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新文化运动教案范文

新文化运动教案精选(九篇)

新文化运动教案

第1篇:新文化运动教案范文

关键词: 电子学案 初中历史教学 运用

“学案导学”教学法在我国课堂教学中的运用已日臻成熟和完善。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快速发展,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也进入了深度整合阶段,“电子学案”导学的研究已初见端倪。我校自2007年承担了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立项课题《运用电子学案导学,提高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研究》,现我就“电子学案”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谈几点认识。

一、电子学案的运用为历史课堂教学开启了一扇新的大门

电子学案是由教师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经验,为指导学生进行主动的知识建构而编制的基于网络的一种数字化的学习方案,它以网络(校园网)为平台,整合各种资源,师生共同参与,并为广大师生共享。

历史的一度性使历史不可再现和重演,给历史教学的直观性和形象化带来很大困难。“电子学案”的多媒体化和网络化使史料更加丰富和具体,通过在学案中形象化的展示和友好的网络互动功能,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焕发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历史问题的根源。所以说电子学案的运用为历史课堂教学开启了一扇新的大门。

二、编制科学而实用的电子学案是历史学案教学的关键环节

(一)历史电子学案的基本功能和构成要素

电子学案不同于普通教案,也不同于一般的多媒体课件,它是从学生学习的角度出发,着眼于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如何引导学生获取知识、培养学习能力,它侧重于使学生“会学”。因此,历史电子学案的主要功能是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历史的“学案”为主,也有教师为帮助学生释疑解惑的“导案”成分,具体因课型课例而异,一份完整的历史电子学案应主要包含以下基本要素:

1.课题和课型。历史电子学案的类型可有新授课和复习课之分,有专题课和热点课之别,在设计和教学过程中侧重点有所不同。

2.学习指导。这能使同学们从整体上把握本学案涉及的内容,明确学习这些知识的重要意义及相应的学习方法,增强学习的主动性。

3.学习目标。学习目标可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能让学生懂得应掌握哪些内容,掌握到什么程度,增强学习的动力和针对性。

4.重点、难点。它能提醒同学们要着重掌握的问题,明确努力的方向,激励学生想方设法突破重难点,实现学习目标。

5.知识结构。这是学案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强化基础知识的落实、基本技能的培养,较为详尽完整地把握学习内容。

6.情景导学。运用多媒体信息,为本节学习创设情景,把学生带入历史时空,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受,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7.问题导学。设计循序渐进的学习问题,以任务驱动方式,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共同探究。

8.难点释疑。针对课文重点、难点和所设计的探究问题,给予必要的注释与解答,帮助学生释疑解惑。

9.自我检测。通过识记类、理解类、应用类、创新型、讨论型等多种多样的题目,做达标检测。

10.小结与反馈。让学生通过课堂或网络在线的方式总结学习内容和学习感受,并提出疑难问题或意见。

(二)编制历史电子学案的原则

历史电子学案的编制要遵循主体性、探索性、互动性和数字网络化的原则。

1.主体性。学案是教师为引导学生主动求知而设计的学习活动方案,所以教师在设计学案时要以学生的“学”为中心,了解学情,研究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已有的知识水平,使设计的学案有较强的针对性,同时还要考虑学法指导的渗透,使学生懂得如何去学。

2.探索性。要使设计的学案让学生学得懂、学得有兴趣,关键在于所设计的导学问题是否有探索性,能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因此,教师要依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依据学情,精心构建导学问题。问题设置要科学,有启发性和趣味性,并有一定的层次和梯度,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3.互动性。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和探究情趣,使学生的学习认识得到及时反馈和校正,学案的设计必须遵循互动性的原则,在学案的页面留有学生标记、回复等交流空间。另外,还可以约定学案页面之外的交流方式,如:及时通讯软件、电子邮箱、主体网站、论坛、博客等,这样不但便于课堂交流,而且适合学生回家后远程学习。

4.数字网络化。结合历史学科的特点,采用丰富的历史资料构建多媒体学案,如声音、图像、电影片段、动画的运用等,并运用数字手段整合成易于网络和传递的形式,便于网络共享。

(三)历史电子学案的制作与

电子学案的呈现方式很多,可以是WEB网站、PPT演示文稿、FLASH动画甚至是思维导图。根据电子学案的不同形式,可以采取相应的软件制作,如:Dreamweaver、Microsoft Office、Flash等。为了达到网络共享和合作交流的目的,电子学案多以网页形式为主,因为网页型学案界面友好、对多媒体信息兼容性强,且有良好的互动性,既适合在线浏览,又适合下载使用。

三、怎样运用电子学案进行历史课堂教学

“学案导学”教学法的核心在于用好学案,落实学案。电子学案的运用,主要通过以下几个环节实现:

(一)学案导学

通过电子学案中的学习提示要素、情境导学要素,学生对本节学习既有了目标又产生了热情,还了解了方法,这是导学的第一步,也是电子学案教学的关键。

(二)因“案”施教

通过电子学案中的问题导学要素,结合课文知识结构和学生学习基础,给学生列出了有一定梯度和难度的导学问题,通过问题驱动,激发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在这个环节中,教师除了指导各小组讨论学习之外,更重要的是在适当时机促成小组间的交流,并对通过小组间交流发现的共性问题、疑难问题进行实时讲解。

(三)反馈总结

课堂教学是一个信息的传递、接受和反馈处理的过程。因而及时反馈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是获得良好教学效果不可缺少的环节。

综上所述,历史电子学案的使用,突出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大大提高了历史课堂教学效率,为历史课堂教学改革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如何编制科学、实用的电子学案,如何巧妙而有效地运用电子学案建构“电子学案导学”模式,都值得我们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1]王佑镁.电子学档:信息化教学的新思路[J].中国电化教育,2002,(10).

第2篇:新文化运动教案范文

关键词:改革开放;近代反洋教斗争;文献综述

近代反洋教斗争也可称之为教案,它产生于鸦片战争之后,特别是在19世纪后半期频繁发生,持续了半个多世纪的时间。它不仅产生的次数多,而且波及的范围也很广。由此可见,反洋教斗争在中国近代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有着深远的影响。但是,关于对反洋教斗争的研究,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屈指可数。在建国后对它的研究才逐渐增多,特别是从改革开放以来研究的学者逐渐增加,涌现出了一批颇有建设性的成果。

在专著方面,有庾裕良著的《广西人民反洋教斗争》;周健钟编著的《贵州三“教案”》;顾长声的《传教士与近代中国》;张力的《四川义和团运动》;张力、刘鉴唐写的《中国教案史》和戚其章、王如绘合著的《晚清教案纪事》。在关于反洋教斗争的资料集方面,包括王明伦选编的《反洋教书文揭帖选》;四川省档案馆编写的《四川教案与义和拳档案》;冯祖贻、范同寿和顾大全编的《教案与近代中国:近代中国教案学术讨论会文集》。在研究反洋教斗争的学术论文方面,通过从中国知网里面检索有300余篇。由此可见对反洋教斗争的研究颇丰。通过对以上资料的搜集整理,改革开放以来对近代反洋教斗争的研究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研究概况

(一)关于反洋教斗争产生的原因

针对反洋教斗争兴起的缘由这个问题的研究,学术界的观点不一。

一种意见认为,教案的起因主要是由于中西文化冲突。近年来一些人由于受西方传教史论著中所盛行的中西文化冲突论的影响,认为清末围绕中西文化冲突所出现的一系列教案,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特殊产物。此起彼伏的教案正是中西文化冲突的具体表现形式,中西文化冲突也正是通过这些偶发的大量的教案表现出来的。更有甚者把教案的起因和实质归结为“保守落后的东方儒道文化,或者称之为“封建文化与资本主义文化的斗争”,这种观点是不准确的。

另一种意见如唐毅、岑生平、常润生等大多数人认为的那样,中国人民的反洋教斗争虽然是由以驱逐异端为主线的两种文明冲突开始的,其中最突出的是基督教中的很多信仰特征和习俗同中国的很多信仰特征和习俗相抵牾。但是细数中国近代反洋教斗争的发展过程,其间虽然含有中西文化冲突的因素,但根本原因乃是由于传教士对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侵略所激起的。[1]

(二)关于反洋教斗争的性质

关于反洋教斗争的性质,学术界有两种不同的观点。第一种认为它带有反侵略的性质,这也是大多数人持有的观点。顾长声在他的著作《传教士与近代中国》中写道“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是中国人民反对瓜分达到的新高潮,也是多年来反对外来侵略者利用宗教侵华的一次规模最大的教案。”[2]李时岳在《反洋教斗争的性质及其他――答牟安世同志》一文中指出反洋教斗争是近代中国的民族自卫运动,是“正义的、自卫的、反侵略的”。[3]陈业强在《关于义和团运动的性质问题》中得出结论――义和团运动的反封建性不那么明确,但它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和压迫则是非常突出的。

第二种的争论焦点在于它是否具有反封建的性质。首先认为它有反封建性质的学者如孙祚民在《义和团运动史若干理论问题研究评议》中指出的那样,义和团运动反抗的矛头虽然主要指向帝国主义,但也打击了清政府,因此是反帝为主,反封为辅,仍然属于旧式的单纯农民战争,所以它仍具有反封建的性质。路遥也在《“义和拳教”钩沉》一文中认为,自始至终其组织形式只是因反侵略斗争队伍的扩大而复杂,反封建的性质并没有改变。

(三)关于反洋教斗争的历史影响

我们知道对于一个历史事件的评价,有肯定的声音当然也有不敢苟同的人在。对于反洋教斗争的历史影响也是褒贬不一。

首先,对它进行积极评价的有如张守常的《中国近代农民与义和团运动》提到的那样,分散发生在全国各地的反教会斗争终于汇集成为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这标志着中国人民,其中主要是农民,他们的民族觉悟已经达到全国规模的高峰。[4]张洪岳写的《简论义和团运动对中国近代化进程的作用》中指出义和团的反帝反封建斗争,客观上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义和团运动对20世纪初民族工业发展的重要作用;义和团运动对资产阶级革命派近代化理想的重要影响三个方面的作用。

其次,认为其带来了消极影响的有雷颐的《义和团的悲剧》,作者认为义和团反侵略斗争无疑是正义的,但其社会政治诉求却非常落后。此外还有范大章著的《对“扶清灭洋”的再认识――义和团运动悲剧命运探析》,在文中作者最终得出结论――尽管他们不乏救国的勇气和热情,甚至不惜鲜血和生命,但他们是在封建主义陈旧观念的指导下为失去的昨天而战,这就不值得我们称颂。[5]

最后,还有一分为二地看待的。如胡宪立的《试论反洋教斗争的历史地位与经验教训》提出十九世纪后半期入民群众自发的反洋教斗争,表现了中国人民敢于反抗一切外来侵略的不屈精神,在近代中国人民反帝斗争史上应当占有一定的地位。此外,还指出了这场斗争存在着一些较为严重的缺陷,其中最突出的就是带有明显的盲目排外色彩。

二、几点看法

改革开放以来对近代反洋教斗争的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史学家们用更为客观和公正的眼光来看待和评价反洋教斗争,研究的视野和思路也不断拓展,能从多层次、多方面、多角度的看问题。但是我们应一分为二的看待,不得不承认这其中也存在一些缺陷和问题。

(一)研究的不平衡性十分明显。在研究区域反洋教斗争的50余篇论文中,涉及的省区只有18个,而且大多集中于长江中下游各省。由此,肯定会出现重复研究的现象和该研究的没研究,这些薄弱环节是急需当今的研究者加强的。如果我们能在各重大教案和区域教案研究方面进一步开拓和深入,无需置疑,将会取得更多的成果。

(二)中国近代反洋教斗争史是一个综合性的研究课题,应该注重跨学科的结合。随着时代的发展,跨学科进行研究已经成为新兴的一种史学方法,它可以让研究的问题更全面,实现对问题的整合性研究。反洋教斗争涉及社会的各个方面,那么我们在研究中就应多结合其它学科的研究方法,这将为我们的研究找到创新点。

(三)更多的史料需要挖掘。正确的理论是研究历史的指导原则,不是出发点,只有史料才是历史研究的出发点。至今,大量重要的文献资料和档案还没有被挖掘,如果我们能够发现新史料,那么对我们研究新问题就会大有裨益。

参考文献

[1]岑生平,近代中国人民反洋教的原因[J],求索,1990(2)

[2]顾长声,传教士与近代中国[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

[3]李时岳,反洋教斗争的性质及其他――答牟安世同志[J],近代史研究,1986(10)

第3篇:新文化运动教案范文

关键词:档案管理;领导重视;自身素质提高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7-00-01

一、搞好档案工作,领导重视是关键

一个单位的任何一项工作,都必须有领导的重视,才能使这项工作顺利开展;如果领导不重视,许多具体的工作都会困难重重。领导对档案工作的价值和认识程度,决定着对档案工作的态度,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档案工作的发展,因此把档案工作列入领导的议事日程,是时展的需要,是规范档案工作的需要,对档案管理人员来说,则应该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去影响,去争取领导的重视,如果只是一味地指责、埋怨领导不重视档案工作也是很难做好的。要使一个单位的档案工作有起色,领导和档案人员都必须重视档案工作。就档案工作而言,档案人员的态度、工作效率、工作质量、工作成果是决定档案工作好坏的根本原因。那么应如何发挥主观能动性,去争取领导重视档案工作呢?

爱岗敬业,使领导满意自己的工作,领导是否重视档案工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档案工作人员的工作满不满意,因此作为一名档案工作人员首先要热爱本职工作,忠于职守,在领导和群众心目中留下一个好印象。

积极宣传,使领导增强档案意识。有些单位领导对档案工作重视不够,很多都是因为缺乏档案意识,认为档案工作在一个单位里不是生产一线,可有可无,对领导加强有关档案方面的宣传时十分必要的,要经常把有关文件、材料给领导看,次数多了,自然会在领导的脑海里留下痕迹,产生作用。尤其是一些与本单位密切相关的材料,很可能会使领导看后受到启发并在实际中力图效仿,要经常向领导汇报工作情况,多谈一些搞好档案工作队单位益处,诱导和启发领导重视档案工作。要努力服务,作为一名档案人员主要是及时地提供信息。使档案工作发挥其作用,从而更好地为单位的发展服务。

二、实现档案管理现代化

随着改革的深入发展,档案管理面临着许多丞待解决的问题,诸如档案数量越来越多,数量庞大给保管和提供利用带来困难:管理方法手段的落后直接影响档案的质量,只有实现档案管理现代化,才能有效地解决新形势下出现的新问题。

加强管理意识。档案管理师一门专业性跟强的工作,他要求管理人员既要有高度的工作责任感,良好的职业道德,办事细心的工作态度,乐于奉献的工作精神,又要有扎实的档案管理的理论知识、科技知识,尤其是运用现代化科技手段和先进的管理档案的基本技能。因此档案管理工作者只有涉猎广博的专业知识,开拓视野,优化知识结构,提高综合素质,才能做好新时期的档案管理工作。

掌握现代化管理技能,提高综合素质。以前档案材料的形成从文件开始的起草、修改、删除到定稿打印、传阅、整理、归档都是以手工抄写为主。而电子计算机技术在档案管理中的运用,可以系统地完成文件的起草、修改、删除、检索、打印、登记、汇集统计等工作,使文件的形成、运行、转换等各个环节与自动化办公衔接起来,这种现代化科技手段和先进操作管理技术,都迫切需要档案管理工作者去 掌握和运用。档案管理数字化、信息化是信息社会对档案工作的要求,也是档案工作者的必然方向。所以,档案管理工作者要结合自己的岗位工作,边学习边操作,在提高业务素质的同时,特别要注意计算机知识、信息文化的学习掌握上,努力使自己具备信息知识和网络文化的综合型档案管理人才。

三、提高档案人员业务素质,加强继续教育

档案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水平直接影响档案管理工作的质量,为了使档案工作人员能够适应档案管理工作的需要,首先要充分发挥档案工作人员的积极主动性、创造性,努力提高档案人员的知识水平和管理能力。由于设备的现代化,档案种类和载体的多样化管理方法要不断改革,因此,对档案工作人员在业务知识、科学知识以及管理操作能力等方面都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原来那些传统业务知识与工作方法,已不能适应新的形势,所以必须对档案人员加强继续教育,尽快培养一批既能掌握新技术,又能熟悉档案专业知识的人才,才能完成档案管理现代化的任务。

提高认识水平,强化继续教育。发展继续教育需要解决的问题很多,首先要解决思想认知问题。要充分认识的档案他人那样继续教育在档案事业发展中的战略作用和实际意义,认识档案事业的发展,档案服务质量的提高,其根本出路在于档案人员整体素质的不断提高;21世纪的档案管理工作者的机遇挑战并存,必须真正启动档案人才工程,培养世纪人才,将档案管理工作者的继续教育列入重要的议事日程。

加强制度建设,建立相关运行机制。可以说,加强制度建设,建立良性运行机制是 档案工作者继续教育的关键和保证。首先,要建立和健全继续教育的管理制度,如登记、统计、考核、评估、奖励制度:其次,要建立继续教育的约束和激励机制。约束和激励机制可以促使档案管理工作者产生紧迫感和危机感,主动地参加定期的继续教育,更新知识,提高业务能力和水平。比如档案管理工作者上岗前和轮岗后的岗位培训,档案专业技术人员获得的专业技术职务可由终身有效改为动态管理,这样,便可以激励档案工作者增强参加继续教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第4篇:新文化运动教案范文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提高及工业的大规模发展,水环境污染也越来越严重,地表水及地下水出现了许多新增污染物,给人们身体健康产生严重危害。为了遏止水环境继续恶化,一些新技术、新工艺应运而生。在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课程体系中,《水处理新技术》正是这样一门重要专业课[1],它强调污水处理的“新技术”、“新工艺”,具有较强的工程实践性,兼具一定的理论知识。该课程涉及范围广泛,内容较多,但课程学时较短,如何在短时间内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是广大教学工作者面临的一个共同难题。笔者尝试通过案例教学法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课程知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在此与广大同行探讨案例教学法设计的要点。

1 案例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

理论知识是工程实践的基础,在2012年教育部《高等教育本科专业》中将“给水排水工程”专业更名为“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2],名称的更换标志着科学理论基础在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因此在《水处理新技术》课程教学的案例选用上,需要理论与工程实践并重,同时与教材紧密结合,通过案例来启发学生思考,并建立理论和实践的联系。

在生物脱氮新技术单元,以短程硝化-反硝化工艺(SHARON)工艺为案例进行介绍。传统硝化过程是指氨氮(NH4+)先氧化成亚硝氮(NO2-),再被氧化成硝态氮(NO3-),两个步骤分别由氨氧化细菌(AOB)和亚硝化氧化细菌(NOB)催化完成(式1和式2)。

NH4+ + 1.5O2――NO2- + H2O + 2H+ (1)

NO2- + 0.5O2――NO3- (2)

这两个过程是独立的,且亚硝酸还原菌能够以NO2-为底物进行反硝化反应(式3),而不是传统观念认为只能以NO3-为底物进行反硝化反应(式4)。

在案例教学中通过介绍短程硝化-反硝化的微生物学理论知识,使学生更容易理解SHARON工艺的运行方式与特点。综合比较化学反应式1和2,理论上氧气(O2)可以节省25%,对应工艺过程中可以节省曝气量25%;综合比较化学反应式3和4,甲醇(CH3OH)可以减少40%,对应SHARON工艺反硝化过程中可以节省外加碳源40%。这样从理论和工艺两方面进行案例分析,加深学生对SHARON工艺的理解,并增加其对生物脱氮新技术的认识。

2 案例需具有新颖性和典型性

与文献相比,教材往往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在《水处理新技术》教材中介绍的新技术、新工艺,它们的特点与应用范围可能会随着实际工艺研发而发生一些变化。为了及时掌握这些变化,需要阅读最新文献。案例选用上也要紧跟水处理新技术的发展,及时补充新知识,才能避免学生走出校园后出现知识与实际情况脱节的问题。

在厌氧生物处理技术中,以厌氧颗粒污泥为案例,介绍最新的分子生物学技术――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ISH)在厌氧颗粒污泥菌群检测中的应用,讲解其在厌氧颗粒污泥形态特征检测中的应用,并介绍厌氧颗粒污泥形成的机理。通过这些讲解,让学生了解厌氧生物处理技术的最新发展成果与研究技术。

另外,案例选用要具有典型性与代表性,不能只有一、两篇文献的报道,而要得到广大同行的认可,并经过工程实践的检验,这种案例才更有说服力。

3 案例应与科研紧密联系

我校《水处理新技术》课程是在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大四上学期开设,很多学生即将开展毕业设计(论文),一些同学随后会进入研究生阶段开展课题研究。因此可以通过案例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科研能力。在氧化沟工艺介绍时,以我国的第一座三沟式氧化沟污水处理厂――邯郸市东污水处理厂为案例,介绍氧化沟工艺运行流程图、各构筑物的运行参数及对污染物的处理效果。这样学生在做排水方向毕业设计,遇见氧化沟工艺的设计就能与课堂知识联系起来;或者学生在做氧化沟生物脱氮的毕业论文的时候,课堂所学知识可以为毕业论文的开展提供良好的基础,进一步为研究生生物脱氮相关课题研究奠定基础。

4 增强与学生的互动性

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积极参与是保证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3]。因此案例实施过程中,老师需要充分挖掘学生潜力,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提高其学习兴趣和主动参与意识,从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提高《水处理新技术》教学质量的目的。值得注意的是,课堂中往往是几个表现突出的学生主动性强,而部分学生则好像事不关己,不会积极参加案例的讨论[4]。因而在案例教学过程中,除了关注表现积极的学生外,还需要强制性地要求一些不参与讨论的学生发表观点,活跃整个课堂气氛,增强案例法的教学效果。

第5篇:新文化运动教案范文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 跨文化交际 跨文化交际能力 商务英语专业

一、跨文化交际学的发展与教学研究

“跨文化交际”是Edward Hall 在1959年出版《无声的语言》一书中首次提出的,现已成为高校开设的一门重要跨学科课程和研究热点, 同时也是商务人士、留学生和移民培训的重要内容。针对新《高等学校英语教学大纲》提出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特别是2009年《高等学校商务英语专业本科教学要求(试行)》指出商务英语专业的知识与能力由四个模块构成:语言知识与技能、商务知识与技能、跨文化交际能力与人文素养。因此,跨文化交际课程成为国内部分高校英语专业或商务英语专业的必修课和公共基础选修课。

哈佛商学院前院长Robert Kent曾指出:“在全球范畴内经商时,很少能有比跨文化交际能力更重要的技能”。关于跨文化交际能力,著名学者胡文仲、高一虹认为,跨文化交际能力包括语言能力、交际能力和社会文化能力。文秋芳提出,跨文化交际能力包括交际能力和跨文化能力。前者指语言能力和策略;后者指敏感性、宽容性和灵活性。Susan Eckert(2006)认为跨文化交际能力包括知识、技能和态度。尽管学者对跨文化交际能力有不同的理解,但共同之处在于跨文化交际认知能力和实践能力。案例教学法的研究文献中,多强调其在跨文化交际学课程应用中的重要性与可行性,注重理论性,强调案例教学法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本文将介绍案例教学法在跨文化交际课程教学中的意义,并着重介绍案例分析法在跨文化交际课程中的具体操作和选取案例的技巧。

二、案例教学法运用于跨文化交际学课程的意义

案例教学法起源于美国哈佛大学,是指教师根据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宗旨,依据教学目的和要求,以案例为基本素材,将学生引入一个特定的真实情境中,通过典型的案例讲解,使理论具体化;同时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理论解析具体和典型案例,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与传统的教学方法相比,案例教学法具有以下特点:

(1)更强调理论联系实践,关注社会问题,能增强学生发现问题的意识;(2)通过案例教学,学以致用,能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3)通过具体的案例分析和讨论,能提高学生思考和分析能力,以及加强团队精神;(4)注重师生双方的合作,教师引导为主,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方式。

三、案例教学的特点以及具体操作

案例教学法成功关键之一在于案例的选择和整理。选择案例前应了解案例的基本特点,案例应具备以下特点:(1)真实性。真实的案例更能让学生融入案例的情境,使学习者身临其境,感同身受,能较快地移情于真实语境中,提高对问题的认识。(2)典型性。典型的案例增加其说服力,如相关电影《世界是平的》《刮痧》等,典型地反应了中西文化差异。(3)相关性。所选的案例需与教学内容相关,否则再典型也意义不大。(4)目的性。所选案例应服务于教学目的。(5)可读性,即案例能被学习者理解,包括难度系数和语言都应该合适。在全球化背景下,国家与国家,企业学校之间跨文化交流日渐频繁,科学技术和多媒体技术迅速发展,新媒体以及网络资源的壮大,案例的来源更加多元化。同时案例也呈现多模态多维度特点,包括视频、广播电视新闻、书面案例材料、报纸文摘、图片等。只要具备跨文化意识,用心搜集整理,找到合适的案例不是难事。

案例教学的操作也十分重要,本文将先从宏观角度介绍案例在课堂教学的具体操作(课堂知识导入、知识讲解、知识运用、知识检测),然后从微观角度介绍案例的具体使用(案例搜集、案例介绍、案例讨论、案例总结、案例反思)。在跨文化交际课堂中,在知识导入、讲解、运用和检测过程中,往往不限于只使用一个案例,根据教学目的和内容可以运用多种形式的案例。如讲解Edward Hall’s高语境文化和低语境文化(High- and Low- Context Orientation)时,可以使用简短视频或者贴近生活的简短对话导入课堂:

1. Chinese: I just know you don’t like my idea.

American: How? I didn’t say a word.

2.American: You said yes.

Chinese: That doesn’t mean I agree.

通过这个简短贴近生活的对话,学生能理解中美高低语境文化差异,中国人意在言外,而西方人直接。在具体讲解中,还可以使用中西方诗歌对比案例。中国古代诗人马致远的《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雪莱的《悲歌》―“徒然落泪的悲伤的雨,枝杈怒伸的的树木,凄凉的海,深邃的洞窟―哭吧,为了世上的不公!” 请学生分组讨论两首诗歌的异同。在知识的运用阶段,仍然可以使用多种案例,如真实案例,情景模拟。假设你是美国人,邀请去中国朋友家做客,而你因为要参会不能去,你会如何表达?然后角色互换。这能使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又能检测他们对知识的掌握。案例分析讨论时,还要关注案例背后文化差异的原因。通过案例启发式讨论教学,引导学生思考,发现他们的潜能。

微观层面介绍案例教学法,包括案例的搜集、介绍、讨论、总结和反思。1.案例准备:教师或者学生应在课前搜集整理好案例,案例选择应注意真实性、典型性、相关性、目的性和可读性等,从网络视频、电影电视、书籍、人物访谈、图片等多渠道搜集案例,并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适当改编案例。2.案例介绍:案例教学前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根据案例的内容,教师可发放案例书面资料给小组,也可以以PPT形式展示或者用多媒体播放视频形式,如广告宣传的跨文化差异,就需以播放视频方式,这样学生能直观感受,如可口可乐在中国和美国的广告视频。3.案例分析和讨论:采用小组合作讨论的形式,从不同角度对案例进行分析,如分析可口可乐广告中美文化差异,可以从广告音乐、图像和动作等多维度,也可从中西文化差异的多维视角解读案例。教师须注意营造自由的讨论氛围,进行必要的引导和补充。4.案例总结:教师应根据教学目的,结合学生对案例的具体分析情况,进行点评和总结。在点评中,应注意分析各个小组的优点和不足,对表现好的组进行肯定,归纳出原因,同时应该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指出争论的要点,并运用相关理论作出自己的分析。如可口可乐中美文化差异:可口可乐在美国的广告体现了美国个人主义和自由的价值观,而它在中国的广告则体现了集体主义价值观。5.案例反思:反思是案例分析教学法不可缺的一环节,教师应引导学生举一反三,鼓励学生进行知识的迁移,通过一个案例的教学能解决实际生活中的跨文化冲突,提高跨文化能力。如通过可口可乐的案例分析教学,得到相关的启示。我国企业跨境广告或者外宣视频制作时,应考虑到西方文化的特点,进行调整。

鉴于以上分析,案例分析教学法可以从多渠道选择案例,有效利用多媒体,特别是讲解跨文化非语言交际时,运用多媒体视频(如美国电视剧《不要对我撒谎》和视频《手势在不同国家的含义》等,能更直观让学生接收信息。另外可以利用邀请学校留学生加入课程,了解他们的亲身经历和真实感受,了解文化差异。还可以从各个领域获取案例,如音乐、建筑、家具等,进行对比分析,获取文化差异信息。

四、案例教学成功的要点

为使案例教学法更能有效增强跨文化交际的教学效果,在教学过程中还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案例分析教学中,需注重学生的参与,学生应参与到整个案例教学中。选择案例时,教师要考虑学生对案例的接受程度和学生的性格特点。案例材料的阅读观看、案例的分析和讨论、案例的总结,都可以以学生分组讨论的方式进行,积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和小组合作能力。案例教学中,教师为主导指的是教师充当课堂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在进行案例分析前,组织学生分组,并明确教学目的、小组任务和内容,提高活动效率。在案例具体分析讨论中,教师应观察、引导、点拨、鼓励学生,营造良好的讨论氛围。在案例总结过程中,教师应对学生发言进行科学点评,并简明扼要概括学生的陈述,提出相关建议。在案例的反思过程中,应启发学生举一反三,使理论和实际相结合。

(二)案例选择应与时俱进,贴近社会实际,突出时效性

案例教学是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一种有效方式,但我们不能忽视的是文化是动态的,不是一成不变的。我们搜集整理案例时,要坚持与时俱进,突出实效性。比如中西方文化差异对商务信函和商务谈判影响,往往认为中方谈判人员爱面子,重关系,谈判多采用间接方式,而西方谈判者利益为导向,谈判多采用直接方式。但是随着中西文化的不断交流渗透,谈判特点也有新的变化。因此在案例教学中,可以邀请正从事商务谈判人士介绍他们的经验体会,或者阅读最新期刊杂志,如“Journal of Business and Technical Communication”“Cross-cultural Research: The Journal of Comparative Social Science”等,在课堂上介绍最新的研究成果和有趣的案例,以突出案例的时效性。

(三)案例的本土化

本土化的教学案例既能吸引学生的兴趣,又能对教材知识点进行有力补充。在具体教学中,可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如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拥有大量的跨国公司和中外合资企业,跨文化交际课程教学可以邀请中外人士和商务人士来课堂进行讲座,或者通过已毕业学生或实习学生亲身经历的跨文化交际活动讲解文化差异。如果在旅游资源丰富的城市,可以观察、问卷调查或者访问外国游客对中国的感受,并进行分析讨论。具有留学生或者交换生资源的高校也可以邀请留学生来课堂,讲解他们来中国的跨文化交际活动,让学生身临其境的感受身边的跨文化交际活动,更直接真实地了解文化的差异。

总结

鉴于跨文化交际课程实践性强,案例教学法通过用真实和典型案例分析,能充分调动学生对课堂的参与度,提高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思考,提高学生的沟通交流合作能力,同时有利于和谐的师生关系的发展,是跨文化交际课程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但在使用中,还需要适当和传统教学法相结合,教师应对相关理论做清晰的阐释,案例分析才能有理有据有方向,同时避免太主观。

参考文献:

[1]陈准民,王立非.解读《高等学校商务英语专业本科教学要求》(试行)[J].中国外语,2009(4):4-11.

[2]http://ile-communicacioncom /…/liste./20110324html

[3]胡文仲,高一虹.外语教学与文化[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1997.

第6篇:新文化运动教案范文

关键词:学研案;学本课堂;“柯甘式合作学习”;实践;反思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9-0077

一、前言

新课改对传统英语课堂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传统意义上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师已不再适应新形势的要求。“以学定教”是新课堂的主导思想,“先学后导”已成为新课堂的主流模式。教师要恰当地处理角色转型策略,平衡课堂教学中的“导”与“学”,设计目标合理的“学研案”,并将教学内容与“柯甘式合作学习结构”巧妙结合,设计教学活动。但由于我们对“学本课堂”理解不到位,在实施过程中走入了一些误区,产生了一些困惑。本文将谈谈如何走出“学研案”误区,有效运用“柯甘式合作学习结构”,创建真正的英语学本课堂。

二、“学本课堂”的基本内涵和“柯甘式合作学习结构”的基本模式

学本课堂是指以学生本体、学生本位、促进师生共同成长为核心的课堂,其本质是教学生学、让学生学会学,最终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轻视学生自学、对学、群学、纠错、小组展示、组际间质疑、探究等学习习惯的培养,而“柯甘式合作学习结构”正是培养这些习惯的有效途径。

“柯甘式合作学习结构”的重要理念是“结构+内容=活动”。所谓结构是一系列不依赖于教学内容、可以重复使用的合作学习步骤;内容则是教师希望学生掌握的知识或话题。

在英语教学中,采用“柯甘式合作学习结构”来践行“先学后导”是一种新的教学尝试,在培养学生自主合作学习能力方面有一定的作用,但也存在不少困惑。

三、“学本课堂”教学模式的困惑与“柯甘式合作学习”的对策

“学本课堂”教学追求的最终目的是发展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习惯,让学生学会学习,从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在此基础上恰当运用“柯甘式合作学习”,有助于高中英语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具体尝试如下:

1. 运用“柯甘式合作学习”,避免“学本课堂”的形式化

学案是教师为帮助学生完成学习任务而设计的学习方案,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的“学”,而学研案是通过教师的“导”来引导学生先行尝试,教师再有针对性地组织教学的“导学”方案,是以学生为中心,以导促学、以学定教、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方案。

但是,有些教师混淆了这“两案”的本质区别,常常以“学案”代替“学研案”,认为安排学生自学,再有教师讲解就是所谓的学导型的“学本课堂”。

解决对策:采纳用于检查基本知识的掌握、巩固和复习的结构:Roundtable(小组内成员轮流写)。教师给出问题,四人一组,围坐在一起。教师提出问题:(1)本单元的重点词汇、句型、语法;(2)重新阅读文本的新发现、疑惑。然后,小组成员在同一张纸上轮流写下自己的答案,进行分工思考后确定答案。

2. 设计有效合理的教学活动,防止“柯甘式合作学习”空泛化

我们知道,学研案毕竟不能包揽学生课堂学习的一切内容,它的设计问题来源主要取决于对教材或者其他教学文本内容的选择,是“二次加工”的过程,很多情况下它是不能脱离教材或者其他文本教材而单独存在的,否则将是没有意义的。

解决对策:组内共识(Numbered Heads Together)。教师提出问题,每位学生仔细思考,并写下自己的答案。随机选择一位学生代表本组回答问题。若有不同答案,请第一位回答问题的学生问其他组的某位学生。

3. 运用“柯甘式合作学习”,避免“学本课堂”评价的片面化

“先学后导”模式下的课堂教学,还必须对现有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进行改革。我们要注重课堂教学中的即时评价与分层评价,例如,课堂提问应尽可能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情况,根据学生的基础能力予以准确评价;课堂教学中适当运用评价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等。

解决对策:采用Timed-pair-share(限时――组队――分享), Mix-pair-share(混合――组队――分享),Think-Write-Round Robin(思考――记录――组内交流)的结构,从而帮助发展学生问题解决、分析、综合和评价等多种思维的技能。

四、“柯甘式合作学习”对学导型“学本课堂”的几点启示

“学本课堂”强调“学为中心、以学定教、教为学服务”的新型教学观,教师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就需要处理好“主体”与“主导”的关系,并在教师的“主导”下,给学生足够的自主空间和活动机会,调动他们的情绪、唤醒他们的潜能、激发他们的心智,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基于学、展示学、交流学、深化学的“学堂”。以下是笔者实践后的几点反思:

1. 恰当地处理角色转型策略,平衡课堂教学中的“导”与“学”

教师在课堂上要实施“适时登场”和“主动撤离”,以学生的“合作学习”为核心,并转变为倾听者以及学生小组学习的合作指导伙伴。

2. 低于文本的姿态解读文本,设计目标合理的“学研案”

教师在课前导学要以学生的角度充分解读文本,鼓励学生根据学研案提出自己的问题,并把一些重难点的内容整理到学研案的相应位置。

3. 灵活运用多元创新策略,把握好“柯甘式合作学习结构”的四大原则

“柯甘式合作学习”是一种最大限度地增加学生参与度的合作学习体系。为了能够更好地运用结构,教师还需要在此过程中积极渗透以下四个原则:

(1)相互依存:小组所有成员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各有分工,又相互合作――有人表达、有人倾听、有人反馈,而不能依赖别人,消极怠工。

(上接第77页)

(2)个人负责制:小组中每个成员都有责任并有能力在全班进行展示,接受教师和同学的检查。

(3)平等参与:小组成员参与的时间和机会均等,每个人都有机会在等量的时间内参与活动。

(4)同时互动:在同一时间全班学生展开互动交流,而不是教师与少数学生的互动或是教师个人的“一言堂”。

总之,在英语课堂中实施“先学后导”,本着以上原则使用“柯甘式合作学习”的结构,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学生课堂参与度低且不平衡的问题。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由“教”向“导”转变,解决学生“要我学”和“我要学”的问题,精心设计有“阶梯性”、“层次性”的导学练习,恰如其分地运用“柯甘式合作学习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2] 葛炳芳.“以学定教”在中学英语教学中的运用[J].教学月刊,2009(9).

第7篇:新文化运动教案范文

关键词:运营管理;案例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50-0166-02

作为管理类学生的专业核心课,《运营管理》课程不仅包括制造业,同样也包括服务行业的生产系统设计、优化与管理,开设本课程的目的在于通过教与学,培养学生掌握现代高新技术企业运营管理的理念、技能和方法,并能根据市场需求,进行有效、柔性和快速反应的运营管理。《运营管理》课程应用性很强,针对绝大多数缺乏实际工作经验,尤其是企业运营管理经验的全日制本科生和研究生来讲,案例教学是“性价比”最高的企业真实管理情境的教学形式,可操作性强且不受客观条件限制,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积极性,增长解决企业实际问题的能力,学有所用。笔者根据多年在《运营管理》课程中形成的案例教学经验,从案例类型、实施方式等方面提出了一些教学心得。

一、运营管理案例的类型及选取

运营管理课程的案例类型多种多样,从内容上来讲,分为大案例和小案例,从案例是否被精雕细琢广泛应用来看,分为生案例和熟案例。不同类型的案例适用性不同,应该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对象有针对性地选取和使用,以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一)案例的大小与选取

运营管理案例从内容来看有大小之分。大案例一般篇幅较长、细节俱全,往往涉及到运营活动中的某一阶段或具有相互联系的运营业务,如哈佛大学编写的经典案例均属此类型;小案例一般短小精悍,通常是根据企业生产运营活动的某一环节或某项知识点设计的案例。大小案例各有其优缺点。大案例注重提供大量的原始资料作为分析基础,涉及内容比较全面,且具有内在联系性,融合了多种知识与分析方法,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企业实际生产运营的全部状况,有利于培养学生从繁复纷乱的背景资料中获取关键信息要素的能力。但大案例也有不足之处,内容涉及面广不利于教师备课,学生也很难把握主要知识点,且今后实际工作中,大多数学生并不会面临如此复杂的决策环境。而小案例强调企业生产运营某一环节的关键知识,提供企业缩影或某侧面情况,并不纠结于表面数据和细枝末节,这利于教师解决实践教学中的关键问题,避免学生陷入纷繁的数据资料,从而在短时间内接触到更多的案例,有更多机会了解企业实际运营情况,从多方面掌握运营管理的基本原理与方法,但其不足之处在于无法有效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运营管理案例教学中可以灵活选用大小案例。首先从教学目的来讲,通常在导入概念、理解方法原理时应用小案例。比如在讲授企业纵向一体化战略时,为学生介绍了上汽集团从仅有整车厂发展为97%以上的零部件为国产化的发展历程,该案例非常短小,重点关注上汽纵向一体化的原因,使学生对何时采用纵向一体化战略有个清晰的认识;在讲授企业选址方法的时候,引入了“东湾核电站选址”的案例,不到三千字的案例却清楚地对深圳市附近土洋、东山、湖头角三个备选厂址作了分析,对厂址技术条件、经济效果等因素做了比较,能够使学生更深刻快速地了解因素评分法在企业选址中的应用。而在对所学知识复结并鼓励学生探索式学习时则采用大案例。例如在运营管理课程即将结束时,会让学生讨论“惠普喷墨系列打印机供应链”这样的案例,该案例涉及到运营管理领域的多个问题,包括供应链设计、JIT制造、配送中心的功能、产品需求预测、安全库存制定、牛鞭效应、模块化生产、定制化延迟等,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对整个运营管理课程所学知识做个总结回顾。其次,可以针对教学对象选用大小案例。对于本科生来说,不仅缺乏实际工作经验,对管理类相关知识还不能很好地融合。虽然运营管理课程通常都设置在大三或大四学年,学生已经学习了管理学、战略管理、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等管理类专业课,但掌握的知识点较为零乱破碎,无法连贯起来,这为分析运营管理综合性大案例带来很大难度,很难从纷乱的背景资料中发现主要问题,若教师一点点的梳理,课时又不够。因此为本科生教学更多选用小案例是不错的选择,既能够在课堂上当堂完成案例分析,又能够达到学生认识企业运营管理业务的多样化、掌握关键知识点的目的,增加了教学趣味性。而对研究生尤其是在职MBA学生来讲,则以大案例分析为主,授课过程中根据需要随时插入小案例。研究生已经具备了较为完善的管理基础知识,部分学生甚至具有实际工作经验,多分析大案例能够培养他们快速发现本质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的综合能力;但小案例在课程讲授中也必不可少,能够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印象和理解。笔者的经验是在每章授课过程中至少运用2个左右的小案例作为引导和方法的说明,综合性的大案例采用5个左右为佳。

(二)案例的生熟与选取

所谓生熟案例是指从应用的广泛程度来分类。一些广为人知、在很大范围内得到应用,并且有极其详细的使用说明的案例可以称之为熟案例,这类案例通常在编写时被精心设计,背景资料、数据运用等非常讲究,使用说明也极尽精细,在使用过程中根据师生反馈还不断地修正调整,哈佛大学的许多经典案例均属于熟案例。对教师来讲,使用此类案例有据可依,比较容易把控进度节奏,始终引导学生围绕主题进行讨论。而生案例通常是指根据最新资料编写的较为粗糙、未经打磨、使用者较少的案例,这类案例虽然涉及到的问题不一定典型,但因其数据资料比较新颖,更能反映当下的运营管理问题而受到学生欢迎。笔者使用的生案例通常来自两方面,一方面根据报刊电视等新闻媒体资料自己整理,篇幅一般不长,能够说明问题即可。在讲授企业往原材料端纵向延伸时,就编写了国内最大的实木地板制造商――安信从单纯销售地板到种植木材的纵向一体化进程,选取的企业即贴近学生生活、又容易被各层次的学生理解;另一方面根据MBA学生的毕业论文进行改编。MBA学生的毕业论文大多选用自己所在企业为研究对象,最能反映企业实际情况并且数据翔实。笔者所在学校以研究港口物流、航运企业为特色,MBA学员大多来自港航企业,在指导学生撰写宁波港口物资搬运的质量控制毕业论文时,把该论文改编成案例并应用于质量管理模块的学习,既能加深学生对行业的理解、又能学习质量控制工具在企业中的具体应用。

在不考虑时代经济背景、仅作为知识点传授时,最好选用熟案例,利于教师备课。比如运营管理领域耳熟能详的“红酸果”案例,研究了红酸果生产流程中各环节处理能力差异过大的问题,该案例配有详尽的分析过程,甚至用仿真工具模拟出各种解决方案的效果,授课效果非常好;讲授供应链牛鞭效应时,“啤酒游戏”也是必用的案例,不仅学生感受直观,还有全球众多商学院学生参与游戏的结果作为参考。但涉及到当下经济背景和较新运营理念时,还是需要与时俱进,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本地实际出发,选编符合企业运营管理实际发展的生案例,使学生感觉这些管理现象就发生在自己身边。

二、运营管理案例教学的实施方式

鉴于授课学时的限制,笔者在运营管理教学实践中采用了多种方式进行案例教学,能够在授课效率和质量之间取得平衡。

(一)即兴穿插式

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根据需要即兴举例的方式,大多采用小案例,教师对案例的处理方法不直接发表意见,仅简短陈述企业的实际做法,多在引入运营概念、原理方法时使用。该方式既能运用多样化案例、理论联系实际,又不需要学生占用过多的课堂时间思考讨论,教学效率较高,很适合本科教学。

(二)分组讨论式。

当班级学生人数在40人以下时可以采用这种方式。通过团队合作,可以调动每一位同学的积极性,发挥群体智慧,能够使案例分析多样化、全面化、周全化。这种方式需要占用学生的课余时间提前进行资料阅读和讨论,难免产生“搭便车”现象。教师要熟悉学生的背景信息,根据学生的知识经验、能力和性格等进行合理分组,可以采用“角色扮演”等方式,每组控制在5~8人为宜,通过提出一个又一个的问题引导每个小组成员参与讨论,并不时插入简短讲解,澄清学生的认识,达到教学目的。但其耗时性决定了一门运营管理课程使用1~2次分组讨论式案例教学比较合适,过多运用会挤占基础知识的传授。

(三)头脑风暴式

需要学生参与质疑讨论而不占用过多课堂教学时间的案例教学实施方式,其授课效率在即兴穿插式和分组讨论式之间。即在学生提前阅读资料的基础上,老师通过直接点名的方式让学生参与讨论,每个问题都可分为质疑、答疑、存疑这样的环节,让学生之间互相质疑、答疑,遇到有争议的问题可以存疑。每个问题可以让2~3名学生参与进来,一个案例可以涉及到6~10位同学,通过头脑风暴式的轰炸,学生对案例的认识更加清晰,从而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三、运营管理案例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一)案例更新难

熟案例虽然经典但过于陈旧,并且缺乏国内企业的案例,完全依赖教师自身编写或寻找课程适用的生案例,不仅造成教育资源的极大浪费,还难于保证案例教学质量的稳定。

(二)案例教学的效率有时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案例教学要求学生的积极参与,碰到发言不活跃的班级,往往难以碰撞出火花,造成教师自问自答的局面。

(三)教师缺乏企业运营经验,导致案例难以讲透

运营管理案例的真实性和实践性要求教师具备一定的运营实践经验,否则对案例的分析只能停留在文字和理论表面,难以深入到实践中,达不到案例教学的目的。学校应该多渠道鼓励教师适度参与企业的运营工作,以提高实践经验。

参考文献:

第8篇:新文化运动教案范文

「关键词语文新课程改革“学案”“学案”导学

【中图分类号】G622.3

新课程背景下,语文学案教学应结合语文科实际,着眼于以学生为中心,立足于教师对学情的研究和学法的指导。在这样的背景下语文“学案”教学应运而生。语文“学案”是一种集教师的教学行为与学生的主动学习行为为一体的辅助学习方案。语文“学案”的实施与运用对推进语文课程改革有现实而远大的意义。。笔者发现,小学语文“学案”教学,在课堂中对学生学力的培养、学生主体性的确立、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都有着举足重轻的地位。本文分为五大部分。首先解释有关学案教学的核心概念及其现状;分析初中语文学案教学之现状,初中语文学案教学方法研究。本论文的理论依据主要包括即学案与做中学理论,学案与建构主义理论,学案与元认知理论,学案与最近发展区理论,学案与教学最优化理论。

一、“学案”导学的内涵

“学案”是指在授课前一句教学目标和学生认知结构的特点,以课时和课题为单位,把课本中相应的内容和预备知识,按照学生的认知水平,模拟问题发挥过程,精心设计的一种以学定教、集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位一体的学习活动方案。它的本质是通过教师提供的学习方案,启动学生的自学,扩大学生的学习体验,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创新能力,这种形式有利于构建学生的自主学习新机制。

二、“学案”导学的教学模式构建

“学案”导学主要落实在教学过程前和教学过程中,主要的模式有三种。

第一种:教师备学案―分发学案―学生做学案―回收学案―批改学案―课上交流展示―教师点拨―迁移应用

教师根据教学参考书和教学资料课前备好学案,然后分发至学生,要求学生依据导学案高效预习,学生预习后的学案教师进行批改,批改后课上分发给学生,让学生进行交流讨论,此时教师要根据学生交流中出现的问题和批改中遇到的典型问题进行点拨。

第二种:教师备学案提炼问题(学生自学提炼问题)分发学案巡视指导(学生合作交流)对比归纳获得结论拓展迁移

背包种方法教师和学生的学习行为同时进行,教师备学案,学生也提炼问题,课上教师将学案发给学生,学生进行交流讨论,并且将自己提炼的问题与教师的学案进行对比获得最优结论。

第三种:学生自学师生共备明确重点交流展示教师点拨迁移应

学生先进行自学,然后与教师共同备学案,明确学习重点并且在课上依据学案进行交流探究,教师进行适时的点拨。

三、“学案”如何编制

(一)编写原则

1、主体性原则。导学案设计不同于教案,必须尊重学生,注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必须信任学生,注重留给学生学习的时间,让学生自主发展,做学习的主人。

2、探究性原则。使用导学案的目的主要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导学案的编制要有利于学生进行探究学习,要通过对知识点的设疑、质疑、解疑,来激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以及对教材的分析、归纳、演绎的能力。因此,导学案要力求做到“问题探究化,导学简单化”,让导学案成为学生学习的路线图和指南针

(二)编写方法

1、确定目标,立足实效

编写高质量的学案是学案导学的基础。它能体现教师的引导作用。学案的编制要体现出教学目标。教师在编制学案时时,必须立足参考书和教材。教师要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引导学生质疑、答疑,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只有设计出适合学生的学案才是学案导学成功的关键环节。同时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差异性,尽管不能照顾到每个学生,但要根据学生的实际设计出适合不同层次学生的问题,这样就可以做到全班共同发展。

2、抓住问题,立足创新

“学案”设计的重要抓手是立足学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引导学生获取新知。所以学案要以连贯而又针对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引导学生独立的分析问题、整理归纳。同时学案的设计还应该有相应的练习以达到检测与评估的目的。学案的每一个栏目都是师生学习过程中走向成功的开端。

3、合理布局、立足实际

“学案”设计的优劣直接决定课堂教学的成败。陶行知曾经指出: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可见善问、巧问是语文教师的重要技能之一。教师在编制学案的过程中要立学生的实际,明确哪些是学生能够领会的,哪些是必须引导的,这样就避免了面面俱到的浪费时间式教学,同时也突出了学生的难点。

三、实施学案的意义

通过“学案”导学这一策略,能够解决“以学生为中心”的主体参与、自主学习为主体地位的问题,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使学生能够在学案的引导之下,通过课前自学、课堂提高、课后链接等环节的调控,降低学习难度。而教师则借助“学案”导学这一策略,能够将教材有机整合,精心设计,合理调控课堂教学中“教”与“学”,从而极大的提高广大教师的教学水平

四、关于学案导学的反思

(一)、预设与生成的矛盾。学案将课程的重点难点主要问题全部提前展示给学生,可能会影响学生学习的新鲜感和主动求知的欲望。这就要求教师在充分备学案的同时及时抓住课堂上生成的有益问题进行适时适度的点拨,运用良好的教育机制引导启发学生,增加课堂的灵活性。

(二)、“学案”与练习的矛盾。随着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教师“一站式”的教学方式明显减少,学生自主探究的方式不断增多。实施学案教学就是把教师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这种想法是非常正确的。但是也不能过分的依赖学案,过分依赖反而会成为教学的掣肘。因为学案的强大功能有些时候会把“学案”导学课上成“学案”练习课”。而此时学生获得的只是解题技巧。显然这不是学案导学的最终目的。那这就需要在设计学案时,明确教学目标设计出高效而又针对性的问题,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而非答题技巧。

(三)、“学案”与教学个性的矛盾。学案是个性化的教学工具。不能毫无个性的一刀切,这样就会扼杀教师教学的独特个性与学生的学习特性。所以在运用学案的时候要突出学案辅助教学的共性同时也要注意体现班级的个性和教师的教学个性。

语文学案教学目前具有很强的尝试性,尝试的结果也证明是值得的。学案的教学提高了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我们有理由相信,在语文教学工作者的努力下,学案导学会创造中国教育的另一个辉煌。

参考文献

第9篇:新文化运动教案范文

一、树立创新意识,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语文素养是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语言积累、思想情感、品德语感、思维能力、伦理修养、情操情趣、个性发展、学习理念、学习行为、习惯养成的有机整合,不仅要求学生有比较强的认识字、书写字的能力、阅读作品能力、写作创作能力、口语交流交际的能力,而且要表现为比较强的全面的运用能力。小学语文教学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老师必须深入领会《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切实树立创新的教学理念,改变以往语文课堂教学中“忽视学生的可持续学习能力、忽视学生主体作用”,这就要求教师通过对新课标深刻学习,领悟语文教育的新理念。

教师应该是学生课堂学习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引导者、激发者和指导者,而不是课堂学习中的发号施令者。教师只有真正树立创新意识,转变观念,给自己正确定位新的角色,才能在教学过程中以平等交流的方式和充满情感的话语引发、调动学生的学习愿望,使学生在课堂中产生情感的共鸣。

著名特级教师李吉林说过:真情交融不仅表现在师与生之间,而且表现为师生情感与作者情感的共鸣。为此,语文老师应该树立“知识与收获、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相统一的创新意识,只有这三方面得到相辅相成的统一的发展,才能逐步形成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的语文素养。

二、创新活动模式,建立和谐教学氛围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初步养成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

小学语文教学的创新活动模式目的在于开放性,彻底改变传统“满堂灌”的教学作风,让学生实实在在发挥学习的主体作用,通过老师的引导激发学生主动参与课堂的意识,使课堂教学真正成立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多向互动过程。在课堂学习中,学生应用自主探究的方法感悟、感受、阅读、体会、欣赏、理解教材文本和呈现语文素材,去搜集、分析、处理、解决的语文课文的信息和社会生活信息,把学习的主阵地还给学生,将学生的学习保持在主动实践与探究、挖掘与发现的状态,从而调动语文课堂教学生动性、灵活性和创新性,体现“新课标”的精神。

语文教学要建立创新的活动教学模式,教师就要有开拓思维和探索精神。笔者认为:语文活动模式构大致的环节可以包括:精心准备阶段、过程实施阶段、效果总结阶段。具体分为四个操作步骤:从教师角度说,是“设置情境――指导实施――小组评议――总结鉴定”,体现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路;从学生角度说,是“培养兴趣――方案制定――互动交流――拓展深化”,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活动为主要载体的学习策略。教学与学习两条线相辅相成。

1.创设情境,培养兴趣。学生的实践活动离不开生活的情境,必须在相对主题情景下开展。情境对学生的活动具有感染、推移的作用,激发学生达到最佳的学习状态。因此,在这一阶段,教师要结合课文教材的内涵,精心创设实践活动情境,引领学生入境,为学生的自主探究打好基础。

2.制订方案,精心准备。学生在活动精神的感染下,很快就能领会文本内涵,通过精读的感悟,在生生之间、师生之间互动的基础共同合作研究设计活动方案。要充分让学生表达自己独特的意见,只要扮演活动的引领者、推动者和参考者,就能让学生在自主与互动、合作与探究的氛围中完成活动方案的设计。

3.小组评议,互动交流。这是创新活动教学模式的关键阶段。在这一阶段,教师既是活动“把控者”,又是学生在互动交流中的“推动者”,从而让学生在交流中取长补短,得到体验。同时,教师既要组织好对学生活动的阶段性评价工作,努力及时肯定发现优点,又要指出活动过程中的不足,努力做到扬长避短,使活动实施更趋向合理、科学。

4.总结鉴定,拓展深化。在学生活动交流结束时,教师引领学生及时做好对活动过程的总结和评价,并对活动过程进一步延伸社会,比如引进课外生活体验,向语文综合训练方式延伸深化,从而进一步发挥实践活动效益,增强课堂教学效果。

相信,从“教师主导”转变为“教师辅导,学生主体”的活动教学模式势必有利于构建和谐的课堂,开发学生潜能,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三、创新使用教材,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创新使用教材是指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教材是学生课堂学习的基础性资源,但教材不是学生课堂学习唯一的内容。教学应该树立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的意识,多方面地帮助拓展收集学习资源。在合理使用教材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整合教学内容,并灵活地采用多种教学手段,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叶圣陶先生曾说:“教材只能作为教课的依据,要教得好,使学生受益,还得靠老师善于运用。”

新课标对教材的概况是“生活即语文,语文即生活”。把教材作为优秀文本范例,创造性地使用材料,是将“教语文教材”变为“在学生生活中体验语文”、“运用语文学习生活”、“在语文中领悟生活的本领”。教师要深入了解和把握课程标准对学科的定位、分析学科特点、明确教学目标、领会教材编写意图,在此基础上以语文教材为载体,创造性效地组织课堂教学,拓展课堂教学空间。

语文新课标强调:要改革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的联系。为此,语文教学要尊重学生的知识生长的过程,不能强求答案的唯一性,允许学生有自己的独立思考,有自己的选择,有自己的探究结果。这就要求小学语文教师要设计多套教学预案:

一是在语文教材文本有多角度的解读内容上,从拓展学生思路出发,逐步优化学生思维过程,提前制定应对“预案”。这种“预案”应是多方面思考基础上优化整合。

二是根据教学过程中学生实际,研究学生思辨的情景的基础和有限的课堂资源条件。从学生个体需求出发,即这种预案为学生提供广阔的自主学习空间,且贯穿“课前、课内、课后”等教学环节的全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