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施工企业经营管理范文

施工企业经营管理精选(九篇)

施工企业经营管理

第1篇:施工企业经营管理范文

关键词:施工企业;经营管理;问题;创新措施

中图分类号:F407.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2)08-0164-02

在新的时代和社会背景下,我国施工企业必须要紧跟时代和社会潮流,在经营管理工作中不断引入新技术和新观念,并积极借鉴国外先进的经营管理模式,从根本上实现企业经营管理工作的突破和创新。

一、当前施工企业经营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缺乏有效的企业发展战略目标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发展战略目标是引导企业朝着正确方向前进的基础和前提,对于企业的经营管理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但是,我国的不少施工企业没有根据市场发展动态和自身的特点来制定科学的经营管理战略,致使企业缺乏有效的发展战略目标,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二)经营管理决策具有盲目性

企业在经营管理工作中,决策的科学性和正确性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是企业有效进行各项经营管理活动的根本保障。但是,我国的一些施工企业在经营管理决策中没有坚持科学论证与民主参与的原则,很多情况下是按照领导的个人意志来进行决策,导致经营管理决策具有盲目性,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企业的发展。

(三)经营管理工作基础薄弱

在一些施工企业中,虽然制定了安全管理、质量管理、成本管理、以及项目管理等一些制度,但是在具体的工作中却没有很好地落实,再加上缺乏科学有效的监督机制,导致企业经营管理工作基础薄弱,企业发展混乱,在市场竞争中处于较为混乱的局面,不利于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提高。

二、施工企业经营管理创新措施

如上图所示,可以看出企业的竞争力直接取决于企业管理的质量和效率,因此为了提高在市场中的竞争力,施工企业必须要加强对经营管理重要性的认识,创新经营管理措施。

(一)强化市场竞争意识,创新经营管理理念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使我国建筑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施工企业面临更大的生存和发展压力,为此必须要强化市场竞争意识,创新经营管理理念。首先,要实施战略管理,根据市场动态发展变化过程,不断调整企业战略方向以及经营方针和策略,以适应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增强自身的竞争力。其次,要以新的经营管理机制与运作体制为基础,建立健全适合市场经济发展的竞争市场、人才流动市场、设备租赁市场、以及劳务调配市场等,并通过有效的市场调节建立市场竞争激励机制。最后,要充分利用计算机信息机技术的优势,实现企业的信息化建设,这就需要加大对计算机设备和网络建设工作的投入,并积极引进高素质的信息管理和技术人才,确保企业经营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水平和质量。

(二)充分发挥集团优势,实现企业经营管理模式的创新

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不断深化,特别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我国施工企业在国际市场竞争中面临更大的压力和更多的挑战。实行企业经营管理模式的创新,可以着重从几个方面来进行:一是强化企业经营管理,积极承揽工程任务。二是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施工企业要想掌握一定的主动权,就必须要培育和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三是做好联合经营,创造更大的经营空间。这就需要坚持横向延伸和纵向拓展的经营方式,结合市场实际状况,创造更大的市场经营空间,提高市场份额。

(三)改革经营管理体制,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首先,要对企业组织结构进行调整,实现管理体制的优化。在新的时代和社会背景下,要努力建立以法人治理为标志、资产经营管理为手段的现代化企业集团,并且产业化集团内部要实行适度集权与放权有机结合的管理模式,使母公司和子公司成为利益共同体和战略共同体。其次,要对机构编制进行调整,实现人员管理的优化。具体来说就是要按照现代化企业制度要求,严格遵循立足市场、精干高效、突出重点的原则,对各级组织机构进行优化配置;并且人员管理要实现竞聘上岗、按需设岗、以及按岗聘用等,建设成为适合市场经济发展要求、并且有利于企业经营管理的高效业务部门。

(四)强化对项目管理过程的控制,实现管理创新

1.要建立健全动态管理体制,对工程项目实施动态管理。所有的工程项目都要按照内部招标的方式来进行,并通过招标选聘的方法成立项目经理部,对工程施工的全过程实施动态管理。具体来说项目经理部要实行全员管理、风险抵押、以及集体承包等体制,兑现各项工程合同指标,并合理控制工程的质量、安全、工期、以及成本等。

2.要保证工程质量,创建优质工程。首先,要增强法治观念,树立创优意识,将创建优质工程看做是企业的重要发展战略目标;其次,要建立健全质量责任制度,使全体工程参与人员强化责任意识;同时还要明确创优标准,加强过程控制。

3.强化财务管理,制定严格的财经制度。一般要将资金管理作为财务管理的中心工作,对工程项目各个环节的资金使用进行预算编制,并且全面了解和掌握资金的运行与执行状况,确保工程项目能够取得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五)加强教育培训工作,实现技术创新

首先,当前我国正处于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因此施工企业需要加强对管理人员、施工人员、以及技术人员等的教育培训,实现知识结构与技能结构的优化。其次,要建立健全科技创新体系。这就需要将科技创新与重难点工程项目建设作为中心,并实现科技成果的有效转化,突出企业的技术优势,从而提高建筑工程项目的施工质量和企业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促进企业的健康长远发展。此外,还要积极应用新技术和新工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在建筑工程项目中也不例外,因此在施工企业的经营管理工作中,要增加科技投入,积极研发和利用新技术和新工艺,挖掘新的经济增长点。

三、总结

当前我国已经进入了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对于施工企业来说也必须要创新经营管理方式,以适应新的时代和社会发展的要求。当前我国施工企业经营管理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因此必须要求相关部门和人员加强认识,结合建筑市场行业未来发展要求,实现经营管理模式的创新,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 张庆杰.浅谈施工企业转变观念加强项目经营管理[J].石河子科技,2007(4).

[2] 罗志礼.浅论市政施工企业的经营管理[J]. 城市道桥与防洪,2007(8).

第2篇:施工企业经营管理范文

关键词:商业保险;施工企业;经营管理;工程一切险;第三者责任险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的商业保险行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但是,与西方国家保险行业格局相比,我国的保险事业依然存在着诸多不足。近年来,虽然保险行业的总量在不断增长,但是产业效率低下、结构不平衡等问题依然有待改善,其对我国经济发展所发挥的作用还是不可忽视的。需要培育建设以商业保险为补充,进一步促进和谐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随着国民经济总量的日益扩大,建筑市场日趋规范,保险工作在工程招投标、工程建设管理中已成为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在施工建设合同履行过程中,由于施工周期长,所遇到各种情况复杂,为了保障施工建设商的利益不受到意外损失,工程承包合同都要求承包商投保各种保险,其中,最主要的是投保工程一切险及第三者责任险,可以将部分风险损失转移给保险公司承担,尽量减少建设单位及施工承包商的损失。充分发挥商业保险自身的功能,为促进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提供最大保障,具体体现在商业保险在施工企业经营管理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上。

一、商业保险概述

商业保险是保险机构以盈利为目的与投保人订立保险合同而产生的保险形式,囊括了财产保险、人寿保险和健康保险。商业保险的经营目的是为了将投保人风险分散、提供风险管理服务,为施工企业利润与投资者的收益最大化提供保障。现代企业建筑施工企业的经营方式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所面临的经济风险也具有更大的不确定性,主要有:交易的安全性、法律责任的风险以及财产损失等,在这样的风险环境下产生了与之对应的商业保险,分别为:工程一切险、第三者责任险信用保险、责任保险以及财产损失保险。

二、商业保险在施工企业经营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1、保证施工企业经营的稳定性

商业保险主要在应对风险的能力和风险管理成本两个方面为企业的稳定运营提供保障。第一,让企业抗御经营风险的能力得到提高。商业保险的经济补偿功能是企业获得内部环境稳定的保障。对于建筑施工企业来说,意外情况和自然因素所导致的经济损失对于企业的经营冲击是巨大的,不仅中断财务计划,更可能会造成运营困局。因此,对于施工企业,商业保险的经济补偿作用可以快速让企业内部获得稳定,按原定计划恢复生产经营活动;第二,降低企业风险管理的成本。由于风险存在的客观性,采取相应的风险管理措施是必要的,因此必定涉及到风险投资。企业目前通常使用转移风险以及自留风险两种管理手段,都需要投入相当的资金,通过引入商业保险,企业就可将可能发生的风险转移出去,是施工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最合适的选择。

2、加强施工企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对于施工企业来说,人力资源和资金资源同样重要。虽然现行的保险制度体系可以为员工面临年老、残疾、生育、工伤、失业时提供一定的经济帮助,但是所能提供的保障较低。在社会保障制度的基础上,商业保险弥补其不足,解除员工生活的后顾之忧,全身心地投入工作,让员工的生活更有保障,因而让施工企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得到加强。

3、可以防患施工工程风险

商业保险可以降低灾害所造成的经济损失。因此,施工企业购买商业保险是一种防患于未然的经济投资行为。国外的大型企业集团均会购买商业保险,就是充分运用了商业保险提供的防灾防损服务。而我国的保险企业存在着严重的重赔偿轻防范情况,在事故的预防控制方面缺乏相应的有效措施,导致我国保险业的防灾防损功能淡化。对此,施工企业与保险公司都必须提高对商业保险的全面认识,通过购买商业保险防范施工工程风险。

三、施工企业经营管理中实施商业保险的举措

1、选择保险公司并论证合同条款

施工工程初期,项目合同人员邀请相关保险行业的资深人员和专家开展咨询论证保险合同事项,针对如何选择保险公司、对合同条款谈判进行解读判断,为签订工程保险合同的签订积累丰富的经验。对保险公司的资信等级和风险承担能力、后期理赔速度等方面进行论证,选择信誉高的保险公司是工程保险的重要保证之一,将直接影响出现风险事故后保险公司是否受理索赔和索赔额度,签订保险合同时必须明确保险范围。

2、签订保险合同的准备工作

保险合同条款逻辑严密,对于非专业人士存在理解困难的问题,为了真正降低项目的风险,施工企业需要事先向有经验的保险人咨询,明确不可抗力的自然灾害的赔偿范围,对材料和设备不予赔偿在谈判中增加相关的扩展条款,尽可能避免损失的进一步增加等方面协商达成一致,最终签订保险合同。

3、重视理赔工作

(1)出险报警。一旦出现风险事故后,要严格按保险理赔程序进行合同规定的理赔,并执行相关理赔条款。项目在出现保险事故后应立启动保险理赔程序,并在规定时间内以书面形式报案。在报案的同时,应准备相关保险理赔资料,如保险合同、事故经过、损失费用估算等。保险公司在正式理赔前会提供具体所需资料的清单,施工企业在保险公司派员现场查勘之前做好相关准备有利于快速处理。此外,施工方不能忽视在合同规定的期限内向业主提供各种保险已生效的证明,并向业主提供所签订的保险单与发出中标通知书前达成的合同总条款一致的保险合同副本。

(2)人员组织。事故发生后,施工项目部应立即组织相关人员赶到事故现场,了解事故发生原因,勘查事故现场,同时组织人力物力对事故现场采取一切必要措施,防止损失的进一步扩大,将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因灾害损失还有后续的费用发生,费用只能估算,在正式理赔报告中务必附齐全和有说服力证明资料。

(3)工程施救抢险。在事故发生后,项目部应及时组织人员对工程进行抢险,并且经过专家的多次论证最终确定为恢复功能产生的费用,根据合同条款理赔。

(4)理赔谈判。在保险公司进行现场查勘时应注意表达事实的清晰和处理事故的态度与诚意,保持良好的沟通与交流,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正式理赔报告要有全面、准确反映受灾损失情况的证明资料,这些资料包括详细描述事故发生过程、原因及时间、里程桩号和损失金额;绘制的事故现场平、断面图,标明里程桩号,事故发生后的相关监测和监测资料证据,大概的地形地貌变化等内容,以便于对比分析事故发生的范围,并计算受灾损失工程量;依据所绘制图纸计算直接受灾损失的工作量,列出事故间接损失。

(5)结案赔付。施工项目既有永久性工程损失,也有材料和设备的损失,项目在后期的理赔中根据条款,把重点放在永久性工程的损失、为恢复工程的设计使用功能的相关措施费和抢险费用上。在理赔报告整理过程中邀请专家指导,并用影音设备记录咨询和指导过程,通过反复斟酌,最终形成正式的理赔报告。

四、结束语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面临经营风险,我国施工企业的经营管理方式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各种外界因素的冲击涉及到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提高企业对外界风险的抵御能力以及最大限度地减少经营风险所造成的损失已经是每个施工企业都需要慎重对待的问题。工程保险是建筑工程项目经营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熟悉和运用保险合同条款、风险索赔的程序,可以减轻建筑施工承包商的风险压力,降低风险事故发生后所带来的损失,因此,应注意识别各种潜在的风险征兆,采取各种有力措施,积极进行风险响应、评价和控制,出现风险事故,严格遵照理赔条款和合同进行索赔,将损失降至最低。商业保险中的工程一切险及第三者责任险为企业提供全面的保障服务,为保证施工企业经营的稳定性、加强施工企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防患工程施工风险发挥作用,为施工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抗御风险能力的保障。

参考文献

[1]华建兵:工程保险理赔方法浅谈[J].安徽建筑,2011(4).

[2]张治凯:工程保险索赔的技巧及注意事项[J].中华建设,2008(10).

[3]彭波:建筑施工企业风险管理模式研究[D].广西大学,2006.

[4]王甜安:浅谈建筑施工企业投标过程中面临风险的识别与规避[J].现代经济信息,2016(23).

[5]鲁海霞、鲁海祥:浅析高层房屋建筑工程施工安全风险管理[J].四川水泥,2016(6).

[6]邹晓婷、王妍:企业筹资方式与筹资风险分析[J].商场现代化,2015(30).

[7]张艳霞:浅论建筑行业施工项目的财务管理[J].经营管理者,2015(14).

[8]谷万泉:大力发挥商业保险在建筑业中的保障作用[J].辽宁建材,2011(3).

第3篇:施工企业经营管理范文

一、非公有制经济的作用和地位

我国现阶段的所有制结构中存在着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港澳台资经济(亦称“三资企业”)等非公有制经济形式。党的十五大就明确指出:“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港澳台资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非公有制经济的飞速发展,孕育了中国的民营企业,私营企业的诞生,从过去的计划经济到现在的市场经济,从过去的一元经济到现在的多元经济。充分说明了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势头和重要地位。美国前总统克林顿曾说:“中国的经济管理活动已经非常放开了,经济增长的70%来自私营企业。

非公有制经济的表现方式和涉及的行业很多,本文主要论述非公有制建筑施工企业的经营管理。

近年来,建筑施工企业面临着激烈的市场竞争,能否在强手如林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关键在于是否拥有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其中经营管理水平高低是衡量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标志,非公有制建筑施工企业只有不断提高经营管理水平,不断改革和完善经营管理模式,才能为持续、健康、快速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

二、当前非公有制建筑企业经营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多数建筑企业仍属于劳务密集、粗放式和外延式发展模式。即产出的提高基本上依靠增加各种资源的投入来提高,建筑业总产值与从业人员数量的变化趋势呈正比关系,在某种程度上说明,总产值的增加是靠从业人员数量的增加来实现的。另一方面,说明技术因素在建筑生产中的作用未能实现。这种发展受有限资源的限制,并且与国外先进企业在不增加或少增加资源投入的前提下主要依靠科技进步获得更高的产出的内涵式发展相比,存在很大差距。建筑企业重视生产经营,重视产值,忽视产出,忽视效益的状况还比较普遍。

由于长期以来受地方保护主义、行业垄断的影响,市场尚未形成真正公开、公平、公正的的竞争环境。民营建筑企业专业技术力量薄弱、小而全,规模相当、业务雷同。普遍存在机构臃肿、职责不清、人力资源浪费等问题,不仅造成相应的基础技术工作、技术装备、人才培训等方面的重复建设,还造成建筑企业“大而不强、小而不专”的局面。大企业难以与国外大承包商相抗衡,小企业难有专业的特色。

民营、私营、股份制建筑企业工程管理水平较低,经营管理、成本管理仍属于粗放型管理。企业在施工生产中随意性强,未形成制度化、程序化、标准化的管理模式;在管理上缺乏先进、实用的手段,基于网络的信息管理技术还是空白。

建筑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生产一线人员主要是来自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受自身文化水平限制,加上企业对人员的岗前培训缺乏系统性和普遍性,造成人员素质普遍不高。企业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建立起职业化的经营管理队伍、专业化的技术人才队伍,技能化的操作工人队伍,已成为非公有制建筑企业的当务之急。

三、非公有制建筑施工企业经营管理的创新与思考

企业要在激烈的竞争中掌握主动,克服目前经营管理中存在的弊端,关键是紧紧抓住改革创新这条主线,牢牢把握经营管理机制中的关键环节,立足内外环境,结合组织特点,明确市场定位,扬长避短地制定出适合自身长期发展的经营战略,做到经营战略创新、组织机构创新、管理体制创新、管理制度创新和管理手段创新。

1、经营战略创新。建筑施工企业必须牢固树立坚持做大做强主业的思想不动摇的经营战略理念,高度重视经营开发工作,要在企业范围内加大经营开发力度和优化配置经营管理班子和经营队伍。在经营管理方面要做到三要:一要关注国内外的政治经济形势、市场趋势,不断调整和完善本企业的经营发展战略;二要把经营开发工作和资本运营、多元经营工作有效结合起来,形成主业做精、适度多元的发展定位;三要重视发挥管理创新和人才效应在经营开发中的作用。

2、组织结构创新。为适应多元发展的需要,企业纵向组织结构实施扁平化管理,要将管理重点放在项目上,减少管理层次和裁冗员,提高管理实效;企业横向组织结构逐步实施标准化管理,改变部门工作重复设置的格局,简化专业分工,突出团队合作和综合管理部门的协调能力与作用;企业管理体制探索分权化管理模式,做到集权有道、分权有序、授权有章、用权有度,调动起各级、各方面的智能和各司其职的敬业激情;企业运行机制探索市场化管理模式,把市场机制引入企业内部,将分工协作变为契约关系,企业内各经济体均在内部市场竞价交易、自选调节、自行运转、相互制约,员工行为由被动执行转向创新与创造。

3、管理体制创新。作为施工企业,项目管理体制的改革和创新是重头戏,必须把握住企业层次、项目层次和劳务作业层次三者的定位和关系。公司总部为经营决策层,项目经理部为施工管理层,施工队伍为劳务作业层。企业管理层次与项目管理层次既有共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共同之处是二者大目标都属于企业管理范畴,企业管理和项目管理都是为了促进自主经营、自我发展、自负盈亏、自我约束,二者都必须遵循市场经济规律。不同之处主要是层次、主体、管理方法和管理手段的不同。企业层次对项目的管理主要是一种宏观的调控,是通过建立和完善企业规章制度和运行机制来实现管理,而项目管理则是对一个施工项目实施计划、组织、控制、指挥和协调,是对项目实施过程中各种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是一个直接的具体的管理过程。

第4篇:施工企业经营管理范文

关键词:施工企业;经营管理;创新

Abstract: to improve the economic benefit of enterprise, we must improve the management of the enterprise management system, and accelerate the modernization of the enterprise management. This article from several aspects of the construction enterprise how to management of innovation, for your reference.

Keywords: construction enterprise; Business management; innovation

中图分类号:F235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前言

要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必须完善企业的经营管理体系,加速企业经营管理的现代化。企业经营管理的现代化是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为适应现代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运用科学的思想、组织、方法和手段,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进行有效的管理,使之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创造最佳经济效益的过程。

2 企业经营管理思想创新

企业经营管理思想的现代化是指企业经营管理的指导思想要符合现代企业的经济功能赋予的经营观念。现代企业的经营观念主要有:

2.1战略观念

战略观念就是要全面系统地看问题。战略观念最重要的有两点,一是全面系统的观点,即全局的观点。二是面向企业未来的发展观点。面向企业的未来。包括市场的未来、产品的未来、技术的未来、企业组织的未来、企业人员的未来,在此基础上制订相应的目标与对策。

2.2市场观念

市场观念就是企业必须根据社会及用户的需要来组织生产经营活动。市场是企业存在的前提。要具有市场观念,首先要求企业了解市场。其次,耍确定对策去占有市场,赢得市场。

2.3用户观念

市场是由实行交换的供需双方构成的,用户是构成市场的主要一方。所谓用户观念,就是企业耍树立一切为了用户的观念,全心全意为用户服务,把对国家的责任建立在对用户负责的基础上。

2.4效益观念

社会主义企业的效益观念是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统一的综合效益观念。在经济效益上耍注意微观经济效藕服从宏观经济效益。在保证宏观经济效益的前提下,企业讲求经济效益,着重在经济上的收益。企业要获得经济上的收益,关键在于:对外如何赢得市场,多承包工程,多完成工程任务;对内如何降低成本。

2.5竞争观念

竞争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施工企业的竞争主要表现在:质量以优取胜,价格以廉取胜,服务以好取胜。企业要通过竞争去获得工程任务,要在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所以,树立竞争观念是当前企业指导思想中最为深刻的转变。企业在竞争中必须牢记“质量是核心,价格是关键,信誉是基础”。

2.6创新观念

变革观念的发展和深化就是创新观念。企业要在竞争中取胜,关键在创新。为此,企业要在市场上努力发现新的需求、新的用户、新的机会;在生产上要广泛采用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在经营管理上要出新点子、新路子,反对因循守旧,努力开创经营管理新局面。

3 企业经营管理组织结构创新

经营管理组织是指从事经营管理活动的人们之问的协作体系。经营管理组织现代化的主要标志是企业管理工作的高效率。经营管理组织现代化主要体现在:

3.1管理体制方面

包括国家主管部门对企业的管理和企业内部各层次的管理。要处理好集权和分权的关系及权、责、利的关系,使各级具有主动关心其经济成果的能动性。

3.2生产组织形式方面

企业应能适应外部环境的需要,具有不同程度的专业化和联合化形式。

3.3组织结构方面

根据系统性和灵活性相结合的原则,采用不同的组织结构形式,如二级管理或三级管理,采取项目法施工,直线职能制结构或矩阵制结构等,以保证管理工作的高效率。

4 企业经营管理方法创新

4.1经济规律所制约的管理方法

即运用经济手段管理的方法。例如企业内部以经济责任制为内容,以经济利益为动力,经济控制为手段的管理方法等。

4.2反映生产组织和生产技术规律的管理方法

属于这一类的管理方法有:技术管理、定额管理、工程进度控制、质量控制的方法等。

4.3反映有关人的活动规律的管理方法等

如利用行为科学理论进行管理的方法。

4.4反映行政和政治工作规律的管理方法

如行政手段、民主管理、群众路线的方法等。

5 企业经营管理手段创新

这是指为适应经营管理工作高效率的要求而采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主要包括:

5.1信息传输、收集手段的现代化

为了文字、图表、信号、语言等管理信息的传输、收集,而采用的电传设备、工业电视、自动显示装置、自动收录记录装置以及电脑控制系统等。

5.2信息处理手段的现代化

主要是电子计算机或系统的应用。

6 管理制度创新

加强合同管理。落实相关责任部门和人员,建立完善的合同管理体系,对合同进行分级、分层、分类管理;建立合同签订前的申报备案制度和合同执行过程中倩息反馈制度,并对签约、履约进行过程监控,实行规范化、程序化管理。加强合同的索赔管理,凡因对方违约造成的损失,落实领导责任和工作责任。组织索赔。

突出资金管理。强调资金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地位与作用,资金运用和管理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企业的正常运行和整体效益。在企业内部成立资金结算中心,对资金运作进行集中管理、统一调配、监督控制,所有资金进出均通过结算中心办理,实行资金计划调度使用,规范内部资金市场,提高资金的运行效率;制定严格的用款制度。大额资金使用采取报批制,重点掌握工程项目资金的来龙去脉。

深化成本管理。坚持“企业是利润中心,项目是成本中心”的原则,企业内部成立成本管理中心,制定成本管理办法 形成一套完整的成本核算和成本控制系统。加强项目成本的监管工作,落实成本控制责任制,寒行材料采购和劳务队伍公开市场竞争制;对项目部实行分段考核,定期开展经济分析,将实际成本与目标成本进行对比,分析存在的差异,及时发现问题进行调整,控制和降低各项费用开支;加强监管审计,形成有效的检查监督机制,以目标成本为依据 从预算收入、主要实物量、价格、分项成本和资金等方面人手,开展对项目成本的稽查工作;严格工程项目的事前、事中和竣工审计,采取有效措施,制止项目亏损。

落实项目管理。施工项目管理是企业效益的源泉、信誉的窗口,也是企业一切管理的落脚点。企业的管理重心应转移到项目管理上,实行项目经理授权经营,建立起科学的在建工程施工管理组织体系,推行工程项目强制性标准和项目经理考核奖惩办法;强调过程控制。加强检查监督,加大对项目部的运作控制及服务监督力度。总之,项目管理应以合同管理为龙头,以质量、进度、安全为核心,以戚本管理为手段。以经营和社会效益为最终目的,组织机制创新,增强企业发展动力。

第5篇:施工企业经营管理范文

建筑业属高度竞争的服务行业,根据十六大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积极推行以“国腿民进”优化产权为核心的国旗第二轮改革,将公有资产逐步从建筑企业中退出,引入民营资产或其他优良资产,实行投资主体多元化,盘活存量资本,扩大增量资本,是进一步焕发企业活力的有效途径。

改革股权结构,调整企业内部股金比例,提高经营者和经营层的持股比重和责任意识,实行管理要素和技术要素入股,鼓励经营、管理、技术骨干持大股,把其利益与企业的利益紧密结合起来。改进员工持股计划,打破人人持股格局,大力培育内部股权交易市场,通过股权交易,使员工股向经营骨干集聚;改变目前职工持股会的持股方式,待条件成熟时取消职工持股会,真正体现出资人到位,形成股权流动机制,并逐步完善股权管理制度;通过吸收外资和有实力的民营企业资本,引进其先进的理念、经营机制和内部管理方式。

以产权制度改革为切入点,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进一步规范法人治理结构,严格规范企业内部运作,提高企业管理、决策的科学性、正确性。按照《公司法》、《公司章程》规定,建立一系列议事规则及监督机制,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等机构相互独立、相互制衡、权责明确、协调运转。www.133229.CoM股东会是建筑施工企业的最高权力机构,应充分行使其权力来决定重大问题,选举产生董事会、修改公司章程,审议批准董事会、监事会的报告等。加强董事会建设,董事会处于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枢纽地位,制定《董事会决策制度》等一系列具体的管理制度和方法,发挥董事会在制定发展战略、中长期规划、资本经营、内部组织结构调整,借助外脑,吸收专家的意见来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档次;加强对董事会的监督、评估,提高董事会的决策功能。监事会是股东会领导下的公司监督机构,建全监督制度,强化监事会的功能,依法对董事、总经理及其他高级管理人员的经营、管理行为行使监督职权,保障股东权益和公司利益不受侵犯。

国有施工企业改革创新的重心要放在激活机制上。当前国有施工企业仍不同程度地存在机构臃肿、人浮于事的弊端,不断深化劳动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就要现从改革管理机构入手,按照精干高效原则,采取“定员、定编、定岗、定薪”,实行全员公开竞争上岗,择优选聘,分流人员,精简机构。在慎重稳妥地清理不在岗人员的劳动关系的同时,进一步加大劳务作业层与企业的分离力度,组建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劳务公司,通过市场化的办法,促使其走上自主经营、自我发展之路;全面理顺劳动关系,管理人员也实行劳动用工市场化运作;在控股或参股子公司建立起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新型劳动关系,逐步松卸企业多年的包袱,促使企业轻装上阵。

分配是激活企业经营机制的主要手段。分配制度改革的重点是进一步与市场接轨,体现绩效第一的原则,奖勤罚懒,奖优罚劣。拓宽分配的思路与方式,重新设计企业的薪酬体系,按照效率优先的原则,充分拉开分配差距,实行贡献与薪酬挂钩,也给与薪酬挂钩,效率与薪酬挂钩,探索工资、奖金、津贴、股权期股、学习培训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的分配方式。

2、 组织机制创新,可以增强企业发展动力

组织机制创新是保证企业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以调整组织机构和整合优势为主线,着力在经营管理体制上改革创新,从而建立与市场化经营完全对接,并同施工企业相适应的科学的经营管理体制。

创新经营承包方式,本着加大激励与加大风险相结合,放开经营与强化管理相结合的原则,界定责权利关系,实行利益与风险对等,权力与义务并存的经营权租赁承包,在各单位承包班子足额交纳风险抵押金,并对其加强监管的前提下,明确承包基数和承包时间,实行独立核算、确保上交、超额归己、亏损自负、调动各方经营的积极性。实行经济责任追究制,凡因管理不善造成亏损的,严肃追究承包者的经济责任直至法律责任。

企业内部全面推行工作和经济责任制,按照“全面责任制,彻底市场化”的要求,将一切可以按照市场化运作的管理部门推向市场,不能按市场化运作的部门强化经济责任制,并把指责目标细化,总经理与各部门分别签订目标管理责任书,以提高工作责任和工作效率。

不断调整产业结构,通过出售、租赁、兼并等多种方式,大力推进第三层面的归并、重组、剥离等改革工作。分别按照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减员增效、激活机制的不同要求,对现有专业分公司采取不同的思路、途径与方式进行改革,理顺其产权关系,明晰市场主体,整合企业资源,组建“专、精、尖、特”,适应性强、机制灵活的各类专业公司。对涉及企业产业布局及发展全局的,如对装饰、市政、安装、钢构等经济块进行控股,组建成为独立的法人实体和市场主体,增强其独立运作和自我发展能力,从而在突出工程建筑这一传统主业的同时,加快这些领域的发展,以提高企业抵御风险能力,全面提升企业综合竞争实力。对企业发展影响不大,且体块较小的,实行优惠扶持政策,鼓励经营者和技术业务骨干持大股放开搞活,减人增效。

强化主业,分流副业,主动适应市场,积极慎重地推行生活后勤系统的改革剥离,妥善分流原有职工,促使其面向社会自主经营、自食其力,同时将企业有关职能与社会化管理对接。

3、 管理制度创新,壮大企业经济实力

创新管理制度,是企业提高经济效益、夯实发展根基的有效手段。为适应市场竞争形势,针对企业新的经营管理体制,按照《公司法》及国家、地方、行业法律、法规,重新制定各部门层次的职能标准,理清相互间的经济关系和管理关系,对原有的生产、经营、财务、资金、质量、安全、文明、设备等各项管理标准和管理制度进行全面检查疏理,建立符合企业发展新形势的管理制度,确保企业各项工作有章可循、有规可依、职责分清、赏罚分明,营造以制度管人,以规章管事的良好氛围,全面提升企业管理水平。

突出资金管理。强调资金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地位与作用,资金运用和管理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企业的正常运行和整体效益。在企业内部成立资金结算中心,对资金运作进行集中管理、统一调配、监督控制,所有资金进出均通过结算中心办理,实行资金计划调度使用,规范内部资金市场,提高资金的运行效率;制定严格的用款制度,大额资金使用采取报批制,重点掌握工程项目资金的来龙去脉。积极推广网上银行系统,对企业内部资金运行进行实时监控,动态管理,与规范化的资金流程管理接轨,从而优化资金投向结构,提高资金宏观调控和整体运作能力。

深化成本管理。坚持“企业是利润中心,项目是成本中心”的原则,企业内部成立成本管理中心,制定成本管理办法,形成一套完整的成本核算和成本控制系统。加强项目成本的监管工作,落实成本控制责任制,实行材料采购和劳务队伍公开市场竞争制;对项目部实行分段考核,定期开展经济分析,将实际成本与目标成本进行对比,分析存在的差异,及时发现问题进行调整,控制和降低各项费用开支;加强监管审计,形成有效的检查监督机制,以目标成本为依据,从预算收入、主要实物量、价格、分项成本和资金等方面入手,开展对项目成本的稽查工作;严格工程项目的事前、事中和竣工审计,采取有效措施,制止项目亏损。

落实项目管理。施工项目管理是企业效益的源泉、信誉的窗口,也是企业一切管理的落脚点。企业的管理重心应转移到项目管理上,实行项目经理授权经营,建立起科学的在建工程施工管理组织体系,推行工程项目强制性标准和项目经理考核奖惩办法;强调过程控制,加强检查监督,加大对项目部的运作控制及服务监督力度。总之,项目管理应以合同管理为龙头,以质量、进度、安全为核心,以成本管理为手段,以经营和社会效益为最终目的,实现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专业化、制度化。

实行质量安全目标管理。健全完善质量安全体系的运行保障机制,贯彻实施三大管理标准,实行体系的一体化,通过三大管理体系的整合,将三大管理体系认证与企业的基础管理有机结合起来,逐步解决两张皮现象,进一步增强三大管理体系的系统性、针对性和有效性,提升企业管理水平。全面落实安全质量责任制,结合开展创优夺杯和创建文明标化工地活动,加强安全质量的监督考核。

加强合同管理。落实相关责任部门和人员,建立完善的合同管理体系,对合同进行分级、分层、分类管理;建立合同签订前的申报备案制度和合同执行过程中信息反馈制度,并对签约、履约进行过程监控,实行规范化、程序化管理。加强合同的索赔管理,凡因对方违约造成的损失,落实领导责任和工作责任,组织索赔。

严格联营承包。实行分包联营队伍资格准入制度,加强对分包联营队伍的管理与控制,杜绝“一包代管”、“包而不管”现象,同时,收编经多年合作信誉良好、基础扎实的联营队伍,扩大市场份额与整体竞争力。

第6篇:施工企业经营管理范文

改革股权结构,调整企业内部股金比例。提高经营者和经营层的持股比重和责任意识,实行管理要素和技术要素入股,鼓励经营层、管理层、技术骨干持有大份股额,把其利益与企业的利益紧密结合起来。改进员工持股计划,打破人人持股格局,大力培育内部股权交易市场,通过股权交易,使员工股向经营骨干聚集;改变目前职工持股会的持股方式,待条件成熟时取消职工持股会,真正体现出资人到位,形成股权流动机制,并逐步完善股权管理制度;通过吸收外资和有实力的民营企业资本,引进其先进的理念、经营机制和内部管理方式。实行投资主体多元化,盘活存量资本,扩大增量资本,是进一步焕发企业活力的有效途径。

国有施工企业改革创新的重心要放在激活机制上。当前国有施工企业仍不同程度地存在机构臃肿、人浮于事的弊端,不断深化劳动人事分配“三项制度”改革,就要先从改革管理机构入手,按照精干高效原则,采取“定岗、定编、定薪”,实行全员公开竞争上岗,择优选聘,分流人员,精简机构。在慎重稳妥清理不在岗人员劳动关系的同时,进一步加大劳务作业层与企业的分离力度,组建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劳务公司,通过市场化的办法,促使其走上自主经营、自我发展之路;全面理顺劳动关系,管理人员也实行劳动用工市场化运作;在控股或参股子公司建立起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新型劳动关系,逐步松散卸除企业多年的包袱,促使企业轻装上阵。

分配是激活企业经营机制的主要手段。分配制度改革的重点是进一步与市场接轨,体现绩效第一的原则,奖勤罚懒,奖优罚劣。拓宽分配的思路与方式,重新设计企业的薪酬体系,按照效率优先的原则,充分拉开分配差距,实行贡献与薪酬挂钩,业绩与薪酬挂钩,效率与薪酬挂钩,探索工资、奖金、津贴、股权、学习培训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的分配方式。

管理制度创新壮大企业经济实力

加强合同管理。落实相关责任部门和人员,建立完善的合同管理体系,对合同进行分级、分层、分类管理;建立合同签订前的申报备案制度和合同执行过程中信息反馈制度,并对签约、履约进行过程监控,实行规范化、程序化管理。加强合同的索赔管理,凡因对方违约造成的损失,落实领导责任和工作责任,组织索赔。

突出资金管理。强调资金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地位与作用,资金运用和管理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企业的正常运行和整体效益。在企业内部成立资金结算中心,对资金运作进行集中管理、统一调配、监督控制,所有资金进出均通过结算中心办理,实行资金计划调度使用,规范内部资金市场,提高资金的运行效率;制定严格的用款制度,大额资金使用采取报批制,重点掌握工程项目资金的来龙去脉。

深化成本管理。坚持“企业是利润中心,项目是成本中心”的原则,企业内部成立成本管理中心,制定成本管理办法,形成一套完整的成本核算和成本控制系统。加强项目成本的监管工作,落实成本控制责任制,实行材料采购和劳务队伍公开市场竞争制;对项目部实行分段考核,定期开展经济分析,将实际成本与目标成本进行对比,分析存在的差异,及时发现问题进行调整,控制和降低各项费用开支;加强监管审计,形成有效的检查监督机制,以目标成本为依据,从预算收入、主要实物量、价格、分项成本和资金等方面入手,开展对项目成本的稽查工作;严格工程项目的事前、事中和竣工审计,采取有效措施,制止项目亏损。

落实项目管理。施工项目管理是企业效益的源泉、信誉的窗口,也是企业一切管理的落脚点。企业的管理重心应转移到项目管理上,实行项目经理授权经营,建立起科学的在建工程施工管理组织体系,推行工程项目强制性标准和项目经理考核奖惩办法;强调过程控制,加强检查监督,加大对项目部的运作控制及服务监督力度。总之,项目管理应以合同管理为龙头,以质量、进度、安全为核心,以成本管理为手段,以经营和社会效益为最终目的,实现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专业化、制度化。

实行质量安全目标管理。健全完善质量安全体系的运行保障机制,贯彻实施三大管理标准,实行体系的一体化,通过三大管理体系的整合,将三大管理体系认证与企业的基础管理有机结合起来,逐步解决两张皮现象,进一步增强三大管理体系的系统性、针对性和有效性,提升企业管理水平。全面落实安全质量责任制,结合开展创优夺杯和创建文明标化工地活动,加强安全质量的监督考核。

严格联营承包。实行分包联营队伍资格准入制度,加强对分包联营队伍的管理与控制,杜绝“以包代管”“包而不管”现象,同时,收编经多年合作信誉良好、基础扎实的联营队伍,扩大市场份额与整体竞争力。

坚持绩效考核。针对企业改制实际,建立目标管理考核体系,健全激励和约束机制,实行经营者资产经营责任制,以资本收益率、经营规模、经营效益、安全质量为主要考核指标,董事会与总经理订立年度《资产经营责任书》,总经理分别与经营班子成员签订《经营管理责任书》,经营班子的收入分配与经营业绩直接挂钩。

组织机制创新增强企业发展动力

创新经营承包方式。本着加大激励与加大风险相结合,放开经营与强化管理相结合的原则,界定责权利关系,实行利益与风险对等,权力与义务并存的经营权租赁承包,在下属各单位承包班子足额交纳风险抵押金,并对其加强监管的前提下,明确承包基数和承包时间,实行独立核算、确保上交、超额归己、亏损自负、调动各方经营的积极性。实行经济责任追究制,凡因管理不善造成亏损的,严肃追究承包者的经济责任直至法律责任。

企业内部全面推行工作和经济责任制。按照“全面责任制,彻底市场化”的要求,将一切可以按照市场化运作的管理部门推向市场,不能按市场化运作的部门强化经济责任制,并把职责目标细化,总经理与各部门分别签订《经营目标责任书》,以提高工作责任和工作效率。

第7篇:施工企业经营管理范文

关键词:施工企业经营管理特点问题建议

中图分类号:C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建筑工程经营管理的特点

1.1 经营管理的复杂性特点

一般来说,工程是由多个部分构成、多个组织参与的,因此,工程管理工作极为复杂,需要运用多学科的知识才能解决问题。由于工程本身具有很多未知的因素,而每一个因素常常带有不确定性,这就需要具有不同经历、来自不同组织的人有机地组织在一个特定的组织内,在多种约束条件下实现预期目标,这就决定了工程管理工作的复杂性远远高于一般的生产管理。

1.2 经营管理的系统性特点

从理论上来看,工程管理的系统性表现为工程管理就是一种实现特定目标的各种技术的有序集成,工程管理就是工程的各个组成部分有机整合、各个工程系统相互协调,以实现工程整体目标的过程。在现代的工程管理实践中,系统理论和系统思想的应用是不可或缺的,是工程管理思想的精髓所在。

1.3 经营管理的综合性特点

由于工程是技术的有机集成,工程常常与特定产品、特定企业和相互联系,所以任何形式的工程管理必然是一种考虑不同技术协调性和不同产业特性的综合性管理,此外,工程管理的综合性也表现为工程目标实现所要求的多种资源利用的有效性和工程管理主体与工程管理环境的协调性上。

二、建筑工程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1 工程质量管理不严格

一方面,质量管理的有效体系尚不完善,在我国现有的工程质量管理体制,仍是延续旧体制的基础逐步改善的,多少还存有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而目前关于适应新的经营模式的质量管理方法尚欠缺,或者力度不够,进而形成了封闭管理的局面,监督体系没有完全发挥作用,不利于制约机制的建立与执行;

另一方面,当前建筑工程的市场准入制度管理仍存在疏漏。一些地方及部门对市场准入制度松懈,导致施工企业出现了虚假的高资质低能力或者有资质无能力的不正常现象出现;或者在施工中没有符合规范的证件,以及借证卖照、违反市场规定、超范围承包工程、私下交易等,这些违规行为严重影响了建筑工程的质量。

2.2 管理体制不够健全

这是目前我国建筑工程管理中存在的重要问题,健全的管理体制需要设立齐全的管理机构和部门。然后依据实际工作的需要安排相应的管理人员,做好建筑工程管理中各个环节的工作。但事实情况是,很多建筑工程为了节约成本支出,随意撤销管理部门,缩减工作人员的数量。这样一来这就导致管理部门以及人员的分配不足,甚至出现了一个管理人员身兼数职的不正常现象。

2.3 管理形式不够科学

目前我国建筑行业中形成了以承包企业为龙头、以施工企业为骨干、以劳务作业为依托的行业模式,这种组织模式的效果并不理想。现阶段,我国劳务队伍的素质水平比较低,专业化程度不够,因而在工程施工过程中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等资源来对劳务队进行管理,而且往往管理的效果一般。这样一来,建筑工程管理中大量的资源被牵制甚至浪费,管理水平自然也就得不到提高。

2.4 工程进度控制受到限制

(1)工程控制的制约因素较多,通常管理落实不到位

在工程项目的实施过程中,有很多因素会影响到工程的进度,例如工程本身的管理、施工环境、劳动力施工情况以及计划的变动等,同时会涉及到风险问题、物资供应问题,有些工程的承包方对这些问题并没有积极的解决措施,通常由于一个环节的疏忽而影响了这个工程。

(2)工程的进度与质量、成本等密切相关

从理论上讲,加快速度的前提就是增加成本,但是在实际施工过程中,承包方没有考虑到三者之间的关系,更没有积极均衡。要么注重质量忽略了进度,要么赶进度忽略了成本。

三、对工程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的一些建议

(1)建立健全相关的管理制度

健全的建筑工程管理体制,是一个建筑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管理制度要健全,就必须要对项目管理部门以及机构,进行优化配置,设置功能齐全,并根据实际工作的需求来分配数量适当的人员,进而满足工程管理中的各项具体工作的实际要求。

(2)创新工程管理的理念

要实现工程管理的创新,首要要引起管理者的重视。加大经费的投入,做好管理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工作,树立创新意识,改变思维方式,深刻认识到建筑工程管理创新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其次,建筑施工企业应当把建筑工程管理的创新定位在企业长远发展战略的高度,采取切实措施保证建筑工程管理的创新工作落实到位。最后就是要建立建筑工程管理的创新方案,这就要求在建筑工程管理中并不是“从一而终”,而是要根据实际情况不断地探索符合现实条件的管理模式并不断地加以完善和创新。创新的方案要符合建筑企业的具体情况,体现建筑工程管理的内在要求,又要能够反映时代潮流和建筑行业的发展方向。

(3)必须处理好规模和效益的关系

规模和效益是一对孪生兄弟 ,没有规模 ,就谈不上效益;但规模过大 ,超过了企业的管理能力 ,就会造成经营管理粗放 ,同样谈不上效益。必须走 “适当规模 ,精耕细作 ,最佳效益” 之路。具体讲要做好一下几个方面:

1)要千方百计多揽工程任务。揽活是施工企业第一位的工作 ,是 “第一道工序” ,必须一刻也不放松地抓好。要以市场为导向 ,不断调整经营思路 ,明确企业的市场定位。要重视投资方向的变化 ,抓好现有市场 ,开发潜在市场 ,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

2)要大力培育施工能力。施工能力是企业管理水平、 技术装备水平、 现场突击能力的综合反映。在社会节奏和人们的工作效率全面加快的今天 ,施工能力不提高 ,就意味着效率低下、竞争力疲弱 ,就意味着有被市场丢弃的危险。培育施工能力要从两方面着手:即培育专项施工能力和培育多领域综合施工能力。就培育专项施工能力而言 ,没有一批专业技术干部和技术工人 ,没有能满足施工要求和条件的先进设备 ,没有一定技术含量的成熟的管理办法 ,是不行的。一定要大力加强专业化施工队伍建设 ,进一步提高主业领域的施工能力 ,同时积极开拓其它领域 ,提高企业多领域进行现代化施工的能力。要充分认识科技在提升企业施工能力方面的突出作用 ,加大科技创新力度 ,加快成果转化和运用 ,力争在较短的时间内 ,将企业的综合施工能力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3)要完成和超额完成产值目标。产值背后是实力 ,是管理 ,是效益。要根据市场变化、 任务状况、 实际生产能力和管理水平 ,科学确定产值目标。

(4)加强成本和质量管理

项目管理的核心是成本管理, 要建立成本管理的责任体系与运行机制, 把施工总承包企业作为项目成本管理的中心,负责合同成本目标的总控制。通过对合同单价的分解、 调整、综合、 平衡, 确定内部核算单价, 提出目标成本指导性计划, 对作业成本运行与管理进行指导和监督; 二级单位作业层负责执行管理层制定下达的目标成本分解指标, 严格按照内部核算单价控制成本消耗, 自负盈亏。 总工程师负责组织技术人员优化施工方案, 改进技术措施, 鼓励能工巧匠开展技术革新和工艺创新, 为有效实施成本控制提供技术支持。 总经济师以合同为依据, 组织编制施工成本预算计划, 确定项目目标成本, 并负责层层分解和监督成本执行情况。总会计师对项目成本运行及实际消耗状况, 计算和反映项目盈亏。

参考文献:

第8篇:施工企业经营管理范文

关键词:可行性必要性适用性法规性

中图分类号: TU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施工企业购置机械设备需要占用大量的资金,如何确保机械设备投资能够快速顺利回收,是施工企业机械设备经营管理决策面临的首要问题。机械设备淘汰又是一个政策性较强的问题,究竟是以机械的物质寿命,还是技术寿命,或是经济寿命等为依据进行淘汰?它与企业的施工规模,设备装备结构和装备水平的关系非常密切,存在一个如何把握淘汰尺度的问题。这些问题如果处理不好,会使企业在经济上蒙受巨大损失,陷入被动的境地,施工企业机械设备投资经营管理通过技术装备规划决策的“四性”(即可行性、必要性、适用性和法规性)分析,来评价决策方案“能不能做”、“该不该做”,以及“是否合用”或“是否合法”是十分必要的。依照评价结果,企业可以区分方案的优劣,决定方案的取舍。笔者根据多年的管理经验从以下几方面谈谈对机械设备投资经营管理。

一、机械设备规划决策分析

1.1可行性分析与评价

可行性分析与评价是指机械的经济可行性分析与评价。通过机械设备的经济可行性分析,重要解决技术方案的资金来源和均衡使用,以及投资效益的问题。如果购机或机械设备技术改造方案没有资金的支持,一切都将成为空谈。如果有资金支持,但是达不到预期的投资效果,技术方案同样也不能实施。因此需要分析资金筹集或融资的渠道,分析资金使用的额度、期限和成本,以及企业的偿还能力和投资回收期的目标要求或规定等。企业应根据对符合条件的购机或技术改造方案的评价结果指导技术方案的实施。

1.2必要性分析与评价

所谓必要性分析与评价,又可称为常用性分析与评价。它所涉及的问题是建筑施工企业有无必要自己购置某种机械设备,或有无必要采用自有机械设备的方式来满足施工生产需要。如果某种机械设备是不必要的话,就不需要购进新机械,现有的旧机械也应该寻找机会通过变价出售或转让的方式淘汰。至于旧机械技术改造问题,应以其目标结果为依据来确定其必要性。

必要性分析与评价应以机械设备中长期利用率的目标水平(一般应达到50%~60%以上),以及机械设备中长期利用率的预测结果为基本依据。结合企业技术装备的中长期战略目标中已经明确的未来从事的建筑结构形式,装备结构调整的原则,施工方法及施工规模等资料数据来综合考察技术方案,其只有在经济上符合企业的长远利益时才称得上是必要的。

1.3适用性分析与评价

适用性分析与评价主要是指通过对机械设备进行全面的技术性能分析与评价,考察机械设备能否满足企业未来或当前施工生产需要的决策分析工作。其评价结果也是机械设备新增或技术改造,以及机械设备淘汰的依据。适用性分析与评价,应结合机械合理使用的先天性目标进行,需要把握的问题是:

1.3.1明确机械设备的技术性能与建筑结构形式或施工方案之间的匹配关系。

1.3.2明确机械设备的技术性能与施工作业环境之间的匹配关系。

1.3.3明确机械设备的技术性能与综合机械化组列之间的匹配关系。

1.3.4明确其他方面的匹配关系,如机型品牌的匹配应追求单一化,以便于机械设备保养、售后服务和技术改造等。

1.4法规性分析与评价

施工机械设备在工程施工中,主要应符合国家环境保护部门颁布的有关法规和规定,在施工过程中有责任采取有效措施以预防和消除因施工造成的环境污染,应控制扬尘、固体废弃物、污水和噪声的排放,达到绿色施工。

二、机械设备投资决策

在选购、选用或租用机械设备时,必须进行一定的经济评价,通过方案的对比分析,从中选择最优方案。

2.1投资回收期法

投资法是指通过比较各种机械设备的投资回收期,从中选择最短者为最优方案的方法。在其它条件大致相同的情况下,把要比较的某种机械的投资费用,与采用这种新机械所带来的年收益二者之间的比值,作为该种机械的投资回收期限,其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 T-投资回收期(年)

M-机械设备投资费用

F-所采用机械设备的年收益

2.2年等值成本比较法

当决策目标不是仅有一个,而有多个时,一般属于多目标决策问题。例如,两台生产能力相同,但性能或新旧程度不同的机械,它们在价格,使用寿命和每年平均所要支出的费用上都不一样,比较二者优劣时,可以用年等值成本比较法,机械设备年等值成本最小者为最优方案。年等值成本比较法能考虑到的因素,以及提出的一些假设是:

2.2.1购入机械设备的一次性投资费用(P0)减去残值(Ln)后,看成是按一定利率(ⅰ)借到的一笔贷款;

2.2.2机械设备每年必须支付的使用费(Cv)被看成台班费中的可变费用部分。实际中,即使机械设备的生产能力相同,其大小也有差别。

2.2.3机械设备的使用年限为机械设备的自然寿命,并看成是贷款的年限(n);

2.2.4机械设备的自然寿命结束时,转让或处理的残值及产值利息(ⅰ1);

2.2.5机械设备投资的占用成本,也称最近的机会成本,它的取值假设为这笔投资存入银行并复利的形式增加的那部分价值,即利息(ⅰ);

2.2.6计划逐年按相同的金额偿还贷款。

机械设备的年等值成本(Cc)计算公式如下:

Cc=(P0-Ln)×kr+ⅰ1+Cv

式中资金回收系数kr可根据下面的公式计算:

现举例说明如下:

现有A和B两种机械设备,生产能力相同,A的购入价格是100000元,估计年平均使用费为8000,一般按附加费用,包括附加维修、保管、燃润料消耗等计算,该机的使用寿命为8年;B的购入价格是80000元,估计年平均使用费为10000,该机的使用寿命为6年。假定A和B的残值不计,利率差别不大,均按8%计,贷款在使用期内逐年偿还,平均年使用费用也按年支付。

将A、B两种机械的年等值成本作经济性比较如下:

A=100000×+8000=25400(元)

B=80000×+10000=27280(元)

经比较可知A机械虽然购入价格较高,但实际每年应摊入工程成本的费用则比B机械节约约27280-25400=1880(元)。

2.3单位工程量成本比较法

当工程量一定,工期又没有严格要求或不是很紧时。选用或租用机械时,可用单位工程量成本比较法。单位工程量成本较低的机械一般应视为较好或较合适的机械设备。

工程成本与工程量的比值即为单位工程量成本。工程成本一般由固定费用和累计台班费用构成,其中固定费用又是由机械的施工准备费、安装费、往返调运费和完工收尾费等组成的,它一般与工程量的大小、工期长短或机械设备的效率无关,最终需摊入工程成本之中。每种机械设备的累计台班费都随机械设备施工工作量的增加而增加,机械生产能力不同,完成相同的工作量所对应的累计台班费是有区别的。一般讲当符合经济运行条件,工作效果达到一定规模的时候,生产能力大的机械累计台班费用较低,但固定费用高;而生产能力小的机械累计台班费用较高,但固定费用低。

2.4界限使用时间比较法

界限使用时间比较法是指通过确定机械盈亏平衡点的使用时间,即在工程量和单位工程量成本一定时,通过确定机械的台班数,来比较机械合理使用时间范围的一种方法。它即可以用于机械设备与机械设备之间的比较,也可以用于机械设备自身的经济分析。

第9篇:施工企业经营管理范文

新时期我国电力市场竞争加剧,电力施工企业面临更多的挑战,因此要加强企业的经营管理。电力施工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要协调企业的各方面,提高电力施工企业的深入发展。目前,我国电力施工企业的经营管理要对思路、方式以及管理的内容记性创新,根据电力施工企业的实际情况,对企业的管理工作进行总结,并从总结的经验和教训中改革和创新,制定完善的管理体制,为电力施工企业的发展和改革提供良好的管理基础。

二、电力施工企业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管理模式陈旧

目前,我国大部分的电力施工企业经营管理模式较为陈旧。电力施工企业过于注重产值,忽视了企业内部的经营管理水平的提升,企业存在抢占市场、赶工期等现象。过于陈旧的经营管理模式以及淡薄的经营管理理念,难以满足新时期电力施工企业的发展需求。例如,电力施工企业只有年度产值考核目标,但没有成本控制的目标;只规定了项目的完成时间,但对竣工决算没有具体的实践考核等。

2.缺乏激励机制

目前,我国大部分电力施工企业对工程项目的管理采取粗放式的管理,同时缺少合理的绩效考核机制以及激励机制。大部分电力施工企业没有构建完善的绩效考核体系,企业经营的效果没有与管理人员的收入进行有效的挂钩,缺乏科学的约束激励体系,企业的经营管理人员不能够以积极热情的态度投入到工作中,在经营管理过程中也较为简单粗放,电力施工企业的成本核算时出现不准确的现象,企业的经济效益得不到保障。

3.人员配置难以满足企业的需求

目前,我国电力施工企业经营管理中存在着人员配置的问题。首先,企业各部门都存在着人员冗杂的问题,实际具备管理职责的人员少;其次,电力施工企业中缺乏高水平的专业化管理人才,很少有员工具备创新能力,企业整体的人才储备量较少。主要原因是目前大部分的大型电力施工企业都是根据传统电力系统的要求进行员工的安排,而小型的电力施工单位仅仅配置简单的内部管理机构,电力施工企业的人员流动性较大,难以留住高素质的专业化人才,同时有着冗员的问题。这些都影响了电力施工企业的经营管理,不利于企业的发展。

4.竣工结算滞后

目前,我国电力施工企业的竣工结算较为滞后,影响了电力施工企业的经济运行,带来了经营风险。电力施工企业承包的项目大多数为投资大、周期长、涉及广、技术先进的工程。该类项目施工管理较为复杂,经常出现竣工结算延迟的问题,施工竣工结算滞后、工程进度没有及时确认,导致账务不清楚,不能够及时的进行损益结转,给企业的运行带来了巨大的风险。

5.流动资金周转困难

目前,我国大部分的电力施工企业回款较慢,流动资金周转较为困难。大多数的电力施工企业都面临着账款回收不及时的问题,严重的影响了企业的运行和周转,由于资金难以回收,垫付了大量的资金在项目中,影响了企业的资金循环,企业的资金周转率低下,企业难以正常的生产和运作,不利于企业稳定发展。

三、提升电力施工企业经营管理的对策

1.完善电力施工企业的激励机制

人力资源是电力施工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培养并且挖掘员工的潜能和创造能力,能够有效的促进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最终促进企业的发展。因此,要完善电力施工企业的激励机制,培养员工的责任感,从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鼓励员工参与到企业的管理中,以敬业爱岗的精神服务企业,促进企业与员工的共同成长。

2.健全资金管理制度

新时期,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电力施工企业要借组新技术提升企业的资金管理水平。企业可以通过财务和资金管理、监督制度的实施,来保证企业资金的周转效率,保障企业的正常运行和安全生产。资金是企业运行的重点,通过对预算、执行以及施工情况的管理,对资金的使用效益进行评估,加强对资金的监督管理。同时,要提升企业财务管理人员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确保企业资金的安全周转。

3.树立正确的经营管理理念

电力施工企业静音管理中,管理人员要对以往的管理理念进行改革创新,树立风险意识。提升电力施工企业的竞争力必须要加强企业的经营管理质量,通过对经营管理水平的提升,将企业的经营管理理念融合到企业的管理结构和组织管理中,贯穿到企业经营的各个方面。电力市场不断改革发展,电力施工企业要根据时代和市场的需求,正确认识不断进步的市场,结合企业的实际发展情况,加强企业的经营管理,控制成本,对企业中不合理的业务流程和管理模式进行变革,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