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心灵家园范文

心灵家园精选(九篇)

心灵家园

第1篇:心灵家园范文

今天,我哭了。因为成绩一落千丈,我哭了。我一个人躲在房间,把门锁上,用被子捂着头,爬在床上,不敢放声地痛哭,只是默默地抽噎,渐渐变成了呜咽,最后泣不成声。以前,我考试总是名列前茅,这次竟然只考了个86。那个鲜红的大字,宛如熊熊烈火,在我的心头燃烧。我不敢拿给妈妈看,生怕她骂我。在妈妈的心中,我一直是个好孩子,一切赞美的词汇在我身上都不夸张。然而,我这次竟然……所以,我哭了。

正当我悲痛欲绝的时候,我忽然间想起了我之前看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书中的主人公保尔·柯察金,面对着重重困难,但他毫不畏惧,坚强地活下去。保尔他残废后,毫不灰心,还要顽强的学习,努力工作,并且开始了文学创造。后来双目失明了,这对于已经瘫痪的人来说,要是一场多么沉重的打击呀!可是他却毅然拿起笔来,摸索着,坚持写作,每写一个字,他都需要付出极其艰苦的劳动。经过顽强的努力,他终于成功的写出了小说《在暴风雨里诞生》的前几章。想到这里,我原本已经止住了的泪珠,又不争气地跑了出来。我霎那间热泪盈眶,心潮澎湃。保尔·柯察金那坚毅的脸庞,仿佛就在我的眼前。保尔这样一个普通的战士,竟有比钢铁还要坚强的意志!到底是什么样的力量在鼓舞着保尔,令他如此坚强呢?不久之后,我明白了,原来是最伟大,最壮丽的共产主义事业在呼唤着他,使他创造出奇迹。这就是他顽强地与疾病作斗争的动力。

而我一个少先队员,不也应该学会坚强,学会战胜困难吗?我顿时如释重负,开朗了许多。想起以前,我也曾经有过许多伤心、失落、悲痛的时候。那时,不也是书本让我看到希望之火,让我重拾自信,变得豁然开朗的吗?书本,你让我懂得坚强、自信,让我懂得不骄傲自大、性格暴躁。书本是我的良师益友,也是我的心灵家园啊!

现在,我找到了我心灵的家园,原来它一直就在我的身边,陪伴着我成长。你也找到了属于你自己的心灵家园了吗?如果还没就赶快行动吧,也许它就在你身边呢!

第2篇:心灵家园范文

乘飞机到贵阳,然后转乘汽车往榕江古城。贵州省摄影家协会的刘老师充当我们这个团的导游兼摄影指导。刘老师带国内国外的摄影团深入黔东南腹地已不下十几次,他太了解那里的一村一寨,山山水水了。说起苗侗历史,更是滔滔不绝,以黄帝大战蚩尤到侗族侗文“大歌”震惊巴黎,讲得绘声绘色,听得我心驰神往,他用生动的语言为我们勾勒出神秘、古朴、美丽的黔东南,让我还没有见着它就已爱上它了,我想这次一定不虚此行。

一路上,我们领略了黔东南“地无三里平”“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的自然景观,也经历了“东边日头西边雨”的自然景象。中午从贵阳出发时还是烈日当头,谁想行至山中不一会儿就开始下雨了,先是铜钱大的雨点,接着连成线,随后就是白花花的雨帘遮住了两边的风景,不知谁惊呼一声“下冰雹啦!”果然听到大珠小珠砸玻璃的声音,我呵口气擦窗迫不及待地把脑袋抵到窗子向外望去,路边、田梗上已是一层洁白晶莹,悠忽想起5岁时,第一次看见下冰雹,把冰雹捧回家放在锅里炒的趣事,霎时心里感到湿润润的。天晴了,夕阳放射着柔黄的光,我们一窝蜂跳下车抓拍金色霞光中的田野。

在300多公里的山路颠簸了8个小时,到达榕江古城时,黑幕中早已布满了星星。榕江古城地处月亮山和雷公山的山岭之间,从月亮山下来的八舟河和从雷公山下来的平永河与寨蒿河,在此汇聚而成浩浩荡荡的都柳江,经广西,下柳州,直入珠江。三江汇流处,形成了万亩大坝――车江大坝。有“天下第一侗”之称的车江侗寨就屹立在美丽的寨蒿河边。

从榕江县城到车江侗寨不过十几分钟路程,远远地就能看见侗族村落的显赫标志――鼓楼。侗家人称鼓楼为“百”(意为堆垒)。在侗寨,随便找一个人问起鼓楼,他都会这样告诉你:鲤鱼要找塘中间做窝,人们要找好地方落脚;我们祖先开拓了“路团寨”,建起鼓楼就像个大鱼窝,鱼儿团聚在鱼窝里,我们侗家团聚在鼓楼里……可以这么说,鼓楼使侗家走进车江侗寨,这里悠闲的生活情景使我不由自主地放慢了脚步。外界的繁华和喧嚣仿佛都被拒之门外,生活在这里的人们都按着自己的节奏生活。姑娘们聚在一起,飞针走线。年老的则坐在织布机旁,伴随着“吱嘎吱嘎”的木机声,美丽的侗族大布就会像耍魔术似的变出来;而孩子们则三五成群地嬉戏玩闹……

穿过小巷,映入眼帘的是极为开阔的绿色,硕大的古榕树群在寨蒿河边傲岸地一字排开,造型奇特的枝干如巨蟒般向上缠绕着攀升,呼地在空中撑起华盖般巨伞。从“绿伞”下望出去,寨蒿河,河上的桥,桥下的船,历历在目。据寨子里的老人讲,这些榕树都已是百岁高龄了。侗家人认为山、水、树、木都有生命,都有神性。特别是寨子周围的“风水树”,即使是枯枝残叶,也不允许攀折,更不能拿回家当柴烧。谁要是冒犯了风水树,就会受到全寨人的惩罚――或杀猪,或宰羊以祭祀树神,并在原地重新栽一棵树,以求得树神原谅。因此,在侗族有句话:“长老管地方,树子保村庄。”由此可见,树在侗家人心中的地位。

白天,勤劳的侗族妇女邀约相好的同伴到寨蒿河边洗衣、淘米、安放竹笼抓鱼。干完手中的活儿,走到河中央,散下一头乌黑的长发,用清清的寨蒿河水洗头。一时,苗家妇女婀娜多姿的身影和榕树的倒影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当我用镜头对准她们的时候,她们都羞涩地转过身,只留下一个美丽的背影。脑海里突然想起徐志摩的一句诗,我想用在此刻是最恰当的: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让我的心再不能远走……

沿着寨蒿河往下走,由一男一女组成的白玉雕像引起了我的注意:男的英俊潇洒,女的貌美如花,两人屹立在美丽的寨蒿河边,像是在向过往的路人诉说什么――到底他们想说些什么呢?带着这个疑问,我请教了旁边开杂货店的老板娘。老板娘是个侗族姑娘,留着一头乌黑的长发,一双美丽的大眼睛,极像那雕像中的女子。坐在她家的门槛上,老板娘将这个流传在车江侗寨的爱情故事娓娓道来。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当年口寨布储姑娘娘美爱上王岭果帕青年珠郎,两人因家境悬殊,遭到家人的百般阻挠。为反对封建包办婚姻,他俩双双离家出走,来到从江贯洞。不料贯洞恶霸银宜贪恋娘美美色,设计害死珠郎,善良的娘美誓死不从,最后独自一人将珠郎的遗体运回家乡。侗家人也将这个故事写进寨蒿河里,让河水带到远方。很多年过去了,这曲动人的故事就随着默默流淌的河水,成了一个永恒的传说。

银潭侗寨――聆听民俗天籁

在黔东南还有一个震惊世界的侗寨银潭,一色的青石路延伸向寨子深处,四周青山环抱,古树参天,一条清澈的小溪穿寨而过,小桥流水,蜿蜒奔流,村寨周围错落有序的稻田和溪流,在阳光照耀下反射出一片银光,我想一定是因此而故名银潭吧。走在石板路上,我用心去感受这古巷的韵味,感受这份宁静。而老屋里的人们却从门洞或窗子里看我们,突然想起卞之琳的诗:“你站在桥上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此时,我们或许已经成了别人眼里的风景,不知今夜会装饰谁的梦?想想,真是说不出的诗意。

村支书带着村里的歌舞队,在鼓楼前的场子等着我们。身着侗族布衣裳,头戴细碎红花,颈上挂着银项圈,没有指挥,没有伴奏,姑娘们手拉手,在鼓楼前唱起动听的拦路歌,喝过拦路酒,才让我们入座。闻名世界的侗族大歌唱起来了,清唱或以琵琶、侗族二胡伴奏,每首歌由一个人主唱而其他人和音,分高音、中音、中低音和低音等,歌队也不用指定谁唱低音,谁唱高音,韵律繁复的多声部是那样的从容舒缓、美妙和谐又气势不凡,低时如潺潺流泉,高时若蝉鸣幽涧,时而清秀飘逸,时而凝重回旋,仿佛远古的召唤,带来无穷的遐思。这是真正的天籁之音,世界艺术之都巴黎也为之倾倒,我虽然听不懂侗家语,心却已是乘仙乐游九天去矣!

在银潭的休憩,让我有些不思前路,午后的阳光洒落在高坡上那棵红豆杉苍劲的树丫上,雾霭还在舞动,仿若绸带般。于是就定定看了许久,深呼吸,把这山村的清新甜美和所有愉悦的记忆,让心灵的匣子收容起来,留待我慢慢体味。

岜沙苗寨――中国最后的部落

朝阳初升,如锦似画。我就在这样一个初夏的早晨,走进了岜沙,走进了这个神秘的扛枪民族。

岜沙是一个奇特的、充满传统乡情的苗族山寨,芭沙苗寨就坐落在黔东南从江县的崇山峻岭间。即使是现在,这里的苗民们依然保持着以往的传统,保留着明清时的生活习惯和服饰。岜沙部落有2000余人,是一个“鼓”(意为一个村社联盟),分住在老寨、宰戈新寨、王家寨、大榕坡新寨、宰藏寨5个寨子。千百年来岜沙人的祖先便在这儿开始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狩猎为伴的农耕生活。

走进密林,我们在一连串的火枪声和婉转的芦笙声中被芭沙穿戴一新的姑娘、小伙子们迎进了寨子,他们在一个古树围绕的场子里举行了盛大的欢迎仪式:祭树、跳芦笙舞、斗牛、剃头表演,我们饱照一通之后也加入其中,整个场子都狂欢起来。我乘机拉住一个扛枪的岜沙小伙照了一张合影,留下珍贵的纪念。

徜徉在寨子里,我发现岜沙苗寨都是依山势地形而建,他们用石块垒出地基,再在地基上修吊脚楼。吊脚楼全是木结构,用杉木板做墙群,宽大的树盖房顶。树皮房顶经过岁月流逝长满了青苔,参天的大树环抱着吊脚楼,从上往下看去,长满青苔的树皮屋顶鳞次栉比。岜沙苗民们都穿着自己编织漂染的服装,紫兰色的面料上泛着亮光,我问刘老师为什么看上去面料那么薄而且还会泛光,他说那是用鸡蛋清经过了几十道工艺制作而成的,质地很是细腻。

岜沙女子上穿大襟衣,下穿百褶裙,身上的彩绣都是姑娘自己绣的,姑娘颈项上戴着粗大的银环,银环越多、越重,越显示家族的富有。最奇特的当属岜沙男人的传统装束三大标志:砍刀、火枪、椎髻。砍刀是时刻都背在身上的,火枪也是从不离身,而椎髻则与生俱来。这种发髻在苗语中称作“户棍”,那是位于人的头顶正中的一撮头发,从娘始生下来就一直保留着,周围的头发可以剃掉,但这一撮不能剃,这一撮头发任其自然生长,无论长多长,都只能挽成髻,盘于头顶,这是岜沙男人最突出的外在特征,也是他们最与众不同的符号,据说是从蚩尤祖先传承下来的。岜沙男人把“户棍”看作消灾被祛病、保佑安宁的护身符。更为神奇的是,岜沙的男人剃头用镰刀。在亲眼目睹了他们剃头后,我不由得感叹,那可真是精细到毛发的刀法。

岜沙男子以尚武为荣,个个枪法了得,他们与火枪形影不离,“枪在,勇气在,力量就在”这是岜沙男子汉们共同的心声。一支长枪在手,配以砍刀和装火药的葫芦,全身披挂的岜沙男人看上去的确很威武,他们像古代的武士,更像电影里枪法了得的和猎人。一个岜沙男人以这种独特的发式造型出现在现代社会的时空背景中,再配之以一身的土布古装、砍刀和鸟枪,你真会感觉这东西太后现代了,它们会使人眼前为之一亮,灵魂为之一振。但我在从江街上却不止一次见到过这样的情景,岜沙人提刀扛枪走在街上,逛商店,走市场,居然没有人觉得这是一种威胁,或者以为是一种奇特的景观,没有,没有人会因此感觉特别,感到意外,那种和谐的画面真叫人心里温暖。

今天,岜沙这个隐藏在深山的苗寨,正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在经济发展的浪潮中,岜沙人怎样在传统和现代、保守和改革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他们的命运又如何呢?在现代文明的洪流中,他们古老的文化、习俗又该何去何从……

说不完岜沙人的故事。

寻找短裙苗的发源地

我们行程的最后一站是雷山的新桥村,看一看这个世界上穿裙子最短的民族。这里有一支服饰特别古老而时尚的苗族,在500年前他们就已经穿着“超短裙”。特别是姑娘、妇女,无论春夏秋冬她们都穿着仅有十多公分长的短裙,后来由于服饰的明显特征,在苗族的分支中人们称他们为“短裙苗”,这个“短”字实际上已有五六百年历史。这就是大塘短裙苗。

大塘寨依山傍水,清江环绕,吊脚楼掩映在芭蕉翠竹丛中,姑娘们听说要给她们照相,一个个都跑回家穿“超短裙”去了。只见她们梳着高髻,插着木梳,颇似唐时古仕女髻,绣着精美花边的长肚兜罩在半长的上衣外面,下面长仅五寸或七八寸,为土布制成的百褶裙,绑腿直到裙边,绑腿上系着彩色丝线。整个服装黑色泛青,显得格外青春漂亮。

我不尽感慨黔东南苗侗民族的心灵手巧,自纺、自织、自染的土布也能做出这样赏心悦目的服装,在我心目中,它们可与任何一套时尚的时装相媲美。

一路走来,“长裙苗”“短裙苗”、革家服饰、侗族服饰,所见色彩鲜艳的绣品、民族服饰,绣的都是他们整个民族一段一段的历史,通过刺绣服饰记录历史,代代相传。

第3篇:心灵家园范文

关键词:马车 乡土追求 难以回归

《吉宽的马车》讲述了一个“懒汉”为了爱情离开心爱的乡村和马车,来到大城市,希望能获得物质上的成功并赢回爱情。孙惠芬在采访时说,《吉宽的马车》的创作灵感来自于一个真实的懒汉,“一个年富力强的小伙子,成天打扮得干干净净地游逛在乡野上,我忽然看到了别样的人生——那种拒绝奋斗、拒绝改变的人生。”虽然这是作者本人的思想,但从吉宽的身上,我看到的不是“拒绝奋斗、拒绝改变”,而是一种坚持,一种心灵的挣扎。试想,在当今社会,做一个与众不同的人是多么艰难。吉宽在固守他所向往的自由和纯洁的时候,又承受了多少压力。

在小说中,“马车”这一意象多次出现,可谓是小说的灵魂。“马车”这一意象,是吉宽心灵的港湾,精神的家园,是吉宽“守乡”——“离乡”——“归乡”这一历程的支点和载体。吉宽的形象,其实就是一匹饱经沧桑的老马。作者为什么偏偏选择“马和马车”作为小说必不可少的意向,而不是牛或牛车,抑或是骡马车呢?这样一个“懒汉”,一个固守乡土的人,为什么偏偏把“马和马车”当作心灵的依靠,精神的寄托呢?

在我看来,首先是因为“马”和“马车”在北方使用比较普遍,具有独特的地域文化特点。马是古代北方人民普遍使用的交通工具。现在东北的农村依然可以看到“马车”的影子。北方的乡村也有牛车,但牛车多用来拉犁耕地。牛性情温和,有坚韧不拨的特点,一般用牛比喻固执或傲气。而吉宽显然不是这种性格特点。马在北方人民的心中,是勇往直前,是坚强不屈。挥舞着马鞭,发出“嘚嘚嘚”的叫喊的吉宽,身上那种惬意,那种自在,那种无拘无束,是别的车无法表现出来的。

选择“马和马车”作为辅助描述吉宽意象的另一重要原因,是马身上的那种“老马识途”特性。书中在写吉宽离开装修工地的感觉时曾这样表述,“我就再也不是困兽,而是一匹脱缰的野马。”然而,吉宽无论怎样脱缰,无论离家乡多远,他在外漂泊的过程中,始终惦念着家,惦念着老马。

小说的第一章,就有大篇幅对马和马车的描写。轻松愉悦,充满愉快的乡土气息,仿佛生活永远都不会变。开头描写了吉宽春、夏、秋在马车上的潇洒的生活。那时的马儿被吉宽照顾的很好,强壮、自由;那时的吉宽也和马儿一样,自在,不理会世俗,对乡土,对家乡眷恋,执着。然而,现实是残酷的,真实的生活不会容许他继续沉溺在自我的世界里。三十岁之前马车上的快乐,三十岁之前乡土的固守,可以凭借年轻这个资本,可以不理会乡里乡亲的嘲笑。而三十岁之后,男人的立业之年,“没有缰绳”的吉宽再不能凭借年轻躲避所谓的责任。所以吉宽创作了“林里的鸟儿,叫在梦中;吉宽的马车,跑在云空”这首歌后,文中又写到,“二十岁那年,我用我自己独创的旋律,在大街上号号嘹嘹唱出我自编的歌,却为此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从此在没有人给我介绍对象。”也许从表面看,仅仅是没有人给吉宽介绍对象了,实际却是,将再也不会有人理解和宽容吉宽,这样一个懒汉的生活。

接着,“懒汉”遇到了许美娜,获得了他自以为的爱情,却因为他的懒,失去了所谓的爱情,遭到心灵的打击。此刻的吉宽,就像一匹被打了一鞭的马,拼劲心里憋着的一股狠劲,舍弃了老马,舍弃了他所追求的自由,去了城市,那个他从未想去过的地方。要走的时候,他嘱咐说,“二嫂,过了年俺想出去,俺想让你照顾妈,还有那匹老马。”照顾妈妈,是亲情的难以割舍;照顾老马,是对故土的留恋,隐隐透露出吉宽时刻想回归的心。城里的吉宽,没有住的地方,只能依靠黑牡丹。城市的生活十分艰难,吉宽时时想起马和马车,在城里,“我开始想家,想我的老马。每天在饭店里进进出出,我常常不自觉的就把手在空中甩起来,做甩鞭子的动作……”此时,吉宽这匹在外地奔波的马儿,已经有些许的疲惫,开始思念自由的生活,思念田野的放纵,思念故土的气息。然而,现实并不能随心所欲。

《回家》一章中,在外流浪很久的吉宽暂回家中。回家的他第一惦记的是他的老马。母亲告诉他说,“你走没俩月,他就病倒了,喂什么都不吃。”老马的死亡,宣布了吉宽身上马儿自由的那部分死去。此时的吉宽,再也回不到他的马车夫身份。这匹艰难挣扎的“马儿”,再也回不到他的乡村了。“此时,我已说不清楚自己到底是谁了,是一个乡下的马车夫,还是一个进程闯荡的民工。要说是马车夫,我已经失去了老马,说是进城闯荡的民工,我却没有自己的工地,没有属于自己的手艺。”之后小说中出现的马和马车的意向,始终是一种模糊的存在,不再真实,仅存于吉宽的心中。

第4篇:心灵家园范文

架设人与人之间的心灵之桥

我校以“四个联系”为突破口,建立了和谐的校园人际关系。

师师联系。教师之间心距的靠近对于构建和谐校园起着重要作用。如何走进老师的心灵?校长对全体教师提出八字要求:“赞美、宽容、祝福、尊重”,并带头践行。具体做法是:每天说一句真诚赞美同事的话,温暖对方的心灵;用宽容代替责怪,以心换心;用祝福使对方获得心理支持、解除压力;用尊重使对方感到被重视的幸福。有时,同事之间一个电话、一条短信、一件小礼品,就可使彼此感到被尊重、被关注、被理解,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和力量。这些沟通、关心和祝福,能缓解教师的心理压力,使教师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

师生联系。教师和学生是亲人,是朋友。教师在关注学生学业的同时,必须把更多的心思放在学生的心灵成长上,用自己的宽容和爱心庇荫孩子们脆弱的心灵。2005年至今,我校一直开设“心语悄悄室”;低年级教师总是蹲下来与学生说话,让孩子们感到平等和亲近;阳光一小时、大课间时,师生一起开展各种文体活动;师生同读一本书、同写读书笔记……数不胜数的情感交流使教师成为学生最信任的朋友。

生生联系。不知如何与同学交往是独生子女常见的困惑。学校通过实践活动、班队会活动、谈心交流等形式,告诉学生与同学相处的技巧和原则,要求学生学会“理解、宽容、付出、回报、感恩”,懂得:集体生活需要理解、忍耐和宽容;只有付出,才会有回报;别人为你付出,你要懂得回报;学会感谢、感恩,多为别人着想。例如:对于自负的学生,常常利用“你来为他找优点”的班队会活动,让他认识到,原来“他”也很棒!对于自卑的学生,常常利用“我来为你找优点”的班队会活动,让他感受到,原来“我”也很棒!学生一人有困难,大家献计献策来帮忙;学生一人有成绩,大家共同来分享……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让学生逐渐养成以集体为重的意识,感受到同学友好相处的无限快乐。

家校联系。家校联系形式很多,“家长委员会”“家长会”“家长学校”是我校和家长联系的有效途径。从2007年至今,我校德育课题“家长会创新策略的研究”深入开展,创新拓展了“家长会”这个家校联系的平台;“武汉市家长示范学校”的创建过程,使我校家长受到系统家庭育子知识教育,是增进家校联系的有利契机;《给弘小家长的一封信》《告家长书》《家校联系本》等等,是学校伸向家庭的一根根橄榄枝。其中,最让家长感动和喜欢的联系方式,当属家访。我校上至校长、主任,下至班主任、任课教师,都会利用一切机会走进学生家庭,进行分层次、有针对性的家访。坦诚的态度、真诚的交流常常使家长感动,学校也常常在家访过程中了解更多办学的良策,家校联系畅通和谐。

架设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之桥

学校教育离不开社会环境的影响,学校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要让受教育者走出学校,融入社会,为社会的发展做贡献。我校德育工作一直依托社会力量,并创造机会使学生与社会接触,从小养成服务社会的责任意识。我们采取“引进来、走出去”的形式,让学生在社会这所大课堂中得到锻炼。汉阳科技站、省博物馆、汉阳交通大队、武汉铁路公安处、建桥派出所、大桥局桥梁研究所等社会团体的嘉宾都相继被请进我校,对学生进行安全、科学等方面的教育,为学生连通了解社会的一座座桥,成为学校教育的有效补充。

学生“走出去”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很多。利用节假日、夏令营等机会,我校开展了走进福利院慰问孤寡老人活动;师生走进收容站,和流浪儿童同上一节课;孩子们每年的11月9日都要走进汉阳武警消防中队,了解消防知识,参与消防实践;在去年的“四城同创”活动中,我校“文明天使”走进社区,对城市文明“我知晓、我参与、我奉献”进行宣传活动;到汉阳江滩、琴台广场进行歌舞表演,为“环保节约”“生命安全”等主题活动积极宣传……

“引进来、走出去”,在增添学生作为社会人的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的同时,也让社会更了解学校教育,更支持学校发展。

架设人与自然之间的生态之桥

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荣的生态环境是全人类的共同义务。要实现人与自然的理解与融合,关键在人的努力!保护自然环境,顺应自然规律,才能“乘物以游心”,与自然共存。我校将“万物有情、悲怜仁爱”作为架设人与自然生态之桥的主旋律,将教育学生维护地球家园的生态和谐作为重任,立足学校、延伸校外,分层次开展系列德育活动。

校园里。我校树木葱茏,绿草如茵,四季花开,美不胜收。学校德育工作也充分利用优质校内资源,做到人与环境的交融。每棵树上,都有详细的介绍说明,让学生了解树木朋友的年龄、家族、爱好,以便精心护理。很多弱小的树木上都挂了认养牌。几年时间,孩子们在精心呵护小树成长的过程中,自己不知不觉长大,和大自然结下了深厚的情感。另外,在校园的绿地上,常有“小草青青,足下留情”的提示,在校园的花坛边,常有“红领巾环保社团”“志愿者小队”在行动,在大家的关爱下,校园焕发着绿色生机。

第5篇:心灵家园范文

“我不做直销,我能做什么?”

一次和一位做直销的老朋友李先生聊天,听了他的倾诉,我建议他去做其他行业。李先生向我抛出了这个问题,神情凝重。

李先生的这个问题,也许是很多直销朋友内心一直自我叩问的问题。

李先生在1997年开始了自己的直销生涯,其时18岁。和当年众多的直销人员一样,他那叫候从事的是爽安康事业,属于“爽大系”。十几年过去了,当年青涩的青年已步入中年。从青年到中年,李先生基本上没有离开过直销行业。期间也做过贸易和餐厅生意,但都非常短暂。并不是他经营不好,而是他无法适应新的环境。每次都是生意稍有起色的时候,原来的业务伙伴一召唤,他便义无反顾地重返直销业。

“离开了直销这个圈子,我真感到无所适从。”李先生介绍说,十几年直销行业的浸润,他已经习惯了直销行业的文化,只有在这个圈子里,他才有激情,才能感受到人和人之间的相互尊重和鼓励,而鲜花和掌声更是让他觉得生活的美好。

这么多年来,李先生积累了不少财富,名车豪宅早已购置,有幸福的家庭。也许是早已过了原始资本积累阶段,也许是直销大环境的改变,李先生已经走过了原来传销人员过分渲染财富梦想的阶段,也没有了浮夸与欺骗,而是多了一份平实,不再急吼吼地拉人加入直销,只是悉心地管理着自己的团队,帮助业务伙伴销售产品,拓展团队时,充当的是教练的角色;给顾客提供健康咨询服务时,帮助顾客购买适合自己的保健品,充当的是保健顾问的角色;有时候也会参加一些社会公益活动。“我并不是在救赎自己,也没有原罪的概念。只是想通过这些事情让自己获得另一种人生体验。”

原本这样应该是不错的归宿。但李先生并不这样认为。

在直销行业李先生如鱼得水,但一旦离开直销圈子,李先生就会无所适从。“首先是来自社会的不理解,一种根深蒂固的偏见常使我遭受白眼。人们不太愿意与我交往,甚至有种退避的味道。即使想投资做一些生意,也会受到不公待遇。”李先生认为,如果自己像以前一样通过欺骗手段从事直销业务,受到这种不公很好理解,但现在从事的只是一份普通的销售工作,但自己直销员的身份却难以为社会接纳,感觉到心灵无所皈依,面对社会公众,总感觉自己的灵魂在漂泊。

李先生的经历不是个案,而是一种普遍现象。

随着直销行业日益净化,越来越多的直销员在以一种平实的心态从事直销事业,悉心管理团队,带领团队销售产品,并给顾客提供良好的售后服务和消费指导。这与一般的销售人员没太大的差别,就像销售理财产品的销售人员一样,销售理财产品,并提供售后服务和消费指导。但二者受到的待遇完全不一样。尽管很多理财产品没有让消费者获得回报甚至让他们亏损,但这并不妨碍理财产品的销售人员得到社会的尊重。

从更高的层面说,像李先生一样,心态归于平和,经济地位得到提高,内心渴望拥有相应的社会地位甚至是社会尊重,但现实往往将他的这种渴望击得粉碎。

不仅仅是直销人员个人,即使直销企业参与一些社会活动,其付出的成本相比其他行业的企业要高昂。我曾参与过一些媒体举办的活动,发现在标的上,对直销企业的标的要明显高于其他行业的企业。

面对社会公众,直销人的灵魂一直在漂泊。

面对社会公众,直销人找不到自己的心灵家园。

为何失乐园

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当李先生漂泊的灵魂成为一种普遍现象的时候,这一定是行业的问题或者是社会心理层面的问题。

这首先是一个行业问题。

不可否认,直销行业近两年来得到了净化,越来越多的直销人员像李先生一样心态趋于平和,重归销售本质,而少了直销行业以前倡导的“卖梦想”的狂热,多了“卖产品”的理性。越来越多的直销人员懂得回馈社会,积极参加社区活动或社会公益活动,这些都为这个行业做了“加分”。

另一方面,安利、玫琳凯、完美等大型直销企业在塑造品牌的公众形象方面也做出了极大的努力。例如,大量投放企业形象或产品形象广告,积极投身社会公益活动。与此同时,直销企业也在大力规范直销人员行为。

但为什么社会公众仍难以接纳直销群体而导致他们的灵魂在漂泊?为什么直销人员难以在社会公众层面寻找到自己的心灵家同?

“我是学美术的,美术讲究比例问题。”清泉源总经理钟辉从色彩方面做了一个类比,直销行业好的现象与不好的现象就像冷色调和暖色调。如果一幅画的冷色调比例大于暖色调,整幅画的色调便是冷色调,反之亦然。如果把直销行业看作一幅画,尽管也有很多暖色调,甚至暖色调越来越浓,但整幅面中冷色调还是占据较大的比例,看起来仍然是一幅冷色调的作品。这在社会公众看来,直销行业的整体形象仍然是负面的,“局部的改变,仍没有从整体上改变一幅画的色调”。

钟辉也是“爽大系”小身,在直销行业浸淫了十多年,亲身经历了中国直销业发展的各个阶段。

钟辉以自己身经亲历的各个阶段分析认为,在早年,整个行业都非常浮躁,过分放大财富梦想,夸大直销创富的机会,“卖梦想”成为主流,倡导一夜暴富,再加上非法公司假冒伪劣产品横行,不但导致很多人倾家荡产,也让一些心态平和的消费者连最基本的产品收益都难以得到,“整个行业就像一幅全冷色调的画,没有暖色调”。

随着直销行业的日益净化,这种状况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尤其是安利、玫琳凯、完美等企业在组建了超大规模的业务队伍后,产品的销售渠道建设基本完成,尽管它们仍在不断扩充业务队伍,但重点已经转向产品销售,企业战略的改变带来业务队伍宣导方面的改变,发展业务人员已经不再是重点,销售的产品质量又非常不错,在一定程度上带来了“暖色调”。

但一个重要问题是,现在仍有一些公司仍处于直销队伍建设阶段甚至是初级阶段,这时候公司倡导的就是大量发展会员,于是问题便来了,“你销售产品一般不会引起人的反感,但如果你逢人便拉人人伙,则会引起反感;而要拉人人伙,往往要用创富的机会来做吸引,机会还必须说得有诱惑力,于是各种谎言便会出现,这样导敛更大的反感”。钟辉认为,现在相当一部分直销人员仍然在用各种谎言夸大致富梦想,并以之作诱饵拉人入伙,“尽管暖色调增加了,但整幅画仍然是冷色调。这也无怪乎社会公众仍难以改变对直销业整体的看法了”

大量直销员难以找到自己的社会心灵家同,更大程度上又是社会心理层面的问题

试想一想,当社会公众的上空有无数灵魂在漂泊的时候,谁又能够漠视这个现象的存在呢?

直销人员群体难以寻找到自己的社会心灵家同,这又是一个社会心理问题。

社会心理问题的存在,一方面是因为行业自身问题的存在导致社会对整个行业有了不良的看法,另一方面则是由于直销行业自身的封闭,很少做公众沟通,导致误解

产生。

尽管如李先牛一样的心态平和人士越来越多,但由于缺乏公众沟通,尤其是很少通过公众媒体进行沟通,直销行业健康、正面的资讯无法传播到公众层面。所谓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健康的、正面的资讯无法传播,不好的信息仍在四处传播,导致社会公众对直销人群的整体看法难以改变。

社会心理问题的存在不但对整个行业的发展不利,列于打击传销、规范直销也小利。

直销下一步的市场在公众市场,但是当社会公众对直销的偏见没有改变的时候,要去拓展公众市场则会困难重重。人们见了直销人员就退避三舍,可想而知,市场拓展的难度将有多大。

对打击传销、规范直销不利的原因在于,人是有社会属性的,渴望被社会接纳,总是希望找到自我的一种组织归属感。如果社会逐步改变对整个行业的看法,逐步地接纳直销人员而不是心存偏见和躲避,直销人员更好地融入社会后,将与各个组织的社会公众共生共融,更加和谐地发展。如果社会公众将直销人员拒之门外,他们又不能脱离社会组织,便只好投身甚至沉湎于传销圈或直销圈,形成一种恶性循环。

重建之路

直销人员社会心灵家同的重建是一个漫长的工程,是一个浩大的工程,也是需要一个里应外合的社会工程。

良好的从业心态

直销企业有一个不好的从业心态,就是把自己定义为特殊行业,或者是一种新兴的行业。既然是特殊行业,社会公众自然以特殊的眼光审视这个行业。其实直销只是销售模式的一种,甚至是一种普通的销售模式。直销更不是新兴行业,古代的货郎担就是直销,现代直销也存在了100多年,中国直销行业也经过了20多年的发展,根本就不是新兴行业。

完美总裁胡瑞连前年为我出版的《巴菲特教你做直销》一书写序言,标题即为《用投资观重建直销人心灵家园》,更是提出直销其实就是投资,甚至是一种普通的投资理财方式,只不过理财的产品不同而已。如果以投资观审视直销行业,将会更归于平实。

良好的从业道德

钟辉认为,直销人员既然是在从事销售工作,从事的就是一门生意。“做生意不赚钱是不道德的,但不择手段地赚钱更是不道德的。”钟辉认为,现在大部分直销企业和直销从业人员仍然以扩张业务队伍为主,这原本没有错,但用欺骗手段过度夸大致富的梦想和鼓吹直销暴富,甚至采用各种不道德的手段拉人头,还有不少公司销售的是假冒伪劣产品,这便是不道德。如果直销行业不剔除这些不道德的行为,社会公众便难以接纳直销人员,直销人员便难以寻找到自己的社会心灵家园。

良好的文化宣导

面对直销行业各种不良的操作,我们不能指望一部直销管理条例就能一蹴而就地解决所有问题,也不能指望工商、公安机关的打击就能解决问题,更不能指望企业的管理制度就能解决问题(更何况一部分公司还在倡导这类操作模式)。唯有文化的教化和感染才是最好的方式。直销企业尚德,并将其转化为企业文化,系统化地渗透到直销业务队伍中,并形成企业内外的监管机制,不断地宣导,长年累月润物细无声地教化,才能真正净化直销行业,不断地减少冷色调,增加暖色调。

良好的公众沟通

不可否认的一点是,直销近年暖色调在不断增加,但可惜的是,这种增加大多局限在直销圈内部,而很少面向公众传播;大多局限于行业媒体,而很少面向公众媒体。要重建直销人员的社会心灵家园,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借助公众媒体,向社会公众传播直销优秀的另一面,向社会尽可能地传递图画中的暖色调。当社会公众逐渐转变对这个行业的看法后,直销人员的社会心灵家园才有根植于其中的土壤。

社会的适当包容

第6篇:心灵家园范文

关键词:小学语文 快乐 差异 自主 自觉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097(2013)06-0061-02

一、快乐学习――多一些惊奇,少一些刻板

让学生在愉悦、轻松的氛围中学习,能够最大程度地激活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他们的理解力、想象力等也会得到充分地释放;反之,如果课堂气氛沉闷、压抑,学生的学习效率就会受到抑制,语文学习也就失去了味道。久而久之,一迈入语文课堂,学生会产生“受苦”“受罪”的心理反射,为后续的语文学习带来难以消除的心理障碍。

(一)以新鲜去激活

出乎学生的意料,让学生感受到新鲜,在课堂上的某一个环节引爆学生的“兴奋点”,激活学生的学习热情,让他们带着旺盛的求知欲与强烈的好奇心在学习之旅中前行。新鲜、火辣、自然、贴切,是教师对教学技艺的高层次追求,再好的展现形式、组织技巧,重复多次也会不再新鲜。如变换板书,在视觉上求新求变,通过板书的字体变化、布局调整,让不同类型的课文通过板书展现出不同的风貌。比如在教学古诗文类的课文时,笔者用隶书板书课题,教学轻快活泼的诗歌、童话时,笔者又会以“娃娃体”来板书课题,使学生获得多样的体验。

(二)以情绪去感染

当教师迈进课堂的一刹那,他的情绪和心态会对整个课堂气氛造成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要调整好自己的情绪,不做“立不起来的空麻袋”和“没人爱的旧瓷碗”(窦桂梅语),用自身的情绪魅力去感染学生,让课堂活力四射。幽默的教师受到不同年龄段学生的普遍欢迎,他们喜欢老师的语言诙谐、逗趣,让课堂洋溢着笑声,让“苦学”变成了“乐学”。幽默并非与生俱来,我们需要认真揣摩一些大师的语言技巧,深入研究教材,将幽默与教学无缝接合,让学生在笑声中放飞心灵,提升能力。

(三)以情趣去点燃

避免教学过程的单调枯燥,努力让学生的语文学习过程成为一个生动、有趣的过程。通过情趣去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促使他们以更充足的学习动力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大部分学生都喜欢听故事、猜谜语,如果能够根据课文内容精心设计一两个故事或者谜语,能一下子抓住孩子们的注意力,使其变得兴致盎然起来。无论是讲故事还是猜谜语,都要求老师要进入角色,配以丰富的面部表情、适当的肢体语言,才能真正吸引学生。

二、差异学习――多一些赞赏,少一些抱怨

学生的家庭教育不同,个性品质、智力发展也存在差异,教师要认识到这种差异,灵活地采用不同的教学形式、教学手段,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不同层次、不同阶段的学生的都能在语文学习中有所收获,享受到语文学习所带来的成功体验。

(一)分层推进

在一节课中同时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要。在综合运用过程中,注意各层次的互动,通过取长补短、资源共享,促使学生共同提高。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依据班级学生的实际,既要照顾差生的接受能力,设计一些层次较低的问题,又要为基础较好的学生设计一些层次较高的问题。通过协调教学设计中的针对性和层次性,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使全体学生共同发展。

(二)分类指导

根据学生的兴趣和能力差异,给予不同的指导和帮助。注重作业的选择性和多样性,让学生能各取所需,各有所得。

比如在教学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黄山奇松》一课时,笔者布置了极具发展空间的作业:

1.喜欢写作的你,模仿课文写一处让你印象深刻的景色,写出它的特点。

2.喜欢阅读的你,搜集一些关于黄山或其他描写祖国山河景物的资料,开阔眼界。

3.喜欢绘画的你,从课文中找到让你印象深刻的某一个画面,把它画出来。

4.根据你的兴趣爱好,选择其他方式来帮助自己理解课文。

三、自主学习――多一些自由,少一些束缚

避免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产生依赖性和受动性,通过学生“全频道”地参与,让学生的自立意识和自主精神得到提升。

(一)大胆地“放”

将学习自充分交还给学生,让学生有更广阔的自主空间。教师放手让学生自己去预习,提倡学生通过多种渠道,如书籍、网络、电视等,了解课文背景,搜集相关信息;放手让学生去阅读,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引导学生融入情境,形式多样、方法灵活地开展阅读活动;放手让学生去拓展,鼓励学生用个性化的方式表达学习结果,为学生开辟一个展示自我的新舞台。

(二)巧妙地“扶”

摈弃硬性灌输,巧妙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使师生互动的过程成为一个启迪智慧、沟通心灵、陶冶情感的过程。在教学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二泉映月》一课时,笔者先引导学生思考:当阿炳再次来到二泉时,他会怎样哭泣、怎样叹息、怎样倾诉,又会怎样呐喊呢?帮助学生敞开心扉,倾听阿炳的诉说,从而感受阿炳内心的苦与悲;接着笔者播放《二泉映月》,请学生轻轻闭上眼睛,在乐曲声中让学生的心灵随着阿炳的心一起跃动。

四、自觉学习――多一些严格,少一些放任

教师对学生的热爱和信任,并非是一味地宠惯。学生的不思进取、松松垮垮在很大程度上是源于教师对学生的放任。严慈并济,对促进学生自觉、自律、自尊、自重的品格的形成具有积极影响。

(一)准备更充分

教师的课前功课做得越充分,课堂上学生自主学习的效率就会越高;越是自主、探究、合作的课堂教学,对教师的课前准备工作要求越精益。从学生阅读心理出发,笔者通常分三个板块备课:

1.“未成曲调先有情”

营造强烈的阅读期待,为后续教学的顺利展开奠定良好的基础。

2.“读书不觉春已深”

熟读课文,为后续文本的感悟、品评提供前提和保障,注意朗读方式多样化。

3.“涵咏工夫兴味长”

引导学生研读文本,要根据学生的兴趣找准触发点,从学生最感兴趣的地方、引发学生迷惑的地方、勾起学生想象的地方着手,将研读引向深入。

(二)要求更细致

第7篇:心灵家园范文

论文关键词:营造留守儿童温馨心灵家园

 

“离开家乡爹和娘,背上行李走远方。酷暑寒冬多保重啊,打工路上自己闯。”郑源的《打工行》这首歌唱出了无数农民工背井离乡、出外打工的坚韧和辛酸,他们本希望通过自己的艰辛努力,让孩子能有条件上好学,读好书,日后有出息。但大部分人是事与愿违,结果是“挣了票子误了孩子”。他们把孩子留在家里,孩子由夫妻一方抚养或由祖辈、亲戚代管,他们的孩子成了留守儿童,这样造成了一个家庭问题,也是一个社会问题。这些父母一年到头在外忙于打工,没有时间和精力过问孩子,对孩子内心的困惑、需求、兴趣无法关注、教育、引导,造成孩子思想道德滑坡、行为习惯欠佳、学习成绩低下、安全隐患多等诸多问题。而这些问题都与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有关。他们渴望得到关爱,渴望沟通理解,渴望帮助指导,但现实让他们苦闷迷茫,忧郁焦虑,孤独无助,内向自闭,他们的心灵是一片孤寂的荒原。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我认为班主任大有作为。班主任与留守儿童朝夕相处,最了解他们,又与留守儿童的家长能保持很好的联系,可以在关爱留守儿童起到桥梁纽带作用。

关爱留守儿童,首先要了解他们的基本情况,这是走进他们心灵的前提。班主任先让他们自己填表或写自我介绍,然后通过家访等形式,全面、深入了解留守儿童。

其次,班主任要深入了解留守儿童的心理需求。班主任通过谈心、调查,了解留守儿童的心愿。如果学生不便向父母倾诉,班主任代为转达;如果是不当的心愿,班主任引导他们正确认识。还引导他们树立远大理想,让他们有追求,有奋斗的动力。还引导他们学会倾诉,有了委曲和困惑可以向老师、朋友、父母倾诉,也可利用作文和日记倾诉论文的格式。

留守儿童长期远离父母,常常孤僻、胆小幼儿教育论文,自卑心理严重。班主任应引导班级学生关爱留守儿童,组织“关爱留守儿童的帮扶小组”,开展“我和留守儿童交朋友”等活动,让他们感受到班级如家一样的温暖。另外还要让他们为班级做贡献,让他们能力得到发挥,心理有归属感。

培养留守儿童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及人际关系。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以避免留守儿童心理孤独,可以满足儿童归属和爱的需要以及尊重的需要,对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有着不可磨灭的作用。班主任要了解关注留守儿童的交友问题,发现交友不当,应引导他们及时处理。

留守儿童最缺少的是父母的关爱和呵护,长期缺乏父母的陪伴。为了留守儿童能够像其他儿童一样健康快乐的成长,班主任应要求他们的父母与留守儿童进行密切沟通,每周至少通话一次,每学期至少回来探亲一次,或者孩子到父母工作地去探亲一次。并教会家长通话时多听孩子倾听,多引导,少教训,少说教。

留守儿童常常由单亲、祖辈、亲戚做留守监护人,由于他们忙于家务与农活,与孩子沟通少,疏于对孩子的关爱,加之缺乏科学的家庭教育知识,所以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很多。班主任要多和留守监护人联系,了解学生情况,并和他们讨论教育管理方法,并为他们出谋划策,提高他们的教育管理水平。

引导留守儿童提高自我调控能力。留守儿童自我调控能力的程度对其心理健康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首先,对留守儿童进行适当的情绪调节,帮助留守儿童抑制或削弱其不良的情绪,使其正确面对现实,学会调整自己的心态,提高对社会的适应性,重建自信心,克服自卑、疑虑等不良心理使其身心能够健康发展。其次加强留守儿童的自控能力,提高意志力。鼓励留守儿童正确面对眼前的挫折,敢于挑战。

留守儿童这个弱势群体,太需要社会的关爱,而班主任能给予留守儿童爱的补偿,能给予他们心灵的沟通和至诚的呵护。让每一个班主任给留守儿童营造一个温馨的心灵家园,让他们的心灵之花在阳光下绚丽绽放吧!

第8篇:心灵家园范文

关键词:萨黛特;女诗人;家园;情感

一、敏感与顽强的青年女诗人

萨黛特・加马力是当代新疆柯尔克孜族文坛少数民族女诗人的杰出代表。这位出生于新疆阿克苏地区一个干部家庭的女青年是柯尔克孜族文坛首位及唯一一位运用汉语进行诗歌创作的女诗人,在新疆多民族文坛具有一定的影响力。根据她本人的介绍,幼年的萨黛特经常随家人去库勒草原和那拉提草原看望亲属,故乡那群映衬着皑皑雪峰的美丽草原给她年幼的心灵留下了一生难忘的记忆,当时她常常一个人面对草原美景自言自语,诗人的气质已悄然萌生。当她怀揣着梦想踏入大学门槛之后,由于从小体弱多病,曾经的舞蹈梦也慢慢改变为对于大提琴,对于音乐的痴迷。这些幼时的经历渐渐突显出萨黛特对于节奏和韵律的独特天赋,对于后来诗歌创作上对于节奏的把握,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1981年,就读于西北民族大学艺术系,年仅13岁的萨黛特不幸患上胸膜炎。她并没有因病魔的缠身而放弃学业,而是顽强与病魔抗争。在枯燥的病房里,她如饥似渴的阅读着各类文学方面的书籍。1984年,“九叶诗人”唐祈老师和萨黛特住在了同一层楼的病房,唐老看到了她一直在趴着写的一些作品。认为她极有创作潜力,便收她为学生,但凡回家唐老都会带文学及诗歌的有关书籍给她。在唐老的培养教育下,萨黛特在诗歌创作上取得了不小进步。并于1985年在《飞天》杂志上发表了她的处女作。

在后来的诗歌道路上,萨黛特不断创作,在《民族作家》、《中国西部》、《人民日报》、《甘肃日报》、《西域文化》等等报刊杂志上发表了上百部作品。1999年出版的个人诗集《寻觅》入选新中国成立60周年少数民族文学作品选《诗歌卷》。

在2009年,她被新疆作家协会推荐到鲁迅文学院第十二届中青年作家高级研修班深造。

这些特殊而奇妙的经历一点一滴地造就了如今这位柯尔克孜族女诗人,也是形成萨黛特个人创作风格和特色的重要因素。

二、“乡愁”的内涵

家园是萨黛特诗歌中最重要的思想主题,是她诗歌的灵魂。对于家园和故乡永恒地追求是她的诗歌带给我们最美的感触。

“美丽的额尔齐斯河,你像群鹿奔跑在草原之上”(《黄昏》);“晚霞染红了翠绿的山岗,毡房前羊在叫、狗在吠,姑娘在歌孩子们在笑;袅袅炊烟带着阵阵肉香飘向冰峰雪谷”(《新的草原诞生》);“幼鹰的目光早已磨损了,山脉的肩头,像云杉那样的人也会老的。此时在童年的山岗上漫步,风,一动不动,似一缕乡思凝固。”(《在童年的山岗上漫步》)萨黛特为我们所描绘的这一幅幅草原画卷中,人与自然近乎完美的和谐,字里行间都流露出萨黛特浓厚的思乡情怀和对于草原的灵魂寄托。然而在这些美丽的背后隐藏的萨黛特对于精神和心灵家园的变化隐隐不安和失落。在故乡传统文化和生活方式悄然改变,现代文明一步步沁入到故乡的血脉使之变得面目全非,儿时的记忆中美丽的自然家园遭到破坏和冲击后,萨黛特的心灵是迷茫和哀伤的。《驯鹿》中萨黛特这样描述到:“从马鞍上刚下来,就成为公园的游客,唉,这真是想也想不到的驯鹿。”草原人的后代成为城市里失去自由、野性和自然之气的“驯鹿”。这种改变另诗人的心灵感到惶恐又无奈。①“栅栏”作为又一个典型体现城市对于人类心灵束缚的意相,在萨黛特的诗中也经常出现。《怕哈提》中的“离开城市和栅栏”,是作者内心的呐喊,对于城市文明的抵触,对于童年生活的怀念等等复杂情感纠结中迸发的呐喊。

三、对爱的渴望

萨黛特作为女性诗人,情感充沛且细腻,又孕育和熏陶在新疆多元文化之下。加之她拥有着独特的民族性格,良好的天赋。当这些因素结合在她身上,萨黛特的爱情诗便能带给读者特殊的审美愉悦。

萨黛特的爱情诗没有很多火热激情的抒发,更多是温婉细腻,如同草原的夜色,静谧且安详。《动情的人》中这样写道:“究竟是在哪一个夜晚,你成为我生命里,另外一种星光。穿越众多的人群,我看到的是你,周围全是消逝的流水,大雾袅袅浮动,守护着,芬芳的花园。”《缘》中这样写道:“那是一个温暖的夏日,我们在草原的小溪中,在那洁白的月光下,我俩并排坐着。在夜里他一句我一句,看着对方的眼睛,在妩媚的目光下,谛听暴风雪般的激情。”萨黛特的爱情诗中多有清新淡雅的表达,但这一切的美好情境似乎都蒙着一层哀伤的薄纱。她在诗中似乎总是触摸不到她的爱人,抑或是孤独的等待。《动情的人》中又有这样的描写:“给我灵感的人,今夜我想念的只是你,今夜的灯一直亮到天亮,把我的爱情纳入怎样的情节,在灯光下写下最后的结局。”《爱情》这首诗可以最完整的展现萨黛特爱情诗中的忧伤:“冬夜,我在黑暗中梦见了你,第二天阳光便照亮了冻土地,我说话的口气,走路的姿势,多像你黑色长长的影子。这影子有时映在琴弦上,默默地漫在音乐大厅,我喜爱你像豹子一样的性格,你却走了,什么话语也没有留下。我常常触摸你高高的鼻梁,青春的河流上缓缓地升起绯红的朝霞,你滚烫的眼泪滴落在我的手心,像一朵火焰映照出你忧郁的暗影。啊,这影子会回来,一定跟着阳光,回到我音乐的殿堂。”对于爱情,萨黛特的诗表现的审美体验是令人记忆深刻。

而在一些爱情诗中我们能感受到一些更深长的意味。似乎萨黛特想表达的爱不仅仅是之于一个触摸不到的爱人,而是之于自己内心对于民族的归属,对于精神家园的归属。《情》中她这样写道:“我们为什么分离,我们并不愿分离,我们曾在旧居有过海誓和山盟,永生永世在一起,然而旧居,让我们无情的分离。我们曾是飞翔的野鸽,灰色的翅膀却被截断,再也不能把这颗心,送上蓝天与鹰同翔。”一个个画面将读者带入的不仅是凄美的爱情里,还有萨黛特心中的故乡和家园。

四、特殊的民族情感

作为运用汉语创作诗歌,表达情感的女性诗人,萨黛特扎实的文字功底以及极高的天赋使她的作品令读者印象深刻。而这都和萨黛特年轻时代的人生经历有密不可分的联系。疾病的打击,常年在外的求学经历都使得萨黛特更加坚强、成熟。而随着时间的推移,阅历的丰富,对于自身民族身份的认同和归属意愿都愈加强烈。《牧羊姑娘》中有这样的描写:“我的库姆孜琴,在毡房呜呜的奏响,那不是琴弦在响,是我心中升起的曙光。昭苏俊马场,来了一位牧羊姑娘,她喜欢唱歌,带着难忍的悲凉,她愿歌声将今日的曙光,卸在翠绿的俊马场上。”这一幅幅景象,将我们内心带入柯尔克孜姑娘身边,与她一同感受这歌声和这情感。《奇想》中这样写道:“故乡,你美丽的阳光,如风轻践梦呓,如浪扑向心尖,那牲畜却静静而卧天边。唱歌的柯尔克孜姑娘放下奶桶,喊一声静默的小山岗,这淡红色的天舍,仿佛要把强盛的夏季撞碎。阳光下谁向我吹来牧笛,是草原中午带白毡的,风。”将风带上白毡,如此美妙的描写,精巧地将柯尔克孜民族文化的符号融入诗歌中。奶桶和小山岗的细节描写,也从侧面让我感受到萨黛特浓烈的民族感情。她的感情不同于其他诗人是在于生活成长在城市的漫长经历,另故乡和民族离她愈发遥不可及。故乡和民族是萨黛特心灵的遥远寄托,也是她精神灵魂的奠基之石。

五、深远意义的贡献

童年罹患疾病及汉语创作等特殊的因素成就了这位载入柯尔克孜文学史册的女性诗人。作为运用汉语创作的柯尔克孜族女诗人,她驾驭汉语的能力在很多层面已经超越一些汉族诗人,而在社会文化层面,她同等接受了汉语诗歌传统的熏陶,得到20世纪诗歌文化的沐浴,还获得了本民族诗歌精神的陶冶。②所以在建构自身写作风格和文化个性方面,萨黛特能够带给我们充满多元感官审美体验,由此她有着各方面独特的优势。在她的诗中不同意象和符号以及场景的描写,读者都很难在其他作者作品中体会到。这多种特殊相结合,成就了萨黛特的独一无二。

对于柯尔克孜文学,她的唯一性不仅是开创性的贡献,且意义是极其深远的。作为全国五十六个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柯尔克孜族诗人中萨黛特很好的填补了汉语创作的空缺和汉语诗歌匮乏的窘境。这对于弘扬本民族文化和精神以及其他方面都有积极的作用。而在新中国双语教育政策在民族地区的普及下,相信一代又一代年轻诗人能茁壮成长,萨黛特也会是各民族年轻诗人的目标和榜样。(作者单位:西北民族大学文学院)

注解:

①《新疆少数民族女诗人情感审美特征之比较》张华 昌吉学院学报2007年11月。

②《生命的突围与审美的重构――论中国当代少数民族先锋诗人的文化策略》 阿库乌雾 《文坛纵览》 1995年5月。

参考文献:

第9篇:心灵家园范文

关键词: 幼儿园;家长;家园共育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1-157-01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而幼儿园家长工作的根本就在于充分发掘、利用丰富的家长资源,最终实现家园互动合作共育,而我们在班级家长工作中却存在一些问题:

一、以教师为中心,要求家长配合工作

在幼儿园活动开展中,常有教师向家长提要求,比如收集废旧材料、带孩子去某地游玩、或者购买一些物品,而没有向家长解释为什么要带材料入园,对教育教学活动有哪些帮助,在活动完成后又没有及时向家长展示教学成果,造成家长不知道幼儿园的目的,逐渐产生抵触情绪,对配合工作感到厌烦。

二、教师对家长的指导流于形式

每个班都设置有家园联系栏,有的教师直接在报刊、杂志或网络上摘抄、打印关于幼儿教育的文章贴在家园栏内,长时间没有更新。有的教师在家长会上让家长成为听众,以教师单方面的讲授为主,家长没有时间思考,更没有时间表达自己的看法,甚至于教师所讲内容无法引起家长共鸣,很难被家长接受,这样的家长会显然是失去意义的。

三、教师与家长的沟通效果不佳

沟通是构建和谐家园关系的重点,有的教师与家长很多话聊,可是内容过于宽泛,没有聚焦在孩子身上,既达不到向家长宣传幼儿园教育理念的目标,还容易给家长留下教师不专业,不关注孩子的印象。有的教师与家长沟通内容不全面,只说幼儿在幼儿园的不好表现或单一方面的问题,(比如:今天打人了,饭吃不完,午觉时还是睡不着。)不能让家长全面的了解幼儿的在园表现。有的教师与家长的交流很被动,只有家长主动询问或发生突发事件时才和家长交流。还有的教师则是只和某一些家长交流,忽视了另外一些家长,造成家园交流机会的不均等。

四、教师与家长互相不理解

在遇到一些突发事件时,教师和家长站在不同角度考虑,造成一些冲突。像幼儿在园不小心摔伤后,有的家长指责教师不负责任,没有尽到照顾好孩子的责任,而教师则会感到委屈,一个教师要组织十几个孩子活动,活动中孩子磕磕碰碰也是难免的。久而久之,家长对教师的工作产生不信任,教师也对家长产生抵触情绪。

以上的问题严重影响了家园合作的有效性,甚至让家园关系变得紧张,为此我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

1、教师和家长尚不明确确家园合作的主体

部分家长认为孩子送到幼儿园以后,一切就是教师的事,平时也疏于对孩子的教育,只是管理孩子的衣食住行。教师也没有树立正确的家长观。新时期的家长观至少应基于两点认识:一是将家长看成平等的教育者和可充分利用的教育资源;二是明确幼儿园与家庭,教师于家长是一种主导与主体、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

2、教师在指导家长工作时责任心、专业性有待提高

有的教师认为自己的职责就是教育幼儿、管理幼儿一日生活,对家长工作敷衍了事。在具体指导家长时说套话、空话,家长实际上并没有得到来自教师的帮助。

3、教师没有深入了解家长的需要

一般来说,家长都渴望和教师交流,了解幼儿在幼儿园的情况。实际的情况是:1、家长和教师交流机会不均等,教师经常和个别家长交流,忽视了许多没有主动与教师交流的家长。2、教师和家长交流的内容过于单一,家长也不好意思问,造成家长对幼儿全面的情况不了解,心中始终存有疑惑。

基于这些原因,家园共育的实效大打折扣,经过实际工作,我们尝试了以下改进问题的策略:

1、全面了解班级幼儿的家庭情况

在开学初尽快了解班级所有幼儿的家庭情况,包括:父母姓名、工作单位、家庭住址、经济状况,家庭成员情况等。了解了这些基本信息,教师可以初步分析家长需求,提前做好准备,做到“有的放矢”、“有备无患”。

2、教师调整自己的角色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