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产业专题研究范文

产业专题研究精选(九篇)

产业专题研究

第1篇:产业专题研究范文

关键词:农业产业化;农业产业化发展;现代化农业

一、农业产业化的产生和发展

在我国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东部一些地区首先进行了一体化的经营,这种经营方式在当时显示了其强大的优势。到了90年代初期我国渐渐提出农业产业化这个概念,以此来指导农业的发展。目前这种形式已在中国许多地区得以发展。农民单家独户的分散经营与大市场的矛盾日益突出。而中国当前农业发展的形势则是,中国农民对于如何将农产品的产生和销售以及运输、储存一体化经济化得观念非常模糊,对于国内国外的市场信息的获取比较少并且不能及时获得信息,这样导致农户本身参与到市场对整个市场环境的把握也取也比较弱。而农业产业化可以通过将农业、工业、贸易等环节的统一结合、互相帮助,从某角度将农业比较弱势的方面进行提升,这样农户才会直接参与到市场。

二、中国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组织类型有代表性的类型有

1.龙头企业带动型:以龙头企业为带动者,使得龙头企业与农业基地相互结合、农业基地与农户直接连接,企业公司和农户的生产、加工、销售、服务等一体化经营组织。龙头企业掌控连接国外和国内市场,又依托农户进行最初的生产,这样企业和农户就站在同一条战线上,达到一荣俱荣的团体。

2.特色支柱产业带动型:对当地资源和传统特色产业进行整合分配形成当地区域性支柱产业。

3.商业市场基地建设带动型:开发当地资源的同时建设商业基地,开发一片土地,建成一个商品基地,培养一个标志性产品,举办一个骨干企业,推进农村农业的集体化经营和规模经营,使资源生产率、劳动率和经济效率得到最大的提升。

4.专业市场带动型:发展建设农产品批发市场,专业化管理,将市场特色化,以此来带动农业产业化发展。

5.科技培育和组织服务带动型:应运新型高科技术对产品进行升级和培育,发展特色新产品以此提高农业效益。还要进行农业科技技术知识的相关教育使得农户和相关单位的农业技术有所提升。再者通过组织服务将生产、加工、销售统一结合起来,使生产中各个部门的最大化合作,增强农业集团在市场的竞争力。

三、农业产业化的本质与特征

(一)本质

农业产业化的本质从各角度都有不同的观点,主要的观点有以下三种:

1.农业产业化是将农业产业系列一体化。其实质是通过企业对国内外市场的整体把握,最大化的提高农业效率。根据国内外农业市场发展经济的整体环境,将农业产品生产中的各个环节,包括企业、农业基地、农户等统一一体化,因而使当地农业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协调的有益的发展,推进当地农业现代化进程。

2.农业产业化是一个新型的生产经营方式。这种方式同时要具有现代管理体系。也就是说在当前中国的农业经济发展宏观调控下,按照经济发展的规律,将区域的农业发展产业化一体化,其中包含了当地区域的农业科技研发创新,现代农业知识的培训和辅导,农产品基地的建设生产,农产品的多元化加工,农产品的储存运输,农产品的对外贸易等环节集与一体化的管理和经营。

3.农业产业化是以提高农业和农村经济为主要目标的农产品产业化发展。这种观点认为,农业产业化主要包含了三个因素及特色支柱农产品、当地的龙头骨干企业、现代化一体化的经营模式,这三者有机结合、缺一不可。也就是按照市场经济发展规律,提高农业和农村经济为主要目标,行使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条件下,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的传统产品、主要产业,实行分工明确的重新组合,各个环节互相紧扣以形成农业产业化实体,这种实体从一定意义上具有将农业产业利益较大优化的能力,从而使得农业得到良性发展。

(二)特征

农业产业化有许多种外在特征,可以从各方面进行描述,现归纳如下:

第一种观点农业产业化是在和传统农业作对比所产生的,其特征是:运用现代化农业的科技技术将农业中的农产品和农业技术手段进行改造和升级,不再是以往改革开放前的农户靠天吃饭,逐步打破这一制约,和自然进行抗衡。再者国家对农业部门进行宏观调控,在政策上进行改革,资金上进行投入,将工业和农业联系起来,在农业产业中注入能量。最后就是农业发展本身,使得农业产品的生产、加工、储运、贸易、服务等利用现代管理学知识进行一体化经营。

第二种观点认为农业产业化的特征是:农业生产手段现代化,把城市与农村紧密相容结合起来,使城乡差距缩小相互促进共同进步。而且不管是大农业还是小农业都应该逐步专业化。城市和城乡的紧密结合还体现在农业与工商业的结合,在市场机制下,农业与工商业之间应做到互利互惠,互相帮助。

四、农业产业化的经验各地的共同经验

1.转动在企业。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效率的快慢,发展的规模的大小,一定时间来经济效益提升速度的高低,和当地区域骨龙头企业的市场化程度有密不可分的联系。企业市场化程度越高那么带动当地农业产业化的速度越快。

2.合理的服务使产业化的各个环节紧密链接有序化。全方位的系列化、综合化服务体系是农业产业化的重要保证。

3.对于主体中心的确立。农业产业化能够快速发展,主要是明确了这一发展的主体因素,及是农户,农户作为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最小单位,做到每一个单位和市场的有机结合,使农合和企业直接达到共进退,是农业产业化最全面的发展。

4.农业生产基地建设起到根本性保障作用。生产基地是农业产业化的基础,基地建设的经验是: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集约化经营,企业化管理、合同化产销。

5.稳定在机制。运行机制是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的动力。

6.发展科技技术起到引导作用。引进国外的先进科技和运用国内成熟的科学技术,创办相关的企业,培训一批相关人才,利用先进的科技技术提高农业和农村经济。

五、“农业产业化”的组织形式有以下论点

“公司+农户”是将千家万户农户通过契约或合同的形式统一连接起来,形成利益共享的农业合作经济组织。是由农户或不同所有制单位,以资金及其它生产要素入股的形式自愿组织起来,联合经营、按股分红,属于股份合作制组织。

“农业产业化”的经营方式是农业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美国实行产业化,使农业形成了一个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紧密联系的体系。法国遍布全国纵向横向的联合体对农业的系列化服务支撑着法国的高效率农业。日本农业,就其社会化服务看,农产品从农场到超级市场,形成了一套科学、有序、高效的产业化体系,从而推动了高效农业的发展。我国山东省、河南省、河北省、黑龙江省、上海市等探索农村主导产业一体化经营方式。大量事实表明:农业产业化有利于实现农户与市场的衔接;有利于解决生产与市场脱节的矛盾;有利于解决农业比较利益低与农产品价格相差日益扩大的矛盾;有利于提高农业的集约化、专业化和社会化程度;有利于促进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组合,提高劳动生产率;有利于增强农村农业经济活动,使城乡差距逐步缩小,最终形成农民实际收入的快速增长。(作者单位:江西农业大学)

参考文献:

[1] 《世界经济年鉴》1993。

[2] 丁声俊:“发展农村服务产业的研究及成果”,《经济学动态》,199319。

第2篇:产业专题研究范文

主持人语:大数据时代意味着新的发展战略,世界范围内大数据时代已经悄然来临,大数据时代、智能化生产和无线网络革命是引领未来经济增长的三大技术变革,发达国家纷纷将开发利用大数据作为夺取新一轮产业竞争制高点的重要抓手,一些国家也都把大数据提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大数据思维和理念正在成为全球战略思维的新常态,发达国家在新一轮的产业革命中纷纷提出大数据战略。未来国家竞争力将体现为一国拥有大数据的规模及运用大数据的能力,大数据战略将成为国家竞争力的重要标志。

大数据时代意味着新的发展方式,数据正在成为组织的财富和创新的基础,大数据正在催生一个更加智能的经济发展方式。大数据不是技术创新,而是信息技术创新的运用,大数据时代正催生着更多新的经济增长点,也成为政府和企业竞争的全新焦点,数据正在取代人才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数据是知识经济时代重要的生产要素,是在技术、资本、自然资源、人才之后新的生产要素,数据如同土地、石油和资本一样,成为知识经济时代经济运行中的新型资源。数据资源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机理是提高决策的科学化水平,大数据时代通过云计算对大数据进行分析、预测,会使得经济决策更为精准和科学。大数据决策模式引发了决策方式的革命,数据生产信息,信息改善决策,决策水平的改善促进产出水平的提高。大数据技术可以有效改善企业的数据资源利用能力,提高从数据到信息的转化率,让企业的决策更为科学,新产品研发速度和设计效率也得到大幅提升,促进整个管理链条和产业链条的投入回报率的提升,从而提高整体经济运行效率。

大数据时代意味着新产业的成长,“大数据”是一股新的技术浪潮。随着信息存贮量的增多,人类在实践中逐渐认识到,通过数据的开放、整合和分析,能发现新的知识、创造新的价值,从而为社会带来“大科技”“大利润”“大智能”和“大发展”等新的机遇。大数据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集中反映,是具有无穷潜力的新兴产业领域,大数据所带来的新的信息技术应用需求,将推动整个信息产业的创新发展。数据产业是在信息化的基础上,通过在累积的数据资源中提取有用信息,实现数据创新,并把这些数据创新赋予商业模式,从而形成数据产业化,因此数据产业是信息产业的衍生与升级。在数据产业发展中,大数据的作用主要是通过数据开放、数据分析与核心价值再挖掘,驱动经济增长与社会创新。大数据时代绝不仅仅是信息技术领域的革命,更是在全球范围加速企业创新。

大数据时代给中国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我国经济发展进入到了新常态,新常态下的发展离不开数据革命的推动。在新常态背景下,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经济转型升级和创新驱动成为新常态的主题。在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增长动力要由要素驱动转变为创新驱动,而大数据是新常态创新驱动的发动机和产业转型的助推器。我们要从战略上重视大数据的开发利用,在理论上重视研究大数据背景下的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

主持人:任保平

第3篇:产业专题研究范文

关键词:工科;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论文模式

作者简介:谭德荣(1963-),男,山东青岛人,山东理工大学交通与车辆工程学院,教授;高松(1965-),男,山东潍坊人,山东理工大学交通与车辆工程学院,教授。(山东 淄博 255049)

基金项目:本文系山东省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项目编号:sdyc11069)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34-0019-01

当前我国的研究生培养中,研究生培养方式已分为专业学位和学术学位两种类型。基于工程实际的切实需要,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正在快速发展,将成为今后专业领域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突出特点是学术性与职业性紧密结合,这对工科专业研究生未来的发展尤为重要。根据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获得专业学位的人主要不是从事学术研究,而是从事具有明显的职业背景的工作。因此,对于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在教学方法、教学内容、论文选题、授予学位的标准和要求等方面均与学术性学位研究生有所不同。[1,2]因此对工科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式和论文选题进行研究具有实际意义。

一、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要求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对应用型、创新型高层次专门人才的需求量很大。教育部文件明确要求要进一步推动研究生教育类型结构的调整,进一步完善研究生教育培养体系,推动硕士研究生教育从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的模式向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模式的转变,[3]加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发展。

近几年来,我国每年招收的硕士研究生数都在50万人左右,其中专业学位研究生所占比例逐年增加。从硕士研究生的就业趋势来看,大量毕业生特别是工科专业的毕业生,主要是走向社会实际的工作领域。因此,为了更好地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需要,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专业创新能力,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应在基础理论、整体素质、工程实践能力等方面进行全面培养规划,使学生能够掌握本专业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具有独立从事专业领域工程研究、工程设计、工程实施、工程管理能力,具有一定创新能力,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工程实际问题。

二、工科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与论文选题

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是近几年快速发展起来的新兴培养模式,培养过程不能完全照搬学术性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模式,需要把握好诸多环节。在培养过程中,应根据各专业实际情况,设置相关课程,加强基本技能培训,特别要加强工程领域的实践环节。对论文选题开题报告、中期考核、课题研究、论文写作与答辩等都要有不同于学术性研究生的培养内容。其中学位论文选题作为研究生培养过程的核心环节,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职业背景和发展方向,科学选题,尤其要定好研究方向和内容。选题的质量和方向会直接影响到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就业前景。如果选题没有新意,那么论文写作内容也只是重复前人的工作。同样,选题如果脱离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的实际,研究内容太理论化,那么也就无法达到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预期目标。[4]因此,对于专业学位研究生硕士论文的选题,要从提升实践创造能力的观点和视角来思考,选题既要考虑到科学性、先进性,也要根据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和目标要求,确定具有一定难度的实用性课题;既要有理论分析,又要有实践验证;选题应为本学科、专业或工程实际等方面具有实现该课题的基本物质条件,并经过努力能按期完成。[5]

三、工科专业学位研究生论文模式研究

1.论文选题范围

一般情况下,研究生论文选题主要来源于三个方面:一是根据导师已有课题确定选题。依据导师的科研项目进行选题,在研究经费、实验条件等方面都有较好的保障,学生的学习过程与导师的科研工作相融合,为学生顺利完成论文提供较好的研究条件。二是结合工程实践进行论文选题。从工程实践中提出研究课题是专业学位研究生选题的重要来源之一。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解决工程实践的现实问题,学生在深入实践、广做调研的基础上,能够确定现实生活或学术研究领域中的实际问题作为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在提升自己理论水平的同时,实践能力也得到提升,为更好地融入社会奠定了基础。三是与企业联合培养确定论文题目。高校与企业联合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是现在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一种重要模式。选择企业亟须解决的技术难题作为论文选题,这种选题不仅可以充分地利用社会资源,还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学会设计、研究与实际制作,培养他们从事科研、学习的基本素质和开创性的科研能力。

2.论文选题模式

从生产实际出发,工科专业学位论文形式可以多样化,既可以是研究类学位论文,如应用研究论文,也可以是设计类和产品开发类论文,如产品研发、工程设计等,还可以是针对某个工程领域的软科学论文,如调查研究报告、工程管理论文等。根据多年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体会,工科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论文具体可从五个方面进行选题。

(1)产品设计研发类论文。研究内容来源于生产实际的新产品研发、关键部件研发以及对国内外先进产品的引进消化和再研发,包括各种软、硬件产品的研发。要求遵循产品研发完整的工作流程,采用科学、规范、先进的技术手段和方法研发产品。产品达到行业规范要求,满足相应的生产工艺和质量标准;性能先进,有一定实用价值。

(2)工程设计类论文。该类题目综合运用专业基础理论、科学方法、专业知识与技术手段、技术经济、人文和环保知识对具有较高技术含量的工程项目、大型设备、装备及其工艺等进行设计研究。要求按照工程类设计规范必备的辅技术文件,包括工程项目概况、所遵循的规范标准、技术经济指标等。综合运用工程理论、科学方法、专业知识、技术手段、技术经济、人文和环保知识等对设计对象进行分析研究。

(3)工程应用类论文。该类题目直接来源于工程领域实际问题或具有明确的工程应用背景,可综合运用基础理论与专业知识、科学方法和技术手段开展应用性研究。综合运用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对所研究的命题进行分析研究,采取规范、科学、合理的方法和程序,通过资料检索、定性或定量分析等技术手段开展工作,实验方案合理,数据翔实准确,分析过程严谨。研究成果能解决特定工程实际问题,具有实际应用价值。成果应体现作者的新思想或新见解。

(4)工程项目管理类论文。该类论文的主要内容是以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为基础的工程任务,可以研究专业领域的各职能管理问题,也可以涉及专业领域的各方面技术管理问题等。能够综合运用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对所研究的工程管理问题进行分析研究,采取规范、科学、合理的工程项目管理问题研究方法和程序,通过资料检索、实地调查、定性定量分析等技术手段开展工作,资料和数据来源可信,给出明确的解决方案,提出相应的对策及建议。成果应体现作者的新思想或新见解,并具可执行性。

(5)调研类论文。该类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是对工程和技术命题进行调研,通过调研提出命题,发现本质,找出规律,给出结论,并针对存在或可能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或解决方案。综合运用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对所调研的命题进行分析研究,采取规范、科学、合理的方法和程序,通过资料检索、实地调查、数据统计与分析等技术手段开展工作,资料和数据来源可信。给出明确的调研结论,提出相应的对策及建议。成果应体现作者的新思想或新见解。

四、结束语

在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培养形式和论文选题是提高培养质量的关键。尤其是把好选题关有利于从根本上提高学位论文质量,从而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本文分析了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需求,并根据以往指导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工作经历,对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进行思考,给出了工科专业学位研究生学位论文选题可采用的几种模式。这些论文模式符合各专业领域实际需求。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国家对于应用型、创新型高层次专门人才的需要日益凸显,加强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具有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徐德龙.搞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试点探索多元化创新性精英人才培养新体系[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1,(4).

[2]林超,赵海涛.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科研选题模式探析[J].中国科技信息,2011,(19).

[3]刘少华.关于全日制专业学位型硕士研究生培养对策研究[J].中国轻工教育,2011,(4).

第4篇:产业专题研究范文

关键词 园艺领域;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 G64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7)03-0284-02

研究生教育是我国教育结构里最高层次的教育,培养研究生的创新实践能力是我国研究生教育的核心内容,也是当前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而如何有效提高研究生的创新实践能力,是需要深入思考并加以解决的问题。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是我国研究生教育的一部分,紧密结合实践,提高其创新实践能力是当前面临的重要任务。在教育过程中不断探索,建立健全有利于提高研究生实践能力及其个性发展,同时符合当下的经济、社会和科技进步的,具有创新性质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制度和模式至关重要。

1 园艺领域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

为园艺技术研究、应用、开发及推广、园艺教育等企事业单位和管理部门培养具有综合职业技能的应用型高层次人才是园艺领域专业学位人才培养的定位。根据园艺行业、产业及其技术特征,园艺领域专业学位人才培养涵盖的服务领域包括园艺良种繁育与推广、基地规划、设施设计与建设、生产管理、现代农业园区管理、园林苗木繁育、园林绿地规划设计以及园艺全产业链技术体系建设与创新等。

2 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模式的重要性

为更好地满足社会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教育部立足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实际,将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的培养模式逐渐转变为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实现研究生教育结构的历史性转型和战略性调整。园艺领域全日制硕士专业涵盖了果树、蔬菜、观赏园艺、茶学及其与之相关的交叉领域设施园艺中的诸项内容,果、菜、花、茶的栽培及繁种、贮藏加工的新技术与应用推广。园艺领域硕士专业学位人才的培养,应与园艺生产实际紧密结合,与学术型硕士学位相比,所学课程结构更加注重应用技术和实践技能。学位获得者应具备农业技术推广理论和方法,掌握园艺科学最新成果和应用技术,能够独立承担园艺科学试验研究、技术指导、组织生产及经验管理任务,具备编制园艺发展规划、开展咨询服务等综合能力。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自2010年开始招收园艺领域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起步较晚,健全合适的培养模式,对于提高研究生实践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3 园艺领域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模式的构建

3.1 构建以实践能力为导向的课程体系

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应面向行业和社会,培养实践能力优秀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专业实践能力是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生命,实践类课程是培养专业实践能力的基础。园艺领域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形成了以实践取向为主导的课程体系。园艺领域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在校期间,应学习农业硕士的基础理论和实验技术课程内容;系统地学习园艺专业基础知识、现代传媒知识、农业推广知识等相关知识;还要学习生产管理技能、教学技能、调查分析技能、计划与评估技能等。专业技能素质培养包含果树、蔬菜、观赏植物的品种培育、种苗生产、栽培管理、病虫害防治、采后储运加工以及园艺产品经营管理等方面的专业知识。

3.2 搭建产学研结合的多元化专业实践平台

专业实践能力是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核心问题,专业实践平台的搭建和管理非常重要。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中,应届本科毕业生所占比例较大,这些学生缺少实践经历,只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创建实践基地则是研究生培养单位与行业企业共同搭建的一个人才培养平台。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通过专业实习、教育见习、企业实践的方式,利用共建的平台先行了解相关职业行业的实际情况,在实践基地中实现理论指导实践、实践深化理论[1]。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单位要充分加强与相关行业组织的联系,建立长期、稳定的实践基地。建设实践基地要发挥校院两级单位的主动性,学校可承担部分跨学院的专业学位基地建设,同时采用激励措施鼓励和支持学院多渠道自主联系、建设实践基地。加强学校与企业之间多方面的沟通和深层次的合作,优势互补,建立产学研结合的多元化专业实践平台,并充分发挥其作用,培养具有创新活力和工程素养的高级人才[2]。

3.3 实行“双导师制”培养模式

选聘实践经验丰富、教育研究能力强的教师任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校内导师。因为部分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并不具备相应的学术及学历水平,所以加强对一些学术型导师的培训和锻炼,选送缺乏实践经验的导师到科研、管理、生产等领域进行锻炼,促使其转型[3],改善师资队伍结构。一般选聘具有副高及以上职称、实践经验丰富的专业人员担任校外导师,同时,要求其有能力、有时间且愿意为研究生提供实践指导。校外导师主要指导研究生实践工作,对实践环节中遇到的问题给予具体指导意见和建议,并与校内导师共同商讨、制定研究生培养方案,以保证研究生所学课程能够为实践及将来的工作服务。同时,校外导师提供学位论文需要的相关项目材料,协助学校导师做好研究生学位论文的指导工作。

3.4 规范学位论文管理评价体系

学位论文是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最后一环,也是实践能力的综合体现。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学位论文是研究生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统一,是研究生对专业领域认识和理解的凝练。规范专业学位论文研究的实质就是构建与培养目标相适应的学位论文体系,并在规范中进一步强化研究生的实践能力。因而,必须加强学位论文的规范和管理。首先,学位论文的课题应结合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专业实践和项目研发而选择,突出实践应用能力,避免将纯理论或重科学研究的课题作为学位论文选题[1]。园艺领域要求结合产业中存在的问题、导师研究项目和培养单位基本条件选题。选题应来源于园艺产业的实际需求,是某一区域园艺产业或科技型企业发展中亟需解决的生产、技术、流通或管理等领域的具体命题;应用实证研究方法等开展试验研究。鼓励和支持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学位论文或毕业设计形式多踊,论文可以是市场(产业)调研报告、应用基础研究、应用技术试验研究、产品开发、产业规划设计、产业案例分析等。研究生培养单位应进一步完善专业学位的论文评价标准,引导研究生树立问题意识、实践导向、应用导向,围绕行业或职业的现实问题,将理论和自身实践经历有机结合。调整专业学位答辩委员会的成员结构,扩大具有行业背景和实践经验的委员比例。同时,规范学位论文研究也离不开校内外导师的力量。校内外导师要引导研究生结合实践经历进行论文撰写,将实践过程中面临的行业(职业)问题作为论文研究中心,在研究问题的过程中强化自身实践能力。

3.5 加强教学方案和管理制度建设

以专业学位改革为契机,以培养研究生实践能力为核心,探索适合的培养模式,建立和完善相关的培养方案、教学计划和管理制度。人才培养要紧跟时代步伐,不能一蹴而就。在加强教学方案和管理制度建设的同时,要依据社会、行业、企业对毕业生的意见反馈,以及社会重大需求的变化而持续不断改进培养模式,切实保证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4]。各专业学位培养单位组建由主管院长任组长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领导小组,具体负责研究生实践工作的组织实施、考核、总结和表彰等工作。要求专业学位研究生在实践学习前,在校内外导师指导下,制订个人实践计划。另外,研究生在基地实践期间要遵守基地单位的有关定与要求,认真完成预定的实践任务。实践领导工作小组以研究生的工作态度和实践任务完成的效果、实践单位评语及书面总结等为依据进行考核[5]。为了保障实践教学的质量,实践环节考核评定项目和标准必须按《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关于硕士研究生参加实践环节的有关规定》的要求执行。制度的建立保证了园艺领域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环节的顺利进行,为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提供了制度上的保证。

4 结语

园艺领域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是适应社会发展与人才需求的一种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许多的问题与挑战。园艺领域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模式遵循“合理定位、明确方向、突出特色、提高发展”的原则,强调科学、全面的人才培养质量观,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紧紧围绕“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办学特色,强化学生实践能力,为社会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园艺领域应用研究型人才[6]。

5 参考文献

[1] 陈培坤.对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的思考[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6,36(3):136-137.

[2] 徐林,张斌,巩恩普,等.控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术[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3(10):11-14.

[3] 刘宗堡.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4,30(1):102-103.

[4] 聂文龙.教育改革推进中专业学位硕士培养存在的问题[J].教育理论研究,2016(6):187-188.

第5篇:产业专题研究范文

关键词:中药学;专业学位;中药制剂专论;教学改革;硕士研究生

研究生教育是培养高层次人才的重要途径,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1978年恢复研究生教育,1981年建立学位制度,2009年教育部扩大招收以应届本科毕业生为主的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范围,自此,我国硕士研究生分为学术型、专业型。学术型硕士研究生以理论研究为主,注重培养科研能力;专业型硕士研究生侧重于综合素养和应用知识的能力的培养,培养实际工作需要的应用型高层次专门人才。河南中医药大学为全国首批硕士学位授予单位,1981年获得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2010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中药学、药学硕士专业学位授权单位。我校中药专业硕士研究生涵盖:制剂与新药研究、中药检验与分析、医院调剂与制剂、药事管理等研究方向,以培养具有较强中药学的实践、动手能力,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能够结合中药学专业实际掌握科研基本方法,为培养目标。

中药学专业学位-制剂与新药研究方向注重学生中药生产、产品研发能力的培养,中药制剂专论是研究生的重要课程。在中药现代化进程中,中药药剂学作为中医与中药的桥梁,在中药制药工业、医疗实践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中药制剂现代化是实现中药现代化的前提与基础,大力开展中药制剂学理论与方法学的基础研究工作,提高中药制药的理论学术水平,深入研究药物剂型与疗效的关系,为新剂型与新制剂的创新提供理论依据。在中医药理论的指导下,保持中药的特色,充分发挥中医辨证施治,对症治疗的传统优势,努力在复方配伍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开发研究中药复方制剂。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加强中药提取纯化、制备工艺等相关研究,逐步实现中药药剂的剂型现代化,质量控制标准化,生产技术工程产业化,从整体上提高中药制药水平,加快中医药事业现代化的进程。中药制剂专论主要包括:中药药剂现代化若干问题的思索,中药制剂前处理方法的应用与研究,新方法、新技术与新剂型在中药药剂中的研究与应用,中药制剂口服给药合理性研究与评价,中药新药研究的思路与方法等。鉴于授课对象为研究生,为深化专业知识,拓宽知识面,我们进行探索,并取得一定成绩。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侧重前沿性、实践性、应用型的内容,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强调应用能力的培养。

1以问题为中心

开展讨论教学制剂与新药研究方向的中药专业学位研究生,就业方向多为中药生产、产品研发,对研究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应用能力等都有很高的要求。学生大多具有良好的中医药背景,基础知识扎实,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欠缺,在教学中引入“以问题为中心,开展讨论教学”,使学生对相关问题有更加深入的认识,并能学以致用。如:在制剂新技术一章授课时,我们以注射用紫杉醇脂质体为例引出章节,以“制剂新技术在中药制剂研发中的应用”为题,让学生自主选择包合技术、固体分散技术、微囊化技术、脂质体技术、微乳化技术等制剂技术,查阅资料,分组讨论,阐述科学研究方法、学术成果、成果转化、存在的问题及未来发展趋向,做到学会、学深、学透,并能够学以致用。以“中药注射剂安全性再评价”为切入点,以质量可控为例,阐述中药注射剂的质量控制工作范畴即原辅料、饮片前处理、工艺、包装、贮存、运输、使用等环节,质量可控性评价对象为药学研究资料中有关质量研究、质量标准研究及稳定性研究资料等,所遵循的基本原则是保证质量均一稳定、控制已知的安全风险。并以清开灵注射剂的研制历程、临床应用为例启发学生对中药注射剂的现状、存在的问题、未来研究方向进行思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2身临其境

进入车间实地教学制剂技术、辅料、生产设备是药剂生产的三大支柱,其中制药设备的发展进步对制剂生产保驾护航,并对制剂技术的推广实施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由于中药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多为理学学士,工科知识薄弱,对于生产设备构造、使用,生产车间布局等方面知识欠缺,为此我们利用我校制药模拟GMP车间,让学生身临其境对车间设计,设备的构造、使用有较为全面的认识,为后续课题研究,未来工作奠定基础。如我们选择感冒清热颗粒处方,充分利用我校制药模拟GMP车间具有较为全面的口服固体设备的优势,让学生通过提取、浓缩、制粒、干燥等环节,对超临界萃取、多功能提取、微波干燥等设备有更加深入了解,认识到设备改造更新换代的重要性。并分别选用摇摆制粒机、挤出制粒机、快速搅拌制粒机、流化床制粒机、干法制粒机等设备,采用不同方法制备感冒清热颗粒,并按照《中国药典》要求进行质量检查,使学生对各种制粒方法的特点、设备构造、适用范围、局限性有更加深入的了解。

3深入医院和制药企业见习

根据课程特点,安排学生在医院药学部、中药制药企业、医药流通企业进行见习。通过见习对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有更加直观的认识,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达到巩固深化、运用知识的目的。优良的药品是生产出来的,GMP《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是药品生产和质量管理的基本准则,适用于药品制剂生产的全过程和原料药生产中影响成品质量的关键工序。推行药品GMP,是为了最大限度地避免药品生产过程中的污染和交叉污染,降低各种差错的发生,将“影响质量的危险应减至最低限度;把人为的误差降低到最小限度”是提高药品质量的重要措施,是对药品质量具有可追溯性的科学管理方法。生产企业通过:生产和管理人员、厂房、设施和设备、原料和包装材料、生产工艺、检验、售后服务等硬件、软件多方面的控制达到GMP认证要求,开展生产,产品符合国家标准。通过在企业见习,学生学习了从原料药购进到产品包装等各环节的标准操作规程的制定实施,对GMP实施的重要性充分认识。对生产中“写你所做的事,做你所写的事,记你所做的事,分析所记的事”有更加深刻的理解。意识到工艺条件发生偏移是潜在质量事故的发生信号,及早发现、查找原因、采取有效措施,方可减少质量事故的发生。

见习前要求学生对所去医院、企业的情况进行深入了解,特别是优势及特色。河南省宛西制药股份有限公司,主导产品为仲景牌六味地黄丸、逍遥丸、月月舒牌痛经宝颗粒等系列中成药,是全国最大的浓缩丸生产基地。到该企业见习,学生提前学习企业的产品种类,特色品种,特别是六味地黄浓缩丸的生产过程,关注饮片炮制、提取、成型等工序,特别是干燥、灭菌环节,感受微波灭菌在企业生产中的应用。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药学部,由药房、制剂室、制剂实验室等组成,制剂室拥有国内较先进多能提取、外循环浓缩器、喷雾干燥器、有机无机膜超滤器、纳滤器、高速离心分离机、二级反渗透制水等设备,按照GMP要求改造的制剂车间有颗粒剂、水丸、蜜丸、胶囊等近10个生产线。通过见习学生对调剂(饮片、中成药)、煎药室、特别是具有医院特色的相关科室医疗机构制剂的申报、生产、质量检验等环节有直观的认识。

4借助产学研合作项目锻炼实践能力

产学研合作是指企业、科研院所和高等学校之间的合作,通常指以企业为技术需求方,与以科研院所或高等学校为技术供给方之间的合作,其实质是促进技术创新所需各种生产要素的有效组合。国内外产学研合作的形式包括:高校和企业自主联合科技攻关与人才培养;共建研究中心、研究所和实验室;建立科技园区,实施科学研究与成果孵化;建立基金会,设立产学研合作专项基金等。产学研合作模式为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提供平台,依托合作项目培养研究生,研究生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产学研合作项目研究工作,将理论研究与生产实践相结合,提高创新实践能力。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意识,提高了学生的就业能力。笔者依托河南省产学研合作项目“金银花深加工产品金姜颗粒、银花含片的研究”,培养研究生通过文献检索对国家保健食品注册政策、生产、销售状况充分了解,强化学生对保健食品剂型选择、制备工艺优选、质量标准起草、中试生产、申报材料撰写等相关能力的培养。

5改革考核方式

在教学活动结束时,结合专业硕士研究生的研究方向,布置设计型作业,开展课题研究,要求学生自主地发现问题,在课程学习的基础上,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及同学之间的讨论,给出解决方法和实现手段,课程以论文和答辩的形式进行考核,提高教学效率为了便于学生更好的掌握所学知识。

6结语

通过教学反馈,研究生们对教学方式的改革表示赞成,认为通过课程学习,学到了知识,将所学理论与实际工作的联系,增加了学习的感性认识,使学生更容易理解。今后将进一步推广双师制,将从事药品生产、研发的导师做专题讲座。在合作单位中遴选实践经验丰富,学术水平较高的技术人员担任硕士研究生的实践教学的导师,不定期到校给研究生进行专题讲座,特别是在开题、答辩环节,聘请其作为外审专家,对研究课题提意见、润色、把关,提升研究课题的实用价值,并使学社在未来工作中能学以致用。实现培养规格与行业、企业人才需求之间的有机衔接。

参考文献

[1]吕东勇,邝卫红,王宏,等.发展中的我国中药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J].西北医学教育,2016,24(1):78-80.

[2]朱志军,白娟.药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创新培养模式探究[J].卫生职业教育,2014,32(19):16-17.

[3]徐莲英,陶建生,冯怡,等.中药制剂发展的回顾[J].中成药,2000,22(1):6-18.

[4]白东亭.深刻领会GMP的实质是实施GMP的前提[J].中国药事,2003,17(2):128-130.

第6篇:产业专题研究范文

[关键词] 创意产业 导师工作室制 专业学位研究生 培养模式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以专业实践为导向,重视实践和应用,培养在专业和专门技术上受到正规的、高水平训练的高层次人才,授予学位的标准主要反映该专业领域的特点和对高层次人才在专门技术工作能力和学术能力上的要求;其突出特点是学术性与职业性紧密结合,获得专业学位的人,主要不是从事学术研究,而是从事具有明显职业背景的工作,给原有的硕士研究生导师制提出了新的要求。另一方面,随着创意产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高校参与到了大学创意园的建设中。这种官产学研相结合的大学创意园为高校培养创新人才提供了良好的实践环境。在这方面,国外较为成功的案例有澳大利亚昆士兰理工大学(QUT)与政府合作的Kevin Grove都市村庄创意社区。借鉴对国外高校创意园的调研,本文提出了“大学创意园导师工作室制”这一艺术设计类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制模式。

一、大学创意园导师工作室制的内涵

大学创意园导师工作室制,是在当前“新经济的引擎”――文化创意产业大力发展的背景下,各高校借助自身人才智力优势,纷纷建立院校、企业、政府三方合作的创意产业园的形势下,将高校创意产业园内导师工作室的运作与学位研究生教育相结合起来的一种导师制度。

从本质上讲,大学创意园导师工作室制的构建是针对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做的一种顶层设计,其中大学创意园建立建设的环境、艺术设计类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特点是构建大学创意园导师工作室制的依据;导师结构、教学管理的组织实施是大学创意园导师工作室制的重点内容;而大学创意园导师工作室制的成功运行,离不开完善的创意园管理机制、导师队伍建设等保障措施。

二、构建大学创意园导师工作室制的依据

1.大学创意产业园的建立

创意产业是指以创意为核心,以城市独特的文化、信息、资本、人才等资源为依托,通过对创造力、知识产权的开发和运用创造社会财富、发展动力、就业机会的系统性活动。创意产业是一个知识密集型、强渗透性的新兴产业,是将现代文化和信息服务与传统工业相结合,以增加传统产业的文化附加值,改变传统产业的增长方式,减少经济发展对不可再生资源的过分依赖。创意产业园区是一种产业集群现象,其技术和人才高度聚集,是创意产业链中的重要一环;具有独特的产业、经济、文化、艺术、技术、资源、市场和管理特征,是提升产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认为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迫切需要大批具有创新、创业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高层次专门人才,因此创意设计人才培养以及创意产业研究成为热门话题。在对创意人才的需求下,依靠政府的政策扶持,大学所具有的技术与艺术融合的学术基础成为创意产业发展的思维源泉。清华大学科技园、北大科技园、浙江理工大学创意产业园等“大学创意产业园”越来越多地被建立起来,这些创意园把大学的人才、学科和地方的产业、资金优势结合起来,形成了得天独厚资源优势,成为中国创意时代的引领者。

2.艺术设计类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特点

(1)培养目标的特殊性

在遵循艺术学研究生教育的一般规律基础上,根据专业学位教育的特点,借鉴、吸收国外高层次艺术专门人才培养的有益经验,结合我国艺术设计教育的实际情况,艺术设计类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要以培养高层次、应用型艺术专门人才为培养目标,学位获得者应具有高水平的艺术创作技能、较高的艺术审美能力和较强的艺术理解力与表现力,能够胜任本专业的各种艺术表现形式。

(2)课程设置的特殊性

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课程设置要以实际应用为导向,以职业需求为目标,以综合素养和应用知识与能力的提高为核心。据此,艺术设计类专业学位的课程设置分为核心课程、方向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核心课程”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体验,增强其理解作品、表现作品和把握作品风格的能力为目的的课程;“方向课程”则是为学生进入到各自的专业领域学习而设置的专门性课程,目的是提高学生专业技能和综合修养,使学生的专业技术水平从实践和理论两方面的修养都得到提高;“选修课程”主要是为学员的个性发展提供一定空间而设计的,学员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和专业方向来选修课程丰富自己,以利于全面提高学员的综合素质。

(3)教学方式的特殊性

设计教育在我国已经形成受众面极大的教育项目,如果不能很好地与实践结合,那将是极大的浪费,诸如工业设计、视觉传达艺术、环境艺术等都是社会比较急需的。在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的规定条件下,艺术设计类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教学方式更加注重专业特点,以实践为主、兼顾理论及内在素质的培养;教学方法采用课堂讲授、技能技巧的个别课与集体训练及艺术实践等相结合的方式组织教学。在此过程中,尤为强调设计教育的实践性特色。注重研究生在读期间的设计实践活动,就必须创造条件让学生充分参与与其研究方向相关的实际案例,培养其在艺术设计职业领域中解决实际问题、承担专业技术或管理的能力。

因此,构建有效的艺术设计类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制培养模式,形成产学研紧密结合的特色,是当前的重要研究课题。这就要求院校研究生教育资源和校外的试验示范站、推广基地、合作企业等联合起来,为学生提供学习、研究、实践的条件,使其学习、研究与技能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

三、艺术设计类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对导师制度的挑战

影响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因素很多,其中最重要的是导师因素。

1.对导师的挑战

(1)对培养方案制定的挑战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旨在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艺术设计类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应该是能把艺术与技术相结合,具备良好的科学文化素养、敏锐的审美视野、综合的创造思维方法和熟练掌握本专业技术能力的综合素质。所以,除了要进行素质、基础知识和专业基础知识的学习外,“职业能力”为核心的实践性训练在艺术设计类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中显得十分重要。然而,大多数导师对社会实际和企业现场情况了解较少,在为学位研究生制定培养方案时就面临一定困难。

(2)对课程教学方式的挑战

对于有工作经验的和应届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在进行课程教学时,要因材施教,对前者和后者采取不同的教学侧重。对于前者,由于其工作经验丰富,容易理解与实践有关的课程,但其理论知识不够深入,需要多讲授系统的理论知识。对于后者,由于其对系统的理论知识掌握较好,对与实践相关的内容理解相对模糊,需要导师依据职业意识形成和职业能力培养的顺序,循序渐进讲授与职业有关的课程,避免与实践环节有关课程开设时间和内容的随意性。

(3)对指导方式的挑战

由于目前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学制为两年,第一年的前半年学生主要是上课,与导师接触较少,后半年可以进入实验室,第二年就要开始到企业去实践,这对其导师的指导方式提出了挑战。

(4)对学位论文的挑战

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学位论文选题一般来源于应用课题,需要有明确的职业背景和应用价值;论文的形式可采用调研报告、应用基础研究、规划设计、产品开发、案例分析、项目管理、文学艺术作品等多种形式;论文字数可根据不同专业学位特点和选题,灵活确定。而对形式多样学位论文,如何保证其质量和水平也是摆在导师面前的问题。

2.对导师选聘制度的挑战

(1)对选聘条件的挑战

根据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特点,其导师既要有较高科研水平,又要具解决实际问题的丰富经验,导师的遴选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亟待解决的问题。

(2)对考核制度的挑战

由于专业学位应用型研究生大多要进入企事业单位就业,在评价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的教学能力时,应该考虑授课与实践的结合情况。

四、大学创意园导师工作室制的总体构想

1.“双导师制”教学培养模式

(1)导师遴选与职责分配

校内导师一般由具有硕士导师资格的教师担任,校外导师由具有一定相关专业水平、有丰富实际工作阅历和经验的社会人士担任。

两位导师都应参与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和培养计划的制订、论文选题与开题、课程学习与考核以及教学实践等各个环节。同时,针对双方导师的优势进行分明确分工,建立紧密合作和良好的沟通机制,制定相应责任书的职责分配方式。

(2)导师与学生管理

校内导师由学校来进行评价和管理,校外导师由学科委员会根据校内导师的提议聘请。学校设立校外导师信息数据库,被聘校外导师的情况将及时得到掌握和更新。对学生毕业论文的选题和项目实施,校内导师主导,校外导师起主要辅导职责;对学生论文的开题、写作和中间环节的把关,校内导师负主要职责。

2.教学管理的组织实施

(1)课程教学组织形式

研究生与工作室导师之间进行双向选择,导师在使学生接触实际项目过程中并非只是简单地分配任务,而是激发研究生进行自主研究,运用创新思维寻找与工作室外单位进行合作的可能性及项目切入口;鼓励他们利用各自不同的优势组建项目团队进行协作,并在整个过程中起到总体把控和指导作用。

(2)学术研讨活动组织形式

在安排研究生进行学术研讨活动时,应减少虚拟命题,并邀请外单位相关人员参与讨论。工作室不定期地邀请合作单位的高级设计师、高级工程师、富有经验的其他专业人员给研究生做项目相关情况的讲解,使研究生能全方位、多学科地了解项目的立项意义、目标、难点、重点、需要创新的部分及时间进度要求。

(3)学位论文过程监控

创意产业园区导师工作室制采用集中与分散并行的方式。在教学及学术研讨活动等培养环节中,按个人培养计划、学术研讨计划进行授课、讲解、主持讨论、给予评定,由校内导师负责,校外导师参与;在立项研究、实验分析、论文写作、中期检查等环节中,校外导师直接进行过程指导,校内导师进行定期集中指导,接受电话及网上咨询,并给出相应辅导。导师应要求本工作室研究生将其第一阶段的学习、研究记录形成实践报告,应定期对研究生的设计成果(包括手稿、成稿及实物)等证明材料进行检查讲评,并留实物或相片存档。每学期末,工作室内研究生的研究成果应予以公开展示;工作室教学情况应由导师进行总结,并以书面材料形式上交研究生教学管理部门。

五、建设大学创意园导师工作室制的保障措施

1.完善大学创意园管理机制

大学创意园导师工作室制应该具备良好的营运环境。这种营运环境包括工作室自身的软、硬环境,也包括了整个大学创意园管理环境。工作室的教学软环境包括了教学管理、师资水平、学习建设等;硬环境指教学需求一切设施,比如展示橱窗、实验设备、工作室内部网络平台等。而整个创意园的管理环境的健全改善则包括以下几个必须由校方与合作的政府职能部门配合协调方面:对“依托高校模式”的创意园的政策(包括专业化创业设施、技术服务、经营管理和政策指导等)支持仍需改进;加强监管力度,形成动态监管制度;正确选择产业导向,探求创意园未来发展;完善园区配套服务,诸如提供研发、经营等基础服务;提供商务办公设备服务;代办企业工商、税务登记等服务。申报认定服务;高新技术企业(产品)认定;高科技成果转化项目认定;软件产品、软件企业认定等。培训及咨询服务;提供企业管理、知识产权保护、财务等方面的培训及咨询服务;物业服务等。

2.加强导师队伍建设,建立导师培养能力评估机制

加强导师队伍建设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以培养创新实践人才为导向;强化导师自身专业素质、科研能力;提升科研成果转化能力;建立合理的校外导师引入机制;成立跨学科、跨专业方向的导师联合指导小组。

建立导师培养能力评估机制,建立导师综合培养能力评判表,应考虑:对学习能力的培养;对研究方向引导;对研究生负责情况;导师素质;个人教学情况;个人科研能力。此外,校研究生部门每年组织专家对研究生的设计作品、论文质量、导师指导态度和效果等方面进行考核,综合学院研究生教学管理组的评定建议,得出导师培养能力的考核得分。

六、结语

以上所述,是对我国例如杭州这些位于创意产业发展前端的城市中高校建立“大学创意业园导师工作室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一种构想与初探。随着创意产业的发展,各高校参与创意产业、建设创意产业园活动的增加,以及综合类高校艺术设计类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规模的扩大,集教学、研究、创业与一体的大学创意园导师工作室制培养模式将呈现强大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郭洪权.高等艺术教育发展的新模式――导师工作室制[J].林区教学,2007,(2).

[2]汪维丁.视觉传达艺术设计专业导师工作室制的教学模式研究[J].包装工程,2009,(8).

[3]杨卫.研究生教育突破传统“师徒式”[N].中国教育报,2007,(7).

[4]张景鸿.完善与改进高师美术专业导师工作室制的思考[J].艺术探索,2003,(2).

[5]王玲玲,赵群,蔡翔.产学研合作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J].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09,(8).

[6]宁绍强,穆荣兵.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改革与人才培养问题研究.[J].桂林电子工业学院学报,2000(10)

[7]齐民.应用型研究生教育对导师制度的挑战与对策[EB/OL].第四届中国研究生教育学术论坛,2010,(5).

第7篇:产业专题研究范文

关键词:专利研究;文献综述;行业分类;知识产权

中图分类号:G3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4)08-0056-03

一、引 言

各行业技术的发展一直是专利领域研究内容不断充实的来源之一,当今技术创新已成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施知识产权战略的驱动力,专利作为发明创造活动的重要产出指标,与技术创新的关联十分紧密。而专利领域的研究成果对于行业发展而言也是一个很好的借鉴与参考,研究研发产业热点领域并把握发展趋势,对于确定国家产业政策和企业研发策略具有重要意义。专利制度与行业发展的这样一种互动关系正是笔者选择从行业分类的角度出发,探索专利领域研究状况的缘由。

二、文献检索

(一)一级检索

数据库选择:中国知网总站,高级检索;

检索范围:基础科学、工程科技Ⅰ辑、工程科技Ⅱ辑、农业科技、医药卫生科技、社会科技Ⅰ辑的一部分(包括法理、法史、宪法、行政法及地方法制、民商法、刑法、经济法、诉讼法与司法制度、国际法)、信息科技、经济与管理科学;

期刊级别:核心期刊;

检索年份:2009~2013;

检索主题:(专利and行业)or(专利and产业);

根据以上条件得到检索结果,手动筛选至347篇,找出细化行业和关键词,如表1所示。

(二)二级检索

数据库选择、检索范围、期刊级别、检索年份均同一级检索;检索主题:专利and表1中细分行业中对应关键词。

根据以上条件得到检索结果后,进行手动筛选,进而与一级检索的手动筛选结果进行合并,得出各行业文献主要研究主题,如表2所示。

表1 一级检索结果:行业分类及相应关键词

行业/产业 文献数 关键词

1 医药 55 医药、制药、药品、仿制药、中药、医疗

2 能源 50 钢铁、清洁能源、风能、太阳能、氢能、低碳技术

3 信息产业 43 信息技术、IT、ICT、电子、通信、光存储、互联网

4 机电 41 机电、机械、电气、电器、家电、农机

5 汽车 29 汽车

6 LED 28 LED

7 高技术 22 高技术

8 材料 17 材料、半导体、纳米

9 金融 15 金融、银行、保险

10 生物 13 生物技术、基因、转基因

11 音视频 11 光盘、音频、语音、视频、电视

12 食品相关 8 食品、制糖业、酒

13 计算机 6 计算机、软件、云计算

14 农业 5 农业

15 日化&服装 4 日化、化妆品、服装、服饰

表2 二级检索结果:各行业主要研究主题

行业/产业 文献数 主要研究主题

1 医药 236 药品专利制度、中药专利保护

2 信息产业 111 电子信息行业、通信行业、互联网行业

3 能源 92 钢铁行业、清洁能源、低碳技术

4 计算机 87 软件专利、开源软件、实务问题

5 生物 84 生物技术、基因、转基因、遗传资源

6 金融 64 商业方法专利、金融专利、银行业、保险业

7 机电 62 地方行业发展、企业专利情报、农机、工业设备、电器

8 汽车 59 新能源汽车、外观设计、组件或配件、区域发展

9 LED 58 国内发展、国际发展、具体技术

10 材料 47 半导体材料、纳米材料、复合材料

11 高技术 25 专利保护与产业发展、专利制度与专利行为、专利管理

12 音视频 22 光盘、音频&语音、视频、电视

13 农业 22 区域发展、专利申请、农业技术

14 食品相关 18 食品、制糖业、酒业

15 日化&服装 12 日化、化妆品、服装

三、各行业研究情况

根据二级检索结果中各行业对应研究文献的篇数,本文将选择文献篇数在100以上的两个行业,对医药行业和信息产业的专利情况作具体综述。

(一)医药行业

1.研究现状

医药行业是学者研究专利的重点,如图1所示,1992~2012年的研究文献数量整体呈现上升的趋势,自2004年开始,每年的文献数量均超过100篇,2011年甚至超过200篇。

图1 医药行业1992~2012年文献数量变化图

图2 医药行业2009~2012年文献数量变化图

本文所搜集的文献数量年度变化如图2所示,为2009~2012年变化趋势图,从图中可以看到,除2011年以外,每年的研究文献篇数在50篇上下浮动,而2011年的文献篇数高达85篇,这一趋势与图1也是相吻合的。这主要是因为2011年医药行业走过了不平凡的一年。作为“十二五”的开局之年,2011年5月5日,中国商务部《全国药品流通行业发展规划纲要(2011~2015年)》,这是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首部有关药品流通行业的规划纲要;在此之前,2011年2月12日,历经5年修订、两次公开征求意见的《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2010年修订)》(简称新版药品GMP)对外,并且于2011年3月1日起施行。此外,医药商业巨头们的并购整合大戏也在这一年高潮迭起,2011年4月,国药控股以配股方式集资34亿元,用于扩大分销及零售网络;2011年6月,北药并购普仁鸿25%股权,并在基层领域积极收购北京区域市场的二级商;2011年8月,上海医药斥资3.44亿元收购了无锡医药商业龙头山禾医药80%的股份,巩固江苏市场。国内医药巨头跑马圈地的同时,外资医药企业也开始发力进军中国药品流通领域,2011年7月,南京医药与全球医药商业巨头联合博姿携手成立合资公司;美国第二大流通巨头康德乐斥资4.7亿元收购永裕医药。这一系列政策上和商业上的大事件,都使2011年成为医药行业专利研究的大热之年。

2.研究内容

(1)药品专利制度。药品专利保护与公共健康的冲突一直是学者们热衷于研究药品专利问题的缘由之一。王秀卿(2009)认为药品专利和公共健康之间矛盾的主要原因来自于专利权所固有的垄断性和公共健康的天然合理性;而贾高峰(2011)提出药品专利是引发公共健康问题的原因之一,这一观点的逻辑性似乎有待考察,笔者不敢苟同。更多学者着眼于在现有法律框架下探求药品专利与公共健康的博弈与平衡之道,赵玉港(2010),张丽(2011),张可(2012)都试图在TRIPS协议的框架下探寻缓解药品专利与公共健康间矛盾的方法,如建立专利制度外的药物研发激励机制。与之如影随形的是有关药品专利强制许可的探讨。部分学者认为药品专利的强制许可是必要的,童苏琴(2009)力图从公共健康的角度论述专利制度中药品专利强制许可的合理性和必要性;杨剑(2009)指出药品专利强制许可制度是一项得到国际社会认可的救济途径。很多学者更偏向于利益平衡理论,何俊杰(2009),胡(2010),张甜、邵蓉(2012)认为应灵活运用强制许可制度,平衡药品专利与公共健康之间的冲突。另外一部分学者则更侧重于研究国外的有关药品专利制度。刘洁(2009),胡潇潇(2010)[1],楼杜鹃(2011)[2]介绍了美国药品试验例外制度;肖建玉、沈爱玲(2010)分析了加拿大药品专利链接制度的分析以及与我国药品专利链接制度的比较;倪娜等(2011)研究了美国、日本和印度三个具有代表性的国家的药品专利政策;姚颉靖、彭辉(2012)对1986~2009年中国和澳大利亚的药品专利保护强度进行了测算。

(2)中药专利保护。大多数学者着眼于研究中药专利保护现状,并试图提出相应的建议。米岚、田侃(2009),张亮(2010),徐丹(2011)认为目前中药专利保护方面存在一定缺陷,应进一步完善中药专利保护制度,但并未提出具体的可行方案。另外一部分学者则提出相对具体的方案,杨异、张铁男(2010)提出利用TRIPS协议的弹性空间,完善以适当放宽专利审查标准为主的中药专利法律保护体系;李帆、孟锐(2011)基于中医药理论原理,提出应建立我国特有的中药专利保护体系。一部分学者则更关注国外中药专利保护的经验。郭德海等(2009)分析了印度在我国中药领域的专利活动;胡琴、汤军(2011)介绍了日本汉方药产业的发展。还有一些学者则通过对比不同国家的专利信息,张艳艳、罗爱静(2009),吴晶、李欣(2010),海广范等(2011)分别比较分析了韩国、日本、澳大利亚、美国、德国等国的专利信息。在上述学者执着于对中药专利保护制度的研究时,另一部分学者则更倾向于在现有法律框架下探寻中药专利保护的实务问题。杨显滨、苏(2010)[3],颜艳(2011),陆永强、李慧(2012),岳雪莲(2012)从中药专利的审查标准、侵权认定等方面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医药行业的相关研究,无论是公共健康与强制许可的冲突,抑或中药专利保护等主要问题的研究,由于缺乏相应的政策大方向上的调整,学者们似乎遇到了研究的瓶颈,只能徘徊于不断呼吁立法的地步,却鲜少提出具体的相应立法建议或方案。笔者认为,学者们在期待立法改革或变化之时,不如更多地依托实证研究,深入企业或社会群体,了解医药企业和其他个人遇到的实际问题和需求,从而提出具体可行的办法。

(二)信息产业

1.研究现状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越来越多学者研究信息产业的专利状况,如图3所示,1992~2002年的研究文献数量整体比较平缓,自2003年开始,研究开始呈上升趋势,而2009年却出现了一个小小的低谷。经济危机让2009年的所有行业都受到了严重冲击,尽管信息产业表现不错,但远远无力遏制经济的整体下滑,从图3中也可以看到信息产业专利研究在2007年达到一个小高峰之后,可能缘于经济危机的关系,2008年和2009年的研究文献数量连续下滑至谷底。但行业内大企业这一年内的一系列举动也许是专利研究文献从2010年开始迅速调整至滑坡前增长速率的原因之一。2009年4月,Oracle出价74亿美元欲收购Sun Microsystems;2009年10月22日,微软首席执行官史蒂夫鲍尔默在纽约市中心登台宣布了Windows 7的正式;2009年11月,仅仅在微软的Windows 7一个月后, Google就向开源社区了Chrome操作系统。此外,政策上的导向或许也是专利研究恢复增长趋势的一份助力。2009年2月,美国众议院通过了一项巨额的经济刺激计划:包括高达72亿美元的宽带部署、17亿美元奖励采用电子健康记录和涉及电力网与互联网的110亿美元;2009年4月15日,《电子信息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规划提出,此后三年电子信息产业要围绕计算机、通信设备、信息服务、信息技术等9个重点领域发展。

图3 信息产业1992-2012年专利研究文献数量变化图

2.研究内容

(1)电子信息行业。学者们对于电子信息行业的专利研究主要偏向于对某一区域的行业专利信息或战略进行研究。何静、马虎兆(2009)剖析了目前天津市电子信息产业专利特点及主要问题。赵富红(2009)对湖北省电子信息行业的专利战略进行了研究。吴慧英(2010)在调研的基础上,对武汉光电子产业的标准与专利现状进行了分析。

(2)通信行业。信息技术的发展不以国家为界,很多学者因而热衷于利用国内外专利信息进行比较研究。姜慧敏(2010)[4]对比分析了我国和美国的移动通信产业专利年成长率等五个方面。杨威(2012)则专注于通信领域中韩两国的专利比较研究。邱洪华、刘晓丽(2013)[5]在概括移动通信技术发展历程的基础上,对中美两国4G移动通信技术专利布局进行比较研究。相比于上述学者进行的行业整体研究,部分学者更偏向于对通信领域内某一具体技术进行专利研究。王雷、戴妮(2009),李春秀(2010)[6],李俊、王雷(2011),张妍、张倩(2011)分别对TD-SDMA、LTE、WiMAX等技术的专利申请、专利布局等活动进行了研究。也有一部分学者直接以通信领域类典型企业为研究对象,对其专利信息进行分析。郑云凤(2009),宋天华等(2010)[7],于光等(2011)通过对华为、中兴或思科等通信行业典型企业的专利信息进行比较分析,研究其技术发展或专利布局等。

行业内大企业之间的诉讼和竞争也一直是学者们关注的热点,苹果、三星、谷歌、摩托罗拉、诺基亚、HTC这一些普通百姓非常熟悉的手机品牌,在诉讼领域内同样不会让人感到陌生。无论是纯粹的专利战,亦或是借收购合作之名,行专利买卖之实的商业活动,这些行业内大企业的一举一动都吸引着学界的关注。

(3)互联网行业。随着Google、百度等以搜索引擎发迹的企业越来越扩张其业务范围,以及腾讯、阿里巴巴等大企业业务的多元化,学界也将目光投向于互联网行业。在现今社会,这类企业业务范围的扩张或变化,必然需要一定的技术作为支撑,对此的专利研究也就显出其重要性。易敏(2011)从企业专利管理的基本理论出发,试对互联网企业的专利管理体系构建提出建议。凌媛、张钰(2011)在统计调查近6年中国互联网行业的诉讼事件的基础上,对互联网企业的诉讼总体情况等进行了分析。陈晨、徐灿(2012)采用专利定量分析的方法,分别从搜索引擎技术的发展趋势,搜索引擎行业中专利技术的发展重点,以及搜索引擎行业中参与技术竞争的竞争对手等方面进行分析。

信息产业的专利研究似乎总是随着技术的发展而发展,尽管这好像是一个自然而合理的现象,因为技术特征等的变化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相应专利研究内容的变化。然而笔者却在思索,尽管信息产业的技术发展日新月异,更新速度极快,专利研究热点问题很容易火一把之后就一晃而过,但学界能否再提出一些适用于信息产业的经典理论,为真正充实这个行业的专利研究做出一些贡献呢?

四、结 语

无论是传统产业还是新兴行业的发展,现今社会都要求企业利用专利制度来保护其知识产权。在深入挖掘专利理论的同时,学术研究能否跟上行业专利技术发展的脚步也不可忽视。本文从行业分类的角度综述了目前专利文献研究的现状,以期为学者们选择研究专利领域主题时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 胡潇潇.药品专利“Bolar例外”制度的利益平衡――兼评“Bolar例外”在美国的创立、发展及其启示[J].求索,2010(1).

[2] 楼杜鹃.药品专利Bolar例外条款的发展和应用[J].中国发明与专利,2011(7).

[3] 杨显滨,苏.论中药单方专利的侵权认定[J].法学杂志,2010(8).

[4] 姜慧敏.基于对比分析法的中美移动通信产业专利情报分析[J].情报科学,2010(12).

[5] 邱洪华,刘晓丽.中美4G移动通信技术专利信息比较研究[J].情报杂志,2013(8) .

第8篇:产业专题研究范文

关键词:研究生;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人才培养

一、目的和意义

研究生教育不同于专科生、本科生的教育,它是为国家和社会培养高层次的应用型、复合型、研究型的人才。研究生教育强调在教育中的研究和实践,在研究和实践中进行教育,教师的研究性和实践性教学、研究生的研究性和实践性学习是我们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

高等学校开展产学研合作教育是贯彻我国教育方针的一个重要措施,也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尤其是高等教育质量工程改革重要途径之一。同志曾经指出:“有条件的科研机构和大专院校要以不同方式进入企业,同企业合作,走产学研结合的道路”。

(一)产学研合作教育是提高办学实力、促进学科发展的重要途径

实践证明,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能有力地促进专业教育改革的深化、实践性教育环节建设以及科研工作的健康发展,对于提高专业办学实力、促进学科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二)产学研合作教育是锻炼和提高师资队伍水平的有力保障

通过产学研合作教育措施的实施,可以改进和完善教师的知识结构,锻炼和提高师资队伍水平。广大教师通过参加科研和现场实践,不仅使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相结合,有效地促进了科技成果的转化,而且进一步提高了自身实际应用和开发能力。教师把参加科研活动而总结出来的经验和接触的高新技术带到课堂中去,既丰富了教学内容,增加了课堂教学的信息含量,又拓宽了研究生的知识面。

(三)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是人才培养的必然要求

知识经济时代要求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而这样的人才难以仅在学校狭窄的范围内培养出来,必须开拓新的培养模式。因此,除了进一步改革教育思想、教育手段及方式、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及改革管理模式外,还应开阔眼界,瞄准专业发展前沿,抓住科技进步的关键,面向市场、面向社会,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产学研合作教育,变封闭式办学为开放式办学,开拓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新途径,形成以高校为核心,产学研密切结合,面向国民经济建设主战场的高等教育新格局,实现教学、科研与企业之间的良性循环。

二、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的实施

产学研结合的教学方法是培养创新人才的有效途径之一,因为产学研为研究生提供一个直接面对实际工程问题和科学问题的机会,有利于研究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有利于研究生专业素质和科学素质的培养。学校应创造条件让研究生参与实际生产项目和具体科研活动,通过对生产、科研活动的参与,可以加深研究生对专业内容的理解、培养研究生学习兴趣和热情。这样。不仅能培养研究生的动手能力和科研能力,而且能扩大研究生的知识面、开发研究生创造性思维。

(一)制定校地科技合作运作机制

由学校主管科研教学行政部门制定校地科技合作相关政策,如运作模式、过程管理、项目经费管理、成果鉴定和分享等。

(二)组建各专业应用研究机构

根据国内外各专业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结合地方经济建设,成立各专业应用研究室,从事专业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改革、专业优秀软硬件平台的引进和推广、科研生产项目引进与研发。

(三)建设开放式专业实验室,以课程实验室为基础,以网络方式组合校内外专业资源,开展各专业课程实验教学、实用技术培训、加工产品等

(四)以优秀研究生为主体,成立专业领域协会,定期开展专业方面实用技术的推广宣传、学术讨论、技术培训等活动

(五)在校园网上建立专业网站,通过校园网开展专业技术咨询、课程教学讨论和资源共享等活动

(六)派研究生在校外产学研基地结合项目进行毕业论文设计

(七)参与导师的应用型科研课题研究,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科研课题的研究

(八)联合共建国家、省部级及各类软件与应用工程研究中心,可以吸纳更多的优秀研究生,给他们更多锻炼的机会

(九)校企合作,人员交流,联合培养人才

教师承担企业的科研开发任务,企业的部分有经验的开发人员参与教学工作,双方充分合作,实现人力资源和设备的共享,培养大批社会急需的专业人才。

三、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的效果

(一)有利于研究生知识的转化和知识的发展

课堂学习是研究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方式,是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环节。但是,课堂学习的理论知识既无法替代实际的操作技能,又不可能直接运用于现实之中,必须通过实践环节弥补不足。产学研合作教育提供研究生深入到真实的职业环境中去的机会,获得了大量的感性知识和许多有价值的、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同时能把自己所学的知识与接触的实际现象进行对照、验证和比较,把抽象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工作的方法、思路,从而拓展了他们的知识和视野,也提高了他们将专业知识应用于现实社会的能力。

(二)有利于研究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产学研合作教育改变过去的教育模式,使研究生在学校期间,就有机会和时间进入实践领域,通过课堂学习与实际工作相结合的途径,承担和参加一定的科研、工程项目。研究生参加科技或工程项目要实际进行科学研究,要亲自动手进行科学实验的实践,在这个过程中研究生进行实践学习,增长了知识,培养了才干,锻炼了实践能力。同时,研究生在参与科研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了主观能动性,敢于打破常规,敢于提出不同问题,体现出较强的创新意识。

(三)有利于研究生人际交往能力和合作意识的培养

第9篇:产业专题研究范文

[关键词]检察委员会;参谋;咨询机制

探索建立检察委员会参谋咨询机制能更好地发挥专家咨询委员协助检察委员会民主科学决策的作用,有效增强检察委员会的议事能力和决策水平。

一、目前检察委员会参谋咨询机制的现状及意义

目前,一些检察院进行了建立检察委员会参谋咨询机制的有益尝试。但有些专家咨询委员会组成成员不够全面,既存在缺位,又存在选用不当。专家参与咨询的活动过于僵化,形式单一,大多局限于授课和案件咨询。对于检察业务中的宏观问题缺乏深层次的探讨。专家委员会的议事规程也缺乏明确的规范,尚未形成规范化的长效机制。

首先,探索建立参谋咨询机制是检察机关借助社会智力资源,保证客观公正讨论案件的有效措施。其次,高科技犯罪手段日趋明显,疑难案件不断增多,探索参谋咨询机制是提高检委会议事质量和决策水平的必然要求。第三,吸收本院检察人员、有关部门同志参与参谋咨询没有增加检察成本,同时也提高了检察委员会做出正确决定的可能程度,为检察委员会选拔和储备一批人才。

二、各地探索建立检察委员会参谋咨询机制的经验做法

(一)北京市人民检察院建立专家咨询监督员库

北京市西城区人民检察院建立较为稳定的专家咨询监督员库,每年支付每位专家咨询监督员咨询费一千元。目前,入库专家咨询监督员共46人,成员涉及刑事、民商事、经济法等各个领域,除法学界及司法实务界外,还包括行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的专家。但迄今为止,尚未对入库的专家咨询监督员进行分类管理。去年组织一次疑难案件专家咨询会,研讨论证岳某某、冯某涉嫌贪污案,应邀与会的专家六人,其中四名刑法学专家,两名民商法学专家,均为各大高校教授,此次论证为检委会议案决策提供了宝贵的意见。

(二)江苏省人民检察院建立检察委员会专业研究小组

1.探索建立检察委员会专业研究小组。江苏省人民检察院检察委员会暂设六个专业研究小组,分别是:普通刑事案件研究小组;新型刑事案件研究小组;职务犯罪侦查与预防研究小组;民事行政检察研究小组;检察改革与发展研究小组;法律政策研究小组。2010年7月15日江苏省人民检察院检察委员会专业研究小组召开第一次联席会议。除江苏省人民检察院成立专业研究小组外,常州市院、溧阳市院、江阴市院、高淳县院等多个检察院都从各个业务部门抽调骨干组成检察委员会刑事、侦查预防、民行、法律政策等若干研究小组。常州市院还制定《检察委员会议事研究小组活动细则》,积极推行议事研究小组成员列席基层院检察委员会会议。研究小组针对疑难复杂案件进行研究、论证,提出具体、明确意见,各地普遍反映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淮安市楚州区院出台《检察委员会智囊团工作暂行规定》,从业务科室、司法考试通过人员中通过民主推选产生7名检察委员会智囊团成员,参与检察委员会决策。

2.探索建立检委会专家咨询委员会。2000年南昌市人民检察院成立了专家咨询委员会,聘请了10名专家学者和教授为检委会研究重大疑难案件提供专家意见。

(三)吉林省人民检察院建立专家咨询制

吉林省人民检察院制定了《吉林省人民检察院专家咨询工作规则》,长春、吉林、辽源、通化等市级院相继成立了专家咨询委员会,未成立专家咨询委员会的检察院也根据个案情况聘请专家进行咨询。据不完全统计,全省各级检察院根据工作需要,共召开专家咨询会或专题论证会近100次,为案件的正确定性提供了科学的参考依据。

(四)上海市人民检察院建立专业研究工作机制

2009年5月,上海市人民检察院检委会成立了金融(证券期货)犯罪、知识产权犯罪、网络(计算机)犯罪、职务犯罪、单位犯罪、未成年人犯罪、民商事检察等7个专业研究小组。一年半以来,各研究小组积极组织开展各种形式专业研究活动,有效辅助检委会发挥业务决策和专业实务研究的示范和引领作用。

1.开展个案研讨咨询,积极发挥决策咨询和案例指导作用

各研究小组认真开展各专业领域重大、疑难复杂案件的研究,共研讨、咨询个案和类案30余件。民商事检察研究小组已先后举行了7场案件讨论会、5场专题研讨会。根据分管检察长要求,对业务处拟提请的10件抗诉案件研讨后,均提出了观点明确、论证充分、证据翔实的“案件指导性意见”得到采纳。小组还对法院再审维持的4件抗诉案件进行逐案论证,分析研究抗诉理由未被采纳的症结,并提出了改进和加强的办理意见。知识产权、金融(证券期货)犯罪研究小组主动关注本领域的热点、难点问题,先后就一起侵犯商业秘密案、骗取贷款案、信用卡诈骗案深入研究,提请市院检委会研讨后,以检委会通报形式指导同类案件办理,充分发挥了专业研究小组在案例指导工作中的作用。

2.组织热点难点问题研讨,促成一类问题指导意见

各研究小组对检察工作中遇到的热点、难点问题积极开展调研和研讨活动,先后组织座谈研讨会20余次。单位犯罪研究小组先后联合基层院就“单位犯罪的立法、司法问题”召开研讨会,就单位犯罪中存在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为办案一线服务。金融犯罪、未成年人犯罪研究小组先后组织参与了“金融犯罪的惩治与防范”、“未成年人轻罪记录消灭制度理论与实践”、“社会管理创新与检察机关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等大型研讨会,将“金融主管机构对金融违法行为的确认能否作为金融犯罪的唯一依据”作为课题深入研究,形成倾向意见并经市委政法委确认后,由检法联席会议下发纪要,厘清了金融犯罪案件办理中行政违法与刑事违法的关系,理顺了办案中亟待达成共识的重要工作机制。知识产权犯罪研究小组在对全市今年来办理知识产权犯罪案件进行全面调研的基础上,形成了《上海检察机关办理知识产权犯罪案件指导意见》,指导全市知识产权案件的办理工作,为上海“四个中心”建设提供法律保障。

3.借助研究资源专业特长,提升检察干部能力水平

已有7位研究小组成员走上“专家讲坛”,其授课因专业性、实务性强,前沿问题掌握全面,分析透彻,受到广泛好评。各研究小组还充分运用其专业特长,主动关注、参与新法律法规、司法解释等立法活动,对《关于办理危害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刑法修正案(八)》等提出修改意见和建议,努力将业务研究成果向更高层面转化。金融(证券期货)犯罪研究小组成员还成功申报了2010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对提升检察干部学习、研究能力,提高实务研究的层次,产生了良好的导向作用。

4.参与重点课题调查研究,推出一批质量较高的研究成果

各研究小组不仅围绕各自专业领域新情况、新问题开展调研,还积极参与全市各级、各类课题的研究,共完成调研课题和论文40余篇。网络犯罪研究小组直接参与申报并完成市院重点课题《网络犯罪与电子证据问题研究》。金融犯罪、知识产权犯罪等研究小组成员直接参与了上海市人民检察院党组成员重点课题研究工作。未成年人犯罪研究小组成员除直接承担《未成年人刑事检察实务案例研究》课题任务外,还围绕少年司法改革等重大问题开展研究,在业内外产生较大影响。

(五)重庆市人民检察院设立专业研究小组

重庆市人民检察院在全市检察机关选择具有较强理论素养和丰富办案经验的检察业务专家和骨干,成立了职务犯罪、普通刑事犯罪、民事行政检察和业务规范性文件四个专业研究小组,通过专题调研、专题论证、理论研究等形式,为查办疑难复杂案件和完善制度规范提出积极建议,供检察委员会审议时参考。

三、改革检察委员会参谋咨询机制的思路

(一)规范机构设置,成立专家咨询委员会

1.成立专家咨询委员会,设置委员会主席一人,副主席若干。充实专家咨询委员会成员,委员成员分为两个体系,一是检察机关之外在金融证券期货犯罪、电信和计算机犯罪、电子证据、民事行政诉讼等领域的专家学者。除刑事法律专家外,还要充实民事和经济方面的专家。二是吸收本院具有丰富办案经验的检察人员及在某领域具有颇深理论研究成果的有关部门同志。

2.专家咨询委员会分设若干专业研究小组,小组组长一名,小组成员若干。形成对某方面专业问题进行深入研究的稳定机制和精干力量。可以借鉴江苏省省院设置检委会专业研究小组的经验,依据检委会讨论事项的需要予以设置,如普通刑事案件研究小组;新型刑事案件研究小组;职务犯罪侦查与预防研究小组;民事行政检察研究小组;检察改革与发展研究小组;法律政策研究小组等等。

(二)采取多种形式丰富专家咨询的形式和内容

为了避免专家参谋咨询机制创设之后流于形式,要积极采取多种形式丰富专家参谋咨询的形式和内容。1.开展专家咨询研讨会。对检察委员会提出的一些重大疑难复杂案件或事项,组织相关专家进行分析、论证,努力为检察委员会决策议事提供高质量的咨询意见。这是最常见的一种专家咨询服务检委会决策的形式。2.专家咨询意见书。对检察委员会提出的一些重大疑难复杂案件或事项,组织相关专家事先开展深入的调研、分析、论证,形成专家咨询意见书,为检委会决策议事提供意见。3.理论研究成果报告书。各研究小组成员要加强对检察基础理论和司法实践中重大问题的学习和研究,通过发表研究成果、参加学术研讨等方式,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和能力。每年年底将理论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并形成报告书,供检察委员会议事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