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产业创新研究范文

产业创新研究全文(5篇)

产业创新研究

第1篇:产业创新研究范文

1研究综述

目前学术界对文化产业发展乃至地域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的研究呈现繁荣态势,但从创新的视角,对工业设计驱动文化产业发展的研究还不够系统。在维普中文期刊全文数据库中,选定1989年至2015年全部期刊,按“题名或关键词”,以词条“工业设计与文化产业”输入检索,仅有2篇检索结果,即苏珂、高喜银在《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3年第33期上著《工业设计促进河北省文化产业发展的研究》,康辉在《现代商业》2010年第26期上著《工业设计对传统文化产业的促进作用》。在“万方数据资源系统”中,选定“全部”条件下,限定年度范围为1985年至2015年,选“学术期刊、学位论文、会议论文”三项为检索领域,共获得检索结果56条,经甄别与本文立意有直接关系的研究文章不足10篇,其中包括上述在“维普中文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检索的2篇。在有关本文立意的研究中,关于工业设计对文化产业具有价值的研究约占一半,这不是本文研究的重点,仅有3、4篇关于工业设计“驱动”文化产业发展的研究。在这些研究中,关于工业设计通过对文化的再创新从而驱动文化产业发展的成果更少,而且呈现碎片化状态。对本课题的研究,可借鉴的成果不多,这也增加了研究的难度。

2工业设计创新与地域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的关系

工业设计的本质是创新,创新是工业设计的灵魂和根本属性。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工业设计通过其完整的设计思维与方法实现对有形产品、无形服务及商业模式的创新。这种创新力量今天正被越来越广泛地使用,如斯坦福大学DesignSchool提出了"designthinking"系统来解决社会、环境、商业等综合复杂问题,并取得了巨大成就,设计思维(designthinking)被带入到更多情境下作为创新的驱动力。地域性是以地理区位相区别,反映的是传统积淀所形成的地方特征;是指事物的地方特色、区域特色,或者可广推为地方文化、本土文化。地域性文化历经累积和沉淀,形成了其鲜明的特色和内涵,并逐渐形成发展为具有地域独特性的文化产业。地域特色文化产业作为地域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地域经济及相关产业的发展提供优质的文化资源和发展动力。中国在“十二五规划建议”中,首次将发展文化产业定位为“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文化产业正式位列国家战略性产业之中。文化产业具有强大的联动效应,有助于推动经济结构的转变,增强文化软实力。地域特色文化产业发展是在一定文化及其业态的基础上,具有地域性特色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与体验生成、繁荣和提升的过程。工业设计创新具有驱动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与体验生成、繁荣和提升的属性和职能。即工业设计通过创新方法与技术,能够在现有地域文化产业的基础上,创造新的文化产品、新的文化服务形式,以及新的文化业态。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工业设计自身也是文化产业的一部分,由于本文立论在“驱动”而非“带动”,因此,这一点并非议论重点。值得强调的是,工业设计驱动地域特色文化产业发展是以创新为“引擎”,以新生成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也是产品)与体验”为媒介和前提,壮大“文化产业”规模,改善“文化产业”结构,提高“文化产业”效益,从而实现“文化产业”发展的。“文化产品”和“文化产业”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前者是后者的内容,这一点对立论论述十分重要,是论证的逻辑前提。

3地域特色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我国历史悠久,幅员辽阔,不同地域经过长期的传承与发展,形成了各自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为其产业发展提供了丰厚的创新资源。近年来,在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政策的支持下,文化产业发展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前景,但同时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尤其是地域特色文化产业发展上比较突出。

3.1创新驱动力不强,缺乏市场竞争力

由于地域特色文化产业行业技术门槛不高,其生产制造技术成熟于生产力较为落后的历史时期,加之传统厚重,无形的力量束缚着产业吐故纳新不强,缺乏创新驱动力。在从事文化产业的人们身上,普遍存在观念保守,思维陈旧,创新意识不强的问题,导致文化产品在理念、造型、技术、工艺、色彩、装饰、材料、功能等方面,缺乏创新元素,“千年一面”,低水平重复生产,形不成品牌和市场核心竞争力,极大地阻碍了地域特色文化产业的发展。

3.2对接新技术不够,与需求脱节

传统文化产业是人们在长期历史的生产生活等过程中积淀形成的,其技术与当时的生产力水平较为一致。一方面,随着时代的发展特别是近代科技的飞速发展,传统文化产业技术已经明显落后;另一方面,从事传统文化产业的生产经营者自身对于新技术的理解、学习与应用不够,导致传统文化产品(服务)、产业不能与现代化的生产、生活方式融合,不能与当前人的实际需求紧密结合,刺激不了消费,形不成消费规模拉动,既谈不上产业发展,更谈不上产业升级。尤其是互联网技术正全面深入地渗透到人们的生产、生活,如果不能与互联网技术对接,不远的将来,就不是发展不发展的问题,而可能是危及生存的问题了。

3.3经营管理落后,商业运营较弱

中国的文化产业发展面临着与其他产业类似的问题,即产业链不全,节点处于价值链“微笑曲线”的底部,见图1,而处在“微笑曲线”高端的研发、营销薄弱,表现为传统文化产业规模小而分散,低水平重复生产,老祖先的研发一劳永逸,远离现代营销理念,价值链不全,行业竞争力不高,经营管理落后。亟待系统地优化整合,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创新商业模式,延续地域文化的独特性。

4工业设计驱动地域特色文化产业发展途径分析

从20世纪80年代中国引入工业设计概念至今的三十多年,工业设计已发展为创造新产品、增强产品竞争力、带动产业转型升级、促进经济增长的助推器。柳冠中认为“工业设计”的本质是“重组知识结构、产业链,以整合资源,创新产业机制,引导人类社会健康、合理、可持续生存发展的需求”。工业设计所倡导的“设计思维”成为后工业时代“问题求解”的重要思路。伴随中国“创新型国家”战略的实施,工业设计对于产业发展的重要意义日益受到认可和关注。“设计力就是竞争力”,通过工业设计提升创新能力和竞争力迫在眉睫[5]。

4.1工业设计为文化产业发展增添驱动力

工业设计对产业发展和转型的驱动作用之一即是就社会机制及价值观层面而言,工业设计特有的创新本质将起到重构社会经济与文化体系的战略作用[6]。因此,充分发挥工业设计创新潜能,利用工业设计自身整合资源的优势,将创新设计、信息网络平台开发、云端数据库建立以及数字化多媒体技术等有机整合,发掘并结合地域特色文化产业的独特的潜在的优势,以工业设计方法和理念将其合理解构,保留地域文化的核心和精髓的同时使其更好地融入到现代生活中去,使文化产业从发展的局限和困境中逃脱出来,实现稳定而充满活力的持续发展。

4.2工业设计驱动地域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的途径

地域特色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不同的是有其自身核心的文化背景支撑,因此在发展转型过程中,需要走特色工艺、材料与现代工业协同发展的模式,工业设计对应文化产业发展的“需求、制造、流通、使用”各个环节的关系,为产业发展提供系统的方法和途径。第一,工业设计产业成长基于“用户选择”,符合市场经济发展。产品或服务在进入市场之前需要对市场作出机会分析,尽可能了解用户需求。地域特色文化产业融合传统文化、地域特色,要浸入到现代生活环境和大文化背景中去更需要详实可靠的用户分析和定位。工业设计以兼具理性的数据统计及感性的观察和定性分析方法对用户作整体分析,为产业的目标用户作合理定位,使产业有的放矢地进行前端产品的研发。第二,工业设计将高新技术融入文化产品和服务,推动文化产业升级创新。文化产业属于知识密集型产业,高科技含量,先进技术的应用能够为文化产业发挥文化资源优势提供强大发展动力。比如,在材料方面,工业设计通过科学的方法研究适合材料特性的现代化加工工艺,以3D打印为核心的数字化制造技术融合应用,为新产品设计、制造系统化提供支撑。数字化信息技术推动新型文化业态的出现,今天的文化产业是建立在数字化信息技术基础上的新型文化产业[3]。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为文化产业提供了新媒介,为地域特色文化产业相对滞后的商业运营模式带入新活力。互联网及云端数据技术可以为地域特色文化产业的特色文化元素、价值符号,进行标准化、数字化的整理、统计和存储,构建特色文化数据库,为产业产品的设计、研发、标准化生产提供完整的数据支持。第三,工业设计系统优化整合文化产业链资源,使地域特色文化产业优势最大化。浪尖设计董事长罗成认为必须把整个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如材料、研发、供应链、制造、营销、渠道、品牌等各方,都整合起来,才能真正发挥工业设计的价值[7]。“全产业链”是一种系统、整体的商业创新模式,贯穿产业产品的前端研发至后端营销,涵盖产品的研发、设计、品牌的建立、产品及包装创新以及产业的营销和管理。地域特色文化产品普遍缺乏创新机制,商业模式保守,工业设计所具备的创新力和整合力,能够帮助文化产业形成新的创新机制和增值模式。第四,工业设计在与文化产业结合过程中关注社会、生态、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工业设计从设计思维开始即主动思考一系列的改变创新对于未来的影响,通过研究工具和原型测试等方式评估未来社会、生态和文化的发展结果,确保其可持续发展。

5工业设计驱动地域特色文化产业发展途径的模型构建

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把工业设计驱动地域特色文化产业发展途径用视图形式表现出来,用箭头表示动力作用方向及作用途径,即构建模型。工业设计作为创新驱动力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引擎,它充分发挥自身的创新职能,全方位作用于文化产业,当然包括地域特殊文化产业,这也是本文研究的重心。具体作用或驱动的媒介有文化理念、文化产品、文化服务、文化管理,以及工业设计自然要调动的用来提升文化产业的高新技术条件。工业设计一旦用来驱动文化产业的发展,首先就是创新理念对文化产业观念的影响和渗透,使文化产业的理念以及发展文化产业的理念为之一新。创新文化产品和服务是工业设计的核心职能,工业设计通过创造新造型、新结构、新流程、新组织等,给文化理念、文化元素、文化需求以新的视觉形象和价值模式,从而丰富文化产品,壮大文化产业规模,提升文化产业附加价值。对地域特色文化产业来说,意味着发展基础和发展条件更加厚重,也往往是各地方的发展重点,必须紧紧抓住地域特色,准确进行发展定位,做好文化管理的顶层设计,用现代高新技术特别是强化“互联网+”思维,改造和重塑地域特色文化产业,驱动其发展和升级。

6结语

第2篇:产业创新研究范文

一、动漫产业的概念和要素

动漫产业的概念,从狭义层面而言主要是指动画产业和漫画产业。在欧美国家,动画产业和漫画产业之间的缺少产业关联性,所以没有动漫产业概念。在美国和欧洲,动漫产业主要指代动画产业。在日本,动漫产业就是指御宅产业,即ACG产业,涵盖动画、漫画和电玩这三大块领域范围,三者紧密相连。所以,广义的动漫产业概念是指以“创意”为核心,以动漫文化为基础,采用商业化的模式,利用图书、影视制作、网络媒体等多种媒介,对动漫产品进行开发、生产与销售的产业链。从动漫产业发展的规律来看,要实现动漫产业的突破性发展,必须加强对三个关键要素的投入,即资金、技术和人才。通常来说,充裕的资金投入能够直接推动动漫产业的发展。作为文化创意产业,动漫产业与其他文化产业一样需要大量资金投入。这是由于动漫产业是由创作、播出、发行、等多个环节组成,且每个环节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任何一个环节出差错都会导致整个产业的功亏一篑,这就要求对动漫产业的资金投入必须覆盖每个环节,并能支持每个环节的实施。同时,动漫产业的投资回报需要经过一个漫长的周期,这就导致了投资者承担着巨大的资本风险。可见,资金投入对动漫产业有着重要作用。新技术的有效应用是动漫产品制作能力实现突破性发展的重要途径。如何将高新技术运用到动漫作品的制作,是一个优秀作品的重要基础,在整个动漫行业的进步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电脑技术、硬件和软件迅速发展、普及,动漫产业自觉地将新技术运用到自身产品的制作当中,从而为动漫产业带来新的突破性发展,技术进步在整个动漫产业的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成为判定动漫产品的优劣的重要标准,决定了产品的竞争力。可以说,动漫产业的每一次进步,都与技术的发展密不可分。以美国动漫产业作为典型来分析,从迪斯尼将经典童话制作成二维动画,使动漫产业走上高峰;到早期的三维动画技术运用于动漫制作,诞生了像《玩具总动员》一类经典动画电影,并催生了动漫产业运用三维动画技术现象的风靡,从而推动了新技术与动漫产业紧密结合;之后,《功夫熊猫》系列动画的诞生更是显示了三维技术与动画之间相互促进的关系;现在,3D立体技术的成熟又一次使动画拥有了更加绚丽的画面,甚至能将动画与真人融合起来使人们拥有更加真实的视觉体验,比如史诗级科幻电影《阿凡达》就利用3D技术将真人与动画融合起来,使画面看起来真假难辨。在动漫制作水平的发展过程中,电脑数码技术的提高直接推动了高质量动画的技术创新和应用,使动画片的画面越来越精美、逼真,这些都来自于新技术的加工处理能力,比如EMO系统能够赋予动画人物情感表现等。动漫产业是集高度智力与精细手工制作于一体的产业,这使得动漫产品的创作和制作高度消耗脑力和体力,意味着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资源成本。从动漫作品的创作、新技术的应用、产品的推广营销,都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员来执行。作为核心的动漫创作需要创意性的作品创作人才;对于当前热门的新技术应用需要动画制作的尖端技术人才;为了使动漫产品成功打入市场,需要大批既有审美眼光又懂市场规律的综合型市场人才。

二、我国动漫产业的发展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产生漫画作品的国家,《夏架》《三蛇图》等均具有漫画作品的雏形。1926年“万氏兄弟”的第一部无声动画短片《大闹天宫》是我国动画创作的开始。此后80多年,我国的动漫产业经历了“起步—发展—再繁荣—低迷—重新崛起”等发展阶段。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发展使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质的改变,也逐渐使我国成为全球最大的消费市场,这也使越来越多的人注意到我国动漫业的广大消费前景。此后,我国相关部门推出了一些推进动漫产业发展的政策,促使更多的企业转变企业发展模式,进入动漫行业。与动漫产业密切相关的动漫人物形象的服装、玩具、电子游戏等衍生产品开始发展起来,衍生品行业成为动漫产业的一个重要产业链组成。随着我国文化事业的快速发展和国际动漫产业的急速发展,我国动漫产业作为新兴的产业,正处于高速增长期。这个时期的产业基本特点是:产业上高速增长,百花齐放;投资增多,一拥而上;用户对产品已经熟悉并购买,消费市场从小众到大众,整体市场规模和用户群体急剧扩大;产品开始批量生产,生产成本相对降低;企业产销量高速增长,利润也随之增长。由于参与竞争的商家越来越多,同类产品供给量增加,同类竞争日渐激烈。虽然我国的动漫产业还处于初步发展阶段,但是近几年发展速度很快。动漫衍生产业不断完善,动漫主题公园在各地兴办并受到追捧;随着移动终端技术的日益成熟,动漫产业借助新媒体实现了产业的突破性发展;在品牌效应的引导下,越来越多的动漫企业重视建设品牌形象。

三、我国动漫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动漫创作创新创意的不足

作为一个具有悠久历史文化的国家,我国拥有着光辉灿烂的历史与文化。但是,目前我国动漫产业对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吸收和开发不足,动漫作品创意匮乏、形式陈旧,抄袭和模仿国外作品的风气严重,缺少具有代表性的经典作品。作为文化产业,创新是其发展的主要内生动力,动漫产业的发展正步入一个“全球化”和“动画+”时代,通过科技与全球资源的整合,实现创新动漫产业的发展极为重要。同时,动漫产业的发展离不开产业链的良性循环发展,动漫创意形象的缺失会导致动漫产业链发生断裂,这也是影响我国动漫产业发展的一个原因。

(二)政策对动漫产业的制约

目前我国对动漫产业的政策支持,主要是依靠政府资金扶持与奖励,但是对于很多中小动漫企业而言,这种支持是远远不够的。一方面,我国对于动漫产业的政策的灵活性、及时性还有待提高。另一方面,动漫产业发展的内在动力更为重要,政策的支持不是长久发展之计,动漫产业的外部驱动力的作用从长期发展而言对动漫产业影响较弱。

(三)动漫产品的版权保护

对于动漫产品的版权保护至关重要,要关注动漫产业中无形资本的作用。文化产业的发展,最为重要的就是对于知识产权的保护和品牌的保护。知识产权对于文化产业的发展具有根本性的意义。在我国盗版现象较多,尤其是动漫的衍生品产业。同时我国动漫产业缺乏知名的动画品牌。“十二五”期间,我国制定“国家动漫品牌建设和保护计划”,主要培育和扶持民族原创优秀动漫创意、动漫品牌,并加强对入选动漫创意、动漫品牌的知识产权保护。但是,截止到2015年4月,我国国家动漫产业网的“动漫品牌创建平台”、“动漫游戏海外推广信息服务平台”和“版权衍生品交易平台”的建设一直处于空白。

(四)市场监管的规范性

2006年国务院公布的《关于推动我国动漫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首次从国家层面明确提出要发展动漫产业,这是我国发展动漫产业的纲领性文件[2]。处于刚刚起步的国产动漫产业,在国际漫市场的竞争中,往往被国外动漫企业挤压。开放的竞争环境,给国产动漫产业带来机遇,但更多的是对国产动漫产业的挑战,使国内动漫企业承受巨大的生存压力,很多小型动漫企业因此步入了生产“山寨”产品等违规道路,造成了国内原创动漫产业的巨大损失。当前,我国动漫市场缺少相关的行政规制和市场监督机制,长此以往将使得本土动漫产业发展过程举步维艰。

四、国外动漫产业发展经验

当前,我国动漫产业应当借鉴发达国家的动漫产业的发展经验,尤其在知识产权保护、市场运作模式和衍生品开发、人力资源开发和培养方面的有机结合方面更要深入研究和学习。同时,要学习发达国家在高新技术和动漫产业深入融合方面的经验。高新技术一方面推动了动漫产品更高制的作水平,催生了更新鲜的动漫产品体验模式;另一方面高新技术推动了动漫产业结构变革,扩展了动漫产业链的涵盖范围。

(一)日本动漫产业结构

日本是享誉世界的动漫大国。目前日本的动漫产业蓬勃发展,动漫产业已经成为日本第三大产业。日本动漫作者相对自由,与企业联系不固定,所以新版和续集较少。日本动漫公司非常注重动漫市场开发,其动漫市场不断扩张,在国际市场上占据重要地位。日本动漫产业成功主要是由于在日本动漫作品存在较广的社会基础、市场导向的模式、良好的产品开发运营、拥有最优秀的动漫大师和最顶尖的制作机构以及政府的大力支持等。日本作为最成功的世界动漫大国,其文化产业发展和动漫产业发展的经验具有很大的借鉴作用。但是日本动漫产业也面临内外部的威胁,比如日本国内动漫创作的空壳化现象、具有将动漫产品向国际市场拓展的专业人才的不足以及面临国际动漫市场的激烈竞争,所以日本的动漫市场也面临着调整,无论是市场导向还是政策导向都在发生着变化。与此同时,一些新的动漫形式如电子漫画、手机漫画等新型漫画市场迅速崛起。日本立体化的动漫衍生品开发模式值得我国借鉴。首先,日本衍生品开发是从产业源头做起。一是精心打造原创漫画形象;二是细分市场,完成各种漫画杂志的市场定位;三是通过漫画形象授权制作动画电视连续剧、动画电影等;四是通过动漫产品进行品牌授权,开发动漫衍生产品市场。其次,从横向方面,动漫产品在制作之初,就有了诸如广告商、玩具商等合作伙伴,扩大了动漫形象授权的渠道,拓展了衍生品消费市场。例如,在美国动画片《变形金刚》播出之前,日本玩具商已通过形象授权的方式完成了动画人物的玩具制造,当《变形金刚》进入我国动漫市场放映并获得超高人气时,与之关联的玩具也进入了消费者的视线,并成就了玩具商、赞助商、营销商巨额的收益。

(二)美国动漫产业市场

美国的动漫特点鲜明,生命力强,生命周期长。美国动漫作品中的主人公具有十分鲜明的特点,大多带有明显的英雄主义特征。除了具有较高的审美特征,美国动漫还十分强调有趣性和娱乐性,其以丰富的想象、动听的音乐、鲜艳的色彩以及具有高科技感的视觉效果,在世界动漫市场上占据主导的地位,成为动画片市场的“领导者”;同时美国动漫产业的市场模式和商业策略的发展也已经十分成熟。这些特点既为美国动漫产业带来十分可观的商业回报,也为世界其他国家动漫产业的发展模式提供参考意义。美国动漫以电影动画为主,其依托于好莱坞成熟的商业运作,形成了具有美国特色,与韩国、日本等国家截然不同的产业发展模式和动画特点。美国动漫市场由产业链完整的集团主导,以迪斯尼和孩之宝为代表。它们的共同特点是:覆盖领域广泛,包括网络媒体、主题公园、影视制作等;运用品牌效应的战略,通过代表性的动漫形象建立深入人心的品牌;以全面的人性化服务,培养忠诚稳定的消费者群体。例如,迪斯尼集团依托强大的媒体力量,配合取材特征较为明显,利用其经典的动画主人公和故事情节兴建主题公园,使其品牌深入人心,带动动漫产业的相关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孩之宝集团也是通过其代表作品“小马宝莉”系列、“变形金刚”系列塑造品牌形象,推动其市场竞争力,取得了巨大的商业成功。美国动漫产业在制作技术方面走在世界前列。其动漫技术主要体现为电脑技术和电影特技的全方位运用。美国动漫的电脑制作之路始于1991年。电脑技术的研发使用,开启了美国动画创作的新时代,形成了美国动漫产业的特色。数字视听技术为美国动画产业带来巨大革新,成为美国动漫不断发展的动力,给全球市场带来了巨大的文化消费。如针对制作流程的技术创新及成本控制,赋予电脑动画人情感的系统工具EMO及动画事业生产管理系统NILE等,通过技术研发不断提升动漫作品质量。在此基础上,传统二维动画几乎消亡。

(三)韩国动漫产业发展战略

韩国的动漫产业在政府的政策扶持和市场机制的作用下被全面激活,迅速发展为世界第三动漫产业大国,已经成为韩国经济支柱产业之一。以1999年颁布《文化产业振兴基本法》为标志,韩国政府随后制定了一系列有关于动漫产业和市场的规定,为文化产业机构、文化振兴基金等的建立和税收方面的优惠提供了法律保障和行为准则,而且具有产业引导和宏观调控的作用。同时韩国政府根据国内外产业竞争环境的变化,不断修正政策,使其不断完善、符合产业发展的要求。韩国政府以奖励性和优惠性政策,扶持本土动漫产业快速发展,使其在国际动漫市场的竞争当中拥有优势。2002年,韩国政府为动漫业投入大量资金,举办动漫业评奖典礼,设立“国务总理奖”、“文化观光部长官奖”、“特别奖”,对优秀的动漫作品给予现金奖励,极大地促进动漫企业的积极性,激发了动漫从业者的创新精神。为进一步提升韩国动漫产业的原创能力,提高国际竞争力,韩国政府加大了奖励力度,在2003年,将韩国动漫业最高政府奖项“国务总理奖”升格为“总统奖”,对优秀动漫产业给予更多的物质奖励和更高的荣誉。除此之外,为了使本土动漫进入国际动漫市场,并提高其国际竞争的能力,韩国政府制定多种优惠政策来推动本土动漫产业在国际动漫市场的竞争。

五、我国动漫产业创新发展的路径

凭借完善的产业模式、高科技的运用以及大资本的投入,日本、美国、韩国电影动漫产业发展良好,这些都值得中国动漫产业借鉴。近几年,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推动下,越来越多的企业和人才加入到动漫产业,但是和美国、日本、韩国等传统动漫大国相比,我国动漫产业仍然有着明显的差距。因此,如何提升我国动漫产业的竞争力、占据消费市场、提升动漫产业行业利润就显得迫切重要。

(一)重视原创动漫产品的研发和保护

动漫产业以“创意”为核心,动漫的原创性是动漫产业发展的核心,这是文化产业发展的主要共性。动漫产业在内容方面的创新,意味着动漫产品的独特性和不可替代性。独特而又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能够成为我国动漫产业发展的源泉,提供充足的素材和智慧,因此,动漫产业要充分开发中华文化。2014年,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公布了2014年“原动力中国原创动漫出版扶持计划”,这是对动漫“原创”作品支持的不错开始,但是还远远不够。同时,动漫产品的发展目标受众从少儿向大众发生变化,要求动漫产业的发展要考虑受众的需求,与时俱进。动漫产业想要长久发展并获取最大的效益,就必须做到原创,应完善动漫原创作品的版权保护方案,支持中国的原创作品。原创作品是一个行业保持竞争力和长久发展的源泉。如果一直靠模仿和抄袭来创作作品不仅打击了原创者的创造积极性,还会使模仿者失去自己创作的欲望,导致整个动漫行业竞争力下降,降低行业的发展速度。此外,要取得最大化的效益,各地政府应该积极扶持动漫公司的联合或者兼并,通过规模效应来降低制作成本。

(二)完善动漫产业的产业链

动漫产业涉及的东西包罗万象,制作一部动漫需要很大的成本,如果仅依靠动画本身很难获得足够的利益,因此应该注重动漫产品的衍生发展,只有这样,才可以让动漫产业的利益和潜力最大化。日本、美国、韩国等动漫生产大国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好,他们通过动漫衍生产品获取的利润远远高于动漫产品本身。国内的动漫企业应该学习国外在这方面的经验和发展模式,了解市场行情,大力开发动漫衍生产品,扩展动漫行业的产业链。

(三)提升动漫产品的价值

一部好的动漫产品想要获得成功,在制作之前就应该充分了解观众的需求。把观众的需要有机地融入动漫产品中,这样才更容易获得观众的认可。中国动画和国外相比,在制作技术上有差距,要想在国外市场上一较高低,我们应该利用自身的优势。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对外国观众有着巨大吸引力,这就是我国得天独厚的文化优势。因此,我们可以以中华文化中的题材故事为原型制作动漫,这样不仅可以打开国内外的市场,同时还可以传承优秀的中华文化,将中华文化通过动漫的形式展示给更多的人,扩大中华文化的影响力和感召力。从发展的角度上来看,动漫的文化建设应该作为动漫产品的核心和源泉,引导动漫产品形成自己的文化特色。应加快动漫文化内容更新的周期,积极尝试不同的动漫文化形式,跟上当前的推广手段。一部动画产品一定要有其核心文化和精神,只有这样,动漫产品才会具有生命力。否则尽管拥有最先进的制作技术和最完美的市场运作,也难以让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面对西方文化的渗透,我们要打造属于自己的民族文化品牌。在动漫内容上不仅可以吸收传统的文化内容,而且还可以吸收现代文化元素,用动漫将两者融合,形成独特的具有民族文化特点的动漫品牌。

(四)打造多元化的动漫产品

第3篇:产业创新研究范文

关键词:产业科技创新中心;现实基础;制约因素;引导策略

1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产业科技创新中心的战略背景

最近几年以来,英国、美国、日本、新加坡、台湾等国家先后提出要建设全球或区域产业科技创新中心,以此为目标并出台了相应的政策规划。例如,英国在伦敦加快打造“英国科技城”,使其成为国际性技术中心;美国持续打造建设硅谷科技园,确保其“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地位;日本政府也出台了文件《科学技术创新综合战略》,将成为“全球领先的创新中心”作为其战略目标;新加坡努力创造稳定的创新环境并坚持“引进人才”的政策,加快建设“亚太创新中心”。在2016年5月30召开的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上,深刻阐述了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性,明确提出了要建设世界科技强国“三步走”这一战略目标。2016年,江苏省“十三五”规划中也提出,未来要分三步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2017年,在江苏省政府工作报告中,再次强调,围绕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加快医疗器械、纳米技术、智能装备、环保装备、通信与网络、激光与光电等六大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提出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是抓住用好中央顶层设计和自身优势叠加放大历史性机遇的重大部署。

2江苏省建设“全球有影响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的形势分析

2.1优势条件

2.1.1经济发展总体平稳、稳中有进全省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改革创新展现新活力,转型升级取得新成效,发展质量得到新提升,新旧动力加速转换。2017年江苏省GDP总额为85900.9亿元,比上年增长7.2%;人均GDP为107189元,比上年增长6.8%;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3000.2亿元;进出口贸易总额40022.1亿元,各项指标位于全国前列。2.1.2科技创新能力稳步提升据《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显示,截至2016年,区域创新能力中江苏省在全国连续九年保持第一,其中在企业创新方面,如有研发机构的企业数、企业研发人员总量、企业技术改造经费投入等指标均排名全国第一。在福布斯《2014年中国大陆最具创新力的25城市排行榜》中,江苏入围8个城市,数量上居全国第一。2017年,江苏共有54个项目获国家科技奖,获奖总数位列全国各省第一。从综合科技创新水平指数看,江苏省的综合指数得分高于全国平均水平(67.57分)处于第一梯队。2.1.3民营科技企业整体实力不断增强第一,民营科技企业在数量方面持续快速增长。2016年,全省纳入统计范围内的企业约超过11万家,同比上年增长9.8%,表明民营科技企业成为江苏创新型经济发展重要的支撑。截至2016年底,全省纳备案范围的民营科技企业超过4.6万家,覆盖如此之数量如此之大的民营科技企业,已成为江苏民营经济中最具创新活力、创优实力与创业精神的主体力量和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推动实体经济不断创新发展的主力军。第二,企业的整体水平和综合竞争力也明显增强。2016年,全省纳入统计范围的民营科技企业全年总收入达到7.2万亿元,成为全省经济的“压舱石”。第三,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升。据不完全统计,江苏省民营科技企业中研发人员占从事科技活动人员总数的比例超过50%。第四,企业在知识产权方面创造能力明显增强,截至2016年年底,民营科技企业拥有有效专利数超过50万件。民营科技企业在研发投入、技术创新决策、成果转化和科研组织的主体作用不断加强。

2.2制约因素

与此同时,与江苏转型升级的迫切需求相比,江苏省产业还存在一些不足和薄弱环节。比如,自主创新能力方面企业还比较薄弱,特别是缺乏拥有核心竞争力、创新能力强、能够引领行业发展的创新型领军企业;产业总体上仍处于价值链的中低端;产学研合作机不够完善,科技与经济存在脱节问题、联系不紧密等,众多问题尚未得到有效解决。2.2.1江苏缺乏顶尖的大学与研究机构以及有国际影响力的科研人才在USnews和汤森路透的“2015年全球大学排行榜”榜单中,进入全球前100名的中国大陆的大学共有三所,但是其中没有江苏的高校。江苏省科研人员自身的实力也比较弱,国际影响力不够,在国际上重要科研社团担任职务的科学家和科研人员只占极少数,获得国际权威科学奖的人数更是极少。2013年,在《科学》和《自然》数量上,江苏科学家只有20篇,仅占北京数量的1/3。江苏省高等教育也存在结构性矛盾,一方面高水平高素质的人才资源市场还未建立,企业缺乏对技术和市场管理都十分了解的高层次、高技能型人才,而这又是企业技术创新所恰恰需要的;另一方面,更加缺乏的是善于发现机会进行大胆创业的企业家人才。同样,江苏省在社会范围内的创新人才流动率也较低,这阻碍了技术在社会、各行各业的转移、传播和扩散;企业与高素质人才的雇佣关系不稳定也会影响企业隐性知识的积累和创新能力的提升。2.2.2科研活动与实践需求脱节新加坡等国家先后提科技与经济“两张皮”表面看是研发水平不高、技术对外依存度高,根子则在于科研活动没有很好地与实践需求相挂钩。当前,江苏省科技创新环境能力处于较先进的省份。在科技资源创新的市场化程度上,江苏省无法满足经济发展对于解放科技生产力的需要。具体表现在:第一,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科研项目与市场需要联系不紧密,科学与经济发展不同步,无法搭建起知识创新与商业实现之间的桥梁,将知识优势转化为商业利润。第二,企业生产与科技创新严重脱节。许多企业花费大量资金引入外国先进技术和设备却不愿意将之用于企业的R&D科研活动,也不愿意投资给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是一种本末倒置的行为。第三、科学服务中介缺失。科技服务平台少或作用小,大部分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与企业处于隔离状态。各自搞自己的研究,赚自己的钱,闭门造车而不沟通往来、互通资讯,由此生产力与科技发展始终衔接不好。2.2.3创新服务手段还不够多目前各研究中心围绕产业共性关键技术研发、资源集聚、成果转移转化、创业孵化、功能完善等方面开创了很多独特性的工作,也取得了一定成果。但是工作内涵还不够丰富,总体工作方案还不够多样,管理与服务方式单一,特别是在产业技术集成创新、创新资源引进以及商业模式创新等方面还存在欠缺部分。

3江苏省建设“全球有影响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的引导策略

3.1进一步深化产学研合作建设产学研合作平台

以创新合作平台为依托,利用科研项目加强和鼓励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与高新技术企业、战略性新兴企业之间开展广泛的产学研合作;积极引导科研机构中的创新人才向企业流动,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商业利润。鼓励高等院校与企业之间的良性互动,把教学与实践相结合。措施可有:在企业为高等院校建立实习基地,建立人才培训基地。以创新性企业为主体、与上下游配合企业、高等院校及科研机构等主体共建协同创新技术链。结合市场动态,根据市场、企业的需求,由企业为高校提供资金、设备方面的支持;反过来,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可为企业提供强大的科技创新及科研成果和动力,共享技术和知识产权,实现多方共赢。

3.2加快形成与创新发展相适应的体制机制

创新驱动战略的实施必须具备良好的制度环境。体制机制是技术创新的土壤,若缺失技术创新,企业的技术创新也难以萌芽。要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必须努力为科技服务企业营造公平竞争的环境,有序逐步开放技术市场准入制度,加强信用体系建设;完善知识产权保护政策,保护共同研发的科技产权、产学研合作成果和科技成果等,特别是专利;保护各创新主体之间的权益,加强利益分配体系的建设。

3.3培育创新人才,激励创新团体

一是企业要增强对人才的吸引力、聚集力。优化企业内部创新创业环境,努力完善对创新人才的报酬激励政策,吸引大量优质人才来江苏创业就业,大力培育市场所需、创新战略驱动所需的各类高水平人才;同时,完善人才市场和中介服务平台,比如努力吸引国内外著名猎头公司在江苏设立分公司或办事处,提高人才流动率,为高素质人才提供优质服务;充分挖掘青年人才的潜力,鼓励他们努力参与重大科技项目,并组织有能力的人才到国际平台上参与培训、锻炼;引进大量优质人才,改善江苏劳动力结构市场,优化人力资源结构,充分调动激发人才的积极性、创新性;坚持全球选才原则,优化发展条件,创造人尽其才,物尽其用的发展环境。二是在天使投资方面,大力引进海外有眼光的创投机构和专业性强的管理团队,与国际上知名的团队合作探索,联合设立天使投资基金;同时也鼓励自然人参与天使投资;体制机制方面,进一步完善天使投资进入、退出和流转机制;努力壮大天使投资创业规模,破解初期融资瓶颈,为大众创新创业提供有力的金融支撑。

参考文献

[1]周密.江苏省民营科技企业创新能力提升问题与对策研究[J].江苏科技信息,2017(26).

[2]胡绪华,陈丽珍,胡汉辉.危机性产业衰退的内涵、传导效应及其应对思路研究[J].经济学家,2015(6).

[3]韩子睿.江苏建设产业科技创新中心的战略研究[J].中国科技信息,2016(7).

[4]郜鹏.江苏省科技创新能力评价研究[D].扬州大学,2015.

[5]杨艳红.江苏省产业技术创新中心建设现状与发展建议[J].江苏科技信息,2017(5).

[6]张超.江苏省科技创新能力及提升江苏科技创新能力的对策措施[D].东南大学,2004.

[7]王平.精准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J].群众,2016(5).

[8]韩子睿.江苏建设产业科技创新中心的战略研究[J].中国科技信息,2016(7).

第4篇:产业创新研究范文

关键词: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创新发展;创新驱动

当前,世界范围内正在孕育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全球化竞争呈现出新的发展态势,主要发达国家和创新型国家相继出台重大举措,加快推动产业科技创新。江苏是我国的制造业大省和科教大省,制造业规模全国第一,约占全球的3%,高校数量全国第一,区域创新能力连续七年居于全国首位。面对新的趋势变化和现实挑战,江苏要把握好当前的机遇,发挥科教与人才、企业与产业的优势,通过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推动产业向中高端迈进的步伐,牢牢掌握新一轮全球创新竞争的战略主动权,为发展全局赢得新的更大空间。

一、产业科技创新中心的概念和特征

1.产业科技创新中心的概念

目前,理论界和实业界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的概念还没有明确界定,但相关提法却有不少,如联合国的“全球创新中心”、美国《有线》杂志的“全球高技术中心”和我国杜德斌教授的“国际产业研发中心”等。其中,联合国在《全球人类发展报告(2001年)》中公布了美国硅谷、法国巴黎、英国伦敦、印度班加罗尔等46个“全球创新中心”,他们都具备较强综合经济实力、丰富的科教资源、集聚的高新技术产业、影响力大的企业群体、较广泛的对外经济联系、开放性和包容性的创新文化氛围等特征;美国《有线》杂志则提出“全球高技术中心”的概念,把“高校培养技能工人或开发新技术的能力、稳定的跨国公司、人才创业的积极性、活跃的风险投资”作为构成全球技术创新中心的必要条件;我国杜德斌教授认为“国际产业研发中心”应集聚众多跨国公司全球性和区域性的研发机构,是世界新产品和新技术的创新源地。这些概念和描述对我们定义“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在综合考虑这些概念的基础上,文章认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应定义为:拥有丰富的科教资源和雄厚的产业基础,自主创新能力世界领先,主导产业国际竞争优势明显,能引领全球其他国家和地区产业未来发展的方向和模式,是全球重大原创性技术成果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策源地和全球产业科技创新高端人才、高成长性企业和高附加值产业的重要聚合区。

2.产业科技创新中心的特征

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应具备以下四个方面特征:一是拥有世界一流水平的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对本区域和周边地区持续输出高水平的科技成果、人才,研发创新和技术转移活动十分活跃;二是产业具有强劲的国际竞争力,区域内的主导产业呈现集聚化、高端化发展特征,相关核心技术群处于世界领先水平,能引领全球产业发展的方向;三是集聚一批在全球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创新型企业,主要产品和运营模式成为行业标杆;四是形成崇尚创新、创业致富的鲜明价值导向,企业家精神和创客文化氛围浓厚,全球科技创新领袖不断涌现。

3.“产业科技创新中心”与“科技创新中心”辨析

2015年,江苏省委在关于“十三五”发展规划建议中,首次提出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而在2014年,北京、上海先后作出了建设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战略部署。从内涵的区别来看,“产业科技创新中心”的落脚点在产业,即生产制造,更多地强调产业创新要素的集聚,更加注重依靠科技创新提升区域产业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中的地位和竞争力;而“科技创新中心”的落脚点在科技,即科学技术,更多地强调基础研究水平和源头创新能力的提升,更加注重在基础性、战略性、前沿性科学研究领域率先突破。从提法的共性来看,两者同属全球创新网络的重要节点,无论是江苏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还是北京、上海的“科技创新中心”,其最终的目标均是成为全球创新网络中的重要节点,占据领跑地位,发挥引领和辐射功能;两者都把科技创新作为发展核心,将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作为建设的战略基点,依靠科技创新推动区域发展走向国际,进而在全球化竞争中形成影响力。从区域的差异来看,江苏产业优势明显,是我国制造业大省,工业经济规模总量自2010年以来一直稳居全国第一,规模是北京的10倍、上海的4.4倍;江苏高新技术产业销售收入占GDP比重达42%,分别比北京和上海高22.4和10.4个百分点,在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与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生物技术和新医药、新材料等行业领域具有全球领跑和并跑优势;高新技术企业10830家,高于北京,约为上海的2倍;企业创新能力全国领先,企业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常年保持全国第一,全省研发经费80%来自企业,而北京为40%、上海为63%。可以说,江苏建设“产业科技创新中心”符合江苏的现实基础和产业需求。而相对于江苏的产业优势,北京和上海的科技原创能力更加突出:全国50%以上的部属高校和科研院所、48%两院院士和31%国家重点实验室都在北京;全国1/3世界500强企业研发中心、1/4跨国企业研发中心落户于上海,部属科研机构数量仅次于北京;截至2015年,北京、上海国际论文10年累计被引用篇数分别是江苏的2.07倍、1.18倍,近10年累计被引用次数分别为江苏的2.43倍、1.40倍。

二、国内外建设产业科技创新中心的经验借鉴

近年来,美国、英国、新加坡、日本、台湾等先后提出了建设全球或区域产业科技创新中心的目标,并出台了相应的战略规划。例如,美国持续打造硅谷,确保“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地位;英国在伦敦加快建设“英国科技城”,使其成为国际技术中心;新加坡坚持人才引进的“开放政策”和保持稳定的创新环境,加快建设“亚太创新中心”;日本政府出台了《科学技术创新综合战略》,将成为“全球领先的创新中心”作为战略目标。通过对这些国家和地区建设产业科技创新中心路径的梳理和归纳,结合对硅谷等联合国46个“全球技术创新中心”的分析研究发现,有以下四个方面的做法值得江苏借鉴。

1.始终把科技园区作为产业创新重要载体

美国硅谷、台湾新竹、印度班加罗尔、日本筑波、英国剑桥、法国索菲亚、韩国大德等是世界公认的一流科技园区,它们是各自地区产业科技创新的重要阵地。硅谷从20世纪70年代的计算机,到90年代的互联网,再到21世纪的“互联网+”服务,诞生了一系列新的产业形态并牢牢占据着产业链的高端,聚集了HP、Intel、Google等一批超百亿美元级高科技公司,约有1000余家世界知名企业将研发总部设在硅谷;新竹在建立科技园之初选择了半导体产业集群,目前拥有全球80%的电脑主板、全球80%的图形芯片、全球70%的笔记本电脑、全球65%的微芯片、全球95%的扫描仪,台湾地区十大企业有7家来自新竹;韩国政府为大德地区出台《大德研究开发特区育成特别法案》,以财税减免等扶持政策保障园区发展,使其ICT、生物医药、空间技术等全球领先。

2.高度重视集聚科教和人才资源

美国加州拥有最高密度的世界级研究机构,据统计,在全球前100名大学中,加州占据10席。其中,斯坦福大学鼓励教师学生到企业兼职创业,每年都会开设创业课程、举办创业论坛、创业大赛等;韩国则将科学技术研究院迁入大德园区,与临近的忠南大学、科学技术联合大学院、情报通信大学、大德等大学不断输送其所培育出的优秀人才,尤其是在博士和硕士等高学历的人才培育及输出方面,科学院的贡献超过韩国的10%。印度班加罗尔依托高等院校设置计算机专业培养、民办或私营机构培训以及软件企业自己设立培训机构,在班加罗尔周围有10所综合大学、70家技术学院,培养15万~20万技术工人,成为班加罗尔软件外包产业兴起的重要保障。

3.坚持对科技创新的持续高强度投入

资金投入是推进产业科技创新的重要保障,高强度投入才能支撑高水平创新和获取高利润回报。目前全美600多家风险投资企业中近半数将总部设在硅谷,2013年硅谷风投总额超过50亿美元,占全美的40%;新加坡大型企业在研发投入方面增幅明显,从2011年的5.73亿新元增至2013年的8.72亿新元,年均增幅超过15%;东伦敦地区是英国风险投资较为密集的地区,风投资金规模占全国的25%和全欧洲的8%。

4.注重激发中小企业创新活力

美国盖尔研究所发现,中小企业发明新技术、新产品的效率远高于大企业,中小企业人均技术创新是大企业的25倍,50%以上的科技进步发生在小企业;而我国65%的国内发明专利由中小企业获得,80%的新产品由中小企业创造。在日本,中小企业占企业总数的99.7%,政府减免中小企业专利费以激励其创新,制定《中小企业新事业活动促进法》对中小企业创新计划给予融资和税收方面援助;德国推出中小企业创新计划、中小企业创新项目、创新代金券等一系列政策,特别是小型企业可以使用创新代金券支付创新服务费用,目前全德国约有3万个企业开展不间断的研究活动,10万科技型企业经常性地推出创新产品和服务。

三、江苏建设产业科技创新中心的战略路径

牢牢把握新一轮全球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战略机遇,着眼于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的战略目标,瞄准世界科技和产业前沿领域及顶尖水平,以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主导产业为主攻方向,以增强科技创新能力为核心,以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为动力,以开放融合国内外创新资源为渠道,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完善资金链,着力突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获取世界级科技成果;着力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培育世界级创新型企业;着力提升园区发展水平,打造世界级科技园区;着力优化大众创新创业环境,集聚世界级领军人才,突破江苏在全球产业链中的低端技术锁定、价值锁定和市场锁定,形成国际产业先发引领优势,掌握更多话语权和主动权,加快从跟跑、并跑向领跑跨越,把江苏建设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为全国产业转型作出积极的示范。

1.着力加快产业核心关键技术突破,获取世界级科技成果

(1)加强前瞻性产业技术创新部署

瞄准未来战略需求和技术供给短板,大力实施前瞻性产业技术创新专项,发挥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创新组织作用,通过技术创新提高供给质量、优化供给结构、促进供给升级,不断提升科技创新前瞻布局能力。积极承接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任务,加快推进集成电路、新药创制等国家专项任务的实施,积极转化创新成果。部署新的重大科技项目与工程,进一步跟踪研究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顶层设计和重大科技项目、工程,聚焦重大产业方向,梳理分析数字制造、新材料、新能源、未来网络、生命健康等江苏有优势的领域,根据“成熟一项、启动一项”的原则,抓紧论证并启动若干新的重大科技项目与工程。

(2)集聚国际一流科技创新平台

充分发挥高校的创新源头作用,建设若干世界知名的高水平、有特色大学。支持大学在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社会公益研究等领域开展重大原始创新,推动大学与企业、科研院所开展全面合作,更好地为产业技术创新服务。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和我省产业发展战略需求,加快国家超级计算(无锡)中心、未来网络实验设施、纳米真空互联实验站、高效低碳燃气轮机试验装置等国家科技平台建设,积极创建微结构、通信技术、水土生态等国家实验室,努力打造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综合性科学研究试验基地。加强重大创新平台国际合作,推动与以色列、新加坡等创新型国家和地区合作,鼓励各地、各园区、有实力的企业与英国牛津大学、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贝尔实验室、弗劳恩霍夫应用研究促进协会等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学和研究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建设一批科研型国际合作大学、联合研发机构。

(3)提升省产业技术研究院建设水平

推进省产业技术研究院改革发展,按照平台一流、队伍一流的标准,围绕产业发展重大需求,依托地方和园区,集聚全球创新资源,引进共建一批人才与国际贯通、机制与国际接轨的专业研究所,实现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全覆盖。针对“一区一战略产业”布局,依托省产业技术研究院和创新资源集聚度较高的高新园区,建设一批产业技术创新中心,完善创新资源整合、产业技术研发、成果转移转化、企业衍生孵化等功能,健全产业技术研发体系。赋予省产研院在使用省产业技术研发专项资金时更多的自主权。允许并鼓励教师、科研人员到省产研院任职或兼职,在省产研院兼职或任职的科研人员创办企业,可保留3年工作人员身份,档案工资正常晋升。

2.着力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培育世界级创新型企业

(1)打造有影响的创新型领军企业

全面启动实施创新型企业培育行动计划,培育一批创新能力国际一流、规模与品牌位居世界前列、引领产业跨越发展的创新型企业。加快培育创新型领军企业,引导企业融入全球研发网络,支持开放配置全球创新资源,牵头组建一批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打造一批企业科技园,转化一批重大科技成果。全面提升企业研发机构研发能力,支持企业与高校院所构建产业技术研发网络,推动行业龙头企业创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等部级研发机构,提升企业国际创新竞争力。推动骨干企业加大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力度,培育以高新技术企业为主力军的创新型企业集群。

(2)提升产业科技开放创新水平

对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部署,广泛集聚国际创新资源,深度融入全球研发创新网络。积极构建产业科技创新全球合作伙伴关系,深化与以色列、芬兰、英国等世界创新强国,以及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德国弗朗霍夫应用研究促进协会等国际知名机构的交流合作,建立一批产业技术国际合作平台。引导企业实施开放式研发策略,推动加入世界主要技术标准组织,牵头或参与建立国际性产业技术创新联盟;鼓励有实力的企业通过收并购等方式设立海外研发基地,面向全球布局创新网络。继续完善鼓励外资研发中心发展的相关政策,支持和鼓励外资企业联合本土企业及高校院所开展产业核心技术研发和创新平台建设。合力支持我省技术、产品、标准、品牌走出去,开拓国际市场。积极鼓励创新要素跨境流动,在政府审批和监管方面给予必要的支持。深化与中科院、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重点科教单位合作,建设一批部级重大产业技术研发机构和创新平台,推动产业重大科技成果在我省的集群转化。鼓励地方、科技园区加强与国内外一流高校院所合作,共建新型产业技术研发机构等创新载体;支持科技园区加快集聚国内外产业创新资源,建设产学研产业协同创新基地。

(3)培育产业细分领域掌握核心技术的“小巨人”

健全企业主导产业技术研发创新的体制机制,激发中小企业活力,推动面广量大的科技型小微企业向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转型,加速成长为高新技术企业。引导中小微企业加强与高等学校、科研机构、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及大型科学仪器设施共享服务平台的对接。加大对科技型中小企业上市的支持力度,加快上市融资步伐。支持企业承接重大建设工程,提高对中小企业在政府采购中的比例。

3.着力提升各类园区发展水平,打造世界级科技园区

(1)大力推进高新区创新发展

按照“一区一战略产业”的要求,集聚高端创新资源,优化产业发展布局,形成特色鲜明、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产业集群。给予省级以上高新区相应的经济和行政管理权限,鼓励高新区制定特殊政策措施,集聚科教资源。设立高新区创新发展引导资金,引导地方和社会资金加大对高新区的投入,主要用于支持高新区创新核心区内重大创新创业载体和平台建设。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对高新区财政收入中上缴省市增量部分实行全额返还,省市对高新区创新核心区建设用地给予优先安排。科技人员到园区创办科技企业可享受税收优惠。

(2)打造主要依靠创新驱动发展的“新苏南模式”

优化“五城九区多园”创新布局,探索一体化的新机制新模式,推动创新要素在城市之间、园区之间、城乡之间的合理流动和高效组合,促进城市间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分工协作,全面提升城市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国际竞争力。开展创新政策先行先试,在新型科研机构建设、资源开放共享、区域协同创新、高层次人才引进、科技成果转化、科研管理等方面积极探索,实现创新政策一体化覆盖、体制机制改革一体化推进,着力打造创新驱动发展引领区、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试验区和区域创新一体化先行区。

(3)大力推动经济技术开发区转型升级

坚持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在发展理念、办区模式、管理方式等方面加快转型,实现由追求速度向追求质量转变,由政府主导向市场主导转变,由同质竞争向差异化发展转变,由硬环境见长向软环境致胜转变。坚持市场经济和开放型经济取向,进一步推进市场化改革,减少行政干预,打破制约开发区发展的深层次障碍,增强开发区发展的内生动力。坚持高端发展的战略取向,推动全省经济技术开发区“腾笼换鸟”,培育跨国公司研发中心、国有企业、大型民营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等多元创新主体,着力构建区域创新体系,不断提高在全球价值链及国际分工中的地位,实现转型发展。

4.着力构建与国际接轨的科技创新生态,集聚世界级创新创业人才

(1)建立富有竞争力的高层次人才引培机制

依托省各类人才引进计划等,加大海外领军人才、我省发展急需紧缺人才和地区特色产业人才的引进力度,建设国际化创新创业人才高地。加强科技企业家培育,着力培养既通科技又懂市场的复合型创新创业人才,重点培养一批站在产业科技前沿、引领行业发展的企业家型科学技术带头人。建立产业人才滚动式培养体系,选拔培养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高层次人才和创新团队。建立适应不同科研活动特点和人才成长规律的科技人才分类评价机制。完善人才市场,发展人力资源服务业,努力构建功能齐全、运转高效、服务便捷的人才公共服务体系。

(2)构建适应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科技孵化体系

发挥创业孵化机构的产业孵育功能,鼓励社会力量投资建设或管理运营创客空间、创新工场等新型孵化载体,支持存量商业商务楼宇、旧厂房等资源改造,打造一批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的众创空间。发挥现有科技企业孵化器的资源优势,加强与各类众创空间的合作发展,形成涵盖创业全过程的孵化链条,推动科技服务集群化发展。大力发展研发设计、检验检测认证、知识产权、技术转移、创业孵化、科技金融、科技咨询等专业科技服务和综合科技服务,构建覆盖科技创新全链条的科技服务体系。

(3)强化金融资本对产业科技创新的助推作用

健全科技金融风险分担机制,建立覆盖全省的科技金融风险补偿资金池,引导银行等金融机构加大对科技型企业的支持力度。发展科技金融专营机构、特色机构和科技小额贷款公司等新型科技金融组织,推动建立与科技创新相适应的业务流程和管理制度。健全各产业部门基金统筹联动机制,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联合布局资金链,发展“首投、首贷、首保”,优先支持初创企业。鼓励金融机构推进“人才贷”、知识产权质押贷款、科技保险、科技物业资产证券化等科技金融产品创新,促进科技成果资本化、产业化。完善科技信贷机构体系,加快聚集国内外金融服务资源。

【参考文献】

[1]上海市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科技创新中心战略研究[J].科学发展,2015(6).

[2]杜德斌.对加快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科技创新中心的思考[J].红旗文稿,2015(6).

[3]韩子睿.江苏区域创新能力比较分析及对策建议———基于《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2013》数据[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4(2).

[4]韩子睿.江苏建设产业科技创新中心的战略研究[J].中国科技信息,2016(7).

[5]陶希东,安永生.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台湾经验及启示[J].上海城市规划,2015(2).

[6]北京市政府网站.北京技术创新行动计划(2014-2017年)》[EB/OL].http://zhengwu.beijing.gov.cn/ghxx/qtgh/t1352269.htm.

[7]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创业中国”中关村引领工程(2015-2020年)[EB/OL].http://www.most.gov.cn/gxjscykfq/wj/201509/t20150902_121500.htm.

[8]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世界先进高科技园区发展的成功经验和借鉴[EB/OL].http://www.zgc.gov.cn/fzbg/yjkt/70096.htm.

第5篇:产业创新研究范文

关键词:民族文化;民族文化产业;科技;创新发展

一、民族文化产业概述

(一)民族文化产业的定义

一个民族在历史的发展变迁中创造出来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都是民族文化。民族文化产业在社会主义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随着社会主义生产方式的变革和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的逐步完善。民族文化产业相较于第一、二、三产业而言,并没有清晰的界定。凡是含有民族文化内涵和特色的产业,都可以看做是民族文化产业。例如,苏州的油纸伞制造业和云南的普洱茶产业,从三大产业的角度划分,分别属于第二产业和第一产业。而从它们所蕴含的民族文化内涵角度来讲,都属于民族文化产业。因此,民族文化产业既包含农业、建筑业、服务业,也包含制造业、旅游业等。

(二)民族文化产业创新发展的重要性

当今的世界正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各国都在世界文化之林充分展示着自己的民族力量。创新和发展民族文化,无疑成为提高国家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方面。作为有着深厚民族文化底蕴的中国,我们更应该怀着开放包容的心态,加强国际间文化交流,不断吸收优秀外来文化,丰富和完善自身文化系统。借助科技进步,创新民族文化,给民族文化产业带来持久而旺盛的生命力。一方面,几千年来悠久的历史文化造就了我国文化产业的深厚根基。我国少数民族众多,多民族的特点造就了我国民族文化产业的多样性。这都为我国民族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提供了前提。然而,少数民族地域分布的分散性和语言的多样性,阻碍了我国民族文化的传承、传播和发展。许多民族文化在口耳相传的过程中,丢失了原本的面貌。众多民间技艺难以得到传承。加之外来文化的冲击,使我国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迫在眉睫。而民族文化产业的兴起,赋予了我国民族文化新的生机。另一方面,科技的进步促进了生产方式的转变,加快了生产力和经济的发展。人们在满足了基本的物质需求之后,开始追求精神需求的满足。生产力的发展在极大地解放了人们双手的同时,也提高了生产效率。人们有更多的空闲时间去研究和探索民族文化,享受民族文化的成果。民族文化产业也随之变得备受瞩目。在当今这个开放的时代,畅通的国际间文化交流,为我国民族文化产业的创新、完善和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舞台。先进的科学技术为民族文化产业的创新和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通过中西方国家之间、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交融,不断丰富、完善和创新我国民族文化产业;借助科技实现民族文化产业创新的设计、工艺和营销方式等等,显得尤为重要。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只有不断吸收外来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不断丰富和创新,提高民族文化产业的科技水平和开放交流程度,才能使我国民族文化屹立于世界文化之林。把创新摆在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的核心位置,不断完善民族文化产业链,造就更多民族文化创意精品和民族文化产业品牌,加强各民族文化交融,才能实现我国民族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

二、科学技术的文化力量和文化因素

文化作为衡量人类发展程度的尺度之一,标志着人类自身发展和创造新事物的能力。人类文明的进步离不开科学技术的支持,文化的发展也离不开科技的推动。科技在文化进步的过程中,占据关键地位。某种程度上,科学技术本身也是一种文化,具有文化力量和文化因素。科学技术作为一种文化力量,引领着民族文化向科技水平更高的方向发展。从原始社会到现代文明,历史上没有哪一种文化是亘古不变的。世界各个民族的文化都在随着科技的进步,社会的发展而变化。一个民族的文化,想要引领世界,成为主流文化,必须要有科技作为支撑。只有借助科技的力量,将民族文化与先进的科学技术相结合,才能使民族文化不断地创新和发展。民族文化才能获得可持续的生命力。科技的文化因素,主要表现在运用科技的思想观念和科学的方法指导民族文化的创新和发展。人类的认识过程是一个循序渐进、不断发展的过程,因此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盲目地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民族文化,必然会给人类社会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例如,在扎染工艺中,合理地使用化学染料不仅可以加固色彩,而且提高了生产效率。然而,盲目使用化学染料,势必会造成环境的污染,而且会丧失植染的天然纹理效果。因此,在运用科技创新和发展民族文化的同时,必须有系统的观念和科学的思想,以及先进的科技方式作为指导。

三、科技对民族文化产业创新发展的作用

科技的进步满足了人们对生活的物质需求,转而追求精神生活的丰富。民族文化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民族文化产业逐渐兴起。在对民族文化的研究过程中,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可以创新和改进传统文化的材料和工艺技术,从而提升文化产品的价值。互联网科技的迅速发展,为民族文化的传播提供了便捷的载体,提高了民族文化在大众群体中的活跃度。科技和文化的深度融合,促进了文创产业和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实现了民族文化产业的价值。现代科技丰富了民族文化的内涵,并给予了民族文化产业广阔的发展空间。民族文化产业在与其他产业相互促进、交融的过程中,不断创新发展。

(一)科技为民族文化的创新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

科技进步促使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促进了生产方式发生转变。随着社会生产效率的普遍提高,人们的物质需求不断得到满足,从而转向追求更高层面的精神需求。多样的民族文化引起了人们研究探索的兴趣,民族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发展得到了广泛的重视。先进的科学技术在生产中的应用,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人们也因此有更多的时间对民族文化产业进行创新。

(二)科技为民族文化中的工艺创新提供技术支撑

先进的科学技术为研究分析民族特色食品、特色风俗、特色建筑等所蕴含的民族传统技艺和使用的原材料提供了理论基础;同时也为传统工艺融合现代科技实现工艺创新提供了技术支撑。例如,民间扎染工艺在先进的数码技术等的催生下,经过创新,逐步衍生出艺术扎染。传统的扎染工艺,由于植物染料较弱的持久性和受手工艺限制的图案品种和精细程度等,已经不能满足大众对于扎染等艺术品的欣赏和使用需求,而渐渐走向传统工艺与现代科技相结合的现代扎染。这种新的扎染方式在原材料的使用、染色的技巧以及应用范围等方面都得到了创新和发展。而借助信息化和数字化技术,现代扎染在图案创作上也有了极大的发挥空间。

(三)科技为民族文化的传播提供了广阔渠道和有力支撑

受科学技术的限制,过去民族文化的传承和传播渠道大多依赖于口耳相传,以及借助于传统的期刊报纸记载以及电视传媒等形式。而如今,发达的互联网环境下,新媒体形式不断涌现,为民族文化的传承和传播提供了良好的载体和渠道。例如,人们每天使用的微信、微博、今日头条等应用,可以轻易获取民族文化相关的知识和新闻信息,使民族文化信息在大众群体中迅速传播。甚至近年来兴起的将APP作为民族文化的载体,通过设计开发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APP应用,使得民族文化的特色和内涵得以在人们手中广泛传播。这种方式跨越了时间和地域的限制,以更小的成本,更灵活快捷的方式传播着民族文化,提高了民族文化在大众群里中的活跃度,带动着民族文化产业发展。故宫推出的《每日故宫》《韩熙载夜宴图》《紫禁城祥瑞》等APP,通过数字化技术、3D技术等的运用,以实景再现、互动游戏等方式,将民族文化生动地传递给大众。这些新兴的民族文化类应用,都极大地带动了民众对于中国传统民族文化的探究兴趣,促进了民族文化产业的创新发展。

(四)科技为实现民族文化的商业价值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

如今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使得都市的人们开始崇尚自然,追求个性化潮流,形成多样化的消费趋势。这为民族文化产业的创新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将高新技术与传统工艺技术相融合,从传统民族文化中提取出具有民族特色的元素,挖掘开发民族文化资源,融合进创意思维和创新的智慧,运用新技术和新工艺,设计开发出多样的具有经济和文化价值的民族文化衍生品和文创产品,并将其推向市场,在传承创新民族文化产业的同时,实现民族文化的商业价值。例如,具有故宫神兽特色的神兽系列壁纸和具有故宫建筑装饰特色的胶带等文创产品的设计,都赢得了大众的喜爱。我国少数民族众多,少数民族文化多样而各具特色,应该深入挖掘,大力创新发展民族传统艺术,发挥创意思维和创意理念,运用先进科学技术、数字化技术,结合互联网渠道进行展现和推广,研发具有市场潜力和竞争优势的产品,实现相应的商业价值。人们对于回归自然和生态的向往,带动了各地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各地区充分发掘民族文化特色,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创新民族文化的展现形式,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旅游体验。带动了当地旅游业、餐饮业和娱乐业的发展,实现了民族文化的商业价值。例如,杭州宋城的“千古情”剧院,运用先进的声学和光电技术,配合舞台设备,营造出“水漫金山”等真实的舞台效果。淋漓尽致地演绎了辉煌的宋皇宫场景、惨烈的岳家军境遇、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爱情,以及白蛇传的千古绝唱等等。将温婉含蓄的江南烟雨和其厚重多彩的历史文化展现在游客眼前。带给观众强烈的视觉震撼和真实的情感体验。通过民族文化的创新,带动地区旅游业、餐饮业和娱乐业等的发展,不断完善产业链,促进我国民族文化产业的创新和发展。

(五)现代科技为民族文化产业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

现代科技中的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丰富和发展了民族文化的理论和内涵,有助于探究民族文化深层次的原理,使民族文化在现代的应用价值得到体现。用科学的思想和观念,引导人们的思想意识和精神追求,为民族文化产业的创新发展提供广阔的市场空间。把创新精神和现代科技运用到民族文化产业的发展过程中,培养民族文化人才,创造文化精品,铸就民族文化品牌,打造多元化的民族文化产业链,提高民族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构建“生态的民族文化、绿色的民族文化、环境的民族文化”,形成文化产业新格局。

(六)运用科技推动文化产业的创新发展

运用科学研究,引导规划,民主决策,推动民族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相互促进、协同发展。切实制定科学规划,推动民族文化产业的创新发展。现在的时代是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是所有创造的财富中最基本的生产要素。科技的进步和发展带动其他生产要素的发展。在我国丰富多彩的传统民族文化中,蕴含着巨大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对于这些财富的挖掘和运用离不开先进的科学技术支撑。因此,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并运用科学技术对民族文化产业创新发展的强大支撑作用,促进民族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

四、结语

科技支撑民族文化产业创新发展的本质,即把民族文化与先进的科学技术结合起来。关键是提高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的科技含量,打造民族文化科技产业链。科技对民族文化产业创新发展的支撑作用,在民族文化的传承、传播中都有体现。用科学的思想观念和方法指导民族文化的创新,推动文化创意、技术创新的深度融合与协同创新,并赋予民族文化更多的商业价值和社会价值。

参考文献:

[1]乔莉莉,白立华,次仁罗布.少数民族文化科技融合与产业创新发展对策研究———以藏文化陶瓷工艺品为例[J].西藏科技,2017,(4).

[2]张亚丽.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及其路径选择研究[D].吉林大学,2014.

[3]李红伟.民族文化创新与产业链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3.

[4]张晗.文化科技融合背景下的中国出版产业数字化转型研究[D].武汉大学,2013.

[5]程奎文.充分发挥科技支撑作用推动文化产业创新发展[J].天水行政学院学报,2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