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决策分析理论范文

决策分析理论精选(九篇)

决策分析理论

第1篇:决策分析理论范文

关键词:“三圈”理论;公共政策;领导决策

决策是领导者的一项基本职能。领导活动实际是领导者制定决策和实施决策的过程。领导者的任务就是对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分析研究,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这个过程中,领导者面对着各种影响决策的因素,而如何分析各种因素,合理利用并有效配置这些因素,他除了依靠自身的经验、思维等特质对它们进行筛选和运用外,还必须借助于一定的分析工具方可。而三圈理论则为领导者科学决策提供了一个行之有效的分析工具,本文就一下几个方面逐一探讨:

一、“三圈”理论与领导决策

“三圈理论”是美国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的达奇·莱昂纳德(Mark H·Moore)教授创立的“公共领域战略制定”的分析工具,广泛运用于分析和指导公共决策行为。该理论指出,任何公共政策的制定必须考虑三个问题:第一要体现公共价值,即满足公众利益作为最重要的诉求——价值圈。第二要考虑政策实施的人、财、物和知识条件是否具备——能力圈;第三要考虑这项政策是否得到涉及的利益关系者的支持,即支持圈。最后将三圈相交,构成了“三圈理论”的基本模式(见图1)。

其涵义是任何一项好的公共政策首先要具有公共价值,其次这项政策还需得到政策作用对象或民众的支持,最后政策的实施者要具备相应能力提供管理和服务。只有三圈相交这项政策才能得到有效执行,达到预期效果。

“三圈理论”作为一个战略思维工具应用范围可大可小,大到公共政策的制定,小到一个工作方案的确定均可使用,其重要作用在于用来梳理制定政策的思路,找准阻力的主要来源,从而明确工作着力点和突破口。

二、我国当前公共决策现状分析

2011年8月8号,台风“梅花”再次展示了我国公共决策现状,人们几乎不约而同地把两个城市公共决策行为做一比较:同是PX项目上马,为什么大连与厦门有着截然不同的决策行为?一个因公众的介入,导致前期决策不得不叫停;一个在决策执行后由于公众的介入,不得不进行决策调整,花费巨资重新选址。而今又出现宁波人靠街头群众抗议来决定公共决策的选择与否。所有的这些,都让我们重新审视我们的公共决策行为。

(一)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政府不断优化决策机制,积极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法制化进程,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1.政府决策的科学化取得进展。公共决策逐渐由拍脑袋的“经验决策”向“科学决策”规范。政府决策组织体制和程序的科学化,克服了传统决策中领导专断的弊端,决策实行集体领导、重视专家学者意见和民众意见,保证了决策的科学性。改革开放以来,在宏观决策过程中,政府重视对决策方案进行多方论证,把决策科学化辅助实践。当今许多重大建设项目的决策,都要先经过可行性研究论证,接受专家或专门机构的审查、评估,再由政府部门批准立项。

2.政府决策的民主化逐步提升。改革开放以来,政府着力拓宽公众参与渠道,积极推动政府重大决策的民主化。政府对涉及公众切身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的重大事项,通过召开市民座谈会、听证会、发放调查表、民意调查、网上征询意见等形式,广泛征求意见和建议,从而拓宽了公众参与政府决策的渠道,提高了公民参与政府决策的积极性。各级政府在政策出台之前通过媒体公示、召开座谈会和听证会等多种方式,征求群众意见,保证群众对政府决策的有效参与。

3.政府决策的法制化不断加强。政府不断强化决策的规范要求,完善决策体制,构建公共决策的法制化框架。一是建立健全听证制度。《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规定实施行政决策的公开制度、重大事项集体决策制度、专家论证制度、听取意见制度、合法性论证制度、社会听证和公示制度后,各级政府大力推进行政决策制度化建设。二是完善政府决策信息公开制度。2008年5月1日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为政务公开提供了制度保障。三是完善政府责任追究制度。各级政府都出台了重大决策责任追究制度,实现决策权和决策责任相统一。

(二)公共决策存在的问题

1.政府非正当利益导致公共决策偏离公共性,无法真正体现公共价值,公众利益。政府公共决策,必须以公众利益为其基本价值取向。政府决策所带来的结果能否满足公众需要,不能以政府自身为判定标准,公众才是最终的决定者。

众所周知,政府的产生、存在的目的是为了公共利益、公共目标、公共服务以及创造具有公益精神的意识形态等。政府必须保护国家安全,提供社会福利以及保护国民财产。政府的决策和行为过程必须以公共性为导向。但政府并非总是为着公共目的而存在,政府在实现公共目的的背后隐藏着对自身利益的迫求,也要寻求自身的最大利益即政府利益。从PX项目建设可以看出,政府在决策过程中由于过多考虑自身利益——经济增长以及带来的政绩而忽略了公众利益——安全和环境保护因素,当政府利益与公众利益出现矛盾时必然在公众的利益面前重新进行价值定位与选择。

2.政策实施过程中主客观条件不充分.即政策实施过程中人、财、物和知识条件尚不完善。

从决策的主体上看,一般包括决策领导,决策助手,决策专家,学科专家,实际工作者和广大群众。在科学决策过程中,上述五个决策主体缺一不可。他们在决策过程中相互配合、相互补充,环环相连,共同构成科学决策运行的动态系统。而我们现在的决策主体有明显的缺失现象,而且决策主体素质还有很大的差异性,很难构成决策主体系统。同时决策的主体在进行决策的时候,对决策技术的了解、掌握及运用上有很大的差距,部分组织在决策中甚至无决策技术的支撑,因此在实际工作中无法完成科学决策的任务。

从决策的客体上看,面对社会问题时,受制于客观条件、主观定义、价值判断、公众等因素的限制,同时由于主体自身的知识、能力等因素的影响,我们很难做出较为贴近实际的判断。在现实中,政府进行决策时,自身拥有的相应的资源并不丰富,没有足够的能力对决策结果进行有效执行;面对目标群体,受制于目标群体对决策的认同和抗拒的态度及行为。

从决策的环境来看,它包括地理因素、经济环境、政治文化环境以及社会变迁,这些因素的变动不居必然给我们决策带来不确定的因素,从而导致政策实施过程中人、财、物和知识条件尚不完善。

3.没有充分兼顾政策实施所涉及到的利益关系者,并寻求他们的认可与支持。2007年厦门PX项目在105位全国政协委员提交的议案、公众反对的情况下最终流产,另选址兴建;2009年,以净化网络环境、过滤和屏蔽有毒有害信息为目的的“绿坝—花季护航”网络绿色过滤软件在公众的一片质疑和反对声中被迫宣布暂缓安装;这些决策案例的结局极其相似,即决策在行政系统中封闭式运行,隔绝和屏蔽了公众的利益表达和参与,但最终在公众的参与抵制下被迫宣布失效。面对决策困境我们不得不思考:在公众参与的环境下,我们如何获得公众的支持,如何在满足决策民主化要求和广泛的公众参与的情景下,有效制定出高质量的公共决策。

三、基于三圈理论,对当今中国决策的建议

基于上面的分析,笔者认为,我们可以借助于三圈理论,提高我国政府行政决策效率,增强我国政府在新形势下的竞争力,构建一个具有科学决策能力并高效执行的政府。

根据“三圈理论”原理,只有当价值、能力、支持三个圈向中心靠拢,并有重叠时,公共决策才能达到最优状态。成功的决策必须是在这三个要素的博弈中寻求一种平衡。在此之外的区域,决策都将遭掣肘而无法良好运行。

(一)“价值圈”——构建以人为本的决策机制

公共决策的制定要充分考虑公共价值取向,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服从和服务于社会的需求,服从和服务于社会公众的利益。在实践中,要处理好政府利益和公众利益的关系。

在现实中,我们应扩大政府与公众利益相一致的正当利益,对政府超过维持自身生存和发展需要而膨胀的不正当利益应逐步取缔。因为这部分利益的实现对社会进步和政治发展具有破坏性,起着消极作用,导致公共政策偏离公共性。

要想构建以人为本的决策机制,首先要扼制政府自身利益膨胀。政府在公务活动中作为管理者往往掌握着大量权力,使得政府获取非正当利益成为可能,若渗透到政府的行为中,就会影响政府行为的公益性。如果政府不以弱势群体的利益为出发点,反而,全然不顾民众的利益,则政府的不正当利益就会大大增加,破坏公共决策的合理性和公共性。其次,用制度、法律规范政府与垄断集团关系。最后,健全政府机制,避免政府“缺位”不作为,行使政府对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

(二)“能力圈”——优化公共政策制定系统

1.健全公共决策信息系统。在整个决策体系之中,信息系统是决策的支持系统,也是政府决策的神经系统,是决策系统正常运行的媒介和纽带,它为决策中枢系统和咨询参谋系统提供服务。信息的获取与处理是制定高质公共政策的一个基本的前提条件。政策问题的发现与确立、政策方案的拟定与设计、政策执行的测控和监督、政策的修正与反馈、政策的评估都依赖于相关信息的搜集、处理。因此必须使信息系统走向科学化与规范化。一是建立和健全全国性的甚至跨国性的信息网络组织,确立其应有的正式地位,并与决策、参谋咨询、执行系统相衔接,在政策制定过程中发挥支持作用;二是保持信息沟通渠道的畅通;三是保证信息的准确与防止信息的歪曲;四是信息处理的科学化与程序化;五是加强专业人员培训。

2.完善政府决策的咨询参谋系统。现代决策者所要解决的决策问题和政策问题,所承担的职责,所行使的权力与他们的知识、能力之间的差距也越来越大。因此必须建立由社会中的科学家、自然科学家、社会科学家和各种职业人员组成的咨询参谋系统,将其纳人政府的决策过程之中,使他们的知识、能力和智慧与政府决策者的权力及智慧结合起来,充分发挥他们在政府决策过程中的作用。在现代政府政策制定体系之中,谋与断、咨询权力与决策选择权力的分离与有机结合已经成为公共政策制定的一个最为显著的特征。

3.改进公共决策中枢系统。决策中枢系统是决策体系的核心部分,是由拥有决策权力的领导者集体所组成的首脑机关,它肩负着决策方案的最终选择。只有实行和完善行政首长负责制,提高决策者的素质,残能使决策者根据信息系统提供的信息,对咨询系统提供的方案,进行综合、分析与判定,在权衡利弊的基础上,选择或者综合一个最佳或满意的方案。

4.强化公共决策监控系统。我们应该在决策中枢系统之外选拔合适的人员和机构对决策行为以及对政策方案的内容和执行依法进行监督和控制,这样才能在公共决策系统中防止决策者滥用决策权,促使政策内容更切合实际。

(三)“支持圈”——提高决策民主化

公众参与公共决策是政府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必然要求,更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的必然要求。

随着社会生活的快速发展,公众参与意识的觉醒,公众正日益成为政府公共决策的主体,完善公众参与公共决策应做到:一是提高公民素质,提高公民决策意识,提高公民的参政能力;二是加强公众参与的制度化建设。形成一整套制度、机制和办事规程,通过法律将听证、咨询、公示等制度的适用范围、代表产生程序、效力等问题明晰化,加强这些参与机制的制度化建设,以保证公民全面有效参与的实现与这些机制应有效力的充分发挥;三是拓宽公众参与公共决策的渠道;四是完善法律,实现公众参与的法制化。

四、结束语

在实践中三圈密切联系,相互作用,领导的任务就是寻求公共价值、提高组织能力、获取公众支持,使三个圈最大限度地接近与重合,从而达到最佳的决策效果。其中,公共价值为三圈之根本,如没有公共价值,就不能作为决策的目标。为了构建一个科学、可行的决策体系人们可以通过三个圆圈的平移,改变各个区域的面积。寻找并扩大能力区的面积。

参考文献:

1.曹俊德.“三圈”理论0的核心思想及决策方法论意义[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0(11).

2.张立伟.大连PX项目折射政府价值取向错位[N].21世纪经济报道,2011-08-11.

3.管博佳,彭俊.浅析公共决策过程中的政府利益问题[J].政法论坛,2009(4).

4.颜如春.论改进与优化我国公共决策系[J].中共成都市委党校学报,2003(5).

第2篇:决策分析理论范文

关键词 投资决策 投资期权

将期权理论引入资本投资决策的理论 研究 越来越引起国内有关学者的关注。但从 目前 研究的情况看,国内学者大多否认以npv法为核心的传统投资决策方法,而从其他途径寻求解决 问题 的方法。相反,近年来国外学者却并不完全否认传统的投资决策方法,而是将其与期权理论结合,对其进行改进,从而更好地解决资本投资决策问题。这种改进方法的关键是确定基于期权理论的资本投资决策准则。本文将利用资本投资决策的期权特性来对投资决策重新进行评估,从而为投资决策提供依据。

1 现阶段投资决策的特征 分析

1.1 投资的不可逆性

所谓投资不可逆性是指当环境发生变化时,投资所形成的资产不可能在不遭受任何损失的情况下变现。资产专有性是造成投资不可逆的重要原因之一。因为资本所形成的资产都存在一定程度的专有性,而专有性资产在二级市场上的流动性较差。换言之,这些具有某个 企业 或行业特性的资产很难为其他企业或行业使用,投资后很难收回而变为沉没成本。现阶段投资的不可逆性更加突出,每个企业都想开发出具有市场独占性的产品,以获得超额利润。这种产品往往是以前是市场从未出现的,对其的投资也是前所未有的。所以新产品的开发一旦失败,其投资不可收回也就不言而喻了。例如:银根紧缩可能使国内外投资者无法出售资产以收回他们的资金。

1.2 投资的可推迟性

所谓投资的可推迟性是指投资项目在一段不很长的时间内可以被推迟的可能性。也就是说投资机会是可以选择的。多数投资选择并不是那种“now or never”的机遇,即“要么现在投资,要么永远不投资”。这是说投资者在投资时机上有一定的回旋余地。投资者可以推迟行动以获得有关未来的更多信息。在大多数情况下,只要某项投资存在可推迟性,则在面临外生风险的情况下,企业就可能通过推迟现在的投资以期获得更多的收益。

1.3 资本的未来回报是不确定的

理论上,确定性是指投资者知道其投资在将来的所得回报或收益的概率为1的情况。因此,在严格确定的概率意义上,不确定性是至少有两个不同的可能发生的价值状态的联合。一般地,不确定性有两个方面:“好”的一面和“不好”的一面,就不确定性变量的性质角度而言,可把不确定性分为 经济 上的和技术上的不确定性。经济上的不确定性与经济的总体运行(产业价格、运行成本)相互关联。技术上的不确定性与经济行业的总体运行不存在相互关联性。这种不确定性是由决策过程内生的。不确定性主要产生于信息的不完全性。因此,在作投资决策时,对投资回报的任何估计总是不精确的。投资的这种不确定性与期权有着密切的相关性。一般来讲,投资的不确定性越大,期权的价值就越大。

2 投资决策的期权特性

期权是一种选择权,期权最核心的特点是,期权持有人有选择买或卖的权利,而并非义务。换言之:期权最后是否被执行,完全取决于持有人,如果最后不执行,其最大损失仅以付出的权利金为限。公司得到一个投资机会如同拥有一种购入期权,它拥有可选择在未来某个时间购入一项资产的权利(但不是义务),以求从项目中获得利润流的权利。因而,投资决策权类似于 金融 市场中的期权。其中,企业为获取某一投资机会,需先期进行可行性研究、技术和人力资本积累、资本投入等,这相当于支付的期权费。企业在已获得这一投资机会后,就拥有了选择投资或放弃投资的权利,即相当于拥有了买方期权。企业可以在有利的条件下进行投资,即相当于行使期权,此时投资机会具有的价值就丧失,转化为投资的成本,而最终获取的投资收益则可能很大。企业也可以在不利的条件下不进行投资,即相当于放弃期权,损失的也只是已支付的期权费。

3 基于期权理论的投资决策与传统投资决策理念的比较分析

传统投资决策方法是指以净现值(npv)法为核心、根据npv大小判断一项投资计划是否可行的一系列方法的统称。它是目前国内外投资决策所普遍采用的方法。按照这种方法,一旦npv非负,项目即可投资;反之,则投资不可行。

举例说明:假设一个投资项目投资额为110万元,1年后,该项目产生的现金流有两种可能性:市场向好为180万元,若不景气为60万元,以后一直保持不变。从目前测算,其现金流为100万元。项目的寿命为1年。再假定市场向好、向坏的概率各为50%,无风险利率为8%。由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估算出的资金成本为20%。

由传统的npv法则,可求出:

npv=e(c1) /(1+k)-i0

=(0.5×180+0.5×60)/(1+0.2)-110

=-10

因为npv=-10<0,故应拒绝该项目。

由期权理论,可以用二项式定价模型求出其价值。因为该项目相当于一个看涨期权,当现金流上升并超过执行价i1时,便执行,否则放弃。在第0年决策时,现金流为100万元,小于i0 =110万元,故放弃并等待。1年后,若市场看好,现金流为180万元,则投资,收入为e+=180-i1=180-110×(1.08)=61.2万元;而向坏时,现金流为60万元,放弃投资,e-=0;s+=180/100=1.8,s-=60/100=0.6。在不严格的情况下,可以不使用连续复利。由二项式期权定价理论可得:

p=[(1+r)-s- ]/( s+-s-)

=[(1+0.08)-0.6]/( 1.8-0.6)=0.4

项目价值为:

c=[p e++(1-p)e-]/(1+r)

=(0.4×61.2+0.6×2)/1.08=22.67(万元)

项目价值c>0,故该项目不能拒绝。

具体做法是期初不能投资,但也不能否决这项目,而应保留该项目的投资权。或者,应该以c=22. 67万元的价值出让该项目的投资权。

启示:由上 分析 可见,以npv法为核心的传统决策 方法 忽视了投资的不可逆性和可推迟性,因而在实际运用中存在着缺陷。而将期权 理论 引入资本投资决策,可弥补传统的投资决策方法不考虑投资不可逆性和可推迟性的缺陷。资本投资大多具有不可逆性和可推迟性。这十分类似美式看涨期权的特性。为了寻找更有利的投资机会,推迟资本投资的权利就是一种期权——可称为资本投资期权。当一个 企业 进行一项不可逆的投资时,它就执行了投资期权,也就放弃了等待新的信息的机会,而新信息可能会 影响 投资效果的好坏和投资时间的选择。这也意味着即使市场条件发生逆转,该企业也不能不投资。这种期权价值的损失是一种机会成本,应作为投资成本的一部分加以考虑。即是:对一项不可逆的、同时是可推迟的投资而言,推迟投资的权利就是投资期权,且这种期权具有的价值必须在投资决策中予以考虑。

4 对传统资本投资决策准则的改进

4.1 项目的价值构成

任何项目的价值来自如下三个方面:首先,来自项目的盈利价值( in-the-money-value),该值仅为现在(t=0)投资时项目的npv;其次,来自项目本身所形成的内含的期权价值,如信誉、市场地位等;最后,因资本成本和价格运动所带来的期权的价值。因此,在评估投资期权价值和进行投资决策时,必须考虑投资期权的价值。

真实npv ( the true npv)=项目的基本npv (the basic npv)+(内含的)期权价值+(因资本成本和价格运动所带来的)期权价值

4.2 可推迟项目的价值构成

我们知道,考虑投资时间期权的价值(the value of the investment-timing option, itov),推迟投资将增加投资项目的价值。基本npv按现行(t=0)折现率对项目的所有现金流折现后 计算 而得。真实npv与基本npv之间的差值即为投资时间期权的价值。一个可推迟项目的真实npv等于考虑了投资时间期权的npv(the option adjusted npv, oanpv),而oanpv可按美式看涨期权来估价。可用公式表示如下:oanpv=npv+itov。

4.3 基于期权理论的投资决策准则的确定

由于项目推迟的不确定性,则无论利率多大,oanpv总不为零。当利率等于oairr(the option adjusted irr)时,期权的价值为零,因为此时期权充分盈利,即为了保持期权而推迟投资所得正好抵消了未立即执行期权并实现正的npv在价值上的损失。例如:如果当商品市场价格等于约定价格时,期权的价值为0,此时期权已充分盈利。保持期权而推迟购买所得正好抵消了未立即购买而消费商品而有的损失。也就是说如果oairr小于irr(内部收益率)可保证随时执行期权有足够的价值。

这样,对于现行的短期利率r,有oairr准则:若r oairr,则推迟投资。注意,这一决策准则实际上是执行美式看涨期权的标准准则。当itov=0时,oanpv=npv,这时对于给定的现行短期利率来说,该项目的npv达到了它的最高值。此时,如果拥有投资时间期权(ito)的企业投资该项目,那么该企业就能充分利用项目中隐含的所有期权的价值。这种情况发生在oanpv=npv时,而此时在ito的寿命期间内可能不止存在一个利率。这就定义了该项目接受域,即oanpv=npv时所对应的利率范围。由此,可得到oanpv准则:若itov=0,则进行投资;若itov>0,则推迟投资。

总之,在给定现行短期利率的基础上,投资项目的npv能达到了它的最高值,期权能充分盈利,则进行投资;否则推迟投资。

5 改进的投资决策准则的意义

改进的投资决策准则,有助于识别更多的有价值的投资机会。改进的投资决策准则中包含了对未来不确定性的定价和对增长期权的分析,它通过给不确定性赋值,将那些灵活性价值大于投资现金净损失的项目识别出来,为企业和国家找到了更多的有效投资机会,拉动了有效投资需求。

改进的投资决策准则,有助于弥补传统投资决策工具的不足,为项目评枯、决策及经营管理提供更客观有效的分析结果。

总之,期权理论 应用 于投资决策,不是对传统方法的否定,而是在保留传统投资分析方法合理内核(货币时间价值等)的基础上,对传统方法固有局限性(忽视投资的不可逆性和可推迟性)的重大突破,增加了投资决策的灵活性和合理性。

参考 文献

第3篇:决策分析理论范文

【关键词】财务战略矩阵;减损价值现金短缺;资本成本;股票增发

1993年斯图尔特咨询公司首次提出Eva业绩评价指标,在此基础上,2000年美国学者哈瓦维尼首次提出了财务战略矩阵的思想。虽然这个理论提出时间不长,但随着战略管理的思想背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财务战略理论也逐渐受到了人们的关注。财务战略作为企业战略之一,是主要涉及财务性质的战略,它强调公司的决策必须适合企业所处发展阶段并符合利益相关者的期望。

一、财务矩阵理论基本内容

1.财务战略矩阵的含义

财务战略矩阵是以业务单元能否创造价值,产生的现金流量能否支持企业自身发展为基础而建立的战略分析工具。它主要考虑资金的使用和管理的战略,以及财务领域全局的、长期发展的问题,强调公司决策必须适合企业所处发展阶段并符合利益相关者的期望。

财务战略矩阵的原理在于将价值创造与可持续增长两种理论相结合。价值创造是财务管理的目标,也是财务战略管理的目标。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就必须找出影响价值创造的主要因素。

首先,市场增加值(MVA)是计量企业价值变动的有效指标。它是指某一时点,企业资本的市场价值与占用资本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即:

企业市场增加值=企业资本市场价值-企业占用资本

其次,根据经济增加值理论(EVA)可以知道:

经济增加值=税后经营利润-资本成本×投资资本

=(投资资本回报率-资本成本)×投资资本

市场增加值是预期各年经济增加值的现值,因此依据固定增长率的股利模型获得: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影响企业价值创造的因素主要有三个:投资资本回报率、资本成本、增长率,这三者对于企业创造价值有重要的影响。由此也就产生了财务战略矩阵这一重要的战略分析工具。

2.财务战略矩阵理论内容

通过以上理论的分析可知,财务战略矩阵主要涉及四项财务指标:可持续增长率、销售收入增长率、投资资本回报率、加权平均资本成本。依据可持续增长率与销售收入增长率、投资资本回报率与加权平均资本成本之间的大小关系,可以将企业划分为四种类型,即:增值型现金剩余、减损型现金剩余、增值型现金短缺、减损型现金短缺。如图1所示:

根据这四类企业不同的特点,可以进行相应的战略选择。具体包括:

第Ⅰ类:创造价值现金短缺

此类企业有良好的价值创造能力,但是产生的现金流量不足以支持其增长。因此此类企业应重点针对资金短缺的问题,解决措施包括:

第一,提高可持续增长率,包括提高经营效率和改变财务政策。提高经营效率可以通过降低成本和提高价格来提高销售利润率,还可以通过降低运营资金、剥离部分资产、改变供货渠道这三项措施来减少运营资产的总数,并将节省的资金投入到核心的业务中去。改变财务政策的具体措施包括停止支付股利和增加借款的比例,企业也可以通过发行股票、债券、举借新债的方式筹措资金支持发展的需要。

第二,增加权益资本。如果可持续增长率的提高仍不能解决资金短缺问题,可以通过增发股票和兼并成熟企业的方法来增加权益资本来缓解资金的需求压力。

第Ⅱ类:创造价值现金剩余

该类型的企业能够创造价值,但不具备良好的成长性。企业要在维持其价值创造能力的同时,充分的利用价值创造所产生的现金剩余加速收入的增长。因此可以采取以下策略来改善财务状况:

第一,利用剩余的现金加速增长。途径包括:内部投资、收购相关业务。

第二,如果加速增长后仍有剩余现金,找不到进一步投资的机会,则应把多余的钱还给股东。途径包括:增加股利支付、回购股份。

第Ⅲ类:减损价值现金剩余

该类企业虽然不能使企业增加价值,但有比较富余的现金流,因此存在被收购的风险。所以企业的解决措施是应该仔细分析盈利差的根本原因,努力提高资本回报率或者降低资本成本。首先,企业可以选择提高投资资本回报率,可以提高税后经营利润率、提高经营资产周转率。其次,在提高投资资本回报率的同时,审查目前的资本结构政策,如果负债比率不当,可以适当调整,以降低平均资本成本。最后,如果企业不能提高投资资本回报率或者降低资本成本,无法扭转价值减损的状态,就应当把企业出售。

第Ⅳ类:减损价值现金短缺

该类企业的股东价值在不断被蚕食,并且也没有充足的现金支持发展的需要。应该尽早的采取措施,将企业的资产变现,使损失降至最低。通常采取的战略措施有:彻底重组、直接出售亏损的业务单元。

3.财务战略矩阵理论的特点

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财务战略矩阵理论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首先,计算简单。财务战略矩阵通过四个指标将企业分为四种类型,这四项指标比较容易计算,不需要其他的外部信息就能够相对合理的确定企业的发展阶段。

其次,定位准确。财务战略矩阵包含了经济增加值、可持续增长率等较为先进的分析指标,与只通过市场占有率和增长率来对企业进行分类的理论相比,财务战略矩阵理论对企业的定位更加准确合理。

再次,整体分析。无论公司有多少种产品都可以应用财务战略矩阵分析,相比基于生命周期的财务战略理论只适用于分析某一产品或者某一业务单元来说,财务矩阵理论可以对企业进行整体的分析。

二、财务战略矩阵应用――福田汽车增发决策科学性分析

财务战略矩阵的应用分析过程中主要涉及四个财务指标的计算,四个指标的对比结果构成了企业发展状态划分的两大标准。下面就以福田汽车为例,对其2001年至2010年的财务状况进行财务战略矩阵分析,从而判断其2008年开始进行的股票增发财务决策是否有效。

1.福田汽车价值创造分析

北汽福田汽车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为“福田汽车”),成立于1996年,注册资本14,412万元,1998年6月2日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是一家主营汽车行业的国有控股上市公司。截至2011年末,福田汽车品牌价值达388.72亿元,商用车领域排名第一,汽车销售量超过68万辆,居全球商用车第一位;公司股本总额增至91,641万股,每股净资产7.64元,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为27.57%。据福田汽车2010年年报披露,该公司于2008年7月14日非公开发行10,500万股人民币普通股(A股),2010年9月14日,公司非公开发行股票13,843万股人民币普通股(A股)。本文中所用数据均来自CSMAR国泰安数据库以及上海证券交易所披露的2000年至2010年福田汽车年报。各指标计算的方法如下:

(1)销售增长率

(2)可持续增长率

在不增发新股,不改变经营效率和财务政策的情况下,可持续增长率的计算采用的方法为:

(3)投资资本回报率

(4)加权平均资本成本

第一,计算债务资本成本。根据中国人民银行2011年公布的一年期和五年期以上贷款利率,按公司2001至2010年短期和长期借款比例计算出加权平均值,即为公司的债务资本成本。贷款利率如表1所示。

第二,计算股权资本成本。股权资本成本计算的方法主要用到两种:

一种是利用资本资产定价模型,即股权资本成本=无风险利率+贝塔系数×风险溢价。

另一种为股利增长模型。。

从2001至2010年10年的普通股股利年增长率可以看到,福田汽车的股利年增长率是不稳定的,用股利增长模型测算股权资本成本是不准确的。因此本文选用资本资产定价模型计算加权平均资本成本,即。

利用2001至2010年的综合A股市场月回报率和福田汽车月回报率,对二者进行回归,可以得出图2。

如图2所示,根据最小二乘法得出的回归方程为,,因此得出福田汽车的贝塔值为1.197。

由表3可以得出,无风险利率=2.44%,市场回报率=23.38%,市场风险溢价=23.38%-2.44%=20.93%。由此就可以计算出股权资本成本。

第三,计算加权平均资本成本。加权平均资本成本(WACC)=债务资本成本率×债务资本比例×(1-所得税税率)+股本资本成本率×股权资本比例。

(4)福田汽车财务状况分类。分为资金状态和价值状态两类。

资金状态=销售增长率-可持续增长率

价值状态=投资资本回报率-资本成本

2.结论分析

通过上述的价值创造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福田汽车2001年至2010年每一年的发展状态。

通过表5可以看出,福田汽车2001年到2006年一直是出于财务战略矩阵的三、四象限,即均处于减损价值状态,并且大多处于现金短缺状态。此时企业会减损股东财富,并且由于增长缓慢遇到现金短缺问题。企业主要需要解决的问题是盈利能力差的问题,并且需要通过融资来满足增长的需求。企业可以采取提高投资资本回报率;调整资本结构,降低资本成本;企业重组等方法来解决。从福田汽车2007年年报中可知,2006年年中,福田汽车进行了股权分置改革,并于2007年年末完成了短期融资券第一期的发行,筹集了5亿元资金,主要用于满足公司内正常的经营性短期资金需求。

从2007年开始,福田汽车的发展状态得到改善,从减损价值变为创造价值现金短缺。2008年福田汽车又是处于减损价值现金短缺状态,需要提高增长和解决现金短缺问题。在2008年7月14日,企业非公开发行了105,000,000股人民币普通股用于筹集资金。2009年企业变为创造价值现金短缺状态。股票增发提高了企业的价值创造能力,因此,2008年福特汽车增发股票的财务策略是科学有效的。

由于2009年企业处于创造价值现金短缺状态,需要通过提高可持续增长率或增加权益资本的方式来解决。因此,福特汽车于2010年9月14日,非公开发行了138,427,300股人民币普通股为公司融资。

2010年,福田汽车处于了创造价值现金剩余状态。现金剩余是由于当年增发股票筹资所引起。股票增发既改善了公司的资本结构,降低了资本成本,同时又为企业筹集到了足够的资金以满足发展的需要。因此,福田公司2010年的股票增发决策是有效的,具有科学性的。

三、结论

财务战略矩阵理论提出的时间并不长,国内外学者对其的研究还不深入,但是它正逐渐得到学者和企业管理者的关注。财务战略矩阵能够从整体上分析企业所处的发展状态,帮助企业了解目前所处的状态从而制定相应的策略解决关键问题。

本文利用了福田汽车2005年至2011年公开披露的年报,以及CSMAR国泰安数据库中有关股票市场交易的数据,测算了福田汽车2005年至2011年各年的销售增长率、可持续增长率、资本成本、投资资本回报率等指标,利用财务战略矩阵理论对福田汽车进行了分析,重点对其各年的发展状态以及2008年、2010年的股票增发决策的科学性进行了分析。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发现,财务战略矩阵理论可作为一种比较有效的工具在企业实际管理决策中运用。此外,从另一方也证明了财务战略矩阵对企业的分类是比较合理的。企业的管理者在以后的工作中,可以通过财务战略矩阵理论来判断企业所处的发展状态,提早预见问题,做出应对措施,并使该理论作为一种有效的财务预测工具,在实际管理决策中发挥作用。

参考文献

[1]姜腾飞.财务战略矩阵应用探索――以生物制品行业为例[D].中国地质大学学位论文,2010(5).

[2]李卫宁,陈康娣,杨晓梅.运用财务战略矩阵分析贝尔斯登被并购[J].财会月刊,2009(2).

[3]谢国珍.基于可持续增长的企业财务战略制定与实施[J].会计之友,2006(7).

[4]姚文韵.财务战略矩阵应用研究[J].财会月刊,2006(12).

[5]袁业虎.基于现金流量与价值创造的财务战略[J].商业研究,2006(13).

第4篇:决策分析理论范文

[关键词]财务管理理论;宏观环境;财务;决策;关系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7.02.007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7)02-00-02

财务决策,是选择和决定财务方案、政策的过程,企业的财务决策通常属于短期财务决策。对最令人满意的财务方案进行确定,是财务决策的直接目的。在企业中,只有对具有较高有效性及可行性的方案进行确定,才能使财务决策发挥其本身的最大化价值,促进企业目标更快实现。所以,在整个财务管理中财务决策属于核心性的存在。立足广义的财务管理理论,对宏观环境与财务决策的关系进行研究,对企业决策及财务管理理论与实践创新均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而在分析宏观环境和财务决策的关系前,要对广义的财务管理理论有一定的了解。

1 广义财务管理理论概述

广义财务管理理论体系的起点为财务管理环境,其前提与向则分别为财务管理的假设与目标,该理论结构包含的内容有很多,除了财务管理基本及通用业务的理论外,还包括财务管理特殊业务的理论等。广义财务管理理论体系由王化成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初步提出,该理论提出要从实践发展的需求出发。广义财务管理理论是对财务管理研究内容的拓展,也是对狭义财务管理理论界定的突破,将广义筹资、投资、分配等问题纳入财务管理的研究领域中,并根据企业的管理环境和宏观环境,在广义的视角下,对具体的财务决策问题进行研究,促进了财务管理理论的发展,实现了与社会生活的紧密联系。

随着人们对环境因素认知的进一步深入,“广义”概念中的研究链条逐渐独立出来,开始着重研究环境这一起点的作用机制。当前梳理的逻辑环境中除了包括财务管理环境、假设外,还包括目标、决策等,进一步明确了企业治理的“桥梁”作用,即企业治理在财务管理环境到财务决策转变过程中的重要性。在宏观环境不断变化的同时,公司的组织结构也在不断变化,在这些外部与内部环境的影响下公司的控制权的结构也发生了较大变化,财务决策模式及经营效率也由此发生了变化。在与财务管理有关的各种研究中,其逻辑起点逐渐落脚于财务管理环境。

2 广义财务管理视角下宏观环境与财务决策的关系

广义财务管理视角下,宏观环境中的不同要素对财务决策产生了不同影响,即是宏观环境与财务决策之间关系的鲜明体现。

2.1 政治环境对财务决策的影响

近年来的财务研究中,热点莫过于政治学与财务学的交叉研究。在财务决策中,政治环境所起到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政治关联,企业的发展处于我国宏观制度的环境中,必然直接或间接的与政府存在一定关联。政治关联的建立对公司的财务决策是极为有利的,会对国有商业银行的信贷决策产生影响,且会对企业部分商业特权的赋予产生影响,明显提高了公司的股票价值。不过,政治关联也会使企业价值和员工配置的效率产生损坏性影响,尤其对国有企业投资的效率具有负面影响。第二部分为政府干预,政府对市场进行干预和调控的主要目的在于避免市场失灵产生不可控的后果。民营企业受政府干预过多时,虽然可促进政府扩大就业等目标的实现,但国有上市公司在投资方面也会产生问题。

2.2 法律环境对财务决策的影响

法律制度、产权保护程度等差异对企业治理结构存在影响。法律和相关法律制度,是法律与财务决策研究所围绕的两个方面。“法与财务”热潮的掀起,使更多的人认识到,国家对投资者的法律保护越好,公司收益得到的维护将会越多,公司资本成本也能得到有效的降低。在影响财务决策的相关法律法规中,关联较大的有公司法、证券法及税法等。其中公司法在财务决策中的影响比较为人们所熟知,主要体现在股权结构、分配利润及员工薪酬等方面;证券法对财务决策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公司股票发行的各种方式,上市、交易过程中对信息的披露等方面;税法对财务决策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税收征管、税率变动及调整等方面。

2.3 经济环境对财务决策的影响

在企业财务决策过程中,经济环境的变化是最直接的因素之一,其影响机制主要表现为经济周期与经济政策两种。经济周期是针对总体经济而言的,主要指其紧缩与扩张的周期性波动变化过程。经济周期与盈利水平的关系一直是经济学家研究的焦点,研究发现两者之间呈正相关的关系,整个经济的运行状况越好,盈利水平越高,宏观经济周期对公司盈利能力有着重要的影响。

2.4 社会环境对财务决策的影响

社会环境的形成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长期积淀是分不开的,其构成要素除了包括特定的价值观念、风俗习惯外,还包括伦理道德规范、等。根据我国许多企业的融资手段可以发现,在我国法律保护仍不完善的今天,通过非正式融资渠道,许多私营企业也取得了长足发展,而促成这些融资渠道的重要因素在于声誉机制及个人关系等。企业声誉是其在特定社会文化环境中所形成的,在这一社会文化环境中企业声誉的越好其业绩也会越好。目前,研究者对公司经营与决策中文化的影响机制投入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3 基于宏观环境与财务决策关系的财务管理研究建议

3.1 对政治及法律环境加强考察

政治环境及法律环境,对企业的改变性影响主要体现在两方面,其一是企业市场交易成功,其二是企业未来经营的预期,而这些都会较大地影响着企业资产投资的动机等。除此之外,企业在对市场化业绩评价和激励机制进行构建的过程中,也会受到政治关联等影响,从而对企业人力资源的分配产生影响。所以,财务管理研究应加强对政治及法律环境的考察,通过考察更加深入地说明政治环境及法律环境是如何作用于企业财务决策的路径,揭示制度环境对企业价值增长的影响。

3.2 对社会文化因素深入研究

新兴的许多企业,近年来均在各种非正式途径下对某一集团进行依附,从而提升企业的竞争力。而这些非正式途径中,除了血缘、婚姻、同学及工作关系外,还包括其自身的声誉等,通过声誉机制,许多企业虽然表面上看起来无控制权关系,但从实质上来说同样构成了内部资本市场。纵观这些途径,无一不与声誉机制、关系、道德准则等社会文化因素有关,对社会文化因素作用企业财务决策的机制进行深入研究和对社会文化因素与政治及法律环境的相互作用机理进行研究,有利于企业利用社会文化因素进行财务决策。

3.3 对宏观经济环境深入关注

从人类社会进入20世纪后所经历的多次金融危机可以看出,宏观经济环境对企业财务决策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在对政府政策效果进行评估的过程中,微观企业会受到政府宏观经济政策的何种影响也是评估的因素之一,这一指标同时也是修正政府决策行为的重要依据。因此,学术研究自然也必须加强重视。虽然宏观经济政策对企业财务行为的影响,已得到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但目前仍较难把宏观经济环境影响微观企业行为的机制完整揭示出来,研究之路仍然比较长远。随着我国宏观经济环境近年来的日益复杂、多变及宏观经济政策的频繁出台,给研究的开展提供了绝好的机会。

3.4 加强探索技术环境变迁对企业决策变化的影响

经济的快速发展,为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资金,推动了其迅猛发展,各种新技术被应用于企业的信息搜集中,不仅改变了企业信息搜集的途径,同时也提高了其信息搜集的效率。

企业在信息技术的基础上实现了集中管理,新型财务管理手段的应用,对企业筹资与投资模式具有间接的影响。为了拓展财务管理理论研究的视野,广义财务管理理论应加强对此问题的研究,对技术环境变迁所带来的企业决策的变化进行探索。

4 结 语

宏观环境的变化,密切关系着企业行业环境和内部环境,而企业财务决策正是这几种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立足广义财务管理理论,梳理宏观环境和财务决策的关系,对宏观环境影响财务决策的机制进行分析,有利于提供更多有益的参考给财务管理的务工作。与此同时,通过提出可行的研究建议,有利于找到广义财务管理理论深入研究的方向,全面推动我国财务管理理论的研究。

主要参考文献

[1]王鹏,张俊瑞,周龙.企业价值概念、影响因素及其计量:综述与展望[J].财会月刊,2012(30).

第5篇:决策分析理论范文

一、财务分析与经济环境(行业状况)

家电行业呈现供大于求的市场特征,可以利用波特五力分析模型来分析家电企业的竞争环境。五力分别是:现有公司间的竞争、新进入者威胁、替代产品的威胁、购买方的谈判能力、供货方的谈判能力。

就家电行业而言,其产销增长幅度趋缓,城镇市场已趋饱和,而农村市场的消费能力增长有限,因而现有公司间的竞争日趋激烈。由于各大电器已树立了自己的品牌形象,所以新进入者也很难在这已瓜分殆尽的市场中再分一杯羹,因而新进入者的威胁较小。不过,随着电脑、手机等产品的飞速发展,家电企业的有些产品如电视机也受到了不小的冲击,本来整个行业的产品更新快,所以创新显得尤为重要。至于家电企业的谈判能力,其上游购买方主要是钢铁行业,这个行业的产能过剩,所以与供应商有一定的谈判能力,然而,其下游购买方主要是国美、苏宁等经营大卖场,渠道力量强大,因而与下游的谈判能力相当弱。

从企业的财务数据中分析行业状况:企业的毛利率很低,表明行业竞争激烈;应收账款、存货很高,表明与购买方的谈判能力较弱;应付账款较高,所以面对供应商更有谈判能力。

二、财务分析与战略选择

一个公司的财务数据一定带着行业的烙印,也带着公司自身战略的烙印。公司战略分为成本领先战略和差异化战略。成本领先战略即同样的产品或服务成本低;差异化战略是在顾客可接受的价格下提供独特的产品或服务。

一般相较同行业而言,公司的财务数据反映出低毛利率、高周转率的特征,表明公司薄利多销,以速度取胜,效率高,效益低,这就是采取了成本领先的战略。另一方面,公司的财务数据表现出高毛利率、低周转率的特点,表明公司价格高,有特色,效益高、效率低,这就是采取了差异化的战略。

如果选择成本领先战略,这就要求企业达到规模效益、高效率的生产、产品设计简单并且严格的成本控制。而差异化的战略要求企业产品的质量突出、种类丰富、优质的顾客服务、注重创造性、投资于品牌形象和研究开发。

三、财务分析与公司能力

决定一个公司的好坏取决于公司战略执行的能力。以家电企业为例,建立多样化的分析模式。

(一)以财务报表为模板进行分析

“财务报表集中反映了企业在过去一段时间(月、季、半年、年)的财务状况,是企业过去经营管理成果的集中体现,也是企业未来经营管理决策的重要依据。”

1.损益分析

家电企业的收入构成主要是家电产品销售收入,其他收入比例很小,收入分析主要是对销售家电产品收入展开分析;家电产品收入分析必然要对销售量及其单价进行分析,对销售量又可以按照分类产品销售量结构、分地区销售量结构进行分类分析。

家电企业的成本费用构成主要包括营业成本、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可以进行成本结构分析。营业成本和期间费用可以按照产品、部门和地区分类分析,从而更好地进行成本控制。

2.资产分析

在家电企业中,存货和应收账款所占比例较大,所以分析原材料和产成品的库存合理性以及应收账款的有效管理就尤为重要。由于下游渠道的强势,导致流动资产周转率不够高,因而打通销售渠道是当务之急,这也有利于降低销售费用。另外,家电企业的固定资产比例较高,因而固定资产分布和利用合理性对企业的效益有着重大影响,可以防止产能过剩和资产闲置。

3.比率分析

可以利用一些比率指标来综合分析公司的能力。为了分析企业的长、短期偿债能力,可以利用流动比率、利息倍数、财务杠杆的财务指标;而存货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总资产周转率的指标可以反映企业的运营能力;另外,通过毛利率、净利润率、总资产报酬率等指标可以了解到企业的盈利能力。

(二)通过杜邦体系进行分析

“杜邦分析法就是利用财务比率(指标)之间的内在联系,据以建立财务比率分析的综合模型来综合分析和评价公司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方法。”

杜邦分析体系中的几个重要的财务指标关系是:

净资产报酬率=净利润/总资产×总资产/净资产=总资产报酬率×权益比率

总资产报酬率=净利润/销售收入×销售收入/总资产=净利润率×总资产周转率

利用杜邦分析体系来分析公司是否有效的执行战略,例如公司的战略定位是成本领先战略,那么可以分析总资产周转率是否提高,即在现存资产基础上增加收入,或在现有收入基础上减收资产;并且分析成本是否降低,确保销售收入的增加幅度高于成本费用的增加幅度。通过杜邦体系的细化,分析出哪些因素促进战略的有效执行,哪些因素阻碍战略有效执行。

(三)利用SWOT模型进行分析

财务数据反映的是过去的信息,而在做决策的时候,需要预测未来。利用SWOT模型可以有效地将财务分析和管理决策结合起来。

在SWOT模型中,S表示企业的优势,W表示企业的劣势,O表示市场中的机遇,T表示市场中的挑战。通过财务分析,我们往往可以分析出企业的优势和劣势,如资金是否充裕、市场占有率等。

将优劣势放在市场环境中,分析哪些优势可以发挥出来给公司带来机会,哪些优势不能发挥出来,就可能让公司面临威胁;哪些劣势可以规避,可能会有新的机会,哪些劣势不能规避,可能面临更加严峻的调整。从而把优势劣势变成对未来机遇和威胁的判断,促进公司战略和决策的制定。

由上可见,根据企业长期发展战略的目标,调整和制定相对正确的经营和财务政策,通过报表等财务分析帮助企业的战略决策,将财务与管理密切结合起来,能够更好地为公司规划未来。以家电企业的财务分析为例,希望能够为企业的战略决策提供思路。

参考文献

[1]吴世农,吴玉辉.CEO财务分析与决策[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第6篇:决策分析理论范文

关键词:政策环评;决策理论;决策模型;决策辅助制度;决策实践;启示

中图分类号:D6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7408(2013)05-0018-03

所谓决策,是人们为了实现特定目标,在广泛收集有关信息并科学分析的基础上,从若干备选方案中选定最优方案的过程。[1,2]一切具有自主行为能力的主体,大到国家、政党,小到家庭、个人,只要面临选择,就需要做出决策。对不同制度、不同情境、不同主体决策行为的研究,便形成了各种各样的决策理论和模型,其中决策目标、决策主体和决策过程是决策理论的研究核心。

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其公共政策的决策模式,往往是社会文化、政治传统、政治制度、政治体制等诸多因素作用下的产物。[3,4]当前,推动政治体制改革,促进决策科学化和民主化已经成为社会各界的广泛共识。政策环境影响评价作为一种在西方国家早已广泛使用的决策辅助制度,[5,6,7]应该尽快引入到我国公共政策的制定过程中去,发挥从决策源头防范环境风险、减小资源环境代价、缓和社会矛盾、保障决策科学化的功能。为此,梳理国际上有重要影响力的决策理论和决策模型,并分析其与我国决策实践的关联性,对于我国开展政策环评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一、 决策模式及其对政策环评的影响

决策模式是对决策过程的抽象表达,一般涉及决策目标、决策主体和决策原则三个方面内容。研究者从不同学科、不同角度、不同情境出发所概括出来的决策模式存在显著差异,也适用于不同的决策体系。政策环评作为一项决策辅助制度,其有效性首先取决于所采用的决策模式。

1. 决策目标属性决定政策环评的难度。政策一般为问题导向,即针对特定的社会问题设计。但是,为了更好地指导政策行动,监测政策过程,以及评估政策效果,往往需要预先确定政策目标。政策目标是设计政策方案的依据,也是预测政策影响的基础。如果政策目标明确、单一,则政策方案往往也比较具体,如此则政策实施的环境影响也容易预测。反之,如果政策目标模糊、多元,且目标之间存在冲突,则政策实施的不确定性较大,其环境影响也难以预测。

2.决策主体属性决定政策环评的深度。如果政策主体坚持理性决策,必然会对各个备选方案进行深入论证,政策环评也须深入开展。反之,如果政策主体受自身的利益和偏好影响较大,对多方案比选不感兴趣,则政策环评也难以深入进行。如果决策者的价值取向和目标不统一,则最终方案往往是利益集团博弈和妥协的结果,决策过程中政策环评同样难以深入开展。在威权社会中,精英决策往往占据主导地位,如此则对政策实施的环境后果更加没有兴趣,政策环评也经常处于可有可无的位置。

3. 决策过程属性决定政策环评的方法。理性决策需要从社会、经济、环境等多个维度对政策实施的可能影响进行定量分析,综合判断各个备选方案的净收益,因此成本—收益分析是最核心的分析方法。相反,如果用于决策的时间和资源有限,或者决策主要是出于社会道德层面的考量,或者最终决策是利益集团博弈的结果,则难以对决策方案比选投入太多精力。相应地,政策环评使用的方法也应以定性分析为主,其主要功能一是防范决策可能隐藏的重大环境风险,二是制定减缓环境影响的具体措施。

二、国际上主要决策理论及其对我国政策环评的启示

1.主要决策理论及其对比分析。1929—1933年席卷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危机,宣告了产业革命以来一直占据主导地位的自由放任市场经济思潮的结束,主张对经济系统进行国家干预的凯恩斯主义随之兴起,这是政策科学得以起步发展的社会基础。[8]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旨在为政府干预经济提供理论和方法支持的政策科学迅猛发展。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一些决策理论和模型相继成型。从目前来看,比较有代表性的决策理论有完全理性模型、有限理性模型、渐进模型、系统模型等。[1,2,3,4,9]在决策理论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经济学、政治学、管理学、社会学、运筹学等学科做出了重要贡献。如表1所示。

2.适用于我国决策过程的决策理论。在所有的决策理论中,完全理性模型建立的时间较早,对其他理论具有不同程度的影响。有限理性模型和渐进模型都是在批判传统理性模型的基础上形成的,混合扫描理论则是传统理性模型和渐进主义模型的综合。由于不同决策模型适用的政治情景和理论基础不同,因而在我国的适用性也存在显著差异。其中,系统模型、混合扫描理论和制度理论主要建立在理论推导的基础之上,其实用性难以证实;博弈理论、团体理论和公共选择理论主要适用于存在多个利益团体,特别是存在多个政党的西方政治体制,在我国尚缺乏基本的制度基础。从目前来看,尽管完全理性模型的理论前提在实践中很难满足,但却为科学决策提供了一条理想路径,事实上已成为决策者的共同追求目标。除此之外,根据我国议行合一的政治体制,有限理性模式、渐进模式和精英理论应该也是三种比较符合我国决策实践的理论模型。

3.主要决策理论与政策环评的关系分析。鉴于完全理性模型在决策理论中的巨大影响力和对科学决策的重要指导作用,应将之作为我国开展政策环评的基本参照。有限理性模型是在修正完全理性模型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其秉持的决策原则与完全理性模型并无本质区别;渐进模型主要适用于政策持续干预的领域,适用于延续性政策;精英理论强调政治精英在决策过程中的主导作用,但在精英主导的社会中,其决策通常也是渐进式的,而非革命性的。因此,上述决策理论之间并不是完全独立的关系,只是适用的政治情景和理论前提不同。为此,政策环评在程序上应坚持完全理性模型的决策思路,在方法上则可根据具体决策采用的模式选择更具可操作性的评价方法。四种决策理论与政策环评的关系见表2。

三、政策环评的基本程序探讨

尽管完全理性模式受到了多方面的质疑和批评,但其基于理性“经济人”假设推导出来的决策过程却揭示了人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普遍规律。该理论适用性不强的原因并不是决策程序有问题,而是决策者并不能完全满足实现理性决策的所有条件。事实上,在决策实践中,我们大多也是自觉或不自觉地采用理性主义的模式来分析和解决问题。对于环境影响评价,无论是建设项目环评,还是战略环评,目前基本上都采用了完全理性的决策程序。之所以如此,与人类追求决策科学化的初衷有直接关系。因此,政策环评也应根据这一模式来制定自己的评价程序。

一般而言,决策过程大致包括问题界定、目标确立、方案设计、方案比选和确定、政策执行、政策评估、政策调整等几个阶段。为充分发挥政策环评的决策辅助作用,应紧密围绕政策周期的各个阶段来开展工作,力求将政策环评融入决策过程,如此才能取得最佳效果。基于以上考虑,在政策问题界定阶段,应同步研究有关资源环境问题与需要解决的政策问题之间的关联性。在政策目标确立后,政策环评工作应正式介入,分析政策目标中是否隐含重大环境风险,并据此调整政策目标和指标。待备选方案确定并完成细部设计后,可将每个政策方案看作一个给定情景,预测各政策方案实施可能导致的影响。在评价内容上,应以资源和环境影响为主,兼顾社会、经济影响。最终决策应在综合考虑社会、经济和资源环境影响的基础上做出,这也是政策环评有别于建设项目环评的一个重要特征。选定最优政策方案后,就需要制订具体的行动计划,进入政策执行阶段,使资源环境影响从预测变为现实。在政策执行过程中,伴随着政策评估和政策监测活动的开展,应适时开展政策环境影响中期评价,将评估结论作为改进政策行动的重要依据。一个政策周期结束后,通常会开展正式的政策评估(事后评估),西方国家一般称之为公共政策评估。在这个阶段,也应把政策环评作为重要内容,其结论可用于指导下一轮政策的制定。总体而言,与政策过程相融合,政策环评应分为事前评价、中期评价和事后评价三种类型或三个阶段。

四、结语

我国已有近40年的建设项目环评历史,规划环评正式纳入法律要求也已将近10年,下一步的工作重点无疑是政策环评。然而,国内迄今对政策环评的研究严重不足,仅限于对个别行业和领域的框架性探索。[10,11,12]从理论上讲,作为决策辅助制度的政策环评,在评价内容和重点上必须与相应的决策模式相协调,在评价程序上应与人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基本框架相一致,本文就是针对上述问题的若干探索。总体来看,我国政策环评从理论探索到普遍开展,仍有很长的路要走。今后应重点加强政策环评的评价对象、管理程序、评价方法、评价重点等方面的研究,并尽快形成技术规范。在推进路径上,应首先从事前评价开始,逐步扩展到中期评价和事后评价,循序渐进地扩展政策环评参与国家综合决策的广度和深度。

参考文献:

[1]史为磊.决策[M].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11:

1-8.

[2]李建军,武玉坤,姜国兵.公共政策学[M].广州:华南理

工大学出版社,2009:5-10.

[3]陈振明.政策科学——公共政策分析导论[M].北京:中

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131-161.

[4]谢明.公共政策分析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

社,2011:96-106.

[5]A. Chaker, K. El-Fadl, L. Chamas, et al. A review of

strategic environmental assessment in 12 selected

countries [J].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Re

view, 2006, (26).

[6]Thomas B. Fischer. Strategic environmental assessme

nt in post-modern times [J].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Review, 2003, (23).

[7]Barker A, Wood C. Environmental assessment in the Eur

opean Union: perspectives, past, present and strategic

[J]. European Planning Studies, 2001, 9(2).

[8]邱晖.重新认识凯恩斯革命:基于时间维度的处理[J].

行业研究, 2011,(11).

[9]Joseph Steward, David M. Hedge, James P. Lester. Intr

oduction to Public Policy: An Evolutionary Approach

[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97-102.

[10]李巍,杨志峰.重大经济政策环境影响评价初探——中

国汽车产业政策环境影响评价[J].中国环境科学,

2000,20(2).

[11]吴玉萍,胡涛,毛显强.贸易政策环境影响评价方法论

初探[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11,(3).

第7篇:决策分析理论范文

随着公司财务理论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学者将实物期权方法引入投资决策评价中。作为不确定性环境下战略投资管理的有效方法。由于实物期权考虑了增产/减产的灵活性、投资延迟的选择、管理流动性等问题,能更真实地反映价值。有学者认为,Kester(1984)是第一个发现这种管理灵活性的研究者。Brennan(1985)应用期权定价技术评估不可逆资源的投资问题,并使用Chilean矿产资源解释了决策程序,对实物期权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McDonald(1985,1986)研究投资决策的等待时机问题,认为不可逆性为公司提供延迟投资期权。预计未来盈利增长的不确定性增强,将会增加等待期权的价值,表明投资对不确定性增加的负向效应。特别是在投资具有不可逆性的石油行业,实物期权的应用也迅速发展起来。Kemma(1993)在油井没提供额外有用信息的假设下,研究油公司开采井出租区域的期权时机问题。Dixit(1994)描述了众多油气相关的应用,包括开发油田的顺序投资、建立及废弃油井等。Walkup(1999)的研究显示,对管理的灵活性、公司战略及股东风险的关注能导致更正确的评估和更好的战略。Chorn(2006)通过将用于动态规划的贝努利方程和实物期权评估算法相结合,展示政策规划发展的方法,作为企业不完全信息下决策路径的依据。Franz(2008)探究消费者对资源保护工程核算的不确定和预期决策,对不确定性的评估用到实物期权模型等。

近年来,Smit(2004)基于战略规划与控制审视投资决策问题,认为投资决策不仅意味着等待期权的损失,而且是对未来发展期权获取的潜在回报。等待期权的价值随着不完全竞争和战略投资的影响而减弱,因而投资对不确定性的影响并非简单的负向效应。基于这一思想,Klaus(2009)依据投资Q理论,建立市场波动和世界市场重组时期公司投资和不确定性的模型,验证了实物期权理论下不可逆投资和不确定性两者之间的负向相关关系,并为企业资本预算和投资决策提供了新的视角与指导。

(一)基于灵活性价值的投资优化分析

企业投资要面临很多不确定性。特别是境外投资时,大型跨国公司、当地政府等利益主体会多方博弈,发挥信息的价值,力求以最少的综合投资(包括各种成本)在风险最优条件下获得最好的企业资源。投资的不确定性包括市场不确定性(如价格)和技术不确定性(如资本化投资、操作成本等)。研究者借助实物期权模型评估不确定条件下的生产投资,考虑价格下跌的情况下是否停产部分生产,以提供最优投资时机确定的现实可操作的方法。对波动性的估计是解决这一最优投资问题的关键。Copeland(2001)建议采用蒙特卡罗模拟估计项目的未来波动,CostaLima(2006)通过解析方法求得项目波动的表达式。Won(2009)考虑价格投入S和开发投入I这两个不确定变量的波动,建立投资时机决策模型如下: 的实物期权评估模型。总之,研究者在数学上对企业基于投资的停启期权、规模扩张等问题做出很好的解释。

(二)实物期权与信息价值的学习融合

为更加灵活地应对动态复杂的环境,很多行业开始关注实物期权与信息价值的学习融合。例如Gallant(1999)研究项目的投资时机并建立学习的价值模型。Lin(2005)对石油行业的实证研究也表明,期权投资决策不仅受外生市场变量的影响,而且受其他公司行为的影响。在进行投资决策时,生产外部性导致石油企业在不充分高利率下的开采,信息外部性导致不充分的延迟投资,权衡与竞争对手的战略交互作用。在解决面临外部性的战略投资决策问题时,应对信息的外部性给予更多的关注,避免生产外部性大于信息外部性时不充分开采的负面影响,达到投资决策的最优化。将体现“灵活性价值”(ValueofFlexibility)的实物期权方法与体现“信息价值”(ValueofInformation)的概率分析结合起来,作为管理不确定因素的工具,能够更好地创造投资决策的经济回报。Herath(2001)将实物期权和贝叶斯分析进行对比,并通过两者的结合进行投资评价。Armstrong(2004)也使用Copula函数改进贝叶斯分析,并通过系统的决策方法实现与实物期权的结合,获取更多的信息价值与灵活性价值,实现公司既定资源约束下的价值最大化目标。

综上所述,作为传统投资决策方法的扩展,实物期权不仅能更灵活的挖掘投资价值,减少不确定因素的影响,而且能够帮助企业管理决策者根据企业的特点,建立基于市场变化的投资决策体系,从而实现灵活性思维方式的转变。然而,这一方法关注数学技巧,对管理属性的强调不够。随着信息经济学的引入,基于效用理论的投资决策模型注重心理学、行为学的研究,能够较好地解决这一问题。

(三)效用偏好理论:基于认知价值的投资组合决策

各行业的资产管理者使用投资组合管理等技术来决定最优分散化资产,增加公司价值并降低风险。基于Markowitz有效资产组合原理的分析模型虽然权衡了各种财务结果的期望与标准差,实现投资组合价值的最大化,却没有恰当考虑风险偏好。针对这一缺陷,部分学者研究采用效用函数建立投资最优化工具与风险偏好之间的关系,以决定企业最优投资组合。Regis(2001)将基于偏好理论的风险承受力融入投资组合的选择过程,根据投资项目期望净现值等财务指标相应的概率分布,确定考虑风险承受力的投资确定当量,进而将其用于投资组合决策中,根据投资组合的期望价值和方差,改进投资组合管理。数学工具和最优化算法使得这一规划过程相对简化,决策分析和组合管理的结合提高了公司的决策过程和公司的整体业绩。

Walls(2004)也通过建立风险承受力与投资组合期望价值、方差的关系,使得管理者能够权衡评估风险与收益并理解对公司行为的影响,最大化确定当量价值,就可求得风险分散的最优组合,达到帕累托最优。在此基础上,Walls(2005)将风险容忍度和业绩评价结合起来,建立风险容忍度模型作为检验公司相对风险偏好的工具,进而控制公司规模,提高公司竞争力。普遍采用的评估方法仅仅考虑时间与资本现金流,却忽略了公司愿意接受的技术和环境风险,因而出现了将地质、工程、经济、财政等战略目标整合的模型。Suslick(2001)基于财务、技术、环境多维敏感分析技术建立的多准则效用函数,得到采用MAUT效用决策模式,即通过MAUT模式的赋权、评级与计算,整合财务风险、技术风险与环境风险,使得技术价值、财务价值最大,对环境的负面影响最小,实现整体最优投资决策。

综上所述,敏感性分析、概率分析、实物期权等规范性分析方法,将决策制定与管理目标、可获信息、概率法则等结合起来,既考虑与决策结果相关变量的关系,又要考虑变量间的相关关系,形成如何制定最好决策的理论。而效用偏好分析等描述性分析方法,基于决策心理及认知行为,描述人们作出决策时的行为、态度及认知,遵循经验法则,形成系统的整体框架。两者的结合既考虑风险的波动性及灵活性,又考虑了管理的偏好性,更灵活地控制投资决策风险,实现合理的企业经营管理。

二、投资决策风险分析的研究述评与展望

(一)投资决策的风险分析———需要系统的理论支撑

基于对企业经营环境不确定性、动态复杂性的认识,投资风险分析的方法也在不断地探索和创新,以求提高投资的灵活性来适应企业决策管理的需求。传统决策分析方法的应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投资决策的应变性和预见性,但由于对未来事件发生概率的预测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越来越难与具有动态复杂特征的投资经营环境相适应。公司财务理论发展下的实物期权与投资决策的融合,既考虑了投资的信息价值,又在一定程度上考虑了现金流的波动,实现投资管理的灵活性。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针对企业所面临的动态复杂性的经营环境,可以应用动态管理和实时控制的思想和方法,系统构建动态投资决策与跟踪管理的理论框架和运作模式,深入研究动态投资决策问题,为实现投资决策信息输入、输出和信息反馈、控制的动态化提供理论支撑。

(二)分析管理的模式创新———战略导入的决策思想

通过上述国内外企业投资决策风险管理的应用与研究成果看,投资风险分析模式的创新方式、方法虽然多种多样,但从历史演进和发展的角度来看,还是具有一定的内在规律性。这种规律性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在与风险分析方法融合的基础上,各种新兴的理论、方法和技术对决策模式创新的推动力越来越大,并且逐渐成为占主导地位的推动力。这一特点从贝叶斯决策、实物期权分析、熵权决策的应用来看体现得尤为突出。(2)随着心理学和行为学的发展,决策模式中偏好理论的融合和应用的倾向越来越明显,特别是SteveBegg教授在决策心理及行为判断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为投资决策开辟了新的视角。(3)基于资源配置的视角,全面理解不确定环境下风险管理理念与方法,将财务影响、运营影响与战略影响等投资决策因素综合考虑,加快公司价值增值能力的速度,发挥经营管理机制的加速器作用。因此,基于以上对于投资决策模式创新特点的分析和企业未来所处时代环境的判断,今后的决策模式创新需要以战略为导向,将投资决策、战略规划和风险管理相结合,通过一定的流程化管理解决资源环境的复杂性,管理者通过确定竞争行为、描述竞争策略使公司一系列的目标具体化,并采用决策模型解决复杂的公司多目标协调问题,提高投资决策效率,实现从投资决策风险分析到主动性管理的革新。

(三)EVA与投资决策的融合———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投资资本回报率、单位成本、产量增长率、储量替代率、平均税率等财务及生产经营指标仍然是国际上行业投资决策和对标评估的关注点,由此进行企业能力的博弈。价值导向的EVA指标着眼于企业的长期发展,在衡量价值时简单易操作,不必过多依赖于对市场表现的估计,是传统方法的有效改进。尽管大量的学者研究基于EVA的管理机制,通过EVA提供科学的决策标准,同时确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对投入资本进行监测与控制,但目前EVA在企业投资决策中的应用研究仍然较少。国资委提出将基于价值管理理念和资本成本意识的EVA指标,作为国有企业业绩考核的关注点。在这一背景下,研究采用基于EVA指标体系的投资管理,不仅能够帮助企业稳妥地控制好投资规模,引导科学决策,而且可改进投资结构及分析流程,优化价值链,完善企业的激励与约束机制,消除“实盈虚亏”的泡沫,引导企业不断提升价值创造能力。

三、结论

第8篇:决策分析理论范文

【关键词】 AHP; DEA; 灰色关联分析; 理想解法; 农超对接;

1 前言

决策是人们在经济、政治、技术和日常生活中普遍存在的一种行为,它是为了实现特定的目标,根据客观的可能性,在一定信息和经验的基础上,借助一定的工具、方法和技巧,对影响目标实现的各种因素进行分析、计算和判断选优后,对未来行动作出决定。一般情况下决策指的是多准则决策,它包括多目标决策和多属性决策。解决多属性决策一般涉及三方面内容,各指标的权重的确定,决策矩阵的规范化和方案的优劣排序。

主要方法包括在确定指标权重的过程中,本文介绍了层次分析法。层次分析法是一种结合主观和客观的方法,该方法要将层次内各项指标进行单排序和不同层次间各项指标的总排序,决策者在指标的基础上,比较它们的重要程度,构成判断矩阵,计算出特征向量和最大特征值,并进行一致性检验。当判断的数据很多时,决策者很难准确的进行判断,甚至不能通过一致性检验,需要进行不断地调整各项指标重要程度的比值,这样也影响了判断的效果。简解数据包络法因此便提出改进权重测定层次分析法的方案,它克服了在属性间比较过程中难以判断的问题,节省计算量,不需要进行一致性检验。通过AHP和改进权重确定方案的AHP比较,也证实了改进权重确定方案的可行性。

利用层次分析法可以对具有多属性的决策目标进行排序,然而层次分析法主观性很强,为了解决层次分析法是过于主观的问题,本文对层次分析法与其他方法进行结合,达到既能满足决策者的主观偏好,又能得到客观的评价目标。

对于多属性决策问题,在进行综合排序之前,必须消除属性的量纲,属性类型和数量级对决策的影响,利用一定的方法把量纲与不同性质的属性值转化为综合处理的“量化值”,通常把属性值变换到[0,1]范围内。本文通过数据包络法,经过搜集各指标下的输入输出数据,得出每个方案在指标下的效率值,得出决策矩阵。

随着现代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农超对接模式也在不断发展,本文以农超对接模式为案例进行研究,希望通过有效的绩效评价体系的建立,对应用农超对接模式企业的运营能力进行评价,能够为企业提出更好的改善措施和建议。

2 AHP评价方法

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AHP法)是美国运筹学家沙旦(T. L. saaty)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是多目标决策分分析方法,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该方法中,评价者首先将复杂的问题分成若干要素,然后将这些要素按照支配的关系形成层次结构模型,然后通过对比确定层次中各要素的相对权重,最后结合权重计算各要素的综合评价值,并根据综合评价进行决策判断。AHP法体现了人们在决策判断的过程中进行分解判断和综合的特点,由于层次分析法能够统一解决定性与定量结合得问题,因此具有系统性、简洁性和实用性的优点,尤其是将决策者的经验判断予以量化,对于目标结构特别复杂而且缺乏必要数据的情况下更为实用,近年来在我国的实际应用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2.1AHP法基本原理和步骤

2.1.1AHP法原理

面对比较复杂的决策问题,首先要对所涉及的问题进行分类,然后构建出各种要素相互关联的层次结构模型。因素可分为三类,包括目标类、准则类和措施类。在递阶层次结构模型中总体可分为三层,最高层作为目标层唯一要素,表示评价的目标和理想结果;中间层为准则层,包括二级准则层和三、四级子准则层,层次要素用来衡量目标能否实现的标准;最低层也称方案层或者措施层,表示实现目标的方案、方法和手段等。要构造好各类问题的层次模型结构图,是一件非常细致的分析工作,要有一定的判断和分析的经验,确定好各层要素的相对权重,才能够得出措施层中各类方案的相对权重,据此判断出各方案的优劣次序,供决策者进行更好的选择。

有矩阵理论可以看出,n为特征值,W为特征向量。当W为不可知时,可以根据决策者的主观判断,得到两两物体间的比值,进而得到各物体间的相对权重。然而决策者采用两两比较时,往往不可能做到判断的完全一致性,存在一定程度的比较误差,这必然会导致特征值和特征向量的误差。

2.1.2 构建判断矩阵

当层次结构模型建立以后,层次之间的隶属和支配关系已经确定,为了判断出层次中因素的重要性,就需要进行彼此之间的相互比较,并引入判断的标尺并予以量化,构造出判断矩阵。根据心理学家研究得出了结论:人们区分信息等级的极限能力为7。为了使各因素进行两两比较时得到量化的判断矩阵,将按照1~9比例标度进行赋值。用近似计算法判断出矩阵的最大特征值与特征向量。

2.1.3 计算方法

通过决策者比较得出判断矩阵后,应相继求出矩阵的最大特征值和特征向量,一般的讲,在层次分析法中,并不需要特别强的精度,所以可以用近似法来进行计算。常用的方法有方根法、和积法与幂法等方法,在这里主要介绍和积法。

2 建立加权灰色关联理想解法

2.1 灰色关联分析基本原理

灰色关联分析指的是对一个系统发展变化态势的定量描述和比较的方法,它通过确定参考数据列和相关比较数据列的几何形状相似程度来判断之间联系的紧密程度,它反映了曲线间的关联程度。

1982年我国著名教授邓聚龙发表首篇中文论文《灰色控制系统》标志着灰色系统这一学科的诞生。1985年灰色系统研究会成立,标志着灰色系统相关研究的飞速发展。1989年海洋出版社出版了英文版《灰色系统论文集》,同年,国际刊物《灰色系统》杂志正式创刊。目前,大概有200多种期刊发表灰色系统论文,很多国际会议把灰色系统列为讨论专题。国际著名检索已检索500多我国学者的灰色系统论著。灰色系统理论应用范围涉及到工业、经济、社会、能源、农业、石油、地质等众多科学领域,成功解决了生活、生产和科学研究中大量的实际问题,并取得了较好的成果。

2.2 理想解法基本原理

1981年Hwang与Yoon提出了理想解法(Technique for Order Preference by Sinilarity to Ideal Solution, TOPSIS),它是一种有效的多属性决策方法,根据接近理想解的程度进行排序。该方法通过构造决策问题的理想解和负理想解,并根据决策方案的属性值靠近理想解和远离负理想解的两个基准作为评价依据。

其中,理想方案就是设想中最期待的方案,它的每个属性值都达到所有备选方案中的最优值。负理想方案便是最不期望的结果,它的每个属性值是所有备选方案各个属性下的最差值。通过结合比较备选方案离理性方案和负理想方案的距x,对方案进行优劣排序。所以最优方案是离负理想最远离理想方案最近的方案。

但是,进行决策判断时,经常会遇到一些方案,它们是离理想方案最近但离负理想方案并不是最远的。于是便融合了称为方案的相对贴近度函数,根据方案的贴近度对备选方案进行择优排序。

2.3 加权灰色关联理想解法的建立

在传统灰色关联分析过程中,先计算出备选方案与理想方案的关联系数,再根据算术平均法计算关联度。但是,一般情况下各指标的重要性程度是不同的,必须考虑到它们的权重大小。本文则根据加权关联分析(weighted grey correlation analysis, WGCA)来确定关联度,对传统的关联分析有所改进。

理想解法是基于数据样本本身,具有很大程度的客观性,但是在多属性决策过程中统计数据往往是有限的,再加上人为因素会导致数据波动较大,直接用进行数据分析很难保证决策结果的正确性。而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具有原理简单,运算方便,所需数据少和易于挖掘数据规律等优点,将理想解法和灰色关联分析结合起来,在有限信息的情况下,首先进行灰色关联分析,挖掘数据内在的规律,然后结合理性解法对方案进行排序。

本文根据层次分析法或改进权重方案的层次分析法对指标因素进行赋权,然后结合 指标权重和灰色关联系数矩阵确定关联度,建立加权灰色关联理想解法。灰色关联理想解法中,首先确定决策方案与评价指标,利用层次分析法或改进权重确定方案的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的权重。然后根据数据包络分析法对方案在各指标下进行绩效分析,产生效率矩阵,确定理想方案与负理想方案,再应用灰色关联分析法,构造出备选方案与理想方案与负理想方案的灰色关联系数矩阵,并利用加权确定出灰色关联度,最后算出贴近度对方案进行择优排序。

3算例分析

3.1 农超对接

农超对接是一种对农产品实现超市、合作社和生产基地建立无缝化衔接的流通模式,由农户与商家签订协议然后向超市直供鲜活农产品的新型农产品物流方式。随着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优质农产品需要寻求更为广阔的市场,很多地方开展鲜活农产品“农超对接”试点,积极探索鲜活农产品“农超对接”的有效途径和措施,此模式对农产品流通费用的降低和农民收入的提高具有很大的作用,对建立现代农产品物流体制与促进城乡统筹发展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目前“农超对接”的主要环节是超市、专业合作社和农户,因此超市为合作社与农户的主要对接对象。

判断农超对接模式是否完美的完成了预定目标,及完成的情况、取得的收益水平和付出的代价,要进行农超对接绩效评价。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及时性的反馈信息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农超对接模式的绩效评价对农产品供应链的发展至关重要,只要能通过有效的评价方法找出农超模式的优势与不足,就能够更合理的制定今后的战略目标和战略措施。评价过程中构建指标体系的方法和角度有很多,本文按照农超对接的业务流程,建立了采购和配送指标、仓储指标,流通加工指标和发展潜力指标四个指标,并在各指标中选取部分子指标以建立农超对接的绩效评价体系。

3.2绩效评价

3.2.1AHP方法的对比

在本文中介绍了层次分析法与改进权重确定方案的层次分析法,通过确定权重系数对各个指标进行中要素排序。层次分析法计算比较繁琐,检验一致性的时候有时需要多次调整才能通过检验,而改进权重确定方案的层次分析法相对简单,它用0和1进行标度,只需弄清两两物体的相对重要性即可,不用进行复杂的重要性程度判断,不需要验证一致性。在此我们通过农超对接的案例来表示结论的可行性。

3.2农超对接绩效评价

农超对接四项指标相对绩效评价的相对权重得出后,需要对决策单元进行DEA效率评价,这样才能对各个决策单元进行绩效评价总排序。经过对调查报告的搜集,本文对某地区8家大型连锁超市和中型便利超市展开调查,对它们的四项指标进行了了解,对考察结果的输入输出进行构造,按照数据包络法中输入指标越小越好,输出指标越大越好的原则,最终得到8家待评价超市的输入输出数据。

依次对8家超市的4个二层指标下的输入输出数据采用DEAP软件进行分析,得到各决策单元相对二层指标的效率值,构成决策矩阵。

4 结论

在现实生活中,企业或者个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简单或复杂的问题,如何正确的处理决策问题关系到企业的发展和个人的成败,其中最重要的是选择正确合理的决策方法。开展决策分析理论方法的应用研究,对指导复杂的决策活动和发展科学的决策体系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实际决策的过程中,面临的决策问题往往比较复杂,很难完全用数学模型进行精确刻画,即使建立精确的数学模型,其求解和分析的过程也可能很难进行,尤其是在统计数据有限的情况下。因此灰色系统理论得到了很好地应用,特别是灰色关联分析法能够有效的解决这种情况。传统的灰色关联分析法没有考虑指标的权重差异来确定关联度,进行分析的过程中要进行加权处理。

决策问题往往有很多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凭借一种方法很难有效的解决现实问题,因此人们会提出很多方法结合的思想,更好的解决现实中的问题。本文根据AHP法或者使用改进权重确定方案的AHP法来确定多属性决策问题中各指标的权重,然后根据数据包络法得到各指标下方案的绩效值,得到决策矩阵,解决了属性量纲不统一的问题。然后提出理想解法与加权灰色关联分析相结合的思想,建立加权灰色关联理想解法,以关联度替代欧氏距离,计算灰色关联相对贴近度,根据贴近度对方案进行优劣排序。最后结合农超对接模式的例子,确定该方法的可行性。

本文在指巳ㄖ胤治龉程中,利用层次分析法,体现了决策者偏好的优点,同时提出改进权重确定方案的层次分析法,当使用1-9标度无法通过一致性检验时,为了解决难以精确判的问题,可使用0-1标度法,不再需一致性检验,不足之处是所确定的权重比较粗略,不能精确的得出指标间相对权重的大小。在确定决策矩阵时,使用数据包络法计算二层指标下企业运营的相对效率值,避免了判断的主观倾向,显示出数据包络的客观性和科学性。通过主观和客观数据的结合,既考虑到了决策者的偏好又具有客观数据的科学性,具有主客观分析的优势。一些利用灰色关联分析对传统理想解法的改进方法中,采用算术平均法确定关联度,忽略了指标权重的差异,因而采用指标权重和灰色关联系数矩阵进行加权确定灰色关联度,建立了加权灰色关联理想解法,丰富和完善了在有限信息下的多属性决策方法。

参考文献

[1] 吴泽宁,张文鸽,管新建.AHP中判断矩阵一致性检验和修正的统计方法.系统工程,2002,20,(3):67-71

[2] 常丹,王金银.改进AHP主观性的DEA/AHO新模型[J].价值工程,2004,(9):32-34.

[3] 汪浩,马达 层次分析标度评价与新标度方法[J].系统工程,1993,13(5):24-26

第9篇:决策分析理论范文

论文关键词 有限理性决策 渐进决策 启示

决策是一切组织中最重要的活动之一,历来是管理者以及研究者们探讨的热点问题。西蒙曾言,管理就是决策,决策是管理中最重要的活动。西蒙的有限理性决策模式与林德布洛姆的渐进决策模式是公共决策的两种基本模式,它们的提出对分析公共决策,特别是政策制定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本文将从两种决策理论模式的逻辑、比较以及对我国行政决策的启示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两种决策理论模式的逻辑

西蒙提出的有限理性决策是基于传统理性决策模式的,传统理性决策模式认为:决策者知道所有与问题有关的信息,明白问题是什么,决策者明确所有的政策目标,决策者能对各种备选方案进行考察并明白达到目的的最佳方法。西蒙对传统理性决策模式进行了批判,认为,决策者事实上并不具有有关决策状况的所有信息,决策者处理信息的能力是有限的,决策行动受决策者个性的影响。在完成了对传统理性决策模式批判之后,他提出了有限理性决策理论。他在《行政行为》(第2版)中就明确提出:“行政理论所关注的焦点,是人的社会行为的理性方面和非理性方面的界限,行政理论是关于意向理性和有限理性的一种独特理论——是关于那些因缺乏寻求最优的才智而转向满意的人类行为的理论。”他认为,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由于知识的不完备性、预见未来的困难性以及备选方案的有限性导致完全理性的理想境界是无法达到的,我们所能做的就是求得有限理性,做出满意而非最优的决策。他进而提出了决策的准则,即满意原则,在决策时事前确定一个标准用来说明什么是令人满意的最低限度的备选方案,如果拟采用的备选方案满足或超过了所有这些标准,那么这个备选方案就是令人满意。他认为,决策过程共有情报活动、设计活动、抉择活动、审查活动构成。另外,他提出了决策类型分类,并对做出令人满意的决策方法进行了分析。由上述分析,可以得出有限理性理论逻辑是:先对传统理性模式进行批判,在此基础上提出自己的决策模式,并进行了从决策准则到决策方法等方面的全方位探讨。

与西蒙类似,林德布洛姆也是从批判传统理性决策模式的开始提出自己的决策理论模式的。他从以下方面对传统理性决策模式进行了批判:决策者并不是面临一个既定的问题,他们必须对自己所谓的问题加以明确并予以说明;决策分析并不是万能的,对一项复杂决策来说,分析永远没有穷尽,有时或许还会造成错误,而且在实践中,也不可能漫无止境地分析下去,决策受到价值观的影响。他认为决策受到社会政治过程的影响,如决策受价格体系、层级体系、多元体制、议价的影响。在完成了对传统理性决策模式批判的基础上,他提出了渐进决策的三个基本原则,即按部就班原则,积小变为大变原则、稳中求变原则,并对进行渐进决策的原因进行了分析。由上述分析可以看出,林德布洛姆的渐进决策理论逻辑是:在对传统理性决策模式进行批驳的基础上提出渐进决策模式,并对该模式进行了从原则到优点的详细阐述。

二、有限理性决策模式与渐进决策模式的比较

尽管两种决策模式有诸多的不同,如决策的标准方面,但是两者还是有些相同点的。

(一)相同点方面

1.两种决策模式提出的逻辑相同。有限理性决策模式和渐进决策模式都是在对传统理性决策模式进行批判的基础上提出的。西蒙和林德布洛姆都是在完成了对传统理性决策模式的批判之后提出了各自的决策理论。

2.两种决策模式都有程度不同的精英决策倾向。有限理性决策模式过于强调决策者个人或者决策集团的作用,而对公众等决策主体的作用不重视或者是重视不够。渐进决策模式也有类似的倾向,只不过没有有限理性模式那么强烈,因为渐进决策模式认为,政策制定过程并非完全的理性过程,政策制定不是分析的结果而是政治互动的结果。他指出:根本不存在单一的理性决策者,政府的政策过程是零碎复杂的,涉及其中的有立法、行政、司法部门和政党、压力团体、公民等,各种政治力量皆有限参与,按互动原则,担当不同角色、彼此制约,政策便是这一长长决策梯子的产物。

(二)不同点方面

1.决策的标准不同。有限理性决策模式认为,决策的标准就是满意,就是找到令人满意的决策备选方案,做出令人满意的决策,达到令人满意的结果。而渐进决策模式则不同,在该模式下的决策都是在原有政策基础上进行的,是对原有政策的修修补补,只要政策符合当下的情况即可。

2.决策的过程不同。有限理性的决策过程有四个部分构成:一是情报活动,其任务是探查环境,寻求要求决策的条件;二是设计活动,其任务是设计、制定和分析可能采取的备选行动方案;三是抉择活动,其任务是从可供选择的各种备选方案中选出一个适用的行动方案;四是审查活动,其任务是对已经做出的抉择进行评价。西蒙强调决策过程的循环。而渐进决策模式认为,决策是在原来的政策基础上进行的,是对原来政策的微小的调整,它强调政策的过程性和连续性。

3.对待定量、定性分析的态度不同。有限理性模式虽然不认为决策者具备完全理性,但是它并没有否定定量分析的作用,它只是让分析更贴进现实,让做出的决策可操作性更强,但是它不怎么注重定性分析,甚至认为定性分析是不可靠的。而渐进决策模式在做决策时只分析几个重要的因子,分析的范围有些窄,可以这么说,由于它模式下政策变动不大,因此对定量分析重视不够,而对定性分析强调的有点过。

三、两种决策模式对我国行政决策的启示

虽然两种行政决策模式都产生于西方之土壤,但是它们对我国的行政决策的启示意义却是不言而喻的。

(一)行政决策模式的选择

有限理性决策模式对公众的作用、定性分析重视不够,而渐进决策有些保守,在现在日益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下,有时不能满足环境要求。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无论是有限理性决策模式还是渐进决策模式都有缺点,为了使行政决策更加有效、更加合理,应将两种决策模式进行融合,在行政决策中强调权变思想,该进行有限理性时就用有限理性决策模式,该进行渐进时就用渐进决策模式,亦即埃特奥尼所谓的“混合扫描决策模式”。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各种矛盾、问题比较多,公共事务日益复杂多样,为了能对公共事务进行有效的治理,就需要及时做出有效地公共政策。因为,解决的方法可能过时,但要解决的问题却永远不会过时。要想把问题有效的解决掉,就要选择好决策模式,并进行富有成效地决策。

(二)行政决策科学化

决策科学化是对经验决策、盲目决策、自发决策的否定,它表现为决策程序和方法的科学化、决策手段的科学化以及决策结果的有效性。我国大陆有学者认为,行政决策的科学化是指,决策者及其他参与者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知识及方法特别是公共政策的理论和方法并采用科学合理的决策程序进行决策。然而当前,在我国行政决策中,一些领导干部无视人民、专家的建议,大搞“拍脑袋、拍胸脯、拍屁股”决策,造成行政决策失误,给党和国家带来重大损失。这种决策行为严重践踏了行政决策的神圣性,是对人民赋予其的公共权力的污辱。为了治理以上问题,建议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建立健全行政决策专家咨询制度。现代的公共事务日益专业化,仅凭政府人员的智慧有时不能满足现实要求,这时政府明智的选择就是求助于政府决策咨询机构,让他们帮政府进行出谋划策,借“外脑”之力来完成公共使命。二是建立健全行政决策听证制度。行政决策听证就是行政机关在做出对行政相对人权利有影响的决策前,就有关事项邀请利益相关者参加听证以充分听取其意见,进而使行政决策更加科学、公正。在当代法治国家,大多把行政决策听证作为一种制度用法律加以规定。我们应借鉴他人之经验来促进我国行政决策的科学化。三是对公务员特别是领导干部进行公共政策方面的培训,以提高他们公共政策方面的知识,使他们在做决策时少点随意、多点科学,少点不必要的感性、多点理性。

(三)行政决策的民主化

决策的民主化是对领导独裁行为、武断行为和的否定,是保证决策能够集聚众人的智慧、代表大多数人利益从而使决策科学有效的基本程序和原则。决策民主化表现为决策环境的民主,决策中民主方法的运用,以及决策实施过程中的民主监督。渐进模式强调党派调适、利益互动,其前提是一个利益高度分化的多元化社会。而在中国,社会结构分化程度较低,社会利益的表达与综合并非由各种社会结构来承担,而是由政治系统内部权力精英通过分析、研究、调查而将他们所认定的社会利益输入到公共政策中去。这种自上而下的国家主导的利益聚合模式与渐进模式所必需的社会互动是截然不同的。现在我国的行政决策文化对民主的容纳度还不高。正如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一书中指出的,中国社会自古以来便是一个重亲情、人情的社会,在中国人的社会行为取向中,存在着明显的感性选择特征,因此,无论是理性选择模式还是有限理性模式都不能恰如其分地指代中国人的行为特征。在探索有限理性思路在中国社会组织研究中的困境及其出路时,必须将一些影响中国人行为模式的感性因素纳入研究视野。这些感性因素包括具有差序格局的人际关系网络、日常生活经验、直觉、情绪等等,其中最为关键的便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差序格局”了。这一概念的基本思想即中国人的社会关系是以己为中心投入水中石子所形成的波纹,愈推愈远,愈推愈薄。差序格局表明中国人的人际关系属性是特殊主义的,不同于西方团体格局的社会关系。差序格局不仅是中国传统社会的组织规则,更是中国人据以行动的重要规则。结合上述情况,为推进我国行政决策的民主化,建议采取以下措施:一是政府积极培育公共精神,鼓励公众参与公共事务的治理。公民的公共精神提高了,他们就会主动地参与到行政决策的过程中,积极地为政府出谋划策,进而使政府的决策更加民主。二是建立民意调查制度。政府的重大政策出台前都应该进行民意调查,经保证符合民意,通过民意调查,还可以宣传政府的政策,获得人民的支持和理解,掌握人民对政府工作服务的满意程度。三是积极推行政务公开,把与人民利益有关的行政决策的内容、过程等相关事宜及时公之于众,以让人民了解行政决策的精神实质。信任源于公开,政府应摆脱传统的“封闭工作”模式,让人民知道政府在想什么、做什么。

(四)行政决策的渐进化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