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讨论式教学范文

讨论式教学精选(九篇)

讨论式教学

第1篇:讨论式教学范文

关键词:历史;教学;探讨式;课堂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7-309-01

笔者在多年历史教学实践中发现,长期以来的历史课堂存在着一个严重的问题,那就是学生对历史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兴趣低下,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学生成绩提高的脚步,也给我们开展历史课堂教学工作带来了极大的困扰。造成这种局面的根本问题在于我们的教学理念和我们的教学方法。教师仍旧采用以教师讲述为主要方式的教学方法,学生的思维受到了禁锢,造成了学生学习兴趣难以提高。因此在实施历史课堂教学的时候,我们可以引入讨论式的教学方法,通过采用探讨的方式来进行课堂教学使学生完全有机会参与到这个过程中来,只有学生充分地参与到这个过程中来,其自身的积极性才能被充分地调动起来,其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才能被发挥出来。因此我们十分有必要的历史课堂中引入讨论式的教学模式,让学生能够在畅所欲言的课堂氛围之中,将自身的潜在能力充分地挖掘出来。

一、首先要精选命题,创设课堂讨论情境

命题的范围包括重大的历史事件重要的历史任务和一些历史现象,还包括历史与现代社会的热点问题相联系的地方,从而教师可以创设课堂情境景,让学生对历史内容记忆更加深刻。首先,实行综合性命题方法。如在19世纪后半期和20世纪初期,西方资产阶级已经开始进行反动,而东方的资产阶级却有着很大的革命性和斗争性。所以西方资产阶级和东方资产阶级的表现就会有很大不同,并且需要分析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这就涉及到了世界近代现代史和中国近代现代史的内容,学生可能不能一下就回答出这个问题,老师综合起来进行讲解就可以把这种割裂的知识统一起来,使知识系统化和网络化,帮助学生进行理解。其次,把历史与其他学科联系起来。历史学科并不是独立的学科,命题时可以把几门科目联系起来,也同时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使学生的知识面得到扩展,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比如在讨论列宁新的经济政策的时候,我们可以联想到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改革开放,中国加入WTO,让学生从历史以及现实生活中得到一定的启示,让学生认识到改革开放是使中国富强的必经之路,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再次,命题要多角度,要足够新颖。

二、合理设置讨论问题,宏观掌控讨论内容

在讨论问题的设置过程中,教师首先要注重问题的代表性和针对性,要选择一些具有现实意义和讨论价值的问题,并且要保证问题的深度和综合性,如果问题过于浅显则很难起到促成学生知识体系构建的教学效果,如果问题过于复杂,且包含内容过于宽泛,则教师很难把握问题讨论的进行过程,很容易造成课堂教学局面的失控。因此教师在设置讨论问题的时候要着重注意问题的深度和综合性。其次要注重问题的横向联系性。历史不是一门孤立的学科,其与很多学生有着异常深刻的联系,如果一味地将历史孤立开来则很难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在历史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给予这种横向的联系以充分的尊重,在讨论问题设置的时候也要充分考虑到这种横向联系的存在。例如,在分析二战之前世界格局形成的时候,我们就要充分联系地理知识进行讨论。美国的迅速崛起、欧洲列强面临的危机和中国危在旦夕的紧张局势等等,这些都不是简单的历史问题,都包含着复杂的地理因素,诸如此类与其他学科有着横向联系的问题,教师都要给予充分的重视。

三、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搞好课堂讨论的核心问题

讨论时,教师要善于启发和诱思。高屋建瓴,掌握好火候。当出现沉默时,老师要拨开话题,打破沉默,启发学生发言;当讨论进入高潮,教师要因势利导,紧扣主题,将讨论引向纵深,最后做好总结。总结时,要表扬质量较高的发言和积极性高、进步快的学生。要特别鼓励学生对书中或前人的一些传统观念提出大胆质疑,对前人尚未揭示的规律勇于探索,即使有不妥之处,得出的某些结论不尽成熟,甚至走入“误区”,教师也要满腔热情地肯定其创新思维,引导学生找出不足,分析原因,走出“误区”,变不足为圆满,变错误为正确,使学生的认识产生质的飞跃。高中历史教师又一目标在于让学生学会主动学习,在自主化的学习中得到锻炼。高中历史教师存在有着自身的方式,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把学生推到学习的前沿,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锻炼。

四、做好总结工作,促使学生知识体系的最终形成

在讨论进行中,教师要及时做好引导工作,在讨论过后的结论互通过程中,教师也要做好总结的工作,对于结论有所偏差的观点要给予合理的分析,找出导致偏差的因素所在,并且告诉学生导致偏差的原因。错误的产生从本质上来讲是一件好事,学生可以通过这个纠偏改错的过程加深对于正确方式的印象,这对于其自身知识体系的形成也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另外,教师在总结的过程中也要将分析问题的正确方法公布于众,让学生根据正确的方法和结论来对比自己的讨论过程,并自主地对自己的思路进行修正,避免再在类似的问题上犯同样的错误,总结的过程顺利完成,就标志着学生知识体系的构建最终完成。

总而言之,在高中历史课堂中引入讨论式教学,这种教学模式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学生课堂积极性不高、兴趣低下的问题,与此同时,讨论式的教学模式还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拓展学生的思维宽度,加深学生思维的深度,最终使得学生完成自身知识体系的构建。

参考文献:

第2篇:讨论式教学范文

A. 概念澄清:讨论应真正体现平等、民主、交流

被誉为“拉丁美洲的杜威”的保罗·弗莱雷是世界著名的教育家。他以解放教育理论为指导,提出实施“讨论式教学”。弗莱雷提出教育具有讨论性,教学即讨论的思想。他认为,实施讨论式教学反映了在教育过程中师生之间的一种双向的相互交流。这种交流是平等、民主、真实、积极的。在交流中,双方都是主体,为了共同的目的进行交流,这与传统教育中的教师给予知识、学生接受知识的“储蓄”法完全不同。在语文教学中,讨论便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文本、教师与文本之间的多重交叉的交流。教师的作用在这个过程并非被否定,而是得以重新建构,成为“内在于情境的领导者,而非外在的专制者”(小威廉姆·E·多尔)。在这种类似伙伴的关系中,只有当教师尊重交往、积极参与才有可能赢得学生的尊敬,并在整个语文教学体系中建立富有生成性的讨论关系。

所以,讨论式教学以师生平等和教学民主为基本前提,体现着平等对话和民主协商精神,但这种平等与民主具有法定性和规则性,教师更多地扮演顾问和伙伴的角色,教师要从居高临下的强势位置上走下来,与学生平起平坐,平等交流。平等,既是人格地位的平等,也是学术思想的平等和在真理面前的平等。民主,既体现在教学决策上,也体现在教学过程中,还体现在问题结论上。

讨论式教学因其民主性和平等性,因其充分尊重学生的意愿、选择和现实条件,而使不同层次水平的学生都既有积极性又有可能性地最大限度地参与到对话当中来,从而保证每个学生都能较充分地表现自己、发展自己,能把讨论话题展开得更全面更深入,把解决问题的思路或方案拓展得更广更新,把自身存在的学习问题暴露得更具体细微,其结果是教学效果和效率大大提高,体现面向全体之宗旨。反映在提问回答上,则力求一堂课不重复叫某一学生,而应尽可能让更多的学生有发言机会。假使上一堂课漏掉一些人,则必须在下一堂课给找回来,从而在整体过程中保持学生发言的均衡性。

B. 展开形式:提出问题是启发的良好开端

要使讨论有成效,提问是关键。教师不应只是知识的传递者,而更应成为问题的提出者。提问实际上是对现实问题进行思考分析,为此,提问也应满足以下一些要求:①要提出能够激起思考的问题;②要能激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③通过提问,学生不仅仅会回答问题,更重要的是要学会对答案提出疑问。

提问不等同于讨论。讨论式教学的提问以启发思考为灵魂。提问只是启发的形式,并不是启发的本质。现实教学中有不少问法如“是不是”“是什么”“对不对”“怎么样”等并不带多少启发性,而有些意蕴丰富的事例、典型行为的示范和言简意赅的讲述等也可能具有启发性,所以提问关键在于实质的体现。提问的启发性在于能引起或促进学生的积极思考。问题的价值或水平在于由启发所带来的思维空间包括其向度、宽度、深度等状态如何。给学生带来的思维空间越广阔越自由,其思维的成果便会越丰硕,智力的价值便会越可观。当然,提问必然受到问题定向和时间等条件限制,不可能一味地扩展时空,但至少要在可能的情况下给学生一个较大的思维空间,以放飞他们的思想。

讨论式教学以培养创新精神为最高目的。以往的问答式教学是以接受现成的既定的书本知识为主要目的,问题的设计多从如何使学生准确理解、正确回答去考虑,追求唯一的定型的答法和答案,实际上是用问答形式复制课本知识。它当然有合理有效的一面,但不利的一面也是明显的,即压抑了学生的创造性和批判性思维,把学生局囿于唯书为是、唯师为尊、唯权威为上的学习氛围里,使他们习惯于适应和继承,不想去超越和创新。讨论式教学要求在理解的基础上去质疑,在求同的基础上去求异,在继承的同时去创新。因此教师要设计出开放性多维性问题,要鼓励学生突破常规提出创见。

讨论式教学主张先学后教,先思后问,先问后讲。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并保证学习过程的充分性、完整性和连续性。先学后教,就是充分调动学生的基础和潜力,使教学安排如赞科夫所说“走在学生发展前面”。先思后问,就是让学生针对学习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先行作出思考,思之不得再向别人发问。先问后讲,就是要求教师先通过问题摸底或问题启发,了解学生的现状与可能,在学生实在解决不了,非要教师讲才行的时候再去讲解。

C. 实践范式:能“深入浅出”,也要能“举一反三”

在目前的教学实践中,以“讨论”为学习策略的语文教学范式主要呈现两种形式。

其一是以“讨论核心主题”为中心点,以“讨论分主题”为线索,以“讨论依托点”为具体内容,“由点拉线、由线画面、由面及点”地构成一种主题鲜明、各环相融、对话引证式的课堂模式。从操作层面上讲,该模式以“预习与交流——确定讨论核心主题——引出分主题——借助讨论依托点阐述分主题——整合分主题回归核心主题”为基本框架。首先,确定“点”。通过预习和交流,学生和教师共同确定“讨论核心主题”。第二,由点拉线。在“讨论核心主题”之下,学生表达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出示“讨论分主题”。第三,由线画面。学生和教师围绕“讨论分主题”,寻找各依托点,各抒己见,在此过程中,师生共同生成相关问题,共同研究相关问题,同时,各依托点也可以互相批评、借鉴和补充,使单个的依托点成为整合的依托点群。第四,由面及点。学生和教师根据课堂讨论情况,整合各分主题和依托点进行总结和提升,使“讨论核心主题”有一个多方面、多层面的研究内涵。

第二种模式的操作程序可以表示为:创设情境,激发动机——自读自悟,质疑问难——多元讨论,交流共享——自我讨论,创造生成,即所谓“倾听、言说、质疑、创生”模式。这种教学模式,流程完整而有序,环节分明又不乏灵活性。首先是由教师或学生采用多样化的方式创设平等的学习氛围,唤起学生参与的欲望。其次,学生采用多种阅读形式倾听文本,根据学习或训练的既定目标以及个体的心理需求,提出有一定思考价值的问题。第三,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合议并界定各个问题的性质、思维程度以及研讨意义等,从而确定他们认为最值得探讨的问题并进行探究;或学生独立地感悟学习文本,然后相互交流所获得的知识与体验,并讨论如何用所获得的知识来促进问题的解决,或者是运用个人的丰富体验来理解问题。如果在讨论的过程中,小组发现还需要研究另外的新问题,就要反复循环地产生问题,或合作研讨,或独立感悟文本,再集体交流并讨论问题的解答,直至问题得到解决。问题解决之后,学生必须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和评价,要总结所获得的语文知识、人文信息和思维方法是如何对解决问题发挥作用的。至此,学生方可算完成了一次对多元的人文思想和灵活的语文知识的有效建构。

这两种语文讨论式教学模式,一改教师问、学生答单向输出模式而为师生间、同学间的多向互问互答方式,特别注意把学生由被动受问者转变为主动发问者,使之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成为自主意愿和自我发现的积极表达者,存在明显的优势,具有很大的实践操作意义。

然而,讨论式教学模式是把双刃剑,可能促进讨论的进行,也可能束缚讨论的发展。因此,我们要能“深入浅出”,也要能“举一反三”。

在讨论中,我们要注意把答案的唯一性、标准性和封闭性同多样性、创新性和开放性统一起来,尤其在后者上多下功夫。这要求教师:第一,要精心设计面向实际、面向生活的开放性问题,引导学生去作发散、逆向、求异、创新的思维;第二,要破除预设性、固定化答案的框框束缚,增强对学生回答反应的敏感性,善于捕捉带有创新因素的回答信息,及时予以肯定和鼓励;要特别注意容纳与自己意见不同的观点或思路,给学生创新精神的养成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和气氛。

讨论式教学是师生间、同学间多边互动的合作式教学。这种合作,除了体现为平等对话的精神和相互问答的形式外,还有其他种种方式可利用。比如讨论中的教师讲授、示范和指导等,只要有利于开启学生的思路,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把问题导向创造性解决,就都可以使用。这样既可避免问问答答的单调和乏味,又能从本质上体现教学形式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从而实现整体优化和综合效应。

第3篇:讨论式教学范文

“以人为本”是现代最主要的教育理念。“本”是指事物的根本,在世界万物万事中,“人”才是根本。现代教育强调“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要求教师要全面地了解学生,深入地研究学生,有效地服务学生。教师只要落实好“以人为本”教学理念,教学工作才能做实、做好,才能把促进全面学生发展。在宪法学研讨式教学过程中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就是要以人为主、以人为重、以人为先,面对当今越来越多具有独特个性的学生,教师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而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的“学生观”是停留在“应试教育”的教鞭下,对学生采取同一评价标准和整体划一的评价方式,教师是教书的机器,学生是学习的机器,教师看重的是学生的分数,而忽视学生的个性发展。这是传统教学上的失误或失败,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的“学生观”必须得到彻底的改革。教师应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即教师在宪法学研讨式教学中承认学生个体差异,尊重差异,研究差异,从学生的角度如何引导学生学习和思考。既关注那些将来可能成为“家”的少数学生,更要关心那些将来成为“匠”的大多数学生,实现教育教学面前无差生,让每一个学生在宪法研讨式教学中都能得到全面发展。在宪法研讨式教学中,坚持“以人为本”教学理念,要求教师具有“服务”意识,宪法研讨式教师不再是唱“独角戏”,教师不再是课堂上高高在上的权威神圣不可挑战。在宪法研讨式教学中,教师必须确立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教师要通过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为学生服务,树立“一切为了学生”和“为了学生的一切”的服务意识。在宪法研讨式教学中,坚持“以人为本”教学理念,要求教师要充分信任学生,营造轻松的课堂教学氛围,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通过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来体现教师的主导地位。因此,教师在宪法研讨式教学过程中,一方面要给学生充分参与学习、讨论、有表现自己才华的机会,另一方面要注意倾听学生的意见,特别是学生的不同意见,教师不要强求课堂上一致的标准答案,而更重要的是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通过教师的引导、启发、点拨,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新精神,让学生在宪法研讨式教学中自己来推导出结论,领悟发现、得出结论,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和科学精神。在宪法研讨式教学中,坚持“以人为本”教学理念,教师必须具备宽容的心态。当今学生个性越来越张扬,也许会在宪法研讨式中出现突发事件,学生提出与当今主流价值观相悖的观点和看法,给宪法研讨式教学带来不利影响。面对突况,教师首先要冷静,不要以言语压制学生,要允许学生自由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其次,教师要宽容,换位思考,俯下身子与学生平等对话,循循善诱地引导学生朝着正确的主流价值观思考。教师具备宽容的心态,就具备了教师的爱心。爱和感动是教育的最高境界。学生的成长离不开教师的宽容,因为宽容是一种无声而有力的教育,是一种爱和感动的教育,换来的必是教学的双赢。

二、目标层面的教学理念———有效教学

宪法研讨式教学有其教学目标,即实现有效教学。有效教学作为宪法研讨式教学目标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丰富学生知识结构

知识结构是指一个人所储备知识的结构体系,是一个人经过专门学习培训后所拥有的知识体系的构成情况与结合方式。宪法研讨式教学要求学生所达到的目标是既有宪法学专门知识,又有广博的宪法学拓展知识。宪法研讨式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建立起合理的知识结构,培养科学的思维方式。合理的知识结构是学生将来担任现代社会职业岗位的必要条件,是人才成长的基础。宪法研讨式教学既注重宪法学基础知识的教学,也注重相关知识的介绍,学生在掌握宪法学基础知识基础上,通过讨论或辩论向外延伸和拓展相关知识。学生为了在完成教师布置的研讨式教学的任务,必须查阅相关资料,拓展与宪法学相关的课外知识。因此,宪法研讨式教学能够帮助学生建立合理、丰富的知识结构。

(二)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通过宪法研讨式教学能够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提高学生文献检索能力。教师布置宪法学研讨式教学选题后,要求学生通过查找相关资料解决每个选题。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文献检索能力提高了。第二、提高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宪法研讨式教学要求每个学生在课堂上都发言,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提高了。第三、提高文字表达能力。宪法研讨式教学要求学生对查阅资料,并对每个选题撰写1000字左右的发言稿,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提高了。第四、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宪法学研讨式教学不仅要求学生在课堂上发言,而且教师还要组织学生对不同的观点进行讨论或辩论,学生的思辨能力提高了。宪法研讨式教学这种民主、和谐、开放式的教学,有助于解放学生的口,让其去问、去说、去讲、去辩,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增长才干;有助于建立“主—主”合作的新型师生关系,这种新型的师生关系无疑会对提高学生综合能力产生重要影响。

(三)培养学生健全人格

人格是指人类心理特征的整合、统一体,是一个相对稳定的结构组织,是一个人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表现出的一种独特的行为模式、思想模式和情绪反映的特征。人格包括两部分:性格与气质。宪法学研讨式教学中学生之间互动、师生之间互动,这种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能够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懂得尊重和合作,懂得如何面对课堂上所遇到的困难和挫折,有利于学生形成沉稳的性格和良好的气质,培养学生健全人格。

三、操作层面的教学理念———自主、探究、合作、创新

宪法研讨式教学操作层面的教学理念包括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和创新学习。

(一)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是与传统的接受学习相对应的一种现代化学习方式。自主学习是以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通过学生独立的分析、探索、实践、质疑等方法来实现学习目标。自主学习具有自立性,即学习主体都是具有相对独立性的人;自主学习具有自为性,即学习主体能够进行自我学习和思考;自主学习具有自律性,即学习主体对自己学习的自我约束性和规范性。宪法学研讨式教学强调学生自主学习,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布置课堂研讨选题后,要求学生根据选题查找相关资料,对选题进行分析、思考。改变传统教学中强调学生被动接受学习、死记硬背的现状。宪法学研讨式教学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探究学习

探究学习是在学生主动参与的前提下,根据自己的猜想或假设,在科学理论指导下,运用科学的方法对问题进行研究,在研究过程中获得创新实践能力、获得思维发展,自主构建知识体系的一种学习方式。探究学习具有四个方面特点:第一、探究学习的主体是学生;第二、探究学习离不开教师指导;第三、探究学习从问题或任务出发;第四、探究学习必须遵循科学的研究方法。宪法学研讨式教学强调学生探究学习,学生在对教师布置的选题进行深入探究式的研究,即对选题所涉及到的研究现状、观点进行总结,并在此基础上要进行创新研究,在辩证分析基础上提出自己新的观点和看法。通过宪法学研讨式教学的探究学习,学生不仅能获得知识,更重要的还能培养他们的探究和创新能力,增加他们的情感体验。在探究学习中,能力的培养和知识的获得同样重要。

(三)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为了完成共同的目标和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学习。合作学习是一种结构化的、系统的学习策略,通过分组方法,以合作和互助的方式从事学习活动,共同完成学习目标和任务。合作学习是一种取长补短、发挥各自优势的学习策略。宪法学研讨式教学通过分组讨论对选题形成小组观点,然后在教师组织、引导下进行课堂研讨,通过课堂研讨环节,完成教学目标和任务。宪法学研讨式教学中的分组讨论和课堂研讨都是学生合作学习的方式。宪法学研讨式教学属于问题式合作学习。问题式合作学习是指教师和学生互相提问、互为解答、互作教师、既答疑解难友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一种合作学习形式。这种合作学习模式又可分为生问生答、生问师答、师问生答等方式。在宪法学合作学习中,能够培养学生合作精神、交往能力、竞争意识。

(四)创新学习

第4篇:讨论式教学范文

一、会计学毕业论文教学模式现状

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框架和活动程序,通常由教学理念、教学目标、操作程序或环节、实现条件以及教学评价等因素构成。目前多数高校将“会计学毕业论文”作为课程体系中工作技能教育层面中的一门必修课(4学分),与会计专业其他课程相比较,该课程近年来在教学方面的改革显得不足,尤其是缺乏合理的教学模式,教学环节随意性较大,使得该门课程应具备的训练和培养学生理论思维与创新能力的作用受到质疑。

(一)教学理念不明确传统的教学理念是“以教师为中心”,近年来我国教育界提出了“以生为本”的新理念,越来越多的课程教学中开始树立起“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但会计学毕业论文的教学通常是采用课下指导的方式,并且通常安排在第八学期,学生忙于就业联系工作,教师难于与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交流讨论,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指导作用不能到位,谈不上“以教师为中心”,学生由于无暇顾及论文,常采取临时突击应付了事的态度,使得论文写作成了一种形式,更谈不上在论文写作中“以学生为主体”,使得该课程由于教学理念不明确导致师生关系陷入一种尴尬的境地。

(二)教学环节不规范每一种教学模式都有其特定的逻辑步骤和操作程序,即教学环节,它规定了在教学活动中师生先做什么、后做什么,各步骤应当完成的任务。会计学毕业论文的教学流程与环节通常包括:选题、搜集整理资料及技术准备、制定进度计划、撰写开题报告和论文提纲、交流讨论、撰写论文初稿、思考讨论后的修改及定稿、进入论文答辩,并且在这些过程中教师的指导贯穿其中。但由于该课程的教学环节通常采取课下指导的形式,再加上课程安排缺乏科学性,师生沟通交流讨论的时间难以保证,使得某些教学环节被忽略或者越过,各环节的任务无法有质量地完成,最终影响毕业论文的质量。

(三)教学大纲缺失教学大纲是指导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纲领性文件,对课程性质、目标、内容、课程进度、文献及参考书目、学生作业及评分标准等做出规定,是实现教学模式的重要因素。然而,目前多数高校会计学毕业论文作为课程体系最后一门课程缺少教学大纲,指导教师不能及时地根据学科发展、课程改革以及社会需要调整选题,不能合理根据预定的进度安排文献查阅整理、提纲拟定、论文撰写等指导以及与学生在各环节的交流讨论,不能有效地查看学生的完成进度及对学生各环节的表现做出评价,学生不了解该课程的具体要求,不能根据教学大纲要求安排好论文写作,只是一味地在指导教师的催促下被动地完成任务。

(四)教学评价标准不尽合理教学评价是教学模式中所特有的为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而采用的评价方法和标准。目前会计学毕业论文的成绩评定主要由两部分组成,指导教师和答辩委员小组各自给出成绩,最后按比例给出最终综合成绩。尽管从选题、调研、搜集资料、论文撰写、修改到定稿、参加答辩,每一环节和过程都制定有相应的规定和标准,但在实际操作中,考虑到学生如果毕业论文成绩不合格就无法拿到毕业证和学位证书,不得不降低评定标准。在答辩资格取得和控制方面通常没有具体的要求和标准,使得部分学生在论文写作时缺少压力和动力。同时也缺少对指导教师的考评办法,没有从努力程度、优秀论文等方面进行评价,也使得指导教师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会计学毕业论文应设置为专门的研讨课

研讨课作为一种教学模式,起源于18世纪德国哥廷根大学,现已在西方发达国家大学文科教学中被广泛采用。近年来,我国研究型大学开始尝试研讨课教学模式,并开展了许多积极的探索,如开设新生研讨课,帮助学生完成进入社会生活和学术生活的过渡,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专业兴趣;一些专业老师也在自己的课程教学中,将研讨课教学作为提高教学质量的手段之一。由于会计学毕业论文与其他专业课程不同,没有专门的主讲教师,而是将学生分配给每一位指导教师,每一位指导教师都担任该门课程的教学任务,但都没有将其视为一门需要独立完成的课程,忽视该门课程的质量和效果,缺乏探索该门课程教学改革的主动性,使得该门课程长期处于教学改革的边缘境地。尽管针对近年来毕业论文质量下滑进行了原因和对策分析,但至今尚未真正从教学模式的改革上进行探讨。研讨课作为一种教学模式,与会计学毕业论文教学有着很大程度的融合性,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二者在教学理念上的契合研讨课教学模式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关注学生的需求、能力、兴趣和学习风格,强调学生活动的目标、学生的动机、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教师的作用只是学习过程中的促进者和推动者,这种教学理念符合会计学毕业论文的教学要求。会计学毕业论文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完成的习作性的学术论文,应具有一定的学术性、科学性和创新性,这就要求师生之间需要经常互动研究和讨论,教师应当发挥好指导作用,做好选题、文献搜集整理、观点梳理、实地调研考察、论文写作方法等的指导,这种指导应当是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要求。而研讨课教学模式则具有固定的时间、具体确定的教学环节和要求,它不同于一般松散的学术讨论,更不同于随意性的课下辅导,这些具体而明确的规范,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作为一种课程类型稳定下来并形成制度,对教师指导学生的方式和学生形成自主研究学习的能力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能够真正地体现会计学毕业论文教学“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

(二)二者在教学内容上都具有拓展性的特点课程是否适合设置为专门的研讨课课程,一般应考虑以下条件:适应一年级新生的知识背景,以入门级课程为主;以专题为教学内容的主要组织载体,不强调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和系统性。研讨课的教学目的之一在于帮助学生在一般原理的启发下理解具体的事物,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一种方式,是对课程内容的理解、运用和拓展。与其他专业课程不同,会计学毕业论文没有固定的教学内容,它需要指导教师关注实际问题,具有选择和确定恰当问题的能力,即论文的选题。会计学毕业论文的选题来源可以有不同的渠道:指导教师对会计专业或与专业关系密切的跨学科的研究热点、前沿问题有一个基本的把握,或者将自己的在研课题分解成若干问题,或者将会计实务中出现的新问题等,确定为可供学生选择的论题;也可以由学生根据课堂的专业课学习中发现的理论问题,或者是在社会实践中遇到的问题,确定自己感兴趣的专业论题。在选题阶段,一般指导教师不宜直接给学生指定论文题目,而是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准备,发现、归纳、整理自己的研究点,这一过程是学生对前期专业课程知识的延伸和拓展,指导教师将这些论题整理成大致的研究领域或方向写进教学大纲供学生选择,这样一方面学生在选题时有一定的空间,挖掘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结合学生的专业兴趣确定恰当的论文题目,另一方面也方便指导教师根据学科理论动态以及会计实务的新变化,随时调整论题。

(三)二者在教学流程上具有一定的相似性研讨课教学模式具有完整而规范的实施流程,主要包括确定研讨主题、查阅文献资料、主题报告宣讲及课堂讨论交流、修改报告论文等,其灵活性和适应性较强,可以结合不同课程的要求加以运用。与会计学毕业论文的教学流程相比较,二者有许多相同的环节,可以尝试将研讨课教学模式的规范流程科学地运用到会计学毕业论文教学的各个环节中,使二者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发挥研讨课教学模式研究问题、合作研究、提高创新能力等功能,最终提高毕业论文质量。

在将研讨课教学模式应用到会计学毕业论文教学环节时,要注意以下两点:(1)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会计学毕业论文实践性要求较高,要求从实践中发现问题,并运用专业理论知识分析解决问题,需要灵活地安排试验、参观、调查等教学活动,或聘请实务界人士进行座谈,让学生不断开拓自己的视野,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2)课内与课外相结合。以往的会计学毕业论文的指导工作大都是在课下时间完成,使得论文指导工作随意性较强,论文质量难以保证。根据研讨课教学模式的要求,可以将一部分论文指导工作安排在课堂时间来进行,如把实习调研、选题、文献查阅搜集整理方法、开题报告和拟定提纲、论文写作规范等方面通过不同的专题讲座形式来集中指导,既可以提高效率,也可以减少逐个学生指导的随意性,在论文写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也可以在课堂上通过主题报告宣讲、课堂讨论交流方式来进行,这样可以加强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广泛交流合作,不断产生新的灵感,找到解决问题的新途径,真正实现教学和研究的融合,促进教学相长。

三、会计学毕业论文应用研讨课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

在将会计学毕业论文设置为一门专门的研讨课时,要注意与其他课程教学中采用研讨课教学模式的要求不同,在具体实施中要结合自身的教学规律和特征。

(一)合理安排教学时间调整现有的会计学毕业论文教学学期和时间上的安排,将其时间跨度安排在第七、八两个学期。在第七学期分配指导教师后,指导教师便可根据研讨课的教学模式合理安排教学活动。首先,指导教师将选题、文献查阅搜集整理方法、开题报告和拟定提纲、论文写作规范等方面通过不同的专题讲座的形式在课堂上集中指导,在这个过程中,指导教师既是讲授者,又是指导者和主持人,并负责解答学生的提问,或就某些问题展开讨论,帮助学生了解毕业论文的研究目的、意义和应达到的要求。其次,学生确定好选题后,安排每个学生就其选题所作的资料搜集、观点梳理、文章结构等论文前期准备工作以主题宣讲的形式在课堂上展示交流,在这个过程中,指导教师应作为参与者、讨论者、提问者展开交流与讨论,让学生在这种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中,不断地得到新的启发,加深对问题的理解和思考。在第八学期,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灵活地安排并完成论文的写作,在写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以及修改定稿等,可以和指导老师单独沟通交流。这样不但可以解决以往论文指导和写作的仓促,也避免了与就业联系工作时间冲突,更重要的是在研讨课教学模式下,会计学毕业论文课程更加规范,从而使毕业论文质量有了根本的保证。

(二)建立完善的课程教学大纲课程教学大纲对规范指导课程教学、保证教学质量具有重要作用。根据会计学毕业论文的教学特征,在编制教学大纲时,要注意以下几点:(1)教学内容的特殊性。会计学毕业论文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应包括两部分,一是指导教师汇总的选题,学生可以在选题范围内确定论题;二是指导教师就各项指导内容安排专题讲座。(2)研讨课教学方法的说明。描述将研讨课教学模式融入到会计学毕业论文教学的流程和环节,让学生了解和熟悉这一过程,明确教师和学生彼此的权利和责任。(3)课程跨度时间较长。毕业论文的准备与写作有一个过程,不是短时间能够完成的,教学大纲中要明确规定在各个时间段内需完成的任务,具体包括:在第七学期的课堂指导中,指导教师所进行的每次专题讲座的名称和进度,根据需要安排的参观调查、专家座谈的大概内容和进度,以及每个学生的主题宣讲进度;在第八学期,学生需要完成初稿、修改、定稿、答辩。(4)课程评价的过程性。由于研讨课教学模式的引入,使毕业论文的评定结构发生相应变化,除了包括以往论文写作质量和答辩表现两部分成绩外,还加入了根据资料准备、课堂主题展示及观点陈述、课堂讨论、开题报告的完成等环节的诸多表现情况给予学生成绩评定。同时,完善的课程教学大纲不是一成不变的,每年需要根据情况的变化适当地进行调整,并保证在教学实践中得到有效执行。

(三)需要其他课程教学的合理配合会计学毕业论文教学是会计专业教学中的最后一个环节,其目的是培养学生富有创造力地运用专业知识的能力,但这种能力的获得不能单靠这最后一个教学环节来实现,而是需要本科阶段一系列的课程教学配合来共同实现。这就要求其他课程教学中也应进行多种研究性教学模式的尝试与实践,而研讨课教学模式就是其中的一种。具体做法:一是在一些知识体系完整而系统的专业课程教学中,在传统讲授的基础上,将适合研讨的内容由教师确定合适问题,引入研讨课的教学模式;二是在会计专业课程体系不同阶段递进式地设置若干专门的研讨课课程,如一年级的“会计学科概览”、二三年级的工作技能教育层面的某些模块课程选修课、四年级的“会计专题”等,让学生在这些不同的课程中,多次经历发现问题、研究收集、归纳整理、主题发言、交流讨论、书写报告及论文等过程,不仅能够体验到自主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的意义,更重要的是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写作能力等逐渐得到培养和提高,从而能够在最后的毕业论文环节得到专业素质和综合能力的提升。需要强调的是,会计毕业论文还需要与“毕业实习”环节紧密配合,学生可以通过毕业实习熟悉企业情况,搜集论文数据,实现毕业论文与社会实践的链接,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可以给学生配备一名实践导师,由校外单位或学校实习基地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财会人员担任,帮助学生解决在实习和论文写作期间遇到的一些实务问题,以弥补理论指导教师在实践经验方面的不足。

[本文系2013年度中国海洋大学本科教育教学研究项目“会计学本科毕业论文引入研讨课教学模式的探讨与实践”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于卫兵:《会计专业课程教学中运用研讨课教学模式的探讨》,《中国大学教学》2012年第9期。

[2]宋光辉:《开设新生研讨课“教育与经济”的三点思考》,《中国大学教学》2011年第4期。

[3]马启民:《“Seminar”教学范式的结构、功能、特征及其对中国大学文科教学的启示》,《比较教育研究》2003年第2期。

[4]唐轶:《美国研究型大学新生研讨课教学模式研究》,《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12期。

(编辑熊年春)

第5篇:讨论式教学范文

1选题要有争议性

争议,是讨论的基本前提,每一争议就每一讨论的必要和可能。因此,要在高中历史课堂中使用讨论式的教学方法,就必须选取具有代表性和争议性的课题,这样才有可能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而且选择的题目还必须要有开放性,即能保证在学生的能力范围内,可以产生多种不同的声音。同时,选择讨论的课题时也要适当考虑教材的内容和教学要求,把开放式的谈论与实际的历史知识学习紧密结合起来。比如,在讲到近代史的洋务运动时,可以以“讨论洋务运动各项改革的成败得失”为讨论的内容框架,让学生对洋务运动进行开放式的讨论,不局限于教材的评析,只要能表达出自己与众不同的观点就可以。而在讲到秦始皇时,可以以“秦始皇的功与过”为主题,让学生从各个方面对秦始皇的功与过进行讨论,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并对别人的观点进行评价。把一个具有争议性的历史人物还原于课堂,一方面,可以让同学们全面的了解秦始皇,还原历史的真实;另一方面,也可以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辩论能力,有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也可以激发课堂的活力,使古老的历史再现生机。

2选题要有趣味性

没有趣味性的课题,是不能激起学生讨论的兴趣和热情的。还是那句古话“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无论是采取怎么样的教学方式,都不能忽略“趣味性”这个关键原则。对历史而言,真实和庄重是主要的特点,但是在那漫漫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具有神秘色彩和趣味性的历史话题还是不少的。比如,教师可以抓住当代影视和小说中出现的“康熙”热的现象,以“戏说康熙”为讨论的主题,让学生讨论这位在民间富有传奇色彩的皇帝,在位期间的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方面的政策和措施。这样富有娱乐性和趣味性的讨论话题,有助于提起学生的学习劲头,有助于讨论教学的顺利进行,也可以达到增加学生历史知识的教学目的。

3讨论要有秩序

在讨论教学中,教师的适当组织和指导是非常有必要的,毕竟学校的教育是具有较强教育性和目的性的,是体现一定的教学目标的,而这就需要教师在讨论教学的过程中,从宏观的角度来组织和调控,合理地引导学生在应有的范围内进行讨论,而不至于使课堂纪律出现失控的现象,也能保证让学生的讨论和发言与课堂内容相关。因此,在这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采取适当的组织形式。比如,自由发言,分组发言辩论,师生辩论等方式,以便对讨论的内容和范围进行合理的分配,形成合理的讨论氛围;采取适当的方式激发学生的讨论热情,并积极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引导学生使其发现信息内容之间的联系,并能用自己的眼光去利用这些联系,发现新的问题。比如,在进行“秦始皇的功与过”这个话题的讨论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秦始皇在两千年封建社会中的地位进行归纳,并把隋唐文明对当今中国乃至世界的影响归纳总结出来,形成“古今照应”的科学评价;对讨论中某些同学的过激行为和语言加以疏导,保证讨论的正常秩序等。

4讨论要民主

第6篇:讨论式教学范文

关键词:高校物理;讨论式教学法;课堂教学;科学运用

高校承担着培养人才的重要责任,因此高校教育必须要紧跟时展的潮流,根据社会发展和时代进步的要求培养出令人满意的人才。高校物理教学内容难度比较高,传统的教学方式虽然也有一定的作用,但是实际上对学生的思维发展有一定的限制,这不符合现代教育的要求。现代社会激烈的社会竞争要求学生必须要具有比较强的创新能力,这样才能够从激烈的社会竞争之中脱颖而出。所以教学过程之中教师就要给学生更多的思考的空间和时间,同时积极的鼓励学生相互讨论以碰撞出智慧的火花。所以,讨论式教学法的运用是现代高校物理教学需要好好考虑的事情。如何运用好讨论式教学法也是高校物理教师应该积极思考的问题。

1什么是讨论式教学法

所谓讨论式教学法就是在教学过程之中,教师在进行一定程度的讲解之后让学生按照一定的规模相互讨论的教学方式。在这个过程之中学生可以按照学习小组或者班级等单位进行有秩序的讨论,教师也应该积极的加入到其中。这样的教学方式给了学生更多思考和讨论的空间,在相互讨论的过程之中学生的思想之间会碰触出智慧的花火。同时,因为这个过程之中学生的自由度比较高,而且学生能够自由的表达自己的思想,吸取他人思想的优点,所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相对来说更高。这也满足了课程改革对教育提出的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之中尊重了学生的学习主体性。所以说当前高校物理教学过程之中可以积极考虑如何科学的运用好讨论式教学法。

2运用讨论式教学法需要注意的事项

讨论式教学法的运用需要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科学的教学策略。首先,讨论式教学法的运用需要教师注意自己的角色定位。在教学过程之中教师应该和学生平等的沟通和交流,同时将学生当作教学的主体,多给学生思考和表达的机会。其次,在教学过程之中教师需要对学生的讨论进行科学的引导,保证学生的讨论不会偏离主题,这样才能够保证学生的讨论是有效的。同时教师还应该有意识的控制讨论的范围,如果人数太多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更小的单位进行讨论,这样可以避免部分学生借机闲聊。再其次,教师还需要引导学生将讨论的成果和实际问题进行结合,提高学生的时间能力。最后,在教学过程之中教师要帮助学生构建扎实稳固的知识体系,针对每一个学生的具体特点做好个性化教育。

3如何在运用好讨论式教学法

3.1掌握好讨论单位、讨论时长还有讨论内容

讨论式教学法的运用需要教师根据实际教学内容和学生的情况掌握好讨论单位、讨论时长还有讨论内容,因为这些内容对学生的讨论质量会产生直接性的影响。高校物理课程的课时数相对来说比较充足,但是结合具体教学内容来看时间却有些不够用。所以在教学过程之中教师需要控制好教学节奏,对于教学重点内容教师可以多花一些时间,对于相对来说比较简单和比较次要的内容教师可以有意识的压缩其教学时间,这样一来教师就能够安排出一定的时间来给学生进行讨论。但是讨论需要教师事先制定科学的指导策略。举个例子来讲,笔者的讨论课一般都安排在学习快要结束的时候,这个时候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理论知识,也已经基本构建了自己的知识架构,这个时候让学生进行讨论往往能够取得更好的效果。同时,在课程教学过程之中笔者也会在课堂快要结束的时候让学生进行讨论,在讨论完之后笔者再进行总结发言。此外,笔者发现一般三到四个学生一个小组能够取得最好的讨论效果,人数太多或者太少都不好。此外,根据实际教学内容安排讨论时间,不能给学生多长的时间,否则学生可能会先聊。而太短的话学生会讨论不出成果。

3.2选择科学的讨论形式

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场合和学生的不同情况都对讨论形式提出了不一样的要求。只有选择科学的讨论形式才能够发挥讨论教学法的最大效果。但是总体来说主要有这样三种讨论形式。第一,课堂讨论。在课堂教学过程之中遇到一些比较困难的问题或者学生有疑问的问题,教师可以给学生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进行讨论。但是这样的讨论只能在少数人范围内进行,否则人太多会使得讨论效率大打折扣。第二,小组讨论,将让学生按照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和课堂讨论一样,也只有在人数比较少的时候才能够取得比较好的效果。第三,班级讨论。这种讨论形式适用于人数比较多的时候,每一个班级都可以选择一个代表,班级内部先进行小组讨论最后由代表进行总结性发言。

4结语

科学的运用好讨论式教学法能够有效提升高校物理教学效率,希望高校教师仔细思考如何在教学过程之中运用好这一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从广宇,孙国辉.讨论式教学在独立学院大学物理实验教学中的运用[J].科技视界,2012,(25):197-198.

第7篇:讨论式教学范文

关键词:讨论式教学 价值 程式 思考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4)7-0167-01

新一轮课改中,讨论式教学应用到各科教学的实践中,其对当前教学教育改革的推动性已经被很多教育专家与教师所认可。作为高中重要课程之一的地理教学也在这样的背景下进行了探索与思考。

1 讨论式教学的价值所在

讨论式教学作为一种新的教学形式,在课堂上具有开放性,摈弃了传统教学方式的闭塞与单一的缺点。由于各国面对的地理环境、经济发展水平、自然科技水平、意识形态的不同,因而造成各国有关地理学方面的认识、政策与行为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性,比如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对环境治理的看法与做法就存在很大差异,发展中国家的技术水平比较低,在直接应用很高的环保处理技术与淘汰低技术含量的生产方式等方面都存在很大困难。这种差异性也给我们的地理教学带来了丰富的话题与思考,给讨论式教学应用提供了可能性,地理教学中的不确定性无形中给我们的讨论式教学提供了现实的基础与前提。

由此可见地理讨论式教学的价值也就应运而生了,首先是课堂教学上,营造了每个学生参与课堂的学习氛围,传统的教学方式之所以封闭就是因为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展现。讨论式课堂教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在实时的“问题”呈现中通过学生自我的“纠正”与教师的“指导”取得完善与改进。学生通过自学与辩论,阐明自己的观点,完成了学生自学能力的提升,训练了学生从现象中提取信息的能力,无形中培养了学生提炼思维的能力,达到习惯性思考的目的。从总体上看,培养了学生创新性思维和口头表达能力,而这就是新课程对我们教学新的要求与期望。其次是学生通过自学、自我表达、互相交流与辩论,从而发挥主体作用,由传统的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再次是有助于培养学生团体合作的精神,在有不同意见表达的时候,相同意见的支持变成了狭义上的合作,不同意见的最终融合让学生明白一件事不是靠个人单打独斗完成的,不同的意见也是对自己认识的一种很好的补充与完善,是必不可少的。

2 讨论式教学的组织

讨论式教学方式的组织程式大致是:主题选择个人学习小组学习集体讨论形成结论。在这一程式中可以根据自我的教学目标和实际情况的进行优化选择,正所谓“文无定式,教无定法”。

2.1主题选择

由于地理学科是关于人与地理及其关系的学科,所以在人文地理中同样具备了很强的社会性,也就是说,地理教学同样要关注社会人文性。因此我们在做主题选择时就应该是从社会现象出发,而不是我们一些教师所认为的那样:老师抛出个主题,这样做是毫无意义的,我们要注意问题是在社会人文现象中隐含着的,我们可以抛出社会人文现象,让学生自己思考,并找出自己所认为的问题所在进而进行主题敲定。如:现在出现的很多奇异的天气,这是个现象,在这个现象中很多学生可以有自己的想法,如厄尔尼诺现象、温室效应、人文行为对地球的影响等等,在各自的思考延伸下去都可以形成自己的主题,如:1、厄尔尼诺现象产生的原因与后果,温室效应的影响,三峡水利枢纽的建设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等等。这样具体的主题就会很有思想性和深刻性,也是学生自己想出来的,具备人的认知规律的科学性。

2.2个人学习

个人学习其实就是学生自己收集资料与整理资料的过程,当然是开展任何活动的前提与基础。就目前来看,如果是大的主题,我们可以让学生在课下去收集与整理资料,小的我们就可以在课堂上来完成,如根据确定的主题阅读我们已经有的教材或来时提供的图片与其他资料等等,个人学习不应该仅仅让学生掌握什么知识,而是要让学生掌握能应用到实际的知识,从而对这些知识进行主题探讨,在这两种不同的主题讨论中教师应该根据实际需要作出恰当的时间安排。

2.3小组学习

小组学习就是分小组的合作探究,要注意小组分配的合理性与可行性,根据实际情况既可以安排在课堂上,也可以安排在课外。

2.4集体讨论

集体讨论是讨论式教学的主体部分,可由教师或科代表或另选他人主持。其实质就是各小组把自己的探究成果通过各种方式展示出来,在展示出来的同时,由集体学生一起进行完善与改进,最后进行整合与归纳。这里面可以补充,可以质疑,可以辩论,从而最终形成相对比较合理的结论。

第8篇:讨论式教学范文

1高中历史讨论式教学的意义

根据历史学的特性,传统式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并不能充分发挥历史学科的价值达到培养理想人才的目标。如果教师遵循传统式教学的方式讲述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活动以及他们的意义,不能够激发学生们的思维形成自我对历史的看法,高中学生们学习依然处于一种比较被动的状态,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不能满足素质教育的要求。因此,将讨论融入高中历史课堂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带动学生们转动大脑独立思考形成自我对历史的看法。?论式的教学方法有利于激发学生们对历史学科的兴趣,给学生们的学习带来内在动力,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

高中历史能够帮助学生们以史为鉴,在今后有关工作的职位上以大局为重,减少失误。高中时期是学生们能力培养比较全方面的时期,在这个时候教育工作者要适当引导学生们养成独立思考的能力,避免盲从,因此,教育工作者的责任比较重大,要对学科的价值进行有效的挖掘。教育工作者可以采取问题式的课堂开篇,提高学生们课堂学习的参与度。同时,教育工作者也可以将情景剧融入课堂教学,还原课堂问题情景,发散课本内容的历史背景,培养学生们用联系、发展的眼光去看待问题,深入事物矛盾的双方,向学生们展历史学科丰富多彩的特性。

2讨论式教学如何运用于历史课堂

2.1建立科学的讨论组

将讨论式的方法融入课堂教学,首先要根据班级的人数、学生们理解能力的强弱和性格以及男女比例进行科学分配讨论小组,分配的小组的结果要确保小组与小组之间的实力相近,相互学习,优势互补,当然在讨论过程中教育工作者应该看到讨论小组当中存在一定的意见的分歧,这是正常的现象,但是教师要注意避免这种分歧变成讨论小组当中的矛盾,使得讨论小组的气氛僵化,这种气氛是不利于学生们之间讨论的合作,思想的交流的,因此,老师建立讨论小组的时候,要注重学生们之间性格的搭配衣服营造相处融洽的讨论组的氛围。建立一种讨论小组之间的公平是重要的,当然,同时教育工作者应该注意到小组内部的公平,应该告诫学生们要相互尊重,要公平对待彼此,听取他人的意见。

2.2明确讨论主题

高中历史是对中国文明上下五千年的一个重要的概论,涵盖的历史要点比较多,但是并不是所有的知识意义都是一样的地位,因此,在教育工作者筛选深入讲解的历史要点时要紧紧围着这个知识要点发散思维。高中历史提倡的一点是源于课本,高于课本,高中历史讨论的问题的设置需要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围绕中心发散出去,激励学生们从不同的角度去不理解,教育工作者不要太局限于标准答案,所以拓展知识点是必要的巩固练习,但是以课堂为主的讨论的问题的设定一定要切合学生们当下的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同时在挑选重要的讨论主题的同时要帮助学生们提高辩识主题重要性程度的能力,让学生们根据自己的判断去决定主题各部分讨论时间的长短,不要整个讨论环节卡在一个部分上,提高讨论的效率。比如,在学习“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的时候,我们可以将问题设置为“孔子思想对今天的借鉴意义”或者“比较儒家、法家、道家和墨家”这样贴合了主题又能锻炼学生们的发散思维的问题。

2.3纠错要及时

第9篇:讨论式教学范文

[关键词] 物理教学 讨论法 实践探究

[中图分类号] G633.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 6058(2016)17 0066

高中物理教学中根据学科特色、教学内容,创设适当的环节,组织学生在讨论中开展自主学习活动,是推动学生主动学习、提高兴趣的有效手段。本文以鲁科版高中物理教材为例,研究适合开展“讨论式”教学的内容与模式,为教师的有效教学和学生的高效学习,做点粗浅地尝试和教学创新探索。

一、物理教学中“讨论式”教学法的内容

对高中物理内容与物理教学,应在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的前提下,提高高考考试成绩。“讨论式”教法具有这样的教学效果,下面结合教学实践探讨适合采用“讨论式”教学的内容。

1.联系生活实际

高考物理命题常以实际生活为背景材料。在既定的教学计划和章节内容框架内,可组织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物理知识、物理现象与物理服务生活的科技应用,尤其从方便生活或提高生活质量的产品运用与技术运用中,学习物理知识、物理应用技能。例如,在“自由落体运动”的学习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根据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讨论如何用尺子测定人的反应时间、高层掉落的花盆着地速度,以及水龙头的滴水间距变大等生活现象,从而加深对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的理解。又例如在“传感器”的学习中,让学生结合电吹风过热保护,楼道的声控开关等现象,讨论敏感元件种类及工作原理,这样 可在提高学生兴趣的同时,又能帮助学生掌握物理知识。

由于物理学科自身的科学性和实验性的特点,教师可以按照不同观点或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现象,组织他们开展自己常见事物或现象的实验活动,把知识验证与生活现象讨论结合起来,推动学生理论与实践 相结合,去 理解、归纳物理知识、规律。

2.学生易错内容

服务高考是高中物理教学的重要目标。对高中生而言,从他们日常学习中易错的知识点或题目、题型,以及他们理解不到位、掌握不牢固的内容切入,组织学生展开思辨性、明确性与纠正性的讨论教学,是切合学生自主学习和个人成长需要的积极做法。教学实践中,主要表现为两种情况:第一种,混淆性错误。例如在功能章节,尽管知识点非常明确、易懂,但依然有一部分学生对功和能的概念混淆,甚至产生错误认识,导致在知识运用与解题过程中发生张冠李戴的错误。第二种,理解性错误。这种现象一般发生在各物理量之间的关系及其变化中,如“加速度减小物体的速度却在增大”,“合运动与分运动之间的等效性、独立性”等,学生因为初始认知的错误、后期知识整合的错位等,导致自己对物理规律、物理量之间关联的理解出现错误。

讨论式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互相置辩,尤其在各种概念、定理、性质与规律的讨论中,发现各种细节性的问题,如定义的准确程度、物理量之间的关联等,使学生从关注知识掌握与未来发展的角度,强化识记、理解与运用,进而提升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

二、物理教学中“讨论式”教学法的应用

创设和运用“讨论式”教法,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保障课堂趣味性的有效举措。

1.导学讨论

导学模式作为教改的探索方向之一,把“讨论探究”作为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让学生在讨论中相互学习、相互帮助,主动获得需要学习的新知识、复习旧知识与纠正错误知识。如在“牛顿第三定律”的学习中,先开展“用力拍手,两手都疼”、“磁铁相吸和相斥”与“挤压的气球都发生形变”等现象的讨论,并进行受力分析的自主探究,就不难发现“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再动手对拉两个弹簧测力计,观察并总结出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之间的关系;最后提出“既然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的,那么拔河比赛中为何有输赢?”,“拔河比赛输赢的原因是什 么?”等问题,这样逐步引导,降低了难度又增添了趣味性。

在导学讨论的实施中,讨论的问题要有一定的梯度,在教师适当的引导下,学生通过思考一般能得出相关的结论,确保讨论、学习与课堂推进的秩序性和环节性,使讨论和课堂教学可控。

2.研学讨论

由于高中物理教学的容量与课堂时间限制,研学讨论活动也只能作为教学的一个环节实施。出于教学实效性、学生学习积极性与课堂趣味性氛围营造的需要,教师一般以重难点内容或在学生学习陷入困境的情况下,组织研究性的讨论活动。如在学习“电势能与电势差”时,教师针对“电场力做功的正负理解”的难点,组织学生开展关于电场力做功与电荷电量及其在电场中移动位置的关系开展研究性讨论,尤其应注意引导学生运用现代教育设施,运用自己学到的信息技术知识,演示电场力做功的仿真动画,化抽象为形象,使学生直观地体验,并开阔视野。

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地培养学生的课题意识,或者把校内教师的研究课题植入学生的学习中,引导学生参与教师的研究,把应用技术研究、发明创新研究活动等,与学生的新知识学习统一起来。

3.验证讨论

运用学校现有的器材组织学生开展实验验证性讨论活动,是学生最为感兴趣的学习体验活动。教学过程中,教师为每个“论题”都设置多种可能性和讨论方向,使学生能在现有的条件下,开展多样性实验和讨论活动,达成既验证知识又生成新的认知的目的。如在学习“物体的惯性”时,把一本较厚重的书用细线扎住,然后一端悬挂于墙上,另一端用手牵着,逐渐增大拉力或是突然用力一拽,两种操作中细线的哪一端先断?围绕该问题进行讨论。又如在学习“超重与失重”时,在装满水的塑料瓶下端器壁上钻个小孔,由于水的压力作用,便有水流射出,若将瓶子竖直上抛,让学生讨论水流会射得更远,还是更近或是消失。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展开讨论,通过自己的求证,证明自己或其他同学的观点,更具有现实说服力。

为确保讨论的知识目标与能力目标,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设置讨论选题和实验项目,使选题在充满争议的情况下,驱动学生产生不同的观点,并在不同的实验中验证各自的观点,以得出结论或是纠正错误认识。

三、物理教学中“讨论式”教学法的绩效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