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基层社会治理成效范文

基层社会治理成效精选(九篇)

基层社会治理成效

第1篇:基层社会治理成效范文

曾强调,“社会治理的核心是人,重心在基层,关键是体制机制”。基层社会的治理是国家进行治理体系构建的重要之组成部分,国家的治理体系以及治理能力的现代化,首要的是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新冠肺炎疫情漫延全球,被列为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遭遇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公共卫生事件。如何有效应对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是对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一次大考。在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经过全国上下广大人民群众艰苦卓越的努力,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战略成果。我县处于新冠疫情发生的“震中”,在这次抗击疫情的斗争中,广大党员群众闻令而动,克难向前,谱写生动的抗疫之歌。

一、疫情防控中基层社会治理实效凸显

面对突然而来的新冠疫情,各级党组织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团结带领广大人民群众,以防控为重点,以救治为前提,成功打赢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  

(一)基层党组织发挥战斗堡垒作用。重点体现在三个方面,发挥战疫的统筹作用。建立健全疫情防控网络、风险评估机制,如***还建立了“早碰头、午研议、晚部署”的会商机制,统筹部署、安排、调度本辖区疫情防控工作;发挥战疫的指导作用。结合各镇各村实际,有针对性的指导下级基层党组织如何开展疫情防控,让下级基层党组织有方向、有目标、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发挥战疫的督导作用。成立专班,督导下级党组织有序开展疫情防控工作,确保指挥部的各项指令贯彻落实到位。如孝昌县委派出县政协主要领导坐镇白沙,对白沙的疫情防控进行精准指导和督导,取得了很好的抗疫效果。

(二)广大党员干部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在危机生命的重大公共卫生事件面前,党员干部没有退却,勇战抗疫一线,表现出了党员干部为了人民生命安全不怕牺牲的党员本色,带头参加宣传发动、交通阻隔、体温测量、物资代购等,还有的隔离在本地的党员干部实行“双报到”制,如隔离在白沙的党员干部22人,主动到各党组织报道,积极参加基层抗疫,他们为疫情防控在黑夜中坚守,在风雨中前行,在危险中筛查,在疲惫中战斗,充分发挥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

(三)社会群体发挥防疫协同作用。各基层党组织因地制宜,充分发挥本村村务监督委员会、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民合作组织和其他经济社会组织、新乡贤等特殊群体作用,引导他们成为抗疫先锋。充分发挥社会群体的权威作用、影响作用、党员干部联系群众的纽带作用,让社会群体带头和带领群众积极参与疫情防控工作,取得了很好的作用。如***五四村积极发挥新乡贤“五老”、市场主体的示范引领作用,为疫情防控作出了积极贡献。

(四)全社会主动配合形成快速阻隔作用。预防是疫情防控最经济最有效的健康策略,各基层党组织立足更精准更有效防控,全社会积极参与、主动配合,从最初的粗放式阻隔到各村指定唯一通道的硬物理隔离,没有一个环节、一个举措不体现在快速、高效上。正是由于全社会参与,隔离阻断快速、高效,才能很好的防止疫情扩散,为战疫情成果取得了积极性作用。

(五)创新方式发挥宣传实效作用。在这次疫情防控的宣传过程中,发扬传统方式、创先新方式,取得很好效果。采取新媒体宣传。通过网站、微信、短视频宣传,特别是运用支部微信群、村级微信群,制作朗朗上口的短视频宣传取得很好实效;采取新方式宣传。通过流动音响、敲打小铜锣、“零点行动”等方式清晨和晚上宣传,宣传实效更加;发扬传统宣传方式。村村响由指导时间播放改为全天候播放,各项防疫命令张贴全覆盖,测温家家走、宣传家家到等,从群众的配合程度看,宣传效果良好。

二、从疫情防控看基层社会治理的短板

在整个防疫过程中,基层社会治理出现了很多值得肯定和推崇的做法,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也暴露出了一些短板和问题。

(一)从党组织的战斗堡垒看,有些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发挥不强。自身能力不够,平时学习不足,缺乏应急事件发生时的驾驭能力和统筹能力;做群众工作方法不多,仅局限于简单粗暴的工作方法,缺乏细致暖心的工作技巧;模范作用发挥不够,不能以身作则,缺乏以身示范的勇气。

 (二)从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看,模范作用随着抗疫时间的延长逐渐弱化。在日常检测方面,开始检测工作有序开展,随着时间的延长,体温检测不到位,出现登记多、测温少现象;在志愿服务方面,有的党员在志愿初期,热情高涨,随着时间的延长,志愿热情逐渐减弱,有的出现有偿志愿现象;

(三)从群众对疫情的配合程度看,存在着良莠不齐现象。在疫情防控工作中,存在着极少数不配合行为,在防疫举措上不够配合。仍然存在人员聚集聊天、不带口罩、甚至聚集打麻将等现象;在隔离点的设置上不够配合。认为密接者隔离点设立在那里,就是把病毒带到了那里,存在不支持、不配合现象;在救灾物资分发上不够配合。少数群众对救灾的性质不理解,导致救灾物资难以发放到位,存在着发放救灾物资后,与疫情防控对着干现象。

(四)从各乡镇的基础设施看,抗疫条件严重不足。物资储备不足。存在口罩、防护服、消毒液、隔离点床被等严重不足现象;硬件不足。在这次疫情救治过程中,充分暴露出乡镇卫生院在医疗技术设备、发热病人留观点病房、医护车辆等方面不足的现状;医护人员及医疗技术水平欠缺。难以适应基层卫生院应急处突的技术需求和技术力量支撑,为基础卫生院分诊、救治带来新的挑战。

三、提升基层社会治理的建议

基层社会治理是国家社会治理的前檐和最后一公里。为了切实提升基层社会治理,补短板、堵漏洞、强弱项,必须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一个相辅相成的有机整体,治理体系是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制度保障,治理能力现代化是治理体系的效能体现。

(一)进一步完善基层社会治理模式。社会治理体系的完善需要建立多种体制机制共存,建立完善基层社会治理的党委领导机制。乡镇党委和村级党组织是党在农村的基层组织,村党组织全面领导村民委员会及村务监督委员会、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民合作组织和其他经济社会组织。必须把基础党组织建成坚强战斗堡垒,把党的领导建成基层社会治理的组织保障。,建立完善基层社会治理的社会协同机制。建立以基层党组织为领导、村民自治组织和村务监督组织为基础、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合作组织为纽带、其他经济社会组织为补充,妇联、团支部、残联、新乡贤参与的社会协同机制,实现社会治理成果共建、共治、共享。建立完善基层社会治理的公众参与机制。实践表明,单纯依靠党委领导、行政执行无法有效解决处于政府治理体系末端的乡村治理问题,必须构建群众动员机制,增强社会号召力,组织调动村民的主体作用,激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引导他们逐渐成为基层社会治理的主体,这是村级治理运行过程中的核心机制。建立完善基层社会治理的法制保障机制。依法治国是国家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健全社会公平正义的法治保障制度,可有效推进基层社会治理。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让人们在法律的保护下生活和开展工作;引导人民自觉遵守法律,做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教育人民在基层社会治理中坚持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彰显法律威严。

二是提升基层党组织的治理领导能力。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必须增强“四力”,加快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在基层治理中,村级党组织应该充分发挥政治领导作用,全面领导村民委员会及村务监督委员会、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民合作组织和其他经济社会组织。组织动员群众,借鉴现代治理理念和工具,完善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模式。同时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当前乡村治理所面临的核心问题,不是做什么,而是如何做。

三是提升社会群体的治理协同能力。引导社会群体学习基层社会治理知识,积累社会治理经验,以真情推倒心理围墙,以坦诚架设心灵桥梁,以热心缩短心理距离,加大群众凝集力,引导他们坚持规则治理与价值引领的融合,积极参与社会治理,建立社会协同机制,发挥其在自主治理、参与服务、协同管理等方面作用,加大社会群体在品行上、思想上、经济上、志向上的帮扶力度,凝聚全民形成积极向上的正能量的共识。

第2篇:基层社会治理成效范文

--在全市平安建设现场会上的讲话

同志们:

这次会议是经市委常委会研究决定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上午,与会代表参观了基层基础工作搞得较好的××区××办事处、××区××办事处××社区、××区××办事处××社区、××区××办事处××社区、××区××办事处××社区、××区××镇。下午,命名了一批平安街道(乡镇),××区、××区、××区、××县、××区××办事处、××市××镇作了经验交流发言。会议规划明确了我市平安建设的奋斗目标,就是通过五年的努力,使全市政治更加稳定、社会更加安定、秩序更加良好,“平安城市”建设达到新水平。力争实现“五个明显提高”、“五个稳中有降”、“五个防止发生”,把我市打造成平安之市、首善之区。

过去的三年,我市以“平安城市”建设为载体,全面构筑“六大网络、五大系统、四大机制”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大力夯实平安建设的基层基础,着力解决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突出问题,进一步营造“居住在××、创业在××、平安在××”的良好环境,形成了上下齐动、各方参与平安创建的浓厚氛围,初步实现了“五个明显”的目标,有力地维护了社会和谐稳定,促进了经济社会协调快速发展。夯实基层基础工作,是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各项措施,促进平安建设深入发展,确保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确保社会长治久安的重中之重。下面我就进一步抓好基层基础工作,讲几点意见:

一、要认清形势,充分认识加强基层基础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基层基础是平安建设的根基,是推动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石。“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基层不强,人祸难防”。平安建设要有大的进步,社会治安要有明显的改观,基层基础建设必须先行。具体讲,必须认清四个需要:

(一)加强基层基础工作,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当前,我市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社会政治和治安大局保持稳定,人民群众安居乐业。但是,要清醒地认识到,我们正处在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在当前和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矛盾和问题将更加复杂、更加突出,集中表现在:由于一些地方经济落后,群众文化生活条件较差,封建迷信活动、陈规陋习、社会治安问题比较突出;由于社会保障体系不够健全完善,随着城市就业压力的不断加大,致使社会矛盾凸显,刑事犯罪、突出治安问题呈现多发、高发态势;由于社会利益关系的复杂性、价值观念的多样性、人财物的流动性、信息传播的便捷性进一步发展,社会管理基础薄弱、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的矛盾更加突出。在这种形势下,要完成改革发展的繁重任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必须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正确处理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稳定。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深入开展平安建设,进一步提高工作水平,从更广的范围、更高的层次加强基层基础工作,推动平安建设各项措施在基层的落实,为我市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治安环境。

(二)加强基层基础工作,是社会和谐稳定的需要。平安是和谐的前提和基础,没有平安,就没有和谐,筑牢平安建设基层基础,有利于平安建设的深入发展,有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牢固树立“抓经济促发展是政绩,抓稳定促平安也是政绩”的思想,充分看到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所带来的巨大政治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进一步加强基层基础工作,在打击、防范、教育、管理、建设、改造等环节上进一步深化平安建设工作,全面落实各项工作措施,切实解决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一些深层次问题,努力营造团结和谐的政治环境,安全稳定的治安环境,公平竞争的经济环境,规范有序的法制环境,安居乐业的生活环境,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打下良好基础。

(三)加强基层基础工作,是增强群众安全感的需要。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广大人民群众求富裕、盼平安的愿望十分迫切,对生产生活环境安全的要求越来越高。深入开展平安建设,有效化解各种矛盾纠纷,防范和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维护良好的社会治安秩序和市场经济秩序,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基本要求。而经济利益和经济形态的多元化,带来了社会治安的日益复杂化,社会生产要素的流动性,增强了治安防控工作的难度,原有的社会管理机制明显弱化,新的社会管理机制又未有效建立,使各类违法犯罪有了可乘之机,给群众安全感带来了冲击。从我市近年来一些典型案例和发案原因分析看,除传统原因外,相当一部分案件的发生与基层组织作用发挥不够,基础防范措施不够健全有关。如果不切实加强基层基础工作,就无法切实解决刑事发案高位运行的态势,就无法切实增强群众的安全感。为此,各级各部门必须采取有力措施,加强基层基础建设,认真解决平安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让从业者舒心、安心、放心地创业,让企业放手、放胆、放量地发展,真正使平安建设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保障工程,成为维护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为人民群众所期盼的民心工程,成为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基础工程。

(四)加强基层基础工作,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需要。国泰才能民安,安居才能乐业。富裕与安定是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致富与治安是领导干部义不容辞的政治责任;保障人民群众最基本的生命权、生存权、发展权,是对执政党执政能力的实践检验。科学发展观要求在推进经济发展的同时,必须更注重社会事业的发展,始终保持良好的社会秩序,在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同时,必须维护好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基层基础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只有切实加强基层基础建设,才能有效预防各类案件的发生,保障人民群众安居乐业,实现人民群众的最根本利益,这是提高基层党组织执政能力的重要任务。开展平安建设,夯实基层基础是市委、市政府抓稳定、保平安,增强党的执政能力的重要决策,是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扩展范围、提高层次、明确载体、增强实效的新举措。各级各部门要找准平安建设与经济建设的结合点和切入点,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高度,进一步增强搞好平安建设基层基础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切实担负起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维护社会长治久安,保障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的重大政治和社会责任。没本文来源:文秘站 有平安,就没有发展;没有平安,就会失去民心,失去党执政的社会基础。为此,我们要从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目的出发,进一步加强对敌斗争,积极化解矛盾纠纷,努力维护社会稳定,始终坚持”严打”方针不动摇,有效打击有组织犯罪、黑恶势力犯罪、严重暴力犯罪、“两抢一盗”等多发性犯罪、严重经济犯罪,深入开展禁毒斗争, 切实加强对突出治安问题和区域的整治,以打促防、以防促治、以治促稳,筑牢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努力提高维护社会稳定、驾驭社会治安局势的能力,为人民群众安居乐业,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创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二、强化措施,稳步推进基层基础工作

强化基层,夯实基础,是平安建设的永恒主题,也是平安建设各项措施能够真正落实的前提。抓基层基础,就是要抓好基层组织建设、长效机制建设、基层防控体系建设和“社会人”的管理,切实解决体制、机制性束缚、保障性困扰和基础性问题。具体讲,要从四个方面下功夫。

(一)要在基层组织建设上下功夫。要整合基层维护社会治安和社会稳定的力量,形成以基层党组织为核心,基层政法综治组织为骨干,基层群众自治组织为基础的平安建设工作网络,筑牢维护社会治安的第一道防线。一要强化基层党组织建设,夯实平安建设的组织基础。要进一步加强街道(乡镇)和社区(村)党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党的基层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采取有效措施,夯实平安建设的组织基础。在基层党组织的领导下,整合社会资源,有效协调利益关系、化解矛盾纠纷、为民排忧解难、服务经济发展,带领人民群众参与平安建设。要通过深入开展平安街道(乡镇)、平安社区(村)、平安单位、平安校园、平安企业等基层创建活动,推动各项工作措施在城乡基层单位的落实,积小安为大安。二要强化基层政法、综治组织建设,夯实平安建设的工作基础。要进一步加强乡镇(街道)政法委、综治办建设,强化乡镇(街道)综治办的职能,配齐、配强综治、维稳专职干部,保证人员的相对稳定。要重点加强”两所一庭”建设,从力量配置、办案经费和基础设施建设上给予必要的保障,特别要夯实公安基层基础,实现警力下沉,警务前移,逐步加强刑侦、禁毒、巡逻和基层派出所等实战单位力量,创新专业打击工作思路,研究制定统一的警力配置标准,构建警力资源数据库和管理平台,建立科学的警力配置机制,优化队伍结构,提高整体战斗力。在乡镇、街道机构改革中,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力量只能加强,不能削弱,要充分发挥基层政法、综治组织在平安建设中的骨干作用,加大对基层政法、综治干部的教育培训力度,不断提高其政治、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加强基层政法、综治队伍思想政治建设,进一步牢固树立执法为民的思想,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夯实平安建设的工作基础,努力维护社会治安。三要强化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建设,夯实平安建设的群防基础。社会治安不能只靠政法、综治部门”单打独斗”,要充分发动群众、依靠群众,牢固树立”警力有限,民力无穷”的观念,着力解决基层”有人抓、有人管”的问题,切实整合人力资源,进一步加强治保、联防、调解、帮教等群众自治组织建设,完善专群结合的工作制度,按照责权利相统一、专兼职相结合的原则,进一步壮大群防群治队伍,夯实平安建设的群防基础;要试点和推广在社区(村)建立综治办的做法,最大限度地整合基层社会管理资源,提高基层维护社会治安的能力;要加强对群防群治队伍的管理和培训工作,明确职责,严明纪律,确保各种群防群治队伍充分发挥作用,把治安防范的触角延伸到社区、延伸到村寨、延伸到人民群众关注的每个环节。

(二)要在基层长效机制建设上下功夫。平安建设是一项长期工作,既要持之以恒地抓,又要有长效机制作支撑,要通过机制建设保证各项措施能够落实到基层,落实到具体工作中。一要加强和完善责任保障机制。各级各部门要严格实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责任制,要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的战略高度,层层建立领导责任制、部门责任制和单位责任制。围绕平安建设的目标任务,完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责任状,真正把平安建设的各项任务落实到基层,落实到部门(单位),落实到责任人,实行工作、责任和考核捆绑,让领导、单位和个人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增强责任意识,为平安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和支持。二要加强和完善奖惩激励机制。要把基层基础工作的成效作为检验各级各部门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的重要标准,列入干部考核评价的主要内容;要推行绩效考核,科学评价基层政法综治干部工作实绩,建立基层奖勤罚懒、奖优罚劣的激励机制,要建立提拔任用干部的导向机制,今后提拔任用干部要向基层倾斜,从基层选拔优秀人才,使想干事的人有机会,能干事的人有平台,干成事的人有地位。要重视基层政法综治干部的首创精神,及时推广和总结成功经验,把立功授奖的名额向基层倾斜,加大表彰奖励力度,及时表彰基层基础工作突出的先进单位和个人,充分调动广大干部群众履行职责和参与平安建设的积极性。三要加强和完善经费保障机制。要建立以政府财政为主导,分级负责与市场运作相结合的投入机制,保证基层平安建设的必要经费。市财政在每年××万平安建设专项工作经费基础上,根据经济社会的发展情况保持适度增长;各级政府也要将平安建设专项经费真正纳入财政预算,逐步建立投入增长的财政保障机制,做到根据工作需要逐步增加。要完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群防群治经费保障机制,本着“谁受益,谁出资”和“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原则,解决基层群众自防自治队伍所需经费的不足,确保基层群防群治工作正常有效地开展。

(三)要在基层治安防控体系建设上下功夫。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是强化基层,夯实基层的关键。各级各部门要在继续推进“六大网络、五大系统、四大机制”建设的基础上,深入推进基层治安防控,把治安防范措施落到实处。一要深入推进社区防控。要按照“防范严密、控制有力、全面设防”的要求,加强社区治安防控工作。继续把社区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和城市建设、社区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将治安防范设施建设纳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民用建筑的总体规划,找准治安防范与城市建设、社区建设的结合点,把治安管理、矛盾调处、发案控制纳入社区管理,形成街巷巡逻、楼宇巡视、邻里守望、技术监控为一体的社区治安管理格局,提高社区治安防控水平。二要深入推进重点防控。既要重点做好城市繁华地区、城郊结合部、“城中村”等公共复杂场所、治安复杂地区的治安防范,又要重点做好机关、学校、企事业单位内部安全防范以及包括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在内的各种所有制企业的内部防范;既要守住公共娱乐服务场所、特种行业等传统“老阵地”,又要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不断拓展防控空 间,控住典当行、汽车租赁业等“新领域”;构筑社会面、企事业单位、重点部位、特殊行业、新兴领域等全方位的治安防控,提高重点防范水平。三要深入推进技术防控。积极推进传统防控向科技防控的转轨,加强各类应用系统和技术手段建设,有重点地扩大技防覆盖面,确保对重要目标、治安卡口、交通要道、公共复杂场所等重点部位实行全面监控,并把技术防范措施逐步推广落实到企事业单位、社区和家庭;积极推进治安防范社会化、市场化、职业化,整合政府、企业和民间行为,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参与平安建设。四要深入推进农村防控。要抓住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契机,全面加强农村治安防范工作,进一步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切实发挥基层党组织在维护社会稳定中的主导作用。加强农村治保、调解、民兵和治安联防等组织建设,因地制宜落实治安防范措施;继续实行民警驻村制、巡防制和包片制,建立形式多样的农村群防群治网络,全面推进农村治安防范。

(四)要在“社会人”的管理上下功夫。随着经济转轨和社会转型,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形态、社会组织和社会管理对象发生了很大变化,基层平安建设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社会管理的任务更加繁重,在工作中,我们要重点抓好犯罪多发群体的管理。一是对流动人口的管理。按照“底数清、情况明、管得住、不失控”的要求,管好暂住人,管好出租屋,管好“城中村”,清除治安隐患和死角;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建立农民工工资支付信用制度和监控制度,加强企业劳动用工管理,切实保护农民工权益;认真分析流动人口违法犯罪动态,加强阵地控制,提高发现、控制和打击流动人口中违法犯罪人员的能力,最大限度地减少违法犯罪。二是对刑释解教人员的管理。要按照“帮教社会化、就业市场化、管理信息化、工作职责法制化”的要求,健全各级刑释解教人员安置解教工作机构,搞好衔接、安置帮教以及社会保障工作,加强就业指导和技能培训,提高安置帮教效果;健全刑释解教人员信息管理系统,完善定期排查和回访制度,落实帮教措施,做到不漏管、不失控,减少重新犯罪。三是对吸毒人员的管理。进一步健全吸毒人员信息管理系统,全面开展“五无创建”活动,实现“大收戒”,落实“大帮教”,降低复吸率。四是对闲教青少年的管理。要以实施“为了明天--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为载体,大力加强青少年法制教育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要借助社会、学校、家庭的力量,摸清底数和情况,健全管理档卡,规范管理,对有不良行为的青少年,以社区为单位,落实“一帮一”的措施,推进社区矫正工作,充分发挥工读学校的作用,搞好教育管理。

三、狠抓落实,确保基层基础工作扎实推进

基层基础工作,目标任务已经明确,剩下的问题就是如何狠抓落实。贵阳市要在全省作表率,走前列,必须在四个方面狠抓落实。

(一)要在加强领导,强化责任上狠抓落实。加强基层基础、深化平安建设,是各级党委、政府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具体体现。全市各级党委、政府要把始终坚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作为硬道理,把维护稳定作为第一责任,作为硬任务,严格实行领导责任制。各级党政主要领导是加强基层基础、深化平安建设的第一责任人,分管领导是直接责任人,其他相关领导承担分管工作范围内的责任。要严格落实部门和单位责任制,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和“谁主管谁负责、谁经营谁负责”的原则,层层分解目标任务,将基层基础、平安建设的责任落实到具体的部门(单位),落实到具体的责任人。各级党委政法委、综治委要在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充分发挥组织领导和综合协调的作用,加强调查研究和督促检查,推动基层基础和平安建设深入开展。

(二)要在转变工作作风上狠抓落实。转变作风抓落实,就是要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的精神,大兴求真务实之风,坚决克服心浮气躁、形式主义和等不良作风,脚踏实地、务求实效。全市各级党委、政府和广大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一定要从落实科学的发展观的高度出发,增强工作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着力解决基层基础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不断提高基层政法、综治部门维护社会稳定的能力。要防止和克服仅仅以会议落实会议,以文件贯彻文件的不良作风。各级领导干部要经常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到工作的第一线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一个一个地攻坚克难,一个一个地打赢硬仗,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我们的第一目标,把人民群众的愿望作为我们的第一追求,把人民群众的呼声作为我们的第一信号,把人民群众的满意作为我们的第一标准。

(三)要在总结经验、典型引路上狠抓落实。发现和树立典型,通过典型的引导和示范作用推进工作,是一条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和工作经验。自从开展“平安城市”创建工作以来,我市各区(市、县)积极探索,勇于创新,创造了××××等成功做法,有效提升了区(市、县)治安防控整体水平。前不久,××××同志视察了我市的基层创建工作,对这些成功做法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今天会议参观的点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我们要在今后的基层基础工作中,注意培育典型,创出特色,努力营造一种鼓励探索创新的良好氛围,形成一区(市、县)一特、一街(乡镇)一品的平安建设模式,以基层、片区的平安,促进全市整体、全面的平安。

(四)要在督促检查上狠抓落实。要加强对基层基础和平安建设的督促检查,坚持把基层基础工作和平安建设纳入各级党委、政府年度工作目标管理,完善检查监督、定量考核和评比奖惩制度。要把加强基层基础、深化平安建设的成效,列入各级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要实行平安建设末位警示制、一票否决制和领导责任制,进一步健全、完善基层基础、平安建设先进标准及考核奖励办法,对先进地区、系统、单位实行动态管理。要大力表彰奖励基层基础、平安建设工作扎实、成效显著的地方、系统、单位和人员。对基层基础、平安建设工作问题突出的地方和单位实行末位警示和重点管理。对因工作失职、渎职导致发生重大、重大刑事治安案件和重大安全责任事故的,要严格按照有关规定追究责任;对、重大案件不及时处理造成严重后果的,要严肃追究当地党政主要领导的责任。

同志们,20__年是平安建设承前启后、创新发展的关键之年。加强基层基础工作,深化平安建设,任务繁重,责任重大,使命光荣,这不仅是对我们各级各部门执 政能力和工作水平的重大考验,也是对各级各部门领导干部驾驭工作大局,脚踏实地,实现工作创新的具体检验。我们一定要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在上级部门的指导帮助下,坚定信心,与时俱进,锐意进取,奋力拼搏,立足新起点,争创新优势,实现新跨越,切实把我市平安建设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创造“居住在××,创业在××,平安在××”的良好环境,努力把我市建成全国最安全的省会城市之一。

第3篇:基层社会治理成效范文

[关键词]基层政府;社会治理;创新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7.06.126

[中图分类号]D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7)06-0-02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后,政府对加强创新社会治理重要性的认识进一步深化,在十八届三中全会中,提出了“五位一体”的战略方针,并为实现社会治理改革作了详细部署,深化改革需要为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的成效保驾护航;在十八届四中全会中,党中央又提出了依法治国的方略,为加强创新社会治理提供了法律和保障。笔者认为,实现“五位一体”目标的关键在于基层政府,即加强基层政府的社会治理能力。

1 基层政府社会治理的相关概述

基层社会治理,即县级以下的政府和派出机构主持工作,由社会广泛参与,旨在使社会进入依法治理的轨道上来,协调社会关系,维护社会治安,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所谓创新基层社会治理,也就是改变传统大包大揽的干预型政府,通过服务型政府的打造,引导社会全员参与,形成社会与政府的双向互动模式。

“治理”一词,本身就是音译过来的,源自于希腊语和拉丁语的融合,它的含义可以引申为管理、操控以及制约等词汇,治理的过程和目的是在不同的社会制度背景下,运用公众权力去管理和控制公众的活动和行为,以公共利益为宗旨,实现公共利益最大化。治理是管理水平上的提升,治理一词体现了政府引导型职能的发挥和履行。在20世纪末期,学者张康之首次提出了引导型政府职能,这些是出于社会制度不同的需要,把西方资本主义提出的保护型职能和源自于凯恩斯理念的干预型政府区别开来,而提出的具有本国特色的新型政府职能。进入21世纪后,对政府治理的理论研究归于平静,根据20世纪80年代“亚洲四小龙”经济崛起的实践经验,又提出了主导型政府职能,它是继引导型职能提出后,又兴起的政府职能创新模式,体现了政府与社会之间具体的关系。

2 基层政府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的背景

首先,加强和创新基层政府社会治理,是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首次提出的,并为我国全面社会改革和民主政治发展指明了道路。加强和创新基层政府社会治理的目的是为了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以民生为工作的立足点。

其次,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中,还提出了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等领域的治理方式和方略,是统筹各个方面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方法,其中,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我国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要创新社会治理体制,就要激发社会组织活力,改进社会治理方式,加强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

最后,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对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的法制保障提出了具体要求,即加强社会治理,建设法治社会,必须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创新社会治理。社会治理必须充分发挥法治和德治的共同作用,加强多层次、多领域的立法,重点加强民生领域社会治理的立法工作。同时,政府在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主导作用时,要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型政府,推进各级政府事权的规范化、法律化,增强全民的法治观念,推进法治社会建设,提高社会法治化水平。

3 基层政府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存在的问题

3.1 社会整体结构转型造成阻碍

改革开放已深入到我国社会的各个领域,造成了社会结构的急剧转型,市场经济制度的变化以及利益主体的变更,人们的意识形态也受到社会整体结构转型的影响。如果不能创新思维,丰富社会治理的有效手段,将无法适应于这种社会整体结构的转型。城乡社会结构不断趋于复杂化,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首先,民工潮造成的流动人口融入城市,使很多社会矛盾更为尖锐,农村人口的大量输出,造成农村土地和设施闲置,留守儿童和老人的教育和生活问题需要切实解决。农民工大量涌入城市,迫使社会保障制度需要完善,而这些都关系到基层政府的社会治理。其次,家庭结构的老龄化严重,小家庭逐渐代替了家族式的家庭。人口学专家预测,到21世纪中期,我国的老g人口数将达到60%以上,人口老龄化问题增加了养老医疗等问题的负担。

3.2 基层民生建设质量影响社会治理

基层政府创新社会治理要紧紧围绕民生这个中心,服务于人民大众。民生建设关系到人民的根本利益,如果民生建设出现问题或不能满足绝大多数人民的根本利益,基层政府社会治理便是无效治理。首先是基层地区的民生建设不能满足群众的要求,群众的公共利益得不到有效保障,为社会治理增加了阻碍因素;其次是政府提供的民生物品和服务存在地区不平衡的现象,城乡之间提供的民生服务或基础设施建设差别较大,经济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的差别较大,种种不公平现象直接影响着社会治理的过程和成效。

3.3 基层政府社会治理机制变革具有明显的滞后性

当今我国社会正处于急剧转型的关键时期,因此社会治理的机制需要改革,并尽快适应于社会转型的变化,但就目前来看,我国基层的社会治理机制明显滞后于快速变化的社会现状,为社会治理带来了重重阻碍。首先,基层社会治理的网络不健全。随着各地区外来人口的涌入,对流动人口的管理成为了基层治理工作的常规任务,但这些基层管理太依赖于群众性的自治组织,即村委会和居民委员会,由于其不属于政府机构,没有足够的授权,因此对流动人口的管理不到位,这就要求基层社会治理的主体需要更多的权力和政策支持。其次是基层社会治理的机制存在问题。基层政府上下级之间权责不明,相互推诿,造成社会治理的效率低下,村委会和居委会这两个自治组织得不到乡镇级政府足够的授权而不能主动创新治理手段。

4 基层政府创新社会治理的路径探索

4.1 重点关注民生,提高公共服务的水平

民生事业和公共服务建设是基层政府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的出发点,也是最终目的。基层政府要把为基层群众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作为工作重心,急群众之所急,夯实服务空白领域的基础设施建设,满足基层群众的需求,如在养老和文化娱乐生活等方面加大投入力度。除此之外,基层政府还要善于审时度势,加强对外来人口和农村老人留守儿童的服务,提高对本辖区社会治理的能力。

4.2 加强基层组织网络建设,提高服务基层能力

基层自治组织,即村委会和居委会,它们是加强和创新基层政府社会治理的主要机构,要以当地辖区内的社会治安实际状况为基础,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作用,配合基层自治组织的良性管理和引导,争取基层社会组织的参与和帮助,形成基层社会治理网络化结构,拓宽基层社会治理的范围。

4.3 引导企业参与,构建社企合作理念

基层政府要意识到企业的带头作用,通过理念上的引导,使企业融入到社会治理的建设当中,企业可通过文化建设与宣传,加强意识形态的引导,如在员工食堂设置宣传视频,播放社会治理方面的宣传片。基层政府的干部和办事员可定期走访辖区内的企业,通过政策的讲解和资金的支持,提高企业参与社会治理的积极性,构建社企合作的理念,为基层社会治理的创新注入新的活力。

4.4 完善创新机制,确保基层社会治理的长效性

基层政府的社会治理创新能否保持较长的生命力,关键在于相关创新机制的完善,使社会治理创新常态化,防止流于形式。在社会治理的实践中,要着力建立多方参与的机制、体制,如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的、企业社会团体与组织、辖区群众共同参与的良好格局,通过机制、体制的建立形成社会治理的良性循环。同时还要构建科学、全面的服务机制,彰显社会化和人文主义,共同缔造创新机制,实现社会治理的共享。与此同时,有条件的基层政府还要构建必要的激励机制,通过奖励性的政策,鼓励企业和社会组织与团体参与到社会治理创新的路径中,提高社会治理方案的可选择性,创设积分机制或创新评优项目,鼓钊褐诤蜕缁嵬盘寤极参与到活动中来。

5 结 语

基层创新社会治理的前提是理念上的创新,相关人员要意识到这不仅仅是基层政府的职能,更应是包括企业和基层群众全员参与的过程。创新社会治理最关键的是要完善创新机制,以民生为创新路径的主线,实现社会治理的良性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戴鸿.推进基层社会治理创新[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14(8).

第4篇:基层社会治理成效范文

关键词 模式构建 阳江市 问题及措施

中图分类号:C916 文献标识码:A

Innovative Exploration and Research of Local Governance

CHEN Jiazhan

(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Guangzhou, Guangdong 510641)

Abstract With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in depth, structure and forms of social organization of grassroots social change significantly, but the lifestyle and people's ideas are also the times. The original grass-roots social governance model has been increasingly unable to meet the needs of the grassroots social governance. Therefore, build and improve grassroots social governance model, requires constant exploration and innovation, this paper Yangjiang social governance problems and the countermeasures described in the summary of its mode of constructing same time, the innovative grass-roots social governance put forward their views.

Key words model construction; Yangjiang City; problems and measures

1 基层社会治理存在的问题

(1)一是部门垄断现象加剧,项目分级处理及其所造成的效率的低下,其次是基层社会人员独立性、社会内部的凝聚力降低,基层社会人员的个人理性增强但是公共意识却在逐渐淡薄,再者是政府的行为活动多但是基层社会的行动却少,政府行动与社会行动不协调,从而造成政府资源与社会资源不能充分得到利用,最后基层社会公共服务力度与城镇的差距过大,这使得农民都进入城市但不能融入城市。(2)脱节问题: 政府部门在纵向渗透的过程中与政府部门横向协调方面脱节,即重视政府部门在纵向渗透中的发展而忽视政府部门横向的协调,从而出现有关部门的冲突,这就是所谓的条块冲突。①其次,基层部门组织建设与社区民间组织建设脱节,重视基层党组织建设与基层居委会建设却忽视基层民间组织的培育,出现社会公共意识缺失、社会独立化问题,再者是社会行动与政府行动脱节,过多依赖政府组织的参与却忽视社会组织参与,出现社会力量不足、治理效率严重低下问题。

2 基层社会治理的基本原则和工作重心

(1)以人为本的社会服务原则,基层社会治理从本质上说就是对人的管理,而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就是要促进并实现群众的发展的目标,不断满足基层社会人员的需求。②(2)协调发展原则,基层社会治理的目标是推动社会的发展,在此同时要注意把握协调发展的主脉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是不变的主旋律,在此基础上发展基层社会,统筹兼顾各方面的关系。(3)群众自治原则,在基层社会管理多元化的基础上,强调居民自治,积极创造条件,同时引导和支持各类社会组织参与基层社会发展决策。(4)例行法制原则,明确职责,对于基层社会治理,政府部门应在恰当的地方履行职责,同时划分各类社会组织的权力边界,使他们分工明确并各负其责。(5)创新性原则,基层社会治理是一个长期渐变的过程,这就要求管理者不断调整管理理念,寻找新的方式去解决不同的社会问题。并以积极稳妥的方式逐渐推进基层社会管理创新。

当前基层社会治理的工作重心:加强基层群众参与力度,使管理组织成为群众性和自治性的组织。加强基层治理法制建设,基层管理主体的职责必须十分明确,在各级基层社会管理组织方面上,划分清楚其权利范围,实现清晰的治理环境和职责范围,在最大程度减少除基层社会管理中职责错乱的现象。健全基层社会服务功能,在住房、医疗、教育等敏感话题方面,社区承担的任务繁重,必须加强社区的各项服务功能,在面对敏感话题的同时,必须使群众得到明确的回复。使其在居住环境、文化娱乐、医疗卫生、权益保障等方面全方位发挥作用。居民委员会要有较强的事务处理能力,切实协助政府部门提高工作效率。发展基层社会组织,加强其社会管理和服务能力,分担政府的压力,有利于社会平稳有序发展,遵循社会组织的发展规律,实现基层社会管理活动的多元化, 有效解决群众问题。

3 阳江市社会治理的创新

在解决群众问题上,阳江市在制度上有创新性的发展:首先建立一个平台,在此平台上群众可以参与公论评议,其次邀请案件承办方人员、公论评议方人员和与之有关系的人员,再者要做到案件的清晰分析:弄清案件发生的时间背景、主要要求、所持依据等;弄清这方面的办案领导和知情人的看法;弄清案件有关人员的家庭主要成员、亲朋好友的基本情况;弄清涉案有关法律、政策、道德规范、法规等。最后在此平台上,通过讲述事实,看道理,谈依据,就地协商解决问题,通过道德、亲情甚至是司法调解。

结构创新:(1)在社会发展中,采用包容性的理念和发展观,通过吸纳众多的不同的社会力量,带动社会组织的参与,从而扩展服务方向,满足不同性质的、多方面的社会需求。这不仅是现代基层社会治理面对的挑战而且是基层社会治理的理念趋势。(2)基层社会治理的主体结构通过不断地扩展和优化,已经产生实质性的发展。③比如继续加强基层社会组织创新,融合相同性质的不同组织,促进其共同发展。在枢纽型组织的周围发展不同类型的组织,促进效率的提高。(3)通过机制创新采用合作治理的方法提高效率。以政府项目为载体实现合作治理,政府通过购买服务,合理配置资源。

4 阳江市社会治理模式的构建

4.1 实行基层社会自治的模式

基层社会自治的主体由原本的单一性向多元性转变,重新建立新的职责关系,促进现代基层社会组织结构完善。从以往基层社会权力从上至下的垂直结构到现在的上下互动的模式,完善了组织体系的内容。调动基层社会其他组织的积极参与,提高工作效率。其转变方式也呈现多元化。首先建立和完善配套的改革措施和相关规章制度。④使其有序快速的进行,它不仅是基层社会发展必要的方式而且是基层社会发展所追求的最高价值目标。加强政府向基层社会组织购买公共服务的力度,其包括教育、医疗卫生、等多个领域,提高公共服务的水平。再者加强基层社会工作者的职业化与专业化水平,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这样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培育基层社会民主自治的氛围,保证社会公平与公正。

4.2 基层社会的多元化治理

基层社会治理的极大转变,要求在其治理模式上进行创新。多元化参与的治理模式成为基层社会治理的首要选择,转变中的基层社会治理的使我们进入一个多元化的时代,社会利益多元化、人们的生活方式也日益多样化、价值观念也同样趋于多样化。⑤在完善基层社会治理中,多元化让我们引发思考,建立和健全多元化的基层社会治理机制。是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管理的重要方式,也是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与秩序的必然选择。

5 总结

在日益增长的经济环境下,基层社会治理体系也在不断创新中,在完善基层社会治理结构中,不能局限于行政和社区方面,如果只调整政府部门的权利关系,而不看重社会的权利关系,这样会造成资源不能得到充分利用和效率的低下。在协调基层社会内部组织之间职责关系的同时也要调整外部行政组织与社会组织的职责范围。配套的组织体制改革可以衔接政府与社会的行动。基层社会自治和多元化的治理与政府的关系是一把双刃剑,基层社会组织的自我组织和自我管理并不反对政府对其公共服务的管理,但政府的管理职能必须以其为前提和基础。阳江市政府在培育基层社会组织发展的同时也在不断增强着自身公共服务的效率和质量。

注释

① 孔娜娜.行动者、关系与过程:基层社会治理的结构性转换[D].华中师范大学,2012.

② 罗光华.城市基层社会管理模式创新研究[D].武汉大学,2011.

③ 何水.基层公论:基层社会治理的制度创新[J].管理现代化,2008.4:32-34.

第5篇:基层社会治理成效范文

[关键词]民族地区;基层党组织;廉政建设;社会治理

[DOI]10.13939/ki.zgsc.2017.06.238

党的十和十八届三中全会做出的重要部署之一即是全面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这对于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中国梦,有着重大意义。同时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将“治理”一词首入党的纲领性文件,以“治理”取代传统的“管理”,着眼于“提高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确立以政府与社会协同治理为核心的国家治理体系,以此激发社会组织活力,提高社会治理水平,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凸显了党和政府领导思维的跨越、执政理念的升华和治国方略的转型。民族地区基层党组织廉政建设是全面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在构建民族地区治理体系和提高民族地区治理能力中发挥着战斗堡垒作用。

1 村寨总体状况

屏南乡合寨村地处大石山区,与柳江县土博镇、忻城县欧洞乡相邻,是三县(市)的交界处,距屏南乡政府所在地12.5公里。全村12个自然屯,1050户,人口4336人,其中壮族占95.3%。全村总面积33.4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578亩(其中水田1664亩,旱地1914亩),主要作物有甘蔗、桑蚕、水稻、玉米等。劳务经济是该村农民收入渠道之一。1980年年初,合寨村村民冲破体制束缚,率先实行村民自治,开创了中国基层民主的先河。全村面貌日新月异。该村多次获得国家、自治区、河池等多次好评和奖励,其中1988年4月获广西文明村;1988年12月获广西壮族自治区团结进步先进集体光荣称号;1990年获全区治安综合治理先进集体奖;2003年被评为自治区“村民自治模范村”;2004年7月被评为全国民主法制示范村;2005年被评为全国村务公开、民主管理示范村;2006年国家司法部、全国妇联授予合寨村“法制宣传示范村”称号;2007年被评为“全区计生协会先进单位”。

2 合寨村的基层党组织廉政建设与社会治理现状及其成效

2.1 党组织廉政建设方面

(1)完善工作机制,狠抓工作落实。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把农村党风廉政建设摆上重要议事日程,纳入村发展总体规划,坚持与新农村建设统一部署,同步推进。村里成立了以党总支书记为组长的领导小组,建立健全了党务村务公开、村民代表会议、监督委员会管理、村“两委”联席会议等工作制度,定期召开会议,协调解决问题,督促工作落实。

(2)强化廉政教育,规范从政行为。坚持把反腐倡廉教育作为党风廉政建设的基础性工作,依托廉政文化教育走廊,打造集中性教育平台;依托党员活动室和远程教育教室,打造经常性教育平台,突出抓好村“两委”班子成员和党员的理想信念、政策法规和政治纪律教育。在村委一楼设立廉政文化走廊,在村主要街道建成廉政文化一条街,强化了廉政勤政意识,寓教于乐、融教于景,增强了廉政文化的B透力和影响力,营造“人人学廉、人人倡廉”的良好氛围。

(3)推行党务公开,促进党内民主。村发展规划、三年任期目标、干部分工、干部廉洁自律、计划生育、党员发展等内容,不论大事小事,都严格按照上级规定及时公开。公开时,严把内容、形式、程序、时限“四个关口”,确保了党务政务公开工作规范开展。近年,又探索出网上公开的新形式,进一步积极扩大了党员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

(4)强化村务监管,筑牢反腐防线。村民监督委员会自觉服从党支部领导,健全管理制度,全程参与村级重大具体事务的决策和管理,重点监督村务公开、村委会工作、村民代表会议决议执行情况、村干部廉洁自律情况等,及时将村内重大事项告知群众,收集群众意见建议,在干部群众之间架起一道“连心桥”。

因此,村党总支连续三年被评为县、市先进基层党组织;先后荣获全国村务公开、民主管理示范村、全国法制宣传示范村等荣誉称号。

2.2 社会管理方面

2.2.1 经济实力明显增强

合寨村村支借助广西旅游产业发展机遇,立足当地实际,充分发挥自身壮族,形成了具有当地特色的产业基础及公共设施项目。大力发展乡村经济,改善了村民生活条件的同时,村民也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因地制宜,大力发展村庄经济,扩宽资源,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和农民的收入不断增加。规划至2020年年末,合寨村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力争6000万元,人均村集体收入18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5000元;劳动就业和劳务输出经济收入增长到200万元。

2.2.2 社会治理发展环境不断改善

社会治理的成效一般可以体现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多个方面。在合寨村,社会治理成效不仅通过经济实力的持续增强而显现,其影响范围更是随着社会治理发展环境的改善而不断扩大,合寨村进行了垃圾处理、沿河沿路美化绿化等项目,清洁家园、清洁水源、清洁田园等活动,皆收获巨大成效,在改善村内环境的同时也发展了村内生态文明。

3 民族地区基层党组织廉政建设与社会治理创新模式的探讨

廉政建设与社会治理是共同促进相辅相成的关系。合寨村党组织有效的廉政建设为该村的社会治理做了重要的铺垫、提供了坚定的基石,同时,合寨村的社会治理模式为该村的基层党组织廉政建设的开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社会保障。

3.1 基层党组织廉政建设是民族地区社会治理的现实基础

基层党组织是党在基层治理组织中的主要主体,是党进行社会治理的基石,是团结村民、稳定基层的有效管理机构。基层党组织大力推进廉政建设,其一,在于完善基层党组织的职能,带领村民自治自管;其二,在于树立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队伍廉洁奉公的形象,团结党群、干群关系。合寨村村支两委以抓党员学习、自律能力为突破口,以推行“阳光村务”为工作重点,以完善制度为旨归,大力加强廉政建设,既提升了党组织在群众中的威望,也提高了群众的素质,为该村的社会治理奠定了厚实的基石。

3.2 民族地区社会治理模式的创新为基层党组织廉政建设提供了理论依据

社会治理是指多元主体之间多向度协商与合作,强调公民对社会公共事务的自我管理与自治,政府与社会的合作共治以达到多元主体之间最佳治理状态的理念。合寨村的社会治理模式全面体现了共同协商合作、村民参与等治理理念,调动了村民参与各项村务管理的积极性,提高村民自治性,加强本村自治,加强社群联系,有利于保障基层党组织廉政建设。

4 合寨村成功经验的启示

经过多年的实践与证明,合寨村党组织廉政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并有力地促进了该村的社会治理,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社会治理模式。与此同时,为民族地区基层党组织廉政建设和社会治理模式的创新提供经验。

第一,完善党内选举制度。选举是干部“新陈代谢”的过程,通过党内选举,使真正代表党员意志的、有能力的、坚持党的宗旨和理念的党员“在其位,谋其政”,淘汰那些信仰缺失、思想堕落的党员干部,促进党员干部的流动和升迁,进而推动党员干部“新陈代谢”,因此,选举是践行基层党内民主的首要任务。

第二,健全基层党务公开制度,完备基层民主监督制度。党务公开是党内民主的前提和基础,没有党务公开,党员的民利就无法保障,党内选举制度就会流于形式。因此,只有建立和推行完整健全的党务公开制度才能保障党员的民利,进而保证党内选举制度、决策制度和监督制度发挥实效。同时,基层党组织内部各成员之间的民主监督、党员和群众对农村党支部的监督也必不可少,接受党员、群众的监督,防止党支部干部腐败、促使党支部更好地服务群众,树立主体意识和主人翁意识,为民族地区建设提供典范借鉴。

第三,加强思想教育,提高民族地区基层党组织的整体素质。不断加强义务教育建设,提高村民的整体素质,转变思想观念,大力开展思想文化宣传活动,努力提高村民的廉政文化意识与社会治理能力的建设。

第四,合寨村理事会通过“党领导、屯实施、户参与”的创新模式,实现了党的领导和村民自治的有机结合,在民族地区农村治理中发挥了积极重要的作用。实践证明了合寨村村民基层党组织廉政建设的创新有利于社会治理的建设。

5 民族地区基层党组织廉政建设与社会治理的推广之道

各民族地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要l展基层廉政建设与社会治理,必须以经济实力为基础。合寨村无论是在廉政建设方面,还是社会治理层面,都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为其他领域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具体可从以下来做:

第一,加强基层党组织廉政建设,不断提高村民自治能力。深入学习党的十精神和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严格遵守党的组织纪律,规范党内民主,高标准、严要求地定期组织召开村“两委”班子会议,领导班子带头参加组织生活会,加强党员素养。潜心沉下身子做实事,带头深入村户,把工作做细、做扎实,时刻掌握工作进展情况,结合本村实际确保工作内容贯彻落实,群众知晓,执行顺畅。

第6篇:基层社会治理成效范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坚持和发展“枫桥经验”为抓手,坚持打防结合、预防为主,专群结合、依靠群众,坚持“属地管理”、“谁主管谁负责”,立足当前、着眼长远,重在建设、务求实效,着力解决基层基础工作发展不平衡、措施不落实、效果不明显等问题,真正把基层组织做强、把基础工作做实,切实提高化解矛盾、维护稳定的能力,筑牢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第一道防线,为深化“平安”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二、工作目标

通过扎实开展“基层基础建设推进年”活动,进一步完善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基层组织网络体系、矛盾纠纷排查化解体系、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社会管理服务体系和责任保障体系,切实发挥乡镇(街道)综治委(办)的牵头协调作用、综治工作中心的基础平台作用、基层政法单位的主力军作用和广大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着力提高基层排查化解社会矛盾能力、解决突出治安问题能力、社会管理服务水平和基层政法机关执法公信力。

三、重点任务

(一)进一步完善基层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组织领导体系

一是切实加强乡镇(街道)综治委(办)建设。要按照中央和省、市有关加强综治基层组织建设的文件精神,进一步加强领导,充实力量,明确职责,增强权威,使乡镇(街道)综治委、综治办更好地履行职能、发挥作用。综治委主任由乡镇(街道)主要领导担任,党(工)委副书记分管综治、维稳工作切实做到精力到位。对于治安形势复杂、维稳任务较重的镇(街道),要通过挂职等形式,增配专管综治、维稳工作的副书记。对于表现优秀、符合条件的综治工作中心(综治办)专职副主任,要按照要求落实职级。配足配强综治办专职副主任和专兼职工作人员(赤城、始丰、福溪、平桥不少于5人,其他镇不少于4人,乡不少于3人),确保基层综治工作有人干。要加强基层综治干部的教育培训工作,不断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和工作能力。

二是切实加强乡镇(街道)综治工作中心、村级综治工作站规范化建设。要按照天综办[2010]6号文件的要求,以完善“五联”机制为重点,切实强化综治工作中心在民情信息收集、矛盾纠纷化解、社会治安防控、重点人群管理、法治宣传教育等方面的功能,使之成为基层各部门、各单位协作配合、便民利民的高效平台。要进一步规范较大村、社区和规模企业综治工作站建设,结合新农村社区建设整合综治资源,加强与综治工作中心的衔接配合,把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各项措施落实到基层。年内,乡镇(街道)综治工作中心及省统一要求建立的较大村、城市社区和规模企业综治工作室规范化建成率达到100%。组织参与第二批市级“示范综治工作中心”评比活动,着力营造争先创优的良好氛围。

三是切实加强基层政法组织建设。要全面加强人民法庭、公安派出所、司法所建设,从干部任用、警力配置、物质待遇、经费装备以及奖励评优等方面,进一步完善向基层倾斜的政策,切实增强基层政法组织的实力、活力和战斗力。健全完善业务和内部管理制度,加强和规范执法司法工作。强化执法教育培训,建立和落实基层科所队庭室领导班子集中轮训等制度,抓好岗位培训和实战训练。建立完善的执法档案,明确执法办案的责任。加快执法信息化建设,实现对执法办案全过程的动态管理和实时监督。推进“阳光执法”,依法公开执法依据、程序、流程、结果,设立监督举报电话,接受公众和社会监督。有针对性地开展专项执法检查,认真落实案件评查制度,提高党委政法委执法监督的质量和效果。

四是切实加强群防群治队伍建设。要按照社会化、市场化、职业化、规范化的总体思路,强化村居(社区)治保会、调委会队伍建设,加强乡镇(街道)专职巡防队伍和护村、护厂队等群防群治组织建设,积极发展治安信息员、保安员、治安协管员等多种形式的群防群治队伍,广泛动员各方面力量共同维护社会和谐稳定。认真贯彻《保安服务管理条例》,抓好保安队伍建设。大力推广平安志愿者这一群防群治新形式,明确其职责任务和权利义务,探索建立长效工作机制。要通过财政补贴、受益单位和个人出资、社会捐助及市场化运作等多种渠道,解决好群防群治工作经费问题。

(二)进一步完善基层矛盾纠纷排查调处体系。要按照《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规程(试行)》的要求,建立健全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的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机制。要充分发挥综治工作中心联合调处作用,加强企业、大型集贸市场、流动人口聚居地、经济开发区等区域性调解仲裁组织建设,在涉及企业改制、征地拆迁、劳动争议、教育医疗、环境保护、安全生产、食品药品安全、知识产权、交通事故等领域,探索建立专业性调解仲裁组织,建立健全拆调、检调衔接等机制,抓好法院人民调解窗口建设,着力构建以乡镇(街道)综治工作中心为平台,以村居、社区、企业综治工作站为基础,以区域性、行业性调解仲裁组织为补充,上下联动、条块结合的社会矛盾纠纷调处网络,不断完善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行政仲裁以及人民紧密衔接的大调解工作体系。要建立健全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和社情民意调查机制,依照法律和政策解决好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要建立执法办案风险评估预警机制,防止因执法不当形成新的涉法涉诉案件。要深化隐患“专案经营”工作,完善应急处置机制,及时有效地预防处置各类。

(三)进一步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

一是坚持“严打”方针不动摇。要把专项斗争、日常打击结合起来,做到打击常态化,切实加大打现行、破积案、挖团伙、追逃犯的工作力度,始终保持对各种严重刑事犯罪的高压态势。深入推进“打黑除恶”专项斗争,按照“主动进攻、打早打小、讲究策略、除恶务尽”的要求,重点打击欺行霸市、暴力护赌、暴力护场以及流动人口帮派等黑恶势力,彻底摧毁势力犯罪团伙组织体系和经济基础,深挖严惩黑恶势力“保护伞”。要严厉打击杀人、伤害致死等严重暴力犯罪,“两抢一盗”等多发财型犯罪,坚决遏制刑事犯罪案件的高发势头。严厉打击制售假发票、非法集资、合同诈骗等经济领域的违法犯罪活动,着力维护市场经济秩序。

二是加大社会治安重点地区排查整治力度。要按照中央和省、市综治委的统一部署和要求,将社会治安重点地区排查整治作为基层基础建设的重要内容,逐级排查治安混乱地区和突出的治安问题,分期分批确定一批社会治安重点整治地区,因地制宜开展专项整治活动,限期改变治安面貌,着力提高驾驭社会治安局势的水平。要认真组织开展打击整治发票违法犯罪专项行动,通过集中打击、侦办专案、重点整治,进一步完善打击整治发票违法犯罪的长效机制,切实遏制我县发票违法犯罪的势头。要坚持边整治、边巩固、边管理、边建设,在整治中发现的薄弱环节,及时整改、堵塞漏洞,建章立制,完善机制。对治安长期混乱、黑恶势力猖獗、工作消极应付、排查整治走过场的地方,要坚决倒查追究领导责任。

三是大力加强社会治安防范工作。要大力加强情报信息网、治安巡防网、视频监控网建设,着力构建以情报信息为主导、以视频监控为牵引、以治安巡防为依托的立体治安防控网格。要大力开展治安巡防活动,加大对重点地区、重点部位和重点时段巡逻的力度和密度,广泛开展警民联防、村企互防、接边协防、驻地单位共防等多种联防活动,推行农村治安小区化管理,努力形成大巡防工作格局。要按照台市委办[2011]48号文件的要求,切实抓好中心城区、重点集镇、主要街区、交通干线、繁华地段、专业市场、公共复杂场所等重点要害部位和易发案部位的社会治安动态视频监控系统建设,不断拓展覆盖面。要坚持24小时网上视频巡逻、定点监控与治安巡逻相结合,切实做人机互动,提高社会治安动态管控能力。要深化“技防进社区”、“技防进村居”、“技防进家庭”等活动,不断提高城乡社区尤其是居民家庭的自防能力。

(四)进一步完善基层社会管理服务体系。要坚持“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原则,认真落实市综治委《关于推广综治基层基础建设新十法的通知》(台综委[2012]1号)精神,不断创新完善基层管理服务机制和方式方法。要以深化基层系列平安创建为重点,扎实推进平安创建向全社会覆盖,进一步形成共建平安共享和谐的良好局面。要强化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建立健全服务管理组织网络,全面实行居住登记和居住证制度,落实出租房屋管理、重点人员管控、信息平台建设等措施。深化归正人员安置帮教和社区矫正、社会矫治工作,建立监管场所与家庭、单位、社区帮教管理的衔接机制,落实教育、服务和管理措施。扎实做好服刑在教人员未成年子女、流浪儿童、留守儿童、社区闲散青少年等群体的教育、服务、救助和管理工作。要广泛深入推进“法律六进”活动,深化各种基层民主法治创建活动,为经济社会发展、社会和谐稳定营造良好的法治氛围。

(五)进一步完善基层基础工作责任保障体系。各乡镇(街道)要明确党委、政府抓基层基础工作的领导责任,切实做到主要领导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综治委成员单位要明确责任,健全综治委成员单位年度述职、联系基层等制度,增强齐抓共管基层基础工作的合力。要明确村居、社区的责任,将治安巡逻、矛盾纠纷调解、流动人口管理、安置帮教、社区矫正、禁毒、法制宣传等作为综治考核主要内容,并将考核结果与上级财政下拔的村干部工作报酬相挂钩,促进综治工作措施在村居、社区的落实。要明确驻村(社区)干部的责任,要求驻村(社区)干部认真履行监督管理职责,督促所联系行政村重视综治工作,指导、参与开展矛盾纠纷、治安隐患排查化解,按时完成上级交办的综治工作任务。要把“基层基础建设推进年”活动与基层平安创建、综治工作考核及基层政法单位绩效考核相结合,建立完善科学、简明、有效的考评办法和指标体系,对乡镇(街道)及有关部门、单位基层基础工作进行定性定量考核评估,发挥引导、激励作用,推动基层基础工作各项措施落到实处。

四、方法步骤

全县“基层基础建设推进年”活动分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动员部署。各乡镇(街道)、县综治委成员单位要根据全省开展“基层基础建设年”活动电视电话会议的部署和本方案的要求,采取多种形式,层层进行动员部署,统一思想认识,明确目标任务和工作措施,提出具体要求。

第二阶段:组织实施。各乡镇(街道)、县综治委成员单位要认真贯彻落实有关文件和法规规定,深入开展调查研究,结合本地本部门工作实际,制订出台具体工作方案,着力解决基层基础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薄弱环节,力求取得突破性进展。4月中旬县里将组织有关单位,参加市里召开的全市基层基础建设现场经验交流会,进一步部署“基层基础建设推进年”活动,总结推广全市基层基础建设“典型群”经验,切实推动基层基础工作的落实,着力提升全县基层基础工作的整体水平。

第三阶段:考核验收。各乡镇(街道)、县综治委成员单位于2012年12月15日前完成自查自评,并向县委政法委、县综治委报送专题报告。县委政法委、县综治委结合综治责任制考核,对各乡镇(街道)、县综治委成员单位组织开展活动情况进行考评验收。

五、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乡镇(街道)、县综治委成员单位要把开展“基层基础建设推进年”活动,作为深化平安建设、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任务,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层层分解目标任务,落实具体工作措施。各乡镇(街道)承担基层基础建设的主要任务,要采取有力措施,切实把各项基层基础工作落到实处。县综治委成员单位特别是组、宣传、、公安、检察、法院、司法行政、610办、民政、教育、卫生、安监、共青团、妇联等部门要各尽其责,密切配合,形成合力。

(二)强化督查指导。各乡镇(街道)综治工作中心(综治办)、县综治委成员单位的综治办要充分发挥组织协调作用,切实加强分类指导,组织开展督查活动,及时掌握情况,发现解决问题。各乡镇(街道)综治工作中心(综治办)、县综治委成员单位的综治办要建立健全基层联系点等工作制度,加大指导、督促、检查力度,广泛深入地开展具有系统特色的基层基础工作。对基层基础工作薄弱、问题较多的地方和单位,要由有关领导负责,成立专门工作组,进行重点帮扶。要把基层基础工作作为督查督办的重要内容,县里将适时组织专项督查,并通报有关情况。

第7篇:基层社会治理成效范文

一、我旗综治基层基础建设情况

我旗目前的基层综治组织由综治办、公安派出所、法庭、司法所、调委会、治保会、联防队等基层组织构成。全旗有公安派出所26个,司法所25个,调委会282个,治保会282个,专职治安员150人,联防队员4万人。

多年来,我旗一直高度重视基层基础建设,积极探索,常抓不懈,使我旗的基层基础建设得到了进一步加强,基层综治组织在人民调解、信息上报、治安防范、平安创建、流动人口管理、刑释解教人员安置帮教、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矛盾纠纷排查调处等方面作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为推动我旗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治安秩序,维护了社会稳定。

二、加强综治基层基础建设的必要性、重要性和紧迫性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乡镇综治中心、村委会(社区)综治室、警务室、调解室是维护社会稳定的前沿阵地,是政法各项工作措施落到实处并取得实效的关键。基层政权组织是党和政府一切工作的基础。党和国家所有方针政策和工作措施,所有先进理论的贯彻和宣传都离不开基层组织,否则任何工作都不可能得到真正落实。加强综治基层基础建设,有利于促进党和国家的政权建设,有利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维护社会的长治久安,有利于理顺群众情绪,化解矛盾纠纷,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有利于保障广大人民群众安居乐业,促进社会持续发展和全面进步。

三、我旗综治基层基础建设开展工作情况

我旗综治维稳基层基础建设工作紧紧围绕旗委历次全委会(扩大)会议提出的各项任务,以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整体联动防范工程和平安前旗建设为载体,以维护社会稳定、增强群众安全感和广大人民群众满意为目标,创新思路,抓实各级基层综治维稳组织、治保会、调解会和群防群治队伍建设,突破了综治维稳基层基础建设瓶颈,建立了多层面、覆盖全社会的治安防控网络和排查调处矛盾纠纷工作格局。刑事案件、治安案件、群体性事件、信访案件、安全生产事故等保持平稳态势,经济总量持续增长,人民群众对社会治安的满意度不断提高,安全感普遍增强。各阶层、各行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得到激发,团结一致干事业、齐心协力谋发展的氛围基本形成。XX年1月,被自治区命名为平安旗县。

四、综治基层基础建设情况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1、总体情况

目前,全旗基本建立了综治工作专业队伍,形成了党政一把手亲自抓,治保、调解、巡逻联防具体抓,党政、警民齐抓共管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体系,但调解机构的调解场所、人员选任、规章制度、物质保障等条件也还不够完善,造成综治人员流动性大。调委会、治保会实行的是两块牌子一套人马,调委会、治保会都是由村委会成员兼任,没有报酬,工作积极性受到一定影响。另外,由于乡村两级财政困难,缺乏综治经费,联防队员工资相对较低,造成队伍稳定性较差。第三,影响社会稳定因素仍在增多,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有待加强。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转型,各种利益冲突表现越加激烈,社会治安形势依然严峻,各种犯罪活动仍呈多发态势,特别是侵财类案件多发,严重影响了人民群众的安全感。第四,成立机构较多,一些工作措施的落实还缺乏组织、机制、物质等方面的有效保障。如综治维稳工作中心成立后,要求综治办、司法所、计生办、林业、土地、武装部各抽调一人合署办公,由于各单位都有上级下达的各项达标工作任务,因此,难以形成集中办公的长效管理模式,工作机制很难协调。目前成立流动人口管理中心,由于人员经费问题,流动人口管理的主要工作仍然由派出所、综治办具体承担。

2、嘎查(村)委会综治维稳组织

嘎查(村)委会都成立了由党总支(支部)书记兼任主任、嘎查(村)委会主任兼任副主任,治保、调解、民兵、村民小组、共青团、妇女等负责人为成员的村、社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办公室,明确了相应的工作职责、制度、纪律,建立了流动人口管理、刑释解教人员安置帮教、预防青少年犯罪、信访接待、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治保和禁毒、调解工作等多个规范性工作台帐或档案。排查调解了大量的水事、赡养、合同、山林、土地等民商事纠纷,疏导了许多矛盾,理顺了多数村民的情绪,为广大村民集中精力发展生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了坚强有力的法制保障。

部分嘎查(村)综治维稳办,特别是村级组织换届时总支(支部)书记更换的嘎查(村),有些综治维稳工作衔接不到位,该调整的班子成员没有调整,该规范的工作还没有完全规范,维护社会稳定是第一责任的意识还没有完全搞清,重经济发展,轻治安防范、矛盾纠纷调处的思想,还没有彻底清除,仍认为维护社会稳定是政法部门,治保、调解主任的工作。综治维稳工作经费偏紧,组织群防群治工作的办法、方式不够,等、靠、要的思想明显。

3、治保会、调解会的组织建设状况。

各嘎查(村)成立了嘎查(村 )两委班子成员任治保主任、调解主任或治保、调解主任一肩挑,各村民小组长为成员的治安保卫委员会(简称治保会)和人民调解委员会(简称调解会)。治保会、调解会在嘎查(村)党政组织领导下,以维护社会治安秩序和社会稳定为己任,在政法各部门的指导、支持下,努力开展社会治安防范、法制宣传、排查化解矛盾纠纷和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帮教吸毒人员和安置帮教劳改、劳教回籍人员,带领组织嘎查(村)干部群众开展义务巡防和邻里守护工作,适时协助政法机关打击违法犯罪活动,为确保一方平安,促进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尽职尽责。

部分治保、调解主任维护基层政权意识淡薄,政治敏锐感不够,对一些危及政权建设的隐患和带苗头性的问题不敏感,如对非法宗教活动、宗族势力、宗派势力和小等社会丑恶现象,不闻不问,熟视无睹,不敢理直气壮与之斗争和大胆管理,丧失了原则性;部分治保、调解主任进取心不强,爱岗不敬业,拿钱时气正,理事时气短,对村民反映的问题关心不够,善于推上了事,滑下完事;部分治保、调解主任工作能力弱,他们主动加强学习滞后,认知的法律法规少,开展工作的方式、方法不多,工作效果捉襟见肘;还有部分治保、调解主任有法不依和依法办事的意识淡化,过分强调灵活性、老经验,依法、依规考虑问题、办事少;少数治保、调解主任兼任职务过多,精力难以集中,工作质量不高;此外,治保、调解主任的工作条件与所面临形势、要求不相适应,尤其是补贴偏少,事务偏多,工作任务、要求较高,工作经费微乎其微。

4、义务巡防组织建设状况。

建立健全了嘎查村 两委班子成员或村民小组长、党小组长、团支书和村民代表、部分村民参加负责的,不少于7人的嘎查(村)义务巡防队,在重大节日活动、农忙时节或根据特殊情况、实际任务需要,随时按岗位调动义务巡防队员参与巡逻防范,处置急、难、险重大事件,积极维护本辖区社会治安秩序,切实保障集体、村民生命财产免受损害。

嘎查(村)两委班子成员、村民小组长受自身条件和精力、补贴等限制不能长期组织嘎查(村)开展义务巡防工作。义务巡防队和村民小组护村受经费、人员制约不能经常开展巡逻防范工作,造成一些治安防范间隙、漏洞。部分巡防人员怕误事、得罪人,不愿长期参与巡逻防范工作。

五、加强村级综治维稳基层基础建设的对策和建议

进一步加强综治维稳基层基础建设,是综治各项工作措施落实的关键,同时对提升平安前旗建设、维护社会稳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重要作用。各级党委政府要提高认识,统一思想,继续把加强综治维稳基层基础建设作为战略性、根本性的任务常抓不懈,确保基层综治维稳工作有人抓、有人管、有人负责落实、有人负责督促。

(一)进一步加强基层党政组织对综治维稳工作的领导,在强化基层综治领导责任制上取得新突破。

始终坚持党政主要领导作为综治维稳工作的第一责任人,注重抓好 一把手领导责任、综治目标管理考核奖惩、综治工作机构和人员保障、督查督办、责任追究制等六个落实。将党委、政府及综治成员单位主要领导的综治维稳工作情况纳入组织、人事部门的综合考核评价体系中,作为选拔任用、晋职晋级、管理监督和奖励惩处的重要依据。旗到乡镇党委书记再到嘎查(村)党支部书记层层签订综治维稳目标管理责任状,明确一把手作为综治维稳工作的第一责任。

(二)进一步明确加强综治基层基础建设的总体思路,在创新综治基层工作模式上取得新突破。

以属地管理为依据,理顺基层综合治理工作体制,按照抓新址、保乡镇、稳牧区的总体工作思路,突出新址,抓实乡镇,稳固牧区,健全两级三层多样化的基层平安建设机制;以领导责任制为龙头,量化考核标准,层层分解,落实基层综合治理目标责任;以开展平安创建活动为载体,狠抓确定目标、落实措施、考核奖惩三个环节,实施以城乡社区、企事业单位为基础载体的全过程管理。

(三)进一步规范基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任务,在提升综治基础建设水平上取得新突破。

要以创建无本地人在当地和外地犯罪;无刑事案件;无吸毒人员;无参加、组织、传播xx活动;无重大以上交通事故;无重大火灾事故;无其它重大安全事故;无群体性上访事件发生;无人参与黄赌毒社会丑恶现象活动九项工作为标准。结合实际,制定、完善综治维稳组织内部管理制度和治安形势分析、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来访接待、承办督办、领导包办、联席、重大事项请示报告等工作制度,切实规范好基层基础工作台帐。

要以苏木乡镇(街道)、嘎查(村)和基层企事业单位为基本阵地,以排查调处、打击整治、防范控制、教育服务、安全管理、平安创建为主要任务,进一步明确责任、调整举措、狠抓落实。坚持集中排查与滚动排查相结合,进一步健全基层治安信息收集网络,形成四位一体、三调联动的基层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机制。综合采取区域行动、专项打击、分级整治等方法,提高打击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摸索建立基层经常性严打长效机制。

第8篇:基层社会治理成效范文

如果深入分析阶级社会的基本结构时,我们就会发现所有类型的阶级社会都具有相同的社会政治结构,即特权阶层和非特权阶层。无论这些社会中的特权阶层或非特权阶层的历史承载主体如何变化,其社会发展的基本政治结构,即二元化的社会政治结构始终没有改变。

(一)二元化政治结构及其基本特征

二元化的社会政治结构,动态地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特权阶层统治和支配非特权阶层;而另一方面则是非特权阶层企图成为特权阶层,从而有机会统治和支配新的非特权阶层。两个阶层之间相互依存而又相互替代,构成了二元化的社会政治结构。特权阶层与非特权阶层之间的相互依存性,主要体现在两者在生产结构中承担着两种不可或缺的职能,即生产管理者的职能和生产要素的职能。因此,它们之间只有在生产过程中相互合作,才能创造出基本的生存与共生条件。正是这种相互依存性使得二元化的社会政治结构成为可能。而它们之间的相互替代性,主要体现在两者在宏观上的生产关系或者微观上的分配关系中的不同地位。两个阶层为获取生产或分配上的支配地位而展开的竞争和替代,使得二元化的社会政治结构具有了一定的社会张力。

(二)二元化政治结构的内在不稳定性

从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的视野考察二元化社会政治结构的基本矛盾,我们发现二元化的社会政治结构非常容易被简单而重复性的阶级或阶层竞争的表象所掩盖。特权阶层的人即社会治理者,有时候会完全和他们同流合污。因为这样他们的地位就不会受到直接的威胁。但这样一来,他们又面对着非特权阶级或阶层的谴责甚至仇恨。因而他们不得不给非特权阶级或阶层最低限度的特权阶级或阶层可以容忍的好处,以间隔性的缓解这种来自非特权阶级或阶层的政治压力。而作为社会治理者在为非特权阶级或阶层服务的时候,也要时常关照特权阶级或阶层的社会诉求。这种超越阶级或阶层竞争的政治意识和艺术,决定了社会治理者必须能够在特权与非特权阶级或阶层之间进行全面的权衡,积极促成一个良好的社会政治的治理局面,为社会发展提供所必须的治理结构。由此看来,企图完全驯服甚至特权阶级或阶层,为非特权阶级或阶层的发展在政治上扫清道路,并不能最终解决社会深层的治理问题。因为非特权阶级或阶层将来也会走向和特权阶级或阶层相同的道路,成为新的特权阶级或阶层。因而这不是哪一个阶级或阶层的对错,更不是打击或扶持哪一个阶级或阶层的问题,而是一个普遍的社会政治结构问题。这种简单的阶级或阶层竞争显然无助于社会矛盾的最终消解。因为无论是特权阶级或阶层还是非特权阶级或阶层都是社会发展所必须的两个阶级或阶层。无论哪个阶级或阶层受到打压,另一个阶级或阶层都要承担由此引发的社会后果。这是因为,它们在生产结构中的不可替代的合作关系,决定了它们的共生性,也决定了二元化政治结构的相对稳定性。问题是它们在生产关系尤其是分配关系中的竞争与替代关系,却往往成为引发阶级竞争或阶层竞争的全部理由。因此,理性的政治家或社会治理者应该消除阶级或阶层偏见,重塑两个阶级或阶层的阶级或阶层属性,强化特权阶级或阶层的生产管理专业职能,平衡特权阶级或阶层在生产关系或分配关系中的地位,突出非特权阶级或阶层在生产关系或分配关系中的地位。在社会和谐与社会张力之间谋求社会政治力量的平衡,而不是试图消灭或打压一个阶级或阶层从而为另一阶级或阶层转化为对方创造条件。倘若社会治理者没有保持这种平衡,那么受到冷落和打击的阶级或阶层就会寻找新的人以改变自己的阶级或阶层地位。因此,作为社会治理者必须拥有一种调节和整合社会阶层矛盾的能力。惟有如此,社会才可能从二元化国家政治结构进入和谐共生的社会治理结构中。

(三)二元化政治结构的形式稳定性

在特权阶级或阶层与非特权阶级或阶层的相互依存与替代中,二元化的社会政治结构得以维系和更新。特权阶级或阶层总是利用自身在生产关系中所获得的支配地位自觉或不自觉地倾轧非特权阶级或阶层。当这种阶级或阶层倾轧不断地破坏着彼此在社会生产领域上的合作时,两者便共同走向消亡。而已有的阶级竞争历史或阶层竞争经验及文化又进一步塑造着新的特权阶级或阶层和非特权阶级或阶层。二元化政治结构在间断性的阶级竞争或阶层竞争的灾难中不断获得生命力,社会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因此,维护社会长期稳定的更加审慎的选择是寻找一种更稳定的社会政治结构,而多元化的社会政治结构似乎是一种更切实际的政治选择。一方面,可以通过不断健全和完善官僚组织或公共管理组织作为平衡或改善特权阶层与非特权阶层或者官民关系的组织平台,强化二者作为社会管理者与社会生产要素的专业性特征,调节二者在分配关系中的矛盾冲突。另一方面,可以积极探索政府向市场和社会广泛分权的基本模式,培育更多的社会权力中心。除了国家官僚阶级或阶层之外,积极发展非政府组织,完善私人市场,培育市民社会等,将非特权阶级或阶层广泛纳入各种社会权力中心,谋求政府、市场与社会等各个权力中心在框架内的多元化平衡。这样既可以转移过多的阶级或阶层矛盾与能量,又在客观上广泛而深刻地促进社会分工和生产力的持续健康发展。

二、二元化社会政治的治理结构

在二元化的社会治理结构中,特权阶级或阶层与非特权阶级或阶层一方面在生产领域中存在合作与共生关系;另一方面在生产关系尤其是分配关系上存在着竞争与替代关系。显然,分配关系的水平与程度必须以生产合作关系的水平与程度为基础。因此,二元化社会政治结构的稳定与效率问题,主要表现在生产合作系统与分配关系系统各自的专业化程度以及两大系统之间的耦合程度。

(一)以政治资源占有为基础的政治权力循环运行结构

在二元化社会政治治理结构中,对于特权阶级或阶层来说,通过对传统政治特权的承袭与强化可以低成本的获得在分配系统的竞争优势。这种有效性反过来会进一步激励他们在特权的获取上进行专业化的社会资本积累。因此,偶然性的权力获得或晋升,在特权观念支配下,会借助其在社会政治上的身份、资历、家庭与宗族关系等非理性化的因素得以巩固和强化,从而使得社会政治权力的发展在获得历史与现实合法性的基础上,失去了专业化和技术化的发展面相,停留在了低水平的“分封-权势”的权力发展模式上。这种“分封—权势”的权力发展模式具有以下特点:一方面,它具有从特权阶级或阶层看来的高度稳定性。这会促使社会政治资源围绕“特权—保护—特权”的权力发展逻辑来配置,整个社会政治的发展围绕着权力中心来进行。另一方面,为实现权力的效率性,它会适度向权力分权,其限度以不损害分权中心的绝对社会政治利益为界限。它通过设置严格的等级制度来实现这一点。这种严格的等级制度在设计上以权力中心的绝对稳定为最高目标,其运行特点表现为,下一层级所拥有的全部社会政治资源不足以使其跃迁到上一层级,从而使得这种分权具有高度的等级封闭性,从而达到绝对的稳定性。这使得社会政治资源的流动性及其配置效率往往受到很大的限制。这种社会政治资源相对低效的流动,使得很多社会政治资源的流动现象借助于偶然的因素或制度外的因素得到表达,从而强化了权力下层暴力革命或权力竞争上的非理性意识和权力上层在权力稳定与保护上的特权主义。这种双向强化的结果是将社会政治资源禁锢在了这种“特权—分封—权势—保护—特权—斗争—革命—特权—分封……”的模式上,社会政治的发展沉入死寂,进入历史的死胡同。中国上千年的封建帝制便是这种权力结构的衍变。

(二)以社会资本积累为基础的政治经济发展结构

二元化社会政治的微观结构的形成过程是以社会资本的积累与耗散为基础。由于特权阶层保护意识的存在,政治资源的流动及其配置无法通过规范化或专业化的社会制度渠道得以进行,因而依附于传统的家庭、宗族等社会人际关系网络得以积累,客观上激励了制度外非专业化的制度渠道的发展。这使得二元化社会政治结构在微观上深深根植于传统社会组织的土壤之中,从而具有相当程度的社会性。当二元化社会政治结构经历了这种政治社会化的选择后,便具有了相当强的社会基础和伦理基础,而非专业化的政治基础。因而具有很强的历史适应性。这导致二元社会政治的专业化、制度化和技术化的发展面相的普遍缺失,社会政治无法获得高效的发展形式。这种建立在传统社会组织基础上的非专业化的政治发展模式,其稳定性与效率随着权力中心社会资本积累与耗散的程度,表现出历史周期性。虽然如此,但由于其微观结构的历史适应性,从而使得其结构能够在一定的国家或区域空间范围内表现出相当的稳定性。当受到外来冲击时,人们才发现这种千百年来超稳的二元化社会政治结构所提供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等功能非常有限。究其原因,家庭、宗族以及自然的人际关系网络等社会组织所凝聚的政治资源非常有限而且表现出非专业化的低效率。承担社会政治资本积累的家庭、宗族以及自然的人际关系网络等社会组织,最终还是要从这种社会资本的投资中获得超额的政治收益,以维护这种模式的存在和发展。然而,这种政治发展上的非专业性注定无法提供出超额政治投资回报率,从而注定建立在非专业化的社会组织基础上的二元政治发展模式表现出固有的历史周期性,难以达到社会政治的长治久安。

(三)以家庭、宗族等原始社会组织为基础的政治伦理结构

延长政治周期的基本做法往往是政治的伦理化,即政治中心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迎合和满足社会基本组织所需要的包括政治在内的所有需求,以完成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诸多功能,达到亲民效果。而作为二元化社会政治治理下的政府根本无法在政治系统内部高效的提供政治功能以外的经济、社会和文化等诸多其他功能。由于二元化社会政治结构没有为经济、社会和文化预设出既定的理性化的制度渠道,导致政府不得不通过、极权、垄断等诸多程度不同的集权方式集中包括政治资源在内的所有社会资源以满足民众的需要。而作为政治系统,它在提供经济、社会和文化等其他功能时,又是非专业化的,注定这种对经济、社会和文化等需求的满足是非常有限和非专业化的,从而难以满足民众的需要。当民众付出了所有的社会资源换来的却是这种极其低下的制度和产品供给时,则政治系统的合法性就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政策调整、改革甚至革命等政权更迭形式不断上演以缓解着矛盾。除非这种变革在思想上或肉体上消除了已经积累起来的矛盾,否则对这种社会矛盾的调节都于事无补。

(四)以传统历史文化表象为基础的政治文化认同结构

承上所述,要相对低成本的解决二元化社会政治结构所积累的内在矛盾,只有通过思想意识形态,对社会各个主体在二元化社会政治结构中的既有历史文化地位不断进行强化,使得人们无法在足够的文化视野中体察到这种对既定身份与命运自我认同背后的人为设计,从而将二元结构所积累起来的既有矛盾成功地转移到了人们对相对狭隘的文化思想的反复体认中。而一旦人们在思想上失去了对这种社会矛盾深刻来源的积极探索后,我们就都成了二元化的社会政治结构的历史表象。因此,无论是统治者或被统治者都无关紧要,即使统治者当时快意,也难保其后代子孙不落入历史窠巢,沦落受难。即使是被统治者,也有“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历史遐想,以待风云际会。而这些都无非是二元社会政治结构所产生的或善或恶的表象。当人们深陷历史现象的迷梦时,我们一起成为了历史材料,或有意识或无意识的被同样是历史材料的后来者偶然的历史情怀或激情所回忆和追溯,二元化社会政治结构便万寿无疆了。而政治、经济、社会以及文化的发展则被禁锢在了这种二元社会政治结构所提供的有限低效的功能选项中。

三、二元化社会政治的演化结构

二元化的社会政治结构由于存在着上述诸多局限,也难以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求。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其局限性更加凸显。显然,通过革命或强制的手段回到一元化的政治结构只能是一种历史倒退。那么,二元化社会政治结构的合理演化趋势又是什么呢?

(一)二元化社会政治结构的局限

在二元化的社会政治结构中,由于政治直接获得了社会伦理基础,满足了政治自身追求合法性的目的,从而使得制度、法律以及经济市场、社会合作等这些需要理性精神支撑的结构要素无法在二元化的社会政治结构中得以持续发展,成为社会结构的功能要素。即使是政治要素,也由于在二元社会政治结构中承担了过多的社会、经济以及文化功能而无法得到相对专业化的发展。传统儒学的高度发达便是这种政治伦理化的长期文化认同的结果。不仅如此,传统社会中的重农抑商思想以及严格的等级制度的不断强化,极大的限制了专业化、制度化和技术化等理性精神的成长和发展,使得系统结构文化、制度文化与技术文化等理性文化无法彰显。政治、经济、社会以及教育文化成为了在二元化社会政治结构的历史表象,无法获得高效发展。

(二)二元化社会政治结构发展所面临的挑战

传统的二元化政治结构由于缺乏专业化和效率基础,从而使得政治系统的生存和发展必须不断整合来自经济、社会以及文化系统的发展资源,直至全部社会资源耗竭殆尽。因此传统的二元化政治结构本质上是一种耗散性系统结构,它无法获得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资源支持,从而难以摆脱残酷的政治周期的选择。不仅如此,这种社会结构经常性的表现出一种间歇性的社会性精神官能症,不但无法实现社会的长治久安,而且使得社会生产力在周期性的社会阶级斗争中不断遭到破坏。“革命与战争”抑或“和平与建设”的双重历史变奏曲在历史唯物主义的辩证法中周期性的穿插与交织进行着。然而社会生产力发展所需要的原始资本却无法在这种政治结构中得到不断积累,反而被周期性的毁灭殆尽。这使得原始土地等不可再生资源成为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惟一资本形式,社会经济发展长期停留以土地等自然资源为基础的低效而粗放的发展模式上。

(三)二元化社会政治结构演化的基本趋势

如何将现性精神内嵌于传统二元社会政治结构中,使得政治、经济、社会以及文化等诸多结构功能要素能够在各自相对独立的系统中,实现专业化和技术化的高效自由发展,同时又能使得这些功能系统彼此有机结合,在国家的层面得以有效统合?这是实现二元社会政治结构向现代多元社会政治结构演化的关键。因此,要改变传统的二元政治结构,必须改变传统政治结构的资源配置方式,向二元化政治结构中引入专业化和技术效率因素,提高政治系统的发展和创新能力,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社会”。首先,合理构建具有负反馈机制的政治系统,重视民主的修错功能,实现政治系统的制度效率。其次,积极提升政治系统的信息化水平,提高政治系统的技术效率。最后,借助民主与效率机制,积极释放政治系统的矛盾,降低政治系统运行的熵值,维护政治系统的稳定和社会的长治久安。当政治系统的发展获得相对独立后,社会生产力发展所依赖的资本就可以得到长期不断的社会化积累,从而为生产力的高效发展提供了可能。以此为基础,不仅政治系统会获得充裕的发展资源,而且经济、社会以及文化等系统都将获得专业化发展所需要的充裕资源,从而高效的满足社会不断增长的需求。

四、结语

第9篇:基层社会治理成效范文

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方面,良好的社会治理是社会和谐稳定、人民安居乐业的前提和保障。党的四中全会提出坚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作为国家治理的基础性环节,基层治理既关涉到党执政的群众根基,也影响着国家治理的基层运行。因此,需要强化党建引领,创新管理方式,引导群众参与,才能用共建共治共享的新思路去开拓基层治理中的新蓝海。

强化基层党组织,破解治理难题。加强基层党建工作,增强城市治理能力、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是基层党建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物业管理简单粗暴、服务意识差是广大社区居民长期以来挥之不去的痛点。今年新冠疫情发生以来,网络上不时曝出个别小区物业管理人员拒绝医护人员返家进入小区观象,在医护人员为抗击疫情选择逆行时,小区却因有关管理人员的蛮横无知而被禁行,导致医护人员无法正常生活。诸如此类治理越位,超限现象正是由于当前的基层治理缺乏党建的正确引领.因此,在社会共同治理当中,要将党建工作与社会治理深度融合,充分发挥城市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引领和凝心聚力作用。

应用社交软件,提升治理水平。当今社会发展日新月异,各项技术层出不穷,人民的素质进一步提高,参与社会治理的意识进一步增强。过去,基层社区干部为完成一项工作,常常是“跑断腿,磨破嘴”的状态,即便如此也不见得可确保政策传达和诉求反馈的及时准确。现今在移动互联网的加持下,伴随着公众号、微信群等社交软件的应用,基层治理水平也与时俱进,不断得到提升。大事小情看群公告,社情民意一键反馈,干群联系通过“指尖上的社区”变得更紧密、更便捷。未可以说,只有不断创新工作方法,运用科技手段,让人民群众体会到真正的便捷与方便,才能不断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广泛发动群众,提高治理效能。曾指出“城市是人民的城市,人民城市为人民”。这句话为我们指出了共建共治共享的核心要义就是要让人民参与治理,发挥人民的力量。一些地方所推广建立的“乡贤会”、“百姓议事堂”等举措都有效实现了群众在基层治理中的自我约束和管理,一改往日“干部干、群众看”的漠视现象。如今的“清风直通车”“社八件”等,都是吸引群众参与的先进举措。可见广泛发动群众,培养主人翁意识是促进干群间凝心聚力、提高治理效能的必由之路。

以党的正确引领共建基层治理格局,以现代智能手段提升基层共治水平,以人民广泛参与共享基层治理成果是当前和今后我们在基层治理中开拓创新的总方针。只要坚定这一方针不动摇,必将推动我国的基层治理长治久安,行稳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