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哲理短故事范文

哲理短故事精选(九篇)

哲理短故事

第1篇:哲理短故事范文

小故事属于小说这类文体,是一种篇幅短小,故事情节简单而又富于哲理的故事,因其每个故事都能给人以启迪,成功做人之道而受到广大读者特别是在校学生的喜爱。虽然小故事并不是一种独立的文体,但有其自身的特点,每个故事都能说明一个道理,或者总结一次教训,大致可分为哲理故事,励志故事,名人故事,成功故事,失败故事等。

(来源:文章屋网 http://www.wzu.com)

第2篇:哲理短故事范文

定义:小故事是一种篇幅短小,故事情节简单而又富于哲理的故事,因其每个故事都能给人以启迪,成功做人之道而受到广大读者特别是在校学生的喜爱。虽然小故事并不是一种独立的文体但有其自身的特点,每个故事都能说明一个道理或者总结一次教训,大致可分为哲理故事励志故事名人故事,成功故事失败故事等。

作用:编辑本段分析介绍小故事也是人类对自身历史的一种记忆行为,人们通过多种故事形式,记忆和传播着一定社会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引导着社会性格的形成。

(来源:文章屋网 )

第3篇:哲理短故事范文

故事讲了一座城市有两个孤儿院,南边的孤儿院到处都是欢声笑语,而北边的孤儿院却口角不断。于是,北边的孤儿院院长就到南边孤儿院和睦相处的秘诀。他刚走进孤儿院的大门,只见一个男孩子飞快地冲了进来,在大厅口摔了一跤。这是,正在拖地的小孩连忙跑过来,边扶边道歉:“对不起,都是我的错,把地拖得太湿了,地才那么滑的!”在门口玩的里一个孩子也跑过来说:“都怪我,要不是我没提醒你大厅里正在拖地,你就不会滑到了!”摔倒的孩子并没有生气,而是自责地说:“不不,这都是我的错,都怪我跑得太快了!”北边孤儿院院长看到这场景后,顿时若有所悟……

这个故事让我明白事情发生时不要先指责别人,要先想想自己有没有错,这样朋友之间才会相处得很融洽。如果整天指责别人的话,反而对自己不利。

小时候,我也会因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儿和别人吵起来,而且每次吵架,我都指出了别人怎么样,而自己的错却一字未提。因而惹得人家好长一段时间不理我。可长大后,这种事就从未发生过。当我回忆起这个故事时,我就会恨自己小时候太爱面子了,连朋友都比不上面子。

第4篇:哲理短故事范文

算起来,我们这一辈的读者读哲学的时间并不短,但却始终害怕读哲学。因为,哲学书籍常常摆出高不可攀的架势,让普通读者望而生畏。弄哲学的人有时也故弄玄虚,把本来可以理解的东西弄得“一些不懂了”。西方哲学于文字又隔了一层,我们只好仰仗三家村夫子们的翻译,结果追求到的是影子的影子,离真理更加远了。我自己阅读哲学的经历大抵如此,也许只能怪自己愚钝而没有悟性。有一天,在自己的破书堆里找到威尔•杜兰(WILLDURANT)写的《哲学的故事》,发现原来哲学也并不难读如许。杜兰说读哲学也有快乐,连形而上学都有诱人之处。每个学哲学的人都曾有这样的阅读体验,只是迫于生计,人们在刨食的过程里忘却了这样的体验。诗人勃郎宁说寻找生命的意义是日常必需一如饮食。思索生命意义的过程就是哲学的过程。《哲学的故事》和房龙的《人类的故事》一样改变了我的阅读习惯。我努力寻找一个学科的边缘而怀有写作热情的人物的著作来享受阅读带来的乐趣。比如,英国的阿兰•德波顿(ALAINDEBOTTON);他的《哲学的慰藉》就给了我这样的阅读乐趣。译者资中筠先生推荐我读这本小册子时,我内心有着一向的对于书的傲慢,并不以为会一字一行一页地读的。及至书到手,不知不觉竟然全读了。资先生的散体文功夫当然给这本书的中文本增色不少。不过,原文据说也得英语古典散文的三昧的。“我一向认为,一种臻于上乘的文字首先是本土的,不是洋腔洋调的……”我把这句话视为资先生的翻译主张。也因为这个我拿到了英文本也不愿意去看。我不想破坏已读中文本给我带来的文字享受。两种文字给人的感受是不一样的。好的翻译在文字上应当说是一种创作。莎士比亚之所以在中国脍炙人口,是因为翻译家们把莎士比亚的文字用地道优美的中文转达给中文读者了。我读《哲学的慰藉》一开始就读的是中文本,语感定势有了之后,并没有想到要读原文。这就是有语言魅力的翻译所具有的效果。假如,让我来做文字翻译的裁判,我宁愿给风格记分,而不在科学界定上纠缠不清。因为,任何文学翻译都是不能用科学的手段来裁判的。两个人同为高手来翻译同一部著作,结果一定是两个文本,因为两人的语言感觉和文化理解是各自的。翻译批评如果不考虑这样的因素就谈不上专业。钱钟书说理论是不实践的人制定的,翻译的理论家尤其缺乏实践。鉴于此,我通常不从事翻译评论。这当然也有心虚的原因,一提翻译批评,就感觉人家要批评我自己的翻译嗄。《哲学的慰藉》书分六章,分别“慰藉”与世不合、缺少钱财、受挫折、有缺陷、伤心和困难的众生。哲学的终极作用大概就在于此吧。真正的哲学家“宁愿失欢于众,或罪于邦,而决不折腰。他决不因别人指责而收回自己的思想。”哲学家对世俗的东西弃置不顾……你可能以为我会这样引下去。然而我不会。假如《哲学的慰藉》只有这些,我就没有必要向读者介绍了,这样描述哲学家的书籍太多了,给人一种不食人间烟火的感觉。《哲学的慰藉》里的每一个哲学家都是个性鲜明的人。个别人选如蒙田算不算哲学家,作者并没有按照学院的规定来安排。我接触蒙田超过二十年,《哲学的慰藉》却让我从另一个视角了解了这位随笔作家。饮食男女在蒙田的笔下都有细微的观察,异地风俗也是他散文挥发极致的对象。“我之所以为我,每一样器官都同样重要……我有义务向公众展现自己完整的形象。”在写叔本华的爱情故事时,德波顿说:“我们比鼹鼠总还有一项优势。我们同它们一样需要为生存而奋斗,为繁衍后代而求偶,但是除此之外我们还能去戏院、歌剧院和音乐厅,晚上睡在床上还能看小说、哲学书和史诗……”这种思索本身就很有哲学意味了。写尼采时,德波顿用了“推崇悲苦的哲学家”这样的字眼:“很少有哲学家推崇悲苦。”尼采把大多数哲学家讥笑为“卷心菜头脑”。“说实在的,在活着的人里没有一个人是我在意的。我喜欢的人都在很久以前作古……”关于尼采,人们已经说了很多,我并不想在这里误导读者。我感兴趣的也许跟哲学沾一点边:资先生做了几十年入世的学问,从事的一直是理性思维。德波顿选的几位哲学家或者思考入世问题的角度不合常规,您翻译时有什么样的感想?人在摆脱了职业读书的羁绊之后,阅读趣味是否更合人性一些?思想的闪光和逻辑的亮点是一回事吗?理性如果能指导实践,思想又能解决什么?与其说这些是我读《哲学的慰藉》时产生的疑惑,毋宁说是读书以来就有的疑惑。哲学如果真能慰藉人生,读书倒是一件幸事。理性思维的极致有时近乎疯狂,几个循环你便找不到北了。这个时候,没有哲学的人可能倒能解脱。如此,幸福倒离无知近一些。

第5篇:哲理短故事范文

关键词:庄周梦蝶;大学生;价值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36-0377-02

绪论

当代大学生是我国传统文化传承的主要载体,大学生素质、修养的高低,从一个侧面会反映出我国文化传承的优劣。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指出提出:“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是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强大力量。要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推进文化创新,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增强文化发展活力,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基本建成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充分发挥文化引导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的功能,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因此大学生作为将来文化的继承和传播者,将肩负神圣而又不可推卸的责任。但当代大学生的种种弊病,使得一些大学生意志消沉。本文通过庄周梦蝶的故事,以期通过期所蕴育的哲理,警醒当代大学生要珍惜光阴、勤勉为学,将来有所建树。

一、庄周梦蝶的典故及出处

庄周梦蝶,像一个美丽的神话,暖暖地敲击着我们的心房。庄周梦蝶,典出《庄子齐物论》,是战国时期道家学派主代表人物庄子所提出的一个的哲学命题:“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蝴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在这里,庄子运用浪漫唯美的想象力和奇思妙想的文笔,通过对梦中自己化为蝴蝶和梦醒后蝴蝶复化为己的故事的描述与探讨,提出了人不可能确切地区分真实与虚幻和生死物化的观点。看似简单的短短不到80字的一段话,却以其独特的魅力,成为千古之谜,无法参透,千百年来为无数人津津乐道。由于其渗透了庄子诗化哲学的精义,成了庄子诗化哲学的代表。也由于它包含了浪漫的思想情感和丰富的人生哲学思考,引发后世众多文人骚客的共鸣,成了他们经常吟咏的对象,而最著名的莫过于李商隐《锦瑟》: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二、崇尚“物我合一”,善待生命和自然

“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的疑问,实际上是庄子对万事万物发展变化,作“物我合一”的思索。庄、蝶混沌不分而“又有分”的意象,可谓象征性地表现了这种“道通为一”的哲思。“胡蝶与”?“周与”?这是在问之中包含着“万物为一”的哲理,而“周与胡蝶则必有分矣”,则隐喻着每种人、事、物,都有自己的个性和特性,而这种个性和特性又不是僵死不变的。“周与胡蝶则必有分矣”表面看似乎是讲“分”,但其深意则是在“变”和“通”。万物正由“变”而“通”而“为一”。“庄周梦为胡蝶”,正是以生动神奇之变,诗意地表现了这种“物化”。

“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不管是庄周梦到了蝴蝶,还是蝴蝶梦到了庄周,庄周和蝴蝶“物化”为彼此,也就是我中有你,你中有我。这也正是庄周的豁达之处,与其说是蝴蝶“物化”,不如说是与天地万物“物化”为一,因为蝴蝶也是天地万物的一分子。正是基于此,庄周梦蝶又提供了一种新的启示:善待自己,也是善待生命和自然。

新时期下,新的问题不断涌现。当前中国,牺牲环境保全经济,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生态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当前中国,还有多少苦难的生命挣扎在生与死的边缘。这些只是社会百态的一小部分,还有多少事是我们的视觉不能触碰到的死角。社会上一些犯罪分子视别人的生命如草芥,任意践踏和蹂躏,甚至一些大学生也在做这些惨绝人寰的事情。殊不知,我是人人,人人是我,破坏别人的生命也是自我堕落的过程,因而珍视被人的生命也是一种自我拯救的过程。

三、人生如梦,寸阴必惜

庄周梦蝶在这种有待的悲观宿命论基础上,生的痛苦,人生的无常,不免在“庄周梦蝶”中隐约流露出“人生似幻化,终当归虚无”的对人生真实性的怀疑。庄周将人的存在问题设置于梦境中,其实也是借寓言影射“人生如梦”。庄子重生,珍视而执着人生,所以便觉人生的短暂与生命的易逝,短促的人生就显得难以把握和难以认清,因此便会产生虚幻的感觉。而且,当人被作为存在者对存在进行追问时确实是难以明辨的,由于个体存在的偶然性与感性因素的存在,存在的真实性很容易迷失在现象世界中,人的自我意识也会迷失其中,难辨真伪。庄子极力追寻存在的真实,但《齐物论》中的相对主义却把他拖入认识与思辨的无限循环之中,结果由于脱离了某个具体的客观时空条件而造成“我意识我活着”的存在意识暂时中止,存在的真实感也因此而失去了――以之便有了“人生如梦”的感受。

当代大学生生活习惯懒散,得过且过,没有忧患意识,以至于虚度光阴,碌碌无为。虽然头上有大学生的光环,其实与一般青年没有过人之处,只是在浪费国家教育资源和虚度自己的青春年少。庄周梦蝶,人进入一种似真似幻的状态中,深思起来,每个人其实都是生活在梦中,而又生活在现实中,其实有时候谁又能分清虚幻和真实之间的真正区别呢?在生活中不能实现的愿望,会在你的梦中出现,而梦中的你又何尝不是真正的你呢?庄周梦蝶,是一个美好的梦,但是这个梦却又如此短暂,不免使我们悲春伤秋,感慨时光易逝,生命无常。

当代大学生是国家之栋梁,民族复兴之希望,更应该从庄周梦蝶的故事中懂得,人生如梦,梦如人生。每个人生来都有他自己的使命,应该在有限的生命长度中不断扩展自己的生命厚度。人生如梦,寸阴必惜,应是每位大学生都应遵循的教条。一分钟很短,但是却可以做很多事情,可以写一段话、别一个单词、聆听教诲。如果人生只剩下一分钟,你会用这一分钟做什么呢?因此生命是有这无数的一分钟铺就的,你珍惜她,她就会为你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你漠视她,生命就像枯竭干涸的大地,龟裂又丑陋,遭人鄙弃。

四、苦难人生,成就灿烂明天

庄周梦蝶,蝴蝶的意象千年传承,经久不息。“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不禁惊叹于庄子的智慧,庄子偏偏钟情于蝴蝶,一方面与蝴蝶的灵动飘逸之美有关,另一方面也与蝴蝶艰难蜕变的苦痛经历不无关系。蝴蝶,美丽的生灵,但是它惊世骇俗的光环之下,谁又看到它经历千万苦痛所忍受的非人痛楚。人钟情于蝴蝶的美丽,其实更应该向那艰难的蜕变致敬。正如一则寓言所讲:山上庙里有尊雕刻精美的佛像,前来拜佛的人络绎不绝。铺在山路上的石阶开始抱怨:“大家同是石头,凭什么我被人蹬来踩去,你却被人供在殿堂?”佛像笑了笑:“当年,您只挨六刀,做了一方石阶,而我经历了千刀万凿之后,才有了现在的形状!”因此苦难人生,是上天赋予的一种神圣的恩惠,应该为拥有这样的苦难而庆幸。

现在大学生面临诸多压力,有些大学生因为娇生惯养,担当意识薄弱,以至于遇到一些棘手的问题时,就逃避责任,不敢承担,甚至于一些大学生做出了过激的举动,近几年大学生自杀事件层出不穷。一方面为那些花样年华生命的早逝而扼腕叹息,另一方面也为他们的极端的行为而深思。归根到底还是由于他们的承受能力太弱,遇到挫折和困难,就想逃避。殊不知,哪有随随便便的成功。人人艳羡于庄周梦蝶的蝴蝶,其实更应该去为苦痛的蜕变而膜拜。

五、超越与自由理想

“庄周梦蝶”混沌神秘,意味深长,其意义是多重性、开放性的,绝非“一言可蔽之”。在奇异缥缈的梦境背后,从梦、蝶形象本身,我们都可以感受到许许多多的东西。“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适志与!”它营造了一派自然惬意,轻松快乐的天地,它展开了一种希望,将理想中的自由人生幻化其中。梦中之蝶犹如一个美丽的精灵,演绎着众生的希望。这种对美好、自由的梦想,一直在鼓舞着人们:人生若能如梦,梦想若能成真,那该是多么美好啊!可以这么说,“栩栩然”、“适志”的梦,尽管只是一个梦,但它给了人们一种希望、一种自由的理想。那“栩栩然”的蝴蝶之象,正是挣脱现实、追求自由的一种象征。这种“象”点燃了自由之光,指引人们不断超越,去实现那自然、惬意、“自喻适志”的自由人生。

《庄子》的精神本质是批判的、理想的。批判黑暗社会、异化人生,追求理想社会、自由人生,这是《庄子》的基本思路。批判―超越―理想,可以看做庄子人生哲学的三步曲。庄子的理想就是追求思想和现实的自由,这是庄子在两千多年前就为人类解放点燃的火炬。庄子在思想自由方面指出了超越之路,而在现实自由方面所作的,还主要是对不自由的批判。对于如何达到现实自由尚未指出具体途径。但是,这仍然不能忽视庄子对现实自由的杰出贡献。因为,思想自由乃是走向现实自由的前提。“庄周梦蝶”以梦中的自由,反衬和显示现实的不自由,这其中就隐含了一种批判,而“栩栩然胡蝶”,正是挣脱现实,追求自由解放的象征。它是超越的,也是理想的。超越与自由理想都是人类高飞的翅膀,人生不能没有它。没有超越,人生就会陷入平庸;没有自由理想之光的指引,人生就会黯淡,就缺乏崇高感,就难以达到大境界。庄子的批判精神、超越精神,自由理想精神,在构建和谐社会、和谐人生的今天,都是珍贵的思想文化资源。

六、结语

庄周梦蝶的故事流传千年,依然为人们津津乐道。世人艳羡于庄子的豁达大度,对生活的恬适闲淡以及敢于发问的精神。其实,世人又有谁能够真正懂得庄周梦蝶的真实含义呢?正如《道德经》所言: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或许也只有庄子从灵魂的深处懂得梦蝶的含义,又或许连庄子也在发问。所谓的庄子、梦、蝴蝶,真可谓千古一梦,庄子成就了蝴蝶,蝴蝶成就了庄子,而蝴蝶与庄子到底谁是谁,谁梦见了谁,也许再过几千年依然找不到答案,但人们却依然在梦幻与真实之间行走,分不清彼此,但却又紧紧相依。

庄周梦蝶的故事,可能是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汉姆雷特,真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庄周梦蝶给每个人的启发也是不一样的,每位读者会从不同的角度去审视这则典故,并从这则典故中找出自己的影子,并进而会影响到自己的实际行动中。

参考文献:

[1]曹础基.庄子浅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7.

[2]周启成.庄子斋口义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1997.

[3]王天海.荀子校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4]郭庆藩.庄子集释[M].北京:中华书局,2006.

[5]阮忠.庄子之梦及其生命哲学[J].松辽学刊(社会科学版).1993,(1).

[6]王显.庄子的意境理论[J].贵阳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89,(4).

[7]刘涛.分与物化:庄周梦蝶的主旨[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

第6篇:哲理短故事范文

拿着换下来的保险丝胡乱地想,它那么软,指甲都掐得断;熔点那么低,划根火柴就能烧化它,可算是金属家族中的弱者。可它却能凭借自己的短处,在电路中担当着重要的警卫作用,一遇危险,立即熔断,以此来保护所有电器的安全,发明者可谓独具慧眼!

细细想来,生活中类似这样用物之短的还真不少。软木不堪作栋梁,但它可用来作别的木料所代替不了的木塞;惰性气体似乎毫无用处,却可以冲入灯泡,使灯泡内外的气压达到平衡;嶙峋怪异的太湖石,没有人拿它砌墙刻碑,但它却能垒成具体而微的假山;奇丑无比的树桩作燃料都难劈开,但有人却想到用它制成精美绝伦的工艺品;甚至连老鼠的“贼性”,都可以利用起来在海关检查上发挥作用,这就是“警鼠”。

可见,我们平时说,用物要扬长避短,是不全面的。事物的长短是相对的,一物之短往往换个角度也就是一物之长。具有敏锐眼光和睿智头脑的人,在用物时,不仅能避其短,而且还善于“变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化腐朽为神奇。因此,我们在一般情况下不能简单地说某一事物没有价值。有时说“没有价值”,实际上是你“没有发现它的价值”。

由此,我们还可以进一步想到,古人所说的用人如器,各取所长,也是不全面的。人的某些缺点换一个场所也就变成了优点。我们在用人时,既要看到他的长处,又要审视他的短处,有时甚至还可以来个缺点优选法呢。胆小的人不利于干开创性的事业,但当出纳会计贪污的可能性就很小;听力差的人是非少,搞档案管理却很恰当;吹毛求疵的人当领导,群众不欢迎他,但他可以成为一个称职的产品检验员;机械型的人管理图书、看护电话,可能很出色;夸夸其谈的人,你最好叫他去当产品推销员……

认识到这一点,我们就不必羡慕人家的长处而悲叹自己的短处,应该在社会这个大舞台上去充任生旦净末丑或吹拉弹唱中一个最适宜自己特点的角色。当领导的更应该能容人之短,知人善任,以最大的效果来调配各类人员,使之互相配合,互相补充,相得益彰。

===============================

曾经看过一个故事,一个事事不如意的青年人去找著名的释圆大师。他告诉大师,自己的一生十分无聊,而且一事无成,感觉活着实在没意思。大师听了年轻人的埋怨与牢骚之后,便吩咐小和尚去烧一壶温水。水烧好了,大师抓了一把铁观音茶放入茶杯里,注入一缕温水,请青年品尝。青年说一点茶香都没有。大师又吩咐小和尚烧了

一壶沸水,以沸水重新泡了一杯茶。顿时,茶香飘满了屋子。

这故事告诉了我们,并不是生活毫无光彩,而是要看一看我们是否有在我们有限的一生中做出有意义的事情。成功路上的每个障碍,都是对我们勇气与信心的考验。看我们对社会,对世界是否有做出贡献。俗话说:马走软地必失蹄。不得一番挫折考验,我们的成功从何而来 我们努力了,就像在人生的茶盅内注入一缕沸水;我们若是庸庸懒懒,没有目标,没有追求,就等于丧失了生存的真正意义所在。

在这世界上,我们是为了希望而生活,是为了爱而生活,不是为了人类社会上的功名,金钱以及权位。懂得放弃和慷慨,是一个人成功的最基本品质。

又有一个故事。一天,一个富翁去找哲学家,对哲学家说:"请问,为什么我发财了之后变得越来越自私,狭隘了呢 "哲学家听了,便带他到窗子边上,问:"你看到了什么 ""我看到了许多人。"富翁回答。哲学家听了,便把他带到一面镶着一层薄薄银子的镜子旁边,问:"现在,告诉我,你看到了谁 "富翁回答道:"我看到了我自己。"哲学家说:"正是镜子上的这层银子,蒙住了你的眼睛。"

石油大王洛克菲勒是一个十分有名的慈善家。可是,他也曾经被这一层薄薄的银子给蒙住了眼睛。

海伦。凯勒,这位在20世纪震撼全世界的作家,是个十分有名的人物。小时候突发的脑出血,胃出血以及高烧,夺去了她的视力,听力,以及说话的能力。因此,她的童年生活一直是黑暗的,直到她的老师——安妮。莎莉文小姐出现。莎莉文小姐首先制服了海伦的暴躁脾气,再为海伦冷酷的黑暗世界添进了温暖与光明,才造就出了20世纪的奇芭。当然,海伦若不是凭着对生活的向往与自信,她就永远不会成功。

第7篇:哲理短故事范文

一、上好哲学第一堂课,让学生感受哲学的“趣味美”

高二第一堂哲学课一定要上好,要精心备课,要形象生动,假如第一堂课没上好或讲得很抽象,那么,在首因效应(第一印象所产生的作用)下,就会给学生一道有形屏障,使学生排斥哲学,从而影响接下来的教学。因此,笔者在上高二第一堂课时就没有教授新课,而是讲了两个故事。第一个是古希腊哲学家皮浪曾讲过的一个寓言故事。假如把一只小船放到大海中,上面有一个人和一头猪。大海上狂风恶浪,小船眼看就要被浪打翻。此时,船上的人惊慌失措,而猪呢,只要有猪食吃,安之若素。所以,皮浪认为:人不如猪!学生一听到这就笑了,于是笔者立即抛出问题:“为什么猪不惊慌?痛苦的人与快乐的猪,你愿做哪个?”学生在笑声中展开讨论,笔者不时地加以点拨,最终引导学生答出:“猪是没有意识的,它的快乐是短暂的,当掉到水里时,人还可以求救或自救(发挥主观能动性),但猪就只有等死了。”第二个是幽默故事。在古希腊有甲乙两个人,甲向乙借了钱,过了一段时间,乙问甲还钱,甲回答说:“借你钱的是过去的我,非现在的我,与现在的我何干?”乙很气愤,遂把甲揍了一顿。甲来到法官面前状告乙的行为,要求法官主持公道,这时乙回答道:“打你的是过去的我,非现在的我,你要抓就去抓过去的我,现在的我可没有打你。”最后这场官司只好不了了之(故事体现了物质世界

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故事一讲完,学生欢快的笑声又回荡在教室里。故事说明的哲理或许学生还不是很懂,但是笔者相信,通过这些故事能很快拉近他们与哲学的距离,让他们充分感受到哲学的趣味。

二、充分调用“几语”,让学生感受到哲学的“抽象美”

列宁指出:“常常有这样的成语,它能以出人意料的恰当,表现相当复杂的现象和本质。”中国哲学思想源远流长,有很多充满哲理的成语、俗语、谚语、诗词,教师若能注意搜集这“几语”并将其引入哲学课堂,就一定能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用“劈柴不照纹,累死劈柴人”“拔苗助长”来说明要按客观规律办事的道理;用“牵牛要牵牛鼻子”“打蛇要打七寸”来说明办事情要善于抓主要矛盾;用“入乡随俗”“生地茄子熟地瓜,生地菜子熟地花”“山腰点桐,山下务农”“庄稼施肥有技巧,看天看地又看苗”等来说明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道理;用“花在树则生,离树则死;鸟在林则乐,离群则悲”来说明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原理……这样不但把抽象的原理通俗化,使学生印象深刻,而且能激发学生对哲学的学习兴趣。除此以外,我们还可以在哲学教学中适当运用广告语,那将会起到锦上添花、画龙点睛的作用。例如,在总结“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时,教师可以声情并茂地引用澳柯玛的广告语“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因为世界上万事万物都是不断变化发展的,不可能有最好,承认最好,实质是否认发展的静止观点。因此我们在人生旅途中不能浅尝辄止,满足于已有的成就,只有承认更好,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才能不断地实现突破。学生听完后更是有一种发现新大陆的兴奋感,原来广告语也有哲理啊!实践证明,充分运用好这“几语”,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品质,有利于体现人文精神,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更有利于学生感受到哲学理论的“抽象美”。

三、联系实践,让学生感受哲学的“活力美”

在华盛顿儿童博物馆的墙上有一句醒目的格言:“I hear, I forget, I see, I remember, I do, I understand.”(“听到的,我忘记了;看到的,我记住了;做过的,我理解了。”)这句格言充分说明了实践的重要性。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特征就是实践性,做到与不断发展着的社会实践相结合才是哲学的活力所在。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把课堂教学和实践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增强对哲学课的可信度和认同感。比如在讲解“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时,笔者先让学生填空:红色+蓝色= 色, 黄色+蓝色= 色, 红色+黄色= 色, 红色+蓝色+黄色= 色。这些问题对于不是美术班的学生来说是很难准确答出的,于是笔者拿出事先准备好的调色板和颜料让几位学生到讲台上进行现场实验。学生看到有机会亲自参与实践,兴趣一下子高涨起来。最后通过学生的现场演示,色彩搭配的结果跃然纸上(分别是紫色、绿色、橙色、黑色)。教师此时无需多讲,课堂上的这一系列活动就是对教材内容的最好阐释,教学效果水到渠成。由此可见,把实践活动引入课堂,能让学生深刻体会到哲学的活力,激发学生的求知热情,使学生产生自觉学习的强大动力。

四、教学回归生活,让学生感受哲学的“实用美”

哲学作为智慧之学,并不是哲学家们自我欣赏的阳春白雪,而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指南。教师要引导学生用所学的哲学观点来分析日常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使学生觉得所学的知识“有用”“管用”,从而不断提高他们学习的内在需求,认识到哲学的智慧之光。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必须要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比如笔者在讲“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时,就结合了数学学科的知识。在平面解析几何中,当动点到一个定点的距离与它到一条定直线(定点不在定直线上)的距离之比是常数时,该动点的轨迹为圆锥曲线(矛盾的普遍性)。常数的值不同,圆锥曲线的形状就不同,当常数小于1时,轨迹是椭圆(矛盾的特殊性);当常数等于1时,轨迹是抛物线(矛盾的特殊性);当常数大于1时,轨迹是双曲线(矛盾的特殊性)。学生一看这些哲学知识能跟他们的数学学科相结合顿时兴趣大增,课堂气氛马上活跃起来,他们很快就掌握了教学内容。

第8篇:哲理短故事范文

俾斯麦:比铁血更厉害的另一面

在自制中和平,在和平中繁荣

哲理的故事:

俾斯麦是欧洲著名的“铁血宰相”,但俾斯麦的成功其实也得益于他的另一面。

1871年,普法战争结束,对于俾斯麦发动起来的普鲁士战争机器,全欧洲都产生了恐惧:接连击溃奥地利、法国两大巨头之后,欧洲人领教了这位崇尚铁血政策的强人,以及他背后勇猛好斗的德意志民族的厉害。按照欧洲历史的“常规”,似乎到了该他们横扫欧洲的时候了。

但接下来发生的事让许多人感到奇怪:俾斯麦不再煽动战争,而且当其它欧洲强权在世界各地疯狂地攫取殖民地时,他严格禁止德国加入这场争夺——他不想再为德国争夺领土,只想获得更多的保障。因为在他看来,击败法国已经扫清了德意志建国路上的最后一道障碍——目标已经达到。此后他终其一生致力于维护欧洲和平,防止战祸再起。人们都认为他因岁月而改变了,却不曾知道,这就是他统一德国计划的最后一步——让德国在和平发展中迎来繁荣。

一旦战争目标实现,俾斯麦就住手了。每一次热血沸腾的普鲁士人要求发动新战争时,他都把他们拉回来。没有任何事情可以影响他棋局的最后一步。而最后真正把德国推向世界大战的,不是以铁血闻名的俾斯麦,而恰恰是把俾斯麦赶走的新皇帝,威廉二世。

有不少强势的创业者推崇俾斯麦,但俾斯麦的真正厉害之处不在于“铁血”,而恰恰在于“维护和平”。

故事的哲理:

在自制中和平,在和平中繁荣,这才是“铁血宰相”的精髓。一个卓越的领导者,不会醉心于某种行事风格或成就,哪怕它看起来再辉煌,而永远专注于自己的战略目标甚至人生使命。

营救被打成叛徒的将军

驾驭“民意”未必靠讲理

哲理的故事:

群体心理学创始人、法国人勒庞,年轻时曾遇到一件事情:当时正值普法战争巴黎被围困期间。一天,勒庞发现一位将军被愤怒的人群押到了卢浮宫前(当时政府所在地),他被怀疑向普鲁士人出卖了设防计划。人们要求政府立即处决这个“叛徒”!

但以勒庞当时对情况的了解,这位将军不可能是叛徒。如果被处决,肯定是冤案一件。

这时,一位官员走过来,他的任务是劝说人们释放将军。勒庞原本以为,这位官员会讲讲道理,证明将军的清白。然而,让勒庞惊讶的是,这位官员用的是完全相反的方法,和群众一样同仇敌忾地喊了这样一席话:“正义终归是正义,一定会被伸张的!要知道,正义是最铁面无私的。还是把你们的请求交给护国政府来判决吧!在没有做出最后的判决之前,我们会把他囚禁起来!”

虽然这位官员几乎成了和群众一起喊口号,但人群的愤怒被这样义正辞严的话语平息了,而且人们很快散开。短短十几分钟之后,这位将军就获得了自由身,重新回到了自己家里。

勒庞后怕地回顾:“如果这位官员对问题一一论证,无疑会火上浇油,而那位将军也必死无疑。”

故事的哲理:

勒庞认为:群体心理与个体心理截然不同——在智力上总是低于个体,而情感、情绪上则比个体要强烈得多。因此,当你要影响群体心理时,一定要明确:真正的决战是发生在感性层面里的。

“黄金帝国”摧毁西班牙

财富不是梦想,而是追梦的结果

哲理的故事:

16世纪是西班牙的世纪,那时的西班牙流传着一个黄金帝国的传说。

1532年,西班牙人征服印加帝国后,大量黄金涌入西班牙。各式各样的传说迅速流传开来,而黄金帝国的传说则是其中最为诱人、影响最大的一个。在这个传说里,一个比印加帝国更为富裕的王国藏在新大陆里,不但街道上铺满了黄金,建筑物上也镶着黄金。不久,激动的西班牙人就投入到搜寻黄金帝国的征途去了。

其中最庞大的一支远征队在1541年出发,在南美大陆上一路询问土著印第安人,如果有印第安人无法指路,说没听说过这个虚构的王国,就会被急切的西班牙人施以酷刑。印第安人发现惟一能躲开灾难的方式,就是开始“配合”捏造黄金帝国的故事,把远征队引得越远越好,直到西班牙人一步步被引入越来越深的南美丛林……

但即使这样,寻找黄金帝国仍然是西班牙人执着的念头,更多的人投入到远征之中。男人大量跑去寻找黄金,西班牙人口锐减,农田荒芜,军队也无法补充新兵。到17世纪,整个国家人口减少了一半。而对于寻找黄金帝国的梦想,西班牙人虽付出很多,回报却越来越少,西班牙逐渐走向没落,再没有恢复往日的荣耀。

16世纪强大的西班牙被另一个国家摧毁了,虽然这个国家并不存在!

故事的哲理:

扎实的财富之道,不是追求黄金帝国的梦想,而是稻盛和夫所说的:“两只脚必须踩在土地上,一步一步地走。虽然无法一日千里,但一定可以爬升到自己都难以想象的境地……”企业家必然要创富,但永远不要让它成为萦绕你心头的梦想,它只是你追求梦想的结果之一。

甩不掉的“强盗”

魔鬼的一部分,就是你自己

哲理的故事:

一个年轻人在赶山路,走在一条偏僻的小道上。太阳下山了,黑夜降临,忽然他感到害怕,因为附近过来了一群人。他想:“这些人可能是强盗,现在就我自己,怎么办呢?”于是他翻过附近的一道墙,发现自己来到了一个墓地。那儿有一个新掘的坑,他就躲了进去,闭上眼睛,让自己冷静下来,等着那批人过去。

但那群人也看见了他,而且突然越过墙头,这不禁使他们紧张:怎么回事?有人躲在那干什么见不得人的事吗?于是他们全都越过墙头。

现在年轻人肯定了:“我是对的,他们很危险,但现在毫无办法,只好装死了。”于是他屏住呼吸。那群人围在坟墓四周,说:你在干什么?年轻人睁开双眼,看看他们,肯定没危险后笑了:“看,这是个问题,你们问我为什么在这里,我还想问你们为什么在这里呢。我在这里是因为你们,你们在这里又是因为我!”

第9篇:哲理短故事范文

关键词:定位;故事;主题;节奏

1 动画短片的定义与意义

动画短片一般是指片长30分以内的动画作品,由于表现内容和形式较为集中,其自由而广阔的创作空间使得动画短片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原创性、探索性,更加适合小规模,甚至个人的创作,越来越多动画爱好者以此作为交流手段。欧美国家的动画长片都是从短片探索开始的。譬如:蓝天工作室是花费八年的时间制作短片《兔子邦尼》(1998美国)开始,荣获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奖,才到后面一举成名的长片动画片《冰河世界》(2002美国)。著名的英国粘土动画也是由阿德曼工作室制作《月球野餐记》(1989英国)短片发展而成。可见动画短片的魅力和意义。动画短片有两种类型:一种以探索动画表现形式为目的、注重个人情感的表达的实验型:譬如《老人与海》(1999俄罗斯)。另一种是以大规模放映为目的的商业短片譬如《功夫熊猫》的《盖世五侠的秘密》(2008美国)等。

动画短片创作课是动画专业的综合实践课程,一般在大三上学期开设。学生通过一二年级的动画基础课:运动原理、动画分镜制作、美术设计、软件等学习后,通过短片制作融会贯通,形成一个整体。此课程主要是巩固动画基本理论和技法的基础上,挖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画导演的潜质。以学生自我创作为主,老师指导为辅。笔者在指导学生的过程中发现学生都有一定的盲目性,在制作的过程中,不管是前期策划还是后期剪辑,经常遇到问题:故事的内容、节奏不符合主题的表达或是最后想表现的未实现。

2 动画短片的教学方法

完整的动画流程:前期、中期、后期的制作。不管在实验动画短片的探索中还是主题创作的短片制作中,学生都会碰到目标不明确的问题。在前期策划阶段的不确定性,影响后面的中期制作甚至短片最后的效果。在此笔者粗略提出一些自己在指导工作中的思路以供探讨。

(1)市场定位。商业片的市场定位实际上是受众定位。跟据观众的不同年龄段进行定位划分,一般分为幼儿类、儿童类、少年类及成年类。这方面日本美国的动画做的很好。特别是日本,面向青少年和成年人两类。青少年有科幻、侦探、童话、校园、励志、搞笑、探险、女生等主题,现代学生很多是看日漫长大的;常年人是搞笑、家庭、幽默、调侃、惊险、色情等内容。青少年类又分为少女类、少男类、校园类等等。不同的观众定位,主要影响影片的叙事方式、表现风格和传播效果等。幼儿类的观众,主要的年龄段在6岁以下。故事的内容都是开发智力、想象力,认识事物等。故事简单,节奏平缓、结局美好,把内容直白的呈现出来,镜头语言单一、形式艳丽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儿童类的故事主要是围绕儿童生活的种种为内容,更加关注在儿童的喜好和兴趣上,以教育启迪、游戏娱乐为目的。譬如《哆啦A梦》(1979日本),一个奇妙极富幻想力的世界,友情、成长、想象等伴随了几代人的成长;少年类的故事偏向励志、友情、理想、胜利等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在表现形式上更丰富。譬如:《神奇飞书》(2011美国)从另一个角度讲书籍带给人们的乐趣;成人类的故事更广泛、形式更夸张、更据实验性。短片《平衡》(1989西德)阐述了得与失,人性丑陋的一面。课程中学生想要表达女生的“梦”。笔者就问:女孩子的定位是在哪个年龄段呢?进一步引导:六七岁小女孩,跟十七八岁的梦不一样并且可以是二十七八岁,甚至是六七十岁的女生。不同年领、性格的女生可以千变万化的“梦”。学生要明确自己短片的受众群体,后面的制作才有目标和方向性。(2)故事主题定位。故事主题定位就是决定要讲什么样的故事,要制作什么的内容。可以表现的主题有很多:爱情、死亡、哲理、环保等。定位故事主题后,选择运用时代观念、新颖视野为故事全新演绎。故事类型有科幻类、神话奇幻类、竞技类、讽刺幽默类、恐怖类等。譬如确定爱情的主题,再根据故事的情景、人物等进行定位。动画短片《章鱼的爱情故事》(2007法国)阐述发生在两只章鱼的生离死别爱情。都市浪漫剧《纸人》(2012美国)发生在地铁站现代上班族的爱情故事。同样是爱情主题的PIXAR的动画片《WALL·E》(2008美国)故事发生在外太空,主角是两个机器人:男是“屌丝男”,女是“白富美”最后两人幸福的在一起。影片用新颖视野—机器人为主题全新演绎,内容还涉及到科技、环境污染等方面,符合时代要求、审美习惯。在由此可见,相同的主题,定位越细致,表达出不同效果的故事短片。(3)题材定位。动画大部分的题材更多的是神话、童话,对于学生要求有很好地想象能力和移情能力。从短片的题材来确定剧本的内容。题材主要分为:情感类、幽默类、探索类、哲理类。相同的故事、相同的主题,可以从短片的类型来定位。情感类主要是动画短片的导演想要充分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或是对某件事物的情感表达,让观者去体会。短片的节奏可能平缓、可能激烈,根据不同的情感而定。如短片《父与女》(2001英国)表达父女亲情的,视听语言表现就是很简洁。《安娜和贝拉》(1985荷兰)讲述姐妹之情的,根据姐妹的感情,故事的节奏时而缓时而急;幽默类多是用幽默的情节夸张的情节来表达或是讽刺。中国的短片《胖妞》(2010中国),表达的就是小女孩拯救心爱王子的故事。一反常态英雄救美的情节,取得很好地效果。《暴力云与送子鹳》(2009美国)有幽默的形式来表达友情跟责任;探索类更多的是实验短片,在形式与风格的探索。主题跟故事的内容弱化,探索一切可以用来做的物体。或是不同的视野,譬如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苍蝇》(1980美国)讲述的是一只自由的苍蝇误飞入人类的社会被做成标本的故事。看似简单有点无聊的故事,但短片以苍蝇的主观视角来描绘故事的内容,视觉效果就会不一样;哲理类,用动画语言的形式来表达寓言故事或是复杂的哲理。如《平衡》(1989西德)、《三个和尚》(1980中国)等。(4)材料技术的定位。根据材料的不同,会有不同的形式与风格。材料的定位更多的是探索熟悉材质,一般是先确定了那种材料,故事的内容根据猜的特性进行创作。技术主要有二维形式、三维形式、真人与动画结合的技术如李智勇的《功夫兔》(2009中国)、定格的技术。材料形式有剪纸形式、玩偶形式、沙子、蔬菜水果、铁丝、毛线、纸张等物体都可以用来做动画表现的形式。定位材料的性质,故事的内容情节表达更明确。不同材料的应用,将提高作品质量,体现不一样的画面表现的能力和情感的表达。

3 结论

定位就是策划短片中的目标,是短片制作的前提性目标,没有准确、明确的定位目标,后面的进程会失去方向。短片进一步定位是对自己的素材、资源、能力的再认识的过程,通过明确、细致的定位,找到适合故事主题或内容的资源。达到短片制作课程的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

[1] 王钢,张波.动画剧本创作于赏析[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2] 肖永亮.中国动画教育启示录[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1.

[3] 杨晓林.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分析[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