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外汇风险敏感性分析范文

外汇风险敏感性分析精选(九篇)

外汇风险敏感性分析

第1篇:外汇风险敏感性分析范文

[关键词] fsap 稳定评估 压力测试

一、fsap的提出及其目标

1.fsap的提出

许多国家的经验表明,金融发展可以促进经济增长,金融的脆弱和不稳定同样能够严重阻碍经济增长。有研究表明,金融危机造成的损失平均为gdp的8%。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中,韩国和印度尼西亚的损失分别占到其gdp的比重高达60%和80%。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的金融危机之后,随着经济金融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各国政府和国际金融组织高度重视维护金融体系的整体稳定,国际上对金融体系的优点和脆弱性的系统性评估的关注日益增多,其最终目的是形成促进金融稳定并刺激金融部门发展的适当政策。

金融部门稳健性及其表现与宏观经济和实体部门的发展之间存在紧密双向联系,在制定宏观经济和金融政策时要考虑到这一点。而且,尽管金融体系的发展及其国际一体化有利于吸引外国资本并促进经济增长,但一国金融体系的波动也会产生跨国溢出效应。对一国金融体系的有效监管,以及加强核心金融政策的国际协调与趋同,有助于将这类风险最小化,并促进金融体系更加有序地发展。由此可见,对金融稳定的关注和金融部门发展政策之间存在内在关联性。

因此,制定旨在维护金融体系稳定和促进金融发展的政策已成为世界各国政策制订者关注的核心领域。认识到维护金融稳定和促进金融发展需要更强有力的政策,一些机构—包括各国当局、多边开发机构、地区开发机构和各种标准制定机构—致力于开发金融稳定部门分析与评估的工具和方法。使用这些工具的目的是监测金融体系的稳健性和发展,分析金融部门和宏观经济之间的联系,评估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各个方面的有效性,并促进核心金融政策领域的协调与国际合作。

世界银行(world bank,简称wb)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简称imf)于1999年联合发起的金融部门评估规划(financial sector assessment programme,简称fsap)就代表了对这种系统性评估的需求做出的反映。1999年5月wb和imf推出并进行fsap试点,9月对试点项目进行中期讨论。imf在其公报中对该项目表示支持。2000年3月,全面 总结 试点工作经验教训,两董事会同意继续开展项目并扩大范围,并提出指导意见。2000年9月,项目进展汇报。2000年12月(imf)和2001年1月(wb)对fsap进行第一次评估。认为是“加强imf双边监测体制下对金融体系进行监督的首选工具”。2001年3月起,向成员国推广。2003年进行第二次评估,2005年进行第三次评估。fsap目的是在基金组织的双边监测和世界银行的金融部门发展工作中帮助成员国强化金融体系,全面评估和监测成员国和其他经济金融体系的稳健性和脆弱性。

2.fsap的目标、评估框架及分析工具

fsap的目标是对稳定和发展问题进行一体化的分析和评估,主要内容包括金融部门总体稳定性评估;金融部门执行和遵守有关标准、准则和良好实践情况的评估;金融部门改革和发展及必要性评估。

fsap提出的金融体系稳定性评估框架包括三个方面:宏观审慎监管、金融体系监管效率的评估、金融基础设施健全与否的分析。

fsap的评估方法主要包括:(1)标准和准则评估。根据国际标准和准则,评估一国金融部门执行标准和准则的情况。fsap项下涉及的标准和准则目前最多涉及9个领域。(2)金融稳健指标。金融稳健指标是基金组织为监测一个经济体金融机构和市场的稳健程度,以及金融机构客户(包括公司部门和居民部门)的稳健程度而编制的一系列指标。它包括核心指标和鼓励指标两大类,用以分析和评价金融体系的实力和脆弱性。(3)压力测试。压力测试是通过分析宏观经济变量的变动可能对金融体系稳健性带来的影响,来对金融部门的风险和脆弱性进行评估。fsap评估的风险主要来源于利率、汇率、信贷、流动性以及资产价格的变动。压力测试是fsap中主要的分析工具之一,通过定量分析测试金融机构甚至整个金融体系抗击冲击的能力,从而判断、监测金融机构出现风险的可能性。

二、压力测试及其在fsap中的运用

1.压力测试的概念

压力测试是fsap中主要的分析工具,是指用各种技术评估金融机构或体系对特殊事件的脆弱程度的分析过程的总称。

压力测试结果是一个粗略估计,即如果大幅度改变资产组合的某些风险因素(例如资产价格),组合价值将发生多大变化。对压力测试的最好描述是,这是一个发现脆弱性以及粗略地估计资产负债状况对各种冲击的敏感程度的过程。侧重于体系的压力测试旨在制定出前瞻性的宏观情景,然后评估一系列机构对于经济和金融环境中的重大变化的敏感程度。

2.压力测试的基本步骤

在fsap过程中,压力测试一般包括如下步骤:

一是确认数据的完整性、正确性及实时性,衡量判断风险类型:市场风险(包括利率风险、汇率风险)、信用风险以及其他风险。

二是建立合适的压力情景,由于真实的压力情境是未知的,因此尽可能的多建立几个压力情景进行分析。

三是选择执行压力测试的方法。进行压力测试的方法,一般有敏感性分析、情景分析以及其他分析等。

四是依照新压力情景重新进行资产组合评估。有了影响资产组合的风险因子及其变动大小后,便可依此数据重新对资产组合的各标的进行评价程序, 计算 出各种不同情景下资产的价值,再与资产组合原先价值比较,便可得出当目前资产组合面临此类压力情景下,无法立刻调整资产组合所会发生的最大损失。

3.压力测试的分析方法

根据冲击因素的多少分为:敏感性分析(单因素)、情景分析(多因素)、资产组合压力测试以及加总的压力测试

(1)敏感性分析

此方法是利用某一特定风险因子或一组风险因子,将因子在所认定的极端变动的范围中逐渐变动,以分析其对于资产组合的影响效果。敏感性压力测试最简单直接的形式是观察当某个风险参数瞬间变化一个单位量,如下跌10个百分点或上涨50个基点的情况下,机构投资组合市场价值的变化。敏感性测试仅需指定风险参数变化,而无需确定冲击的来源,因此运行相对简单快速,而且经常是即时的测试。

(2)情景分析

情景分析是在假设多种风险因素(如股价、利率、汇率、信用等)同时变化时,投资组合、金融机构、金融系统出现的脆弱性情况。情景划分为 历史 情景和假定情景。

①历史情景分析是指根据特定历史事件判断其所引发的冲击结果。例如考虑1987年美国股市大崩盘,计算当时历史变动幅度,并依此基础分析评估对资产组合之影响。此方法具有两大优点:一是具有客观性,利用历史事件及其实际风险因子波动情形,在建立结构化的风险值计算上较有说服力,且风险因子间的相关变化情形也可以用历史数据作为依据。二是测试结果易于理解。但是,这种依赖于“历史会重演”的方法也存在一定缺陷,金融市场的快速发展以及金融商品的不断创新都会使新风险层出不穷。因此,只能将历史极端事件作为构造未来极端情境的一个基准,而不能完全用其替代。

②假定情景分析是指根据某种可预知的、发生概率极小的事件来判断其引发的冲击结果。此类分析方法可自行设计可能的各种价格、波动及相关系数等的情景,但这种技术需要相当多的主观判断,故在实践操作中需要大量的资源投入。

情景设计是压力测试中难度最大、争议最多的一个环节。实际上, 历史 情景和假定情景常常被同时使用,如用过去的市场波动数据作为 参考 但是又不必然与某一特定历史危机事件相联系的假定情景。理想的压力测试应当与被测试资产组合(或机构)相关、包含了有关市场利率的变动、考虑到潜在的体制变化和市场流动性,考虑到不同风险(如市场风险和信用风险)的相互影响。这些要求大大增加资源成本,涉及到参与各方的大量的实际专业知识和判断。但实际上,压力测试往往由于 计算 复杂且数据不足而难以达到这样理想状况。

(3)资产组合压力测试

就某一资产组合而言,最简单的压力测试是一种根据一套不同的假设来为资产组合重新估值的方法。目的是了解该资产组合对各种风险因素所发生变化的敏感度。可以对组合中的资产和负债进行压力测试。可针对资产组合在几乎任何方面特殊变化进行压力测试。压力测试的结果通常是资产组合变化的估计数。这种变化经常表示为某种尺度衡量的资本所受到的影响,以了解所涉及机构的净值对有关风险的敏感程度。

(4)加总的压力测试

压力测试既可针对投资组合进行,也可针对一组 金融 机构进行,即加总的压力测试。加总压力测试的目的是,帮助监管者识别金融体系中可能引发市场混乱的结构性脆弱性及总的风险暴露情况。加总的方法:一是自上而下(使用汇总数据或宏观数据来估计冲击的影响);二是自下而上(以具体的投资组合数据为基础进行估计,然后汇总)。

4.压力测试所测算的风险类型

压力测试所测算的风险类型包括:信用风险、利率风险、汇率风险、其他风险及第二轮影响。

(1)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是交易对手或债务人无法履行合同责任的风险。它指一项资产的现金流无法根据合同协议完全得到支付的风险。

通常情况下,信用风险压力测试从收集信贷资产质量开始,如监管部门将其分为正常贷款和不良贷款

具体方法:(1)准备金法:预期信用损失,新的car=(原资本-增提拨备)/(原资产-增提拨备);(2)不良贷款法:未预期信用损失,将npl对一些宏观 经济 变量回归;(3)合并:调整后的car=(原资本-增提拨备-未预期损失)/(原资产-增提拨备-未预期损失)

(2)利率风险

利率风险是指利率变动可能影响金融机构的资产、负债及表外项目价值的风险。

利率风险可用重定价缺口模型、到期日缺口模型和久期模型进行研究。

重定价缺口模型:资产的利息收入和负债的利息支出的差异,即净利息收入=gapi*ri

到期日缺口模型:到期日缺口=资产的加权平均到期日(ma)-负债的加权平均到期日(ml)

如果利率上升同时金融机构的到期日缺口为正(ma>ml),那么该机构资产价值下降幅度将大于负债的下降幅度,从而减少其权益或净财富。可见,加权平均到期日可以提供利率风险暴露方面的有用信息。

加权平均到期日也不是衡量利率风险的最佳方法。一家银行的资产与负债的到期日是匹配的,但如果它的资产和负债的现金流的产生时间是不一样的,仍有可能面临利率风险。

久期模型:久期缺口=资产久期-负债久期

久期是衡量资产的利率敏感性的指标,它既考虑到了资产的到期日,同时也考虑到了现金流的产生时间(即,以现金流的现值为权重,对到期日进行加权平均)。

(3)汇率风险

汇率风险是指汇率变动可能影响金融机构的资产、负债及表外项目价值的风险。

汇率风险可能是直接的(金融机构买入或持有外汇头寸),也可能是间接的(金融机构债务人或交易对手持有的外汇头寸可能会影响他们的信誉)。甚至,汇率风险还有可能来自于本币头寸(如果该本币头寸与汇率有关)。

最常用的外汇风险暴露测度指标是机构净敞口外汇头寸(根据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的推荐,应包括净即期头寸、净远期头寸、确定会被要求履行且可能无法撤销的担保、尚未记入但已全部进行套期保值的未来收入/费用、以外币计算利润或损失的其他任何项目等 )。

由于外汇风险暴露变化频率高且幅度大,因此压力测试的结果很容易过时,尤其是当压力测试基于监管报告或金融机构的年报时。为及时掌握汇率风险的新情况,必须用金融机构提供的新数据,同时补充以从各种渠道获得的历史数据。

(4)其他风险

流动性风险:资产流动性风险是指无法按照当前市场价格变现资产的风险(如减价出售)。筹资流动性风险是指无法获得足够资金来及时履行支付责任的风险(缺乏筹资流动性经常被看作银行面临严重财务困难的关键信号)。

商品风险:因商品价格变化而产生的银行资产、负债及表外项目的市场价格变化所导致的潜在损失。

股票价格风险:指股票价格变动影响金融机构资产、负债以及表外项目价值的风险。

(5)第二轮影响

如果某个假设情景或冲击的时间较长(如超过一年),资产组合的行为将会发生变化,组合结构也会重新调整。

第二轮影响可能表现为交易对手违约所造成的直接信贷损失、受冲击银行的更高融资成本、以及对总需求产生影响的资产组合调整。

5.压力测试的运用范围

(1)测量异常但是可能发生的巨大损失事件对于投资组合的冲击。

(2)评估机构的风险承受特性,即风险容忍度。机构可以使用敏感性测试来计算其投资组合对于风险因素变化的敏感性水平。一些机构还使用压力测试来验证其var模型假设的概率分布是否适当。

(3)优化并检验经济资本配置,检验公司各类别投资组合所分配的资本是否充足以及相应的资本配置的限制是否合理。

(4)评估业务风险。压力测试的创新用途之一是应用于长期经营计划。一些机构不仅考虑压力事件对其资产负债表内及表外各项目价值变化的影响,而且还考虑到压力事件发生的随后几年收益来源所受到的影响。据此管理层能够了解这种类型的压力事件对其长期经营是否是潜在的严重威胁,进而判断其支撑长期业务经营的资本配置是否合理。

三、fsap以及压力测试在

四、fsap及压力测试的应用前景

经过几年的不断 发展 和完善,fsap目前已经成为被广泛接收的 金融 稳定评估框架,它也成为基金组织加强对成员国监督的重要工具。截至目前,有115个imf成员国和地区(含香港特区)已完成了fsap评估(62%),10个国家正在进行评估,14个国家承诺将参加。总数占成员国和地区的74.6%。

基于我国维护金融稳定的客观需要、fsap框架的应用价值以及imf不断推广fsap的现实,我国于2003年~2005年开展了首轮fsap自评估工作。

面对 经济 金融全球的日益融合,加入fsap并运用压力测试技术来监测和评估我国金融体系的风险已成当务之急。尽管存在各种困难和挑战,我国一些金融机构已经开展了压力测试的探索和实践,这必将大大推动我国金融机构风险管理水平和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相信通过对fsap和相关评估方法的学习和实践,能为我国尽早加入fsap奠定一定的基础。

第2篇:外汇风险敏感性分析范文

关键词:利率;风险管理;风险识别

中图分类号:F830.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11-000-02

一、利率风险管理的内涵

巴赛尔委员会将利率风险定义为:银行的财务状况暴露在利率的不确定性变化中。上述定义可以表述为利率的变动给银行净利息收入和资本净值造成的不确定性。利率风险管理(Interest-Rate Risk Management)就是将利率风险控制在可承受的程度之内,以保证商业银行利润目标的实现和资本净值的稳定。

二、利率风险的种类

1.利率成熟期缺口风险(maturity mismatch risk):成熟期指资产负债距其下次重新设定利率的期限。目前该风险主要表现为在某一成熟期内若资产负债存在差额、即成熟期结构发生错配,导致净利息收入在利率波动时形成损失;

2.利率期限结构变化风险,又称收益率曲线风险(yield curve risk):目前该风险主要表现为每次利率调整时各期限利率档次间变化幅度的不同所导致的风险;

3.利率定价基础风险,又称基点风险(basis risk):目前主要表现为当利率水平发生变动时,不同的金融产品间利率变化程度不同形成的风险;

4.内含选择权风险(embedded option risk):选择权指某种金融工具的持有者可以在一定时期内买入、卖出或变更该金融工具或合约的权利,如可提前兑付的债券或存款、可提前偿付的贷款等。目前该风险主要表现为:客户在利率变动时要求提前兑付存款、提前归还贷款给银行收益造成的损失;

5.政策风险(policy risk):主要表现为在利率管制的背景下,央行根据政策目的对利率水平、期限结构、计息规则等进行调整而给商业银行带来的风险。

三、利率风险的识别和控制

目前西方银行较为常用的利率风险识别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类:缺口分析法(gap analysis),久期分析法(duration analysis),净现值分析法(net present value analysis),动态模拟法(dynamic simulation analysis),以及近年来较为更为广泛运用的VAR法。上述方法大多涉及较为复杂的数学模型的建立,本文将主要介绍对某行而言目前最具时机意义的缺口分析法。

1.缺口分析的含义。缺口分析又称利率敏感性分析(Interest-rate sensitivity analysis),是将银行所有的计息资产、负债按余期、或重新定价日期(repricing date)划分为不同的时间段,每个时间段内资产与负债的差额即成为利率敏感性缺口。

2.缺口分析的作用:(1)可以判断利率风险对银行当期利差收入的影响方向和程度;(2)可以了解利率风险的来源,从而找到改变风险的途径。通过缺口分析的结果,商业银行可以积极调整资产负债结构,控制缺口在目标范围之内,从而保证收益的稳定性增长。

3.利率风险的控制:从缺口分析法的角度考虑,商业银行对利率风险的控制主要是对资产负债中利率敏感性缺口的管理。该管理可以通过表内控制法和表外控制法来实现。

四、某行利率风险管理现状

(一)某行资产负债结构现状

截止2014年7月末,某行资产规模达到137.4亿元,其中人民币资产136.2亿元,外币资产2.59万美元。按照利率是否已市场化划分,在人民币资产负债表中,利率市场化的资产为46.5亿元,占盈利资产的34%,利率市场化的负债为5.7亿元,占付息负债的4%;在外汇资产负债表中,利率市场化的资产为2.53万美元,占盈利资产的100%,利率市场化的负债为424万美元,占付息负债的25%。上述数据说明在某行表内业务中,外汇业务的利率市场化程度高于人民币业务,潜在的利率风险要大于人民币业务;而市场化定价资产的比例高于负债的比例,资产再定价的频度高于负债再定价的频度。

具体分析某行资产和负债的利率敏感程度会发现,某行目前无论资产、负债对利率变动均较为敏感。以报告期后一年作为利率风险期,则7月末某行本外币盈利资产和付息负债的利率敏感性结构如下表:

业务类型 敏感程度 人民币 外币

余额(亿元) 比重 余额(万美元) 比重

盈利资产业务 利率敏感性 123 91% 2053 100%

利率非敏感性 13 9% 0 0%

付息负债业务 利率敏感性 133 99% 2010 98%

利率非敏感性 1 1% 32 2%

在上表中,利率非敏感性资产主要包括余期在一年以上的贷款和债券;利率非敏感性负债主要包括余期在一年以上的存款。可以看出,目前在某行存量资产负债中,外汇资产和负债的利率敏感性基本趋同,而人民币资产的利率敏感性低于负债的利率敏感性,在利率上升时,有可能形成利息收入的上升幅度小于利息支出的上升幅度,并使净利差发生损失。

(二)利率风险对某行的影响

目前虽然尚未实行完全的利率市场化,但利率风险在某行已有初步显现,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已经市场化的资产因收益、成本区间不匹配导致的风险,如执行浮动利率的外汇贷款因在浮动周期的选择上与资金成本的周期不一致,导致当国际市场利率下降时,发生收益上的损失。据测算,这一因素导致某行今年二季度损失利差收入约伍仟美元;二是当市场资金供给状况发生变动时,资金成本剧烈上升导致的风险。以票据业务为例,目前整个票据业务流程中利率确定的市场化程度较高,因此受市场波动的影响也更为突出。二季度由于宏观紧缩政策导致二级市场资金趋紧,融资成本持续攀升,某行票据业务资金成本也上升了0.12个百分点,粗略估计增加成本约80余万元。

如果说上述风险仅仅是尚不完全的利率市场化对某行形成的表面冲击的话,在当前利率市场化步伐加快的形势下,由于某行自身经营中呈现出的不足,将对某行产生更深层次的威胁:

1.利率敏感性缺口将形成大量风险。在上文对某行敏感性现状的分析中已经指出,目前某行人民币业务中存在一定的利率敏感性负缺口,这一缺口在市场化后将暴露于完全的利率波动中,从而对于预期收益、资产净值等产生损失。

2.存贷款利差将大为缩小。目前国内银行的目标市场和目标客户具有高度的趋同性,利率市场化后的激烈竞争势必导致存、贷款利差呈现相反的走势,从而降低净利差水平。而某行的情况是怎样的呢?一是收入来源单一化。上半年全行收入来源中,贷款等各类利息收入占总收入的96%,手续费收入仅占2%;二是存款客户集中程度高。7月份全行存款余额在3000万元以上的大户有41户,合计存款32.7亿元,占全部存款的26%;三是贷款业务行业集中度高,约有三分之一的贷款集中于交通、电力、通信等行业;四是人民币长期的低利率政策导致部分存款成本隐性化。利率市场化后,上述特点将使某行将面对资金成本抬升和贷款收益下降的双重压力,存款成本的显性会导致“增量不增效”的现象,而收入来源的单一将使这些不利影响更为突出。

3.定价机制缺位的制约。目前全行尚未建立明确的定价机制和策略,大多数资产负债及表外业务都还处于一种对利率风险被动接受的状态,牺牲成本追求规模的现象时有发生;缺乏利率风险的衡量体系,管理层无法准确掌握某行资产负债利率风险暴露的现状;营销人员普遍缺乏对利率价格形成机制的了解,面对不同产品和客户时的报价较为盲目;缺乏清晰的客户贡献度分析,定价时因没有较为准确的依据而具有较大随意性。

五、对某行今后利率风险管理的建议

为有效应对利率市场化可能形成的风险,在这里对某行今后的利率风险管理工作提出一些浅见:

1.加强利率风险管理的组织建设。发挥各级资产负债管理委员会(ALCO)在管理风险中的领导作用,在确定经营计划目标时,应对利率风险的变动和影响进行研究,确定银行对风险的承受限度,并进而制定主动型的利率风险管理政策。

2.从总行层面上明确统一的利率风险管理政策和流程,建立针对存贷款业务的定价、报价机制,构筑利率风险的监控模型,有效指导分行利率风险管理工作的开展。

3.分行层面应从积极调整资产负债结构入手开展利率风险管理工作。对某行而言,结构的调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按照期限匹配的原则安排资产负债结构,逐步缩小敏感性缺口;二是注重业务开展的多样化,包括客户结构的多样化和行业结构的多样化,以逐步分散风险;三是大力拓展个金业务和中间业务领域,逐步形成多样化收入来源。

4.在现有条件下积极探索存、贷款定价规律,逐步将客户贡献度、信用评级状况、行业风险等因素引入定价体系,为全面利率市场化的推行积累经验做法。

第3篇:外汇风险敏感性分析范文

关键词:利率风险;利率敏感性缺口;国有控股商业银行

利率风险是由于市场利率波动的不确定性造成商业银行持有资产的资本损失和对银行收支的净差额产生影响的金融风险。随着金融领域改革的深化,我国的利率市场经历了利率管制的“破”与市场利率机制形成的“立”,由此导致货币当局的利率定价主体地位被市场取代,使商业银行上市之后面临的潜在利率风险形势更为严峻。近年来的存贷款基准利率的波动极为频繁,尤其在2007年与2008年间,仅存款基准利率就调整了10次,相应的贷款基准利率调整次数达11次之多。在1991~2012年间存贷款利差由1991年的1.08%逐步扩大至2012年的3%,表面上对上市商业银行的经营十分有利,但实际上却并非如此,由于中长期贷款执行“合同利率,一年一定”的贷款政策,所以在国家利率整体下调之时,中长期贷款的利率水平也随之降低,即这部分资产实质上属于利率敏感性资产,但是存款利率仍然维持在原来的高水平状态,即使是在资产负债的数量与期限相匹配的状态下,上市商业银行依旧面临着巨大的重新定价风险。

因此,在利率市场化的大环境之下,针对我国商业银行对利率风险的重视程度不够、反应迟缓、长短期资产负债匹配失衡、利率风险管理基础薄弱等问题,本文选取了所有的16家上市商业银行2007~2011年的数据为样本,运用RSG模型分别进行了横向比较与纵向分析,得出了国有控股商业银行在降低利率风险方面需要注意的问题及需要改进的地方。

一、模型、数据和计算指标

(一)模型的选取

商业银行在进行利率风险分析时采用的模型一般有:VAR模型、持续期缺口模型、利率敏感性缺口模型等。其中,VAR模型是衡量市场利率风险的一种重要工具,但其假设却存在着诸多限制,可能无法反映市场流动性严重不足时的市场风险。此外,该模型反映每个交易日结束时的组合风险,而不能够反映在99%的置信水平以外可能引起的亏损;特别是该模型主要依赖历史数据的相关信息作为基准,不一定能够准确预测风险因素未来的变化情况,难以反映重大的市场波动等例外情形。持续期缺口模型亦称为久期模型,是一种静态分析的模型,由于考虑到资金的时间价值,需要预测出未来现金流,因此涉及到了很多的主观假设,比如提前提款概率、提前还贷款概率等,而且该模型的原理与计算都比较复杂。

利率敏感性缺口模型方便实用,测量对象和计算方式简单明了,对于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的研究比较合适。因此,本文主要采用利率敏感性缺口模型,用一定时期内到期或者需要重新定价的生息资产和计息负债计算出的相关指标,来评估我国传统国有控股商业银行存在的问题,进而为其更有效地防范市场利率风险提供依据。

(二)研究数据

本文以国内所有的16家上市商业银行2007~2011年的年报资料为基础,首先,对5家传统的国有控股商业银行的数据进行横向比较,分析其在利率风险管理方面存在的不足之处。其次,对11家新兴股份制商业银行的数据与国有控股商业银行进行比对,以此来对比分析国有控股商业银行较之新兴股份商业银行存在的劣势。

(三)利率风险相关计算指标

1、利率敏感性缺口。利率敏感性资产(Rate-Sensitive Asset,RSA)是指在一定期间内展期或者根据协议按市场利率可以定期重新定价的那部分资产。主要的生息资产包括:存放同业款项、拆出资金、买入返售金融资产、发放贷款和垫款、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等。

利率敏感性负债(Rate-Sensitive Liability,RSL)是指在一定期间内展期或者根据协议按市场利率可以定期重新定价的那部分负债。主要的付息负债包括:向中央银行借款、拆出资金、衍生金融负债、卖出回购金融资产款、应付次级债券等。

利率敏感性缺口(Rate-Sensitive Gap,RSG)又称为融资缺口,是由利率敏感性资产与利率敏感性负债之间的差额所表示的,即RSG= RSA- RSL。

在市场利率波动的环境中,利率敏感性缺口有正缺口、负缺口和零缺口三种状态,在银行的资金配置处于正缺口状态时,利率敞口的该部分资金使得商业银行在市场利率上升时净利息差额增加,在利率下降时则受损;在利率敏感性缺口为负缺口状态时,商业银行在市场利率上升时受损,下降时获利;在利率敏感性资产总量与利率敏感性负债总量处于配平状态下,则此时的利率风险处于“免疫”状态,无论市场利率上升还是下降,浮动利率资产和浮动利率负债的定价都是按照同一方向和在等量金额的基础上进行,因此,市场利率的波动对商业银行的净利息差额不会产生任何影响。根据我国16家上市商业银行的年报,分别将不同期限的利率敏感性资产与利率敏感性负债计算汇总为一年期以内和一年期以上两个阶段,对于融资缺口的汇总,首先计算出各个时间段的数据,然后再计算累计缺口额即可,整理所得如表1所示。

2、缺口率。缺口率=利率敏感性缺口额/利率敏感性总资产

缺口率一般用于衡量银行融资缺口的风险程度,在缺口率较高的情况下,银行防范利率风险的难度相对加大,需要有雄厚的实力和科学的资金配置策略,才能在获取更高的收益。根据16家上市商业银行的年报,将不同时期的利率敏感性缺口进行整理,分别计算出一年期以内、一年期以上的缺口额,然后再将各项与利率敏感性资产总额相除,即可得到两个时期的缺口率,计算汇总如表2所示。

3、利率敏感性比率。利率敏感性比率(Rate-Sensitive Ratio)反映的是一个相对额,可用于不同的商业银行之间作比较,利率敏感性比率=RSA/RSL。虽然利率敏感性比率与融资缺口之间所采用的计量方式不一样,但是二者所反映的结果都一样。它作为融资缺口的另一种表达方式,二者间的联系相当紧密,当RSG处于正缺口状态时,利率敏感性比率大于1;当RSG处于负缺口状态时,利率敏感性比率小于1;当RSG处于零缺口状态时,利率敏感性比率则等于1。根据16家上市商业银行的年报,将不同期限:不计息、1个月以内、1至3个月以内、3个月至1年、1至5年、5年以上的利率敏感性资产和利率敏感性负债进行归类,分别计算整理出各个时间段所对应的利率敏感性比率,再按照一年期以内、一年期以上分别进行计算,所得如表3所示。

4、利率敏感性偏离度。利率敏感性偏离度=利率敏感性比率-1

在面对不断变化的市场利率风险之中,如果商业银行采取过于保守的风险管理策略,则可以使利率敏感性偏离度的数值为0即可,如果采用较为积极的风险管理策略,利率敏感性偏离度围绕着0上下波幅可以较大。根据16家上市商业银行的年报,计算汇总出每年度的利率敏感性比率,然后按照上面的计算公式,得到利率敏感性偏离度。

二、RSG模型实证分析的结果

(一)横向分析:在传统的国有商业银行之间

1、对利率敏感性缺口和缺口率进行分析。根据表1中五大国有商业银行的数据统计分析不难发现,在一年期以内的时间段,只有中国银行在2009年、2011年以及交通银行在2011年保持了融资正缺口,而工商银行、农业银行、建设银行在2007~2011年一直保持短期融资缺口为负值,从当时的市场行情来看,由于2008年爆发金融危机,导致大量中小企业倒闭,而在此后的一段时间内,政府大力实施宏观调控,经济逐步开始回暖,2009年下半年市场产生加息预期,促使中国银行及时调整资金配置,灵活运用了短期融资缺口策略获利。在一年期以上的时间段,五大银行都处于正缺口状态,但是这种情况,在2008~2009的降息周期中,却未必是件好事。由于1年期以内的融资缺口值大多数为负值,和1年期以上的正缺口值相互冲抵,使得五大银行的缺口总额基本上为正值,但是在2007利率强劲的上升时期,农业银行的缺口总额却达到了-729,818百万元,受损额巨大。

根据表2的数据分析,五大银行的缺口率总额大致维持在0.1左右,数值较小,说明国有商业银行的资金实力相当雄厚,有充足的资产防范利率市场波动造成的潜在风险。但是一年期以上的缺口率均为正值,且远远大于一年期以内的短期缺口率,二者之间的差值在-0.008~0.3378之间,由此可以看出其长短期资产负债配置极其不合理。

2、对利率敏感性比率和和利率敏感性偏离度进行分析。根据表3的利率敏感性比率数据汇总,一年期以内的敏感性比率大致维持在0.7989~1.0397之间,只有中国银行在2009年、2011年和交通银行在2011年的一年期以内的利率敏感性比率大于1,在2011年市场利率走高的趋势之下,中国银行和交通银行在短期内获利明显。

一年期以上的敏感性比率基本上在1.2685~4.4484之间,而2007~2011间工商银行、农业银行和建设银行的敏感性比率整体上明显高于中国银行和交通银行(其中,2007年农业银行和2008年建设银行的敏感性比率除外),在2007年里,一年期以上的敏感性比率要远远高于其他各个年份的数值(农业银行除外),而2007年正处于高通货膨胀期,利率的频繁上调,使得国有商业银行获利非常明显,但是,这种较高的敏感性比率在2008~2009年的降息周期中,却成为了一种劣势。2007~2011年利率敏感性比率的合计值大致在1.04~1.06之间,接近于1,较为稳定,这说明五大国有商业银行在应对市场利率风险时,整体上采取的缺口策略还是相对保守的。

2007~2011年工商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的利率敏感性偏离度的合计值大致维持在0.066左右,而农业银行在2007年的敏感型偏离度却高达-0.1229,使其面临较高的利率风险,在2008~2011年间的敏感性偏离度却又远远低于其他的国有商业银行的数值,因此,与其他四家国有商业银行相比,农业银行在此期间的资产负债受市场利率波动影响的风险比较小。

(二)纵向比较:在传统国有商业银行与新兴股份制商业银行之间

1、对利率敏感性缺口和缺口率进行分析。在2007年为了控制流动性过剩,我国的存贷款利率不断上调,理论上,各大商业银行应当保持适度的正缺口率将有助于提高利息收入,在11家新兴股份制商业银行中,招商银行、浦发银行、中信银行、华夏银行、宁波银行、北京银行等6家银行都持有一年期以内的正缺口率,短期利息收益明显。其中,中信银行是持有的正缺口率最大的一家,利率每上调1个百分点,利息收入就会增加约一年内到期资产的0.0372%,但是根据表2的数据显示,在2007年里,我国传统国有大型商业银行的短期敏感型缺口率均为负值,蒙受了巨大的损失,其中农业银行是16家银行中持有短期负缺口率最大的一家,当市场利率上调1个百分点,农业银行将会损失短期资产的0.2149%。

2008年存贷款利率一直下调,而且降幅相当得大,5家国有商业银行由于总资产规模比较庞大,调整缓慢,仍然延续了2007年的资产负债状况,使得一年期以内的缺口率仍然为负值,短期利息收入非常可观,但是一年期以上的缺口率却在0.0624~0.1734之间,均为正值。而11家新兴股份制商业银行一年期以上的缺口率在-0.003~0.0619之间,因此在长期来看,2008年利率急剧下降的环境中,新兴股份制商业银行在整体上的损失率要比国有商业银行小一些。其中,浦发银行将一年期以上的缺口率从0.025灵活的调整为-0.003,适应了市场利率变化趋势,值得肯定。

由于2009年我国的一年期存贷款基准利率并未调整变动,但是市场产生了强烈的加息预期,根据表1中的数据分析得出,浦发银行对金融市场释放出的这一信号很快作出反应,将其一年期以上的利率敏感性缺口从2008年的-3,956.47百万元扩大至29,270.01百万元。在随后的2010~2011年利率小幅上调的过程中,五大国有商业银行利率敏感性缺口的变化趋势并不是很大,只有中国银行和交通银行在2011年将其一年期以内的缺口额调整为正值,农业银行、工商银行、建设银行在短期内都承受了一定的利息损失,而11家新兴股份制商业银行在2011年基本上保持了敏感性正缺口(除南京银行、北京银行之外),短期获利较多。根据表2数据的整体分析,可以发现11家新兴股份制商业银行的缺口率约为0.05,长期资产负债配置状态处于较为合理的水平,但是5家国有商业银行一年期以上的缺口率大致维持在0.12左右,数值偏高,说明其长期资产负债配置问题严重。

2、对利率敏感性比率和和利率敏感性偏离度进行分析。表3数据显示,5家国有商业银行在2007~2011年间,工商银行和建设银行的一年期以上的利率敏感性比率最高,基本范围大致在2.2~4.45之间,较一年期以内敏感性比率的数值高很多。在2011年利率上升时期,理论上,敏感性比率值大于1,才能获得一定的利息收入,从表3的数据显示中可以看出,11家新兴股份制商业银行中只有南京银行和北京银行的一年期以内敏感性比率值小于1,其余的9家银行短期敏感性比率值都大于1,符合模型要求的占到了绝大多数,而在5家国有商业银行中,2011年的短期敏感性比率值大于1的却只有两家(中国银行、交通银行),因此相比之下,其短期的情况不容乐观。此外,在2008年利率急剧下降时期,而11家新兴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偏离度大致在0.45249左右(南京银行除外),与之相比,5家国有控股商业银行的长期偏离度较高,基本上维持在1.74088左右,因此受利率下降的影响,一年期以上的利息损失巨大。在2007~2011年间,5家国有商业银行的利率敏感性偏离度总值在-0.1229~0.0821之间波动,而11家新兴股份制商业银行的敏感性偏离度总值在0229~0.1504的范围内变动,明显的高于前者,因此,新兴股份制商业银行采取的利率风险管理策略较为积极,而5家国有商业银行在利率风险中则显得较为被动。

三、结论

从以上的实证分析结果可以看出,虽然5家国有商业银行拥有的资金实力特别雄厚,具有一定抗风险的能力,但是又由于自身规模庞大,面对复杂变幻的市场利率环境,反应比较迟滞,不能顺应利率变动而迅速调整资产负债结构,在整体上采取的策略较为保守和呆板,因此在利率风险中损失较为严重。正如以上分析所得出的农业银行在2007年利率上升期受损额直接达-729,818百万元。与此同时,新兴股份制商业银行在在预测市场利率走势时,反应较为灵敏,尤其是浦发银行运用不同的缺口策略,将一年期以上到期的敏感性资产和敏感性负债规模审时度势地做出了相应的调整,利率风险防范较为合理,值得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借鉴。而且,大型的国有商业银行一年期以内的敏感性比率小于1,而且一年期以内与一年期以上缺口率之间的差额极大,说明其短期与长期之间的资产负债难以匹配,严重的依赖短期借款来维持长期的贷款需求,这一“短借长贷”问题使国有商业银行面临更大的市场利率风险。因此,5家大型的国有商业银行对自身的资产负债结构需要作出适时的调整。

此外,在整个波动的市场利率环境之中,国有商业银行一度倾向于延续惯有的融资缺口状况,使其在2008年利率大跌之时,一年期以上的利息损失巨大。因此,为了加强自身的风险防范能力,需要增强市场利率信息传导的时效性,高度警觉利率风险,提高自身的灵敏度,重视专业的利率风险管理人才,强化内部培训机制,建设人才队伍,以更加科学地预测利率走势,灵活运用缺口管理策略,最大限度规避市场利率风险。

参考文献

[1]戴国强.商业银行经营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郭奔宇.商业银行利率风险识别实证研究[J].金融研究,2005,(11):62-73。

[3]李百吉.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实证分析[J].改革与战略,2009,(4):75-79。

第4篇:外汇风险敏感性分析范文

关键词:衍生工具,转换风险,操作的曝光

公司背景

澳洲航空是世界知名的长途航空公司。该公司的航班遍及国际上40个国家,国内20个城市。它在1920年成立于昆士兰州,是澳大利亚最大且历史最悠久的航空公司,也是全球民航业历史最悠久的航空公司之一。

外汇风险概述

航空业面临来至经营,战略和融资方面的大量的风险,尤其是经济总体状况发生变化和成本及收入变化所带来的未来现金流的不确定性所带来的风险。总的来讲,航空业通常面临外汇风险,利率风险和燃油价格风险。作为澳大利亚主要的航空公司,澳洲航空也同样面临这些风险。

从2007年,澳洲航空的董事会已经把旗下的捷星航空从国内空运转型到长途空运,这就意味着澳洲航空集团现在有更多的外币收入。图表1显示,澳洲航空(55%)和捷星航空(9%)所获取的64%的收入来自于海外市场,而且大多数这些收入是来自于英国,欧洲,美洲,太平洋以及南,东北亚地区,显然这些收入是和外汇汇率紧密相连的,因此外汇风险在风险管理中显的尤为重要。其次,在国际和国内范围内,澳洲航空面对很多强有力的竞争者。其中,维珍蓝航空和虎航是澳洲航空的主要国内竞争者。为了建立和维持一个持久的竞争优势,澳洲航空不得不持续性的预测经营性风险来制定公司经营性战略,以防外汇交易波动带来的现金流的不确定性。因此,外汇风险对于公司全盘经营性战略的制定至关重要。

(Source: Alan Joyce Qantas investor day)

1、风险的种类和根源

1.1转换风险的种类和根源

转换风险是由于不同国家之间外汇汇率变动而引起的企业资产负债表中一些外汇资金金额变动的风险。在澳洲航空内,该折算风险主要分为外汇汇率风险,利率风险和燃油价格风险。

1.1.1外汇汇率风险

澳洲航空2009年年报显示外汇汇率风险主要来自于经营风险,资本支出风险和转换风险。 首先,由于澳洲航空不仅在国内经营,而且更多的航线是遍布许多国外地区,例如联合王国,欧洲,亚洲,美国等,因此当该公司收到或者支出以外币为单位的收入和花费时,外汇汇率风险就会增加。在过去的几十年中,澳洲航空旗下的廉价航空――捷星主要专注于亚太地区的航空拓展。在2009年,澳洲航空总收入中的18.8%的份额是捷星航空贡献的。显然,捷星航空的收入和支出会因汇率的变动而浮动。

其次,外汇汇率风险也会产生于国外公司的长期借贷。澳币的升值将直接降低外币借贷的成本。澳洲航空2009年年报显示,捷星航空在亚洲投资的融资的净成本是1。26亿美元,这个数值占到了所有融资净成本的62%。这说明澳洲航空将不得不面临不同外币所带来的外汇汇率风险。最后,澳洲航空所购买或处理的以外币结算为主的飞机及相关机器设备也同样受外币汇率的影响。

1.1.2利率风险

利率风险是由于不同市场利率的变化所导致的期权和掉期交易及其他各种金融衍生工具的市值或者将来的现金流的波动。澳洲航空有很多利率敏感的资产和负债,例如以英镑和欧元为主单位的公司债券和租约。因此该公司不得不面临外币市场利率变动所带来的风险。事实上,澳洲航空集团通过制定一个长期的基准目标来衡量利率敏感的资产和负债。通过2009年澳洲航空的年报,我们可以看出利借贷利息一共是55.03亿美元(2008年:41.6亿美元)以及和0.81亿美元借贷相关的金融性资产和负债(2008年:2.45亿美元),而这些借贷利息和利率的变化紧密相连。因此,澳洲航空中借贷利息占到38.5%的负债的事实对该公司总负债的影响不可小觑。不言而喻,当利率升高的时候,澳洲航空的融资将会更富有风险性。

1.1.3燃油价格风险

燃油价格风险是由于燃油成本提高及燃油需求量增加所带来的风险。在澳洲航空集团,2009年的年报显示燃油开支是36.02亿美元,占到了总支出的25.1%,同时也是总成本的第三大份额。事实上,燃油价格风险不仅受到国际市场供求的影响,而且也受到国际能源市场原油价格的影响(附加表1)。在短期范围内,燃油价格的变换严重影响澳洲航空的现金流。在2009年中,该公司的经营性现金收入和支出分别为154.62亿美元和138.91亿美元。这些现金流对公司的资金流动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在中期范围内,燃油价格的风险还体现在燃油成本对公司竞争力的影响。相对于中国航空和美国航空纷纷采取各种途径降低燃油资源的成本以保持良好的竞争力而言,澳洲航空所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在长期范围内,燃油价格风险是航空业面临的主要问题。虽然所有的航空公司承受几乎一样的燃油价格,但是燃油价格的上升会导致航空业付出巨大的成本,包括澳洲航空。

1.2 经营性风险的种类和根源

由于澳币的浮动,澳洲航空的经营性风险可以通过该公司价值链的主要活动进行分析。该价值链的主要活动分为四个部分,分别是:进货物流,业务运营,出货物流和市场营销及贸易融资。2009年的年报显示,各种经营性风险是显而易见的。例如,人力资源成本(占总费用支出的29.45%)和燃油成本(占总费用支出的28.79%)和飞行器操作成本(占总费用支出的22.66%)都是由现货市场状况所决定的。有利的外汇变动将会很大程度上降低经营性风险,反之亦然。虽然很多间接经营性风险的种类,像工资费用(占总费用的29.45%)在长期范围内可以通过预算和计划操作,但是澳洲航空面临的直接经营性风险是无法避免的。例如,机票在世界范围内销售,而获取的收入需折算为本币来支付各种各样的成本(图二)

(Source from: Qantas annual report 2009)

2、 风险管理战略及其评估

2.1折算风险

以上的分析显示出外汇汇率风险,利率风险和燃油价格风险是影响航空公司业绩的主要风险因素。因此,航空公司采用各种各样的金融衍生工具进行这些风险的规避。

2.1.1外汇汇率风险管理战略及其评估

外汇汇率风险管理战略:外汇汇率风险可以通过远期外汇合约和货币期权还规避风险。

远期外汇合同可以有助于投资组合的管理和规避来自于外币净收入或开支的风险。它是一种交易双方约定在未来的某一确定时间,以确定的价格买卖一定数量的某种金融资产的合约 (Diana, T.2007).在澳洲航空中,远期外汇合约可以规避长期外币借贷,外币净收入和支出和购买及处理外资资产设备。在2007年到2009年的年报中,对于长期外币借贷,在这些金融衍生产品中实现的收益分别是41.07亿美元(2007年),42.5亿美元(2008年)和12.省略)

图三显示了澳洲航空不同外币收入的份额。显然,外币收入占到了整个收入的一半以上,尤其是澳洲航空在日本和新家皮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功。这些外币为主收入份额的不断扩大也意味着更高的风险。澳洲航空可以通过之前的远期外汇合同进行风险规避,而且还可以选择买卖货币期权。例如,据2009年统计,欧元兑换澳币的汇率在AU2.11280-AU1.省略)

澳洲航空主要从Boeing和Airbus购买飞机。例如,在2000年,澳洲航空从Airbus购买了12架A380-800飞机,所支付的货币主要以美元,英镑和欧元,而且澳洲航空每年都要花很大的费用用机的维修和保养。因此,在2009年,澳洲航空购买和处理大约17亿美元的大型设备,但是其中70%的设备是通过买卖货币汇率为AUD 0.7200的货币期权实现的。

外汇风险管理战略评估:首先,远期外汇合同的优势在于它能够预算交易的精确成本,而避免当期现货市场上利率不利变动带来的损失。但是由于远期外汇合使得澳洲航空在约定价格上具有义务进行合同的买卖,所以该合同也同样使得澳洲航空失去了现货市场上利率有利变动所带的收益。相比远期外汇合同,货币期权更加灵活。它并没有赋予澳洲航空必须买卖合同的义务,同时还保证该公司交易的汇率至少不会低于现货市场的汇率。 然而货币期权的获取须付出一定的溢价成本,所以当货币期权的标的物的数量非常大时,溢价成本的高额性也将是澳洲航空所不得不面临的。

2.1.2 利率风险管理战略及其评估

利率风险管理战略:利率风险是指金融工具的价值及其将来所产生的现金流会因利率变化而蕴涵的风险。澳航公司运用利率调期,远期利率协议以及期权来管理利率风险。在很多情况下,澳航公司的资产和负债都会对上升的利率非常敏感,尤其是英镑和欧元。这集中体现在了公司的债务和租赁协议上。

利率调期:澳航公司运用利率调期来管理利率风险。这主要是通过用自己的利息支出与其他公司现金流交换实现的。换言之,澳航公司同意为其他公司支付固定或者浮动利率的利息,这样就可以有效的减少对利率敏感的资产和负债所遭受的可能在将来会有的利率风险。在利率调期协议下的利率支出和收入在年终会计报表中以权责发生制形式出现,超额部分可以逐年摊销。

举例来说,在2007财政年度中,澳航公司和另外一家公司在一笔债务上交换了利率,根据表1, 澳航公司可以得到一个更有利的利率来使用这笔借款,而此时利率就是 BBR-BBSY rate-1.5%。

远期利率协议:远期利率协议(FRA)已经被广泛的使用在管理利率风险中了。一个远期利率协议在操作中就如同期货合同的柜台交易,并且更加灵活,因为起始时间和期限长短都可以在双方同意的基础上进行规定。

购买者可以在利率上升时获利。销售者可以在利率下跌时获利。远期利率协议双方会在远期利率的升降上博弈。支付固定利息的人可以被称做借贷者或者购买者,收入固定利息的人可以被称做放贷者或者卖家。

澳航公司和其他公司共同决定在将来的某个时间上利息的支出和收入。换句话来将,作为一个借贷者,澳航公司用固定汇率来换取诸如伦敦同业银行拆借利率这样的浮动利率。比如说在2008年中,澳航和另外一公司签订了远期利率协议, 澳航公司将会在未来三年内收到年利率6%的贷款一亿元。而跟澳航签署协议的B公司,就可以收到浮动利率的利息。澳航公司在未来三年中每年收到固定的6百万元,对自身来讲安全可靠。

利率风险管理战略评估:首先是利率调期的评估。利率调期最主要的潜在缺陷就是流动性差以及违约风险。利率风险源自于利率变动。在利率调期协议中,支付浮动利率的一方在利率下跌的时候受益。从这个角度上说,利率风险并没有真正的消失,而是转嫁到了合约的另外一方。因此相对于期权和期货,利率调期的流动性要差很多。另外,如果合约中的某一方不能履行合约中规定的义务,另外一方就要遭受违约风险。因此利率调期也有此劣势。但是,利率调期同样会有优势所在,比如说灵活性以及长时间稳定性。另外利率调期种类繁多,有定-浮交换,浮-浮交换以及定-定交换,这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不同公司的不同需要。

其次是远期利率协议的评估。FRA有一些特点,比如利率固定而且灵活。这些都是风险管理者所青睐的。市场变化的因素对远期利率协议的影响不会太大。FRA都是通过柜台交易,借贷的数额以及利率都是可以协商甚至为公司的需要量身定做的。远期利率协议都是现金交割,借贷的款额并没有真正的从一家公司流动到另一家公司。但是,就是由于现金交割以及无款额流动的特性,违约风险也是客观存在的。目前并没有对远期利率协议实行监管的机构,因为这是公司间的交易。数额越大,违约的危险也相应越大。

在澳航公司签署远期利率协议之后,对于将来的利率变动的预期,有两种可能性及对策。一方面,双方都可以中止合约,在此种情况下,B公司会计算合约项下的余存价值,但是澳航和B公司都不必支付余存价值。该数额是由在合同中止时的利率决定的。另外一方面,澳航公司可以和其他公司签订一个金额相同但是方向相反的远期利率协议,由此就可以冲销掉首个合约所带来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余存价值会在新合约开始的那一天进行支付。

2.1.3燃油风险管理战略及其评估

燃油风险管理战略:航空公司常常通过利率上下限期权来管理该公司的风险。利率上下限期权又称领子期权、双限期权或利率双限期权,是利率上限期权和利率下限期权的结合。 显然澳洲航空也使用利率上下限期权战略对冲它的燃料价格风险。

众所周知,喷气燃料很少在贸易市场上交易,但原油市场却有很大的成交量。因此,通过套期保值比率,这不难管理喷气燃料风险。换句话说,套期保值比率是期权合同中的标的物数量和所有标的物数量之比。依据交叉套期保值理论,澳洲航空的管理层可以确认现货市场标的物价格的变化量(ΔS)和同期标的物期权合同的价格变化量(ΔS'),以及同期两者价格变化量的标准偏差和相关系数。然后通过套期保值比率(H*=ρ(σs/σs'))来确定该公司在原油市场需要购买期权合同的数量。

澳洲航空能运用原油期权对冲喷气燃料风险。公司能进入看涨期权,然而,购买看涨期权将要求公司应付的一个溢价费用。

考虑到经济形势在进一步发展以及目前的原油价格,我们合理的认为燃油价格正在燃油价格周期的中期水平,利率上下限期权是非常理想的(Carter etc,2006)。

为了削减买进买入期权的成本,公司可以诉诸利率上下限期权。利率上下限期权是一个投资策略,澳洲航空在原油市场上能购买一个看涨期权,出售一个看跌期权。首先是澳洲航空购买预购价格高于原油现货市场价格的看涨期权,这会确保该公司在燃油价格上涨时以预约价格购买燃油。然后该公司卖掉同期限看跌期权并且该期权的预约价格须低于看涨期权的预约价格。显然,澳洲航空卖掉看跌期权所收到的溢价收益能够抵消购买看涨期权说支出的溢价成本。利率上下限期权可以把燃油价格锁定在很小的范围内。

燃油风险管理战略评估:澳洲航空可以在原油期权交易市场上同时买卖期权。该战略相对于其他战略而言非常灵活,而且原油期权的交易能够确保双方交易的信用度而无需考虑信用风险。其次,澳洲航空购买利率上下限期权所需要的成本几乎为0,这样可以节省该公司的经营性资金并提升其效率。 更好的是该期权的买卖可以确保澳洲公司购买燃油价格的区间。 然而,该规避风险的战略也带来了一些问题。例如,原油价格和燃油价格在短时间意料之外的巨大差价会给澳洲航空带带很大的风险。同时,该公司要慎重考虑期权买卖的时间问题。因为当市场中的燃油价格突然间远远低于看跌期权的预约价格时,没有进行规避的航空公司在然后购买成本中将优越于澳洲航空。

2.2经营风险

由于经营风险对澳洲航空的竞争性地位的产生重大影响,所以经营风险的评估对澳航的战略决策至关重要。但是经营风险自身的不可预知性使得经营风险的量化并非易事。.除了计算实际汇率变化的方法,根据Alan Shapiro的研究,通过其他相关因素,例如,每年的现金流量,以反映经营风险的研究方法也是可行的。因此,依据这些因素和经营风险的紧密关系,Alan Shapiro建议采用一个稍微修正的回归分析,即在母公司的历史现金流量(自变量)中的这些变量因素和银行间汇率(因变量)的浮动是怎么样的关系(Shapiro,2002)。这一分析表明,对于较高的β值,汇率的变化将会导致更大浮动的现金流,也即意味着更大的经营风险(Shapiro,2002)。但是,有两个需要注意的限制:对现金流量波动的唯一因素是货币汇率变化和;第二,其结果是依赖于历史数据。该公式为:

Where: (1) CFt = (CFt - CFt-1)/ CFt-1 and CFt is the change in dollar value of total parent cash flows in period t

(2) EXCHt = (EXCHt - EXCHt-1)/ EXCHt-1 equals the average change in exchange rate during period t

(3) μ = a random error term

(4) α = constant

Beta系数说明了澳币现金流对汇率变化的敏感度。以欧元和澳币为例,Beta值越高,欧元变化对澳币现金流的影响就越大;Beta值越低,欧元和澳币之间的相互敏感性就越低。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澳航现金流所有的风险都来至于欧元汇率的变化。与此同时,R2也解释了现金流变化的部分原因。R2的数值越高,就意味着美元和澳币的关系就越紧密,现金流的波动性就越强烈,反之亦然。因此,在其他变量都不变化的情况下,如果澳币贬值5%,那么英镑折算为澳币现金流将会增值33.4%,欧元折算为澳币现金流将会增值12.5%,新西兰货币折算为澳币现金流将会增值2.1%,美元折算为澳币现金流将会增值11.省略)

2.2.1经营风险管理战略

在经营风险量化的基础上,澳洲航空管理层可以采用一些方法尽量降低实际汇率变动带来的经营风险。首先,澳航应该调查不同地区消费者对于该公司航空的价格需求弹性以掌握定价的灵活性。对于需求价格弹性低的地区,澳航应该提高航运的价格。相反,对于价格需求弹性高的地区,澳航应该稳定航运的价格。

其次,基于外币的升值和贬值,澳航应该决定如何调整国内和国外的航线并制定一系列相对应的策略。具体地说,就是澳航管理层决定是增加还是减少现存市场和新兴市场的营业额;增加还是降低对国外供应商原材料和其他中级投入品的依赖性,建立或者撤销国外的产品生产工厂,增加或者降低外币贷款。例如,2006年澳航的年报显示,澳航采用集中外汇交换的风险管理方法。该方法取代了澳航各国分公司以外币收入进行当地融资活动的非集中外汇交换的风险管理方法,这就意味着该公司将不得不面临不同债权者外汇交换的风险。因此澳航管理层应该降低外币借款。

最后,澳航管理层应该创建一个集中和非集中管理模式来控制经营风险。很明显,集中经营模式可以带来有效的整体控制,但是所带来的经营风险不可忽视。然而,Donald R. L & Peter L (1977)建议这种两难的境地可以通过“内部期货利率”来解决。它是用公司资金转入未来外币收入和支出的项目中。它揭示了处理汇率变化的不同方法在预算和非集中经营子公司业绩上的影响力。为了处理好跨国公司的预算规划和控制系统,该方法包括各个国外子公司的非集中经营控制和整个公司集团金融的集中控制。因此,地方管理层期望这些利率能够和公司的目标相吻合。与此同时,金融决策可以统一处理,兼顾高效统一政策组合而又不影响非集中的经营决策。显然,澳航采用的非集中规避风险决策允许国外子公司通过去阿诺合约管理他们的经营风险。

3、建议和结论

根据以上对澳航公司外汇风险控制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结论,那就是风险控制对澳航公司得可持续高增长的发展方式至关重要。在澳航公司所采用的现有的策略中,我们给出以下的建议:

对于换汇风险,澳航采用了不同的策略,比如外汇交换或者签订远期合同来减小汇率风险。不言而喻的,澳航规避了很大的潜在损失。但与此同时,通过在不同的金融市场上的投资,澳航可以将各种简单的策略复合在一起,来建立更加有效的风险防范机制。另外,该公司也应该制定完备的预算计划,诸如购买飞机燃料的费用和用来在市场上投资的本金。多运用金融工具,会另澳航在风险处理的问题上效率大增,而且业绩喜人。

对于操作风险,澳航应该对自己对汇率敏感的的收入支出进行检验。实际上,澳航的董事局可以更优化企业结构。比如说把高层决策权进行谨慎的下放,操作风险会进一步的降低。

另外,依据市场独有的特性,如果澳航有效的改变管理的决定,比如在国外增加或者减少产品服务,或者提高或降低所持外币标价债务,都可以减少风险。尽管如此,澳航的外汇风险还是非常好的被控制,进而该公司的业绩,在过去的几年中,也显得非常强势。

Appendix

A: (source from: the market oracle.co.uk)

References:

Adler, M. and Dumas, B, 1984, 'Exposure to currency risk: definition and measurement', Financial Management, vol. 13, pp. 41-50.

Allayannis, G. & Ihrig, J. 2001, 'Exposure and markups', Review of Financial Studies, vol. 14, pp. 805-35.

Bartram, S.M, 2002, 'The interest rate exposure of non-financial corporations', European Finance Review, vol. 6, pp. 101-25.

Bondar, G.M., Dumas, B. and Marston, R.C, 2002, 'Pass-through and exposure', The Journal of Finance, vol. 57, pp. 199-231.

Bondar, G.M. and Wong, M.H.F, 2001, 'Estimating exchange rate exposures: Issues in model structure', Working paper, The John Hopkins University.

Crude Oil Forecast 2009- Time to Buy?, retrieved 25th May, from

Currency Options, the ABC and the XYZ, Retrieved 24th May, from .

Shapiro, A.C, 1975, 'Exchange rate changes, inflation and the value of the 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 The Journal of Finance, vol. 30, pp. 485-502.

Smith, C.W. & Stulz, R. 1985, 'The determinants of firms' hedging policies', Journal of Financial and Quantitative Analysis, vol. 20, pp. 391-405.

第5篇:外汇风险敏感性分析范文

关键词:利率风险;度量;管理

作者简介:谷秀娟(1968-),女,河南郑州人,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博士,河南工业大学经济贸易学院教授,主要从事金融风险、金融市场、公司金融研究。

中图分类号:F83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096(2008)01-0121-04 收稿日期:2007-11-08

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是指由于市场利率的波动而导致其净利息收入或市场fire偏离预期值的不确定性。随着利率市场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我国商业银行将面临越来越大的利率风险。因而有必要研究我国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及其管理问题。

一、商业银行加强利率风险管理的迫切性

一个普遍的共识是:商业银行已由传统的资金中介发展成为风险中介,风险管理的能力和水平越来越成为商业银行的核心竞争力和盈利来源。但是,作为国际银行业监管的纲领性文件的巴塞尔协议的最初文本――巴塞尔协议I(1988年颁布),主要是针对信用风险的,而没有考虑利率风险和其他市场风险。随着国际金融市场自由化的进程,利率、汇率等市场因子的波动不断加剧,加之其引发了一系列金融机构的危机事件,1996年巴塞尔委员会正式对以利率风险为主的市场风险提出资本要求。在我国,银监会2004年出现了《商业银行市场风险管理指引》,其中关于利率风险管理的内容基本上与BIS模式相同。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加强利率风险管理的迫切主要体现在:

(一)外部环境的变化

从经营环境来看,近年来,随着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我国运用利率工具进行宏观调控的日益频繁,商业银行经营的利率环境波动性加大,利率风险更加凸现。

从监管环境来看,巴塞尔委员会和银监会对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管理要求不断加强。另外,2006年起我国商业银行开始试行新会计准则,按照国际惯例要求对银行部分资产负债采取“盯市原则”,并且采用套期会计将原来在表外核算的衍生工具纳入表内反映,这样,利率波动给银行带来的各种潜在损益(为了体现核算的审慎性,主要反映损失)实时暴露,从而银行帐面上的利率风险显著增加。

(二)商业银行自身的经营状况

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结构呈现出以下特点:资产长期化趋势加剧(即短借长贷),负债中定期存款比重降低,存款活期化趋势加剧。这种资产负债结构为利率风险的来源。加之,净利息收入仍是我国商业银行的主要利润来源,更加大了利率风险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影响。

(三)利率风险的固有特征

利率风险具有“双侧性”,即表现损失和收益两个方向的不确定性。这种特性容易诱发商业银行为了盈利而过度承担风险。

二、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的来源分析

巴塞尔委员会1997年的《利率风险管理原则十一条》将利率风险划分为重定价风险、基差风险、收益率曲线风险和期权风险四种来源。我们下面结合我国商业银行的实际情况来分析一下这四种风险来源的状况。

(一)重定价风险

重定价风险是最主要和最常见的利率风险形式,指由于银行资产负债或表外业务到期日的不同(对固定利率而言)或者重定价的时间不同(对浮动利率而言)而产生的风险。例如,银行以短期存款作为长期固定利率贷款的融资来源,当利率上升时,贷款的利息收入是固定的,但存款的利息成本却会随利率的上升而增加,从而使银行的未来收益减少和经济价值降低。重定价风险又称为期限错配风险。

东南亚金融危机之后,为了刺激有效需求,我国采取了宽松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形成了一个持续9年的降息周期。而我国商业银行在这样一个金融环境下,其资产负债必然形成负的利率敏感性缺口。但随着2005年开始新的升息周期的到来,这种资产负债结构给商业银行带来的却是较大的净利息收入风险。更为严重的是,升息周期下的利率调整模式导致存贷款人对期限的主动性调整选择,加剧了负缺口。从存款人角度来看,由于存款利率期限结构日益平坦化,居民存款结构呈现短期化趋势。从贷款人角度来看,由于加息预期的形成和强化以及贷款利率期限结构渐趋平坦,中长期贷款占比不断上升(见图1、图2、图3)。

(二)基差风险

基差风险的产生是由于在计算资产收益和负债成本时,采用了不同类别的基准利率。在期限相同的条件下,当二者采用不同类别的基准利率发生了幅度不同的变化时,就产生了基差风险。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基差风险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利率并未完全市场化,银行负债(主要是存款)利率为央行管制利率,而银行资产中的国债、政策性金融债、同业拆借、国债回购等的利率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这二者的非同步变化必将导致基差风险;二是利率作为央行的宏观调控手段,存贷款利率调整幅度会由于不同的调控目的而不同(见图4)。

(三)收益率曲线风险

收益率曲线风险是指,当正常情况下的上升型收益率曲线变为平坦型或下降型时,即收益率曲线非平行移动带给银行的风险。收益率曲线的非平行移动实际上可能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上升型收益率曲线变为平坦的或向下倾斜的,即短期利率水平高于中长期利率水平;另一种是收益率曲线的短端和长端变化不一致和长期利率上升幅度远远大于短期利率上升幅度。前者,如在2007年上半年前的美国就是这种情况,这使得短期负债较多的银行面临很大的风险。后者,则在我国当前宏观调控日益加强的背景下,加息预期不断强化,收益率曲线表现为日益陡峭(见图5),这使得商业银行持有的大量长期债券资产面临较大的市值损失风险。

(四)期权风险

期权风险是指由于利率变化,客户提前偿还贷款或提取存款而导致银行利息收入发生变化的风险。比如,若利率变动对存款人或借款人有利,存款人就可能选择重新安排存款,借款人可能选择重新安排贷款,从而对银行产生不利影响。例如,1996年起我国存贷款利率大幅下调,一些资信情况好、经营状况佳的企业纷纷提前偿还长期贷款,并以新的较低的利率再融资,使得银行收益降低,这就是典型期权风险。

在我国,期权性风险的表现形式主要表现为定期存款的提前支取和长期贷款(如住房抵押贷款)的提前还贷等。近年来,随着加息周期的形成,这种期权性风险呈现越来越大的趋势。

三、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的管理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几种来源的利率风险在我国商业银行都是存在的,而且,随着金融市场的全面开放和利率市场化进程的推进,利率风险呈现出上升的态势。各商业银行应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借鉴国际领先银行的风险管理经验、技

术,制定出切实可行的管理策略。

利率风险贯穿于银行经营活动的全过程。因而利率风险管理应是一个流程,它包括风险管理战略、风险识别、风险度量和风险控制这几个环节(见图6)。

(一)利率的分析与预测

对于利率的正确分析和预测是利率风险管理的基础。国际银行界可供参考的利率预测方法有货币供应分析法、费雪效应分析法、资本流动账户分析法、隐含利率预测法等。在我国日益推进利率市场化的形势下,影响本外币利率变动的因素来自于国内外的诸个方面,包括主要国家宏观经济状况、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变动、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上资金供求关系的变化、本外币之间以及各种外币之间汇率的变化等。因此,在进行利率预测时要密切关注和监测国内外金融市场利率和汇率动态,运用现代统计和计量经济学的数据处理技术对本外币利率趋势进行科学的预测。利率预测的主要内容包括利率变动方向、利率变动水平、利率周期转折的时点等。科学、准确的利率分析和预测结果将为利率风险的度量和控制提供可靠的决策依据。

(二)利率风险度量的技术

对于交易中帐户的利率风险,由于其价格波动频繁,且易于定价,一般采取VaR方法进行度量。而对于银行帐户的利率风险,由于内含期权的存在,度量难度较大,因而风险度量的方法并不统一,一般可视具体情况选取不同的方法。

(1)缺口分析。依据剩余到期日或重新定价的期限,可将银行资产与负债分为利率敏感性与非利率敏感性两类。所谓利率敏感性资产(IRSA)和利率敏感性负债(IRSL),分别指该资产的利息收入或该负债的利息支出,于剩余到期日或重新定价的期间内将受利率变动影响。利息收入或利息支出将不随利率走势而改变的,则为非利率敏感性资产(NRSA)和非利率敏感性负债(NRSL)。利率敏感性资产减利率敏感性负债所得之差额则称为利率敏感性缺口。

此缺口的形成主要由于银行资产与负债的结构不一致或失衡所造成。如果银行能够准确预测利率走势的话,银行可利用较大资金缺口获取较大的利息收益;但如果银行预测失误,较大的资金缺口也会导致巨额利息损失。

利率敏感性缺口反映的是绝对额,利率敏感性比率(Rate―Sensitive Ratio)反映的则是相对额,可用于不同银行的对比。利率敏感性比率是利率敏感性资产和利率敏感性负债金额之比。

当利率敏感性资产等于利率敏感性负债时,此比率等于1,为“轧平”;当利率敏感性资产大于利率敏感性负债时,此比率大于1,为“正缺口”;反之,则小于1,为“负缺口”。利率敏感性缺口和利率敏感性比率都反映了银行的利率风险。当运用利率敏感性比率分析资产负债敏感程度时,在利率敏感性比率接近于1时,银行管理者仅知道利率敏感性资产接近利率敏感性负债,但它们之间的差额并不知道,而利率敏感性缺口则准确反映了银行资金利率敏感性部分的大小。因此,当银行进行资金缺口管理时,通常将利率敏感性缺口和利率敏感性比率两项指标结合起来考察银行资产、负债的利率敏感程度,这样才能有利于作出科学的决策。

“缺口分析”可以用不同的时间期限为基础,如7天、30天、90天、半年、1年等。现在银行广泛使用计算机系统来发现利率敏感性资产和负债的缺口。

“缺口分析”的缺点:①未考虑货币时间价值,如一年期缺口的现值与二年期同额缺口的现值应有不同,但计算利率敏感性缺口时未考虑其现值差异,而将之视为等值予以加总计算累积;②仅评估利率变动对利息净收入的影响,未考虑利率变动对业益现值的影响,亦即缺口分析仅就会计层面而未从经济层面考虑利率风险;③该分析只反映了利率变动对收入的影响,而没有考虑到利率变动。对银行负债的整体价值的影响。

缺口分析目前已经不是国际银行业风险度量技术的主流。比如美国前50名银行中,只有不到1/3的银行对外提供缺口分析报告,只有3家银行仍然对缺口设置管理限制。

针对缺口分析的缺点,要评估利率波动对银行资产和负债的总体影响,需要运用持续期间分析工具。

(2)持续期间分析。持续期间分析是度量利率风险的另一重要工具,用来揭示银行资产和负债的市场价值对利率变动的敏感性,又称为久期分析。所谓久期是指一个债务支付流量的加权平均寿命或加权平均有效期,这一持续期从债权人角度看是资产持续期,从债务人角度看是负债持续期。资产持续期是把一笔资产作为现金收回平均所需时间,而债务持续期则是把一笔债务付清平均所需时间。久期分析利率敏感性,源自债券操作上以存续期间反映现值变动的观念。以债券为例,久期模型的公式可定义如下:

(2)式可解释为利率变动时,债券价格将呈反向的变动,变动的程度为D的大小。(3)式的MD为修正的D,即D/(1+R)。国际清算银行(BIS)1993年有关利率一般市场风险主要以修正久期乘上收益变动率为基础。久期模型的基本假设为收益率只作微小变动,但是在收益率作较大变动时,债券价值变动与收益率变动之关系式呈现凸性(Convexity)的现象,若(2)式及(3)式微分符号改为变量符号,并利用Taylor式展开式,则可得

用久期模型来衡量资产或负债的利率敏感性,比其他两种模型更为完整。该分析方法的优点:①久期分析,考虑了资产或负债的平均年限(Average life);②不仅考虑了资本或负债项目的到期,而且也考虑到现金流量的到达时期,分析重点在于资产负债现金流量是否轧平,评估市场利率变动对银行资产面及负债面现金流量现值的影响是否相等;③提供了一个简便的衡量利率风险的指针,对个别存放款的平均到期日未加以限制,可用来管理不同的目标账户。

(3)模拟分析。这是利率风险度量技术的最近进展。即银行可以考虑模拟利率变动的多种情景:收益率曲线的平移、变形、相关性甚至用Monte Carlo方法模拟利率变化的路径,以全方位考察各种利率风险。模拟分析又可分为两种:静态模拟是基于资产负债结构不变的假设,主要适用于短期分析;动态模拟则考虑利率变动对银行决策、客户行为、业务机构的影响,主要适用于长期分析。

模拟分析的优点在于:①考虑了资产与负债中所隐含的期权;②可利用不同的资产负债项目或工具,测量在不同利率变动幅度下的银行利息所得。

模拟分析的缺点在于:①分析建立在一系列假设基础之上,而这些假设本身具有不确定性;②对数据和技术的要求较高。

根据我国商业银行的业务特点和技术水平,利率风险的度量可主要运用缺口分析并辅之以久期分析。

(三)利率风险控制的工具

在科学地预测利率水平和度量利率风险的基础上,恰当地选择工具进行利率风险控制是利率风险管理的最后一个环节。利率风险控制的方法主要有两大类:

(1)传统的表内管理法。即针对各种不同利率风险来源,通过调整资产负债期限结构、改变金融产品计价基准、增加限制性条款等方式,尽可能减少资产负债、长短期金融产品之间以及含权产品的风险暴露等,达到控制利率风险的目的。比如,根据利率预测进行主动性缺口管理,构造利率免疫资产组合,将长期抵押贷款证券化等。

(2)表外管理法。即运用资产负债表外的金融衍生品(如互换、利率远期、利率期货、利率上下限等)调整现金流结构和进行套期保值。其基本操作为:针对手中持有的利率敏感现货,或是净风险部位,作衍生性金融商品反向部位的操作。当利率上升时,手中现货虽然价格下跌,但持有的反向部位衍生金融商品的价格却上升,可抵消现货的损失。反之,当利率下降时,手中现货部位的价格虽然上涨,但也会被金融衍生品的损失抵消。

表内管理法可以根据银行具体风险结构量身定做,但难度一般较大或实施成本较高。表外管理法可以弥补表内管理法的缺陷,但对冲不当将会面临巨大风险。对于国内商业银行而言,可以在确保不得以投机为目的买卖衍生工具的前提下,优先考虑运用衍生产品对利率风险进行管理,对于利率风险要根据利率趋势分析和风险度量结果,通过对资产负债的主动管理将利率风险控制在可以接受的水平。

第6篇:外汇风险敏感性分析范文

关键词项目融资 金融风险 风险规避管理

文章编号1008-5807(2011)02-011-01

一、引言

项目融资起源于上世纪30年代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引入融资模式为大型公共基础设施项目筹集资金,而且境外融资占据重要位置,因此对金融风险进行分析和管理显得十分必要。

二、金融风险概述

项目融资的金融风险是境外项目发起方是不能控制金融市场的变化而引起的风险,主要包括利率风险、汇率风险和通货膨胀风险。

(一)利率风险

利率风险是由于金融市场利率直接或间接地变化引起项目价值降低或收益受到损失的风险。利率作为资金的使用成本价格,利率变动将会改变项目成本。比如,如果境外项目使用浮动利率融资,一旦利率上升,项目成本就会增加,但是采用固定利率融资,一旦利率下降,将会造成机会成本的增加。由此可见,利率变化对项目发起人的投资和收益是息息相关的。

(二)汇率风险

汇率风险是指汇率的波动而给持有或使用外汇的项目公司或其他利益参与者带来损失的风险。境外项目融资的投资和收益对金融市场上汇率的变化比较敏感。由于项目融资投资周期长,一般需要十年以上才能够逐步回收,尤其对境外项目发起方而言,汇率变化直接影响到项目收益。因此,如何规避管理汇率风险对投资方至关重要。

汇率风险一般表现在三个方面:东道国货币的自由兑换、经营收入的自由汇出和汇率波动。

(三)通货膨胀风险

通货膨胀存在于各国每个时期的经济生活中,它可能会导致原材料价格的上涨,从而增加项目成本,同时又由于项目融资是长期过程,因此需要建立一种机制防止通货膨胀造成的损失。

三、境外项目融资金融风险规避管理

境外项目融资金额大,回收周期长,对利率、汇率和通货膨胀反应比较敏感。时间越长,利率、汇率和通货膨胀波动不确定性就越大,金融风险可能性就越大。可见,对境外项目融资金融风险规避管理不当,就会给项目公司造成极大的经济损失。因此,对金融风险的规避管理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利率风险规避管理

1、 利率互换

利率互换的目的就是要降低融资成本,而且利率互换一般发生在固定利率和浮动利率之间,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减少利率风险。例如,如果A公司具有固定利率贷款的优势资金,而B公司具有浮动利率贷款的优势资金,那么两者可以通过利率互换交易来降低各自的融资成本。这样双方都能满足各自需求,防范利率变化带来的风险。

2、选择多种优势货币组合

多种货币各自有不同的利率,采用多种货币组合可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境外项目发起方和贷款银行综合考虑其货币组合利弊,从而做出更加合理的决策来避免利率风险。

3、政府书面承诺利率保证

境外项目发起方要与东道国政府协调签订利率最高额度保证承诺书,一旦利率上升超过其承诺最高值,东道国政府要给予利率补贴,控制项目公司多余投资,保护境外项目发起方在东道国的利益。

(二)汇率风险规避管理

1、增加在当地融资的比例

汇率风险是由于货币在金融市场上流通所引起的,如果境外项目发起方尽最大努力在项目所在地进行融资,减少外汇贷款,这在一定程度上能规避汇率风险。

2、采用合理的外债币种结构,控制汇兑风险

国际金融市场上汇率波动巨大,选择合理的外债币种结构能够保证多种货币的比例,软硬货币同时使用,避免外债币种过于单一化,从而保证项目正常运行。

3、外汇风险分担

首先,项目各方商定一个基本汇率,确定一个中间地带,在这个中间地带范围内,项目各方各自承担汇率风险和收益。如果外汇汇率变化过大,则项目各方要按一定比例分担风险。

4、加强政府的外汇管制权限

在一个经济市场环境不完善、法律环境不健全的国家,政府若能加强外汇管制权限,对境外项目发起人做出一定的书面承诺,比如原材料价格管制、外汇兑换和汇出、税收优惠等,将有利于降低汇率风险。

(三)通货膨胀风险规避管理

1、 订立合同

将项目原材料、产品和服务的价格与东道国的通货膨胀率和当地货币与贷款货币联系起来,把包含通货膨胀率和汇率因素在内的价格调整公式作为日后核查价格的依据,如果通货膨胀率和汇率变化超过一定的范围,可以用调整公式调整价格、或者延长特许期限等等,以保证项目正常运行。

2、长期购买合同价格调整条款

项目公司可以根据市场通货膨胀指数自行调整产品价格,但是调整的基础必须合理且要经政府批准才能生效。

四、结束语

本文采用定性方法分析了利率风险、汇率风险和通货膨胀风险,并且定性给出了相关的规避管理策略。在我国由于自有资金不足,许多大型基础设施建设都有境外投资者参与,又加之我国经济市场环境不完善、金融市场复杂多变,因此单纯的定性分析方法可能不能全面地反映金融风险的种种表现。所以,结合定性和定量方法来分析境外项目融资的金融风险更加合理。

参考文献:

[1]张机井.项目融资.北京:中信出版社,1998.11.

[2]程思亭.项目融资中的金融风险管理-基于境外的项目发起方.工作研究,2008.

第7篇:外汇风险敏感性分析范文

[关键词]敏感指标;质量控制;持续改进;效果观察

本院自2017年开始依照上级主管部门的要求在医院之内对相关数据进行整理收集,同时将其及时汇报至上级部门,结合这些数据对护理质量展开综合性评价,有助于全面推动并完善护理质量,具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文在研究过程中,对象主要为在本院接受治疗的15个病区,选择时间为2018年1月~2019年12月,所有病区均依据相关指标以及要求来进行,每个月需要对相关数据进行收集整理并加以统计,随后将数据提交至护理部门,护理部门负责人员需要对数据展开整理并认真分析,发现其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并及时进行反馈,各病区负责人在此基础上进行有效改进。

1.2方法

1.2.1首先结合现实运作情况创建护理敏感指标部门,组长由护理部负责人担任,副组长由护士长担任,委员会成员主要包括不同病区的护士长,在此基础上创建一套完善的质量管理评价指标。组长主要对日常工作进行安排并有效管理,对工作内容展开有效协调,副组长针对各大科室日常进展情况进行监督,为提交的各种指标信息数据进行整理并分析,同时对质量进行有效改进;其他组员的工作主要为针对不同病区敏感指标数据改变情况进行整理收集,同时查找有关资料针对护理质量的管控进行认真分析督查。

1.2.2指标设立:结合《医院临床护理质量评价指南》等现行评价体系,初步拟定8项护理敏感指标:首先为错误用药出现几率、其次为跌倒/坠床发生率,此外还包括非计划性拔管率、院内压力性损伤发生率、住院患者身体约束率、跌倒/坠床伤害率、深静脉血栓预防率、住院患者满意率。

1.2.3护理敏感质量指标知识培训:针对医院各个科室展开指标体系方面的全方位培训,培训主要由管理委员会组长操作并执行,旨在让所有成员都可以对指标数据以及内涵进行认真了解并掌握,可以将统计表进行整理并收集,及时将数据收集并上报护理部,护理部进行汇总、动态分析、及时反馈。

1.2.4护理敏感质量指标的应用:从2018年1月1日起,15个病区每天根据上述拟定的指标进行数据收集,期间质控委员会成员不定期下病房抽查数据填报情况,对责任护士工作进行监督和指导,病区每月将数据进行统计上报护理部,护理部每月对全院各病区的护理敏感质量指标数据进行整理总结,每个季度展开动态方面的整理分析,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汇总并上报至上级部门,在此基础上加以完善[4-5]。1.3统计学方法针对所得数据主要借助SPSS18.0软件展开整理并分析,检验数据主要为t以及x,P<0.05,说明两组数据之间存在明显差异,同时具备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018年和2019年住院患者出现给药错误、坠床以及非计划性拔管率以及满意度进行对比,同时针对护理质量改善之后患者在这些指标方面出现的改善情况进行对比,具体可见表1。全院的非计划性拔管发生率下降0.06%,给药错误发生率下降0.07%,跌倒/坠发生率出现明显下滑,幅度为0.04%,满意度提升幅度大小为0.003%,数据之间存在差异,同时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3.1降低非计划性拔管发生率的持续质量改进

在分析过程中主要对象为医院护理敏感质量指标有关信息以及数据,使用的方法为柏拉图,发现医院在管理过程中出现的最大问题为非计划性拔管发生率相对比较高,也是日后改善的重点所在。为此,我们重新修订了各种置管的知情同意书及风险评估表、护理常规、应急预案等,2018年比2017年降低了0.0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2降低给药错误发生率的持续质量改进

给药错误主要指的是患者实际服用的药物量与医生吩咐的药物量出现反差[6],目前这也是出现医源性伤害最常见的一个要素[7]。针对2018年出现的24例给药错误事件进行分析,发现其中并非都是责任人的原因,同时在相关流程以及制度方面也出现不少问题,从患者住院到医生开药再到药物的服用,其中牵涉到诸多流程以及操作。为了全面缩减错误出现几率,医院针对HIS系统进行完善优化,通过电子的方式对患者进行医嘱,避免出现给药错误;通过表1不难发现,2019年与2018年相比给药错误发生几率缩减0.07%,两者数据存在明显差异,同时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

3.3降低住院患者跌到/坠床发生率的持续质量改进

为了有效避免患者出现跌倒,要加强日常防范,同时在相关事项上进行有效改进:①针对患者住院期间出现跌倒风险进行综合性评估,入院之时责任人需要及时展开风险综合性评估,如果最终得分高于4分,说明患者跌宕风险度较高,需要在患者床头挂上比较清晰的风险防范标识,即使对家属以及护士发出提醒,同时借助护理部门、护士长以及不同病区护士联合的方法进行有效防范;②对患者展开健康方面的宣传教育,除了在患者床边展开教育之外,也可以利用更多时间及场地展开。在不同科室的外部墙壁以及卫生间等比较明显的地方贴上相关标识,同时制作微视频让患者进行观看,或者利用公众号对患者及时推送;③针对宣传效果主要借助回授法进行统计,主要通过护士进行实施,让患者清晰表达出需要做出的各种防范措施,在此基础上评估患者是否彻底掌握有关的防范常识。通过表1不能看出,利用这些指标以及宣传教育,第2年患者跌倒出现概率明显出现下滑,幅度为0.04%,两组数据对比存在明显差异,同时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

3.4提高住院患者满意度的持续质量改进

对存在问题进行根因分析讨论,制定措施并实施:①加强基础护理,积极落实优质护理服务,按照患者需求制定个性化护理计划并提供全面、全程、连续的护理服务;②责任护士加强宣教,开展多种形式疾病相关指导,提高住院患者对疾病知晓率;③加强对年轻护士的护理理论知识及基础操作知识规范化培训;④建立科室微信公众号,对患者关于疾病相关问题进行解疑答惑,并定期推送科室常见病的康复指导等。表1显示:应用护理敏感质量指标并进行护理质量持续改进,患者满意度提高0.00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第8篇:外汇风险敏感性分析范文

亚洲金融危机之后,越来越多的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放弃固定汇率制度而选择各种形式的弹性汇率制度,与此相伴而来的现象是,这些国家的外汇储备量也迅速增加。这与传统的国际储备理论,即一国转向浮动汇率制度,将大大减少其对外汇储备的需求相悖。同样,我国从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恢复之后,经济发展迅速,外汇储备从2001年开始快速增长,截至2006年10月底已经突破1万亿美元大关。如此多的外汇储备引发了许多的担心和争论,认为我国外汇储备的规模过大,给经济发展带来了冲击,另外也使国家承担了过大的外汇风险,等等。本文将对我国外汇储备剧增的原因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在经济全球化以及资本国际间高速流动的前提下,我国持有大量外汇储备具有一定的必要性。

二、我国外汇储备剧增的原因分析

改革开放以前我国面临着外汇短缺的困难,外汇储备规模相当小,即使有些年份有少量的增长,这种增长也是非持续的。改革开放之后,伴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外汇储备也经历两次高速增长的时期。第一次是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1994-1997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初步建立和外汇管理体制的改革,我国外汇储备终于摆脱了十余年低速徘徊的局面,出现了连续四年的高增长。第二次发生在21世纪之初。从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中恢复之后,我国的外汇储备从2001年开始快速增长;到了2005年底外汇储备余额已累计8188多亿美元。如此巨额的外汇储备90%是在最近10年迅速积累的,并且在最近两年中以每年2000多亿美元的速度猛升。我国外汇储备规模发生如此大的变化是有其深层次的原因:

1.外汇储备剧增是我国长期以来鼓励出口贸易以及吸引外资政策的结果。建国初期,我国面临着恢复国民经济发展的重大任务,许多原材料、机器设备等都依赖进口,而外汇奇缺。在这种背景下,我国制定了“鼓励出口,限制进口”的政策来换取更多的外汇。这一政策解决了外汇短缺的部分问题,也对后来的出口贸易政策产生了深远影响。比如,出口退税政策、关税政策等方面,给予出口企业很多优惠,鼓励其出口;另外,我国多年受内需不足的困扰,大部分的贸易商品都出口国外,形成了巨大的贸易顺差尤其是货物贸易顺差而积累了大量的外汇储备。从2006年上半年的国际收支情况了解到,上半年经常项目顺差916亿美元,其中货物贸易顺差800亿美元,占国际收支顺差中最大比重,对外汇储备增加的贡献率达到65%。在利用外资方面,大开国门利用各种优惠政策吸引外资,由2000年407.15亿美元增加到2005年的603.25亿美元。在资本管制方面,我国“宽进严出”的不对称管制结构以及对汇兑的限制使得外汇需求受到了压抑,助长了国际收支的失衡,形成了大量的外汇储备。

2.全球经济失衡尤其是美国经济失衡也是我国外汇储备增加的一个原因。“失衡现象是指一国拥有巨额贸易赤字,而与该国贸易赤字相对应的贸易盈余则集中在其他少数国家。”目前全球经济失衡的状态表现为:美国贸易赤字庞大、债务增长迅速,而日本、中国以及其他亚洲主要新兴市场国家等对美国持有大量贸易盈余。作为失衡的一方,美国2005年贸易赤字总额达到了空前的7257亿美元,占其GDP的比率由10年前的1.2%骤升至5.8%。而作为失衡的另一方,日本、中国等亚洲国家、主要石油出口国及部分欧洲国家的贸易顺差则达到1000亿美元的规模。其中我国尤受关注,2005年我国贸易顺差达1019亿美元,特别是对美国的贸易顺差达1142亿美元。12)在全球收支不平衡的大背景下,美国因经常项目持续逆差成为全球最大的借债国;包括中国在内的大多数东亚国家则由于经常项目的持续顺差,成为国际债权国。而且中国大量的资本流出不是私人资本流出,而是在我国的国际收支平衡表上并没有直接表现出来的官方资本流出,也就是所谓的外汇储备资产的对外投资。也就说,高额的外汇储备不过是全球收支不平衡在我国的外在表现。

3.人民币汇率升值预期造成的短期投机资本的流入带来了外汇储备的“虚增”。目前多数学者和金融机构认为人民币汇率存在低估、存在升值的空间,尤其在无本金交割外汇远期交易(NDF)市场上,一年期美元兑人民币报价为7.53950,两年期报价为7.32230,体现了明显得升值预期。这就进一步刺激国外资本的大量流人,造成短期外债大幅增加,2003年和2004年分别增长38.1%和35.4%,占外债余额的比重分别为39.8%和45.63%。此外,大量隐蔽性资本内流也明显增加。2004年流入400多亿美元,达到了最高峰。

投机性的短期资本已经成为推动我国外汇储备超常增长的重要因素。与贸易项下不同,资本流人形成的外汇储备是债务性储备,与对外负债相对应,不仅需要还本、付息或利润汇回,而且由于其具有很大的不稳定性,只是带来了外汇储备的“虚增”。而这种“虚增”却进一步强化了人民币升值的预期,这种升值的预期更强化了投机资本的进一步流人而推高了外汇储备数量。

4.强制结售汇制度也是造成我国外汇储备剧增的一个原因。我国从1994年开始实行强制结售汇制度,取消了之前的外汇留成制度。并在1999年由中国银行试点了远期结售汇制度,2002年推广到其它三个国有商业银行,之后又推广至一些股份制银行。2005年8月以前,我国一直采用强制结售汇制度,企业没有自主使用外汇的权利。另外,目前人民币升值预期强烈,更没有企业愿意持有外汇而将外汇出售给银行。而我国银行间外汇市场上缺乏相应的对冲工具,银行集聚了大量的外汇敞口风险而无法化解,在这种情况下只有由中央银行来承担这种风险。因此外汇风险在集中到中央银行的同时也导致了我国的外汇储备剧增。

三、持有大量外汇储备的不利影响分析

我国的外汇储备的增加表明我国在外贸出口、利用外资等外向型经济政策方面的优惠政策的效果非常明显,外汇储备的增加在稳定汇率保持市场信心、防范投机资本的冲击等方面均具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同时也应该认识到持有大量外汇储备的不利影响。

1.从成本一收益的角度看,持有大量的外汇储备存在风险和损失。著名经济学家约瑟夫•B•斯蒂格利茨在《亚洲经济一体化的现状与展望》一文中举例说,发展中国家从美国获取贷款的利率为18%,而以美国国库券形式保存的外汇储备的收益仅为1.75%,其中约16%的高额利差让美国攫取了。另外,持有大量的外汇储备也会带来一定的汇率风险,例如近两年美元对欧元的贬值又造成我国外汇储备200多亿美元的直接经济损失。我国的储备绝大部分是以美元计值的,目前美国经济下滑致使美元贬值,存在外汇储备缩水的可能。

2.外汇储备的大量增加导致金融市场的流动性泛滥进而给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带来冲击。正如上面分析所言,我国的外汇收人集中于中央银行,而央行不得不投放相应数量的人民币,这就使得外汇占款大量增加进而导致基础货币投放过多。据计算,我国M:的乘数为4.78,这意味着我国每年货币供应量增加2.6-3.2万亿元人民币,基本上是由于外汇储备因素产生。(3)针对我国目前货币投放量过多、银行流动性泛滥的情况中央银行采取了一系列的冲销措施,比如减少对商业银行的再贷款、通过正回购予以冲销、发行央行票据甚至是定向央行票据加以冲销,但效果都不是非常明显。也就是说,大量的外汇储备已经给我国的货币政策独立性带来威胁。

3.外汇储备过多引发货币投机冲击。目前我国的外汇储备大部分来源于经常项目顺差,这充分体现了我国经济实力的增强,国外资金尤其是一些投机资金看好我国的经济前景,纷纷涌人国内的股票、房地产等市场,进一步促成了经济发展的泡沫;另外,由于许多学者以及官方人士认为,人民币汇率存在低估,这从另一个方面也加剧了投机资金对人民币升值的预期,引发货币投机冲击。

四、我国外汇储备剧增的理性分析

我国外汇储备的增加有其特殊的原因,包括沿革经济困难时期的利用外资政策等。另外,当今金融货币危机的频繁发生尤其在亚洲金融危机之后,大部分的发展中国家、非储备货币国家均不同程度地增加了本国的外汇储备。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外汇储备对于一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性日益凸现。更为关键的是,目前我国经济的对外依存度非常高,也可以说,我国经济的发展仍需要外部经济的大力支持,这就决定了汇率稳定以及宏观金融环境的稳定是非常重要的,而两者的稳定就要求我国持有大量的外汇储备。

1.我国有管理浮动的汇率制度实质仍是“有管理”的,稳定汇率仍是当前汇率政策的基调,持有一定量的外汇储备有利于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我国于2005年7月21日对汇率形成机制进行了历史性的改革,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从改革一年多来我国外汇市场的变化情况来看,人民币兑美元的中间报价的波动幅度比较小,只是在个别交易日受美国官员访华事件的影响汇价有比较大幅度的升值,但仍体现了我国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的渐进性原则。同时,相关部门也推出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如在外汇市场上引入询价交易方式和做市商制度等。这些措施都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我国汇率制度改革的稳健性,在这个过程中,汇率稳定一直是汇率政策的重心,而且在今后的一段较长时间内,尽管人民币升值的压力仍将存在,人民币汇率也将进一步升值,但可以预见,人民币在短期内不会出现大幅度波动。这就需要我国持有大量的外汇储备对外汇市场进行合理的干预。

人民币存在升值预期,面临着资本外逃的潜在风险,就需要我国货币当局持有相当数量的外汇储备,提高政府的公信力,保证货币政策的可信性。同样,持有一定规模的外汇储备也是适应国际环境变化的举措。自从亚洲金融危机之后,许多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均不同程度地增加了外汇储备,主要原因在于:避免金融危机以及国际资本流动带来的冲击;增强自身应对国际收支风险的能力;维护本国经济和金融稳定等。从各国的实践来看,外汇储备对国际投机资本外汇活动的影响,已经远远超出了对投机资本的实质性干预,而更多的体现出一国的经济实力以及“保持信心”的能力,进而通过汇率稳定来避免国内金融市场遭受重创。

2.我国是一个货币错配现象比较严重的国家,这就要求持有一定量的外汇储备干预外汇市场。货币错配是指“在权益的净值或净收入(或二者兼而有之)对汇率的变动非常敏感时,就出现了所谓的‘货币错配’。从存量的角度看,货币错配是资产负债表(即净值)对汇率变动的敏感性;从流量的角度看,货币错配则是指损益表(净收入)对汇率变动的敏感性。净值/净收入对汇率变动的敏感性越高,货币错配的程度也越严重。”凹简而言之,只要一国存在外汇敞口头寸,且是以外币记值,就一定会存在货币错配的风险,这就需要一国持有一定量的外汇储备化解货币错配的风险。根据这一定义,我国已属货币错配比较严重的国家之一。

第9篇:外汇风险敏感性分析范文

一、资本预算方法

现代资本预算方法,主要有非贴现投资回收期法、贴现投资回收期法、净现值法(NPV)、内部收益率法(IRR)、净现值率法、获利指数法等。调查结果表明:美国的大多数公司最常用的资本预算方法是NPV和IRR,74.9%的财务总监总是或几乎总是使用NPV,75.7%的公司总是或几乎总是使用IRR。

其中,大公司(年销售额超过10亿美元)明显地比小公司更可能使用NPV;负债率高(负债率大于30%)的公司比负债率低的公司明显地更可能使用NPV和IRR,而且更可能使用敏感性分析法和模拟分析法;成长型公司(市盈率大于或等于15)与非成长型公司所使用的资本预算方法没有差异;具有MBA(工商管理硕士学位)的CEO(行政总监)比非MBA未获得工商管理硕士学位)的CEO更可能使用NPV;支付股利的公司比不支付股利的公司明显地更可能使用NPV和IRR;公众公司明显地比私营公司更可能使用NPV和IRR。

除NPV和IRR外,非贴现投资回收期法也是最常用的资本预算方法之一。这一调查结果很让人吃惊,因为几十年来美国的财务教材一直在数落投资回收期法的缺点(如未考虑货币时间价值,忽视了回收期以后的现金流量等),而一种通过考虑货币时间价值来消除投资回收期法缺点的贴现投资回收期法,则很少有公司使用。小公司使用投资回收期法几乎与他们使用NPV或IRR一样频繁;在小公司中,非MBA的CEO更可能使用投资回收期法;无论是在小公司还是在大公司之中,成熟的CEO(年龄在59岁以上)或任期长的CEO(在职期限超过9年),都特别喜欢使用投资回收期法。这说明缺少高深的知识是投资回收期被普遍使用的一个重要因素。

二、资本成本

1.权益成本的确定。调查结果表明,CAPM(资本资产定价模型)是计算权益资本成本的最普遍的一种方法;735%的公司总是或几乎总是使用CAPM,列在第二、三位的方法分别是股票平均收益率和多因素CAPM;很少公司从股利折规模型中倒推出权益成本。大公司比小公司更可能使用CAPM,而小公司更倾向于使用投资者所要求的资本成本;有MBA的CEO比非MBA的CEO更可能使用单因素CAPM;负债率低的公司明显地更可能使用CAPM;私营公司与公众公司之间存在重大差异,公众公司更可能使用CAPM;有境外销售收入的公司更可能使用CAPM。

2.确定折现率时所考虑的风险因素。公司在计算折现率时最重要的因素是利率风险、公司规模、通货膨胀风险和汇率风险。计算现金流量时,许多公司考虑商品价格。GDP增长率、通货膨胀和汇率风险的影响。有趣的是,很少公司根据财务括据风险调整折现率或现金流量。

这些风险因素的重要程度对于小公司和大公司而言各不相同。对于大公司,最重要的风险因素(市场风险除外)是:外汇风险、营业周期风险、商品价格风险和利率风险。外汇风险是最最重要的风险因素;对于小公司,这些风险因素的排序则不同,小公司受利率风险的影响比受外汇风险的影响更大;境外销售收入大的公司对未意料到的汇率波动更敏感;负债率高的公司认为营业周期风险更重要;成长型公司比非成长型公司对外汇风险更敏感;制造型公司比非制造型公司对利率风险更敏感。

绝大多数公司使用全公司统一的折现率来评估项目。58.8%的公司总是或几乎总是使用全公司统一的折现率,5l%的公司总是或几乎总是使用与风险匹配的折现率来评估项目。大公司比小公司明显地更可能使用与风险匹配的折现率,如《财富》500强公司更可能使用与风险匹配的折现率来评价国外项目,而较少使用全公司统一的折现率;很少公司用不同的折现率评价同一项目的不同现金流量;成长型公司更可能使用全公司统一的折现率评价项目岭人吃惊的是,有外汇风险暴露的公司明显地更可能使用全公司统一的折现率来评价其海外项目;公众公司比私营公司更可能使用与风险匹配的折现率;任期短的CEO更可能使用全公司统一的折现率。

三、资本结构

l.资本结构理论。最佳资本结构理论认为,公司可以通过均衡负债的成本与收益来确定其最佳资本结构,负债的主要利益是利息抵税的好处,主要成本是财务失败成本和收到利息收入应交纳的个人所得税。

调查结果表明,负债的抵税利益在资本结构决策中的重要程度为中等,对于大型的、规范的和支付股利的公司而言是最重要的,因为这些公司的所得税税率高,因此存在使用债务的较大的抵税动机。相反,我们发现公司在作出负债或权益决策时,很少直接考虑个人所得税。财务拮据成本对负债决策的影响并不重要,可是公司(尤其是大公司)很关心其信用评级。

公司是否存在最佳资本结构是理论界与实务界都非常关心的一个问题。调查结果表明,19%的公司没有目标负债率,另外37%的公司有一个灵活的目标,34%的公司有严格的目标或变动范围,其余1O%的公司有非常严格的目标负债率。这说明公司为了获得最佳资本结构而均衡负债的成本与收益。相对于小公司而言,大公司的目标负债率更严格;任期短或年轻的CEO更重视目标负债率的确定。

公司通过发行权益证券来保持目标负债率,尤其在公司负债率高、所有权分散或CEO年轻的情况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