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春江花月夜教案范文

春江花月夜教案精选(九篇)

春江花月夜教案

第1篇:春江花月夜教案范文

    漫成一首 杜甫

    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

    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刺鸣。

    8.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句从水中月影写起,描写了江上月夜宁静的美景,与“江清月近人”这句诗异曲同工。

    B.第三句写白鹭屈曲着身子,恬静地夜宿在月照下的沙滩上,竟境安谧、和平。

    C.二、四两句分写了江风吹打桅灯、大鱼跃出水面的“动”,与一、三两句的“静”对比鲜明。

    D.全诗通过写夜泊时的所见所闻,透露出诗人对平静、安宁生活的向往。

    9.这首诗的四句分别写了月、灯、鹭、鱼四景,四景又组成了一个统一的意境。下列四首诗中与这种写法 相同的一首是( )

    A.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B.门径俯清溪,茅檐古木齐。红尘飘不到,时有水禽啼。

    C.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D.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这是今年高考诗歌鉴赏题中的唐诗部分,所选诗歌短小浅显,明白如话,没有多大难度,大多考生都能读 个大概,然而对诗中关键词语及意境的理解,则因考生知识面不同而呈现不同的层面了:一般考生能读通诗句 ,稍有能力者能读懂作者心声,能力较高者除此之外还能读出诗中远近推移、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等。对不同 层次的考生而言,同样的试题在他们眼中便成了“拦路虎”或“一碟小菜”等不同的物什。就该题而言,一般 考生如何能得满分呢?我们不妨运用解题技巧,根据命题的一般规律反其道而行之地解答这两道试题。

    大家知道,人们在认识某个事物时,往往要遵循由表及里,由先及后,由上及下,由简及繁、由此及彼的 规律,命题者在命题时往往也要遵循这个原则,因此,当我们局限在原题上不能得出题意时,可根据这一命题 原则沿波溯源地寻求答案(要有两个以上围绕同一母题的子题为条件)。如上述第8题中,对该诗分析不当的项 为C。这题较有迷惑度。它难就难在对“风灯”一词的理解上。诗中的“风灯”即桅灯是行业术语,因过去桅灯 外面要加上纸罩避风,故名。细想之下,由上文“江月去人只数尺”可知,其时江上并没有风,否则江水也不 会那样宁静,江月也不会那样清晰近人了。然而大多数考生不懂“风灯”这个行业术语,对命题者有意望文生 义的曲解“江风吹打桅灯”也就无从察觉、无可奈何了。而除此外,这四项乍看上去均切合题意,都没有破绽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不必急于作答,可静下心来先看下一题。在命完第8题的基础上,命题却又顺势出了考查 写法的第9题,细读第9题可知,上诗“四句分别写了月、灯、鹭、鱼四景,四景又组成了一个统一的意境”, 于是题目的破绽便出现了。这里说第二句写了“灯”景,而上题中分析这句则说写了“江风吹打桅灯”,不是 成了“风”景么?由于下文是题于表述,显然无误,因此上题选项C作为答案把握就大了,理由有三:①即刚才 分析的“风灯”的真实内涵;②全诗四句写景,一、三、四句开头第一个词“江月”、“沙头”、“船尾”都 是偏正式合成词,作为精通格律的杜甫,不可能把“风灯”当成述宾短语看待,因此只能是偏正关系,这样就 与题意吻合了;③全诗前三句写静景,第四句以动衬静,写出江上月夜宁静的美景,与A、B、D项分析一致。这 种得出答案的方法即“由下及上”法。

    第9题是根据诗中的写法,在其他四首诗中找与此相同的一项。命题思路是由此及彼,扩大了诗歌鉴赏的信 息量。我们答题时不妨由彼及此地溯源而答。先具体分析“彼”即四个选项中的诗歌创作手法,然后对照题意 ,选出符合要求即“此”的答案。题目中A项一、二句以骈偶句式写登楼所见,三四句以流水句式写登楼所感。 B项一、二句用非骈偶句式写所见,三四句以流水句式写所闻。C项一、二句以骈偶句式写“江山”、“花草” 之景,三、四句又以骈偶句式写“燕子”、“鸳鸯”之物。D项一、二句用非骈偶句式写所见,三、四两句以流 水句式写渔翁独钓的画面。从这四项分析可知,C项写法一句一景且全用骈偶句式,与其他三项有所不同。这是 “彼”。再看“此”,即《漫成一首》的写法则是四句分别写了四种景物,而且一、二句三、四句分别构成对 偶,各句之间似无关联,不像“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之类有目的等关系,这种写作方法在绝句中是有名 的“一句一绝”的格调,它起源于晋代的《四时咏》:“春水满四泽,夏云多奇峰,秋月扬明辉,冬岭秀孤松 。”一般情况下较难把握,但写得好,不仅能使写景生动,律对精切,还能形成一个统一完美的意境,使句与 句前后照应、融为一幅完整的画面。因其难于把握,故写此调的人不多,唐代唯杜甫喜用此律。如大家熟悉的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即依此调而成,对照题意,该题答 案也是C项。这也是杜甫写的一首绝句。首句写春日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溪水映日的秀丽景色;次句以和煦的 春风,初放的百花,如茵的芳草,浓郁的芳香来展现明媚的春光;第三句写春暖花开,泥融土湿,秋去春归的 燕子正繁忙地飞来飞去,衔泥筑巢,紧扣首句作动态描绘;第四句写日丽沙暖,鸳鸯也要享受春天的温暖,在 溪边的沙洲上静睡不动,也紧扣首句作静态描绘。整个四句以江山、花草、燕子、鸳鸯四景构成了一幅色彩鲜 明、生意勃发,具有美感的初春景物图,其写法与《漫成一首》一样,体现了杜诗摹物清丽雅致,浑然无痕的 艺术风格。

    今年高考诗歌鉴赏题考一首唐诗,一首新诗,共3个题目计9分,其分值比往年增加,约占整个卷面总分的 三分之一,可以说与词语运用、语言连贯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这一导向启发我们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注意“ 二多”:

    一、多读一些名家的诗篇。今年高考唐诗鉴赏题明为一诗,实际上却考了五首诗歌,阅读量相当大,这些 诗有的是课本上学过的,有的是课本外未学过的,因此,我们在平时教学中不能局限于课本,而要指导学生以 书本为范例,多涉猎一些与课本有关的名家的作品,如这次高考考了杜甫、艾青的诗,中学课本中也收录了他 们的作品,如果我们在课外适当地收集些他们风格不同的作品引导学生阅读,学生就能在总体上把握某作家的 创作风格,以便形成知人论世,知人论诗的评价鉴赏能力。这方面吉林省特级教师赵谦翔进行的“语文教育与 人的教育”教改课题为我们作了有益的探索。他在讲到某作家作品时,把该作家写的诗文代表作及别人评价, 介绍该作家作品的文章集中汇编成专题进行阅读教学。实践证明,这是提高学生阅读、鉴赏能力的行之有效的 方法。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再也不能满足于以前就书讲书、死搬教参、死做题目的教学方法了。

第2篇:春江花月夜教案范文

该模式的教学程序如下:情景――意境――体验――融合。主要特点是:教学活动从创设情景开始,然后,把学生逐步引入特定的意境。

因为该模式是一种活动性的教学模式,因此,人人参与音乐活动是至关重要的。

1. 参与的过程即是体验的过程。参与分为三种方式,第一种是运动觉参与,如律动、表演等;第二种是感官的参与,如聆听音乐、观看音乐表演;第三种是思维的参与,即想像和联想。

2. 融合,即通过参与音乐活动将身心与音乐、与自然环境完全融为一体。当一个人在音乐活动中达到了忘我的地步,那他就与音乐、与天地万物融为一体了。在学校教育中,集体音乐活动中生成的“音乐场”已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只要师生共同努力,人与自然的融合一定能够做到。

“在玩中学”、“在乐中学”是一种现代的教育理念。任何年龄段的学生都爱好做游戏,以游戏的方式开展音乐活动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从游戏的性质来分类,一般可分两类,一类是合作性的游戏,另一类是竞赛性的游戏,本模式倾向采用合作性的游戏。

音乐活动自然包括创造性,这是由音乐艺术的特点所决定,在活动性的音乐教学中贯穿创造性的音乐活动有着极大的潜在的可能性,琴乐中的“打谱”方式,给我们提供了极佳的范例,对“打谱”方式的模仿,不能仅仅是形式上的“即兴发挥”,更是对这种文化传承方式的模仿,以及古人“轻形重意”、“得意忘形”的审美观念的继承。教学活动以人文主题作为统领,活动内容包括表演、创造、鉴赏等。教学活动可以从任意的地方切入和结束。

下面即是一个运用“意境――融合”教学模式设计的一个实验性教学的课例,以人音版教材《音乐》17册第五单元“月光”的部分材料作为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通过《春江花月夜》的教学,引导学生体验静谧的意境和朦胧夜色美?熏以及借月寄情的浪漫情怀。

教学重点:

体验音乐所表现的诗情画意,并用自己的方式表现出这种意境,渐渐地与大自然融合。

课堂教学结构:

1. 创设情景――引入教学主题。

2. 主题呈示――听音乐,体验音乐的静谧美。

3. 主题衍展――用自己的方式表现音乐的意境。

4. 主题升华――融入大自然。

教学过程:

1. 导入:(教学方法――情景教学法)

校园无名湖畔,一轮明月正冉冉升起,师生围绕一堆篝火呈圆形围坐在一起。

教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在大自然里上一节音乐课,课题写在天上,请同学们抬头仰望天空,同学们知道了今天的课题了吗?对,就是“月”。今晚月明星稀,在这宁静的月夜,我们还缺少点什么?对,音乐。下面请同学们欣赏中国传统乐曲,琵琶独奏:《春江花月夜》。

2. 体验:(教学方法――讨论教学法)

教师:请同学们讨论一下,这首乐曲给了你什么感觉?

(学生自由讨论教师不给标准答案。)

3. 创造:即兴创作活动(教学方法――游戏教学法)

教师:同学们,这首乐曲共有十段音乐,每段都是用音乐描写的一幅风景画,乐曲每段的最后一句都是相同的。下面我们来做一个游戏,即兴创造表现“月”的音乐:请同学们根据“月”这个主题,即兴地唱或奏出三个乐句,第四个乐句用本乐曲每段最后相同的乐句结束。

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个组,分组集体创作,然后交流。教师多鼓励,不评比,最后告诉同学们“换头合尾”是具有中国特点的一种音乐创作手法。

?穴教学方法――即兴表演教学法?雪

教师:同学们,“月”是一个诗意的话题,本乐曲的题目,是根据白居易《琵琶行》中的诗句“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诗意而改为现名的。此时此刻,你是否也已诗兴大发呢?下面让我们围绕“月”这个主题用诗歌、舞蹈来表现“月”好吗?

让学生自由组合成若干组,以配乐诗朗诵、唱歌、跳舞等活动形式即兴表演。

4. 融入大自然

在《春江花月夜》的乐曲声中,学生们忘情地自由表演,有的举起小火把,有的奏乐器,有的歌唱,有的跳舞,有的吟诗。

(因篇幅原因,此教案为片断、简案)

本教学模式是在活动中进行的,它也是一种开放性的教学模式,教师可以创造性的运用。一般常用的教学方法是:情景式、讨论式、游戏式、表演式等。

第3篇:春江花月夜教案范文

阅读题是考查学生语文素质、语文能力的综合性试题,学生可以通过做阅读题来提高阅读技巧,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春是春天的春阅读答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春是春天的春》阅读原文春是春节的春。小孩子像一堆红萝卜四处滚动,他们兜里多了钱,还有鞭炮,眼睛东张西望。柴禾垛的积雪把孩子脸蛋映衬鲜红。春节驾到,它被厨房大团的蒸汽蒸出来,天生富足。人集体换上同样的表情:向往的、采购的、赴约的、疲倦的,打底是豪迈的表情,即春节的表情。一只小白狗往桑塔纳车轮撒尿做记号,一会儿车开了,上哪儿找这个记号呢?春节把小狗乐糊涂了。春节是家家召开的总结表彰大会、烹饪大会、时装会、项目规划会,参与人士为全体国民。

春是春雪的春。正月的雪,是天送给地的一笔厚礼。若半尺厚,春小麦就有了一床暄暖的厚被。雪沃大地,黑龙江省进入童话,吉林省进入版画,辽宁的雪呆不上几天就化,气温高。春雪飘落,带着伞翼,旋转而下,把枯草包裹晶莹。屋顶的雪借阳光变为参差耀眼的檐冰,一边淌水,一边延伸。

春是春分的春。每年3月21日前后,太阳抵达黄经零度,昼夜均,寒暑平,阴阳相半。这天正午,在太阳的脚步落下那一刻,被天文学视为北半球春季的开始。保定农谚唱:春分麦起身,一刻值千金。

春是春水的春。庾信《燕歌行》:“洛阳游丝百丈连,黄河春冰千片穿”。春冰薄如翼,捡一片放在手心,透出鲜红的掌纹,与玻璃一般,俄尔缩为水。春水浩荡,越岭翻山。旧日的东北土匪,此际出山拆冰。桃花水下来,冰块拥塞河道,影响木排运输。商人请胡子(匪)拆冰,匪们喝过酒,上冰,撑木杆左支右绌,轰隆一声,冰泄河通。胡子或永久失踪,或从哪个地方爬上岸,挣的是舍命钱。大部分江河,冰化水,如鱼下锅,酥了,碎了。我的感觉,冰在春夜比白昼化得快。春水流桃花,落红搭上了薄冰的小舟。想起黎锦晖那首《桃花江》:“有人说,说什么?桃花江是美人窝。桃花千万朵,不如美人多。”

春是春草的春。柳枝在河面练习书法,字被波纹抹掉。不觉间,地上浮现密密麻麻的字,连成片是草书,它们是春草。草是春天的信函,连篇累牍,蘸着绿色的墨汁,写到天涯海角。有人说,画兰须备书法功底,苛求于“笔”,“墨”则次之。而草的象形书法,撇捺通脱,开张奔放,是米芾的行草。这些草书,叫“大地回春帖”,被大地当衣裳披在身上,向夏天走去。

春是春耕的春。祭土神的春社过了,“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春牛登场,地表阳升。农人扶犁挥鞭,头顶有燕子飞掠。庄稼人开始忙了,把粮食从地里忙进仓里,春耕是头一天。

春是春天的春。唐代称酒为春,“软脚春”、“垆头春”等。曲艺界称相声为春,“宁送一锭金,不教一口春”。《诗经》里,思慕异性是春,“有女怀春”。在大自然看来,只有春天才是春。杜甫《腊月》诗:“侵陵雪色还萱草,漏泄春光有柳条”。春天所以为春,是万物皆萌,四季轮回的新一轮又开始了。春天所以叫天,是天的心情很好,江河风雨,温润和顺,柳絮乱飞也没惹老天爷生气。春天里,管弦乐队应该去田野里演奏。鲍罗丁《在中亚细亚草原上》或者德沃夏克《斯拉夫舞曲》,均广大深厚,田野吐出带甜味的呼吸。在春天,大地的胸膛潮湿澎湃,让生长的生长,让冬眠的醒来,让花朵在坚硬的枝头站成一排排蝴蝶,让孩子在乡村的学堂里朗读。

教员(温柔):春……

孩子(倔犟):春!

教员(端正):春天的春……

孩子(强烈):春天的春!

喊声太大了,屋檐的小鸟惊飞,风从树林跑过来,看这里到底发生了什么事。

《春是春天的春》阅读题目

小题1:读了本文后,你觉得春美在哪些地方?(请结合本文内容回答)(5分)

小题2:文章第二段文字主要描写了春雪。试从修辞的角度赏析这段文字。(4分)

小题3:一切景语皆情语。本文从多个方面描写了春景,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5分)

小题4:本文第五段写的是春草,朱自清的散文《春》第三段同样写到了春草。请你比较一下,两段文字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分别表现了春草的什么特点?(8分)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

小题5:文中以“春是……的春”开头,分别从春节、春雪、春分等方面来写对春的理解和感受。你认为“春”还是什么呢?请仿照文章写法,以“春是……的春”开头,再续写一段文字,表达自己对“春”的理解和感受。(8分)

《春是春天的春》阅读答案

小题1:春,寄托了人们春节的希望,给人们带来春雪美景,是丰收的开始,展示了生命的力量,蕴含着开张奔放的活力,充满忙碌的气息,预示着生命的重新绽放。(5分)

小题2:无统一答案(4分)

小题3:对春的喜爱、赞美,对春的生命力量的激情呼唤。(5分)

小题4:朱自清的《春》从正面描写草的情态,而本文从书法角度侧面表现草的气势。《春》中的草绿、嫩、多;而本文中的草肆意奔放,洋溢着生命的激情。(8分)

第4篇:春江花月夜教案范文

复习内容:常见修辞手法在古诗词中的运用。

复习要求:指导学生鉴赏古诗词中运用的修辞手法及其效果,进而提高阅读鉴赏古诗词的能力。激发学生鉴赏古诗词的兴趣。

复习重难点:1、正确辨析古诗词中运用的主要修辞手法;

2、能较准确地赏析修辞手法的运用效果。

指导方法:启发思考、讲练结合

指导过程:

一、课堂导入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秦时明月汉时关”等古诗词名句都有一个共同特点――运用了修辞手法。(板书:古诗词鉴赏――修辞)

二、师生互动、鉴赏诗词

鉴赏方法:朗诵诗词、整体感知――学生品读、鉴赏作答――教师点拨、学生整理。

鉴赏诗词及要点如下:(板书)

1、刘过《柳梢青・送卢梅坡》:

比喻“云边孤雁,水上浮萍”――离别之苦

“尘随马去,月逐舟行”――思念之切

2、林黛玉 《 咏白海棠》:

拟人“偷来”“借得”

“偷来” 贬词褒用想象新颖

3、李华 《春行即兴》:

对偶“芳树”――“春山”

“花”――“鸟”

“自落”――“空啼”

4、李白《与夏十二登岳阳楼》:夸张 岳阳楼高耸入云

诗人恍若置身仙境

三、课堂练习:习题五

学生思考练习后,师生共同讨论,明确要点。

借代 特征代名称“朱门”代显贵之家,反衬凄惨景象

部分代整体“樯橹”代指战船

具体代抽象“金戈铁马”代指精锐部队

四、课堂小结

修辞手法在高考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古诗词鉴赏、现代文阅读、作文、扩展语句以及仿用句式等题型中均可涉及修辞手法的运用,请大家既要学会鉴赏,又要学会运用。

五、课后作业:习题六、七、八

附:《古诗词鉴赏――修辞》问题及答案

(一)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柳梢青・送卢梅坡刘过

泛菊①杯深,吹梅②角远,同在京城。聚散匆匆,云边孤雁,水上浮萍。教人怎不伤情?觉几度、魂飞梦惊。后夜相思,尘随马去,月逐舟行。

[注]①泛菊:饮酒。②吹梅:吹奏《梅花落》。

问:作者在表达感情时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结合全词内容具体说明。

简析:这首诗主要运用了比喻手法。上片用“云边孤雁,水上浮萍”的比喻来表现离别之苦,下片用“尘随马去,月遂舟行”的比喻来表现思念之切。

(二)阅读林黛玉 《 咏白海棠》,分析颔联的修辞手法及效果

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

月窟仙人缝缟袂,秋闺怨女拭啼痕。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

简析:“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一联,前句以梨花之白,形容白海棠的“白”,较之“洗出”句,更侧重于表现“白”的鲜艳洁净,后句再以梅花之魂赋予了白海棠孤高傲世的精神;“偷来”“借得”,巧用了拟人手法;而“偷来”一词,贬词褒用,想象新颖,灵巧别致。

(三)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春行即兴李华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问:这首诗的三、四两句运用了哪种修辞方法?请具体说明。

简析:这首诗的第三、四句修辞方法是对偶,“芳树”对“春山”,“花”对“鸟”,“自落”对“空啼”。

(四)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注]乾元二年,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而作此诗。

问:对第三联“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做简要分析。

简析:第三联运用夸张手法写出了岳阳楼高耸入云的情状,同时这两句诗想像神奇,在云间连榻,在天上“行杯”,写出了诗人恍若置身仙境的情景。

(五)下列诗句中都用到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效果

1、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杜甫《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

简析:“朱门”指代居住在骊山宫的显贵之家,反衬宫门之外的凄惨景况。

2、樯橹灰飞烟灭――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简析:“樯”是船上的桅杆,橹是比桨长大的划船工具,安在船尾或船旁。这里用樯橹代战船。

3、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简析:“金戈”指金属制的戈,“铁马”指配有铁甲的战马。这里“金戈铁马”用来代指精锐部队。

(六)下列诗句中都用到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效果。

1、“问人间谁是英雄?有酾酒临江,横槊曹公。”

简析:以设问开篇,点明题旨,领起下面分层次地叙述三国人物的英雄业绩。

2、王安石的《题乌江亭》:“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

简析:以设问开篇,点明题旨,领起下面分层次地叙述三国人物的英雄业绩。

(七)下列诗句中都用到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效果。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江上逢李龟年》)

其中“见”与“闻”互补见义。即“(当年我)常在岐王与崔九的住宅里见到你并听到你的歌声”,并非在岐王宅只见人而不闻歌;也并非在崔九堂只闻歌而不见人。

(八)课后作业

1、贺铸《青玉案》“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和李白《秋浦歌》“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各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提示:贺铸《青玉案》“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李白《秋浦歌》“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运用了夸张、比喻。

2、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

青玉案・元 夕

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注释】①青玉案:词牌名。②花千树:形容灯火之多,如千树繁花齐开。③宝马雕车:指观灯的贵族豪门的华丽车马。④凤箫:《神仙传》载,秦穆公之女弄玉,善吹箫作凤鸣声,引来了凤。故称箫为凤箫。⑤玉壶:比喻月亮。⑥蛾儿雪柳:元宵节妇女头上戴的装饰物。⑦阑珊:零落。

词中哪些地方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请简析。

第5篇:春江花月夜教案范文

“语文教学的人性化是指语文教学要高扬人性,遵循人道的原则,既是理性的,又是充满人类情感的;既依据学生的生理规律,又满足其心理需求;既促进当前的语文学习,又着眼于未来的长远发展;既满足个体需求,更是通过人的全而自由的发展来促进社会整体的和谐发展。”当代大学语文教育依然依附于传统的纸质版阅读和墨守陈规的课堂方式,上课形式基本处在任课教师一人主讲、同学们在下面昏昏欲睡的尴尬局面上,同学们在课堂上开口发言的机会太少,教师布置的阅读目标也不够明确,甚至很多经典的文学作品都被遗忘了,大学生阅读的自主性也很弱。究极原因,就是任课教师没有明确教学的目的,没有引导大学生培养对阅读文学作品的兴趣,把本来形神兼备的文学作品变成应付考试的一门枯燥学科。不读文学作品,又如何形成自己对作品主旨的思考,又何谈对通过阅读语文作品从而对人格的培养呢?当代大学语文教育与人格培养应该采取传统教育与现代技术相结合的方式,要以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共同协作的基础上,采取最让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

一、新媒体在大学语文教育中的运用。当代大学生都是新媒体技术的拥护者和使用者,新媒体颠覆了传统的教育形式,有见效快、更新快、无纸化的优点。任课教师可以及时建立语文教育的微博、微信群等,及时最新的文学新闻动态和文学新作品,让学生可以在简短的作品导读中了解文学作品,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自觉性,在课后进行深度阅读。同时还可以在微信群、微博上建立读者分享模块,让每个同学都畅所欲言。同时,这也是当代90后大学生熟悉的传播方式,让大学生不仅在新媒体中学会沟通,也学会通过公众平台去了互相交流思想,碰撞出思维的火花。

二、丰富课堂教学的元素。传统的课堂教学是书本、ppt,比较单一和枯燥,再优美的诗词再壮烈的语文句子也需要环境的烘托,可以采取音乐和书画的形式,丰富课堂教学的元素。学习诗词,可以先让学生听一段相关的民族音乐,从感性上对诗词有一个把握和了解,再来讲读课文部分,让学生通过各种方式去了解。或者先从一些绘画作品、舞蹈等入手,在欣赏完文艺作品后讲读课文,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三、在课堂中把学生主体放在第一位。在讲读课文前,可以先让学生先行阅读文学作品,并在课堂中让他们对作品畅所欲言,不管是同意的观点还是反对的观点,允许主题理解的多样性和自由性。如果是一本巨著,也可以让学生从一个小角度去理解作品和人物,不要求学生对整部作品都了解得滴水不漏。在课堂上,可采取小组讨论的形式,让学生代表多多发言,或者让学生制作PPT或者采取演讲的形式,让学生形成独立思考的教育模式。大学语文正是一门囊括古今中外优秀文学作品的课程。它同中小学语文课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就语文学科而言,首先是工具学科,它是旨在发展学习其他学科所必要的知识、技能的学科;其次,它又是人文学科,是理解、创造或表达思想的学科,它是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基础学科。但大学语文是面向具备中学语文基础的大学生开设的语文学科,在工具性和人文性上更倾向后者,另外,在素质教育、创新教育思想指导下,其功能在扩展,其重要性也正越来越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下面以课文《春江花月夜》为例,谈谈大学语文教学与人格培养的实操案例。《春江花月夜》是唐代诗人张若虚的代表作品,以清丽优美的文笔,勾勒出江南夜色旖旎动人的朦胧美景,同时,也寄托了对时空变迁、人事更迭、时光飞逝的思考和感慨。整个诗篇空灵梦幻,唯美动人,实境虚景相互交融,在江水、春色、月夜、花开的意象中穿越古今,思考韶光易逝和生命的价值。

本篇课文不仅是脍炙人口的文学作品,而且是各种艺术形式偏爱的题材,例如根绝本文改编的古筝曲《春江花月夜》,曲子缠绵悱恻、优美脱俗,还有绘画作品等。在课前,可以先给学生播放相关的音乐作品和欣赏绘画作品,让学生把呆板的文字转换成有声、有色的形象,以声、色、文三者相结合的形式,让虚幻的文学审美变成可视、可听的理解。以诗词的第一部分为例,“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在天水一色的空间范围内,我们应该引导学生去审视平时常见的一些景物,并从而培养对身边常见之物的审美和思考。诗词的第一部分是实景,而诗词第二部分开始,“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则是从景物中转入对时空人生的思考,应该引导学生探索这种触景生“思”的精神高度,引导学生不仅仅停留在对自然之物的表面欣赏,仅仅用眼睛去体验生活,而应该引导学生从自然之物上升到一个理性的审美高度。

第6篇:春江花月夜教案范文

【关键词】古诗词 想象力 情境 兴趣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5-0037-01

古诗词是我国古典文学中的精华、是中国灿烂文化遗产中的瑰宝、是小学教育的重要资源、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在人教版的小学教材中,古诗词是小学语文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小学《语文课程标准》的明确要求中,我们可以看出新课程标准肯定和提高了小学古诗词教学的地位。所以语文教师要重视古诗词的教学,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采取科学有效的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当今的小学生学习古诗词存在如下几方面障碍:一、古诗的语言属古汉语范畴,与现代汉语相比,有它特殊的词汇意义、语法意义和句子形式,小学生初步接触古诗,理解较为困难。二、小学生阅历浅,直接表象不足,间接表象的积累也不足,难以想象诗的意境,形成意象。三、古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离不开当时当地的情况。由于时代的变迁,让小学生体会古代诗人的思想感情就有困难。如何教好小学语文古诗词,我总结出了几点经验:

一、展开联想,培养想象力。

在教学古诗时要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才能更好地理解诗情蕴意。例如,教学小学语文第二册中《所见》作者是袁牧,内容为:“牧童骑黄牛,歌声震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想象的翅膀首先要带我们到茂密的森林了,可以让学生骑在桌子上,想象自己就是那位小牧童,手里拿着短笛在吹,忽然耳边传来一阵“知了,知了”的声音,抬头望去,看见知了在枝头高唱。于是马上停止笛声,跳下“牛”背,轻轻地走到“大树”下。可以想象墙壁上有只蝉在鸣叫,所以停止笛声。此时也可以让学生大胆想象,小牧童心里在想些什么?在古诗教学中,要利用想象进入角色,才能把学生带入课文描写的情境,促进学生学得深,学得亲,学得活,学得实。

二创设意境,渲染氛围。

精心设计,优化情境,首先要看古诗显示的基调是什么,是高昂的,还是低沉的;是欢快的,还是悲哀的;是宁静的,还是喧闹的。然后选择合适的手段:如欢快的,喧闹的就可以运用表演,体会情境;而那种高昂的、激奋的、或者低沉的,悲伤的,都不宜通过学生自己表演去创设,因为这些情感的基调都比较严肃,庄重,是儿童生活的经验中没有经历过的,情感没有体验过的。因此表现这些情感的古诗宜用音乐、图画,而不宜用剪贴画、简笔画。比如,在学习《春晓》这一课时,可以请同学做诗人上台表演,然后描述:在美丽的春天(指图),你(诗人)可见到那许多美丽的花儿,当夜晚来临诗人累了,就伏案而睡(此时同学作伏案而睡状),睡着睡着,你朦朦胧胧听到(注意听,头稍抬起)外面刮风了,呼呼的,一会儿春雨沙沙地下起来,听着听着,你又睡着了。不知外面什么时候了,你听到小鸟的叫声,放录音机(鸟鸣),(坐起)睁开眼睛一看,呵,天亮了,天晴了,小鸟欢快地叫起来了,你这位诗人心里高兴啦,哼出了两句诗:(学生读)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这时,从昨夜的风雨声,又看到一场风雨后,花儿被打落的另一番景象。诗人又想到什么?又说出两句诗: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这样一个一个连续的情诗,使学生情感活动参与认识活动,有效地提高古诗教学效率,全面完成古诗教学任务。

三趣味训练,培养诗兴。

学习古诗文,还要注重富有情趣的训练,这样,才能使学生学起来兴趣盎然。要求学生分别写出描写春、夏、秋、冬的诗各一句。如描写春天的“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描写夏天的“连雨不知春去,一觉方觉夏深。”;描写秋天的“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描写冬天的“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或是要求学生在诗句中填入花名。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 )开”,“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 )别样红”,“竹外( )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等等。这样,便将对于小学生来说略显枯燥的古诗词生动化,引起他们学习古诗词的兴趣。

第7篇:春江花月夜教案范文

一、抓住虚词揣摩情感

“文必虚字备而后神态出”,神态就是作者要表现的志趣。“诗言志”,志是诗人要传递的情感。意趣与情感毕竟不是实在的事物,仅用实字是没法凸显那委婉而细腻的感情的。

《将进酒》教学中,笔者让学生重点抓住几个句子中的虚词体悟作者的思想感情,不仅本堂课收到极好的教学效果,也教给了学生赏析古诗文的好方法。

“天生我材必有用”,其中虚词“必”含金量很高。必:一定。背后的隐含意义是现在没被任用,但终有一天一定会有用武之地。李白的自信和不肯屈服的倔强性格,怀才不遇又渴望济世的复杂情感,通过这一字传递出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且”也是个虚词,当暂且讲,表面上是及时行乐,其实是无奈之举。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但:只。点拨学生思考:为什么李白只愿长醉不再醒来,这是他的真实心理吗?结合李白的人生经历特别是长安几年的遭遇,学生找到了理解此句的切口,理解起来就容易了。反映了诗人在理想不能实现时欲求出路而不得的痛苦。

细细研读古诗文,不乏使用虚词的大家。

杜甫《滕王阁子》中的“古墙犹竹色,虚阁自松声”一句,前句写墙外,后句写阁中,墙外景色依旧,还是当初的“竹色”;而阁中却不见当年的热闹,只有阵阵松声自响。一个“自”字,暗示了景色虽然依旧,可已经不复当年的繁华,松声虽然是往日的松声,但楼阁已虚,不见当年听松的游客。经过两个虚词“犹”、“自”的点染,物是人非的历史沧桑感流溢而出。试把这两句改为“古墙映竹色,虚阁响松声”,成了对客观现象的简单陈述,读来还会有伤今怀古的深沉吗?

再如《蜀相》:“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通过虚词“自”以及“空”的运用,将自然美景同失落怅惘的情感对立起来,抒情效果极为突出。

杜甫在世道纷乱的时候“感时对物则悲伤系之”,可是物终究是无情之物,所以常用一个“自”字来表现“人情对境、自有悲喜,而不能累无情之物”,而用“自”在的无情之物反衬,就更能写出不能“自”在的有情之人的悲苦。

李清照的“花自飘零水自流”一句中连用两个“自”。落花流水,诗人无心欣赏,“自”写出了诗人的孤寂愁闷之情。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使用“渐欲”、“才能”两组虚字。“渐欲”显得繁花纷纷扑面而至,使诗人越来越产生眼花缭乱的感觉。“才能”表现出春草初生使得诗人有一种欣喜和爱怜的心情。如果把它改为“乱花迷人眼,浅草没马蹄”,读者还能体会到多少诗人心里的感觉呢?

在揣摩虚词时可用删除比较法。把句子中的虚词删掉后与原句比较表情达意方面的区别。虚词诗眼的辨识有一定规律,从词性上看,以副词居多;从句子成分看,以作状语居多;从位置看,五言诗以第三字居多,七言诗以第五字居多;从用意看,以间接抒情居多。

二、常用虚词举例

1.但

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杜甫《兵车行》)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王维《鹿柴》)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杜甫《客至》)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杜牧《九日齐山登高》)

不知江月照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李商隐《无题》)

2.惟

相看两不厌,惟有敬亭山。(李白《独坐敬亭山》)

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白居易《琵琶行》)

黯然销魂者,惟别而已。(江淹《别赋》)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

3.又

南城小陌又逢春,只见梅花不见人。(陆游《十二月十二日梦游沈氏园亭》)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李煜《虞美人》)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洲》)

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王观《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白居易《草》)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李清照《醉花阴》)

在鉴赏古诗词时,如遇到以上几个虚词,最好认真地咀嚼一番,相信会大有收获。

三、文言虚词的高考复习导向

最近几年的高考也开始注重考查对虚词的鉴赏了。如:

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鹧鸪天

[元]魏初

室人降日,以此奉寄

去岁今辰却到家,今年相望又天涯。一春心事闲无处,两鬓秋霜细有华。山接水,水明霞。满林残照见归鸦。何时收拾田园了,儿女团圆夜煮茶。

【注】室人降日,即妻子生日。

问:词的前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第二句“又”字用得好,好在哪里?(2006年江苏卷)

此题的第二问就是考查虚词的鉴赏,这个“又”字就是一个诗眼。它虽然是一个普通的虚词,表意却十分丰富。它暗示作者不止一次浪迹天涯,除了“去岁”,在这之前的无数的“今辰”,他都只能在“天涯”“相望”,饱含了无限的苦愁与无奈。作者漂泊中深切思念家中亲人的感情借此虚词得到了充分的显现。再如:

定林

[宋]王安石

漱甘凉病齿,坐旷息烦襟。

因脱水边屦,就敷岩上衾。

但留云对宿,仍值月相寻。

真乐非无寄,悲虫亦好音。

【注】定林:寺院名,位于金陵(南京)。作者罢官后常到此游憩。仍:又。

诗人为什么认为“悲虫”也会有“好音”?结合全诗简要分析。(3分)(2010年浙江卷)

简析:最后一联中“非”、“亦”两个虚词是理解此联的切口。

第8篇:春江花月夜教案范文

关键词:诗词诵读;拓展延伸;诵读欣赏;积极评价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5)02-0026-02

一、制定诗词诵读方案――胜日寻芳泗水滨

古诗词以其优美的语言、和谐的音律、丰富的内涵和美丽的意境成为美仑美奂的艺术珍品,是国学宝库中熠熠闪光的一串珍珠。诗词诵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我们从2012年起,制定了诗词诵读方案并立即实施,在几年的实践中不断充实、完善、更新,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二、推荐诗词诵读内容――无边光景一时新

祖国的优秀诗词浩如烟海,只简单地布置诵读任务,学生会无从下手,盲目选择,这就需要教师有益的引导。依据小学语文教材,结合2011年版《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优秀诗文背诵推荐篇目,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拓展延伸,推荐诵读内容:

(一)季节时令

春夏秋冬,四季更替,诗人吟咏不断,描绘四季美景的佳作数不胜数。春天是最美好的季节,诗人们用他们的生花妙笔,描绘草长莺飞、万紫千红、万象更新的春天,抒发自己迎春、喜春、惜春、伤春的情感。在春天吟诵《春日》《江南春》,在夏日品味《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在秋天欣赏《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秋词》,在冬天领略《江雪》《雪梅》的美丽景色;在我国的传统节日,教师介绍或学生自己查阅资料,了解节日来源和民间习俗,诵读《元日》、《清明》、《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等等。

(二)自然万物

“有山川草木,纵横纸上;虫鱼鸟兽,飞动毫端”(宋代词人陈人杰《沁园春》),这句话告诉我们自然万物皆可吟咏。看到芳草遍野就吟一吟《赋得古原草送别》,看到杨柳依依就背一背《咏柳》,看到蜜蜂采花粉就念一首《蜂》,听到阵阵蝉鸣就读一读《所见》……生活的广阔天地处处有诗,给我们提供了很大的拓展空间和选择余地。

(三)课文内容

根据课文内容补充相关诗词,既能深入理解课文主题,又增长了知识。《画杨梅》告诉我们从不同角度看同一事物得出的结论不同,这不正是“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吗?看到“小蜻蜓立在荷叶上,展开透明的翅膀”就吟诵“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这样以课本为依托,引导学生搜集整理相关诗词,把学生的视野由课内引向课外,有效扩大了诵读内容,拓展了学习空间,体现了“大语文”的教学理念。

(四)影视文化

电影电视剧是孩子们喜闻乐见的娱乐方式,也是不能忽视的教学资源,科学合理的运用,可以使古诗词更直观更形象地展示在学生面前,引起他们极大的学习兴趣。李白、李清照、辛弃疾、纪晓岚等在影视中常常出现,孩子们热烈议论剧情,急于了解真实的剧中人物,教师介绍这些诗人(词人)的生平,推介他们的代表作品,掀起对某一位诗人(词人)的系列诵读活动,整体感受这位诗人词人的风格,进而对他的诗词产生继续探讨的兴趣,掀起诵读高潮。

三、开展诗词诵读活动――等闲识得东风面

首先要知道什么是诵读。宋代大教育家朱熹认为诵读时“要读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多诵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晚清一代儒学宗师曾国藩谈到自己的诵读体会时说:“非高声朗读则不能展其雄伟之概,非密咏恬吟则不能探其深远之韵。”综上所述,诵读就是带感情地放声朗读直至熟读成诵。

其次要学会欣赏。在平时的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阅读诗词的兴趣,使他们掌握欣赏诗词的方法与步骤,体会其中的美妙从而自然成诵。以《忆江南》为例:①看题目,猜内容。忆江南即回忆江南,大概是描绘江南美景的诗。②查资料,知诗意。了解词这种文学体裁,引导学生查阅词牌、作者、写作背景及词的含义主旨。③抓关键词句,品语言。抓住这首词中最精彩的句子“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来品味他的语言。作者以贴切的比喻、华丽的语言、浓艳的色彩写尽了江南春天的迷人。④再现意境,体味情感。意境是文学作品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和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在一起形成的艺术境界,即情景交融。当学生把这幅江南春景图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展现在眼前时,词人对春天的热爱和对江南的思念已感动了我们。⑤美读全诗,自然成诵。头脑中放映着江南的美丽景色,饱含感情地朗读全诗,在美的享受中自然成诵。

再次,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我们采取了多种形式,确保实施方案落到实处:①诗词演唱会。诗词与音乐有不解之缘,很多优秀诗词创作出来即被广泛传唱。如今许多人热衷于为古诗词谱曲,著名诗人汪国真就是其中一位。所以许多有名的诗词是可以演唱的。同学们演唱《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虞美人》、《七律 长征》等,在优美的旋律中品味隽永的韵味,欣赏古色古香的传统文化。②诗词故事会。故事来源有两个,一是同学们搜集整理的故事,如《陈子昂摔琴》;二是同学们根据诗词内容自己编写的故事,选择故事性强的叙事诗,同学们编写了《贺知章还乡》《送别》等故事,并在诗词故事会上声情并茂地讲出来,既锻炼了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又锻炼了他们的表达能力。③话剧表演。把自己编写的故事改写成剧本,自编自导自演,根据剧情准备一些服装道具,学生积极参与,在精彩的表演中理解诗词的意境与主题,也更深地理解了诗人。这是他们最喜爱最自豪的活动,过足了“明星瘾”。 ④诗词绘画比赛。绘画必须再现诗词意境,表达作者情感,把抽象的意境变为生动形象的美丽画面,指导学生注意周围景物的渲染和陪衬。同学们进行评价,选出“画中有诗”的优秀作品展览。诗词诵读比赛更是经常举行,这些活动的开展锻炼了学生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提高了审美情趣,他们对诗词诵读活动更加热爱,以更高的热情投入其中。

最后要以积极评价为主,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建立诗词诵读活动资料袋。每周背过两首诗词的同学奖励一朵红花,背三首以上的授予“诵读小明星”的称号。其他如小诗人、小画家、唱诗小能手等称号用以奖励在各项比赛中表现出色的孩子。口头表扬和描述性评语也不可少。多样的积极评价,使他们感受到老师的肯定与赞赏,对古诗词诵读更是兴趣盎然,积极参与。

第9篇:春江花月夜教案范文

关键词: 中考语文

古诗词鉴赏题 答题技巧

自2008年起陕西省中考语文增加了古诗词赏析题,多考查对古诗词内容的整体感知和情感把握,关键字词理解,以及从艺术角度对诗词、诗句赏析、品味这三个方面。针对此类型考题,我在教学过程中总结了一些答题技巧,以下作简单说明。

一、对古诗词内容的整体感知和对情感的初步把握

1.看诗题,紧扣关键字词理解内容,把握情感。

例:

《春夜别友人》

陈子昂

银烛吐清烟,金尊对绮筵。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

明月悬高树,长河没晓天。悠悠洛阳去,此会在何年。

此诗仅从诗题《春夜别友人》的“别”字中即可看出是一首离别诗,再结合诗文内容,可很容易地体会出作者所表达的离愁别绪。

例:

《漫成一首》

杜甫

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

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

此诗看内容,尤其是诗歌前两句,容易有忧伤之感,学生在把握上会出现误差。但若是仔细看诗题,则可发现关键字“漫”,既是“漫”成一首,可见诗人此刻应是悠闲之态,再结合诗歌写景的内容即可得知,此诗是在表达作者对平和自然生活的热爱和向往之情。

2.读诗句,抓关键字,悟作者情感。

例: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此诗的情感可由“乡书”一词表现出来,离家之人才会传递乡书,因此诗歌抒发的定是作者的思乡之情。

例:

《武陵春》

李清照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此词最明显的关键字是最后一个“愁”,体现作者沉重的愁绪。

3.品味诗句,把握情感。

例: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这首诗中“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一句形象地描述出了早春时节景色美好,万物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由此景描写可体悟出作者对春天大自然美景的喜爱之情。

例: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此诗中“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一句对蓬草随风飞入边塞,大雁归入胡天的描写,恰好照应了诗人出使西域边塞的经历,因此这首诗反映出了诗人被排挤出朝廷,远赴边塞时的抑郁悲愤之情。

4.抓意象,分析特征,把握情感。

例:

《送元二使安西》

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比诗中出现意象“柳色新”,“柳”与“留”谐音,因此古人常折柳送别,意为留恋。由“柳”这个意象可以看出,此诗表达了作者与友人分离时的依依不舍之情。

例:

《夜雪》

白居易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此诗中出现的景物为“衾枕、窗户、夜、雪、竹”,特点分别是“衾枕冷,窗户明,夜深,雪重,竹声”,这些特点带给人们以寒冷之感,因此这首诗表现了作者雪夜孤寂凄冷的心境。

二、关键字词的理解与赏析

赏析用词之妙,首先要把握诗情诗意,在此基础上结合诗句理解字义并分析,最后准确表达出来即可。

例:

《饮酒》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问:若将“见”字改为“望”字,是否可以?为什么?

由“见”字前的“悠然”二字可看出作者的闲适,此时的“见”则说明作者是无意中“撞见”南山美景的,而并非刻意欣赏,因此“见”字更能体现出作者悠闲自在的心情,而换成“望”字则表现不出来。

例:

《蝶恋花》

欧阳修

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玉勒雕鞍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

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问:此词第一句连用三个“深”字,有何表达效果?

此词由“无计留春住”和“泪眼”等可看出诗人的忧郁苦闷之情,此诗连用三个“深”字,以反复的手法突出表现了庭院的幽深,从而形象地反映出了诗人孤身独处的寂寞与苦闷。

三、从艺术角度对诗句进行赏析

对诗句的赏析多是开放性试题,只要言之成理即可,因此诗句赏析题可分四步走:首先,一定要理解诗句含义,这基本能保证答案是正确有理的;其次,要对诗句所表现的内容加以适当的联想想象,这可以充实你的答案内容;再次是可加入适当修辞,它可以使语言形象生动;最后便是把你所想到的用准确的语言表达出来。

例: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问:用自己的话,描写“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展示的“千古壮观”。

这句诗属于景色描写,针对每一种景物可进行适当联想,如提到“大漠”,我们常会联想到黄沙漫天、草木不生的景象;提到“长河”,我们会联想到黄河的奔腾之势。对于“孤烟直”的描述可加入一定修辞,如“一缕孤烟劲拔坚韧、刚直有力地升腾在天尽头”,再把所想内容总结起来,准确表达即可。

答案:黄沙莽莽,无边无际,草木不见,行旅断绝。极目远眺,一缕孤烟劲拔坚韧、刚直有力地升腾在天尽头,俯首远瞰,横贯浩瀚沙漠的黄河边,苍茫地挂着一轮圆日。

例: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问:展开联想和想象,用简明形象的语言描绘出“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所展现的画面。

此诗既然是写“春”,春天应是呈现出阳光明媚,生机勃勃之景,“莺”是叫声很美的鸟,它们定是在温暖阳光的照射下,在枝头放声歌唱,而“燕”的回归,预示着春的到来,因此我们可以说燕子是春天的使者。总结这些信息点,可得出答案。

答案:莺是春天的歌手,在明媚的春光中,几只早莺争先恐后地飞到向阳的树上去歌唱;燕是春的信使,不知谁家的新燕已开始啄泥衔草,筑建新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