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智慧工地质量管理范文

智慧工地质量管理精选(九篇)

智慧工地质量管理

第1篇:智慧工地质量管理范文

关键词:大数据背景;智慧旅游;管理模式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初步成果,大数据技术正是现代化建设当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一种技术,它能够在各行各业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智慧旅游建设过程中更是如此,合理利用大数据技术建成智慧旅游管理模式,是中国旅游业发展的必然要求,更是我国第三产业进步的重要举措。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其中仍然存在配套设施不足、信息挖掘深度不足、大数据管理能力不足等一系列问题,本文对此展开分析并提出相应的策略。

一、智慧旅游中大数据应用方面存在的问题

尽管应用大数据技术以及相关系统可以为智慧旅游管理提供有力支持,但是在智慧旅游中应用大数据还可能会受到一定限制。大数据背景下在构建智慧旅游管理模式和基础工作的实际开展过程中出现各项问题的可能性越来越高。就目前来看,大数据背景下智慧旅游管理以及相关技术应用过程中存在以下问题。

(一)配套设施建设不足

大数据技术具有一定的先进性,是一种以其他先进技术为基础的衍生技术,需要互联网、通信设备等各种配套设施的支持才能正常发挥作用。智慧旅游目前也属于比较初级的概念,从出现至今只有10年左右,因此未能得到社会各界的了解和认知,一些旅游企业也因此不愿意在这方面投入资金。从配套设施的角度来看,一些旅游景区时至今日仍不具备完善的信息网络和监控网络,景区内的各项数据无法得到有效储存,这显然不利于大数据的建构。另外,旅游景区和旅行社、旅行社和城市之间的数据共享还未成型,不同旅游网站之间也存在信息保密的情况,以大数据为基础的信息共享模式建设,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在这种情况下很难建成智慧旅游管理模式。

(二)数据信息挖掘缺少深度

大数据技术的一个应用优点在于,它能够对大批量的数据进行整合分析,并提取其中的共同数据和共性规律,为某个行业或单位的发展提供支持。大数据技术的应用,改变了旅游业的发展模式,旅游企业等主体可以借助大数据实现数据分析,然而目前为止,数据信息挖掘缺少深度的问题仍旧存在并影响着智慧旅游管理模式的水平。这一问题如果得不到解决,人们就无法从大批量数据当中分析出人民群众的旅游偏好和旅游需求等,智慧旅游更是无从谈起。而且在挖掘智慧旅游相关信息时,也可能会因为大数据信息挖掘途径不够合理而受到限制,这也会影响大数据背景下智慧旅游管理工作的开展效果,各项大数据信息在智慧旅游管理和旅游项目开发过程中的作用受到影响,大数据技术应用与智慧旅游管理中也可能会出现问题。

(三)大数据管理能力偏低

智慧旅游管理模式的根本在于大数据,合理应用大数据技术,不仅需要做好数据信息的录入,更需要保证数据整理、数据模型构建、数据资源共享以及数据安全防护等一系列工作的质量,想要提升智慧旅游管理模式的水平,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提升大数据的管理能力。然而从现阶段来看,我国的旅游业中兼具大数据管理能力的人才比较稀缺,更重要的是,旅游业的工作复杂琐碎,工作人员往往需要全身心投入其中才能完成本职工作,很难匀出其他时间学习和掌握大数据相关知识,会出现大数据管理能力偏低的问题。在对智慧旅游项目中的各项大数据信息进行管理时可能会因为相关系统不够完善合理而受到诸多限制,大数据背景下智慧旅游项目开发和实际管理过程中出现各类问题的可能性大大提升。在对智慧旅游管理中的大数据信息进行管理时也会因为系统混乱而出现各项问题,大数据背景下智慧旅游管理模式构建效果和具体工作开展水平将会大幅度下降[1]。

二、大数据背景下智慧旅游管理模式构建策略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高度发展,让人们的生活质量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升,在温饱的基本需求得到满足以后,人们开始把关注的重点放在精神满足上,而旅游则是一种极佳的休闲活动,能够减少人们的生活压力,使人们的生活满足感得以提升,与人们要求的高质量生活模式不谋而合。在大数据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旅游业的智慧化发展已成必然,想要迎来新一轮的发展,就必须尽快构建智慧旅游管理模式。

(一)建设智慧商务模式

所谓的智慧商务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概念,而将其具体到旅游业当中,就赋予了它全新的意义,旅行社、酒店、景区都可以以大数据技术为基础建设智慧商务,从而提升经营水平和管理质量。在智慧商务模式的影响下,企业和单位的管理成本将会被降到最低,商务活动的质量也将会得到提升,企业也能够因此获得更多的经济收益。智慧旅游管理模式当中包含大量的数据信息,这些信息都与游客息息相关,利用大数据技术对这些信息进行分析,并对其中的重点信息或关联信息进行筛选,往往能获取到最准确的游客心理预期及服务需求,甚至也能分析出影响游客购买旅游服务的负面因素,旅行社、景区、酒店等商务主体可据此调整产品和服务,为游客提供更精确的、更有针对性的服务,从而达到提升旅游管理质量的目标[2]。

(二)建立智慧旅游平台门户

智慧旅游平台门户是大数据背景下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抓手,具有集成化电子工作空间,工作人员可以借用智慧旅游平台门户完成写作任务,与其他部门的工作人员进行合作,并实现系统导航、任务提醒等功能,完善智慧旅游管理平台的电子通讯录及会议通知作用,以更加完整的用户管理方式和认证方式,使各个子系统之间能够在同一管理模式下共同发挥作用[3]。

(三)建立综合指挥调度系统

智慧旅游综合指挥调度系统,具有监测、监控智慧旅游管理平台中各方面信息的功能,还能够实现大屏幕、旅游咨询系统的操作与管理,提升智慧旅游管理系统的信息获取速度及操作水平,确保信息、统计、整合、分析的有效性,提升智慧旅游管理的应急指挥效率,提升网格化管理的有效性。更重要的是,综合指挥调度系统还具有视频监控信息保存、视频会议等一系列功能,有助于工作人员之间的协作与联动。对于智慧旅游来说,在实际管理时,还需要保证智慧调度系统的合理性和完善性,并利用大数据技术对现存的指挥调度系统进行优化处理,从而有效改善智慧旅游综合指挥调度系统在实际运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此外,还需要在综合调度系统和大数据技术相互结合的条件下,做好智慧旅游项目推行过程中各项数据的信息收集工作,以此保证各项数据信息的充足性和归纳处理的全面性,以此强化大数据背景下智慧旅游管理工作开展效果和相关模式实际开展优势,继而为推进智慧旅游项目有效实施提供完善的系统支持。不仅如此,应用大数据技术还可以对智慧旅游综合指挥调度系统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优化处理,促使智慧旅游项目管理人员和实施人员可以在相互配合条件下有效开展各项调度工作。收集与智慧旅游项目相关的视频以及资料文件,能够使得大数据背景下智慧旅游管理模式构建效果和相应管理工作实际开展水平有所提高[4]。

(四)建立网格化管理系统

智慧旅游网格化管理系统对于景区和市政设施的综合管理有重要意义,更重要的是,其还能够完成街道的养护监管任务,工作人员可以借助网格化管理系统实现城市部件管理的一系列要求,还可以借助平台上的各种工具,对辖区电子地图进行网格化分割,并在对区域进行编号的基础上,通过电子地图对人员信息等进行有序管理,提升工作人员的旅游资源调度的工作效率。与此同时,在与智慧城市相关技术相结合的过程中,工作人员还可以借助智能信息采集终端等,实现旅游城市及景区周边的综合管理,保障大数据背景下智慧旅游管理模式的有效性。由于智慧旅游项目在实际管理过程中很有可能受到不合理因素的限制,这就应借助相关的大数据技术和相关系统创建与智慧旅游项目相关的网络管理系统,并在相关系统支持下对当今时代长久发展的智慧旅游项目展开有效管理,有效发现并解决智慧旅游项目中潜藏的问题,并从智慧发展角度出发对相关项目进行有效规划,保证电子地图以及相关信息在智慧旅游路线规划和综合管理中的作用效果,突出网格化管理系统与智慧旅游项目管理模式之间的关联性,借此满足大数据背景下智慧旅游管理要求,并将相关系统以及具体模式在智慧旅游管理和具体路线规划中的作用效果表现出来[5]。

(五)建立在线旅游服务平台

所谓的在线旅游服务平台实际上与旅游产品分销平台异曲同工,能够提升旅游工作的专业性及管理与分享的效率,更能够提升旅游产品的品牌传播效果,借助在线旅游服务平台,可以实现旅游业与电子商务的融合与共生,有助于旅游企业线下业务的进一步拓展与整合。更重要的是,在线旅游服务平台能够从渠道的角度出发,保证旅游市场的健康发展,使供应商以及分销商都能享受稳定的线上供应链体验。同时,该系统还具有产品采购、产品等一系列功能,能够在服务接待、产品营销、财务结算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是智慧旅游管理模式建设的重要一步。在进行在线旅游服务平台规划布置时,不仅需要强化的大数据技术在其中作用效果,还应保证在线服务平台与智慧旅游管理模式之间关联性,引导智慧旅游部门借助合理平台对旅游群众提供有效服务,从而提高游客旅游的兴趣,以此为发展我国旅游行业提供有效参考依据。而在建立在线旅游平台时,也需要强化大数据技术以及各项现代化手段的应用力度,并在优化智慧旅游路线和旅游产品营销渠道的条件下,提升智慧旅游的经济收益,从而有效调整并解决大数据背景下智慧旅游管理和综合服务潜藏的缺陷,提升大数据技术在智慧旅游管理以及服务平台规划建设中的作用效果,这对于保证大数据背景下智慧旅游管理模式规划力度和当地旅游行业实际发展水平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

(六)着力培养优秀旅游人才

大数据技术的高度发展,智慧化旅游管理模式的建成,都从根本上颠覆了传统行业运作模式,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拥有综合能力的高质量人才,才能在构建智慧化旅游管理模式的过程中发挥强大作用。为了进一步提升我国智慧旅游管理模式的水平,必须要从人才培训入手,对技术人员缺乏旅游专业知识、旅游人员不了解大数据技术的问题进行综合分析,并积极主动组织员工参与综合培训,将大数据技术和智慧旅游管理的有关知识作为培训内容,使每个参与培训的员工都能实现双重发展。此外,还需要加强高等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学创新,更新高素质旅游管理人才培养方法,使该专业的学生能够实现综合发展,为智慧旅游管理模式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持。要在相关人员全面掌握大数据技术以及相关要求的条件下对现存的智慧旅游管理系统以及具体模式进行优化更新,并在智慧旅游项目研发部门工作人员与管理部门工作人员相互配合条件下落实智慧旅游管理和优化更新目标,满足大数据背景下智慧旅游管理以及相关工作现实开展要求,以此强化各部门工作人员在智慧旅游管理和具体任务实施中的参与力度,从而避免大数据背景下智慧旅游管理受到人为因素的干扰。

三、结语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设,带动了高新技术的进步,进而为各行各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大数据技术的发展和普及,就改变着旅游业的发展模式,在这样的情况下,传统的旅游管理模式显然已经不再具有合理性。旅游是人们放松心情的重要活动,食住行游购娱都是其中的关键要点,想要提升旅游业发展质量,就必须要以大数据技术为基础,建成更具实用价值的智慧旅游管理模式,在分析游客大数据的基础上,为游客提供更具有针对性的服务和产品,推动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文英兰.大数据背景下智慧旅游管理模式研究[J].当代旅游,2019(12):327.

[2]张桐.大数据背景下智慧旅游管理模式研究[J].明日风尚,2018(1):292-293.

[3]张建涛,王洋.大数据背景下智慧旅游管理模式研究[J].管理现代化,2017(2):55-57.

[4]黄桂青.大数据背景下智慧旅游管理模式研究[J].现代营销(下旬刊),2021(1):142-143.

第2篇:智慧工地质量管理范文

摘要目前我国智慧环境体系建设处于探索阶段,本文以沈阳经济开发区为研究对象,设计出智慧环境平台的总体构架,提出“1122”的平台运行模式。智慧环境平台包括感知层、数据层、传输层、应用层、展示层5个方面,能够实现智能处理、决策支持、模拟分析、移动电子政务等多重功能。平台建设将有效提升环境管理部门、企业以及社会公众对环境风险的感知能力,提高各级环境管理部门的科学管理与决策水平。

关键词 智慧环保;智慧环境平台:物联网:风险防范:环境管理

目前,我国正处于快速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环境污染事故屡屡发生,如何有效防控环境污染,成为政府部门、人民群众关注的热点。“智慧环保”理念开辟了环保新道路,智慧环境平台的建设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环保部门的监控盲区,能有效提升环境污染防控能力和水平。

基于“智慧环保”的理念,将物联网技术应用于环境保护领域可以有效整合通信基础设施资源和环保基础设施资源。

沈阳经济技术开发区创建于1988年6月,总规划面积为3416km2,建成区面积488km2,是全国唯一的装备制造业发展示范区。开发区内化学工业园、化工企业较多,内部分类复杂,化学工业涉及的原料和产品大多为易燃易爆与有毒有害物质,一旦发生火灾、爆炸或化学品泄露扩散事故,有可能引发灾难性的“多米诺”连锁效应。随着环境压力的上升和环境容量对区域发展的约束,沈阳经济技术开发区亟需提升环境风险防控能力,开展基于信息技术、智能技术的智慧环境体系建设研究。

本研究以沈阳经济开发区为例,阐述了智慧环境平台设计的总体构架。从感知层、数据层、传输层、应用层、展示层5个方面,提出了基于物联网的“一个平台(基础设施平台)、一个中心(智能数据中心)、两个门户(内、外网门户),两个保障(安全保障、运行维护)”智慧环境平台“1122”模式。

智慧环境平台总体架构

建设智慧环境平台要以环境信息共享为基础,针对环境智慧化、信息化管理体制机制不完善、统筹不到位、集成共享力度不够、数据共享程度不高等问题,加强统筹规划与顶层设计,建立一套完整的智慧环境平台框架体系,见图1。

根据沈阳市经济开发区业务管理特点,智慧环境信息平台通过内网门户,实现综合办公、环境业务协同、移动执法、风险防控、应急管理、GIS应用、决策支持等应用功能;通过建设综合数据中心,进行环境信息整合与资源共享,采用第三方运营模式保障智慧环境信息平台稳定运行。

智慧环境基础设施

基础设施构成智慧环境平台的感知层,利用水、气环境传感器采集、传输、控制环境基础数据。针对环境质量监测、污染排放核算、风险源特征分析等不同用途,选择适合的传感器和数据采集设备,包括视频传感器、无线传感器(WSN)、污染物在线监测设备以及监测仪器关键节点运行状态参数实时数据采集仪等。

智慧环境数据中心

数据中心包括基础数据库、主题数据库、工具数据库、模型库。其中,基础数据库包含排污申报信息、污染源监测信息、环境统计信息、污染源普查信息、环境质量信息等;主题数据库面向业务部门,旨在解决环境信息化建设中的“信息孤岛”问题,包括社会经济发展数据、建设项目审批数据、环境监察管理数据、行政处罚数据;工具数据库包含标准导则、法律法规、风险源数据;模型库包括一维水质扩散模型、烟团扩散模型、爆炸模型等。

智慧环境网络地理信息系统

智慧环境网络地理信息系统主要由WebGIS技术、数据库技术以及网络开发技术构成。WebGIS使用的是ESRI公司的ArcGIS产品,包括ArcGISDesktop、ArcIMS、ArcServer和ArcSDE四部分:数据库采用目前流行的soL Server作为开发软件,主要用于存储监测数据、模型数据以及周边环境因素等;Web网站在.NET环境下基于微软的Internet信息服务( IIS)进行构建,利用ASP技术在Visual Studio环境下进行网页开发。利用3G无线网络和Internet网络的优势,随时随地将现场的图像和声音实时传输到远程指挥中心,同时也能够接收远程指挥中心的指挥视频图像,实现双向传输与远程监控管理。智慧环境平台的业务功能与应用

综合办公一体化功能

通过使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实现区内行政工作流程化定制与管理,提高工作人员工作效率。综合办公自动化系统包括公共事务、个人办公、工作交流、系统管理四大部分,要求局机关、下属单位之间实现办公信息交互和共享,完善内部事务流程化管理与可视化定制。

智能处理功能

利用智慧环境信息平台在线监测网络和云计算技术,对数据中心海量的数据和信息进行分析处理,计算出企业能源、资源消耗量和污染排放异常点排放量,实现对环境质量和污染排放的智慧监测,根据风险源状态参数等信息,制定出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污染排放量的综合解决方案。

决策支持功能

决策支持系统主要用于数据分析、数据查询、污染总量控制等方面的决策支持。系统结合GIS模型,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环境预测预警,同时实时发送信息至相关管理部门,便于管理部门及时采取管制措施。

模拟分析功能

根据环境管理需求,对各类环境数据进行智能分析,结合环境风险预警和事故影响评估结果给出应急处理方案,确定人员疏散途径及最佳路径。

移动电子政务门户功能

用户平台实施授权分级管理,厅局领导、信息中心、业务主管部门、业务人员等不同类别用户可以通过移动终端自行登录,依据智慧分析、问题诊断及异常排放预警等分析功能,获取所需信息。

智慧环境信息平台第三方运行保障管理

引入第三方机构进行市场化平台运营,为政府和企业提供真实数据,由政府和企业支付相关的服务费用,对环境公共服务平台进行日常管理维护。

智慧环境安全保障管理

安全管理是沈阳经济开发区智慧环境平台建设的关键。针对智慧环境平台的使用范围、应用密级程度及可能存在的安全风险,安全保障内容涵盖了网络安全、数据安全、系统操作、口令管理等各层面,建立不定期检查制度,在不通知第三方运营商的前提下,突击检查第三方运营商现场运行维护工作,以确保平台执行成效。

智慧环境平台运行维护管理

运行维护管理包括网络管理、主机系统管理、数据库管理,通过对远程系统运行状态的监管,了解第三方运营商的运行维护工作状态;建立监测仪器的日常巡检制度,要求第三方运营商对各仪器设备严格运行维护,并做详细记录以备查。

主要

参考文献

[1]朱琦,尚屹,环境保护业务管理的信息化应用[J].环境保护,2010(6):45-47.

[2]李键,杨玉楠,吴舜泽,等.水环境预警系统的研究进展[J].环境保护,2009(6):4-7.

第3篇:智慧工地质量管理范文

关键词:高校智慧后勤 服务质量 效率和安全水平 创新发展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6)01-210-03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广泛应用,包括高校后勤在内的传统服务业将面临一轮颠覆性变革,高校后勤服务方式、管理内容和目标追求正发生着变化。新时期后勤工作将更多地表现为管理和服务过程中的信息获取、校验和控制,各类无线终端设备和智能管理平台将逐渐成为必不可少的工作武器和管理服务工具。以高校智慧后勤为特征的新型高校后勤保障体系的建立是高校后勤发展所需探究的重要课题,它将推动高校后勤管理模式和服务生产方式的变革,成为新形势下高校后勤深化改革和转型发展的驱动力。

一、高校智慧后勤是新形势下后勤发展的驱动力

发源于十多年前的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运用社会化、集约化的方式解决了高校扩大招生过程中的后勤资源瓶颈,打破了内部封闭的后勤管理和运行模式,激活了内部运行机制,提高了后勤运行效率。

而新形势下的高校后勤已呈现新的特征,面临新的挑战。主要体现在:一是需求的多元化,从政府、学校和师生的角度,对后勤的需求都发生了很大变化,要求后勤保障以人为本,实现后勤保障的人性化;二是对资源利用更多的是强调效益,要求广泛运用现代技术手段,加强后勤管理,实现后勤管理的现代化;三是对后勤运行过程要记录,要可控,还要能回溯分析以及对校园安全提出更高要求,这就要实现校园安全管理的信息化;四是对服务质量标准的要求,不仅要把无形的服务质量变成师生的有形感知,而且还要使服务质量可以测量,可以评价,可以控制,实现后勤服务质量的标准化。

高校后勤要应对新挑战,就需要从理念、机制、方法以及技能上不断创新,伴随着新一代互联网、云计算、智能传感、通信、遥感、卫星定位、地理信息系统等新兴技术的发展使得高校智慧后勤在技术上成为可能。推进高校智慧后勤建设既是后勤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后勤健康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二、高校智慧后勤的内涵

高校智慧后勤是高校后勤信息化发展的全新阶段,也是智慧城市、智慧校园在后勤服务中的必然延伸。所谓高校智慧后勤,其本质是后勤主要业务流程及服务方式与现有软硬件资源的融合、优化、提升,其核心内容是利用技术手段,创新高效、智能的管理服务应用,其终极目标是追求后勤管理服务的最高效率、最好质量和最佳境界,为全校师生创造提供全时空、全事务、全服务后勤保障的学习生活校园环境。它是全面提高后勤管理与服务水平的一个全方位变革和发展的过程。

从技术手段看,高校智慧后勤通过物联网、智能传感、地理信息、移动互联、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的全面应用,实现智慧后勤服务及信息交互,建设实时、动态及可视化高校后勤保障体系。

从驱动机制看,高校智慧后勤是以提升后勤服务质量,提高内部运行效率、提升安全机制为目的,是后勤运行模式和管理方式转变,是后勤服务质量全面提升的变革、优化和完善。

从作用对象看,高校智慧后勤以服务师生、服务学校、服务政府为方向,通过智能应用,对后勤信息资源全面组织、开发、利用和整合。使广大师生拥有更优质、更高效、更安全的校园生活后勤保障,为学校和政府提供动态监管和科学决策依据。

高校智慧后勤的实现是一个具有较好协同能力的有机整体。它还应包含后勤质量标准体系的建立、后勤服务质量和绩效评估系统的建设、高素质后勤管理服务队伍的建设、全员的智慧参与等一系列全方位配套建设的协调发展。

三、高校智慧后勤的建设内容

高校智慧后勤建设是基于智慧校园网络基础设施条件下,以智能管理、智能服务和智能决策应用为核心内容,融合外延建设于一体的新型高校后勤保障体系建设。其主要内容构成为(如图1所示):

(一)基于物联网的后勤智慧应用

建设基于物联网的后勤综合管理服务平台,实现业务与服务的整合贯通。主要包括:面向后勤管理的智慧应用、面向师生生活服务的智慧应用、面向学校和政府决策支持的智慧应用和面向全系统客户的智慧应用等。

面向后勤管理的智慧应用是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对校园的基础设施和后勤日常管理的统一规划、运行、监管。包括人事财务管理、基建管理、物资设备管理、房屋管理、水电燃气管理、安防监控管理等应用,为后勤运行监管提供服务支撑,可以大大降低管理成本,提高管理效能。

面向师生生活服务的智慧应用是通过智能化手段,应用到涉及教职员工和学生医、食、住、行等方方面面的诸如餐饮住宿、校园环境、能源使用、车辆服务、会务接待、信息查询、医疗健康等人性化服务。智慧服务的应用为师生提供更高效、更便捷的校园生活服务。

面向学校和政府决策支持的智慧应用是通过各类信息的交互,数据的挖掘,收集和分析行业信息,可形成各类数据统计分析报告,为学校和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决策提供有针对性、系统性的科学决策依据。

面向全系统的智慧应用是基于移动互联网,开发涵盖后勤全系统内的各类管理服务应用移动APP。用户只要手机安装后勤APP后,管理者、服务者即可持续与用户保持联系。无论何时,身在何处,用户都能享受即时所需的后勤服务。

(二)后勤管理服务标准化建设

标准化是实现高校智慧后勤的必要条件。这就需要加强关于后勤管理机制、模式、方法、工具、体系等方面的理论研究,遵循PDCA管理模式,建立一套涉及餐饮、学生公寓、物业、绿化保洁等一系列后勤相关领域的文件化的标准管理体系。开展服务标准的研究,运用服务接触理论、顾客满意理论等服务质量管理最新的理论方法,借鉴国内外高校后勤服务的优秀经验,对后勤服务项目进行标准化研究,建立健全服务质量标准体系,将重要的后勤服务项目的流程、质量、管理、保障、行为等规范化,制定后勤服务系列质量标准,为实现高校智慧后勤提供基础操作规范。

(三)后勤服务质量和绩效评估互动体系建设

建立一整套贯穿餐饮服务、宿舍管理、保安服务、绿化保洁、公共区域服务全过程的质量评估指标体系,它是对服务质量的测评和分析延伸到服务质量从形成到实现的全过程,综合考察服务能力、服务过程和服务绩效的服务质量体系模型。通过网上互动平台实现师生对整个后勤生活服务质量的评价,并及时对各类评价、投诉作出相应反馈。同时,利用平台展示后勤各领域的服务动态,与师生加强互动,让更多的师生关注后勤,了解后勤,促进后勤服务部门提高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

(四)高素质后勤管理服务队伍建设

智慧后勤的建设对后勤从业人员的文化素养和能力技巧有了更高的要求。后勤管理者的服务理念、后勤信息管理知识、计算机和其它信息终端使用水平、后勤智能化管理平台操控能力等将成为后勤管理者的基本素质要求。这就必须加强后勤管理服务队伍建设,针对高校后勤干部职工队伍的现状,对后勤管理职工采取不同层次、不同形式、不同内容的继续教育和培训,以提高岗位技能、计算机应用水平和管理能力,为实现高校智慧后勤提供有力保障。

四、高校智慧后勤的关键技术

(一)RFID技术

RFID是一种非接触式的自动识别技术,它通过射频信号自动识别目标对象并获取相关数据。RFID系统具有数字化识别、唯一性、多个识别、海量信息的特点。以简单RFID系统为基础,结合已有的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中间件技术等,构筑一个由大量联网的阅读器和无数移动的标签组成的,比Internet更为庞大的物联网成为RFID技术发展的趋势。RFID能使每一个受控物品具备一个唯一产品电子代码(Electronic Product Code,EPC),可以实现全球范围内对单件产品的跟踪与追溯。

(二)GPS及北斗星定位系统

GPS(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系统是利用GPS定位卫星,在全球范围内实时进行定位、导航的系统,能为全球用户提供低成本、高精度的三维位置、速度和精确定时等导航信息,是卫星通信技术在导航领域的应用典范。其具有全球全天候定位、定位精度高、观测时间短等特点。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是中国自行研制开发的区域性有源三维卫星定位与通信系统(CNSS),是除美国的全球定位系统(GPS)、俄罗斯的GLONASS之后第三个成熟的卫星导航系统。可在全球范围内全天候、全天时为各类用户提供高精度、高可靠的定位、导航、授时服务,并兼具短报文通信能力。

(三)GIS地理信息系统

GIS(Geophysics Information System)系统是为了获取、储存、显示、查询定位数据而建立的计算机数据库管理系统,将所需要的信息和资料直观、形象地在电子地图上以图形或表格的形式显示出来,为GPS及北斗星定位系统卫星定位提供良好的地图环境,并能将空间信息与属性信息的处理完美结合起来,以直观的方式显示受控物品的位置状态等信息。

GIS系统的电子地图采用矢量方式,对任意指定区域的受控物品进行查询,可根据需要分层显示信息;可任意放大、缩小、移动;可进行同屏多窗口显示监控,或将目标锁定在某窗口,自动跟踪等。

GPS及北斗星定位系统和GIS的结合应用,能实时直观高效地实现目标监控和管理。

(四)云计算

云计算(Cloud Computing)是基于互联网的相关服务的增加、使用和交付模式,通常涉及通过互联网来提供动态易扩展且经常是虚拟化的资源。云计算技术是分布式计算、并行计算、效用计算、网络存储等传统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发展融合的产物,其具有超大规模、虚拟化、高可靠性、通用性、高可拓展性等特点。它能对智慧后勤建设过程中产生的大量数据和信息进合理分配,从而确保每个信息使用者都能及时获得准确、全面的信息数据。

(五)物联网

物联网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指通过各种信息传感设备,实时采集任何需要监控、连接、互动的物体或过程等各种需要的信息,与互联网结合形成的一个巨大网络。其目的是实现物与物、物与人,所有的物品与网络的连接,方便识别、管理和控制。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物联网技术已经能够有效的实现人、物体以及设备之间的有机结合,并且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不断创新运行模式,进而实现了跨领域、跨系统、跨应用的巨大信息网络,从根本上促进了计算机系统的信息采集和处理能力。

(六)大数据

大数据是云计算、物联网之后IT行业又一大颠覆性的技术革命。云计算主要为数据资产提供了保管、访问的场所和渠道,而数据才是真正有价值的资产。从某种程度上说,大数据是数据分析的前沿技术。简言之,大数据技术就是从各种各样类型的数据中,快速获得有价值信息的能力。其核心的价值就是在于对于海量数据进行存储和分析。

(七)移动互联网技术

移动互联网技术是将移动通信和互联网二者结合起来,成为一体。在智慧后勤管理服务中,它提供了泛在、高速的基础网络环境,为师生在校园中随时、随地获取和处理网络信息,为实现灵活自主的生活服务和交流互动提供了开放的基础网络条件。

五、高校智慧后勤的建设路径

高校智慧后勤建设路径以业务协同、资源整合、信息共享、智慧应用为主线,高度融合全新的服务理念,在现有的后勤信息化建设与发展的基础上,以现代信息技术为依托,全面提升后勤智能应用与服务水平。总体架构共分为6层,分别是顶层设计、技术支撑、融合共享、决策评价、外延建设和师生体验(如图2所示)。

(一)顶层设计

建立定位准确的高校智慧后勤顶层规划与设计。以问题为导向,重点是对校园内师生的真实需求、政府相关主管部门及学校的决策需求和后勤信息化工作现状的分析评估,准确定位高校智慧后勤重点建设内容。

(二)技术支撑

技术支撑是整个体系的核心技术应用所在。基于较完备的有线校园网、无线Wifi网络覆盖、移动互联网等的基础网络建设。充分运用物联网、智能传感、地理信息、移动互联、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信息和通信技术手段感测、分析、整合后勤运行的各项关键信息,依托覆盖校园生活“医、食、住、行”等方面的智慧管理及智慧服务的综合业务信息平台应用,为实现人流、物流、信息流的交互提供支撑。

(三)融合共享

高校智慧后勤不能是孤立的。它需要与政府相关职能部门,与学校诸如信息中心、财务部、人事部、学生处等各相关部门之间加强沟通、协作,更要与教育信息化建设、智慧校园建设紧密结合,高度融合,实现校园内人员、财务、教学、教务、资产、安全等各类数据库信息的共享。

(四)决策评价

通过数据挖掘、分析,为政府主管职能部门、学校领导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同时,利用智能平台可以让广大师生实时对后勤管理服务过程和服务质量给予及时评价、进行信息反馈。

(五)外延建设

包括建立后勤管理服务标准化体系,后勤服务质量和绩效评估体系,加强干部员工队伍整体素养提升,鼓励全员参与等外延内容于一体的有机结合、协同发展的建设。

(六)师生体验

对于包括餐饮、公寓、校园环境、后勤安全、师生评价等各项服务在内的各种需求做出智能的响应,形成互动,为师生创造更美好更便捷的校园生活,提供更优质更安全的后勤保障。

2014年以来,在上海市教育委员会的支持下,依托上海智慧城市的创新技术和高校的智力资源,上海率先成立了上海现代高校智慧后勤研究院,开展了高校后勤运行物联网智慧服务平台建设规划的研究。上海市学校后勤协会成立学校后勤信息化专业委员会。上海高校后勤服务中心启动了“四个平台”建设:成立上海高校学生食堂运行监测中心,建立了实时、动态的上海高校学生食堂运行监测平台;建设上海学校校园节能与环保监管平台,实现校园能源使用状况实时监控;建设上海高校食堂供应链管理及食品安全动态追溯智慧服务系统,对全市高校食堂供应链实现全过程管理;建设上海高校后勤服务质量测评中心,形成科学的上海高校后勤服务质量管理模式。逐步建立覆盖食品安全监管、学校食堂运行监测、节能与环保、校园安全、服务质量管理等全过程的远程感知与监控的上海高校智慧后勤,将信息技术的最新成果应用于后勤服务的全过程,以全程感知和可控实现精细动态管理,以信息实时交互,实现智慧后勤服务,推动全市高校朝着智慧后勤的方向发展,全面提升质量、效率和安全水平。

参考文献:

[1] 陈迎春.数字校园转型智慧校园的研究与对策.电脑开发与应用,2014(8)

[2] 姜春雷.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智慧校园探究.数字技术与应用

[3] 王燕.智慧校园建设总休架构模型及典型应用分析.中国电化教育,2014年9月总第332期

[4] 李萍、严魁,从智慧医疗和智慧教育实践看智慧城市建设,移动通信,2014(9)

[5] 王武海.论数字化革命背景下中国高校后勤管理方式的变革.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13(2)

第4篇:智慧工地质量管理范文

关键词:智慧城市 产业发展 信息化

中图分类号:TP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2)010-079-02

1 智慧城市的概念

智慧城市的概念,最早起源于“智慧的地球”这一愿景。2008年11月,在纽约召开的外国关系理事会上,IBM提出了“智慧的地球”这一理念。随后,在《智慧的城市在中国》白皮书中,IBM把智慧城市定义为:“能够充分运用信息和通信技术手段感测、分析、整合城市运行核心系统的各项关键信息,从而对于包括民生、环保、公共安全、城市服务、工商业活动在内的各种需求做出智能的响应,为人类创造更美好的城市生活”。

2011年,在“数字城市与智慧城市”的专题演讲中,我国两院院士李德仁指出,智慧城市是基于数字化城市和物联网、云计算等信息化技术的集成。应该说智慧城市根本上体现“人”的主导地位,通过一系列信息化技术手段,优化集成城市运行过程中的各方面资源和信息,动态的传导给人们,使城市空间更有利于人类生存和社会可持续发展。

2 智慧城市产业链

智慧城市相关产业涉及建设智慧城市过程中的技术支撑、基础设施、服务运行等各个环节,从技术层面来看,主要包括:网络、计算、存储等信息基础设施;感知、采集、终端等设备及软件;操作系统与数据库等系统软件;数据处理、共性支撑服务与应用服务等软件;行业智慧应用平台与系统;系统集成平台等。

智慧城市是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相结合的产物,对推动城市范围内人类生产、生活和城市管理方式,以及经济社会发展方式转变具有重要意义。智慧城市的建设与发展,将带动一大批高新技术产业的兴起;同时,有力促进制造业、农业、现代服务业等产业的转型发展,以更适应现代经济社会的信息化特点。

我国尚处于智慧城市建设的起步阶段,虽然部分城市和地区启动了本地区的智慧城市建设工程,然而,由于各种原因,距离智慧城市的实际运行并发挥综合效益还存在一定距离。目前,我国在智慧城市相关技术领域已经具备较为扎实的研究基础,相关技术成果也较为成熟,然而,缺乏成果转化的有效机制和技术整合集成的综合平台是制约智慧城市建设和发展的一大瓶颈。智慧城市的建设将成为物联网、云计算、移动通信、地球空间信息和软件设计开发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大机遇,通过智慧城市建设的巨大技术需求的牵引,带动相关技术水平的提升,促进成果转化应用。同时,智慧城市的建设也是促进城市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契机,以智慧城市综合平台为中心辐射的智慧社区、智慧家庭、智慧交通、智慧物流、智慧医疗、智慧银行、智慧电网、智慧政府、智慧学校、智慧环保、智慧建筑等应用领域将成为拉动国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

以制造业为例,通过智慧手段促进汽车产业、钢铁产业、石化产业、装备制造业、食品加工产业等先进制造业的发展,推动其由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和智慧型制造的转变。在企业产品研发、过程控制、市场营销及售后管理等各个环节中融入更多的信息技术,大幅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全面实现企业生产经营的自动化、集成化、网络化、协同化和智能化。

以农业为例,精准农业概念的提出和实际应用是智慧农业建设的一大体现。通过地球空间信息获取、自动化控制、实施环境监测等高新技术的集成融合,实施一整套现代化农事操作技术与管理模式,争取有限土地资源的高效利用,以相对节省的资源消耗和人力、物力投入,获取更高的作物产量,取得更好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以现代服务业为例,可以利用智慧手段增强城市的服务功能、拓宽行业服务内容、提升产业聚集水平、强化辐射能力。通过建立电子商务、交通、物流、气象等跨行业的信息综合共享平台,降低现代服务业的运营成本,提高运行效率,提升服务质量,促进形成经营方式灵活化、服务品种多样化、服务形式特色化、服务质量精细化的现代服务业发展趋势,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贡献力量。

3 智慧城市应用

3.1 智慧政务

建设智慧政府是实施智慧政务的基础和前提,根据政府的工作范围和工作职能,一般来说,智慧政府包括智能办公、智能监管、智能服务、智能决策四大领域。

(1)智能办公

智能办公是运用网络通信、物联网、数据挖掘、知识管理等技术,通过构建综合信息化办公平台,提高办公效率和智能化水平的必要手段。目前,我国各地建立了大量的办公自动化系统,从系统功能角度看,有些系统已经具备了一定程度的智能化水平:能够根据使用人员的角色、喜好,对系统界面和功能进行自动优化;提供通知提醒、邮件提醒、事务提醒等辅助功能;能够依据待办事务紧急程度,自动移交对口部门或人员进行处理;能够通过先验知识的智能化管理,提供针对具体事务的办事经验和模板。

(2)智能监管

智能监管系统已经在我国部分地区的公安、监察、质检、安监、环保和减灾等领域得到一定程度的应用。智能监管系统能够实现对监管对象的实时、动态信息获取,在提高监管效率和成效的同时,有效降低监管成本。例如:遍布城市的具有人脸自动识别功能的监控摄像头,能够大大提高抓捕在逃疑犯的几率;根据执法现场情况,自动调取有关材料,生成罚单,方便公务人员执法;安装在特种设备上的智能传感器,能使质检人员足不出户在第一时间获取设备的运行数据和质量可靠参数;利用物联网技术对灾害多发区域进行动态监测,实现了灾害的提前预报预警。

(3)智能服务

智能服务是现代公众服务的主要发展趋势,其目标是实现自动感知、预测公众需求,为公众提供个性化、定制化的服务。例如,通过实时监测交通流量,实现交通路口信号灯时长的自动配比;依据公众个性化需求,提供定制的气象服务;通过三维虚拟技术建立与真实场景极为相似的虚拟博物馆、名胜古迹等,实现公众在互联网环境下的游览;建立场景式服务平台,引导公众办理有关事务。

(4)智能决策

智能决策是以智能信息获取与处理为基础的,是智慧政府建设的最高层次。智能决策系统采用数据仓库技术对多地区、多渠道、多领域的实时和历史信息进行管理,实现多维数据集成;采用数据挖掘技术在数据仓库基础上进行自动化知识提取;在知识库的支持下,形成符合决策层要求的统计报表、预测演示、情景分析报告和建议应对措施,辅助政府领导干部进行正确决策和科学决策。

3.2 智慧民生

智慧民生切实关系到城市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是智慧城市发展的重中之重,主要包含智慧食品安全、智慧医疗、智慧交通等方面。

(1)智慧食品安全

智慧食品安全主要体现在利用射频识别和远程监控技术等,实现食品的全过程安全跟踪。例如:在销售的鸡蛋或肉类食品上印制唯一标识的条形码或二维码,实现对食品生产、包装、运输、销售等各个环节的动态监控,消费者也可通过唯一标识码访问相关养殖、生产、物流企业的网站,了解食品安全的相关信息。

(2)智慧医疗

智慧医疗是对传统医学诊疗手段的重大革新,已渐渐成为现代医学发展的重要内容。通过安装在人体身上的传感器,可实现对人体健康参数的实时监控,并传送到相关医疗保健机构,如有关参数出现异常,可以第一时间通知患者就医;对于所处地区医疗条件有限的危重病人,由于路途遥远无法及时就医,可通过专业医疗信息网络,由医疗水平较高的医疗机构施行远程诊断和治疗,实现各类医疗资源的高效共享。

(3)智慧交通

智慧交通是未来交通系统的发展方向,它将自动控制技术、无线传感技术、数据通讯技术、计算机技术等集成运用到交通系统的各个节点,形成高效利用交通设施、充分保障交通安全、尽力减小环境污染的智能化交通新格局。在较为成熟的智慧交通系统建成后,交通工具依据自动控制信号自由行驶,公路通过实时流量监控实现自动化流量调节,借助于这个系统,管理人员对交通工具的行踪、交通设施的状态以及大范围交通总体情况将了如指掌。

4 结束语

智慧城市既是新一轮信息技术变革和知识经济进一步发展的产物,又是工业化、城市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并向更高阶段迈进的表现,是人类应对城市人口不断增长、城市规模不断扩大、资源日益短缺等问题的必然选择。加快推进智慧城市建设为这些问题的缓解或解决提供了科学手段,也为推动相关产业发展提供了难得机遇,对于我国加快向信息社会转型、应对城市化发展新挑战、打造高品质城市生活具有重大意义。

参考文献:

[1] 李德仁.从数字城市到智慧城市[J].中国建设信息,2011(23).

[2] 王辉.智慧城市[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3] 杨红艳.“智慧城市”的建设策略:对全球优秀实践的分析与思考[J].电子政务,2012(1).

[4] 史璐.智慧城市的院里及其在我国城市发展中的功能和意义[J].中国科技论坛,2011(5).

第5篇:智慧工地质量管理范文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和系列全会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全国第二次教育信息化电视电话会议和全省教育信息化推进会议精神,按照市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我市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工作的实施意见》,以建设为基础、应用为支柱,以促进教育改革和质量提高为核心,以建设数字化、网络化、智慧化校园环境为目标,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转变教育观念和课堂教学模式,全面提升我市教育现代化水平。

二、目标任务

提升“三通两平台”的建设、管理、应用水平,加快建设涵盖各级各类学校的智慧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到2018年,全市全面建设60所中小学校“智慧校园”,到2020年,全市完成200所中小学校“智慧校园”建设。全市基本建成以移动终端、智慧教学、智慧教育云等为主要标志的智慧校园环境,实现以自主学习、个性化学习、协作学习为主要特征的智慧教学和基于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的智慧管理,培养适应“互联网+”和智能化信息生态环境,具有较高品质和较强实践创新能力的现代化人才。

三、重点工作

1.完善校园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构建技术先进、扩展性强、安全可靠、高速畅通、覆盖全校的校园网络环境。逐步推进1000M光纤进校、100M光纤到班,无线网络全覆盖。宽带网络能够满足广大师生个性化智慧化的教学、研究和专业发展需求。

2.搭建智慧教育管理平台,为广大中小学开展智慧教育和智慧管理提供性能良好、服务便捷的网络平台。建立师生电子身份及统一认证系统,实现对学校师生、教育教学、评价、科研、资产等的智慧化管理。结合智慧城市建设进一步加强教育城域网建设,实现市、县、校之间网络高速互联互通。

3.整合和建设优质数字化教学资源,全面使用或对接国、省、市、县提供的优质数字教育资源,通过多种方式将各类优质教学资源推送到班。采取自建、共建、引进、购买等形式,逐步建成具有区域特色、校本特色的系列优质教育资源。

4.探索智慧教学新模式,结合全市高效课堂建设和“三化进校园”活动深入开展网络化、智能化信息环境下的新型教学模式试点,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建立智慧课堂示范点,开展在线课堂、录播、翻转课堂、移动APP教学等新型教学模式和新型载体的课堂试点示范应用。依托教师网络学习空间,引导和推动学生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

四、建设要求

1.各县(市、区)教育局要选择前期已参加市级数字校园建设试点建设的学校,率先开展“智慧校园”创建工作,市教育局将根据各地创建设工作进度,通过组织流动现场会、座谈会、考察学习等形式,提升试点校创建工作的示范性与引领性,形成样板,为其它学校提供借鉴和参考。

2.各县(市、区)教育局要结合本方案,制订本地的智慧校园”创建实施方案。方案要立足实际、着眼未来,根据不同地域和层次类型学校,制定年度创建计划和“时间表”,落实具体措施,推动智慧校园建设。同时加强指导,充分调动辖区内各学校参与“智慧校园”创建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打造亮点和特色。

3.各县(市、区)教育局要经常性的开展“智慧校园”督促指导,根据创建工作安排对学校进行年度考评。市教育局也将各县(市、区)“智慧校园”创建情况纳入年度督导考评内容,对进度缓慢效果不佳的,将对县(市、区)教育局长进行约谈,查找原因,认真整改。

4.各县(市、区)教育局和各学校要通过上争外引,自己挤和争取社会赞助等多种方式,多渠道筹措“智慧校园”创建经费,为创建工作提供资金保障。要结合上级资金项目搞好“智慧校园”创建工作,特别是目前正在实施的薄弱学校改造和信息化专项建设以及县(市、区)信息化经费统筹等项目,经费投入在注重补长硬件短板的同时,要更加注重软件平台的建设和应用,更加注重教师能力素养的培训和提升,更加注重“智慧校园”软实力的建设。

五、保障措施

1.提高认识。“智慧校园”创建活动是落实上级教育信息化发展大局,策应全市“智慧城市”建设,提升全市教育品质,树立教育网络环境下良好形象的重要举措。各县(市、区)教育局、直属学校务必要高度重视,将“智慧校园”的创建作为今后一段时期内的中心工作来抓。

第6篇:智慧工地质量管理范文

关键词:智慧水务;物联网;大数据;智能控制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302(2016)06-00-02

0 引 言

多年来,中国水资源质量不断下降,水环境持续恶化,已经严重威胁到了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也威胁到了人类的生存。2014年4月17日,国家发改委召开了全国“十三五”计划,其中,张高丽强调必须要坚持绿色循环低碳发展,扎实推进生态环境保护,打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战役”,建设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中国。水污染可分为两个大类,即自然污染和人为污染。目前人为污染对水体危害较大,它包括工业污染,农业污染和生活污染。“智慧水务”新构想是基于IBM之前提出的“智慧地球”方案,所谓“智慧水务”是指通过数据采集、传输等传感设备实时感知城市供排水系统的运行状态,并采用可视化方式有机整合水务管理部门与供排水设施,形成“水务物联网”。同时利用IT和大数据服务系统帮助水务系统做好各类污水处理,实现最佳管理状态,提升运营效益,通过系统的监测、信息采集分析,使水务系统运行更加可靠安全,更加“智慧”[1]。

1 “智慧水务”新构想

本文将从“感”、“控”、“享”三个方面详细介绍“智慧水务”的新构想。

1.1 “感”

“感”即感知层。水务系统需要采集各类事实数据,例如雨量站、水文站、需要主要供水主干管的pH值、压力、浊度及总氯,污水处理系统需要水质数据COD、氨氮、HP、总磷等[2]。系统通过信息识别、信息感知、位置定位、通信技术进行处理,这一系列技术的详细过程如图1所示。

1.2 “控”

这里 “控”指的是智能控制系统,即实现水务系统的实时状态监控的全自动化。本文以某企业的污水处理厂为例进行分析。污水处理厂可采集的数据主要包括出口COD、氨氮、HP、总磷、流量等,但不同污水处理厂使用的PLC/DCS品牌型号不一,通信方式也不同,再加上水质分析仪表的品牌及接口类型不同,使数据采集的技术难度较大。“智慧水务”整合了水力模型、供水管网地理信息系统(GIS)、管网压力实时监控系统(SCADA),可针对西门子、AB、施耐德、三菱等系列PLC和爱默生、新华、霍尼韦尔等实现DCS数据采集通信,以及与RS 485、MODBUS等总线接口通信并通过Internet、GPRS等进行远程通信。具体的控制系统如图2所示。

“智慧水务”是全自动控制的,具有先进性的控制模型,其可使系统处理流程紧凑合理,保证调节过程最优化,相应工序能耗低,处理效果好。该系统可进行远程运行控制、远程故障分析解决,通过远程控制处理现场故障,指导现场操作人员操作,提高管理效率。同时完善数据采集和监控系统(SCADA),提高设备运行的安全性,降低工艺设备故障停机次数,降低人工成本,减少耗材与运行材料费用成本,从而很大程度上降低营运成本[3]。

1.3 “享”

“十三五”计划要求坚持公平包容、共建共享,这里提到的“享”即共享数据资源。数据数量大且分散性强,数据之间是不完全独立的,但却对公司、用户和社会经济有巨大价值。从环保角度来讲,虽然可查询的公益环保数据越来越多,包括全国气象、水文、工厂分布及污染排放达标情况等数据,但这些数据太分散、太专业、缺少分析、没有可视化,普通人难以理解。若要使大众看懂并保持关注,真正地惠及民生,则要利用目前蓬勃发展的云计算、物联网和大数据技术,它将成为社会监督环保的重要手段。大数据是指对大量的、种类各异的、来源复杂的数据进行发现、存储、计算、分析和处理[4]。所以,大数据包括两部分,首先,它涉及的数据量大;其次,还包含了对数据的处理方法和分析的理论和技术。

“智慧水务”中的“享”可以从以下几个具体的方面考虑:

(1)数据共享及交换平台。该水务物联网系统和数据分析处理系统在饮水安全监测、水文监测及预警、地下水监测、污水处理排放、防汛抗旱、山洪灾害监测及预警、水资源信息等多方面实现了平台整合,依赖云计算将对采集到的海量数据进行整合、管理、存储,提高水务生产质量,改善运营管理模式,同时对整个物联网提供计算服务,目的是实现预测、决策,利用传感网络的反向控制来控制物联网中事物的发展进程和运动过程,对全局状态有更准确的把握,以更加合理、精细和动态的方式管理水务系统的生产、服务管理流程[5],从而达到“智慧水务”的目标。例如,通过网络平台建成视频监视点,并通过共享部门视频资源,对中型水库、重点海堤、特区内主要河道和某些易涝易浸点进行实时监控。

(2)建立新服务模式,提升用户体验。通过“智慧水务”综合平台惠及民生,除了通过银行划账和亲临营业厅缴费之外,用户还可自由选择支付宝、翼支付、京东钱包客户终端等多种方便快捷的缴费方式。同时引入微信平台,水费缴纳、停水通知、水质公告、水价信息、水费查询、投诉建议等都可通过各个官方微信。

(3)开发大数据应用软件。香港《南华早报》根据中国环境保护部的官方数据,绘制了2014年中国空气污染地图,它包含161个城市几近完整的空气质量指数(AQI)水平和主要污染物。水务系统中也可以利用相同的方法开发软件,如水质污染图、污水排放处理图等。这些软件要实现完全 “可视化”,以方便群众查看并可实时分享到社交媒体平台。要加大大数据价值挖掘的广度和深度,将不同部门不同类型的大数据关联起来,如环保、卫生、经济、交通、气象数据等。这才是“智慧水务”的特点,也是最困难最复杂的部分[6]。

2 结 语

现如今,城市发展受到有限能源、资源减少、人口剧增等条件的限制,而发展又离不开水资源,“智慧水务”的核心是改善水质量、水工业以及分配水资源,它以一种更智慧的方法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即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来优化水务系统,改良水处理工艺过程,改善与人们的交互方式。“智慧水务”将以准确的感知、先进的智能化和广泛灵活的交互方式促进生态系统的互动发展,并通过使用先进信息技术改善商业运作和公共服务,构建“智慧水务”运行模型将有助于推动智慧地球的实现。

参考文献

[1] 王燕平.施耐德电气:智慧水务,善用其效[J].自动化博览,2015(7):47-48.

[2] 田雨,蒋云钟,杨明祥.智慧水务建设的基础及发展战略研究[J].中国水利,2014,20(1):14-17.

[3] 张小娟,唐锚,刘梅,等.北京市智慧水务建设构想[J].水利信息化,2014,2(1):64-68.

[4] 王元卓,靳小龙,程学旗.网络大数据:现状与展望[J].计算机学报,2013,36(6):1125-1138.

第7篇:智慧工地质量管理范文

一、工作推进情况

1.开源节流,完善智慧教育基础设施建设。一是充分利用政府云计算资源资金,于XX年X月建成了县教育城域网中心机房,为全县各级各类学校的校园网接入提供了核心的基础条件。二是组织技术团队制定统一的校园网升级改造技术规范,节省中央、市级财政资金近XX万元,开展校园网升级改造工程,杜绝了贪大求洋和盲目建设,目前已有初中等XX所学校完成升级改造并接入教育城域网,统一互联网出口,实现师生实名认证、上网行为审计。三是借助义务教育薄弱环节改善与能力提升工程,为部分城区学校、区域中心小学和初中学校更换互动式多媒体教学设备XX套,极大改善教学手段与教学方式。四是积极申报项目,云阳县中小学电教教仪站上报的“5G+高清远程互动教学应用项目”被列入市大数据2020年大数据产业发展项目库(第二批)名单(全市教育仅3个),正在制定建设实施方案。

2.多方努力,启动智慧教育大数据平台建设。一是制定《XX县智慧教育云平台建设方案》,平台建设总方案中对构建教育系统主题数据进行详细规划,并对平台的功能和需求提出具体方案。平台建成后,即可作为“教育云”无缝对接市级“渝教云”平台,下联全县各级各类学校,横向与智慧云阳相互融通,为跨部门、跨系统、跨业务开展协同应用提供数据支撑。目前,建设方案由县大数据局组织第三方公司完成了评审评估等工作,我委按照“架构完整、目标明确、急用先上、突出实效”的原则,充分听取市级部门行业专家建议,多方征求意见,根据平台实施的整体关联性和实效性,已经拟定首期建设清单上报县大数据局。二是与重庆幼专联合启动学前教育大数据中心建设,开启我县云计算资源向周边区县延伸的步伐。

3.稳中求进,推进智慧校园示范校试点建设。一是率先启动实验中学、紫金小学等学校“智慧校园”试点建设。目前,实验中学、实验学校、附属幼儿园等5所学校硬件建设基本到位,实验中学智慧阅卷、智慧考务管理、一卡通,XX小学创客教育、智慧阅卷,XX幼儿园机器人晨检、4D互动游戏、自然智趣课程,XX实验学校“同上一堂课”等初显成效。二是按照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情境化、多样化的模式试点智慧场景建设,“智慧环境、智慧服务、智慧管理、智慧课堂、智慧学习”等5个智慧场景建设试点工作已经在XX小学、初中、XX中学、实验学校初步展开。

4.共建共享,聚合县(校)本资源。按照全县智慧教育建设总规划,积极充实本地数字教育资源建设。目前,已聚合XX小学数学名师工作室制作的小学数学人大版1-6年级云课堂资源(微视频个,试题160道);2018年威海市小学名师送教活动系列资源(2个课件);2017年威海市初中名师送教活动系列资源(2个课件);课改实验区典型课改案例4个;重庆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管理办法等教育资源。待智慧教育云平台建成后将集中上线推送。

5.化危为机,探索 “在线教育”线上服务新模式。认真贯彻落实《重庆市加快线上业态线上服务线上管理发展实施意见》,全面落实加快线上业态线上服务线上管理发展年度重点任务,探索“在线教育”线上服务新模式。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成立全县线上教育技术服务团队,多次对县级骨干信息技术员进行线上培训,并集中优势技术力量分片分层对全县学校线上教育进行指导,保障全县线上教育教学工作顺利开展。

二、下一步工作举措

1.持续加快推进校园网升级改造工作,按照教育城域网建设技术规范要求,突出针对性,下狠心、出实招打通校园网络与教育城域网建设的最后“一公里”,实现网络带宽千兆到桌面,突破教育信息化网络瓶颈。10月底前全部完成改造和接入工作,全面启动教育城域网运行。

2. 大力推动智慧教育云平台落地部署,加快推进云阳县云教育管理指挥中心建设。智慧教育云平台建成后,一是通过对接上级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实现云阳智慧教育体系加入国家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与重庆市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并基于此构建云阳县教育大数据平台。二是通过智慧教育平台实现项目建设集约化、资源利用社会化,将智慧教育打造成云阳重点示范工程,实现智慧教育与“智慧云阳”深度融合,提升城市综合承载力、竞争力和群众幸福感,促进高质量发展,逐步形成一定规模的云阳智慧教育产业。三是通过全县智慧教育的建设以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推进整体教育的均衡化发展,落实全县优质校与薄弱校的发展政策措施,解决“学校差距大、资源不均衡”的问题。四是通过智慧教育平台建设将先进的教育理念、独特的教学风格、精湛的教学技巧、科学的教学方法,辐射到全县教师的教学中,促进教师队伍素质整体提高,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五是全面准确的掌握教育基础数据,实现教育大数据的准确分析,监测云阳教育发展情况和各类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学生成长发展和教师发展提升水平。六是通过指挥中心的展示大屏,展示智慧教育、校园监控、标准化考场、城域网应用及网络安全管理场景,同时实现决策指挥、应急指挥与实时调度,大幅度提升教育治理水平和治理能力。

第8篇:智慧工地质量管理范文

一、物业管理“智慧化”的概念与特点

(一)物业管理“智慧化”的概念。所谓物业管理“智慧化”发展,就是指在管理中使用网络信息技术,将管理工作的各个方面整合起来,加以系统化,使之互相协调运作。“智慧化”的核心是对互联网和云计算等技术的运用。运用这些技术能对物业管理企业、业委会、业主之间的交流方式进行转变,对管理对象内的环保、治安等工作进行迅速、智能的处理。其目的在于加强物业管理效果,提高业主生活质量。

(二)物业管理“智慧化”的特点。物业管理产业“智慧化”体系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特点。首先,“智慧化”物业管理具有物联化特点。物联化中的“物”包括监控摄像头、RFID、传感器、数据中心、数据分析工具、移动设备和电脑终端等。所谓物联化就是把感应技术设备嵌入这些“物”内,将其联系起来并对其信息进行数字化处理,将数字化的信息在各“物”之间传送,使各终端的持有者能及时接收信息。其次,它具有互联化特点,即把物业管理方、业主、小区内感知设备及其感知到的信息通过宽带、无线网、移动通信网络等连接起来,使物业管理方和业主能通过互联网实现远程控制管理。

二、物业管理“智慧化”发展战略的环境

(一)主观需求环境分析。主观需求包括两个方面。从业主这一方面快来看,城市发展迅速,大幅度扩建,城市居民增多,业主的居住环境也变得更加复杂而难以管理,这就使其对于物业管理的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此外,房产投资已经成为许多市民热衷的投资方式,这也让他们更期待优质的物业管理来为其房产的保值、增值提供服务。从物业管理产业经营者这一方面来看,物业管理行业越来越受到重视,其行业竞争也越发激烈,只有提供更有技术含量与可靠性的服务,才能抢占市场。“智慧化”物业管理是这个行业的新机遇。

(二)客观物质环境分析。客观物质环境也需从两个方面来分析。其一是城市居民的经济条件的提高。市民的需求为物业管理产业提供了主要市场,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市民的经济水平不断提高,拥有了更高的消费能力,对其居住、工作环境要求更高,这就为物业管理“智慧化”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机遇。第二方面是相关技术的发展。任何一个行业想要推陈出新,都离不开相关科学技术的发展。

三、物业管理“智慧化”发展战略的实施

(一)战略方向的选择。物业管理产业的服务对象是广大市民,因此战略方向的选择要以市民的具体需求为依据,同时要结合相关的政策法规来决定。对于当前我国的城市发展现状而言,低碳环保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大潮流,不论是普通市民还是政策制度都对这方面提出了要求。物业管理“智慧化”发展可以从这个方向入手。物业管理企业应加强对其管理小区的环境治理、废物回收利用、社区公用场所及房屋屋顶的绿化等。例如,某社区在绿化带设置智能喷灌装置,利用感应器感应地表温度和土层湿度,根据收集到的数据判断喷水时间与喷水量,自动灌溉植物。除居住环境外,一些企业、工厂也需要物业管理,这一类业主对安全性要求较高,智能火警报警器等设备可以应用与其中。总的来说,物业管理智慧化的方向选择应遵循安全性、实用性、人本化、可持续原则。

(二)战略实施的对策。作为城市发展与管理中必不可少的产业,物业管理产业要切实迎合城市发展的要求。首先需要对业主的需求进行调查分析,并针对其需求设计合理管理方案。第二,要根据物业管理方案,引进和设置必需的技术设备。包括设置无线传感器用于收集信息;建立“云”数据库和信息分析中心,用于筛选、分析有效信息;将业主与物业管理者使用的终端相连接,互相交流并及时接收物业信息;设置命令执行设备接收用户的远程控制并执行其管理命令等。第三,物业管理“智慧化”对于业主而言是相对新颖的方式,其接受需要一个过程。物业管理者可以先进行试点,同时开始宣传,试点成功后加大宣传力度并广泛推广。此外,物业管理“智慧化”发展战略本身也需要不断的发展,既要开发新型技术与设备,有要培养相关管理人才,提高该行业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

四、结束语

第9篇:智慧工地质量管理范文

关键词:智慧农业;农业产业升级;具体应用;展望

智慧农业作为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在我国起步时间相对较短,需要政府与社会予以关注并加大投入力度,当前我国正处在现代农业建设的关键期,亟须推进农业产业升级。由于我国耕地面积严重不足,农业机械化水平相对较低,在农业生产领域现代信息技术不完善;依靠劳动力和化肥农药来提高农业产量的局面没有彻底改变,基于此,在农业领域应用现代农业技术,我们应以智慧农业为突破口,进一步提升土地利用效率,实现农业精细化、高效化、绿色化发展。

一、何为智慧农业

信息技术与传统农业领域进行深度融合与应用过程中催生了新型农业技术,智慧农业是指将物联网感知技术、云计算技术、大数据分析技术应用到农业生产过程中,进一步提升农业生产效率。首先,智慧农业生产体系依赖于物流网的农业感知技术。在农业种植过程中,采取各种无线电传感器能够对农业生产现场的温度、光照以及其他生物参数进行监测监控,同时也可以利用视频等方式,了解农作物生长状况并完成信息采集工作;通过远程监控方式对农业生长环境进行掌握并对采集到的信息进行转化,经过智能管理系统分析,按照植物生长阶段的各项指标要求精准地对农作物进行远程灌溉、远程施肥等等,进一步提升农业生产的智能化程度。同时还可以利用RFID、条码等信息识别技术,对农产品实行全程安全追踪,进一步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和品牌效应。其次,智慧农业价值源于大数据农业分析技术。与传统农业分析技术相比,大数据技术更具有统计学优势,能够对农业机械化数据进行优化和分类处理。通过数据分析与业务之间建立起关联性,对于复杂海量数据挖掘和历史数据比对,更为客观的指出事物发展的规律[1]。特别是根据本地气象、作物、土壤、市场等信息统计对比,对于与现代农业相关联的各类要素进行分析,为农业生产和发展提供各类智慧服务,进一步提升农业的智慧水平。再次,智慧农业平台构建需依靠云计算数据处理技术。云计算能够实现资源动态化、需求服务自主化和透明化,进一步提升农业种植的集约化水平和动态化管理水平。当前我国部分地区已经建立了多级平台系统,涵盖农作物种植、仓储、物流、管理数据等各方面的数据分析,并按照农业发展需求和规则对储存的数据进行动态管理,实现数据平台对农业种植各个环节的数据监控,利用相关数据处理诸如气象数据、灾情预测等问题。最后,智慧农业是信息技术与农业的深度融合。信息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催生了许多新技术和新模型,如农业模型和农业知识系统。农业模型以作物科学和农业系统科学作为理论依据,对农作物生长过程与环境和经济之间联系进行系统分析,从而为农作物栽培、产量预测和在线评估等方面提供依据。农业知识系统包含农作物种植参数、农业数据库、农作物指标体系、农业水平评价、农作物长势监测、农业灾害监测分析等等,这些技术可以为农业提供更为多元化的服务。

二、智慧农业对农业产业升级的推动作用

2016年国家印发了《“互联网+”现代农业三年行动实施方案》中明确指出,将智慧农业发展作为现代农业建设的重要方向,进一步推动农业技术改革,加速农业信息化建设,为农业现代化建设夯实坚实基础[2]。同时,国家在“十三五”规划中进一步提出了发展智慧农业的要求,并提出应将发展智慧农业作为农业产业链升级改造的重要手段,进一步提升农业精细化、高效化、绿色化水平。无论是从国家出台的政策角度看,还是智慧农业在农业产业升级的具体作用看,智慧农业对农业产业升级都有重要的推动作用。首先,智慧农业推动了农业产业改造升级。一是智慧农业在发展过程中升级了农业产业领域,在城乡融合发展背景下,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迫使农业生产成本和人力成本上升。而智慧农业在农业生产各个环节智能化管理和作业中发挥作用,有利于在客观上节省人力成本。特别是通过智能化管理,构建环境生理监控和农业生产自动化系统,优化农业生产工艺流程,不断提升农产品质量,促进农业生产的规划化管理。为做好有效监督,智慧农业的发展可以构建相应的溯源系统,该系统中详细记录农产品的生产与运输全过程,消费者可以通过网络进行查询认证,实现农产品从生产到销售整个信息流程可追溯。二是智慧农业升级了农业经营领域。智慧农业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基础之上,打破了传统农业市场的时空限制,实现了农产品和农资采购的数据实时更新,通过网络途径和平台解决了买卖双方信息不对称问题。同时也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密切生产与销售之间的关系,提升农业生产的针对性,不断优化农产品种类,为消费者提供更为丰富的农产品。特别是一些较大的电商平台也在积极拓展农产品销售渠道,通过建设自营基地或网络平台,初步形成了农产品产供销一体化的经营模式,农产品市场营销的品牌化意识不断增强。同时利用智慧网络打造个性化农产品营销网络,实现定制农业,根据消费者需求专门生产特定农产品,进一步满足市场和消费者的多样化需求。三是智慧农业升级了农业服务领域。智慧农业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不仅能够对农产品种植实时监控,同时还能够通过数据分析,对气象和灾害进行预警,进一步提升农业信息服务水平,解决了“农业信息最后一公里服务”难问题。特别是对于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而言,通过智慧农业应用,能够进一步提升农业生产者的管理水平和决策水平,减少农业生产成本,为农业生产者创造更多效益。其次,智慧农业提升了农业产业精细化、高效化、绿色化水平。一是智慧农业实现了农业精细化。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可以对农业生产对象进行精细化管理和操作,供给农作物整个生长过程所需要的养分,既保证了不污染环境,也确保了农业资源得到有效利用。同时在农业生产环境以及农产品生产过程中,通过智慧农业能够提升生产环境标准化水平,对大气、水、土壤等环境因素进行实时监控,确保整个农业生产环境符合相应的生产标准。此外,在产品生产过程中还可以借助智能化的操作仪器检测农产品的安全性,确保农产品质量符合国家标准,且没有农药残留[3]。二是智慧农业实现了农业高效化。运用大数据和云计算技术企业经营者能够准确地掌握天气、市场、农作物生长等讯息,更加准确地对农作物进行管理,避免自然和人为因素造成的农作物生长破坏,进一步提升了农作物生产的抗风险能力。同时通过智能设备应用不仅能够解决当前农村劳动力减少问题,还能够进一步提升劳动生产效率。特别是随着农产品电商和农业物联网逐渐完善,能够进一步降低市场主体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性,通过信息收集和整理,能够进一步提升经营管理的准确性和科学性,更好促进农产品生产、流通、加工、储存、销售、服务整个产业链的资源合理配置。三是智慧农业实现了农业发展绿色化。保护好生态环境是发展现代农业、绿色农业的基本要义,智慧农业在促进农业生产的绿色化和生态化方面具有积极作用,智慧农业对于现代农业发展的影响也不仅仅停留于技术层面,更体现在农业生产和管理的理念方面,发展智慧农业意味着借助更为科学的手段进行农业生产,进而有效的保护当地的农村生态环境。此外,还可以利用卫星遥感系统对农业生态环境进行详细监测,对水文、墒情和土壤具体信息情况进行科学整理方便农业决策,进一步提升农业生产的高效化、绿色化水平。

三、当前智慧农业在推动农业产业升级过程中面临的主要困难

当前国家非常注重智慧农业发展并对智慧农业投入了大量精力出台了相关政策,将发展智慧农业作为未来农业发展的重要方向。随着农业4.0时代的到来,以网络信息为代表的智能化时代展现出了强大生命力,在于农业融合过程中对于推动农业产业转型升级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当前我们也看到智慧农业在推动农业产业升级过程中,仍然面临着一些困难和问题,特别是在基础设施建设、人才梯队建设和信息化水平方面还有很多工作需要完善。首先,智慧农业开展基础设施滞后。当前我国农业生产力得到了极大释放,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农业发展还处于较低水平,特别是在机械化和信息化方面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还处于落后状态。我国多数农业地区基础设施还相对滞后,大型现代化农业设备还相对较少,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智慧农业发展,同时也不利于农业产业转型升级。当前我国农业基础设施在机械设备和信息化方面表现出的成本较高,虽然当前农村经济发展速度较快,但从实际情况看,农民的实际收入并不支持智慧农业所必备的机械设备。特别是当前我国很多农业高科技设备,在缺少国家补贴情况下价格非常高,远远超出了农民的承担范围,因此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智慧农业发展。此外,我们也看到当前虽然国家非常注重农村网络信息化建设单,很多农村地区网络基础设施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还不能满足智慧农业发展的网络需求,加之信息化成本相对较高,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村信息化建设,也间接影响了智慧农业发展和农业产业化建设。其次,智慧农业人才队伍建设还相对匮乏。智慧农业要想在农业领域发挥其应有作用离不开科技人才支持。对于智慧农业而言,不仅需要农业科技人员掌握必备农业知识,同时还需要农业科技人员具备一定的信息技术,这就对从事农业生产者提出了较高要求。相对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很多农业生产者都经过职业培训或接受过高等教育。但由于多重因素导致农村农业从业者文化素质相对较低,高素质人才现象流失严重。虽然近几年国家也在积极鼓励高素质人才到农村进行创业,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但由于农村与城市在医疗、卫生、教育生活质量等方面存在明显差距,,很难有高素质人才投身到智慧农业发展之中,特别是偏远农村地区,很多农民接受的教育程度普遍较低,思想保守,对于互联网出现的很多新兴事物很难消化,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农业产业升级。最后,智慧农业信息化水平还相对较低。智慧农业在开展过程中需要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综合运用,进而对庞大的数据进行分析,从而指导农业精细化管理和生产。但当前我国很多地区智慧农业信息化建设水平还相对较低,对于农业生产和管理的相关信息收集、传输和整合还没有形成具体体系,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我国智慧农业发展。特别是当前我国智慧农业数据标准化程度较低,能够覆盖的农业采集范围有限,数据缺乏准确性和客观性,加之数据孤岛的存在,也不利于农业信息有效整合,缺乏信息数据共享平台,导致智慧农业经济社会发展与和自然环境信息融合不够紧密。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智慧农业信息掌控者归属不同部门,在现有制度体制下部门之间相互独立,在信息资源共享方面还缺少平台,造成了大量农业信息资源浪费。同时,我国农业平台建设还相对滞后,虽然信息应用网站和数据分析平台都已建立在能够使用,但采集上来的信息相对较少,分析出来的数据也很难对智慧农业生产起到很好的指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