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留守儿童问题及解决对策范文

留守儿童问题及解决对策精选(九篇)

留守儿童问题及解决对策

第1篇:留守儿童问题及解决对策范文

关键词:留守儿童 法律权益 问题 解决对策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许多年轻人离开农村去大城市务工,而他们的孩子却不得不留在农村学习,得不到父母的照顾,相关权益无法得到有效的保障。所以,对农村留守儿童权益采取法律保护就显得尤为重要。我们通过对留守儿童的监护,教育,人身安全等方面提出相应法律保护对策,旨在逐步缩小农村和城市之间的差距,使其学习和生活都能够更好地发展。

一、农村留守儿童合法权益保护存在的问题

1.留守儿童受侵害的案件呈上升趋势。侵害留守儿童案件主要以人身损害赔偿居多,涉及留守儿童的人身伤害案、校园伤害案、在受雇期间人身被伤害案,特别是交通肇事引发的人身损害赔偿案等,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寻衅滋事、抢劫、、交通肇事等刑事犯罪,也呈多发上升趋势。

2、涉及留守儿童的刑事犯罪案件频频发生。留守儿童受教育权被侵害的案件时有发生。学校限制、剥夺留守儿童的平等受教育权而引发行政诉讼案件,父母不肯支付留守儿童的学费而引发民事诉讼案件等,也有所增加。

二、农村留守儿童的合法权益缺乏有效保障的原因

1.物质生活条件的缺失

留守儿童、贫困儿童大多是家境贫寒,父母外出务工,从而寄养在爷奶家、外公外婆家、姑家、姨家或其他家,物质生活不会很随意充足,心理上也有隔膜。这部分学生很容易受外界的引诱而走进危险的陷阱。

2.受教育权的缺失

留守儿童、贫困儿童的物质生活条件缺失还不是大问题,但留守家庭对孩子的教育大多不到位,有的孩子辍学在家,无人问津;有的孩子学习习惯差,无人纠正。还有一些贫困山区教育资源严重缺乏,无力提供符合标准的办学设施和充足的师资力量。即便能够入学,老师通常也无法详细了解留守儿童、贫困儿童在家的学习状况,无法实现学校与家庭的双向互动,挫伤了孩子学习的积极性。

3.爱的缺失

由于父母奔波劳累无暇顾及或长期不在身边,遇到生活中、学习中的问题无法及时得到回答,在成长中缺少了父母情感上的关爱和呵护,疑问叠加会加剧孩子自卑、抑郁、脆弱的心理。与接受父母监护的同龄人相比,他们要么显得胆小孤僻、不爱交流,要么野性十足、没有规矩,甚至产生憎恨、仇视的畸形心理,自闭症、抑郁症等心理疾病频发,严重影响了孩子的心理健康。

4.法律意识的缺失

留守儿童、贫困儿童身体心理情感处在动荡不定期,对是非善恶的判断能力相对较弱、自控能力也较差,再加之监护人看管不严,很容易受到社会不良现象的熏染引诱,染上打架、盗窃、、吸毒等恶习,甚至走上犯罪道路。

不法之徒的蓄意伤害

有一些不法之徒,利欲熏心,道德沦丧,专打未成年人的注意。廉价雇佣童工、教唆儿童吸毒偷盗抢劫、引诱胁迫少女从事、贩卖人体器官等。都对留守儿童、贫困儿童造成致命的伤害。

三、完善农村留守儿童权益的法律对策

1.完善监护法律制度。

(1)强化父母作为法定监护人的法律责任。《未成年人保护法》虽然规定了外出务工的父母可以委托他人代为监护其未成年子女,但应当明确父母必须是在万不得己的情况下方可委托他人监护子女,监护职责不仅包括支付足额抚养教育费用,还有定期探望、照顾孩子的生活、以良好品行对孩子进行管理和教育、保护被监护人的身体健康及合法权益等义务。

(2)完善委托监护制度的法律规定。现在社会流行的委托监护主要是感情委托(主要是亲属、亲戚关系),而不是法律委托。法律对委托监护制度的规定也不详细具体、缺乏操作性。例如委托监护人必须具备的条件、法定监护人和委托监护人的权利义务等需要进一步明确。

2.完善相关法律政策,制定《留守儿童、贫困儿童权益保护法》。

留守儿童、贫困儿童问题是一个社会问题、时代问题、是我国改革开放后经济快速发展、生产方式转变带来的新问题。涉及社会与制度、法律与道德、责任与义务,事关收入分配、用工、三农、教育、监护制度与户籍制度等多个方面的综合问题。建议加快对不适宜法律法规和政策的修订、制定,如户籍法律制度、教育政策等。修订中,特别关注农村留守儿童、贫困儿童教育、人身与财产权益,适时出台《留守儿童、贫困儿童权益保护法》,以便更有针对性、时效性的加强保护。

第2篇:留守儿童问题及解决对策范文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 家庭教育 社会化问题

1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及研究现状

伴随着农民外出务工或经商的普遍化,中国农村传统稳定的家庭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冲击,数以千万的农民离开了农村的土地进入城市寻求生存,他们囿于自身的社会条件、生活条件及城市内的政策性限制大部分人只能将子女留在家乡,这种长期亲子分离的家庭模式造就了规模庞大的“留守儿童”群体。据推测全国农村留守儿童数量已达二千多万,占农村儿童的18%-22%。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在一定程度上虽然改善了其子女生活的农村大环境,但更多的是破坏了留守儿童固有的社区、家庭、学校等微观环境。留守儿童能否得到良好的家庭、学校及社会教育是关系到未来农村人口素质的大事。

2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影响因素分析

2.1社会因素

1) 农民家庭负担过重、农村经济发展滞后以及我国对农村劳动力外出政策的导向是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的直接原因。

目前我国农村不少家庭子女数量偏多,家庭负担较重。农村传统重男轻女理念造成农村儿童数量多、性别比例失调。过重的家庭经济负担逼迫以及中央和地方一系列农村政策的引导下,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镇)转移的规模不断扩大,导致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的数量也在逐年增多。但受以户籍制度为主的城乡二元结构的限制,绝大部分打工父母无法将留守在农村的孩子带入城市上学。

2) 农村依靠读书跳出“农门”的传统观念被打破,“读书无用论”导致农村留守儿童失学、辍学现象加重。

农村留守儿童小学阶段在校状况较好,但初中阶段问题较明显,表现为在校生人数随年级的升高逐渐减少。据接受笔者调查的学校教师反映,在辍学学生中有近70%属留守儿童,这些辍学的留守儿童大多是跟随父母外出务工。这与当前我国农村家长对子女的期望值普遍偏低有很大的关系。

3) 农村基层政府部门不重视、城乡发展不协调。

目前农村社区和地方政府更关注的是劳动力向城市的转移,并把它视为带动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而对伴随而生的留守儿童问题,既缺乏认识,更谈不上相应的政策和措施。留守儿童的教育和管理既没有设立专项资金、也没有指定专门负责人,从而使留守儿童的社会教育和管理处于真空、自发状态。

2.2学校因素

1) 农村学校缺乏科学育人的理念,对留守儿童的全面教育效果甚微。

无论是对教师的考核还是对学生的评价,农村学校都还停留在传统的应试教育的理念上,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普遍不高。为提高学校的升学率,学校甚至放松了对部分成绩较差的留守儿童的教育和管理,使得农村留守儿童在家庭教育缺失的情况下,学校和教师的教育功能没有得到充分、有效的发挥。

2) 农村教师素质相对偏低,教学负担重,对留守儿童和一般学生的教育管理未加区别。

农村教师文化素质偏低,缺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活力,是导致留守儿童辍学的重要因素之一。绝大部分留守儿童并没有因为父母的外出而得到教师额外的关照,老师由于本身课业负担比较重,在一定程度上不能对留守儿童进行特殊、有效的教育和管理。

2.3家庭因素

1) 农村家长文化素质普遍偏低,缺乏家庭教育意识,家庭教育质量不高。

大部分农村父母对子女的教育态度消极部分家长确实无能力对孩子学习进行辅导,父母外出打工使留守儿童被“家庭边缘化”。留守儿童父母与子女关系相对疏远,导致家庭关系失调,亲子关系发生消极变化。

2) 父母外出打工对留守儿童的负面影响大于正面影响

父母外出打工改善了家庭的经济状况,增加了留守儿童的教育支付能力和基本的生活维持等,形成了一些家长对子女接受教育的正确态度,提高了父母对孩子学习的关注程度。

3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对策内容

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具体对策将围绕“从留守到进城”、“从失衡到平衡”、“从监护到教育”、“从家庭到学校”四个层面提出。

3.1从留守到进城

留守儿童问题的症结在于儿童与外出父母的时空分隔,因此,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首要办法就是保障更多的留守儿童与父母一起进城,保障儿童家庭结构的完整性。

在短期内,建议实行如下对策:

1) 适当拓展城镇的义务教育规模。

2) 切实执行《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中有关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的意见。

3) 针对农民进城儿童予以少量非户籍所在地的高考和升学名额。

3.2从失衡到平衡

父母外出改变了留守儿童所在家庭的教育方式,为保障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平衡,建议采取如下对策:

1) 为留守儿童寻找合法、合适的监护人。

2) 加强留守儿童与父母的日常联系。

3.3从监护到教育

完全留守儿童因父母的双外出由监护人代为监管。针对监护人“重监护轻教育”的现状,提出如下对策:

1) 建议完全留守儿童密集地区建立切实有效的“留守儿童监护家长教育学校”。

2) 建议修订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关于监护人法律责任的相关规定。

3.4从家庭到学校

学校内加强针对留守儿童的管理,成立专人负责的留守儿童管理和教学、心理辅导机构,在完全留守儿童密集的地区开办寄宿制学校。

4总结

最近两年由于社会领域提出关注“弱势群体”和教育领域提出教育公平、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等重要命题,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研究成为教育科学研究中的一大热点。在提出上述对策的同时,也必须指出两点:

1) 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根本解决依赖于农民工问题的解决和农村教育的整体提高;

第3篇:留守儿童问题及解决对策范文

关键词:供给侧;留守儿童;需求

调查显示,我国农村留守儿童比例高达56.17%。留守儿童现状已经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这一问题是我国现阶段的特有现象。针对这一问题,政府采取了许多措施和政策保证供给和需求的平衡。

1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1.1研究对象留守儿童。1.2研究方法。1.2.1文献资料法:以供给侧、留守儿童为关键词,查阅相关文献资料,为本文的写作提供理论参考。1.2.2调查法:对留守儿童、政府工作人员等进行问卷调查,全面了解留守儿童这一现实问题。

2供给侧视野下留守儿童需求分析

2.1从供求侧出发探究留守儿童的需求问题。2.1.1情感需求。父母亲情是孩子心理健康发展的根本元素。调查结果显示,几乎所有的家庭都表示孩子最渴望的是能和父母生活在一起。近70%的留守儿童与祖父母、外祖父母生活在一起。老人无论从体力还是智力上都勉为其难地承担起对孙辈的监督和教育的重任,可能对孩子的生活习惯、学习成绩等方面产生消极影响,相对与父母辈的抚养存在较大的弊端。46.8%的孩子反映在学校老师会经常谈心,帮他们解决生活上的问题以及与同学们的矛盾问题,可见老师对孩子关心程度比较高。2.1.2物质需求。即使孩子对物质的需求远远小于精神需求,但物质需求仍是必不可少的。孩子无论是生活还是学习都离不开经济的支持,父母也是因为这一原因而外出打工以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23%的孩子反映政府会给予留守儿童家庭补助,比如家庭补助,节假日送礼物慰问,40%以上的孩子反映政府没有相关的扶持,由此可见,政府对于留守儿童家庭的关爱以及帮扶政策还不够完善,覆盖面还不够广。2.1.3教育需求。家长都对孩子寄予厚望,对于外来的志愿者,他们倾向于让其教授知识,让孩子在课后也能够掌握一些知识,充实自己。孩子们也表明希望得到学习方法的上的帮助,希望有志愿者或者老师可以讲授新的学习方法,能够更加高效的学习。学校进行教学活动设施以及活动场所建设的频率低、设施或场所较为陈旧。19%的孩子反映设施新建在一年以内,13%、15%的孩子分别反映设施新建在三年以内、五年以上。希望学校以及政府方面能够提供更多的资金加大对教学条件的完善,使其跟上时展的步伐。2.2供给现状。2.2.1政府方面。政府通过工作地落户、住房保障、孩子就学、就业援助以及经济补助(如低保发放,节假日送礼物慰问等)等多方面提高留守儿童生活条件,同时也提供特殊帮扶政策,设置亲情电话拉近村民与孩子们之间的距离,从教育、家庭、心理、医疗、经济等多角度制定相关扶持政策,其中包括特色政策“蛋奶工程”,对留守儿童进行就餐补助。总的来说,有关留守儿童方面的政策,形式多样,覆盖面广,说明当地政府比较重视留守儿童问题,希望政府能够丰富政策形式,将这些政策落实到位,让相关政策发挥作用。2.2.2学校方面。学校不定期进行教学活动设施以及活动场所的建设,老师也会找留守儿童谈心,帮他们解决生活上的问题以及和同学的矛盾问题,当地师资力量,教育水平基本良好;较少的人认为当地教师数量,教师水平不足,缺少教学设备,学生不能得到良好的教育。可以看出,当地教育水平基本良好,但面临诸如缺少教学设备、教师数量不足等很多问题,希望社会广大人士,政府相关机构能够早日补齐缺少的教学设备,提高教育质量。

3对策及建议

3.1建立留守儿童供需平衡模型,为解决留守儿童供需平衡的问题,通过模型运作来寻求供需平衡点。“供需平衡点”即为供给侧提供的帮助恰好完全适应需求侧真实需求的平衡状态,尽可能贴合实际,满足社会期望,解决留守儿童的困难问题,以形成一种真正具有公共价值的留守儿童供需运行模式。留守儿童的需求由需求侧反映至保障机构,保障机构负责整理归纳留守儿童有关需求,并针对相应需求汇总传达至供给侧相关机构部门,同时保障机构也要实地考核留守儿童反应的问题是否属实,所提要求是否合理。3.2政府作为供给侧需要严谨考察留守儿童的需求侧实际情况后,结合保障机构整合信息对留守儿童进行定点、精准帮扶,但帮扶资金、食品、器械等物资先交由保障机构保管,分类清点后登记并分发至留守儿童家中。留守儿童作为需求侧主体,在接受帮扶后,需提供反馈信息至供给侧,并定期与政府相关部门负责人沟通交流以保证信息的真实性。同时,全部过程由监督机构监督核查。监督机构需对留守儿童、政府及相关部门负责。

作者:徐永超 单位:长安大学

参考文献:

第4篇:留守儿童问题及解决对策范文

为全面准确地了解农村留守儿童现状、生存发展中面临的突出问题与迫切需求,国务院农民工办将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状况研究列为前瞻性研究课题,全国妇联为此联合有关专家成立了课题研究小组,对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现状、问题与对策进行研究。

本次研究的目标确定为以下三点:第一,进一步全面准确地把握目前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的数量和基本特征;第二,深人研究不同年龄和性别农村留守儿童的生存发展状况和问题,认识农村留守儿童的分层特征与需求差异;第三,认真总结农村留守儿童工作的经验和不足,为有效解决留守流动儿童问题,落实和发展相关政策服务。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未成年人保护法》的规定,全面考虑儿童生存发展需求的多面性与特点,研究将“农村留守儿童”的概念界定为:父母双方或一方从农村流动到其他地区,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农村,并因此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的17周岁及以下的未成年人。

本研究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定量研究主要是通过对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的统计分析和推断,把握全国农村留守儿童在数量、区域分布、年龄、性别、受教育状况、监护人情况等方面的总体状况和发展趋势。定性研究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了解政府机构相关人员、儿童和家长及其他监护照料者的认识、需求和看法,客观准确地判断农村留守儿童生存发展中面临的主要问题;二是总结留守流动儿童工作经验,分析存在的问题与挑战,进一步提出解决留守流动儿童问题的对策建议。

研究的特色和切入点在于:

一一按年龄分层,将农村留守儿童分为幼儿(0-5周岁)、义务教育阶段儿童(6-14周岁)和大龄儿童(15-17周岁)三个部分,了解其各自面临的问题和需求,并根据他们的不同需求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一将性别作为贯穿年龄分层与问题分析的一个基本视角和主线,认识并揭示农村留守儿童现状与需求的性别差异。

一一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相结合。以定量研究为基础,把握农村留守儿童的总体状况和主要特征。通过定性研究了解不同留守儿童群体面临的突出问题及其主要影响因素,分析、讨论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解决的政策制度环境,探讨针对不同年龄、性别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与需求的对策建议。

第5篇:留守儿童问题及解决对策范文

    1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现状

    目前中国有近5800万的农村留守儿童,其中八成以上是14岁以下的儿童。这支庞大的留守儿童队伍中的很多孩子或生活在由母亲一人抚养的“单亲家庭”里,或过着由祖父母、亲戚代为抚养的“寄人篱下”的日子。由于家庭生活和教育的缺陷,无法享受正常的亲情关爱,他们就像小草一样,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自生自长。目前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1.1数量众多

    仅在安徽、河南、四川等农村劳动力输出大省,每年在外的农民工总数都在1000万人以上。按照保守估计,留守儿童在农村不会少于千万。据中央教科所教育发展研究部在江苏、甘肃、河北、河南、湖北等省进行的农村留守儿童抽样调查的数据显示,农村留守儿童人数占总样本数的47.7%,也就是说,农村留守儿童几乎占农村适龄儿童的一半。

    1.2教育缺失

    留守儿童中,大部分是上代监护或隔代监护的模式。监护人限于自身文化水平等原因,难以为留守儿童提供学习上的辅导,只能更多的关注留守儿童的衣食住行和人身安全等物质的方面。加上留守儿童本身就处于经济不发达地区,教育资源并不十分充裕等原因,于是渐渐地,由于缺乏了学习上的帮助和监督,久而久之,留守儿童对于自己的学习产生了无所谓的态度甚至是厌倦的态度,把本应该放在学习上的精力转移到其他方面上,从而导致了行为的偏差等不良现象的出现。

    1.3心理偏差

    处在学习和成长关键期的儿童,由于长期与父母分离,缺少了父母的关爱,生理上与心理上的需要得不到满足,往往出现消极情绪。留守儿童家庭是事实上的“单亲家庭”或“无亲家庭”。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留守儿童得不到正常的亲情关爱,生活中的烦恼无法向亲人倾诉,成长中的困惑无法得到父母正确的鼓励和引导,情感交流和情绪释放途径的缺失,使留守儿童性格会变得自卑、沉默、悲观、孤僻或表现得任性、暴躁、冷漠、内向、极端。同时部分家庭出于对孩子的歉疚,物质上过度溺爱孩子,也助长了孩子消极性格的形成。另外,在留守儿童道德观和是非观的形成阶段,由于父母长辈的教育缺失、社会环境的复杂和学校教育的缺陷,使他们心理抵抗能力较低,易受外界不良因素干扰,染成许多不良的行为习惯,如吸烟、喝酒、、偷摸等恶习。在历年的刑事犯罪中,留守儿童也占到相当的比例。研究调查表明,留守儿童群体出现道德全面滑坡的情况,这种趋势将对留守儿童的长远发展带来极大隐患。

    1.4安全问题严峻

    公安部门统计数据显示,被拐卖儿童群体中,第一位是流动儿童,第二位是留守儿童。留守儿童的父母长期在外打工,对留守儿童的照料和引导不够,监护人对留守儿童的照顾仅限于低层次的物质生活,父母的缺位以及与监护人沟通的欠缺,使得未成年人容易在同龄人中寻找情感依托和安全保护。在某些情况下,留守儿童容易被不良团体所引诱,走上歧路。

    2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对策和建议

    留守儿童问题归根结底是农村经济发展问题,导致留守儿童大量存在且不断增加的根本原因在于农民家庭经济条件不佳,大量农民因无法从农业所得维持家庭生计而被迫离开自己的田地、家乡而进城务工。但就此所产生的留守儿童问题同时又不仅是经济问题,而是涉及到社会、政策、教育等多个方面的综合性问题。在留守儿童问题的解决办法上,不能只专注于经济方面,要考虑从各个角度着眼,结合当地社会具体情况以及学校、家庭与留守儿童家庭三个方面制订解决该问题的对策。

    2.1发挥政府的职能作用

    2.1.1打破户籍束缚,建立和健全关于农民工及其子女的相关政策法律首先,要打破户籍制度的束缚,给进城务工的农民以城市居民待遇。打破城乡二元户籍制度的束缚,使流入城市的农民享有与城市人口平等的权利和社会权益,逐步实现以户籍制度改革为中心,拆除就业、医疗、住房、教育等制度壁垒,彻底打破维系多年的城乡二元经济体制,给予农民工及其子女以城市居民待遇,使其在收税、社会保障,特别是子女入学等方面享受优惠政策,并确保留守儿童跟随父母到达城市后有学上,上好学。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结束远离父母的留守生活。其次,要将关于农民工子女教育的政策落到实处。自90年代末期以来,中央和各级政府先后制定和颁布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法规,部分解决了农民工子女在城市就学的问题。各地政府特别是教育部门应该进一步加大对学校的监督机制,确保农民工子女教育政策落实,从根本上改善农民工子女在城市学校就学的社会政策环境,确保对农民工子女的教育“以流入地政府管理为主、以全日制公办学校为主”政策的落实和实施,帮助一些有条件携带子女到城市读书的农民工解决孩子留在家乡的后顾之忧。

    2.1.2加强政府各职能部门之间的配合

    “留守儿童”教育保护工作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仅靠教师的责任心、妇联的爱心难以整合社会资源共同参与,必须依靠政府行政力量组织实施。政府主要职能部门应权责相称,能够协调相关部门行动一致统筹实施“留守儿童”教育保护工作。在当前,已经形成了留守儿童教育的社会支持网络。这一网络有国家、群体和个人。涵盖司法、妇联、教育、工商、文化、物价、公安、民政等,这些社会支持系统之间的协调尤为重要,需要政府来进行协调,从而达到对留守儿童教育综合治理的目的。

    2.1.3积极采取各种针对留守儿童的保护措施

    政府可以采取的保护措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①政府应争取对加强“留守儿童”教育的舆论支持。留守儿童教育是当代中国农村“流动中的希望工程”,只有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和重视,寻求广泛的社会支持,才有可能全面推动并落到实处。各级政府有关领导机关应将留守儿童的规模、学习生活状况、支持留守儿童教育的先进事迹、奋发图强的留守儿童典型事例等等.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地通过报纸、广播、电视等大众传媒加以宣传。这样不仅有利于提高社会的认识,使人们对留守儿童教育关心、重视、一视同仁,而且也有利于提高流动人口自身的认识,使其重视子女的教育,并为其子女接受教育成为社会有用人才出钱出力、尽心尽力。

    ②促进农村教育的整体改革与发展。以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保护为契机,促进农村教育的整体改革与发展。“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与农村教育尤其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留守儿童”身上出现的问题,“非留守儿童”也可能发生,针对“留守儿童”教育保护的诸多措施也适用于“非留守儿童”,我们建议以“留守儿童”教育保护为切入点,以社会主义新农村教育为蓝图,整合“留守儿童”教育保护及农村建设中的诸多资源,对农村教育发展做出整体规划与部署。

    ③建立农村“留守儿童”数据库。通过建立农村“留守儿童数据库”来全面把握“留守儿童”教育保护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国家用于农村建设和“留守儿童”教育保护的资源是有限的,而农村“留守儿童”将是一个长期存在的现象。用有限的资源解决长期存在的问题,必须明确工作中的重点、难点。可依据农村“留守儿童”的基本信息及存在的问题,对“留守儿童”群体进行分类,针对问题相对集中的“留守儿童”分布情况及表现特点,采取相应的措施。要做到分类实施和重点突出,需要通过较大规模的数据采集和统计调查。

    ④设立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保护专项经费。经费不足是农村“留守儿童”工作中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建议设立“留守儿童”教育保护专项资金,可采取以政府财政资金为主、社会资金为补充的方式,用于改善“留守儿童”的就医、就学和生活条件。同时对基层开展的针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保护的试点和科研工作给予资助,推动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保护工作的顺利开展。

    ⑤发展社区教育,加强对外出务工人员的教育和相关法律的宣传。一方面需要加强对外出打工家长的辅导和培训,增强他们对子女监护的责任意识,并帮助发展他们的远程监护能力(如对子女学习、生活指导及与子女的沟通技能等),这需要在劳务输出地和输入地积极发展针对外出打工父母的社区教育和援助中心。另一方面,要加大《未成年人保护法》、《义务教育法》等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和执行力度,对侵害“留守儿童”合法权益的责任人、尤其是家长应追究责任,切实保护好“留守儿童”的权益。

    2.2充分发挥学校作为主要教育机构的作用

    学校对于留守儿童的影响是巨大而不可替代的。对留守儿童进行必要的、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具有极大的意义。留守儿童长期生活在“非正常状态”中,容易导致思维方式、感知觉和意志品质改变而丧失自身控制感,构成种种心理问题和行为问题。而作为对留守儿童教育的主阵地,学校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要充分发挥积极向上的引导作用,所以,我们认为学校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解决问题。

    2.2.1教师要有爱心、耐心,抓住短暂的与家长沟通的机会

第6篇:留守儿童问题及解决对策范文

摘要: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是城乡二元制结构的产物,如何更好地解决该问题不仅能改善农村留守儿童生活现状,也有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基于此,着重分析农村留守儿童现存问题并提出针对性对策,以此为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提供一些解决思路。

关键词 :农村留守儿童 社会问题 对策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来多的农村年轻劳动力涌入城市。由于各种原因,大部分的儿童被留在农村,形成农村留守儿童群体。这种群体一般被定义为父母双方或一方流动到其他地区,儿童留在户籍所在地因此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在一起的这一群体。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既改善其生活环境和质量,也有利于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本文通过对农村留守儿童现阶段面临的困境分析及应对建议的提出,希望可以为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提供一些解决思路。

一、农村留守儿童面临的主要问题

现阶段,我国农村留守儿童规模巨大,据2013年全国妇联《中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状况研究报告》的数据显示,我国农村留守儿童数量超过6000万;全国流动儿童规模达3581万,数量较之曾经有大幅度地增长。此外,我国农村留守儿童普遍年龄偏低,大龄留守儿童规模明显收缩。据全国妇联报告的数据显示,我国学龄前农村留守儿童(0-5岁)达2342万,占农村留守儿童总数的38.3%。而义务阶段儿童中,小学(6-11岁)和初中(12-14岁)的儿童在农村留守儿童中占32.01%和16.30%,规模分别为1953万和995万。而大龄留守儿童(15-17)岁占农村留守儿童的比例为13.32%,规模达813万。可见,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具备总体规模较大,年龄结构偏低龄化等特点,这使得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变得更为复杂,也更为紧迫。当前,农村留守儿童面临的主要问题有以下三种。

1.安全问题

农村留守儿童的安全问题是首要问题,也是最急需解决的问题。农村留守儿童的安全问题可以分为三种:首先,农村留守儿童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和安全意识。在农村留守儿童的成长过程中,缺少父母的陪伴和必要的安全意识培养。这些儿童在行为上具备模仿性的特点,加之缺乏一定的自我保护意识和安全意识,很容易在活动中模仿危险行为或参与到危险活动中,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和伤亡。其次,农村留守儿童缺乏获取系统性、科学性安全知识的渠道。儿童获取安全知识的渠道可以是父母的言传身教、学校的安全教育课、安全教育书籍或教育短片等。而农村留守儿童却缺乏这些获取安全知识的渠道,大部分仅为身边大人的口头教育,缺乏科学性和系统性。最后,农村家庭保护能力较弱。留守儿童的抚养人多为本就是弱势群体的老年人,当不法分子侵入家中进行窃取财产或暴力活动时,老人根本无法保护到幼小的儿童。

2.教育问题

“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这是我国20世纪80年代曾经流行的一句话,也是我国优先发展教育的战略思想。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有助于提升农村留守儿童的文化素质和个人修养,促进个人社会化。现阶段,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主要可以分为以下三种:首先,缺乏相关人辅导和督促农村留守儿童学习。一方面,农村学校老师人数较少,在教学中根本无法顾及所有学生,当有些学生缺乏自律性产生逃避学习的现象时,教师无法立即进行干预。另一方面,在课后的学习中,留守儿童家庭中缺少抚养人对他们的学习进行督促和辅导。其次,学校的教育资源匮乏。农村学校因为经济和地域等原因,很难招募和留住优秀的教师,教学质量不高。而经济所限也使得学校在开展教学活动的形式单一,忽略甚至不会举办课后辅导班和兴趣小组等活动,让学生觉得学习枯燥,缺乏学习积极性。最后,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习缺乏持续性。一方面,父母在外打工,无法及时有效的对孩子的学习进行反馈,缺乏与学校的沟通,使得留守儿童的学习无法得到有效保证。另一方面,农村留守儿童家庭经济困难,大部分留守儿童选择辍学工作来缓解家庭的经济压力。

3.心理问题

心理问题是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中最值得关注的问题。儿童在成长的过程中,家庭环境是影响其社会化和适应社会的重要因素。因留守儿童长期缺乏父母的陪伴,很容易产生焦虑、抑郁、敏感等负面情绪。加之农村缺乏专业的心理教师,导致农村留守儿童无法进行有效的心理干预和治疗。首先,农村留守儿童很容易产生孤寂、焦虑、自卑、敏感等负面情绪。农村留守儿童在成长的过程中,在学习生活中、人际交往中遇到许多问题,他们无法将这些困扰和忧虑与远在他乡的父母倾诉,无法获得父母给予的关爱、理解和支持。儿童都是具有爱的需要,他们对父母的依恋,是情感上的需求也是生存需要的自然反映,但家庭中父母的缺失,会造成这种爱的需求被削弱和剥夺。当这种对父母爱的需求被削弱甚至是被剥夺时,这些儿童很容易产生孤寂、心理不平衡、情绪不稳定等负面情绪。其次,农村留守儿童本身处于一个感情较为敏感的时期,倾诉的需求一直不被满足很容易选择自我压抑,不与他人交往、交流,阻碍了自身的社会化。另外,他们身边的抚养人缺乏对儿童情绪变化的认知,教育方法单一以及年龄带来的代沟,使得这些留守儿童的负面情绪一直无法得到排解。长期的情绪压抑,很容易使这些农村留守儿童产生心理疾病。而且农村学校的老师也并非是专业的心理辅导员,缺乏专业和科学的心理学知识和技巧,当这些留守儿童产生心理问题时也束手无措,没有办法进行治疗和行为矫正。

二、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对策建议

1.制订惠民政策,让外来务工人员真正的市民化

城镇化的不断推进,使得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进入城市。这些外来务工者由于自身的工资水平所限,往往住宿条件和生活环境较差,一般只会孤身在城市拼搏打工,将孩子留在农村家中,也就造成了农村儿童的留守。针对这一现象,政府应当制定优惠政策和相应的措施,如集体的安置房、农民子弟学校的建设、儿童就学的费用减免等。只有这样,才能让这些外来务工人员享受到与城市市民相同的福利待遇,做到真正的市民化,形成“家庭式永久性迁移”,让留守儿童不再留守。

2.重视农村经济发展,实现农村自身的城镇化

我国在发展中一直重工业轻农农业,导致农村经济的发展一直落后于城市,这也使得农村年轻劳动力为了提升自身经济水平和生活质量不得不走出农村到城市工作发展。推动农村农业经济的发展,可以结合当地的农业特色,形成农业产品、农副产品的供应链。此外,还可以结合当地的文化和景观,发展农村旅游业,经营农家乐来推进当地经济的发展。农村经济水平的提升,能保留一部分的年轻劳动力在农村工作发展,一来可以缓解民工潮为城市资源带来的压力,二来可以从根本上减少农村留守儿童的产生。

3.减少城乡二元制格局带来的负面影响,实现城乡协调发展近年来,如何消除城乡二元制结构带来的城乡分割现状一直是政府致力于解决的问题之一。但是想在短期内彻底消除城乡二元制是不可能的。我们应当正视这一现状,致力于弱化二元制结构导致的城乡分割现象而非一味强调消除二元制结构。政府可从户籍、教育政策、医疗保障、住房政策等方面,为外来务工人员提供帮助,缓解城乡分割导致的负面影响,逐步取消与户籍相关联造成城乡隔离的制度,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三、结论

农村留守儿童主要是在城乡二元制格局下,城市化发展和农村劳动力大量外迁的情况下产生的一个较为复杂的社会问题。儿童是国家未来的希望,是国家发展的动力,所以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不得不加以解决。现阶段,消除城乡二元制应当理解为逐步弱化由其造成的城乡壁垒现象。政府通过制订惠民政策,让外来务工成员真正的“市民化”而非“半城市化”的状态,真正地享有与城市居民相同的社会福利。这样,外来务工人员才会真正融入城市,将家庭一并带入城市,减少农村儿童留守的现象。另一方面,政府也要发展农村经济,让农村劳动力愿意留下来,既为经济发展提供劳动力,又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

总之,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仅仅是城乡二元制结构引起的社会问题之一。如何更好地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更好地解决城乡壁垒问题,仍是我们需要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范丽恒.农村留守儿童生活满意度的现状调查[J].教育导刊,2011

[2] 新华网.全国妇联:中国农村留守儿童数量超60 0 0万[EB/OL].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3-05/10/c_115720450.htm,2013-05-10/2014-06-25

[3] 全国妇联课题组.全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状况研究报告[J].中国妇运,2013(6)

[4] 全国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考试教材编写组.社会工作实务[J].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10(1)

[ 5 ] 张金兰.公共政策视角下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探析[ J ] .特区经济,2010(6)

第7篇:留守儿童问题及解决对策范文

关键词:留守儿童;教育公平;解决策略;

G521

自古至今,“公平”一直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近年来,农村留守儿童恶性案件的频频发生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巨大反响。追根溯源,此种现象发生的原因可归结于城乡在教育发展水平上存有较大的差异,这也是导致教育不公的重要原因之一。教育公平指的是每个社会成员享有同等的受教育权利和机会,享有同等的公共教育资源服务,享有同等的教育对待,享有同等的取得学业成就和就业前景的机会。[1]然而,农村留守儿童在受教育权、教育资源享用等方面相较非留守儿童仍存在不公平待遇。因此,本文将通过探讨农村留守儿童面临的基本问题,究其原因,进而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来保证农村留守儿童公平的接受教育,为他们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条件。

一、农村留守儿童面临的教育公平问题

应对农村留守儿童公平接受教育问题,学校、家庭、社会、政府虽已做了大量的工作,但由于父母与子女分离导致教育的缺失,学校管理失控与教育的失误,以及政府对留守儿童教育的实质性问题仍不够重视等使得留守儿童在卫生保健、安全、学习、心理、品行等方面存在问题,由于这些问题日渐显现,进而影响了他们公平接受教育。

(一)留守儿童基本的生存权得不到完全保障

《儿童权利公约》指出,儿童具有生存权、受保护权、发展权和参与权等四项基本权利,生存权包括生命安全权和生活保障权,是儿童享有的最基本权利。[2]农村留守儿童作为整体儿童的一部分,他们的健康成长理应受到关注与呵护。但是,从卫生保健方面来看,由于农村地区经济发展落后,卫生保健便成为一个难点。农村儿童的传染病、地方病病发率均高于城市。因此,努力健全医疗保健及其设备与条件是农村儿童健康的保证,但对农村儿童身体健康方面所采取的医疗措施近况令人堪忧。

(二)留守儿童学业受到很大影响

学生学业成败的责任不能完全归咎于学生,还要考虑学校、教育制度和社会制度等方面的缺陷和不足。教育制度要体现一定的公平性,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儿童,使每位同学具有相同的受教育权。教育要帮助儿童消除经济、社会上的困难。[3]而农村留守儿童并未享受到应有的公平待遇。

(三)农村儿童的品行发展缺乏监督

个人品德行为发展是一个从自律向他律发展的过程。但这个过程不是自发完成的,而是学校、家庭等的引导和管束。[4]留守儿童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缺乏父母的管教,易沾染社会不良风气,肆意妄为,在家不听长辈的教导,在校不遵守校纪班规,甚至与社会上的“三无”人员(指无学上、无业就、未成年的青少年)搭帮结伴,养成不良习惯,越轨行为。

二、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公平问题产生的缘由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公平问题产生,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家庭、学校、社会等方面。因此,我们不能简单的将其归咎于某一方面,必须详细分析其原因,才能找出解决方案。

(一)家庭教育缺失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父母的言传身教可能会影响孩子的一生。父母对孩子的责任主要不是养育而是教育。特别是义务教育阶段,子女对父母有较强的依赖,若未得到父母的关爱、引导与支持或者在这一成长阶段,父母一方或是双方“缺席”,则会使孩子与父母缺乏正常的情感交流与互动,进而使得父母与子女产生心理上的隔阂,使儿童丧失基本的心理归属和心理依恋。

(二)学校管理失控与教育的失误

学校管理失控,一是指对非寄宿留守儿童的管理失控。由于学校寄宿条件较差,家长更愿将孩子寄养在亲戚家。这就对孩子的管理产生了失控,使得孩子易沾染社会不良风气。例如:打架斗殴、泡网吧、乱花钱等。二是指时间上存在管理失控。到了周末,学校对所有儿童的管理都失去控制,经过五天的严格管理,儿童紧张的心理骤然松懈,利用周末上网、打游戏等,使得周内养成的良好习惯瞬间崩塌。

(三)社会对留守儿童教育缺乏实质性关注

较之流动儿童,农村留守儿童出现更早,数量更多,教育问题更加严重,但却一直没有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例如,农村寄宿学校所给予经费不足,办学条件差,办学质量不高,留守儿童住宿条件差,教学设备落后等问题均未得到解决。

三、保障留守儿童公平接受教育的政策建议

农村留守儿童是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普遍存在的一个社会问题。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和核心环节,同样也是实现社会和谐的重要途径。解决农村儿童公平接受教育的问题,不仅关乎儿童的健康成长,更是我国教育进一步健全发展的w现,关乎中国现代化的成败。

(一)增强家庭对孩子的关爱与支持力度

家是孩子成长路上的避风港。父母则是孩子的依靠和保护伞。父母的言行举止都会成为孩子模仿的对象,良好的家庭氛围可以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家长的教养方式也对孩子生活习惯的养成产生重要影响。

(二)学校应积极落实对学生的教育管理与心理辅导等措施

学校是担负培养人这一特殊使命的场所。是留守儿童的教养主体,应承担孩子的教育与管理的责任,使他们与非留守儿童一样公平的接受教育,让他们得到更多的关爱以弥补他们在家庭教育上的缺失。学校教师应尽力了解每一位留守儿童的基本情况,善于发现孩子的优点,培养他们的兴趣爱好,帮助他们健全人格。在生活上,尽可能帮助他们解决生活难题。在学习上,耐心教育他们并带动其他非留守儿童与他们一起学习,互帮互助,让留守儿童感受到来自班级这个大家庭所给予他们的温暖,使其健康成长。

(三)社会及政府应采取有效措施解决留守儿童当前存在的问题及困难,为留守儿童公平接受教育创造良好环境

绝大多数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障碍和失范行为,均受他们所处生活环境的影响。农村学校师资力量薄弱、办学经费不足、教学设施差等等现状都给教育公平画上一个大大的问号。因此,有关部门应采取积极措施,制定工作计划与方法加快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教学质量差、环境差、设施差的面貌。此外,可以组织社会爱心人士、在校大学生们到农村进行支教,关注留守儿童,对他们进行心理疏导,让他们感受温暖,引导他们成长。

参考文献:

[1]周洪宇.教育公平:维系社会公平正义的基石[M].北京:中国人们大学出版社,2014(7).

[2]程翠翠.论儿童权利的法律保护机制[J].内蒙古大学,2011(6).

第8篇:留守儿童问题及解决对策范文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发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0?摇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7-0114-02

近年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多数农村剩余劳动力均进城务工以改变自身的生存现状,进而促使很多孩子在成长的关键时期就不得不与父母分离,成为留守一族。农村留守儿童多为缺乏来自父母双方的关爱,进而使他们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成长问题以及心理问题缺乏有效的沟通对象,从而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发展过程中出现各类心理问题,如果此时不能够对他们进行正确的心理辅导或者采取相应的解决措施,就会引发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因而对于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发展问题的研究具有一定的价值意义。

一、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发展问题分析

相对于成长于健全家庭的儿童来说,留守儿童更容易产生心理问题,而且这阶段处于成长的重要阶段,如果该阶段产生心理问题,不利于留守儿童后期的成长,也会引发一定的社会问题。

1.留守儿童容易产生心理偏激。由于缺乏父母的关爱,因而留守儿童的内心较为孤僻,且容易对父母的离开产生偏见,进而出现逆反、叛逆的心理,甚至有些儿童会发展为仇视社会,这种不良心理的发展会造成多数留守儿童性格孤僻且难以与人相处,同时易怒,听不进别人的劝导,久而久之,容易造成一定的心理疾病。同时,由于缺乏来自亲人的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在学校以及社会中容易受到“另类”对待,这对于留守儿童的心理发展是极为不利的。

2.容易出现心理疾病。相对于正常家庭的儿童来说,农村留守儿童患有心理疾病的几率更大,且由于学校教育的忽略以及社会教育职能的缺失,多数农村留守儿童在遇到成长问题时,得不到良好的沟通,而且多数留守儿童的心理以及精神需求长时间得不到满足,促使其内心产生一定的落差,这对于他们来说,是一种心理的危害,从而使他们容易患上一些心理方面的疾病,如对待学习以及生活缺乏积极的态度、孤僻心理的产生等等。同时,由于缺乏父母的管教,多数留守儿童处于散漫的成长状态,迫使他们自身的自控能力较差,同时内心较为敏感。

二、控制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有效对策

1.重视家庭教育,加强沟通。相关的调查数据表明,农村留守儿童成长环境不同,所造成的心理危害程度也是不同的,如单亲监护的留守儿童往往要比隔代留守儿童心理发展状况良好。而且农村留守儿童产生心理发展问题的主要原因是缺乏家庭的教育、关爱与心理沟通,因而作为孩子的父母来说,应该履行家庭教育的职责,成为孩子精神上的依托,同时父母要经常与孩子进行心理沟通,为留守儿童在成长中遇到的心理问题提供帮助与建议,进而为留守儿童营造出健康快乐的心理成长环境。此外,父母要让留守儿童了解自身的成长环境,进而避免他们对于父母以及社会产生怨恨,同时有条件的父母在外出打工过程中,应该带上孩子,进而发挥出家庭教育的价值,当然对于条件不允许的家庭来说,也应该为留守儿童挑选出合适的监护人,促使孩子能够在遇到成长问题时能够得到合理的沟通与指导,避免他们内心受到危害。

2.加强学校教育,重视教育的针对性。在日常教学中,多数教师并不会特别地去关注留守儿童的心理状态,进而致使留守儿童在遇到心理问题时无法得到快速的响应以及合理化的解决措施,因而加剧了留守儿童心理发展问题的严重性。事实上作为教师,如果能够在生活上、学习上给予农村留守儿童更多的关爱,走入她们的心理世界,那么留守儿童同样会拥有一个快乐而又幸福的童年。同时,农村学校是对留守儿童施行心理教育以及文化教育的主要场所,也是留守儿童身心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作为农村学校的教师来说,应该善于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的关注,避免他们在学校中受到区别对待,或者受到不良行为的诱导。同时,作为教师也应该关注留守儿童的心理教育,重视心理沟通,同时当留守儿童出现心理误区时,要善于做好相关的疏导工作,并且要尽量营造出“爱”的氛围,促使留守儿童的内心得到情感的抚慰,从而有助于他们对待生活与学习都能够保持积极的态度。

3.营造社会教育的大环境。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产生也与社会这个大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虽然,为了解决留守儿童的问题,国家相关部门出台了农民工子女可以在父母打工地就近入学的政策,但是面对高昂的择校费、赞助费,各类费用的增加让留守儿童无法享受到与父母生活在一起的快乐,更加无法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这些因素都间接或直接影响着留守儿童的心理发展,因而应该采取“政府主导、社会协助、各方参与”的方式,实施农村留守儿童关爱工程,通过与“留守儿童”建立帮扶机制,营造社会各界共同关爱“留守儿童”的浓厚氛围。为了减少农民外出务工,国家应该具有针对性地出台政策及文件以促进乡镇企业的发展并鼓励农业生产。同时,为了能够让留守儿童心理发展问题得到父母的关注与帮助,政府应该出台相应的指导文件,对外出务工人员进行相应的家庭教育的培训,促使父母能够与留守儿童得到及时有效的心理沟通。

三、总结

总之,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发展问题并不是一般的社会问题,其是关系着数千万儿童健康成长的重要问题。因而对于农村留守儿童的成长来说,应该获得来自家庭、学校、社会等三方面的教育影响,三者相互协调能够有效地为留守儿童创设出良好的成长环境,进而有效避免留守儿童受到不良的影响,使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成为促进社会稳定发展的栋梁之才。

参考文献:

[1]郭文姣,黄俊伟.农村初中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研究[J].社会心理科学,2011,(01).

[2]郭兴,王宇雄.影响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家庭因素分析[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1).

第9篇:留守儿童问题及解决对策范文

关键词: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心理

中图分类号:G7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02-0191-03

0 引言

最近20多年来,大量青壮年劳动力从农村走向城市,在很多流出人口比较集中的地区,普遍出现了“留守家庭”问题,特别是“留守儿童”问题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所谓“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流动到其他地区.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并因此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儿童。根据权威调查,中国农村目前“留守儿童”数量超过了5800万人。而广东省就有留守儿童95.08万人。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是中国农村目前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也是中国社会面临的一个严峻的问题。“留守儿童”长期得不到父母的关爱和照料,对儿童正常社会化过程会产生非常不利的影响,往往会引发儿童的生活、学习、心理、行为和安全等一系列问题。

1 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现状

目前中国有近5800万的农村留守儿童,其中八成以上是14岁以下的儿童。这支庞大的留守儿童队伍中的很多孩子或生活在由母亲一人抚养的“单亲家庭”里,或过着由祖父母、亲戚代为抚养的“寄人篱下”的日子。由于家庭生活和教育的缺陷,无法享受正常的亲情关爱,他们就像小草一样,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自生自长。目前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1.1数量众多仅在安徽、河南、四川等农村劳动力输出大省,每年在外的农民工总数都在1000万人以上。按照保守估计,留守儿童在农村不会少于千万。据中央教科所教育发展研究部在江苏、甘肃、河北、河南、湖北等省进行的农村留守儿童抽样调查的数据显示,农村留守儿童人数占总样本数的47.7%,也就是说,农村留守儿童几乎占农村适龄儿童的一半。

1.2教育缺失留守儿童中,大部分是上代监护或隔代监护的模式。监护人限于自身文化水平等原因,难以为留守儿童提供学习上的辅导,只能更多的关注留守儿童的衣食住行和人身安全等物质的方面。加上留守儿童本身就处于经济不发达地区,教育资源并不十分充裕等原因,于是渐渐地,由于缺乏了学习上的帮助和监督,久而久之,留守儿童对于自己的学习产生了无所谓的态度甚至是厌倦的态度,把本应该放在学习上的精力转移到其他方面上,从而导致了行为的偏差等不良现象的出现。

1.3心理偏差处在学习和成长关键期的儿童,由于长期与父母分离,缺少了父母的关爱,生理上与心理上的需要得不到满足,往往出现消极情绪。留守儿童家庭是事实上的“单亲家庭”或“无亲家庭”。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留守儿童得不到正常的亲情关爱,生活中的烦恼无法向亲人倾诉,成长中的困惑无法得到父母正确的鼓励和引导,情感交流和情绪释放途径的缺失,使留守儿童性格会变得自卑、沉默、悲观、孤僻或表现得任性、暴躁、冷漠、内向、极端。同时部分家庭出于对孩子的歉疚,物质上过度溺爱孩子,也助长了孩子消极性格的形成。

另外,在留守儿童道德观和是非观的形成阶段,由于父母长辈的教育缺失、社会环境的复杂和学校教育的缺陷,使他们心理抵抗能力较低,易受外界不良因素干扰,染成许多不良的行为习惯,如吸烟、喝酒、、偷摸等恶习。在历年的刑事犯罪中,留守儿童也占到相当的比例。研究调查表明,留守儿童群体出现道德全面滑坡的情况,这种趋势将对留守儿童的长远发展带来极大隐患。

1.4安全问题严峻公安部门统计数据显示,被拐卖儿童群体中,第一位是流动儿童,第二位是留守儿童。留守儿童的父母长期在外打工,对留守儿童的照料和引导不够,监护人对留守儿童的照顾仅限于低层次的物质生活,父母的缺位以及与监护人沟通的欠缺,使得未成年人容易在同龄人中寻找情感依托和安全保护。在某些情况下,留守儿童容易被不良团体所引诱,走上歧路。

2 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对策和建议

留守儿童问题归根结底是农村经济发展问题,导致留守儿童大量存在且不断增加的根本原因在于农民家庭经济条件不佳,大量农民因无法从农业所得维持家庭生计而被迫离开自己的田地、家乡而进城务工。但就此所产生的留守儿童问题同时又不仅是经济问题,而是涉及到社会、政策、教育等多个方面的综合性问题。在留守儿童问题的解决办法上,不能只专注于经济方面,要考虑从各个角度着眼,结合当地社会具体情况以及学校、家庭与留守儿童家庭三个方面制订解决该问题的对策。

2.1发挥政府的职能作用

2.1.1打破户籍束缚,建立和健全关于农民工及其子女的相关政策法律首先,要打破户籍制度的束缚,给进城务工的农民以城市居民待遇。打破城乡二元户籍制度的束缚,使流入城市的农民享有与城市人口平等的权利和社会权益,逐步实现以户籍制度改革为中心,拆除就业、医疗、住房、教育等制度壁垒,彻底打破维系多年的城乡二元经济体制,给予农民工及其子女以城市居民待遇,使其在收税、社会保障,特别是子女入学等方面享受优惠政策,并确保留守儿童跟随父母到达城市后有学上,上好学。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结束远离父母的留守生活。其次,要将关于农民工子女教育的政策落到实处。自90年代末期以来,中央和各级政府先后制定和颁布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法规,部分解决了农民工子女在城市就学的问题。各地政府特别是教育部门应该进一步加大对学校的监督机制,确保农民工子女教育政策落实,从根本上改善农民工子女在城市学校就学的社会政策环境,确保对农民工子女的教育“以流入地政府管理为主、以全日制公办学校为主”政策的落实和实施,帮助一些有条件携带子女到城市读书的农民工解决孩子留在家乡的后顾之忧。

2.1.2加强政府各职能部门之间的配合“留守儿童”教育保护工作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仅靠教师的责任心、妇联的爱心难以整合社会资源共同参与,必须依靠政府行政力量组织实施。政府主要职能部门应权责相称,能够协调相关部门行动一致统筹实施“留守儿童”教育保护工作。

在当前,已经形成了留守儿童教育的社会支持网络。这一网络有国家、群体和个人。涵盖司法、妇联、教育、工商、文化、物价、公安、民政等,这些社会支持系统之间的协调尤为重要,需要政府来进行协调,从而达到对留守儿童教育综合治理的目的。

2.1.3积极采取各种针对留守儿童的保护措施政府可以采取的保护措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①政府应争取对加强“留守儿童”教育的舆论支持。留守儿童教育是当代中国农村“流动中的希望工程”,只有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和重视,寻求广泛的社会支持,才有可能全面推动并落到实处。各级政府有关领导机关应将留守儿童的规模、学习生活状况、支持留守儿童教育的先进事迹、奋发图强的留守儿童典型事例等

等.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地通过报纸、广播、电视等大众传媒加以宣传。这样不仅有利于提高社会的认识,使人们对留守儿童教育关心、重视、一视同仁,而且也有利于提高流动人口自身的认识,使其重视子女的教育,并为其子女接受教育成为社会有用人才出钱出力、尽心尽力。

②促进农村教育的整体改革与发展。以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保护为契机,促进农村教育的整体改革与发展。“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与农村教育尤其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留守儿童”身上出现的问题,“非留守儿童”也可能发生,针对“留守儿童”教育保护的诸多措施也适用于“非留守儿童”,我们建议以“留守儿童”教育保护为切入点,以社会主义新农村教育为蓝图,整合“留守儿童”教育保护及农村建设中的诸多资源,对农村教育发展做出整体规划与部署。

③建立农村“留守儿童”数据库。通过建立农村“留守儿童数据库”来全面把握“留守儿童”教育保护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国家用于农村建设和“留守儿童”教育保护的资源是有限的,而农村“留守儿童”将是一个长期存在的现象。用有限的资源解决长期存在的问题,必须明确工作中的重点、难点。可依据农村“留守儿童”的基本信息及存在的问题,对”留守儿童”群体进行分类,针对问题相对集中的“留守儿童”分布情况及表现特点,采取相应的措施。要做到分类实施和重点突出,需要通过较大规模的数据采集和统计调查。

④设立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保护专项经费。经费不足是农村“留守儿童”工作中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建议设立“留守儿童”教育保护专项资金,可采取以政府财政资金为主、社会资金为补充的方式,用于改善“留守儿童”的就医、就学和生活条件。同时对基层开展的针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保护的试点和科研工作给予资助,推动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保护工作的顺利开展。

⑤发展社区教育,加强对外出务工人员的教育和相关法律的宣传。一方面需要加强对外出打工家长的辅导和培训,增强他们对子女监护的责任意识,并帮助发展他们的远程监护能力(如对子女学习、生活指导及与子女的沟通技能等),这需要在劳务输出地和输入地积极发展针对外出打工父母的社区教育和援助中心。另一方面。要加大《未成年人保护法》、《义务教育法》等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和执行力度,对侵害“留守儿童”合法权益的责任人、尤其是家长应追究责任,切实保护好“留守儿童”的权益。

2.2充分发挥学校作为主要教育机构的作用学校对于留守儿童的影响是巨大而不可替代的。对留守儿童进行必要的、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具有极大的意义。留守儿童长期生活在“非正常状态”中,容易导致思维方式、感知觉和意志品质改变而丧失自身控制感,构成种种心理问题和行为问题。而作为对留守儿童教育的主阵地,学校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要充分发挥积极向上的引导作用,所以,我们认为学校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解决问题。

2.2.1教师要有爱心、耐心,抓住短暂的与家长沟通的机会对留守儿童自身来说,他们缺少爱和关注,因此殷切希望得到更多人的关注。教师要时刻关注他们的思想变化,对他们多一份关心、爱护和照顾;对他们的偏激行为给予理解、宽容和耐心教导,用自己的爱去弥补他们所失去的爱,让他们感受到学校就是他们学习、成长的家。留守儿童因缺少关爱,多少有些自卑,教师关心留守儿童不应只停留在表面,而要用真心换取他们的信心。减少留守儿童心灵的孤独和寂寞,使其保持活泼开朗的学习和生活态度。同时,学校要充分利用假期或春节家长回家的时机,召开留守儿童家长会,与家长交流,建立起家校合作的制度,使学校内外对儿童的影响产生合力效应。

2.2.2学校应重视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心理辅导针对“留守儿童”内向、自卑、敏感、性格脆弱的特点,我们应该举办各种课外活动,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如办手抄报、音体美兴趣小组等。通过活动的开展填补学生心灵的空白,让他们觉得学校生活是他们生活中美好充实的一部分。这些学生的父母在外打工,为弥补对孩子情感的亏欠,经常往家里寄钱,而孩子对金钱的自理能力不强,再加上爷爷奶奶或叔叔婶婶的娇宠溺爱,便养成一种乱花钱,甚至逃学、自暴自弃的恶习,形成自私、孤僻、暴躁、蛮横的性格。我们应该循循善诱,让他们知道节俭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让他们养成节俭的生活习惯,体会到父母在外务工的艰辛,知道金钱的来之不易,知道父母在外务工不是不爱他们,而是为了让他们生活得更好。

2.2.3学校应改善教育机制建立以校长为核心、班主任为主导、全体教师参与的校内教育机制。建立留守儿童跟踪管理档案,学校要结合农村留守儿童实际,组建留守儿童俱乐部、参加各种学习兴趣小组活动,办好留守儿童家长学校,设立留守儿童心理咨询室。让每一位留守儿童都快乐的生活。要实行“亲情式”管理,经常关心他们的生活、学习及身心健康状况,帮助他们纠正思想和行为方面的偏差,经常与教师交流互动,指导留守儿童每月定期以电话、见面、书信等形式与父母联系,给予留守儿童母亲般的关爱,并做到知道留守儿童的个人基本情况、家庭基本情况、班级和任课教师情况,多与留守儿童谈心、多组织留守儿童参加集体活动、多到留守儿童家里走访;定期与留守儿童父母、托管人、任课教师沟通,交流情况,解决困难。

2.2.4学校应该在课程设置上大胆创新在为所有儿童提供良好的知识教育的同时,也要关注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在课程教学中加强生存教育、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强化留守儿童自尊、自立,帮助他们了解知法、守法的知识技能;有条件的学校可成立心理咨询机构,开设针对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的心理课程,专设心理教育教师,共同对儿童的显性和隐性的心理压力进行疏导,为留守儿童排忧解难,引导儿童走过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帮助儿童健康、和谐发展。

2.2.5增强对留守儿童的法制教育,强化其自我保护意识学校与教师应该在关注学生的兴趣与学习质量的同时,加强对“留守儿童”的思想品德教育,增强学生的法制观念。大多数“留守儿童”由于缺少父母的监管,自制力差,再加上脾气暴躁,往往会因为一件小事而和同学大打出手,甚至干出违法的事情,严重威胁着其他学生的人身安全,造成极坏的社会影响。所以作为老师,应该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让学生知道如何来保障自身权益。

2.2.6学校应加强对留守儿童的管理,组建帮扶队伍学校要加强对”留守儿童”的管理,建立“留守儿童”成长档案袋。档案资料应全面反映“留守儿童”的各方面情况,包括“留守儿童”姓名、年龄、道德品质、行为习惯、兴趣爱好、智力水平、性格特征、学习动机和态度、学习能力和方法,与代管人的融洽程度,与打工父母的沟通情况等,此外还应包括监护人的基本情况和父母的基本情况。以便校方能随时与家长和监护人联系,在发现不良表现时多方面进行及时教育。另外,还可以组建“帮扶”队伍。为使“留守儿童”学习生活各方面得到保障,需要建立“一对一”帮扶机制,组建一支“帮扶”队伍。这里的帮扶

不仅包括教师对“留守儿童”的帮扶.还包括成绩好、思想品德好、热心助人的同学以及退休老教师、老干部等。帮扶的内容不仅仅限于学习,还可以是经济支持、心灵关怀、精神慰藉、情感交流等等。

2.3加强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①父母在委托监护人之前。应该慎重考虑被委托人是否具备监护能力,如身体、经济、思想品德等状况。如果被委托者年龄很大,身体欠佳,本身的行为能力有限。那么这种委托不但没有意义,甚至有害。②父母应该利用多种方式和途径对留在家乡的孩子的学习、生活等各个方面加以关心、教育和指导,例如多打电话给孩子及委托人、老师等,并向其询问孩子的基本情况。③如果条件允许,尽可能的将孩子带到自己务工的地方上学,让孩子在自己的身边成长。④父母应善于将自己在外务工的经历以适当的方式对孩子进行教育。

2.4建立留守儿童教育与心理健康辅导的合作网络仅凭政府或学校或社区单方面的力量,是无法很好地解决留守儿童的问题的,应该建立行之有效的政府、社区和学校联动的运作机制:政府要加大对留守儿童关爱的宣传力度,培养全社会关注留守儿童的良好氛围:学校要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对学生的抗挫折和困难的教育,增强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村委会应建立农村邻里管护网,做到每个留守儿童均有人照看,使留守儿童充分感受到社区的关怀。

同时,应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为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要加强农村乡镇文化建设,大力整治校园周边环境,打击违法经营的网吧、电子游戏室等,根治各种精神污染对孩子的毒化,让农村中小学生在良好的环境中接受教育和熏陶。目前我国正处在社会快速转型时期,社会环境越来越复杂,多种文化对孩子均有影响,要使孩子健康成长,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参与,建立一个相互依托、优势互补的系统,才能发挥全面、积极的作用。研究表明,在家庭功能缺失的情况下,强有力的社会支持往往是儿童健康成长的重要支撑,比如修建留守儿童之家之类的福利机构。

3 结论

“留守儿童”的问题是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社会转型、城市化程度加深,青壮年劳动力由农村流向城市所带来的一系列的家庭问题中的一个部分。经过调研,笔者对如何解决“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与心理健康的问题提出如下的建议:首先,发挥政府的职能作用。包括打破户籍束缚,建立和健全关于农民工及其子女的相关政策法律,加强政府各职能部门之间的配合,积极采取各种针对留守儿童的保护措施等等。其次,应该充分发挥学校作为主要教育机构的作用。教师要有爱心、耐心,积极创造与留守儿童的家长沟通的机会;学校应重视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心理辅导,改善教育机制,在课程设置上大胆创新,同时增强对留守儿童的法制教育,强化其自我保护意识,并且加强对留守儿童的管理,组建帮扶队伍。最后,应该加强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并且建立留守儿童教育与心理健康辅导的合作网络。

参考文献:

[1]容中逵.当前我国乡村留守儿童教育的特征、问题及解决思路[M].现代教育论丛。2010(1):77-86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