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产业发展思路范文

产业发展思路精选(九篇)

产业发展思路

第1篇:产业发展思路范文

2006年7月份,省政府成立了长白山开发与保护管理委员会,对我市的旅游资源进行了重新分割,我市的旅游产业发展总体思路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和调整,这是在新形势下,我市旅游工作面临的新课题,综合分析看,长白山管委会的成立,对我市旅游产业的发展来说,既是一次难得的发展机遇,同时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从机遇角度看,一是长白山管委会的成立和组建,打破了多年来存在的体制障碍,由长白山开发的条块制约转变为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统一开发。既有利于保护资源,又有利于打造全国闻名的旅游风景区。二是长白山管委会成立之后,对长白山旅游风景区进行了统一规划,加大了统一开发力度和建设步伐。同时,管委会还将对长白山的冬季冰雪旅游作深度开发,这也将打破长白山旅游的季节,使长白山旅游逐步走向春夏秋冬四季游。这将使长白山风景区的面貌发生新的变化,长白山的旅游开发将在短时间内出现一个新的开发建设高峰。三是长白山区交通状况的改变,将进一步拉动旅游产业的发展。长白山机场已经破土动工,两条铁路、两条高速、一条环山公路已经全部立项,并将在近期内陆续开工。这将从根本上解决长白山旅游的交通瓶颈问题。四是长白山申报世界自然遗产工作正在加紧进行,目前已排在全国第二位,在明后年有望申报成功。这将更进一步提升和扩大长白山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这些新的变化,使长白山的旅游开发进入了一个新的开发阶段和发展时期,对我市的旅游产业发展将起到巨大的牵动作用,这也是我市旅游产业难得的一次发展机遇。但同时我们也必须看到,在较快、较好发展机遇的面前,我们也面对着严峻的挑战,这个挑战就是长白山管委会成立之后,对长白山旅游进行总体开发,白山市的旅游就存在一个被边缘化的问题,特别是松江河、漫江等城区已划给管委会的部分和长白山周边管委会的开发区域,将在较短时间内有较大投入和较快发展,而留给地方的部分,如果不能在相应的时间内加快改造和建设,就将形成鲜明的对比,这种对比和变化在两三年内就能明显看出来,如果我们发展跟不上,这种差距就会越来越明显,从而使我们陷入一个非常窘迫的困境。在空前的机遇和挑战面前,如果我们抓住了机遇,应对好了挑战,原来干不了的,干不好的,现在都能够变成现实,都会得到很好的发展,如果丧失了机遇,不能很好的应对挑战,我们将走进一个新的发展困境。

在新的形势下,我们白山旅游产业的发展已经面临新的课题,我们必须面对新变化、新形势,重新调整工作思路。一是抓住机遇,积极应对挑战,长白山的管理开发权虽然已经划归管委会,但其行政区域隶属仍在白山市。我们要按着不求所有但求所在的原则,继续发挥好长白山对我市旅游产业发展的牵动作用,继续依托长白山的知名度打造白山市的旅游品牌。二是要扬长避短,发挥我们自身的资源优势,深度开发特色景区,为长白山景区的总体开发培育好辅助景区,建设好相应的功能服务区。三是统一认识,把握全局,配合好管委会,支持好县(市),发展好市区,变无能为力、无所作为为有所作为、大有作为,努力做好我们自己的各项旅游开发与管理工作。

2.科学定位,合理布局

我市距长白山天池直线距离127公里,公路里程215公里,高速公路建成之后,还将缩短公路里程和时间;同时,长白山西坡在机场、两条高速公路、两条铁路和环山公路建成之后,松江河镇将成为长白山旅游的重要交通枢纽。围绕这一枢纽,我市的靖宇县、抚松县、长白县都将直接成为长白山旅游的配套服务功能区,临江市、江源区、八道江区也将成为长白山旅游的重要交通要道,也是我们依托长白山打造辅助景区、特色景点的重要区域。由于我市所处的特殊地理位置,加上这些条件和变化,决定了我市旅游产业所具有的特殊地位和发展潜力。

着力打造长白山区域旅游集散中心。白山市依托居长白山腹心地带的区位优势,借长白山旅游大开发的难得机遇,针对环长白山周边地区旅游服务设施落后的客观情况,要积极发展住宿、饮食、娱乐、旅游纪念品加工与销售、交通、信息服务等旅游业配套服务,在长白山旅游的大框架内,整合开发白山市的特色旅游景点景区,使景点与配套服务形成良性互动,逐步将白山市打造成为长白山区域旅游集散中心,从而发挥旅游产业对其它产业的辐射带动作用。

3.突出重点,抓好落实

在资源开发上,我们立足科学规划、合理开发的基本要求,对我市各类景区有步骤的进行包装、规划,使景区建设在科学规划的基础上实施,保证科学规划和建设质量相统一,避免走资源破坏与重复建设的老路。我市地处长白山区域核心位置,具有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蕴含着丰富的旅游资源,除长白山外,我们独具特色的景区景点主要有:抚松温泉、露水河狩猎场、松花江和鸭绿江漂流、抚松白龙湾、靖宇白山湖、长白望天鹅、临江韦沙河、八道江龙山湖、太平湖、长白山迷宫等,同时我们还有全国百个红色旅游景点中的四个,对这些旅游资源,我们要全面普查和审视,重点规划和开发。对这些景区景点的规划开发,有两个方案:一个是市县分搞分抓,县里的县里搞,市里的市里抓,按所在地进行开发;二是市县合搞,对事关全局的大项目和主要的景区,由市里统一抓,小的景区由县区自己抓。(需领导确定)力争在1~2年内将我市目前已开辟的独具特色的旅游景区景点做出科学规划,为招商引资奠定项目基础。

我市旅游规划是2000年制定的,现在形势已经发生变化,需要制定新的全市旅游发展战略规划,同时对重点景区景点还要制定控制性详细规划。可以委托中国城市建设研究院市政公用设计研究所来制定我市的旅游规划,它具有乙级旅游规划资质证书(长白山管委会的总体开发规划由该单位全权负责,并已通过专家论证和评审)。规划内容是拟制定一个全市的战略性旅游规划和四个分景区的控制性详规。四个景区的确定从两方面来确定,一是市县合搞,对事关全局的大项目和主要的景区,由市里统一抓,小的景区由县区自己抓,突出对全市有拉动作用的项目,主要是长白望天鹅景区、抚松仙人桥温泉度假村、松江河城区建设,由此确定规划景区为八道江龙山湖风景区、江源干饭盆景区、临江温泉溪谷度假区、长白望天鹅风景区。二是市县分搞分抓,县里的县里搞,市里的市里抓,按所在地进行开发,由此确定的规划景区为是八道江长白山迷宫(争取含太平湖景区)、龙山湖风景区、江源干饭盆景区、临江温泉溪谷度假区。

4.加强领导,提供保障

4.1成立组织机构。为进一步强化领导,加快推进旅游产业发展步伐,成立推进全市旅游产业发展领导小组。

4.2建立旅游发展基金。根据省政府以及旅游发达地区的经验和做法,成立旅游产业发展专项基金,每年从财政收入中列支0.1%~0.5%的资金,作为旅游产业发展专项基金,纳入财政预算,支持我市旅游产业发展。列入财政预算的旅游发展专项资金,主要用于旅游宣传促销、打造旅游产品、旅游发展规划编制、重点旅游项目开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旅游商品开发补贴、旅游信息化建设、旅游教育和对业绩突出的旅游服务企业实施奖励等。

第2篇:产业发展思路范文

关键词:林业 产业 发展 新成就 新机遇 新思路

林业产业是涉及国民经济一、二、三产业的复合产业群体,具有基础性、多样性、生态性、战略性。随着生态建设在西部大开发中优先地位的确立,林业已成为国家建设的一个战略重点。古蔺是四川省森林资源重点县,林业在全县经济发展中优势明显,地位突出。近年来,特别是林改后,古蔺县将实施天保工程同结构调整和地方经济发展协调起来,按照“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的思路,大力推动林果业、竹产业、畜牧业、种苗花卉业、生态旅游业等生态林业的发展,为地方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十二五’期间,特别是在面对全市“一区一角一城”等重大机遇面前,古蔺县林业产业化发展必将迎来新出路。

一、古蔺县林业产业发展取得的新成就

(一)保护为开发丰富了林产资源。

公益林建设包括荒山造林和封山育林,以国营古蔺林场、笋子山林场和古蔺飞播站三个单位承担实施。截止到2010年,全县建设规模为25.7万亩,其中人工造林9.8万亩,飞播造林4.9万亩,封山育林11万亩。从1998年起至2002年,人工造林25438亩,飞播造林4.9万亩,封山育林62720亩。公益林建设实施以来,古蔺县经省、市及国家林业局多次检查,均获得好评。通过加强林木、林地、野生动植物资源管理,全县近3年来无重大森林资源毁林案件、森林火灾、森林病虫害发生,先后获得四川省森林资源管理工作先进集体、森林防火先进单位、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先进集体、野生动物保护先进集体等多项荣誉称号。

(二)治理为开发拓展了林产空间。

在古蔺县26个乡镇中,除黄荆乡、桂花乡外的24个乡镇均为岩溶乡镇。岩溶区面积占总幅员面积的59.0%,岩溶区中石漠化土地及潜在石漠化面积占县总幅员的52.2%。石漠化土地中,重度、极重度石漠化面积占22.1%。2008年以来,古蔺县连续五年把石漠化治理工程作为县重点项目进行管理,采取“五个一”项目推进模式,快速推动项目建设。截止201 1年底累计整合林业、农业、畜牧、水利、国土、扶贫、以工代赈等工程项目资金2.2亿元,对石漠化重灾区进行了综合治理,治理面积达240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较2008年提高了3.2个百分点。

(三)林产业基地规模效应初现。

2012年,古蔺县深入推进“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建设生态化”进程,加快产业基地建设巩固退耕成果。按照新造与低改并举、造林与营林相结合的原则,发展木质工业原料林基地、中药材基地、珍贵用材林基地。目前已建成产业基地面积3.45万亩。其中,核桃经济林等干果经济林产业基地0.5万亩,木本药材产业基地0.45万亩,木质原料林基地2.5万亩。

(四)林业产业地方特色浓郁。

近年来,古蔺县按照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建设生态化的思路,一手抓资源保护,一手抓产业建设,初步建成以速生丰产林、木本药材、干果经济林、森林旅游为主导的林业产业。全县有规模性林业种植大户135户,林下养殖大户206户,木瓜、核桃、“三木”药材、坑木材等林业产业基地42个,林产加工企业72家,建成省级自然保护区1个,省级森林公园2个。农民在林业产业上的人均收入达到638元以上,重点林区农民经营木材、木本药材、竹笋、种苗、花卉等林业产业收入人均5000元以上。2011年,全县实现林业总产值6.8亿元。

(五)林业示范建设成效明显。

近年来,古蔺县结合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建设、石漠化治理等林业重点工程,积极组织围绕重大技术难题开展科技攻关,着力于解决林业生产中的技术‘瓶颈”问题。通过建立科技示范基地,把林业科技普及到林业生产第一线,先后开展了核桃高枝嫁接、早实核桃推广应用等试验项目,示范基地面积近3000亩,林业种植技术水平不断提高。

二、古蔺县林业产业化发展面临的新机遇

虽然我县林业产业化发展取得明显成效,但还存在诸多不足,比如基地建设规模少、产品单一、质量不高、效益不好等。但我们应当乐观地看到,全县林业发展将迎来又一个新的春天。

从国家来看,2007年,国家林业局、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商务部、国家税务总局、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联合印发《林业产业政策要点》(林计发(2007)173号),明确了林业产业发展的重点与领域,制定了详尽的组织、技术、扶持、服务“四大政策”,为林业产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政策支撑。同时,今年年初,国务院批复同意了《乌蒙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2011

2020)》,乌蒙山区的四川部分被纳入国家扶贫规划重点对象,作为地处乌蒙山的古蔺县必将迎来新一轮加快发展机遇,其中以生态建设为重点的林产业更是将迎来历史性机遇。

从全省来看,2011年下半年,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快发展现代林业产业的意见》(川办发(201 1)69号),明确将加大公共财政支持力度,逐年增加现代林业产业发展资金;加大林业信贷投放,大力发展林农小额信用贷款、林农联保贷款和林权抵押贷款等业务;鼓励各类社会主体投入林业产业,积极营造全社会办林业的浓厚氛围。更让人兴奋的是,2010年,省委提出打造“中国白酒金三角”,古蔺作为全国名酒——郎酒原产地,其面临的新的发展机遇是不言而遇的。

从全市来看,2008年泸州提出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目标,2011年市府办印发《关于加快发展现代林业产业的意见》泸市府办函[2011]280号文件,提出到2015年,全市建成现代林业产业基地,要求各县区在加大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的同时,有计划、分步骤地退耕还林(草),绿化荒山荒地,恢复林草植被,搞好县城绿化,全面加快生态环境建设、加速林业的发展。今年,市委、市政府又提出抢抓“一城一区一角”发展机遇,特别提出抓住国家乌蒙山区扶贫开发机遇,以古蔺、叙永赤水河流域为重点,发展以核桃为主的特色经果林25万亩,这为古蔺林业产业发展带来巨大机遇。

从古蔺来看,1998年10月,泸州市古蔺被列入省级天保工程试点县。成功争取纳入了四川省第二轮林业产业强县预培县,为未来产业发展争取政策、资金奠定了坚实基础。特别是十四年来,依托联合国粮援造林工程、世界银行贷款国家造林项目工程、以工代赈林业发展项目工程、天保工程,由砍树人变成种树人、护林人,由“木头财政”转向多元化生态经济,古蔺林业实现新跨越。同时,为加快“4+3”产业体系建设,古蔺县提出了发展山地生态特色效益农业“十二五”规划,提出大力发展中药材、特色水果、畜禽、红梁、烟叶五大产业。“十二五”末,全县新增发展中药材种植基地5万亩,着重要把古蔺西北片打造成中药材产业区,中药材种植总规模达10万亩;发展优质水果25万亩,其中建设甜橙生产基地20万亩、爱宕梨2万亩;在26个乡镇林下养殖土鸡,全力推动“古蔺土鸡”品牌创建;充分发挥郎酒、茅台等知名白酒企业的带动作用,建设有机高粱生产基地10万亩,总规模达15万亩;建设基本烟田25万亩,常年种植烟叶12万亩。这些都为加快推进林业产业化进程提供了巨大支撑。

三、古蔺林业产业化发展新思路

(一)抢抓“一区一角一城”机遇,高标准推进林业产业规划。

紧紧围绕国务院乌蒙山区区域发展规划和扶贫攻坚规划,对“十二五”时期全县林业发展规划进行及时修订,运用好、对接好、争取好国家政策;抢抓“中国白酒金三角”历史机遇,拓展郎酒品牌效应和产业延伸,在白酒原料生产、包材生产等上做足林业发展文章,全面提升林业产业附加值;立足建设“中国现代酒城”目标,做好林业在助推古蔺旅游产业的地位和作用。对已经完成的“古蔺林业乌蒙山片区区域发展和扶贫攻坚规划”和赤水河流域林业特色产业发展规划,要通过要以项目形式,推进各项规划落实。

(二)构建“基地+加工+服务”体系,由森林资源大县向林业经济强县跨越。

围绕中药材、特色经济林木等,着力加快现代林业产业基地;围绕商品林、林下养殖土鸡和野山羊、优质烟叶等,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有投资实力的企业开办现代家具、食品加工包装等,着力培育新型林产加工业;加快黄荆老林、二郎古镇等旅游资源开发,着力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加快形成门类齐全、综合效益显著的现代林业产业体系,力争到2015年,林业产业综合实力进入全省前列,全县将建成现代林业产业基地10万亩以上,林业总产值突破20亿元。

(三)创新“种植+养殖+旅游”思路,打造富有古蔺特色的林产业。

在种植业上,加快推进木质工业原料林基地、中药材基地、珍贵用材林基地建设,通过招商引资、专合社运行、种植大户参与等途径,促进基地建设的规模化、集约化。在养殖业上,大力推广林下养土鸡、野山羊、牦牛等特色养殖,力争形成规模效应,做好包装与宣传,把古蔺麻辣鸡、古蔺土鸡蛋、古蔺手撕牦牛肉等品牌做响做大,促进古蔺土地特产走出泸州,走进成都,冲向全国。在旅游业上,立足和开发古蔺特色资源,建设面向中高端市场的运动、养生、休闲、体验、拓展等新型旅游产品,打造红色旅游、生态养生、文化体验和工业博览特色专线,形成旅游核心竞争力,使古蔺旅游业步入良性发展的“快车道”。

(四)完善“准入+进入+投入”机制,形成林业产业化发展长效机制。

第3篇:产业发展思路范文

关键词农业产业化;食用菌;农业标准化;发展思路;江苏灌南

中图分类号F32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5739(2011)22-0371-01

灌南县位于连云港市的南翼,县域总面积1 030 km2,辖14个乡镇,76万人口。自2003年开始,连续8年勇夺全市目标考核第1名,按照全面实施农业产业化战略,努力实现2个根本性转变,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的总体要求,积极探索加快农业发展的路子,依托优势,重点突破,抓特色产业,建特色优势,初步形成食用菌、花卉、瓜菜、畜牧四大支柱产业。201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 199元,是2005年的1.8倍。根据灌南县目前产业化的现状,从6个方面阐述灌南县产业化的发展思路,以供参考。

1实施龙头企业带动战略,发展农产品生产及加工企业

龙头企业外联市场,内联千家万户,是发展特色农业的“牛鼻子”。为此,灌南县应该把龙头企业建设作为农业产业化的首要环节来抓。对规模大、起点高、外向型的农产品生产及加工企业,实行政策倾斜,从财力、物力、人力上给予重点扶持,促其更快更好地发展。近几年,灌南县农委引进50余家食用菌企业,仅灌南县农业园区就有12家。食用菌企业全部采用现代化的厂房、现代化的设备、现代化的管理。企业的建成为新安镇周边近1万人提供就业机会,与近500户农民签订食用菌的生产和销售合同,并为农民提供菌种,给予栽培技术指导,企业与农户之间建立了长期合作伙伴关系。2009年灌南县被中国食用菌协会授予“全国食用菌工厂化生产示范县”,2010年被江苏省农委授予“江苏省食用菌产业基地”。食用菌龙头企业仍不断壮大,总投资10亿元,集菌种研发中心、双孢菇加工厂、食用菌浓缩液厂和蘑菇多糖胶囊厂为一体的裕灌现代农业产业加工园于2010年9月28日成功奠基,将于2011年建成投产,必将带动灌南县现代高效农业再上新台阶[1-2]。

2立足特色优势,大力扶持合作经济组织

灌南县立足特色优势,围绕主导产业和主导产品引导农民采取合作经营方法,打破行业、地域和所有制界限,使农户与农户、企业与农户之间建立长期合作伙伴关系。实现农副产品生产、加工、流通在组织内部的分工协作,进一步推进农业产业一体化进程。至2010年底,全县已创办各种形式的合作社、专业协会等合作组织120多个,包括由荣善食用菌牵头组成的润绿食用菌专业合作社、由丽沙食用菌牵头组成的朝阳食用菌专业合作社、长茂兴农辣椒专业合作社、李集雨点粉丝专业合作社等各类合作社组织已发展到生产、流通、金融、农技服务等各个领域,遍布农作物种植、畜牧业养殖、花卉生产、瓜菜和食用菌等行业,主要表现为3种形式:一是坚持合作经济与开拓市场相结合,建立市场开拓型合作组织,其典型代表是润绿食用菌专业合作社和朝阳食用菌专业合作社,以生产和购销为手段,除自己生产外,还把一家一户的农民组织起来,将小批量的产品变成大批量的商品进行统一销售,解决小生产销售难、价格乱的问题,稳定农产品市场,保护农民的正常生产经营。二是坚持合作经济与基地建设相结合,建立生产服务型合作组织。如花园乡的科技服务合作社和新集乡的花卉协会,集科研、生产、推广、经营于一体,发挥统筹协调作用,集合各种分散闲置的生产要素,建设农副产品生产基地,主要为社会提供技术、信息等生产服务,规划产业布局,引导农民发展规模生产。三是坚持合作经济与主导产业、主导产品相结合,建立专业型合作组织。围绕畜牧、食用菌、花卉等特色产业、特色产品、龙头加工企业发展,建立润绿食用菌专业合作社和朝阳食用菌专业合作社、百禄镇肉牛养殖合作社等特色专业型合作组织,集产供销、贸工农于一体,为农民和企业提前、产中、产后系列化服务,合理分配产、加、销各环节的利益,有效地解决农民和企业相脱节、利益分割的矛盾。2010年,这类合作社实现利润4亿多元,成为灌南县合作经济组织的主要形式。

3实施农产品品牌战略,树立名牌观念

农业的发展已进入一个新阶段,农业的产量不再具有优势,高品质的名牌农产品成为市场追捧的对象,名牌农产品在市场经济中的地位逐步上升,一个县若没有一批国内知名企业和名牌产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就会处于被动地位。灌南县的荣善纯白金针菇,四季有秀珍菇,丽沙姬菇、三口百草园有机大米、硕湖东明缘绿色大米等优质产品无论从色泽、味道、口感都具有优势,在北京、上海、南京等大中城市均有销售,很受欢迎。在产业发展工作中,还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树立品牌观念,制定名牌战略;二是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为依托,带动农业名牌战略的发展;三是以质量作后盾,以科技为靠山,创名牌保名牌;四是优化创立名牌农产品的社会环境。

4农业产业化需要农业标准化

大量事实证明,要使农业产业化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农业,就必须开展农业标准化。一流的产品来自一流的品种、一流的种养技术与环境、一流的加工、一流的包装。以食用菌生产为例,采用标准化生产技术,确保菌产品的质量、产量和效益的提高。厂房的设计,使用的材料(高密度冷库板),房内栽培架子的摆放,其他硬件的配置,都要按一定的标准,才能达到需要的温度、湿度、空气、光线、酸碱度等环境条件。荣善纯白金针菇的生产要经过培养基配置、原料搅拌、栽培包制作、灭菌、冷却、接种、培养、催蕾、开袋、套袋、吊袋、采收、包装等环节,每个环节都要按一定的标准进行,例如培养基配置、材料选择、各种材料比例、水分控制、pH值都需标准化控制[3-4],必须把标准化贯穿于金针菇生产的全过程才能生产出一流的产品。

5积极争取专项资金,带动地方产业化发展;充分利用银行资金,为产业化发展保驾护航

一直以来,国家对农业非常重视,投入也相当可观。2011年,灌南县获得3 000万元农业开发项目,据连云港市开发局年度计划编报会议内容,灌南县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所申报的4个项目全部通过国家及省农业综合开发部门的审批,总投资达3 004万元,现已进入全面启动阶段。项目分别为:省级规模开发项目,总投资1 170万元;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总投资624万元,省级产业化项目――万头肉牛核心养殖,总投资500万元,世行三期贷款加强灌溉农业项目总投资590万元,省级科技示范项目总投资120万元。

6创造有利的社会环境,保证农业产业化健康发展

农业部门要从产前、产中、产后对农业生产进行监测,尽快建立农产品、种子、农资产品、农业生态环境的监测网络,建立完善的农业监测体系。农业执法大队、种子管理站、植保站、作栽站、农检中心要各司其职,及时了解种子、农药、化肥的市场情况,作物的生长环境、长势情况,农产品的农药残留情况,做好环境监测的各项工作,对质量进行把关[5-6]。2009年种子管理站有5人取得省发的检验员证书,占在职人员的50%;2010年12月6日灌南县农业检测中心已通过江苏省质量技术监督局的农产品四大类27种参数的资质认定。要充分利用现有的有利条件从外部加强监管,保证农业产业化的健康发展。政府部门要加强地方监测,做好基础设施的配套工程,不仅要保证产品质量,还要保护环境,不仅要监督企业内部的质量管理,还要从外部进行监督,使农业不仅能够满足人们“胃”的需求,还能满足人们“肺”的需求,更能满足人们“心”的需求,全面提升广大群众的生活质量和品位。

7参考文献

[1] 殷立平,张文静,王玉玲,等.基层农业科技推广培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0(2):388,392.

[2] 吴春伟.灌南县现代农业示范区发展情况[N/OL].[2008-03-28].江苏广电网,http://省略/2008jsbc/zhuanti/gaige30/tebieguanzhu/18 2815.shtmL.

[3] 吕作舟.食用菌无公害化栽培与加工[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8:240.

[4] 黄毅.食用菌栽培[M].3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第4篇:产业发展思路范文

关键词:茶叶产业;生产现状;存在问题;发展思路;云南巍山

巍山县种植茶叶历史悠久,具有一定的种植规模和产业基础,但也存在着诸多制约因素。贫困山区要脱贫致富、增加收入、实现产业由数量增长向质量增长,发展茶叶产业是一条可寻之路[1]。走“公司+科技+基地+农户”的生产加工销售服务一条龙的产业化发展道路是巍山县茶叶走入国际市场、实现提质增效的主体思路。

1巍山县茶叶生产现状

2009年底,全县共有茶园面积1 646.07hm2,其中云南大叶种面积1 361.87hm2,2000年引进台商种植无性系乌龙茶、铁观音284.2hm2,年产干茶515t。有小型的初制所20个。有注册公司4家,其中2家为漾江林业局茶厂、云南大理巍山有限责任公司,以生产绿茶、普洱茶为主,产品远销省内、省外。另外2家为五星茶厂及巍宝茶厂,以生产乌龙茶为主,产品主销福建及台湾。巍山县的茶叶产业主要以山区及半山区为主,主要分布在青华乡、大仓镇及永建镇。

2存在的问题

2.1茶树老龄化,零星种植较为突出

巍山县的茶园,多数是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发展的茶园。至今茶树已老化,且零星面积多,连片面积少;加上茶叶受市场的影响到较大,几起几落,造成茶园有效株不足,茶树采摘面小、量少,茶园投入不够,茶叶产量低。

2.2茶农意识落后

由于茶叶主要种植在山区及半山区,山区茶农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受教育及接受新科学、新技术的机会相对较少;种植茶叶主要停留在自给自足的封闭状态,缺乏商品意识,没有把发展茶叶生产作为自身脱贫致富的产业来抓[2]。

2.3财政困难,资金投入力度不够

近几年由于国际国内的茶叶市场价格起幅较大,造成各级政府部门对茶叶的发展持观望态度,徘徊不前,多数茶园重栽轻管;业务部门由于缺乏资金,对现有茶园的改造及培训严重不足。

2.4有品牌,但竞争力较弱

巍山县有20个初制所,4个企业,但都各自为政,单打独斗。近几年来,企业受市场环境的影响及多种原因,无法对初制所茶叶进行有效回收。企业虽有品牌,但品牌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弱;加上优质精制茶叶产量少,包装粗糙,没有统一的特色品种,很难适应国内国际市场的需求,造成茶叶成品销量少,农民、财政效益不明显。

2.5缺乏茶叶精制加工生产线

要提高巍山县茶叶在国际、国内的知名度,还必须提高茶叶产量和加强茶叶精制加工生产线建设,走“公司+科技+基地+农户”的生产加工销售服务一条龙路子,依托乡级初制所,初制茶叶成品由龙头集团统一收购,再进行深加工、精加工,保证茶叶初制所原料不外流,保护茶农利益,保证精制茶原料,增加县财政的税源。

2.6茶叶营销信息不流通

由于企业之间各自为政,缺乏市场信息,巍山县生产出来的茶叶产品大部分只局限在本县或本市内销售,而且销售面狭窄;加之没有集团公司和统一品牌,很难适应产业化、品牌化、国际化的经营发展目标。

2.7茶叶市场监管不力,市场秩序混乱

在茶叶市场经营过程中,一些不法商贩为了谋取利益,制假、造假,侵犯茶叶品牌,给政府及企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阻碍了茶叶销路的扩展。

2.8茶叶种植管理粗放,安全隐患突出

由于巍山县茶农科技文化素质落后,在种植茶叶管理工作上存在着品种老化,投入管理跟不上,茶叶产量、质量

低等问题;加之大量使用农药、化肥,导致茶叶的农药残留物重金属超标,茶叶产品存在着质量安全隐患。

3发展思路

3.1统一思想,增加投入,稳定茶叶产业发展

巍山县现有茶园面积已达1 361.87hm2,且多数分布在山区半山区,都属投产茶园,是山区、半山区农民的主要经济来源,茶叶产业的兴衰关系他们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大局。为此,全县各级部门必须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抓住机会,广辟财源,利用各项财政措施,坚持“稳定、改造、投入、提高、增效”的发展方针,稳定茶叶产业的发展。

3.2整合茶叶企业,培育龙头企业

充分发挥整体优势,对现有的初制所、茶厂、精制茶厂按现代企业的发展要求,进行大量技术改造和优化整合;并根据经济实力、技术力量、品牌形象进行企业重组,以此提高茶叶产业的竞争能力,打造自己的知名品牌,依托台商,开拓国际市场[3]。

3.3选育推广茶树良种,提高茶叶品质

巍山县种植发展的茶园,多数是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发展的茶园,且以实生苗为主。按照市场对品牌的要求,制定科学合理的茶树育种目标,建立无性系茶树良种生产基地,充分发挥良种在茶叶产业中的基础地位;加大优质茶树良种的推广种植力度,提高优质茶树良种的覆盖率,有计划地、分批、分期地对巍山县现有的实生苗茶园进行更新、改造,提高茶叶品质,增加茶农收入,以促进茶叶经济的发展。

3.4加强茶园生产管理,提高茶叶质量

一是进行低产茶园改造,补植、补造,更新茶园,重新种植,重新建园;二是抓好新植茶园的建设,按标准化要求,全部采用无性系茶树种苗,进行规范化管理;三是增加投入,改善茶园基础设施建设,修道路,建水池,保证茶园旱涝保收,稳定茶农收入,稳固茶叶产业的发展[4]。

3.5进行无公害茶叶标准化基地建设

按照“绿色、生态、环保、安全”的要求,进行无公害茶园生产管理,严禁工业“三废”和城镇生活废弃物对茶园的污染,严禁施用垃圾和劣质及未登记的肥料;以消费者的健康为目的,努力形成绿色、环保、无公害食品的茶叶生产线。

3.6更新知识,加强培训

当今社会,科学技术高速发展,专业技术人员不仅要懂得茶园生产技术、加工技术,还要加强营销知识的学习,不断地引进新的加工设备;并派出科技人员外出学习,接受新的知识、新的理念、新的市场信息,再将自己的所得,培训、传播给茶农,使他们不仅懂得生产,还了解市场,生产适销对路的茶叶产品,稳固、发展、壮大产业。

4参考文献

[1] 夏雪飞,胡中扬.湄潭县茶叶产业化经营的思考[J].贵州茶叶,2009,37(3):18-19.

[2] 郑宽明,李天芳,郭亚锋.陕西茶叶产业化发展的制约因素与对策[J].农村经济与科技,2009(10):7-9.

[3] 杨胜益.平塘县茶叶产业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对策[J].今日科苑,2009(15):14.

第5篇:产业发展思路范文

摘 要:四川藏区是康巴文化的发祥地、格萨尔王的故里、大香格里拉的核心区和康定情歌的故乡,文化资源丰富、底蕴深厚,但文化产业的发展较为滞后。本文立足四川藏区文化资源状况和文化产业的发展实际,结合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背景,提出了四川藏区文化产业发展的一些思路和几点建议。

 

关键词:四川藏区;文化产业;思路

一、概况

四川藏区地理上位于青藏高原东缘横断山区,以高山峡谷、高原山地为主, 行政区域由“两州”(甘孜藏族自治州、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 “一县”(木里县)共计32县构成,土地面积25. 01万km2,是全国14个连片贫困区之一。四川藏区农牧民人均纯收入长期滞后于四川乃至全国藏区平均水平, 与其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与社会文化环境有关。由于四川藏区地处青藏高原向四川盆地的过渡带上,是长江、黄河流域的重要生态屏障。脆弱的自然生态环境,决定了四川藏区不能走传统的工业发展道路,必须要立足于特色和生态资源来实现区域经济的发展,低能耗、低污染的文化产业就承载了四川藏区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重任。

 

二、四川藏区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1.资源状况

四川藏区是康巴文化的发祥地、格萨尔王的故里、大香格里拉的核心区和康定情歌的故乡。四川藏区独特的民俗文化资源、神奇的宗教文化资源和特殊的地域文化资源,是开发民族文化产业的巨大宝藏。以藏戏、康定情歌、巴塘弦子、甘孜踢踏、新龙锅庄,等为代表的歌舞戏曲绚丽多姿;藏族史诗《格萨尔》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小说《尘埃落定》等为代表的民族文学闪耀文坛,藏历年等民族节庆特色突出,藏族德格印经等民族工艺享誉国内外,白玉戈巴父系文化等民族风俗独具特色,自然与民族特色文化交相辉映。

 

2.文化产业发展状况

在国家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宏观背景下,四川藏区文化产业发展取得了较大进步,四川藏区将文化产业作为经济发展的支柱性产业,规划了发展的重点和蓝图,形成以民族文化旅游、民族工艺品制造、特色节庆为重点的特色产业体系。甘孜州提出构建“县县一特一品一台一队一中心”的“五个一”文化产业体系;阿坝州借力灾后重建,着力打造一批具有藏羌文化特色的魅力乡镇,提出了构建“一线五片”文化产业总体布局的工作思路。在文化品牌的建设上也初见成效,“阿西土陶”、“白玉河坡藏刀”、“色达藏戏”、“藏谜”等文化品牌得到进一步提升。  

 

三、发展思路

四川藏区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始终围绕民族地区发展稳定大局,以当地特色资源为依托,把握“文化经济化、文化科技化”的发展趋势,强调产业协调发展,做到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旗帜鲜明地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在巩固民族团结的大前提下,努力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在文化产业发展中更加注重文化意识形态属性和经济属性的关系,发挥文化产业发展在富民安藏中的重要作用。

 

二是坚持以突出民族特色为核心,在产品打造和品牌塑造上突出鲜明的民族特色,充分挖掘、整理、利用当地文化资源,既不贪大求洋,也不混搭求奇,以民族特色作为自身具有核心竞争力和独特吸引力的产业之魂。

 

三是坚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将产业化开发与资源保护和文化传承相结合,以开发促保护、促传承,尊重当地风俗习惯,充分调动群众参与积极性,实现产业发展与资源保护和文化传承“双赢”。

 

四是坚持文化产业与旅游等相关产业的融合发展,把文化旅游作为重点产业来培育,用文化提升旅游品质和档次,用旅游彰显文化内涵,促进二者相融互动、共同繁荣。

四、发展四川藏区文化产业的建议

1.构建文化产业发展格局

在四川藏区,要充分发挥重点文化产业在推动产业发展中的引领和带动作用,加大资源产业化开发力度。通过大力发展区文化旅游业、演艺娱乐业、工艺品制造业等主导产业,形成以重点产业为主导,相关产业联动发展的格局。积极培育藏区文化旅游市场主体,深入挖掘康巴文化、安多文化、嘉绒文化,整合格萨尔文化、戈巴文化、情歌文化、宗教文化等历史文化资源,积极开发文化旅游产品。依托藏区丰富多彩的歌舞,如锅庄、弦子、踢踏、热巴、山歌以及藏戏音乐,大力发展具有藏民族特色和地域风情的演艺娱乐业,以及衍生出的相关产业。在保护和传承的前提下,开发相关藏民族工艺品和旅游纪念品,逐步壮大民族工艺品产业。

 

2.建设重大文化产业项目

按照资源配置的集中度和项目的辐射力,做好四川藏区文化产业重大项目规划。依托民族地区丰富的文化和旅游资源,投资建设一批发展水平高、集聚作用强的重大项目,发挥项目在推动文化产业发展中的支撑作用。加大投资和项目管理力度,把现有项目做实做深做强。以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建设为契机,规划建设一批重点文化产业园区和基地,增强四川藏区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和专业化水平。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招商活动,利用好展会平台,做好文化产业项目招商引资。推动四川藏区文化产业区域内公共文化设施、文物保护单位、历史文化名城、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公益性重点项目建设,实施重大藏区文化产业项目工程,推动文化产业集聚发展。

 

3.打造特色文化产品

突出特色、突出重点发展文化产业,对促进四川藏区的文化产业整体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应着重发展文化旅游、演艺娱乐、艺术品、创意设计等新兴业态,充分发挥文化产品在推动文化产业发展中的承载作用。

 

一是发展文化旅游业,依托丰富的人文与自然资源,建设文化名镇、名街、名村,打造文化旅游集聚区和特色文化旅游目的地。二是发展演艺娱乐业,充分利用高新技术、数字技术、全息成像技术,研发创作具有深厚民族文化内涵的影视剧目、实景演出以及参与性、互动性较强的体验情景剧目。三是发展民族工艺品业,在保护和传承传统手工艺技艺基础上,开发文化用品、工艺品和旅游纪念品,逐步壮大民族工艺品产业。四是发展创意设计业,促进民族文化元素与音乐制作、时尚设计、广告设计、家居装饰结合,大力发展文化创意设计,围绕四川藏区人文、自然资源,打造世界级摄影基地。

4.培育文化产品品牌

充分利用藏文化资源优势,坚持政府引导,充分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积极作用,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四川藏区文化产业建设,培育文化产业骨干企业和战略投资者,着力打造一批文化精品,形成具有国际影响的文化品牌。

第6篇:产业发展思路范文

关键词:旅游发展定位

Abstract:Snowcapped mountain cities and areas department head the snowcapped mountain intimate region,the tourist resources are extremely rich,have the good development prospect and the latent superiority.Facing the new situation,the new duty,base my city traveling industry development reality,has to carry on to my city traveling industry development locates and the ponder,how this article on positive should the development opportunity and the challenge which faces to us,how develops the localization from following several principal aspects to the snowcapped mountain city traveling industry to propose the simple mentality.

Keywords:Traveling Development Localization

1.分析形势,明晰思路

2006年7月份,省政府成立了长白山开发与保护管理委员会,对我市的旅游资源进行了重新分割,我市的旅游产业发展总体思路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和调整,这是在新形势下,我市旅游工作面临的新课题,综合分析看,长白山管委会的成立,对我市旅游产业的发展来说,既是一次难得的发展机遇,同时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从机遇角度看,一是长白山管委会的成立和组建,打破了多年来存在的体制障碍,由长白山开发的条块制约转变为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统一开发。既有利于保护资源,又有利于打造全国闻名的旅游风景区。二是长白山管委会成立之后,对长白山旅游风景区进行了统一规划,加大了统一开发力度和建设步伐。同时,管委会还将对长白山的冬季冰雪旅游作深度开发,这也将打破长白山旅游的季节性障碍,使长白山旅游逐步走向春夏秋冬四季游。这将使长白山风景区的面貌发生新的变化,长白山的旅游开发将在短时间内出现一个新的开发建设高峰。三是长白山区交通状况的改变,将进一步拉动旅游产业的发展。长白山机场已经破土动工,两条铁路、两条高速、一条环山公路已经全部立项,并将在近期内陆续开工。这将从根本上解决长白山旅游的交通瓶颈问题。四是长白山申报世界自然遗产工作正在加紧进行,目前已排在全国第二位,在明后年有望申报成功。这将更进一步提升和扩大长白山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这些新的变化,使长白山的旅游开发进入了一个新的开发阶段和发展时期,对我市的旅游产业发展将起到巨大的牵动作用,这也是我市旅游产业难得的一次发展机遇。但同时我们也必须看到,在较快、较好发展机遇的面前,我们也面对着严峻的挑战,这个挑战就是长白山管委会成立之后,对长白山旅游进行总体开发,白山市的旅游就存在一个被边缘化的问题,特别是松江河、漫江等城区已划给管委会的部分和长白山周边管委会的开发区域,将在较短时间内有较大投入和较快发展,而留给地方的部分,如果不能在相应的时间内加快改造和建设,就将形成鲜明的对比,这种对比和变化在两三年内就能明显看出来,如果我们发展跟不上,这种差距就会越来越明显,从而使我们陷入一个非常窘迫的困境。在空前的机遇和挑战面前,如果我们抓住了机遇,应对好了挑战,原来干不了的,干不好的,现在都能够变成现实,都会得到很好的发展,如果丧失了机遇,不能很好的应对挑战,我们将走进一个新的发展困境。

在新的形势下,我们白山旅游产业的发展已经面临新的课题,我们必须面对新变化、新形势,重新调整工作思路。一是抓住机遇,积极应对挑战,长白山的管理开发权虽然已经划归管委会,但其行政区域隶属仍在白山市。我们要按着不求所有但求所在的原则,继续发挥好长白山对我市旅游产业发展的牵动作用,继续依托长白山的知名度打造白山市的旅游品牌。二是要扬长避短,发挥我们自身的资源优势,深度开发特色景区,为长白山景区的总体开发培育好辅助景区,建设好相应的功能服务区。三是统一认识,把握全局,配合好管委会,支持好县(市),发展好市区,变无能为力、无所作为为有所作为、大有作为,努力做好我们自己的各项旅游开发与管理工作。

2.科学定位,合理布局

我市距长白山天池直线距离127公里,公路里程215公里,高速公路建成之后,还将缩短公路里程和时间;同时,长白山西坡在机场、两条高速公路、两条铁路和环山公路建成之后,松江河镇将成为长白山旅游的重要交通枢纽。围绕这一枢纽,我市的靖宇县、抚松县、长白县都将直接成为长白山旅游的配套服务功能区,临江市、江源区、八道江区也将成为长白山旅游的重要交通要道,也是我们依托长白山打造辅助景区、特色景点的重要区域。由于我市所处的特殊地理位置,加上这些条件和变化,决定了我市旅游产业所具有的特殊地位和发展潜力。

着力打造长白山区域旅游集散中心。白山市依托居长白山腹心地带的区位优势,借长白山旅游大开发的难得机遇,针对环长白山周边地区旅游服务设施落后的客观情况,要积极发展住宿、饮食、娱乐、旅游纪念品加工与销售、交通、信息服务等旅游业配套服务,在长白山旅游的大框架内,整合开发白山市的特色旅游景点景区,使景点与配套服务形成良性互动,逐步将白山市打造成为长白山区域旅游集散中心,从而发挥旅游产业对其它产业的辐射带动作用。

3.突出重点,抓好落实

在资源开发上,我们立足科学规划、合理开发的基本要求,对我市各类景区有步骤的进行包装、规划,使景区建设在科学规划的基础上实施,保证科学规划和建设质量相统一,避免走资源破坏与重复建设的老路。我市地处长白山区域核心位置,具有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蕴含着丰富的旅游资源,除长白山外,我们独具特色的景区景点主要有:抚松温泉、露水河狩猎场、松花江和鸭绿江漂流、抚松白龙湾、靖宇白山湖、长白望天鹅、临江韦沙河、八道江龙山湖、太平湖、长白山迷宫等,同时我们还有全国百个红色旅游景点中的四个,对这些旅游资源,我们要全面普查和审视,重点规划和开发。对这些景区景点的规划开发,有两个方案:一个是市县分搞分抓,县里的县里搞,市里的市里抓,按所在地进行开发;二是市县合搞,对事关全局的大项目和主要的景区,由市里统一抓,小的景区由县区自己抓。(需领导确定)力争在1~2年内将我市目前已开辟的独具特色的旅游景区景点做出科学规划,为招商引资奠定项目基础。

我市旅游规划是2000年制定的,现在形势已经发生变化,需要制定新的全市旅游发展战略规划,同时对重点景区景点还要制定控制性详细规划。可以委托中国城市建设研究院市政公用设计研究所来制定我市的旅游规划,它具有乙级旅游规划资质证书(长白山管委会的总体开发规划由该单位全权负责,并已通过专家论证和评审)。规划内容是拟制定一个全市的战略性旅游规划和四个分景区的控制性详规。四个景区的确定从两方面来确定,一是市县合搞,对事关全局的大项目和主要的景区,由市里统一抓,小的景区由县区自己抓,突出对全市有拉动作用的项目,主要是长白望天鹅景区、抚松仙人桥温泉度假村、松江河城区建设,由此确定规划景区为八道江龙山湖风景区、江源干饭盆景区、临江温泉溪谷度假区、长白望天鹅风景区。二是市县分搞分抓,县里的县里搞,市里的市里抓,按所在地进行开发,由此确定的规划景区为是八道江长白山迷宫(争取含太平湖景区)、龙山湖风景区、江源干饭盆景区、临江温泉溪谷度假区。

4.加强领导,提供保障

4.1成立组织机构。为进一步强化领导,加快推进旅游产业发展步伐,成立推进全市旅游产业发展领导小组。

4.2建立旅游发展基金。根据省政府以及旅游发达地区的经验和做法,成立旅游产业发展专项基金,每年从财政收入中列支0.1%~0.5%的资金,作为旅游产业发展专项基金,纳入财政预算,支持我市旅游产业发展。列入财政预算的旅游发展专项资金,主要用于旅游宣传促销、打造旅游产品、旅游发展规划编制、重点旅游项目开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旅游商品开发补贴、旅游信息化建设、旅游教育和对业绩突出的旅游服务企业实施奖励等。

第7篇:产业发展思路范文

[关键词] 体育产业 发展现状 趋势 思路与对策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进一步培育与开发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走社会化、产业化道路的体育产业,符合现代体育运动产业化发展规律。布局合理,门类齐全的体育产业体系,是现代体育经济理论与实践研究的主要课题。探讨我国现阶段体育产业的发展现状,培育与开发体育产业化的思路与对策,不仅对现阶段我国体育运动的发展具有现实意义,而且对我国未来体育的发展也将产生重要的作用。

一、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现状与趋势

我国体育产业虽然起步较晚, 但发展很快, 产业领域不断拓宽, 发展规模逐渐增大, 产业质量有了改善,产业效益也明显提高。现阶段,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逐步形成适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符合现代体育运动规律,门类齐全、结构合理、规范发展的体育产业体系;基本形成以主体产业为基础, 多业并举,多种所有制并存,共同发展的新格局。

1.形成了以本体市场为主体的规模市场体系框架。按照市场经济的理论, 市场是连接生产、流通、分配和消费的中心环节。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体育改革的不断深入, 体育社会化产业化程度不断提高, 体育市场逐步由过去的零星、单一、主次不清向以本体为主,层次分明,全面发展推进。目前,基本框架已经成熟。这个框架就是健身娱乐市场、竞赛表演市场、技术培训咨询市场、体育无形资产经营市场等已发展为市场的主体,体育市场、体育用品市场、体育广告市场、体育旅游市场等作为体育相关市场也在持续发展之中。

2.体育职业化和商业化发展。足球、篮球、排球、乒乓球、围棋、武术等纷纷进行职业化改革,中国体育呈现出前所未有的职业化潮流和商业化色彩。体育经营市场和产业结构体系逐步形成,俱乐部按照企业运作方式,经营能力不断提高,从比赛门票、广告、转会、商业比赛、电视转播到其它商务经营都已经形成了一个系统化的商业运作模式并呈现规模化趋势。

3.体育资产加大了开发和经营;健身休闲业成为消费主流。在有形资产方面,主要是体育场馆的租借和经营。据资料显示,体育系统有相当部分资产转为经营性资产。在无形资产开发利用方面,也摸索出许多成功的经验。电视转播权也打破了“免费资源”的惯例, 许多大型赛事付费转播,包括中央电视台等近30家电视台和5家电台购买了报道权。这是中国体育产业市场化的重要一步。健身市场方面各类体育健身俱乐部迅速增长,体育休闲业形成了一个较大的消费市场。根据调查统计,从2003年~2007年,我国城市人口的体育消费增加2.3 %,2007年全国体育消费总额约1600亿元,其中城市消费1350亿元。调查资料显示,近年来,我国城市的体育消费增长较快,80.7 %的城市居民投入健身消费。

二、我国体育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体育产业体制创新滞后。在长期形成的计划经济观念影响下,不注重体育产业企业化建设、商业化开发和市场化运作的现象仍然存在。如大型比赛偏重于拉赞助,缺乏主动创收的动力,仍没有把体育定位在是一种商业活动上。在体育消费认识方面,还停留在福利型上,对市场化的高层次体育消费缺乏认识。在市场分析和开发方面,创新意识和开拓能力不足。目前,体育的运行过程正从政府行为向企业行为转变,这是市场经济下发展体育产业的必经之路,但在具体运作中仍带有计划经济时代的烙印。

2.体育产业的发展缺乏优惠的扶持政策。政策扶持是一个新兴产业必要的动力,体育产业是一个新兴的文化产业,迫切需要政策扶持以尽快走上良性循环的途径。比如对体育部门举办的体育比赛收入、体育组织接受的捐赠以及体育场馆的收入,可以不同程度地减免税收;企业赞助体育比赛的资金可以记入企业生产成本;投资体育场馆可以享受土地征用的优惠政策和低息贷款等。而我国在这方面对体育产业的扶植力度远远不够。

3.我国体育产业服务体系不完善。体育产业象其他产业一样,需要一套完善的服务体系,否则阻碍体育产业的发展。我国绝大部分体育用品生产企业仍偏重于产品的质量和销售,却不注重对产品的消费引导和包装。比如,推出一种新型适宜的体育保健健身器材,如果没有及时的消费引导、包装和使用培训,包括对消费者提供科学的健身计划,人们很难知道它的健身作用和特殊功效,其结果只能在市场中昙花一现。所以,体育产业的发展尤其需要一套完备的服务体系,而缺乏这种服务体系,正是影响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的问题之一。

4.产业结构存在很大的缺陷, 产业质量还有待进一步提高。体育产业结构的缺陷主要表现在本体产业发展还不够大,没有形成支柱性优势。当前乃至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 体育的支柱性本体产业应该定位于竞赛表演业、健身娱乐业和无形资产开发经营业。三大支柱性本体产业的定位主要是三大产业的巨大市场潜力所决定的。但是三大支柱性本体产业规模还很有限,其市场运作也不够规范。另外,体育产业结构的缺陷还表现在还有缺位的本体产业市场, 如体育劳务市场和体育技术市场, 虽然目前也存在一些交换交易, 但真正意义上的体育劳务市场和体育技术市场并未形成, 运动员转会也不够十分规范。

5.我国体育产业的管理人才缺乏。体育管理长期处于行政管理主体框架之内,经营管理按照行政管理的模式来运作。在市场经济下,激烈的市场竞争要求体育产业起步快、起点高,从而暴露了体育产业人才战略储备严重不足的问题。由于现有的体育管理人员大都是退役的运动员、教练员和待业下岗人员,他们一般只熟悉运动过程,而缺乏对市场运作及其规律的了解和实施能力,形成体育产业经营管理质量不高。

三、我国体育产业发展思路与对策

1.树立体育产业化发展的新理念,加快体育产业化专门人才的培养。发展体育产业必须首先转变旧的观念,树立体育产业的新理念,把体育产业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来看待,提高体育发展的产业化程度。要发挥市场的纽带作用,密切联系社会经济与体育产业的关系,在全社会形成体育产业效益的清晰认识,确立体育产业的战略地位。

重视体育经营人才,特别是高素质体育经营人才,加快我国体育产业化的发展步伐和体育市场的开发。因此,应多方式、多渠道地加快体育经营人才的培养。

2.必须加快体育产业化改革步伐。努力开发体育无形资产,加强对商业性赛事的管理,大力发展体育产业,积极培育体育市场,不断增强体育发展的动力和后劲。要加快现有的体育场馆由事业型向经营型转变过程,一些已具备条件的运动项目应逐步实行企业化经营或转变为自主经营的体育经营实体,并在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后,真正走向市场,逐步成为企业化经营或自主经营的体育经营实体。

3.必须尽快完善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体育产业市场运行机制和体制创新机制。大胆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体育产业市场运行机制的新模式,是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必须大力培育、开发体育市场,完善市场的供求机制、价格机制、竞争机制,通过体育市场把体育产品的提供者与体育产品的需求者联系起来,利用市场机制对体育产业进行合理的资源配置,最大限度满足人们对体育产品和体育服务的需要。

4.大力培育本体市场,积极引导体育消费,进一步完善体育市场体系。建立起一个门类齐全、结构合理、功能齐备的体育市场体系, 是优化体育产业结构的需要, 也是体育产业蓬勃发展的基础。从结构上分析,体育市场应是以健身娱乐市场、竞赛表演市场、体育无形资产的经营市场、体育人才市场、技术咨询市场为本体, 带动相关的体育用品市场、体育市场、体育广告市场、体育旅游市场整体发展的完整体系。从我国体育市场的现状看,市场体系的基本框架已成熟, 但健身娱乐市场、竞赛表演市场的规模还有限, 且本体市场尚有缺位。因此, 我们应致力于:(1)以引导健身娱乐、竞赛表演这两类体育消费为龙头, 在广大群众中倡导科学、健康的健身娱乐观念,引导其消费结构的调整, 重点培育、发展健身娱乐市场和竞赛表演市场;(2)尽快建立尚缺位的本体市场, 主要是促进体育人才市场、技术咨询市场的形成。因为人才、技术信息都是市场流通环节中必不可少的要素, 这类市场的缺位将会导致流动不畅、运行受阻、效率低下等诸多问题,甚至整个市场体系的失灵。

5.加强法制化建设, 建立健全体育市场管理的相关法规。根据体育市场的发展现状,首先, 及早出台全国性的体育市场管理条例, 明确管理部门及其职能、管理范围, 界定进入市场的主体资格, 规定各类市场主体的法律地位、权利和义务等, 规范体育市场主体、维护市场秩序, 加强对体育市场的管理、监督和调控。其次,加快制定行业管理标准。行业标准的作用是为市场主体提供规范尺度, 为消费者提供消费选择的依据,建立公开、公正、公平的市场竞争秩序,使市场主体在公平的市场环境中展开竞争。在这两者的基础上, 健全相关的配套法规, 形成市场运行的基本法律体系,使体育产业的发展真正有法可依。

参考文献:

第8篇:产业发展思路范文

关键词:《湖南产业集群绿色经营战略模式研究》;区域产业集群发展理论;评价

中图分类号:F121.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12-0179-02

随着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资源约束和环境承载问题已成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越来越突出的问题。如何协调好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不仅引起各级决策层的高度重视,也成为学术界深入探讨的重要课题。党中央提出要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这是解决中国资源和环境问题,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指导方针,也为生态学和地理学的研究开辟了新的研究领域,也是生态学和地理学与时俱进的重要切入点。湖南的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进程近些年来有了一定的进展,但相对全国而言,仍相对滞后,且距离有越拉越大的趋势。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加强区域经济协作,构建产业集群绿色经营模式,已成为湖南全面建设两型社会的必然,因此,国务院率先在湖南建立两型社会建设综合改革实验区。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信息技术发展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引导下,在世界广泛的领域内出现了一种基于科学技术创新和管理机制创新的经济效率高、可持续发展的经济状态,即产业集群绿色经营时代。产业集群绿色经营时代中,现代企业的发展和生存环境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许多管理理念和方法在不断地被实践所扬弃。时展急需我们随时随地关注产业集群绿色经营管理思想的新变化,在体会产业集群绿色经营发展脉搏的同时,对现有的产业集群绿色经营管理理念进行一些反思和更新。近年来,衡阳财经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曹令秋同志查阅了国内外有关资源、生态、环境与循环经济研究方面的大量文献,请教了众多国内知名的区域经济与生态循环经济学专家,跟踪了区域产业集群研究领域的学术研究前沿,在报刊杂志上发表了有关湖南区域经济的论文,经过较长时间的酝酿和研究,撰写成学术专著《湖南产业集群绿色经营战略模式研究》,该书已由内蒙古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了。

全面建设两型社会,是党的十七大为21世纪初叶中国经济发展所制定的宏伟蓝图,是新世纪新阶段党领导全国人民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面推进现代化建设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所以,认真学习十七大精神,明确全面建设两型社会的奋斗目标,积极推进湖南全面两型社会建设进程,对加快该区域产业集群发展和企业绿色经营管理,具有重大的意义。随着湖南两型社会建设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经济专家、学者加入到区域产业集群发展的研究和规划工作中,区域经济开发方面的著作也因此逐渐出现了繁荣的局面,有力地推动了区域经济学的发展。但区域经济学著作这种表面上的繁荣背后,由于区域经济学工作者往往依据自己的专业背景、认识水平、工作经验而选择研究方法,安排区域经济学研究内容,提交区域经济研究成果,使得区域经济学成果质量良莠不齐,特别是区域产业集群发展和企业绿色经营管理的理论研究与区域产业集群绿色经营管理的实践相比,人们始终未能摆脱区域经济学既有框架的束缚。在这种背景下,曹令秋同志《湖南产业集群绿色经营战略模式研究》一书在许多方面都有作了创新和尝试。通观全书,以下几点令人印象深刻。

1.研究的起点高,重点鲜明。全书不仅有大量扎实的研究成果和对问题的深刻认识,因而能够准确地抓关键进行深层次的剖析,而且充分吸收了国内外区域经济研究的先进经验和方法。随着国际国内区域经济的发展和区域经济研究新理论、新知识的涌现,针对现有成果在研究内容、结构框架明显滞后的现状,作者融会了近十年来区域经济的研究成果和最新资料,促进了知识经济时代区域经济的发展,在许多方面拓展了区域经济的内容,丰富了区域经济研究的理论和方法。举其大者,主要有:一是环境价值链视角下产业集群绿色经营主体甄选的指标集设计,该指标集的构建在理论上需要对产业集群内各企业绿色经营禀赋的特征进行细致分析,且在实证分析方面需要收集样本企业有关于绿色经营的相关资料。二是将投资学中实物期权的相关理论和方法应用到产业集群经营项目绿色化投资问题探讨中去的合理途径,三元目标约束条件下产业集群企业升级的技术创新动力机制模式的构建以及升级模式实施技术创新路径选择的可行性方法。三是更新SCP范式并将其应用到产业集群绿色经营战略绩效评价中的可行性方法,三元目标约束条件下产业集群绿色经营战略绩效评价指标集的构建方法,循环经济视角下产业集群绿色经营三重评价模型的构建方式。所有这些论题都是针对湖南两型社会建设和发展的政策、战略、行动计划和对策措施而展开的,打破了国内传统的思维模式和区域经济发展模式,启迪了思路,促进了两型社会建设和发展的创新研究。

2.创新性成果突出。一是在产业集群经营模式创新和绿色经营模式创新问题的研究方面,创建出了三元目标约束、环境价值链嵌入和环境价值链重构等三个全新的概念作为研究视角和研究方法进行理论推演和定性化分析。二是在对产业集群内企业绿色经营活动进行归纳和分类,结合单一企业绿色经营模式的特征,对产业集群内企业的共生关系进行相关性分析的基础上,定性化研究了产业集群绿色经营战略理论体系各个模块的具体内容及其内部逻辑关系。三是结合循环经济的整体化特征,提出了经济绩效、环境绩效、社会绩效三个维度的三元目标约束条件,并以此为研究视角对产业集群绿色经营模式创新的具体途径进行定量化研究。四是从产业集群的网络结构出发,依据哈佛学派提出的传统的SCP研究范式,提出了基于绿色经营模式的修正SCP研究范式,即“产业集群结构―成员企业行为―绿色经营绩效”的研究思路,并将以此为分析路径,研究产业集群的绿色经营创新机制和创新绩效。总之,本书力图通过绿色经营模式以实现更高水平的产业集群发展,从而促进湖南两型社会建设和发展的创新研究。

第9篇:产业发展思路范文

关键字:中国;动漫产业;文化创意产业;文化软实力

一、推进动漫产业发展的现实意义

(一)发展动漫产业有利于带动经济的发展

动漫产业兼具文化创意与科技创意,是文化创意产业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由于动漫产业具有高知识性、高增值性和低能耗、低污染等特征,处于产业链的高端,对于促进产业发展中结构的调整、转型与提升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动漫产业作为“无烟产业”和朝阳产业,实现了巨大的经济利益。杭州被称为我国的动漫之都,这座城市就运用动漫产业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发展。2015年,杭州文创军团已成产业主力,其中动漫游戏产业异军突起,动漫游戏企业220余家,就业近1.8万人,总产值62.12亿元,实现利税31.15亿元。十年来,杭州市动漫游戏产业产值的平均增幅约50%,利税的平均增幅约23%[2]。动漫品牌效应也会带动旅游经济、房地产和传媒等行业的发展。迪士尼乐园就具有强大的游客吸引能力,2016年3月28日零时上海迪士尼门票正式开售,开园首日的门票被“秒抢”,上海迪士尼平日门票价为370元,高峰日门票价为499元,按2016年1200万游客计算,门票收入将达约48亿元左右。由此可见,动漫产业在开发与运营的过程中对优化产业结构,提升经济总量起到了很好的助推作用。“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加快发展网络视听、移动多媒体、数字出版、动漫游戏等新兴产业”[3]。因此,要利用好动漫产业这一文化创意产业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打造动漫精品,带动时尚消费。

(二)发展动漫产业有利于提升文化的软实力

动漫产业不仅能在带动经济发展方面发挥巨大的作用,还能利用动漫的形象与精神,提升中华文化在世界的影响力,进而树立我国的大国形象,提升文化软实力。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动漫产业所具有的文化传播功能。当前,美国、日本、韩国是全球动漫产业领域发展的佼佼者。在内容上,美国动漫产业比较注重细节的刻画、故事的幽默性以及对人类共性的描写,具有很强的开放性、包容性以及多元文化的融合性,因此,美国的动漫能够带来文化认同,迎合不同文化群体的审美,从而实现美国文化价值观的输出。日本动漫产业则侧重于从人性上挖掘、探讨人类深层次的问题,力求给观众带来深刻的思考。日本也通过动漫产业实现了日本民族思想的宣扬,甚至确立了“动漫外交”的发展路线。由此可见,动漫产业在提升文化软实力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我国动漫产业在发展的过程中,一方面要将中国的价值观念赋予动漫形象与故事之中,通过形象的塑造与情感的叙述,激发文化的活力。另一方面,动漫产业要通过培育本国原创的动漫精品,增强文化的认同感和亲和力,使中国动漫在与外来动漫文化竞争时能够维护本国的文化安全,从而提高全民族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

(三)发展动漫产业有利于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需求

按照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当人均GDP接近或超过5000美元,就进入了对文化消费的“井喷”阶段。2014年我国的人均GDP已达到6767美元,这说明一个巨大的文化消费市场已经形成。当前,人民群众从注重物质消费到追求精神消费,文化消费呈现出选择性、多元性、内涵性的特点。因此,动漫产业作为兼具娱乐性与文化性的文化创意产业,需要实现符号性、心理性和体验性,着眼于对文化进行个性化的提升和转化。动漫产业作为文化的物质载体,还承担着引领青少年价值观的重要使命,而面对当前大部分青少年迷恋日韩动漫的局面,我国的动漫产业更应该在原创作品中孕育和培养民族精神,增强我国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力,从而实现对青少年正确的引导。此外,《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公报》中指出,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积极开展应对人口老龄化行动[4]。二胎时代的来临给动漫产业提供了更多的受众,未来的发展空间无限广阔。

二、我国动漫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创意精品,技术与艺术难以融合

我国动漫产业规模不断扩大,《2016-2021年中国动漫产业发展前景与投资预测分析报告》数据显示,2010年我国动漫产业总产值为470.84亿元,同比增长达到27.81%,2014年动漫市场规模突破亿元大关,并且增速仍保持在20%以上[5]。但是,在动漫产业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也呈现出一些问题。动漫产业是“内容为王”的文化产业,它的核心在于创意和文化。而当前我国动漫产品却缺乏创意精品,剧本往往以传统题材为主,剧情设计简单,缺乏新鲜感和承载想象力的空间。动漫形象设计也过于幼稚,缺乏特色[6]。此外,在文化+商业的制作模式下,部分动漫产品致力于吸引观众和赢得点击率,作品追求视效炫酷,而内容则空洞无趣,甚至含有很多恶俗低级、暴力、价值观迷乱等元素,成为追求功利的快消品。动漫产业作为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科技文化化和文化科技化,科技与文化一体化、技术与内容相融合的高端产业。进入追求视觉刺激的时代,动漫产品也要实现技术上的与时俱进。当前中国动漫产业的技术水平已经不差,但中国动漫产业与外国动漫产业无法抗衡的原因在于技术与艺术的难以融合。动画是结合艺术和技术的行业,在动漫产品的制作过程中,技术并不是一劳永逸的,用技术讲好故事才是更重要的技能点,动画师在操作过程中,需要根据场景的要求进行调整。而当前,我国动漫产品的制作却出现了技术与艺术分离的现象,有些动漫产品只注重技术的创作,忽略了故事本身的吸引力,缺乏创意精品,技术与艺术难以融合造成了中国动漫产品市场占有率低,辐射能力弱以及难以“走出去”的问题。

(二)文化氛围不浓,低龄化消费主导

浓郁的文化氛围对于动漫产业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动漫王国”的日本,是动漫产业中拔得头筹的国家。动漫产业在日本具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动漫作为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在日本无处不在,动漫的影响力,也渗透进日本生活的方方面面。相比于国外浓郁的欣赏动漫的文化氛围,受我国传统文化中庸思想、抑制个性发展的社会意识影响,我国社会运行机制与文化意识中缺少欣赏动漫的文化理念与习惯,也未能形成良好的动漫发展社会空间与文化环境[7]。此外,我国动漫产业发展中低龄化消费为主导,传统观念将儿童锁定为动漫的主要受众,致使当前动漫产业发展中呈现情节幼稚,缺乏深度的问题,为此,丢失了一部分成年受众。因此,文化氛围不浓与低龄化消费为主导不仅制约了动漫创作人员的思维,难以开发出具有创新意识的多元化形象,还大大缩小了动漫市场,从而造成生产、运营、宣传等产业链中经济利益的流失。

(三)课程设置存在问题,市场与人才难以对接

动漫产业内容的创作离不开人才的培养。2011年以来中国动漫高等教育的发展态势逐渐转好,从数量上来看,全国有实力开设动漫产业的高校出现平稳饱和的状态,基数得到扩大,进入门槛提高,从质量上来看,已有动漫院系不断优化壮大,办学质量提高[8]。在各高校兴办动画专业回归理性之后,动漫专业就业的情况受到进一步的关注。据有关研究,2007届至2011届动画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均低于全国本科的平均就业率水平。动画专业也连续五年成为“红牌专业”即失业量较大、就业率持续走低且薪资较低的专业[9]。但是,在动画专业毕业生找不到工作的同时动画企业也招不到可用之才,这成为动画行业一大尴尬局面。就业市场与毕业人才难以实现对接的原因与高校在培养人才时的课程设置问题密不可分。在课程设置方面,不少院校课程设置过多过全,盲目模仿借鉴其他院校,缺乏专业特色和时代特色,整体课程设置也不够平衡,重动画,轻其他;重技法,轻理论;重形式,轻实践[10]。此外,学校在教学过程中也无法为学生提供浓郁的艺术氛围,且不能形成自主创新的研究,忽视对中国传统技法的传承。北京一家动画公司制片人叶子源说,“我们的动画专业培养的全是导演,通才。人人都想自己说了算,少有人踏实做操作。”动漫教育中存在的这些问题制约了动漫人才的培养,从而成为我国动漫产品开发的瓶颈。

(四)动漫产业链薄弱,宣传渠道僵化

我国无论是动画片本身的播出市场,还是动漫图书和音像制品市场,以及动漫形象的衍生产品市场,都没有形成完整而成熟的产业链。且各地的动漫基地之间和动漫企业之间孤立发展,没有实现动漫企业与市场的对接[7]。我国动漫产业的发展没有形成独特的模式,主要借鉴了日本动漫产业的发展经验,产业链分为上游内容生产、中游制作输出与下游衍生品开发与消费三大环节。下游衍生品开发环节,盈利模式尚未成型,由于早期缺乏对动漫品牌授权的认知,导致动漫公司在衍生品市场丧失了巨大的盈利空间,2014年我国动漫衍生品市场规模约为380亿元,与国外发达国家市场相比,国内动漫产业落后巨大。据调查显示,玩具和文具是我国小学生拥有最多的动漫周边产品,分别有41.6%和40.9%的小学生拥有动漫品牌授权的玩具和文具产品。另外,有22.5%的小学生表示没有动漫周边产品[11]。这说明我国新兴衍生品类型还有待扩展,动漫产业链还需延伸,从而为消费者提供更多的选择。在动漫产品进行宣传的过程中,我国动漫产业的发展往往遵循着循序渐进的原则,从动画片播出到图书和音像品市场再到卡通形象的衍生品市场。事实上,动画片本身不能是一个孤独的商品,相反,应该是在动画片上映之际,整个产业链都应该开始相应的宣传。

三、推进我国动漫产业发展的路径

(一)避免动漫内容空心化,锻造原创动漫精品

针对我国动漫产业缺乏创意精品的现状,动漫产品在制作的过程中要增强内容的吸引力,避免动漫内容的空心化,增强讲故事的能力。首先,在内容创作方面,要重视民族风格的塑造。《大闹天宫》《小蝌蚪找妈妈》等中国动画电影经典,以其独一无二的民族风格,成为中国动画电影史中难以超越的艺术巅峰。动漫产业承担着弘扬中华民族价值观的重要使命,维系着主流文化的传承与发扬。这就需要动漫产业要注重民族元素的运用,使文化产品在具娱乐性的同时,还要有更多的文化积淀。动漫企业要有社会责任感,扎根务实,以做“文化事业”的心态去做动漫产品,以动漫为载体,向全世界弘扬中华文化。其次,要重视国际品牌的树立。迪士尼公园的成功彰显了国际品牌的力量。迪士尼在全球化的营销中并未遭受瓶颈,这与它自身的营销策略密不可分。例如香港迪士尼就充分考虑中国和亚洲文化的影响,进行本土化经营,把其打造成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游乐天堂,比如在建造过程中,参考中国的风水理念,在园区设计上加入中国元素,有中国式凉亭等等。中国动漫产业在走出去的进程中,要运用好这一启示,揣摩受众心理,寻找国际与本土的契合点,以人类共性为着眼点,打造震撼人心的经典。例如,西方社会注重民主自由,社会公众普遍注重成就,仰慕英雄,有深厚的成就崇拜和英雄崇拜的心理积淀。与此相适应,君子之道作为一种理想人格在心理上就能为西方公众所接受,这就为中国动漫产业走出国门提供了一个契机。因此,在“一带一路”成为新的发展主线的前提下,中国动漫走出去的步伐更要逐渐加快。再次,要重视高端技术的融入。随着时代的演进,特别是3D电影技术的成熟,对中国动漫产业的探索之路也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动漫产品在注重内容的同时,要根据情节的需要融入高端技术,在技术上不断学习西方的先进理念,制作人员也要求真务实,摒弃浮躁的心态,沉下心来打造良心作品与精品,力求在给观众讲好故事的同时带来视觉上的享受。

(二)打造全年龄动漫,推动二次元时代

我国的动漫产业没有分级,为了扩大动漫产业的受众群,就要打造全年龄的动漫。全年龄动漫在国外非常普遍,在美国,迪士尼、梦工厂等动画大厂的主攻方向始终是全年龄的“合家欢”动画电影;在日本,甚至有仅面对成人观众、艰深晦涩的艺术动画。事实上,成年观众的消费能力和口碑宣传能力较低龄化儿童都更具优势,因此,要寻找打造全年龄动漫的有效途径。从动画电影来看,一些电影都显现出全年龄动漫的发展势头。例如,2015年7月上映的《西游记之大圣归来》以9.56亿的成绩击败了占据榜首长达4年之久的《功夫熊猫2》,这部电影用“西游记”的情怀吸引了许多70后、80后、90后的成年观众,过硬的制作更是让这部电影广受好评。国外动漫电影也彰显了全年龄化动漫的力量,《疯狂动物城》凭借首映2000万元票房到单日1.8亿元票房再次接棒票房冠军,这部作品让不同年龄和知识层面的观众,从电影的不同层面获得乐趣,而且每一种乐趣都经得起推敲,独立且互不冲突。因此,打造全年龄动漫,要在充分考证受众心理的基础上,提升不同层面受众对动漫的理解与欣赏水平,进而营造整个社会良好的动漫文化氛围。随着动漫产业的不断发展,我国逐步进入二次元时代。二次元原意为“二维”,因为动画、漫画初期都是用二维形式来表现,广义上的二次元也泛指动画、漫画、游戏、小说、虚拟偶像,以及其衍生周边产品等。当前,二次元的概念更为泛化,它代表着欣赏动漫的现象,追求动漫的群体,以及动漫文化和指向未来的时尚生活方式。二次元经济以创意创新为灵魂,以科技手段为驱动,以青少年群体为主流,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数据显示,2015年国内动漫用户已达6000万,辐射二次元人群2.2亿,覆盖62.9%的90后和00后群体,即每3个年轻人中就有2个二次元用户,ACG(动漫、漫画、游戏)人均消费1700多元,二次元市场潜力巨大[2]。因此,要推动二次元时代的发展,为动漫产业培育更多的受众,引领时尚消费。

(三)完善动漫人才培养体系,实行人才扶助政策

动漫人才的培养是发展动漫产业的关键环节。针对当前高校课程设置不合理的问题,要完善动漫人才的培养体系,进行深层次的课程改革。首先,在课程设置上,要实现分类教育与整合教育相结合,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这就要求全国高校系统要进行资源的整合,各高校之间通力合作,打造各高校的特色专业。各高校再对学生的整个学习生涯进行合理的规划,在四年的学习过程中分别强化学生的认知、技能、专业与实践。课程设置要根据产业链进行完整的布控,上游课程模块主要以策划和剧本创作为主,培养创作型人才;中游课程模块主要以动漫制作为主,培养技术型人才;下游课程模块主要以衍生品即周边产品的开发为主,培养营销型人才[12]。培养过程中,产业链不同阶段的人才要实现与市场的对接,让学生们所学到的理论都能够学以致用。其次,学校还要注重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艺术氛围。鼓励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生命和自然,注重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培养。培养学生对动漫事业的热情,打造彰显本国特色的原创IP。再次,要建立梯队层级的动漫人才队伍。动漫教育既要注重硕士、博士等高端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又要注重本科、高职高专等技术型人才、创作型人才的培养,从而满足动漫企业不同层次的需求。在动漫人才培养方面,除了高校要积极发挥作用,还需要政府政策的支持。韩国的出版商与影视公司非常重视对创作人才的培养,以优厚的条件吸引了不少国外的漫画人才。因此,我国政府也要出台动漫人才扶助政策,留住和吸引优秀的动漫创作人才,2008年文化部出台了《关于扶持动漫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在原创能力、人才培养、技术开发、产业链整合、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推动动漫产业继续发展[13]。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2016年2月29日中国政府网了《国务院关于落实〈政府工作报告〉重点工作部门分工的意见》,指出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由知识产权局牵头,工商总局、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依法严厉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假售假行为[14]。各政府部门要把职责落实到位,为创意人才提供公平的创作空间。

(四)运用“互联网+”思维,创新动漫产业链

内容为王,渠道制胜。当前,原创是内容,新媒体是渠道。在互联网时代,动漫的载体不再局限于荧屏、荧幕等传统媒介,网络视频媒介成为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互联网的存在,不仅降低了动漫创作的门槛,使小成本、短规制的动漫作品有了生存的机会;同时还能在线与粉丝互动,根据粉丝的意见对动画片进行调整优化,将粉丝的创意融入到新片创作之中。另外,互联网的存在,还促进了动漫产业的传播和推广,对于难以通过有限的电视渠道播出的动漫作品来说,互联网相当于为其提供了一个永不停播、随处可得的频道,同时互联网的受众以青年、成年人居多,正好和少儿电视台的低幼受众形成互补,为针对青年、成年制作的动漫作品提供了对位传播机会[15]。因此,要运用互联网思维,扩展动漫传播的平台,实现动漫产业多渠道、立体的传播。“互联网+”思维不仅创新了动漫产业的传播平台,“互联网+”跨界融合还成为产业链的创新驱动。动漫衍生品市场可以在深度挖掘原创动漫价值的基础上,通过品牌授权与玩具、游戏、服装、影视、主题公园、资本等多领域展开联动跨界融合。让受众多元化接触到动漫形象和内容,实现原创IP跨媒介、多渠道、立体的传播。此外,动漫产业链还应该在创新实践中不断得到丰富。卡通形象营销是借助卡通形象,以其亲切、接地气的特征在短时间内吸引用户的一种营销方式,如京东的JOY、小米的米兔等等,成功的卡通形象往往就成了企业的商业符号。“三只松鼠”是一家互联网干果企业,通过三只小松鼠的形象,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同时,它还为三只松鼠开发了动画片和衍生产品,为企业发展带来了新的利益。从卡通形象的开发到动画片和衍生品的生成,这一产业链打破了以往上游创作,中游制作,下游营销的模式,反其道而行之,开创了新的盈利模式。卡通形象营销在海外是比较成熟的一种营销方式,而在国内目前用卡通形象营销的企业仍相对较少。因此,动漫产业可以和企业通力合作,创新产业链,在各取所需的同时推动动漫产业和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任旺兵.中国创意产业发展战略[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13:185.

[2]董悦.在杭州,迎接“动漫之都”的二次元时代[N].杭州日报.2016-04-07.

[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EB/OL].

[4]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公报[EB/OL].

[5]前瞻产业研究院.2016-2021年中国动漫产业发展前景与投资预测分析报告[R].2015.

[6]宋书利.动漫人才创意潜能开发策略[J].青年记者,2014(2):85-86.

[7]石德生.中国动漫产业发展模式与路径创新探析[J].现代经济探讨,2014(9):40-48.

[8]卢斌,郑玉明,牛兴侦.中国动漫产业发展报告(2012)[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107.

[9]麦可思研究院.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2012)[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53.

[10]卢斌,郑玉明,牛兴侦.中国动漫产业发展报告(2014)[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259.

[11]宋磊.动漫品牌认知消费行为调查[J].中外玩具制造,2014(2):72-75.

[12]邢红梅,谢士法.动漫产业化高端人才现状与培养路径探析[J].石家庄铁道大学学报,2013(1):87-90.

[13]文化部关于扶持我国动漫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EB/OL].

[14]国务院关于落实《政府工作报告》重点工作部门分工的意见[EB/O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