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居民消费范文

居民消费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居民消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居民消费

第1篇:居民消费范文

关键词:时序分析 截面分析 趋势分析

一、时序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居民对耐用消费品的消费变化经历了两次比较重要的时期。80年代初期,随着农村居民收入水平的迅速提高和农村温饱问题的迅速缓解,农村对以自行车、缝纫机、手表、收音机为代表的百元级耐用消费品的需求增长。伴随着农村居民收入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到80年代中后期,以电风扇、黑白电视机、收录机为代表的功能更高、性能更强的百元级耐用消费品在农村悄然兴起。到90年代中期百元级耐用消费品陆续趋于饱和(自行车、缝纫机在1995年、收录机在1996年、黑白电视机在1997年),以彩电、冰箱、洗衣机为代表的千元级耐用消费品,开始普遍进入农村居民的消费领域。

在对耐用消费品的消费上,城镇居民总是走在农村居民的前面。在80年代中期,城镇居民在百元级耐用消费品消费上已经趋向饱和(收音机在1983年,缝纫机、黑白电视机、自行车在1984年①,手表在1987年),以彩电、冰箱、洗衣机为标志的千元级耐用消费品在城镇居民中间迅速普及开来,到1989年,每百户城镇居民彩电、冰箱、洗衣机拥有量已分别达到51.5台、36.5台、76.2台,而同期农村居民拥有量甚少。到90年代中后期,每百户城镇居民彩电拥有量已突破100台,洗衣机拥有量在1995~1998年连续四年处于徘徊状态,电冰箱拥有量从1994年出现增量连年递减趋势,城镇居民在耐用消费品的消费上再一次进入饱和状态,而农村居民才开始掀起普及彩电、冰箱、洗衣机的新潮。

对于百元级耐用消费品的消费,城镇居民在80年代中期就达到饱和,而农村居民从80年代初消费兴起,到90年代中期才达到消费饱和,从消费饱和的时间来说,城镇居民领先农村居民10年;对于千元级耐用消费品的消费,城镇居民从80年代中期消费兴起到90年代中后期消费饱和,而农村居民在90年代中期才迈进消费普及的门槛,从消费兴起的时间来看,城镇居民又领先农村居民10年。从百元级、千元级耐用消费品的消费兴起、普及、饱和过程来看,每次城镇居民总是在农村居民消费兴起、普及中走向饱和,每次农村居民总是在城镇居民的消费饱和中走向兴起和普及。城乡居民在耐用消费品的消费上表现出明显的不同步性。

二、截面分析

(一)结构分析

根据2003年城乡居民耐用消费品拥有量数据,把城乡居民的耐用消费品按拥有量>10为高档品,10

(二)类别分析②

按照不同耐用消费品满足人们不同需要的特性,可以把其大致分为三种类型:

第一类是以减轻人们的体力劳动、节省劳动时间为目的的耐用消费品,这是人们最基本的生理需要,成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可以归结为生存资料类耐用消费品,主要包括自行车、摩托车等代步型耐用消费品和洗衣机、微波炉、饮水机等代劳型③耐用消费品。

在农村,人们出行的代步工具主要是自行车。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摩托车的数量也在不断提高,对自行车产生较强的替代作用,自行车呈递减趋势。2003年农村居民自行车拥有量119辆、摩托车拥有量31.8辆,自行车与摩托车的差距由2000年的5.5倍缩小到3.7倍。在城市,公共交通的不断完善和出租车队伍的日益壮大,为人们出行提供了极大方便,自行车逐渐从人们生活中淘汰,每百户居民摩托车拥有量也明显低于农村居民,2003年摩托车拥有量为24辆,农村为31.8辆,城镇低于农村约8辆。

在农村,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主要代劳耐用品是洗衣机。由于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大量存在,对洗衣机产生较强的替代效应,农村洗衣机拥有量依然较低,2003年为34.3台,不足城镇居民拥有量的1/2。城镇居民受较快生活节奏的影响,洗衣机拥有量大大高于农村居民,并实现了由传统代劳型耐用消费品向现代代劳型耐用消费品的转移,2003年每百户城镇居民微波炉拥有量为37台,饮水机为31.9台。新一代代劳型耐用消费品正在城镇居民中普及开来,在农村目前仍处在空白状态。

第二类是以向人们提供舒适的感受为目的的耐用消费品,这是在生存性消费得到基本满足后,而逐步发展起来的属于享受资料类的耐用消费品,主要包括电风扇、空调、取暖器等以降温取暖为目的的冷暖型耐用消费品和抽油烟机、淋浴器、消毒柜、吸尘器等清洁型耐用消费品。

在农村,受收入水平的限制,农村居民的空调拥有量极低,2003年为3.5台。电风扇在农村虽然早巳饱和,但由于农村居民支付不起高昂的电费和空调价格,电风扇具有超强的替代功能,2003年农村居民电风扇拥有量达到138.1台。在空调与电风扇之间,没有任何价格适宜的中间产品,人们只能选择用增加电风扇数量的办法来降温,造成悬殊极大的两极,电风扇与空调数量之比为39.5:1。与农村居民状况不同的是,城镇居民顺利实现了从电风扇向空调的过渡,空调已大量普及,电风扇与空调之比是2.9:1,比例适当。农村居民在冬季取暖方面的耐用消费品消费还处在空白状态,城镇居民除家中供有暖气外还普遍拥有取暖器,2003年每百户城镇居民拥有取暖器32.3台。城镇居民基本实现夏季有空调,冬季有暖气外加取暖器,可谓夏季凉风习习,冬季暖风阵阵。

在保持环境卫生方面,每百户农村居民抽油烟机拥有量为4.1台,反映出农民居民日常造饭主要以柴草、煤做燃料。而每百户城镇居民抽油烟机的使用量为63.6台,基本已经普及,表明城镇居民日常造饭主要以煤气、天然气做燃料。此外,消毒柜、吸尘器也开始走进城镇居民的生活,而农村居民几乎没有。就个人卫生方面,2003年每百户城镇居民淋浴器拥有量已达到66.6

台,而农村数量极少,未作统计。我国城镇居民无论从个人卫生还是环境卫生方面远远高于农村居民。活得舒适,活得健康成为城镇居民所追求的生活方式。

城镇居民在享受类耐用消费品上,从电风扇到空调、抽油烟机、淋浴器再到取暖器,最后到消毒柜、吸尘器,从低档到高档之间比例181.6:61.8:66.6-32.3:12.7-12.9,大体保持在14:5:2.5:1,形成阶梯状梯次过渡升级模式;而农村居民在这些消费品的消费上,要么高档没有,要么低档偏多,电风扇、空调、抽油烟机、吸尘器之间的比例是138.1:3,5-4.1:0.57,大体比例是242:6.7:1,之间悬殊很大,形成巨大消费空档,传统耐用消费品与现代耐用消费品之间不易升级过渡。

第三类是以满足人们精神生活需要为目的的文化娱乐耐用消费品。这是人们最高层次的生活需要,可以归结为发展资料类耐用消费品,主要包括电视、收录机、电脑等传媒信息型耐用消费品和录放像机、照相机、组合音响、影碟机、摄像机等娱乐型耐用消费品。

从上表可以看出,农村居民获取外界信息的主要途径是通过电视和收录机,电脑拥有量太低,互联网还未被农村居民认识和接受。三种传媒消费品之间的比例是79:13:1,可见,农村居民在获取信息,了结外界方面对电视的依赖程度。城镇居民获取外界信息的途径除电视、收录机外,还有互联网,三者之间的比例是4.7:1,7:1,城镇居民在对电视的依赖上远不如农村居民那么强烈。通过互联网学习知识,了解新闻、认识朋友,已经变成城镇居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在娱乐类耐用消费品中,农村居民主要以影碟机和组合音响为主,其他娱乐类产品数量极少。城镇居民娱乐类用品呈分散化、均衡化、高档化发展,在种类上、数量上、档次上都远远高于农村居民。

以上分析可以看出,

1.农村居民在不同层次的耐用消费品的消费上以传统耐用品为主,具有现代生活气息的高档耐用消费品在农村才刚刚起步,基本处于以满足基本生活需要为目的低端消费阶段。城镇居民已经完成了从传统耐用消费品向现代耐用消费品的转变,彩电、冰箱、洗衣机等传统耐用消费品在城镇居民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日渐下降,微波炉、饮水机、空调、电脑、抽油烟机、消毒柜、吸尘器等新型耐用消费品在城镇居民的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城镇居民过着享受型、发展型、健康型的生活方式。

2.由于农村居民对传统耐用消费品的过度依赖,使传统耐用品与现代耐用品之间形成没有过渡环节的两极,低档与高档数量悬殊很大,不易消费升级;城镇居民在三种类型的耐用消费品上构成了低中高档次的阶梯状消费链条,有利于消费升级。

三、趋势分析

(一)城乡在自行车、电风扇、录音机、黑白电视机等低档消费品的消费差距不大,并分别于80年代中期、90年代中期趋于饱和,呈现负增长态势,表现出城乡居民消费的趋同性。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居住环境、公用设施的不断改善,这些低档耐用消费品最终会退出人们的消费领域,或被性能更高、功能更强的耐用消费品所替代。

(二)城乡在彩电、冰箱、洗衣机等耐用消费品上的消费差距将迅速缩小。根据泰勒提出的消费品存量假说,对耐用消费品而言,某种消费品存量越大,消费者对它的现期购买就越少;反之,消费品存量越小,对它的现期购买就越多。宦国渝据此提出居民耐用消费品拥有量年增长幅度与其保有量之间的关系。在一种耐用消费品的平均百户居民家庭拥有率低于10%时,其年增长率一般都较高,平均达到36%-95%;在一种耐用消费品的平均百户居民家庭拥有率大于10%后,其年增长幅度开始趋缓,一般在25%左右,最少不低于10%;在一种耐用消费品的平均百户居民家庭拥有率超过50%后,其年增幅再度减缓到10%以下。彩电、冰箱、洗衣机在城镇居民中存量很大,处于饱和状态,增长速度十分缓慢,2003年三者的增长率分别为3%、1%、2%;而农村居民存量较少,90年代以来,刚刚进入消费普及期,增长率较高,2003年三者的增长率分别是12%、7%、8%,虽稍有出入,但大体符合宦国渝提出的结论。“一快”、“一慢”的增长态势,城乡居民在这些耐用消费品上的消费差距呈缩小趋势。

(三)城乡居民在空调、手机、电脑、抽油烟机等新型耐用消费品上的消费差距较大,除手机之外,都是两位数差距。由于这些消费品在城镇已进入消费普及期,其增长速度尽管迅速但远比不上进入消费导入期农村居民消费增长速度,因此从长期看城乡居民在新型耐用消费品上的消费差距是呈缩小趋势的。但由于这些消费品在农村原有基数很小,城乡居民在这些消费品上的绝对差距在短期内是不会改变的。随着城镇居民在这些新型耐用消费品消费的普及和饱和,将引导农村居民继彩电、冰箱、洗衣机之后掀起又一轮消费热潮。不过在这场热潮到来之前,受城镇居民消费影口向,农村居民表现出主动性和与城镇居民消费的同步性。如移动电话2000年每百户拥有量4.3部,到2004年增长到34.7部,城乡差距由4.5:1缩小迅速到3.2:1。

四、导致城乡居民耐用消费品消费差距的因素

一是收支因素。

在农村居民全部收入中,务工收入y1和农业经营收入y2成为农村居民收入的两个主要来源。但作为务工收入的那部分,受当前劳动要素供过于求形势的影响,劳动力价格一般偏低,加之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的盲目性、无序性,增大了y1的不确定性。作为农业经营者的收入y2,由于目前大多数农村直接从事生产劳动的人员多是妇女、儿童、老人,农业技术水平低下,所承包的土地、山林、池塘规模既定,产量稳定,实际收入水平变化不大。加之y2以实物收入为主,可用于消费的现金收入很少。一方面,y1虽然是现金收入,但不确定因素很大;另一方面,y2虽然稳定,但现金收入很少。那么,在农村居民在全部收入y中,可用于真正消费的现金收入也带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因素。在农村居民支出c+i+s构成中,由于短期内经营规模既定,技术水平不会变化,投资i较为稳定,所占比例从2001-2003年家庭经营费用支出维持在25%左右,呈刚性支出。在农村居民生活消费支出C中,食品支出较为稳定,文化教育支出(特别是子女上大学费用)、居住支出和子女婚嫁支出虽呈刚性,短期内并不是每个家庭所遇到的,但是每个家庭可预见到的消费项目。这些支出一般较大,消费能力不是短期内所能达到的。在收入既定甚至不确定的条件下,当i固定时,农村居民只有压缩当前消费C,

特别是压缩用于高档耐用消费品的消费开支,增大储蓄S。因此农村居民消费时间跨度过长,支出在时空上呈分散化和长远化特征。与农村居民不同,在城镇居民收入、支出构成y=c+s中,城镇居民有稳定的工作岗位,收入较为稳定,从收入的去向看主要用于消费和储蓄,与农村居民相比较少一项农业经营开支。城镇居民能够享受到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如政府开展的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失业保险、住房公积金和社会保险机构组织的子女婚嫁保险、子女教育保险、人身伤害保险等等,各项保障一应俱全,储蓄愿望较农村居民弱。在收入y稳定的前提下,减少储蓄S,就相应扩大消费,尤其是扩大适应城市紧张生活节奏的冰箱、洗衣机、微波炉等耐用消费品的购买。城镇居民对耐用消费品的消费比农村居民更积极主动。

二是耐用消费品的实用性因素。

居民收入多少虽然是居民耐用消费品拥有量的关键因素,但并不是决定因素。一个耐用消费品是否被购买不在于它本身价格的高低,而在于它对于消费者是否实用。千元级耐用消费品在农村从90年代中期进入消费普及期,到目前除彩电外,冰箱、洗衣机居民拥有量依然很低的主要原因在于冰箱、洗衣机在农村缺乏实用性。由于农村居民食品消费自给性很大,农民没有必要把新鲜的蔬菜像城镇居民那样放进冰箱里,农民认为让蔬菜长在田地里比放进冰箱里更新鲜,随吃随摘,即使有吃剩的饭菜也没有放进冰箱的价值,何况家中多养有家禽、家畜。在他们看来冰箱的实用性远不比摩托车。1990年农村居民每百户电冰箱拥有量1.22台,摩托车0.89辆,电冰箱是摩托车的1.4倍,到2003年电冰箱15.9台,摩托车31.8辆,反过来,摩托车是电冰箱的2倍,属于同样价格档次的两种千元级耐用消费品,因其实用性不同而增长速度迥异。洗衣机的命运比电冰箱好一些,到2003年农村居民每百户拥有量为34.3台,可在人口众多的四川、山东等省,其拥有量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这里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对洗衣机产生极大的劳动替代作用。冰箱、洗衣机是城镇居民适应现在紧张生活节奏的产物,其目的是节省劳动、节省食品采购时间,使人们更快恢复精力投入新的工作,把这种适应城镇居民生活方式的产物照搬到农村生产、生活的环境中,必然受到农村居民的消费抵制,这是城乡居民在冰箱、洗衣机、微波炉、饮水机等耐用消费品的消费上存在差距的重要原因。

三是消费主体生产与生活地点一致性因素。

当前工资性收入成为农村居民收入的一个重要来源,农民外出务工成为一种潮流和趋势。农村居民对耐用消费品的购买日益陷入一种两难选择的困境。留守家中从事农业生产,收入增长缓慢,从而影响对耐用消费品的购买;外出务工导致农村居民家庭人口的相对分散,对于购买和消费耐用消费品就不合算,达不到规模经济的效果。在农民外出务工的大潮流下,随着外出劳动人员的不断增加,农户对彩电、冰箱、洗衣机购买量不断减少。这些进城打工的农民,由于在城里没有稳定的预期,不可能按照城市模式进行消费,而他们留在农村的家庭,由于缺少消费主体,影响正常消费。农民就业地点和家庭地点的不一致性,异地就业(就业机会、地点、时间)的不稳定性,所产生的生产与生活、生产与消费关系的断裂严重影响农村居民对高档耐用消费品的购买和消费。而城镇居民工作相对稳定,家庭成员比较集中,生产与消费,工作与生活地点一致,在耐用消费品的消费上能够达到规模利用的效果,耐用消费品成为城镇居民生活的必需品。受消费水平可升不可降“棘轮效应”的影响,城镇居民在耐用消费品购买的数量和档次上大大高于农村居民。

四是环境因素。

在农村,水、电、气、通讯设施发展滞后,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农村居民对耐用消费品的消费需求。缺电、缺水、缺气、缺电视信号在农村比较普遍。耐用消费品售后服务空白,使农村居民心存顾虑,不敢消费。在城镇,各项基础设施完备,水、电、气、电视信号直接通到居民住宅,耐用消费品买到家中即可消费,而且售后服务完善,一个电话,维修人员登门服务。两种截然不同的消费环境也是造成城乡居民在耐用消费品上产生消费差距的重要原因。

本文作者:

朱高林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经济学博士

程慧敏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注解:

①自行车在1984年出现饱和迹象,1984年、1985年、1986年连续三年城镇居民自行车拥有量处于徘徊状态,之所以后来有所增长,主要是由于当时城市交通不完善,其替代品摩托车不适合城市交通,人们出行没有更好的交通工具,只有增加自行车购买量,这种增长是一种超饱和增长。

第2篇:居民消费范文

关键词:居民消费 经济增长 社会稳定 供需平衡

1 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我国居民消费在GDP中所占比重持续下降,现在已降到35%左右。居民消费在GDP中的比重,美国是70%左右,日本是60%多,就连印度亦50%多。居民消费比重下降与社会主义生产目的格格不入,社会主义生产目的就是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求。不仅如此,只有居民消费才叫最终消费,其在GDP的三架马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因为投资和贸易,都是为了居民消费而没有消费就没有投资和贸易,也就没有了GDP的增长。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换一种说法就是劳动成本的提高,我国贸易出口将出现增长缓慢乃至下降的趋势。而我国GDP的50%靠外贸拉动,外需的不断减少需要内需及时弥补,若非那样,不但经济增长下降,经济危机很可能爆发。所以,增加居民消费已成为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

2 居民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如前所述,居民消费是GDP中的三架马车之一。无疑,居民消费增加了,GDP肯定增长。当然GDP的增长亦与投资、外贸、税收、财政收入等密切相关。可这些指标亦都与消费密切相关,因为,投资、外贸、税收、财政收入等最终都是为了居民消费,因此把居民消费叫最终消费。而只有消费才能促进投资、外贸、税收、财政收入等。所以居民消费是拉动GDP增长的核心。

2.1 居民消费与投资

无疑,投资是为了赚取更多的利润。那么通过什么手段来赚取利润呢?就是把投资生产出来的产品卖出去,卖给消费者,这样,投资者才能够收回成本,赚取利润。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消费是投资的源泉,没有消费就不可能有投资。

2.2 居民消费与就业

居民消费增长了,投资才能够增长。投资增长了,就业才能够增加。所以居民消费亦是就业增加的源泉。我国每年有600多万大学生需要就业,有近千万的城镇劳动力需要就业,有近亿的农民需要到城里就业。这是当前社会最主要的矛盾。而增加居民消费才能增加就业。居民消费的增长在就业问题上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2.3 居民消费与供需平衡

储蓄多并非是一件好事,过多就是生产过剩,供给大于需求。只有适度的储蓄才能够使供需平衡。而我国目前的情况是储蓄多,消费少,使供需出现不平衡,久而久之就会导致经济危机。只有增加消费,才能减少储蓄,使供需趋于平衡,抑制经济危机的爆发。

2.4 居民消费与财政收入

居民消费也与财政收入密切相关。道理很简单,没有消费就没有生产,没有生产就没有税收,没有税收,财政收入从何而来呢?只靠土地是不可能保证财政收入的,因为土地是有限的,总有一天会被卖光的。而居民消费和生产才是永久的。只有消费加,从而促进生产投资增长,才能够增加税收,使财政收入增长,并有了长久的保障。

2.5 居民消费与基础设施

基础设施建设是为老百姓服务时,其几乎都是政府行为,亦几乎只有投入没有产出。但基础设施的投入资金来源于税收,税收来源于生产投资的增长,而生产投资的增长来源于居民消费。而基础设施建设中的某些道路中、桥梁还是收费的,这些收费亦是居民消费。

2.6 其他

居民消费的越多,说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投资也多,就业也多,这样才能更快地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居民逐步快递增长,是社会稳定的表现。如果居民消费不增反降,社会就可能出现动乱。所以居民消费和社会稳定也密切相关。

3 居民消费比重下降成因分析

居民消费在GDP中的比重低,归纳起来原因有如下几点。

3.1 居民收入增长长期低于GDP增长

居民消费与居民收入成正比。说破大天,居民收入无增长,无论怎么改变居民消费行为,消费的增长也是极其有限的。近十几年来,居民年均收入增长低于GDP年均增长好几个百分点。难怪居民消费在GDP中的比重下降了,而且前面说的只是人均收入,其他大多数工人,农民等基层民众人均收入增长低于GDP增长更多的百分点。

3.2 社会保障不完善

美国人之所以敢花钱,不仅仅是因为民族特性的原因,更重要的是美国的社会保障制度比较健全和完善,所以他们没有后顾之忧或后顾之忧较少,所以美国人才能够勇敢大胆地花钱消费。美国的储蓄率极低,美国人几乎不储蓄,所赚的钱也几乎全部消费掉了。所以他们的居民消费在GDP中所占比例极高。

而我国则不同了。近年来物价连年上涨,通胀不断袭扰,可居民储蓄却有增无减,并不断攀高。不存钱储蓄不行啊!买房子、看病、养老、孩子上大学,乃至上幼儿,小学、中学都需要钱!在当代社会中,不仅前四项需要钱,还有许多地方需要钱呢!仅买房子、看病、养老,孩子上学这四项存100万人民币都难以抵挡。低收入人群就更可怜了。所以他们敢大胆地消费而不储蓄吗?

3.3 民族特性

节俭、爱储蓄,历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到了现代,这种传统依然保留着。3万多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就是一个明证。银行中的居民储蓄加上没有存入银行中的钱,已经远远超过我国一年GDP的总量。过去的土包地主是储蓄的典范,有99元钱再攒1元钱就是100元了,然后就买地。这种土包地主自已与家人吃的比长工还差。但是在资本积累之初,这样做是利大于弊,是大有益处的。忍耐现在一时,为了明天或以后的幸福生活是可以理解的。但是这样的人在富了以后,仍然保持着节俭的传统。有一句老话叫“家有万贯,不能吃盐豆”就很能说明这一问题。还有“家有万贯不养脖子长”,这个脖子长就是鸭鹅等禽类。因为鸭、鹅等脖子长的禽类吃粮食比较多。而现在这些观念都是不利于消费的。当然,消费过度也不好。不要把种子和仔猪都吃掉。那么明年或以后就无法生产了。但也不能消费太低,像我国的居民消费已经降到只占GDP30%多。再降下去,经济危机随时有可能爆发。

一般来讲,我国历来是主张“勤俭”,不鼓励消费。但鼓励消费的时候还是有几次的。三年困难时期结束的1963年,经过几年的调整,经济生产上来了,就曾经鼓励过吃爱国肉。但自1963年以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包括改革开放后的一段时间,国家从来没有鼓励过消费。可自1992年党“十四大”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作为中国改革的方向之后,开始屡次出现鼓励消费的事情。因为任何事物都是有缺陷和弊端的,市场经济的弊端就是生产过剩。从那时起,生产过剩屡次出现,尤以1997年为甚。国家开始鼓励消费。且工会、妇联、共青团等组织不再反对结婚大操大办等事情,亦开始鼓励消费。

还有2008年末,2009年初,美国次贷危机波及我国,这时国家鼓励消费。2011年的欧债危机,影响我国,国家又开始强烈鼓励消费。并在党的十报告中以较长的篇幅阐述要促进和增长居民消费。这些事,从另一个方面也说明了居民储蓄多、消费少。事实也是如此。更说明了国人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落后于时代。应该及早改变,让民族特性适合于时代的发展。

4 增加居民消费的途径措施

4.1 增加居民收入

收入是消费之本。收入不增加,就是玩出花样来,消费也不会增加,或增加极少。所以,必须想方设法增加居民的收入。至少应该使居民收入增长与GDP增长同步,或居民收入增长的百分点不能低于GDP增长的百分点。尽量把这几年居民收入增长缓慢的状况扭转过来。尤其要加快底层或基层群众的收入。党的“十”也提出了要切实解决分配不公的问题。笔者儿时多数的同学或朋友,当工人在企业工作已近40年了,但其收入才只有1000多元,仅够吃饭的,不可能有其它更多的钱用于消费。若不增加居民收入,尤其是基层民众的收入,说破大天,居民消费也是很难增加的。日本人当年为啥没有在我国建轿车生产厂家,就是因为我国居民收入太低。但日本人没有想到的是,现在的轿车已经或正在进入中国居民家庭。其中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居民收入的快速增加。

4.2 健全社会保障制度

社会保障制度若不健全,无疑,那就得自己保障了。自己保障的主要手段就是储蓄存钱。储蓄多,消费必然就少。我国的对外依存度逐年递增,近年来,我国拉动GDP增长50%左右靠外需。若外需全部消失,我国的GDP就将下降50%,从而就会发生1929年那样的资本主义经济大危机。那时美国的GDP当年就下降了50%。当然中国的外需不会骤降100%,但就是骤降10%也是不得了的事情。党中央国务院对此已有深刻认识,近年来不断强调拉动内需的重要性,尤其是在党的十报告中提出要不断增加国内消费。国内消费增加,就降低对外需的依赖程度,同时也降低了经济危机在我国爆发的危险性。因此,健全、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就成为我国亟待解决的问题、应当健全和完善的是医疗保险制度、养老金制度、贫困家庭的住房保障及子女上学等。只有这样,才能逐渐减少居民储蓄,增加居民消费。

4.3 加强消费的思想政治宣传工作

有了如上的基础,剩下来的就是要改变居民重储蓄、轻消费的特性。即在收入不断增加及社会保障不断健全、完善的条件下,居民应不断增加消费。要让居民从思想上认识到:消费是为了爱国(像1963年那样,政府号召买爱国肉),有消费才有生产和投资;有生产和投资才有就业的增加和GDP的增长,才能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如前所述,储蓄多并非是一件好事,是生产过剩的体现,可能会导致经济危机。市场经济的主要缺陷就是生产过剩,减少储蓄,增加消费,就可能抑制生产过剩,使供需趋于平衡,抑制经济危机的频发。由于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即劳动力价格的不断上升,使出口成本及商品价格不断上升,从而导致将来外需会逐渐减少。因此,内需也就是我国居民消费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像这样的引导和宣传,从现在开始就应当深入千家万户。

参考文献:

[1]崔海燕.我国居民消费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区域差异研究[J].技术经济,2011(02).

[2]黄飞娜.中国居民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基于1978-2005年数据的实证研究[J].中国集体经济,2011(07).

第3篇:居民消费范文

摘要: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在各个方面均取得较大的发展,其中居民个人消费信贷作为一种全新的消费方式,已经发展成为一种热门的消费形式,这在很大程度上拉动了我国的内需,也方便了人民的消费。文中从我国居民消费信贷的现状分析入手,分析了影响国内居民消费信贷的因素,并提出了发展国内消费信贷的相关策略。

关键词:消费信贷;影响因素;策略分析

引言

所谓的消费信贷是指从各大商业银行或者相关的金融机构内部向消费者发放的用以购买相关产品的贷款。这对于现阶段国内内需羸弱,充分拉动内容,保持我国经济增长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1、我国居民消费信贷的现状分析

国内居民的消费信贷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起步,自中国建设银行在1985年发放首笔个人住房贷款以来,居民消费信贷已经经历了三十年的发展,现阶段国内居民消费信贷的发生的形式已经从最初的居民住房消费信贷发展到了各种各式的消费信贷。其具备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1.1增长速度较快,但是在不同的地区表现出较大的不平衡性

我国居民的消费信贷从2004年到2014年保持了较好的稳步性的增长,截止到2014年末,国内的居民消费信贷的总额已经从2004年的2.1亿元发展到2014年的12.4亿元,在这十年期间其发展了近10倍,表现出较快的发展速度,但是国内居民的消费信贷主要集中于我国的东部地区,其中在2014年广东省一个省的居民消费信贷的总额为地区居民消费信贷总额的近200倍,这种发展的方式不能使国内居民消费信贷产生出较好的规模效应,进而影响到国内居民消费信贷的整体发展的速度。

1.2消费信贷的整体结构表现出较大的集中性

现阶段国内居民的消费信贷主要集中在:教育助学、汽车消费、个人住房消费等几个较为有限的方面,同时,这为数不多的消费方面中,个人住房消费占到整个居民消费信贷的百分之七十五之上,表现出过于的集中性,这在很大程度上不能够满足国内居民消费信贷业务在不同层次方面的需求,影响了国内居民消费信贷的发展。

2、影响国内居民消费信贷的因素分析

影响国内居民消费信贷的因素较多,但是其中较为关键性的因素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2.1居民收入

居民收入是影响居民消费信贷的根本性的因素,因为全面的保证消费信贷正常开展的决定性要素为居民具备较为持久的收入,在当前经济环境下,企业破产、裁员现象也会发生,再加上住房制度、医疗制度、教育制度等改革尚不完善,在这种预期收入不保证,预期支出增加的局面下,消费信贷不能如预期一样显著发展。

2.2文化因素

居民的消费信贷从其本质方面来讲,其是一种透支消费的行为,但是我国传统的文化比较讲究量入为出,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居民在进行消费时往往倾销与消费与之现阶段拥有的固定财产较为平衡的商品,尤其是对一些年龄稍大的人群,居民的消费信贷需要一个较为长期的调整过程。

2.3环境因素

这里所指的环境因素主要为国内居民的个人信用制度,现阶段,国内个人信用制度还不够完善,缺乏以个人信用记录为主体的道德信用管理制度和以个人资产为主体的资产信用评价体系,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我国居民消费信贷的发展,再加上现阶段国内在消费信贷方面法律法规体系仍不够完善,这些综合性的环境因素直接影响到我国居民信贷的发展。

3、发展国内居民消费信贷的策略分析

3.1构建出完善的居民信用评估体制

构建出完善的居民信用评估体制,是提升国内消费信贷水平的关键。在具体的实行过程中,可以首先由职工所在的单位内部的人事部门利用单位内部人员的档案对企业内部的员工进行全面的信用分析,同时也必须做出一定的担保。同时银行部门提供手续费给提供担保的同级财政部门建立信用担保损失准备。此外,也可以成立相关的银行信用保障制度,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央行来制定出相关的政策进行具体的引导。

3.2逐步的完善国内居民消费信贷管理制度

逐步的完善国内居民消费信贷管理制度对于提升我国居民消费信贷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具体的实行过程中首先可以在现阶段国内较为成熟的贷款通则、担保法等相关的法律内部加入一定的居民消费信贷管理规定,从法律的层面上进行居民消费信贷的保障。同时,在这个过程中不同的地区,可以根据本地区居民消费信贷的特点,在国家法律的前提之下,制定出符合本地区发展的居民消费信贷管理规定,以更好的促进本地区内部的居民消费信贷的发展。

4、结束语

除了上述两中方法提升我国居民的消费信贷水平之外,相关的政府单位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提升我国居民的收入,不断的从多个层面上促进居民的消费,逐步的转变居民传统的消费理念对于提升我国居民的消费信贷也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作者单位:西昌学院)

参考文献:

[1]陈学彬,杨凌,方松.货币政策效应的微观基础研究――我国居民消费储蓄行为的实证分析[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1):42-54.

[2]马健.我国城镇居民消费的过度敏感性与不确定性、流动性约束――兼论房价增长与消费波动[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08(01):28-35.

第4篇:居民消费范文

Abstract: To promote rural household consumption growth is the key of alleviating the internal and external imbalance of national economy in our country at present, but also the important means to improve the welfare of rural residents. Taking rural residents in Jilin Province as a case, consumption of rural residents presents many different behavior patterns with urban residents, such as the consumption behavior of rural residents has certain imitativeness, the consumption behavior of rural residents also displays certain irrational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consumption of rural residents has certain characteristics of precautionary savings.

关键词:农村居民消费;示范性;预防性储蓄

Key words: consumption of rural residents;demonstration;precautionary savings

中图分类号:[F32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34-0135-02

0引言

消费在经济增长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尤其是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国际市场的日益萧条让我们意识到外需依赖型经济增长模式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与此同时,如何扩大内需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重点,而农村居民这一消费群体的消费能力还没有被完全释放出来,由此开发农村市场成为扩大内需,缓解内外压力的一个重要手段。由于我国长期的二元经济结构,城乡经济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城乡居民的消费也大不相同,而我国传统的消费行为研究基本都针对城市居民的,为此有必要开展对于农村居民消费行为的研究。

1相关理论综述

作为经济中一个重要的力量,从很早以前消费就受到经济学界的关注。最早研究消费的理论当属西方古典消费理论。其典型代表认为是威廉・配第、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魁奈、西斯蒙第。其中威廉・配第、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从扩大资本积累和促进生产的角度出发,认为应尽量节制消费,尤其是非生产性消费。魁奈则认为消费是再生产不可缺少的条件,认为应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消费水平,从这个意义上来看,魁奈是最早研究农村居民消费的经济学家。西斯蒙第则更进一步认识到消费决定生产的观点,并认为生产无限扩大和消费不断缩小导致经济危机的爆发,并考察了生产与消费的比例关系。他认为,作为政府,应采取措施指导人们消费。①

与西方古典消费理论不同,马克思的消费理论提出人类一天也不能停止生产,一天也不能停止消费,生产停止消费也停止,消费停止生产也停止,对经济增长而言,生产和消费具有同等重要的作用。马克思的消费理论已经奠定了现代消费理论的雏形。

现代消费理论则是以凯恩斯的绝对收入假说为开端,并包括杜森贝利的相对收入假说、弗里德曼的持久收入假说,莫迪里安尼的生命周期假说、霍尔的随机游走假说、里兰德的预防性储蓄理论、扎德斯的流动性约束假说等等。

2农村居民消费行为研究综述

从国内研究农村居民消费的学术成果来看,农村居民消费行为的研究基本是以西方消费理论为基础进行分析的,且在理论模型上较多使用现代消费理论进行分析。但是西方现代消费理论主要以工薪收入者家庭的消费行为为研究对象,即以城镇消费者单位或家庭为研究对象。城镇消费者单位或家庭除了少数个体业主的家庭外,绝大多数仅仅是消费活动的基本单位,而不是生产经营活动的基本单位,这与我国农户融合生产活动与消费活动于一身的双重功能有很大差异。因此有必要开展针对中国农村居民消费行为的研究,这将为我们制定科学的扩大内需政策提供良好的参考咨询。

朱信凯、鲁海章(2000)利用西方现代消费理论对我国农村居民消费行为进行了实证分析,指出农村居民收入增长前景不明、预期消费困难;消费的生命周期阶段受传统文化影响;信用消费制度约束;消费倾向持续降低。在此基础上,朱信凯、鲁海章提出了我国农村居民消费函数,并进行了相关检验。朱信凯(2001、2002)指出中国农户的消费具有短视行为。朱信凯(2005)则分析了流动性约束、不确定性对于中国农户消费行为的影响。周建(2005)以1978-2003年为实证对经济转型期我国农村居民预防性储蓄行为进行了研究。臧旭恒、裴春霞(2007)对转轨时期我国城乡居民的消费行为进行了比较。谢子远、王合军、杨义群(2007)分析了农村居民消费倾向的变参数估计及其演化机理。朱琳(2007)以宁夏农村居民为例构建了一个以凯恩斯绝对收入假定为基础的消费模型。胡震虎、傅爱民(2007)则用农村公共投资、居民消费、经济增长构建了一个博弈论的分析框架。郑春梅、孙颖、范丙文(2008)第中国农民消费特征进行了实证分析。尹华北、王新海(2010)从转移收入视角对我国农村居民消费需求进行了研究。洪银兴(2010)提出在经济不景气和后危机时代,城市化成本是最小的,因此主张在农村发展小城镇,通过小城镇建设创造就业机会,就可以在较大范围内扩大农村内需。

3农村居民消费行为研究――以吉林省为例

从总体上来看,吉林省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和质量都上升。随着国家支农政策的逐渐开展与落实,近年来吉林省农村居民种粮积极性提高,农产品产量逐年攀升。全省年粮食总产量2004年2510万吨、2005年2581万吨、2006年2720万吨、2007年2454万吨、2008年达到2840万吨,2009年由于受到春季低温多雨、夏季罕见旱情的不利影响,全年粮食总产量2460万吨,下降13.4%。②与此同时,吉林省农村居民收入持续上升,农村居民消费持续攀升,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005年2467元、2006年2969元、2007年3369元、2008年3854元,农村居民消费支出总额2005年318.4亿元、2006年381.48亿元、2007年431.2亿元、2008年则达到了493.1亿元。不仅农村居民的消费总量在上升,农村居民的消费质量也在逐渐上升。

2009年-2010年我们在吉林省农安县巴吉垒镇莫波村、东丰县拉拉河镇光龙村、四平市永加乡洪源村、敦化市和梨沟镇唐家店村、松原市长岭县永久镇北姜家村、柳河县孤山子镇东安村、集安市花甸镇榨树村、德惠市菜园子镇白鱼大队太平屯等15个村庄300户农民进行了问卷调查和走访,对农村居民的消费行为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

3.1 农村居民的消费行为具有一定的示范性农民这一群体最早开始于农耕社会,虽然传统的农耕社会已经不复存在,但是小农经济的影响却依然还存在,除了电视、广播这种信息渠道外,农民绝大部分的信息均来自于农村其他农民。一般情况下,如果某村某人买了一件商品,比如电冰箱,那么这个消息会迅速在全村传开,久而久之,如果此户农民购买的冰箱质量很好(比如省电、没有噪音、能装东西、冷冻室比较大),便会好评如云,甚至整个村庄都会知道这个品牌的冰箱质量很好,于是会有其他农村居民相继到该位农民购买此件冰箱的商店去购买该品牌电冰箱。甚至过了一年半载,村庄中的绝大部分家庭购买的都是这个品牌的冰箱。农村居民消费行为的模仿性在整个吉林省都具有一定表现,我们针对15个村庄300户农民进行了问卷调查,有冰箱的家庭占全部调查家庭的51.3%,其购买的品牌多为海尔、星星、新飞。

3.2 农村居民消费行为还呈现出一定的非理性近年来随着农村市场的逐渐成熟,随着农村经济的逐渐发展,农村居民的消费行为已经日益理性,但是依然还存在一些非理。体现最明显的就是的购买和冬季赌博行为。近年来地下日益兴起,由于消费的模仿性和中大奖的诱惑,很多农村居民都购买。几万元这是两三个家庭一年的全部收入,却可以在一夜之间输掉,这也体现出农村居民消费行为的不理性。

3.3 农村居民的消费具有一定的预防性储蓄特点一般情况下影响居民消费水平高低的关键因素是收入,农村居民的主营收入来自于农业,但农业易于受天气等自然条件的影响,从而使农民的收入具有一定的波动性。加之,近年来自然灾害频繁,农民收入的不确定性更为明显。而一般家庭还要考虑孩子上学、老人生病等开销,所以往往会有预防性储蓄行为。在我们所进行的问卷调查中,我们还发现:每人拥有的土地量在1亩至5亩之间,相差比较悬殊;家庭年均收入在1万元至5万元之间,相差也较为悬殊;每年的支出在5000元至2万元之间,相差也较为悬殊。当问到农民“除了种地,您的收入主要用于什么”的时候,56%的家庭选择“用于孩子上学”, 14.2%的家庭选择“礼尚往来”,7.4%的家庭选择“看病”,20%的家庭选择“其他”。具体见表1。

由于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比较落后,绝大部分农民还在依赖传统的儿女养老,其中50.1%的家庭选择“儿女养老”,22.9%的家庭选择“自己养老”,6.6%的家庭选择“去养老院”,而有20.4%的家庭选择“购买养老保险”。该项问题的调查结果见表2。

由表2可知,农村居民养儿防老的心理依然存在,且占到一半,最为我们惊奇的是有20.4%的家庭选择“购买养老保险”,这说明农民的保险意识提高,而购买养老保险本身正体现了农民的预防性储蓄心理。当然,这另一方面也说明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过于匮乏,应加快尽力覆盖全民的农村新型养老保险制度。

农村居民的消费行为还具有其他特点,需要我们逐一去调查和观察,不过从整体来看,农村居民的消费行为显示出不成熟,农村市场还有待进一步开发,由于农村居民和城镇居民具有不一样的消费行为,因此需要不同的策略进行农村市场的开发,但是有一点需要声明,就是开发农村市场不应只是扩大内需,缓解我国内外失衡的权宜之策,更应成为提高农村居民福利的长久之计。

注释:

第5篇:居民消费范文

中国当前经济中有一个重要问题,那就是居民消费水平与经济增长速度存在诸多的不协调,本文基于我国1978~2007年的数据,就我国经济增长与居民消费水平之间的长期关系进行协整检验。

2研究方法和数据说明

2.1相关方法介绍

根据文章研究内容的需要以及计量经济学上对时间数据的处理原理,并且结合数据选取的特点,首先采用协整检验方法来处理时间序列变量的非平稳性,当然了,如果数据选取的很好,并不需要进行平稳处理,但是之前的检验是十分必要的。其次,如果存在非平稳性,经过处理的数据还要进行Engle&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目的是检验时间序列经济变量之间是否存在着长期的、稳定的关系。在这篇文章中,通过检验我国经济增长与居民消费水平之间的关系,如前者与后者为同阶单整,且它们之间存在平稳的线性组合,就表明协整关系存在,否则反之。在进行检验时,主要采用E-G两步法、ADF单位根法,Granger因果法来具体的解释变量之间的关系。

2.2数据来源说明

文章的研究主要是利用国民生产总值GDP和居民消费水平两个重要的时间序列,在一般情况下,时序数列取对数之后一般不会改变其时序性质,不改变协整关系,故为了消除数据序列的异方差性,文章对经济变量数据进行了处理。其中变量GDP代表国民生产总值的对数时间序列,变量PCC代表居民消费水平的对数时间序列,对数曲线如图1所示。并且所有的数据均来自于的2008年《中国统计年鉴》。时间段选取为1978年到2007年。

3分析

文章根据研究的方法一,利用协整分析来先检验时间序列的平稳性。从图1可以看出,GDP和居民消费水平PCC具有类似的时间趋势,这表明着两个序列可能具有共同的趋同成分,即:这两个变量均表现出非平稳的特征,而经过一阶差分之后的两个序列基本平稳

3.1平稳性检验

对数据进行平稳性检验主要是由于大多数时间序列都是非平稳的,而平稳性又在建模过程中有重要地位,所以文章便对经济变量进行了平稳性检验。根据相关文献知道,时间序列平稳性的检验方法主要有自相关函数检验和单位根检验。目前采用最常用的是单位根检验

检验结果中知道,样本区间内的GDP、PCC是非平稳的。而D(GDP)、D(PCC)却是平稳的。故D(GDP)、D(PCC)序列都是一阶单整所以GDP、PCC的一阶差分序列是平稳序列。

3.2协整检验

根据协整检验的相关步骤,可以知道:在进行检验之前,必须首先进行估计方程,这个步骤通常利用Eviews软件便可得,这里不需要做详细的论述,只给出相应结果为:GDP=1.16*PCC+0.88

(138.2)(33.4)=0.9985F=19101.63

并且根据回归方程的分析看出,我国居民消费水平对GDP的弹性约为1.16。说明对GDP有强大的推动作用。

其次估计方程后,就要进行检验了,由上一步结果很容易知道估计的残差e是:e=1.16*PCC-GDP+0.88

3.3变量的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

前2个检验并不能说明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所以最后我们进行的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是为了进一步分析我国经济增长与居民消费水平之间的关系

同样从以上的图表分析可以看出,GDP与PCC之间的因果关系受滞后期影响,当滞后期为1时,在10%的显著水平下,可以发现在1978~2007年之间,我国存在从经济增长到居民消费的单向因果关系,即经济增长导致了居民消费水平的增加,这主要是因为经济的发展导致居民收入增加,进而促进消费的增加。当滞后期为2期和3期时,GDP与PCC具有很强的Granger双向因果关系,这符合经济学理论和中国的现实国情。消费、投资和出口是拉动收入增长的“三驾马车”,尤其消费需求是推动一国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也是一国发展经济的最终归宿,而经济的发展与居民收入增加之间的相互推进关系也表明了,经济的发展会引起消费的增加,同时,消费的刺激也促进了经济的向前发展。

4相关结论及建议

4.1结论

从以上的检验结果中可以知道,居民的消费是与经济的增长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的,这也符合经济学常识。并最终得出的综合结论为:

①居民消费水平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协整关系。从表2可以看出,消费和经济增长之间存在唯一的协整关系。具体关系通过协整方程表现出来,居民消费PCC每增长1个百分点,GDP就增长约1.16个百分点。说明居民消费促进了我国的经济增长,而且是众多发展因素中重要的一个原因,其作用明显。

②通过格兰杰因果检验来看,当滞后期为1时,存在从经济增长到居民消费的单向因果关系,说明我国经济增长会使居民消费水平的增加。而当滞后期为2期和3期时,GDP与PCC具有很强的Granger双向因果关系。近几年国内提出“扩大消费,促进经济增长”也证实了居民消费在促使经济增长上的持久影响。且经济的增长最终也会促进居民消费的增加。长期作用下,居民消费水平和经济增长之间会达到一个均衡稳定状态。

4.2对策建议

目前,由于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经济危机的影响,我国经济增长水平要想提高,要想更好更快的发展,需要进一步扩大居民消费以增强其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相应的措施:

①税收政策可以作为一个重要的政策手段,从增加居民可支配收入、提升居民消费能力的角度,对现行的政策措施进行相应调整。适度降低居民个人的税负,相对增加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同时运用税收政策刺激居民的消费意愿,从而扩大居民的消费需求。

第6篇:居民消费范文

[关键词] 消费心理 收入 物价 储蓄

一、中国消费市场扫描

近来,消费对经济的推动作用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但消费的前提与收入有关,从经济循环的角度看,收入对投资与消费的影响巨大,如果收入没有与经济增长形成良性的同步增长关系,那么投资与消费的“双拉动”作用将大打折扣。

消费支出方面,食品、衣着消费增长平稳;医疗保健和居住正成为新的消费亮点,居民支出迅速增长;交通和通讯、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消费增长较快。与以前相比较,中国城市居民近几年用于食品和日常家庭用品方面的支出在全部支出中的比重有所下降,而用于文化教育、休闲娱乐旅游方面的支出比重则有显著提升。经过了多年收入增长的城市家庭,生活质量明显改善,支出取向转向追求文化教育和休闲娱乐旅游,这是一个新的趋势。

二、影响居民消费的各方面因素分析

1.收入水平决定居民消费

如今生活宽裕的高收入居民,十分关注生活质量的提高,消费倾向也出现明显变化,投资意识日益高涨。调查显示,越来越多的高收入居民,在消费时追求精神消费和服务消费,教育、文化、通信、保健、住宅等成为消费热点,追求时尚化与个性化日趋明显。高收入家庭的投资是社会民间投资中极为重要的部分,在国民经济运行中的作用不可低估,除了满足物质生活需求外,旅游消费成了“假日消费”热点,外出游览名胜古迹,出境领略异国风情,成为高收入居民假日消费的重要内容。

中等收入群体占到城镇家庭总数的60%以上,收入占到居民收入总数的50%多,是我国消费的主体部分,他们的消费行为对我国整体消费状况的影响是最大的,对这一层次居民消费的启动将直接关系到我国经济启动的成败。这一消费群体的消费特征表现为对未来收入与支出不良预期的影响,消费者的即期消费变得缩手缩脚。造成居民消费行为谨慎的原因,一是居民对未来预期收入增加缺乏信心。二是居民对未来因相关改革引起的预期支出增加比较担心。

低收入群体的生活状况,已成为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问题。低收入水平消费者的家庭年人均收入为2500元~5000元,其消费以基本生活消费为主,影响这一层次居民消费的主要原因是收入水平低且增加缓慢,所以增加其收入是最有效的启动手段。由于收入水平越低,消费倾向就越高,所以增加低收入水平居民的收入将对促进整体消费带来较大效用。

2.物价水平决定居民消费

目前物价上涨的幅度在4%左右,属于温和的物价上涨。由于我国城镇居民对未来收入的预期并不乐观,社会保障体系的覆盖面过于狭窄,因此,消费需求不会出现大幅上扬。但是,由于投资的过快发展会引起各种资源价格水平的提高,这会在一定程度上引起消费品价格的上升。在消费品市场上整体供求关系并没有发生根本性转变的条件下,价格上升的幅度不会过高,成本的上升只会压缩生产企业的利润空间。从目前的经济形势看,我国并不存在严重通货膨胀的威胁,而且温和的物价上涨有利于经济的持续发展。

3.储蓄心理

利率是调节经济、稳定金融的重要经济杠杆。调整利息变动。利息的降低可以有效刺激消费需求,在改革后的今天,在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条件下,为什么利率仍不能对稳定金融、发展经济起到应有的作用呢?不少学者认为:我国利率政策主要是通过直接改变银行存贷款利率水平,以影响社会资金的供求。从储蓄利率看,储蓄的多少受物价变动、收入变动、消费倾向、储蓄结构的影响,利率的高低影响甚微。从投资利率看,投资变动主要受资金预期利润率和利率两个因素的影响,当预期利润率不变时,利率上升,则投资减少;利率下跌,则投资增加。

4.随宏观经济增长,居民预期对消费的影响

虽然国家调整了居民收入政策,使居民的收入有了一定的提高,但这并没有从根本上完全改变居民的收入预期。目前影响居民收入预期的主要因素是过大的下岗失业压力。在报告中说,今年城镇新增就业90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6%。2004年,中国实现城镇新增就业980万人,超过预期目标80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2%。另外,据各地统计,目前集体企业还有下岗职工240多万人。此外,目前正在开展的事业单位改革和将要进行的地方政府机构改革,涉及到更大范围的下岗分流问题。据统计,地方政府机构现有正式员工500多万,预计将减缩一半,加上非正式员工,即将有近300万人需另谋出路;涉及到1000多万职工的事业单位改革,也将分流出大批的人员。这两部分下岗分流人员,将产生巨大的下岗失业冲击,使目前本已十分严峻的就业形势更加严峻,最终将影响消费的增长,抑制物价的上升。今年中央财政安排109亿元资金支持下岗职工再就业,比上年增加26亿元。

而影响居民支出预期的主要原因是各项改革对居民未来支出预期影响很大,且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在目前社会保障体制尚未建立健全的情况下,医疗、养老、失业保险、教育等一系列改革措施导致居民对未来支出预期的上升,因此居民不得不被动地储蓄存款,从而严重地影响了居民消费的增长,进而导致有效需求的不足,最终压抑物价的上升。

5.经济发展平稳度

2004年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同时按照建立公共财政的要求,加大调整财政支出结构的力度,保证各项重点支出。鉴于目前投资规模已经很大、社会资金增加较多,有必要也有条件由扩张性的积极财政政策转向松紧适度的稳健财政政策。以往的积极财政政策实践是有缺憾的。政府投资的单兵突进未能如所预期的那样带来民间消费需求的真正活跃,又为此付出了国债规模急剧膨胀和经济增长形成了对财政支出扩张的严重依赖的成本。这启示我们,即便要继续着眼于拉动需求,也要对积极财政政策的既有模式做出调整。即使宏观经济形势的变化要求宏观经济政策做出重大调整,积极财政政策必须要退出了,也要有个渐退的安排。

转型后的财政要解决的另一个问题是让中国经济发展摆脱对国债的过度依赖。有专家指出,伴随着积极财政政策的调整和向公共财政转型,以降低税负为主要内容的税制改革,应成为下一步刺激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手段。

三、结论

由于消费者的购买动机来自于不同的价值观、风俗习惯、消费偏好,不同层面的消费者的消费动机是完全不同的。消费动机的不同直接影响了对产品的需求,这就相应要求消费市场结构进行优化,使商品销售快速增长。

第一,调整消费倾向和消费方式。在消费观念上要消除陈旧的消费观念,树立随着经济发展而不断提高生活质量的观念,包括在节假日前后及在人们各自有纪念意义的日子前后,提倡应有的消费,不宜约束人们的应有消费,从而促进消费需求的提高和消费的增加。消费方式从消费资金来源上,可以划分为收入性消费和信贷性消费,但现在我国面临的是以新三件为特征的消费升级,即以私人住房、私人小轿车、私人现代通讯设施为特征的消费升级,购买新三件所需要的货币数额比较大,人们往往不可能仅靠现有收入而实现,必须要借助借贷手段来实现,因而必须推动信贷消费的发展,提高信贷消费在消费中比重,否则,消费需求就不可能增加和提高。

第二,调整价格的变化趋向。价格变化直接影响消费的变化。按照经济学的一般原理,价格下降则消费增长,价格上升则消费下降,因而刺激消费需求应该降价,但我国在这方面似乎有着不同的趋向,人们往往是买高不买低,价格下降则消费减少,价格上升则消费增加。总之,应该根据刺激消费需求的要求,适当调高价格。

第三,调整利率变动。利率的调整是宏观调控的重要信号和手段,较之单纯的行政控制,具有更好的宣示性、普适性和公平性。近两年,我国利率有所回升,调高银行利息率不仅有利于调整实际利率水平,保持正常的宏观经济运行环境,同时有利于从货币供给源头上控制上游产品价格上涨的趋势进一步发展,控制某些部门盲目投资、低水平重复建设的蔓延。同时调高利率还有利于在存在通货膨胀压力的情况下保护一般居民利益不受或少受影响。

参考文献:

[1]钱小安:通货紧缩论,商务印书馆出版社,2000

[2]中国经济学团体联合会.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研究(上、下)

[3]崔丽娟:心理学是什么.北京大学出版社

第7篇:居民消费范文

收入是影响需求的重要因素,增加农民收入,尤其是增加农民的预期收入是刺激农村居民消费、扩大农村消费需求的基础。农村居民收入水平较低,不稳定,增长缓慢,且预期支出逐渐增加,这都影响着农村居民的消费需求。因此,千方百计增加农村居民的人均纯收入,是扩大农村居民消费需求的首要任务。1.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保障农民增收。改善农业基础设施,是提高农业生产水平,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前提和基础。一是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二是加快中低产田改造和标准良田建设。三是加强林业生态建设。四是提高农机化水平。五是提升农业科技水平。六是健全农业气象灾害预警监测服务体系,提高农业气象灾害预测和监测水平。2.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民增收。加快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促进农业由一产向一、二、三产的融合,按照“优化种植业、发展养殖业、突破加工业、活跃流通业、拓展旅游业”的发展思路,加速改造传统农业结构,培育发展新兴产业,延伸农业生产、加工、贸易的产业链,推进农区工业化,形成比较合理的粮经结构、种养结构、贸工农结构和城乡结构。第一,应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第二,严格标准化生产,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第三,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3.发展劳务经济,拓展农民增收渠道。当前,一些城市严重缺少有一定技能的工人而广大农村又有大量的剩余劳动力。通过政府牵头组织和规范职业技能培训机构以及认真审查劳务输出机构的资质,扫清户籍管理制度和农村产权制度等障碍,使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和城市的“用工荒”顺利对接。首先,政府要要采取“外输”和“内化”方法来转移农村劳动力,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和输出组织化程度,变“体力型”劳务输出为“技能型”劳务输出。其次,政府要壮大区域经济,积极促进农民就地就近就业。4.调整收入分配政策,提高中低收入群体收入。通过调整收入分配政策,增加中低收入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不但可以是提高农村居民整体消费水平、启动农村消费中最具活力的一部分消费能力,而且可以拉动农村经济增长。因此,通过收入分配政策的调整,将收入分配更多的倾向于中低收入阶层的农民,并综合运用税收和转移支付等各种调节手段,不断增加中低收入者的收入,努力缩小农民收入差距,使中低收入者充分享受经济增长的成果。5.完善支农惠农政策,补贴农民收入。农业是弱质产业,建立完善对农业支持保护体系,是必须解决好的一大课题。要进一步完善和强化种粮直补、综合补贴、良种补贴、母猪补贴、奶牛补贴、小麦、水稻等最低保护价收购等支农惠农政策,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适应投资体制改革要求,改革政府资金投入方式,建立政府直接投资、资本金投入、投资补贴、代建制等多种投资方式和建设方式。严格执行耕地占补制度,深化征占地制度改革,协调解决土地征占用过程中土地增值收益在国家、农民和企业之间的分配关系,保护失地农民的合法权益。

二、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农村居民收入普遍不高,子女教育、建房、红白喜事,看病等支出逐年增加,又没有良好的社会保障体系的情况下,农民只能捂紧口袋,减少消费,增加积蓄,以防患于未然。因此,加大国家财政投入和政策支持,建立完善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使农村居民对未来可能发生的不确定性事件做到后顾无忧,进而扩大农村消费需求。1.加强农村社会保障立法和宣传工作。由于广大农村的信息传播的渠道还不是很多,导致很多农民对国家的一些社会保障方面的政策法规缺乏必要的了解,加之一些基层干部责任心不强,使得农民本应享受的国家的社会保障的优惠政策没有享受到。因此有必要以立法的形式确定农村社会保障,使农村社会保障更加有法可依。2.建立完善农村社会保障筹资机制。影响农村社会保障制度难以全面实施的根本困难在于社会保障资金的筹措问题,由于我国农村人口数量巨大,我国整体经济发展水平与发达国家尚有较大差距,保障资金全由财政支出不太现实,因此要解决资金不足的问题,就必须建立适合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多渠道的社会保障资金筹集机制。3.加强各项福利制度的建设。“仓廪足,而知礼仪”。说明人们只有在生存得到保障的情况下,才会考虑礼仪等更高层次的需求。因此,基本的最低生活保障、医疗保险、养老保险以及未成年人福利制度是广大农民群众的基本要求和愿望。目前,我国农村大致有合作医疗、统筹解决住院费等不同种类的医疗保险形式,以“新农合”为主要形式的合作医疗是被广泛接受的形式。我们既要正确规定养老保险资金的筹集和缴纳方式,又要切实做好养老保险基金的管理及保值增值工作,真正使农村居民无后顾之忧。

三、完善农村金融体系

经济的发展离不开金融的有力支持,但凡经济发达的地区其金融业也一定是最发达的,农村金融体系的发展就相对滞后,由此贷款难在农村普遍存在。一方面存在农村居民有借贷需求却无正规渠道的问题,另一方面又存在有正规渠道却满足不了需求的问题。农村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农村金融的有力支持,完善农村金融体系建设为乡镇企业和农村居民消费提供资金支持已成为当前的重要工作。要完善农村金融体系,首先要建立完善农村居民个人信用体系。其次,要简化信贷手续,完善的金融制度。第三,要扩大信贷的业务范围。

四、深化国家鼓励农村居民的消费政策

国家鼓励农村居民消费的政策导向可以为农村消费者的消费行为提供引导,也为农村消费者增强消费信心。要进一步扩大农村居民的消费需求,就要加大政策引导。自家电下乡政策实施以来,有效地拉动了农村市场的家电需求,各“家电下乡”“节能惠民”品类的产品销售量均较往年有大幅度的增长率,空调和冰箱原来在农村的奢侈品现在已经渐渐普及,电视在农村也掀起了平板风暴—产品升级换代加快。“家电下乡”“节能惠民”政策在提升农村消费信心的同时,也在改善着农民生活质量。

五、创建农村居民集中消费场所

首先,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改善农村居民的生产,生活环境。随着“村村通”工程的实施为农机、家用电器,电动交通工具等消费品进入农民家庭创造良好的消费环境。当前,仍需增加投入,继续扩大农村水、电、路、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同时加强对互联网,使用信息网,物流网,农业技术网等支持性网络工程的建设,提升消费软环境,从而进一步扩大农村居民的消费需求。其次,扩大农村商业网点,逐步建立规范,完善的农村市场体系,进一步推行国家“万村千乡”工程建设,并鼓励有实力,讲信誉的连锁商业网点进驻农村市场。大力支持农产品批发市场、集贸市场、大型粮食物流节点、农产品冷链系统和生鲜农产品配送中心等流通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农村市场的监管力度,宣传引导农民注意消费维权意识和提高自我保护能力,对损害农民消费者的欺诈行为要严加处理。彻底改善农村消费市场的种种不规范行为,改善农村消费环境,促进农村消费市场繁荣。

六、改变农村居民的消费观念

要改变农村居民的消费观念,首先要加强宣传引导,使农民建立正确的消费观。在消费时注意有效原则,使日常消费和非常规消费得以合理的安排,用科学,合理,健康的消费观去引导农民,从而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和消费质量。通过农民经常接触到的广播、电视等媒体,对农民的消费行为进行合理的引导。其次,着重开发农村新型消费领域,挖掘新的消费热点。随着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一些新兴的消费也慢慢进入农村市场,遍布乡镇的网吧、台球室和已经悄然出现的练歌房、瑜伽会所、书店、旅行社的大幅广告和旅游直发车已经切实的让我们感到互联网、旅游、休闲、健身等这些在人们印象中应该是城市人才享受的生活已渐渐成为农民的消费热点。因此,一方面我们要积极引导和巩固这种新兴消费增长的好势头,为农村市场开辟更多的消费领域。另一方面要通过建设乡村文化服务站和信息资讯站等网点,引导农村居民科学、合理,健康的消费,形成良好的消费习惯与社会氛围。

七、调整农村消费品供给结构

第8篇:居民消费范文

美国居民消费信贷

二战后,信用消费成为美国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五十年代中期至今,美国消费信贷一直呈现高速增长势头。美国的消费信贷总额1947年为116亿美元,据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公布的报告显示,2004年第一季度美国的消费信贷总额达到20200亿美元以上。可见信贷消费已成为美国居民的一个重要消费行为。

消费信贷品种丰富

美国的消费信贷品种极其丰富,有用于购买奢侈品、耐用消费品的贷款;用于度假、家庭住宅修缮的贷款;用于其他服务的贷款,二次房屋抵押;学生贷款等等,充分满足了社会各阶层对消费信贷的多样化需求。其中,个人住房抵押贷款、汽车贷款、信用卡最为典型。美国拥有世界上最大最完善的住房抵押贷款市场体系,住房抵押贷款已成为美国银行业的重要支柱,占到美国银行业信贷业务总量的40%以上,中小型银行该比例甚至高达60%以上。2000年,美国每十辆售出的新家用车中就有九辆是通过贷款实现的。仅新车贷款产生的利息收人即高达200亿美元。有关研究指出,如果没有汽车贷款,美国年新车销量至少要减少约800万辆。

消费信贷渠道众多

在美国,提供消费信贷的渠道包括商业银行、财务公司、储蓄机构、信用社以及非金融的企业机构,众多的消费信贷提供者为消费者提供了更多的选择。美国的商业银行攫取了全美消费信用市场的很大部分份额。截至2002年底,商业银行共持有30.4%的总消费信用贷款、大约60%的房屋净值信用余额。美国的财务公司的消费贷款占有12.3%的市场份额,仅次于商业银行。一些非金融企业,诸如零售商、加油站等也从事一部分消费信贷业务,向商品和服务的个人购买者提供便利。

欧盟成员国消费信贷及最新发展

英国和德国是欧盟消费信贷市场上的领导者

英国有着充分发达的消费信贷市场,它的消费信用债务增长速度和人均消费信贷额在欧盟成员国中处于领先地位,而且还在进一步加强。1993―1999年的人均消费信贷年增长率为13.8%。

德国的消费信用债务总额居于所有欧盟成员国之首。到1999年底德国的人均消费信贷额为17248法国法郎。

法国的人均消费信贷债务在欧盟成员国中处于第三位

20世纪80年代末,法国的消费信贷蓬勃发展,其平均年增长率为13.8%,其增长率明显地比家庭消费水平和国民生产总值要快。1993~1999年,法国总的消费信贷债务以54.3%的速度增长,年增长率为7.5%,在欧盟成员国中处于第三位。

2000年,法国的人均消费信贷额为10833法郎。就人均消费信贷增长率而言,法国和欧盟平均水平的差距正在缩小,1999年只相差11%。因此,法国的人均消费信贷债务虽落后于英国和德国,但在欧盟成员国中处于第三位。

逐步发展的西班牙、意大利和比利时消费信贷市场

1993―1998年,西班牙和意大利的消费信用债务总额落后于英国、德国和法国,其增长率却比法国高,正在逐步赶上法国。1998年,意大利的人均消费信贷额是3246法国法郎,但已经表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1993~1999年的人均负债年增长率达11.3%,处于欧盟成员国中的第二位。

西班牙的消费信用债务总额落后于德国、英国和法国,但高于意大利、比利时,1998年其人均消费信贷额为8725法国法郎,1993~1998年西班牙的人均消费信贷年均增长率为11%,几乎赶上了法国。

比利时无论是消费信用债务总额还是人均消费信贷额和增长速度都居于其他欧盟成员国之后。1998年其人均消费信贷额为7195法国法郎,1993~1998年的年均增长率仅为1.9%。

亚洲消费信贷的发展与未来

亚洲消费信贷总体发展情况

根据英国《金融时报》数据,2001年,亚太地区个人消费总额达48000亿美元,同期,欧盟为50000亿美元,美国为69000亿美元。亚洲已成为全球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很多机构和经济学家就此乐观预测,亚洲将很快超过欧美成为最大的消费市场。随着消费增长,近年来亚洲各国居民消费信贷也获得大幅增长。

从结构上看,在居民消费信贷中住宅信贷仍占最大比例。与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之前相比,新加坡和印尼增加了约300%,香港和泰国增加约200%。信用卡消费信贷在居民消费信贷中增长最快。其中,泰国仅在2001~2002两年时间里,通过信用卡进行消费信贷增加了两倍多。2003年马来西亚信用卡未还款数额是1998年的3倍。根据维萨国际组织的业务统计和对违约的定义,2002年香港信用卡违约率达到了历史高点5%,2003年回落到3.9%,新加坡信用卡违约率从2001年的2%攀升到2003年的4。1%。

中国消费信贷发展情况

直到1995至1998年,我国消费信贷才开始真正起步。1996年,中央银行开始允许各国有商业银行办理个人住房贷款,个人住房贷款业务开始有了较大的发展,同时各国有商业银行先后开办了小额存单质押贷款。1998年以来,为了扩大消费需求,中央决定加快发展消费信贷,人民银行陆续出台了一系列促进消费信贷的政策。允许所有商业银行开办个人住房贷款业务;要求各商业银行积极开办各种消费信贷业务,并将住房、汽车等消费贷款的最高限额由消费品价值的70%提高到80%;将个人住房贷款的最长期限由20年延长到30年,并将贷款利率降低到同期法定贷款利率以下。这些政策的出台,大大推动了消费信贷业务的发展(见下表)。

韩国消费信贷发展情况

上世纪80年代以来,韩国消费信贷发展很快,每年每人消费信贷额以将近20%的速度增长。1998年金融危机后,韩国因在金融机构治理中采取了较亚洲其他国家和地区更多的措施而广受赞誉。银行不再贷款给那些浪费银行资金、拖欠债务的大型企业集团,而是将广大居民作为重点开发客户,将资金集中注入信用卡和抵押贷款等。同时,韩国政府为刺激经济、给危机重重的制造业提供发展机会,开始大力鼓励消费者贷款。在消费信贷的促动下消费支出快速增长,韩国经济在短时间内走出了金融危机的阴影。2001年,韩国的消费信贷达到顶峰。

据有关机构分析,年龄在15岁以上的韩国人平均使用4张不同的信用卡,拥有10张信用卡的人数超过23万,而美国人则平均只有2张。据推算,2001年韩国信用卡

的使用金额为445兆韩币,比2000年增加了88%。以韩国有2200万多经济活动人口计算,每人使用信用卡消费大约为2000万韩元(约合16000美元)。与此同时,各信用卡公司当年纯利润总额达到了24870亿韩元。据统计,韩国独立信用卡借贷机构(如三星、LG等)的资本回报率达到52%,这一水平在其他信贷领域闻所未闻,韩国因此被认为是使用信用卡最好的国家。

日本消费信贷概况

日本虽然从很早就开办了消费信贷业务,但是真正将消费信贷业务规范化、制度化还是从60年代初开始的。在日本的消费信贷业务中,住房贷款约占消费信贷业务的90%。合作式消费信贷就是在合作方(销售部门)提供担保的情况下,银行为客户提供用于购买合作方商品的贷款。非合作式消费信贷一般是指没有合作对象的,多为没有指定资金特定用途的个人贷款。这种贷款对客户的信用审查比较严格,而且一定要有担保。目前这种贷款多是由担保公司来提供担保。

在日本消费信贷中金融公司异军突起,从事个人消费信贷业务的机构很多,除银行以外还有一些专门从事贷款或贷款中介业务的各类公司,主要有专门向工薪阶层提供消费信贷的,日本称之为“SARAKIN'’的金融公司、票据贴现公司,还有当铺、信用卡公司、邮购公司和综合租赁公司等。近年来,由于日本经济持续低迷,个人消费需求不旺。日本银行业因不良债权问题所累而严重惜贷,银行的个人消费信贷业务在此间大幅度下降,而专向工薪阶层提供消费信贷的金融公司在此间却异军突起,迅猛发展,越来越引人注目。据官方统计,1997年末,通过金融公司发放的个人消费信贷余额达6兆5179亿日元,为10年前的3倍,被称为“异色的新金融军团”。1996年,日本从事个人消费信贷业务的金融公司有6615家,其中,中小公司为6574家,占99%。而贷款余额却被最大的7家金融公司占60%以上,其收益也相当可观。从目前已上市的四大金融公司的情况来看,最有名的武富士公司的市价总值差不多赶上了樱花银行和东海银行等大的城市银行。其资本利润率已超过15%,纯资产利润率达到6%,为日本最高水平,与花旗银行等美国的大银行并驾齐驱。这些金融公司以3%的低利率从银:行借款,然后再以25%的高利率贷给个人,利差高达22%。由于利率特别高,与讨债公司关系不正常等原因,多年来一直受到社会各界的批判,并被认为是淘汰行业。1983年日本政府专门制定了有关法律,对贷款利率等作了严格的限定,要求利率最高不得超过40%,并规定金融公司不能做夸大的业务广告,与讨债公司建立正常的业务关系等。虽然政府加强了限制,但由于这种贷款无需提供担保且手续简便,并可以通过无人自动协议机操作,因此,深受工薪阶层特别是年轻人的欢迎。据调查,目前这些公司的客户约有600万人,潜在客户有1800万人,市场发展的潜力很大。

消费信贷增长对经济金融的影响

由国际比较可以看出,发展消费信贷对整个经济金融体系有利有弊。有利主要体现在缓和经济周期波动影响;利用消费拉动经济发展;增;bn经济对货币政策的敏感度,提高货币政策传导速度,居民消费信贷可以充分分散银行信贷风险,有效降低银行所承受的风险;增加银行赢利渠道。不利方面主要有消费信贷过快增长可能提高个人信贷违约率,增加不良资产,危害金融稳定;使经济对利率、居民收入、资产价格反。应更加敏感,增加经济起伏程度;使居民抵御经济波动的能力降低,增加经济金融宏观调控难度。

消费信贷国际经验对中国的启示

消费信贷扩张增加了金融业的经营风险

一是个人消费信贷的长期性与银行资金来源的短期性期限错配使得商业银行整体流动性受到约束,造成潜在的支付风险。在利率波动时,利率期限的搭配不合理又容易形成利率风险。二是受上级行严格考核的驱使,部分商业银行的分支机构为扩大消费信贷业务,降低放贷条件,采取变通操作,加大了消费信贷的潜在风险。三是个人信用制度建设滞后,使消费者与银行处于信息不对称状态,增加了银行信贷业务的市场风险。四是在对房地产公司控制信贷规模的政策背景下,一些房地产开发商利用个人按揭贷款套取银行信贷等现象不容忽视。

消费结构升级增加了中央银行货币政策操作的难度

在社会各项保障制度逐步完善和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的情况下,居民迫切要求增加投资渠道,实现金融资产的保值增值,同时居民还是股票市场的主要参与者,股票市场的财富效应、资产价格变化,日益引起居民的关注。中央银行出台的货币政策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居民消费行为,通过居民消费行为进而影响社会信贷总量和银行资产结构,进一步影响到国民经济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均衡。消费需求的多样性,对中央银行制定货币政策提出了新的挑战,也增加了中央银行货币政策操作的难度。

适应消费结构升级的政策建议

各金融机构必须根据市场需求变化,改进金融服务,加大金融创新力度,推出特色金融产品,优化信贷结构。同时,继续加快现代支付体系建设,推动银行卡产业发展,着力提升消费层次和水平,发挥消费对经济的推动作用。

金融机构应树立全面风险管理理念,加大对消费信贷风险的研究和监测力度,以改进金融服务和产品创新为切人点,着力提高防范消费信贷风险的能力,降低消费信贷风险。

消费信贷业务的扩展,加剧了银行“短存长贷”期限错配的矛盾。推行资产证券化,变长期资产为短期流动资产,有利于提高资金的流动性,分散经营风险。个人住房抵押贷款由于具有现金流稳定、违约率低、贷款契约标准化、数额小、易组合等特点,是我国目前最适合证券化的优质资产。为此,建议以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为突破口,逐步开展银行资产证券化工作。

第9篇:居民消费范文

我国消费率仍然偏低,但近年增长迅猛。在近些年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的同时,总体消费率却呈现逐渐下降的趋势。根据世界银行的统计,我国的消费率不仅低于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也低于我们周边的诸多东南亚国家。以2003年为例,我国最终消费率为56.8%,同期的世界平均水平为79%左右。即使在和由于地域、观念影响而消费率普遍偏低的周边国家的比较中,我国的最终消费率也处于较低水平。

从消费总量来看,按照2000年的美元计算,我国的居民与社会消费总量为世界第七位,约为第一位美国的9%,已经接近了意大利的整体消费水平。

值得注意的是,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的消费平均增速来看,我国明显高于其余九大消费国家。如果按照1991~2003年各国的平均消费增速来预测(不考虑各国汇率变动),那么在2010年我国的消费总量将会超过法国和意大利,成为世界第五大消费国(见表1)。

我国工业化进程的深入可能预示着消费率已经见底。从亚洲周边国家的历史经验来看,虽然各个国家的工业化发展进程所处的历史时间不同,但无论是日本这种较早实现工业化的发达国家,还是菲律宾、韩国等新兴市场,都经历了一个在工业化发展的末期消费率开始回升的过程。日本大约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了进入工业大发展时期,在20世纪70年代实现了国家的工业化。而在工业化的后期,日本的整体消费率开始走出低谷,稳步上升。

韩国的情况与日本非常相似。韩国从上世纪70~90年代经历了工业化的快速发展时期,而在上世纪90年之后工业化率趋于平稳。与此同时,韩国整体消费率也止跌回升,两者的背离关系非常明显。

我们认为这一现象不是个别国家的现象,而是反映出了各个国家工业化发展的共同特征和轨迹。回顾早期的工业化国家:美国、德国、日本,再看看近期迅速崛起的亚洲新兴市场国家,他们在工业化的道路上往往都是采用了以内部制造业扩张来拉动整体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在工业化初期,由于国家人力、资本、资源等方面受到诸多限制,因此工业的快速发展也往往是以牺牲本土资源、政策扶持等手段来实现的。很多国家都是依靠管制资源价格、低汇率、低人力成本来带动本国制造业的发展。同时,政府也可能采取各种措施吸引居民储蓄来保证社会发展的资金供给。这就不可避免地会使得工业生产、投资在拉动经济增长方面的作用有所加强,储蓄率增加,消费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会相对下降。而在工业化后期,前期经济的增长模式可能会导致产能过剩、发展成本增加、贸易环境恶化等多种问题,经济的各种拉动力量将会趋于平稳。工业生产对于经济的推动力量将会减弱,同时前期快速工业增长也为消费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数据上面的反映就是消费率会有所回升。这种逻辑关系从菲律宾的发展轨迹上也能够明显地看出来。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菲律宾工业化率突然加速上涨,同时消费率也开始急剧下降。而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工业化率达到40%左右的顶峰之后逐渐回落,消费率则从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稳步上升。

与其他国家相比较,目前我国的工业化率处于一种较高的水平,这和我国的工业化进程有关。以工业化率为衡量标准,2003年我国的工业化处于日本上世纪60~70年代水平,处于韩国上世纪90年代的水平,而上述时间段基本上是这些国家工业化进程的末端,也就是说我国目前的工业化进程也已经进入了中后期(见表2)。

从我国工业化率与消费率的走势来看,两者也出现了比较明显的背离现象。

按照上面的说法,如果我国已经进入了工业化进程的中后期,那么从其他国家的经验来看,这就意味着我国的消费率也已经达到了低点,绝地反弹指日可待。

从他国产业结构升级的历史经验来看,我国人力成本将会加速提高,职工工资收入不断增加。从一些欧美主要发达国家产业结构变迁的历史经验来看,在工业化的进程当中劳动力成本的增长都要明显快于经济发展的其他时期,这一现象在工业化后期尤其明显,其中最为著名的案例就是德国。在上世纪40年代,依靠低成本劳动力的路线,德国经济实现了飞速增长。我们的邻国日本也有着同样的经历。20世纪50~70年代日本工业化不断发展的过程也就是人力成本快速上涨的过程。在上世纪70年代中期,日本制造业名义工资指数的增长幅度达到了顶峰,随后涨幅开始回落。

早期工业化国家的上述现象,我们认为是经济快速发展的必然结果。在工业化进程的前期,人力资源相对于资本存量较为过剩,因此人力成本上升压力并不突出。

另外,人力成本也有被迫压低的成分,以便将更多的资金投入到工业生产当中。之后,经济的发展使得国家拥有了日益增多的资本存量,此时人力资源则相对不足,因此工人工资将会加速上涨。相对于德国、日本等国来说,我们的劳动力资源更为充足,因此工业化程度的提高对于我国人力成本的推动作用或许没有其他国家那么明显。但是,我们认为这种区别更主要的是体现在人力成本增加的程度和发生时间上,而我国人力成本加速上升的基本趋势将不会改变。事实上,近些年我国职工平均工资增速已经有了明显的提升,我们按照扣除物价后计算的职工平均工资实际增速显示,1980~1999年平均增速为5.7%,2000~2005年平均增速提高到11.9%。

对于我国人力成本增加的变化,我们最直观的感觉可能就是近两年沿海地区的“民工荒”现象。这一现象最根本的原因应该是我们上面提到的人力资源与资本的相对变化引起的。而对于中国来讲,政府的政策因素也不能忽视。政府对于“三农”的重视使得农民收入有了明显的增加,因此他们以往依靠外出打工的机会成本也会上升。我们还注意到,在农民收入加速增长的带动下,目前的农民消费增速已经超过了城市居民

可能很多人会有一个疑问,如果国内的人力成本上升太快,是否会对企业利润产生过大压力?是否会对仍然以出口为导向的中国经济产生影响?如果这样的话,整体经济的下滑将使得居民收入增加会无从谈起。对于这一点,我们的看法是,可以肯定我国企业利润必定会受到影响。从主要工业化国家的发展历程来看,其企业利润率也存在逐渐下降的现象(工业化中后期)。但是,必须认识到,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高将会抵消一部分企业由于劳动力成本上升对于利润的打压。至于人力成本上升对于我国出口的影响,我们认为则更不必过分担忧。与世界其他国家的比较可以发现,我国2004年的制造业工资水平大约为高工资经济体的4%,是巴西的1/3,是亚洲主要新兴经济体的10%。虽然我国的职工工资保持了连续数年的两位数增速,但是低基数下的高增长并不会对缩小与其他国家的工资差距产生明显的作用。

同时,我们国家由于地理结构造成的经济区域性差异使得我国工人工资的提升可能更多的体现在区域层面上,即东部沿海地区的涨幅要大于中西部地区。

这样一来,我国制造业中的部分行业可能会由于向内地的逐步迁移而依然保持着较低的人力成本优势。因此,工资的上涨对于出口贸易的影响不必高估。

综上所述,我国人力成本在今后数年当中将会保持加速上升,职工工资收入情况将会不断好转。同时,人力成本的上升也不会对企业利润和中国整体经济走势产生太大的影响。因此,职工工资的快速增加将为居民消费的增长提供比较坚实的资金面基础。 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与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将会使得在今后10~15年左右的时间内“人口红利”对于我国经济的推动作用明显增强。

下面部分我们将会结合亚洲其他国家的发展经验来看一下“人口红利”对于我国整体经济的提升作用,这应该是推动消费增长的更深层次原因。回顾上世纪二战过后东亚经济的腾飞,很多经济学家、政治学家都从多个方面去进行了解释。我们从人口结构的角度观察发现,上世纪60年代东亚经济的腾飞过程也同时是相应国家的人口抚养比逐渐降低或者低位运行的过程,劳动人口的增加对于各国经济的推动作用不能忽略。

与其他国家比较,我国现在的抚养比例还处于较低的水平,比邻国日本低10个百分点,比世界平均水平低15个百分点。综合联合国和我国政府机构对于未来人口结构变化的预测,我国的“人口红利”将会持续10~15年左右的时间。需要说明的是,我们认为我国的“人口红利”必须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与城镇化进程的推进综合起来考虑。只有在我国劳动生产率提高与城市人口不断增多的基础上,“人口红利”对于经济的推动作用才能充分显现。

根据我们的估算,我国上世纪90年代开始第二产业的劳动生产力进入快速提升的阶段。扣除价格因素之后,1991年至2005年期间的年平均增长率接近12%。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一方面直接增加劳动人口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另一方面,由于劳动生产率的增速要高于职工工资,因此逐渐降低的单位劳动力成本也使得我国依然保持了人力成本的竞争优势。

从各国的城镇化水平来看,我国目前远低于欧美发达国家,在新兴市场当中也处于中等偏下水平(见表3)。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中国今后的城镇化进程还会保持相当的推进速度,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将会进入城市。根据联合国的预测,我国的城镇化率在2030年将达到60.5%,远高于2005年的水平。城市劳动人口对于经济增长较强的推动力将逐渐体现出来。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