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智能市场分析范文

智能市场分析精选(九篇)

智能市场分析

第1篇:智能市场分析范文

尽管智能硬件的发展风头正劲,但目前市场尚处于拓荒阶段,发展前景仍不明确。如何在纷繁复杂的市场环境中找准自身定位和作用,最大程度适应多样化的消费需求,将是智能硬件制造商们面临的艰巨难题。

智能硬件市场迎来快速增长

以智能可穿戴设备为代表的智能硬件正越来越受到大众的欢迎,而智能手环、智能手表更是成为重视健康兼具追求时尚的重要标志。今年6月以来,包括俄罗斯总理梅德韦杰夫、美国共和党总统候选人提名竞争者杰布·布什等在内的国外政要被发现在多个场合佩戴Watch,美国总统奥巴马手上佩戴的是Fitbit智能运动手表,新加坡总理李显龙则佩戴着Jawbone运动手环。

近两年,在资本的推动下,智能硬件产品在不同领域中都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很多厂商开始涉猎这个新兴市场。在国外,互联网科技巨头如微软、谷歌,消费电子企业如索尼、三星,以及耐克、阿迪达斯等传统企业,都已经向智能可穿戴设备伸出了触角。国内,百度布局的“云端”数据模式正在建设中,奇虎360、小米、中兴通讯等生产的智能手环都占领了一定的市场份额。

除了大公司积极跟进外,一些创业企业也纷纷把目光瞄上了智能硬件。近日,一家来自新加坡的科技公司奥思OAXIS在北京了四款智能硬件产品——O2智能手环、Glo智能体脂分析仪、Vita智能水瓶以及JiCheng鹤影手环。

OAXIS方面介绍说,O2智能手环拥有心率检测功能,帮助人们不再盲目运动,而是进行健康的有氧运动;Vita智能水瓶能通过独特的水活力值,让你像查看手机电量一样直观地了解到当前的身体水活力状况;另外一款Glo智能体脂分析仪只需一次配对,就可以脱离手机使用。

据了解,奥思OAXIS是由一群年轻的大学生白手起家创立的电子科技公司,之前主攻美国和欧洲等海外市场,今年逐步将重心转移到中国市场。奥思OAXIS的CEO杨冠哲说,由上述四件智能硬件产品组成这智能套装已正式登陆上线Pozible,开启众筹。

事实上,随着PC、平板电脑及智能手机等传统设备市场都日趋饱和及成熟,设备制造商、零部件供应商及众多处于科技硬件产品供应链上的其他企业,都强烈想要找到全新的增长机会。而很多企业认为,智能硬件就是下一个风潮产品。

业界人士认为,随着传感器技术的进步、零部件的能耗降低、电池的续航延长以及低功耗蓝牙等无线标准的推出,未来几年智能硬件设备将高速增长,而全球智能硬件设备的“风口”或出现在2020年。

目前尚处拓荒阶段

虽然无论从数据上还是从产品数量上看,智能硬件市场的发展风头正劲,但仍然存在着内冷外热的尴尬,尤其是如今能够实现真正盈利的企业少之又少。究其原因,智能硬件设备市场仍然处于拓荒阶段,发展前景也还不明确。

目前,无论是芯片、技术方案、算法技术、传感器还是续航、显示等方面的技术都在以“火箭”式的速度在探索发展,而借用这些本身还处于快速演变中的技术进行产品的搭建,就像是直接将实验室的产品搬到了市场商业化中。

对此,中国可穿戴计算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专家委员会委员陈雪涛认为,智能硬件设备目前尚未形成一个行业,而只是一个细分市场。互联网公司、IT公司和传统的运动装备公司都对产业有涉及,通过各自的消费电子类产品切入可穿戴市场。然而当前全球的智能硬件设备仍然还是个未能完全走出实验室的新型产品。虽然面临市场爆发期,但其规模和成熟度还需要时间酝酿。

正因为如此,知名K歌APP唱吧近日了三款硬件产品——唱吧麦克风、充电宝和麦克风支架,但这并不是业界火热的智能硬件。唱吧CEO陈华称,唱吧不是不做智能硬件,但用户首先需要的是一个解决问题的完美产品,是否智能只是解决问题的手段而不是目的。“现在智能硬件市场最大的问题是为了智能化而智能化,在解决用户痛点上并没有大的突破,很少有产品能引爆市场获得实际的销量。我们应该从用户需求角度用极致产品去解决已经存在的刚性需求,而创造需求比较难突破”。

奥思OAXIS CEO杨冠哲表示,随着智能硬件的兴起,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智能产品。但大多数产品仅仅关注某一个方面,从单一维度进行检测和统计,让很多用户不得不买多款智能产品、安装多个App,不仅操作繁琐,数据之间缺乏关联,也让消费者的体验很差。

未来必须与大数据结合

如同任何新兴的计算平台一样,如何在纷繁复杂的市场环境中找准自身定位和作用,最大程度适应多样化的消费需求,将是智能硬件制造商们面临的艰巨难题。

在业界人士看来,智能硬件设备的真正意义在于,虽然都是通过更丰富的传感器和算法来更自动和低成本地数字化人的生活,然后,再通过更丰富的反馈介质和反馈机制来影响和改变人的生活,但这些智能硬件设备要比手机这样的终端更能融入人体和生活。

硬件产业发展到现在,仅靠优秀的工业设计和包装就能开发出一款产品就能改变行业的情况已不复存在。毕竟,再好的硬件设备,缺乏软件支撑,只是一堆废铜烂铁。因而,无论是智能手环还是智能手表,智能硬件设备的核心在于数据的采集、计算、反馈以及最终对人的行为的改变。

作为硬件智能化的核心,大数据由过去单纯的数字,转化为如今的数据统计,包罗万象。它不仅包括我们所说的客户量,业务量,营业收入额,利润额等等,还包括数据的整合与结构化,涉及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且广泛存在于社交网络、物联网以及电子商务之中。

第2篇:智能市场分析范文

电视重回视线中央

智能电视顺应网络化、智能化发展趋势,具有操作系统平台和网络接入功能,可扩展性较强

数据显示,2014年,国内市场彩电销量为负增长,今年的情况依旧不乐观,各家企业业绩普遍出现了下滑。历经多年的高增长之后,彩电业规模化发展撞到了市场天花板。不仅如此,还有更糟的消息传来,传统电视开机率降至30%以下。手机、PAD等智能终端逐渐蚕食市场,很多年轻人形成了埋头小屏独享其乐的习惯,一家人围坐一起其乐融融看电视的场景仿佛已成过去。

面临如此重压,彩电业依然不乏生气,不仅上市公司股价走高,并且各路资本和企业竞相涌入,智能电视热更趋升温。

智能电视顺应了网络化、智能化发展趋势,除具备视听硬件传统功能之外,还具有操作系统平台、应用支撑环境和网络接入功能,可扩展性较强,用户可自主安装和卸载各类应用程序,能满足多样化和个性化需求。这是彩电业的重大升级。

在视听方面,相对于传统电视,智能电视提供电视节目直播,支持网络视频内容点播,观众的自主性增大;相对于手机、PAD等小屏播放,智能电视大屏效果更好,能让观众得到更加轻松和精彩的视听享受。这就从根本上扭转了受众流失的局面,让电视重回视频播放主场。

“观众逃离电视是假象。”海信旗下自主运营平台海视云CEO于芝涛告诉记者,大屏视频时代已到来,电视台用来衡量收看电视节目的开机率已不能准确反映观众实际需求。

后台数据显示,海信电视每日的互联网活跃用户已超过400万,日活跃率超过40%,远超传统电视的开机率。而从移动端与TV大屏端的数据对比看,海信电视视频用户规模以每年大于100%的增速在增长,全行业移动端用户规模增长率已放缓至30%以下。在视频人均观看时长上,海信电视用户约为移动端视频用户的3.75倍。

大屏视频播放,只是智能电视初试牛刀。随着互联网经济向纵深发展,市场重心经历了从PC端到移动端的转移,而在手机市场增速放缓之后,人们又将目光投向家庭互联网,其市场规模预计为万亿级,智能电视则被视为最大的风口。

“如果说手机是人体的延伸,那么电视会不会成为社会进化过程中家庭的延伸?”奥维云网副总裁刘闯分析说,智能手机作为个人移动终端呈现出的创新能量和产业规模已是有目共睹,智能电视作为新热点同样值得期待。在各种家电中,白色家电基本是“做减法”,发挥特定功能让人们省时省力,而电视是“做加法”,吸引人们花更多的时间并产生价值。因此,彩电这块拥有最大显示屏幕的信息产品被资本市场重新估值。

据悉,智能电视有着大屏幕和高运转能力的优势,将成为家庭互联网重要的控制中心和娱乐终端。它可以实现家中电器的互联互通,能够导入视频、健康、教育、游戏、社交、支付等丰富多彩的内容和应用。广大电视用户正在从看电视向用电视转变,这其中蕴藏着巨大的商机。

从卖硬件到圈用户

互联网企业涉足智能电视,并不指望以硬件赚钱,而是要发挥出内容与应用上的优势

由于智能电视产业价值凸显,不光是彩电企业,互联网企业、运营商等各路企业均志在必得,围绕消费者需求展开激烈竞争,市场一时间风生水起。

2013年以来,乐视、小米等互联网企业发力智能电视,攻势凌厉。去年,乐视超级电视年销量超过150万台,成为彩电市场不容忽视的新生力量。今年,乐视又确定了350万台至400万台的销量目标,并开始通过LePar超级合伙人模式由线上向线下推进,拓展更为广阔的二、三线城市和城镇市场,与传统彩电渠道展开了短兵相接的竞争。

互联网企业涉足智能电视,并不指望以硬件赚钱,而是要抢占入口圈住用户,发挥出内容与应用上的优势。在乐视、小米等以成本定价的冲击下,智能电视均价不断下移,市场普及程度明显上升。奥维云网全渠道数据显示:2013年4月,中国彩电零售市场智能电视均价为5288元,销量渗透率为42.2%;2015年3月,智能电视均价为4010元,销量渗透率为72.1%。仅2年时间,均价下降1278元,渗透率增长近30个百分点。

市场形势的急剧变化,令彩电企业意识到,单纯靠硬件盈利已行不通了,必须要软硬兼施,向用户运营和服务转型。为此,他们依托多年形成的制造、研发和品牌优势,坚持打造精品,吸引中高端消费人群;此外,还纷纷创立互联网电视子品牌,学习互联网企业的打法,以高配低价产品吸引线上消费者。

为打赢这场智能电视用户争夺战,众企业重拳频出。海信提出,丰富和完善三类产品线,覆盖现有和未来的用户群。第一条是以互联网院线为内容服务的“激光影院”产品线。激光影院电视尺寸将侧重于80英寸以上,满足高品质视听需求,用户可用点播的方式在家里体验影院的震撼效果;第二条是以互联网视频为内容服务的智能电视产品线,尺寸主攻50至80英寸,以ULED为核心的智能电视产品为主;第三条,以极客的方式打造面向互联网年轻群体的VIDAA电视,尺寸以32至50英寸为主。

酷开作为创维分拆出来独立运营的互联网品牌,强调精准发力,率先推出了个性化定制。酷开公司产品经理陈勇滨介绍,围绕满足全家人需要,酷开将3套个性化系统融入一台电视,打造针对儿童、年轻人、老人不同人群的专属电视。这样一来,就打破了以往互联网电视只针对年轻受众群的局限,受众面更广,而且使电视的使用频率提高、开机时间拉长,为电视运营打下坚实基础。

探索变现用户价值

随着智能电视用户激活量的增长、活跃度的提升,彩电业开始尝试打造新的利润增长点

智能彩电领域掀起的圈地大战,实质上是用户价值之争。海信电器总经理代慧忠分析说,互联网企业核心是“用户价值”。谁离用户最近,谁就对用户最有价值;谁最有价值,谁的用户数量就会最多,而用户反哺的价值就最大。

最新数据显示,海信智能电视累计激活量超过1000万台,预计到2017年增至3000万台以上,覆盖人口超过1亿。创维智能电视日增加激活用户数为16517人,日活跃用户数超313万人。随着智能电视用户激活量的增长、活跃度的提升,彩电业开始探索平台运营和用户维护,尝试通过提供内容和应用服务,变现用户价值,打造新的利润增长点。

视频点播收费条件逐渐成熟。乐视超级电视采取了后向收费模式,购机用户需交纳一定年费来观看乐视自有的视频内容,实现了软硬件捆绑销售。彩电企业则纷纷与互联网电视集成业务牌照方及视频网站合作,为用户提供海量的视频点播内容,探索部分收费方式。根据智能电视中心的问卷调查,对于从院线下来的1到3个月的新片,52.8%的消费者认为点播每部影片付费5块钱可以接受;按年付费,大多数消费者可接受年付费100元。

广告业务取得进展。智能电视用户可基于大数据实现分区域、分屏幕、分用户的广告精准投放,这对于广告主颇具吸引力。酷开在3个月中拿到了部分电视投放广告,运营收入达268万元。海信方面则取得更大进展。近日,加多宝、蒙牛宣布与海视云公司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作为首批广告主在海视云平台投放视频广告,合同金额达到1000万元。

电视购物前景广阔。相关数据显示,在电视购物较为发达的美国、韩国及日本,电视购物行业销售额约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8%至12%,我国这一比例不足1%。海尔与电商巨头阿里就此展开合作,为鼓励用户在海尔阿里电视V购物广场上消费,今年计划补贴超过20亿元。海信则以跨境购物产品为切入点,与韩国The K集团合作打造“聚享购”电商平台。该平台能为用户提供韩国正品商品和直邮服务,并享受机场免税店同价,部分商品甚至达到免税店九折优惠。

第3篇:智能市场分析范文

智能家居与以影音房装修为代表的家庭影音需求相结合,从而使得原本缺乏直观体验的智能家居系统,能够在影音房中营造出具有较强体验效果的智能化小环境。这一结合让用户可以对灯光动、幕布升降、设备中控等操控有了更为直接的感受。

与影音系统相结合的体验式营销带给一直处于不温不火状态的智能家居市场以全新的发展契机,这一趋势也逐渐在近一两年得到越来越多的市场认同与收效。在此基础上,一方面原先专注于影音产品的传统影音集成商开始在项目中根据业主需求,更多的引入智能化控制产品,在影音市场竞争日趋白热化的同时,引入全新的产品类型和设计理念,从而赢得客户认可;另一方面,原本从事智能家居经营的商家也开始将家庭影音产品,以至于影音房装修纳入到自身经营范围,从而充实营收需求,并进一步扩展产品线,在现阶段有限的客户资源中,实现客户价值的最大化发掘。

从两个不同角度切入,智能家居与影音集成加速融合。以北京时尚家、者尼私人影院、爱赏音威、米乐、优声美影、天海北方、超音波等为代表的影音集成商集体亮相本届展会,快思聪、C0ntrol4及AM×等颇具影音设备集成能力的国外设备控制产品在影音市场更受青睐。

仔细分析不难发现,此类消费需求一则定位高端,二则注重于对影音设备的控制。与动辄几十万,甚至上百万的家庭影音设备相比较,智能家居产品一直饱受诟病的高价位并不缺乏高端消费者的关注。与此同时,在消费者一掷千金打造享受影音娱乐的专属空间中,传统开关面板与一堆各类纷繁复杂的设备遥控器同样也不再适合新的市场需求,选择融入智能家居功能也成为影音集成市场发展的必然。

市场融合发展存在差异化定位

正如此前所述,智能家居集成商与影音集成商纷纷在自身产品线基础上分别将影音与智能家居产品融入到原有系统中来,但在产品的选择和区域市场差异上,二者还是各有侧重。

以集中于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的影音集成商为例,此类商家无疑也代表了行业的最高水平,其对于智能家居的关注,正是在影音系统集成基础上发展而来。也正因如此,对智能产品的选择,同样更倾向于符合欧美市场消费特点的中控类产品,在功能应用方面的决定因素在于对影音设备的控制。在产品选择上,更为注重品质与外观,即便是在开关面板的选购上,不同于国内传统86面板的美式面板依旧能受到消费者青睐。

此外,在影音集成的智能化趋势带动下,更多此前单一专注影音的集成商逐渐加强了对智能家居的关注,而对产品选型方面的困惑则成为了此类商家亟待突破的瓶颈。因为与相关国外产品相比,国内智能家居产品在影音应用方向的选择空间相对过于狭窄,而且一些关注智能家居的国外电工厂家同样缺乏对影音的出众集成能力。在此形势下,加之一些先入为主的商家已经对产品渠道具备了把控能力。如何权衡功能与渠道的选择,也成为传统影音集成商转型的关键。

另一方面,对于分布在区域市场的众多智能家居集成商而言,在经历过多年来市场的从低迷到日益升温,集成商与产品间的磨合程度不断加强。在国内外智能家居的产品选择上也都积攒下不少实践经验,但其中不少商家对于影音知识的缺乏,一如上述不少影音集成商对于智能家居的不甚了解。特别是在二三线市场,很多智能家居集成商对于影音设备的选择更多的还是定位于中端市场。

音乐服务器打造背景音乐“云平台”

家庭影音与背景音乐两个概念,伴随着背景音乐市场的发展,总是存在着不断争议的声音。相比较于发烧友级别的影音设备,背景音乐更多依赖于差异化产品定位,从而规避自身在音质和效果上的差距。但不可否认的是,背景音乐市场近年来在国内市场的发展的确令人侧目,甚至引起了不少传统影音设备制造商的关注。

在此过程中,一些国内企业相继完善了自身的渠道体系。无论是主机式,还是分体式,均以直观的用户体验和不断提升的消费接受度,在区域市场大放异彩。相比于此,一些国外同类产品则更加注重在功能上的拓展,网络与服务器功能开始更多的被融入产品设计当中。其中,鼎杰(雅顿)电子在本届大会上所展出的Victor 900系列网络背景音乐系统便设置了音乐服务器功能,实现主机音乐分类播放与网络电台存储。

本次展会上,一些专业音响厂家也推出了各自的音乐服务器产品,在带来Hi-Fi级音乐享受的同时,其日渐走低的价位,很有可能在不久之后,与主机式背景音乐产品直面竞争。

北京昆河宝珍音响科技推出QAT音乐服务器炫彩系列,其MS5主机内建1TB企业级3.5寸硬盘,可储存2000张FLAC无损CD唱片,平衡输出提供高质量音源,并可在WiFi条件下,通过遥控平板上友好界面系统进行操作。

北京欧博音响推出的对房间音乐系统解决方案,同样是以音乐服务器的概念带来了嵌墙式与放置式的网络化音乐服务器产品,系统也是可以在WiFi条件下通过平板等终端设备进行控制。

与传统的背景音乐产品中的本地音源与外接音源播放相比,音乐服务器理念的融入正如鼎杰(雅顿)电子总经理江潮所言,使背景音乐产品开始朝着“云服务”的方向发展。

国内智能家居厂家寻求新突破

在影音集成方向,智能家居的受关注度日渐提高,但相比于此类应用对于面板模具和产品功能方面的要求,很多传统国内智能家居厂家在此方面并不具备与国外厂商直面竞争的优势。而且,此类项目往往是通过装饰装修公司与设计师渠道而来,存在着单个项目造价高,但项目以散户为主,缺乏数量优势的特点。

面对智能家居市场热度渐起与市场需求仍在高端徘徊的市场现状,不少国内企业开始借由数字对讲与智能家居的融合,逐鹿小区应用市场。举例来说,深圳波创早在多年前便推出了数字对讲产品,扩展在小区项目市场的应用。无独有偶,今年来开始全国区域招商的北京中讯威易也在自身ZigBee控制系统以外,更加重视数字对讲产品的应用。据威易公司莫宇峰总经理介绍,随着威易将产品定位逐渐转向小区项目市场应用,在部分项目上也逐渐开始与国内的对讲厂商构成竞争。而在渠道商的选择上,更多开始看重合作伙伴是否具备项目资源。

一直以来,国内智能家居市场由于不同领域厂商的多角度涉足,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态势,随着国外厂商对于国内市场关注力度的不断加强,以家居控制技术起家的国内企业也开始认识到自身产品在外观设计与相关功能上的不足,因此很难在高端项目市场与国外产品正面比拼。而相反由于国内居住环境的特点,以小区为代表的大规模应用也让很多国内厂商看到了新的希望。尽管在对讲数字化技术浪潮的策动下,一时间楼宇对讲厂商与智能家居厂商的合作备受期待,但随着时间的流逝与市场的检验,这一合作模式并未带来更多实质性的发展。

除去部分对讲企业以通过外资整合的方式,重新梳理产品线,布局市场应用以外,大部分对讲厂商即便是对智能家居投入了极大关注度,并形成了一致的趋势认同,但在区域市场的应用还是处于有待进一步发展的阶段。

在散户市场呈现高端化趋势的作用下,一些以普及化和低价化为主要定位的国内中小智能家居企业也必须开始省视自身的市场定位和产品线布局。正如一位区域市场集成商提出的将业主装修预算与智能家居安装支出的对比,面对装修预算为五万至八万的用户群,即便是万元左右的智能家居支出也很难打动业主。而对于具有十几万甚至几十万、上百万装修预算的“不差钱”业主来说,国内产品的品质又很难打动他们。两相比较之下,也正反映了国内智能家居产品所处的尴尬境地。

第4篇:智能市场分析范文

科技巨头布局汽车智能

在近些年,各个科技巨头针对汽车智能化改造纷纷布局:特斯拉的车载中控触屏系统、苹果的Carplay、Google成立的OAA、奔驰宝马捷豹等也有所布局。在这其中,HUD成为诸多布局中非常重要的一环。HUD即平视显示系统(Head Up Display),早期是运用在航空器上的飞行辅助仪器。飞行员在飞行时无需低头就能够看到其所需资讯,避免注意力中断以及丧失对状态意识(Situation Awareness)的把控。从80年代初期开始,HUD开始应用在概念级的轿车上,HUD系统可以大大缓解人眼的疲劳状况,有利于安全行车。提高汽车的安全性,让驾驶者注意力都集中在路面上,减少事故的发生率。但是由于产品的定位和功能比较模糊,早期只是大牌汽车厂商的噱头之一,一直不愠不火,没有进入实质性应用。随着汽车业的发展,传感技术的发展,智能手机的介入,网络的发达,发展到现在,HUD技术进入了爆发的阶段。

目前最典型的创业公司就是美国的Navdy和俄罗斯的Hudway。Navdy是通过OBD(车载诊断系统,这个系统随时监控发动机的运行状况和尾气后处理系统的工作状态)与汽车相连,用蓝牙与手机连接,把类似速度、导航等行驶信息与手机上的信息投射到挡风玻璃上。同时用户可以通过直接的手势、语音操控汽车相关的运行。而Hudway是把iPhone或iPad变成一个HUD显示仪:用户把手机放置在中控台前端,显示仪将手机屏幕上的路线图、车速、里程等信息显示在前挡风玻璃上。Navdy在2015年4月完成了2000万美元的A轮融资,投资者有Upfront Ventures,Qualcomm Ventures和Formation8。这已经是他们8个月内的第二次融资。

智能化改造要警惕伪需求

目前,全球有10亿辆车是不联网的,其中有1.3亿辆车在中国。同时中国汽车增量还处于极速增长的阶段,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而美国等发达国家基本已经饱和,供大于求。毫无疑问,在中国,未来的车联网和物联网是下一个巨大的风口。HUD也成了创业的热点。各路团队纷纷加入,有之前做地图的,有做硬件的,做车联网的,也有之前在大型的主流汽车制造商工作的。拿到了IDG和汽车之家创始人李想的750万元天使融资的Car+团队之前就是在本田北美总部工作。

目前市面上的HUD产品已经是花样繁多了,对于HUD产品,要求一定是简洁、便捷,不能大而全的所有信息都堆砌显示在屏幕上面,这样不仅突出不了重点,反而给用户造成干扰,打乱他们的思维和操作,增加风险。不同场景中的核心元素,比如行车车速、倒车距离、剩余油量、前方交通状况是有必要的,但过多的显示一些与当前行车联系不大的信息,如水温、瞬时油耗、电瓶电压等并不是核心因素的信息,反而会影响驾驶员的操作。带来潜在风险和负面因素。

很多HUD产品支持信息,但都是单任务,处理信息与导航智能二选一。但在Car+创始人程瀚看来,目前国内的产品对这块认识有不少的误区或者伪需求,看起来很多高大上或者酷炫的功能,其实并不能帮助用户解决实质性的问题,尤其是以交互方面最为突出:

触摸屏交互:包括查看及触摸操作。这种操作的优点是操作方便,能够完成很多繁杂的指令,但是用户来说,不管是中间的触屏还是手机,交互时投入很大,在驾驶过程中注意力需要集中在触摸屏上。在驾驶中每一次操作都会增加潜在的风险。

手势交互:手势识别虽然看起来非常炫酷,但是深度的用户调查显示,大多数用户的第一选择依然是简单直接的接触式控制方式。在交互中,手势控制是一种高成本的操作,因为没法精确的识别动作,且很多动作有误导性,比如在地图上查看目标地点,从上到下翻页和手滑到下面后,再到顶部去翻页,机器很难识别用户真实意图,这些潜在的操作误差,会让用户驾驶过程中产生烦躁情绪和疲劳感,大大增加驾驶风险。

语音交互:目前为止,驾驶过程中是一种相对较好的交互方式,但是汽车的噪音和外部噪音影响非常大。同时,语音控制需要考虑不同地方的方言,尤其是在中国,地大物博,方言口音是很难逾越的一个障碍。虽然科大讯飞等有了比较好的解决方案,但是还有待优化,今年年初网络上流传的“纠正哥”的视频就说明了这个问题。测试表明,在驾驶过程中,80%的情况下Google Now和Siri的使用都是有效的,20%的情况下会失效。这个概率对用户的影响已经非常大了。

按钮、旋钮交互:这是汽车中运用得最基础也是最广泛的的交互方式。操作简单、控制单一,没有脱离用户原有的操作习惯,学习成本低,同时精确程度很高。弊端就是可操作的方式比较有限。但在程瀚看来,交互最好的方式不是创造新的方式,而是在遵从用户原有的基础上进行改造和升级。以Car+为例,它将信息投射在司机视线前方,将外界环境和系统信息自然结合起来,司机无需切换视线就可以获得所有行车和导航信息;同时支持读取智能手机通知,接入来电,能够语音操控回复短信,彻底又方便的解决司机开车用手机的痛点。在新版设计中,还会加入疲劳提醒和道路信息识别功能,更有效的为用户增强驾驶安全。

在安全环节上,每一个细节都需要充分注意。以用户经常用到的微信为例。开车使用微信成为了很多人的习惯(尽管不是好习惯),为了保证用户在使用微信时不增加潜在风险,对此必须要有一系列信息筛选和显示时间的机制保障,例如在缓慢行驶过程中,群消息和公众号信息不显示在HUD上,只显示单一人的单一信息,一旦车辆速度超过10公里/小时后,微信和短信信息将均不再显示,直到检测到车速再次降低。

车联网是下一个亿万级的风口

物联网和车联网的概念,在国内虽然被炒了大概有十多年,但依然不愠不火,一直没有爆发。从多年实践来看,单靠汽车厂商或者政府很难普及车联网,只有多方合作才能加快产业增速。除了极少数巨头,传统的汽车厂商并不具备前卫和敏锐的科技基因,开发的相关的信息系统通常无法在体验上满足用户的需求。在汽车服务方面,汽车厂商实能够提供的资源也相当有限,如HUD之类的服务由类似CAR+这样的第三方专业公司去做效率更高。车联网作为一个跨界混搭合作的领域,只有更多的创业公司参与进来,整个车联网才能真正落地并实现普及。

车联网是一个复杂的概念,它既是物联网的一部分,也是移动互联网的一个分支。但是万物连接的基础在互联,联网是前提和基础。技术方面至少需要硬件、操作系统、通信运营商以及服务提供商的全面支持。网络和蓝牙等技术的逐渐成熟,促进了车联网朝着产业爆发的方向发展。但是事实上,现在的车联网仍在布局的早期阶段。无论是汽车厂商还是周边开发商,下游数据商都是如此。包括BAT在内的各家公司都希望介入到这个领域,

除了谷歌,整车制造商、互联网公司和金融公司在内的巨头,已经纷纷布局这一潜力巨大的车联网市场。随着资本进入,车联网行业将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第5篇:智能市场分析范文

[关键词]快速消费品;商业智能技术;应用

中图分类号:TP311.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23-0376-01

快速消费品使我们日常必须使用的东西,其销量非常大,运转周期非常短,供货时间比较及时,其销售渠道比较复杂,各个环节相互连接,如果某个环节出现问题将影响到我们日常生活的正常进行。商业智能技术具有很好的调度作用,其在销售、采购、库存等方面都有很好的分析监控能力,如果快速消费品行业能够合理利用商业智能技术,将有助于快速消费品行业的健康高速运转。

一、快速消费品行业的现状

我们每天都要使用牙刷、牙膏、卫生纸等日常必须品,我们每天都要吃饭、洗衣,这些日常活动都需要消费,这些消费品更换时间非常快,产品种类也非常多。我们走到超市会看到同种商品的多种品牌,这些产品的背后都隐藏着复杂的销售渠道,各种运输、储存等环节是必不可少的。一个品牌要想迅速占领市场、提高其销售量就必须具备快速的总体运营效率,各种品牌竞争激烈,企业都想尽办法提高本公司的运营效率,因为这样才能提高销量,同时降低成本,提高利润,这是每个企业共同的目标。【1】

同时,快速消费品行业对于市场的把控非常重要,市场需求的高低、不同区域的市场份额等信息都要及时掌握,这样才能在复杂的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所以,很多大型企业都开始使用ERP系统,这种系统可以很好的把握企业的日常动态,如不同区域、不同产品、不同时间段的销售、采购、库存等各项业务记录,通过分析各项数据来把控市场动向,随着市场的变化来做出相应的企业计划。随着企业的变大,销售数据的增多,ERP系统就暴露出了其存在的弊端,因为ERP系统在分析复杂数据时存在一定的缺陷,用户所需要的多角度数据不能很好的提供,往往会给企业运行造成一定的影响,很多企业很难根据ERP系统提供的数据对市场的变化做出快速的反应,在重大决策上很难提供有效的帮助。目前这种状况对企业的发展非常不利,因为信息是企业发展的重要指向,没有科学的信息为导向,企业就像失去了眼睛,不能针对市场状况做出快速的反应。

二、商业智能技术的状况

商业智能的特点就是对快速发展的市场做出相应的反应,就目前而言,国内外的研究基本可以分为数据ETL,数据分析和挖掘以及数据展现几个方面,快速消费品市场变化非常快,供货需求量大,所以商业操作非常复杂,如果其中的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可能造成整个市场受到影响。这个时候就体现出了商业智能技术的优势,商业智能技术可以根据市场变化做出快速的反应,决策者可以根据其输出的数据做出科学的决策,来应对市场的变化,所以就要要求智能技术要时时更新数据。【2】

三、 商业智能在快速消费品企业的应用

3.1 以销售为驱动的商业智能分析

快速消费品有个特点就是价格相对较低,其利润的产生主要是薄利多销,快速消费品要想获得充足的利润就要尽量大的占领市场,让消费者认可其产品,让顾客购买其产品成为常态,培养其对该品牌的依赖,这样才能尽可能多的获得利润。因为快速消费品的企业都有很多品牌、多产品线、多销售渠道的特点,这就造成市场的复杂性,对企业的产品输出造成了困难,很难科学的进行管理,这也是商业智能分析面对的困难。【3】

3.2 完整的计划体系

快速消费品从生产到销售有很多的环节要走,其中包括原材料的采购、企业生产成品、成品的储存和运输、市场的占领,这个过程是快速消费品从生产到消费者手中必须经过的过程,各个环节互相依靠,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影响产品的销售,所以,贯穿整个企业运营流程的计划体系是行业中企业关注的重点。如何科学合理的建立这个体系是商业智能技术提供的,也就是根据科学的数据,因为各个部门负责其处理的部分,数据比较分散,很难将这些数据统一起来,所以就要依靠商业智能技术,商业智能技术可以把各个部门的数据整合在一起,形成系统的数据流供决策者参考,企业领导可以根据智能系统提供的数据清晰的分析各个部门存在的问题以及各个部门衔接处不合理的地方,可以及时的做出决策,同时还可以提供各个地区市场销售状况,分析各个市场的销售存在的问题,通过科学的数据,让决策者做出科学的评判以及决定,尽快调整市场,避免企业的损失。【4】

3.3 市场分析

市场是一个企业发展的关键,客户是企业发展的推动力。如何对市场做出科学的评判是每个企业必须面对的问题,商业智能化技术可以很好的分析各个市场的销售状况,便于企业管理者通过销售额的信息来做出科学的评判。

基于客户、产品、销售渠道的销量也是一个重要的参考,因为通过商业智能技术可以把众多的客户和产品详细的分开,企业可以很清晰的看到销量较多的商品以及购买较多的客户,根据这个科学的表格来对关键客户和关键产品做出重点的掌控。另外一个就是基于销售组织的分析,管理者可以根据商业智能技术带来的数据科学的进行调度和管理,提高工作效率,保证产品进入市场的流畅性,最终保证公司利益。

3.4 中间环节的监控

首先就是采购方面的分析,因为快速消费品最大的成本就是原材料,采购环节直接影响产品的成本,同时将影响产品的价格,产品价格是市场竞争的关键参数,要想占领市场就必须控制成本,如何监控其成本成为了关键。采购分析可以从SAP ERP系统中获取供应商的信息,同时可以获取订单信息等,这就是商业智能化的优点。另一个中间环节就是库存的监控,快速消费品周转速度非常快,企业对库存情况也非常关心,库存监控就可以SAP ERP系统中获取物料信息,工厂信息以及库存地点的信息等,通过商业智能技术可以控制库存量,防止产品的积压,同时保证产品在保质期内进入市场,以免造成货物积压带来的损失。最后一个就是财务的分析,是通过SPA ERP系统中的FICO模块获得的,通过这个模块的信息可以直观的看到每年每月每个市场的销售额,还可以看到市场的变化情况,总结利润变化的原因,根据这些数据可以改变策略来提高销售量,从而保证公司的利益。

总结

商业智能技术是推动快速消费品发展的关键,每个企业应该利用好商业智能化技术提供的数据,根据这些数据做出科学的判断以及决策,这样才能在复杂的竞争环境下处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 王晓东.商业智能技术在快速消费品行业中的应用[D].上海交通大学,2012.

[2] 王云胜.基于移动电子商务的快速消费品商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D].湖南大学,2013.

第6篇:智能市场分析范文

据IDC及IBM的分析显示:到2015年,全球大数据和分析市场规模将达到180亿美元;企业级移动市场规模将达到360亿美元;智能安全的市场规模将达到380亿美元;云和工作负载优化的市场规模将达到730亿美元。

我们如何牢牢抓住机遇呢?前不久,我参加了IBM软件热点解决方案区域巡展武汉站的活动。IBM大中华区软件部华东华中区软件集团总经理姜天豪介绍,根据IBM对中国CEO的一项调查显示,企业家最为关注的三件事是:价值体系对于员工的激励,个性化服务提供对于客户的发展,以合作的方式促进创新。姜天豪关于“智慧的分析,是企业家不可或缺的能力”的观点,我非常认同。在我看来,“智慧的分析”能力是一种稀缺能力。

智慧地球、智慧城市、智慧商务、智慧旅游……眼下,都把“智慧”当作一种时尚,似乎只要说到“智慧”,就意味着你能代表未来。殊不知,技术手段再高明,也离不开“智慧的分析”。这种分析,是基于数据和调查之上的准确判断,是对趋势的洞察与把握。甚至可以说,它是一种天赋。因为事实证明,很多成功的企业家在决策时,并没有数据参考,有的似乎是依靠“第六感”。

现在,已有学者对“新技术神话化”发出批判。比如,当前最热门的大数据,“一般用来描述对海量信息进行分析,从而发现规律、收集有价值的见解和预言复杂问题答案的技巧与科学”,被认为是用来解决世界上最难处理的问题的全能办法。对于流行的关于大数据的五大普遍认识——“有了足够的数据,数字就可以自己说话”、“大数据将使我们的城市变得更加智能和高效”、“大数据对不同的社会群体不会厚此薄彼”、“大数据是匿名的,因此它不会侵犯我们的隐私”、“大数据是科学的未来”,微软研究院首席研究员凯特·克劳福德认为这些都存在误解,要么没门儿,要么大错特错,要么只是部分正确。凯特·克劳福德在阐述中指出,数据在生成或采集的过程并不都是平等的,数据处理者可能存在偏见,等等。

凯特·克劳福德的质疑,本身就是一种科学精神,让人肃然起敬。他对大数据的再思考,能带来很多启发。是的,就算我们拥有海量的数据,但不能缺少智慧的分析,而这个分析还不仅仅是技术层面,还需要决策者结合经验与先验。智慧的分析,离不开对人类发展的终极关怀,离不开多个领域的跨界合作,离不开与未来产生的联系。

作为“智慧的地球”的开创者,IBM在智慧城市领域与全球诸多城市展开合作,在全球已拥有2000多个智慧城市的成功案例,积累了丰富的建设经验。这些成功范例显然有着智慧的分析作为后盾,而在智慧城市方面,这个智慧的分析是需要对人性化深刻地理解。

第7篇:智能市场分析范文

业务分析与信息管理,也就是基于大数据的信息处理。越来越多的用户把数据用于分析,IBM的业务分析解决方案帮助用户利用海量的数据和内容来获取洞察、优化业绩。

智慧商务。“智慧的地球”为IBM带来业务的增长。其中,智慧商务的增长势头尤为强劲。IBM商务智能解决方案帮助客户完成产品和服务的采购、营销、销售及支持。

云计算。云计算正在改变用户的IT支出方式。2011年IBM在云计算方面取得的收入是上一年的3倍有余。

智慧城市智能运行中心(IOC)――IOC提供灵活的部署模型,能够帮助城市决策者协调城市内部的各种机构和各项资源,提供整合的数据虚拟化、实时的协作和深入的分析,协调和管理响应工作,并持续提高城市运行的效率。据Pike Research预测,到2020年,亚太地区智慧城市技术市场的年市值将达到55亿美元,也就是说,该领域2010年至2020年间的累计投资额将达到360多亿美元。中国作为亚洲最大的智慧城市技术市场,占据了该地区约30%的市场份额。

为了能在新兴领域更好地为用户提供服务,IBM进行了相关的收购。

2011年底,IBM收购了Q1 Labs公司。IBM软件集团中间件业务全球高级副总裁Robert J.LeBlanc说:“IBM现在不但对于商务信息、业务信息能够进行分析,对安全信息也能进行分析。如果能将分析能力有效利用起来,就可以带来极大的竞争优势。我们正在将IBM广泛丰富的安全专业知识与分析能力整合在一起,向客户传递安全智能,并彻底改变安全市场。”

第8篇:智能市场分析范文

关键词:智慧城市 运营管理 投融资模式

信息化密切关系到一个城市的综合竞争力。特别是21世纪以来,在智慧地球理念下,以透彻感知、深度互联、智能应用为主要特征的智慧城市(Smart city)成为未来城市发展的主方向。随着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城市各领域的逐步渗透,智慧城市正在从实验室走向实践。国务院和各级政府纷纷提出了建设智慧城市的计划,相关的工程实践也渐次推开,一场大规模的智慧城市升级运动已经开始。然而,智慧城市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主体众多,所需资金巨大,涵盖了投融资、建设、运营、监管等过程。传统的政府自建自营的模式已远不能满足投资需求,将市场机制引入城市信息化建设中已成为必然选择。

我国智慧城市运营现状

运营(Operation)是一个投入、转换、产出的过程。所谓智慧城市运营,就是把城市中的可经营的信息资源,通过对其相关权益的市场运作,广泛利用社会资金进行建设,以实现资源配置的最优化和效益的最大化的城市信息化建设和管理模式。

(一)运营主体

智慧城市的运营主体包括政府、企事业单位和广大社会公众等在内的多元主体,其建设投资已经由政府作为投资主体转变为市场多元化投资。

在城市信息化过程中,运营商正在成为国内智慧城市建设热潮中的主力军。据统计,截至2012年6月底,移动、电信、联通三大运营商已在全国300多个城市,与当地政府合作建设智慧城市。从已披露的数据看,“十二五”期间上述300多个城市在建设智慧城市上的直接投资合计超过3000亿元。随着更多智慧城市的建设以及相关服务的推出,初步估算,“十二五”期间各地智慧城市建设将带动约2万亿元的产业机会。我国主要智慧城市运营商及其业务现状如表1所示。

(二)运营客体

城市运营的客体就是城市的各种资源,包括一切可以由城市政府直接运用市场和政策手段进行整合、有利于城市建设与发展的各种资源。就智慧城市运营的客体而言,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智慧城市运营客体包括:城市土地,公用设施如供水、供气、供热、供电、道路、桥梁、公共交通、污水处理、广场、公园等,以及生态环境、城市品牌、历史文化、未来资源等,狭义的智慧城市运营客体主要是指城市的信息化相关资源。

城市信息资源是由自然资源、基础设施资源、人文资源等派生而来的。因而,对城市信息资源的运营管理,与信息资源的载体属性密切相关,即:除了纯粹的公共产品必须由政府提供,纯粹的私人物品由企业或个人提供外,其他属于准公共产品或公共资源两大类的混合类公共物品或服务都可以由政府主导和监督,通过市场运作,引进社会的力量进行经营,而智慧城市可经营性资源都属于后两类公共物品范畴。

从我国城市实践来看,对信息资源的运营管理仍处于探索阶段,目前主要集中在无线城市以及交通、医疗、旅游行业的智能卡领域。

(三)运营资金

智慧城市建设实际上是一种信息技术研究与开发(R&D)及其应用的过程,因此,通过分析我国城市研发经费的投入情况,大体可以反映出信息化建设和运营资金的现状。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11),在限额以上R&D项目(课题)中,有1491620.56万元用于基础设施以及城市和农村规划,约占总经费支出的3.89%,如图1所示。再来分析R&D经费的来源情况,2009年,全国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R&D经费支出共1575173.1万元。其中,79%源于企业资金,16%源于国外资金,3%源于政府资金,另有2%的其他资金来源,如图2所示。

智慧城市投资模式分析

智慧城市运营管理的核心主要反映在对运营资源和投资主体的界定,以及投融资模式上,包括从筹资、建设、经营到管理的一系列活动中所采用的方式和方法。具体分析如下:

(一)投资主体界定

按照共有投资和私有投资的比例以及运营周期,典型的运营模式有服务/管理合同、租赁、转让-经营-转让(TOT)、建设-运营-移交(BOT)、公共私营合作(PPP)、建设-拥有-经营(BOO)、剥离等模式,如图3所示。

从运营资源的可经营性分析可见,智慧城市项目既包括非经营性项目,其建设目的是为了取得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只能由政府负责投资,按政府投资运作模式进行;也包括经营性项目,其中,纯经营性项目可由全社会负责投资,准经营性项目可通过政府适当贴息或政策优惠进行市场运作。

非经营性项目。非经营性项目的投资应该由政府承担,按照政府的投资运作模式进行。资金来源应以财政投入为主,并配以固定的税收或收费加以保障,其权益也归政府所有。纯经营性项目。纯经营性项目的运作模式,采取BOT、TOT和投标拍卖等方式较为合适。准经营性项目。对于准经营性项目,可以采取市场运作和政府适当贴息或给予政策优惠两种方式经营,市场运作所占比重可因项目不同而有所差异,待其价格逐步到位且条件成熟之后,这些准经营性项目即可转化为纯经营性项目。

(二)投融资模式选择

不同经营属性项目具有不同的投资管理机制,客观上要求对智慧城市项目实施分类运营和管理。项目分类运营管理的实质就是根据资源的可经营性,将不同属性的智慧城市项目分归于不同投融资体系,即以非经营性项目为主的政府投资管理体系和以经营性项目为主的社会资本投资管理体系。根据智慧城市构成及资源属性,对典型项目的运营模式建议如表2所示。

结论

智慧城市运营的实质就是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合理利用、优化整合、配置和经营好城市的信息资源。从智慧城市公益角度考虑,其运营宜采用政府引导、企业运营、公众实践相结合的模式。即:政府通过政策引导与资金扶持,建立智慧城市投融资平台,创新投资机制,健全财税金融支持体系,引导企业、公众主动投资智慧城市建设和运营;企业通过独资、合资、合作、项目融资、技术和产品投入等方式,直接投资智慧城市的建设运营,企业以其资本购买投资智慧城市建设运营的股票,基金,地方政府债券、公司债等金融性资产,间接投资于智慧城市的建设和运营;同时,公众通过购买投资智慧城市建设运营的股票、基金,地方国债、公司债等金融性资产,间接投资于智慧城市建设和运营。

目前,我国智慧城市的市场规模庞大,但其运营管理仍处于探索阶段。随着技术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社会资金参与智慧城市投资的范围将不断扩大,智慧城市运营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程娟.数字城市建设的新型运营和管理模式—基于经济学的分析[J].情报杂志, 2008(3)

2.李宇兰, 武夷山.私营部门参与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模式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 2004(2)

3.何丰.全球“无线城市”运营模式及发展分析[C].四川省通信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 2008

4.王丽英.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与运营管理研究[D].天津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008

第9篇:智能市场分析范文

在2013 IBM软件渠道高峰论坛上,面对众多合作伙伴,IBM软件集团大中华区渠道和工商企业部总监许伟利表示,软件不仅成为新计算时代下的核心角色,也是IBM推动公司持续转型的重要推动力,而IBM软件集团在中国市场的成长是与合作伙伴分不开的。

“在软件领域,我们看到未来有4个方面机会巨大:智慧地球、智能分析、云计算和新兴市场。”许伟利说,中国被列为“新兴市场”,IBM软件尤其重视推进对二三级区域市场的覆盖。2013年初,IBM与软件分销商一起推出了覆盖32个区域的“蜂潮行动”,在每个区域共同投入销售与技术人员、深入拓展区域市场的渠道覆盖能力与技术支持水平,共同推进伙伴能力培养、商机挖掘、项目支持、提高市场份额。许伟利说,这一行动近一年来成效显著,IBM的软件业务在中国市场整体上取得了较好的增长,就是因为“蜂潮行动”所瞄准的区域市场潜力巨大。

在“蜂潮行动”中表现出色的IBM软件的合作伙伴神州数码,一年来与IBM一起深入到了12个三线城市,为此扩充了约40名员工,加强了区域分销能力。“IBM还对我们提出了要求,就是在一些区域市场必须有技术人员的投入。”神州数码控股有限公司助理总裁周立达说,他们在渠道招募、上级培训、解决方案等方面做了一系列推广活动,给软件增值分销业务打造了更好的舞台,同时也保证了神州数码在增值分销方面的投资回报。

提升高价值解决方案销售是IBM软件渠道策略的另一个重点。在大数据领域,今年IBM便与合作伙伴一起了多个落地项目,与文思海辉技术有限公司合作的四川“绵阳IBM大数据分析竞争力中心”就是其中之一。该中心一方面将对“智慧绵阳”各个主题的数据进行深度分析和利用,帮助实现绵阳智慧城市的落地;另一方面还将以大数据分析和科学管理推动长虹集团智能战略实施和自身转型发展,从而有效实践数字家庭和智慧社区。

而在开拓全新业务模式方面,IBM与移动领域重要的合作伙伴亿维融智在制造、零售、物流等行业成功帮助多家企业规划并搭建了企业级移动信息化平台,帮助企业统一规划应用平台、提高企业运营效率和创造新的市场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