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辩论的基本流程范文

辩论的基本流程精选(九篇)

辩论的基本流程

第1篇:辩论的基本流程范文

范文:

各位老师与同学:

大家好!我来自XX学院XX专业,我叫XX,今天我演讲题目是《会计基本职业道德--不做假帐》。金融业属于高风险行业,其行业效益需要通过会计报表和会计资料反映出来,如果会计资料失真,将无法真实反映企业经营状况,使管理者无法正确决策,最终导致经营风险,严重干扰正常社会经济秩序,损害国家和社会公众利益。

本文以此为背景,研究会计从业人员如何不做假账,提升个人职业道德,促进企业健康发展。首先我们简要介绍了当前会计职业道德发展现状,其次探讨会计工作中做假账问题,再次研究如何避免做假账行为,提升会计人员职业素养。

本文的创新点在于着眼做假账行为,深入研究做假账的动机、影响因素,从这一独特视角分析会计职业道德建设问题,为会计诚信研究提供一些参考意义,但由于本人研究视角有限,不能对会计舞弊行为一一分析,研究内容局限,望各位老师指点,提供好的建议。

以上就是我的论文答辩内容,谢谢各位老师。

论文答辩流程:

自我介绍:

自我介绍作为答辩的开场白,包括姓名、学号、专业。介绍时要举止大方、态度从容、面带微笑,礼貌得体的介绍自己,争取给答辩小组一个良好的印象。好的开端就意味着成功了一半。

答辩人陈述:

收到成效的自我介绍只是这场答辩的开始,接下来的自我陈述才进入正轨。自述的主要内容包括论文标题;课题背景、选择此课题的原因及课题现阶段的发展情况;有关课题的具体内容,其中包括答辩人所持的观点看法、研究过程、实验数据、结果;答辩人在此课题中的研究模块、承担的具体工作、解决方案、研究结果。文章的创新部分;结论、价值和展望;自我评价。

提问与答辩:

答辩教师的提问安排在答辩人自述之后,是答辩中相对灵活的环节,有问有答,是一个相互交流的过程。一般为3个问题,采用由浅入深的顺序提问,采取答辩人当场作答的方式。

总结:

上述程序一一完毕,代表答辩也即将结束。答辩人最后纵观答辩全过程,做总结陈述,包括两方面的总结:毕业设计和论文写作的体会;参加答辩的收获。答辩教师也会对答辩人的表现做出点评:成绩、不足、建议。

致谢:

感谢在毕业设计论文方面给予帮助的人们并且要礼貌地感谢答辩教师。

尽管对于论文答辩来说,主问委员会提什么问题是很难猜到的。但这并不等于说答辩委员出题是任意的、毫无规律可循的。事实上,答辩委员拟题提问是有一定的范围并遵循一定的原则的。不管什么专业的文章,在论文答辩的时候一般都会问到这三类问题。

1老师一般会问的第一个问题:一般在答辩前老师会首先检验一下论文是不是学生自身的研究成果,是不是有抄袭和剽窃的现象。因此他们通常会提出这些问题,比如“你是怎么想到要选择这个题目的?”、“你在写这篇论文时是怎样搜集有关资料的?”、“你写这篇论文时参考了哪些书籍和有关资料?”、“论文中提到的数据的出处何在?”等等。

2老师一般会问的第二个问题:在答辩开始前,答辩老师一般都会让学生介绍一下论文的大概内容,也就是你这篇论文主要写的是什么内容。这个问题很简单,你只要叙述一下文章的整体框架就可以了,即这篇文章主要包括几个部分,每个部分各自写的是什么。一般学生根据文章的大标题来说就可以了。

3、老师一般会提问的第三个问题:针对论文中某些论点模糊不清或者不够准确和确切的地方,对论据不够充分的地方,对论证层次比较混乱、条理难辩的地方提出问题。论文中没有说周全、没有论述清楚或者限于篇幅结构没有详细展开细说的问题,答辩委员也可能提问。

毕业论文答辩是毕业论文过程的最后一个环节,它能促使学生认真总结思考毕业论文写作过程中的经验教训,巩固提高已学过的相关知识,进一步发现和认识自身专业知识和能力上的不足,以利于今后的进一步提高;它也可使教师全面了解毕业论文写作情况,准确把握毕业论文质量高低,及时发现和总结毕业论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利于今后进一步改革毕业论文教学环节。

一、毕业论文答辩的组织工作

1.成立答辩委员会。由主管教学主任、教研室主任担任答辩委员会主席。答辩委员会的职责是统一领导和指导全系的答辩工作,确定论文答辩方式、时间、地点和要求;严格掌握,统一评分标准;审查论文成绩的处理意见;负责做好论文答辩及成绩评定工作的经验总结。

2.专业教研室设立若干答辩小组。一般可设立2~3个答辩小组,每组至少有两名具有中级职称以上的教师参加。其主要职责是负责审阅学生论文和组织答辩工作;根据论文质量、答辩情况和指导教师的评语等,提出初步的成绩评定意见和成绩的处理办法。

二、毕业论文答辩的基本程序

1.由答辩小组组长宣布答辩小组名单,向学生介绍答辩程序和有关要求,并宣布答辩开始。

2.答辩人介绍论文主要内容,时间在10分钟左右。

3.参加答辩的老师就论文的内容向答辩人提问。

4.答辩人当即回答全部所提问题,或作短暂休息、稍作准备后回答问题。

5.参加答辩的老师针对答辩情况可再次提问,答辩人当即再作回答。

6.成绩评定。待所有答辩人完成答辩后,用书面形式对拟评成绩进行无记名投票,同意票数过半数即为通过。

三、毕业论文介绍的主要内容与教师的提问

(一)毕业论文介绍的主要内容

1.选题的目的、意义、根据、来源、理由等。

2.论文的基本结构、基本内容及主要研究方法。

3.论文的主要创新观点及创新价值。

4.论文的主要参考文献与资料。

5.论文的不足之处。

(二)教师的提问内容

1.与选题有关的基本理论、基本原理与基本方法问题。

2.论文中需要进一步说明的问题。

3.独立工作能力和创新问题。

4.论文的规范及其他问题等。

四、对毕业论文成绩不合格学生的处理

1.学校将为毕业论文成绩不合格的学生组织第二轮答辩。第二轮再不合格的学生,毕业后向学校提出第三轮答辩申请,学校将视具体情况审批。

2.学生在第二轮或第三轮撰写与答辩中,原则上应由原指导教师指导,若更改指导教师,应在原部室主任主持下,重选指导教师。

3.第二轮或第三轮撰写与答辩是否自由撰写,可由学生自己决定。

4.毕业论文成绩记入学生档案。

第2篇:辩论的基本流程范文

【关键词】辩论式教学口语教学思维能力合作学习 自主学习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10)11-0025-03

一、引 言

当前,我国外语教学中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学生的应试能力较高,而综合运用能力较低,特别是口语方面较薄弱,“哑巴英语”的现象严重。虽然近年来口语的重要性已受到广泛的关注,教师在一定程度上也注重了对学生口语交流能力的培养,但令人遗憾的是口语教学的效果总是不尽如人意,学生口语能力低下的现象仍较为普遍。大学英语课程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在口语方面应能就特定话题与他人交换信息,并陈述自己的意见,并进行具有一定深度的讨论。但现实中,许多学生口语表达能力与课标中的要求有较大差距,运用英语口头表达自己思想和情感的能力十分有限,表现为话题单一,思维难度不大,大多还停留在打招呼的水平。究其原因,可能在目前的英语口语教学中,缺少能够切实提高学生口语能力和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正如何其莘等在《关于外语专业本科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中所指出的:“在语言技能训练中往往强调模仿记忆却忽略了学生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分析能力和独立提出见解能力的培养”。文秋芳(1999)也指出:“英语专业教学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不够重视”。[1]那么如何通过培养学生思辩能力来提高口语教学质量呢?笔者以课堂英文辩论为突破口,在大学本科英语专业的学生中寻求一种学生自主的口语课堂教学模式,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英语课堂辩论式教学的理论基础

众所周知,辩论是人们持不同立场对同一对象有争议的内容展开争论的过程。辩论能培养人的组织力、思考力、反应力,以及学会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对学生而言,也是“培养学生分析、综合、推理、辩驳思维能力的有效手段”,[2]还能很好地激发社会责任心,提升人际关系的能力,扩大人际交流的范围,培养公众情感等等。在英语课堂上开展以辩论为形式的教学活动,主要基于以下的理据:

1.符合英语专业培养目标

无论是英语专业的基础阶段还是高年级的教学大纲,都多次提到要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基础大纲》(2002)的“教学任务和目的”中指出: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在教学原则的第一条中写到:提高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在对“综合英语课”和“阅读课”这两门课进行说明时,分别写到:“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学生、观察语言、假设判断、分析归纳、推理验证等逻辑推理能力。”Kay(2006)指出,辩论是英语使用的基础。尽管人们掌握了语法和词汇,但同母语说话者交流时很难表达自己的观点的其中一个原因就是不会辩论。因而学会辩论对所有的英语学习者而言是非常有用的。[3]而学生英语实际应用能力不强的一个具体表现恰恰就是不会用英语进行辩论。可见学习英语辩论是提高英语能力的直接而有效的策略。

2.培养合作学习精神的需要

合作学习(cooperative learning)是一种富有创意和实效的教学理论与策略,于20世纪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兴起于美国,是当代主流教学理论与策略之一。合作学习理论认为教学的目标体系应同时包括学术性目标(academic objectives)及合作技能目标(cooperative objectives),并促进学生间良好的人际合作关系和良好非认知品质。然而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通常十分重视学术性目标,而往往忽略学生合作交往技能训练与培养。[4]作为合作学习的一种形式,英语课堂辩论式教学一方面能使学生得到大量的尝试性和建设性使用英语的机会,锻炼学生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另一方面,通过学生之间的互动和合作,提高学生学习的参与度,增进教学效果。

3.符合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当前的主流教学理念已经由教师主动模式转向学生自主模式,其主要理论基础包括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自主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不仅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且要求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同时,自主学习理论也侧重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同传统的以教师“授课”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不同,自主学习教学模式倡导“教的目的是为了不教”,强调以学生为“主”,以教师为“辅”的教学理念。Benson把自主学习上升到“是在教育体系中对学习者权利的一种承认”的高度。[5]以学生活动为中心就是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多说多练。在英语课堂上开展辩论,能使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心理语言学家Ellis指出:辩论可增加输入和输出的机会,从而增强了语言交际能力的习得。[6]Long和Porter也支持这一观点并从教学法的角度总结了学生参与辩论的好处:它增加了语言练习的机会,提高了谈话的质量,有利于因材施教和创造良好的学习气氛。[7]而且这种练习能够很好地延伸至课堂外由学生共同操练,自主完成。

三、英语课堂辩论式教学模式

笔者在二年级本科英语专业基础英语课堂中开展课堂英语辩论,一周一次,共一个学期。每次辩论包括准备阶段、辩论过程和总结讨论三个连续过程。

1.准备阶段

前半学期,由教师主导准备:包括由教师选择合适的辩论题目。将题目提前一周告诉学生,并指导学生查阅收集相关资料。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分析所有相关文献资料,确定本方的辩论观点,勾画出问题的关键、假设及结论,以便在辩论时能够清楚陈述自己的观点并能有力地反驳对方。活动开始阶段,先把全班学生分成正反方两组,让学生先列辩论提纲,然后让每位学生同周围持不同论点的同学进行辩论。然后推选辩论代表,每组2人,主辩1人,协辩1人。后半学期,由学生主导准备,辩论题目由学生自由推荐,讨论决定。文献查阅分析等准备工作由学生自主完成。后期我们也探索过数次即席确定辩题,五分钟准备,即席辩论的即兴课堂辩论式教学等方式。

2.辩论过程

前半学期,由教师主持辩论,通过语言引导为辩论创造一个富于情感的氛围和轻松自由和谐的辩论环境。情感氛围是指辩论会场充满合作、无威胁和敌对感。辩论程序:第一部分为构成性发言,第二部分为争论性发言。在构成性发言中,第一发言人为正方第一辩,他的陈述是说服听众拥护他的观点与立场。该发言人应通过对关键词下定义等方式,提纲挈领地将问题的核心提出,时间1分钟。接着由反方一辩发言,目的是提出相反论点,他可以通过驳斥正方第一辩对关键词所下的定义等方法,提出主要的反对观点,时间1分钟。争论性发言由正反双方交替发言,发言顺序不做规定,但各方发言的总时间限定为4分钟。最后双方各有1分钟的总结陈词,总结我方关键论点,指出对方论点、论据或论证过程中的关键漏洞。

3.辩论之后的讨论会

在辩论之后,所有学生,包括辩手和观众,参与辩论后的讨论会,并对辩论进行评价。评价内容包括双方的英语表达、辩论技巧和其他方面。英语表达包括英语发音的准确性、表达的流利度、语法的正确性。辩论技巧包括陈述是否清楚,是否有充分使人折服的理由支持自己的观点和立场,辩论是否具有逻辑性。其他方面辩论过程中的礼仪、风度和形象等。另外,教师应该将一些被辩论者忽略的问题提出来让大家自由讨论。

辩论会是一种学习过程而不是考试手段,因此,一般不主张打分,以免给学生带来焦虑而影响发挥,同时也防止正反两方的敌对气氛。

四、开展课堂辩论式教学实践的体会

经过一个学期的实践,笔者观察到通过开展课堂辩论式教学,英语专业学生在英语口语能力锻炼和思维能力培养方面均受益匪浅。

1.学会英语思维

在课堂辩论式教学的准备阶段,学生需要查阅、阅读和分析大量的英文文献,大大增加了学生的英文阅读量。而且与传统的教师布置、学生被动阅读不同,这种阅读是带着明确的目的性的探索性、主动性阅读。学生带着英文的主题问题,主动性地检索英文的支持论点的证据,非常有利于学生把二者建立直接的有机联系,培养以英文思维的方式。在实际课堂辩论式教学的过程中,辩论的发展具有一定的不可预见性,尤其是在自由辩论阶段,双方唇枪舌剑,对对方的发言做出最快速而合理的反应显得非常重要。在快速的语言交锋切换过程中,几乎没有时间进行思维的“语言翻译”过程,“逼迫式”地使学生在较短时间内形成英文思维的习惯。学生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

2.学会严谨、独立的思辩

能否在辩论过程中提出最具支持性的论据,形成强有力的逻辑论证是辩论成功的关键。在辩论的准备阶段,通过对围绕着同一主题的不同材料的阅读,分析比较,学生能在材料的取舍、辩论情景设想和应对方案计划的过程中充分锻炼严谨的思维方式。辩论过程更能培养学生的扩散思维、逆向思维、辩证思维、逻辑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能力。语言不仅仅是表达的符号,在表达的背后,是思考,是思想,是思维,是想象力(郭初阳,2006)。语言能力的高下在很大程度上是思维能力的体现,尤其是正式场合的语言应用,如演讲,答辩,报告等,更是严谨的逻辑思维的直接表现。能否进行合理、有效、准确的逻辑思维是语言成功的关键因素。而课堂辩论式教学正是培养和锻炼学生养成严谨的逻辑思维的一种有效方式。正如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系教授杨立民所说:“辩论的好处就在于让我们学会一种本领,一种通过分析、思辩找到真理的本领。我们的学校要为社会提供的应该是具有强烈求知欲望,能够进行创造性思维的不同的个体。”

3.学会有效交流

课堂英文辩论的练习还能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在辩论进程中,无论是正方或反方,为了说服对方或证明自己观点的正确性,都会寻求一些具有说服力的理由,并以精炼准确的语言表达出来。这样,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就得到了极大的提高。而且在辩论过程中,学生更着眼于论证的攻守,寻求有力的论据来支持本方观点,同时抓住对方论证中的漏洞予以攻击。此时,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语言的内容本身,往往避免了一般口语练习中对语音、语调、语法等语言外在形式的过于关注。这是一种更接近于母语表达习惯的交流方式,有助于学生将英语尽快从外语转化为“第二母语”。

4.突破心理阻碍

在传统英语口语教学中,部分学生一直存在一定的心理阻碍,他们不敢开口说,怕说错。而课堂英语辩论这种方式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心理阻碍得以突破。由于在准备阶段学生已经积累了有关辩论主题的大量资料,这种信息的积累在心理就产生了一种表达的欲望,而在辩论现场热烈的气氛的感染下,表达欲望转化为强烈的表达冲动,学生争相发言,尤其是自由辩论阶段,甚至有观众不可抑制地自发参与辩论的情况发生。而传统英语口语教学中常见的羞涩、回避等现象荡然无存。学生的心理阻碍得以轻松突破。

五、对教师的要求

组织学生参加课堂英语辩论,是一项艰辛的、有挑战性的任务。教师在整个过程中充当组织者、协调者的作用。如果没有精心的组织,参加辩论的学生停留在打口水仗的水平,辩论最终就会成为一场闹剧。笔者认为要使辩论取得成功,教师应该做以下工作:

1.指导准备

教师应在辩论的准备阶段给予学生正确的引导,推荐有价值的参考书目、网站等。同时在学生收集到一定的资料后,帮助学生分析不同论据的质量,论证的方法,论据和论点之间的逻辑关联。尤其是中英文之间由于不同的文化差异,论证的逻辑存在一定的差异,教师应该在这方面加以分析、梳理,以引导学生建立符合英语语言文化背景的逻辑思维习惯。这对于学生提高口语表达能力,乃至英文写作都大有裨益。

2.倡导环境

在实际辩论过程中,教师应通过辩论主持或场外引导等方式倡导良好的辩论气氛。和谐宽松的情境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和创新思维。在辩论课上,教师完全给予学生平等、信任、尊重,学生就会在这样的氛围中大胆探索、畅所欲言。使学生的思维向新的深度和广度发展。而教师在此过程中应把握辩论总体的节奏和走向,既要积极鼓励学生参与,防止冷场,又要防止辩论过于激烈,场面失控,甚至出现语言人身攻击等不良情况。

3.点评得失

通过对辩论过程的回顾分析,无论是参与辩论的辩手还是“观众”都找到了一面能看清楚自己的长处和短处的“镜子”。教师在讨论中应引导学生相互鼓励,长处和优点应该予以充分的肯定。而对于不足之处,教师应予以鼓励,可以用“If you…, you would…”虚拟语气句式等委婉地表达。充分保持学生的积极性、自尊心,保障课堂辩论式教学能持续进行。

六、结 论

在现代生活中,辩论是最重要的语言交际活动方式之一,在政治活动、经济交流和日常生活中都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课堂英语辩论也是提高学生思辩能力的有效途径,是英语口语教学的重要辅助手段。通过这种方式的训练,能让学生的英语口语表达不但语音、语调清晰、流畅,而且真正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有理,也充分实现教学大纲提出的相关要求。课堂英语辩论的成功对我们进一步理解英语口语教学规律、开发和掌握新的教学方法都带来很多启示。

参考文献

1 文秋芳.英语口语测试与教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2 彭青龙.思辨与创新――口语课堂上的演讲、辩论初探[J].外语界,2000(2)

3 Kay. S. 实用辩论技巧[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

4 王 坦.论合作学习的基本理念[J].教育研究,2002(2)

5 Benson, P. & Voller, P. Autonomy and Independence in Language Learning[M].London: Longman, 1997: 29

第3篇:辩论的基本流程范文

辩论赛策划书流程

一、活动背景

经历了六月高考的磨练,在秋天开始的时候,大学新生们带着一份期盼,一份新奇,些许的疑惑,踏入了郑州、踏上了阳光的土地。刚刚进入大学校门,对大学的生活是陌生而又憧憬的,大学生身为建设祖国的未来主力军,做到最基本的文明礼貌,是从最根本规范同学的行为,为了丰富新生的大一生活,以多样的形式,去宣传文明礼仪。传承工艺系的特色活动,我们举办一场辩论赛。

二、活动目的

重视同学的文明礼貌行为,为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有着重要的作用,运用辩论赛的形式不仅可以考察选手的应变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思维组织能力和团队意识等,在比赛的过程中通过搜集资料加深对典故、哲理、大学生做人处事的理解与看法,辩论赛也可以增加新同学互相的熟悉感,增进班级团结力和凝聚力,也能挖掘出一些优秀、表现突出的人才,为我系其他相关活动选出选手。邀请部分老师担当评委,PK淘汰制度,决出优胜班级。

三、活动主题

第六届风尚杯-“关注社会热点话题,提升自我”辩论赛

四、活动对象

工艺系全体同学、若干学生干部及老师

五、活动时间

第一轮 待定

第二轮 待定

决赛 待定

六、活动地点

教学楼(教室待定)

七、活动流程

(一)、辩论赛程序说明(主席完成)

1、 宣布辩题

2、 介绍参赛代表队及所持立场

3、 介绍参赛队员 (队名以及口号)

4、 介绍到场评委

5、 宣布辩论比赛开始

6、 宣布评委评分及点评

7、 宣布比赛结果

8、 宣布本场辩论赛结束

(二)、辩论赛流程

1.立论阶段(共6分钟)

正方一辩开篇立论 3分钟

反方一辩开篇立论 3分钟

2.驳立论阶段(共4分钟)

反方二辩驳对方立论 2分钟

正方二辩驳对方立论 2分钟

3.攻辩环节(共3分钟)

正方三辩提问反方一、二、四辩各一个问题,反方辩手分别应答。每次提问时间不得超过15秒,三个问题累计回答时间为1分30秒。反方三辩提问正方一、二、四辩各一个问题,正方辩手分别应答。每次提问时间不得超过15秒,三个问题累计回答时间为1分30秒。

4.攻辩总结(共3分钟)

正方三辩针对对方辩手回答进行攻辩1分30秒

反方三辩针对对方辩手回答进行攻辩小结 1分30秒

5.自由辩论(共4分钟)

自由辩论 4分钟

6.总结陈词(共6分钟)

反方四辩总结陈词3分钟

正方四辩总结陈词3分钟

第4篇:辩论的基本流程范文

一、活动方式

本次活动面向各学院通过内部选拔,组成一支队伍参加女院里的比赛。本次辩论赛采用淘汰制的方式,一共八支代表队参加比赛,首轮共四只代表队获胜进入下一轮,他们分别是信息技术学院,会计学院,管理学院和外语学院,四只代表队经过抽签产生半决赛名单,最终经过激烈角逐,会计学院和信息技术学院进入决赛,最终,信息技术学院代表队凭借四位辩手敏捷的思维、雄辩的口才获得了此次辩论赛的冠军。

二、活动时间及地点

三、活动经过

四、辩论程序方面

比赛程序由陈词、立论、攻辩、自由辩论、总结陈词共个五部分组成。首先是一、二辩进行开篇立论,用最精炼的语言阐明本方基本立场、逻辑框架、理论依据、事实材料等,接下来是针锋相对的攻辩和精彩纷呈的自由辩论,再接着是由四辩进行总结陈词,最后观众提问是。比赛程序的设置兼顾“辩”与“论”两个方面,既提供了充分的空间让辩论双方进行精彩的论述,充分展示己方缜密的逻辑框架,也给双方提供了进行唇枪舌战,正面交锋的舞台。观众提问阶段一方面可以调动观众的积极性,令一方面也增强了辩手与观众的互动。

五、活动效果

此次比赛的辩题涉及的内容相当广泛,但又紧贴日常生活,兼具生活情趣与时代气息,让辩手们在辩论过程中有话好说,有话可说。此次辩题涉及时事问题,校园问题,一方面辩题的生活化给予了广大同学思考的空间,另一方面,辩题紧扣时展的需求,具有较强的时代感。这使得整个辩论场面显得精彩纷呈,热闹好看,而赛后又能引发人们的思考,给人一份耐人寻味的隽永和深沉。可以说,精当的辩题设置,为这次辩论赛的成功举行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辩题内容的广泛性和强烈的时代感,从另一个侧面也要求辩手要有渊博的知识积淀和广泛的社会接触。辩论的辩论过程中辩手们十分注意仪表语言,未出现对对方辩手进行人身攻击的情况。所有参赛队都统一着装,衣着得体、大方,体现了当代大学生的良好形象。

六、经验与教训

一次辩论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比赛的结果,更重要的是在组织参赛的过程中辩手结成了密不可分的战斗群体,体现了分工合作精神。此次活动丰富了大学生的课余生活,活跃了校园文化,培养了当代大学生的团结、竞争、进取的素质,体现当代大学生的精神面貌,锻炼了同学们的口才和应变能力,增强了同学们的集体荣誉感。也使我协会扩大了在学校的影响力,扩大了我部的知名度。在辩论赛举行的过程中,我们协会成员积极参加布置组织本次活动,涌现出了一批又一批优秀会员,但因为首次承办如此大型的活动,准备和举办期间存在一些缺陷,例如在布置会场、维持现场秩序发面都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在决赛中比赛结束与颁奖之间出现了衔接问题,中间一度停留了很长时间。我们认真总结本次活动的经验教训,在以后的活动中会再接再厉努力把活动办得更出色。

辩论赛总结报告(二)

听取信息工程系各位老师和建议下,学习部积极组织,信息工程系第四届辩论赛终于在同学们的好评与掌声中落下帷幕。经过比赛,有一批优秀辩手脱引而出,应该说此次比赛相当成功,现将比赛进行简单总结:

一、辩题方面

此次比赛的辩题涉及的内容相当广泛,但又贴近日常生活,艰巨生活情趣和时代气息,让辩手们在辩论过程中有话好说,有话可说。此次辩题涉及生活问题,学业问题,善心与善行问题,将来就业问题等等,一方面辩题的生活化给予了广大同学思考的空间,另一方面,辩题紧扣时展的需求,具有较强的时代感。这使得整个辩论场面显得精彩纷呈,热闹好看,而赛后又能引发大家的思考。可以说,精当的辩题设计,为这次辩论赛的成功举行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而辩题内容的广泛性和强烈的时代感,从另一方面也要求辩手要有渊博的知识沉淀和广泛的社会接触。

二、辩论程序方面

本次辩论赛的模式在沿袭以往模式的基础上,又添加了嘉宾提问,现场观众参与评选,节目穿插等环节,是活动的衔接及时间安排得到了充分利用,并让更多的人参与进来,提高了活动的积极性和影响力,使得整场比赛更有看头。比赛程序由开篇陈词、攻辩阶段、自由辩论、总结陈词共四个阶段组成。首先正方陈词,阐述本方观点,然后是反方,按流程依次进行。比赛程序的设置兼顾辩与论两个方面,既提供充分的空间让辩论双方进行精彩的论述,充分展示各自缜密的逻辑框架,又给双方提供进行唇枪舌战,正面交锋的舞台。因此在综合考虑之下,本次辩论赛的比赛流程基本完善,并且在赛场上也体现出来了这一点。

三、辩论风格与水平问题

此次辩论赛以文明为主题,非常注重辩风问题。就总体而言,参赛队员的辩风还是不错的。在注意语言的美感之外,也注意自身形象风度,让观众大饱眼福耳福。有的辩手滔滔不绝,出口成章;有的辩手沉着稳重,颇具大将风范;也有的辩手机智活泼,嬉笑怒骂皆成文章,让观众和评委们大开眼界。但也存在一些问题,有的辩手由于过分紧张激动,言行举止有些不太尊重对方,以后就这方面的问题,我们将高度重视。此次比赛中充分展现了辩手的机敏与缜密的逻辑思维,无论是在立论还是驳论阶段都高潮迭起,十分精彩。总体来说,这次辩论赛既有‘辩’的剑拔弩张,也不失‘论’的雄浑气势。

四、本次辩论赛的不足之处及改进方向

1、比赛初期宣传力度不够

2、在比赛时大部分选手不懂辩论赛规则,导致了大赛的规范性不够好

3、对现场突发事件处理能力不足

4、队内协调工作存在欠缺

五、赛后思考

一次辩论赛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比赛的结果,更重要的是在组织参赛的过程中辩手结成了亲不可分的团体,体现了分工合作精神。一个辩手在赛后曾说;通过辩论赛,让我学会了合作,也学会了从容与淡定。一句话道出了所有辩手的心声。的确,在辩论赛中激烈的智力对抗,富有灵性的思想 碰撞都可以让我们欣赏到智慧之美。

此次辩论赛丰富了大学生的课余生活,活跃了校园文化,培养了当代大学生团结、竞争、进取的素质,体现当代大学生的精神面貌,锻炼了同学们的口才和应变能力,增强了同学们的集体荣誉感,也是我系扩大了在学校的影响力,提高我系的知名度。虽然在此次活动中也存在一些小的纰漏,但我们会吸取教训,总结经验 ,争取做到更好。

辩论赛总结报告(三)

在这秋风送爽,丹桂飘香的美好夜晚,我们在双方辩手的精彩辩论中国共产党同见证了榆阳农村商业银行“无功就是错”辩论赛的圆满收官。回顾预赛、半决赛及决赛中的每一场比赛,我很欣慰也很激动,我为我们青年员工的精彩表现和辩论赛的成功举办而喝彩!我为我们拥有众多有才有智有为的年青员工而感到自豪!在此,我代表行党委向获得今天辩论赛获奖的选手和代表队表示热烈的祝贺,同时,向组织、辅导这次辩论赛的所有工作人员和全体参赛的选手表示衷心的感谢。在此我也谈点个人的感受,同时也提出几点要求:

一是辩论赛这种形式,可以说在我们行业中是开创了先河,通过观看每一场辩论赛,我觉得这是一项很好的企业文化活动。辩论的过程是一个思辨的过程,它可以锻炼我们的文字组织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能使员工的知识更加丰富、广博,思维变得更为敏捷、更富有逻辑性,对提高大家的综合素质很有帮助。我认为,创建魅力农商行就应该有朗朗的学习声和探求真理的辩论声,我们全体员工都应该努力去营造一种思辨学习的氛围,让知识丰富我们的头脑,增长我们的才干;让真理填充精神世界,用探求真理的思想境界去服务客户,服务社会。因此,我们今后要多组织一些员工喜闻乐见的活动,让青年员工在实践中增知识、长才干,同时,也可以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组织的指导下自主开展一些社团活动,在为他们提供一个施展才华的平台的同时更进一步丰富企业文化的内涵。

二是对于辩论本身来说,并不是为了比赛而存在的。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人们的认识有正确、错误,科学研究的道路上有真理、缪误,激烈的商业竞争中有利害得失等等,这时就需要用智慧之力,语言之利,批驳假的、恶的、丑的,维护真的、善的、美的东西,这就叫辩论!故辩论的要义在道,不在输赢。所以,辩论赛不仅是形式,辩论赛后更要继续引导我们每个人的思考。这次辩论的辩题本身也与我们工作生活息息相关,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无功就是错”这个辩题对于提高对本职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促进工作学习动力具有重要的作用。辩则明,通过对这个问题的辩论,能够让我们厘清更好如何干事创业指明了方向。一个人,在本职岗位如果不想干事、混混糊糊、得过且过,便是平庸;如果光喊口号,无行动落实,就干不成事,便是无功。平庸者,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组织纪律观念不强,工作效率不高,有愧于自己的岗位,有愧于组织的培养;无功者,贻误事业,贻误发展。所以,我们要对干部员工加强教育、严格管理和考核,切实解决“不干事,不想干事和不会干事”的问题,从制度上培养和激励那些想干事、能干事、干得成事的干部,做到赏罚分明,使那些混日子的人无处容身,从根本上保证良好的工作作风。

第5篇:辩论的基本流程范文

关键词:商业银行;传统管理观;辩证管理观

1商业银行辩证管理观探析

1.1发掘“辩证”一词的含意

按《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辩证”有两层意思。第一层意思是:作动词,意为“辨析考证”:如反复辩证。也作“辨证”。第二层意思是:作形容词,表示“合乎辩证法的”:如辩证关系、辩证的统一。在理解这两层意思时,我们应注意如下几点:

首先,“辩证”作“辨析考证”理解时,“辩证”同“辩证”。从哲学角度分析,“辩证”所指的“辨析考证”,是人们对自然界、人类社会与人的精神三大领域的人或事物自身进行直接地或通过相关文献资料进行间接地反复辨别、分析和研究以探求事实的过程,是主观见之于客观、客观又见之于主观的“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螺旋式上升的认识过程。可见,“辩证”一词背后隐含的是在可知论基础上的唯物主义认识论。

其次,“辩证”是直接与辩证法相联系的。“辩证法”是希腊语“dialego”的汉语译文,原意为谈话、论战的技艺。后指与形而上学相对立的、专门研究世界普遍联系和发展变化规律的哲学学说。辩证法在发展演变过程中先后出现了古代朴素辩证法、以黑格尔为代表的唯心辩证法和马克思的唯物辩证法三种基本历史形式。其中,只有唯物辩证法是客观物质世界的发展规律和认识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

1.2透视辩证管理观

当前学术界对管理的研究大多是沿着美英等国的管理思路进行的,而对辩证管理方面的研究很少。总体来说,关于辩证管理现有的论述主要可概括为三类观点:

第一类观点是从管理实践中挑出几个诸如“疏”与“堵”、“宽”与“严”、“刚”与“柔”等具有辩证关系的词并加以简略分析,于是便称之为辩证管理。如果这能够称为辩证管理的话,那么中国古代《管子·正世》篇中所言“不慕古,不留今,与时变,与俗化”反映出的“变革”与“稳定”之间的关系也可称为辩证管理。实际上,管理过程中偶然闪现出的辩证管理思想火花并不等于辩证管理。

第二类观点是从中国传统中医学“辨证论治”或“辨证施治”理论延伸出辩证管理,并认为“医人医国”,“其道一也”。按传统中医学观点,“证”通“症”,“辩证”的意思就是根据中医学理论,运用四诊、八纲等方法,辨别各种不同的症候,以做出正确的诊断。“施治”或“论治”,即根据辨证的结果,针对病情,确定治疗原则,选择恰当的治疗方法。可见,辨证施治在诊断和治疗上体现了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的特点,也在一定程度上再现了上文所分析出的“辩证”的两层含义。但值得注意的是,辨证论治本身并不是辩证法和认识论,更不是辩证管理的思想源头与方法论基础。

第三类观点是从马克思辩证唯物论和管理二重性原理出发,认为辩证唯物论是辩证管理学的方法论基础,管理二重性原理是辩证管理学的思想渊源,并且辩证管理学是以管理过程中的一般性(自然技术关系)和特殊性(社会关系)及其对立统一关系为研究对象的综合性管理学。仔细推敲后,很容易发现这种观点有两点不足需要指证。

首先,该观点所提出的“辩证唯物论是辩证管理学的方法论基础”的论断具有一定片面性。因为唯物主义是研究世界物质本性的,而辩证法是研究世界的联系、运动、变化、发展的一般规律的,这两部分结合起来才会形成科学、完整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按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结合方式可以形成侧重点不同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其中,一个是辩证唯物主义,另一个是唯物主义辩证法。前者在承认世界普遍联系、运动和变化、发展条件下研究世界的客观物质本性,后者在坚持世界客观物质本性基础上研究客观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运动、变化、发展的规律。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管理所应该研究的是如何通过认识、把握和利用管理主体、客体及管理中介的普遍联系、运动、变化与发展的规律以实现既定目标,而不是在普遍联系、运动、变化和发展中研究管理主体、客体与管理中介的本性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从这个意义上讲,与其说辩证唯物论是辩证管理学的方法论基础,还不如说唯物辩证法是辩证管理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重要基石。这是其一。其二是,该理论虽然以辩证唯物论为方法论基础,但没有意识到唯物主义认识论和唯物主义历史观也是构成辩证管理的世界观与方法论基础的另外两块重要基石。因为管理作为一种人类特有的社会现象,具有相当的复杂性。所以,这就决定了我们必须在唯物主义认识论指导下透过现象把握本质,必须在唯物主义历史观指导下用唯物辩证法三大规律及相关范畴对管理二重性,即管理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进行辩证分析和研究,从而才有可能使管理走出令管理学界千夫所指的管理理论的“丛林”、摆脱管理中的困惑。

其次,该观点仅仅是对创建辩证管理学的一种理论构想,并未涉及如何建立辩证管理学、如何把辩证管理理论应用于具体的管理实践等内容,所以,其对具体管理实践的指导性和实用性较差。

商业银行欲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发展,首先要改变原有观念,并树立商业银行辩证管理观,即在坚持辩证唯物主义与唯物史观基础上,以唯物主义认识论和唯物主义辩证法作为方法论基础,认识、把握和利用管理与生产力相联系的自然技术属性方面的规律、与生产关系相联系的社会属性方面的规律,以及管理与上述两大规律之间的辩证规律,从管理二重性的辩证关系角度研究提高管理效率的管理方法,以保证管理目标的顺利实现。

2商业银行传统管理因缺乏辩证管理的优势而陷入双重困境

客观地说,无论是对一般企业进行管理,还是对商业银行进行管理,都具有对生产力进行管理和对生产关系进行管理的二重性。若在管理过程中能够坚持辩证管理观,即在兼顾对自然技术属性进行管理的同时,兼顾对社会关系属性进行管理,并处理好二者的辩证关系,则这种管理才是科学的。否则,管理在理论或实践方面很容易陷入这样或那样的困境。

2.1商业银行管理思想的三次革命没有使银行真正摆脱理论方面的困境

随着商业银行的不断发展变化,在不同时期的银行家对安全性、流动性和营利性的认识和取舍也不断发生变化,从而引起商业银行的管理思想与管理理论也随之发生变革和更新。在此过程中,商业银行管理虽然经历了以商业贷款理论、资产转换理论和预期收入理论等为代表的资产管理理论、20世纪60-70年代出现并占统治地位的负债管理理论和20世纪70年代中期出现并延续至今的资产负债综合管理(以下简称为资产负债管理)理论三次管理思想的革命,但是这三种理论都是从管理的自然技术属性角度分析银行管理的,也都不约而同地忽视了从管理的社会属性角度对银行管理的研究,所以是具有片面性的。不仅如此,这种银行管理思想与管理理论上的片面性,导致资金池法、线性规划法和财务规划模型等以资产或负债为内容的具体管理方法也会加强和延伸这种片面性。其实,这只是商业银行管理理论的困境之一。

商业银行管理理论的另一个困境就是,现行的诸多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方面的教科书不只是单方面从管理的自然技术属性来研究银行管理,而且还把银行经营运作中技术性联系很强的业务人为分割开来并机械地加以研究。比如,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教科书中常见的情形就是,把资产管理、负债管理和流动性管理分别分成不同章节讲述;还有就是把商业银行贷款管理和企业信贷风险管理也分别分成不同章节进行研究,诸如此类,不一而足。作为一种研究方法,对某个论题像“解剖麻雀”般地“分而析之”本无可厚非。但是,如果仅仅是把“解剖麻雀”形而上学地加以运用,并且对“解剖麻雀”观点背后的“个别到一般,特殊到普遍”的哲学要义全然不知的话,那么就有可厚非了。实际上,除了上述资产、负债和流动性管理之间以及贷款管理与企业信贷风险管理之间密切相关以外,商业银行管理中还有其它很多管理项目之间的关系都是密不可分的。我们需要用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的观点对这些项目进行辩证研究,机械的“解剖麻雀”观是要不得的。

2.2商业银行管理实践方面的困境

从管理二重性角度来看,如果说现在的一般企业管理由于在自然技术属性与社会属性方面偏倚重于一方、缺乏把两者有机联系在一起的科学管理理论指导而被称为“瘸腿管理”的话,那么目前的商业银行管理就可以被称为“单腿管理”。因为当前商业银行不仅缺乏像一般企业管理中人际关系学说和行为科学那样专门研究人与人际关系的管理理论,而且也没有反映管理二重性辩证关系的科学理论的指导,在此情况下,经济中出现以巴林银行为代表的银行倒闭事件以及人们发出“不断下降的竞争力和沉重的监管负担,正在将商业银行推向死亡”的感慨,都是不足为奇的。这恰恰是银行管理实践方面困境的写照。

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相比,尽管它们正在奉行的资产负债管理有“单腿性”,但是,我国的资产负债管理依然不可与之同日而语。正如我国有些学者所言:“我国银行的内部管理基本上还处于资产管理和负债管理阶段,没有真正进入全面资产负债管理阶段。”具体说来,我国商业银行管理实践中的困境主要体现为目前尚无法有效得到解决的一些矛盾。比如,实行能够体现管理二重性辩证关系的科学管理与缺乏这种科学管理理论指导之间的矛盾,实行全面资产负债管理与某些银行职员因素质差而读不懂资产负债表之间的矛盾,实行全面资产负债管理与商业银行资产管理部门和负债管理部门内部各自为政的矛盾,实行全面资产负债管理对员工群策群力和团队精神的要求与银行职工在现有奖惩机制下工作积极性不足的矛盾等等。

3商业银行实行辩证管理的基本思路和原则

商业银行要逐步摆脱管理实践中的困境,应该把辩证管理观落实到具体的管理中工作,通过具体的银行业务及相关管理践行辩证管理观。在此过程中应遵循如下思路和原则:

3.1商业银行应该从其自身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过程中把握自己的生存规律及将来的发展趋向

构成人类社会的各种要素大致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构成的人类社会基本要素。第二类是由氏族部落、民族、家庭、企业、国家与政党等组成的人群共同体或社会组织。第三类是包括需要、利益、社会分工和社会交往等在内的运筹性因素。作为一种社会组织,商业银行应该用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的辩证眼光,在人类社会基本要素构架下,在商业银行与其他人群共同体和社会组织共同发展的历史长河中,考察商业银行与其他社会组织与人群共同体如何通过选择、调动、处置、分工、匹配等手段来发挥运筹性因素的作用,从而由商业银行发展的历史轨迹中概括、总结并发现规律,以便为自身的发展提供规律性指导。

3.2建立商业银行辩证管理的双中心制

客观经济活动过程的辩证二重性决定了商业银行管理的辩证二重性和辩证管理的双中心制。如图1所示,银行管理自然技术关系和人与人际间的社会关系决定了银行必须同时以人和工作为辩证管理的中心,处理好以工作为管理中心和以人为管理中心的辩证关系,才能确定科学的领导方式和领导行为,才能做好管理工作。

3.3商业银行应在不同环境下确定自己的行为准则和行为模型

无论在确定性还是不确定性条件下,商业银行应该能够处理好营利性、流动性和安全性三者之间辩证关系,处理好银行偏好与银行效用的辩证关系,在此基础上确定银行理性选择行为、行为准则和行为模型。这决定了商业银行生存和发展的现状和前景。

3.4在综合权衡各个管理主体不同管理特征的基础上合理确定商业银行的最佳管理策略

商业银行负债经营和经营对象的特殊性决定了商业银行管理的特殊性。在一定程度上,银行的经营对象是银行重要的管理客体,同时也可能是不同特征的另外其它管理主体的管理客体。例如,商业银行给生产性企业发放的贷款,既是商业银行的管理客体,又是作为借款人的生产性企业的管理客体,同时还成为银行监管、证券监管等部门的管理客体。如图2所示,银行对贷款的贷前、贷中和贷后管理的二重性与银行信贷客户使用信贷资金进行生产的管理二重性融合在一起,增加了银行管理的复杂性。这也正是我们研究和倡导商业银行进行辩证管理的主要原因之一。

(1)按银行业务关联度或重要性不同,把银行业务分为不同的业务群,研究同一业务群内部和不同业务群之间的辩证关系,在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前提下,把重要的业务群管理与银行内部组织结构管理结合起来,对重点业务群的管理交由相关部门进行专项管理。比如,可以把商业银行市场营销与金融创新业务合并成为一个业务群,并建立金融产品创新推广部专门负责这一业务群对老产品的改良和新产品的创造、原有市场的巩固和新市场的开拓等业务的辩证管理。

(2)处理好以工作对象的银行业务绩效管理与以人为对象的人力资源管理之间的辩证管理关系,在此基础上建立良好的激励与约束机制,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与积极性。

参考文献

[1]杨文士编著.管理学原理(第二版)[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2]张金鳌.二十一世纪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M].中国金融出版社,2002.

[3]陈功伟.试论辩证管理[J].广东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5,(3).

第6篇:辩论的基本流程范文

关键词:商业银行;传统管理观;辩证管理观

中图分类号:F8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7)12-0168-02

1 商业银行辩证管理观探析

1.1 发掘“辩证”一词的含意

按《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辩证”有两层意思。第一层意思是:作动词,意为“辨析考证”:如反复辩证。也作“辨证”。第二层意思是:作形容词,表示“合乎辩证法的”:如辩证关系、辩证的统一。在理解这两层意思时,我们应注意如下几点:

首先,“辩证”作“辨析考证”理解时,“辩证”同“辩证”。从哲学角度分析,“辩证”所指的“辨析考证”,是人们对自然界、人类社会与人的精神三大领域的人或事物自身进行直接地或通过相关文献资料进行间接地反复辨别、分析和研究以探求事实的过程,是主观见之于客观、客观又见之于主观的“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螺旋式上升的认识过程。可见,“辩证”一词背后隐含的是在可知论基础上的唯物主义认识论。

其次,“辩证”是直接与辩证法相联系的。“辩证法”是希腊语“dialego”的汉语译文,原意为谈话、论战的技艺。后指与形而上学相对立的、专门研究世界普遍联系和发展变化规律的哲学学说。辩证法在发展演变过程中先后出现了古代朴素辩证法、以黑格尔为代表的唯心辩证法和马克思的唯物辩证法三种基本历史形式。其中,只有唯物辩证法是客观物质世界的发展规律和认识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

1.2 透视辩证管理观

当前学术界对管理的研究大多是沿着美英等国的管理思路进行的,而对辩证管理方面的研究很少。总体来说,关于辩证管理现有的论述主要可概括为三类观点:

第一类观点是从管理实践中挑出几个诸如“疏”与“堵”、“宽”与“严”、“刚”与“柔”等具有辩证关系的词并加以简略分析,于是便称之为辩证管理。如果这能够称为辩证管理的话,那么中国古代《管子・正世》篇中所言“不慕古,不留今,与时变,与俗化”反映出的“变革”与“稳定”之间的关系也可称为辩证管理。实际上,管理过程中偶然闪现出的辩证管理思想火花并不等于辩证管理。

第二类观点是从中国传统中医学“辨证论治”或“辨证施治”理论延伸出辩证管理,并认为“医人医国”,“其道一也”。按传统中医学观点,“证”通“症”,“辩证”的意思就是根据中医学理论,运用四诊、八纲等方法,辨别各种不同的症候,以做出正确的诊断。“施治”或“论治”,即根据辨证的结果,针对病情,确定治疗原则,选择恰当的治疗方法。可见,辨证施治在诊断和治疗上体现了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的特点,也在一定程度上再现了上文所分析出的“辩证”的两层含义。但值得注意的是,辨证论治本身并不是辩证法和认识论,更不是辩证管理的思想源头与方法论基础。

第三类观点是从马克思辩证唯物论和管理二重性原理出发,认为辩证唯物论是辩证管理学的方法论基础,管理二重性原理是辩证管理学的思想渊源,并且辩证管理学是以管理过程中的一般性(自然技术关系)和特殊性(社会关系)及其对立统一关系为研究对象的综合性管理学。仔细推敲后,很容易发现这种观点有两点不足需要指证。

首先,该观点所提出的“辩证唯物论是辩证管理学的方法论基础”的论断具有一定片面性。因为唯物主义是研究世界物质本性的,而辩证法是研究世界的联系、运动、变化、发展的一般规律的,这两部分结合起来才会形成科学、完整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按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结合方式可以形成侧重点不同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其中,一个是辩证唯物主义,另一个是唯物主义辩证法。前者在承认世界普遍联系、运动和变化、发展条件下研究世界的客观物质本性,后者在坚持世界客观物质本性基础上研究客观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运动、变化、发展的规律。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管理所应该研究的是如何通过认识、把握和利用管理主体、客体及管理中介的普遍联系、运动、变化与发展的规律以实现既定目标,而不是在普遍联系、运动、变化和发展中研究管理主体、客体与管理中介的本性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从这个意义上讲,与其说辩证唯物论是辩证管理学的方法论基础,还不如说唯物辩证法是辩证管理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重要基石。这是其一。其二是,该理论虽然以辩证唯物论为方法论基础,但没有意识到唯物主义认识论和唯物主义历史观也是构成辩证管理的世界观与方法论基础的另外两块重要基石。因为管理作为一种人类特有的社会现象,具有相当的复杂性。所以,这就决定了我们必须在唯物主义认识论指导下透过现象把握本质,必须在唯物主义历史观指导下用唯物辩证法三大规律及相关范畴对管理二重性,即管理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进行辩证分析和研究,从而才有可能使管理走出令管理学界千夫所指的管理理论的“丛林”、摆脱管理中的困惑。

其次,该观点仅仅是对创建辩证管理学的一种理论构想,并未涉及如何建立辩证管理学、如何把辩证管理理论应用于具体的管理实践等内容,所以,其对具体管理实践的指导性和实用性较差。

商业银行欲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发展,首先要改变原有观念,并树立商业银行辩证管理观,即在坚持辩证唯物主义与唯物史观基础上,以唯物主义认识论和唯物主义辩证法作为方法论基础,认识、把握和利用管理与生产力相联系的自然技术属性方面的规律、与生产关系相联系的社会属性方面的规律,以及管理与上述两大规律之间的辩证规律,从管理二重性的辩证关系角度研究提高管理效率的管理方法,以保证管理目标的顺利实现。

2 商业银行传统管理因缺乏辩证管理的优势而陷入双重困境

客观地说,无论是对一般企业进行管理,还是对商业银行进行管理,都具有对生产力进行管理和对生产关系进行管理的二重性。若在管理过程中能够坚持辩证管理观,即在兼顾对自然技术属性进行管理的同时,兼顾对社会关系属性进行管理,并处理好二者的辩证关系,则这种管理才是科学的。否则,管理在理论或实践方面很容易陷入这样或那样的困境。

2.1 商业银行管理思想的三次革命没有使银行真正摆脱理论方面的困境

随着商业银行的不断发展变化,在不同时期的银行家对安全性、流动性和营利性的认识和取舍也不断发生变化,从而引起商业银行的管理思想与管理理论也随之发生变革和更新。在此过程中,商业银行管理虽然经历了以商业贷款理论、资产转换理论和预期收入理论等为代表的资产管理理论、20世纪60-70年代出现并占统治地位的负债管理理论和20世纪70年代中期出现并延续至今的资产负债综合管理(以下简称为资产负债管理)理论三次管理思想的革命,但是这三种理论都是从管理的自然技术属性角度分析银行管理的,也都不约而同地忽视了从管理的社会属性角度对银行管理的研究,所以是具有片面性的。不仅如此,这种银行管理思想与管理理论上的片面性,导致资金池法、线性规划法和财务规划模型等以资产或负债为内容的具体管理方法也会加强和延伸这种片面性。其实,这只是商业银行管理理论的困境之一。

商业银行管理理论的另一个困境就是,现行的诸多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方面的教科书不只是单方面从管理的自然技术属性来研究银行管理,而且还把银行经营运作中技术性联系很强的业务人为分割开来并机械地加以研究。比如,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教科书中常见的情形就是,把资产管理、负债管理和流动性管理分别分成不同章节讲述;还有就是把商业银行贷款管理和企业信贷风险管理也分别分成不同章节进行研究,诸如此类,不一而足。作为一种研究方法,对某个论题像“解剖麻雀”般地“分而析之”本无可厚非。但是,如果仅仅是把“解剖麻雀”形而上学地加以运用,并且对“解剖麻雀”观点背后的“个别到一般,特殊到普遍”的哲学要义全然不知的话,那么就有可厚非了。实际上,除了上述资产、负债和流动性管理之间以及贷款管理与企业信贷风险管理之间密切相关以外,商业银行管理中还有其它很多管理项目之间的关系都是密不可分的。我们需要用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的观点对这些项目进行辩证研究,机械的“解剖麻雀”观是要不得的。

2.2 商业银行管理实践方面的困境

从管理二重性角度来看,如果说现在的一般企业管理由于在自然技术属性与社会属性方面偏倚重于一方、缺乏把两者有机联系在一起的科学管理理论指导而被称为“瘸腿管理”的话,那么目前的商业银行管理就可以被称为“单腿管理”。因为当前商业银行不仅缺乏像一般企业管理中人际关系学说和行为科学那样专门研究人与人际关系的管理理论,而且也没有反映管理二重性辩证关系的科学理论的指导,在此情况下,经济中出现以巴林银行为代表的银行倒闭事件以及人们发出“不断下降的竞争力和沉重的监管负担,正在将商业银行推向死亡” 的感慨,都是不足为奇的。这恰恰是银行管理实践方面困境的写照。

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相比,尽管它们正在奉行的资产负债管理有“单腿性”,但是,我国的资产负债管理依然不可与之同日而语。正如我国有些学者所言:“我国银行的内部管理基本上还处于资产管理和负债管理阶段,没有真正进入全面资产负债管理阶段。”具体说来,我国商业银行管理实践中的困境主要体现为目前尚无法有效得到解决的一些矛盾。比如,实行能够体现管理二重性辩证关系的科学管理与缺乏这种科学管理理论指导之间的矛盾,实行全面资产负债管理与某些银行职员因素质差而读不懂资产负债表之间的矛盾,实行全面资产负债管理与商业银行资产管理部门和负债管理部门内部各自为政的矛盾,实行全面资产负债管理对员工群策群力和团队精神的要求与银行职工在现有奖惩机制下工作积极性不足的矛盾等等。

3 商业银行实行辩证管理的基本思路和原则

商业银行要逐步摆脱管理实践中的困境,应该把辩证管理观落实到具体的管理中工作,通过具体的银行业务及相关管理践行辩证管理观。在此过程中应遵循如下思路和原则:

3.1 商业银行应该从其自身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过程中把握自己的生存规律及将来的发展趋向

构成人类社会的各种要素大致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构成的人类社会基本要素。第二类是由氏族部落、民族、家庭、企业、国家与政党等组成的人群共同体或社会组织。第三类是包括需要、利益、社会分工和社会交往等在内的运筹性因素。作为一种社会组织,商业银行应该用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的辩证眼光,在人类社会基本要素构架下,在商业银行与其他人群共同体和社会组织共同发展的历史长河中,考察商业银行与其他社会组织与人群共同体如何通过选择、调动、处置、分工、匹配等手段来发挥运筹性因素的作用,从而由商业银行发展的历史轨迹中概括、总结并发现规律,以便为自身的发展提供规律性指导。

3.2 建立商业银行辩证管理的双中心制

客观经济活动过程的辩证二重性决定了商业银行管理的辩证二重性和辩证管理的双中心制。如图1所示,银行管理自然技术关系和人与人际间的社会关系决定了银行必须同时以人和工作为辩证管理的中心,处理好以工作为管理中心和以人为管理中心的辩证关系,才能确定科学的领导方式和领导行为,才能做好管理工作。

3.3 商业银行应在不同环境下确定自己的行为准则和行为模型

无论在确定性还是不确定性条件下,商业银行应该能够处理好营利性、流动性和安全性三者之间辩证关系,处理好银行偏好与银行效用的辩证关系,在此基础上确定银行理性选择行为、行为准则和行为模型。这决定了商业银行生存和发展的现状和前景。

3.4 在综合权衡各个管理主体不同管理特征的基础上合理确定商业银行的最佳管理策略

商业银行负债经营和经营对象的特殊性决定了商业银行管理的特殊性。在一定程度上,银行的经营对象是银行重要的管理客体,同时也可能是不同特征的另外其它管理主体的管理客体。例如,商业银行给生产性企业发放的贷款,既是商业银行的管理客体,又是作为借款人的生产性企业的管理客体,同时还成为银行监管、证券监管等部门的管理客体。如图2所示,银行对贷款的贷前、贷中和贷后管理的二重性与银行信贷客户使用信贷资金进行生产的管理二重性融合在一起,增加了银行管理的复杂性。这也正是我们研究和倡导商业银行进行辩证管理的主要原因之一。

(1)按银行业务关联度或重要性不同,把银行业务分为不同的业务群,研究同一业务群内部和不同业务群之间的辩证关系,在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前提下,把重要的业务群管理与银行内部组织结构管理结合起来,对重点业务群的管理交由相关部门进行专项管理。比如,可以把商业银行市场营销与金融创新业务合并成为一个业务群,并建立金融产品创新推广部专门负责这一业务群对老产品的改良和新产品的创造、原有市场的巩固和新市场的开拓等业务的辩证管理。

(2)处理好以工作对象的银行业务绩效管理与以人为对象的人力资源管理之间的辩证管理关系,在此基础上建立良好的激励与约束机制,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与积极性。

参考文献

[1]杨文士编著.管理学原理(第二版)[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2]张金鳌.二十一世纪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M].中国金融出版社,2002.

[3]陈功伟.试论辩证管理[J].广东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5,(3).

第7篇:辩论的基本流程范文

关键词:人大会议;人大代表;辩论

中图分类号:D90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14-0288-03

“立法辩论,一般是指在法案审议的过程中,立法机关成员依据议事规则就一项立法动议的内容进行正式讨论、争辩和表决的活动。”[1]起源于英国的立法辩论制度当前已为大多数国家所借鉴和模仿,辩论成了西方议会重要功能发挥的关键机制。反观我国人大立法程序,可以发现,我国人大立法的过程中没有设置辩论程序。尽管一些地方人大在立法中偶尔发生一些辩论,但因不是发生在法案审议会议,也不是在人大代表之间展开,因此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立法辩论。建立人大立法辩论制度能够使代表的不同观点产生碰撞,强化其履职能力,不仅有利于提高法案的审议质量,也是创新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重要突破口。

一、我国人大立法缺乏辩论制度的原因

虽然在我国有些地方人大立法过程中偶尔有辩论情况出现,但不是常态性和有序的。缺少辩论制度,不仅难以保障立法质量的提高,而且削弱了人大立法实际运作的民主性和权威性。总体而言,我国人大立法缺乏辩论制度造的原因有很多,其中历史、制度、观念因素最为突出。

(一)历史原因

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建国初期建立的。1989年4月4日公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议事规则》并没有对人大议事或立法进行辩论予以明确表述,而仅仅对人大代表发言做了时间和程序上的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入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议事规则》于1987年11月24日公布实施,并于2009年4月24日进行了首次修改,但修改前和修改后的法律条文中也都仅对“讨论”进行了规定。由于人大议事规则没有引入辩论机制,导致人大立法过程中不同阶层群体的意见得不到充分的阐述与论证,对科学立法和民主立法的推动作用也极其有限,导致一些法律法规在具体执行过程中遇到各种不可预知的情况。如果人大在立法过程中能够组织辩论,将立法与论证有效地结合,立法草案通过不同利益团体的辩论,再经各方审议后得出的法律法规,在实际实行中就会得倒很好的执行。但事实上,这一点自建国至今一直没有引起重视。

(二)制度原因

1.人大会议的会期较短。按照宪法和相关人民代表大会组织法的规定,人民代表大会应当行使的职权有15项之多,比如选举、立法、审议报告、审查和批准计划执行报告、审查和批准国家预算等,但立法在诸多事项中所占的比例较少。从外,我国宪法和有关法律规定,全国人大每年举行一次会议,会议于每年第一季度举行,实际上全国人大会期一般为14天左右。随着“从简风”刮起,人大会议的会期也在压缩,甚至一些地方人大的会期压缩到4天、3天,更有的地方只有1天半的时间。人大会期的长短直接影响着人大会议的质量,会期一短,导致一些法案没有经过充分的论证而草草地通过或被否定,立法程序给人们形成了走过场的印象。

2.人大代表的局限性。首先,我国人大代表是由选举产生的,且大多数代表为兼职,容易出现角色难以置换和角色冲突的情况。人大代表往往多集中于政府机关、军队,其所代表的阶层利益也有局限。人大代表往往多集中于政府机关、军队,其代表多有局限。其次,由于人大代表人员数量众多,且素质参差不一,对议案的提出、议题的调研都难以保障,更何况是发言和辩论。再次,立法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人大代表中法学专业出身的人数比例较小,对法案议题的辩论自然也很难有效展开。

3.人大代表数量多。从第六届全国人大至第十二届全国人大,每届的人大代表都在3 000人左右,包含中国各地区、各民族、各行业的代表。因人数众多,不要说辩论,就是各个代表发言都需要很多时间。现有全国人大代表的数量较多,每一个代表均进行发言和辩论并不现实,尤其在人民代表大会全体大会上更是如此,所以应当适当减少人大代表的数量。

(三)观念原因

我国传统文化思想观念影响着人们,中国人传统观念认为辩论是出真理的途径,无论道教还是佛教讲究的是“以和为贵”,从流传下来的俗语 “祸从口出”、“言多必失”、“讷于言而敏于行”可见中国人传统思想中,公开的辩论不是君子的行径。

从现实来看,西方议会辩论的实况也对我国产生了不利影响。一些西方国家在议会立法辩论时,一方正在发言时,另一方却大声喧哗、指责、抗议甚至发生肢体冲突的现象时有发生。尽管西方国家议会辩论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民主性,但仍不能掩盖其虚伪的本质。其党派之间、两院之间虽有一些协商与让步,但在多数情况下是不同党派和利益集团之间利用之争,并非真正代表大多数人的利益。正如德国学者卡尔・施米特所说,“各政党并不是面对面地讨论意见,而是作为社会和经济的权势集团,算计着自己的利益和掌权机会”;“辩论变成了空洞的形式” [2]。总体上可以说,西方议会的立法辩论是假民主,其多党制、“三权分立”的特征与我国现实的国情和政情也是严重不符的[3]。

二、建立我国人大立法辩论制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一) 建立我国人大立法辩论制度的必要性

在西方国家,立法辩论具有多元形式价值和目的价值,尽管其价值的彰显会受到诸多因素的阻碍[4]。但作为议会议事程序的核心构成要是,立法辩论制度不仅是一项法定的独立程序,而且是保证法案民主化、科学化、理性化的制度基础。

1.促进立法质量的提高。在立法过程中,每个代表都可以而且有权通过辩论来说服其他人接受自己的观点,使自己的观点变成大多数代表的共同观点。但我国的人大会议过程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不要说没有辩论,就连大会发言也不多,即使是发言也是按顺序的程式化发言,这无疑不利于立法质量的提高。“为提高立法审议质量,从立法技术的角度,应该采取对法律草案提修正案的审议方法和逐条辩论表决的办法,只有这样,对每一法律条文的审议才会认真精细,产生高质量的法律。”[5]

2.实现立法民主,体现立法为民。立法辩论制度可以使人大立法决策更好的代表人民的根本利益。民主集中制是人民代表大会的组织原则,而辩论作为一种体现民主的形式,无疑为人大立法的决策提供了新的平台,能够使人大会议具有广泛的民主性和代表性。通过辩论,防止出现部分权力群体有目的的保护倾向,使制定法律真正地做到“公开、公平、公正”,立法过程和立法结果都能真正地体现人民的意志。

3.有效协调立法过程中的利益冲突。改革开放以来,虽然人们的物质生活需要已相当丰富,但由于社会结构正在发生着变革,代表不同利益的社会阶层的价值观念也必然发生变化。在社会利益关系更趋复杂的今天,利益冲突也日趋明显。作为人民代表机关和国家权力机关,人大的重要职责就是通过对国家重要事项的决议反映和代表人民利益,协调社会各个利益关系。在立法过程中也是如此,需要人大对立法利益冲突进行有效协调。在人大法案审议过程中引入辩论制度,不仅可以把社会各阶层和利益团体对立法的意见表达出来,而且能够通过辩论使制定出来的法律法规更符合和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4.推进决策更加科学。科学化的立法决策离不开辩论,辩论能使立法决策符合大多数人们的利益,更符合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把辩论制度引入到我国人大立法程序中,能够促使人大代表在决策法案前能够让不同阶层的代表充分地表达其意见,通过更深入的调研和科学的论证,发现法案深层的矛盾问题和根本,减少决策的失误,提高决策的科学性。

(二)建立我国人大立法辩论制度的可行性

1.理论基础。从法理的角度看,立法辩论体现了议事的民主性和合法性,而且立法辩论制度的符合法治中国建设的基本精神和内在要求。我国人大代表是由人民民主选举产生的,宪法在赋予了人大代表权利的同时也赋予了人民监督人大会议和人大代表的权力。所以,建立人大立法辩论制度是人大代表落实宪法权利的具体体现和重要途径,对我国政治文明、民主协商和科学立法所起到的推动作用也是巨大的。

2.实践基础。世界上大多数民主国家都采用了议会立法辩论制度。目前,我国大多数省市都建立了听证制度等制度,扩大了公民参政的途径,民主理念渐入人心。我国致力于建设民主政治和法治国家,并且在全国人大会议上多次明确强调“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加之人们的文化素质普遍的提高,使人大立法引入辩论机制具有较大的可能性。随着对人大立法引入辩论制度呼声越来越高,近些年一些地方人大尝试在立法环节引入辩论制度,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如2006年10月《福建省物业管理条例(草案)》立法听证会上的辩论、2008年9月《深圳经济特区无线电管理调理(草案)》立法听证会上的辩论、2009年7月《江苏省城乡规划条例(草案)》的公开辩论会、2012年11月《广州市社会医疗保险条例》网上立法听证辩论会等。事实证明,人大立法过程中引入辩论机制是可行的。

三、我国人大立法辩论制度之构想

要使我国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立法工作能够与现有国情与时俱进,与日益增长的民主要求相适应,就应对各级人大会的议事程序进行改革,其中建立立法辩论制度是非常有必要的。我们可以借鉴英美等西方议会立法辩论的的做法和经验,进行该制度的移植和整合,使其适合中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特点和性质,进而建立中国特色的人大立法辩论制度。

(一)立法辩论的原则

确立立法辩论的原则是提高议事的效率,避免议题过于分散和混乱、议题跑题的重要保障。立法辩论原则是在人大代表在立法辩论过程中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其中以下几方面的原则必不可少。

1.合法原则。首先是辩论主体的合法,辩论的组织者、参与人应具有辩论的资格。其次是辩论程序的合法。辩论的流程合法能保证辩论主体的行为是符合法律规定的,从而保证辩论的结果合法有效的。

2.公开原则。公开可以提升人大立法辩论的透明度。辩论的整个过程应向社会全部公开,不仅允许社会公众依法依程序参与辩论旁听,也允许媒体进行实时报道,辩论的结果同时也公开。

3.平等原则。人大代表中有官员代表和平民代表,在立法辩论中应抛去身份与地位,双方都是平等的,平等是辩论的基础,只有平等的辩论才能最大体现辩论的真正价值。

4.言论免责原则。参加立法辩论的代表在辩论过程中的言论免责,不能追究其法律责任。只有对辩论的代表实施免责,免除了代表的后顾之忧,才能使代表在辩论中把各方的诉求得以充分的表达。

5.一事不再辩原则。同届立法会议辩论过的辩题,无论什么原因一经辩论结束就不再次辩论。一事不再辩原则,有利于提高人大立法的效率和维护立法程序的权威。

(二)立法辩论的范围

确立立法辩论的范围即明确在什么场合就哪些议题可以进行辩论,这需要考虑以下3个因素:首先,中国人大和人大常委会会期普遍较短,人大代表大部分是兼职的,基于此情况辩论的范围不宜过宽;其次,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人数过多,会议议题比较多,在代表大会上开展辩论也不大现实;再次,根据法案审议的阶段,在大会和专门委员会都可以进行辩论。

当前我们更应当关注的是人大常委会的辩论制度建立,因为人大的大部分立法都是由其常委会负责完成的。人大常委会立法会议上,容易产生不同意见的主要是立法中的焦点问题,如立法的必要性、可行性、可能性和合理性等,而在事项上诸如人们关注的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疗改革、教育改革等热点问题都应列入辩论的范围。

(三)立法辩论的规则

立法辩论制度的具体规则设计是一个核心问题,也是保障立法辩论实效的关键问题。笔者认为,立法辩论制度的规则设计可参照国外议会:以动议作为辩论的开端,以表决最为辩论的终结,以发言内容和时间控制作为辩论的导向,以发言次序和会议秩序作为辩论的要求。具体而言,我国立法辩论制度的规则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辩论次序。发言须经辩论主持人许可,其他人不可随意发言。在辩论的发言阶段,由辩论主持人决定代表的发言次数和顺序,同一时段内只允许有一位代表发言,其他代表一般不得打扰。自由辩论时由辩论主持人根据情况具体掌控,防止辩论一方占用全部时间。

2.辩论形式。辩论人应站立发言而且要脱稿发言,因为坐着发言不能引起大家的关注,照念发言稿与辩论的主旨不符。同时,不照念发言稿虽然对我国部分人大代表而言具有一定的难度,也对辩论人员的综合素质提高带来了考验,但长久看来这对于有效推进辩论人员整体能力提高大有裨益。

3.辩论内容。辩论一词的基本含义要求辩论的主体必须围绕一个主题进行发言,自说自话根本无法形成辩论。因此,在人大立法过程中的每次辩论,必须要求人大代表必须围绕一个特定的辩题发言,不能各说各话内容脱离辩题。

4.辩论时间。由于人大代表的人数较多,人大会议的时间不足以保障每个代表都充分发言,因此对发言时间予以限制是必要的。目前,全国人大常委会和地方人大常委会的议事规则中对会议发言时间己有相关规定,辩论发言的时间可以遵守这个规定,但进行细化效果会更好。

5.遵守辩论纪律。在立法辩论中,发言的人大代表必须严格遵守会议纪律,做到文明、有序和相互尊重,即使争论再激烈,也不可直接抑或间接地辱骂或讥讽辩论对手,更不允许用言语进行人身攻击。凡是有违反纪律的人,主持人有权给予其警告、驱逐。

6.辩论表决。表决是立法辩论的终结的表现形式,也是立法辩论之后的一个重要阶段,原则上所有的辩论都应该进行表决,除非出现辩论后一致同意的情况。至于表决的形式,可以采用我国常有的投票方式、举手方式方式,这可以由主持人根据情况予以决定。鉴于立法辩论的特殊性,从严肃性的角度来看,建议采用投票表决的方式。

参考文献:

[1] 李店标,沈赏.英国立法辩论制度及其启示[J].学术交流,2012,(2):48.

[2] 施米特.政治的浪漫派[M].冯克利,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163.

[3] 张卫红.从发言到辩论――试论建立人大常委会辩论制度的必要性[J].楚天主人,2007,(9):15.

第8篇:辩论的基本流程范文

一、交际法语言测试理论

语言测试是一门跨学科的综合性科学,其目的由逐项测试学习者对语音、词汇、语法等语言系统知识的掌握,扩展到了测试人们对语言能力的运用,尤其是在一定的语境中使用语言进行有效交际、交流思想情感、达到相互沟通的目的。语言学习者的交际能力成了被测试的对象,在Widdowson,John?son,Brumfit,Candlin,Wilkins等应用语言学家所倡导的交际法语言教学的基础上,LyleBachman的交际法语言测试理论应运而生。

交际法语言测试理论认为语言的交际不只是简单的信息传递,而是发生在情景、语言使用者和语篇之间的动态交互。语言测试应测量包括语法、语篇、社会语言能力和策略能力在内的语言交际能力,同时它还以真实为准则,使受试者能同时处理清晰的语言信息和隐含的言语意义或功能意义。Bach-man(1990:81-110)认为语言交际能力由语言能力、策略能力和心理生理机制组成5。

这一理论的优势和意义在于它不仅考察了传统语言测试所覆盖的语言知识,还考察了受试者在语言交际语境中恰当使用语言的能力。它把语言的使用看成一个动态的过程,突出语言能力不仅是指对语言知识的掌握,更重要的是运用所掌握的知识进行有效的交际。这就意味着测试时要把涉及交际能力的各种因素结合成一个整体加以测试。基于答辩的过程和本质,笔者认为它对评估学生在毕业论文答辩中的表现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二、毕业论文答辩中蕴涵的交际法语言测试理论

就学生而言,本科毕业论文答辩的基本过程包括5分钟的陈述和10分钟的问题答辩(时间长短各校有异)。陈述(presentation)是学生对自己所做论文的选题、研究意义、论文主要结构和观点等做出简明扼要的口头展示,可以借助多媒体等手段提纲挈领地突出论文框架和观点,增强直观性,有效浓缩论文要点,让评委和听众对其论文迅速产生整体的印象和兴趣。陈述时尽量脱稿以体现流畅和对论文的熟悉程度。第二阶段是教师提问,学生或答或辩。通常教师会针对论文提出一些知识性的基础问题或学术性的探讨问题供学生回答和辩论,通过对问题的认真倾听、正确理解和快速反应及清晰表述,学生不仅深层次上体现自己对所研究课题的深入理解、判断、分析、归纳、逻辑思辩等解决实际问题的专业水平,而且全面展示自己的交际语言能力、临场应变能力等综合素质。

答辩是审查论文写作质量的一种补充形式,通过学生的陈述和回答可以进一步了解学生立论依据及处理课题的实际能力3,就其本质来讲是一个复杂的口头交际过程。在这个动态的交际过程中,学生要和教师、听众以及论文之间形成有效互动,教师根据事先制定好的细致科学的评估参照标准体系,在真实的交际情景中考察学生的语言能力、策略能力以及心理生理机制,这种对受试的整体考察以及主观评估方式正是交际法语言测试理论的一大特点。因此,毕业论文答辩中蕴涵着交际法语言测试理论。

三、根据评估参照标准,制定答辩应对策略

交际法语言测试将受试在完成测试任务时的表现同事先制定的评估参照体系进行比较,据此判断受试在测试中所达到的程度。同样,答辩时教师在评判学生的表现也参照着一份评估标准体系,虽校际之间的具体标准在细节上有差异,但总体覆盖的几个层面大致相同,个人陈述和回答问题两部分纳入答辩评估的参照标准有所侧重。答辩学生可参照评估体系的各项能力要求,制定相应的答辩策略。

1.陈述主要考察论文的结构、主要观点、论据的说服力及逻辑性。本部分是整个答辩的开篇,简明扼要的论文总体介绍,鲜明的观点以及充分有力的论据无疑会给教师及其他听众留下深刻的印象,激起他们对答辩学生的关注和对该论文的兴趣。答辩前的计时对镜演练或同学间的相互陈述,可以?

及时发现不足,强化时间观念,熟悉陈述内容,直至现场的完全脱稿。

2.问题答辩部分的考察项大致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理解能力正确的理解是回答问题的前提。对于英语专业的答辩学生来说,这是对其听力理解能力的检测。学生接受教师问题的语言信息到理解问题的过程实质上是其心理生理机制发挥作用的过程,即语言交际时的一种神经和生理过程,如在接收语言过程中使用的是视听技能;而在产出语言的过程中使用的是神经机能2。这一过程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学生对论文本身的熟悉程度,英语听辩能力,抗高压的心理素质,听力条件和外界干扰,提问老师的语音、语调、语速、口音及有个性特点的语音群等。要获取信息理解问题,答辩者必须沉着冷静,围绕论文主题的大语境,把握关键词,对问题的语义进行智力加工和整合,提炼出重要的语言信息,快速做出反应。

(2)反应速度论文答辩是由答辩委员会的教师和答辩学生为主体构成的一个学术互动的语言交际情景。在这样的口头交际中,教师的问题虽围绕论文提出,但依然具有不确定性,学生听到的信息稍纵即逝,因此,答辩和口译一样,具有很强的现场性和即时性,对答辩学生的快速反应和敏捷思维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往往学生在听到教师提问之后的几秒之内,要迅速做出反应。否则就会出现冷场,学生的表现也会因此大打折扣。答辩现场的快速反应能力基于平时的专业基本功和答辩前的充分准备,英语听力、口译、演讲等技能的训练不仅可以强化记忆,而且对提高快速反应能力有一定帮助。对论文关键词、主题的了解和熟悉,也能让答辩学生在听到问题之后迅速激活大脑中储存的记忆信息,做出反应。

(3)语言能力语言能力在Bachman的交际语言能力中被分为组织篇章能力(如词汇、语法、句法、衔接、组织等)和语用能力(如言语知识和社会语言知识)。表达是交际的产出阶段,作为答辩的最后一个环节,语言能力体现的是答辩者的专业水平、心理素质、逻辑思辨等综合素质。

在弄清了教师所提问题的确切涵义后,学生要在较短的时间内做出反应,要充满自信地以流杨的语言和肯定的语气把自己的想法讲述出来。因此,回答问题要思路清晰,抓住要害,简明扼要,层次分明,具有针对性;对于没有把握的问题,要谦虚诚实,尽量回答,争取得到提问老师的启发,不可强辩,避免东拉西扯,答非所问,逻辑混乱,没有内在连贯性的作答4。

(4)策略能力认为策略能力即指具体情景下运用语言知识进行交际的心理能力,是一种综合运用已掌握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将语言使用者的语言能力与知识结构和交际情境的特征联系起来,补偿语言能力出现障碍的不足,保证交际的顺利进行2。

答辩的本质就是一个复杂的口头交际过程,其现场性和即时性等特点使答辩学生难免在理解或表达的过程中遇到始料未及的困难,如没听懂问题,或不知如何作答,或中英文切换时的短路等等。此时恰当使用策略无疑可以降低由此对答辩造成的不良影响,保证答辩的顺利进行。没听懂问题时可以用Ibegyourpardon?或Doyoumean…?的方式请老师重复或简化问题;为争取思考时间,避免冷场、停顿,偶尔使用Well,um,er,ah,letmesee,youknow…等交际填充词;肯定教师的问题,希望得到启发和引导时可用Well,that’sagood/challengingquestion.Doesitmean…?另外,询问、求助的眼神,手势等身体语言的使用也可弥补语言的乏力,缓解答辩出现的困境。

(5)心理能力心理能力是指答辩者的临场发挥和应变能力。台上的答辩委员会往往由3至5位学术水平较高的教师组成,台下的听众有老师和同届或下届同学。在这样一个高度严肃紧张的学术氛围中神情自若地陈述观点、快速机敏地回答问题对答辩学生的心理素质有很高的要求。满满的自信,洪亮的声音,得体的着装和礼仪,恰如其分的身体语言等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答辩学生的紧张情绪。当然,自信心来自于事先充分的准备4,熟悉论文涉及到的方方面面,包括了解课题的研究现状,文献引用,立论依据,论点的支撑例子,试验数据,问卷调查等,并科学预测专家提问,答辩时才能冷静沉着,不至于被临时的难题吓慌手脚,脑中一片空白,出现怯场的局面。

四、结语

毕业论文答辩中蕴含着交际法语言测试的理论。答辩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即语言能力、策略能力以及心理生理机制是决定其表现的关键因素,是构成答辩评估参照标准体系的主要参数。在实际操作中,答辩的评估参照标准体系应尽可能具体并进行层次划分,如优秀,良好,中等,及格和不及格;对答辩学生以上能力的完成情况应给出量化的划分;对参与答辩的教师事先进行相应的培训,保证答辩老师对标准参照体系有深刻正确的理解。同时,也可适当增加每组答辩学生的数量,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评估的主观性差异5。

第9篇:辩论的基本流程范文

辩论赛总结陈词是对观点的归纳,十分重要,下面给大家介绍一下辩论赛的总结辩论赛的总结,有助于大家学习

辩论赛的总结1各位评委,各位辩友,大家好:

非常荣幸能够代表反方作最后的陈词。刚才,双方辩友都围绕各自的主题展开了精彩激烈的辩论,但是在正方辩友的辩论中我方有两点感受:

1、正方观点过于理想主义。

正方辩友列举了一系列流浪乞讨未成年人未及时施行救助而造成的严重后果,但他们没有考虑到中国的国情和现状,没有考虑基层政府的财力状况和强行救助所带来的后果和风险。

2、错误地理解了我方本意。

我们双方的辩题中都有实行救助四个字,所不同的是实行救助的定语“应强行”和“不应强行”,正方错误地将我方不应强行施以救助的概念偷换成了对流浪乞讨的未成年人不施以救助,由于概念性的错误,使得对方的辩论显得南辕北辙。

反观我方,观念已经极为清楚,即对流浪乞讨的未成年人在自愿的前提下应该施以救助,但不能强行施以救助。这不是否认人性的关怀,而是立足于现实的考虑。在这一点上,我方已经在法律层面和实际层面都占有了先机。

在此我想简要总结一下我方观点:

一、强行救助缺乏法律依据。孙志刚事件发生以后,2019年,国务院推出了对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管理办法。标志着彻底废除了原来的强制救助收容遣送回原籍的救助制度,开始实施对流浪乞讨人员自愿救助制度,这是一个中国社会发展不可逆转的重大历史进步。试想,如果再确定一个强制救助的制度,谁能知道对流浪乞讨未成年人的每一次强制是否都真的是出于保护孩子的目的,已经成年的孙志刚尚且死于强制救助的制度,谁能保证未成年的孙志刚能在强制救助中能幸免于难?我方认为强制性救助制度是非常可怕的制度设计。

二、强行救助缺乏财力支撑。众所周知,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对流浪乞讨的未成年人救助是需要强大的财力保障的,无论是解决这些孩子的衣、食、住、行,还是管理、教育、医疗、遣送都需要钱,而现在基层政府的财力状况我们乡镇长班的学员最清楚,就是一个入不敷出的吃饭财政,乡镇政府仅用21%的财力却供养了占71%的财政供养人口,即使自愿的救助都显得力不从心,更不敢奢谈强行施以救助。虽然赠人玫瑰手有余香,但总得先有玫瑰呀。

三、强行救助放大了政府的责任风险。追述过往,政府曾经做过很多强行的事情,比如强行结扎,强行人流,强行拆迁等等,为此政府付出过惨重的代价,其中包括金钱和威信,如果对流浪儿童再强行救助,流浪儿童的监护责任也就自然地转移到了政府身上,如果在监护期间再出现一个未成年的孙志刚事件,试问现在政府还有多少金钱和威信可以随意挥霍?中国人口多,发展的积怨大,任何一起未成年的孙志刚事件都完全有可能酿成类似于“瓮安事件”的群体性事件!

四、强行救助不利于儿童身心健康。强行是强制的同义词,我认为所有的强制都应该是针对一种非法行为,比如控制流浪儿童的犯罪团伙,那才是我们的强制对象。强制必然带来一些必要的手段,这种手段可能会给孩子还来一种身心的伤害,这种伤害是隐形的,它所产生的负面影响往往是我们难以估计的。采取强制的办法,也许从我们的眼睛里消失一个流浪儿童,但是他可能从内心滋生一种对社会的仇恨,这种强行救助比不救助更可怕。

综上所述,我方认为对流浪乞讨的未成年在自愿的前提下应该施以救助,但不能强行施以救助。

谢谢大家!

辩论赛的总结2谢谢主席,尊敬的各位评委,对方辩友,晚上好!

首先我想感谢台上对方辩友的精彩表现,你们给我们造成了巨大的压力,但最终也将使我方的胜利显得实至名归,抑或使我方的失利,虽败犹荣。无论怎样,这样的逆境,正是我们成长途中的试金石;这样的逆境,正是我们人生路上的里程碑;这样的逆境,远比顺境来的更加精彩!

关于对方辩友的观点,我有三个字评价:不太好-不客观,太绝对,好天真

一,对方辩友始终纠缠于“困苦或战乱这样的环境,是否有利于人的成长”将逆境局限于如此极端环境未免太过狭隘,不够客观。而事实上,即使在这种极端环境下,所促成的人才也比比皆是:越王勾践,杜甫,高尔基,张海迪哪一个不是在这样甚至更恶劣的逆境中成长成才的呢?

二,对方辩友大包大揽的告诉我们顺境就是好的营养、医疗、教育、关爱等等所有一切有利于人发展的方面,而逆境则是与之相对。那么我们今天的辩题岂不是变成了,所有有利于人发展的方面更有利于人的发展,还是所有不利人发展的方面更有利于人的发展了么,这样定义是不是太绝对了呢?

三,对方辩友反反复复的告诉我们要有朋友两肋插刀;要有优越的家庭;要有优秀的导师。可我又不禁想问了,朋友的帮忙,父母的资助,老师的提携,帮你解决了困难,可是你自己拥有这样的能力了吗?如果说“好风凭借力”的飞翔会比依靠自己强壮翅膀的翱翔来的更稳固,更自由,更成功的话,我就不得不说对方辩友的想法实在是太天真。

总结我方观点:

一,我们明道理,知道没有与病毒的斗争,就没有抗体的产生;没有卧薪尝胆的努力,就没有越国的春秋霸业;没有经历战乱,颠沛流离的生活,就不会有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感慨;因为逆境更能磨练我们的意志,更能丰富我们的阅历,更能激发我们的潜能。

二,我们重证据。看出生官宦之家的苏轼,不愿随波逐流,一生仕途坎坷,才留下“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千古名句。出生富裕家庭的巴尔扎克,拒绝父母为他安排好的法律职业,饱尝冷暖,才成为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出生大酋长家庭的曼德拉,没有选择安逸地继承大酋长的位置,历经27年牢狱斗争,才获得南非民族解放事业的成功。这一个个鲜活的事例无一不是证明了逆境使人的成长更有意义。

三,我们很清醒。我们清醒地知道,没有逆境对自己的磨练,即使如阿斗一般继承王位,又有孔明辅佐,最终仍会是一个乐不思蜀的阶下囚。我们清楚地明白,父母、老师,社会给予了我们关爱,教育和良好的条件,却并不希望我们以此满足,永远依赖他们,他们更希望我们去寻找自己人生的逆境,这样才能我们自己更成长!

今天不是演唱会,因为《真心英雄》已经演唱过“不经历风雨,怎样见彩虹”;今天不是故事会,因为《西游记》已经讲述过“历经九九八十一难,才能取得真经”;今天也不是赛诗会,因为《孟子》也已经吟诵过“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今天是辩论赛,需要我们来辩清道理。然而无论多么巧舌如簧的辩才,在大量的例证面前都是显得那么孱弱,我方今天也正是用一个个鲜活的事例来证明着一个简单且明晰的道理:逆境更有利于人的发展。

辩论赛的总结3辩论赛作为一种语言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其作用也不言而喻。古时墨子曾说:“夫辩者,将以明是非之分,审治乱之世纪,明同异之处,察明实之理。处利害,决嫌疑。”其意为,辩论的作用在于划清人们有关是非的界限,探察世道治乱的标准,判断事物同异的根据,权衡利弊得失,解决人们思想上存在的疑惑。辩论可以让人辩是明非,坚持真理,锻炼思维能力,增长聪明才智,增进人与人的了解,促进相互沟通。通过辩论,人们可以更好了解对方的立场和观点,求同存异,达到更高层次上的心理沟通。

我系以丰富校园生活,加强我系学风建设,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应变能力,增强集体荣誉感为最终目标,开展了为期近一个月的辩论赛。

一,筹备工作,宣传工作

在比赛的筹划阶段,学习部周密的策划和组织工作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秘书团为此积极的申请场地,桌椅,音响设备,邀请评委嘉宾。在比赛前夕,宣传海报张贴于三栋教学楼大厅,食堂前及广播响彻校园。

二,辩论赛过程

“金华杯”辩论赛总决赛于12月07日一栋大厅落下帷幕,激烈的角逐,精彩的对峙将战火点到最极至。台上的辩手唇枪舌战,台下的观众亦热血沸腾,给本届“金华杯”辩论赛划上圆满的句号。

酒管七班勇夺桂冠,旅管二班位居第二,旅管三班取得第三名,杨丽、蒋绍广、赵璐、李娜同学被评为最佳辩手;酒管的陈宇、旅管的陈影、景区的余波、餐管的张良等11位同学被评为优秀辩手。最后05级酒管餐管辅导员陈郡霞老师对于本次辩论赛做了精彩而详细的点评。此次辩论赛活动得到了同学们的一致好评,同学们也都积极地参与了近来,使得辩论赛增色不少。最后我们祝贺管理系“金华杯”辩论赛取得圆满成功,也期待更多类似优秀学生活动的举办。

三,辩论赛取得的成效

1.参赛选手能力的提高:辩论赛是对辩论者能力和水平的全方位考察。

在辩论的过程中,辩论者要想在唇枪舌战,激烈对抗的辩论中征服战胜对手,所要具备的知识与能力是多方面的,为了这个目的,他们在台上充分展示自己,能力也在不知不觉中提高。首先,思维能力得到提高。如果没有对事物的真知灼见,就不会有惊人妙语。如果没有如泉思绪,就不可能口若悬河。思维的深刻性、论证性和敏捷性都得到了提高。最开始的语无伦次、前后矛盾少了,哑口无言没了;妙语连珠,以巧制胜多了,滔滔不绝者比比皆是。在赛前准备时看问题更深刻了,不再停留在很肤浅的表面,也学会了多角度思考问。其次,语言表达更具艺术性。经过几场锻炼,每个选手在语速与语调的协调上把握都很好,甚至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尤其在决赛上蒋绍广同学的饱含激情,抑扬顿挫的话语和赵璐同学字字珠玑,咄咄逼人的话语激起场下阵阵热烈的掌声。同时对汉语言的使用能力增强,辩论中经常出现典故成语、诗词警句、谚语、箴言,为了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同学们还注意了修辞语句的使用,给观众留下许多可以学习和回味的东西,第三,知识结构更完备。俗语说“台下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为了台上精彩的几分钟,他们在课余下足了工夫:自己认真搜集资料,参阅同学提供的资料,根据辩题整理和组织材料,撰写辩词等。第四,应变能力加强。蒋绍广同学在复赛中运用道具说明自己的观点,将自方的劣势化为优势从而反败为胜,成了同学们津津乐道的话题。

2.学生整体辨别能力的增强和校园文化水平的整体提升:俗话讲“真理越辩越明”,辩论针对学生关心的问题展开。

从初赛“网络拉近人们的距离还是疏远人们的距离”、复赛“名校是因为老师还是名生”到决赛“大学,是以积累知识为主还是以塑造人格为主”,辩论赛的主题都相当贴近同学们的生活,现实性强,使同学们有话可说。辩论双方使出浑身解数,全面深入地分析问题,给全体同学展现事物的两方面,而听众则在思想的冲突中展开激烈的思考,最终明白问题的实质,学会了分析问题,提高了辨别能力,为后面的有效行动奠定了基础。浓郁的辩论氛围也使学校的文化水平整体提升,同学们能够讨论更高雅的话题,学会以理服人,不会毛躁地与人对骂,更不会大大出手,文明了许多。

3.班级凝聚力的增强:辩论不仅是个人才华的展示,一个优秀的团体能够脱颖而出离不开四人小团体的默契,更离不开大集体----班级同学的支持。

赛前班长、学习委员积极有序地组织全班同学分工找资料,赛中为选手们打气,为他们鼓掌和喝彩,赛后分享胜利的欢乐和失利的酸痛。比赛让他们走得更近,更像一家人。

4.增加老师对同学们的认识。

此次活动主要邀请本届的辅导员和任课老师,老师们在辩论赛的过程中从思想上对同学们有了更多更深的认识。

四.值得思考的地方

辩论赛总体收到了良好的成效,但整个组织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小问题。辩论赛没有做好赛前指导,导致辩手对比赛没有整体感知辩论赛导致第一次循环赛。如果能在辩论点评中给予正确的指导,会给同学以更积极的影响。初赛因地点的限制局限在较小的教室进行,给热情的观众带来了诸多不便,希望这几点不足在今后的活动中能得以弥补。

通过举办此次辩论赛,学习部和学生会其他各部门的联系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各部门之间的协调和配合是本次辩论赛得以顺利进行,同时,此次辩论赛给各系之间的交流加速,达到了以辩会友,以辩明理的活动宗旨。

辩论赛的总结4辩论赛作为一种语言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其作用也不言而喻。辩论可以让人辩是明非,坚持真理,锻炼思维能力,增长聪明才智,增进人与人的了解,促进相互沟通,通过辩论的人们可以更好的了解对方的立场和观点,求同有异,达到高层次上的心里沟通。

我社团以丰富校园生活,加强我部的团结,互助精神,提高各部成员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应变能力,增强集体荣誉感为最终目标,开展了这次辩论赛。

一 筹备工作

在比赛的策划阶段,策划部周密的策划和组织工作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秘书处为此积极的申请场地.桌椅.

摄影设备,邀请评委。

二 辩论赛过程

以“网络里能否找到真实的感情”为主题的辩论赛于四月十六日四号小楼落下帷幕,激烈角逐,精彩的对峙将战火点到最极致,参赛者脣抢舌战,其他成员亦热血沸腾,给本次辩论赛活动火上圆满句号。

三 辩论赛取得的成效

1.语言表达更具有艺术性

经过几个轮回,每个选手在语速与语调的协调上把握很好,形成自己的风格,尤其是在自由辩论环节中,刘洋同学的策划部部长范军,饱含激情,抑扬顿挫的话语,赢得各成员的赞许目光。

2.知识结构完备

要想在激烈对抗中征服对手。所具备的知识是多方面的,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为台上精彩几分钟,参赛者在课余下足功夫,认真凑集资料,撰写辩词。

3.社团不仅是个才华的

展示,一个优秀的团体能够脱颖而出,而离不开团队的默契,更离不开大集体。

四.反思

辩论赛总体收到良好的成效,但整个组织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小问题,由于赛前准备部足,导致辩手没有整体感,比赛因地点限制在较小的教室进行,给成员们带来不便。希望这几点不足在今后的活动中能得以弥补。

院团委青年志愿者协会

辩论赛的总结5辩论赛作为一种语言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其作用也不言而喻。古时墨子曾说:“夫辩者,将以明是非之分,审治乱之世纪,明同异之处,察明实之理。处利害,决嫌疑。”其意为,辩论的作用在于划清人们有关是非的界限,探察世道治乱的标准,判断事物同异的根据,权衡利弊得失,解决人们思想上存在的疑惑。辩论可以让人辩是明非,坚持真理,锻炼思维能力,增长聪明才智,增进人与人的了解,促进相互沟通。通过辩论,人们可以更好了解对方的立场和观点,求同存异,达到更高层次上的心理沟通。

我系以丰富校园生活,加强我系学风建设,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应变能力,增强集体荣誉感为最终目标,开展了为期近一个月的辩论赛。

一,筹备工作,宣传工作

在比赛的筹划阶段,学习部周密的策划和组织工作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秘书团为此积极的申请场地,桌椅,音响设备,邀请评委嘉宾。在比赛前夕,宣传海报张贴于三栋教学楼大厅,食堂前及广播响彻校园。

二,辩论赛过程

“金华杯”辩论赛总决赛于12月07日一栋大厅落下帷幕,激烈的角逐,精彩的对峙将战火点到最极至。台上的辩手唇枪舌战,台下的观众亦热血沸腾,给本届“金华杯”辩论赛划上圆满的句号。

酒管七班勇夺桂冠,旅管二班位居第二,旅管三班取得第三名,杨丽、蒋绍广、赵璐、李娜同学被评为最佳辩手;酒管的陈宇、旅管的陈影、景区的余波、餐管的张良等11位同学被评为优秀辩手。最后05级酒管餐管辅导员陈郡霞老师对于本次辩论赛做了精彩而详细的点评。此次辩论赛活动得到了同学们的一致好评,同学们也都积极地参与了近来,使得辩论赛增色不少。最后我们祝贺管理系“金华杯”辩论赛取得圆满成功,也期待更多类似优秀学生活动的举办。

三,辩论赛取得的成效

1.参赛选手能力的提高:辩论赛是对辩论者能力和水平的全方位考察。

在辩论的过程中,辩论者要想在唇枪舌战,激烈对抗的辩论中征服战胜对手,所要具备的知识与能力是多方面的,为了这个目的,他们在台上充分展示自己,能力也在不知不觉中提高。首先,思维能力得到提高。如果没有对事物的真知灼见,就不会有惊人妙语。如果没有如泉思绪,就不可能口若悬河。思维的深刻性、论证性和敏捷性都得到了提高。最开始的语无伦次、前后矛盾少了,哑口无言没了;妙语连珠,以巧制胜多了,滔滔不绝者比比皆是。在赛前准备时看问题更深刻了,不再停留在很肤浅的表面,也学会了多角度思考问。其次,语言表达更具艺术性。经过几场锻炼,每个选手在语速与语调的协调上把握都很好,甚至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尤其在决赛上蒋绍广同学的饱含激情,抑扬顿挫的话语和赵璐同学字字珠玑,咄咄逼人的话语激起场下阵阵热烈的掌声。同时对汉语言的使用能力增强,辩论中经常出现典故成语、诗词警句、谚语、箴言,为了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同学们还注意了修辞语句的使用,给观众留下许多可以学习和回味的东西,第三,知识结构更完备。俗语说“台下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为了台上精彩的几分钟,他们在课余下足了工夫:自己认真搜集资料,参阅同学提供的资料,根据辩题整理和组织材料,撰写辩词等。第四,应变能力加强。蒋绍广同学在复赛中运用道具说明自己的观点,将自方的劣势化为优势从而反败为胜,成了同学们津津乐道的话题。

2.学生整体辨别能力的增强和校园文化水平的整体提升:俗话讲“真理越辩越明”,辩论针对学生关心的问题展开。

从初赛“网络拉近人们的距离还是疏远人们的距离”、复赛“名校是因为名师还是名生”到决赛“大学,是以积累知识为主还是以塑造人格为主”,辩论赛的主题都相当贴近同学们的生活,现实性强,使同学们有话可说。辩论双方使出浑身解数,全面深入地分析问题,给全体同学展现事物的两方面,而听众则在思想的冲突中展开激烈的思考,最终明白问题的实质,学会了分析问题,提高了辨别能力,为后面的有效行动奠定了基础。浓郁的辩论氛围也使学校的文化水平整体提升,同学们能够讨论更高雅的话题,学会以理服人,不会毛躁地与人对骂,更不会大大出手,文明了许多。

3.班级凝聚力的增强:辩论不仅是个人才华的展示,一个优秀的团体能够脱颖而出离不开四人小团体的默契,更离不开大集体----班级同学的支持。

赛前班长、学习委员积极有序地组织全班同学分工找资料,赛中为选手们打气,为他们鼓掌和喝彩,赛后分享胜利的欢乐和失利的酸痛。比赛让他们走得更近,更像一家人。

4.增加老师对同学们的认识。

此次活动主要邀请本届的辅导员和任课老师,老师们在辩论赛的过程中从思想上对同学们有了更多更深的认识。=

四.值得思考的地方

辩论赛总体收到了良好的成效,但整个组织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小问题。辩论赛没有做好赛前指导,导致辩手对比赛没有整体感知辩论赛导致第一次循环赛。如果能在辩论点评中给予正确的指导,会给同学以更积极的影响。初赛因地点的限制局限在较小的教室进行,给热情的观众带来了诸多不便,希望这几点不足在今后的活动中能得以弥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