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新形势下的社区治理范文

新形势下的社区治理精选(九篇)

新形势下的社区治理

第1篇:新形势下的社区治理范文

关键词:新形势;大气环境;保护;治理;策略

在社会生态发展过程中,大气环境是一个重要基础,直接关系着区域自然环境质量,并且与社会群体健康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但在当前社会发展新形势下,大气环境污染问题日趋严重,并呈现出连续性、广泛性特征,给人类健康以及社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都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1],此种情况下,加大力度探讨新形势下大气环境保护与治理的具体策略是非常必要的。

1大气环境污染的主要影响因素

1.1城市现代化建设速度过快

随着当前城市现代化建设速度的明显加快,大气环境污染问题也日趋严重,给人类生存环境以及社会生产生活的正常运行都产生了极为鲜明的影响,国家高度重视经济建设却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大气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导致大气环境污染问题加剧,一旦治理不到位,势必会给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不利影响,甚至给人类社会的健康发展也形成制约[2]。当前我国城市工业化建设速度较快,部分工业企业单纯重视生产效率而忽视大气环境保护,废气废水排放随意,导致大气环境污染恶性循环。

1.2机动车尾气排放

随着社会经济的进步,私家车数量明显上升,交通运输压力明显增大的同事,机动车尾气排放量也冥想加大,给大气环境造成严重污染。

1.3生活垃圾排放

社会生产生活中往往会产生多种类型的生活垃圾,包括生活污水、工业固体废弃物以及农业秸秆焚烧等,都会给大气环境造成一定污染和破坏,此种方式下所获取的经济增长和物质生活水平的提升所付出的代价是巨大的,是以大气环境换来的,这些不可控行为会给社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造成制约,所造成的后果最终还要由行为的主体人来承担。

2新形势下大气环境保护与治理的具体策略

2.1大气环境的保护

2.1.1 科学划分工业产区新形势下大气环境的保护,应当充分做好区域规划工作,科学划分工业产区,尤其是在厂区修建的过程中,应当结合风向频率等要素科学选取厂区位置,实现工厂密集处于城镇生活处的明确划分,减少工业废气对大气环境造成的污染。北方地区大型供热站的修建,需要选取适宜测位置并计算控制好排气烟囱的高度,一般讲供热站修建于郊外,在保证供热效果的同时,促进排放废气的扩散和稀释,从而降低对大气环境所造成的污染[3]。2.1.2 减少并控制汽车尾气排放量新形势下大气环境的保护,不仅需要对工业产区进行科学划分,还应当在日常工作中做好汽车尾气排放量的减少与控制工作,通过汽车单双号限行等方式解路面压力,将其汽车尾气排放量给大气环境造成的不利影响,切实加强大气环境保护。与此同时,应当加大汽车尾气净化的研究力度,对汽车尾气排放进行有效控制,从而改善大气环境。在实际工作中应当加强机动车尾气污染的管理,确保持有相应标志的机动车可以上路行驶,通过定期检测和动态检验等方式控制机动车尾气排放量。除此之外,可以从机动车燃料的管理上控制汽车尾气排放量[5],加强汽车燃油质量管理与控制,全面且动态的监督汽油运输及加油站油气污染状况,切实降低有机物污染发生几率,对大气环境进行有效保护。2.1.3 加强绿化环境建设为有效开展大气环境保护工作,应当在城市现代化建设中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加强绿化环境建设,缓解当前绿化不足的问题,减少大气环境污染。具体来讲,在绿化环境建设过程中,可以扩大城市绿化规模,制定科学化的绿化环境建设方案,对城市规划建设加以合理优化,调整绿化面积,加大力度种植绿化植物,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调节气候,吸附大气环境中的有害气体,从而在新形势下对大气环境进行有效保护。

2.2大气环境的治理

2.2.1 深入研发新技术,减轻环境污染为更好的治理大气环境,为社会群体营造一个健康的大气环境,应当深入研发新技术,包括有毒工业废气净化技术、机动车尾气排放净化及控制技术等,基于原有技术实现升级更新,进一步提高脱硫、吸附、净化的技术有效性,改善大气环境治理效果,从而降低大气环境污染,实现新形势下大气环境的科学化治理。2.2.2 加大工业污染源的治理力度当前社会发展条件下,城市现代化建设进程明显加快,工业生产中的生产燃料大多以煤炭为主,此种情况下使得工业生产中往往会产生大量的有害物质,包括二氧化硫及大颗粒有害气体等,给大气环境造成严重污染,一旦工业废水随意排放,更加剧了大气环境污染。因此在新形势下对大气环境加以治理时,应当加大工业污染源的治理力度,对工业生产进行科学化监督和管理,工业生产过程中应当积极完善废气排放设施及工业废水处理设施,对污水进行规范净化处理,保证工业废气及废水排放的规范性和安全性,保证工业污染源处理的有效性,切实改善大气环境。2.2.3 采取有效措施治理颗粒污染物大气环境的治理应当充分做好颗粒污染物的治理工作,由于固体燃料在燃烧后会排放出一定量的烟尘,给大气环境造成污染,并形成烟尘、粉尘和雾霾等污染物,严重影响大气生态和人类健康。因此在大气环境治理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干法、湿法、过滤法和静电法等对大气颗粒污染物进行有效治理。干法主要是基于颗粒污染物自身重力作用和离心力作用出发,通过惯性作用、离心作用和重力作用来实现除尘。湿法主要是利用水或其他液体将大气颗粒污染物进行湿润处理并收集去除,从而实现颗粒污染物的有效治理,一般情况下所应用的湿法除尘设备主要有喷雾塔、填料塔和泡沫除尘器等设备[6]。过滤法是指基于颗粒层过滤器和填充层过滤器等设备进行布袋过滤或带式过滤,有效去除颗粒污染物,对大气环境进行有效治理。而静电法是指在高压电场力作用下,充分考虑颗粒污染物的大小、数量、操作费用等多项因素,选取适宜的方式去除大气中的颗粒污染物,从而实现大气环境的有效治理。

3结束语

综上所述,大气环境作为生态环境中的重要基础,其保护与治理效果直接关系着人类健康及社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在社会发展新形势下应当积极采取有效措施,从大气环境保护及治理两个方面入手,减少大气环境污染,真正推进社会环境、生态与经济的全面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徐青.新形势下大气环境保护与治理的探讨[J].工程技术:文摘版,2016,(12):00145.

[2]朱嘉宁.新形势下大气环境保护与治理的探讨[J].科研,2015,(40):6-6.

[3]袁宝成.新形势下大气环境保护与治理的探讨[J].科技创新导报,2015,(35):189-190.

[4]刘利斌.新形势下大气环境保护与治理的探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5,(28):6-6.

[5]赵玲.新形势下我国大气污染治理的方法探讨[J].工程技术:全文版,2016,(8):00251.

第2篇:新形势下的社区治理范文

关键词:深圳社区治安对策

不知其非,安能去非?不知其过,安能改过?

----题记

作为不再存在农村的深圳市,社区是其基本组成单位。人们工作于社区,生活于社区。任何违法犯罪行为都具有时空性,在空间上而言,归根到底都发生在社区,深深影响着人们的工作与生活。打击、纠正、预防违法犯罪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各项措施,最终也只有落实到社区,才能真正取得成效,实现长治久安。

毋庸讳言,深圳社区的治安形势一直比较严峻。从点上而言,去年深圳某社区发生了凤凰卫视前副董事长周某一家的灭门惨案,后又暴露以锋为首的以公司形态存在的横跨深圳特区内外的以暴力为主要犯罪手段的黑社会性质犯罪组织,都引起广泛关注;今年深圳某社区又发生集、吸毒贩毒、绑架、、故意伤害等一体的可谓“五毒俱全”的人们称之为“一号”的治安、刑事案件,再次引起中央高层、全国甚至国际舆论的关注。从面上而言,曾经枯燥乏味的统计数字,读之令人毛骨悚然地鲜活:在深圳有关社区,境外黑社会组织如“竹联帮”、“四海帮”、“广盛堂”、“新义安”等有所渗透,以地名命名的违法犯罪团伙如“湖北帮”、“安徽帮”、“河南帮”、“山东帮”、“福建帮”、“潮州帮”、“大竹帮”、“开县帮”等时有所闻,以为首成员外号及特征或从事行业或作案手段及工具命名的违法犯罪团伙如“小林帮”、“斧头帮”、“海鲜帮”、“光头党”、“砍手党”、“撞车党”等时有发生。2003年,深圳某个派出所曾有一天接到刑事报案70多宗,报案的群众排成了长队,累坏了受理、登记案件的值班警察。有社区曾发生某犯罪团伙连续作案70多起的故意伤害、抢劫、敲诈勒索案件。2004年,深圳某街道有据可查的刑事案件就有3001宗,相当于内地15个30万左右人口的县、市的刑事案件总和。以深圳某区检察院受理的刑事案件为例,2002年2407宗、2003年3041宗、2004年3701宗,每年受理的案件以超过20%的幅度递增。据统计,该区去年共立刑事案件3.5万宗,平均每天接近100宗。国际公认的犯罪黑数理论认为,最保守地估计,每件已知的犯罪案件背后,至少还有10宗已发生但却不为执法机关所知的案件。若按照犯罪黑数理论,把上面的数字乘以10,则该区去年平均每天发生1000宗左右刑事案件,平均每天每平方公里几乎发生1.5宗案件,那我们听到以下议论,就不会觉得实在难以接受了。曾有区人大代表说,该区目前的社会治安状况,是明清以来,历史上最差最坏最恶劣的时期。2004年,该区还曾发生过群众因不满治安状况而上访的事件。2005年1月,深圳市委派驻某社区工作组走访调查时,群众对社区治安状况毫无例外地在“好”、“一般”和“差”中选择“差”的选项,居民向该工作组反映最多的也是治安问题。严峻的社会治安形势,不但严重影响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人民安居乐业,甚至危及到了对执政能力的考验。在2005年初,该区不得不把治安工作列为党委政府的“一号工程”来抓,这恐怕是建国以来极为罕见的现象。

深圳社区的治安形势之所以那么严峻,原因众多,归纳综合起来,既有大环境的因素,又有小环境的因素。例如,全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极不平衡而且处于转型时期,导致经济相对发达的深圳社区人口结构严重失衡,贫富差距不断拉大,犯罪诱因相对增多,这是大环境的因素;社会管理相对滞后,执法力量相对较弱,使本来就处于违法犯罪高发期的深圳社区治安状况愈发严峻,这是小环境的因素。下文将在进一步分析上述大小环境因素的基础上,就深圳社区治安综合治理问题,提出一些建议,供决策参考。

一、认清社会形势,树立长期作战的思想

违法犯罪是一种社会现象,从宏观上而言,它受社会政治、经济、人文、地理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具有不为人的意志所转移的内在客观规律。因为存在如下因素,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深圳社区治安状况仍然将处于不容乐观的状态:首先,全国范围内的改革处于攻坚阶段,新旧体制的转变处于关键时期,各方利益的博弈和调整处于动荡之中,经济发达地区如深圳仍然将不可避免地要承受、消化内地社会经济变动中产生的消极因子。这些消极因子难以全部转化为积极因子或者中性因子,必将成为社区治安的隐患。其次,我国的人均GDP正处于从1000美元向3000美元迈进之时,个体收入加速分化,贫富悬殊不断拉大,社会矛盾增多,给治安带来很大的挑战,深圳也不例外。再次,深圳再次面临发展的转型时期,劳动密集型的三来一补等低端、落后企业将遭淘汰,失业人员不可避免地将增多,治安管理难度将进一步加大。又次,随着深圳全面城市化的推进,原来固有的矛盾和冲突将会凸显,有些难免不会转化为违法犯罪行为。再其次,深圳人口已超千万,但户籍人口只有160多万,人口结构倒挂严重,社区的陌生社会状态可能持续加深,有利于实施违法犯罪行为,而不利于打击、预防违法犯罪行为。最后,执法队伍的数量、质量不可能在短期内绝对全面改观,违法犯罪的预期成本和风险不太可能大幅降低。

深圳关外某区检察机关受理的批捕案件数量,颇能说明问题。该区2005年1月至6月受理的案件数量,依次为301宗、280宗、297宗、333宗、357宗、462宗。其中,每100宗案件中,最多只有10%的案件发生于受理日的三个月以前。这些数字说明,该区1月份开始实施的“一号工程”取得了三个突出效果:一是2月份的刑事案件有所下降;二是打击力度已加大,破案较快;三是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刑事案件大幅度增长。但是,与去年同期相比仍然超过10%的增幅,且从3月份开始刑事案件又逐步回升,治安形势仍然严峻,与新闻媒体报道的刑事案件下降幅度存在较大差距。再看深圳关外另一检察机关2002年至2004年受理的批捕案件数量,依次为1069宗、1809宗、3387宗,年年窜升;该检察机关2005年1月至6月受理的批捕案件数量,依次为325宗、315宗、197宗、334宗、339宗、300宗,与前一区的同期治安状况差别不是很大。关内某区检察机关受理的批捕案件数量,2003年799宗、2004年856宗;2005年1月至6月受理的批捕案件数量,依次为47宗、75宗、45宗、119宗、108宗、108宗,也呈上升趋势。从全市检察机关受理的批捕案件数量来看,2003年9713宗、2004年12472宗;而2005年1月至6月受理的批捕案件数量,依次为1132宗、1014宗、929宗、1384宗、1389宗、1522宗,也呈增长态势。这些数字都表明,上文对深圳社区治安形势的分析判断,基本上正确可信。

认识、面对、承认上述社会治安形势,不等于悲观失望,不等于无所作为,不等于推诿责任。恰恰相反,只有正确把握上述社会治安形势,才能明白加大打击力度的极端重要性,才能抛弃急功近利的想法,才能树立长期作战的思想。例如,如果认为深圳的治安工作可以毕其功于一役,在短期内取得根本好转,就会违背客观规律,有可能出现“压发案”变成“压立案”的不正常现象。事实上,已不同程度地出现未能如实立案的情况,基层执法人员和老百姓对此已有所抱怨。又如,认清了客观存在的治安形势,就有利于分析研究存在的深层次原因,从而对症下药,从长计议,从全局考虑,切实加强社区治安综合治理的机制建设。再如,认清了客观存在的治安形势,就不会以个案评价治安得失、臧否人物功过,以至于发生偏差而有失公允,最终危害社区治安工作。

认清社会形势,树立长期作战的思想,至少内含如下要求:第一,坚持一直保持打击力度、强度、深度和广度,力求治安局势处于可控范围之内。第二,如实统计反映治安数据,掌握违法犯罪规律,力求有的放矢地开展各项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第三,根据现实治安形势,制定科学的社区治安综合治理的评价、考核、奖惩和竞争机制,形成重打击更重预防、重突击更重长效、重物防更重人防、重形式更重内容、重有形更重无形、重表面更重实质、重当前更重长远以及专职治理和综合治理、业务建设和队伍建设相结合的社区治安工作大格局。第四,跳出治安抓治安,加强社会管理和保障机制建设,及时化解、消除不稳定因素。

二、加强基层建设,筑牢长治久安的基础

深圳最基层的社区,大致可分为三种类型:一是以原农村村落为单位后经城市化的洗礼而形成的社区。二是以工商和居住混合用途结合而形成的社区。三是以居住住宅小区为单位而形成的社区。整体而言,其安全系数依次呈递增的趋势。第三类社区比较安全,也只是针对实现了围合式管理的住宅小区内部而言,但是,超出小区围墙外,仍不是很安全,用群众的话来说,就是围墙“围得住围墙内的安全,围不住围墙外的安全。”即使有围墙,也不一定围得住围墙内的安全,事实上不少大要案都发生在围墙内,如前述周某一家的灭门惨案,就发生在围墙内。实质上,一道围墙就如一把铁锁一样,只能防君子不能防小人。因此,对于治标的围合式治安管理,要有清醒的认识,可提倡但不要迷信,更不能如某社区一样走向极端,完全封堵村道,强行规定居民的出入时间,剥夺人们的正常通行权、限制公民的自由权、影响和谐社会的构建。

目前社区治安形势严峻,与社区组织的执政基础、执政能力关系比较大。第二、三类社区的居民,多数人恐怕只知以营利为目的的物业管理公司,而不知社区组织如居委会。即使知道,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也不会感到社区组织有什么号召力、吸引力和凝聚力,那些社区组织处于可有可无的状态。所以,它们中的绝大多数难以承担社区治安综合治理的重任。第一类社区的执政基础是户籍居民,服务方向也主要是户籍居民。如某社区,有60000人左右,但户籍人口不到2000人。该社区组织的权力来源是不到总人口三十分之一的户籍人口,它关注的也只是这一极少一部分人。对于其辖区内的其他绝大部分人口,它没有关注的目的动机,更谈不上为其服务,甚至有意无意之间把非户籍人口推向对立面,增加了治安隐患。即使对于户籍人口而言,这类社区组织的威信和能力也面临着很大的挑战。例如,有的社区组织换届选举出现的乱象,就是明证。再如,有的社区组织由于顾及选票的考量,对于社区内部与户籍人口具有错综复杂关系的治安联防力量无法实施有效管理:有的社区连治安联防队员不来上班都不敢给予批评;治安队员违法犯罪的案件时有发生;有的社区的治安联防力量甚至被个别的所谓“头面人物”所控制,有发展成为“家丁”的倾向,可能或者已成为社区治安新的乱源。无数案例证明,凡是黑社会性质犯罪组织猖獗的地方,必定是执政基础不牢、执政能力薄弱的地方;社区组织的战斗力、影响力,与违法犯罪组织、团伙的操控力、破坏力成反比。此即所谓“正不压邪”的道理,用同志的话来说,“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

因此,要抓好治安综合治理进社区的工作,必须先抓好社区组织建设,才能把各项措施落到实处。当前,一要抓好社区班子和队伍建设,使之成为治安综合治理进社区的核心组织;二要扩大执政基础,真正实现面向全体社区居民,推进全民参与的治安防范格局的形成;三要规范社区治安联防组织的管理、使用和考核,使之真正成为执法机关的得力助手。

三、转变发展思路,完善社会管理的机制

统计资料显示:深圳社区的犯罪案件,80%以上系非户籍人口所为;在那80%的案件中,又有将近三分之二的案件,系30岁以下的青少年所为;在那将近三分之二的案件中,又有60%以上系“两抢一盗”之类的财产犯罪案件。以检察机关受理的案件为背景,随机抽样调查,非户籍人口在深圳犯罪的重犯率,不到10%。上述数据说明,深圳的非户籍人口,在整体上而言,本质上并不是所谓的“犯罪人口”,但是,到了深圳,似乎具有成为“犯罪人口”的迹象,大有印证古人“淮南为橘,淮北为枳”的说法。这其中,有不少非户籍人口系为生存所迫实施犯罪行为,或者南下深圳找工不成功,或者因其他各种因素掺杂在一起,从而铤而走险,实施违法犯罪行为。考察个案,虽然不能完全确证,但也或多或少可以予以佐证。如一抢夺手机案,犯罪嫌疑人抢手机后无力逃跑,因为他已经两天两夜没有进一粒米了,指望抢了手机换钱吃饭。在深圳,类似这种因生存本能而引起的刑事案件,虽不多见,但也绝非个案。无论上述分析判断是否准确,有一点是完全可以肯定的,那就是犯罪学上的一个经典结论:零散的违法犯罪,是个体的失败;众多的违法犯罪,是社会的失败。所以,讲综合治理目前严峻的治安状况,就无法绕开检讨、改革社会的有关政策措施。

首先,要改变深圳再次发展的思路。深圳尤其特区外,是以“三来一补”为主体的加工制造业为基础而发展起来的。这种产业需要大量劳动人口,系以劳动密集型为主要特点。因此,深圳的发展过程,就是人口急剧膨胀的过程。目前,深圳平均每平方公里陆地面积,就有5400人;平均每平方公里已实际开发利用的社区土地上,至少有20000人,人口密度大大超过东京、北京等世界上任何一个城市。可以说,目前的深圳人口已接近极限。由于“三来一补”型的加工制造等行业的工资待遇水平比较低下,也由于该行业自身的稳定性不强,它们在吸引众多人口到深圳的同时,产生了大量的流动人口、剩余人口和依法生存能力比较弱势的人口,给深圳的社区治安带来了很大的挑战。所以,当务之急是要控制人口的增长速度和提高人口质量。在市场经济社会,要控制人口增长速度,要提高人口质量,绝不能走回头路去依靠行政命令,而应以市场经济的手段去调节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走转变观念、调整产业政策的科学发展思路。

其次,要深化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完善社会保障机制建设。目前深圳的一些做法,即使说不上歧视非户籍人口,也是在户籍和非户籍人口之间厚此薄彼,如社保、如住房、如就业、如就学,甚至连小区业主委员会主任的任职资格都要在户籍上做文章。事实上的区别对待更是不胜枚举。这是在深圳工作生活的非户籍人口中有不少人对深圳社区没有归属感、认同感、自豪感的深层次原因。一句话,不把深圳社区当作自己的家园。一般而言,“没有人会在家门口,没有人会在家门口诈骗偷窃。”所以,要搞好社区治安综合治理,必须加快深化社会管理体制改革,以深圳社区一千多万人而不是一百多万人为各项政策措施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建立健全面向所有在深圳工作和生活的公民的社会保障机制,使每一个人都得到应该得到的人文关怀,将有助于遏制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

四、掌握社区底数,创新依靠群众的方法

深圳社区治安综合治理面临的最大问题之一,就是社区底数不清。首先,社区究竟有多少人口,恐怕谁也说不清楚。全深圳市的人口数量有多种说法,最近一种说法是估计大约有1026万。具体到社区,也没有人能说清其人口底数。前述第一类社区,主要以血缘、地缘为纽带构成,按理说彼此之间应该知悉,但是,社区干部连户籍人员不见得都认识,更遑论非户籍人员。其次,社区究竟有多少出租屋,没有一个比较精确的数字。再次,对于社区人员的非隐私性活动情况,更无从掌握。人不知,屋不详,必定带来管理上的漏洞,进而影响治安防范和对违法犯罪的打击工作。如前述广为关注的“一号”案件就暴露了人口管理、出租屋管理、跟踪帮教等多方面存在的问题。

当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现代都市,希望像农业社会的乡村一样,谁家偶然来了一个客人,全村人都一清二楚,那是不现实的;希望在经济比较发达的社区,营造一个熟人社会,也是不切实际的;希望在人口流动频繁,个体均忙于各自事务的深圳市,依赖传统的全民皆兵式的群众路线来抓社区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效果也不会很理想。但是,这并不等于说要抛弃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依靠群众的工作路线,而是要求我们应根据变化了的社会实践,创新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目前组建的出租屋管理员队伍,在掌握社区底数上工作就比较出色,是在新时期打击、预防违法犯罪的走群众路线的具体做法。如有个出租屋管理员一年就协助公安机关抓获5名通缉犯;某街道组建出租屋管理员队伍后,所管辖的出租屋内的违法犯罪案件当年就下降了30%多,取得明显成效。今后,应着重从以下几方面完善、加强出租屋管理员队伍建设:一要协调好出租屋管理员队伍与其他治安综合治理联版权所有防力量的关系,确保资源共享、沟通顺畅、优势互补,真正实现人、屋、路、车、店的有效动态管理。二要加强与公安机关的联系,最好将出租屋管理员队伍置于公安机关的直接指挥之下。三要稳定出租屋管理员队伍,让他们安于工作。四要完善奖惩、考核和竞争机制,让工作出色的出租屋管理员得到应有的报酬。五要按照“有财产就有义务”的法理,完善落实“谁出事、谁买单”的责任机制,对不服从管理的业主,给予应有的制裁。

总之,搞好社区治安综合治理,既要坚持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但是,又不能囿于传统,而要与时俱进,结合不断变化的现实环境,创新依靠群众的具体工作方式、方法。

五、抓好执法队伍,强化专职力量的建设

首先,加快充实执法队伍的数量。目前,万人拥有的警察数量,深圳特区为13.4人;特区外某区曾为3.4人,即使后来增加到6人左右,也只及特区内的二分之一。而万人拥有警察数量,香港为44人,北京为33.3人,上海为35人,广州为30.4人,远远高于深圳。相应地,深圳两级审判、检察机关人少案多的矛盾也比较突出,如某区检察机关批捕、公诉人员至少平均一个工作日就要办结一宗案件,已经将人的工作负荷能力发挥到极限。执法力量严重不足,加班加点是常事,疲劳作战是常态。长期超负荷工作,既会影响执法人员的身体健康和执法工作的质量,也终将会难以为继。没有数量,也就会没有质量。所以,当务之急,是要加快充实执法队伍的数量。

其次,全面提升执法队伍的质量。近期发生的一些案件,比较典型地反映了执法队伍中存在的问题,如罗湖公安分局原局长安惠君窝案、该局某派出所两名警察伙同社会人员所谓“查走私”的犯罪案件等,说明治安必先治警,治警必先治长,执法班子、队伍建设有待加强。某派出所警察悬挂歧视河南人的标语事件,说明执法队伍的思想素质有待提高。实践中不时出现不了解相关法律规定或者工作力不从心的问题,说明业务素质有待增强。对“7.4镇南派出所事件”,执法队伍中有不少人存在误解甚至曲解,对该事件的处理结果有抵触情绪,说明文明执法、保护人权的观念与广大人民群众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执法人员的观念有待更新。

第3篇:新形势下的社区治理范文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很大进步,但也不断面临着新的矛盾和问题需要努力去解决,社会治安问题就是其中之一。针对我国社会治安方面存在的问题,全国人大常委会在总结改革开放以来维护社会治安秩序工作基本经验的基础上,做出了《关于加强社会管理综合治理的决定》。在随后的十几年中,各地区、部门积极探索综合治理的措施,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注重从源头上解决关系到社会治安秩序的各类问题,形成了各方面齐抓共管,共同维护治安秩序、维护社会稳定的良好局面。这些年来维护社会治安工作的经验证明,必须继续坚持社会管理综合治理的方针,进一步创新社会管理综合治理的措施和工作方法,完善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工作机制,提高基层治理的力度[1]。

加强社会管理综合治理,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的一项重要工作,也是解决我国社会治安问题的根本途径。社会治安问题是社会各种矛盾的综合反映,必须动员和组织全社会的力量,运用政治的、法律的、行政的、经济的、文化的、教育的等多种手段进行综合治理,从根本上预防和减少违法犯罪,维护社会秩序,保障社会稳定,并作为全社会的共同任务,长期坚持下去。

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必须坚持打击和防范并举,治标和治本兼顾,重在治本的方针。其主要任务是:打击各种危害社会的违法犯罪活动,依法严惩严重危害社会治安的刑事犯罪分子;采取各种措施,严密管理制度,加强治安防范工作,堵塞违法犯罪活动的漏洞;加强对全体公民特别是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和法制教育,提高文化、道德素质,增强法制观念;鼓励群众自觉维护社会秩序,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积极调解、疏导居民纠纷,缓解社会矛盾,消除不安定因素。

一、社区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工作的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会议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政治队伍落实各项综治工作措施,按照“群众利益无小事”的工作要求,以及就地化解矛盾纠纷、强力维护社会稳定工作目标,探索畅通、有序、务实、高效的综合治理工作的有效途径,努力筑牢维护社会稳定的“第一道防线”,为促进社区经济加快发展人民群众安居乐业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和公正高效的法制环境。

二、当前社区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工作的现状

随着我国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社会结构和利益格局发生了深刻变化,很多“单位人”变成了“社区人”,社区所承担的责任越来越重大,任务越来越繁重,社区越来越成为人们利益共同体,广大居民迫切希望将社会建设成为一个安全、温馨的港湾,这就是需要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治安环境,因此,社区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工作越来越显得重要。

社区社会管理综合治理通俗地讲就是要“看好自家门、管好自己的人、干好自己的事”,要用齐抓共管的手段抓好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工作。面对社区面积大,外来人员多的复杂的情况,社区领导首先把搞好社区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放在了首位,强调创建平安社区、和谐社会的重要性。适时的结合社区实际,提出了许多关于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和社会矛盾调解工作的实施方案和工作意见,正在逐步的将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工作贯穿于社区的和项工作之中。

三、新时期开展平安建设的重要意义和建设内容

新时期在全社区深入开展平安建设创建活动,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促进经济社会加快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重要举措。近年来,社区坚持“稳定压倒一切”的方针,牢牢把握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切实加强基层基础工作,不断探索新形势下搞好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工作的新途径、新办法,着力构建维护稳定的长效机制,严厉打击各种危害社会秩序的违法犯罪,有利地维护社区政治社会大局稳定。但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一些深层次社会矛盾逐渐凸现,刑事和治安事件、群体性事件时有发生。社区站在实践执政为民宗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维护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的高度,充分认识了新形势下维护稳定的长期性、艰巨性,充分认识了开展平安建设的重要性,把平安建设作为了保障社会稳定、维护广大人民群众利益、为社区加快建设创造一个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1.把打击严重影响安定团结局面的不利因素作为综合治理的主题

正确执行政策、法律、法规, 拓宽思路,加大力度,切实解决一些老百姓反映比较强烈的问题,树立党在人民群众中的良好形象。

2.认真做好矛盾排查处理工作,把不安定因素化解在萌芽状态

及时发现和掌握小区的不安定因素,努力把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对排查出来的各种问题,认真研究解决,尤其是关系到正确执行党的政策和维护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和合法权益的问题,要慎重处理,采取政策引导和耐心说服等办法,努力避免矛盾激化。

3.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深化基层创安活动

不断加大基层创安活动的力度和深度,根据各自不同特点,建立、健全与之配套的治安防范机制,按照抓落实、再深化、有创新、求实效的原则加强分类指导,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创安活动的有效途径和方式,完善群防群治,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服务机制,推动综治工作进一步发展。

4.加大治安管理力度,把各项治安管理工作落到实处

加大对社区的治安管理,强化安全生产,规范操作,预防和控制犯罪,摸清底子,掌握实情,切实解决其实际困难。

5.加强法制教育,道德教育

深入开展普法宣教活动,在社区内定期开展普法教育,把法制教育和道德教育落实到户,通过播放普法教育宣传片等活动,把“法”贯彻到人民群众中,使群众都知法、懂法,为社区政治稳定创造良好的法制氛围。

6.把深化与“法轮功”等邪教组织斗争作为我们综合治理工作的重点

我们要克服松懈、麻痹思想,树立长期斗争观念,对重要任务和工作重心作新的调整,即从大面积开展教育转化,遏制“法轮功”非法宣传、妖言惑众,使其无立足之地,无祸言之机。

四、今后社区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工作的目标

社区为认真贯彻落实《关于进一步加强社会管理综合治理的意见》精神,进一步加强新形势下社区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工作,促进社区各项事业的全面发展,经社区领导研究,结合社区实际,对社区内的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工作提出了如下要求:

第4篇:新形势下的社区治理范文

今天,我区召开政协工作会议,总结近年来我区政协工作的经验,研究新形势下如何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党对政协工作的领导,推进我区人民政协事业取得新发展。

多年来,区政协和广大政协委员认真贯彻落实市区委各项部署,充分发挥自身特点和优势,紧紧围绕中心,主动服务大局,积极建言献策,反映社情民意,努力做到建言献策有深度、民主监督有力度、参政议政有广度,为推进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特别是近年来,紧紧围绕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目标,在推动重点项目建设、搞好选商引资、建设科技等方面,作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有力地促进了区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发展,区委对政协工作是满意的。在此,我代表区委、区人大常委会和区政府,向区政协和广大政协委员以及各派、工商联、人民团体和各族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下面,我就新形势下加强人民政协工作,全面提高我区政协工作水平讲三点意见。

一、认真学重要讲话精神,进一步提高对新形势下人民政协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在庆祝人民政协成立周年大会上,总书记发表了重要讲话,全面回顾了人民政协与新中国成立年来的光辉历程,深刻阐述了人民政协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大局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明确了人民政协在新形势下的方针原则和任务要求。这对在新形势下充分发挥政协优势,积极履行政协职能,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要认真学习贯彻总书记重要讲话,深刻认识新形势下人民政协工作的重要性,切实增强做好政协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推动区政协工作不断发展。

首先,做好新形势下人民政协工作,是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必然要求。总书记在讲话中:“人民政协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伟大创造”,“具有强大的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程”。人民政协作为我国政治生活中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组织形式,在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中有着独特优势和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人民政协的性质、地位、职能和作用,都体现了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必然要求。政协由各派、社会团体和各界人士组成,政协委员与各界群众有着广泛的联系,位置超脱,上通下达,为各方利益的政治诉求提供了有序的参与平台,是一个能及时传达上级精神和反映社情民意的重要渠道。充分发挥政协的作用,有利于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拓宽人民群众发表意见的渠道,充分吸纳各派和社会各界的意见;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落实依法治区方略,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其次,做好新形势下人民政协工作,是建设科技、实现科学发展的现实需要。按照市委市政府确定的“科技”的功能和定位,区委九届十一次全会了“建设科技,实现科学发展”的总体目标。应该说,这是关系我区当前和长远发展的一项全局性工作,任务非常艰巨,必须举全区之力,集全民之智,形成强大合力。特别是当前,建设科技亟需一大批懂高新技术、支柱产业核心技术、重大工程技术的创新人才以及各行各业的拔尖人才。人民政协人才荟萃、智力密集,汇集了各个领域的专业人才和大批有经验的领导骨干,是我区的人才库、智囊团,是推进我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加强政协工作,有利于最广泛地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形成同心同德、协力奋斗的局面;有利于充分发挥全区各方面人士的聪明才智,把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引导到科技建设上来,共同为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献计出力,为推动科学发展提供强大智力支持、奠定坚实群众基础。

第三,做好新形势下人民政协工作,是提高执政能力、构建和谐的重要保证。在我国政治体制中,人民政协是唯一按界别组成的政治机构,具有组织上的广泛代表性和政治上的巨大包容性,在协助党委、政府实现科学执政、依法执政、民主执政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优势。特别是在当前,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新形势下,通过搞好政治协商,积极推进民主监督,深入开展参政议政,对于提高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构建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团结和民主是政协工作主题,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政治基础。做好新形势下政协工作,有利于增进不同阶层的政治认同,有利于消除各种不安定因素,真正做到团结的人越来越多、团结的面越来越宽、凝聚的力量越来越大,为改革发展减少阻力、增加助力、形成合力,为构建和谐营造稳定的社会环境。

二、围绕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履行职能,努力提高人民政协工作水平

我们正在制定科技中长期发展规划,我区被国家发改委确立为部级服务业综合改革实点区域。应该说,今后五年是发展的关键时期,政协工作面临着新的形势,也面临着新的机遇。区政协和广大政协委员要紧紧围绕全区工作大局,发扬优良传统,发挥独特优势,为建设科技、实现科学发展作出新贡献,努力开创政协工作的新局面。

一是坚持团结民主,建凝心聚力之功。要把思想统一到中央和市、区委的决策部署上来,把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引导到推动科学发展上来,做到思想上同心、目标上同向、工作上同力、行动上同步。切实发挥政协委员在推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中的骨干带头作用,在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中的协调疏导作用,在密切党群关系中的桥梁纽带作用,协助区委、区政府做好非公经济人士、党外知识分子、海外侨胞、宗教界人士的工作,凝聚人心,鼓舞斗志,形成共识,增进团结,努力营造把握大局谋发展、众志成城图跨越的良好氛围。

二是坚持主动作为,献有力有为之策。要围绕建设科技、实现科学发展大局,结合我区抢占产学研结合、科技企业数量质量和科技人才聚集三个高地以及打好产业结构调整、开发建设、重大项目建设、土地资源整理、环境综合整治五个攻坚战,开展视察调研和协商论证,切实建诤言、立高论。要突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这个重点,围绕“十二五”规划制定实施中的综合性、全局性、前瞻性问题,深入调查研究,提炼履职成果,多建真言、多献良策。要充分发挥政协委员中企业家、实业家多的优势,引导他们积极投身经济建设主战场,并将政协人脉的潜在优势转化为引资金、上项目的现实优势,在对外开放、招商引资方面多做贡献。

三是坚持服务大局,履民主监督之职。要紧紧围绕事关全区发展的重大问题,事关区委、区政府决策执行的重要问题,事关群众利益的热点难点问题,认真履行民主监督职责。要加强对结构调整、重大项目建设、招商引资等重点工作实施情况的监督,推动区域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要加强对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情况的监督,促进各项节能减排措施的落实。要加强对民生工程实施情况的监督,推动民生工程真正成为群众满意工程。要加强对经济发展软环境建设,特别是政务环境建设的监督,促进党政机关和窗口单位提高行政效能,使民主监督成为全区各项重点工作扎实高效开展的推进器。

四是坚持以人为本,办促进和谐之事。要把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作为重要职责,针对影响社会稳定的突出问题,多做团结鼓劲、协调关系、排忧解难、化解矛盾的工作,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要发扬政协组织关注民生的传统,进一步加强与人民群众的联系,更加关注就业、教育、医疗、住房、环保等民生问题,为发展惠及广大群众的社会事业和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多办实事、多做贡献。

三、巩固发展政协工作的特色和优势,不断加强和改善党对政协工作的领导

加强和改善党对政协工作的领导,是新形势下开创人民政协工作新局面的根本保证。区委始终高度重视政协工作,在积极推进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制度化、规范化建设方面,在为政协履行职能、发挥作用创造条件、提供保障方面,不断探索新思路、实施新举措、创造新经验,这些都已成为区加强政协工作的特色和优势。今后,区委将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对政协工作的领导,在思想上更加重视、政治上更加关心、工作上更加支持,确保中央和市委关于加强人民政协工作的各项方针政策落到实处,推动政协事业不断发展进步。

一是坚持不懈地推动政协履行职能的制度化、规范化建设。充分发挥人民政协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的职能,制度建设是保障。区委召开的政协工作会议,全面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加强人民政协工作的意见》,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民政协工作的意见》,对发展我区政协事业的关键问题、重点环节做了许多制度性、程序性的规定。几年来,这些规定得到很好的贯彻落实,发挥了很好的作用。这次会议召开之前,区委书记会专门听取政协工作情况汇报,按照总书记在人民政协成立周年大会重要讲话中的人民政协事业发展的新思想、新定位、新部署和新要求,研究制定了《关于加强人民政协工作的意见》,用制度化、规范化的方式巩固了我们已有的好做法、好经验,同时又有进一步的创新。《意见》四部分十八条内容中,有两部分八条内容专门围绕政协履行职能、发挥作用建章立制,是本次《意见》的核心内容,这对保证区委不断加强和改善对政协的领导,保证政协三大职能更好的发挥,保证新时期政协事业更好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全区各级党组织、政府各部门要在工作实践中认真贯彻落实。

二是全面加强政协自身建设。主要是三个方面,政协班子建设、政协委员队伍建设和政协机关建设。要加强政协班子建设,根据政协工作需要,进一步配齐配强政协领导班子;充分发挥派和无党派人士的作用,保证一定数量的派和无党派人士在政协机关中担任领导职务。要加强政协干部培养使用,加大机关干部交流力度,搞好干部教育培训和轮岗锻炼,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要加强政协委员队伍建设,将遵守政协章程、认真履行委员职责、参政议政能力强、模范作用发挥好、具有奉献精神的代表人士推选为政协委员;强化委员学习培训,增强委员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法律意识和服务意识,提高委员整体素质。要加强政协机关建设,大力弘扬与时俱进、改革创新、求真务实、艰苦奋斗的精神,着力提高全局观念、服务意识,增强政务能力和统筹协调能力。

第5篇:新形势下的社区治理范文

一、我国新疆反恐形势背景简介

我国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作为领域面积较广大、人口较稀少,资源较丰富的西北边疆地区,自上个世纪30年代诞生了企图将“新疆地区从我国西北分裂,并成立东突厥斯坦伊斯兰国”为政治纲领的分裂主义活动①。由于我国政府历来通过科学的民族政策与社会治理手段促进新疆边远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并通过合理运用军事力量沉重打击分裂势力,该势力在分裂国家无望的基础上开始逐步进行恐怖主义活动,形成名为“东突”的恐怖主义组织;在向境外流窜躲避打击的同时,其与中亚、中东地区的宗教极端主义产生密切联系,派遣恐怖分子回国制造恐怖事件,扰乱治安并企图引起社会动荡的局面。我国政府依据新疆地区地形复杂、山脉众多的地域特征,坚持军民联合、境内外协作等打击方式,并成立“上海合作组织”进行对新疆地区的深度反恐合作,逐步构建西北地区的综合防御力量。

二、新疆反恐事业发展现状阐述

近几年来,受地区及世界反恐格局影响,新疆地区“东突”恐怖主义呈现境外寻找“基地”,进行“实战练兵”等扩散性与多元化特征,我国反恐部门证实其曾在叙利亚、伊拉克等地区参与恐怖活动的纪录,并且其于2013年、2014年相继制造震惊中外的天安门恐怖袭击事件、昆明“3.1”恐怖袭击案以及“5.22”乌鲁木齐早市爆炸案等,标志期向内地开始蔓延,对经济社会发展、民众人身安全等造成严重威胁②;我国政府则自成立“上合”组织后,通过多国多元合作,为打击“东突”等极端恐怖组织做出巨大贡献,多次挫败东突针对我国外交官、重要社会场所等袭击阴谋,并成功阻止其通过辗转场地而偷渡中亚、东南亚等境外区域的企图;经过对新疆地区民众的动员,新疆境内形成民众、政府、军队一致性围歼恐怖分子的态势。

三、浅析新疆反恐事业的主要影响因素

1.宗教极端化、异化与多维度曲解性,加剧了新疆地区恐怖组织意识与行动的蔓延速度与程度,使反恐工作逐步趋于针对社会宗教信仰、思想与文明治理、管制与引导的多主体、交错性导向,严峻考验政府机关、军队等公共部门的创新应对思路与执行能力。在新疆地区历史上,曾出现过的分裂势力打着伊斯兰原教主义势力与“泛伊斯兰主义”旗号,通过所谓伊斯兰教“普世化”与泛化的形态,形成共同力量,以制造恐怖事件,企图引起更多宗教矛盾,扩大恐怖主义影响;不难发现,“东突”等恐怖组织将伊斯兰教作为自身行动“正义化”的意识与思想掩护,以宗教极端化,进而工具化、形式化的逻辑过程,在新疆地区混淆国家正当宗教事务与宗教极端主义下政教合一的蛊惑性、煽动性活动的边界,造成部分不同语言、信仰间的民众思想混乱,降低对自身宗教、社会正当发展与民族的认同度与信任度,使得其在潜移默化中受恐怖主义控制;面对宗教极端化趋势,各公共部门、政府、军队等在统一理想信念、精神一致的基础上,警惕“东突”势力的泛化,加强自身对宗教事务的指导,以自身行动提升自身宗教、历史与文化素养,为保护民众宗教发展事业,打击宗教极端化、异化趋势与恐怖组织奠定自身精神、素养基础。

2.文化发展与社会多元化趋势的结合,使民族事业与文化因素的结合日趋紧密,二者间互为表里构成了不同民族、语言、宗教间求同存异的大一统认同与合作的框架结构,新疆地区的文化异质性为“东突”等恐怖组织进行恐怖活动提供了意识形态、文明与文化等综合性实施平台,文化与民族的凝聚力、认同力、和谐程度将成为反恐工作新形势下的新常态化问题与新治理领域。伊斯兰教的泛化作为宗教问题,其背后潜在的是其文化与民族问题的结合性信任与聚合度弱化、产生民族文化矛盾、混乱民族文化认知的本质。从邻国巴基斯坦、阿富汗的反恐事业观察可得,在南亚、中亚以及中东地区等存在伊斯兰文明及多民族文化交融、生存、繁衍的地区,反恐事业的核心以社会文化治理与文化政策为主导,力图以伊斯兰教及其外延文化、认知为纽带,实施对恐怖注意的感化、协商,并辅助以军事手段;文化异化与排斥性在此成为恐怖主义的催化剂,而文化认同,共同体发展模式则充当民族团结、发展与国家繁荣的角色;新疆地区反恐也可以社会文化领域的治理为出发点,以类似的文化融合、民族和谐相处为目的,结合当今社会信息化、全球化发展趋势,将维、汉等不同民族团结在社会主义与中华文明的共同认知与复兴道路之上。

3.经济全球化深度影响亚太地区经济发展形势,地区性经济因工业体系、科技发展水平、人口素质与资源等因素发展差异导致一定程度的生活水平、收入的不平衡成为了恐怖主义“攻击”与诋毁的借口,并形成了地区间民生差距,进而导致部分民众间心理落差,使得其在相对艰苦的条件下被迫“加入”恐怖主义以保证其“改善生活”与“建立新秩序,新生活”的诉求得以实现。就现实而言,新疆地区经济发展依旧以相对单一的能源开采与简单加工为主,缺乏系统化工业体系、科技产业园区及相关科研高校输送的高等人才资源,使得期地方经济发展态势缺乏新亮点,基础较薄弱,一些偏远地区的经济发展与社会治理相对落后,就业、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民生问题未完全解决,使得其较易被恐怖主义钻空子;党中央强调,以发展为主导的新疆工作需要以民生为主导,不仅需让民众了解民族政策的优势,更需要将利益执行至群众中,以上个世纪进行的西部大开发战略为主,新疆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较大改善,但依旧与东南沿海等发达地区存在一定程度的差距,因而,以减缓经济差距削弱恐怖主义滋生的土壤,铸就民生物质与经济之本,形成社会治理与经济发展的综合性效应,促进教育、就业、科研以及社保等民生问题联合性、共同性发展,抵御恐怖主义的渗透。

4.综合性、多元性治理需求使得社会共同体对政治宣传、意识形态与舆论的把控提升至新的高度,反恐斗争的战线以传统单一的军事战线,逐步扩散至军事斗争、舆论、宣传及意识形态、认知度等多维度战线的综合性、立体化战线。“东突”恐怖主义对民众产生的宣传蛊惑效应却始终未能完全消除,并且所形成的精神影响、社会政治感召力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政治格局的变动而出现恢复性态势;同时,恐怖主义也借助全球化、信息化的科技成果,利用互联网、手机及广播媒体等宣传自身极端思想,并逐步将自身见解主张扩散,从而达到影响社会政治及治理的目的;“上合”组织进行的多国年度军演针对三股势力的合理合法性本应以反恐事业的话语体系出现,却在恐怖主义的影响及部分西方媒体的信息、技术以及对舆论导向的渲染与把控下,成为所谓“军事联盟”与“军事威胁”的形象所出现;西方部分媒体借助意识形态,在2008年西藏、2009年新疆等暴恐事件中,均企图将我国政府反恐及社会治理的多重努力行动进行抹煞并宣传自身主观的质疑声音,进而继续维持自身对世界的表达、感召与知情地位。因而,我国政府需以国家为主导进行对媒体舆论的理念性、形式、方法手段等传播,把握自身话语权、宣传我国为反恐事业做出的贡献,并形成积极性影响力。

5.对于全球化基础上,各国、地区间发展的联动性、网络化以及交错渗透性,反恐事业及其相关社会治理领域需充分考虑期所带来的外交与战略性影响,对于重点地区与国家、相关领域及社会重要部门进行有针对性的多元化手段保护工作凸显其急迫性。无论是冷战后期美国在全球发动的反恐战争,还是南亚、中东地区联合国维和力量进行巨大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进行的反恐人道主义援助活动,都无法从根本上消灭恐怖主义,同时使恐怖主义在全球化背景下逐步向泛化、碎片化、独狼化以及隐蔽化方向发展,加剧了反恐事业的艰巨性;对恐怖主义的打击使得期产生了较大的迁移态势,加上文明、文化与民族等综合因素冲突,将其从南亚、中东等敏感地区向原先相对安定的国家与洲际蔓延;我国新疆地区反恐事业进行的结果表明:对“东突”恐怖分子的打击使其在国境内暂时无活动企图,却无法根本消除期向中亚、中东等地同其他恐怖组织“结盟”的现实;即使拥有全球反恐力量的美国,在巴基斯坦的协同下也无法彻底消灭阿富汗存在的恐怖分子;因而,对我国政府而言,除了构筑军民联合反恐网络与防线,同时更应在掌握情报、信息基础上,对恐怖主义可能出现的方向进行提前预警,直接将期铲除在萌芽中,遏制期扩张态势,维持各国、各地区间良好的外交关系与战略发展走向。

第6篇:新形势下的社区治理范文

民族地区 新媒体 政治传播

卢毅刚,西北民族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青年项目成果(09YJC860026)。

一、相关问题研究引发的思考

通过检索和梳理近几年国内外与本文有关的研究发现关于这一问题的探讨并没有形成系统的研究模式和导出相关的理论及解决问题的方案。近年来,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新媒体政治传播和民族地区新媒体两个方面。

关于新媒体政治传播的研究:新媒体开放性传播的社会影响力不仅为公众提供信息满足,更为公众打造着与传统媒体不同的表意平台。这是与以往任何一个时代背景下媒体、公众、政治议题之间的关系产生位置变迁的具体情境。利用新媒体传播政治和文化,不仅可展现宏观方面,也能够体现中观和微观方面。作为一种媒体与政治文化相互作用,并形成公共性议题规模性延展的现象,新媒体政治传播已被国内外学者广泛关注。关于民族地区新媒体的研究:民族地区新媒体的发展在近年来政策、资金、技术的扶持下有了长足进步,但仍要看到,由于区位经济发展的非平衡和民族地区相对特殊的地理位置导致,进步往往是缓慢的、低效的,盲目复制造成的资源浪费亦随处可见。因此关于民族地区新媒体研究中的首要问题,是如何科学有效地发展。这一层面中,国内民族学、新闻传播学、社会学等诸多学科学者开始呼吁加快并有质量提升民族地区的新媒体发展,如钟克勋的《论加速民族地区新媒体发展的现实性――以四川藏区文化交流与新闻传播为例》。另外一个潜在的研究课题是随着民族地区公众政治素养的提升和对于公共事务的社会参与意识的加强,他们更多地开始利用新媒体接触信息并表达自己的政治诉求。同时,民族地区的政治文化中共同存在着的本民族文化、宗教文化和地域文化交织在一起形成特殊的政治社会化表现形式。诸如一些、突发公共舆论事件、公共危机事件在民族地区的发生往往带有民族、宗教情感混合的复杂性。

二、民族地区新媒体政治传播的研究思路

民族地区政治传播与特定政治文化形成。民族地区的政治文化建设是民族地区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注意新媒体在新传播语境下传播政治文化时存在的问题。新媒介的出现就像“兴奋剂”,打破了传统媒介意见垄断的局面。意见量的级数增长和级数传播代表了在压抑状态下公众的释放和自我救赎。当网络、微博、手机扮演私人领域媒介的角色时,很快触发了以往公众处于“半沉默”状态下的政治参与意识,这种意识从一种“摸不着、够不到”的感觉转换成“只有想不到,没有不跟随”的情况。我们不仅仅迎来的是一个“全民记者”的时代,更是一个“全民评论员”的时代。应该看到,这种情况的出现并不完全是新媒介产生带来的变化,恰当地说新媒介的出现只是给积蓄已久的公众政治参与意识提供了展现的平台和活跃的机会。[1]但同时也应看到,民族地区公众的质量参差不齐。导致表达出的意思有的会带有情绪色彩,有的会感性居多而缺乏理性。如利用微博表达出的政治文化,是政治社会化的一种再现形式,可能起到舆论监督的作用,但往往由于过于浓厚的个人情绪,经常走向舆论监督的畸变形态。

上述研究涉及以下6个问题:其一,民族地区政治传播途径研究,包括媒介政治传播、公共领域媒介传播、新媒介(私人领域媒介)传播。其二,人际传播政治文化研究,包括宗教传播、仪式传播、口头传播的影响、社会传闻与谣言传播。其三,组织传播政治文化研究,包括会议形态传播、 舆论形态传播。其四,新传媒在民族地区政治传播功能研究,包括新传媒的政治信息传播、新传媒的政治意见表达平台、新传媒的政治社会化推进。其五,新媒体在新传播语境下传播政治文化时存在的问题研究,包括民族地区新媒体政治文化传播中的民族心理及情感、民族地区新媒体政治文化传播中的宗教心理及情感、民族地区新媒体政治文化传播信息接收去向分析、民族地区新媒体政治文化传播的意见质量分析。其六,民族地区新传媒在政治文化传播中存在问题的对策研究。

三、民族地区政治传播研究中应涉及的问题

“当代意义最为重大的革命,不是政治革命或经济革命,而是一场在被统治者中制造统一的艺术的革命。在这一意义上,可把政治传播视为通过对政治信息的传播和政治文化的培育以提供执政者执政合法性的理论。”[2]沿着政治传播学的思路,介入民族地区和新媒体因素,民族地区新媒体政治传播研究既具有理论的支撑又具有现实的意义。在特定传播区域研究该命题应该涉及的问题有:

1. 以民族地区新媒体政治传播行为研究为切入点。根据心理学家勒温的生活空间函数,一定的行为可看做是行为主体与其生活环境之间构成的函数关系。[3]民族地区新媒体政治传播行为即可看做政治传播主体(包括传受双方)与其生活的民族地区特殊的民族、宗教、地理等环境之间的联系。因此,首先要探究的应是两个维度即民族地区政治传播主体和其生活的特殊环境。

2. 以民族地区新媒体政治传播内容研究为主干。对媒体的研究重视其传播内容的分析,可对其功能、性质作出明确的判断。通过对民族地区新媒体政治传播信息体系的认知与判断,确认新媒体在该地区的政治传播具备何种能量、承载何种意义、担负何种责任、存在何种问题,以期从这些现象分析中得出结论对民族地区新媒体政治传播的信息处理形成助力。

3. 以民族地区新媒体政治传播途径研究为线索。不同的民族文化、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在政治传播中形成了特定的符号。一些符号的政治文化象征意义起到了对当地公众政治意识的召唤作用,其所能形成的凝聚与认同是值得关注的。[4]新媒体的注入更加拓展了民族地区政治亚文化的传播途径,在相对层面中不仅体现了民族地区公众的政治诉求,同时也体现了由于传统主流媒体的政治传播意识、形式过于单一,公众利用其表达政治意见和观点的可能性降低,传统媒体形式上的主流和公众媒体认知心理层面的非主流构成一现实的矛盾。[5]因此,重新构建民族地区政治传播体系既是对新媒体作用力的认可,同时又是整合媒介资源的途径。

4. 以民族地区新媒体政治传播环境研究为背景。整理民族政治传播中的一些有价值的资料,对其中部分资料用图形的方式来体现,通过对于图示和形态的分析,找出导致不和谐提示和非平衡形态的原因,为解决上述问题的思路形成必要的铺垫。

四,民族地区新媒体政治传播问题研究――基于环境因素的解读与构想

新媒体政治传播在民族地区发生作用、发挥功效、出现问题的环境性因素,包括以下几点:

1. 不同的民族文化背景影响着新媒体发挥作用。民族的文化根深蒂固,人民的生活习惯长期受本族文化的影响,当新媒体传播的政治文化与长期受本族文化影响的传统政治文化有冲突时,传统的政治文化将毫不留情地击败新的政治文化。

2. 如果可勾勒出一个中国新闻传播媒介版图的话,民族地区负载着厚重的民族地区信息、文化传播的内涵,其往往可成为我国东西部之间信息传播和文化交流的支架与缓冲带。正因区位的特征,民族地区成为各类由信息传播转移形成的文化交流的复合区。这里的新媒体从业人员和受众在认知形态、观念形态、行为形态等多方面展现出多元化的基因架构。而相对于中、东部地区的优势媒介资源而言,民族地区受限的区位因素和欠发达的经济基础导致新媒体发展并未有长足的进步。在一些偏远、落后的民族聚居区,新媒体的发展仅仅依靠有限的资金投入,在贫瘠的新闻土壤和恶劣的媒介生态中挣扎求存。

4. 与传统媒体的良性互动形成厚重的政治传播氛围。以报纸为例,基于网络平台的博客、微博、SNS、QQ等信息载体,已成为人们日常传播、获取信息、了解事件动态的新兴媒体。特别是随着网络带宽日益扩展、WIFI技术及3G手机被广泛应用,上网更少受到硬件和地域的限制,更多受众放弃报纸等传统媒体,转而选择新媒体作为自己传播、获取信息,了解事件动态,信息与观点的平台。新媒体的兴起使报纸等传统媒体遭遇到前所未有的危机,特别是2010年《纽约时报》停止出版纸质版后,有关报纸即将消亡的观点更加甚嚣尘上。以至于有人认为,报纸作为主要大众传播媒介的时代已经结束。虽说新媒体有传播速度快、信息量大等多种优点,但也有其难以解决的弊端,如新媒体信息量大但重点不明显、信息缺乏权威性、信息的可信度还是不如传统媒体等。这样看来,如报纸之类的传统媒体并不是永无翻身之日,其优势也是新媒体所不能比拟的。因此,需要将报纸与新媒体综合应用,发扬新媒体的特点与优势,报纸仍有其市场且不可替代。作为民族地区的报纸而言更要与时俱进,要起到传播政治文化的作用,在集合新媒体的优势下形成互动发展模式。具体而言可从以下几点入手:

(1)用可靠的信息树立报纸权威性。这要求记者在日常工作中一方面要维系各种人脉关系,促使这些人脉关系能够更好地转化为自己的信息来源,并形成强大而可靠的信息网络;另一方面,发挥报纸的优势,确保报纸信息的可信度和权威性。

(2)用深度报道克服信息传播的速度短板。新媒体的一大优势是传播速度快,快有利有弊,就其弊端而言,传播速度快意味着只报道最新发生的事件,但事件的经过、发生的原因等深层次的东西在新媒体中略显弱势,而报纸可发挥其特长,深入分析事件挖掘真相。

(3)用评论提高报纸吸引力。新媒体的评论多而杂,很多评论具有目的性或者攻击性,不具有参考价值。因此,报纸要通过高水平的评论,引导受众进行思考;特别是提高民族地区受众对报纸的吸引力。

(4)用跨媒体互动改善报纸传播方式。新媒体具有速度快、广覆盖、受众多等优势。因此,报纸在做好纸质媒体的同时,应加强跨媒体互动。首先,应开设自己的官方微博,在第一时间以摘要形式向受众报道即将刊登的重头稿件、重要消息,既可提高自身传播效率,又方便受众有选择地阅读,更重要的是可借此建立自己的忠实读者队伍。其次,报社应鼓励记者开设个人微博,使记者由一个个出现在报纸上的名字具化为受众的良师益友,记者也可通过新媒体发现线索、搜集材料、联系采访、了解受众兴趣点,从而做到写稿时有的放矢。第三,报纸应充分利用新媒体信息海量性的特点,一方面开辟网摘、网事等栏目,刊登有水平、有价值的网络言论;另一方面,可通过转载、集纳性报道等方式,丰富报纸内容,有效增加报纸信息量。

针对上述特殊社会生态,民族地区的新媒体政治传播研究这一话题应该直面的问题有很多,诸如突破新媒体政治传播在民族地区有而无力的瓶颈,减少新媒体政治传播在特定公众区域可能造成的逆反,利用新媒体形成民族地区政治文化表现的平台,利用新媒体加大引导民族地区公众政治关心领域的渗透功能,提升新媒体政治传播在民族地区的理性引导,通过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媒介资源整合形成民族地区政治传播的良性运动。不仅需要新媒体发展自己的优势,且还要发展新媒体的使用群体。因此,不仅仅要寻求即时的应对方法,更要找到长远的应对策略。

参考文献:

[1] [美] 李普曼. 舆论学[M]. 林珊,译. 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211.

[2] 沙莲香. 社会心理学[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387:69.

[3] [美] 亨廷顿. 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 王冠华,刘为,译. 北京:华夏出版社,1968:136.

第7篇:新形势下的社区治理范文

关键词:单位型社区;驻地单位;社区与驻地单位的关系;治理路径

中图分类号:C9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03-0067-02

一、当前形势:中国社会转型期

自从我国实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进入社会转型期,主要表现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国有企业重组改制以及政府职能改变。伴转型而来的是单位制社区治理体制解体、新型城市社区产生以及社区自治的兴起。从目前情况来看,我国社会转型并不是整齐划一、同步进行的,社会转型期中的城市社区结构有着复杂性、多变性特点。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新城区的建设、住房商品化以及房地产的发展,城市社会的居住空间、人员结构等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这使得我国城市社区建设呈现多样化,多种社区类型并存。

在我国城镇化发展的不断推进下,大量流动人口出现,使得社区成员结构出现了根本性的改变,社区成员已经不再是由原有的户籍居民和单位成员组成。基于此,赵毅旭提出了“社区成员主体”的概念,认为新时期社区成员,应该为社区管辖范围内的所有个体:“户籍居民、辖区单位、流动人口和那些与社区发生关系的所有组织和个人”[1],社区成员结构的根本改变导致了社区治理主体的改变,社区成员主体的多元性,导致社区治理主体呈现单一化向多元化发展的趋势。依据社区成员主体在社区治理中发挥的作用,我国城市社区类型主要有四种,“传统式街坊社区、单一式单位社区(单位型社区)、混合式综合社区、演替式城乡边缘社区”[2]。孙晓青认为,针对多种类型社区并存的特点,我国城市社区治理必须坚持“各治理主体和谐参与、分类治理的原则”,城乡边缘型社区(农村社区)依托城市化向传统城市社区发展,传统街坊社区通过改造向物业公司参与管理的混合式综合社区发展,最终形成业主自治型社区[3]。

由于历史的原因,使得单位制长期存在,对社区治理也有着深远影响。一些行政、事业单位以及国有大中型企业,由于地缘和人口的优势,形成相对独立、拥有强烈的单位特色的工作、生活区域,即典型的单位型社区。单位型社区建设和发展由于受到来自单位和社区双方的治理,其治理路径的选择,一直是城市社区治理的热点和难点之一。

二、单位型社区中的社区和驻地单位关系探源

所谓单位型社区,指一定地域的企事业单位、各种团体组织以及政府人员所组成的社会共同体,是基于地缘群体所形成的区域社会。对单位型社区的界定,主要是针对行政、事业单位以及国有大中型企业而言。在单位型社区里,社区文化几乎普遍为企业文化为基础依托,社区基础设施、管理经费几乎都来源于驻地单位[4]。

1.驻地单位为主社区为辅的依附关系

单位型社区,是基于社区单位制的解体成立的。1999年,党中央做出决定:“位于城市的企业,要逐步把所办的学校、医院和其他社会服务机构移交给地方政府统筹管理。独立工矿区也要努力创造条件,实现社会服务机构与企业分离”[5],社区治理的社会功能从单位中剥离出来,即社区治理单位制的解体。同时又指出“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逐步推进社会保障的社会化管理,实行退休人员与企业分离,养老金有社会服务机构发放,人员由社区管理”[5]。由企业单位所承担的医疗、养老、教育、住房、下岗职工再就业等社会管理和服务职能,转移给社区,形成了基于单位组织的新型社区,即单位型社区。

在单位型社区中,驻地单位仍然处于强势地位,掌握着大量的人力、资金等资源,在社区治理中占据主导,社区治理机构则处于辅助地位,这是历史造成的。在社区单位制时期,社区的出现是为了企业服务,是承担企业的社会服务和社会管理职能。社区的人员安排、经费来源完全依赖企业,形成了“强企业―弱社区”,社区的作用无法得到体现,社区的民间组织也比较少,主要是社区功能在单位制下无法实现市场化。随着国有企业的重组改制,企业单位把其社会职能剥离出来,转移给社区,但是由于地缘关系和空间限制,企业单位一直是社区成员中的主要主体。单位型社区的治理和建设,最终还要依托驻地单位的资源,主要表现在:社区建设和发展的资金来源于驻地单位;大部分社区的基础设施都是驻地单位提供;社区群众文化娱乐活动也依托驻地单位组织举办等等,社区自治需要调动广大社区居民的参与,这在单位型社区里,靠单位进行组织和调动,是非常便利的。这一切都说明,社区的资源掌握在谁手里,谁在社区治理和建设中拥有更多的决定权。

2.创新驻地单位和社区关系

驻地单位为社区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很多实惠,是单位型社区的主要治理主体和主要推动力量。驻地单位把教育、文化、卫生、养老、再就业等社会功能剥离,也是为了给企业减轻负担,更能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同时,驻地单位作为社区的成员,也会享受到社区治理带来的成效。目前,以社区为载体,要完全承担起驻地单位剥离的社会服务等管理职能,还存在经费、人员、等方面的障碍,社区有限的人力、资金和资源无法满足社区居民广泛而又日益高涨的各类社会需求,在很多层面仍然依靠驻地单位的资源。因此,有效的发挥社区驻地单位的资源优势和力量,整合社区资源,建立社区共治模式,需要重新理顺驻地单位和社区组织的关系。创新驻地单位和社区关系,就是积极肯定驻地单位为推动社区建设和发展所做的贡献的同时要避免驻地单位对单位型社区的强势影响。在单位型社区建设和治理的进程,社区居民对驻地单位、社区都有着深深的依赖,可以说社区成员生活在一种相互依赖的环境中。社区成员的需求和依赖关系的多样性,决定了社区治理需要多元社区主体共同参与的必然性,也是单位型社区向业主自治型社区转变的必然过程[6]。因此,我们应当明确驻地单位在社区建设中的主要责任,同时也要明确社区组织对驻地单位要促进服务,打造联手共建关系,形成利益共同体。基于公共利益和协调合作,应当建立社区共建共治模式,以社区组织为主、驻地单位为辅,有效整合社区所有资源,形成社区资源共享、社区共建。同驻地单位建立社区共建共治模式,关键在双向互动关系的建立,社区管理“单位化”,社区服务“社会化”。在社区共建共治模式中,扩展资助形式和内容,涵盖物质、精神方面,实现社区主体之间的良性互动。

三、单位型社区治理新路径探析

1.打造驻地单位“共驻社区,共建社区”的共建共治模式

单位型社区中,基于驻地单位对社区建设和发展的积极作用,纵向上推行“单位化”管理,实现驻地单位对自己管辖范围的区域社区管理;横向上推行“单位委员制”[7],扩大社区驻地单位范围,包括社区的一切机关单位、事业单位、大中型国有企业以及非公企业,扩大社区共建共治范围。发挥社区各驻地单位的优势资源,实现社区资源共享和多元互动,提高社区资源的共享利用率,打造驻地单位“共驻社区,共建社区”的单位型社区共建共治模式。单位型社区共建共治模式,社区治理主体是基于平等合作关系,通过适度分权以及协商合作,形成新型的社区管理体系。

2.增强驻地单位之外的其他成员主体的社区建设和治理参与意识

政府、驻地单位、社区组织、居民以及非营利性民间组织都是社区成员主体,通过强化民主意识,增强驻地单位之外的其他成员主体社区治理参与意识[8],构建社区建设和治理的多主体性,培育单位型社区的多元化治理,促进社区各主体之间的良性互动和信任平等合作关系,打造社区各主体间的沟通渠道和协调配合,实现“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改善单位型社区对驻地单位的依赖,逐步过渡到以社区组织为主导,各社区成员主体都参与的社区自治,实现彼此的共同目标和共同利益。

3.促进单位型社区向混合型社区转变

首先,通过社会人口的流动和房屋产权的商品化,促进单位型社区中的房屋产权变化,使社区居民构成和住房权属朝多元化转变,从社区人口结构变化、住房产权变化等地缘关系变化,促进单位型社区向混合型社区转变。其次,加强单位型社区的基础服务设施向外开放,实现社会共享,促进单位型社区由封闭排外走向开放。第三,通过培育社区居民自发成立的各种兴趣爱好团体组织,丰富社区居民精神文化生活,改变社区居民的社区交往方式,以及促进社区居民的社会归属感转变,使单位型社区在文化、娱乐以及精神方面复杂化[8]。第四,加快社会服务等职能的市场化进程,引进外来力量,通过竞争提高社区的服务水平。

总之,单位型社区的治理路径会随着单位型社区特征的消失而发生变化。

参考文献:

[1]赵毅旭.城市社区治理路径[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10.

[2]吴缚龙.中国城市社区的类型及其特质[J].城市问题,1992(5):24-27.

[3]孙晓青.城市社区治理模式变迁研究综述[J].商业时代,2009(16):10-11.

[4]黄洪斌.建设单位型社区不能不考虑的[J].社区,2002(7).

[5]中共中央关于国企改革和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Z].1999.

[6]毛子丹,柴彦威.中国城市单位社区治理模式转型路径及未来趋势――以北京市毛纺南社区为例[J].城市发展研究,2013,20(3):17-22.

[7]古蔺.驻地单位党代表参与社区管理[N].四川日报,2010-

12-02(10).

第8篇:新形势下的社区治理范文

“五一”黄金周长假刚过,区委、区政府就决定召开全区打黑除恶专项斗争会议,这是继全区政法系统开展思想纪律作风教育整顿活动,区人大对公安局工作进行评议动员会后,召开的又一次非常重要的会议。可以说,既是对打黑除恶专项斗争的安排部署会议,也是在全区政法系统思想纪律作风教育整顿工作成效检验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更是深入贯彻落实全国、全省、全市打黑除恶工作会议精神的重要会议。

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认真贯彻落实中央政法委和省委、省政府关于进一步深化打黑除恶专项斗争电视电话会议精神和决策部署,传达全市打黑除恶专项斗争会议精神,回顾总结2011年全区打黑除恶工作情况,结合全区社会治安实际,分析当前面临的形势,对下一步打黑除恶工作进行全面动员安排,并对禁毒工作和防范和处理工作进行再动员、再部署、再安排。刚才,立新局长通报了我区打黑除恶、禁毒及防邪形势,下面,我就市委常委、市公安局局长在全市打黑除恶专项斗争会议的上讲话精神作以简要传达,并结合我区实际就今后一个时期的打黑除恶、禁毒和防邪工作讲几点意见。

一、市委常委、市公安局局长在全市打黑除恶专项斗争会议上的主要讲话精神

4月29日上午,市上召开了全市打黑除恶专项斗争会议,市委常委、市委政法委书记,市委常委、市政府副市长,市委常委、市公安局东局长及市委政法委,各县区委政法委,公安局领导同志参加了此次会议。区委常委、区委政法委书记,市公安局副局长、区公安局局长代表我区参加了会议。市委常委、市公安局局长在会议上作了重要讲话。讲话内容共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回顾了过去一年全市打黑除恶专项斗争取得的明显成效。一是畅通信息渠道,广泛发动群众积极参与,形成了打黑除恶的良好氛围。2011年,全市公安机关通过设立举报箱,向社会公布举报电话等形式,广泛发动群众检举揭发黑恶势力犯罪线索。截止目前,全市共接到群众举报的黑恶势力犯罪线索20余条。二是责任明确,线索摸排工作全面展开。全市各级公安机关通过层层签订责任书,加强了对黑恶势力犯罪线索的摸排力度,多渠道收集掌握黑恶势力活动的新情况和新动向。确定恶势力犯罪团伙线索7条,涉案成员60余人,报请省“打黑办”核定6条,移交外地管辖2条,经查证不够恶势力标准的1条(分局侦办的杨万福、张元生案件),其中:省级挂牌督办2条,市级挂牌督办1条。三是打击深挖工作卓有成效,取得了阶段性战果。在古浪县打掉了以郭兴志为首的恶势力犯罪团伙,查明了该团伙涉嫌寻衅滋事、敲诈勒索、故意伤害、非法拘禁等违法犯罪事实,抓获涉案成员12人。

第二部分,分析了当前打黑除恶专项斗争面临的形势。我市的打黑除恶专项斗争虽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是,我们应当清醒地看到,我们还面临着非常严峻的形势和艰巨的任务,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和薄弱环节,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个别领导重视程度不到位,成效不明显。二是调查摸排工作不深不细,打黑除恶责任落实不到位。三是侦查和谋略水平不高,缺乏进取创新精神。四是部分办案人员工作方法欠缺,侦办能力不高。

第三部分,提高认识,强化措施,推动打黑除恶专项斗争向纵深发展。一是认清形势,切实增强打黑除恶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部署开展打黑除恶专项斗争,是党中央审时度势,为有效遏制刑事犯罪高发、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创造良好发展环境、加强政权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基础所做出的重大决策,具有重大的社会、经济和政治意义。开展打黑除恶斗争,不仅为我们创建“和谐”、“平安”、全面推进河流域综合治理奠定了良好的外部环境,而且也是对全市政法机关整体战斗力及广大参战民警政治觉悟和个人能力水平的最好检验。因此,广大政法干警必须要有以下“三个清醒的认识”。必须要清醒的认识到黑恶势力存在的客观性;必须要清醒的认识到黑恶势力的危害性;必须要清醒的认识到打黑除恶斗争的艰巨性。黑恶势力为了谋求生存和发展,一方面把触角伸向党和国家机关,编织关系网,寻求“保护伞”,甚至向基层政权领域渗透,极力捞取政治资本和政治地位;另一方面,通过各种渠道和手段,在党政机关极力寻找“代言人”插手政务,左右公务活动,达到为其所用的目的。特别是黑恶势力的“保护伞”,往往背景深厚,权大势众,干扰和制约政法机关的执法活动,给侦办工作带来诸多困难和重重阻力。二是加强组织领导,严格落实办案责任制度。政法各部门要严格落实“一把手”责任制,加强各部门的沟通协调,要努力形成党委、政府牵头,公安机关为主,检、法、司等有关部门协同作战,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三是严格落实黑恶势力日常摸排工作机制,狠抓调查摸底工作。四是坚持“露头就打、打早打小”的原则,主动进攻,始终保持对黑恶势力犯罪的高压态势。五是加强控制,严密防范。努力铲除其赖以生存的土壤。六是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措施。打防结合,标本兼治,是打黑除恶的治本之策。

二、充分认识和准确分析我区打黑除恶专项斗争面临的形势,进一步增强做好打黑除恶工作的自觉性

2011年,全区打黑除恶专项斗争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上级部门的帮助指导下,认真贯彻“严打”方针,向涉黑涉恶势力发起主动进攻,取得了打黑除恶专项斗争的阶段性胜利。去年6月份一举打掉了以为首的替人讨债、组织强迫妇女、寻衅滋事、故意杀人、重伤、轻伤多人的恶势力团伙,破获刑事案件19起,抓获涉案成员21人;10月份又一举摧毁了以查春堂为首的抢劫、敲诈勒索的犯罪团伙,查破抢劫、等刑事案件16起,抓获涉案成员8人。2011年全区打黑除恶工作名列全市第一。尽管全区打黑除恶专项斗争取得了阶段性胜利,但我们绝不能对社会治安形势盲目乐观。打黑除恶斗争仍然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打黑除恶专项斗争面临的形势还非常严峻。

一是黑恶势力仍然有滋生存在的土壤和条件。当前,全区社会治安形势总体是稳定和谐的,但是,由于当前经济体制的深刻变革、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动和利益格局的深刻调整等因素的影响,加之各类诱发违法犯罪因素的大量存在,恶势力团伙犯罪在我区仍然有一定的存在和活动空间。一些行业内以非法手段欺行霸市、强买强卖的问题比较突出,严重干扰正常的市场经济秩序。一些农村内宗族势力依仗户大人多,插手基层政权建设,干扰破坏政策实施,成为危害一方的乡匪村霸。一些娱乐场所治安秩序混乱,豢养“黑打手”、“黑保安”,还有一些从事“黄、毒、赌”等违法犯罪活动,严重影响社会稳定。

二是对黑恶势力的危害性认识不足。一些单位领导同志片面认为区属经济欠发达地区,不可能出现“黑社会”和“恶势力”,但从近几年的打击情况来看,虽然没有出现涉黑犯罪团伙,但“鱼霸”、“村霸”、“讨债公司”等形式的恶势力团伙犯罪都先后出现过,这充分说明区并不是“无黑可打”、“无恶可除”。对此,我们必须在思想上保持对黑恶势力的高度警惕,充分认识黑恶势力对党的基层政权的严重渗透性,对社会治安的严重危害性,对经济领域的严重干扰性和公平正义法治环境的严重破坏性,以对党和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对黑恶势力要敢打、真打、实打、严打,让黑恶势力无立足藏身之地。

三是黑恶势力违法犯罪线索摸排难度较大。由于黑恶势力犯罪有较强的组织性和隐蔽性,加之一些受害群众害怕打击报复,慑于其,不敢检举揭发黑恶势力违法犯罪线索,致使我们的工作找不到突破口。同时,也存在我们的办案人员责任心不强和方式方法欠缺,群众工作做的不够扎实,对黑恶势力违法犯罪线索摸排不深不细,浮在面上,影响了打击的实效。

四是协作配合力度不够。打黑除恶不仅仅是一个部门和一个单位的事,而是需要齐抓共管、打防并举的一项社会工程。但从打黑除恶专项斗争开展情况来看,打防脱节、各自为战的问题比较突出,没有形成合力,没有切实把打黑除恶综合治理的各项措施落到实处。

对于上述问题,我们务必要引起高度重视,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在这次打黑除恶专项斗争工作中认真加以改进和解决。

三、增强信心,狠抓落实,夺取打黑除恶专项斗争的全面胜利

党的十七大即将在今年下半年召开,河流域综合治理工作已经全面启动,第六届“天马”文化旅游节召开在即,开展好打黑除恶专项斗争,对于构建“和谐”、“平安”,维护社会稳定和改善发展环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根据中央和省、市关于进一步深化打黑除恶专项斗争的重要精神,毫不妥协地向黑恶势力宣战,夺取打黑除恶专项斗争的绝对性胜利,应重点抓好以下六个方面的工作:

一要在组织领导上再加强。强有力的组织领导是这场专项斗争取得成效的根本保障。为进一步加强全区打黑除恶专项斗争的组织领导,区委、区政府决定成立打黑除恶专项斗争领导小组,领导小组由区委常委、区委政法委书记同志任组长,区政府副区长同志和区公安局、检察院、法院主要领导任副组长,相关部门为成员单位,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区公安局。政法各部门也要成立相应专门的领导机构,加强对本部门打黑除恶工作的组织领导,努力形成党政牵头,各部门齐抓共管,全社会积极参与的打黑除恶工作格局,确保打黑除恶专项斗争的顺利开展。

二要在思想认识上再提高。继续开展打黑除恶专项斗争,其意义不仅为创建“和谐”、“平安”、全面推进河流域综合治理奠定了良好的发展环境,而且也是对全区政法机关整体战斗力及广大参战民警政治觉悟和个人能力水平的最好检验。因此,政法机关和有关部门在这场打黑除恶的专项斗争中,务必要充分认识黑恶势力存在的客观性、黑恶势力的危害性和打黑除恶斗争的艰巨性,宣传发动要大于往年,打击形式要多于往年,打击效果要超过往年。

三要在线索摸排上再深入。要本着“边打击、边排查、边深挖”的原则,始终把调查摸排工作贯穿于打黑除恶斗争的始终。政法各部门要结合各自工作实际,尤其是公安机关的各基层所队要把摸底调查,获取情报信息工作放在首位,紧紧围绕打击重点,充分依靠人民群众,多警种联动,主动与工商、税务、文化等有关部门取得联系,密切协作,按照职责分工,重点对工程、建筑工地、集贸市场、公共娱乐场所等容易滋生黑恶势力的场所进行深入调查摸排,及时掌握动向,尤其要对这几年来被打击处理过的黑恶势力犯罪团伙成员的现实表现、社会交往、经济来源、违法犯罪苗头进行全面细致的调查核实,建立工作档案,从中摸排黑恶势力犯罪的有关线索。监管场所要在在押人员、戒毒人员中开展深挖黑恶势力犯罪线索工作,力争为侦查办案单位提供一批有价值的情报线索,扩大战果。要按照“有黑打黑,无黑除恶”的要求,有针对性地做好防范工作。总的要求是信息摸排工作要实行责任制,摸排工作责任到人,对摸排工作不认真、不细致,对黑恶犯罪活动排查不力,发现不了,或者发现后隐瞒不报,不及时打击的,由上级公安机关根据举报打掉黑恶势力的,依据有关规定,对相关单位主要负责人要进行严肃处理。

四要在协作配合上再强化。继续开展打黑除恶专项斗争,涉及的单位多、领域广、情况复杂。各单位要在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加强与检察机关、人民法院的协作配合,在侦查办案阶段,可视情况适时邀请检察机关的批捕和部门提前介入,给予必要的支持,加快办案进度。在公安机关内部,各单位、各警种之间也要加强协作,充分发挥各自的特点和优势,多警联动、协同作战。对工作消极、互相扯皮,协作配合不力,致使工作不落实的,将严肃追究相关领导和人员的责任。

五要在打击实效上再增强。政法各部门在打黑除恶斗争中要始终保持对黑恶势力主动进攻和高压打击态势,要继续贯彻“打早打小、露头就打,除恶必尽”的方针,坚决铲除黑恶势力滋生的土壤,要加强对多发性、团伙性案件和突出治安问题的打击整治力度,把黑恶势力消灭在萌芽状态,防止其坐大成势,形成气候,危害一方。对团伙抢劫、盗窃、扒窃、敲诈勒索、聚众斗殴和黄赌毒丑恶现象等违法犯罪要高度重视,及时查处,严厉打击。对强卖强买、欺行霸市、欺压群众、群众反映强烈的恶势力团伙苗头性违法犯罪活动要毫不手软,重拳出击。要对已经发现的黑恶势力及时挂牌督办,打破常规,集中攻坚,找准战机,果断出击,力争将团伙成员全部抓获归案,查明其全部违法犯罪事实,防止遗漏重大案犯和重要犯罪事实,彻底摧毁黑恶势力犯罪的组织体系,坚决查封、扣押、冻结和罚没黑恶势力全部违法犯罪所得,彻底取缔其用于非法敛财的经济实体,摧毁其滋生蔓延的经济依托,防止其死灰复燃。要加大涉黑涉恶案件的挂牌督办力度,必要时要报请上级政法部门实行指定管辖、异地用警、异地审判。在黑恶势力犯罪案件查办过程中,要增强深挖“保护伞”的意识,主动发现“保护伞”的线索,坚决一查到底。对于那些虽然不是“保护伞”,但与黑恶势力有牵连,给黑恶势力活动提供便利,通风报信的党政干部,要依法依纪严肃处理,绝不姑息迁就。

六要在工作机制上再创新。打击黑恶势力犯罪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必须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坚持综合治理,把集中打击与经常性打击结合起来,把治标与治本结合起来,积极探索和构建打黑除恶的长效工作机制,逐步把打黑除恶工作经常化、规范化。要把打黑除恶作为创建“平安”的一项重要内容,纳入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考核中,严格实行领导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政法各部门“一把手”要切实负起责任,亲自抓部署、抓指导、抓检查、抓落实。要建立完善涉黑涉恶情报信息搜集研判机制,加强对黑恶势力犯罪特点和规律的分析研究,提高对黑恶势力的发现和掌控能力。要进一步加强打黑除恶专业队伍建设,按照政治坚定、素质过硬、作风优良、纪律严明、执法公正的要求,配齐配强打黑除恶的拳头力量。要认真落实打黑除恶的执法责任制,严格按照打黑除恶工作的有关法律、法规开展工作。在专项斗争中,要用足用好现行法律,既要防止将黑恶势力作为一般刑事犯罪或治安案件来对待,也要防止为“扩大”成果将一般刑事犯罪作为黑恶势力犯罪来处理。对于重大的黑恶势力犯罪案件,公、检、法部门要及时召开案件协调会议,研究解决存在的问题,加快办案进度,保证办案质量,形成打击合力,做到对涉黑涉恶快侦、快诉、快判,实现打黑除恶专项斗争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统一。要充分发挥打黑除恶专项斗争群众路线的优势,进一步做好群众的发动工作,运用多种措施,调动广大人民群众自动参与打黑除恶的积极性,努力形成黑恶势力人人喊打的浓厚社会氛围。

四、关于禁毒工作及防范和处理问题

区上于今年1月31日召开了创建“无毒区”动员大会,会上,区委、区政府与有关部门和各乡镇、街道签订了禁毒责任书。2月9日又召开了政法工作会议,对禁毒和防邪等工作进行了全面安排部署,并与有关部门和各乡镇、街道签订了防邪责任书。4月13日区上专题召开了防范处理“门徒会”等冒用宗教名义组织专项整治动员大会,今天,借此机会,区委、区政府再次对禁毒和防邪工作进行要求,大家务必要高度重视,并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圆满完成各项目标任务。

今年省委、省政府与我区签订的禁毒责任书明确要求,我区要实现“无毒区”创建工作。纵观我区的毒情形势,区上确定的重点整治的7个街道、6个乡镇、9个社区和17个村是我区禁吸戒毒的主战场。我们务必要紧紧抓住关键点,统一思想,攻坚克难,圆满完成2012年创建任务。一是要进一步深化禁毒宣传和预防教育。始终把预防教育作为禁毒工作的治本之策,要紧紧抓住全民禁毒预防、青少年禁毒预防和高危人群禁毒预防三个层次,创新思路,丰富内容,不断增强禁毒宣传教育的科学性、广泛性、针对性和实效性,在全社会形成坚决抵制、参与禁毒斗争的良好社会氛围,进一步增强全民禁毒意识,基本杜绝新吸毒人员的滋生。二是要充分利用强制戒毒、劳教戒毒等各种手段,最大限度地收戒、治疗吸毒人员,进一步落实和创新帮教措施,积极探索禁吸戒毒工作新路子,加强吸毒人员动态管控机制建设,努力探索建立集强制脱毒、身心康复、融入社会功能于一体的戒毒康复新模式,有效解决吸毒成瘾者戒断巩固难、复吸率高的问题,推进禁吸戒毒工作向纵深发展。三是要紧紧抓住我区外来人口贩毒,涉及“百号”犯罪及黄羊、张义,谢河等乡镇农民私藏、贩卖鸦片和加工制造等犯罪问题,分析研究制贩毒活动的新动向,建立多部门协作,多警种联动的堵源截流工作新机制,有效阻断流通渠道。要以打击制贩毒集团和网络为重点,积极开展禁毒严打斗争活动,力争突破一批大案要案,摧毁一批贩毒网络,抓获一批毒枭,切实打出声威、打出成效。

第9篇:新形势下的社区治理范文

       这次全区政法综治工作会议是在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和中央、省、市政法工作会议精神,认真落实全区三级干部会议精神,掀起百强攻坚新高潮的形势下召开的。刚才xx书记作了一个很好的报告,对我区去年的政法综治工作作了实事求是的总结和回顾,客观分析了我区政法综治工作所面临的形势,安排部署了今后一个时期的政法综治工作。同时,表彰了一批政法综治工作先进集体和个人。会议开得很好。

      过去的一年,政法部门在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在上级业务部门的具体帮助指导下,忠实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紧紧围绕全区“12345”经济发展战略,努力实施打造平安城区工程,深入开展“三打三防三创”活动,抓创新、争一流,出色地完成了各项任务,有力地维护了社会稳定。可以说,去年我区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能够健康快速发展,社会政治大局能够保持持续稳定,与政法机关的努力是分不开的,与大家的辛勤工作是分不开的。借此机会,我代表区委、区人大、区政府、区政协向今天受到表彰的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表示热烈的祝贺,向全区广大政法干警和奋战在政法综治一线的各级领导干部表示亲切的慰问和崇高的敬意!

      经济要发展,稳定是前提。做好新一年的政法综治工作,意义十分重大。关于政法综治工作的总体部署和要求,xx同志已经讲了很好的意见,我完全同意,希望大家认真贯彻落实。下面,我再强调三点意见: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进一步增强工作责任感

      全面加强政法工作,进一步搞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切实维护社会稳定,是贯彻十六大精神、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必然要求。实践证明,政法工作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每一项工作,都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密切相关。通过防范和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维护社会治安秩序和市场经济秩序,就能有力地推进先进生产力的发展;通过加强法制教育和道德教育,扫除各种社会丑恶现象,抵制腐朽思想文化,不断铲除其借以滋生的土壤,就能有效地促进先进文化的传播;通过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措施,切实保护人民生产财产安全,为广大群众安居乐业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就能更好地实现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政法综治部门要自觉而坚定地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面贯彻到政法工作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各项工作中去,进一步增强做好政法综治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具体来讲,必须增强“三种意识”。

一是增强忧患意识

       去年,我区的政法综治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必须清醒地看到,当前,影响我区社会稳定的因素仍然存在,人民内部矛盾和社会热点问题较多,一些地方社会治安面临的压力还相当大。特别是要实现创建平安城区这个总体目标,还有许许多多艰苦细致的工作要做。对此,我们要居安思危,增强敏锐性、警惕性和前瞻性,确实做到警钟长鸣,有备无患。广大干部一定要坚决克服松懈情绪,克服工作一般化倾向,抓住工作中的薄弱环节,以只争朝夕、刻不容缓的紧迫感,用创新的思路、坚定的决心、坚强的毅力、过硬的措施,加大“打防”力度,全力维护社会稳定。

二是增强大局意识

      政法综治工作职能多、战线长、任务重。只有团结协作、互相支持、协同作战,才能形成整体优势,取得最大的工作效能。要强化党的观念,自觉接受党的领导。政法委是党委的重要职能部门,是党对政法工作实施领导的具体组织形式和工作渠道,代表党委领导政法各部门。政法各部门要进一步增强党的观念,自觉把政法工作置于党的绝对领导之下,重大事项、重要案件和事件,要按有关规定及时向党委、政法委请示报告,自觉接受领导。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各项工作都要服从和服务于发展这个大局,政法工作也不例外。政法部门要围绕“三干会”和“两会”确定的目标创优服务,为全区经济和社会发展保驾护航。同时,政法委要继续加强自身建设,充分发挥职能作用,积极支持政法部门依法行使职权,为他们搞好服务。

三是增强执法为民意识

       政法机关必须进一步端正执法思想,强化“宗旨”意识,在提高为民服务水平上下功夫、见成效。要进一步加强和规范执法工作,继续加大执法检查力度,严格执行执法责任制和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制,保证各种执法规范的进一步落实,进而做到“立警为公、执法为民”。

二、与时俱进,开拓进取,进一步树立政法综治工作新理念

      2004年我区的政法综治工作要始终体现与时俱进的要求,重点做好三个“创新”。

      一是思想观念的创新

      稳定工作具有全局性、广泛性,必须克服狭隘的、片面的稳定观,树立全面的、整体的稳定观,把维护稳定工作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和文化建设之中,有效地改善社会治安环境和经济发展环境、文化环境,实现社会的和谐稳定。

      二是工作方式的创新

      政法综治工作是一项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动态性很强的系统性工作。做好此项工作,必须在工作手段和方式上有所创新,对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方法要予以继承和发扬,对不适应形势的工作方法要及时改进,同时积极探索新的方法、途径和经验。要强化对现代化手段的开发和运用,加大对科技创新成果的推广和使用力度。比如,做好治安防范工作要在人防、物防的基础上,提高技防的科技含量,逐步建立现代化的防范体系。

       三是机制的创新

      刚才,国斌同志在工作报告中讲到,今年要建立、完善和实施“六大机制”。我们说,一个好的工作想法、好的工作方式,如果没有一个强有力的制度或机制作保证,那么,再好的想法和工作方式也只能是说在嘴上、写在纸上,失去实际意义。为此,要紧紧围绕今年全区政法综治工作目标和任务,按照全区三级干部会议精神要求,大胆探索、大胆实践,建立能够保持社会长期和谐稳定的工作机制。通过制度建设和机制创新,不断实现政法综治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长效化。

三、加强领导,狠抓落实,进一步推进政法综治工作再上新台阶

      今年,我们提出要进一步打造“平安城区”。同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对政法综治工作也提出了新的目标和新的要求。我们必须进一步加强领导,转变作风,确保各项工作任务落到实处,为经济和社会发展创造良好的治安环境。

一是提高效率,切实转变工作作风

       要把提高工作效率作为工作的重点,克服只求过得去不求过得硬的一般化的工作态度,扎实工作,狠抓落实。各级领导干部和广大政法干警既要到决策落实好、工作成效大、群众评价高的地方去总结经验,更要勇于到群众意见大、决策落实难、工作进展慢的地方去打开局面。只有这样,我们的各项工作才能真正落到实处,才能不断跃上新的台阶。

二是坚持打防并举,切实维护社会稳定

      要紧紧围绕创建“平安城区”工程这一目标,落实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各项措施,切实加强对敌斗争,严厉打击民族分裂、宗教极端势力和暴力恐怖势力的分裂破坏活动,继续深化与“法轮功”邪教组织的斗争;严厉打击刑事犯罪,始终保持对各类违法犯罪活动的高压态势;积极预防,妥善认真地化解各类矛盾纠纷;坚持“打防结合,预防为主”,积极探索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预防和减少犯罪的多种实现形式;依法打击经济犯罪,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供强有力的法治保障。

三是围绕创建平安城区,切实夯实基层基础工作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是稳定社会治安的根本措施,是长治久安的治本之策。今年,我们要力争在建立健全基层综治组织的基础上,建立健全三种机制。

      基层创安的长效机制:就是要加强街道综治力量,健全和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把城乡的稳定防范工作做深做细。

      目标管理的责任机制:就是要求各级党政领导要切实担负起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第一责任人的重任,按照综合治理目标管理责任书的要求,全面落实综治各项措施,广泛动员全社会齐抓共管,形成综合治理的合力;

      齐抓共管的监督机制:就是各单位、各部门在抓好共同责任的基础上,要结合自己行业特点和参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的职责要求,落实好部门责任,做到综合治理工作与本部门业务工作同部署、同检查、同奖惩。同时,还要提高防范意识,看好自己的门,管好自己的人,办好自己的事,矛盾自己化解,漏洞自己堵塞,防止发生刑事犯罪和重大治安问题,共同把我区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各项工作抓紧抓好。

四是坚持以人为本,切实提高队伍的整体素质

       近年来,我区政法部门始终坚持一手抓维护稳定,一手抓队伍建设,在引深“双争双创”和“树标兵”活动的基础上,去年以来又开展了“公正执法树形象”活动,政法队伍的整体素质有了明显提高,涌现出了一批先进集体和个人。但是,面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面对日益复杂的斗争形势和繁重艰巨的任务,面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不良社会风气和思潮的冲击与诱惑,加强队伍建设还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为此,政法各部门要不断提高广大干警的业务素质,增强政法干警适应各种复杂环境的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提高广大干警的整体素质和战斗力。

       同志们,今年的政法综治工作的目标已经确定,任务十分艰巨。政法机关和各单位、各部门要以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结合工作实际,树立科学的发展观,振奋精神,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努力打造平安城区,为我区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全面发展,创造一个更加安定团结的社会政治环境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