小康时光。

连连:但是,老百姓们忘不了“千年风霜千年雨”、好似“一本大书”的“老海州”!

燕:(翻译大意)……

三,摇滚说唱《老海州》

张波:哎,连连,我到过全国不少地方,可觉得咱们海州三月里桃花怒放,风光最美。

连连:那是呀。连云港市山明水秀,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可是,你知道海州为什么有这么多的桃树、这么美的桃花吗?

张波:你给介绍介绍?

连连:那还是宋代诗人石曼卿在海州做通判的时候,常到石棚山读书,他发现山地间没有花卉点缀,就让人们用黄泥裹着桃核,往山上扔。宋代大诗人坡描绘当时的景象时,说石曼卿“戏将桃核裹黄泥,石间散掷如风雨。坐令空山出锦绣,倚天照海花无数。”大诗人欧阳修记载了这件事,说过了一两年呀,“花发满山,灿若锦秀”。

张波:古海州真是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也许从那时候开始,海州大地就成了“桃花盛开的地方”!

燕:(简要翻译大意)……

四,歌曲《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

张波:连云港的海州城是桃花盛开的地方,海州城外的桃花涧,三月里是春光最美的时候。

连连:是啊,三月里,海州春风飞桃花,随风飘香到天涯,桃花流水鳜(gui)鱼肥,春雨濛濛润万家!

燕:(简要翻译大意)……

五,歌舞《桃花雨》

张波:邓小平理论和总书记“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给咱们的老海州带来了日新月异的变化,给咱老百姓带来了殷实、富足的小康生活。

连连:是啊,老百姓盼的是家道富裕、国运昌盛,盼的是祥和万事兴。为咱老百姓取谋幸福的党和政府,“浩浩青史千秋万代留美名”!

燕:(翻译大意)……

六,歌曲《咱老百姓》

连连:进入崭新的二十一世纪,在区委、区政府领导下,海州人民为实践“富民强市”的宏伟蓝图,奋发图强,创造了非凡的业绩。

张波:看看今天的海州城,青砖红瓦流传着唐诗宋词的风韵,古老的城区焕发着现代化的青春气息。全区经济与社会事业的发展,已经迈上了“快速崛起”的快车道,让人禁不住要“为我们的今天喝彩”!

燕:(翻译大意)……

七,歌曲《为我们的今天喝彩》、《一个中国》

连连:海州城自古以来民风民俗敦厚纯朴,民间艺术多姿多彩。

张波:是啊,我听说古海州每年四月八要逢庙会,说书的,卖艺的,舞狮的,舞龙的,踩高跷的,耍旱船的,使人目不暇接,让人留连忘返。

连连:你说的那是白虎山庙会。那可是苏北鲁南有名的物资交流集会哟。不过呢,现在离四月八虽然还有些日子,为了庆贺中国第二届“连云港之春”桃花节开幕,市区民俗队还特别为今天准备了精彩的民俗表演!

燕:(翻译大意)……

八,民俗表演《古城闹春》

张波:海州古城,是一片充满魅力的城区。在美丽的锦屏山麓,就有著名的“三山一涧”。

连连:孔望山是孔子登山观海的地方,有比敦煌早二百多年的汉代摩崖造像;石棚山留下了石曼卿、坡的足迹和动人诗文;白虎山下张叔夜登高碑下,牧童拾得旧刀枪;桃花涧不仅桃花开满山、清泉石上流,更有关于桃花女的美丽传说……

张波:这片热土有源远流长的历史人文,浓郁醇厚的民风乡情,更有秀丽的山水,敞开怀抱欢迎四海宾朋。请到我们海州来!

燕:(简要翻译大意)……

九,歌曲《请到我们这里来》、《喜迎门》

连连:连云港市,在天一方,东夷少昊氏族是这里的先民,他们在将军崖上刻下了“东方第一天书”历经了七千年风雨沧桑,追寻富足安康的梦想不灭;

张波:海州古城,在海一方,秦始皇所立的秦东门,在这里已经站立了两千二百多年,如今,连云港市从这里走向世界,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对外开放!

燕:(简要翻译大意)……

十,歌舞《在海一方》

连连:古老的海州城,从历史深处走来。她置县已经有两千二百多年,设州也有一千四百五十多年的历史。

张波:青春焕发的海州区,向新的世纪走来。春风秋雨,春华秋实。看不够的蔷薇河畔杨柳依依,桃花灿烂;说不完的海州湾里“西游”“东渡”,“镜花”有“缘”!

燕:(简要翻译大意)……

十一,歌曲《古城春秋》

张波:三月桃花,万山红遍,这是连云港市向神州大地发送的春的信息,春的请柬。

连连:三月大地,春意盎然,海州古城是永远是桃花的季节、桃花的世界!

燕:(翻译大意)……

十二,歌曲《又见桃花开》、《公仆赞》

连连:有了代表全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共产党人,我们的生活会像三月的桃花一样,开出美丽的花,结出甜蜜的果。

张波:是啊,海州人民在党和政府领导下,用勤劳的双手,赢得了春去春又来、花谢花又开。

连连:虽然“花儿谢了明年还是一样的开”,但是丰收的果实需要我们用青春、用智慧、用汗水去换来!

燕:(翻译大意)……

十三,三人组合《REAO》、《和平之歌》

连连:春天张开了神奇的翅膀,带着古老而又年轻的海州城振翅翱翔;

张波:春天铺开了美丽的画卷,展现着勤劳智慧的海州人民走向富强的梦想。

燕:(翻译)……

连连:春秋代序,沧海桑田,海州城正以历史巨人的姿态,大踏步走进充满机遇和挑战的新世纪,挥洒春天的畅想;

张波:太平洋上,长风浩荡,连云港人展开走向世界的宏伟蓝图,改革开放、加快发展的巨轮,正鸣笛起锚,扬帆远航!

燕:(翻译)……

十四,歌舞《春天的畅想》

尾声:在主题歌《又见桃花开》声中,主持人上台并与众演员谢幕。

连连: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

张波:电视机前的观众朋友们,第二届中国《连云港之春》桃花节大型文艺演出《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马上就要结束了。

燕:(翻译)……

连连:在这大好的春光里,我们祝愿海州区经济腾飞、人民富足;

张波:祝连云港市早日实现“富民强市”的目标和理想!

合:祝大家工作顺利、身体健康!

第5篇:春江花月夜翻译范文

关键词:中西地域文化翻译策略

地域文化指的是由所处地域、自然条件和环境所形成的文化, 表现在不同民族对同一种现象或事物采用不同的言语形式来表达,不同民族在比喻、审美情趣和对同一事物的认识上存在着差异。[1]生活在不同的自然环境中的人会形成不同的文化。如生活在高山之中的人们,他们会崇拜山神,形成以山为中心的文化;生活在水乡的人们乐水,文化自然围绕着水。因而,地理位置在其文化形成中占据十分重要的位置。每种文化都因其地域、气候、环境的特点而具有不同的特征。体现在中西地域文化差异上:英国是一个岛国,由于受大西洋暖流与海洋季风的影响,其气候为海洋性气候。因受海洋的影响,英国的航海业、捕鱼业发达,这对其语言文化都产生了极大影响。而中国位于亚洲东部,是一个陆地国家,尽管也有漫长的海岸线,但中国自古是一个农业大国,逐渐发展成了农耕文化与文明。迥异的地理位置,使得中西文化异同,对翻译影响较大。

一、方位差异与翻译

由于地域文化的差异,中西方对方位理解与表达不同。中国人认为“南尊北卑”,自古以来就有来就有“南面为王,北面为朝”的说法,因而“南”通常要放在“北”前面,如“南来北往,从南到北”。而西方文化中却恰恰相反,常置“北”于前。英美人从英语地域文化上来理解汉语中的“从南到北”自然成了“from the north to the south(从北到南) ” , “北屋” 为“a room with a southern exposure”。 表示方向的复合词,中西方说法也不一样。例如:汉语说“东南”、“东北”、“西北”、“西南”,而英语却说“south-east(南东)”、“north-east(北东)”、“north-west(北西)”和“north-south”。由此可见,方位词不仅仅是地理概念,它们与民族文化、宗教思想、风俗习惯密切相关,更是一种文化现象。[1]对于方位的表达,由于中西方已经形成习惯,应遵照各自的习惯翻译,这样便于理解,不会造成混淆。

二、“东风”、“西风”与翻译

“东风”、“西风”的翻译一直是争议颇多的话题,这也是中西地域文化差异的一个明显表现。两个词所指为同一个事物“春风”,表达却不同,这是由于地理位置的不同。对于西方人而言,“东风”是从欧洲大陆北部吹来的风,十分寒冷,令人难以忍受,所以英国人讨厌“东风”是理所当然的,就如同中国人不喜欢“西北风”一样。然而,英国人喜欢“西风”,由于受大西洋暖流的影响,它给英伦三岛送去春天,故有“西风报春”之说。英国浪漫主义是人雪莱曾经在《西风颂》里称赞西风,表达对未来的美好憧憬:“O, wind, if winter comes, can spring be far behind?(啊,西风,假如冬天已经来临,春天还会远吗?)”。而在中国人心中,“东风”是春天的象征,它给大地带来了春的气息,使万物吐绿,生机盎然,因而有“东风报春”之说。中国人偏爱东风,这在许多诗词中都有大量体现,如:江南二月春,东风转绿苹;东风随春归,发我枝上花;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因而西方的“西风”就相当于中国的“东风”,那么在翻译时究竟该如何取舍?把“东风”直译为“east wind”还是稍加变通? 例如,东风夜放花千树,可译为“In the east wind tonight a thousand trees burst into bloom”,此为直译。其实这里的“东风”就是春风,如果意译为“spring breeze”也可以说得通,但这种翻译大大打折了其中的文化内涵。对于这种情况,直译为好,一方面直译可以最大限度再现原语文化,另一方面由于中西交流由来已久,并随之的不断加强与深入,大多数读者对“东风”、“西风”在中西方文化的差异都有一定的认识,不会产生太大影响,而且直译可以保留原来的风味。

三、动物与翻译

由于地域文化的差异,中西方对于同一种动物的认识和喜好会大不相同。如中国人最喜爱,最崇拜的“龙”,它会吞云吐雾,兴云降雨,保佑国家太平兴盛。我们把自己比喻成龙的传人,龙是高贵、神秘、权利与财富的象征。许多成语都有龙,如“龙飞凤舞”、“龙腾虎跃”、“龙凤呈祥”、“龙章凤姿”,龙代表的是吉祥如意,是美好的祝愿。而在西方,龙的印象却截然相反。在西方中世纪的传说里,龙往往是邪恶的象征,它拥有强大的力量与魔法能力,会喷火,使人害怕,因而常有英雄屠龙的故事。中西方的龙的形象和文化内涵都大不相同,因此在翻译时要十分谨慎,应采用多种译法,灵活变通。比如“龙飞凤舞”,可以用直译加注的方法:like dragons flying and phoenixes dancing-lively and vigorous flourishes in calligraphy。若带有比喻意思的可以意译或转化喻体。比如上面提到的“龙章凤姿”,是指蛟龙的文采,凤凰的姿容,比喻风采出众。翻译时如果直译为“the dragon’s talent and the phoenix’s appearance”会让西方人不解,无法把邪恶丑陋的龙和风采出众联系起来。这种情况,如果异译为,“great handsome appearance”人们就能马上理解这个成语的意思,不会产生歧义。再如,狗的形象在中西方文化里也截然不同。中国人认为狗是令人讨厌的,常常贬低它,如:“狗腿子”、“狼心狗肺”、“狗急跳墙”、“狗嘴里吐不出象牙”等。而西方人喜欢狗,认为狗是人类最忠实的朋友和伙伴,在英语中多呈褒义,如a lucky dog(幸运儿)、Every dog has its day.(烦人皆有得意日)、A good dog deserves a good bone.(有功者受赏)、Love me, love my dog.(爱屋及乌)等。狗作为动物时,可以直译,但狗作为一种文化现象的翻译要视情况采取变通处理,传达其承载的文化内涵。[1]中西方对动物有着不同的认识,所以同一种动物被赋予的性格和象征意义也不同,如中国的“老虎”和西方的“狮子”象征意义基本一致,都是勇敢、威严、力量的象征,可以替代。也有些动物的文化内涵是中西方特有的,无法找到与之相对应的,这样翻译时应懂得变通。

四、植物与翻译

由于地理、气候的影响,中西方的植物亦有所不同,因而与其相关的文化也不同。例如,中国盛产竹子,有许多竹的词语与诗词:“敲竹杠”、“青梅竹马”、“胸有成竹”、“势如破竹”、“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竹子被我们赋予了丰富的文化蕴含,中国人常以此明志,表示自己的气节与坚韧、谦虚的品质。而英国没有竹子,所以并无与竹子有关的词语,所以他们并不会产生此等联想。因而,翻译时,需要懂得变通,如:“胸有成竹”,可译为“have a card up one’s sleeve”,如果直译为“have a bamboo in one’s breast”,英国人可能无法理解。再如:“雨后春笋”,可以为“spring like mushroom”,虽然英国没有竹子,可是雨后快速生长这一特性蘑菇也具有,因而很容易理解且达到了同样生动的效果。

五、事物与翻译

事物的文化含义是指通过具体事物自身具有的特征表示一种抽象的意义。或者说,通过客观事物的特点来象征不同民族的主观文化心理。[1]如对月亮这一个古今中外唯一的事物,不同的文化却有不同的联想。在中国,月亮被赋予了多层含义:有浓浓的思乡情,“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有缠绵的爱恋,“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有表露愁苦之情的,“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有表达哲理之思的,“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而对于西方人,月亮只是一种自然现象,不会产生这些联想,只会想到阿波罗号首次登月的情景。由于对这一意象理解的完全不同,西方人很难理解中国人心中的月亮。然而,月亮毕竟是中西方人都十分熟悉的事物,随着中西方交流的日益加大,中国月亮的这种文化内涵会被逐渐接受,使他们了解到月的悲欢离合。另外,山水文化的翻译也常常出现在中国的诗词歌赋中。中国人爱咏物抒怀,寄情山水,从汉乐府的“山无棱,江水为竭”,到唐诗中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再到的“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山水都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与联想。那么,直译山水会不会是西方人产生同样地文化联想呢?本文认为,山水的意象在中西不会有太大差别,因而,对于诗中的山,水可直接译成“mountain,hill”,“water,river”。如:“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可译为“The bright sun is sinking behind the mountain, the yellow river is running towards the ocean”。

六、结语

中西地域文化的差异对翻译有一定影响,因而我们必须熟识这些差异才能更好地处理翻译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适当运用翻译技巧,灵活变通。对于可以直译的,应该直译,使文化内涵得以保留。如若所译内容含有文化内涵、象征、比喻意义时,应尽量寻找译入语文化中相对应的事物来替换。

参考文献:

[1]白靖宇.文化与翻译.[M].北京:中国社会学出版社,2010.8.

[2]胡文仲.文化与交际[M].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4.

第6篇:春江花月夜翻译范文

走上抗日路

我参加抗日活动是1939年秋,在马诸火车站参加“自卫队军训”,那年我只有17岁。1937年12月杭州沦陷,浙江省主席黄绍f撤至金华,他爱国,主张抗日,提倡各地成立战时政治工作队(简称政工队)。1938年3月,余姚政工队成立。县长林泽为队长,郭静唐为副队长,郭吸收了许多热血青年为政工队员,同时接受了中共余姚县委的领导,因此政工队员中70%是中共党员,如王文祥、马青、俞震等。

马诸车站自卫队后备队军训是余姚政工队策划的,除了军事教官外,指导员都是政工队员。我们穿的都是绿色军装,共有三个连120多人。除了军事教官教我们立正稍息,卧倒瞄准,夜间紧急集合外,指导员还给我们讲抗战形势和教唱抗日歌曲。1939年春天,日军经常到余姚马诸扔炸弹,警报一响,人心惶惶。军训一个月使我长进不少,就在那年秋天,我报名参加了县政工队战社团领导下的抗日救亡群众组织――纠察班,并担任班长。纠察班在我们夏巷村有12人,队员头戴斗笠,脚穿草鞋,臂别绿色纠察班袖章,肩背着大刀、红樱枪,神气十足。我们的宣传口号是“抗日救亡,人人有责,有钱出钱,有力出力”等等。我们的任务是锄奸除特,防禁奸商支敌。大家常到上虞边界的牛栏口、界牌头姚江沿岸检查过往船只,提倡国货,抵制洋货等等。如果说马诸车站军训是对我进行的抗日救亡启蒙教育,那么参加战社团纠察班,已是我自觉的抗日爱国行动。

1938年至1940年余姚形势很好,战社团员发展到10万余人。1941年1月皖南事变后,余姚政工队副队长郭静唐被捕,林泽营救郭静唐无效,挂印辞职,政工队解散。

1941年4月,日军发动宁绍战役,宁波、余姚相继沦陷,我们村变成了敌占区。在这样的逆境下,我们怎么办?大家经商量组织了“高跷会”,由赵银盛为会长,我为副会长。高跷会组织踏高跷、爬坟头拔烂田,滚荡车等活动,同时宣传抗日,很受青年欢迎。1941年秋,浦东部队分批到浙东,首战相公殿,打死打伤日军各8名,威震三北,后来又在阳觉殿战斗中打败日军三次冲锋,后由三北转四明。1943年秋,我村由高跷会改为“民兵队”,我为队长,赵银盛为副队长,在地方党的领导下开展了各种抗日活动。

神马渡奇兵

夏巷村有个夏巷渡,摆渡人是我们的民兵阿灿哥。三五支队经常过江,被三十里牌的日军发觉。小队长板川三郎带了翻译,大摇大摆来到夏巷渡,首先把阿灿哥训斥一顿,并强迫阿灿哥把渡船摇到三十里牌锁在那里。

有一天,日军小队长获悉,昨夜不知从哪里来的奇兵,竟有好几百人在夏巷渡过了江。板川小队长气势汹汹,带了翻译和两只大狼狗,到夏巷渡查看,但没发现船只。板川把阿灿哥带到三十里牌严刑逼供,要他供出夜渡三五支队的船在哪里。阿灿哥说:“我的船在你们那里,没有船怎么摆渡?”翻译说:“皇军小队长问你,昨夜有没有听到什么动静?”阿灿哥故意说道:“动静倒是有的,昨夜我听到有马蹄声,或许庙内的两只神马又出去了。”翻译听了似信非信,可板川是个有神论者,他急忙带着翻译到关帝庙,只见关帝两只眼睛直盯着他,又见周仓手中那把大刀好像要向他的头砍去。板川仔细查看两匹神马,发现马蹄确有河泥,马肚皮还是湿漉漉的,他大惊失色,扑通一下跪在关帝面前磕了三个响头,嘴里喃喃地说:“中国的神马大大的有!大大的有!”因此,“神马渡奇兵”的故事就这样传开了。其实,这都是我和民兵及阿灿哥一起想出的主意:我们用的是“稻桶船”,把两只稻桶用竹杠捆起来,用竹篙一篙一篙地撑过来的。之后,将稻桶拆散放在庙的厢房里,神不知鬼不觉,不料迷信的板川小队长竟以为是神灵所为!

痛打日伪军

1945年1月,我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同年1月20号至31号,浙东临代会在梁弄正蒙小学召开,我是沿江区的农民代表。会议共有108个代表。我们聆听了何克希司令员的军事报告,谭启龙书记的施政纲领报告,大会还选举了浙东行政委员会和临时参议会。紧接着我又参加了四明党训班。回乡后,我们成立了凤亭乡党支部,陈光明为支部书记,杨拓华为组织委员,我任宣传委员,同时又担任乡民兵大队长。由于我在这段时间抗日活动比较积极,引起了汉奸和日伪军的注意。

第7篇:春江花月夜翻译范文

【关键词】古诗 翻译 文化意象 差异

作为我国文学宝库的一颗璀璨明珠,中华古诗有着独特的语言特征:它们形式工整、韵律对称、意境深远。翻译活动通过语言和文字传播本民族的文化并引进异域的文化,是文化交流的重要渠道。但中西文化在历史传统、生活习俗、社会观念、政治制度、思维模式等方面均存在较大差异,中英两种语言在词汇、句法等语言层面也有很大不同,而古诗由于其独特的题材比其它文学作品的翻译更有难度。本文以古诗《无题》的翻译为例,着重探讨中英文化意象方面的差异及对待这种差异采取的翻译技巧。

一、 古诗翻译的标准

翻译最基本的要求是忠实与通顺。但诗歌在思想内容、语言形式、文化底蕴等方面都与其它文学形式有较大差异,需格外注重意境和韵味的传达,因此对诗歌翻译有着更高的要求。诗歌译者要具备译者与诗人的双重品质(李连波,2008)。许渊冲提倡诗歌翻译的“音美、形美、意美;江枫力求“形神皆似”,其他翻译家也以神韵、意境、节奏、韵律等方面为侧重点对诗歌翻译提出了不同标准。其实,古诗英译没有特定的标准,译者需要根据情况区别对待。

二、中西文化差异及其对古诗翻译的影响

翻译不仅涉及语言符号本身,更侧重传达文化。中英语言差异主要表现在词汇、句式、思维模式、文化意象、地域习俗等方面。本文着重探讨中英文化意象方面的差异。

文化交流活动中最棘手的就是深层文化沟通,而诗歌表现的往往就是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审美情趣这些深层的文化内涵,因此古诗英译最具有挑战性的就是文化意象的翻译。“中西诗人的感性不同,可以引起中国诗人诗兴的食物未必都能触发西方诗人的灵感,西方诗人所表达的感情和思想也往往是读惯中国诗的人所不易领悟(吕叔湘,1980)”。

中西思维模式差异在古诗翻译方面最大的影响就是讲中英两种语言的人们在诗句中的物象联想不一,如古诗中常出现的一个词“西风”,中国人看到这个词会联想到它的寒冷和万物凋零的景象,《西厢记》有诗云:“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等(杨立刚, 2004)。而西方文化中则没有这样的联想,相反,西方文化中喜欢吟咏西风,歌颂生命,如雪莱的《西风颂》中“哦,狂暴的西风,秋之生命的呼吸!”还有“西风啊,是你以车架把有翼的种子催送到黑暗的东床上”等整句都表达了这种意象,下面笔者通过李商隐的一首无题诗来分析中西思维方式及由此产生的文化意象差异。

无题

①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②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③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④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此诗寓情于景,借景抒情:暮春时节,东风无力,百花纷谢,美好的春光即将逝去,人力对此是无可奈何的,而自己的境遇之不幸,和心灵的创痛,也同眼前这随着春天的流逝而凋残的花朵一样不能挽回,固有首句的“相见时难别亦难。”

下面是这首诗的英文翻译:

No Title

①So hard we finally met, yet separated,

spring did not last, flowers faded,

that is why I am so dejected.

②Silkworms produce silk till they die,

flame twinkles till the candle runs out,

I will love you forever.

③In mornings into the mirror I am worrying aging,

so lonely I feel at nights when reading,

even the light from the moon is chilling.

④Far away from where you live,

I cannot reach you, my dear,

Hence, I send you letters sealed with my kiss.

可以看出,原诗①句中的“东风”在译文中没有体现,西方人对“东风”也不会产生东方人的联想;多出的一句“that is why I am so dejected”在原诗中虽不存在,但是确有此含义,这种翻译是一种意译的做法,值得借鉴。②句中“春蚕”及“蜡炬”的翻译虽然严格按照字面翻译了出来,但是西方人看了却不一定明白,因为他们的文化中对“蚕”和“蜡”并没有东方人的这种联想,于是译者添加了“I will love you forever”,这是译者对诗歌意义解读而做的努力。③句应该说是直译与意译的结合,但意境却大不如原诗。 ④句原诗中涉及两个神话故事,“蓬山”即蓬莱山,海外三神山之一,诗中指对方住处;“青鸟”是神话中的鸟,是西王母的使者,诗中借指传递消息的人。这些中国人理解起来并不困难,但是西方文化并没有这两个概念,因此他们不能产生同样的文化意象,加上思维方式差异,他们在头脑中不能产生这样的联想,因此④的译文也只是译出了其字面含义,让读者能够理解其概念意义,至于文化信息就不能传递了,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三、 结语

文章通过对古诗《无题》的差异探讨了中西文化意象差异。其实,中西两种文化在文化习俗、历史传统、价值观念、社交方式、、地域等方面都存在较大差异,而这些因素都对中国古诗的英译有着重要影响,值得深入研究。

这要求译者不仅精通中英两种语言,而且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蕴。要把古诗原文的风貌完整呈现也许是很难的事情,但只要对这些文化因素妥当处理,让译入语国家的人们理解古诗是可以做到的。

参考文献:

[1]高嘉正.吃透原诗―古诗英译的首要之举[J].上海科技翻译, 1999(4).

[2]肖娴.古诗文化内涵翻译的句式差异分析[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7(2).

[3]杨立刚.试析汉英文化差异与翻译[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4(11).

[4]吕叔湘.中诗英译对比录[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0.

第8篇:春江花月夜翻译范文

[关键词]《青花瓷》 歌词 翻译 陶瓷文化 软实力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6)12-0076-02

一、青花瓷元素与文化软实力

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央大力实施“中华文化走出去”战略,着力提升中华软实力。作为中华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陶瓷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值得向全世界重点推介。而说到中国陶瓷,人们首先想到的便是景德镇生产的秀丽典雅的青花瓷。历史上,青花瓷曾作为主打产品,沿着海上陶瓷之路,被输送到世界各地。近年来,青花瓷元素在各种国际场合频频亮相,吸引了世界的目光。2005年7月12日,一只绘有“鬼谷子下山”图案的元青花罐在英国佳士得拍卖行以2.3亿元人民币的天价成交(练崇潮,2014);2008年8月,在举世瞩目的北京奥运会上,青花元素无处不在,如青花领奖台、青花礼仪旗袍、青花雕塑和青花主题公园等等;2010年7月,范冰冰身着青花瓷礼服裙出现在国家形象宣传片中;周杰伦演唱的《青花瓷》和四川杂技演员表演的杂技《青花瓷》,分别出现在通过电视和网络向全球直播的2008年和2015年春节晚会上,让世界感受到了中国文化的魅力。

音乐是一个国家的名片,能够以一种“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来传达本国的文化,帮助本国树立起良好的国际形象,增强本国的国际影响力。因此,音乐文化也是一种软实力。(徐冰,2012)基于此,本文拟以歌曲《青花瓷》为研究对象,结合歌词中蕴含的文化因子和美学意境,探讨《青花瓷》歌词的英译,让外国听众在欣赏动听的旋律时,也能领略歌词中的文化魅力。

二、歌曲《青花瓷》概览

《青花瓷》是由方文山作词、周杰伦演唱的歌曲,也是两人合作的“中国风”歌曲的巅峰之作。这首歌收录于2007年11月2日周杰伦音乐专辑《我很忙》,并于2008年2月6日由周杰伦在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上演唱,2008年7月5日在第台湾金曲奖颁奖典礼上一举夺得“年度最佳歌曲奖”“年度最佳作词奖”“年度最佳作曲奖”三项大奖。《青花瓷》歌词还出现在2008年山东和江苏两省的高考试题中,引起社会热议。(百度百科,2016)此外,还出现了新西兰歌手罗艺恒和巴西歌手Marcela Mangabeira各自翻唱的两个英文版《青花瓷》,保留了中文版的音乐旋律,但是对歌词进行了改编,大大失去了中文版歌词的韵味,这对于想要领略中文版歌词中蕴含的中华文化的英语听众来说,是一个不小的遗憾。

曲调是音乐的骨架,歌词是音乐的华服。歌词表达了歌曲的宗旨和灵魂,阐述了一首歌所要表达的感情和主旨。《青花瓷》的成功,除了周杰伦优秀的作曲及完美的演唱,还应归功于方文山富于强烈画面感和浓郁东方韵味的“中国风”歌词。(莫红霞,2013)方文山曾说:“一直以来我就是一个民族意识很重的人,长期关注跟民族、传统、文化相关联的议题。当我的这种意识跟音乐相结合起来时,就自然而然地孕育出所谓‘中国风’的歌词。”(方文山,2008)

三、《青花瓷》歌词英译探微

笔者拟分析方文山《青花瓷》歌词中的文化因子、意象意境、修辞手法和信息瑕疵,并选取原武汉新东方校长李杜老师的《青花瓷》英译本,来探讨《青花瓷》歌词的英译。

(一)文化因子的再现

《青花瓷》歌词中出现了许多富含中国文化因子的词汇,如素胚、青花、牡丹、宣纸、釉色、仕女图、青花瓷、窑、泼墨山水画,这些都是青花瓷生产过程中经常用到的词汇,蕴含了深厚的陶瓷文化,涉及到拉坯、彩绘、上釉、烧窑等制瓷工序,对不熟悉陶瓷制作的外国听众具有无穷的吸引力,因此翻译时应尽量传达其中蕴含的文化。李杜译文中,将“青花”“牡丹”“仕女图”“青花瓷”“窑”分别直译成“the blue and white”“peony”“the portrait of a maiden”“the blue and white porcelain”“the kiln”,而“釉色”转译成动词“glaze”,是可取的。但将“素胚(在制瓷行业,‘胚’实际应作‘坯’)”仅仅译作“unglazed”,是不够的,因为“胚(坯)”没有传达出来。“素胚(坯)”即指没有上釉的陶瓷坯体,建议改译为“the unglazed body”。“宣纸”是我国传统的古典书画用纸,因产于安徽宣城而得名,2006年被评为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而译文中对此省略不译是不恰当的,建议可音译为“Xuan paper”。“泼墨山水画”,是中国国画的一种,“泼墨”是指用笔蘸墨汁大片地洒在绢上或纸上,画出物体形象的一种画法(百度百科,2016),因此仅仅翻译成“a landscape painting”是不够的,建议改译为“a splash-ink landscape painting”。

(二)意象意境的传达

方文山“中国风”歌词的艺术美感具体体现在韵味无穷的意象美和含蓄空灵的意境美两个方面。(段丽,2011)《青花瓷》中运用了大量意象词汇,如“冉冉檀香”“烟雨”“炊烟袅袅”“月色”“眼带笑意”“锦鲤跃然于碗底”“绣花针落地”“芭蕉”“骤雨”“门环”“铜绿”,栩栩如生,仿佛把我们带到了烟雨朦胧的江南小镇,营造出了一种“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境界,极具感染力。李杜译文中,“眼带笑意”(in your eyes smile is beaming)、“锦鲤跃然于碗底”(On the bottom of the white bowl blue and white carps leap to and fro)、“骤雨”(a sudden downpour)、“绣花针落地”(a needle falling into the ground)、“门环”(the copper knocker)的翻译可圈可点;但“冉冉檀香透过窗”(the incense rises)、“炊烟袅袅升起”(the chimmey smoke is to rise),“冉冉”和“袅袅”的动态意味没有翻译出来,建议分别改译为“the slow-rising incense floats the window through”、“curls of cooking smoke are seen rising”。此外,王维有诗云“雨打芭蕉叶带愁”,“芭蕉”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带有孤独忧愁之意,而香蕉未有此意,译文中“芭蕉”被替换为了“香蕉树”(the banana tree),似有不妥,建议改译为“the plantain tree”。“烟雨”“月色”“铜绿”被分别译为“the rain”“the moon”“rust”,过于直白,失去了江南水乡的韵味,建议改译为“the misty rain”“the moonlight”“greenish stain”。

(三)修辞手法的处理

《青花瓷》歌词中运用了许多修辞手法,使文字读和听起来都极富美感。首先运用比喻,如“瓶身描绘的牡丹一如你初妆”“而你嫣然的一笑如含苞待放”,分别用牡丹和含苞待放的花朵来形容所思念女孩的外貌和笑容,“你隐藏在窑烧里千年的秘密极细腻犹如绣花针落地”,用绣花针落地来形容秘密,打破常规又不失生动,可为传神之笔,李杜分别翻译为“From the peony on the vase emerges your image in maiden dress”“Bursting into a smile, you seem like a bud about to bloom”“The mystery of yours, buried deep in the kiln for thousands of years, is as delicate yet profound as a needle falling into the ground”,很好地再现了原歌词的韵味。“如传世的青花瓷自顾自美丽你眼带笑意”,用青花瓷来形容女孩的美丽,但李杜在翻译时,把此句变成了两个句子“In your eyes smile is beaming; The blue and white porcelain keeps to herself the age-long beauty”,原文中女孩和青花瓷的相似性被抹去了,建议改译为“In your eyes smile is beaming, like the blue and white porcelain keeping to herself the age-long beauty”。其次,运用转品,即词性转换,如“就当我为遇见你伏笔”,“伏笔”原是名词,这里转换为动词,而“你的美一缕飘散”,“一缕”由数量词转换为了副词,李杜把它们分别翻译为“has set the stage to meet my destiny”“Alas, off is your charm blown”,画面立刻生动起来。此外,还运用夸张的手法,如“炊烟袅袅升起隔江千万里”“你隐藏在窑烧里千年的秘密”,夸大了空间和时间的距离,表达了“我”对女孩深深的思念,译文“The chimney smoke is to rise; across the river lies thousands of miles”“The mystery of yours, buried deep in the kiln for thousands of years”,采用直译,心中的那份挂念跃然纸上。最后,拟人和排比的运用,如“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为整首歌词的点睛之笔,是方文山从宋徽宗赞美汝窑瓷器的诗句“雨过天青云,这般颜色做将来”获得的灵感。天青色是青花瓷中的上品,这种釉色必须在烟雨天才能烧制出来,因此要想拥有天青色般美丽的青花瓷必须等到烟雨天。歌词用两个“等”字串连起来,一方面表达了青花瓷烧制的不易,另一方面也表达了“我”对女孩深切却无望的等待。但李杜的译文“The sky is blue enough to expect the rain; for you I am waiting, however in vain.”中,前半句的理解是错误的,建议改译为“The clearing-up blue is waiting for the preceding rain”。又如,“帘外芭蕉惹骤雨门环惹铜绿而我路过那江南小镇惹了你”,方文山从六祖慧能的谒语“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中获得启发,用“惹”字将芭蕉和骤雨、门环和铜绿建立起联系,变被动接受为主动追求,使得芭蕉和门环也具有了生命力,同时和下一句“我”在江南小镇邂逅“惹”了“你”形成并列关系,连用三个“惹”使歌词充满了画面感,饶富生活情趣。李杜的译文“The banana tree outside brings a sudden downpour; while the copper knocker invites rust to cover all. South of the river I passed through the small town, mindless of turning your life around.”,使用“invites”翻译“惹”颇为恰当,但用“brings”稍显意味不够,建议改为“allures”。另外,“而我路过那江南小镇惹了你”译文“mindless of turning your life around”对原文理解不当,因为“mindless of”在英语中为“不考虑、不顾”之意,而“turn around”为“使好转”之意,并无邂逅的意思,建议此句结合语境改译为“South of the river I passed through the small town, meeting you by chance”。

(四)信息瑕疵的弱化

著名陶瓷收藏家马未都曾指出,《青花瓷》歌词中的两处错误:一是“在瓶底书汉隶仿前朝的飘逸”,但是青花器瓶底从未书写过隶书,只是在崇祯时期某些青花瓷瓶身偶尔写过;二是“临摹宋体落款时却惦记着你”,但宋体落款只出现在清朝康雍乾珐琅彩瓷上,在青花瓷上并未见过。李杜对这两句歌词的译文分别为“The calligraphy at the bottom, modeling the elegance of the Han Dynasty”“Copying the Song inscription, to the end I am yet to sign, before you step into my mind.”,都对“汉隶”和“宋体”采用了直译,但鉴于文化信息正确传播的重要性,可对这两个词作模糊处理,建议将“the Han Dynasty”改译为“the ancient times”,将“the Song inscription”改译为“the ancient inscription”,以保证陶瓷文化信息的准确性,从而避免对外国听众造成误导。

四、结语

音乐文化也是一种软实力。《青花瓷》作为方文山和周杰伦合作的“中国风”歌曲的代表作,对外国民众具有独特的吸引力,在传播中国传统陶瓷文化方面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除了优美动听的音乐旋律,古朴典雅的歌词也值得向外国听众推介。在翻译《青花瓷》歌词时,应注重文化因子的再现、意象意境的传达、修辞手法的处理和信息瑕疵的弱化,以更好地通过音乐传播中华陶瓷文化,增强中华软实力。

【参考文献】

[1]百度百科.青花瓷[EB/OL].http://, 2016-04-25.

[2]百度百科.泼墨山水[EB/OL].http://, 2016-04-25.

[3]段丽.方文山“中国风”歌词的艺术质感[J].大理学院学报,2011(09).

[4]方文山.中国风:歌词里的文字游戏[M].接力出版社,2008.

[5]练崇潮.从“青花瓷”现象看国人的文化回归与文化认同[J].江西社会科学,2014(02).

第9篇:春江花月夜翻译范文

关键词:哲学阐释学 译者 主体性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3)05-160-02

一、引言

传统翻译理论认为,在翻译过程中原文和原作的地位是至高无上的,译者必须要以原作为权威,严格地遵循“忠实性”原则,尽力模仿,力求译文和原作完全契合,其地位远远低于原文和原作。这使得译者和读者都成了被动的接受者,因而译者主体性在翻译中的重要地位也常常得不到重视。20世纪70年代以来,翻译研究不断转向文化,哲学研究不断转向语言学,以及新的翻译研究方法和理论的出现,为我们提供了翻译研究的新视角,翻译过程中译者的主体性研究也引起了越来越多人的兴趣。

传统的翻译理论很难指导译者在翻译实践中充分调动自己的主体性,作为一种理解和解释的理论,哲学阐释学及其相关理论不仅可以为翻译研究开辟了新的视野,而且还深化了人们对译者的重要性的认识。

二、哲学阐释学

阐释学(Hermeneutics)一词来源于希腊神话中赫尔墨斯(Hermes)的名字,他是一位来往于奥林匹亚山和人间传递信息的信使,然而,神的语言有别于人的语言,所以他传达信息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将神的语言进行理解、转化和传达,这样人才能真正理解神的旨意。因此,阐释学就是一门有关语言的理解和解释的理论。阐释学经历了古希腊到19世纪初的前阐释学阶段和19世纪时期的经典阐释学阶段后,现在已经发展至贯穿于整个20世纪的现代阐释学阶段,其主要代表人物是迪尔泰、海德格尔和伽达默尔。现代阐释学是从人的存在的历史性出发,揭示了阐释的条件性、相对性和历史性,这是一种哲学阐释学,本体论阐释学,它以理解的历史性、视界融合、效果历史三大思想作为主要理论原则,强调解释者的主观能动性。

哲学阐释学在实质上就是探寻意义转换的学科,这和翻译的本质如出一辙,因此哲学阐释学能够指导翻译理论和实践研究。本文旨在以哲学阐释学为理论框架探索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主体性作用。

三、译者主体性的哲学阐释学解读

翻译就是一个在理解的基础上用目标语进行意义转换的过程。那么作为翻译的基础,理解的主观性决定了翻译也是主观的,理解的历史性决定了解释一定是具有局限性的;翻译的过程实际上是译者将自己的视界努力和作者视界相融合的过程;“效果历史”决定了译作意义的无限延伸,从而引起对同一文本的不同解释,因此重译是必要的。总之,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始终充当着解释者和创造者,尽管收到很多历史局限性的影响,但是还是具有主观能动性。因此,翻译过程中译者主体性的重要作用不容忽视。

1.理解的历史性·误读·重构。“理解”是哲学阐释学的基本概念之一。与传统阐释学一味追求摒弃主观成分不同,哲学阐释学强调了理解的历史性。译者将对历史、传统的理解融于翻译创作的同时,也将自己所处的历史的发展变化体现于译本之中,而读者亦会从历史性的角度中去解读文本。伽达默尔所追求的“理解”并非要求译者做到“穿越”时间、空间,去追寻原文的本意,而是如何以自己的“历史存在”去适应原文。历史的局限性的客观存在导致译者所追求终极的“信”,在根本上是无法实现的,是一种理想化的状态。而伽达默尔对理解中的“偏见与误读”持有尤其宽容的态度,并认为其具有哲学阐释学意义上的“合法性”,“偏见未必就是不合理的和错误的,实际上,我的存在的历史性产生着偏见,偏见实实在在地构成了我的全部体验能力的最初直接性。偏见即我们对世界敞开的倾向性。”由此可见,偏见与误读的产生自有其哲学依据。

以《夜雨寄北》为例,其中“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美国著名诗人弗雷德里克·特纳将这两句翻译为“You ask me when I will return,return I can’t say when; Here in the Sichuan mountains,night swells the Fall ponds with rain.”在该译本中,译者将“巴山”译为“Sichuan mountains”,然而无论从该词的原意还是从“四川”这个名称上来看,该译法都是一种“误读”。因为在中国宋朝之前只有“益、利、梓”三川,而该唐诗创作于唐朝,其时并无四川之称谓。然而,从译者的历史适应性去看,将“巴山”译为“Sichuan”的误读又有其“合理性”,如果将“巴山”按常规翻译方法直接音译为“Bashan”,对英文读者来说只是一个陌生的名词,作者需要将该词的释义作详细的标注才能使读者理解其真正含义。而“四川”作为一个中国的大省,在世界上的影响力与知名度明显要高于“巴山”。译者和原作都是历史的存在,译者充分发挥自己的主体性,对原词做出了合理的“误读”,使其更加符合现代读者的知识结构和理解层面,这体现了哲学阐释学中的“理解的历史性”原则。

2.视界融合·误读。任何文本都有其“历史视界”,即作者的原始视界及读者的“历史视界”,这两种视界之间必然存在着各种差距,而译者作为文本的“高级读者”,这种差距更会作用于译本之中,无法消除。对于文本的理解实际上就是作者与译者之间“视界”的交流,当两者的视界由于偏见与误读产生交错时,便形成了“视界融合”。在伽达默尔眼中,任何特殊的视界都不是封闭固定的,不同视界的差距恰恰可以使不同的视界相互整合产生新的更大的视界。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努力将自己视界的内容带进原文本的历史视界当中,而译者在这个过程中,努力接近作者的原始视界,并用另一种语言进行阐释和解读,从而使两种视界完美融合。

以孟浩然的著名绝句《春晓》为例,原作为“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翁显良翻译为“Late! This spring morning as I awake as I know. All round me the birds are crying,crying. The storm last night,I sensed its fury. How many,I wonder,are fallen,poor dear flowers!”可以说,这首诗的译文并没有将读者带入原文的“历史视界”,原文中,孟浩然表达对百鸟齐鸣及春风春雨的描述表达了对春天的热爱,而在翁的译文中,不仅将“处处闻啼鸟”译为“All round me the birds are crying, crying”,将原文喜悦的情感转换成了忧伤。同时,他又将孟浩然诗中悦耳的春风春雨之声用“fury”一词来体现。根据伽达默尔的理论,翁的译本中所体现出的“前理解”可以被称之为“盲目偏见”,而他的译本则导致了原文本与读者之间的“视界融合”产生了巨大的差距。

而丁衡祁的译文“Waking on a spring morn’after a sleep tight and sound,I hear birds in the trees chirping last night,and cheeping all around. There was a rainstorm sweeping across here;What a lot of buffeted flowers are scattered on the ground.”他将“处处闻啼鸟”翻译为“I hear birds in the trees chirping and cheeping all around.”形象的描绘的鸟儿美丽的啼叫声同时将翁译文中的“fallen”一词换为“scattered”,展现了春天万象更新,生命交替的景象。通过丁的译本,原文的视界与读者的视界达到最大程度的融合。

不同时期、不同文化背景的译者有着不同的思维方式和知识结构,必然对同一文本的理解是不同的,这种带有自身主观性的理解和解释必然会带来“误读”。译者难免受到“前理解”的影响,在面对原作时会受到自身传统文化的影响,只能从自己的“视界”去选择“不见”和“洞见”。在语言和文化之间互译,想要完全透明是不绝对不可能的,翻译中词语的选择,意境的构建都是人为的主观的。

3.效果历史·重译。翻译过程中,译者和原作都是客观的历史存在,译者和原作互相影响,原作的意义可以无限延伸,不同时期、不同背景的译者对于原作的理解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这种过程被伽达默尔称之为“效果历史”。这一理论原则为译者不断理解、积极创造、精益求精的重译提供了理论基础。

许渊冲先生就数次重译过李白的《静夜思》,其中“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两句的译文,在1984年,许先生是这样翻译的“Raising my head,I find the full moon bright, and bowing down,in thoughts of home I am lost”,许先生似乎觉得这个“lost”不妥,虽然表达了“思念故乡”但是容易让西方读者误以为思乡,进而浮想联翩,思想神游。所以,在1988年,许先生进行了重译:“Eye raised,I see the moon so bright,head bend,in homesickness I’m drowned”,重译之后的译文以名词结构取代动宾结构,更加符合英语的表达习惯和西方读者的“视界”,而且“in homesickness I’m drowned”不会引发误解,更加传神地描绘了作者的思乡之情。经“效果历史”原则检验后,许先生对原作进了新的理解和阐释。

四、小结

哲学阐释学为翻译的理论和实践研究提供了全新的视角,译者的主体性是翻译中的关键所在。译者基于当下的历史环境中对原作的理解,努力达到和作者的“视界融合”,译者的“视界”将被不断发展变化的“效果历史”所检验。哲学阐释学验证了翻译过程中译者主体性是合理的。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哲学阐释学视角下汉诗英译的‘三美’原则研究”(编号:12522263)】

参考文献:

1.Gadamer,H. G. Truth and Method[M].NewYork:The Continuum Publishing Co.,1975

2.伽达默尔.夏征平等译.哲学解释学[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8

3.葛文峰,季淑凤.典籍译者主体性的哲学阐释学观照——以“易安词”英译为例[J].沈阳建筑大学学报,2009(11)

4.屠国元,朱献珑.译者主体性:阐释学的阐释[J].中国翻译,2003(11)

5.许渊冲.唐诗三百首(中英文对照)[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