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造口伤口专科护理范文

造口伤口专科护理精选(九篇)

造口伤口专科护理

第1篇:造口伤口专科护理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2013年6月~2013年10月我科住院、出院及外院腹部手术后接受伤口换药的患者128例作为调查对象,排除有认知障碍、不合作的患者。性别:男76例,女52例;年龄:18岁9例,19~40岁57例,41~60岁43例,60岁19例。学历:初中以下28例,初中至高中74例,大专以上26例;治疗前罹患伤口时间:5 d 73例,5~10 d 47例,11~15 d 6例,15 d 2例。

1.2 方法

1.2.1 医护一体化换药模式实施方法

1.2.1.1 前期培训:我科自2010年起陆续选派三名骨干护士到上级医院参加伤口造口专科护士培训,并取得专科证。自2012年起通过护理部安排其每周定时到门诊换药室参与换药,提高她们的理论和操作水平,积累经验。

1.2.1.2 建立组织架构:2013年护理部牵头组织全院造口专科护士成立了造口专业小组;我科成立了伤口换药管理小组,成员包括科主任、护士长、高年资医生和造口专科护士。

1.2.1.3 工作开展:医生负责患者疾病整体情况的提供以及伤口初步的评估和诊断;专科护士负责对患者伤口后续的动态评估和管理,并协助医生参与患者的整体管理,对用药、营养支持、康复训练等方面提供专业的建议。开展三阶梯式的伤口管理,具体方法:①一般、简单伤口由造口护士或住院医生完成。②感染伤口由造口专业小组参与会诊,科室造口护士负责处理。③疑难重症伤口请上级医院具有国际伤口治疗师资质的老师参与会诊,造口护士和主管医生共同制定方案,共同处理,但伤口治疗的主体工作由护士完成。

1.2.2 调查工具: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并结合本调查的目的自行设计。内容分为:基本资料,包括年龄、性别、学历、接受治疗前罹患伤口的时间4项;效果评价,包括舒适度、认同度、效果满意度。其中舒适度包括换药过程中的疼痛感和工作人员的关心程度;认同度包括伤口愈合的时间长短和换药模式的选择;满意度是对医护一体化换药模式的总体满意度。

1.2.3 资料收集:由护士长讲解调查的目的和内容,如实记录调查对象独自回答的内容。询问132例,得到回答132例;去除不愿接受调查的4份,得到有效答案128份,有效率为96.97%。

1.3 统计学方法:使用SPSS 17.0对各项资料进行统计、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讨论

2.1 医护一体化换药模式对患者舒适度的影响:在伤口治疗的过程中,对舒适度影响最大的问题是疼痛。造口专科护士在开始专科培训时就接受了预防和减少伤口创伤和疼痛的理念,在进行操作时首先注意减轻移除敷料、清除坏死组织时的疼痛感,另一方面注意选择适合的敷料,减少外界对伤口的再次刺激,避免新生肉芽组织的再次机械性损伤。在调查中有92.97%的患者认为换药过程的疼痛轻微。其次,传统的换药模式多将关注的重点放在疾病上,容易忽略患者心理上的需求。护理人员最初在学校学习时就开始重视培养与患者的沟通,提供个性化的舒适护理服务。将舒适护理与造口专科知识相结合,并在工作中及时回答患者的健康问题,满足心理方面的需求。在调查中有67.19%的患者表示在换药过程中护理人员非常关爱自己。提示了医护一体化换药模式有效的体现了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最大限度的减轻患者的疼痛,满足患者的心理需求,明显提高了患者的舒适度。

2.2 患者对医护一体化换药模式的认同度:患者腹部手术后,所关注的重点就集中在伤口愈合上。在传统的换药模式中,只注重单纯的更换敷料,对伤口的再次损伤关注较少,不能缩短伤口愈合的时间。随着造口学科的发展,新的湿性愈合理论认为换药只是起到消炎的作用,伤口的愈合要靠自身生理功能完成。医护一体化换药模式接受了新的理念,减少了不必要的医源性损伤,减少换药的次数,缩短了伤口愈合的时间。在调查中有73.44%的患者表示伤口治疗的时间适宜。在传统的观念中,伤口换药是医生的工作,但在调查中有83.59%的患者选择医护一体化换药模式。提示了患者在伤口换药过程中关注的并不是医生还是护士操作,而是效果。另外,有资料显示医护一体化换药模式可以在整体上降低患者换药费用,减轻经济负担。

第2篇:造口伤口专科护理范文

(一)完善新老院区科室交接工作,确保护理安全

1、创建新院区科室文化,贴合科室专科特色,合理规划新院区科室环境建设,形成物品摆放方案,规范新科室病区内物品放置和标识;

2、完成新院区胃肠外科护士全面培训,快速进入优质高效的医疗护理服务,并加强专业素质和心理素养,提高护理团队的整体形象,通过网络多种形式做好新院区胃肠外科的宣传;

3、做好老院区财产交接,确认搬迁前各种物品的到位,制定护理衔接方案,并组织实施;

4、全面保障文案资料的完好转移,根据新院区及科室特色重新整理、修订各种护理工作流程、专科护理工作指引;

5、研究制定搬迁护理安全应急预案;

6、准确评估住院病人病情,按轻重危病人合理转运,确保搬迁时住院病人的医疗护理安全;

(二)巩落实《三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实施细则》,提升护理质量

1、全面落实《三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实施细则》,按照《细则》中涉及的护理方面的条款,逐一细化分解,重点做好护理管理与质量持续改进,继续修订和完善与护理质量相配套的指导、质量标准、考核方法等,对方案执行、各项管理标准与措施落实情况定期检查、分析、反馈,使护理体系和护理管理更加系统、规范;

2、建立符合胃肠外科的护理路径,完善各项流程,确保所有护理行为都有流程和标准。在原有常规操作的基础上,重点做好专科操作的流程,同时完善疾病的护理流程。严查游击习气和不良习惯,不放过工作中的任何细节缺陷。持续从护士长日常工作每个环节入手,细化指导每项工作,务实求真的督查日常护理工作,提升护理质量;

3、保障护理安全,实现无差错护理。加强对护士的环节监控,对新上岗护士必须加强管理,做到重点带教、重点监督,严格按照准入制定进行工作安排;加强对患者的环节监控,对于重点病人进行重点监控和评估,严格交接高风险病人并采取措施防止意外事件的发生。

(四)成立专科特色护理团队,开展伤口造口门诊

为了体现科室专科护理特色,预计明年在专科护士黄咏霞、罗蓉、董文娟的带领下,开展以下护理活动,促进患者健康与舒适,打造合适护理品牌效应。

1、开展“胃肠好动力”,实行期间,我们对患者胃肠道疾病并进行手术治疗的患者进行护理干预,目的是为了促进胃肠道疾病患者术后胃肠道功能尽早恢复,减轻术后腹部胀气,防止肠粘连等并发症发生。

2、造口护理三部曲,采用“护士为主,家属观摩家属为主,护士辅导家属独立操作”,规范造口 护理,减少并发症,患者出院后采用造口门诊、微信平台等方式持续关注;

3、关爱伤口人群,关注术后切口难愈合患者,采用新型换药技术为患者解除了痛苦,缩短了伤口愈合时间,减少住院日,为医患解除心理压力;

4、以科室伤口造口治疗师董文娟牵头,造口师黄咏霞、罗蓉协助,成立伤口-造口门诊,为伤口-造口患者提供就诊便利和高专业的护理服务。

(五)积极开展护理创新,提高护理教学质量

1、鼓励科室护理人员积极撰写护理论文,并列入护士考评项目,全年科室发表护理论文2篇以上。

第3篇:造口伤口专科护理范文

关键词:儿童;医用粘胶相关性皮肤损伤;围术期;护理流程;皮肤护理

医用粘胶是指用于将外部组件粘贴在皮肤上的产品,如胶带、敷料、电极片、造口袋、药物贴片等。2013年第45届美国伤口造口失禁护理学会(WOCN)年会上由23名专家共识,将医用粘胶相关性皮肤损伤(MedicalAdhesiveRelatedSkinInjury,MARSI)定义为移除医用粘胶后,皮肤出现持续30min及以上时间的红斑伴或不伴有水疱、糜烂、撕裂、瘙痒或浸润等皮肤异常的症状[1]。随着外科手术的广泛开展,患儿携带的各种管路、外科伤口敷料、造瘘袋等常因固定需要频繁使用医用粘胶,加之儿童具有易活动、依从性差、皮肤屏障功能不完善等特质,护士会增加粘胶的频次和量,更容易发生MARSI[2]。现阶段国内预防儿童MARSI的研究多集中于学龄期患儿、新生儿、早产儿等,且研究多局限于现状调查、预防措施、预测模型建立等方面[2-3],缺乏围术期患儿MARSI预防性护理流程。本研究建立并运用围术期患儿MARSI预防性护理流程,取得较好的效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小儿外科手术的278例围术期患儿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年龄≤14岁;手术拟使用1种及以上医用粘胶产品(包括电极片、胶带、外科敷料贴、透明贴膜、尿管固定贴等);照顾者知情同意,自愿参与。排除标准:照顾者不固定;中途退出研究;入院时已经发生MARSI;有先天性皮肤系统疾病。将2020年11月至2021年1月收治的132例患儿作为对照组,2021年2~4月收治的146例患儿作为观察组。两组患儿一般资料比较,见表1.

1.2方法

1.2.1干预方法两组使用粘胶厂家、型号无差异。对照组患儿采用常规护理干预。①应用粘胶:应用粘胶前选择合适的部位与产品,观察患儿皮肤情况,选择清洁干燥且不易活动部位进行无张力粘贴。粘贴后对患儿及照顾者进行口头健康宣教。②观察粘胶:护士每班查看粘贴是否牢固,根据情况选择去除后重新固定或加强固定。③去除粘胶:动作轻柔去除粘胶,用温水擦拭粘贴部位以清除胶痕。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预防性护理流程,具体如下。1.2.1.1成立干预小组由麻醉科医护人员3名、主治医生2名、营养师1名、手术室护士3名、责任护士5名、伤口造口专科护士1名、小儿外科护士长1名组成多学科团队,团队成员共计16人。麻醉科医生、主治医生和手术室护士负责确定手术方案以及手术时间安排,与责任护士共同制订医用粘胶使用计划;手术室护士、麻醉科护士、责任护士负责MARSI预防性护理措施的落实,专科护士、护士长负责效果评价及质量控制。1.2.1.2设计MARSI评估量表研究小组检索国内外相关文献,结合英国《预防医用粘胶相关性皮肤损伤的最佳实践国际共识(2019版)》[4]、美国《医用胶粘剂引起的皮肤损伤专家共识(2013版)》[1]以及《儿科护理学》《小儿外科学》《外科护理学》等教材和临床实践经验,根据研究目的设计评估问卷,经4名护理专家(具有高级职称的护理学专任教师3名,伤口造口专科护士1名)审核修改后形成。包括两部分内容:患儿一般资料,内容包括姓名、性别、住院号、年龄、诊断、主要照顾者、既往病史、皮肤情况等;医用粘胶使用情况,内容包括粘胶类型、部位、时长、方法以及是否出现皮肤损伤、损伤类型、处理方式等。1.2.1.3干预实施由团队共同制订流程(见表2),并于2021年1月在临床实施,实施前由教学督导、护理骨干对全科进行业务培训,并将培训内容纳入季度考核。患儿入院后,责任护士运用自制MAR-SI评估量表、STRONGkids量表[5]进行评估。MARSI评估量表识别患儿发生MARSI的高危风险因素,分别在入院时、术后回病房2h内、术后无粘胶使用时或带粘胶出院时进行评估。STRONGkids量表评估识别患儿的营养状态与生长发育风险,4~5分为高风险,1~3分为中等风险,0分为低风险。高风险患儿需医生与营养师全面诊断,给予个体化专业营养建议及随访计划,启动口服营养干预方案直到进一步诊断。中风险患儿需要医生全面诊断,营养师提供专业营养建议,每周测量体质量2次,1周后再次进行营养风险评估。低风险患儿无需营养干预,定期测量体质量,1周后再次进行营养风险评估。具体措施见表2.1.2.2评价方法观察记录两组MARSI发生情况。MARSI分为三大类型,机械性损伤可表现为表皮剥脱、张力性损伤或水疱、皮肤撕脱;皮炎型可表现为皮肤发红、开裂、干燥等以及由剪切力造成的损伤(表皮层与真皮层分离);其他类型包含浸渍和毛囊炎[8]。

1.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采用χ2检验和秩和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结果

两组MARSI发生率比较见表3。

3讨论

3.1围术期患儿MARSI预防性护理流程的应用效果

近年来,针对儿童人群开展MARSI研究已有过诸多报道。但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儿童疾病可以通过手术治疗,针对围术期患儿这一特定人群的MARSI研究仍然不足[9]。同时,国内MARSI研究起步晚,缺乏完整的风险评估体系以及质量管理流程[10]。因此,本研究重点针对围术期患儿,通过建立MARSI预防性护理流程,以责任护士为核心开展预防性护理,结合多学科团队优势,充分发挥各专业特长,由护士长一级质控,加速患儿康复。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儿皮炎型MARSI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有效保障患儿安全,减少住院费用,提高生活质量。

3.2建立并实施围术期患儿MARSI预防性护理流程的优势

MARSI在小儿外科护理中发生率高,与小儿表皮各层发育均不完善、手术引起皮肤肿胀、术后管路固定等因素有关。根据以往的研究,安全有效的预防MARSI措施,其核心点在于风险评估、选择产品、粘贴与移除技巧等环节的管理。本研究在此基础上,将家庭参与式护理、多学科合作也作为影响患儿发生MARSI的重要因素。研究表明,围术期患儿面对手术恐惧、陌生环境、照顾者改变等,在围术期过程中容易产生害怕、抵触、焦虑等负面情绪[11-12],导致管道固定困难而增大医用粘胶使用面积。让照顾者直接参与调整治疗及护理计划,能够更有利于满足患儿的生理和心理需要,减轻患儿的压力和焦虑[12-13]。此外,患儿在围术期的治疗不仅需要临床医师、护士的共同协作,麻醉科、手术室以及专科护士的参与也是必不可少的环节。本研究团队增加多学科团队,从入院评估、术前准备、术中干预、术后效果评价反馈、延续护理等实施针对性的全流程管理,有效促进了患儿围术期预防MARSI各项措施的实施并取得显著效果。

4小结

第4篇:造口伤口专科护理范文

1骨科护理中风险因素分析

1.1对现存的和潜在的护理问题预见性不足造成的风险

突出表现在遇有多发伤、复合伤等严重创伤的患者入院时,由于伤员的伤情复杂、严重、病情变化迅速,需要护士具有较为全面的理论知识和综合分析判断能力,果断地采取相应措施,而有的护士不懂急诊创伤的抢救程序,甚至是机械地执行医嘱,病情观察时被一些易于观察出的伤情所左右,而疏忽了隐蔽的或深部的甚至更严重的创伤存在,不能及时发现病情的动态发展。如一车祸致股骨干开放性骨折患者有明显的肢体肿胀、畸形、出血等症状,易被重视,却忽略了腹腔脏器损伤而出现的症状与体征。同时由于专科知识缺乏,对伤(病)所存在的潜在并发症预见性不足,如长骨干骨折尤其是多发伤的患者,在伤后72h易发生脂肪栓塞综合征;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易发生深静脉栓塞;前臂及小腿骨折尤其是挤压伤后,易发生骨筋膜间隙综合征;骨盆骨折易合并休克、尿道、膀胱及相邻脏器的损伤等。由于专科知识有限,在病情观察时缺乏预见性护理思维、无个体针对性,无重点观察的护理问题,致使伤后发生致命的并发症时才采取对策,措手不及。

1.2有章不循或“慎独”精神欠缺引发的风险

护士是医疗护理活动的直接实施者,也是护理水平与护理质量的集中体现者,护理活动中的各项规章制度以及护士自身素质是为患者提供优质服务的保证。若有章不循或“慎独”精神不够,则会造成责任风险。如危重、大手术患者交接班未到床旁而使患者发生褥疮或管道脱落;一级护理未按规定巡视发生液体漏入皮下甚至发生皮下坏死;夜班值班时、无菌操作时不戴口罩等。

1.3护理业务、专科技术水平低造成的风险

不同的专科护理具有其特殊性,由于临床护士大多年龄小、年资低、学历低(以中专为主),专科知识及经验缺乏,专科技术操作不熟练甚至动作粗暴,就会产生技术风险。如在对颈椎损伤患者翻身时,操作不当易发生呼吸心脏骤停;脊柱损伤患者在搬运或翻身时,未保持头、颈、躯干呈轴位而造成损伤加重;在石膏未干燥的情况下搬动患者,造成石膏变形、折断等技术风险。

1.4缺乏沟通技巧造成的风险

创伤骨科中意外损伤较多,患者、陪员及家属多有急躁情绪,他们不知诊疗程序,而以为损伤后应直接进入麻醉科进行手术,不懂还应进行快速必要的术前准备,甚至有的患者在生命体征平稳后才能手术,此时,护士缺乏耐心的解释或态度冷淡易引发纠纷;骨折的患者大多需用内固定材料,随着医疗技术设备的发展,骨科内固定材料也在不断更新,加之医保患者超范围用药,使患者的医疗费用随之增加,若事先未与患者沟通,易引发医疗费用方面的矛盾。

1.5环境管理不善引发的风险

四肢骨折或损伤的患者行走不便或需借助拐杖行走,地面湿滑时易发生摔伤造成骨折再折;小儿、老年人未加护床栏易发生坠床等。

2护理防范对策

2.1培养骨科护士预见性护理思维和能力

扎实的医学基础知识和专科知识是培养护士预见性护理思维的基础。对于临床不同类型患者的抢救及时总结,针对患者的具体病情进行综合分析、判断,运用护理程序和专科知识,找出现存的和潜在的护理问题,培养护士敏锐的观察力和提高预见性护理思维的能力。在防范护理风险中,重要的一个环节是护理风险的判断,即临床护士在实施某项护理活动时,须根据自己的临床经验、专业技能、患者自身状态等事项对预期的或潜在的护理风险做出评估,在完成这样一个分析后,将有关风险及防范方法告知患者,化解风险。同时,要重视患者的主诉。如一腰椎管狭窄症术后的患者,为使切口内的渗血渗液引流通畅,促进切口愈合,术中常在切口内放置引流条,术后切口敷料渗血渗液较多,更换敷料后护士发现切口敷料处有淡黄色晕圈,且渗出液有黏性,疑有脑脊液漏,报告医生后及时给予相应的处理和护理,避免了感染风险的发生。

2.2重点抓好制度落实

每一项规章制度都是血与泪的教训写成的,抓好规章制度落实,强化“慎独”精神,是落实各项护理措施的重要保证。教育各级人员认真坚持工作原则,实事求是,明确自己的职责,及时汇报、请教,对于工作中出现的失误,不论问题大小都要及时汇报,不可隐瞒情节或自作主张处理,以赢得补救的时间。另外,护理工作具有连续性等特点,若发现上班有遗漏的工作内容,要及时弥补,增强团队协作精神。

2.3提高专业技术水平

每周利用晨会进行专科知识和综合护理急救技术模拟训练,针对现有患者的具体病情进行分析和讨论,剖析护理存在的风险因素,充分利用预见性护理程序,找出相对应的护理干预措施,以达到人人都有防风险意识,班班都有护理防范重点,使患者微小的病情变化都在护士的监控和预料之中。

2.4提高沟通能力与技巧

很多护理纠纷是由于护士在服务过程中服务态度欠佳,或患者对护理人员的要求高,未能达到其期望值引起的;同时由于患者的生活背景、生活环境、经历及治疗程序的复杂性,不同年资护士的素质、年龄、阅历、社会经验、知识程度及临床经验等不同,致护患之间不能有效沟通,使患者产生强烈不满。因此,随着服务理念的不断更新,护理人员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护理理念,学会倾听,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提高沟通能力与技巧。

2.5维护病区环境安全

对于危重、大手术后等患者,尽量调至易于观察的病室或ICU内;对于神志不清、小儿、老年人及病情危重的患者应加护床栏,并使危险物品暖瓶、锐器械等远离患者,以防坠床、烫伤或意外伤害;对于行动不便者将物品放在患者易取放的位置;尽量保持卫生间、开水房、走廊等地面干燥,在潮湿处放置防滑标志,以防摔倒。

第5篇:造口伤口专科护理范文

【关键词】口腔颌面;外科手术;口腔冲洗;并发症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7-4276-01

行口腔颌外科手术后患者,口腔内因有伤口,语言及饮食方面多有受限,造成患者的口腔自洁能力降低,此种情况只能借助其它方式进行清洁。有一些患者行口腔颌外科手术后,因在骨折口腔内部装有固定的装置,若只是单纯的使用擦洗方式不能把口腔完全清洗干净,很有可能造成感染。而口腔冲洗术,是运用冲洗通过一种冲力将口腔冲洗干净,且快速的将口腔内的冲洗液进行吸出,从而达到口腔干净清晰的效果[1]。下面介绍,有我院有关口腔颌面外科手术后,行口腔冲洗的方法及并发症的预防方式: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2012年9月至2014年5月,来我院行口腔颌面手术的205例患者,手术对需要进行口腔冲洗的患者冲洗,冲洗后观察其效果,颌骨创伤患者90例,舌下腺切除患者78例,下颌骨骨折口内切口患者37例,行口腔冲洗次数2000多次。

1.2方法 患者手术后进行常规口腔冲洗,每位患者冲洗5天,2次/天,冲洗后观察患者的口角、口周围、口内伤口情况、口腔舒适度、口腔的清洁度,同时观察有没有误吞冲洗液的情况等。

1.2.1 所需药物及工具 药品:3%过氧化氢溶液、100ml生理盐水、冲洗液的使用量要根据病情进行选择;工具:1套负压吸引装置、1个弯盘、口镜一面、无菌注射器1支、治疗巾1块、棉签1包、一次性吸引器头1个、消毒液1瓶、手电筒1个。

1.2.2 冲洗操作方法 需要2名护士进行配合完成。手术后患者病情允许的情况下,把患者的床头抬高35b±5b,若不能抬高患者,可以将患者的头向一面侧着,颌下铺治疗巾,头向一面侧着的,将治疗巾铺在口角边。用生理盐水用棉签将口周围湿润,让患者将口张开,若张不开口者用口镜拉开口角,对口腔伤口及口腔黏膜情况进行检查。2名护士在此同时用口镜拉开患者口角,将即将冲洗的部分暴露出来,1名护士抽吸8ml±2ml稀释的过氧化氢溶液连接到冲洗针头,再另1位护士将负压吸引装置连接到吸引器头,1位护士将冲洗液注入口内,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冲洗,另1位护士将吸引器头放在口腔最低的位置,但要避开伤口,同时护士指导患者用舌头将口腔内的液体往外顶,这样操作直至口腔冲洗干净[2]。再用生理盐水按照用冲洗液的方法及顺序进行冲洗,直至口腔冲洗干净为止。冲洗完毕后,要将患者的面部及口角清洗干净,并在口角处涂上红霉素软膏,最后协助患者躺好。

1.3并发症的护理与预防

1.3.1 口角牵拉伤 此情况主要表现在护理人员在进行冲洗时,因操作不当,而加重术后患者伤口的损伤。预防和护理方法:首先,要加强护理人员的技能操作。其次,护理人员在操作时,动作应该轻柔,且严格按照要求操作口镜。再次,清洗后要及时对每位患者的口角及周围进行清洁,并且涂上红霉素软膏,以保持湿润。

1.3.2 创口裂开 是因为在冲洗时,针头离伤口太近了,冲洗力度较大,由于冲力将伤口线给冲脱落。预防方法:冲洗时,针头不能离伤口太近,距离适宜于2.5cm±0.5cm,冲洗力度掌握好;吸引时,也不能直接吸引伤口线头,避免作品吲起裂开或者疼痛[3]。

1.3.3 误吞或误吸 冲洗时,因为操作不当或者其它原因造成患者误食针头或者冲洗液情况。此情况轻者会造成患者恶心、呛咳等现象,严重者会造成患吸入性肺炎甚至窒息。预防和护理方法:冲洗前一定要将针头固定好,患者适当,推注力度均匀适中,并且要及时将患者口中的冲洗液吸干净。

2 结果

205例口腔面颌手术后患者,经口腔冲洗后:95.12%的患者冲洗口腔舒适度良好,92.68%的患者经过冲洗后口腔舒适度得到了较大的改善,1.95%的患者因护士操作不当,造成各种让患者不适的,然后引发患者有口腔感染症状。

3 讨论

口腔冲洗技术是较口腔护理更为先进的一种技术,它以口腔颌面外科手术后的患者有较好的治疗与预防效果。口腔冲洗技术,可以更加好的清洗患者口腔内的血迹、污垢、异味,对保持口腔清新有非常好的效果,因经清洗后,对患者的面部、口角及口周围进行了清洗,并涂擦了抗生素药品,保持口角的湿润[4]。其次因为护理人员经过专业的培训,在操作口腔清洗时,专业的技能加护理人员用心的护理,在整个清洗过程中操作运作轻柔等,因护理不当造成的口腔感染比例非常少,而且经过及时进行处理伤口都愈合良好。所以,口腔颌面外科手术后,采用口腔冲洗方法可以减少口腔术后的并发症的发生,并提高口腔舒适度,减少伤口的疼痛,在临床上值得采用。

参考文献:

[1] 许海鹏. 口腔颌面外科手术患者下呼吸道感染调查分析[J]. 当代医学,2009,21:86-87.

[2] 刘杰彪. 口腔颌面外科手术感染问题探讨[J]. 当代医学,2012,27:27-28.

第6篇:造口伤口专科护理范文

1.1专科护士的划分、培训与使用

1.1.1专科护士的划分

我院专科护士包括两个部分:①获得证书的专科护士,即已接受部级、省级专科护士培训,并获得相关机构颁发的专科护士资格证书的专业护理人员[4];②高年资护士,即主管护师及其以上,在相关专科工作10年及10年以上并在该专科领域获得学术成果的护理人员。

1.1.2护士分层培训

其中,院内培训主要为专科操作技能,如危重症护理组定期组织讲课,培训小组成员,培训内容包括危重症患者气道维护、肠内营养、深静脉血栓预防与护理、疼痛护理、监护仪器数值的设置等知识,培训要求人人过关。此外,还增加了有关管理的内容,例如:伤口造口护理小组对伤口造口护理质量控制的内容和方法、压疮预防指南、压疮处理指南、病区压疮上报处理流程、伤口造口护理组会诊流程等管理内容的培训[5]。院外培训主要是选派各专科的护士参加部级、省级专科护士培训。

1.1.3院内培训

主要为专科操作技能,如危重症护理组定期组织讲课,培训小组成员,培训内容包括危重症患者气道维护、肠内营养、深静脉血栓预防与护理、疼痛护理、监护仪器数值的设置等知识,培训要求人人过关。此外,还增加了有关管理的内容,例如:伤口造口护理小组对伤口造口护理质量控制的内容和方法、压疮预防指南、压疮处理指南、病区压疮上报处理流程、伤口造口护理组会诊流程等管理内容的培训[5]。院外培训主要是选派各专科的护士参加部级、省级专科护士培训。

1.2专科护理

技术的标准化专科护理的内容主要包括专科护理、护理专业问题、专科疾病患者的护理3个模块[6],针对每个模块的内容,在结合循证与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形成标准化管理规范。

1.2.1建立专科护理

技术操作规范和标准流程针对专科护理、专科疾病患者的护理建立专科化、标准化护理技术操作规范。例如各种静脉导管的维护等;发展专科重点护理技术,创新特色护理标准流程,包括应在超声引导下行PICC置管等。编写成《新编临床护理指南》。

1.2.2制定专科护理

临床实践指引针对护理专业问题,结合专科特点及临床疑难、多发、常见护理问题,编写《专科护理临床实践指引》系列手册,主要包括气道管理、疼痛护理、皮肤护理、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与护理等十大专科护理问题,为临床提供标准的、统一的规范,为患者提供优质、安全的护理服务。

1.3专科护理的质量控制

1.3.1各专科护理

小组质量控制各专科护理小组实施质量跟踪督导,以“小组组长-核心成员-网络成员”三级质控网络体系为基础,结合各专科护理组制定的计划,由小组组长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督察,分阶段对实施情况进行评价。网络成员主要负责预防措施的落实、信息上报工作,通过培训指导一线护士达到现场控制,启动护理会诊使核心成员现场解决患者护理问题,保障疑难护理问题的处理质量。组长组织每月午餐会,分析讨论相关问题,修订持续改进措施。

1.3.2专病护理

质量控制专病护理质量控制实行护理督导组(高层质控)、护理总值班(中层质控)、护理会诊小组(基层质控)三级质控网络控制。护理督导组由资深护理师组成,依据各专科《科室管理质量考核标准》,包括病区、门诊、急诊、ICU、手术室、血液透析室、产房、母婴同室、导管室、供应室等部门质量考核标准,不定时督导,指导护士长管理。

2效果评价

2.1专科护士理论知识、操作技能考核

比较比较管理模式构建前(2010年)与构建后(2012年),符合我院专科护士遴选标准的30名专科护士年度理论知识及操作技能考核成绩。理论考试试题均从同一题库抽取,难度相同;操作技能考核按照我院制定的考核标准,由相同监考老师按统一标准评价打分,具体情况见表1。

2.2管理模式构建

前后全院护理质量合格率与患者满意度比较

3讨论

3.1构建临床专科护理管理模式

随着世界医疗护理事业的快速发展和日趋专业化,护士需要为患者提供更加精湛和专业化的专病照护[7],护理的专科化发展已成为临床实践发展的策略和方向。专科护理起源于美国,迄今为止,已经形成了比较完整的专科护士培训和认定制度体系[8]。我国的专科护理刚刚起步,其在培养目标、认证体系及管理模式等各方面欠完善,而发展专科护理将有利于促进护理水平的进一步提高、护理专业化进程的加快。因此,如何推进医院临床专科护理继续向前发展是一个需要不断探索的课题。护理专业技能是护理服务的基本保障,只有提高护理人员专业技术水平才能为患者提供优质护理服务,而护理人才培养是提高护士专业技术水平的重要渠道。

3.2构建临床专科护理管理模式的效果分析

3.2.1临床专科护理管理模式

有利于提升专科护士水平通过全员分层次培训,护理人员理论知识的广度与深度得到拓宽和加深,操作技能进一步提高,护士由原来的机械执行医嘱、死记硬背操作流程,转变为具有一定的临床思维能力,能够根据患者的病情和操作环境来实施护理,使自己的护理行为给患者带来更好的效果。经培训后专科护士的理论知识、操作技能考核结果均较培训前明显改善,理论知识由(91.98±0.23)分升高至(97.90±0.82)分,操作技能考核由(92.55±0.34)分升高至(98.10±0.33)分,经检验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2.2临床专科护理管理模式

有利于提升护理质量和患者满意度运用循证护理,积极探索与创新,进行了系列的研究与实践,包括重症患者无创气道的护理、压疮特色评估、中心静脉导管的维护、失禁的护理、跌倒的防范、自制渗液收集袋在临床疑难伤口中的创新运用等。建立专科化、标准化护理技术操作规范,包括各种静脉导管的维护等;发展专科重点护理技术,创新特色护理标准流程,包括超声引导下PICC置管等,提高护士的依从性,从而提高了工作效率,确保了护理效果。2010年与2012年相比,护理质量合格率由95.3%升至98.1%,经检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同时,针对临床护理疑难问题,各专科护士发挥护理会诊的协同诊治作用,真正解决患者难题,使患者得到更加优质的护理,会诊范围由院内扩展到全省各级医院。发展专科护理技术切实解决患者护理难题,提高了患者满意度,研究结果显示,患者满意度由2010年的92.8%升至2012年的97.0%,经检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3构建临床专科护理管理模式须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3.3.1专科护理管理

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综合性医院分科越来越细,临床护士的专科护理水平也在不断提高,护理的专业价值得到越来越充分的展现。如何在管理活动中体现并提升护理的专业价值,已成为护理管理者关注的问题。目前我国内地护理专业化尚处在初级阶段,专科护理的管理还存在薄弱环节,如护理人才专科化培养、考核认证、评价聘用、职责范围等方面都没有成形的体系和标准,由各医院结合自身情况制定医院范围内的专科护理人才管理制度,使得专科护理运作效率良莠不齐。强化护理专业团体的管理和领导力、建立科学高效的专科护理管理模式,为国内护理人员提供交流和联络的平台,并制定和更新护理专业规范和工作指南,是护理专业化发展的必经之路。

3.3.2临床专科护理

需要向社区、家庭延伸辐射随着中国医疗技术的发展、人口老龄化、社区和家庭对医疗保健服务需求的提高,临床专科护理技术应进一步延伸到家庭和社区,向社区提供技术指导,实现医院与社区专科护理技术的无缝衔接,从而进一步缩短患者的平均住院日,提高床位周转率,帮助患者自我监测疾病相关指标,提高其出院后对治疗护理的依从性,减少疾病的复发,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4小结

第7篇:造口伤口专科护理范文

【关键词】 腹部手术;切口裂开;护理

腹部手术是外科手术中最常见的临床手术之一,因术后容易引发并发症和切口裂开等特征,被医学界专家引起高度重视[1]。腹部切口裂开是外科手术后常见并发症,在腹部外科发生率为1%-3%,发生时间在手术后4-10d,一般在腹部缝线拆除后切口裂开。有些严重的患者会引发内脏脱出,造成腹内脏器功能障碍,给患者及家属在精神及经济上造成程度不同的影响,严重者甚至影响生命。本文通过随机抽取发生切口裂开的36例腹部手术患者,研究分析患者身体状况、细菌感染、术中操作、术期护理和术后发生切口裂的关系。同时提出相关护理措施,报告概述如下。

1 临床基本资料

临床36例患者中,年龄52-78岁,男26例,女10例;其中良性疾病20例,恶性肿瘤16例;择期手术20例,急诊手术16例。临床手术后2-10d发生切口裂开;部分裂开者22例,完全裂开者14例。所有切口裂开患者中伴有切口感染者20例。

2 相关因数解析

36例腹部手术患者中伴有切口感染的有20例,占55.6%;导致这种情况的发生,是因为换药时没有提前拆开部分伤口缝线,如果拆开伤口缝线便能减少腹壁伤口向两边分开的力度,便不会发生切口裂口;也可能是因为切口有血肿或者积液流过,阻碍了切口愈合,造成切口感染裂开。其次,有4例患者因为术后缝合时造成伤口裂开;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术者在行缝合手术时缝合层次颠倒,缝合腹膜不严密且有微裂情况,间距切缘太紧。再有,5例患者引发切口裂开,而这些患者都患有贫血;本组患者年龄都在52岁以上,高龄患者由于生理上的衰退,组织生长底下,加之伴有其他疾病,最终影响到了手术切口的愈合[2]。最后,22例患者因腹压增高造成伤口裂开,这是因为行腹部手术患者,术后用力咳嗽等都会增加腹压从而造成腹部切口裂开;其中14例患者剧烈咳嗽造成,4例呕吐造成,4例腹胀造成。

3 预防措施

3.1 预防切口感染 临床手术过程中要严格遵照外科无菌操作准则。手术操作要慢、要稳,切勿因粗暴导致组织缺血和组织坏死;防止过多使用电刀造成切口部分组织变异而引发感染。若伤口被感染,在手术60min内应用生理盐水进行清洗处理。临床手术时,要尽可能的降低细菌感染,可用生理盐水反复清洗腹腔,此方法也起到术后预防伤口感染有好的帮助[3]。

3.2 规范临床手术操作 主治医师在临床手术中应重视缝合技术,做到缝合适宜;在手术切口旁2.5cm左右戳口,然后把引流管从戳口导出,侧孔只能放在腹腔内,不能放在腹壁层之间,这样做是为了减少皮下化脓菌和相关细菌的感染。严禁腹腔引流管从切口处直接引出,以免造成切口感染和切口裂开的后果。

3.3 重视护理引导

3.3.1 改善营养 手术是外科治疗疾病的手段,手术后的伤口愈合是外科医生和患者共同关注的主要问题,患者营养不良会影响到伤口愈合[3]。所以,临床主治医师在手术前要对患者的具体情况来补充患者营养,支持伤口愈合,防止因营养不良而影响手术预后。

3.3.2 术后监护 术后患者禁食有一段时间,护士要协助患者进行口腔护理,避免病从口入;引导患者正确咳嗽,切勿用力过猛影响切口裂口;咳嗽时首先按住伤口,慢慢坐起来,深吸气增内压,然后咳出痰液。若有患者发生肺部感染,护士协助患者取半卧位,对病房内温度进行调整,每天行多次按摩护理。对于痰液很难咳出的患者,可采取超声雾化吸入,2次/天。要谨防呕吐等情况引起患者腹压增高造成切口裂开,临床主治医师应及时查找原因,对症处理,以避免发生手术切口裂开。年老体弱患者容易引发腹部切口裂开,术后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包扎和延长拆线时间。术后生命体征平稳8h后的患者,指导患者床上翻身,进行小型运行;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可尽早下床轻微运动,提高患者身体恢复。

3.3.3 排放状况 保持有效的胃肠减压,减少胃内的积气、积液,维持胃处于排空状态。若患者术后第二天还没有发现排泄情况,可使用甲硫酸新斯的明针1mg肌内注射。若患者排泄正常,则引导患者少食多餐,以蛋白质、维生素等为主要营养供给。当有患者感觉排便费力,使用60mL开塞露塞入协助排便。

4 总 结

总而言之,临床腹部手术术后切口裂开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术者的手术熟练程度、患者身体状况和后期护理对防止切口裂开都有很大的关系。临床上在护理腹外科切口裂开的过程中,要切记抗生素的合理使用,严格做好手术期各项护理,同时还要对患者做好必要的健康指导,最大限度地降低和防止腹部手术切口裂开等并发症的发生,改善患者生活质量,达到治疗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杨玉萍.腹部手术切口愈合不良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0(14):192-192.

第8篇:造口伤口专科护理范文

【关键词】综合护理;手术室;外科伤口感染;预防

临床上,外科手术室一直是医院感染的高发科室,切口感染是手术治疗中常见的并发症,严重感染可引起败血症、全身炎症反应,甚至威胁患者生命安全[1]。为进一步降低在手术过程中造成的外科伤口感染率,提高手术预后效果以及患者的生活质量,本文着重研究综合护理应用于手术室外科伤口感染预防中的治疗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5年9月~2017年6月收治的患者130例临床资料,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参照组。其中,研究组66例,男35例,女31例;年龄17~73岁,平均(41.73±10.24)岁;骨科手术17例,妇科手术12例,胃肠手术20例,泌尿外科手术7例,肝胆手术10例。参照组64例,男34例,女30例;年龄19~75岁,平均(42.23±10.33)岁;骨科手术16例,妇科手术12例,胃肠手术19例,泌尿外科手术6例,肝胆手术11例。两组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参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包括健康教育、用药及饮食指导等;研究组予综合护理干预:①保持手术室温度21℃,湿度50%左右,定期检查室内空气指标;在限制区、半限制区和非限制区作提示标语,严格禁止无关人员进入,医护人员尽量减少出入频率,确保隔离、无菌消毒等操作。②术前1h剃除患者手术区域的毛发,医护人员在进入手术室之前提前更换专用的手术衣、拖鞋等,认真清洁手部卫生,严禁携带与手术无关的物品进入手术室,同时对手术器械给予灭菌、消毒。③术中严格遵循无菌操作原则,医护人员需全程佩戴防护口罩以及无菌手套等,不得随意脱除。④手术进行时,及时清除伤口脓液或分泌物,在切口周围15~20cm处彻底消毒,预防腔内细菌、消化液对切口造成污染,必要时则使用全层保护器皮、洁净袋、肤保护膜等进行切口保护。⑤腹腔关闭时应及时更换手套,给予聚维酮碘液冲洗切口周围皮肤、皮下组织、肌层,再以生理盐水进行冲洗,无菌纱布拭干。⑥严格遵守抗菌药物以及抗生素药物的使用原则,根据患者自身情况调整使用剂量、次数,避免滥用抗生素。

1.3评定标准

疗效评定标准[2]:治愈:临床症状消失,伤口完全愈合;显效:临床症状基本消失,伤口基本愈合完整;有效:临床症状部分消失,伤口愈合稍延迟;无效:临床症状无变化,伤口愈合不佳;总有效=治愈+显效+有效。伤口感染率以伤口出现相关不良感染症状的比例来评定,感染症状包括出现化脓、血肿、积液、溃烂等情况。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1.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数(%)表示,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治疗效果比较

研究组治愈28(42.42%)例,显效25(37.88)例,有效10(15.15%)例,无效3(4.55%)例,总有效率为95.45%(63/66);参照组治愈23(35.94%)例,显效21(32.81%)例,有效9(14.06%)例,无效11(17.19%)例,总有效率为82.81%(53/64);研究组显著高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两组伤口感染率比较

研究组伤口感染率7.58%(5/66),其中,化脓2(3.03%)例,血肿2(3.03%)例,积液1(1.51%)例,溃烂0例;参照组伤口感染率20.31%(13/64),其中,化脓4(6.25%)例,血肿5(7.81%)例,积液3(4.69%)例,溃烂1(1.56%)例;研究组显著低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目前,手术室外科切口感染的发生率约为医院感染发生率20%(重症医学科室除外),且该患者死亡率为非感染患者50%以上,对患者生命安全造成极大威胁[3]。所以,加强手术室外科切口感染的预防十分必要,这不仅需要采用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还需实行一种优质的手术室综合护理服务。护理学认为,优质的护理质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治疗效果,手术室护理也同样如此,优质的手术室综合护理,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外科切口感染以及手术效果[4]。影响外科切口感染的因素众多,其中,外科切口感染率与手术室环境以及手术室护理质量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空气质量、手术器械、医护用品、术中医护人员、患者自身情况等均是外科切口感染的主要因素,其中患者自身情况约占总因素的50%。有研究表明[5],当手术室环境达到空气湿度50%、温度21℃时,患者伤口愈合情况较理想,切口感染较低。因此,护理人员给予手术室患者提供优质的综合护理服务,加强手术室环境、规范手术操作流程、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完善全程护理等措施,对降低外科切口感染具有促进作用。本次研究中,研究组的伤口感染率与护理效果均优于参照组,表明给予手术室患者综合护理干预,能有效降低患者的伤口感染率,促进治疗效果。原因分析为:综合护理充分做好术前准备工作,在术前加强手术室的室温、湿度以及空气质量的控制,抑制细菌通过不合格的空气环境进行传播;术中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范手术操作流程,预防感染细菌的滋生;结合多种途径对切口进行保护,合理使用抗生素以及抗菌药物,预防切口感染以及药物过度反应。以上一系列综合措施,保证了手术室的空气质量和手术操作过程,有效抑制细菌的滋生与传播,能起到降低外科切口感染,改善切口愈合,提高护理效果的作用。由于受到时间与样本的限制,关于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有待进一步临床研究。综上所述,综合护理应用于手术室外科伤口感染预防中,能有效降低伤口感染力,促进伤口愈合,效果良好,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高卿.综合护理干预在预防手术室外科伤口感染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16,22(10):88-90.

[2]张芳.手术室护理干预对预手术室护理干预对预防骨科伤口感染的临床应用[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2016,6(12):4.

[3]杨春林.外科手术伤口感染易感因素的预防及护理[J].中国社区医师,2014,30(5):119-120.

[4]葛庆霞.外科手术后伤口感染的影响因素分析及护理对策探讨[J].中外医疗,2015,23:150-152.

[5]刘雪霞,王媛.手术患者发生切口感染的手术室相关因素分析及护理对策[J].实用临床护理学杂志,2016,1(6):65-67.

[6]郭柳波.护理干预在预防手术室外科伤口感染中的临床应用[J].中国现代医生,2014,52(21):77-79.

[7]丛金萍.护理干预对手术室外科伤口感染的预防效果观察[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6,6(13):242-243.

第9篇:造口伤口专科护理范文

摘要目的:探讨实施门诊治疗集中式管理对门诊护理质量以及专科护理发展的影响。方法:将伤口护理、静脉治疗护理、留置导管护理、门诊注射、清洁灌肠、中段尿标本留取等门诊治疗室进行了整合,由传统的分散式管理模式转变成集中式管理模式,实施精细化管理,重视专科护理发展,培养专科护理人才。结果:门诊治疗集中式管理模式的实施不仅节约了护理人力资源且提高了门诊优质护理服务质量。其中,伤口护理和静脉治疗等专科护理门诊量得以迅速提高,专业护理水平和内涵得以深化。结论:门诊治疗室的集中式管理提升了优质护理服务质量,提高了工作质量和效率,使得门诊各类治疗向着标准化、程序化、专科化的方向发展。

关键词 门诊治疗;集中式管理;专科护理

doi:10.3969/j.issn.1672-9676.2015.02.084

作者单位:210029南京市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门诊治疗室

陈铭霞:女,本科,主管护师,护士长

近年来,随着医院门诊就医数量的快速增长,患者对医疗诊治技术和服务水平的要求逐渐升高。如何给患者提供优质、满意的护理服务,使患者及家属对医院产生良好的印象,成为门诊护理人员及护理管理者应该深深思考的问题[1]。门诊治疗的护理质量对整个门诊的服务质量和满意度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传统的门诊治疗分散式管理已经不能满足现展的需要,笔者所在医院护理部对伤口护理、静脉治疗护理、留置导管护理、门诊注射、清洁灌肠、中段尿标本留取等治疗室进行了整合,由传统的分散式管理模式转变成集中式管理模式,实践显示,门诊治疗护理质量得到了持续改进,现报道如下。

1传统的门诊治疗室分散式管理模式存在的不足

1.1治疗环境布局不合理且不方便患者治疗室分散在各个科室的门诊诊间,如内科治疗在内科门诊,外科治疗在外科门诊,其他专科性治疗在各专科门诊,虽都有相对独立的治疗空间,但与诊间混在一起,环境嘈杂,特别在就诊高峰时段,难以满足各项治疗对环境的要求,不利于治疗核对和护患交流,各治疗室门口虽均有标识,但因分散在各楼层的诊间内,患者经常要往返数次才能找到。

1.2部分治疗项目重叠冗余且流程不清晰内科、外科及各专科治疗中均有治疗项目重叠冗余,而实际工作中均有门诊各科医师在开具治疗单时误将治疗执行科室操作到其他治疗室,导致患者为找到正确的治疗地点来回奔波,一些特殊医保患者的审批、交费环节多,患者需要往返各楼层多次而影响了治疗情绪,还经常误认为治疗护士推诿患者,引发不必要的护患纠纷。

1.3护理人力浪费且无法应对紧急情况治疗室分散在各楼层诊间,由各科门诊护士长或组长负责安排治疗人员,而各诊间又普遍存在护理人员紧缺,考虑护理工作满负荷和节约人力的因素,治疗护士的职责往往还兼顾诊间其它工作,患者在得不到及时治疗时易产生急躁情绪。治疗护士工作内容相对专业性较强,人员相对固定,如需要休假或遇到紧急事件,很难进行人员调配,保质保量完成工作。

2集中式门诊治疗模式的实践过程

2.1治疗区域整体规划合理布局门诊集中治疗区域设在门诊楼1楼,区域相对独立,门诊大厅和治疗室门口均设有显著标志和服务流程。根据感控科要求,将治疗室依次分为注射室、骨髓穿刺室、静脉治疗专科护理门诊、中段尿标本留取与肠道准备等治疗室、造口专科护理门诊、伤口护理室等,治疗室等候区域设有健康教育专栏和护理专家简介专栏,加强护患沟通,合理疏导患者候诊。

2.2治疗室护理团队构建门诊综合治疗室的护理人员是来自门诊各护理单元,通过双向选择产生,为具有5年以上门诊治疗工作经验的高年资护士的优化组合,1名护士长和2名专科护理门诊人员由护理部组织在全院范围内竞聘产生。目前共有护理人员12名,年龄34~55岁,均为主管护师以上职称,其中副主任护师1人,本科及以上学历4人,医学硕士1人,国际造口治疗师2人,PICC专科护士1人。

2.3规范服务标准流程设置绩效考核方案完善护理安全制度,规范的护理章程是安全措施有效执行的关键环节[2]。根据集中治疗的工作性质,完善治疗室相关工作制度,如门诊治疗室护理安全工作制度、门诊医嘱核对制度、门诊患者身份识别制度和识别方法、专科护理门诊工作制度等;根据门诊综合治疗室所承担的工作任务,制定各岗位工作职责和工作流程以及专科操作护理流程及质量标准。依据各治疗岗的工作性质、工作强度、护理技术难度以及患者满意度等要素制定并实施了护理人员的绩效考核方案,更好的发挥各级人员的主观能动性[3]。

2.4门诊治疗工作的精细化管理服务流程不仅关注细节,还注重效率管理和资源优化[4]。治疗室配合门诊开诊时间和患者治疗的个性化需求,实施了弹性制护理排班。为给患者提供安全、专业、优质、高效的门诊治疗服务,根据治疗的类别及护理人员能级的优化组合,采取责任制整体护理小组的工作模式,将护理人员分为综合治疗组(5人),负责完成常规注射、中段尿标本留取、肠镜检查前的肠道准备、清洁灌肠、配合完成关节腔及软组织封闭注射、配合完成骨髓穿刺术等工作;伤口护理组(4人),负责完成一般伤口护理、疑难伤口护理和会诊、留置导管护理、配合完成脓肿切开术等工作;专科护理组(3人),负责完成专科护理门诊的工作外,还负责院内外的专科护理培训和会诊。各小组按护理常规和操作流程及质量标准为组内的患者提供及时、正确的治疗,同时解决与治疗相关性的问题,为患者提供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和适时的心理护理。

2.5深化专业内涵创建专科护理品牌优质护理服务有赖于精湛的护理专业技能和良好的交流沟通能力[5]。结合门诊治疗室工作特点制定可行性培训计划,定期邀请各专科骨干医师进行业务知识和技能培训,如请整形科医师进行美容手术的介绍以及美容切口拆线和防疤痕护理的技巧示范,胃肠外科医师讲解肠造口手术相关知识。专科护士进行职业规划,选定发展方向,对所研究领域有自己的建树。同时发挥骨干护士优势,在工作中对其他护理人员进行培训和指导,达到患者满意、护士满意、医师满意,致力于创建优质专科护理品牌。

3讨论

3.1门诊治疗集中式管理模式提升了门诊优质护理门诊是医院的窗口,是医院联系社会的“桥梁”。门诊其他部门工作流程的优化、以人为本服务的体现,大部分是通过护理传递给患者的[6]。“以患者为中心”提供有序、安全、舒适、便捷、高效的护理服务,是我院门诊护理服务的目标,集中式门诊治疗模式完善了对门诊患者的治疗,不仅为门诊治疗患者提供了系统性、连续性治疗服务,而且还满足门诊治疗患者的多元化需求,新的集中式门诊治疗模式让这些长期进行门诊治疗的患者找到了归属感。

患者的满意度如何是门诊优质护理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集中式治疗管理模式规范了门诊治疗秩序,优化治疗流程,缩短患者等候时间,受到患者的欢迎与好评,近两年来无患者投诉,收到锦旗表扬信无数,患者满意度调查结果显示,与传统管理模式对比,患者满意度得到很大提高。

3.2集中式门诊治疗模式节约人力提高了工作效率集中式门诊治疗模式合理利用护理人力资源,经门诊部范围的护理人员优化组合后,发挥她们的特长,将合适的人用在合适的岗位上,经筛选和各治疗小组的轮岗培训,达到门诊治疗护士一专多能,组建了一支专门进行门诊治疗的专职队伍,与传统的治疗分散在各诊间治疗室相比,满足门诊开诊需求完成同样的治疗任务所需护理人员由原来的15人,减少到现在的12人,节约了护理人力,提高了工作效率,也避免了传统治疗模式中排专职治疗班却常常工作量不满,排兼职治疗班患者得不到及时治疗而导致投诉甚至引发护理纠纷的状况发生。

3.3集中式门诊治疗模式促进了门诊专科护理发展医院要发展,关键在于自身的服务质量[7]。门诊护理质量直接影响医院的声誉[8]。长期以来,门诊护理岗位在各家医院成了“老、弱、病”的集聚地,门诊护理的专业价值得不到体现,而提高门诊护理质量,打造门诊护理服务品牌,一直是众多门诊护理管理者努力的目标。集中式门诊治疗模式使得门诊各类治疗向着标准化、程序化、专科化发展,提高了门诊治疗的品质,充分发挥了每位护理人员的潜力和能动性,也使得门诊专科护理的发展得到升华和提高,真正体现了门诊护理专业的自身价值。

参考文献

[1]于光远,王琳,陈大军,等.人性化服务理念与医院内涵发展的探讨[J].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2007,14(3):168-169.

[2]冯秀玲.综合医院门诊护理难点分析及应对措施的效果评价[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2,28(30):89-90.

[3]陈云,李平,欧文斌,等.我国门诊护理人员资源配置及护理管理对策[J].护理管理杂志,2011,11(10):708-709.

[4]郝明非,魏霞,刘福贞.优化服务流程提供高效奥运门诊护理[J].中华护理杂志,2009,44(1):15-16.

[5]姚志清,叶发明,牛彦彦,等.小组责任制护理在口腔专科医院门诊优质护理实践中的应用[J].护士进修杂志,2013,28(2):104-106.

[6]陈湘玉.传承护理专业发展进程,开展“优质护理示范工程”[J].护理管理杂志,2010,10(5):312-313.

[7]秦蕴新,王敏杰.护理质量控制体系在门诊护理中的应用及评价[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1,27(22):68-69.

[8]张桂.综合性医院门诊部护理管理工作的特点与对策[J].护理管理杂志,2004,4(1):2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