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产业发展对策范文

产业发展对策精选(九篇)

产业发展对策

第1篇:产业发展对策范文

【关键词】生产业 问题 对策

加快生产业发展,既是实现河北省经济结构战略调整、提升综合竞争力的客观要求,更是促进产业链向两端延伸,增强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实现产业格局由“河北制造”向“河北服务”转变的必然选择。

生产业的内涵

生产业是指直接或间接为生产过程提供中间服务的服务性产业,它涉及信息收集、处理、交换、传递、管理等活动,本身并不向消费者提供直接的、独立的服务,而是为生产与商务活动提供服务。它是从制造业内部生产服务部门独立发展起来的新兴产业,依附于制造业企业而存在,贯穿于企业生产的上游、中游和下游诸环节,把日益专业化的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引进制造业,是二三产业加速融合的关键环节。

生产业具有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产业带动力、高成长性、低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等特征,其发达程度,已逐步成为衡量区域竞争力和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

面临的问题

“十一五”以来,河北省服务业发展迅速,对整体经济的快速增长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但与经济发达地区相比,河北省生产业的差距仍较为明显,存在许多问题。

总体供给水平偏低。服务经济国家的一个显著标志就是服务业占GDP比重达到70%,生产业占全部服务业比重达到70%。尽管近年来河北省现代服务业总体呈上升发展态势,但生产业总体比重偏低,发展能级不高。2009年,生产业产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22.36%,与北京、上海等生产业优势地区相比,存在差距。生产业发展相对滞后,与工业化进程不能同步发展,难以满足河北省经济发展尤其是制造业发展的需要。

发展层次较低。尽管生产业中一些新兴行业的兴起改善了行业内部结构,但总体上看,河北省生产业仍以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等传统行业为主,仍处于低层次结构水平。当前金融保险业发展速度虽然较快,但与京津地区的优势相比仍处于起步阶段。2009年全省R&D占GDP的比重仅为0.78%,科研投入指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7%,创新能力有待提高。一些具有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产业带动力的生产业,如信息、高技术、商务服务业等虽然得到较快发展,但总体上还难以满足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需要,与产业转型升级的要求也不相适应。

市场开放性不足。河北省生产业中大部分行业的市场化和产业化发展较慢。一些高技术、通信等福利型和垄断型行业,尚未进入市场,缺少竞争机制,尚未建立市场决定服务产品价格的机制,导致行业发展缺乏动力。社会化服务体系尚未完全形成,产前、产中、产后的专业化服务薄弱,抑制了服务的有效供给,限制消费者的选择,影响整个服务业的产业化进程。生产行业对外开放程度较低,2009年全省服务业外商直接投资34758万美元,占全省的9.66%,其中生产业所占比重仅为3.19%,远低于第二产业所占比重。

竞争能力不强。从目前情况看,河北省现代物流、研发设计、信息服务、商务服务等生产业发展滞后,规模偏小;文化创意、动漫产业、服务外包等新兴服务业起步晚、发展慢,尚未形成竞争优势;服务业集聚区功能不完善,创新能力较差,竞争优势不突出;品牌知名度较弱,尚未形成规模化、网络化、品牌化经营,缺乏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具有较强竞争力的龙头企业。

制约因素分析

行业管理体制亟需理顺。服务业门类繁多,每一行业的特点和发展规律都不尽相同,因此,需要对不同的门类进行细分,并针对不同的行业特点制定促进政策,才能更有利于不同行业的发展。长期以来,河北省对生产业发展规律认识不足、引导不够,生产业中的一些新兴行业普遍存在多头管理、交叉管理和无人管理等现象,资源未得到有效整合,行业发展水平低。

产业联动效应相对较弱。在生产业具备一定发展水平的基础上,如何通过加强产业联动,使服务业内部结构优化升级与产业结构调整相适应,这将成为今后生产业实现质的飞跃的关键。从目前发展来看,河北省真正意义上的生产业规模仍然较小,而且总体仍处在前期投入引进阶段,缺乏具有行业引领作用的龙头企业,短期内较难适应经济快速发展和资源优化整合的需要。

人力资源匮乏。生产业具有高人力资本含量、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的特点,其发展需要高素质的人才。一些新兴行业,如现代物流、电子商务、信息服务业、商务服务业等对创新人才、技术、技能型人才和管理人才需求迫切。尽管河北省积极引进人才,一些院校也调整方向,加大培养力度,但短期内生产业从业人员的素质还远不能适应其快速发展的需要。

发展空间受到抑制。河北地处华北中心、京津两市的,受京津等相邻经济区域经济覆盖的影响,其生产业对周围区域的辐射能力受到很大的限制。由于生产业聚集性和规模性的特点,河北省不可避免地要面对京津等相邻区域的竞争,其发展生产业的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都会受到不同程度影响,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河北省生产业的发展。

发展路径与对策

加强引导,提供政策支持。要从战略的高度重视生产业的发展,根据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支持生产业实现区域性集聚,以产业集群的模式发展河北生产业。运用法律、行政和市场相结合的手段,引导资源要素向生产业重点领域和区域集中。引导民资、外资参与生产业企业的改组改造,鼓励和支持各种分散的、弱小的、不同所有制的生产企业进行重组。对生产业的重点建设项目、关键领域和新型行业要给予诸如小额贷款、财政贴息、适当降低资本金比例、多渠道增加投入等政策扶持。

加快主辅分离,实现联动发展。长期以来,河北省企业“小而全”、“大而全”现象比较普遍,企业负担过重,影响其效率提高。要加快主辅分离,选择引导一批生产规模较大,条件较好的企业率先分离服务业,从企业分离出来的服务项目要进入市场,分离出来的服务企业要参与市场竞争。通过制造业服务剥离一方面可使制造企业集中力量抓关键环节,提升核心竞争力,实现转型升级;另一方面剥离后也会形成专业化的生产企业群,提高生产业企业的水平和规模,为制造业提供更好的专业,构建生产业与工业互动发展的新机制。

加强人才培养,实施人才战略。生产业作为知识密集型产业,对从业人员要求较高。要牢固树立人力资本是生产业发展的“第一资源”的观念,在吸引人才、使用人才、培养人才等方面要有新思路、新机制、新条件。营造良好环境,大力引进高层次、高技能、高素质的各类紧缺人才,重点引进通晓国际规则和熟悉现代管理的专业人才和领军人才。充分发挥高校教育优势,加快生产业相关学科的建设,增设紧缺专业,为生产企业培养合格的一线人才。同时,也要积极引导生产企业,加大对人力资本的投入,加强对员工的培训。

扩大合作开放,实现资源共享。加强区域合作,重点搞好与京津生产业的对接,积极引进京津的优质生产要素、名牌企业,借鉴先进的管理方式、经营理念和发展模式。加强与周边省份分工协作,推动文化旅游资源、交通运输体系的共同开发建设,发展一体化的现代物流体系。同时,主动承接国际服务业的转移,加快科技、信息、物流、金融、商务等领域的对外开放,大力促进国际生产企业进入河北,吸引跨国公司将采购、营销等分支机构落户河北,重点引进高知识含量、高技术密集度和高附加值的技术服务、信息服务、金融服务、法律服务、国际商务服务项目。支持有条件的生产企业“走出去”,使生产业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第2篇:产业发展对策范文

一、广西物流产业的投入产出分析

(一)2007年广西投入产出表的预处理

现代物流几乎涉及国民经济的各个方面,属于跨行业、跨部门、跨地区的综合性产业,它是对原来分散于不同经济领域和环节相对独立的物流功能的重新整合。然而,目前我国产业分类体系中并没有把物流作为一个独立的产业加以归类。本文借鉴大多数学者把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归类为物流产业,本文以2007年广西投入产出表为基础,经过重新归类计算,把广西经济分成四大产业部门,即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物流产业和其他第三产业(不含物流产业),形成一个四部门的投入产出表,然后运用投入产出分析法计算出广西物流产业的各种投入产出系数,结果见表1。

(二)广西物流产业的投入产出系数分析

1、直接消耗系数分析

直接消耗系数是指在投入产出表中,第j列产业部门生产单位总产品对第i行产业部门产品的消耗数量,它揭示了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之间的技术经济联系,常被用来分析产业依存度。根据表1,广西物流产业每提供1万元的物流服务,需要直接消耗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其他第三产业和物流产业本身的数量分别是273元、2527元、1033元和751元。这说明,广西物流产业对第二产业(主要是工业)的依赖程度最高,其次是其他第三产业和物流产业本身,而受第一产业(主要是农业)的影响最小。原因可能是第二产业中的物流设备制造业、炼油业、邮电通信业为物流产业提供了基本的运输工具、仓储设备以及动力和信息支持。物流产业的发展主要依靠工业,其次是商业餐饮住宿等服务业以及运输仓储业,对农业的依赖性最弱。

2、完全需要系数分析

完全需要系数是从最终需求的角度,说明投入产出表中第列产业部门增加一个单位的最终使用时,对第i行产业部门产品的完全需求量,反映投入产出表中列名产品的最终使用对行名产品的带动作用。根据表1,广西物流产业增加一个单位最终需求对物流产业本身带动作用最大,其次分别是第二产业、其他第三产业,对第一产业带动作用最小。这说明广西物流产业的产出对其自身影响最大,物流产业的发展应该特别重视自我发展的影响。

3、直接关联系数分析

直接关联系数包括直接前向关联系数和直接后向关联系数。直接前向关联系数反映产业间的前向关联关系,如果某产业与其他产业间表现为前向关联关系,那么相对该产业来说,其他产业属于其下游产业。直接后向关联系数的意义刚好相反。根据表1,广西第二产业、其他第三产业的前向关联系数和后向关联系数相差无几,而物流产业的前向关联系数明显大于后向关联系数。这说明物流产业与其下游产业的关联要高于和其上游产业的关联,其对下游产业如各类型制造业、贸易业和最终消费等的依赖性比较高,而对上游产业如物流设备制造商等的需求却相对要弱一些。

4、影响力系数分析

任何产业的生产活动通过产业间的相互关联,必然影响和受影响于其他产业,我们把一个产业影响其他产业的程度叫做影响力。影响力系数反映某产业部门增加一个单位最终使用时,对国民经济各部门的生产需求波及程度。一个产业的影响力系数越高,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越大,因而应该成为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根据表1,广西物流产业的影响力系数仅次于第二产业,而高于第一产业和其他第三产业。这说明广西物流产业作为直接服务于生产领域的新兴生产型服务业,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虽不及作为经济支柱的第二产业,但比第一产业和其他第三产业的影响力更大。同时物流产业的影响力系数小于1,说明该产业对其他产业部门所产生的波及程度低于社会平均水平,这反映出广西物流产业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还不够强大。原因可能是广西目前正处于快速的工业化进程中,物流产业对国民经济的推动作用没有工业那么明显,但从长期发展趋势和发展潜力来看,随着物流产业的快速发展,其影响力必然增强。因此,现阶段把物流产业作为广西主导产业来发展还是合理的。

5、感应度系数分析

在产业关联中把某产业受其他产业影响的程度叫做感应度。感应度系数反映当各产业部门均增加一个单位的最终使用时某产业部门受到的需求感应程度。一个产业的感应度系数越小,其受到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越小,但若换个角度考虑,这类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往往具有“四两拨千斤”的地位,具有瓶颈产业的性质,反而应该优先发展。根据表1,广西四类产业部门中物流产业的感应度系数最小,其次分别是第一产业和其他第三产业,第二产业的感应度系数最大。这说明广西经济发展对物流产业的需求程度较低,物流产业受广西经济发展的影响最不明显。反过来考虑,这可能意味着物流产业正在成为或者已经成为广西经济进一步发展的瓶颈因素。

6、生产诱发系数分析

各产业部门生产出来的产品(或服务)不是满足中间需求就是满足最终需求,但归根到底最终需求是影响生产的主要因素,中间需求只是衍生需求而已。各产业部门的生产和最终需求之间的这种联系可通过产业最终需求的生产诱发额和生产诱发系数来描述。生产诱发额是指对于各项最终需求量(包括最终消费、资本形成、销往省外三类),由产业间的波及效应所激发的全部生产量。生产诱发系数是指某项最终需求若增加一个单位时,将诱发各产业部门多少单位的生产量。某产业的生产诱发系数越大,该产业生产对其他产业的波及效应也越大。根据表1,三类最终需求项目对第二产业的生产诱发系数均为最高,对物流产业的生产诱发系数均为最低。这说明广西物流产业主要是为各类生产过程服务,属于国民经济中典型的生产业,其作为最终使用的份额并不高。从三类最终需求项目对物流产业的生产诱发系数比较来看,销往省外的生产诱发系数最大,最终消费和资本形成二者对物流产业的生产诱发作用相差无几。这是因为销往省外产生了广西与其周边区域的货物贸易,其对物流服务的依赖是不可或缺的。

二、广西物流产业的发展对策

(一)大力发展以工业为主的第二产业,扩大物流产业的需求

从物流产业的直接消耗系数分析中可知,广西物流产业对第二产业的依赖最大,主要原因是第二产业特别是工业能催生庞大的物流需求。物流需求属于衍生需求,区域产业的发展是产生区域物流需求的最根本原因,广西物流产业的需求首先源于广西区内各大产业发展所产生的带动作用。当前,广西应该大力发展区内优势产业,特别是以制糖为主的食品产业、以铝为主的有色金属产业、以炼油为主的石化产业、以钢铁为主的冶金产业、以中型轿车为主的汽车产业、以工程机械为主的机械产业、以电源建设为主的电力产业等以工业为主的第二产业,来带动新一轮物流基础设施投资、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全面扩大物流产业的需求量。

(二)充分利用下游产业的带动作用,提升物流产业的专业化程度

从物流产业的直接关联系数分析中可知,广西物流产业与其下游产业的关联性较高。随着广西工业化进程的加快,物流产业的下游产业如各类型生产制造业和批发贸易零售业衍生的物流需求越来越多,但是传统的自营物流模式无论从数量还是质量上均无法满足这些需求。而作为物流的专业化形态――第三方物流以其较高的物流服务水平与较低的物流成本,理应成为社会物流中的主流模式。广西应该通过区内重点产业的带动作用,鼓励推动钢铁、汽车、机械、有色冶金、化工等大型企业集团率先将内部物流剥离外包,优化供应链流程,逐步将原材料及零配件采购、运输、仓储、产成品包装、配送、回收等现代物流服务有效分离,扩大第三方物流的比重,提升全社会的物流专业化程度。

(三)发挥物流产业的主观能动性,加大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投资

从物流产业的完全需要系数分析中可知,广西物流产业的发展应该特别重视自身基础的建设。同时,物流产业的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分析也说明,广西物流产业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要远远大于经济发展对物流产业的拉动作用。因此,物流产业的发展不能单纯依靠经济的拉动,而必须具备主动自我发展的意识,这就要求加强物流产业自身的基础建设。因此,广西各级政府应该加强对物流产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对物流发展带有全局性的示范工程、物流重大项目和关键工程给予优先扶持;加强对符合国家资金投向的物流项目和物流企业的引导和帮助,做好前期工作,努力争取国家资金的支持;自治区财政预算内资金也应加大对物流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对重点领域和重点行业的物流项目予以倾斜支持;各地市也应根据各自财政状况,安排一定量的物流产业发展专项扶持资金。

(四)发挥区位优势,扩大与周边区域的货物贸易

从物流产业的生产诱发系数分析中可知,三类最终需求项目中销往省外对广西物流产业的生产诱发作用最大。广西应充分利用自身的区位优势,发挥西南出海出边物流通道作用,构建服务于西南、中南及华南,辐射内地、连接东盟的区域性物流中心,努力扩大与周边区域的货物贸易,特别是在当前《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的深入实施以及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成运作的大背景下,广西应该充当好中国―东盟贸易合作桥头堡的角色,通过大量的货物贸易带动广西物流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①张江华,李晓晨.我国物流业的投入产出分析研究[J].社会科学辑刊,2010,(05)

②魏明侠,王琳,李源. 现代物流产业发展的产业关联与波及效果研究[J]. 商业经济与管理,2009,(12)

③张光明,祝新.基于钻石模型的广西物流产业竞争力研究[J].开放导报,2011,(05)

④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广西物流业调整与振兴规划[EB

/OL].gxzf.省略/gxzf

_zwgk/zwgk_zfwj/zzqrmzfwj/201001

/t20100120_171322.htm(2009-12-25)

⑤廖明球. 投入产出及其扩展分析[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9

第3篇:产业发展对策范文

关键词 林业生物产业;发展现状;问题;对策;福建宁化

中图分类号 F326.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13-0198-03

21世纪被称为“生物技术时代”,生物医药及生物产业被视为新世纪的明星产业,是当今世界最活跃、进展最快的产业之一。2006年以来,国家制定了《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十六部委制定了《中医药创新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关于促进自主创新成果产业化若干政策的通知(〔2008〕128号)》《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技术创新有关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的通知(财税〔2006〕88号)》《国家税务局〈企业研究开发税前扣除管理办法〉(国税发〔2008〕126号)》《科技部、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发〈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的通知(国科发火〔2008〕172号)》等产业政策鼓励和扶持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近几年来,宁化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生物医药及生物产业发展,成立了由县领导亲自挂帅的生物医药及生物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和办公室,制定了生物医药及生物产业发展(2006―2020年)总体规划,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扶持措施。同时,宁化县被列为三明市“十一五”发展生物医药及生物产业的重点县之一。以上这些政策措施为宁化县生物医药及生物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空间,对促进宁化县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宁化县林业生物产业发展现状

1.1 虎杖研究和产业化开发利用取得显著成效

虎杖为我国传统的中药材,具有明显的抗癌、抑癌、抗氧化、抗衰老、抗炎症和降血脂等功效。尤其是近些年来,随着对虎杖主要活性成分白藜芦醇研究的不断深入,临床应用取得良好效果,其开发利用的领域不断扩大,是一个大有发展前景的药用、食用植物。

虎杖项目为福建省科技厅的“星火”计划项目(2007 S0039),由福建省林业科学技术推广总站和宁化县南方银杏发展有限公司的合作实施,项目于2007年1月开始实施,2008年11月通过三明市科技局组织的专家组评审和验收,所取得的技术成果国内领先。项目总结出虎杖种苗繁育、林下和田间栽培综合配套关键技术,具有明显的创新性;并制定了福建省地方标准《虎杖栽培技术规程》,经福建省质量技术监督局2009年7月31日公布,8月20日开始实施。现已建立虎杖种质资源库10 hm2,高效示范栽培基地100 hm2,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和效应,并在国内首次生产出风味独特、营养保健价值高的虎杖饮料,其制备方法的专利经国家知识产权局实质性审查并公布。目前国内多家药厂求购宁化县的虎杖药材,县政府、林业局已出台优惠政策鼓励农户种植虎杖,虎杖项目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1.2 大力推广银杏早实丰产栽培技术,形成规模效应

宁化银杏种质资源丰富,种植历史悠久,境内千年古树仍枝繁叶茂,硕果累累,每年为农户带来可观的收入。据调查,全县共有50年以上银杏大树130株,其中雌树111株,雄树19株,种质资源十分丰富。

1993年以来,林业科技人员通过优良品种选育、良种壮苗、适地适树、细致整地、精心栽植、嫁接和人工授粉等科学管理措施进行栽培对比试验,实现了本地良种嫁接苗3~5年挂果、6~8年初产的目标;并开展了银杏果用、材用、叶用、果材兼用,绿化大苗及花粉利用的定向培育,总结出了银杏早实丰产栽培技术,取得了较好的成效。现已建立银杏科技示范基地33.3 hm2、苗圃7 hm2、采穗圃2 hm2,并向全县推广种植1 330 hm2,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和效应。

1.3 油茶种植面积大,产业基础好

宁化县是国家油茶重点县之一,油茶栽培种植历史悠久,资源丰富,丰产培育技术成熟。现有油茶面积10 067 hm2,全县各地均有分布,油茶面积1 333 hm2以上的有淮土、安远、石碧3个乡镇,面积达6 333 hm2,占全县油茶面积的63%,其中淮土乡面积近3 333 hm2,居全县首位。油茶林主要为红皮桃茶和羊屎茶2个品种,红皮桃茶主要分布在淮土、石碧,而羊屎茶主要分布在安远等乡镇。据初步调查,宁化县油茶林的单位面积茶籽平均产量为300 kg/hm2,全县年产茶籽约1 534 t。平均单位面积产值为4 050元/hm2,全县油茶年产值约2 070万元。2004年通过招商引资,创办了“宁化县宁花科技食品有限公司”,生产能力为1 000 t的茶油精深加工厂,其产品“宁花牌”茶油获部级绿色食品标志认证。

1.4 中药材种植品种不断增加,产业后劲强

1993年以来,宁化县除了推广种植虎杖、银杏、油茶外,还进行了厚朴、杜仲、黄枝子、红豆杉等中药材的种植,现已种植厚朴114 hm2、红豆杉100.5 hm2、栀子7.6 hm2、杜仲31.2 hm2。

1.5 积极开展野生中药材的调查保护工作和试验研究,取得阶段性成效

宁化县野生药用植物资源十分丰富,蕴藏着许多珍稀、名贵中药材。为有效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该县的药用植物资源,于2007年3月开始,宁化县林业局组织专业技术队伍对宁化县境内的药用植物资源进行深入系统调查,拟对宁化县的中药材种质资源进行有效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现已调查确定276个品种,其中13个品种为珍稀、名贵中药材;属国家一级保护植物有南方红豆杉、伯乐树2种,属国家二、三级保护植物有香果树、花榈木、梨茶、短萼黄连、八角莲等,其中八角莲、金线莲、七叶一枝花、石蒜、沟距虾脊兰、八角枫、宽叶韭等药用植物和伯乐树(钟萼木)、香果树、南方红豆杉等已成为国家极濒危或濒危物种。目前,正在进行中药材种质资源库建设和部分重点中药材品种的前期人工驯化栽培试验研究等。

1.6 组织机构健全

宁化县于2007年成立了“宁化县生物医药产业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县林业局,负责指导全县的生物医药产业工作。

2 宁化县林业生物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2.1 缺乏林业生物产业加工企业,资源浪费严重

虽然宁化县的油茶、银杏种植面积较大,并形成了一定的规模,虎杖野生资源丰富、人工种植技术基础好,发展势头好;但目前县内还没有一家专业从事中药材加工的企业,这是制约宁化县生物医药及生物产业发展的瓶颈,没有加工销售,产业也难有进展。

2.2 野生中药材资源滥采乱挖严重,造成珍贵中药材濒临灭绝

长期以来,由于认识不足,对一些畅销、紧缺的中药材,只开发不保护,使资源数量锐减,分布范围减小,有的珍稀种类中药材资源濒临灭绝,中药材可持续发展已受到限制[1]。

2.3 人才缺乏,制约产业发展水平

药用植物基础科研和从业人员的数量、质量有待提高,对药用植物种质资源的收集、驯化研究工作研究不够专业。

2.4 品种认定和品牌建设工作滞后

宁化县当地筛选的虎杖、银杏(银杏果、银杏叶)、油茶等品种的产量高、品质优,但没有树立品牌和申请品种认定,使优良品种的推广应用进程缓慢。

2.5 产业发展方向定位单一

在资源培育方面,虎杖、银杏、油茶等许多中药材品种均是药食两用的植物,过去一直把林业生物产业的发展方向定位在药用开发上,而忽视了它的食用价值和其他用途。

2.6 产业发展后续资金缺乏

因前期投入资金不足,致使有的项目虽然进展顺利,取得阶段性成效,但未能达到理想的效果,如虎杖饮料的开发等,尚需大量的资金投入。

3 宁化县林业生物产业发展对策

3.1 总体发展思路

着力实现“四个转变”,即:从注重基地建设,向培育林业生物产业龙头企业转变;从注重药用植物提纯提取,向植物药、动物药、矿物药、微生物药等生物新产品开发转变;从注重原料药、药物中间体开发,向注重终端产品系列开发转变;从注重生物医药开发,向发展以生物医药为主的大生物产业转变。不断延伸产业链,逐步形成以林业生物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建立具有县域特色的林业生物产业基地[2]。

3.2 产业对策

宁化县中药材资源种类多,潜力大,民族民间中药材资源丰富;在加强保护的基础上,以科学技术为先导,进行合理开发利用。重点是发展在国内外具有竞争能力的名贵中药材的同时,重视一般传统中药材的培育,“突出重点、兼顾一般”,形成一定规模的产业。为此,提出以下几点对策。

3.2.1 加强中药材资源保护。收集与保护中药材种质资源,实现可持续利用。中药材资源是中药科研、中药材生产和中成药生产的前提和保障,对中医药行业的可持续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要大力做好宣传与保护工作,运用生物工程等现代科技手段选育中药材良种,利用先进的方法和手段(如生物技术)来快速繁殖一些珍稀濒危品种等[3]。

3.2.2 对药用资源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综合开发,提高综合利用率。近年来,生物技术在我国经济植物研究中已取得较大的进展,包括组织培养技术、细胞培养生产次生代谢产物、基因工程[4]等;运用现化科学技术改造传统的产业,重点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

3.2.3 发展深度加工,实施品牌营销战略和龙头企业带动战略。要想做大林业生物产业,必须走集团化、集约化、品牌化、现代化的道路,要进一步壮大一批企业,使其形成林业生物产业的“龙头”,即占有一定市场份额和有一定市场控制权的企业应联合进行中药重大产业化项目、政府贴息项目的论证,通过政府引导性投入,以品牌、品种为纽带,市场为目标,进行产业整合[5]。

3.2.4 加强重点中药材的GAP基地建设。建立规范化的中药材基地,是保护和利用道地中药材资源的有效措施。规范优质的中药材是药品质量稳定均衡的首要保障条件,强调对中药材生产过程中进行规范化的质量控制,改进中药材的种植技术,保护野生中药材资源和环境生态,是林业生物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之路[6]。

3.3 工作措施

3.3.1 加强组织领导。充分发挥林业生物产业领导小组的作用与职能,切实加大对林业生物产业发展的领导和指导力度,研究和确定林业生物产业发展的重大事宜,为林业生物产业发展规划、项目论证等重大问题提出可行意见并出谋划策,为引进项目提供信息,为联系科研机构创造条件,为林业生物加工企业提供技术指导和支持,为宁化县林业生物产业发展营造良好氛围。

3.3.2 制订产业规划。加强规划引导,充分利用建设海西优惠政策,发挥优势,形成亮点。高起点、高层次制订宁化县林业生物产业发展规划,进一步明确宁化县林业生物产业发展的目标、重点领域、主攻方向、产业布局等。

3.3.3 加强科技交流。进一步加强与福建农林大学、福建中医药大学、福建省林科院科研院所的联系,积极引进国内外的研究开发力量,建立集研究开发、技术创新、中介服务于一体的生物医药公共创新服务平台。充分利用高校现有的技术力量和科研条件,搭建政府指导和高校为主体的林业生物产业研发平台。鼓励企业和高校、科研机构加强产学研合作,联合开展生物技术成果转化,为林业生物产业企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3.3.4 加强人才培养。人才队伍的建设要紧紧抓住培养、引进、使用3个环节,要制订和实施林业生物产业的企业家和科技研发人才培养计划,每年选派专业管理和科研人员到相关知名高校、科研院所等进行培训和深造,主要培养具有高端知识结构的研究人才和各类专业技术人员,服务于初始的流通环节及具体指导中药材的人工种植工作。

3.3.5 建设产业园区。为建立有特色的现代生物医药产业园区创造条件,逐步建立、完善林业生物产业中小企业培养体系,引进、培育一批中小型林业生物产业企业群体,鼓励林业生物产业企业间的兼并、联合和重组,着力培育创新能力强、具有竞争力的林业生物产业龙头企业,努力打造高水平、高档次林业生物产业基地[7]。

3.3.6 加强产业招商。积极开展林业生物产业招商活动,加大项目推介力度,建立专业招商队伍,加强专业招商人才的培养,提高招商的策划水平和专业服务能力。组织招商小分队赴沿海经济较发达的省市和台湾地区开展项目宣传、推介和招商,吸引国内外知名大企业、大集团到宁化县建立生产和加工基地,主动承接林业生物产业的转移。

3.3.7 政策与经济扶持。要给林业生物产业予以政策倾斜,加大培育扶持力度,使优势企业做大做强,重点产品积极争创知名品牌,重点项目早日促成落地,尽早形成林业生物产业的群体优势。政府在政策、经济上重点扶持辐射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提高产业规模化水平。

4 结语

宁化县具有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丰富的中药材资源,悠久的中药材栽培历史,优良的药材品质,奠定了林业生物产业发展的基础。特别是近10余年来,在中药材栽培利用研究和示范栽培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目前,亟需采取有效措施对野生中药材资源进行保护、繁育和合理开发利用,特别是对道地中药材应加大其生物学特性和驯化栽培技术的研究,建立规范化的中药材生产基地,深入开展中药材的药用部位、新品种选育的研究。此外,还应加大政府投资引导力度,促进林业生物产业的发展,走集团化、集约化、品牌化、现代化的道路;重点培植当地的林业生物产业龙头企业,并做大做强,带动林业生物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5 参考文献

[1] 姜建国.三明市药用植物资源开发现状及产业化对策[J].福建林业科技,2007,34(4):176-180.

[2] 王业桥,杨本鹏.海南药用植物资源及其保护与利用[J].中国野生植物资源,2006,2(5):21-24.

[3] 常宏志.陕西药用植物资源的开发与用于[J].林业实用技术,2008(4):36-37.

[4] 胡忠,李庆云,曹军.药用植物基因工程的研究进展[J].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2002,10(4):371-380.

[5] 赵惠英.加快西北地区中药产业发展的对策研究[J].特区经济,2006(11):289-290.

第4篇:产业发展对策范文

关键词 农业产业化;思路;对策;广东梅州

中图分类号 F3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11-0328-02

为加强梅州市与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华南农业大学长期农业技术合作,发挥农业种植养殖专业户作为现代农业发展重要作用,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促进梅州市农机经济发展,集思广益,对如何进一步探索梅州市农业产业化新路子的举措进行认真的讨论研究,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达成共识,提高梅州市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实现小康社会。

1 梅州市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思路和方向

梅州市发展农业产业化,要围绕“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争当农业强省排头兵”这一目标,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农业的支柱产业和主导产品为重点,耕山致富,优化组合资金、科技、人才、土地等生产要素,综合运用水利、交通、信息等社会资源,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集约化经营、规模化发展、标准化生产、机械化操作,做好农产品深加工、品牌化建设、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形成种养加、产供销、农工贸、经科技一体化经营体系,使农业走上自我发展、自我积累、自我约束、自我调节的良性发展轨道的现代化经营方式和产业组织方式。充分发挥资源优势,改造传统的自给、半自给的农业和农村经济,使之和市场接轨,使产业链不断延伸,不断提高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和国际竞争力,在家庭经营的基础上,逐步实现农业生产的专业化、市场化和社会化,力争用5年时间实现梅州市从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转变。

2 发展的主要目标和任务

主要目标:到2015年,梅州市农业总产值和农业增加值年均增长5%以上,信息和市场流通服务体系逐步健全,建立完善的农产品质量标准检测检验体系,农产品能够顺利进入国内外市场,农产品基地化、标准化、组织化程度和加工转换水平逐步提高;农民来自农业产业化的收入逐年增长,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2%以上。主要任务:重点发展南亚热带特色农业、园艺业、优质禽畜水产等效益农业,在稳定粮食、油料作物种植面积基础上,努力做大做强水果、茶叶、油茶、南药、优质稻、蔬菜烤烟以及畜牧水产养殖等特色主导产业和产品,使之逐步形成良种苗繁殖、饲料生产、科学种养、保鲜加工、市场销售比较完整的一条龙经营。

3 发展对策

3.1 充分发挥农业产业化主体的组织作用,完善农业经营模式和分配机制

一是大力扶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围绕当地主导产业和特色产品,积极鼓励和引导生产经营服务内容相近的农业专业合作社、农产品加工企业等开展横向联合,组建合作社联合社,共同开拓市场。探索开展农村资金互助合作,重点推行合作社内部资金互助社、农村社区性资金互助社、赊购赊销资金互助合作社、政府扶持性融资组建的资金互助会等4种模式。二是大力扶持发展农业龙头企业。落实好国家、省有关优惠政策,重点在财政项目资金、税收和信贷、科技研发、建设用地、产品出口服务、农产品品牌申报等方面,对农业龙头企业予以扶持。完善农业龙头企业与农户建立“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机制,积极推进优势产品向优势企业集中,优势企业向优势产业和优势区域集聚。

3.2 着力抓好农业产业化示范区建设,增强辐射、带动效应

一是全面推进梅州市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目前,全市已建立部级现代农业示范区5个,省级农业示范园区15个,各类农业示范基地、标准化示范区、农业机械化示范县、种植示范片、农业科技示范村等107个。将现代农业示范区作为农业产业化的先行示范基地和建设现代农业强市的重要载体,以粮食、果蔬、油茶、茶叶、南药、畜牧水产、林业、休闲观光旅游农业等特色主导产业为重点,突出抓好梅州市文化旅游特色区、农业旅游园区、生态农业园区、农产品物流园区、农产品加工园区等现代农业产业化园区的建设。二是重点打造梅州市农业产业化示范中心区。充分利用该市丰富的土地资源优势,建立梅州市农业产业化示范核心区。招商引资,利用他们的资金、技术、信息、才能等优势,建设高水平的种植养殖、加工、物流、休闲观光等功能区,成为全市现代农业产业的示范区。探索出一条“土地流转上规模,名优品种上水平,先进设施上档次,标准生产保质量,产品加工增价值,信息服务促增收,旅游观添效益”的产业化经营新模式。

3.3 着重发展农产品加工、流通业,增加效益和附加值

从梅州市的实际出发,从5个方面着力搞好加工、流通业,提升农产品附加值。一是大力培育、引进农产品加工企业。特别要重点发展果蔬、茶叶、南药等农产品加工企业,扶持其进行技术改造、产品研发和市场开拓。二是推进“农超对接”、“农校对接”等产销对接。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米袋子”、“菜篮子”基地,为超市、学校等对接单位提供更加广阔的选择空间;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实行标准化生产、创立名牌农产品、办理农产品质量认定认证、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溯源管理制度,为“农超”、“农校”等产销对接活动搭建高效、便捷的平台,让更多物美价廉、环保的农产品走上百姓的餐桌。加强市场监管,让人民吃上放心的食品。三是加大科研合作力度。引导和鼓励企业积极与国内外知名企业、院校及科研机构开展合作,建立企业研发中心,不断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提高农产品加工率和商品率,提升农业产业化和组织化水平。四是抓好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高起点、高标准建设功能强大、设施先进的农产品批发市场。加大招商力度,引进在国内具有较大辐射能力的知名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参与当地市场建设,利用其巨大的网络资源、信息平台,促进当地市场迅速崛起,健康发展。对于符合当地产业政策和发展规划的农产品批发市场,从立项、审批、征地、建设、金融、税收等各环节给予支持。五是抓好冷库建设。大力推进中心冷库、田头冷库建设,着重培育一批技术创新能力强、带动能力强的农产品冷藏保鲜加工龙头企业,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和企业冷藏保鲜加工水平。

3.4 积极稳妥推进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流转,促进农业生产经营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

加强农村土地管理,全面推动农村土地确权登记发证工作。建立健全市、县、镇、村四级服务网络,抓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规范管理和指导服务,建立与现代农业高效发展要求相适应的农业经营机制和农村土地流转机制,积极稳妥推进土地流转,开展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组建土地股份专业合作社试点,探索农村土地规模化经营模式[1-2]。

3.5 大力实施品牌战略,提高农产品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

实施品牌带动战略,鼓励企业积极创建广东省名牌产品、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产品,打响梅州市特色农产品品牌,提高现代化农业竞争力,大力开拓国际市场[3-4]。积极举办和参加各种农博会,大力发展农业会展经济,完善对企业创品牌的激励机制,培育梅州市在国内外有影响力的知名名牌。

3.6 依靠科技推动,大力推广应用农业先进技术

一是加强新型农民培训。积极实施“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科技入户示范工程”、“产学研”基地、“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示范县项目”,开展实用技术培训、科技下乡活动等,采用多形式、多渠道、多层次培训农民,培育造就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推动农村科技的深入发展。二是积极推广应用先进适用技术。积极推广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测土配方施肥、农作物无公害生产、作物秸秆腐熟还田、“水肥一体化”灌溉施肥、农作物病虫害综合防治高产栽培等农业先进技术,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提供技术支撑。

3.7 加大政策、资金扶持力度,改善发展环境

一是依靠政策驱动,落实和制定有关优惠政策。落实惠农政策,为农业产业化提供政策保障。二是加大财政、金融信贷、社会资金投入力度,为农业产业化发展提供支撑。各级财政要优化投资结构,每年安排农业产业化专项资金,投放市场前景好的农业产业化经营项目和基地建设。各个银行、农村信用合作社要把农业产业化经营作为投入的重点,给予资金倾斜,支持解决企业技改贷款及农副产品收购流通资金贷款。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吸引外地、外商资金,以多种方式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项目。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支持和鼓励龙头企业上市直接融资。三是建立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风险保障机制。各级政府要为农业产业化风险资金出一部分资金投保,做到能及时、有效化解生产经营的风险。同时,农业、经信、外贸、粮食、供销社等部门要建立农业产业化经营专项扶持费,用于扶持重点农业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和生产基地建设。

4 参考文献

[1] 尹成杰.关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思考[J].管理世界,2002(4):1-6.

[2] 辛逢春.我国农业产业化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08, 36(4):1663-1664.

第5篇:产业发展对策范文

1.1传统落后的林业观念束缚着人们对现代林业的认识。

现代林业是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以生态建设为重点,以产业发展为动力,以全社会共同参与和支持为前提,实现林业资源、环境和产业协调发展。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高度统一的林业,与传统的林业有着本质的差别,传统的林业产业一直把林业作为经济产业来发展,为社会提供的只是有形的林产品物质,人们对林业的认识只存在着林木。现代林业产业体系则是一个集生态、经济、社会效益为一体的综合系统,是惟一具有公益事业与基础产业双重性质的产业。我们要从“传统林业”的“木材利用”观念中解放出来,转向“生态利用”,逐渐实施“生态林业”的经营利用制度。

1.2林业产业的科技含量低下。

传统林业产业经营理念严重影响着现代林业产业科技含量的提升,当前全区林业发展的方式基本上还属于粗放型、外延式的,集约化程度较低,林产品生产加工量少,精深加工少,低值产品多,附加值产品少,一般产品多,名牌拳头产品没有,总体处于农户型、分散型经营状况。加工企业少,质量偏低,龙头企业没有。经济林培育科技转化率低,往往只是借鉴外地生产经验,产量、质量靠“天”因素较多。人工林以乡土树种为主导,是否需要更换品种考虑的少,花卉苗木的发展依靠外地经营者种植和外运来。林业科技创新意识不强,单凭自己的经验来发展林业产业。

1.3林业经营管理政策有待完善。

处在由传统林业产业向现代林业产业转变的过度时期,势必将在体制、政策、法规上作重大调整,林业经营机制、国有林业改制等都尚未有真正可操作性的政策,全区18个国有林场问题很多,其中不少是涉及到林场职工安置问题、养老问题等等,这不是一个林业部门能解决的问题,涉及到政府、财政、社保等各部门,对此没有一个明确的协调机制,只靠林业部门从中协调。

2、发展的对策和措施

发展林业产业化必须以现代林业的理论为指导,转变传统林业轻生态、重经济的观念,重点抓住科技创新、体制创新,优化产业结构,建立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相协调的三维系统,促进人类与自然和谐发展,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

2.1加快完善林业政策,改革创新林业产业经营机制。

现代林业的转轨发展阶段,特别在林业产业经营的利益分配上,要在充分调查和论证的基础上,采取更为灵活的政策,实施增资增效为目的利益的分配机制,培育扶持农村专业经济合作社和行业协会,带动农户以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制度谋求共同发展。利用丰厚的民资,鼓励民营企业参与林业建设,予以财税、金融、信贷方面的政策优惠,延长其贷款期限,降低利率,对于参与公益林建设的企业,政府要予以一定的财政补贴;对确属投入荒山造林的贷款债务,政府应作公益事业投资解决;调动有经济实力的行政、事业单位参与林业建设,达到全社会办林业的效果。国营林场实施分区经营,分类经营,政府完善保障体系,交足林场职工的养老保险,优先为林场职工创造再就业条件,为国有林场的发展创造符合市场经济的管理机制和合理的林业经营机制。

2.2转变林业经营观念,积极开发生态经济产业。

从海原县林业产业结构的分布特点,从经济、社会、生态的综合效益来看,二、三、一的林业产业结构模式比较合理,但长远来看,这种结构会发生一定变化,特别是全林业产业中强项产业木加工行业,现有80%以上的木材为外调,全区现有的林木资源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展,林木资源将严重匮乏,反过来又影响木加工的强项产业,因此,我们在重视生态效益的基础上,优化提高一产,巩固加强二产,加速发展三产。在经济林的培育上,重视高标准、高质量的特产林、速生丰产林的培育和优化,提高林地产出率。积极鼓励企业发展“定单林业”,消除林农不敢培育速生丰产林的心理顾虑。同时我们也要改变部门林业的观念,逐步建立全民参与“社会林业”的新概念,使社会各阶层和人民群众自觉参与保护和培育森林。通过政策和投入,有效引导群众参与林业的经营活动,发展乡村经济,增加群众的收入,加快农民致富奔小康步伐。

2.3依靠科技创新,打造精品产品。

传统的林业,纯粹以粗放型、外延式的经营方式为主,产品质量差,效益低,完全不能满足现代人们不断发展的生活需求,严重制约了林业的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加大科技改革的步伐,提高科技的转化率,以提高效益为重点,转变林业产业经营机制,变粗放型为集约型,由初级产品向高级产品转化,由产品单一向多样化转变,由资源密集型向技术、资金密集型转变;发展基地型、企业型林业产业,扩展枸杞、杏、梨、沙棘等生产基础,多样化、精品化地加工林特产品;积极联系科研机构和院校,进行科技“联姻”,改良我区传统林产品品种,改进林产品加工工艺。

第6篇:产业发展对策范文

关键词:农机工程;现代农业产业化;发展对策

近年来,我国农业机械化和农机设备稳步提升,农业生产水平和规模不断扩大,利用专门的生产机械进行农业生产,极大地节省了人力和物力资源,提升了农业生产的效率,促进农业产量的增长。农机工程不仅是社会变革的必然选择,也是农业发展的大势所趋,农机工程对农业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与价值,但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存在着很多问题,如果不及时针对这些问题给出措施,将会阻碍农机工程对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进程。

1现代农业产业化的发展现状

现代农业产业化在中国发展较晚,相对于国外而言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我国的农业现代化发展和相应的政策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农业产业化一直处在不断更新发展的阶段。我国是在1956年最初提出农业现代化方针,而且建立了以实现农村提取、城市产业资本积累的主要目标。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我国在2015年1月份颁布的党中央的一号文件中就提出了要坚持一二三产业相互发展的道路,转变生产导向,由此来积极的转变我国农业生产的模式。对于“现代化农业”的定义,早在2007年的党中央一号文件中提出,并且对如何构建现代农业框架进行了分析[1]。在文件中明确指出,要用现代化的理念以及市场发展现状进行农业发展的管理,同时要用现代化的科学技术对农业生产进行改革,用现代化的体系来管理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培养现代化新型的农民来发展农业。随着市场经济和现代农村环境的变化,农业生产的发展也一直在不断更新,现代农业产业化的发展离不开农业机械化和先进的农产品设备,要转变农业产业化的理念,完善农业管理各方面的规章制度,提高农民素养,结合各地农村发展的实际情况,制定农机工程发展的现代农业体系,顺应新时期农业市场的发展局势。

2农机工程发展对策

2.1改善观念,强化意识

在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时期,对于农机工程在农村的推广不要太过急于求成,这样反而会导致农业机械在现代农业生产过渡更新与淘汰,与农业产业的发展衔接不自然,导致无法发挥农机工程的意义与价值。要大力鼓励、支持和引导开展现代农机工程服务工作,宣传农机工程对发展现代化农业产业的重要性,通过各大媒体平台进行推广,在农村建立相关的农机合作社,与相关的企业进行合作,加大农业科技推广工作,更好地服务于农业发展。同时也要加强对农民的服务意识,使农机产品更好地服务于农民,大力向农民推广先进的农机产品,如土壤耕作机械、施肥机械、作物收获机械等不同种类的农机,剔除农民根深蒂固的传统农业生产的陈旧观念,进而推进机械化农业生产的发展进程。

2.2提升农机队伍的素质

全面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养,提升农村的整体科技教育水平,对推进农业生产科学化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农技干部和农机操作人员只有具备丰富的农机知识储备和专业的农机操作技术,才能将农机产品深入到广大农民队伍中去,因此,农机专业人员的专业素质直接影响到农机产品今后的发展状况。因此,国家要加大农业科技人才的培养,培养全面发展的农村实用型人才[2]。同时,随着我国农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农作物的种类也在不断更新换代,而且在农业机械的生产中也会涉及多领域的农业范围,只有具备高素质的农业方面的人才,才能使农机工程在农业发展中稳步向前。

第7篇:产业发展对策范文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5)19002301

1 引言

随着城镇化进程,我国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农业物质技术装备水平不断提高,农户承包土地的经营权流转明显加快,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已成必然趋势。加之,农业产业化是我国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提出的客观要求,对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优化土地资源配置、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农业比较收益及促进农业技术推广应用有重要作用。而垫江是市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示范县,并存在龙头企业少而小、带动能力不强,主导产业不突出、专业化水平低,商品基地发展不足、经营规模太小,组织化程度低、难以推进农业规模化大生产及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滞后等现状,所以探索垫江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就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2 制约垫江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因素分析

基于生产函数Q=f(L,N,K,E)且立足垫江农业发展实际,本节把影响因素做了转化与拓展,试分析制约我县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因素。

2.1 劳动人口素质低下、人力资本严重短缺

一是我县农民及其子女受教育年限较低,在家务农劳动者受继续教育机会少,成年尤其老年农民的文盲率比较高。据统计,我县农村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为9.3年,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比重达52%,受过专业技能培训的农民仅占21%。这些导致我县从事农业的劳动力对科学知识接受能力较差,造成技术应用水平落后。二是我县大部分农民思想比较保守、“小富则安”,市场意识、竞争观念淡薄,参与市场竞争能力比较低。三是大量劳动力,尤其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导致劳动力流失和农技人员急剧减少,剩下的老人、妇女及文化很低的中年人很难肩负起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重任。

2.2 农业基础设施落后、开发难度大

我县交通相对东中部地区较闭塞、通信也较落后,这导致我县经济环境封闭、信息短缺,商品生产受制约,进而阻碍了农业产业化发展。以交通基础设施为例:到2013年底止,我县公路里程2586公里,人均拥有路网仅为2.7米,为东部的1/3和中部的1/2;高速公路通车里程76.4公里,仅占全市总里程的3.1%;县二级以上高级公路占总高速公路的仅11.4%;对于县内,诸多乡村公路多年得不到修缮、路面硬化,多数田间道路过窄过陡。以上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我县农民的生产、生活成本。

2.3 农业资金短缺、有效投入不足

总所周知,资本是农业发展最重要的生产要素之一;资本积累有自身资本积累和国家财政信贷支持两种途径。从农业自身资本积累看:垫江县农产品商品化程度低、农业比较效益低,绝大多数农民的收入大部分用于维持日常生活开支,用于扩大农业再生产的自我积累资金几乎为零。这样农业资金投入只有依靠国家财政信贷支持。但从国家财政信贷支持看:我国尚处于发展中阶段,各领域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而我国又面广人多,国家落实到单个地区的政策性资金也就十分有限,且这些下发给地方的政策性资金大都用于弥补地方收支差额,用于生产性投入的资金数额不大。同时,我县对发展农业上应有的优惠、扶持政策远远不够,没有真正把农业资金用于发展农业方面。以上这些都导致农业有效投入不足。

2.4 体制不活、政府扶持农业发展的行为存在一定偏差

一是县农业发展尚未形成良好的运作机制。从农作物物种选择、农业技术推广到农产品销售等都没形成高效运作的有机整体,往往某些环节超前,另外一些环节较滞后,极大降低了农产品市场化、商品化程度。二是职能部门相互干扰严重。目前,国家对农产品生产、加工和销售等各环节基本上实行分段管理,我县部门间的利益格局未能合理定位,部门既得利益存在冲突,各职能部门都希望加强微观管理职能而缺乏全局观念和整体利益,部门分割状态的体制造成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的严重脱节和不协调。三是我县的土地使用权流转机制的不灵活和不健全也对农业发展产生了不良影响。

3 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对策建议

市场带动发展型要求所在地要有完善的基础设施且对交通运输能力要求较高,主导产业带动发展型需要地区有相对突出的资源优势且这种类型发展下产业(产品)结构单一,对市场需求的动态适应性不强。鉴于我县尚无水路及铁路运输,同时县内农业发展起步较晚、农民市场意识与竞争意识淡薄等等,所以我县应依靠合作组织、龙头企业促进农业产业化建设。

3.1 大力发展农业合作社

一是加大资金支持力度。农业合作社所从事的基本上都是与农业相关、风险较大、效益不高的行业,极不利于吸纳城市富余资金。因此政府要建立农业合作

社发展基金用来支持合作社的生产发展、技术进步、贷

款贴息、教育培训等,对合作社的生产经营和扩大经营规模、开拓市场、增加设施投资等给予全程信贷支持。二是改善农业合作社融资环境。缺乏资金支持导致合作社发展后劲不足,不能支持会员发展新产业和扩大经营规模,更不能支持合作社建立自己的经济实体和扩大服务内容。三是加大政府职能部门支持力度。从理论上,政府支持力度越大,农民合作社组织发展的阻力就越小,运行成本就较低。对农户来说也相应地减少了参与成本,有助于提高其参与积极性。如农委、科协、农机站、供销社等可通过兴办专业合作组织更有效行使其职责。我县可在自身职权范围内采用减税、低税和免税政策来支持合作社的发展。四是创新方式解决法律环境方面难题。随着合作社的发展出现了比如土地股份合作社等新问题,我县应对农民以土地经营权入股合作社的方式、价格、期限、土地入股和货币入股的关系、分配方式及入股后合作社对于土地权利等作出明确的规定用以规范土地股份合作社的发展和农民以土地经营权入股合作社的行为。

3.2 鼓足劲发展农业龙头企业

第8篇:产业发展对策范文

关键词:林业种苗 现状 发展对策 分析

中图分类号:F30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8(b)-0229-01

1 我国林业种苗产业现状

近些年我国林业一直都是处于前所未有的兴盛阶段,我国党中央国务院已经要加强林业管理,提升我国环境质量的命令。这对于我国林业部门来说,是抓住机遇的良好时机。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也大力鼓励和支持林业部门的发展,对于一些中小型的个人育苗以及集体育苗的投资方都已已经获得了良好的经营模式,各级政府和国家的相关部门对林业的发展和前景也给予了更高的期望。

2 种苗产业发展特点

2.1 林木良种基地化初步形成

目前在我国很多的地区已经形成了林木发展的良种基地,很多先进省市都已经普及苗木基地的繁育基地,繁育基地的形成有助于种苗的繁育,能够实现在各个地区的种植或是种苗的繁育。可以进一步的加大林业种苗的培育范围,对于一些优质的种苗还可以选择适合其自身的气候进行定向培育。

2.2 非公有制性质育苗占主体

拒不完全统计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很多地区出现个体或是以私营为主的育苗企业,据统计显示这些企业并不占少数,由于非公有制企业的出现使得我国林业得到了多元化的发展,国家会对非公有性质的私人繁育基地进行一定程度的资金鼓励,这样不仅对私人种苗培育基地进行精神上的激励,还会使得我国的非公有企业在种苗繁殖当中占据主导地位。

2.3 树种、品种不断丰富

在近些年当中,我国林业的品种不断的增加,随着品种的丰富,一些优良的种苗品种在如今的占有比例也不断的增高,例如有一些杨树品种,如NL――96杨、NL――895杨等优良品种在当今的林业种苗产业当中占有很高的比例,并且还有一些经过人工嫁接和杂交的柳树品种,如J――795、J――799等,除此之外我国还引进了金丝柳等众多新品种。使得我国的林业种苗种类更加的丰富。

3 我国林业在种苗产业方面存在的问题

3.1 造林品种单一,优良种苗选择空间窄小

目前我国林业虽然存在众多的种苗选择范围,但是种植者并不多,多数的种植者都是选择成活率较高的杨树和柳树,但是其他的树种且很少得到关注,主要原因就是因为其他树种的成活率较杨树和柳树来说低很多。每当春季进行选苗的时候选择范围有限,选择空间较小。影响了第二年的种植效果。

3.2 育苗标准化管理差,病虫害严重

当今林业当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当属病虫害问题,由于林业在种植种苗的时候很多苗圃都加大了种植密度,国家规定是100 m2种植450株左右,但是事实上很多林业种植户为了增加种植密度将100 m2内种植株数高达700株以上,这样的种植方式确实能够增加种植数量,但是却不能达到预期的种植效果,自然就不会得到优良的种苗。当第二年种苗的体抗力会降低很多,据调查显示连续多年种植的作物出现苗木溃疡病和缩叶病的非常多,对林业的生产和发展造成了很大的损失。

3.3 苗木生产、经营监督力度有待完善

当今我国在林业监督和管理力度方面管理的较为完善,但是主要问题出现在一些小的农户身上,由于一些农户的法律意识和专业知识淡薄,不懂得管理措施和监管方式,造成一些小型的林木场所出现很多不该出现的问题,进而造成不必要的损失。这些状况多数存在个体户身上,或是一些无证经营者的林木场所。

4 种苗产业发展对策

4.1 健全组织机构,为种苗业发展提供保障

自从2003年以来我国相继出台一些有关林业的政策和法规,以及林业种苗协会,这些规定已经颁出,就受到很多林业界人士的关注。主要目的是为我国种苗业的发展和未来提供强有力的保障。拒不完全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很多地区推出“放心苗”的苗圃建设,并在特定的时间内对一些从事种苗工作的工作者进行定期培训,以增加其专业知识。

4.2 建立种苗基地,加快良种化育苗进程

为了能够使良种的种苗迅速的繁育和培养,我国已经在很多地区建立了种苗繁育基地。在2003年统计数据显示我国种植种苗面积已经达到174公顷,培育的种苗主要用于绿化和造林,为国家实现绿化和环境保护作进一步的贡献。预计到2020年我国可以实现预期的绿化成果。

4.3 明确职责分工,加强育苗技术指导

为了使种苗的育种工作得以落实,林业有关部门需要对工作人员的分工做具体的落实。主要需要落实的部门是管理部门和技术部门,由于技术部门在种苗的繁育和种植当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一定要加到对此部门的管理和人员的培训。重要的是对技术指导人员加强相关技术的培训。

4.4 优化树种结构,培育乡土树种

目前由于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存活率高的树种越来越少,造成了树种单一的现象。为了维持原有的生态系统,林业在繁育种苗的时候应当注重多元化的发展,增加种苗的繁育品种。积极推广一些适合我国地区种植的树种,为实现林业绿化做出应有的贡献。优化树种并非短时间内就可以完成,需要长时间的研究和探索,这就需要技术人员的细心和观察,培育优良树种、推广优良种苗。

4.5 加强依法治种,强化种苗行业管理

为了使种苗的种植得到广泛的推广,应当加强我国的种苗行业管理,加强种苗的依法种植力度,例如严格控制《种子法》等有关法律的相关规定,并且强化种苗的监管和监督的力度。林业有关部门应当加强对有关人员个人的专业技术能力。并且林业部门所选用的种苗应当经过省级以上林业部门的审定的品种。

5 结语

总而言之,在当今我国林业受到大力扶持的时代下,我国林业应当紧跟时代的步伐,不仅要繁育一些适合我国某些地区的种苗,还要全力推广林业的种植进程。为了实现生态建设的发展做出应该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陈勇.“入室”环境下国营林业产业的对策研究[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2,2(2):54-59.

[2] 段绍光.河南省平原农区林业产业体系建设基本框架与对策研究[J].河南林业科技,1998,18(2):24-25.

第9篇:产业发展对策范文

关键词:农业集群循环经济特色经济

1我国农业产业集群基本状况

我国许多地区已经产生和正在发展农业产业集群,他们以乡村农民企业家、城市科技实业家、外资、港台资本家和国有企业等为驱动主体,在不同的背景下,以不尽相同的方式组织农业生产,农业产业集群基本上可分为劳动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两种,其中以农业科技园和现代农业示范区存在的农业集群总数已达到440多个。从主要类型和相关问题角度来看,我国农业集群的基本情况主要有以下内容:

1.1根据地区区位优势,建立在农村或乡镇工业基础上的农业集群,并形成专业化小城镇

例如广东东安的农林牧渔产业群,已形成的优势农产品规模集聚区有淡海水产品、畜禽产品、林果蔬产品、特经产品和粮棉油产品五大板块,生产的优势农产品主要种类有18种,其中1/3的品类与国家对农业区划要求主攻产品目标相衔接,2/3与融入国际产业链,应对入世要求相吻合,集聚区内注册的品牌有45项。

1.2依靠科技、专业优势建立的高科技农业集群

陕西杨凌示范区充分发挥杨凌的农科教整体优势,经过6年多的发展,从开始的17家企业发展到现在的680多家,初步形成了包含生物工程、环保农资和绿色食(药)品三大特色产业,新区技工贸收入从建区之初的几十万元达到2003年的28亿元,年均增长60%,GDP年均增长30%,杨凌已经成为陕西省经济发展最具潜力的增长点之一。新企业的衍生和中小企业的发展、企业家的成长和产业文化的变迁等现象十分明显。另外包括农业科技成果交易、信息咨询和技术培训、农产品和农资的物流配送等涉农服务业也是发展重点。

1.3以市场为依托,发展特色农业集群,即通过贸易集群带动生产集群

如广东竹器编织产业集群基本形成。以信宜市怀乡、东镇、白石等镇为主体,以信宜市万事利实业有限公司和信昌林产工贸公司为龙头,已基本形成产、加、销、出口一条龙的竹器编织产业集群。2003年,信宜全市共有竹器编织中小企业1000多家,其中有自营出口权的企业103家;2003年实现产值近18亿元,出口创汇2.18亿美元,产品出口到美、日、欧、澳等国家和地区,目前出口订单不断,生产前景看好。由于竹编产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仅2003年该产业就联结带动农户10万多户20多万人就业,有效地解决2万农村部分剩余劳动力就业的问题。

1.4外来资金带来多个配套企业发展起来的农业集群

如台商在福建农业投资范围由原先的种植业、水产和畜禽养殖业、农产品加工业扩大到农业关联企业乃至观光休闲农业,特别是出现了整个农业产业上中下游一体配套投资的现象,除农业生产领域之外,还投资产后的加工、贸易、销售和产前的种苗业、化肥、农药、农用机械、农产品加工机械和食品加工包装设备、农产品运销设备等领域。这种农业集群化生产组织模式促进了产品质量和效率的提升,在带动投资地产业提升和整体经济发展的同时,竞争力不断加强,效益不断增长。

1.5在改制后的公有企业基础上经过企业繁衍和集聚形成农业集群

例如广西贵糖(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由广西贵港甘蔗化工厂独家发起定向募集改组创立。其前身是建成于1956年的广西贵县糖厂,1994年完成股份制改造,组建成定向募集的广西贵糖(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目前贵糖拥有日榨万吨的制糖厂、大型的造纸厂和酒精厂、轻质碳酸钙厂。这些企业为蔗糖和衍生产品的深加工及相关原料、技术的支持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生产环境;同时,在贵糖周围又有一批为之服务的运输、仓储等企业,这些企业都促进了糖业集群的发展和运行。

整体而言,我国东部的农业集群发展较好,正如波特所说,市场经济越发达、市场机制越健全的地方,集群越健康。在以中小企业为主农业集群中,尚存在主导产业不明显,难以形成产业优势,“跟风”仿效,盲目培植主导产业。我国大部分农村地区的经济结构是以粮、猪为主,其他产品较少或没有形成规模,区域化生产和主导产业不明显。有些地区提出要抓十几个主导产业,但最终没有形成规模,也就难以形成产业优势。有的地区在实行区域化生产和选择主导产业时候,对自身区位条件了解不够、竞争仿效等问题突出。

2发展中国农业集群的建议

(1)第一,政府通过政策、项目、财税等手段,加大对基础设施、有技能的劳动力群体和信息服务的投入,使本地企业间建立学习和交流机制推动企业间建立联系以促进学习和交流,增强企业之间的“信任和承诺”,形成植根于本地的农业集群等形式,从互补的人力、信息和技术资源中获得协同作用,促进企业之间的知识流动,营造有利于产业集群形成发展的产业生态。第二,要加强有利于实用技术的扩散和企业家精神的培养的各类教育培训机构、行业协会等的建设,多组织商品博览会等交易会,这既能提高区域产品的知名度,又能促进供需双方进行产品技术交流,加强本地企业与外地企业。进行联合开发,共建技术开发机构;注重生产型企业也注重吸引研发和技术服务机构转变,营造有利于产学研结合的创新氛围,吸引国内外大公司兼并本地企业。这些都是以区域内合作文化氛围及信任程度为基础的,企业间的“信任”和“承诺”是维持集群的必要条件。政府可设立中立的权威机构为本地中小企业提供信誉评估,可以帮助中小企业跨越寻找合作伙伴的障碍,同时降低外来公司甚至跨国公司在建立本地化供应体系过程中的搜索成本,鼓励外来公司生产本地化,促进农业集群的形成。

(2)加强物流和信息服务,建立健全中介服务体系。可建立农产品物流公司、信息中介公司及其他服务性公司,以有效地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并提高农业生产规模,也能提高农户工资性收入的比重,成为农业产业集群提高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农业产业集群不是孤立地发展的,必须有一个完善的服务体系,主要包括:①各种规范的咨询和中介服务机构,如管理、技术、信息、人才、财务、金融、法律等方面的中介服务;②完善的创业服务中心,依托大学、科研机构和有实力的企业集团,兴办能够为创业者提供共用技术开发平台的专业技术孵化器,为处于种子和创建阶段的高新技术企业的成长提供孵化器功能;③教育培训体系,其职能是提供人才保障。同时根据不同企业的不同发展阶段和不同业务范围,提供相应的服务,为促进产业集群提供良好的发展基础;④完善集群中间产品市场体系,强化相关融资网络系统和拓展外销网络。

(3)制定产业集群的政策措施。一是在构建产业群集总体思路下设计外资的目标吸引政策,有目标地吸引那些具备产业带动优势和有产业关联效应或配套协作功能的项目进入农业集群,把引进的外来技术和品种与集群的优势条件相融合,融入到集群的文化建设之中,使引进的项目本土化,努力形成大中小企业密切配合、专业分区与协作完善的网络体系。二是用优惠的政策引导对农业群集发展有重要影响的公共物品或准公共物品的投资,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与农业发展配套的基础设施和软环境的建设。三是建立农产品的质量控制体系政策。农业产业集群要考虑优质农产品生产实现产品标准化和经营产业化,实现农产品加工高效化和市场化,设施农业实现生产规模化和专业化,农业集群企业实现集团化和国际化。因此,应按照无公害农产品的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制定农产品的生产过程,以及收获、加工、包装、储运等环节的质量控制体系,确保农产品卫生安全,形成规模化和专业化的名牌产品生产,提升品牌效应。四是争取建立稳定农产品产销政策。五是建立按照现代企业制度培育龙头企业的相关政策。以大中型高新技术企业或企业集团为龙头,通过产业环节的分解或鼓励其母体公司内的科技人员和企业家分离出来自办公司。中小企业可依附于龙头企业的市场与经营,配合龙头企业的特定市场分工体系,发挥和利用自身有限资源优势,成为龙头企业的一部分。龙头企业也可以与小企业进行转包合作,增强企业的柔性,从而在农业集群内形成大中小企业密切配合、专业化分工与协作完善的网络体系,共同构筑农业集群效应。

(4)加强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要强化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致力于创造更为完善的吸引高新技术投资创业的环境。政府及科技管理部门要进一步支持高新区各类科技孵化器建设,特别要在孵化器与中介服务机构之间建立长期稳定的协作关系,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既可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制度创新从根本上讲,就是要适应科技创新的内在要求,为科技创新提供制度基础和动力,对于有利于农业集群发展的制度,应该大胆尝试。通过制度创新,加强和落实对科技创新的扶持和引导;通过制度创新,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有利于调动科技人员积极性和创造性,鼓励科技人员创新创业的机制,建立健全收入分配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把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鼓励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对企业领导人和科技骨干实行年薪制和股权、期权试点。另外还要加大农业科技创新和技术推广的力度,在产业化经营的各个环节,进一步普及先进适用技术。鼓励有条件的企业组建自己的研究开发机构,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要加大科技投入,加大科技培训力度,努力提高农民素质。

(5)根据区位优势选择特色产业。在农业集群的初建时期,各地区在统筹研究和制订地区发展规划,应以市场为基础,选择具有一定发展的本地特色产业作为主导产业,因为只有内生的企业集群才具有优先发展的独特优势,才可能形成本地的竞争力。可以通过区位商(又叫区域专业化率)的测算来确定。还可以参考库兹涅茨的比较劳动生产率,相对投资效果系数,产业GDP增长率弹性系数区域某产业就业增长率弹性系数等来确定优势特色产业。

参考文献

1舒尔茨.改造传统农业[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