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辩论赛教学范文

辩论赛教学全文(5篇)

辩论赛教学

第1篇:辩论赛教学范文

关键词:新课改;语文;课堂辩论赛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充分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关注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是学生的实际发展之需要,也是课程改革深化之体现,更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由之路。因此,把辩论赛引进初中语文课堂,这是落实新课改的有效途径之一,也符合以学生为主体的现代教学理念。语文课堂辩论赛,即通过辩论促进学生提高语言组织表达能力和和培养团队合作意识以及能够深挖理解某个观点,从而掌握更加丰富且深刻的知识。其不仅能够把听、说、读、写融为一体并渗透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兴趣,增强语文课堂的吸引力,同时还能提高学生的理解力,开发学生的学习潜力,培养学生的思辨力以及发展学生的合作力。

一.开展课堂辩论赛的意义

(一)激发兴趣,增强课堂吸引力

传统语文课堂教学以学科知识的传授为主,且训练形式单一。其忽略了将知识有效融合进语文课堂的学习活动之中,大大降低了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是新课程改革的出发点。《新课标》在课程实施建议部分提出了“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因此,语文教师应该为学生创造一系列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增强语文课堂的吸引力。例如在初中语文课堂中积极开展辩论赛这种新的教学模式,不仅可以摆脱过去语文教学中陈旧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还能够将学生推至主动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

(二)强化互动,提高学生理解力

在初中语文课堂中开展辩论赛,可以以课文阅读教学为载体,在学生掌握所学课文的基本内容和重要知识点后,及时组织学生进行与所学内容相关的课堂辩论赛,以便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与认识。如在教学李森祥的《台阶》一文时,学生对于文中“父亲”年迈后依然在修建自家台阶的做法有不同的见解和思考,教师便可以顺势利导,组织学生分成正、反两方,以“年迈的父亲是否还有必要继续修建台阶”为辩题进行辩论,让学生针锋相对地论战,将自己的意见和感悟提出来与全班同学进行分享与交流。通过一场简短的课堂辩论赛,学生不仅理解文中“父亲”修建台阶这件小事背后的深刻意义,感受到“父亲”艰苦创业的精神和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而且更加懂得自己父母对家庭的付出和对自己深深的爱意。

(三)注重引领,培养学生思辨力

《新课标》提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利用语文课堂构建论辩平台、创造平等的对话空间,培养学生的质疑意识以及强化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为学生提供充分、自主广泛实践的机会,这实际上也是学生进行自我锻炼、自主探究的过程。课前,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觉调动起自己的知识储备和学习经验,进而自主参与到辩题的筛选、资料的搜索、方案的制定和活动的组织开展之中。课堂辩论赛结束后,学生又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自我反思、总结,有效地提高口语交际能力,培养对辩论的基本素养。由此,学生便自主完成一段思辨能力的练习,课堂辩论赛的整个过程,其实也就是学生在不断地自我学习和培养自身思辨力与语文素养的过程。

(四)设置情境,发展学生合作力

《新课标》提出:“引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为学生创设有利于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环境。”课堂辩论赛是一种需要团队协作、群策群力的比赛,对团队整体的配合度要求高。通过课堂辩论赛这一实践情境,学生可以充分展现自身的闪光点,他们敢于在辩论中质疑不正确的言论、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并敢于对他人的见解进行补充与评价。如在讲解《陈太丘与友期行》一文时,教师可利用课堂设置辩论情境,以“陈元方的待客行为是否可取”为辩题组织学生开展课堂辩论赛。学生对对方所持的观点进行合理辩驳,不仅要注意听清楚辩方所论证的观点是否严谨,还要考虑到自己团队的整体观点、坚持自己的分论点,同时还要灵活地整理材料和组织观点,以便在最短的时间内,给辩方一个强有力的反击。这样一来,学生在一场高度紧张而又激烈的辩论过程中,可以有效发展起自己的整体观和团队合作力。

(五)示范反馈,培养学生创新力

《新课标》提倡“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语文课堂辩论赛是充分激发学生问题意识及进取精神的一种课堂活动。在辩论过程中,组员及对手的思维和表达都可以成为自己模仿学习甚至是辩题例子的对象,同样,教师在课堂辩论赛中的引领与指导及赛后的总结也是学生模仿学习的对象。辩手的每一次发言,都能在第一时间得到现场的反馈,甚至连在场的师生和辩方的体态与面部表情,都能成为辩手做出迅速判断的基础。整场辩论中师生和生生之间起到了相互的示范反馈作用,学生在不断的模仿—表达—反馈—修正—反馈的螺旋上升式的经验积累过程中,口语表达技巧得到即时、高效地训练,口语表达能力也随之得到提升。语言训练离不开思维训练,学生在进行辩论时,不仅要注意己方的辩词是否合理、清晰,还要听清对方辩词是否严密、准确。为了让己方的发言论证具有说服力和逻辑性,学生需要在辩论实践中不断地迸发出创新思维的火花,呈现出一场场精彩的即兴辩论。正是在这一次次不断的质疑与辩驳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

二.开展课堂辩论赛的施策

(一)构建辩论氛围,激发体验

辩论赛符合初中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认知水平,它能让学生在辩论的过程中摩擦出思维的火花,与学生对新事物充满好奇心和求知欲的气质融为一体。因此,教师在开展辩论赛前,应先构建良好的辩论氛围,引导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进行自主合作与探究,激发学生参与辩论赛的体验。这样既能践行任务驱动教学法,又能有效地激发学生自主参与学习活动的热情。学生在进行自主合作与探究中,逐渐学会内化“自我辩驳法”策略知识,进而提升自身的议论文写作能力。例如在教学梁启超的《最苦与最乐》一文后,教师先利用多媒体播放两段短视频:一段为战争时期人们的生活状态,另一段为和平时期人们的生活状态。通过这两段有明显对比的短视频,并让学生以小组讨论的方式,互相交流自己的观后感,进而促进辩论氛围的构建、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并引发学生对自己所处生活时代的思考与感悟。接着教师再引导学生结合梁启超先生关于“最苦与最乐”的观点和相关论证,以“作为学生应尽到什么责任?”为辩题开展辩论,这样的辩题不仅能结合学生生活实际,激发学生对生活的体验和对人生的思考,还有利于学生在进行辩论的过程中,通过结合课文内容和对辩题的自主合作探究,促进学生对苦与乐的认识,培养自身健康的人格和高尚的情操。

(二)利用教育机智,顺势引题

《新课标》中明确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提高思想文化修养。”语文教材中所选入的文章都是文质兼美的,蕴藏着优美的语言和精辟的人生哲理,学生在学习这些经典文章时,不仅能提高自身的语文知识与技能,还能提高自己的思想文化修养。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利用教育机智,在传授学生知识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感染他们的思想和心灵。例如教师在教学朱自清的《背影》一文时,学生道:“朱自清已是一个成年人,他的父亲却为了给他买橘子而爬月台,难道这不是溺爱吗?”问题一提出,就引起了课堂中其他同学的共鸣和讨论。该问题是发生在课堂真实情境中的,且与所教学的课文内容密切相关。为了能巧妙地回答学生这一问题,并维护课堂教学秩序的正常进行,促进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这时教师便可利用教育机智,顺势引出以学生问题相关的辩题,及时组织开展课堂辩论赛,让学生以“这样的爱是不是溺爱,值不值得提倡?”为辩题开展辩论。这样的辩题并没有很艰深,而且还能够激发学生辩论的欲望。经过一场激烈辩论,学生不仅可以理解《背影》这一文章的主题,而且还辨清“爱”的方向,更加懂得父爱的伟大。

(三)精心组织策划,提炼辩题

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富有可辩性的辩题,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学趣和进行自主合作探究的积极性。因此,教师在开展课堂辩论赛时,应在课前精心做好组织策划工作,提炼既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又与课文内容密切相关的辩题,促进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和教学目标的实现。如在教学顾颉刚的《怀疑与学问》一文时,教师应先引导学生充分理解怀疑精神的内涵及重要意义,再让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提炼作者的观点并学习其论证方法,最后在学生了解作者在“怀疑”与“学问”之间所取得的成就的基础上,引发学生思考“怀疑精神”会对自己的生活及人生产生怎样的影响,提炼出“人生是否需要怀疑精神?”这一辩题,组织学生针对辩题展开辩论。该辩题既联系学生个人对生活及人生的认识,又具有极强的可辨性,有利于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进一步深化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以及对人生的认识。在学生进行辩论的过程中,教师还应及时给予指导与点拨,引导学生理解论据表述确切是增强辩论说服力的重要手段,并让学生清楚地意识到:“怀疑精神”不仅适用于做学问方面,还适用于求学和认识世界上,进而拓宽学生的辩论深度和广度、敏化学生的思维,进而促进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和提高自身的审辨思维能力,成为理性开放的未来公民。

(四)适时指导激励,促进辩论

辩题的科学性、吸引度及争议性,是课堂辩论赛能否顺利开展的重要决定性因素。因此,教师应在组织课堂辩论赛时,提炼恰当又具有趣味性和争辩性的辩题,以调动学生的兴趣,在学生进行辩论的过程中,也要有意识地适当给予指导与激励,以促进辩论能够顺利展开。例如在教学鲁迅的《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第二课时前,教师在第一课时结束后可以先引导学生课后广泛收集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资料,来为下节课即将展开的课堂辩论赛做充分的准备,接着在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中,教师再组织学生确定辩论赛的正反两方,之后以“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作为辩题引导学生展开辩论。学生在课前做好开展课堂辩论赛的准备,便可以找到充足的论据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在学生进行辩论的过程中,教师也要及时给予指导与点拨,鼓励学生大胆发言,通过引用准确且充实的论据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在学生辩论结束后,教师还应进行背景知识链接,引导学生理解这篇文章的写作背景和主题思想,从而促进学生对课文主旨思想的深入理解并培养学生正确且积极的价值观。

(五)把握辩论方向,掌控全局

初中阶段的学生,在进行辩论的时候很有可能会出现偏题的情况,教师作为课堂辩论赛全程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应及时、适时地予以纠正。比如在教学《愚公移山》一文时,教师可以要求学生以“愚公移山有没有必要”为辩题展开辩论。在刚开始辩论时,学生会先摆出自己的观点来证明自己的态度立场,为课堂辩论赛的开展营造了良好的氛围。但课堂辩论赛进行过程中,反方认为:“愚公要求自己的后代都要移山,这也太家长主义了,把自己未完成的理想强加给后代,这会让他的后代失去了个人理想的!”而正方反驳道:“你怎么就肯定愚公的要求是让了他的后代失去了个人理想呢?”有了这番正反辩论后,全班同学就愚公的子孙后代进行激烈的辩论。为了引导学生回到正确的辩论轨道上,教师应顺势抛出文章的意旨———《愚公移山》里传达的是一种坚持不懈的精神,一种不可磨灭的力量。同时,教师还应及时引导学生在引用论据证明自己观点进行辩论时需要把握好中心论点,这便能使课堂辩论赛起到以导促学、以教辅学的预期效果。

(六)做好收尾总结,画龙点睛

第2篇:辩论赛教学范文

传统的大学英语阅读教学主要从词汇、句子结构和语义层面对阅读文章进行分析,对阅读效果的检测也只侧重于词义辨析、主旨大意和句意解读上,阅读题型的设置也只以判断正误和多项选择为主。这种阅读教学模式和评价方式阻碍了学生深层次阅读能力的提升(李言株,2019)。笔者以《新视界大学英语综合教程4》中Unit2ReadingBooks为例,探讨如何在大学英语深度阅读中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1.阅读前——预知和讨论

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认为,“思维是由问题开始的”(王娟,2019)。在阅读课文前,教师先组织学生进行阅读的导入环节。以Unit2ReadingBooks为例,教师首先向学生抛出讨论问题:Whatarethegreateststoriesyouhaveread?然后向学生展示相关图片或者视频,激发起学生讨论和探究的欲望。学生通过头脑风暴形成图片化的记忆。在讨论中主要采取生生互动的模式,学生可提问的内容包括但不局限于“Wheredidyougetthestory?”“Haveyourecommendedthebooktoothers?”等。提问的内容可发散但不能脱离主题。接下来教师带领学生解读文章标题,组织学生预测文章大意、作者的读书经历等。

2.阅读中——巧设问题和绘制思维导图

在阅读文章时,教师要鼓励学生多提问。“创新性提问不是就课文已知的事实进行提问,而是针对课文主题挖掘深层含义,发挥联想,联系生活实际,结合真实世界,建立真实语境,开展真实交际,从而使学生进入用英语思考、交流、做事和做人的环境之中(夏纪梅,2003)。”以Unit2ReadingBooks为例,当读到作者介绍家里的一面墙的书架上全部陈列的都是书时,教师可就真实场景引导学生提问,提问内容可涉及是否有书房,书房的图书量是多少,最喜欢读的书有哪些等。把学生带入读书的回忆中,开展真实的交流。在阅读论文时,学生要养成批判性阅读的习惯,避免盲目和无计划的阅读。首先,教师指导学生采取“自上而下”“自下而上”和“交互阅读”相结合的多种阅读模式,从篇章的整体出发,归纳总结主旨大意,提炼关键词或者论点。其次,引导学生寻找和分析求证每一段的主题句,了解段落与段落之间的关系。最后,以学生为“主导”,绘制思维导图,通过展示思维导图作品,促使学生学会分析、评价和质疑。

3.阅读后——续写文章或组织辩论

在学生完成阅读之后,教师可组织学生对文章的主旨大意、写作风格、人物塑造或背景知识等进行评价,对节选的阅读文章或者开放性结尾的阅读文章进行续写;对正反论述性的阅读文章还可以组织辩论赛,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及面对不同观点所应具有的包容态度。

二、思辨能力的评价体系

按照著名批判性思维专家恩尼斯的归类,批判性思维检测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检测批判性思维某一方面的测试;另一类是检测一个及以上批判性思维方面的测试。也有一些覆盖批判性思维多方面的测试,比如罗思高阶认知过程测试、探询技能测试、新泽西推理技能测试、推理与交流评价和阅读能力中的推论能力测试等(武宏志,2015)。其中“阅读能力中的推论能力测试”由琳达和辛莎研发,针对6年级至8年级的学生,主要测试阅读理解中推断问题的能力,只有选择题和构答反应两种题型,相对单一。目前,对阅读能力的测试普遍采取国际上公认的“国际批判性思维阅读和写作测试(TheInternationalCriticalThinkingReadingandWritingTest,2006)”。该测试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总分80分,非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文章后对文章写作目的、具有争议的问题、结论、假设等8个问题进行论证。第二部分总分20分,主要考查学生评论文章的能力。本文主要选择该测试作为大学英语批判性阅读能力的检测工具。

三、思辨能力培养在大学英语阅读中的教学实践

为了检测大学英语深度阅读中思辨能力的培养效果,笔者于2018年9月至2018年12月在西安某大学会计专业大二年级开设的《大学英语》课程中进行了为期一学期的批判性思维阅读课教学实践。参与受试的实验班共36人,对照班共36人。实验班按照本文前面提到的思辨能力培养的三种路径(阅读前、阅读中和阅读后)进行授课,对照班则按传统的阅读模式进行授课。

1.前测

笔者于2018年8月对实验班和对照班的英语阅读能力进行了检测。前测试题(总分30分)共两个题型:题型一来源于2018年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C类)初赛阅读理解SectionB匹配题,共5题10分,主要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题型二来源于2017年12月大学英语四级考试SectionC深度阅读,多项选择题,共10题20分,主要考查学生概括能力和推理能力。前测采用在线测试,考试时间30分钟。实验班和对照班应考分别为36人,实考分别为36人。统计测试结果得出,实验班学生平均分18.92分,对照班学生平均分18.65分。前测显示实验班和对照班在英语深度阅读中学习效果基本一致,可以作为受试班级进行教学实践。

2.后测

笔者于2018年12月对实验班和对照班的英语深度阅读能力进行了再次检测。后测共分两个环节,第一环节为阅读在线测试,测试题和前测题题型一致,题目难度基本一致。在线测试第一部分选自2018年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C类)决赛阅读理解SectionB匹配题,共5题10分;第二部分选自2018年6月大学英语四级考试SectionC深度阅读,多项选择题,共10题20分。笔者用SPSS软件对考试成绩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如下:实验班的平均分高于对照班5.17分,两班的阅读水平也存在明显差异(Z=2.25,P=0.03<0.05)。第二环节为英语辩论赛,辩论赛的主题为“GiveBeggarsMoneyorNot”。实验班和对照班每班组队一组,每组辩手6人,每组剩余30位学生编入自由辩论组,在自由辩论环节围绕主题进行举证和总结。本次辩论赛是全英文的定题辩论,正方为对照班,反方为实验班。辩论前所有准备工作由辩论组组长安排,反方组(实验班)组长在准备阶段组织了所有辩手阅读文章、搜集资料、提炼观点、设置问题并在组内进行正反辩论的操练演习,预知对方辩友的提问策略和辩论技巧。正方(对照班)组长先分工、再组织主要辩手查找资料,编写问题。没有进行组内的正反方辩论预演。本次英文辩论赛采取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式,辩论赛设有专门的评价量表,总分70分,考查点涵盖预测能力、分析问题能力、反驳能力、质疑能力、举证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和评价能力共7项,每项10分。实验班和对照班此轮辩论赛的总分分别为60.2分和39.1分,实验班在每个单项上的得分也明显高于对照班,尤其在预测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方面,实验班呈现明显优势,两个班的得分差距分别为3.7分和3.3分。

3.结论

通过对实验班和对照班前测和后测的数据分析不难发现,思辨能力和大学英语深度阅读效果呈正相关关系。

4.不足之处

基于思辨能力培养的大学英语阅读教学对促进学生的阅读效果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它使学生从被动地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获取知识,并潜移默化地获得预测能力、推理能力和评价能力等批判性思维必备的素养;也使学生从走马观花地阅读学习中开始体验深度阅读带来的惊喜。但此次的教学实践也存在明显不足,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英语阅读中的思维训练方式相对单一。并不是所有的阅读文章都可以用思维导图形象表达出逻辑关系,诗歌、小说等其他类型就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发散性思维的训练。另一方面是评价方式无法避免主观化。此次教学实验的范围比较小,在授课中培养途径还比较单一,在评价维度上也只涉及思辨阅读的7个方面,对于批判性思维的核心技能“解释”和“自我校准”尚未涉及。

结语

综上所述,在大学英语深度阅读中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符合新时代人才培养目标的总体要求。大学英语深度阅读课是学生提升思维能力的有效平台,教师应从多角度探讨学生批判性阅读思维的评价体系,更好地促进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2]李言株:《批判性思维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18年8月第4期,第130-132页。

[3]王娟:《基于批判性思维培养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策略》,《教育科学论坛》2019年第2期,第21-22页。

[4]夏纪梅、卢莉:《教案设计:外语教师创新能力的表现》,《外语界》2003年第1期,第54-59页。

第3篇:辩论赛教学范文

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多向互动的活动,在这一特定的教学环境中,师生关系的建立、学生之间的竞争与合作活动的开展、课堂教学心理氛围的营造、教师对学生课堂行为问题的处理、教师对学生学习结果的反馈与评价方式等,都将对学生的心理发展和心理健康产生重要的影响。利用语文学科教学内容的特点如人物、事物等来引导学生自我教育,完善自我意识,学会自我控制,培养自我发展能力。将心理教育与语文学科紧密地结合起来,就能激发和培养学生的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陶冶学生的情操,净化学生的心灵,从而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心理教育。教师在新课开始时精心设计导语,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别具一格的导语对于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乃至提高整堂课的教学效率无疑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注意提出问题的难易程度及提出问题的方式,激发学生独立思考或小组探讨。还要加强对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的合理评价,激起学生的学习成就感。

二、充分利用语文实践活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校园生活丰富多彩,是学生展现自我、发挥才干的舞台,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常常会有许多接触,也难免会有磨擦、隔膜,由此产生误会也就不足为奇了。课外活动是课堂的延伸,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语文课外活动内容的丰富性与形式的多样性,让学生在活动中受到教育,如收集名人名言、演讲、辩论赛等。在“名人名言的收集和整理”过程中,我不仅让学生收集,而且让他们讲述它的含义与喜爱的理由,还要求学生背诵其中的一部分,学生在品味、诵读的过程中自然会懂得一些做人的道理。再如,三分钟自我介绍,在学生演讲后,学生分组剖析讨论,就可让学生克服自卑胆怯的心理,对自己的个性做出客观理性的评判,培养自我调节的能力,以完善自己的性格。又如,开展辩论赛,它对语言的准确性、推理性、逻辑性要求更高,这不仅可以收到演讲的效果,更能考验、锻炼学生的心理素质。比如现在的学生多半比较早熟,异性之间的交往是一个较敏感的问题。针对学生之间的早恋现象,我们可以举行以“青苹果该不该摘”为主题的辩论赛,在肯定高尚健康的爱情的同时,让学生认识到这个时候应该把精力放到学习上,而不应该过早涉足爱情;针对部分学生不思进取,不愿努力,对什么事情都抱着侥幸心理的情况,我们可以举办“运气和努力,哪个更重要”的辩论赛,教育学生要把命运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中,去谱写生命的新乐章。既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又起到了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完全可以使一些细微的不健康的心理“疾病”消失在萌芽时期。学生的一大特点是喜欢娱乐,因而在有趣味性和娱乐性的课堂氛围中,他们的兴趣越大,积极性也越高,当然教学效果会更好。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的需要,应引起高度重视。家庭和社会要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学校更应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使每个学生都能受到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培养,具有健康的心理和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适应激烈的社会竞争。

三、总结

第4篇:辩论赛教学范文

1.开展“每日一说”

每堂语文课前,花10分钟左右的时间,开展“每日一说”,每天让一个学生到讲台上发言,全部实习轮流制,发言的内容可以是发言人当天的所见所闻所感,也可以讲一个故事,总之只要是脱稿发言即可,发言的时间为3~5分钟,一位学生发完言后,再请其他学生来点评,点评可以是学生听完发言后的感想,也可以是对发言人的评价。开展“每日一说”不仅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个表达想法的平台,还可以锻炼学生在众人面前的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口语水平,同时也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锻炼学生的听力,并且起到丰富语文课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效果。

2.参加演讲比赛

演讲比赛是一种较常见的活动形式,演讲比赛要求演讲者在脱稿的情况下,以口语为主加以适当的肢体语言和面部表情在观众面前绘声绘色地讲说。演讲能够极大地帮助学生提高口语能力,同时也可以锻炼学生的胆识。在众多不熟识的面孔前,大部分学生都会紧张、怯场,不敢大声说话,而经常性地参加演讲比赛能够帮助学生逐步习惯这种大场面,克服内心的紧张和胆怯。这样对于职校学生未来就业面试也有很大的帮助,在一般的就业面试中,一些毕业生由于很少在陌生人和众人面前开口讲话,在回答面试官提问的时候,容易紧张,讲话支支吾吾、吞吞吐吐、含糊不清,给面试官留下不好的印象。因此,平时参加一些演讲比赛,对于职校学生来说受益无穷。

3.开展语文知识竞赛

知识竞赛是一种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求知欲望的有益活动。在职校语文课堂开展语文知识竞赛能够激发学生学习文学知识的兴趣,为学生学习文学知识提供良好的环境。学生为了在知识竞赛中取得好成绩,就会自觉主动地学习文学知识,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的文化素养也会得到提升。

4.开展辩论赛

辩论赛是一种能够考验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反应能力等综合能力的比赛。在平时的职校语文教学中开展一些有意义的辩论赛,一方面能够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另一方面也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为了让学生能够积极地投入辩论赛,语文教师在选择话题的时候,应该多选取一些贴近学生的生活,能够激发学生兴趣的话题,例如“读职业学校是否有用”“职校开设语文课程是否有必要”“毕业是否意味着失业”等这些贴近学生生活的话题,都会让学生有话可说。

5.编写小话剧并出演

枯燥无味的写作课对于提高学生的创作热情和写作水平的效果并不明显。为了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和创作热情,可以换一种写作方式,例如,让学生编写小话剧,大都数学生肯定都喜欢看电视剧、电影、动漫等,而我们知道,电视剧和电影都是演员依照剧本演出来的,那么如果让喜爱电视剧、电影的学生自己当编剧又会写出怎样的剧本呢?当然,为了降低难度,学生可以试着编写一些小型的话剧,对于写得比较好的剧本还可以让学生排练演出,让学生在演出中分享自己的劳动成果。编写小话剧,有利于提高写生的创作热情和写作水平,出演小话剧,有利于学生体味自己的创作成果,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理解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口语水平。

6.学校根据实际情况,增设一些专业性语文课程

为了提高职校学生的专业技能和专业素养,学校应该重视语文课程的教学和学习,重视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增设一些专业性语文课程,帮助学生提高文化素养和专业素养,例如,开设公文写作课程、口语训练班,提高学生的公文写作水平和语文表达能力,这样对于学生未来的就业和工作有很大的帮助。

二、结语

第5篇:辩论赛教学范文

关键词:文学理论教改 探究式教学理论 运用方法

文学理论作为中文系中关键的一门理论指导课程,课程内容具有显著的抽象性,学科内容与学生现实生活有很大距离,造成文学理论发展滞后。在文学理论教学中,应用探究式教学方法,既可以培养学生学习文学的兴趣,也能达到活跃课堂气氛的目的,进而提高文学理论这门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

1突破教材章节格局的限制,科学设计教学专题

1.1培养学习者批判文学的能力

传统文学理论教学在选择教材中,通常都会选取具有权威性、严肃性的教学内容作为教学的依据。但是很多文学学者认为,在当前编写我国文学理论教材中有很多问题。比如:著名的赵宪章教授指出:国内文学理论教材中有很多问题,很难适应国内文学理论、文学教材的发展,改革教材是大势所趋。有关实践结果表明,如果完全按照教材内容进行教学活动,一方面,不能根据课时要求,将各种理论知识讲明白、讲细致;另外一方面上,会引起学习者的反感情绪。所以,很多学者都主张突破教材内容章节的各格局,坚持从文学现象上考虑,以学习者知识需求为主导,对教学专题重新展开设计。教学专题应该考虑到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文学活动,并具有较强的“探究性”,与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相结合,将文学体系中各个知识点与学生现有知识体系、知识结构相结合。如:结合“文学活动”中四大分支,将文学教学内容分为文学创作论、接受论、本质论和作品论四大模式,在每一个教学模块中都设定出一定的教学专题,在设计教学专题时,应考虑到学习者对天文现象感兴趣程度,并针对性的进行培训。文学活动本质论专业是培养学习者对文学认知的能力,让学生提交出评论文学热点的文章;文学创作专题结合培养学生文学写作的实际能力,要求学生们积极和愉快的展开文学创作;文学作品专题注重于提高学生鉴赏文学能力,引导广大学习者积极创作文学评论。

1.2设计教学专题

结合文学活动本质论这一板块,并根据学生文学学习情况,设计出如下几方面的教学专题:怎样进行文学活动?文学到底对于我们生活有怎样的作用?文学与哪种活动有关系?文学具有什么特征?结合文学创作论板块,设计出文学创作体会谈、名人创作体会谈的教学专题。结合鉴赏和分析经典作品这一问题,文学作品论板块与文学接受论板块可以设计出如下几种教学专题:文学伦理和情感、文学类型、文学作品的层次;文学语言特征;文学写作风格。上述所讲的在设计教学专题中具有三个优点:一是,结合文学问题,有助于调动起学习者学习文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广大学习者深入探究文学;二是,既考虑文学理论知识体系是否完整、统一,也能与文学教学实际需求相符;三是,众多模块和教学专题促使整个教学思路都非常明朗,有助于引导教学者选择教学模式。但还需要注意的是,在确定完教学内容后,并非是一成不变的,在具体教学中,还需要结合学习者学习状况、接受能力、知识需求等方面的因素,针对性的选择或者修改教学专题。

2教学方式上注重“探究”的过程

2.1创设教学情境

探究式教学和传统教学对比而言,前者完善了后者,后者注重推行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强迫学生接受,而前者注重于循序渐进、逐层深入,注重用问题导入教学内容,因此探究式学习又被称之为“问题导向式”的学习,而“问题”被作为研究和探讨学习的核心。在文学理论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先提出问题,学生针对性的回答,这样才能制定出可行的、效果好的教学方法,显然“探究问题”贯穿于教学课堂的始终。问题导向式的教学方法,不但能够培养学生对学习的兴趣,而且还能将原本枯燥、乏味的问题转变得丰富有趣,学生在思考问题中,也会与其他同学进行交流,这样也在无形之间增加学生之间的友谊,促使他们更好的进行学习。如:“文学的真实”教学专题课堂活动应该这样开展的:教师先对学生们讲述《农夫观画的故事》,引导学习者主动思考这个故事到底在讲什么?给我们带来什么启发?大家在讨论后得出:文学艺术的灵魂是真实性;教师在引导具体例子,果戈里的《外套》、卡夫卡的《变形记》,让学生们思考和研究艺术具有的真实性与我们日常生活具有的真实性有和差异?在教师的引导下,总结和归纳出艺术真实性具有的四大特征;教师结合学生对艺术真实性的理解程度,提出如何艺术真实性中存在的矛盾?即普遍性与个别性这一矛盾,在分析和研究后得出想要解决这一问题,应了解“艺术概括”的含义;然后教师在结合老舍《骆驼祥子》、托尔斯泰《复活》”等例子,对概括艺术的规律进行深入探讨和研究。在讲述实现艺术真实性这一条件时,特别是讲到“合情合理”时,教师可引出王实甫的《西厢记》,其主人公杜丽娘“死了又活了”、“梦里又死了”的离奇、古怪的情节让学习者思考:“为什么这一情节不是真的,很多读者都信以为真呢?”让学习者在思考后得出结论。所谓的问题主导式也就是从学生所感兴趣的问题着手,对问题进行探讨和研究,学生在解决问题中会将更多的注意力投入其中,也有很高的热情参与其中,不但能够达到活跃课堂气氛的目的,而且也能提高教学质量,让学生们在探讨问题中学习知识。

2.2开展文学辩论赛

在21世纪的今天,人们对文学的认识越发深刻,呈现出多元性和开放性等特点。从某一种程度上而言,探究式教学也就是要教学者将自我评价、自我探究、自我思考的能力还给学习者,让学习者主动思考,在思考中得到新知识。所以,在文学理论教学中,重视通过“多方主体交流”的方式,引发学习者们观点相撞,这样既可以挖掘学生对文学的兴趣,也能够加强学习者的实践能力。在课堂上展开小型辩论赛作为观点争锋相对的关键环节。如:结合“什么是文学”这一教学专题,教学者可以设计出三个辩论题目:“网络文学与文学意义相同吗?”、“文学是否会消失”、“文学艺术具有美丑性吗?”,由于上课时间的限制,教师可让学生自愿选择其中一个辩题进行辩论,在辩题确定之后,将全班同学分为正方、反方,在一星期的准备后,正方和反方分别挑选出三名陈词总结人、三名陈述辩论人,其他学生可以在自由辩论环节中发言,辩论赛之后,每一位同学都要写一份文学短片作业,字数不限。通过实践表明,这种准备充分的小型辩论赛受到了学生们的一致认可和喜爱,同学们的参与热情都很高,也准备了发言稿,在自由辩论时很多学生都积极、踊跃的发言,学生们在激烈的辩论过程中,不但将自身的看法勇于表达,而且也从对方辩友身上学到了知识。

2.3延伸对文学的思考

想要顺利、有效的进行理论问题的研究,只靠在课堂上的时间进行思考和讨论,根本不可能解决问题,也只能停留在问题表层上,很难以深化理论。所以,注重收集课外的资料,探究式教学方式作为引导广大学习者课外延伸思考的主要环节。但教师应注意到,收集资料并不是简单布置或者告诉学生该收集什么资料而需要注意如下二个问题:一是,明确收集资料的目的,最好选择开放性、有争议价值的论题展开,教师应指导学生们如何收集资料、收集资料途径等;二是,大力鼓励和支持学生将自身的认知凝结成某种表现形式,做到这两点后,才能确保学生在收集资料时有足够的动力,才能达到提高学生思考、自学能力的目的。所以,在进行收集资料和延伸思考这环节时,需要学习者和教学者花费较大的时间和精力,在一些较为适宜的教学专题中才能着手实施这项工作。如:围绕着“文学是怎样发展起来的?”这一开放的、有争议的话题,让同学们进行课外自学,在课外自学后课上发表看法,鼓励和支持同学们不要被教材内容几种观点所限制,要敢于发散自身的思维,主动思考自身对文学的发展有的看法。让学生们在课下时间寻找在经典文学之中,典型人物的事迹,并了解他们的成功之处,以便于深入的了解文学。另外,在课堂后,让学生分为若干个小组为古典诗词配画、配词等,各个小组组长负责用PPT演示,进而将中国古典诗歌情景美、意境美充分展现,这也就是一种较为可观和典型的课后延伸式的研究。

2.4学生成绩测评的灵活性

第一,期末考试方法应形式多样,考试题不但有名词解释、填空题,而且还要有论述题、分析作品题,既考察了学生对文学基本概念和理念,也考察了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二,综合成绩的评定,学生平时成绩包括如下几方面:意识,个人得分、小组作业合作成绩、参与辩论赛状况、参与网络平台状况等。学生所完成的平时作业,一方面是整理和反馈学生自身所学的知识;另外一方面上,将记忆知识扩展到知识的应用。学生课堂活动参与状况作为测评学生平时成绩的主要依据,其主要部分结合教师打分,有时也安排小组成员间互相评论,每一次成绩都将计入到学生最终期末考试成绩中。

3结语

总而言之,在学习文学理论中,应用探究式教学方法,既可以达到强化学习者学习兴趣的目的,也能够活跃课堂的气氛,将原本枯燥的课堂变得生动有趣。结合文学理论这门课程实际内容而言,探究式教学改革是正确的,想要顺利有效完成改革,这不但需要文学教师坚定改革的信念,而且也需要教师长期坚持,进而提高文学理论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杨军.汉语言文学专业文学课探究式教学研究--以“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为例[J].商洛学院学报,2014,(5):76-78.

[2]吕佳.文学理论探究式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考试周刊,2014,(81):143-144.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