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固定资产和不动产范文

固定资产和不动产精选(九篇)

固定资产和不动产

第1篇:固定资产和不动产范文

关键词:城际铁路 委托运输管理 固定资产管理

为提高城际铁路运输效益和效率,加强城际铁路的专业化管理,目前新建城际铁路均实行委托运输管理。城际铁路公司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和中国铁路总公司关于委托运输管理的有关规定,经公司内部决策程序,将城际铁路运输设备设施、运输移动设备委托国铁和国铁控股等具有较高铁路运输专业管理能力和丰富管理经验的铁路运输企业进行管理。委托运输管理模式下固定资产的所有权与使用权分离,城际铁路公司作为委托单位拥有投资所对应的铁路设施、设备及相关资产,国铁和国铁控股企业作为受托单位按《委托运输管理协议》约定将城际铁路资产按专业分别下达到所属站段,由站段在运输生产过程中使用和进行日常管理。固定资产是城际铁路公司主要的生产资料,是城际铁路运输生产的重要物质技术基础,在委托运输管理模式下,如何加强固定资产管理,充分发挥固定资产的效能,提高固定资产的使用效率显得尤为重要,本文结合某城际铁路公司固定资产管理的现状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浅谈几点建议。

1.固定资产管理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城际铁路建成运营后,城际铁路公司的管理体制由基建模式转向运营模式,运营管理处于起步阶段,固定资产管理按照“统一核算、归口管理”的原则由财务部门负责统一核算,工程部门管理建设的线路,车站房屋、建筑物资产,技术装备部门管理购建的信号设备、机械动力设备、运输起动设备、传导设备、电气化供电设备等资产,物资部门管理采购的仪器仪表、工具及器具、信息技术设备等资产,征地拆迁部门管理沿线征拆的土地、物业等资产,综合部门管理其他管理用固定资产。国铁和国铁控股企业所属站段按专业管理类别对受托管理的运输资产进行实物管理和使用、日常维修、保养。根据城际铁路公司目前的管理体制、机构设置、部门职责以及委托运输管理后固定资产管理的实际情况,笔者认为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1固定资产核算不完整

城际铁路通过初步验收后,由于各种原因,线路正式开通运营后一直未能办理竣工财务决算,资产管理部门没有及时完成固定资产建账资料的整理、审批,财务部门按照规定要对已经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的固定资产进行入账处理,由于没有竣工决算和正式验收,只能根据工程预算或者工程实际成本对固定资产按分类进行预估入账,根据资产类别按分类折旧率和年限平均法计提折旧。由于征地拆迁费用办理结算滞后,征拆取得的土地等物业无法分摊或者单独计入固定资产。签订《委托运输管理协议》后,跟运营相关的固定资产大部分已经交付受托单位管理使用,资产的实物管理与价值管理已经分离,城际铁路公司对委托管理的固定资产的现场情况不熟悉,对固定资产的管理主要体现在对资产台账的管理,由于对固定资产没有全部按明细进行核算,部分固定资产无法建立卡片,只能按资产类别笼统登记固定资产台账,实际没有全面掌握委托管理固定资产的明细情况和现实状态,对整个委托运输管理和生产经营情况的掌控带来很大不便。

1.2固定资产管理制度不完善

城际铁路公司将固定资产委托管理后,由于《委托运输管理协议》中没有固定资产管理的具体条款,委托单位也没有与受托单位制定相应的固定资产管理细则,对固定资产的购建、更新改造、验收交接、转移使用、日常维护、定期清查、损失报废等管理流程没有明确的规定,对双方单位的固定资产管理部门、财务部门的职责权限没有明确的规定,导致托管的资产在管理程序和管理制度上不完善,双方的权利义务不明晰。与运营相关的固定资产委托给国铁和国铁控股企业后,实际由国铁和国铁控股企业的所属站段对受托管理的运输资产进行使用、日常维修和管理。国铁和国铁控股企业往往重视自有资产的管理和考核,不自觉的产生 “内外有别”的意识,忽视或者放松对受托资产的管理,站段与委托单位没有直接管理关系,对受托资产的管理自上而下的形成“外单位的资产,跟我没有关系,管理好坏都一样”的消极思想,因此要加大固定资产管理力度,确保资产安全、完整,充分发挥资产效能,提高资产使用效率,就必须建立固定资产管理考核机制,制定相应的激励和约束措施,树立和调动站段管理受托资产的责任感和积极性。

1.3固定资产日常管理不到位。

由于托管固定资产实物管理与价值管理分离,相关管理和考核机制不健全,城际铁路公司无法实时掌握固定资产的使用状态、技术状况和使用效率。在固定资产的日常管理工作中,委托单位与受托单位按各自需求建立固定资产台账,从不同角度对固定资产进行管理,但从管理情况看,委托单位固定资产台账与受托单位固定资产台账没有经过相互核对,不一致的问题突出。固定资产发生使用状态变更,一般由城际铁路公司的资产管理部门根据动态变更的实际情况办理相关手续,并调整技术履历簿和档案,及时通知财务部门进行账务处理,确保固定资产账卡物相符。由于受托单位只负责资产的实物管理和使用,不负责资产的会计核算,容易出现不及时、不准确地向委托单位提供固定资产变动信息,导致固定资产动态管理不到位。受托单位在托管城际铁路运营资产的同时,也管理着自身国铁或国铁控股铁路的运营资产,在资产使用过程中,存在将城际铁路的运输移动设备在未告知委托方的情况下,无偿用于国铁或国铁控股铁路的现象,严重影响托管资产的自身使用效率。城际铁路公司每年需要对固定资产进行清查盘点,由于委托单位与受托单位日常沟通协调少,管理部门衔接不上,资产清查基本没有落实,委托单位无法发现已毁损、遗失的资产,无法了解应报废、已闲置的资产,对受托单位资产管理的漏洞不清楚,这对受托资产的安全性、完整性带来极大风险。

2.固定资产管理的建议

2.1加强固定资产会计核算

2.1.1及时办理竣工财务决算。办理竣工财务决算是准确、完整核算铁路建设期间形成固定资产的重要先决条件,城际铁路公司要加强对竣工财务决算的组织领导,组织专门机构和人员,尽快完成竣工财务决算的编制工作。财务部门根据竣工决算对已按分类预估入账的固定资产和其他未入账资产进行调整和核算,准确计提折旧,建立固定资产明细分类账,完善各项固定资产卡片,进行账账、账卡、账实核对,确保账卡物相符。

2.1.2积极运用铁路固定资产管理系统。铁路固定资产管理系统是铁路财务会计管理系统的子系统之一,是铁路企业财务人员进行固定资产管理和计提折旧的重要工具。城际铁路公司要加强对财务人员的培训,将铁路固定资产管理系统尽快运用起来,在系统中建立固定资产基础数据,登记固定资产卡片和台账,及时完成资产动态处理,完整登记资产大修记录,按时进行资产折旧处理,准确进行凭证编制,根据实际情况完成资产减值准备计提和会计变更,熟练运用资产统计查询功能,提高财务人员对固定资产的核算管理效率。

2.2建立健全固定资产管理制度

在委托运输管理模式下,城际铁路公司要理顺固定资产管理关系,明确管理责任,就需要因地制宜的与受托单位制定固定资产管理细则,对双方的权利义务予以明确,并建立和完善管理岗位责任制度与考核奖罚制度,对固定资产管理工作进行激励和约束。在管理流程上建立健全固定资产更新改造预算制度,固定资产日常维护制度,固定资产移交、处置制度,固定资产清查制度;在管理考核上建立健全科学可行的管理考核体系,对固定资产的经济效益和使用效率进行分析和评价,制定固定资产考核指标,对管理工作责任制落实情况、管理人员责任心及业务能力以及账实相符率、维护成本率、资产利用率、资产闲置率等指标进行定期考核,使固定资产管理有章可循,有责可究,使委托管理的固定资产得到有效的控制和管理。

2.3加强固定资产日常管理

2.3.1对固定资产购建、更新改造实行预算管理。为规范固定资产购建、更新改造管理,提高项目资金使用效率,需要对购建、更新改造项目实行预算管理,明确纳入预算管理的资产范围和委托单位、受托单位的职责权限,保证项目资金来源和用途,对项目方案进行充分论证,最大限度地发挥投资效益。在预算管理程序上,实行建议预算管理、年度预算管理、调整预算管理、应急项目预算管理,项目的立项、勘察设计、概预算审查、招投标、实施等建设管理工作由受托单位按照预算管理程序执行,工程结(决)算由委托单位按预算规定办理,委托单位对受托单位的建设管理过程及预算执行情况进行审查、监督、不定期检查和后续评估工作。

2.3.2强化固定资产动态管理。在固定资产的日常管理工作中,委托单位与受托单位要按专业分类建立固定资产台账,动态反映固定资产购建、移交、使用、维修、调拨、拆除、报废、价值变化等情况、并定期进行相互核对。新建、改建、扩建和购置的固定资产验收交付使用,委托单位与受托单位根据“新建(购置)固定资产验收交接记录”和其他结算资料办理交接手续,委托单位列账建卡。盘盈、盘亏固定资产,委托单位与受托单位应查明原因,分清责任,由受托单位编制“固定资产盘盈、盘亏理由书”,按审批权限经批准后由委托单位列账处理。拆除、报废固定资产,委托单位与受托单位应组织人员进行鉴定,由受托单位编制“固定资产拆除、报废申请单”,按审批权限经批准后由委托单位列账处理。固定资产使用状态及保管地点发生变更,委托单位与受托单位应组织人员进行确认,由受托单位编制“固定资产使用状态及保管地点变更申请表”,按审批权限经批准后由委托单位调整固定资产账项。委托单位要积极运用铁路固定资产管理系统,及时完成资产动态处理,确保固定资产账、卡、物相符。

2.3.3加强固定资产定期清查管理。为保证受托管理的固定资产安全、完整,城际铁路公司必须建立健全固定资产清查盘点制度,明确受托固定资产清查的范围、期限和组织程序,年度内定期或不定期组织对受托固定资产进行清查盘点,年度终了前,必须进行一次全面的清查盘点。清查盘点可以结合设备检查和春、秋季鉴定进行,移动使用的受托固定资产应重点检查,确保可移动的固定资产设备不被挪用至其他线路。固定资产清查小组由委托单位与受托单位的财务部门、固定资产归口管理部门以及受托单位的固定资产保管、使用部门组成。各个部门在资产清查过程中将各自的账、卡与固定资产盘点清单进行核对,根据盘点结果填写“固定资产盘点报告表”,清查盘点发现固定资产账实不符或者闲置的,各个部门应及时查明原因,提出处理意见,按照规定的程序和权限批准后作出相应处理。

参考文献:

第2篇:固定资产和不动产范文

一、高校固定资产的特点

1.固定资产的来源渠道多元化。 随着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化,高校固定资产的来源渠道不断拓宽,可以用财政拨款资金购置、用事业性收入增加、在经营过程中形成,也可以用商业贷款购置,还有社会的捐赠及上级的调拨等等。多种来源的固定资产共同服务于高校的教学科研活动。

2.固定资产形态的多样性。高校固定资产具有形态多样、种类繁多、分散面广、数量大、价值高的特点。

3.非经营性资产与经营性资产并存。 现在,高校固定资产除用于教学科研活动外,还用于非独立核算的经营活动和校办企业,经营性资产和非经营性资产并存,共同成为高校办学的物质条件。

二、高校固定资产管理的现状

高校在固定资产管理方面还存在着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固定资产管理的认识不足,管理过程缺乏有效性。长期以来,国家大包大揽的投入体制形成了高校对固定资产重投入、轻管理的错误理念,强调资金的管理,忽视物资的管理。同时,高校资产购建以各部门为主,“谁购建谁拥有,谁拥有谁使用”的现状形成了资产名义上是学校所有,实际上是使用部门所有的管理体制。在这种管理体制下,由于资产管理与资产使用部门间的责任不明确,未能有效共享信息,以致管理不到位,造成资源的浪费和管理效率低下,甚至资产被挪用、侵占或流失。

2.固定资产内控制度不健全,管理方法和手段滞后。不少高校的固定资产制度不健全。在资产的购置、验收、保管、使用等各环节没有清晰和规范的处置程序和处置方式。同时,管理手段依旧停留在手工登记和监管资产上,数据有陈旧和静态的特征,不能及时反映资产的存量分布和动态变化。账面数与实物数长期不核对,以致家底不清,资产账、卡、物不相符。

3.固定资产管理机构分散,职能不清。固定资产管理是对属于学校的固定资产进行组织、协调、监督和控制等的一系列活动。许多高校没有设立专门的固定资产管理机构,各类固定资产分散到各使用部门管理,,财务部门负责资金核算,教务部门负责教学科研设备管理,总务部门负责行政办公生活用品及设备的管理等等。从表面上看都具有一定的权威性,都是在行使管理职责。但实际上,由于分块管理,缺乏密切配合,致使固定资产的管理缺乏有效的协调和控制。

4.综合利用率低,缺乏资源共享。受政府办学体制的影响,很多高校对固定资产的管理至今仍局限于资产账面管理,对资产使用状况没有监督。同时,没有建立资源共享机制,对闲置资产漠不关心,使国家花钱购置的教学、科研设备形同部门的私有财产,甚至局限于个别人来使用,造成高投资、低效益的现象。

5.账外物资缺乏严格管理。目前高校固定资产来源已具有多样性,除了统一购置外,还有无偿调拨、捐赠和用“小金库”购置的物资等等,按规定这些固定资产取得后必须登记入账。

三、采取有效措施加强高校固定资产管理

1.观念创新,推进预算管理与资产管理的有效结合。本着“经营学校”的理念,盘活存量资产,以依法理财的思想管理学校固定资产,突出资产管理的整体性原则和效率性原则。充分重视资产纳入预算管理的重要性,通过对资产的预算管理,克服资产的重复购置,调节闲置资产,做到物尽其用,增强经费使用效益,有利于杜绝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重钱轻物”、“重购轻管”的现象。

2.完善体制,解决多头管理和责任主体缺位问题,实现资源的整合。建立和健全高校固定资产管理责任制,实行单位主要领导、分管领导、物资管理部门、使用部门负责人的分级管理责任制。明确各自的职责范围,做到层层落实,责任到人。加强对固定资产购建、保管、使用、维护和盘存等环节的管理和监督,维护国有资产的安全。由于高校固定资产使用的无偿性和运动的非循环性特点,应明确由学校财务处和学校设备处(或总务处)进行管理。以确立高校固定资产管理的责任主体,避免看起来谁都管,其实谁都不管的现象。其管理目标是合理配置、安全完整和有效使用。

3.完善政府采购管理体制及监督机制,规范高校固定资产采购工作。努力实现节约资金和确保质量之间的平衡。要杜绝政府采购过程中的权钱交易和其他腐败行为,必须遵守政府采购有关法律制度,努力实现政府采购的信息公开、过程透明、行为规范和手续完备。

4.建立固定资产清查制度。固定资产清查是核对固定资产账、卡、物三相符的一种方法。它不仅可以保证固定资产管理的全面、准确,而且也是监督固定资产安全、完整,挖掘使用潜力的有效措施。对固定资产清查可采取局部清查与全面清查、定期清查与不定期清查相结合的办法。清查盘点既要查数量,又要查质量,每年末首先由部门自查清点实物,按照固定资产类别填制固定资产盘点表,报资产管理部门核对账目,然后由学校固定资产清查组对固定资产进行全面清查,发现问题,查明原因,属自然损耗按照报废程序办理,属其他原因,追究相应人的责任。领导变动、经管人员变动,也要对其管理使用的固定资产进行清查,并办理相关交接手续。

5.借助计算机网络优势,实现资产的动态管理。随着社会的发展,要求我们必须用科学的现代化的手段进行管理。 结合财政部门的要求,使用计算机固定资产管理软件。其特点是:①可以建立高校固定资产数据库,通过共享数据源,可以及时直观地掌握最新数据,实现动态管理。同时,还可以取消手工记账,物资管理部门不再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整理账目,摆脱了繁重的手工劳动,提高了工作效率。②菜单分级显示,操作简便、灵活实用,各部门及各类物资的帐、卡对应和数量、价值和分布一目了然。能够在处理大量数据的情况下,保持极高的运行速度,保证数据的可靠与安全。这对于固定资产的规范管理,确保固定资产合理安全高效的使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3篇:固定资产和不动产范文

关键词:公安机关 固定资产 信息化管理 建议

随着全国第二十次公安工作会议的召开,各级政府对公安机关的投入逐年增加,目前,各级公安机关的办公业务用房、专用器材装备、办公设备等固定资产不断增多,而且资产类别也越来越多。在固定资产规模日益扩大的同时,运用信息化管理手段加强公安机关固定资产管理的要求也越来越迫切。

一、公安机关固定资产的特点和管理现状

公安机关固定资产,是指单位价值在规定标准以上,使用年限在一年以上,在使用过程中能基本保持原有物质形态的资产。是公安机关履行职能,打击敌人、保护人民、惩治犯罪、服务群众、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重要保证。

因此,公安机关的固定资产管理也具有不同于其他部门固定资产的特点和状况,具体表现为:

(一)固定资产种类繁多,资产管理非专职专业人员

根据《公安部机关固定资产管理办法》规定,公安机关的固定资产分为房屋及建筑物、通用设备、专用设备、交通运输设备、电气设备、电子产品及通信设备、仪器仪表、计量标准器具及量具、衡器、文艺体育设备、图书文物及陈列品、办公家具等十大类。这十大类中又分别包含了很多小类和多种设备,尤其是公安专用设备按照《公安业务专用固定资产分类与代码》划分又有近20个小类,如此庞大繁多的资产种类给管理带来了很大的难度。而许多公安机关没有专职专业的固定资产管理人员无法在完成繁重工作任务的情况下,有效实施固定资产的管理。

(二)固定资产存放、使用地点分散,固定资产管理制度未健全

为了更好地履行使命,完成职责,国务院设公安部,领导全国的公安工作。省、自治区、直辖市设公安厅(局),省辖市及市辖区、县、自治县、县级市设公安局。市辖区、县、自治县、县级市需在辖区内的镇、街道及社会治安情况比较复杂的地方,设立公安派出所。各级公安机关机构布局分散、管理层级多,导致固定资产分布也比较分散、固定资产的添置调配渠道分散多样,增大管理难度。同时固定资产管理体制又没有有效理顺规范,固定资产的管理在同级或不同级的财务部门、资产管理部门、使用部门之间存在脱节现象。

(三)固定资产流动性大、购置更新快,资产信息更新不及时

近年来,随着机构改革的不断深入,各级公安机关有不少部门进行合并、增设,人员流动性增大,固定资产的购置、更新、调拨频率也加快。而传统的固定资产管理手段,帐、卡、物的管理各自独立,相互分离,就不能及时准确地反映固定资产的现状、变动情况、分布状况的跟踪和统计等方面进行有效管理,甚至还会出现固定资产帐实不符的情况。

因此对固定资产实施集中统一管理,有效做到固定资产实时调配、动态跟踪固定资产的来源及去向,提高固定资产的利用率,最大程度地杜绝管理漏洞,避免固定资产的流失,保证固定资产的有效调配就显得尤为重要。固定资产信息化管理就应运而生。

二、加强公安机关固定资产的信息化管理

固定资产信息化管理是通过运用信息化技术,改变原有的固定资产管理模式,实行网络化管理,对固定资产进行更加有效、快捷、科学的控制和管理,提高固定资产的管理效率,及时反映固定资产的增减变化及日常管理信息。

(一)建立健全固定资产管理制度

没有规矩不能成方圆,要对固定资产实施信息化管理,首先就是要建立健全适应信息化管理的固定资产管理制度。让固定资产管理的流程清晰规范可操作性强,使每个环节都清楚什么时候该干什么事,明确由财务部门统一建账核算,由资产管理部门统一登记、管理,使用部门严格按操作规程使用。

(二)建立动态、网络、实时的固定资产信息管理系统

公安机关的固定资产管理系统应当具备资产图片库、自定义编辑平台和审批流程等功能, 能实时反映固定资产数据动态、使用状况等信息。

目前虽然固定资产的资产的管理、配置、使用都有具体责任人,但是由于信息不畅,有时容易出现财务部门、资产管理部门、资产使用部门“三张皮”现象,缺少应有的联系和制约,不能将

固定资产信息化管理,可以通过信息化的功能将财务部门、资产管理部门、资产使用部门有效地沟通起来,不仅便于各个部门、各个责任人对自己使用和管理的固定资产信息情况进行及时跟踪,大大方便各责任主体的管理;又能促进各级资产管理责任人的责任意识,有效解决固定资产管理中存在的不同程度的“重钱轻物”、“重供轻管”的现象,将固定资产管理责任有效落实到位。

(三)运用条形码技术使固定资产信息管理更便捷

条码技术是在计算机技术与信息技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门容编码、印刷、识别、数据采集和处理于一体的新兴技术。条码技术具有输入速度快、可靠性高、采集信息量大、使用经济便宜、灵活实用、自由度大易于制作的优点。

将条形码应用到固定资产管理系统,对固定资产实物从购置、领用、转移、盘点、维修、报废等方面进行全方位准确监管,结合资产分类统计等报表真正实现“账、卡、物”相符。

在固定资产管理过程中, 为每一个实物都赋予一个唯一的条码标识,使资产管理员只要鼠标轻轻一点或用条码扫描器轻轻一扫,就能查询到各项资产的实时信息情况。通过对条码进行解读,可以准确识别每一个实物资产;通过将经识别的实物详细信息储存并转入到计算机中,准确地完成对该实物的盘点工作;通过条码识别的自动纠错实时报警功能,从根本上杜绝了以往人工盘点时,难以避免的错盘、漏盘、重盘现象,确保了资产数据资料的完全真实和可靠性。

(四)运用信息化技术将财务管理系统与固定资产信息管理系统相结合,防止出现财务数据、资产数据两张皮现象

固定资产登记工作是固定资产管理的最基础性的工作。如果登记不能做到合理分类,及时登记,就可以会给固定资产管理带漏洞。为此,充分利用信息化将财务管理系统与固定资产信息管理系统相结合确保两个系统的数据能实时关联同时更新,彻底解决财务数据、资产数据不符的两张皮现象。

总之,固定资产管理信息化是一个动态的系统和一个动态的管理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一个渐进过程,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要求我们运用现代化高科技管理理念指导公安机关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的发展,进一步加快公安机关固定资产管理信息化的建设进程,实现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的信息化、规范化与标准化,全面提升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的工作效率与管理水平。公安机关的固定资产管理信息化将使固定资产的管理变得轻松、准确,快捷和全面, 最大限度地发挥固定资产的使用效益,保证资产的安全完整,防止在使用过程中造成资产的流失,充分发挥固定资产的作用,保障公安机关各项工作任务的完成。

参考文献:

[1]刘明望.公安财务管理[M].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12

第4篇:固定资产和不动产范文

高校的资产包括流动资产、固定资产、在建工程、无形资产和对外投资等。其中固定资产在高校资产总额中占比较高,是保障高校正常办学和科研的重要物质基础。针对固定资产使用时间长,单位价值高的特点,为了保障高校的正常运行,对固定资产进行管理和控制就非常必要。本文对高校固定资产管理方面的问题和困难,有针对性地提出行之有效的解决措施,以提高固定资产的使用效率,加强管理能力。

关键词:

固定资产;管理;解决措施

2013年1月1日我国开始施行新的高等学校财务制度,1997年6月开始施行16年的旧高校财务制度同时废止。在新的高校财务制度中,对固定资产调整分类为六类:房屋及构筑物;专用设备;通用设备;文物和陈列品;图书、档案;家具、用具、装具及动植物。同时固定资产的价值标准提高了,通用设备提高到1000元、专用设备提高到1500元。新的高校财务制度对固定资产提出了采用年限平均法或工作量法计提折旧的要求。但是高校实际是采取虚拟计提折旧的方法,折旧额不计入高校的支出,而是冲减非流动资产资金。新的高校会计制度和财务制度虽然已经执行两年多了,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固定资产遗留问题较多,情况也比较复杂,高校在固定资产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依然比较严重。

一、我国固定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观念问题

目前,高校从领导到基层普遍存在“重教学轻管理”的现象,在固定资产管理中又普遍存在“重采购轻管理”的现象,觉得教学工作才是所有工作的重点,其他都不重要。各资产使用部门往往只管申请购置固定资产,管买不管用。而且部分工作人员存在“学校有的钱,用坏了不见了再买就是”的思想,怠于维护管理,对学校资产只用不管,缺乏爱护意识。据调查,我国高校的固定资产利用率低、存在重复购置和资源浪费等问题比较严重。

(二)制度问题

我国没有完善的固定资产管理制度规范固定资产从计划、采购、入账、使用到报废的动态过程。由于历史固定资产信息不全,对高校自有固定资产缺乏整体概念,加上高校各部门资产间相互利用率较低,容易导致采购计划不合理,重复购置固定资产的现象。其次,固定资产采购一般高校都有集中采购、公开招投标,但是在采购过程并没有真正做到货比三家,物美价廉,只凭采购人员个人喜好,随意性大。第三,财务部门和资产管理部门之间入账口径不一致,财务人员根据高校财务会计制度的规定分六类对固定资产进行入账,资产管理部门则根据各高校所在省的资产管理系统要求对固定资产进行管理,每个省的资产管理要求都不太一致,这会造成固定资产账账不符或者账实不符。最后,固定资产的使用和报废,没有明确的责任制度和处罚措施,管好管坏一个样,工作人员觉得没用动力和责任去管学校资产。

(三)管理方法问题

高校固定资产的购置和使用二级部门众多,目前我国高校固定资产管理方法落后,信息化程度较低,各部门间信息共享程度低,资产购置、核算、使用和处置等环节相互脱节,容易造成固定资产重复购置、使用效率低下和账账不符,账实不符等现象。

(四)内部控制问题

高校固定资产内部控制包括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沟通机制和监控体系等方面。我国高校固定资产管理普遍存在内部控制不完善,主要表现在:管理意识较弱,管理氛围淡薄,导致内控环境薄弱;风险评估工作缺失;固定资产制度执行不到位;内控信息生成和传递沟通机制不完善;监控体系不完善,未将固定资产监管活动落实到个人,责任不清,缺乏行之有效的固定资产管理监控活动。

二、加强高校固定资产管理问题的措施

(一)加强对固定资产管理重要性的认识,强化高校固定资产管理意识

高校从领导到基层要加大对固定资产管理的宣传教育力度,提高相关人员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强化相关人员的责任意识,提高相关人员的综合素质。高校应建立“统一领导,归口管理,分级负责,责任到人”的资产管理体系,将固定资产管理纳入年终绩效考核体系,与年终评优、工资奖励挂钩,以提高管理人员的自觉性和管理水平,提高固定资产的使用效率,减少国有资产的浪费和流失。

(二)完善固定资产管理制度

高校应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结合我国相关法律制定出符合自身实际情况的固定资产管理制度。固定资产管理制度应该涵盖固定资产从购入、使用直到报废的全过程,合理确定资产管理、使用、财务和审计等相关职能部门的责任与权限,加强各职能部门之间的沟通和协作。定期或不定期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查明原因,及时处理,提高固定资产使用效率。

(三)加快固定资产信息化建设

利用固定资产管理软件对高校规模庞大的固定资产进行信息化管理是必然趋势,不仅减轻了相关人员的工作压力,还可以实现固定资产从计划、采购、入库、保管、使用、调配、入账、折旧、报废核销的全过程动态管理,减少沟通环节,保证信息的及时性和全面性。固定资产管理软件应与财务软件进行对接,保证资产管理部门和财务部门固定资产信息的一致性和准确性。

(四)加强内部控制,完善固定资产常规管理

加强内部控制应从优化控制环境、加强风险评估和监控活动等方面着手。各资产管理和使用部门应定期或不定期盘点固定资产,对闲置或报废资产应及时清理,减少维护费用,避免虚增资产和增大开支,并将信息反馈到财务部门,确保固定资产账账相符、账实相符。高效内部审计也应参与固定资产管理工作,定期审核和评价资产使用和管理情况,以提高资产管理水平。

三、结束语

高校固定资产管理任重而道远,领导要足够重视,配备专职管理人员,建立健全激励和约束机制,才能为高校人才培养和科研提供充足的物质保障,切实提高资产使用效率,促进高校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陈香香 单位:广州美术学院

参考文献:

[1]段瑞祥.高等院校固定资产管理与核算中若干问题探讨[J].甘肃科技纵横2016(1)

[2]赵文淼.高校固定资产内部控制问题探究[J].商业会计,2016(5)

第5篇:固定资产和不动产范文

一、高校固定资产会计核算应达到的目标

(一)固定资产会计核算要适应预算管理改革的要求

高校固定资产的会计核算要适应支出预算管理的要求,将购置固定资产的货币耗费反映在相关资金来源所对应的支出科目中。

(二)固定资产会计核算要适应长期资产价值逐渐减少的特点

现行教育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对固定资产的核算没有反映价值逐渐减少这一特点。如固定资产没有计提折旧,夸大了高校资产的价值。

(三)固定资产会计核算要适应教育事业性活动和经营性活动对会计核算的不同要求

事业性活动是各高校从事的教育专业业务活动及其辅助活动,在会计上一般不进行成本核算,采用收付实现制。经营性活动是指高校在专业业务活动及其辅助活动之外,开展的非独立核算的经营性业务,在会计上要进行成本核算,采用权责发生制和配比原则。因此,固定资产应按为事业活动服务还是为经营活动服务将其分开,并且要求在会计核算中能反映为事业活动服务的固定资产与为经营活动服务的固定资产相互转移的经济业务。但现行高等学校会计制度基本没有体现这一要求。

二、高校固定资产的资金来源趋于多元化

《高等学校会计制度》规定:固定资产的核算通过“固定资产”和“固定基金”两个一级会计科目,学校固定资产的增减,在借(贷)记固定资产的同时,贷(借)记固定基金。“固定基金”科目的设置主要是为了反映和监督各高校拥有的国有资产状况。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各高校的资金来源全部依赖国家财政拨款,各高校也严格按照国家的招生计划培养学生,学校购建固定资产的资金是基本建设拨款和事业费拨款,这一会计核算模式反映了各高校拥有国有资产的状况。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教育事业正向产业化方向发展,高校的资金来源除了财政拨款外,高校学费收入逐年增加,借贷资金、民营资本也相继介入。财政拨款占高校全部资金来源的比重逐年下降,只能勉强维持正常人员经费的开支,如我校在2003年国家财政拨款占总收入的比重为42%,2004年、2005年依次递减为38%、31%。高校购建固定资产的资金来源主要不再是国家财政拨款,而是学校的学费收入、银行贷款、民营资本等。在高校购建固定资产的资金来源渠道多元化的情况下,固定资产的性质也发生了变化,《高等学校会计制度》规定的会计核算模式已经不再适合当前的经济情况,固定资产的会计核算方法相应地也应该有所调整。

三、高校固定资产会计核算科目有待调整

《高等学校会计制度》规定高校购建固定资产,在增加“固定资产”和“固定基金”两个科目金额的同时,还要列入当年的“教育事业支出”、“结转自筹基建”等支出类科目。到了年末,购建固定资产的开支全部冲抵当年收入。如果当年学校加大了固定资产的投入、基建项目较多,从账面上看,当年的结余会因此而减少或用事业基金弥补差额,职工的福利待遇也将不同程度地受到影响;另外,学校在进行基本建设投资项目时,通过“结转自筹基建”科目核算基本建设拨、付款情况。由于基本建设周期大都在一年以上,按制度要求年末该支出科目余额要全部转入事业结余,对于跨年度基建项目来说,这种核算模式无法反映在建工程项目的价值。笔者认为,学校用自筹资金进行的固定资产购建项目,在资产的管理和会计核算方法上应该参照国有企业的做法,取消“固定基金”、“结转自筹基建”科目,增设“在建工程”科目,学校购建固定资产不再一次性列入当年的支出。具体做法如下:学校购买不需要安装的固定资产时,借:固定资产,贷:银行存款;需要安装的固定资产和基本建设项目,借:在建工程,贷:银行存款。基建项目完工决算后,借:固定资产,贷:在建工程。这种核算方法更为简单,同时也能清楚地反映出高校拥有的固定资产的情况,更能准确地反映学校当年正常的收、支、结余情况。

四、高校固定资产计提折旧的必要性及核算方法

(一)从会计信息准确性角度看,高校固定资产应计提折旧

现行的《高等学校会计制度》对固定资产的反映和监督只限于固定资产增加、减少两个环节,对其在使用过程中的资产状态、价值情况的核算与监督则是一片空白,没有反映出报表时刻固定资产的真实情况和实际净值。随着固定资产使用时间的延长,固定资产账面原值与实际净值的差距会越来越大,不符合会计准则的要求。为了弥补这一缺陷,高校固定资产的会计核算应该通过计提折旧的方式,反映和监督固定资产使用过程中的实物状态、价值情况。

(二)高校固定资产在使用过程中也会发生价值损耗

各高校的固定资产在使用过程中也会发生实物磨损和价值损耗。计提固定资产折旧,一方面可以解决过去固定资产使用过程中实物价值和账面价值不统一的矛盾;另一方面也解决了高校固定资产更新、维护、价值补偿的问题。

(三)高校固定资产计提折旧的核算方法

高校可以参照国有企业的做法,增设“累计折旧”科目,使它成为“固定资产”科目的抵减账户。根据固定资产的原值和预计使用年限,按月计提折旧,所提折旧费用进入当年的“教育事业支出”科目,借:教育事业支出,贷:累计折旧。

第6篇:固定资产和不动产范文

Key words: accounting basis;depreciation of fixed assets;imaginary mention;universities

中图分类号:F2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4)29-0149-02

0 引言

高校固定资产有着自身的特殊性,其所有权属于国家,是高等学校各项经济活动的物质基础。2013年修订后的新会计制度在固定资产的会计处理方面作了较大的调整,本文根据多年来工作实践,抛砖引玉,通过对修订前后的高校会计制度中的不同之处进行分析比较,旨在转换会计人员对固定资产管理和核算的意识。

1 修订前后的固定资产会计处理基础的对比

修订前高校会计制度的核算基础是采用实收实付制,即以款项的实际收付为标准来处理经济业务,确定本期收入和费用的一种会计处理基础。在此处理基础下,凡在本期收到的收入和付出的费用,不论是否属于这一会计期间,均作为本期的收入和费用处理。近年来我国不断加大对高等学校财政管理体制的改革,如“政府集中采购”、“财政直接支付和授权支付”、“支出经济分类科目”等制度的推行,这使得高校的会计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原会计处理基础已不能充分反映高校的经济活动。

修订后高校会计制度核算基础是采用修正的应收应付制。应收应付制是以款项的应收应付作为标准来处理经济业务的一种会计处理基础,凡属于本期的收入、费用不论款项是否实际收到或付出,均应作为本期的收入和费用处理。所谓修正的应收应付制是通过规定某些特殊交易或事项采用应收应付制的范围。高校的大部分经济活动的核算基础仍以实收实付制为主,而对于某些特殊的经济业务,如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存货等则采用应收应付制。采用这种处理基础,不仅弥补了高校所采用的实收实付制的缺陷,也避免了完全采用应收应付制而造成与高校实际核算无法满足该要求的矛盾,大大降低了高校会计制度深化改革的难度。特别是采用应收应付制对固定资产进行核算,就是为了实行“虚提”固定资产折旧,全面反映高校的教育成本和固定资产真实价值。

2 修订前后的固定资产初始计量、计提折旧及处置核算要求的对比

修订前,是以历史成本法作为固定资产计价基础,按取得时的实际成本直接计入当期支出,并同时以相等金额在固定资产和固定基金两个账户反映。在固定资产使用过程中一般不予计提折旧,直至报废处置时才从高校的资产负债表上消除,此处理并不能真实反映高校的资产价值。

修订后,固定资产的计价基础仍采用历史成本法,按取得时的实际成本计价,同时采用年限平均法或工作量法在固定资产的预计使用寿命内按月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折旧额按月计入相关成本费用。计提折旧,是为了真实合理反映高校教育成本,在有效寿命期内均衡分摊资本性支出,不仅能准确的反映其的净值,也不会虚增净资产。

3 修订前后的固定资产相关核算的对比

3.1 初始计量 修订前,取得固定资产时按实际支付的金额,借记“教育事业支出”等,贷记“银行存款”、“应付及暂存款”等,同时借记“固定资产”,贷记“固定基金”。

修订后,取得固定资产时按实际支付的金额,借记“固定资产”(不需要安装)或“在建工程”(需要安装),贷记“非流动资产基金―固定资产或在建工程”;同时借记“教育事业支出”、“行政管理支出”、“后勤保障支出”等,贷记“财政补助收入”、“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银行存款”等。待安装完工交付使用时,借记“固定资产”,贷记“非流动资产基金―固定资产”,同时借记“非流动资产基金―在建工程”,贷记“在建工程”。

3.2 折旧计提 修订前高校会计制度下固定资产一般不予计提折旧。修订后高校会计制度要求高校一般应采用年限平均法或工作量法在固定资产(其中文物和陈列品、动植物、图书、档案和以名义金额计量的固定资产除外)的预计使用寿命内按月计提折旧,借记“非流动资产基金―固定资产”,贷记“累计折旧”。当月增加的固定资产,当月不提折旧,从下月计提折旧;当月减少的固定资产,当月照提折旧,从下月起不提折旧。如果固定资产已经提足折旧,那么任何情况下都不再提取折旧;如果固定资产已经提前报废了,也就不需要进行补提折旧了;如果固定资产已经提租折旧,并且还能够继续使用,应继续使用,规范管理。

3.3 后续支出

3.3.1 在原有固定资产基础上改建、扩建、修缮等后续支出应计入固定资产成本。修订前,应按改建、扩建发生的支出减去改建、扩建过中的变价收入后的净增加值,借记“固定资产”,贷记“固定基金”。修订后,应按原固定资产账面价值加上改建、扩建、修缮发生的支出,再扣除固定资产拆除部分的账面价值后的金额确定,并通过在建工程科目核算,借记“在建工程”,贷记“非流动资产基金―在建工程”;同时按固定资产对应的非流动资产基金,借记“非流动资产基金―固定资产”,按已提折旧,借记“累计折旧”,按该资产的账面余额,贷记“固定资产”。待完工交付使用时,借记“固定资产”,贷记“非流动资产基金―固定资产”;同时借记“非流动资产基金―在建工程”,贷记“在建工程”。

3.3.2 与固定资产有关的日常修理等后续支出,一般不计入固定资产成本,直接计入当期支出。修订前,借记“教育事业支出”等,贷记“财政补助收入”、“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等。修订后,借记“教育事业支出”、“行政管理支出”等,贷记同修订前。

第7篇:固定资产和不动产范文

关键词:高校;固定资产;折旧;减值

一个经济实体的经营管理目标决定了其会计核算基础与核算方法,在不同的会计核算基础下,固定资产的核算方法有很大的区别。固定资产作为企业拥有和控制的一项经济资源,其经营杠杆作用使企业非常重视对于固定资产所产生的经营风险的管理,在企业长期的会计实践中,形成了一套非常成熟的固定资产核算方法。高校作为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在中国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而固定资产是高校从事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等各项工作的物质基础,高校固定资产的使用和管理直接影响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质量和效益。2010年年初,最新《高校会计制度》试点工作在中国人民大学正式启动,新制度的基本理念是引入权责发生制,要求事业单位计提折旧,进行成本核算。为了适应新制度关于会计核算基础及核算方法的变化,高校固定资产会计核算应借鉴企业比较成熟的核算方法,探索出既能全面客观地反映固定资产价值,又适合高校特点的固定资产核算方法。

一、高校固定资产会计核算的特点

高校固定资产是指为高校开展教学、科研及其他活动而持有的使用寿命超过一个会计年度的有形资产。高校管理与发展目标是培养人才,发展教育事业,区别于以营利为目的的企业,其固定资产作为一项教学资源进行管理,只需要简要的列示在财务报表上,以反映高校拥有多少教学资源。根据事业单位经济活动的特点和简化适用的原则,高校固定资产核算采用简化核算的方式。

高校在取得固定资产时,视资金来源的不同列作当期支出或者减少修购基金,并相应增加固定基金;处置固定资产时,在减少固定资产的同时,相应减少固定基金。除了融资租入固定资产之外,高校固定资产的账面余额与固定基金的账面余额是一致的。高校对固定资产的核算与企业相比有明显的区别:第一,高校购置固定资产发生的相关费用要列入相应的支出,同时通过“固定基金”账户反映固定资产占用的基金。第二,高校的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会计报表只反映固定资产原值。第三,高校运用固定资产进行出租、联营等形式进行的创收活动,没有规范的核算要求。由此,在会计实务中引发了一些矛盾和问题。

固定资产是高校教学、科研的物质基础和必备条件,也是衡量高校办学规模的重要指标之一。随着中国高等教育事业的迅猛发展,高等学校固定资产的总量不断扩大,其构成亦日趋复杂,管理难度不断加大。高校投资主体、财政、国资委等上级主管部门对其要求越来越高,特别是高校的合并、扩招、后勤社会化等改革措施的推出更是给固定资产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如何提高高校固定资产管理与会计核算水平,促进学校固定资产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已成为当前高校发展过程中急需解决的问题[1]。基于高校对于固定资产管理发展的需求,简化的核算方式必须进行相应的革新,借鉴企业成熟的核算方法是非常必要的。

二、高校与企业关于固定资产会计核算的比较分析

(一)固定资产初始计量的会计核算

企业的固定资产是指为生产商品、提供劳务或经营管理而持有的使用寿命超过一个会计年度的有形资产。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企业取得固定资产的入账价值包括为达到预定使用状态前所发生的一切合理,必要的支出。企业的固定资产作为一种特别的资产形式,是从流动资产到非流动资产的一种形式上的转化;从财务管理的角度来看,固定资产投资是在投资回收期内通过折旧费用的形式形成企业净现金流,进而完成其资产使命的。增值税征收转型后,企业在取得固定资产时,借记固定资产、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贷记银行存款。从会计账务处理上可以看出,资产只是形式上发生了变化。

第8篇:固定资产和不动产范文

固定资产是指企业拥有或控制的、使用期限较长、单位价值较高,并在使用过程中始终保持原有实物形态的资产。按照固定资产具体准则的规范性要求,固定资产相对于其他资产而言,应具有以下显著的特质:一是为生产商品、提供劳务、出租或经营管理而持有的;二是使用年限超过1年;三是单位价值较高。正是由于固定资产的这种特质,企业管理者和会计信息使用者才对其核算和信息披露提出了特殊的要求。与已往我国固定资产核算和相关信息披露相比,本次启动和实施的固定资产具体准则集中在以下5个方面进行了改革与创新:

一、明确了固定资产的确认条件

固定资产具体准则规定,固定资产只有在同时满足该固定资产包含的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和该固定资产的成本能可靠地计量这两个条件时,才能加以确认。由此可见新启动的固定资产具体准则在固定资产标准条件上已由过去的侧重定量标准条件转为现在的侧重定性标准条件,这种转变的初衷可以从以下3个方面寻求:一是抓住了资产的本质,强调了固定资产的有效性,即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二是会计信息的质量,如果固定资产的成本不能可靠地计量,那么由此所导致的折旧无法计提、成本费用无法确定、经营成果失真、财务状况虚假的就不可避免;三是给了企业很大的自主理财空间,确保固定资产具体准则在不同企业的适用性,即固定资产的标准条件在强调了经济利益这个本质的同时,给企业一定的弹性区间,不再用定量的标准绝对卡死,允许企业根据其具体情况加以判断。

二、改革了固定资产的初始计量办法

固定资产的初始计量虽然仍然坚持实际成本计量,但在确定实际成本的具体构成要素上发生了较大的变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企业外部取得的固定资产和企业盘盈的固定资产一律按减去该项固定资产折旧后的净值入账,从而使固定资产核算由公共会计转为企业主体会计,把会计主体突出出来,使会计的企业管理功能发挥出来。

(二)自行建造的固定资产,按照建造该项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前所发生的必要支出作为入账价值,其中:

1.自行建造的固定资产计价入账的时间点提前了,不再以完工决算时为固定资产的入账时间点,而以交付使用时为固定资产的入账时间点,为此在固定资产交付使用而尚未完工决算时,需要将已交付使用的固定资产暂时估价入账,并根据估价入账额计提固定资产折旧,在实际完工决算后,采取追溯法对已经估价入账的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及其所计提的折旧进行调整,这不仅符合配比性原则,而且体现了客观性原则和及时性原则。

2.自行建造的固定资产的入账价值中包含了土地的价值,即企业为了建造固定资产而取得的土地在固定资产实体建造活动开始前可以列入无形资产,但在固定资产实体建造活动开始后应由无形资产转为在建工程,从而计入固定资产价值之中,这不仅与国际会计惯例的要求相一致,而且满足了我国会计核算的客观性、相关性和重要性原则的要求。

3.自行建造的固定资产所耗用的借款费用,应该分别不同情况予以资本化和费用化。即为建造固定资产而取得的专门借款的利息等,在固定资产交付使用前发生的并与固定资产支出相挂钩的部分应计入固定资产价值之中,但是在固定资产建造过程中发生非正常中断连续超过3个月的,中断期间的专门借款费用不得资本化,而应计入当期费用。这是谨慎性原则在借款费用处理上的体现。

4.改建扩建的固定资产,以改扩建前原有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加上改扩建过程中新发生的支出,减去改扩建过程中发生的变价收入、残料收入后的价值作为入账价值,即固定资产转为改扩建时,在建工程应以固定资产账面余额扣除累计折旧和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后的净额反映,这样不仅符合谨慎性原则,也便于对改扩建后的固定资产进行管理和计提折旧,为企业管理者和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有用的会计信息。

(三)融资租入固定资产一般以最低租赁付款额的现值与租赁开始日租赁资产原账面价值两者中较低者作为入账价值,但当融资租入固定资产总额小于或等于承租人资产总额的30%时,也可以按最低租赁付款额作为入账价值,这也是依据谨慎性原则,对融资租入的固定资产计价宁可计低而不计高。

(四)非货币性交易中取得的固定资产按换出的非货币性资产的账面价值,加上应支付的相关税费、支付的补价、应确认的收益,减去收到的补价后的金额作为入账价值。但是当以短期投资和长期投资换入固定资产时,如果短期投资和长期投资账面价值中含有已宣告发放的现金股利和已到付息期尚未领取的债券利息,已宣告发放的现金股利和已到付息期尚未领取的债券利息不应计入非货币性交易换入的固定资产的价值之中。这是谨慎性原则在非货币性交易中的运用,同时体现了客观性和配比性原则的要求。

(五)债务重组中取得的固定资产,按放弃的债权的账面价值加上应支付的相关税费、支付的补价,减去收到的补价后的金额作为入账价值,这是谨慎性原则和客观性原则在债务重组中的具体。

(六)接受捐赠的固定资产,如果捐赠方提供了有关凭据的,按凭据上标明的金额加上应支付的相关税费作为入账价值;如果捐赠方没有提供有关凭据的,可按同类或类似固定资产的活跃市场估计价格加上应支付的相关税费作为入账价值,也可按接受捐赠的固定资产的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作为入账价值。这是客观性和谨慎性原则的共同要求。

三、调整了固定资产的折旧政策

折旧是在固定资产的使用寿命期内,按照确定的对应计折旧额进行的系统分摊。在固定资产折旧政策方面本次调整的主要集中在以下4个方面,这些改革不仅是处于谨慎性和配比性原则的考虑,更主要是为了突出主体自主理财的能动性。

(一)调整了计提折旧的固定资产的范围。固定资产具体准则明确规定,除了以下情况外,企业应对所有的固定资产计提折旧:

1.已提足折旧仍继续使用的固定资产;

2.按规定单独估计作为固定资产入账的土地。

(二)取消了固定资产使用寿命年限和预计净残值的定量控制标准,允许企业根据固定资产的性质和使用情况自行确定固定资产的使用寿命年限和预计净残值。

(三)放宽了双倍余额递减法和年数总和法的限制使用约束,不论任何企业,也不论企业的何种固定资产,除了可以年限平均法和工作量法计提折旧外,还可以自主确定运用双倍余额递减法和年数总和法计提折旧。

(四)对计提减值准备的固定资产折旧做了特别处理,按照该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以及尚可使用寿命重新确定折旧率和折旧额,如果已计提减值准备的固定资产价值又得以恢复,应当按照固定资产价值恢复后的账面价值以及尚可使用寿命重新计算确定折旧率和折旧额。但因固定资产减值准备而调整固定资产折旧额时,对此前已计提的累计折旧额不作调整。

四、完善了固定资产的期末计价方式

过去我国企业固定资产在期末计价方式上采取单调的账面实际成本计价法,而今固定资产的期末计价改为按成本与可收回金额孰低法计价。即期末在披露固定资产时,将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与其可收回金额进行比较,当账面价值低于可收回金额时,仍按账面价值计价,当可收回金额低于账面价值时,则改为按可收回金额计价。为此,就要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计入营业外支出之中,并进行账面调整。同时,固定资产具体准则明确规定,企业应当于期末对固定资产进行检查,当发现存在下列情况时就应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

(一)固定资产市价大幅度下跌,其跌幅大大高于因时间推移或正常使用而预计的下跌,并且预计在近期内不可能恢复。

(二)企业所处经营环境在当期或近期发生重大变化,并对企业产生负面。

(三)同期市场利率等大幅度提高,进而很可能影响企业计算固定资产可收回金额的折现率,并导致固定资产可收回金额大幅度降低。

(四)固定资产陈旧过时或发生实体损坏等。

(五)固定资产预计使用方式发生重大不利变化,从而对企业产生负面影响。

(六)其他有可能表明资产已发生减值的情况。

以上固定资产期末计价方式的变革,是依据谨慎性原则和客观性原则,以便于准确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五、统一了固定资产有关信息披露的内容

第9篇:固定资产和不动产范文

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步伐的加快,带动了大中小型企业的蓬勃发展。固定资产作为企业经济资源的一部分,是一种非流动资产,可供长期使用,也是开展各项活动的物质基础。然而随之固定资产总量增多,其组成也越来越复杂,管理难度也相应增大。虽然现代企业制度的管控下对于固定资产管理与核算的水平日益提升,但也存在一定的薄弱环节,由此展开对固定资产管理与核算的讨论具有一定现实意义。

二、企业固定资产核算概述

(一)固定资产核算特点

首先,固定资产是以形成的实际成本作为当期支出,且通过固定资产和固定基金两大账户来反映其原始价值,其中,固定基金主要反映固定资产的资金来源,而固定资产与固定基金的金额则通常是一致的。其次,企业固定资产在使用的过程中并不进行计提和折旧,而是根据企业的收入与经营收入比例来计提修购基金,用来进行固定资产的更新与维护。再者,固定资产的出售、报废、毁损时其净值将不作反映,只在固定资产因出售、盘亏、报废等原因而出现损耗时,根据存在损耗的固定资产原始价值直接进行冲减,而在这冲减中出现的价款?O费用最后将直接列入专用修购基金。

(二)固定资产组成内容

固定资产是企业经济资源的一部分,也是开展各项活动的物质基础。企业固定资产主要包括房屋、建筑、机械等一系列与单位生产经营有关的设备和工具,由于具有非流动属性,因此称为固定资产。目前,企业固定资产的内部控制内容主要包括:组织规划控制、授权批准控制、固定资产预算控制、实物资产控制、成本控制、审计控制这六大方面。由此,企业应该结合自身固定资产的特点进行分析和归纳,通过上述六个环节,建立健全完善的固定资产内部控制措施,并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固定资产表,确保固定资产的取得、验收、移交、维护、改造、淘汰、清查、抵押等各个环节都受到有效的控制和监管。此外,针对固定资产的转让还应提请相关部门核对批准,即便是设备报废也应经由相应负责人审核通过之后再行销毁,最大限度将资产风险降至最低。

三、企业当前固定资产管理中的常见问题

(一)缺乏有效的固定资产内部监督机制

目前企业在内控监督方面的缺失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企业内部未设置单独的资产管理与核算部门,各个部门各自为政,存在固定资产的闲置或重复购进的情况,降低了固定资产的使用效率。二是缺乏统一而有效的监督管理机制,在固定资产的采购、配置、变更、调换、报销等方面存在违规操作行为,且在进行固定资产的处置时也未按照规定报请管理部门审批,这类评估工作监管的缺失极易导致员工利用职务之便中饱私囊,造成固定资产流失,损害企业利益。

(二)固定资产管理与核算信息系统不健全

企业的固定资产管理情况相对复杂,需要系统而全面的管理系统作为支撑,目前,大部分企业在固定资产的管理上,依然以传统的人工管理为主要方法,缺乏完整的固定资产管理系统,相应的固定资产管理与核算信息系统不够健全。另外有些企业虽然引进了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但在固定资产管理与核算方面,信息系统尚不健全,同时企业内部的各个部门之间未实现信息共享,固定资产的数据更新缓慢,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固定资产管理的实际效果。

(三)固定资产核算不规范及内控执行不严

不少企业虽然制定了固定资产内控制度,但普遍存在内控制度执行不严、内控制度存在缺陷、资产控制活动不够规范等情况。例如,有些企业会计核算用收付实现制度为依据,对有些购入后未投入使用的固定资产不入账;还有些企业甚至完全不建立相关的固定资产记录,内部对资产管理岗位管理人员上岗毫无要求限制,导致固定资产台账不全、记录混乱、入账价值不完整等问题频发。

四、优化企业固定资产管理与核算管理的实践举措

(一)完善固定资产管理内部审计和监督体系

只有完善固定资产的监督管理制度,才能保障固定资产得到有效的使用。因此,首先,要建立完善的固定资产登记制度,对于资产来源,不论是来自外部捐赠、内部购置抑或其他来源,都应一律登记备案;对于资产的状态则应通过制定分类标准进行管理,做到账实相符。其次,应完善清查管理制度,清查设备的状态、使用状况、使用人员,定期对设备进行维护保养,提高设备的使用寿命。再次,应建立责任制度,明确相关负责人的责任,在职责范围之内将管理落到实处,并制定相应的赔偿惩处制度,一旦出现问题可及时追究管理人员的责任。

(二)建立健全固定资产管理与核算信息系统

企业固定资产的数量庞大且种类繁多,进行管理与核算时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如果仅仅依靠人工管理的方式,难免存在效率低下、人为疏漏等情况,不利于管理与核算效率的提升。因此,应该充分完善并利用固定资产管理与核算的信息系统,加强企业的信息化过程,借助先进的计算机信息技术,建立完整的企业固定资产管理系统,将所有的固定资产分类入库,通过数据库技术的便利使固定资产管理最优化,提升信息共享水平,推动多部门共享避免信息孤岛的出现,加强企业内部各个部门的联动。

(三)规范化固定资产管理与核算的控制活动

一是对企业固定资产管理人员进行定期培训,提升他们的专业素养,避免实际管理过程中台账不全、管理混乱、账面与实际不符等情况出现。通过培训传授相应的会计知识,针对其中专业骨干技术研发与创新应及时给予奖励,激励其他员工更为努力,共同为固定资产的管理和核算水平的提升有所贡献。二是规范与完善固定资产核算制度,加强对固定资产各个环节的管理。例如,在采购大宗贵重物品时,要提前进行可行性论证,进行择优采购;实行以账对物,从账面到实地的清查,对发现的账外资产和账目与实物不符合情况立即清理;改进固定资产核算原则,实行权责责任制,对固定资产购置成本进行资本化,加入计提折旧方式,对固定资产的成本进行分期确认和分担。

五、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