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氧化铁的化学元素范文

氧化铁的化学元素精选(九篇)

氧化铁的化学元素

第1篇:氧化铁的化学元素范文

虽然在学习的过程中会遇到许多不顺心的事,但古人说得好——吃一堑,长一智。多了一次失败,就多了一次教训;多了一次挫折,就多了一次经验。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初三化学下册知识点总结,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初三化学下册知识点11、分子是保持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2、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

3、分子和原子的主要区别是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

4、元素的化学性质主要决定于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

5、在原子中,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

6、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

7、镁离子和镁原子具有相同的质子数或核电荷数。

8、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氧元素。

最多的金属元素是铝元素。

9、决定元素的种类是质子数或核电荷数。

10、空气是由几种单质和几种化合物组成的混合物。

11、石油、煤、天然气都是混合物。

12、溶液都是混合物。

例如:稀硫酸、食盐水、石灰水等。

13、氧化物是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其中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

14、化学变化的本质特征是有新物质生成。

15、燃烧、铁生锈、食物变质等都是化学变化。

16、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是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复分解反应。

17、金属活动性顺序表:KCaNaMgAlZnFeSnPb(H)CuHgAgPtAu

18、具有还原性的物质是H2、C、CO。

其中属于单质的是C、H2。属于化合物的是CO。

19、燃烧、缓慢氧化、自燃的相同点是都是氧化反应。

20、在化学反应前后,肯定不变的是原子的种类和数目、元素的种类、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

肯定变化的是物质的种类和分子的种类。

21、2H2表示两个氢分子;

2H表示两个氢原子;2H+表示两个氢离子。

22、能鉴别氢氧化钠溶液、盐酸、水的试剂是石蕊试剂。

23、氢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比空气轻,难溶于水。

24、二氧化碳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比空气重,能溶于水。

初三化学下册知识点2一、物质与氧气的反应

(1)单质与氧气的反应:(化合反应)

1.镁在空气中燃烧2.铁在氧气中燃烧:

3.铜在空气中受热:4.铝在空气中燃烧:

5.氢气中空气中燃烧:6.红磷在空气中燃烧:

7.硫粉在空气中燃烧:8.碳在氧气中充分燃烧:

9.碳在氧气中不充分燃烧:

(2)化合物与氧气的反应:

1.一氧化碳燃烧:2.甲烷燃烧

3.酒精燃烧:4.加热高锰酸钾:(实验室制氧气原理1)

5.过氧化氢分解:6.水在直流电的作用下分解:

7.生石灰溶于水:8.二氧化碳可溶于水:

9.镁燃烧:10铁和硫酸铜溶液反应:

11.氢气还原氧化铜12.镁还原氧化铜

13.碳充分燃烧:14.木炭还原氧化铜:

15.焦炭还原氧化铁:

16.大理石与稀盐酸反应(实验室制二氧化碳):

17.碳酸不稳定而分解:18.二氧化碳可溶于水:

19.高温煅烧石灰石(工业制二氧化碳):

20.石灰水与二氧化碳反应(鉴别二氧化碳):

21.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

22.一氧化碳的可燃性:

23.碳酸钠与稀盐酸反应(灭火器的原理):

24.锌和稀盐酸25.铁和稀盐酸

26.铁和硫酸铜溶液反应:

二、常见物质的颜色的状态

1、白色固体:MgO、P2O5、CaO、、KClO3、KCl、、NaCl、无水CuSO4;铁、镁为银白色(汞为银白色液态)

2、黑色固体:石墨、炭粉、铁粉、CuO、MnO2、Fe3O4KMnO4为紫黑色

3、红色固体:Cu、Fe2O3、HgO、红磷

4、硫:淡黄色

5、(具有刺激性气体的气体:NH3、SO2、HCl(皆为无色)

6、无色无味的气体:O2、H2、N2、CO2、CH4、CO(剧毒)

三、化学之最

1、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铝。

2、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非金属元素是氧。

3、空气中含量最多的物质是氮气。

4、天然存在最硬的物质是金刚石。

5、相对分子质量最小的氧化物是水。

6、相同条件下密度最小的气体是氢气。

7、相对原子质量最小的原子是氢。

8、人体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氧。

四、初中化学中的“三”

1、构成物质的三种微粒是分子、原子、离子。

2、还原氧化铜常用的三种还原剂:氢气、一氧化碳、碳。

3、氢气作为燃料有三大优点:资源丰富、发热量高、燃烧后的产物是水不污染环境。

4、构成原子一般有三种微粒:质子、中子、电子。

5、构成物质的元素可分为三类即(1)金属元素、(2)非金属元素、(3)稀有气体元素。

6、铁的氧化物有三种,其化学式为(1)FeO、(2)Fe2O3、(3)Fe3O4。

7、化学方程式有三个意义:(1)表示什么物质参加反应,结果生成什么物质;(2)表示反应物、生成物各物质问的分子或原子的微粒数比;(3)表示各反应物、生成物之间的质量比

8、收集气体一般有三种方法:排水法、向上排空法、向下排空法。

9、通常使用的灭火器有三种:泡沫灭火器;

干粉灭火器;液态二氧化碳灭火器。

10、CO2可以灭火的原因有三个:不能燃烧、不能支持燃烧、密度比空气大。

11、单质可分为三类:金属单质;

非金属单质;稀有气体单质。

12、当今世界上最重要的三大矿物燃料是:煤、石油、天然气。

煤干馏(化学变化)的三种产物:焦炭、煤焦油、焦炉气

13、应记住的三种黑色氧化物是:氧化铜、二氧化锰、四氧化三铁。

14、氢气和碳单质有三个相似的化学性质:常温下的稳定性、可燃性、还原性。

15、教材中出现的三次淡蓝色:(1)液态氧气是淡蓝色(2)硫在空气中燃烧有微弱的淡蓝色火焰、(3)氢气在空气中燃烧有淡蓝色火焰。

16、三大气体污染物:SO2、CO、NO2

17、酒精灯的火焰分为三部分:外焰、内焰、焰心,其中外焰温度。

18、取用药品有“三不”原则:(1)不用手接触药品;

(2)不把鼻子凑到容器口闻气体的气味;(3)不尝药品的味道。

19、可以直接加热的三种仪器:试管、坩埚、蒸发皿(另外还有燃烧匙)

20、质量守恒解释的原子三不变:种类不改变、数目不增减、质量不变化

21、与空气混合点燃可能爆炸的三种气体:H2、CO、CH4(实际为任何可燃性气体和粉

22、原子中的三等式: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原子序数

五,基本反应类型:

1、化合反应:多变一

2、分解反应:一变多

3、置换反应:一单换一单

4、复分解反应:互换离子

初三化学下册知识点3一、化学用语

1、常见元素及原子团的名称和符号

非金属:O氧H氢N氮Cl氯C碳P磷S硫

金属:K钾Ca钙Na钠Mg镁Al铝Zn锌Fe铁Cu铜Hg汞Ag银Mn锰Ba钡

原子团(根):氢氧根硝酸根碳酸根

OH-NO3-CO32-

硫酸根磷酸根铵根

SO42-PO43-NH4+

2、化合价口诀

(1)常见元素化合价口诀:

一价氢氯钾钠银;

二价氧钙钡镁锌;

三五氮磷三价铝;

铜汞一二铁二三;

二、四、六硫四价碳;

三、许多元素有变价,

四、条件不同价不同。

(2)常见原子团(根)化学价口诀:

一价硝酸氢氧根;

二价硫酸碳酸根;

三价常见磷酸根;

通常负价除铵根。

(3)熟练默写常见元素的常用的化合价

+1价K+、Na+、H+、Ag+、NH4+

+2价Ca2+、Ba2+、Mg2+、Zn2+、Cu2+、Hg2+、亚Fe2+

+3价Fe3+,Al3+

-1价Cl-、OH-、NO3-

4.必须熟记的制取物质的化学方程式

(1)实验室制取氧气一:2KMnO4===K2MnO4+MnO2+O2

(2)实验室制取氧气二:2H2O2===2H2O+O2

(3)实验室制取氧气三:2KClO3===2KCl+3O2

(4)实验室制法CO2:CaCO3+2HCl==CaCl2+H2O+CO2

(5)实验室制取氢气:Zn+H2SO4==ZnSO4+H2

(6)电解水制取氢气:2H2O===2H2+O2

(7)湿法炼铜术(铁置换出铜):Fe+CuSO4==FeSO4+Cu

(8)炼铁原理:3CO+Fe2O3===2Fe+3CO2

(9)生灰水[Ca(OH)2]的制取方法:CaO+H2O==Ca(OH)2

(10)生石灰(氧化钙)制取方法:CaCO3===CaO+CO2

二、金属活动性顺序:

金属活动性由至弱:

KCaNaMgAl,ZnFeSnPb(H),CuHgAgPtAu。

(按5个一句顺序背诵)

钾钙钠镁铝,

锌铁锡铅(氢),

铜汞银铂金。

三、常见物质的颜色、状态

1、白色固体:MgO、P2O5、CaO、NaOH、Ca(OH)2、KClO3、KCl、Na2CO3、NaCl、无水CuSO4;

铁、镁为银白色(汞为银白色液态),除了有颜色的固体,其他固体一般为白色。

2、黑色固体:炭粉、铁粉、CuO、MnO2、Fe3O4KMnO4为紫黑色

3、红色固体:Cu、Fe2O3、HgO、红磷硫磺:淡黄色

4、溶液的颜色:

含Cu2+的溶液呈蓝色(如CuSO4溶液);

含Fe2+的溶液呈浅绿色(如FeCl2溶液);

含Fe3+的溶液呈棕黄色(如FeCl3溶液),其余溶液一般为无色。(高锰酸钾溶液为紫红色)

5、(1)具有刺激性气体的气体:NH3(氨气)、SO2、HCl(皆为无色)

(2)无色无味的气体:O2、H2、N2、CO2、CH4、CO(剧毒)、空气、稀有气体

注意:具有刺激性气味的液体:盐酸、硝酸、醋酸(即醋);氨水;酒精为有特殊气体的液体。

6、有毒的:气体:CO;

四、一些物质的特性及用途:

1、可燃性的气体:H2、CO、CH4(甲烷)都可做燃料,点燃前都要验纯,与空气混合点燃会爆炸。

2、还原性的物质:C、H2、CO都可用来冶炼金属,将金属氧化物还原成金属单质。

具有氧化性的物质:O2,CO2

3、助燃性物质:O2能使带火星木条复燃,或使燃着木条燃烧更旺。

4、有毒的气体:CO,能与血红蛋白结合使人中毒,煤气中毒就是指CO中毒。

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气体:只有CO2

5、最轻气体:H2也是燃烧无污染的气体燃料

6、干冰(CO2固体):用于人工降雨,致冷剂;CO2气体:用于灭火,做温室肥料,制汽

水等盐酸(HCl):用于除铁锈,是胃酸的主要成份,浓盐酸有挥发性(挥发出HCl气体)

7、石灰石(CaCO3):建筑材料,制水泥、高温煅烧制CaO;

8、生石灰CaO:易与水反应并放热,做食品干燥剂,可用来制取Ca(OH)2。

9、熟石灰Ca(OH)2:用于改良酸性土壤,配制波尔多液,与Na2CO3反应制取NaOH

五、化学与社会相关常识

三大化石燃料:煤(固)、石油(液)、天然气(气)

1、六大营养物质:糖类(主要供能物质,如:米、面、蔗糖、葡萄糖等)、

油脂、蛋白质(鱼、肉、蛋、奶、豆)、维生素(蔬菜、水果)、水、无机盐

2、缺乏某些元素导致的疾病:

缺钙:骨质疏松症(老年人)、佝偻病(儿童);

缺铁:贫血

缺碘:甲状腺肿大(大脖子病)

缺维生素A:夜盲症;缺维生素C:坏血病

3、合金:生铁和钢都是铁的合金,区别是含碳量不同,钢含碳量低,黄铜是Cu-Zn合金铁生锈条件:铁同时与空气(主要是O2)和水接触

4、防锈方法是:保持铁制品表面干燥和洁净,并在金属表面形成保护膜(涂油漆、涂油、镀其它金属等)。

5、可燃物燃烧条件:

⑴是可燃物;

⑵与空气(或O2)接触

⑶温度达到可燃物着火点

6、灭火的方法:

⑴隔离可燃物,如建立隔离带、釜底抽薪;

⑵隔绝空气(或O2),如用湿布、灯帽、土盖灭火焰,用CO2灭火

⑶降低温度至可燃物着火点以下,如用水灭火。

7、环境污染名词:

酸雨:主要由SO2、NO2造成,酸雨危害是使河流、土壤酸化,建筑物、金属被腐蚀。

臭氧层空洞:臭氧能吸收紫外线,由于臭氧被氟里昂等破坏而形成

温室效应:空气中CO2排放过多引起全球气温上升

白色污染:塑料随意丢弃,不易被降解而造成的污染。

空气质量日报:

第2篇:氧化铁的化学元素范文

关键词:核心素养; 化学学科观念;元素观

文章编号:1008-0546(2017)07-0061-05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7.07.018

一、教材及教情、学情分析

苏教版化学《必修1》将“铁、铜的获取及应用”编排在专题3“从矿物到基础材料”的第二单元。在学习教材内容“铁、铜及其化合物的应用”编写上来看,首先从回顾初中已学过的铁、铜的基本性质引入,再重点探究三个知识点:(1)从氧化还原角度分析Fe2+和Fe3+的相互转化;(2)Fe3+的检验方法;(3)Cu与FeCl3反应的应用――制作印刷电路板。经过多个课时学习,学生能够建立铁及其化合物相互转化的知识网络,例如铁三角关系、铁及其化合物的二维关系(图1和图2)[1]。金海宏[2]、黄朝霞[3]等老师利用思维导图和框图构建进行教学,内容丰富多彩,对学生新课时的学习和复习有很大的帮助。但在高考题中涉及“铁、铜及其化合物”知识点主要集中在两种题型:(1)实验选择题(如Fe2+和Fe3+的检验、Fe(OH)2制备、Fe3+和Cu2+的水解问题等);(2)化工流程题(其中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书写为必考内容),这就要求高三学生能学以致用,对已有的知识进行升华和提炼才能解决高考题中的相关问题。化学元素观是化学观念中的核心观念[4],笔者根据高三化学一轮复习的教学情况和内容,努力将学生的“元素观”进行具体化地拓展(图3和图4),发展学生的化学学科思维,帮助学生实现化学学科观念的建构[5-7],实现“元素及其化合物”问题的高得分率。

二、基于“元素观”的三维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掌握铁、铜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和应用,能从氧化还原反应的角度书写相关方程式,加强实验操作技能。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Fe2+与Fe3+的相互转化、Fe (OH)2的制备、Fe3+与HCO3-的双水解等问题,运用归纳、总结、类比、实验等方法促进铁、铜及其化合物的“价态观”“强弱观”“水解观”的建立。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科价值:铁、铜是典型的金属元素,对铁、铜化合物的学习也有利于其他金属元素的学习。

(2)认识价值:在已有的元素观(组成和价态)知识体系上对铁、铜化合物进行更深层次的W习和讨论,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和水平。

(3)生活价值:铁、铜是生活中应用较为广泛的金属,它们与工业生产、科学研究、百姓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它们是我们“最亲密的金属”之一。

三、教学过程和设计

1. 引入

【问题驱动1】将FeCl3溶液滴加到淀粉-KI试纸上为何变蓝?

【问题驱动2】向FeBr2溶液中通入Cl2为何先氧化Fe2+?

【问题驱动3】 如何除去CuSO4溶液中混有少量Fe3+?

【生1】2Fe3++2I- ■ I2+2Fe2+,Fe3+将I-氧化成I2,淀粉遇碘变蓝。(体现价态观)

【生2】由2Fe2++Br2■2Fe3++2Br-可知,还原性Fe2+>Br-。(体现氧化性/还原性的强弱观)

【生3】 利用Fe3+的水解平衡原理,Fe3++3H2O■Fe (OH)3+3H+,可以加入CuO、CuCO3、Cu(OH)2、Cu2(OH)2 CO3消耗H+,增大溶液的pH值,由于Cu(OH)2和Fe(OH)3的Ksp差异,可使得Fe3+的水解程度增大直至生成

Fe(OH)3沉淀而不使Cu2+沉淀,最终除去Fe3+。(体现Fe3+的水解观)

【设计意图】通过已具备的铁、铜及其化合物“元素观”知识来解决三个角度的问题,引导学生将知识网络进行延伸,实现由“学”向“用”,由“是什么”向“为什么”的转变。让学生从每个问题中体会“具体的”元素观(价态观、强弱观、水解观),掌握思考和答题的方法。

2. 价态观

【投影】展示多种相同价态和不同价态的铁、铜化合物和Fe2+与Fe3+的相互转化关系(图5和图6)。

【设计意图】根据元素组成找到物质所属类别,学习物质的通性;根据核心元素的化合价,可判断物质的氧化性和还原性[5],而“具体化的元素观”-“价态观”直观地引导学生体会和预测已学过和未学过物质的性质,为下面的铁、铜化合物参与氧化还原反应的方程式书写做好铺垫。

【问题驱动1】下列离子的检验方法合理的是(D)

A.向某溶液中滴入KSCN溶液呈红色,说明不含Fe2+

B.向某溶液中加入酸性KMnO4溶液,溶液褪色,说明原溶液中一定含Fe2+

C.向某溶液中加入NaOH溶液,得红褐色沉淀,说明溶液中一定不含Fe2+

D.向某溶液中加入NaOH溶液得白色沉淀,又观察到颜色逐渐变为红褐色,说明该溶液中含有Fe2+,可能含有Mg2+。

【问题驱动2】请同学们分析氢氧化亚铁的制备原理(图7)。

【问题驱动3】请写出下列反应的离子反应方程式。

1. 向Fe(NO3)2溶液中加入稀硫酸的反应。

2. FeCl3溶液吸收H2S气体,得到S单质的反应。

3. K2FeO4是一种新型的净水剂,利用FeCl3与KClO在强碱条件下可制取K2FeO4。净水时,K2FeO4与水反应生成红褐色沉淀和O2(两个反应)。

4. 铜与稀硫酸不反应,加入H2O2后溶液很快变成蓝色。

5. Cu2O在稀硫酸中不稳定,有Cu单质生成,溶液成蓝色。

6. CuSO4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Na2SO3和NaCl溶液,加热生成CuCl沉淀。

【 设计意图】此处设计了三个问题:(1)Fe2+和Fe3+的检验;(2)氢氧化亚铁的制备;(3)含有不同价态铁、铜化合物的离子反应方程式的书写。问题1是对所学知识的回顾,目的是做到“温故而知新”。问题2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化学思维,通过思考“如何防止氢氧化亚铁被空庋趸而保持长时间的白色沉淀状态”的问题,并贯穿复分解反应(氢氧化亚铁的制备)氧化还原反应(氢氧化亚铁的不稳定性)电解池(电化学)知识,将问题层层递进来提高学生的化学学科素养。问题3目的是理解和感受高考题中有关化工流程问题“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书写,而离子反应方程式又是反应的本质,通过书写练习引导学生利用“价态观”来解决问题,将“元素观”的认知进行具体化和扩大化。

3. 强弱观

【师】Fe3+和Cu2+都具有氧化性,如何比较二者的氧化性强弱呢?

【生】利用FeCl3溶液腐蚀Cu电路板的原理比较:2Fe3++Cu■2Fe2++Cu2+,在同一氧化还原反应里,氧化剂的氧化性大于氧化产物,即Fe3+>Cu2+。

【问题驱动1】请大家利用这一结论思考一下这一问题。

FeCl3、CuCl2的混合溶液中加入铁粉,充分反应后仍有固体存在,则下列判断不正确的是(C)

A. 加入KSCN溶液一定不变红色

B. 溶液中一定含Fe2+

C. 溶液中一定含Cu2+

D. 剩余固体中一定含铜

【生】剩余固体是Cu或Fe和Cu,因为先发生Fe + 2Fe3+■3Fe2+,后发生Fe + Cu2+■Fe2+ + Cu,Fe3+一定没有剩余,有铁必有铜,故选C。

【问题驱动2】在FeCl3、CuCl2、FeCl2的混合溶液中,Fe3+、Cu2+和Fe2+的物质的量之比为3∶2∶1,现加入适量铁粉,使溶液中三种离子的物质的量之比变化为1∶2∶4,则参加反应的铁粉与原溶液中Fe3+的物质的量之比为(C)

A.2∶1 B.1∶2 C.1∶3 D.1∶4

【生】因氧化性:Fe3+>Cu2+>Fe2+,从离子比的变化可以看出Fe3+有剩余,则Cu2+、Fe2+没有参加反应,根据反应的定量关系可以判断C是正确的。

【设计意图】为了加强学生的“强弱观”,此处设置了如下的“问题链”――根据氧化还原反应的组成:氧化剂+还原剂=氧化产物+还原产物,利用氧化还原反应规律比较不同价态物质的氧化性和还原性强弱(Fe3+>Cu2+)问题1从定性的角度进行运用问题2从定量的角度分析理解不同的价态铁微粒间的相互转化。

4. 水解观

【实验探究1】对于Fe2+、Fe3+、Cu2+在水溶液中存在水解情况,所以我们除了要掌握它们的“价态观”、“强弱观”,还要考虑它们的“水解观”。如泡沫灭火器原理是AlCl3与NaHCO3溶液的双水解反应迅速生成Al(OH)3和CO2,那么FeCl3与NaHCO3溶液混合有什么现象呢?

【现象1】在试管底部生成红褐色沉淀[Fe(OH)3],有气体生成(CO2)。

【实验探究2】将镁条放入硫酸铜溶液中有什么现象呢?

【现象2】反应剧烈,有蓝绿色沉淀[Cu(OH)2]和大量气泡生成(H2)。

【生1】根据水解原理――Fe3++3H2O■Fe(OH)3+3H+、HCO3-+H2O■H2CO3+OH-,二者的水解互相促进生成Fe (OH)3沉淀和CO2气体,即Fe3++3HCO3-■Fe(OH)3+3CO2。

【生2】Cu2++2H2O■Cu(OH)2+2H+,Mg消耗H+反应生成H2,从而促进Cu2+生成Cu(OH)2沉淀,即Mg+Cu2++2H2O■Mg2++Cu(OH)2+H2。

【问题驱动1】已知Fe2+生成Fe(OH)2开始沉淀的pH为5.8,沉淀完全的pH为8.8,FeSO4+Na2CO3■FeCO3+Na2SO4,请回答:制备FeCO3时,选用的加料方式

C (填字母),原因是防止生成Fe(OH)2沉淀。

A.将FeSO4溶液与Na2CO3溶液同时加入到反应容器中

B.将FeSO4溶液缓慢加入到盛有Na2CO3溶液的反应容器中

C.将Na2CO3溶液缓慢加入到盛有FeSO4溶液的反应容器中

【问题拓展2】将溶液中的Cu2+、Fe2+、Fe3+沉淀为氢氧化物,需溶液的pH分别为6.4、9.6、3.7。现有含FeClx杂质的氯化铜晶体(CuCl2・2H2O),为制取纯净的CuCl2・2H2O,首先将其制成水溶液,然后按图示步骤进行提纯。

(1)加氧化剂的目的为将Fe2+转化为Fe3+,便于除去,本实验最适合的氧化剂X是 C 。

A.K2Cr2O7 B.NaClO C.H2O2 D.KMnO4

(2)加入CuO调节溶液的pH来除去Fe3+,pH值范围为 [3.7,6.4]。

(3)除去Fe3+的离子方程式为 3H2O+2Fe3++3CuO■2Fe(OH)3+3Cu2+。

(4)溶液Ⅲ能不能直接蒸发结晶得到CuCl2・2H2O晶体?不能。

若不能,应如何操作?向CuCl2溶液中通入HCl气体后进行加热浓缩、降温结晶、过滤得到晶体。

【设计意图】化学学习过程需要通过实验获取宏观现象,并从微观视角探讨其本质,从而得出物质及其变化的基本规律。离子的“水解观”是高考考查的重点,它是“微观微粒”发生“宏观可观察”反应的内在动力。通过FeCl3与NaHCO3溶液混合的现象帮助学生理解离子间“双水解”的意义。通过镁条与硫酸铜溶液的反应现象,能帮助学生在已有的认知(Mg将Cu置换出来)基础上进一步理解Cu2+的“水解观”作用。通过对问题驱动1(2013年江苏高考化学第19题)的思考,要求学生能运用Fe2+和CO32-的水解来解决FeCO3的制湮侍狻N侍馔卣2是典型的高考化工流程题的考查,主要考查Fe2+与Fe3+的转化、利用“水解观”调节溶液的pH值除杂的原理和溶液中晶体获得的方法三个知识点,这同时也是对前面知识的综合总结和应用。

四、教学反思

笔者通过一节课的设计和“45分钟”的教学,前后经历了多样的复杂心情,本着打破传统元素化合物的复习教学为目标,致力帮助学生建构元素及其化合物的化学基本观念“元素观”、培养学生的化学思维,提升学生的化学素养为宗旨。

1. “问题驱动”是“问题链”的“具体”呈现

问题链是教师在特定的环境下,为实现某一特定的教学目标而设计的问题组合。随着“问题链”的呈现,学生或独立思考,或合作交流,或师生共同探讨,将学生的思维一次一次推向高潮,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突出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大胆质疑中既解决了问题,又获得了知识和方法[8]。

(1)“价态观”中的问题链

Fe2+和 Fe3+的检验与转化[Fe(OH)2的不稳定性] Fe(OH)2的制备(从复分解反应到电解)多样价态的铁、铜化合物发生的氧化还原反应。

(2)“强弱观”中的问题链

Fe3+的氧化性为何大于Cu2+?若同时加入铁粉或铜粉有何影响(定性分析)?由定量的反应给予我们什么启示?

(3)“水解观”中的问题链

FeCl3与NaHCO3溶液的混合为何类似于AlCl3与NaHCO3溶液的混合?Mg与CuSO4溶液反应为何剧烈?制备FeCO3或Fe(OH)2时需要注意什么?如何除去溶液中的Fe2+、Fe3+?如何从溶液中获得铁盐或铜盐晶体?

2. “具体化的元素观”是化学基本观念的“立体”呈现

化学基本观念主要包括元素观、微粒观、变化观、实验观、分类观和化学价值观等。化学基本观念是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五大基本要素之一,是化学学科与化学教育有机结合的“阿基米德支点”之一[6]。“具体化的元素观”是对化学基本观念的“具体”塑造和“立体”呈现,它是学生在学习“具体”的元素化合物时,通过“价态”、“强弱”、“水解”的角度对铁、铜及其化合物的深刻理解,它是一种独特的视角。通过对铁、铜化合物的性质有一定的认识之后,还能对它们的化合物的保存、制备、分离、提纯、应用有一定的了解,乃至在生产和生活中都能体现它们的化学学科价值。

3. “化学实验”是化学素养的“直观”呈现

学生通过化学实验能够加深理解某些化学概念,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动力,能够提高问题解决的能力和理解化学反应的本质。由于课堂的时间有限,遗憾的是没有进行学生实验,采用的是老师演示实验。引导学生将“FeCl3与NaHCO3溶液的反应与AlCl3与NaHCO3溶液的反应”通过知识的迁移进行预测反应结果,再从实验结果中发现问题的价值并为之寻找合理的解释。Mg与CuSO4溶液的反应是在已有的知识体系上进行“拉伸”提高,通过实验现象分析探讨产生的可能因素并得到明确的结论。总之,化学实验不仅引导学生体验科学探究活动,还能培育学生的知识、技能和价值观。

参考文献

[1] 虞琦,倪娟. 基于学科观念培养的高三一轮复习课堂教学――以“铁及其化合物”为例[J]. 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3(8):27-29

[2] 金海宏. 思维导图在“元素及其化合物”复习中的应用研究[J]. 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5(11):42-44

[3] 黄朝霞. 借框图构建之风扬思维发散之帆 [J]. 化学教与学,2016(12):51-53

[4] 梁永平. 论中学生化学元素观的建构 [J]. 化学教育,2007(11):10-15

[5] 白建娥,何彩霞. 论促进学生“元素观”发展的铁及其化合物的教学[J]. 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4(10):1,5-6

[6] 毕华林,万延岚. 化学的魅力与化学教育的挑战[J]. 化学教学,2015(5):3-7

第3篇:氧化铁的化学元素范文

一、配平法

例1要使SO2与SO3有相同质量的氧元素,则SO2与SO3的分子个数比为( )。

A. 1:1B. 3:2 C. 1:4 D. 6:5

解析:本题中SO2与SO3含有相同质量的氧元素,根据“元素质量比等于相对原子质量与原子个数乘积之比”可知,在SO2与SO3的分子中含有相同个数的氧原子;SO2与SO3分子中氧原子个数2与3的最小公倍数为6,所以我们可以配平为:3SO2和2SO3,即SO2与SO3的分子个数比为3:2。答案为B。

二、定“1”法

例2下列铁的氧化物中,铁元素的质量分数由高到低排列正确的是()。

A.FeO Fe2O3 Fe3O4 B.Fe2O3 Fe3O4 FeO

C.Fe3O4Fe2O3FeO D.FeO Fe3O4 Fe2O3

解析:本题可以利用元素质量分数的公式,常规解法是利用公式:某元素的质量分数=×100%,分别求出3种物质中铁元素的质量分数,然后比较大小,但运算麻烦。

此题可以将3种物质中铁元素的原子个数定为“1”,然后比较化学式中氧原子的个数,再比较分母的大小进行判断。先把FeO、Fe2O3、Fe3O4化学式变形为:FeO、FeO、FeO;比较氧原子的个数:1、、;铁原子的个数相同,氧原子的个数越少则铁元素的质量分数越大。答案为D。

三、平均值法

例3已知碳酸钙(CaCO3)和另一物质组成的混合物含碳量大于12%,则另一物质可能是()。

A.Na2CO3B.MgCO3 C.KHCO3D.K2CO3

解析:本题可以利用平均值法,根据题目所给的数据,此数据实际上是含杂质的混合物进行反应时测出的平均值,与假设为纯净物时所得的数据进行对比,一个数据应大于平均值,一个应小于平均值,从而判断杂质的成分。

首先计算出纯净的碳酸钙中的含碳量等于12%,根据题意,混合物中的含碳量应大于12%,则所含的另一物质含碳量必大于12%。在选项中物质含碳量情况为:Na2CO3小于12%,MgCO3大于12%,KHCO3等于12%,K2CO3小于12%。答案为B。

四、极值讨论法

例4由碳和氧两种元素组成的气体,其中碳与氧两种元素的质量比不可能是()。

A.3:4 B.3:5 C.3:8 D.3:9

解析:由碳和氧两种元素组成的气体,在初中化学中可能是CO、CO2或CO和CO2的混合气体。假设全部是CO,则碳与氧两种元素的质量比为3:4;假设全部是CO2,则碳与氧两种元素的质量比为3:8;若是CO和CO2的混合气体,则碳与氧两种元素的质量比应在3:4与3:8之间。所以碳与氧两种元素的质量比不可能是3:9。答案为D。

五、固定关系法

例5由Na2S、Na2SO3、Na2SO4 3种物质组成的混合物中,测得硫元素的质量分数为32%,则氧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

解析:观察3种物质的化学式的特征可知,所含Na与S的原子个数比均为2:1,由此可知,Na与S两种元素有固定的质量比,其质量比等于相对原子质量与个数乘积之比,还等于质量分数比。设钠元素的质量分数为x,因此有=,解得钠元素的质量分数为46%,所以氧元素的质量分数为:1-46%-32%=22%。

六、等量代换法

例6某甲醛溶液中氢元素的质量分数为10%,则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多少?(甲醛的化学式为HCHO)

解析:本题常规解法是:先根据溶液中氢元素的质量分数求出甲醛的质量分数,再利用甲醛化学式求出溶液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这种解法运算太多,容易出错。

分析甲醛化学式HCHO,我们会发现其中H、O原子个数比为2 :1,即可将甲醛的化学式写作CH2O。则此题可以巧解。

HCHO可写作CH2O,可虚拟由HCHO和H2O构成的溶液的化学式为Cm(H2O)n ,

第4篇:氧化铁的化学元素范文

这篇九年级化学复习提纲期末辅导的文章,是

1、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如石蜡熔化、水的三态变化、灯泡发光等。2、化学变化:生成了其他物质的变化,如燃烧、钢铁生锈、食物腐败、呼吸作用、光合作用等。3、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它包括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密度、溶解性、导电导热性、延展性等。如通常状况下,二氧化碳是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大,能溶于水,降温后能变成固态的干冰。4、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如可燃性、还原性、氧化性、酸性、碱性等。5、混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组成,如空气、自来水、矿泉水、海水、石灰水、粗盐、石灰石、盐酸、黄铜、生铁和钢等各种合金、石油、煤、天然气都是混合物。6、纯净物:只由一种物质组成,如O2 、N2 、CO2、H2O等。7、元素: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元素的化学性质主要决定于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决定元素的种类是质子数或核电荷数。8、构成物质的微粒:(1)分子(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由原子构成);(2)原子(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在化学变化中不可再分);(3)离子(原子失去或得到电子后形成的带电微粒,可分为阳离子[如Na+、NH4+]和阴离子[如Cl—、CO32—]。9、原子结构:(1)原子核:居于原子中心,体积极小但质量相当于整个原子质量。它虽小,还可分为带正电质子和不带电的中子。(2)电子:带负电,在原子核外很大空间作高速运转。跟原子比较,其质量和体积都可忽略不计。在原子里,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10、离子:带有电荷的原子或原子团(镁离子和镁原子具有相同的质子数或核电荷数)。11、稳定结构:①最外层8电子②第一层为最外层2电子。12、自然界中的化学元素:(1)地壳中最多的元素:O (2)地壳中最多的金属元素:Al地壳中含量前四位的元素依次是氧、硅、铝、铁。空气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氮元素。(3)海水、人体中最多的元素:O13、化合物的命名:(1)两种元素化合:“某化某”,如MgO氧化镁,NaCl氯化钠,Fe3O4四氧化三铁,P2O5五氧化二磷,Ca(OH)2氢氧化钙;(2)金属与酸根化合:“某酸某”,如CaCO3碳酸钙,CuSO4硫酸铜,NH4NO3硝酸铵。14、催化剂:在化学变化里能改变其它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化学化前后都没有变化的物质(注:2H2O2 === 2H2O + O2 此反应MnO2是催化剂)15、燃烧的条件:(1)物质具有可燃性;(2)可燃物与氧气接触;(3)温度达到着火点。16、灭火的方法:(1)移走可燃物;(2)隔绝氧气(如油锅着火可用锅盖盖灭);(3)降低可燃物的温度至着火点以下(如房屋着火时消防队员用高压水枪灭火)。17、爆炸:可燃物在有限空间内急速燃烧,在短时间内产生大量热和气体导致爆炸。一切可燃性气体、粉尘、在遇到明火时都有可能发生爆炸。(也有物理变化的爆炸如车胎爆炸)。18、质量守恒定律: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在化学反应前后,肯定不变的是原子的种类和数目、元素的种类、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肯定变化的是物质的种类和分子的种类。19、合金:由一种金属跟其他一种或几种金属(或金属与非金属)一起熔合而成的具有金属特性的物质。 合金是混合物而不是化合物。一般说来,合金的熔点比各成分低,硬度比各成分大,抗腐蚀性能更好。20、各元素或原子团的化合价与离子的电荷数相对应。单质中,元素的化合价为0 ;在化合物里,各元素的化合价的代数和为0)21、化学符号的意义:a.元素符号:①表示一种元素;②表示该元素的一个原子。b.化学式:①宏观意义:①.表示一种物质;②.表示该物质的元素组成;②微观意义:①.表示该物质的一个分子;②.表示该物质的分子构成。c.离子符号:表示离子及离子所带的电荷数d.化合价符号:表示元素或原子团的化合价。当符号前面有数字(化合价符号没有数字)时,此时组成符号的意义只表示微观意义。22、常见的酸根离子:SO42-(硫酸根)、NO3-(硝酸根)、CO32-(碳酸根)、PO43-(磷酸根)、Cl-(氯离子)、HCO3-(碳酸氢根)、HPO42-(磷酸氢根)、H2PO4-(磷酸二氢根)、S2-(硫离子)。23、溶液: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 溶液的组成:溶剂和溶质。(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固、气溶于液体时,固、气是溶质,液体是溶剂;溶液中各部分的性质均一、稳定。溶液不一定是无色的。24、固体溶解度: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克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就叫做这种物质在这种溶剂里的溶解度。20℃时,食盐的溶解度为36克。就是说在20℃时,100克水中最多可以溶解食盐36克。影响固体溶解度的因素是温度。影响气体溶解度的因素是温度和压强。若要分离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明显增大的物质,应用冷却热饱和溶液法。25、酸碱度的表示方法——PH值说明:(1)PH值=7,溶液呈中性;PH值7,溶液呈碱性。(2)PH值越小,酸性越强;PH值越大,碱性越强。26、金属活动性顺序表:K、 Ca、 Na、 Mg、 Al、 Zn、 Fe、 Sn、 Pb、(H)、 Cu、 Hg、 Ag、 Pt、 Au( 钾、钙、 钠、 镁、 铝、 锌、 铁、 锡、 铅、 氢、 铜、汞 、银、 铂、 金)说明:(1)越左金属活动性就越强,左边的金属可以从右边金属的盐溶液中置换出该金属来(2)排在氢左边的金属,可以从酸(盐酸或稀硫酸)中置换出氢气;排在氢右边的则不能。元素化合物部分1. 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实验中,如果两位同学的实验结果差别较大,可能的原因有(1)铜丝的量不足(2)系统漏气 (3)加热温度达不到反应温度 (4)反应的充分程度不同2.空气的成分按体积分数 计算,大约是:氧气占21%,氮气占78%,稀有气体占0.94%,二氧化碳0.03%;得出空气成分的化学家是法国的拉瓦锡。3、O2的物理性质:通常状况下,O2是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稍大,难溶于水,降温可变成淡蓝色液体和雪状固体。4、O2的化学性质:各种物质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和化学方程式如下:燃烧的现象 燃烧的化学方程式木炭在氧气中剧烈燃烧,发出白光,放出大量热 点燃C + O2CO2硫在氧气中剧烈燃烧,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点燃S +O2 SO2磷在氧气中剧烈燃烧,产生大量白烟 点燃4P + 5O22P2O5铁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 点燃3Fe + 2O2Fe3O4镁在氧气中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生成色固体。 点燃2Mg+ O2 2MgO5.实验室制取氧气用过氧化氢和二氧化锰。一般不用氯酸钾、高锰酸钾因为反应需要加热,收集氧气可用排水法,因为氧气不易溶解于水;收集氧气可用向上排空气法,因为氧气密度比空气的大。收集氢气可用排水集气法和向下排空气法。(收集方法由气体的密度和水溶性决定)收集CO2只能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CO、N2只能用排水法。6、工业制氧气是利用液氮和液氧的沸点不同,分离液态空气是物理变化。7、氧气的重要用途是供给呼吸和支持燃烧,利用氧气易于其它物质反应并放热的化学性质。水通直流电后,正极产生氧气,负极产生氢气,负极气体能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H2),正极气体能使带火星木条复燃,前者与后者的体积比为1:2,质量比为8:1。8、水的净化:自来水的净化步骤如下:沉降(加明矾);过滤;灭菌(氯气);煮沸。硬水是指含有较多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水;软水是指不含或含有较少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水。向两种类型的水中分别加肥皂水,搅拌,产生较多泡沫的是软水,否则为硬水。利用蒸馏、煮沸的方法可将硬水变为软水。9、实验室制取氢气用锌粒和稀硫酸。一般不用镁、铁与稀硫酸反应,镁反应过快、铁反应缓慢不能用浓硫酸、硝酸,因有强氧化性,反应不能得到氢气。不用浓盐酸,生成的气体中会含有HCl气体可用氢氧化钠溶液等吸收HCl气体。10、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通常状况下,CO2是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大,能溶于水,降温可变成无色液体和无色固体(干冰)。11、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1)CO2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CO2 + H2O H2CO3 ; 加热上述红色液体会恢复为紫色,因为碳酸不稳定易分解:H2CO3 H2O + CO2 (2)CO2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CO2 + Ca(OH)2 CaCO3+ H2O ,该反应可用于CO2气体的检验,和其他碱也能反应。12、CO2的用途:(1)灭火(不能燃烧不能支持燃烧,密度比空气大);(2)人工降雨、舞台云雾(干冰升华吸收大量热,使水蒸气液化);(3)光合作用的原料;(4)保存食品。 13、CO2的实验室制法:大理石或石灰石与稀盐酸:CaCO3 + 2HClCaCl2+H2O+CO2,不用Na2CO3,因反应太快;不用稀硫酸,因为石灰石或大理石的主要成分CaCO3与硫酸反应生成微溶的CaSO4,会覆盖在石块的表面而阻止反应的进行;也不用浓盐酸,因浓盐酸有挥发性,会使制得的二氧化碳混有HCl等杂质。可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CO2,验满时用燃着的火柴放在瓶口,看火柴是否熄灭。14、CO2与人体健康:CO2无毒,当空气中含量达到一定浓度对人体有害,因为CO2不能供给呼吸,故进入枯井或山洞前要做灯火试验。15、实验室制取氢气用锌粒和稀硫酸。一般不用镁、铁与稀硫酸反应,镁反应过快、铁反应缓慢不能用浓硫酸、硝酸,因有强氧化性,反应不能得到氢气。不用浓盐酸,生成的气体中会含有HCl气体可用氢氧化钠溶液等吸收HCl气体16、CO中毒,又叫煤气中毒。CO是无色、无味的气体,难溶于水,有剧毒,不易被察觉。被吸入人体与血红蛋白结合,使人缺氧气。CO一半以上来自汽车排放的废气。用CO作还原氧化铜等实验时,一定要进行尾气处理。17、金属材料包括铁、铝、铜等金属和合金.金属有很多共同的物理性质。例如:常温下它们的状态大都是固态,有金属光泽,大多数为热和电的良导体,有延展性,密度较大,熔点较高。18、金属材料金属的物理性质:①常温下一般为固态(汞为液态),有金属光泽;②大多数呈银白色(铜为紫红色,金为黄色);③有良好的导热性、导电性、延展性。19、金属的化学性质点燃(1)大多数金属可与氧气的反应 4Al+3O22Al2O3 3Fe+2O2Fe3O4 2Cu+O22CuO(2)较活泼金属与酸反应放出氢气 Fe+H2SO4FeSO4+H22Al+6HCl2AlCl3+3H2 Cu不与盐酸反应(3)金属1 + 盐1 金属2 +盐2(活泼金属置换不活泼金属) Fe + CuSO4 == Cu + FeSO4 (“湿法冶金”原理),Cu+2AgNO32Ag+Cu(NO3)2 单质铁在发生置换反应时,生成的都是+2价的亚铁。 置换反应:单质1+化合物1单质2+化合物220、金属资源的保护和利用高温(1)铁的冶炼原理: 3CO + Fe2O3 2Fe + 3CO2 (赤铁矿:Fe2O3 ;磁铁矿:Fe3O4)(2)原料:铁矿石、焦炭、石灰石、空气(3)钢铁锈蚀的条件是:①与O2接触 ②与水接触在有酸或盐存在的条件下,会加速钢铁生锈(铁锈的主要成分:Fe2O3)。铁锈很疏松,不能阻碍里层的铁继续与氧气、水蒸气反应,因此铁制品可以全部被锈蚀。因而铁锈应及时除去。而铝与氧气反应生成致密的氧化铝薄膜,从而阻止铝进一步氧化,因此,铝具有很好的抗腐蚀性能。(4)防止铁制品生锈的措施:①保持铁制品表面的清洁、干燥;②表面涂保护膜,如涂油、刷漆、搪瓷、电镀、烤蓝等;③制成不锈钢。红色的铜,在潮湿的空气中易于与空气中的水、氧气、二氧化碳等作用下生成铜绿〔Cu2(OH)2CO3〕金属制品电镀、电焊前一般要用稀盐酸处理,目的是用盐酸除去金属表面的锈。21、浓硫酸敞口放置质量会增加,质量分数会减小,因为浓硫酸具有吸水性。浓盐酸敞口放置质量会减少,质量分数会减小,因为浓盐酸具有挥发性。氢氧化钠(NaOH)敞口放置,质量会增加,因为氢氧化钠易吸收空气中的水分而潮解,而且可以和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而变质。2NaOH + CO2 = Na2CO3 + H2O不能用NaOH干燥的气体是SO2、CO2、HCl。22、紫色石蕊与无色酚酞都属于酸碱指示剂,可指示溶液的酸碱性。 酸性溶液,石蕊遇之变红色,酚酞不变色,pH7。中性溶液:石蕊不变色(仍为紫色),酚酞不变色,pH=7 。23、氢氧化钠固体要密闭保存,原因是氢氧化钠不仅易吸收空气中的水分而潮解,还能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生产Na2CO3而变质,鉴定氢氧化钠是否变质,可用过量的稀盐酸检验(看是否有气泡产生)。除Na2CO3时可加适量的石灰水即Ca(OH)2。 氢氧化钠溶液存放在试剂瓶中时应用橡皮塞,不能用玻璃塞。原因是玻璃中的SiO2能与氢氧化钠反应生产黏性的物质。24、Ca(OH)2:氢氧化钙,俗称熟石灰、消石灰,微溶于水,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其水溶液称石灰水,不饱和石灰水转化成饱和溶液的方法是升温(与大部分固体相反)或加石灰。石灰水的保存与氢氧化钠溶液相同。25、氢氧化钠的俗称是烧碱、火碱、苛性钠。碳酸钠(Na2CO3 )的俗称是纯碱、苏打。碳酸氢钠(NaHCO3)的俗称是小苏打。26、工业上用石灰石(主要成分为CaCO3)、水、纯碱(Na2CO3)制烧碱的方法:(1)高温锻烧石灰石生成CaO;(2)CaO与水反应生成Ca(OH)2;(3)Ca(OH)2与Na2CO3反应可生成烧碱(NaOH)。27、纯碱(Na2CO3)的水溶液呈碱性,pH>7,但它不是碱,属于盐;碳酸钠晶体即Na2CO3•10H2O是纯净物,属于盐类,俗称口碱;碳酸钠晶体易风化,属化学变化。硫酸铜晶体俗称胆矾、蓝矾,是蓝色晶体,化学式为CuSO4•5H2O;无水硫酸铜CuSO4是白色固体,易吸收水分而变蓝,可用其检验水的存在。

第5篇:氧化铁的化学元素范文

关键词:Fe2+和Fe3+;性质与转化;实验;现象

文章编号:1008-0546(2012)12-0058-03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2.12.028

苏教版高中化学1(必修)专题3“从矿物到基础材料”是以从矿物资源获得的重要无机基础材料为主线,重点介绍基础无机材料中所包含的铝、铁、铜、硅等常见元素的单质的冶炼原理,单质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和用途。其中第二单元《铁、铜的获取及应用》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钠、镁、铝三种活泼金属后,已具备了研究金属元素的学习经验,对较活泼金属的进一步学习。此内容是本章节的一个难点,也是与高考密切相关的重点内容,但高一学生所学知识有限,如一加深,学生接受不了,同时时间也不允许,在实际教学中很难兼顾。我们作了深入研究和教学设计。根据学生已有的基础,确定了本单元教学重点为高炉炼铁及金属冶炼原理、Fe2+和Fe3+之间的相互转化规律,并通过Fe2+和Fe3+之间的相互转化规律的探究,进一步认识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在Fe2+和Fe3+之间的相互转化规律的教学中,我们希望把实验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如何引导学生从实验中发现新问题,设计新实验,解决新问题,并将探索引向深入?”是我们备课时重点考虑的问题。针对这一问题,我们在教学设计时作了一些尝试,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本节课设计和教学过程如下。

课题:Fe2+和Fe3+的性质与转化

两名同学为一组,给每组同学桌面上提供的试剂:研磨硫酸亚铁片糖衣片粉末、NaOH溶液、稀酸性KMnO4溶液、H2O2溶液、溴水、碘水、KSCN溶液。

一、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投影三段资料:

教师:围绕课题,从上述三段资料中你可以获取哪些信息,又有哪些疑惑?

学生答:信息:(1)人体血红蛋白所需为亚铁离子;

(2)硫酸亚铁固体颜色为淡蓝绿色;

(3)铁的化合物易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再在教师的引导下阅读资料3,提出疑惑:

过渡:要想解决这些疑惑,我们必须对不同价态铁元素的性质进行学习研究。

教师:下面我们就从常见补血药硫酸亚铁着手,请同学们先利用已有知识分析“FeSO4可以发生哪些类型的化学反应?”

学生答:(1)可以发生复分解反应(与NaOH溶液);

(2)可以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可被还原到零价,也可被氧化到+3价。

板书:1.Fe2+性质预测

2.实验探究

要求学生按照下列说明进行实验:

实验结果分析:

【问题1】Fe(OH)2沉淀是白色的,有谁得到了白色沉淀?若不是白色沉淀,你得到的沉淀是什么颜色?

投影:氢氧化亚铁白色沉淀图片,将所得沉淀与图片进行比较。

学生回答并展示实验结果:没有得到白色沉淀,得到的是灰绿色沉淀。

视频:氢氧化亚铁的制备。

教师:+2价铁的化合物极易被氧化,空气中的氧气就可将其氧化到+3价,所以硫酸亚铁片外面要包裹一层糖衣,不仅为了改善口感,还起到隔绝空气,保护硫酸亚铁的作用。我们的第一个疑惑就顺利的解决了。

设计意图:按照实验1的操作学生肯定得不到白色沉淀,教师有意设计这一实验,就是为了引出学生的疑惑,生成问题,推进课堂。

【问题2】你选择的氧化剂是什么?产生了怎样的现象?

学生1回答并展示实验结果:选择的氧化剂是酸性高锰酸钾,现象是高锰酸钾褪色,得到的溶液显黄色。

学生2回答并展示实验结果:选择的氧化剂是双氧水,溶液颜色加深。

学生3回答并展示实验结果:选择的氧化剂是溴水,也是溶液颜色加深。

学生4回答并展示实验结果:选择的氧化剂是少量的碘水,溶液颜色变黄。

【问题3】有没有人觉得第四位同学的结果存在可争议之处?

学生答:碘水本身就是黄色的,加入碘水变黄不一定是Fe2+被氧化了,也可能是碘水的颜色。

【问题4】如何进一步检验反应生成的Fe3+呢?

学生答:可以用KSCN溶液。

实验结果分析:

学生回答并展示实验结果:我们组加的氧化剂是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和溴水,加入KSCN溶液后,两支试管中的溶液都变成了血红色。

教师:在含有Fe3+的溶液中加入KSCN溶液,溶液变成血红色。这是Fe3+的特有检验方法,操作简单,现象明显,即使溶液中Fe3+浓度很低也能检验出来。血红色物质是硫氰化铁,是一种易溶于水的弱电解质。

投影:Fe3++3SCN-=Fe(SCN)3

设计意图:由课堂中的生成性问题自然引出Fe3+的检验方法这个知识点,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顺利完成该知识点的学习。

【问题5】刚才加少量碘水的一组,你们继续加入硫氰化钾溶液后有什么现象?

学生回答并展示实验结果:没有变化。我们又加了点淀粉溶液,变蓝了,引导学生讨论分析以下问题:

①I2是否氧化了Fe2+?②Fe与I2反应能否生成FeI3?

教师:首先老师要表扬你们的探究精神,能够灵活地运用已有知识帮助自己进一步确定实验结果。结合大家的实验结论,在老师提供的集中常见氧化剂中,哪些能氧化Fe2+,哪些不能氧化Fe2+?

学生齐答: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双氧水、溴水能氧化Fe2+,碘水不能。

板书:2.实验结论

氧化性:Br2>Fe3+>I2

学生练习:请写出溴水与硫酸亚铁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投影:Br2+2Fe2+=2Br-+2Fe3+,学生检查是否正确。

设计意图:由学生的实验结论自然地将Fe3+纳入原有的氧化性Cl2>Br2>I2序列,进一步加深对氧化还原反应规律的认识,适当提高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深度,为今后的学习打好基础。

再提出下列问题,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问题6】氯气能否氧化Fe2+的溶液?如能写出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学生齐答:能。

【问题7】在溶液中Fe3+能否氧化I-?如能写出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学生齐答:能。

投影:Cl2+2Fe2+=2Fe3++2Cl-,2Fe3+2I-=2Fe2++I2,学生检查是否正确。

实验结果分析:

学生回答并展示实验结果:在FeCl3溶液中加入少量KI溶液后,溶液颜色明显变黄,进一步滴加淀粉溶液,溶液变成深蓝色,说明有I2生成。

学生练习:请写出FeCl3溶液与KI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投影:2Fe3+2I-=2Fe2++I2,学生检查是否正确。

板书:

【问题8】你还知道哪些物质能够将Fe3+还原为Fe2+?

学生答:铁、铜。

过渡:下面让我们轻松一下,比一比谁画的笑脸最可爱。

教师:在等待结果前,我们先假设FeCl3溶液与铜能反应,请同学们利用氧化还原反应化合价变化的规律来推测一下可能的产物和随之带来的现象。

学生答:铜元素处于最低价,只能失电子生成Cu2+,有失必有得,铁元素就应该得电子生成Fe2+,用水冲洗后的溶液会显蓝色。

教师:请学生完成后半实验,并展示你们的实验结果。

学生展示。

设计意图:此环节的设计将课堂气氛推向高潮,活跃了课堂,使学生更有参与感,让化学更贴近生活。

【问题9】Fe3+氧化Fe还需要用实验来证明吗?

学生答:不需要,因为根据金属活动顺序表可以知道,铁的还原性比铜更强,所以铁也能还原Fe3+。

学生练习:请分别写出铁、铜与FeCl3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投影:Fe+2Fe3+=3Fe2+,Cu+2Fe3+=2Fe2++Cu2+,学生检查是否正确。

教师:这两个反应在我们的实验室和工业生产中都有重要应用,请大家把书翻到76页,看第一段和第三段内容。

设计意图:回归书本,紧扣书本该单元课题中的“应用”二字。

课堂小结:投影。

过渡:通过本节课对Fe2+、Fe3+性质的学习,课前资料中产生的第二个疑惑“为什么与Vc同服有利于吸收”能否解决呢?

实验结果分析:

学生展示并分析:红色褪去,说明Vc具有还原性,可将铁元素从正三价还原至正二价,有利于人体补血时对亚铁离子的需求。

设计意图:回归课题引入时提出的两个问题,使情境的运用不只是停留在课题引入阶段,而是有始有终,使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教学过程更加完整。

3.课堂巩固练习(略)

二、教后反思

1.优化教学内容,直击重点知识,打造有效课堂

苏教版《化学1(必修)》中该部分知识以“铁、铜及其化合物的应用”作为标题,先复习铁单质的有关反应,再给出铁离子的检验方法,然后通过实验探究进行Fe2+与Fe3+性质的学习,最后是应用。笔者将标题改为“Fe2+和Fe3+的性质与转化”,直接从标题中可以知道本节内容的重点;教学过程以生活情境引出课题,再以实验探究推进课堂,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产生新问题、解决新问题的循环推进下完成重点内容的学习,最后再回归情境结束课题。每个知识点过渡自然流畅,没有突然的跳跃;从生活中开始,又回归生活,体现化学影响生活的理念。

2.突出了化学实验、基本理论对学习元素化合物的支撑作用

整节课都是在化学实验的推动下一步一步的前进,在实验中验证、提炼规律,又用规律来指导下一步的实验探究,通过Fe2+和Fe3+之间的相互转化规律的探究,进一步认识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将化学实验、基本理论、元素化合物三者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3.活中有实,素质教育下一样培养学生的应试能力

在教学中采用分组实验,活跃了课堂,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也体现了化学实验对化学教学的促进作用,符合新课程下素质教育的要求。但是在具体操作中,由于学生实验时间较难控制,生成性问题较多,多采用开放式教学,着眼基本理论或知识框架的构建,而忽略了基本技能的训练,例如方程式的训练,知识的运用等。笔者教学中在学生理解反应原理、认识反应事实的前提下,再进行化学方程式或离子方程式的训练,既有利于进一步加深元素化合物的学习,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应试能力。本节课最终要将知识落实到应用,尤其是应用于解题,笔者在课堂小结之后安排了四条小题目的训练,进一步巩固了课堂知识,这四条小题既体现了本节课的核心知识,又是该内容的常见题型。改变了以前这类课上下来给人一种花架子、华而不实的感觉,学生在实验、理论、实践方面都得到锻炼。

4.一些感悟和不足

该教学设计在具体的教学实施中还是遇到了一些问题,例如:原来设计学生需自己剥除硫酸亚铁片外的糖衣,在第一个班上时,仅这一环节有些组就用时超过5分钟,感叹现在学生真的很需要在生活中加强动手能力的培养,后来就改成提供学生已除去糖衣的硫酸亚铁片。教学中学生不一定都能按照教师预设的发展方向进行,如何引导学生呢?例如:开始每组都提供了四种常见氧化剂,第一个班上下来就发现学生的选择很集中,选一种时基本都选双氧水,使得课堂推进中断,后来改成选两种氧化剂,还是不能解决问题,因为学生对碘水相对陌生,都不选,最后将两组的双氧水和酸性高锰酸钾拿掉,只提供溴水和碘水,这样才解决了四种氧化剂都有人选的问题。学生分组实验中总会产生一些意料之外的问题,例如:滴加双氧水时如果加过量了会产生气泡等,这种情况怎么解决,是忽略还是当堂解惑,笔者一开始是选择了忽略,因为时间确实不允许,也觉得没必要拓展,课后反思觉得不妥,简单的一句话“这个问题的提出很好,感兴趣的同学课后可以查阅资料看看究竟发生了什么变化”,这既不影响课堂时间,也不会偏离课堂主题,同时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6篇:氧化铁的化学元素范文

变换与拓宽例题的形式多种多样,现举例说明,并与大家一起探究。

例一:500克三氧化二铁中含铁 克, 克三氧化二铁中含铁700克。

分析:此题是有关化学计算的一道基本题,根据关系式FeO~2Fe,将已知量、待求量带入即可求得,即300克和1000克,但如将已知量、待求量稍作变换,就会使题目变得具有迷惑性。

1.500克含三氧化二铁90%的铁矿石中含铁 克, 含三氧化二铁为90%的铁矿石可炼得含杂质为2%的生铁200克。

2.500克某赤铁矿石,经冶炼后得到含杂质为2%的生铁310克,则此铁矿石的纯度为 ;500克含三氧化二铁90%的赤铁矿石,经冶炼得320克生铁,则生铁的纯度为 。

3.已知某赤铁矿石中铁元素的百分含量为65%,则此铁矿石中三氧化二铁的百分含量为 ;已知某三氧化二铁样品的纯度为90%,则此样品中铁元素的百分含量为 。

以上各题是把物质与元素之间量的互算和纯度计算结合起来命题的,初看不好下手,但只要运用:“纯净物=不纯物×纯度”,以上问题就会迎刃而解。这类题目的命题策略是将“物质量×纯度”和“元素量×纯度”四个量中任意给出三个量,就可求得另外一个量。而解题关键只需将“物质量×纯度”和“元素量×纯度”代入关系式即可求得结果。

当然,以上各题是将关系式中的含量160和112当做定量,而把物质和元素的量当做变量来命题的。如果我们反过来把物质和元素的量当做已知量,而把关系式中的量当做待求量来命题,就仍然属基本题型的变换,只是思维方式要发生较大的变化。

4.500克某铁的氧化物中含铁350克,则此铁的氧化物的化学式为 。

分析:求化学式题的关键是设出化学式,再依题意进行有关计算,此题可设化学式为FeO,得关系式FeO~xFe,将已知量代入,即可求得X、Y的值,确定此氧化物的化学式为FeO。

5.某金属R的氧化物的化学式为RO,10.2克RO中含金属R45.4克,且知R的原子核内有14个中子,则R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R元素的名称是 。

分析:此题只要设出相对原子质量为x就可依关系式RO~2R求的x=27,再根据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求得质子数为27,元素的名称就是铝。

以上训练可使学生从本质上把握质量与元素量之间的互算的命题和解题的基本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同时,教师还应引导学生进行变换物质、变换变量、变数字为字母等形式的变式计算,以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例二:将含有CO、CO、H、N、HO(g)的混合气体依次通过灼热的氧化铜、澄清的石灰水、浓硫酸,最后剩余的气体是 。

分析:此题为实验中的一个小题型,重在考查物质的化学性质,也是对学生思维的逻辑性和严密性的一个检验。将混合气体通过灼热的氧化铜时,反应掉CO和H,则剩余的气体是CO、N和HO(g),这里容易被忽视的是:此时混合气体中的CO和HO(g),已不完全是原混合气体中的CO和HO(g),而是包括CO和H与氧化铜反应生成的CO和HO(g),再通过澄清的石灰水时,吸收掉二氧化碳,再通过浓硫酸时吸收掉水蒸气,则最后剩余的就是N。

此题可变式为:如果我们将上题中的灼热的氧化铜和澄清的石灰水变换一个位置,那么最后剩余的气体是什么呢?

分析:混合气体先通过澄清的石灰水,则CO被吸收,再通过灼热的氧化铜时,CO和H又被反应掉,但同时又生成了CO和HO(g),这时混合气体就变成了CO、N和HO(g),最后通过浓硫酸时吸收了水蒸气,那剩下的就是CO和N。

还可变式为:如我们将混合气体的成分改为空气(主要成分N、O稀有气体、CO、HO(g))而不通过物质的顺序,那结果又如何呢?

分析:空气先通过灼热的氧化铜时无物质参加反应,再通过澄清的石灰水时吸收掉CO,经过浓硫酸时又除去HO(g),这样最后剩下的就是N、O和稀有气体。

很显然,如果把气体通过的物质也改一下,那么同样会得出新的结果。

例三:若室温时将pH=3的醋酸溶液与pH=13的NaOH溶液等体积混合,恰好完全反应,则此时醋酸的电离度为 。

分析:醋酸和NaOH属一元酸、碱,等体积混合恰好完全中和时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相等。NaOH是强碱,pH=13的NaOH溶液其物质的量浓度为0.1mol/L。

pH=3的醋酸溶液中[H]=10mol/L,因为醋酸是弱酸,其溶液中[H]=Ca

此时醋酸的电离度a=([H]/C)×100%=(10/0.1)×100%=1%

该题综合考查了电离度、溶液pH值、酸碱中和反应等知识,可加以延伸,作如下演变。

1.室温时,将电离度为1%的醋酸溶液与pH=13的NaOH溶液等体积混合,恰好完全反应,则此时醋酸溶液的pH值为 。

该题变换原题的条件和结论,可以考查学生逆向思维能力,学生只要掌握了解原题所涉及的知识内容,就不难求得正确结果。(正确答案:pH=3)

2.若室温时将pH=a的醋酸溶液与pH=b的NaOH溶液等体积混合,恰好完全反应,则醋酸的电离度可表示为 。

该题将原题的条件字母化,加大了难度。学生不仅要掌握好解原题所具有的知识,还要有熟练的字母运算能力,才能依据题意正确求解。

(正确答案:a=10%)

3.若室温时将pH=a的氨水与pH=b的盐酸等体积混合,恰好完全反应,则氨水的电离度可表示为 。

第7篇:氧化铁的化学元素范文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O-16 Mg-24 Cl—35.5 Ca-40 Fe-56 N—14 Cu—641、下列变化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A.红磷燃烧 B.冰融化成水 C.矿石粉碎 D.铜丝弯曲2、下列物质的用途主要利用其化学性质的是A.金刚石制作刀具 B.水作溶剂C.用16%的食盐水选种 D.氧气供给呼吸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铁是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 B.不锈钢就是永不生锈的钢 C.生铁可以完全溶解在足量的稀盐酸中 D.油罐车的尾部经常有一条铁链拖到地面上,这是利用了铁的导电性4、溴酸钠(NaBrO3)是某种冷烫精的主要成分,对头皮有刺激作用,使用不当会引起皮炎。溴酸钠中溴元素的化合价是A、 +5 B、 +4 C、 +3 D、 -1 5、下列灭火措施不正确的是A、油锅着火——用锅盖盖灭 B、图书馆着火——用二氧化碳灭火器扑灭 C、房屋着火——用高压水枪扑灭 D、电视机着火——用水扑灭 6.下列所示的实验操作正确的是7、净化水的方法有:①过滤②加明矾吸附沉降③蒸馏④消毒杀菌。要将混有泥沙的天然水净化成生活用的自来水,应选用的方法和顺序为 (A)①②③④ (B)②④①③ (C)②①④ (D)①③④8、下列物质中,属于混合物的是A.氯酸钾 B.氧化镁 C.空气 D.水9、建设节约型社会,“从我做起”,我认为下列节约行为合理的是A、直接用工业废水浇灌农田 B、用剩的药品倒入废液缸C、吃经高温蒸煮后的变质大米 D、用淘米水浇花10、“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下列叙述不科学的是A、区别硬水与软水常用肥皂水 B、未开启的地窖、窖井,不可冒然进入C、加碘食盐的“碘”是指碘元素 D、小孩经常咬铅笔,会导致铅中毒11.人类的生活和生产都离不开金属。下面对金属的利用不是由金属活动性决定的是A.用铁回收含银废液中的银 B.用锌与稀硫酸反应制取氢气C.古代金银制品能保存至今 D.用铝合金制作门窗框架12、下列实验室制取气体的设计中,可行的是A.加热氯酸钾和少量二氧化锰的混合物制取氧B.盐酸跟氧化钙反应制取二氧化碳C.稀硫酸跟石灰石反应制取二氧化碳 D.稀硫酸跟铜反应制取氢气13、在X+2O2 CO2+2H2O的反应中,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判断出X的化学式为A.CH4 B.C2H5OH C.C D.CO15、右图表示的是纯净物、单质、化合物、含氧化合物、氧化物之间的包含与不包含关系,若整个大圆圈代表纯净物,则在下列选项中,能正确指出①、②、③、④所属物质类别的是A.①单质、③氧化物 B.②化合物、④氧化物C.①单质、③化合物 D.②含氧化合物、④氧化物二、选择题(本题包括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每小题有一个或两个选项符合题意。若正确答案只包括一个选项,多选时,该题为0分;若正确答案包括两个选项,只选一个且正确的给1分,选两个且都正确的给2分,但只要选错一个,该小题就为0分)题号 16 17 18 19 20答案 17、下列对一些事实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事实 解释A 木炭燃烧能生成二氧化碳或一氧化碳 反应物的质量不同生成物可能不同B 双氧水能杀菌消毒而水则不能 两种物质的分子构成不同C 氯化铜与氢氧化钙两溶液间的反应速率比两固体间的反应快 参加反应的粒子在溶液中接触机会比在固体中接触机会多D 水银温度计受热时水银柱上升 汞原子体积变大19、下列对有关实验现象的描述正确的是 A.铁丝在空气中燃烧时,火星四射,有黑色物质生成 B.红热木炭放入盛有氧气的集气瓶中,剧烈燃烧,产生白光 C.石蜡在氧气中燃烧时,有水和二氧化碳生成 D.铝丝浸入硫酸铜溶液表面有红色物质生成20.下列四个图像,分别对应四种操作过程,其中正确的是 A B C DA.一定质量的镁在密闭的容器内燃烧 B.等质量的铁和镁同时分别放入两份溶质质量分数相同的足量稀盐酸中 C.向久置在空气中已部分变质的氢氧化钠溶液里加入过量的稀盐酸D.某温度下,向一定质量的饱和氯化钠溶液中加入氯化钠固体三、(本题包括5小题,共28分)21.(4分)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由各种化学元素组成的,请你写出下列物质的化学式:(1)“西气东输”工程中输送的气体是 ;(2)水银不是银,是一种金属的俗称,这种金属是 ;(4)氧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多的氧化物是 。22、(4分)回答下列问题:据统计,目前南充市私家车出现井喷式增长:小汽车从5万辆增加到6万辆用了不到12个月时间。汽车排放的尾气(CO、SO2与NO等物质)将会加重我市空气污染,其治理方法有: (1)在汽车的排气管上装一个“催化转化器”。其作用是使CO和NO反应,生成N2和CO2。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改用压缩天然气(CNG)作燃料,修建加气站。压缩天然气燃烧的化学方程式是 。 点燃该气体前,应先 。(3)使用氢气燃料。推广2005的同济大学推出用氢气作燃料的“超越3号”氢动汽车。氢气燃烧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8分)右图是元素周期表中的一部分。在元素周期表中,同一周期(横行)中的元素,除0族(最右纵行)元素外,从左到右原子序数依次增多,原子半径逐渐减小,在化学反应 中,原子失电子能力逐渐减弱,得电子能力逐渐增强。请回答:(1)硅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原子序数为8的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的第 周期, 元素符号为 ,它属于 (填“金属”或“非金属”)元素。(2)原子半径:钠 镁(填“>”或“==”或“

第8篇:氧化铁的化学元素范文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O-16 Mg-24 Cl—35.5 Ca-40 Fe-56 N—14 Cu—641、下列变化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A.红磷燃烧 B.冰融化成水 C.矿石粉碎 D.铜丝弯曲2、下列物质的用途主要利用其化学性质的是A.金刚石制作刀具 B.水作溶剂C.用16%的食盐水选种 D.氧气供给呼吸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铁是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 B.不锈钢就是永不生锈的钢 C.生铁可以完全溶解在足量的稀盐酸中 D.油罐车的尾部经常有一条铁链拖到地面上,这是利用了铁的导电性4、溴酸钠(NaBrO3)是某种冷烫精的主要成分,对头皮有刺激作用,使用不当会引起皮炎。溴酸钠中溴元素的化合价是A、 +5 B、 +4 C、 +3 D、 -1 5、下列灭火措施不正确的是A、油锅着火——用锅盖盖灭 B、图书馆着火——用二氧化碳灭火器扑灭 C、房屋着火——用高压水枪扑灭 D、电视机着火——用水扑灭 6.下列所示的实验操作正确的是7、净化水的方法有:①过滤②加明矾吸附沉降③蒸馏④消毒杀菌。要将混有泥沙的天然水净化成生活用的自来水,应选用的方法和顺序为 (A)①②③④ (B)②④①③ (C)②①④ (D)①③④8、下列物质中,属于混合物的是A.氯酸钾 B.氧化镁 C.空气 D.水9、建设节约型社会,“从我做起”,我认为下列节约行为合理的是A、直接用工业废水浇灌农田 B、用剩的药品倒入废液缸C、吃经高温蒸煮后的变质大米 D、用淘米水浇花10、“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下列叙述不科学的是A、区别硬水与软水常用肥皂水 B、未开启的地窖、窖井,不可冒然进入C、加碘食盐的“碘”是指碘元素 D、小孩经常咬铅笔,会导致铅中毒11.人类的生活和生产都离不开金属。下面对金属的利用不是由金属活动性决定的是A.用铁回收含银废液中的银 B.用锌与稀硫酸反应制取氢气C.古代金银制品能保存至今 D.用铝合金制作门窗框架12、下列实验室制取气体的设计中,可行的是A.加热氯酸钾和少量二氧化锰的混合物制取氧B.盐酸跟氧化钙反应制取二氧化碳C.稀硫酸跟石灰石反应制取二氧化碳 D.稀硫酸跟铜反应制取氢气13、在X+2O2 CO2+2H2O的反应中,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判断出X的化学式为A.CH4 B.C2H5OH C.C D.CO15、右图表示的是纯净物、单质、化合物、含氧化合物、氧化物之间的包含与不包含关系,若整个大圆圈代表纯净物,则在下列选项中,能正确指出①、②、③、④所属物质类别的是A.①单质、③氧化物 B.②化合物、④氧化物C.①单质、③化合物 D.②含氧化合物、④氧化物二、选择题(本题包括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每小题有一个或两个选项符合题意。若正确答案只包括一个选项,多选时,该题为0分;若正确答案包括两个选项,只选一个且正确的给1分,选两个且都正确的给2分,但只要选错一个,该小题就为0分)题号 16 17 18 19 20答案 17、下列对一些事实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事实 解释A 木炭燃烧能生成二氧化碳或一氧化碳 反应物的质量不同生成物可能不同B 双氧水能杀菌消毒而水则不能 两种物质的分子构成不同C 氯化铜与氢氧化钙两溶液间的反应速率比两固体间的反应快 参加反应的粒子在溶液中接触机会比在固体中接触机会多D 水银温度计受热时水银柱上升 汞原子体积变大19、下列对有关实验现象的描述正确的是 A.铁丝在空气中燃烧时,火星四射,有黑色物质生成 B.红热木炭放入盛有氧气的集气瓶中,剧烈燃烧,产生白光 C.石蜡在氧气中燃烧时,有水和二氧化碳生成 D.铝丝浸入硫酸铜溶液表面有红色物质生成20.下列四个图像,分别对应四种操作过程,其中正确的是 A B C DA.一定质量的镁在密闭的容器内燃烧 B.等质量的铁和镁同时分别放入两份溶质质量分数相同的足量稀盐酸中 C.向久置在空气中已部分变质的氢氧化钠溶液里加入过量的稀盐酸D.某温度下,向一定质量的饱和氯化钠溶液中加入氯化钠固体三、(本题包括5小题,共28分)21.(4分)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由各种化学元素组成的,请你写出下列物质的化学式:(1)“西气东输”工程中输送的气体是 ;(2)水银不是银,是一种金属的俗称,这种金属是 ;(4)氧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多的氧化物是 。22、(4分)回答下列问题:据统计,目前南充市私家车出现井喷式增长:小汽车从5万辆增加到6万辆用了不到12个月时间。汽车排放的尾气(CO、SO2与NO等物质)将会加重我市空气污染,其治理方法有: (1)在汽车的排气管上装一个“催化转化器”。其作用是使CO和NO反应,生成N2和CO2。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改用压缩天然气(CNG)作燃料,修建加气站。压缩天然气燃烧的化学方程式是 。 点燃该气体前,应先 。(3)使用氢气燃料。推广2005的同济大学推出用氢气作燃料的“超越3号”氢动汽车。氢气燃烧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8分)右图是元素周期表中的一部分。在元素周期表中,同一周期(横行)中的元素,除0族(最右纵行)元素外,从左到右原子序数依次增多,原子半径逐渐减小,在化学反应 中,原子失电子能力逐渐减弱,得电子能力逐渐增强。请回答:(1)硅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原子序数为8的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的第 周期, 元素符号为 ,它属于 (填“金属”或“非金属”)元素。(2)原子半径:钠 镁(填“>”或“==”或“

第9篇:氧化铁的化学元素范文

一 确定化合物中某种元素质量分数的大小

例如:在下列含有铁元素的化合物中,铁元素质量分数最低的是( )。

A.FeS B.FeO C.Fe2O3 D.Fe3O4

解析:此题利用元素质量分数计算来求解比较麻烦。从化学式可直观地看出选项B、C、D中的一半都含有氧元素,虽然A中不含氧元素,但硫原子的原子量是氧原子原子量的2倍。故把选项C、D适当变形成C.FeO3/2,D.FeO4/3之后四个选项中铁元素质量相等,根据在分数中分子相同,分母大的反而小,分母小的反而大,只需比较另一半氧元素的质量,通过口算可得四个选项的数值分别为32、16、24、21.3,氧元素质量最大的铁元素质量分数最小,故选A。

二 比较生成物质质量的大小

例如:将相同质量的Na2CO3、K2CO3、MgCO3、CaCO3四种物质,分别与足量的盐酸反应,产生二氧化碳最多的一种碳酸盐是( )。

A.Na2CO3 B.K2CO3 C.MgCO3 D.CaCO3

解析:读此题后,该题似乎是应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但细分析,四种物质中都含有相同的碳酸根离子,它与盐酸反应都要生成二氧化碳,反应方程式如下:

A.Na2CO3+2HCl=2NaCl+H2O+CO2

B.K2CO3+2HCl=2KCl+H2O+CO2

C.MgCO3+2HCl=MgCl2+H2O+CO2

D.CaCO3+2HCl=CaCl2+H2O+CO2

根据题意,四种碳酸盐质量相同,求生成的二氧化碳气体的质量最大的,只要比较参加反应的四种碳酸盐式量的大小即可。又由四种碳酸盐的化学式可知它们中都含有相同个数的碳酸根离子,因此只要比较化学式中的另一半不等量金属离子的“式量和”的大小,即金属离子的“式量和”小的生成二氧化碳气体的分子个数多,则二氧化碳气体的质量就大,反之,生成二氧化碳气体的质量就小,通过口算可得金属离子“式量和”分别是46、78、24、40,故选C。

三 确定反应后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的大小

例如:相同质量、相同质量分数的稀硫酸与下列物质①Mg,②MgO,③Mg(OH)2,④MgCO3恰好完全反应,生成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相同的是( )。

A.①和② B.②和④ C.①和③ D.②和③

解析:四种物质分别跟硫酸反应的方程式如下:

①Mg+H2SO4=MgSO4+H2

②MgO+H2SO4=MgSO4+H2O

③Mg(OH)2+H2SO4=MgSO4+2H2O

④MgCO3+H2SO4=MgSO4+H2O+CO2

由化学方程式可知,四种物质分别与硫酸反应后溶质均为硫酸镁,且系数相同。由题意知它们都是恰好完全反应,那么反应后的溶液中不存在参加反应的任何物质,只有原硫酸中未参加反应的水为反应后溶液部分溶剂。又因为原硫酸溶液质量、质量分数都相等,所以原溶液中水的质量相等,生成的氢气、二氧化碳气体“跑掉”,因此,只需比较生成物中不等量的部分水的质量大小。从化学方程式可看出只有②、④生成水的质量相等,故选B。

四 确定杂质方面的应用

例如:某氯化亚铁样品中可能含有少量的其他氯化物,取该样品12.7克配制成溶液,并加入足量的硫酸银充分反应后得氯化银沉淀30克,则该样品中可能混有的氯化物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