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物理新课程范文

物理新课程精选(九篇)

物理新课程

第1篇:物理新课程范文

1学校物流管理课程存在的问题

不注重社会实践。在中国古代,不论从某个时段的教育的横向研究还是从纵向整个中国历代教育发展的研究来看,对人才的评价和选拔都是注重文字的运用,所以在传统教育理念中,人们都没有将社会实践的学习纳入到正规的教学体系当中,使整个社会忽视了对社会实践教育的认识和重视。延续了几千年的这种理念已经在国人心中根深蒂固了,在教育教学中也成为了惯性。现在的教育模式虽然有了很大的不同,但对社会实践的认识不够依然较为严重。学校更注重的是课本科学知识的学习,每天朝九晚五的上课、学习、看书、自习,并且通过定期的考试对所学知识掌握程度进行考察检测。学生也只能成为摄取知识的机器,却无法将知识转化为实际工作的能力,创造出社会效益。②没有体现学生能力的差异性。个体之间有共性也有个性。现在学校的教育基本上遏制了学生个性的发展,或者试图通过教育的方式使学生的个性转变为共性。即使在相同的物流管理专业,学生也会有各种能力的差异,例如有的学生宏观意识比较强,能从大的范围考虑整个领域的发展,具有前瞻性;有的学生执行力比较强,具体的工作能够做到近乎完美。而目前学校物流管理课程没有将学生的差异性体现出来,教育所表现出学生的能力就是平庸。每一个人都是一台精密仪器,仪器内的配件也有着细微的差别,往往这一厘米甚至一毫米的差异会使该领域拥有巨大的创新,对该领域的发展产生强大的推动作用。③课程安排和教学材料选择不合理。学校教育以课本为根本,这是毋庸置疑的,文字和书是传递知识和思想的最好载体,对学生进行教学就要以课本为基础。但是专业书籍丰富多彩各式各样,如何使教育资源得到最优化分配,教学材料的选择就显得极为重要。对教学材料的选择要从多方面进行综合考量,例如所研究的主要问题,作者的知名度,在该领域的学术成就,观点是否有创新等等。与教学材料选择密切相关的就是课程安排问题。物流管理研究在高校目前还是一个较新的专业,研究深度还不够,因此在课程设置方面也有许多的不合理性。同一时期学习的各门课程之间没有很好的连接性,处于认知阶段的学生更加无法自己综合知识形成体系。在实际工作中也就更容易素手无策。④对学生的管理方式不当。学校和老师的教育理念都是以学习书面知识为主,没有建立与企业之间长久的合作关系,搭建组织学生参与专业社会实践的平台。此外,学校作为学生在学校学习的监护者,没有鼓励学生自己以个体的方式踊跃参与社会和企业的各种活动,进行自我能力的培养。

2以就业为导向的课程体系改革的基本原则

以实际工作能力为根本的原则。就业意味着工作,就要创造一定的社会价值和经济效益。物流管理的课程体系改革要以提高学生实际工作能力为根本,是课程体系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尤其是要注重专业领域中核心能力的培养,使各项能力能够有效结合。②课程设置与职业标准相契合的原则。目前较为广泛接受的将课程设置和职业标准相契合的方式就是证书制。考取证书所要求掌握的技能和知识通常是平常专业工作中所必备的基本能力,把考取物流管理证书所要求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加入到常规教学的内容当中,间接能够提高学生在专业领域的就业能力。同时,在考取证书后可以给予学生在学校表现的奖励,依此推动教学模式的创新和发展。③课程体系的开放性原则。体系的开放就是全方位的开放,从学校、老师和学生三方面入手。学校在进行课程设置时,不能只限于专业课,应该加强基础课程例如语文、政治、体育和心理教育等等,使学生形成发散思维,从多角度考虑解决问题的方法。老师也要对学生开放,选择优秀的学生加入研究小组,共同探讨相关专业问题的研究。④课程内容的统一性原则。以就业为导向的物流管理课程改革是将就业作为根本目标,逐步改革原有课程体系,一切改革都以就业为本。课程的设置要与工作内容相统一,在改革目标的指导下提高课程设置的效益。⑤重视学生主体的原则。学生是课程体系改革的主体,改革要以提高学生能力为重点。应该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功能,给学生提供各种大大小小的自我学习、自我实践、自我创新的机会和平台,让学生在实践中成长。

3以就业为导向的物流管理课程改革的开发

创新教学理念。理念是高于一切的具有指导意义的观念。物流管理的课程改革首先必须要创新传统教学理念,以就业为导向,以社会需求为落脚点,加强学校和企业的联合作用,加强学生知识、能力等素质的综合培养。将企业的实际需求融入到学校常规物流管理的教学目标和任务当中,建立新的物流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和机制。根据证书制的资格认定标准,建立新的符合认定标准的教学内容,特别是教学材料的选择和课程的合理安排。②改革教学方法。教学方法的实施是决定教学效果的直接原因,当然更是物流管理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不论是课堂教学还是实践教学,都需要良好的教学方法的实施。教师是教学方法的主体,学生是客体。但是事物是运动发展的,客体可以成为主体,主体在一定条件下也可以成为客体。在创新教学方法中,教师应该主动反主为客,减少学生的客体功能,提高学生的主体作用。例如让学生体验当老师的感觉,经历课程设计、上台授课的过程,整个过程中可以加深对知识的把握和理解。此外,教师还可以采用案例教学的方法,让学生在实际案例中增强分析、判断等逻辑思维能力。③完善教学设施。完善的教学设施是课程改革的保障。硬件是基础,逐渐完善学校多媒体教学设施的建设以及实验室建设,给学生提供优质的学习条件和环境,确保学生提高知识、操作能力等职业素养。

第2篇:物理新课程范文

不注重社会实践。在中国古代,不论从某个时段的教育的横向研究还是从纵向整个中国历代教育发展的研究来看,对人才的评价和选拔都是注重文字的运用,所以在传统教育理念中,人们都没有将社会实践的学习纳入到正规的教学体系当中,使整个社会忽视了对社会实践教育的认识和重视。延续了几千年的这种理念已经在国人心中根深蒂固了,在教育教学中也成为了惯性。现在的教育模式虽然有了很大的不同,但对社会实践的认识不够依然较为严重。学校更注重的是课本科学知识的学习,每天朝九晚五的上课、学习、看书、自习,并且通过定期的考试对所学知识掌握程度进行考察检测。学生也只能成为摄取知识的机器,却无法将知识转化为实际工作的能力,创造出社会效益。②没有体现学生能力的差异性。个体之间有共性也有个性。现在学校的教育基本上遏制了学生个性的发展,或者试图通过教育的方式使学生的个性转变为共性。即使在相同的物流管理专业,学生也会有各种能力的差异,例如有的学生宏观意识比较强,能从大的范围考虑整个领域的发展,具有前瞻性;有的学生执行力比较强,具体的工作能够做到近乎完美。而目前学校物流管理课程没有将学生的差异性体现出来,教育所表现出学生的能力就是平庸。每一个人都是一台精密仪器,仪器内的配件也有着细微的差别,往往这一厘米甚至一毫米的差异会使该领域拥有巨大的创新,对该领域的发展产生强大的推动作用。③课程安排和教学材料选择不合理。学校教育以课本为根本,这是毋庸置疑的,文字和书是传递知识和思想的最好载体,对学生进行教学就要以课本为基础。但是专业书籍丰富多彩各式各样,如何使教育资源得到最优化分配,教学材料的选择就显得极为重要。对教学材料的选择要从多方面进行综合考量,例如所研究的主要问题,作者的知名度,在该领域的学术成就,观点是否有创新等等。与教学材料选择密切相关的就是课程安排问题。物流管理研究在高校目前还是一个较新的专业,研究深度还不够,因此在课程设置方面也有许多的不合理性。同一时期学习的各门课程之间没有很好的连接性,处于认知阶段的学生更加无法自己综合知识形成体系。在实际工作中也就更容易素手无策。④对学生的管理方式不当。学校和老师的教育理念都是以学习书面知识为主,没有建立与企业之间长久的合作关系,搭建组织学生参与专业社会实践的平台。此外,学校作为学生在学校学习的监护者,没有鼓励学生自己以个体的方式踊跃参与社会和企业的各种活动,进行自我能力的培养。

2以就业为导向的课程体系改革的基本原则

以实际工作能力为根本的原则。就业意味着工作,就要创造一定的社会价值和经济效益。物流管理的课程体系改革要以提高学生实际工作能力为根本,是课程体系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尤其是要注重专业领域中核心能力的培养,使各项能力能够有效结合。②课程设置与职业标准相契合的原则。目前较为广泛接受的将课程设置和职业标准相契合的方式就是证书制。考取证书所要求掌握的技能和知识通常是平常专业工作中所必备的基本能力,把考取物流管理证书所要求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加入到常规教学的内容当中,间接能够提高学生在专业领域的就业能力。同时,在考取证书后可以给予学生在学校表现的奖励,依此推动教学模式的创新和发展。③课程体系的开放性原则。体系的开放就是全方位的开放,从学校、老师和学生三方面入手。学校在进行课程设置时,不能只限于专业课,应该加强基础课程例如语文、政治、体育和心理教育等等,使学生形成发散思维,从多角度考虑解决问题的方法。老师也要对学生开放,选择优秀的学生加入研究小组,共同探讨相关专业问题的研究。④课程内容的统一性原则。以就业为导向的物流管理课程改革是将就业作为根本目标,逐步改革原有课程体系,一切改革都以就业为本。课程的设置要与工作内容相统一,在改革目标的指导下提高课程设置的效益。⑤重视学生主体的原则。学生是课程体系改革的主体,改革要以提高学生能力为重点。应该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功能,给学生提供各种大大小小的自我学习、自我实践、自我创新的机会和平台,让学生在实践中成长。

3以就业为导向的物流管理课程改革的开发

创新教学理念。理念是高于一切的具有指导意义的观念。物流管理的课程改革首先必须要创新传统教学理念,以就业为导向,以社会需求为落脚点,加强学校和企业的联合作用,加强学生知识、能力等素质的综合培养。将企业的实际需求融入到学校常规物流管理的教学目标和任务当中,建立新的物流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和机制。根据证书制的资格认定标准,建立新的符合认定标准的教学内容,特别是教学材料的选择和课程的合理安排。②改革教学方法。教学方法的实施是决定教学效果的直接原因,当然更是物流管理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不论是课堂教学还是实践教学,都需要良好的教学方法的实施。教师是教学方法的主体,学生是客体。但是事物是运动发展的,客体可以成为主体,主体在一定条件下也可以成为客体。在创新教学方法中,教师应该主动反主为客,减少学生的客体功能,提高学生的主体作用。例如让学生体验当老师的感觉,经历课程设计、上台授课的过程,整个过程中可以加深对知识的把握和理解。此外,教师还可以采用案例教学的方法,让学生在实际案例中增强分析、判断等逻辑思维能力。③完善教学设施。完善的教学设施是课程改革的保障。硬件是基础,逐渐完善学校多媒体教学设施的建设以及实验室建设,给学生提供优质的学习条件和环境,确保学生提高知识、操作能力等职业素养。

4结语

第3篇:物理新课程范文

新课标的出台同时呼唤教学的改革,物理教学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发动学生主动学习,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使学生能体验到物理学习的快乐,物理课堂上就必须要生命活力,在教学过程中创设充满快乐的学习氛围。让课堂涌动生命的热潮,焕发青春的气息,让物理课堂成为充满生命活力的学习乐园。那么作为物理教师的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去努力。

一、重视师生关系

师道尊严、等级观念严重,一直以来严重束缚了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交往与交流,也束缚了学生个性和思维的发展,使课堂变的沉闷、单调、死气沉沉。新课改要求,物理教师要多和学生平等交往,教师要爱护学生,使学生喜欢老师,相互建立亲密平等的师生关系。利用自身优势,发挥自己特长,使学生喜欢老师,与学生建立深厚的师生感情,在教学中利用爱的迁移,使学生由喜欢物理老师迁移到喜爱物理学科,把以和物理老师交往为乐迁移到以学习物理为乐上来,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亲其师,信其道”。

师生间的教与学的情感对于学生的学习也十分重要。一个不容争辩的事实就是许多学生往往是因为喜欢老师而喜欢该老师所教学科。由此可见,情感是思维的催化剂,师生情感的良性互动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的好坏。在几年的教学实践中,我越来越体会到师生情感的重要性,教师多给予学生理解、欣赏与鼓励,有时,即使是在学习抽象的物理概念和规律,学生也能在良好情感氛围中掌握所学内容。这就说明学生在潜意识里已接纳了教师,无形之中就接纳了教师所教的学科。

二、重视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新课标要求,教学以学生为中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教学中应千方百计地把学生的各种感官全部调动起来,引导他们主动地参加到各种学习活动中去,自己去看书、去思考、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掌握自学方法,探索知识的规律。

在教学中充分利用教科书,指导学生读书的方法,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有效途径。一是通过读书掌握物理的科学语言;二是通过反复读书,使掌握的知识更加全面、系统、准确;三是通过读书提高自学能力,在学习上变被动为主动,充分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基本概念、基本定律要着重读,对其中的重点字母要深入体会、准确理解。因为这些字句或揭露了事物的本质;或指出了事物变化的范围和条件;或反映两个事物的区别与联系。教学时,必须指导学生把这些重点字句“抠”出来搞清楚、弄明白。如功率的概念中把“时间”限制为“完成这些功所用的时间”,而不能简单说成“功率等于功跟时间的比值”。又如楞次定律:“感应电流具有这样的方向,就是感应电流的磁场总要阻碍引起感应电流的磁通量的变化”,“阻碍”的含义不是“阻止”,它是指:原来磁场增强时,感应电流磁场与原磁场反向;原来磁场减弱时,感应电流磁场与原磁场同向。在教材中“这段”、“该点”、“某时”、“某刻”、“任意”、“总是”等字眼很多,切不可轻视。要养成“抠”字眼的习惯,正确理解概念和规律的物理意义、适用条件。

三、开放课堂、重视探究指导

《课程标准》根据科学探究的一般要求,结合高中物理课程的特点和学生的认识水平,将科学探究分为七个要素,并对每一要素提出了探究能力的要求。在探究过程中,要给每个学生创造机会,明确他们所承担的任务,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出主意、想办法。要让每个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发挥主动积极的作用,同时,科学探究又是一种集体性的协作活动,对于比较简单的问题可以由学生个人来进行,对于比较复杂的问题则应通过小组活动,甚至全班性的活动进行。教师要善于激励学生对科学的热情和兴趣,表现出对不同观点的尊重。

很重要的一条原则是:能够让学生探究的问题决不能由教师来包办。新课程理念告诉我们:教师在整个的教学活动中应该处于导师地位,其主要职责是调动和激发学生探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使学生独立地提出问题、发现问题,提出假设,自主分析问题,主动解决问题,从而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同时,教师还应为学生的科学探究活动设置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情境,形成探究氛围,促进探究活动的进一步开展。

物理课程改革提倡“以学生发展为本”、“强调科学探究过程”的课程理念。对学生研究能力的培养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这种探究教学给了学生更加宽松的思维和活动空间,这样我们也会陷入两难的境地:一方面如果指导过度,学生们无法自己探究学习,这样就成了一句空话,形式主义。另一方面,若指导不到位,让学生自己探究,活动又会杂乱无章,从而起不到理想的效果。这就要求自己要把握好适度原则,正确处理指导和开放式教学之间的关系,从而完成预期的教学任务,达到预期效果。

第4篇:物理新课程范文

关键词:新课程;优化;物理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01-0027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活动的基本构成部分,也是实施学校教育的基本途径。长期以来,由于受应试教育观念和实践的影响,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教学方式单一,学生被动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状况普遍存在,压抑了学生的个性,束缚了学生的创新探究精神,这些教学行为方式是与现代化社会发展的要求相悖的。新课程改革就是要改革旧观念,把教师的教育思想观念统一到素质教育的要求上来、统一到新课程的方向上来。新课程理念下的物理教学活动不同于传统的课堂教学,改变教师的教法和学生的学法是在教学活动中体现最新教学理念的关键。师生交往互动、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新的课堂教学模式逐步形成,才能使课堂教学达到最优化。那么,如何组织好物理课的课堂教学,笔者认为应该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优化课堂的教学理念

物理新课程基本理念是以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质为主要目标,面向全体学生,满足每个学生发展的基本需求,改变学科本位的观念,给每一个学生提供平等的学习机会,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质。面对新的课程理念,要组织好课堂教学,就要潜意识地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学理念。要立足于“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来设计和组织课堂教学,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和能动作用。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的现状,努力建立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交流合作、主动建构知识体系,才能实现课改的目标要求,促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二、优化课堂的教学设计

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设计,教师要以新理念为指导,按新课程要求,以及学生的认知层次、能力水平统筹安排好“教和学的设计”。这就要求教师要根据物理学科的特点和学生的特点,准确解读教材和学生,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课堂教学的需要,对教材进行适当的加工处理,让课本中的例题,文字说明和结论等书面的东西,转化为学生易于接受的信息,形成教学目标明确,重点突出,思路清晰,学法适合学生实际的教学设计。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应把教材变为重要的课程资源,以社会、生活中现实问题立意,结合社会热点、焦点、科技及人类密切相关的问题为素材,精心设计问题情景,引导学生观察问题、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为学生提供开放的、面向实际的、主动探究的学习环境,让学生积极参与体验,促进学生积极、愉快地学习,从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态度,热爱科学的精神,形成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提高科学文化素养。

三、优化课堂的教学行为

课程改革的核心是:“以学生发展为本”。而教师是课程改革的组织者、主导者、合作者、创造者、实践者。只有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发生转变,才有学生地位和行为的转变。传统教学中,教师是教学的主角,教学方式单一,学生是配合教师完成课堂教学任务的配角,这种教学方式使学生的思维与潜在的能力淹没。因此,在新课程理念的教学中,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行为,要以“学生为中心”,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另外,围绕学生的发展确立教学目标,设计和组织课堂教学,营造宽松、安全的学习环境,建立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在教学中要提倡学生的主动参与和内心体验,让学生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培养探索精神及创新意识,真正实现由重“教”向重“学”转变,要创设让学生充分展现自我,施展创造才能的空间,促进学生主动学习,逐步培养学习的独立性、自主性、创造性,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四、优化课堂的教学方式

教学方式的改变是新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物理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就是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就是要改变传统的单一、死记硬背、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能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的以探究学习为主的多元化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善于合作、富有个性地学习,这也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任务。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课程内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优化学生的学习方式,自始至终保持充沛的精力、饱满的情绪、亲切的教态,要让学生积极参与观察和思考,使学生在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中,体验知识产生的过程与方法,感受学习与探究乐趣,使学生主动获取物理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五、优化课堂的演示实验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物理实验是物理学科发展最现实、最生动、最有效的载体,它将物理现象生动鲜明地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在全面感知现象的基础上去发现和认知世界,它的功能是其他教学手段无法替代的。新课程下把物理实验作为物理探究学习的重要手段,不仅让学生动手实验,还要求学生学会设计简单的实验方案,从实验中收集证据,验证假设,获得问题的解决或取得探究的结果,实验教学很大程度上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使得学生能够从物理知识的本质出发,全面培养他们观察、创新等多方面的能力。

第5篇:物理新课程范文

关键词:高中物理;新课程;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33.7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1-8437(2015)02-0016-02

新课程实施前,物理课堂教学模式一般以教师讲授、学生被动接受知识为主。教师是课堂的主体,学生掌握的知识也比较理论化,当碰到要解决实际生活问题时,知识就与现实完全脱节。新课程的实施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要改变过去只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和谐发展,使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我们不仅仅是教会学生学什么,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怎么学;使学生逐步形成科学素养和探索精神;为学生终身发展、应对现代社会和未来发展的挑战奠定基础。为此,我们必须转变观念,改进旧的课堂教学模式,构建以学生主动参与、创建师生双向互动、以探究创新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

1 教师的观念必须转变,由知识的讲授者向学习的引导者转变

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应是一个积极的探究者。教师的作用是要形成一种学生能够独立探究的情境,而不是提供现成的知识。教师教一门学科,不是要建造一个活着的小型图书库,而是要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参与知识获得的过程。学习的主要目的不是要记住教师和教科书上所讲的内容,而是要让学生参与建立该学科的知识体系的过程。所以,布鲁纳特别强调,学生不是被动的、消极的知识的接受者,而应是主动的、积极的知识的探究者。

在传统的物理课堂教学中,主要是以教师讲授为主,教师按着教材向学生传授有关新知识――学生接受新知识――大量练题――师生作概括总结。这种教学模式使得物理教学处于一种封闭的状态,导致学生不能从现实中发现和提出问题,更不用说分析和解决问题了。而新课程课堂教学要求激励学生自己探究,老师的任务是引导、协助和点拨。要鼓励同学之间、同学老师之间的协作。因此教师要从根本上转变观念,在课堂教学中尽量发挥学生的探究本性,引导学生进行相互交流、展开讨论,对出现错误和偏差的问题要进行分析总结,找出失败的原因。从而培养学生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同时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表达交际的能力。让学生体验、理解科学探究的方法和过程,丰富学生探究活动的亲身经历,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新课程解放了教师,使得教师可以选择适当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

2 教师应细致地钻研课程标准和教材,让学生有更多的探究空间

新课程的物理教材把科学探究从课内延伸到了课外,从常用器材发展到现代化的教育手段,从学校延伸到家庭、社会,为教学提供了充分的探究机会,有助于学生探究意识的形成。在课堂上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不仅能促进学生理解前人采用的探究方法,更是一次心灵的震撼与激励,体验探索自然规律的艰辛与喜悦,让学生的探究意识得到发展。

在某些知识点上,从强调知识走向落实处理一类问题的方法。比如平抛运动,原教材比较注重通过实验得出平抛运动的规律,即水平方向的匀速直线运动和竖直方向的自由落体运动,重在物理规律本身的理解和应用。本教材从红蜡块的运动讲起,介绍普遍性的由分运动分析合运动的方法,再以“飞机起飞”的例题分析如何由合运动分析分运动,再把这个道理应用于平抛物体的运动,最后拓展到斜抛运动。显然,本教材是借助平抛运动应用运动合成与分解的方法,由此也得到平抛的运动规律。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备课的过程中要努力挖掘蕴含于教材中的可供探究的素材,在教学过程中不拘泥于教材中已有的知识,教师可以将教材中可供探究的知识点设计成探究性问题进行教学,使探究贯穿于教学的各个环节。如新课的引入,重点、难点的突破,知识的深入,复习、习题、课外活动等等,既加强了学生的感性认识,又培养了学生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同时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表达交际的能力。在对教材中内容进行探究时,设计探究问题的难度要恰当,要符合学生的思维能力,要帮助学生打好进行科学探究的知识基础。

3 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联系生产、生活实际,拓宽学生的视野

物理知识都是生活和实验的总结。所以在从事物理教学时,一定要和生活相联系,从生活中来,再回到生活中去。高中学生会接触到许多与物理有关的生活问题,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联系生活实际,帮助学生拓宽视野,开阔思路,综合运用物理及其他学科的知识分析解决有关问题。实践活动是物理教学与日常生活、生产联系的一种手段,应不拘泥于场所的束缚,勤俭节约,开动脑筋,利用身边的坛坛罐罐进行。课余实践活动的完成,不仅能验证理论知识,通过学生亲自动手加强物理与日常生活、生产的联系,而且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创新能力、动手操作能力等多方面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了大量动手的机会,弥补了课堂教学的不足,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激发学生对物理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教师带领学生走出学校,走向社会,亲身感受物理知识的作用。另外,还可以带领学生到附近的燃气公司、自来水厂、环保局等单位参观学习,使学生感受到物理知识广泛深刻地渗透进个人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利用与学生实际生活相联系、或者与学生在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和现象,作为情景素材创设学习情景,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究的兴趣,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和喜悦,感受物理世界的奇妙与和谐。

4 发挥现代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第6篇:物理新课程范文

关键词:明确目标;了解学生;创设情境;双边活动;反思

一、明确的目标是构建高效课堂的前提

构建高效课堂涉及诸多因素,其中教学目标的准确定位显得尤为重要,是高效课堂的关键因素之一。“教学目标是对学习者通过教学后应该表现出来的可见行为的具体的、明确的表述”。也就是说,教学设计者在开始设计前应当回答,“在教学之前,学习者能够做什么,而在教学之后,他应该能够做什么?学习者在教学之后到底应该有什么变化?”所以,教学设计必须确立清晰准确的学习目标。

教学目标的表述应是明确的、具体的,可以观察和测量的。因此,应使用明确的语言表述教学目标。如表述不清,将影响教学模式与教学策略的选择、教学媒体的安排和采用,将影响教学质量和学习者的学习水平。

根据课程标准以及中考对不同教材内容应达到的要求,恰当选择行为动词来明确地表述应达到何种结果,以加强教学设计的可操作性和教学质量的可测度性。而准确的目标定位来源于对教材的驾驭和对学生全面的了解。

二、全面了解学生,因人而教是高效课堂的关键

教师只有了解学生个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主动的参与热情,才能让全体学生共同进步。而且要了解学生原有认知基础。任何人在学习新知识时,旧知识总是要参与其中的,用已有的知识学习新知,既提高了课堂教学的含量,也消除了课堂上的无效空间,减少了学生的学习障碍。教师应尽可能地从实际中引出问题,使学生了解物理知识来源于生活,同时又应用于生活实际,从而认识到物理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同时,教师也应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让他们自己从日常生活中的具体事例中提炼出物理问题,用所学的物理知识去解决现实生活中的许多实际问题。

三、注重情境的创设,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

教师要创设情境,引起学生学习兴趣,教师或学生提出探究问题,从而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提出的问题要能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让学生感到探究的必要。问题可以从实验开始,也可以从生活中的现象开始,和实际生活联系越密切越容易引起学生探究的欲望。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指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科学文化、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纲要为当今信息时代和新的世纪吹响了教育改革的号角,使我们工作在教育第一线的教师充分认识到“科技兴教”是改革的主流,认识到教育与科技、信息相结合是创新、推动教育不断前进的主要途径。在教育活动中,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校园网络、多媒体电教室、多媒体网络计算机教室等现代化教育手段,为学生建构一个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促使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新模式。通过创新教学方法去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体现教学的生命力,是激发学生学习的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兴趣和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充分利用实验进行物理教学,创设主动探究的情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实验是必不可少的,同时物理探究性实验又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

四、有效的双边活动是高效课堂的核心

物理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物理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物理的重要方式。”而高效的物理学习活动应是在有效的物理学习活动基础上的更高层次追求。

教学其实就是教与学,就是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教学相长”。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认为,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更多应关注的是学生的“学”,教学要以“人”为本,让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人。教师设计一堂课,必须要注意明确目标,以增强教学的针对性,要注意课堂教学是师生互动的一个动态过程,教学设计应符合学生实际,符合学生的思考、探索、求知过程,逐层诱导深入,理解巩固,深入浅出,引人入胜的导人,可以唤醒学生的求知欲,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有效的提问并激发学生讨论、思考,能使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保持某种对话式的、互动式的、学生自主的学习状态。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是一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应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使他们能主动地、积极地、创造性地学。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恰到好处地发挥主导作用,去启发、点拨、设疑、解惑。因此,课堂上只强调老师的主导作用或者只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都是错误的。只有二者紧密结合,才能真正实现语文课的高效。

五、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是高效课堂的重要策略

教师在以多媒体和网络为基础的信息化环境中实施课程教学活动,要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信息化处理,使之成为学习者的学习资源,并提供给学生共享。

教师在设计导人环节时应注意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运用现代化技术手段将学生引入到教学情境中去。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将学生带人教学情境中,再适时地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产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运用电教手段,可以通过声、光、色、形,将物理的教授过程直观地、形象地直接作用于学生的各种感官,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兴趣。

六、不断反思是创建高效课堂的保证

反思,从本质上来说,就是一种教师经常对教育活动中各种现象进行检查、分析、反馈、调节,从而使整个教学活动日趋优化的教学活动。从先进的教育理念到课堂的实践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一个不断研究、不断尝试、不断反思和不断实践的过程。通过反思,总结经验教训,改进自己的言行,是达到不断提高自我,不断完善自我的有效途径,构建高效课堂工作特别强调教师反思能力的提高。在反思过程中,针对不同的问题,要选择不同的方法,如:反思后记、相互探讨、行动研究等。且行且思,使教学工作更有计划性、针对性和规范性。不断反思、不断进步是创建高效课堂的保证。

七、良好的师生关系是高效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

不良的师生关系肯定是教不好学生的,同时会让教师对上课失去兴趣,并且厌恶教学。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建立在对学生充满爱心和尊重的基础上的。通过交往和沟通,要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这就要求教师要从一个教人者转化为学习者,真诚地学会倾听,和学生共同探究、共同发展。同时,教师又是一名成功的赏识者,赏识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积极表现。唯有此,学生才能在快乐中学习,在成功中长大。让每个学生在教师的激励氛围中得到尊重,进而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真正体验到学习的快乐,使每一个学生的潜质都得到充分发展。“亲其师,信其道”,只有亲近、喜爱老师,才能对其所道笃信不疑,潜心研习。在师生亲密的合作中让学习事半功倍。

第7篇:物理新课程范文

1. 主体性原则

创新教学无论是对教学思想的创新,教学形式及方法的变革,乃至对整个教学体系的建构,自始至终都高扬着主体性及创新意识这面大旗。所谓主体性,一般而言是指人的参与性、独立性和创造性。使学生都成为学习的主体,这是区别创新教学与传授式教学的根本标志,是衡量创新教学成功与否的重要依据。为了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能够真正作为主体去活动,需要有一个良好的人文环境和物质环境。具体是:

第一,建立新的教学制度。教学制度是教学规章、守则、行为规范和组织结构的总和,是学校办学指导思想和教学观念制度化的反映。例如,应当修订束缚自主精神发挥的有关课堂规定,改进抑制学生个性发展的要求和不利于形成学生健康心理的管理方法。

第二,在课堂中,形成平等的人际关系;在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应当充分地体现平等与和谐。在知识爆炸和信息时代来临的当今世界,学生通过传播媒体接触大量信息,往往会在某一方面超过教师的知识储备。因此,教师要把教学过程视为一个不断面临新问题的过程,一个知识扩展的过程,也是一个与学生共同学习的过程。

第三,净化语言环境。学校教育的重要手段是语言,语言既能激励学生奋发向上,也能摧毁他们的自信和尊严。创新教学要求教师给学生更多的鼓励和赞赏性语言。禁止使用一切有损于学生自尊和人格、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话语,提倡使用体现民主、平等、关怀、友爱的教学用语。

第四,要创造适合于主体实践教学必要的时空环境。例如,根据需要扩展教室的活动空间,开放实验室,拓展图书馆、阅览室功能,配备多功能教室,建立校外活动基地等等。为了便于开展学生之间的教学交往,应将教室内课桌椅的秧田式摆放方式改造为米字形、U字形、会议桌形等等。

2. 主动性原则

主动探索意味着学习主体不仅自觉地参与、全身心地投入教学过程,而且对未知世界积极主动地探求,主动参与到物理教学中来,积极从事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学习。把物理教学过程看成学生主动探索事物由来和发现其间关系的活动,是不断改进已有认识、不断成长的历程,是一种主动、能动的活动,而不仅仅像以往教学中的启发性原则那样,只是要求促进积极的认识活动,而不管促进的是积极记忆还是积极探索。

主动探索不仅以主动探索发现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动机,还以群体间经验交流的方式表现他们的能力,使他们互相启发,产生更多的探索愿望,形成自信、自强精神。同时,同伴间知识和经验的交流还使学生逐渐破除以自我为中心的态度,养成容纳不同意见的习惯,从而使谦虚与自信相结合,成为主动开拓精神的基础。

3. 开放性原则

新课程理念下创新教学过程是一种开放的过程,这主要体现在教学环境和氛围的创设上。一是开放的人文环境。它要求营造出民主的、为学生所接纳的、无威胁的、富于创造性、主体性发挥的师生氛围,使学生形成一种自由的、无所畏惧、独立的探索心态,以激发学生参与各种活动的积极性。因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满足感是在一种允许提问与自由探索的环境中获得的。二是开放的时空环境。要打破传统封闭的教学时空纬度,在时间纬度上,不求课堂几十分钟内得出结论,而是将某些问题留给学生在生活中继续探求;在空间纬度上,不能够仅仅局限于课堂和书本,要向与课堂和书本紧密联系的家庭和社会学习,将课堂引向社会和大自然,利用更为广泛的教育资源,使学生得到最为广泛的关注与发展。三是开放的知识系统。不局限于物理概念、物理规律和公式,不局限于考试范围,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注意学科渗透,关心科技新成就。初步认识科学及其相关技术对于社会发展及人类生活的影响,注意科学技术对环境资源的影响。四是开放的教学形式。创新教学的方式可以是多种形态,如实验探究式、主题活动式、参观访问式、调查研究式、戏剧活动式、问题讨论式等等,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根据不同的目标和内容灵活选择和创造。

4. 整体性原则

整体性原则是在现代科学哲学方法论的基础上提出来的。现代科学要求用整体、系统的观点对已有的知识材料进行整理,并进一步审视、反思、发现其中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实现认识的深化和提高,即所谓整体系统研究的现代科学方法论。以科学认识活动为中心组织教学过程的基础是认识过程,这种认识过程是“记忆—应用”的过程,也是经验和探索的活动,是区别传统教学和现代教学的依据。以科学认识活动为中心,并不等于否认其他形式活动对学生发展的作用。

第8篇:物理新课程范文

关键词:教学;评价;新理念;内容;方法

科学、有效的利用物理新课程课堂教学评价的导向、激励、鉴定作用能引导教师更新观念,把新课程理念内化为课堂教学行为,使新课程的改革目标真正得以落实。

一、贯彻物理新课程课堂教学评价的新理念

1.贯彻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

新课程改革,强调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强调发展教师的课程意识和课程生成能力。因此,在评价中要关注物理新课程课堂教学是否把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作为终极目标,是否兼顾不同类型学生的学习需要,是否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

2.关注教师的角色的转变

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化为学习的促进者;由教学的管理者转化为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指导者;由居高临下转向平等中的首席。因此,教师要有民主的精神、平等的作风、宽容的态度、真挚的爱心和悦纳学生的情怀。

3.关注教师的教学方式的转变

教师要把自己的激情、灵感、知识和经验与课程融会贯通,与学生进行灵活的课堂交流,把学生的学习情绪和生活经验纳入课堂,创生知识,使教学富有吸引力。力求通过学生的“活动”与“操作”,“内化”为学生头脑中的经验系统,引导学生在“做中学”,“用中学”。通过多层次的积极互动和“主动性作业”,帮助学生建构知识的“意义”。

4.关注学生的学习方式的转变

通过自主、合作与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的主体意识、能动性和创造性不断得到发展,学生的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不断得以培养。因此,课堂评价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学习方式的转变,要关注学生的主动参与程度、合作精神与交往能力的培养,要关注知识与技能、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目标的具体实施。

二、明确物理新课程课堂教学评价的主要内容

1.教学目标

制定出的教学目标及学生的学习目标要具有可操作性,同时注重目标的达成度。目标要明确、具体、全面,并且符合“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教学理念。

2.教学内容

在把握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围绕教学目标,创造性地加工处理和运用教材。在教学中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抓住关键,做到课堂教学设计能体现重点,教学过程不忘重点,练习安排紧扣重点,板书设计标出重点,归纳小结点出重点。对难点注意分散,创设突破难点的情境与措施。

3.教学过程

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创设学习情境,进行启发、引导、指导、调控,促使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学生自主参与学习,自主活动的时间充分。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关注每位学生,教学中体现因材施教,分层教学的原则;注重科学探究;重点突出,难点突破。注重知识的生成过程,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体验;充分发挥评价的诊断、促进和激励功能,重视教学的过程评价并适时反馈调节教学活动;教师在教堂教学中,及时收集信息,反馈矫正,适时点拨指导,并据此调节教学进度或改变教学方法。

4.教师素质

教师的教育理念先进,专业知识扎实,服务学生的意识强;教师的教态亲切,仪表端庄,举止从容,热爱学生,注重师生情感交融;普通话标准,语言生动,表述准确,逻辑性强,有激情,富有启发性;板书板画设计合理,字体工整,清楚美观,简洁大方;恰当运用教学手段,激发兴趣,帮助学生理解握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熟练、规范、准确地操作演示实验,并指导学生实验,及时排除实验故障;根据教学实际调整教学的节奏、内容、方法。机智处理好教学中的偶发事件。

5.教学效果

学生全员参与,全程参与教学活动。同学间和师生间的交流氛围和谐,学生在学习中获得了积极的体验,兴趣浓厚,思维活跃,学习效率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极发现问题、敢于提出意见;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学习习惯、方法、能力、创新品质等方面有一定发展;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要求得到落实,物理概念的形成与物理规律的建立过程得到体验,物理科学探究的方法得到有效渗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得到提升,当堂检测效果好,目标的达成度高。

三、掌握物理新课程课堂教学评价的实施方法

1.课前准备

评课人员要在课前熟悉物理教学课程标准和教材,查阅授课教师的教案,了解该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设计,做到心中有数。并熟悉评课量表,掌握评课的指标体系和标准。

2.专心听课

评课人要认真做好听课记录,做到听、看、记相结合。听教师的讲解和学生的回答与研讨;看师生的双边活动,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记主要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以及各教学环节所用的时间、教学的主要特点和欠缺。

3.检测效果

评课人要及时收集不同层次学生在教学的各个阶段的达标训练情况,特别是教学结束后的形成性的达标情况。必要时也可以在课后用一定时间对学生进行有代表性的测试或问卷、座谈,广泛听取学生的意见。

4.评价的结果

以定性的语言描述和定量的分析相结合,并以定性分析为主来反映评价结果。评课人要对所评课的优缺点做出全面的、具体的分析。认真听取授课人的自评意见,待取得授课人的认定后,对所评课综合写出评语。肯定优点,指出缺点,分析原因,提出改进教学的意见。使评价产生正效应,充分发挥课堂教学评价的导向、激励、改进和选拔的功能。

总之,课堂教学是教师教育思想、教学能力、教学经验、教学智慧、教学风格的综合体现。物理新课程的课堂教学评价要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建立新的评价观念和评价方法,并通过课堂教学评价促进物理新课程教学水平的提高,从而促进物理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和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周小山.教师教学究竟靠什么.北京大学出版社.

第9篇:物理新课程范文

关键词:新课程 构建高效课堂 导学案合作探究 反思

提高我们课堂教学的效率,打造高效课堂是我们新时期课堂教学改革的发展方向。如何切实利用有限的每节课四十五分钟来有效地完成我们的教学目标是我们每一学科都应该考虑的问题。在我国教育新课改的大背景下,如何才能提高生物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呢?本人在生物教学中不断探索前进,通过多年教学的经历,浅谈几点我对构建生物高效课堂的一些浅薄的观点。

19世纪德国哲学家、心理学家、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赫尔巴特说过:“把教育学建立在伦理学、心理学基础上。”一定的思想观念指导调控着行为,教学活动总是自觉不自觉地体现着一定的教育思想观念。

一、高中生物新课程基本理念

(一)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

结合新课程的学科教学目标主要体现在这几个方面。

1.形成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生物学科作为自然科学的一部分,在推动社会发展方面所起的作用越来越显著,作为自然科学一定要有科学的认知和素养。科学的世界观是人们对自然界和学科领域的科学认知,这种认知是不断发展和变化的过程,同时科学知识的主体具有连续性和稳定性;

2.获得学科的相关知识。生物学科作为高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高中知识体系的一部分,学生要学好这门学科就要掌握相关的学科知识,其中包括一些基本的概念,相关的生物学原理和规律,使学生能够理解一些常见的生物学现象并能够解决相关的问题,为学生将来在生命科学领域中进一步学习和就业的方向提供咨询和帮助。

3.获取科学探究的方法与技能。学生要具备科学思维的方式,主要包括形式逻辑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发散性思维等。具备科学探究技能是现代教育发展的目标,目的是要突破我们传统学科教学过程中单纯的应试教育思想,从而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提高。

4.对学生渗透科学、技术与社会(STS)教育。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渗透以下观点:科学是知识的一种存在形式,是人类长期努力探索的产物;技术同科学一样,也包含一种求知的方法和一个探究、实验、解决问题的过程;科学提供知识,技术提供应用这些知识的方法;科学、技术与社会是紧密联系的;技术对社会的影响通常比科学对社会的影响更为直接。

(二)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

新时期的我国高中教育是素质教育,即要以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所有学生的共同成长为目标。目的就是使学生都能够在生物学科教学中既能够收获一定的知识,同时也能够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与素养。

1.要给所有学生提供同样的学习机会。教师要充分尊重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要结合他们的具体实际来落实他们在学科学习中的任务和发展目标,尽可能使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获。

2.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当前的教育不是仅仅为了高考,而是要本着学生全面发展和综合提升为目标,结合学生的个体状况来设计我们的教学,使学生能够结合自身实际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个人潜力,尽最大的可能获得最大的进步。

3.面向全体学生不是要降低高中生物学教育水平。

(三)倡导探究性学习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一些国家相继制定了面向21世纪的科学课程标准,把科学探究作为科学课程的基本要求,科学探究能力作为构成学生科学素养的一个重要方面。

1.探究性学习与科学探究能力。科学探究是人们获取科学知识、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科学探究活动通常包括: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收集证据、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等步骤。在这些步骤中需要运用到多种科学工作的技能。

2.探究有不同的层次和活动形式。科学探究中并不存在固定的、一成不变的研究方法或模式。在教学中,学生在更多的时候需要从多种多样不同层次的探究活动中学习各种科学探究方法和科学探究技能。

(四)注重于现实生活的联系

生物学就在每个学生的身边,如热点新闻、卫生健康、个人生活、当地资源、环境保护等等,都含有与学生切身利益相关的生物问题,其内容也涉及生物科学、生物技术、生物工程、人文社会等方面的内容,教师在教学中适当加入这些内容,会开阔学生的思路,加深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并能够认识到许多社会问题的多面性。

二、创新生物课堂教学模式,构建生物高效课堂。

(一)关注学生主体地位,因材施教

打造高效课堂首先需要关注学生的课堂地位。我们的课堂教学最终目标是为了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有所发展和提高,但是实际情况却是很多教师在学科教学的过程中关注的是教学目标的落实,教材的参照和应用,这往往会背离学生的实际与需求,导致我们虽然讲的很精彩,但是学生实际吸收的却很少,教学效率大大下降。新课标规定在我们的新时期高中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我们教师课堂教学的整个过程中要围绕着学生的实际出发,这样才可能实现教学效果最大化。同时,必须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注重因材施教,这样才能真正落实全面育人的理念。

(二)构建合作学习小组,共同提高

“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打破了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给课堂注入新的活力。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的要求,有利于学生长久的发展。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学生通过小组活动,相互配合、主动探究,既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也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走进学生,及时的予以引导和指导,既拉近了师生距离,也有利于学生学习效率的提升。

(三)做好反思总结,提升效果

教学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完善和提高的过程中,同一个教学内容在设计过程中是一种状况,而在具体的教学实施过程中又会有发展和变化,特别是不同的班级、不同基础状况的学生会使我们的教学发生变化,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地反思和完善我们的教学流程,这样教学效果才会优化。

总之,在今后的教学生涯中,我仍会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本着一切以学生为中心、以快乐为根本,不断学习继续探索构建生物高效课堂的新举措。

参考文献:

[1]黎永红.打造优质高效课堂――提高生物学习效率.中学生物教学,2010(5).

[2]焦柳.高中生物教学反思.数理化课堂,20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