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三年级编写一个童话故事范文

三年级编写一个童话故事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三年级编写一个童话故事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三年级编写一个童话故事

第1篇:三年级编写一个童话故事范文

一、抓住儿童喜欢幻想的特点,关注生活创写童话

童话最突出、最根本的特征是幻想,而少年儿童恰恰最喜欢幻想。我们要充分利用儿童喜欢幻想这一特点,引导学生留心观察,从实际生活捕捉材料,编写童话,帮助学生分辨真善美假恶丑,让他们在编写童话的世界里受到高效教育,得到培养。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生活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有位小同学,看见班上大多同学都很爱护公物,用了两年多的课桌仍光洁平滑,但也有个别同学用指甲抠桌子,用刀刻桌子,结果桌面油漆脱落,出现印痕,于是他就写了一个童话故事《桌子和椅子》。这个童话故事赞扬了爱护公物的行为,批评了不爱护公物的现象,大家读了很受教育。因此,引导学生注意观察生活,启发他们想象和思考,他们创编的灵感就会“泉涌”而出,都能即兴创编故事,并在结尾处说出一个简单道理,使作文不仅成为思维、表达能力训练的窗口,而且成为学生自我感悟、自我教育的过程。

二、根据儿童喜欢玩具的特点,巧用玩具编写童话

对于儿童来说,玩具是他们的宠物,是他们的上帝。他们为了得到喜爱的玩具会想方设法,为了保护自己喜爱的玩具更是绞尽脑汁。他们为了某一喜爱的玩具,有时甚至会跟同伴吵闹乃至打架。我们几乎没有看见过哪个小朋友不喜欢玩具的。喜爱玩具是儿童的天性。特别是现在的独生子女较多,在家里比较孤单,一个人在家有时会抱着玩具玩上一整天,有时会把玩具当小孩、当病人……总之想法稀奇古怪。如果能根据他们的这些爱好,引导他们编写童话故事,他们是乐意的,是有极大兴趣的。苏教版第五册第八次习作就是两个相同的熊猫玩具,只不过是一大一小而已。同学们读了书上的例子后想象力可丰富了:有的想象大小熊猫在讲故事比赛,有的想象小熊猫不讲卫生,大熊猫妈妈教育小熊猫等等。当老师要求学生把从家中带来的玩具和同桌一起编写童话故事时,课堂的气氛可活跃了,在激发了他们的创作思路之后,一个一个有趣的故事使你简直不能相信是从十来岁的孩子想象出来的。

三、遵循儿童认知发展的规律,紧扣范文仿写童话

模仿是儿童的最初学习形式,任何人的任何技能的掌握都是从模仿开始的。小学生学写童话作文也不例外,初学习作的低中年级的儿童正是扶栏学步的阶段,指导学生作文从仿写童话起步,降低了作文的难度,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以此逐步过渡到独立作文。正如茅盾先生所说:“模仿是写作的第一步”。我们提倡儿童仿写童话,用意不在刻意模仿,而在于加入儿童的主观感受的再创造。例如,学习了《乌鸦喝水》一课后,让学生再想想,除了在瓶中放石子外,乌鸦还可以用什么办法喝到瓶里的水呢?学生讨论积极,发言踊跃,有的说乌鸦可以找一根吸管吸水;有的说乌鸦可以将瓶子斜靠在旁边的大石头上,让水流出来;还有的说乌鸦可以找一片叶子,把瓶里的水倒在叶子上喝……学生在改编童话的过程中,创造力和想象力得到充分的发挥,培养了学习的主动性。在口头练说之后,我引导学生把自己说的话加以整理写下来,初步学会完成口头语向书面语转换的训练。起初阶段,可能有个别学生会出现大同小异或雷同的现象,这也不足为怪,不能因此而责怪学生,这就像自然界中植物的种子一样,在最初的发芽阶段,都是两片叶子,天长日久,他们吸收了阳光雨露长大后,就会千姿百态。关键是要让学生有兴趣,敢动笔,要让学生经常看到自己的进步,这才是对学生最大的鼓励和最高的奖赏。

四、结合儿童好奇、爱问的天性,围绕课文续写童话

苏教版中年级教材中编入了大量的童话故事,《三袋麦子》《小稻秧脱险记》《蒲公英》《我们应该感到自豪才对》等这些故事不仅生动有趣,而且富有一定的哲理,童话因素多,富有情趣,结尾又往往让人有意犹未尽的感觉,孩子们常常会被故事的情节所深深吸引。此时,孩子们的思维特别活跃,想象力特别丰富,我们可以为他们架起一个支点,让他们的想象有所依托,趁热打铁地进行续编。学完一个童话故事后,我让学生再以故事中的主人公去编一个故事,故事可以和爸爸妈妈商量,也可以借助童话故事书,让自己所编的故事中的“人物”上天入地,让故事中的“人物”说同学们想要说的话,第二天,利用时间对学生所编的童话进行检查,形式可以多样化,如小组讲、同桌讲、前后桌讲、好伙伴讲……教师对于讲得好的同学给与表扬和鼓励。在此基础上结合习作进行教学,让他们在习作中说自己想说的话,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想怎么写就怎么写,这样可以满足学生想象的愿望、创造的愿望,只要持之以恒,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开发潜在的潜能,训练文字表达能力,为学生的写作打下一定的基础。

第2篇:三年级编写一个童话故事范文

一、来源生活,表达真情

作文来源于生活,只有让学生走进生活,才能有所见所闻所感,才能真正写出好文章。在学生习作之前,教师带领学生有目的地观察生活很有必要,并且要将这种方法作为习惯来培养。教师要告诉学生,要用敏锐的眼睛观察生活,用灵敏的耳朵聆听生活,用敏感的心体验生活。在教学习作“秋天的图画”时,我带领学生走进大自然,欣赏美丽的秋景,寻找秋天的色彩,组织学生开展“画秋天、颂秋天”等综合性活动,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来写一写“我心中的秋天”,效果非常好。当然学生的写作能力不是均衡的,往往存在差异。必要时教师还可以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内心对于同一事物的感受,为学生做示范,通过示范来引导学生,弥补他们表达能力的滞后性,毕竟小学生学习语言还是从模仿开始的,这种方法有利于提高全班学生的写作能力。

二、从“不自由”到“自由”

教材在习作编排上,为了让学生有话可说,在内容上的限制很少,习作内容宽泛。但同时带来一个弊端:三年级学生刚刚学写作文,习作方法掌握得少,取舍能力有限,他们很难在自由确定习作内容的情况下通过一次练习就达到单元习作训练的目标。鉴于这种实际情况,我突破教材,对一些单元的习作内容进行拆分,由规定统一内容“不自由”地写,到习得方法之后“自由”地写。如在教学习作“生活中的传统文化”时,我发现这一专题对三年级学生来说难度较大。如果让学生自由地决定习作内容,学生虽然能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写,但受年龄及阅历的限制,根本无从下笔,结果作文变成了摘抄资料,失去了习作的价值。因此我把习作内容缩小到极小的范围,让学生写自己亲身经历过的传统节日。在这种情况下,习作内容虽然变得不自由了,但由于降低了习作难度,学生写起来更加得心应手,他们也由此发现传统文化就在身边,浸透在我们的生活中,是值得继承和传扬的。

三、想象作文,自由习作的“天堂”

第3篇:三年级编写一个童话故事范文

子鼠和辰龙住在同一个森林,他们是形影不离的朋友。

有一天,子鼠慌慌张张地从它最喜欢去的运动场跑出来,它有一个重要的消息要告诉辰龙说:“兄弟,有一个重要的秘密要告诉你------再过两天玉皇大帝就要招集所有动物到一个小岛上去参赛,前十二名才可成为十二个生肖做为人类生日的属性”。

那条高傲自大的辰龙想:我会飞翔,每次飞行大赛我都是得了第一,这么多的动物都不会飞翔,我肯定能得第一。于是辰龙就每天呼呼地闷头大睡起来,谁的事也不管。可子鼠自信地想:谁说我鼠目寸光?世上无难事,只怕子鼠肯登攀,没有我办不成的事。于是,子鼠天天起早摸黑、不怕苦不怕累的锻炼身体."我一定要超越辰龙抢夺第一名,杀杀它的傲气"。

比赛的前一天,子鼠早早起来打装好行里,便信心十足地乘风破浪的渡过了一片大海,来到玉皇大帝指定的小岛上,查看了一下地形状况,按玉皇大帝所说的比赛规则,自己步行了整个过程。可一直不见辰龙的综影。

比赛开始了,子鼠早已恭候多时,其它的动物都不异而同先后到达目的地,等待比赛的开始。

比赛时间终于到了,玉皇大帝一声令下,所有动物都尽心尽力投入到比赛中,唯有辰龙迟迟未到。眼看子鼠快要到终点站了,这时辰龙才快马加鞭,一个箭步飞越出去。可是子鼠已第一个到达。丑牛、寅虎、卯兔也都依依跑到了前面,辰龙只得了第五名。

第4篇:三年级编写一个童话故事范文

关键词:童话作文;童话因素;童话养分;创作能力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2)08-052-1

小学生的想象能力发展较早,他们常常借助幻想的方式来观察理解和解释他们生活世界中的事物。采用童话作文可以用其所长,把学生潜在的想象力激发出来。“童话作文教学”是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指导写作,降低学生写作的心理障碍,让学生乐写、会写,使学生的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和想像能力得到有效地提高。

一、立足课堂,挖掘教材,活用童话因素

在现行小学语文课本中童话类的文章较多,深受学生的喜爱。因此教师要做教学的有心人,认真研读教材,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童话因素,指导说话、写话。

(1)利用插图,想象说话。

如学习汉语拼音时,每个拼音都配有一幅图片。有的图就可以让学生试着编一个小童话,然后再学习发音。这样不仅降低了汉语拼音学习的难度,增强了拼音学习的效果,还练习了学生的说话能力和想象能力。再如二年级课文《青蛙看海》中有一幅插图:青蛙在小松鼠的鼓励下终于达到了山顶,与小松鼠一同看到了大海。这时教师可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插图,展开想象说说:青蛙看到了什么样的大海?它的心情怎样?会对小松鼠说些什么?这样不仅锻炼了学生的想象力,而且培养了学生说话的条理性,为将来写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品味语言,模仿写作。

童话的语言是生动、活泼、有趣的,容易被学生所接受和模仿。如:三年级课文《水上飞机》,就是用童话人物对话的方式介绍了水上飞机的特点、种类和作用,避免了科普类文章的枯燥乏味,非常适合小学生阅读。因此课堂上教师可指导学生品读童话人物(水上飞机和小海鸥)的对话,感受童话语言的灵活与诙谐,引导学生用这样的方式写身边的事物。如:《电脑的自述》《五官的争论》《校园里的悄悄话》等。

(3)利用原型,创编故事。

利用原型,创编故事,大致有“补充”、“改编”、“延伸”、“仿照”、“借用”等形式。“补充”就是把童话中原来忽略不写的地方加以再现出来。“改编”就是指改变人称,改变中心思想,改变体裁的训练。“延伸”是针对文章结尾留有很大想像空间的部分进行延续编写。“仿照”指模仿课文的表现手法、结构而新编童话内容的方法。“借用”是指借助文章的某个角色或某个话题、知识点新编童话。通过课内的指导和交流,提高学生编写童话的兴趣和能力。

如学习了二年级课文《狐狸和乌鸦》之后,教师可启发学生想象:第二天乌鸦又叼来了一块肉,不巧又碰见了昨天骗他肉的狐狸,这时会发生怎样的故事呢?问题一抛出,学生想象的闸门就会立刻被打开。有的说:乌鸦吸取教训,开动脑筋,将肉换成了大石头砸死了狡猾的狐狸。有的说:狐狸见说花言巧语的诡计不管用,改变了计策,用激将法还是将乌鸦嘴里的骗了下来……

二、延伸课外,拓展阅读,积累童话养分

“得法于课内,受益于课外”这句话充分说明了课外阅读对每个学生思维、语言等方面的促进作用。如今的学生是生活在一个信息如潮的时代里,孩子们每天都接触大量的各式各样的信息。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孩子们身边的一切有利条件,让他们吸收储存童话形象和语言信息。利用声、画、像同步的电视、电脑视频观看动画片,丰富学生的童话表象;利用CD听童话,学习语言表达的方法;各类图文并茂的书刊、画报则更是一个广阔而便利的天地。

(1)营造童话阅读氛围。

开设班级图书角或建立班级图书馆,开辟童话书专栏,教室黑板报、宣传栏及教室外的橱窗上处处体现童话特色,营造浓郁的童话阅读氛围。

(2)推荐童话阅读书目。

教师和学生定期向大家推荐优秀的童话书籍,制作好书推荐卡,组织读书交流推荐会,让优秀的童话书籍与每位学生零距离。

(3)开设童话阅读与写作指导课。

制定详细的童话阅读与写作指导课计划,将每周一节的地方课时用来上童话课,作为班级特色课程。只有在时间上得到保证,课题的实践研究才能得到保障和落实。

三、开展活动,丰富形式,提高创作能力

以童话为轴心,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对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大有裨益。我们调动学生所有的学习感官,让学生说童话、写童话、画童话、唱童话、演童话,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让其主动地参与到童话活动中来。我校就是一所以童话教育为特色的学校,学校自2007年始,每年都要举行一届童话节。童话节上活动精彩纷呈,主要活动形式有:童话大王故事会、童话报制作、童话插图画比赛、童话剧(中文和英文)表演、童话道具服装制作、童话故事接龙、童话集编写等。在丰富多彩的童话节活动中,学生深刻地感受到了童话的美妙和情趣,对童话更加痴迷,同时也锻炼了多方面的能力,提高了个人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傅道春著.《新课程中课堂行为的变化》.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9).

[2]施良方著.《学习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5).

第5篇:三年级编写一个童话故事范文

1从动画片中挖掘故事的续写

续写是很能激发学生习作兴趣的习作方法。续写故事,就要靠想象,想象要大胆、新奇,又要合乎情理。教师有意识地指导学生观看电视动画片,把欣赏动画片和指导续编故事、续写相结合,这种方式极大地激发了学生习作的兴趣,学生既能关注故事的情节发展,又能专心地有目的地从人物的语言、动作、环境等方面认真收看,让学生在观看的同时,为续编故事积累习作素材,一举两得。为了让习作指导更为集中,让学生编故事更容易些,使学生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教师可以采取从“扶”到“放”的指导方法,即提供一个故事的开头片断,让学生找到故事的线索,顺着这个线索,把故事编写完整。进行续编故事的习作训练,指导学生掌握续编故事要做到瞻前顾后、顺藤摸瓜。如《哆啦A梦》是学生喜欢看的动画片。片中的哆啦A梦有一个神奇的口袋,里面有各种神奇的魔具,能帮大雄度过难关,解除各种疑难杂症。为了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和创新精神,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我让学生也来当一回作者,新编一个关于哆啦A梦和大雄之间的有趣而又神奇的故事。学生在观看了《哆啦A梦》的动画片断后,教师引导学生说说哆啦A梦最神奇的地方是什么,学生对哆啦A梦非常熟悉,因此,马上就能说出来,再引导学生续编故事,从而激发了他们的习作欲望。有的学生写道:哆啦A梦递给大雄一个普通造型的“优点反射镜”,然后慢条斯理地说:“戴上这个反射镜,当别人要批评你的时候,一看到这个镜子,马上会发现你的优点,就会表扬你。”大雄拿着反射镜,就像抓到了救命稻草,他的两眼放光,就像受到了老师的表扬似的。大雄喜滋滋地拿着反射镜,来到妈妈的面前,想让妈妈也好好地表扬自己的优点。

2从动画片中挖掘场面的描写

场面描写是学生习作中常见的一种表现手法,它对于人物形象的塑造、故事情节的展开、感情与情绪的渲染,都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场面描写是对以人物活动为中心的动态画面所作的描写,它所表现的是特定场合中的人物、环境和情节的综合。场面描写中,既有环境的描摹,又有情节的渲染,更有人物的特定的活动,点面结合,富有层次。动画片《灌篮高手》是篮球爱好者喜欢看的节目,也是小朋友爱看的节目,这部动画片既能为学生的场面描写提供素材,也能激发学生习作的兴趣。教师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带着习作目的去观看《灌篮高手》,为指导学生写“比赛场面”打下基础。如,动画片中的主人公樱木花道与对手决战时,那激烈、精彩的比赛场面,樱木花道精湛的灌篮技术,以及在篮球场上的顽强拼搏精神,正是同学们要学习的地方。因此,教师可以让学生自由选择其中一个篮球比赛的场面进行具体的描写。教师在指导写《灌篮高手》的《精彩的篮球赛》之前,先指导学生掌握场面描写的方法,然后,让大家一起分享灌篮高手樱木花道的风采。结合讲评,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场面描写的方法。

3从动画片中挖掘童话的编写

电视动画片中的主人公很多是活泼可爱的动物,展示给小朋友的是动物间充满神奇而又有趣的故事,有团结友爱的,有斗智斗勇的,有克服困难的,等等。观看这些动画片,也为学生编写童话提供了素材。学生充满想象力,也喜欢编写童话。如《猫和老鼠》让人感到久违的天真。猫与老鼠之间的关系很微妙,化敌为友或势不两立:为敌时绞尽脑汁,互不相让;为友时,亲如兄弟,不记前仇。教师可指导学生也以猫和老鼠为主人公,想象猫和老鼠之间所发生的不和或互助的故事。指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编写与电视动画片中不一样的情节,同样去表现他们之间微妙的关系。比赛看谁编的童话故事《猫和老鼠新编》比电视中的更有趣。如,有的学生这样写道:“猫被老鼠捉弄得火冒三丈,两根胡子气得不停地向上翘,尾巴不停地摆动着,真是吹胡子瞪眼睛,就像是一颗快要爆炸的炸弹似的。猫气呼呼地想:今天,我不把该死的老鼠捉住,我誓不为猫。人们不是都说老鼠怕猫吗?老鼠想要跟我斗,下辈子吧!想着,它就一溜烟地跑到老鼠窝前。”

4从动画片中挖掘观后感的撰写

动画片中的感人情节同样让人流泪。教师可推荐学生观看有益的动画片,让学生带着情感去看,为写观后感积累生活经验。如《宝莲灯》的素材取自于中国流传很广的一个美丽的民间传说。沉香为了寻找、救出母亲,历尽千辛万苦。这部动画片教导人们只有不断努力,靠坚强的意志,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才能战胜顽固的敌人。教师引导学生用心去看这部感人的动画片,并且精心选择自己最受感动、感触最深、最受教育的片段,在班队活动中进行交流后,用心地写观后感。

5从动画片中挖掘科技小论文的练写

第6篇:三年级编写一个童话故事范文

为此,我校数学教研组的教师们选择“小数的加法和减法”一课进行了整体性教学的尝试。对该教学内容进行了两次教学实践,不同的教学实践引发了我们深刻的思考。

【教学背景】

“小数的加法和减法”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的学习内容,是在学生已经理解和掌握了简单的小数加减法(小数位数相同)与小数的意义的基础上教学的。从教材的编排体系看,学生在三年级下册已经学习了简单的小数加减法,对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有一定的掌握,四年级下册再来学习小数加减法就知识点而言是比较简单的,本节课的学习重点是理解并掌握小数加减法的算理。小数加减法,计算的难点集中在小数点的处理上。

【教学实践】

设计一:提供情境解决问题得出算理

1.出示情境

任选两种商品,算一算总价与差价。

2.探索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1)学生尝试 。

(2)集体交流,小结计算方法:小数点对齐(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哪一位上没有,用0补齐。

3.巩固练习:计算并验算、解决问题

(1)出示一组小数加减法的笔算练习。

(2)练习后进行校对,对错题进行分析反思。

4.课堂小结

课后反思:因为小数加减法学生基本已经会进行计算,对本节课的知识点学生没有新鲜感,列式计算就这么点知识,本节课的难点就是被减数的小数部分不够减(或整数减小数),这样的难点只要通过几道竖式的练习就能突破。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不高,教师的注意力基本集中在计算的正确率上,练练评评一节课,尽管学生的正确率较高,但学生的兴趣不高。这样的课学生上与不上有何区别?那么小数加减法的教学怎样才能突破呢?

我们觉得有必要对小数加减法这一单元内容进行一个整体分析。

本单元共有4个例题。

例1 用竖式计算小数加减法,理解小数点对齐的算理

例2 总结小数加减法的一般方法

例3 小数加减混合运算

例4 将整数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

通过分析后发现,本单元的几个知识点都只是把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运算定律扩展到小数,也就是,接下去的每一个课时可能都会像前面第1课时一样,学生上与不上差异不大,这个单元按教材顺序教学效率相对会比较低。格式塔学习心理学的代表人物韦特墨认为,人们的思维是整体性的、有意义的知觉,而不是各种映像的组合。他的警言是:整体不仅仅是部分之总和。于是我们有了一个新的想法:利用小数加减这一课时的载体,把本单元的四个例题知识放在一课时中进行。把本单元的内容作为一个整体来教学,这样既突出了知识之间的有机联系,又节省了教学时间,使学生在知识的学习过程中不断思考各种关系,重新建构和思考,从而引导学生调动自己的经验来解决新的问题,形成转化比较的策略意识,使学生形成较为完整的加减法的体系,让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设计二:创造问题研究算理拓展内容

1.提出问题

请学生说出几个小数加减法的算式。(学生说算式,教师板书)

2.探究方法

(1)教师挑选学生写的算式中的某一题,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计算,并且验证这个答案是正确的。

(2)讨论交流后明确小数加减法计算的法则。

(3)写小数加减法的算式并进行计算。(要求有小数位数相同的、不同的等)

3.解决问题

(1)《童话故事》《雪孩子》《小学奥数》这三本书要多少钱?

(2)小明只有15元钱,他可以买哪两本书?

(3)小红用20元钱买了《童话故事》与《小学奥数》,能找回多少钱?

课后反思:设计二的教学尝试为我们带来了很大的收获。

收获一:从怎样做到为什么这样做,联系旧知明确算理

设计一强调的是怎么算,而设计二中强调的是为什么这样算,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来验证自己算的结果是正确的。

师:刚才你们计算了1.23+2.36,都认为答案是3.59,你能用什么方法验证它是对的?

生1:我是这样想的:给它们都加个单位米,1.23米=123厘米,2.36米=236厘米,123厘米+236厘米=359厘米=3.59米,所以1.23+2.36=3.59。

生2:我用加“元”这个单位来验证的。

生3:1.23是123个0.01,2.36是236个0.01,123个0.01+236个0.01=359个0.01=3.59。

师:那4.6+3.81与1.23+2.36区别在哪?你会算吗?

师:在计算4.6+3.81时,你们为什么不末尾对齐?

生1:我在4.6的后面添0,这样就可以末尾对齐了。

师: 为什么要在4.6的后面添0?

生:因为4.6只有一位小数,而3.81有两位小数,在4.6后面添上1个0,这样都变成两位小数,就可以对齐相加了。

师:为什么可以在4.6的后面添0?

生:这是依据小数的性质。

生2:我不用添0,只要把这两个小数的小数点对齐就行,那样就是个位对个位,十分位对十分位了。

师: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有区别吗?

生: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一样,都要把相同数位对齐。

师:相同数位上的数,它们的计数单位相同,计数单位相同的数就能直接相加减。

此环节教师引导学生用已学知识来解决新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有用到小数的意义、小数的性质,可以说与小数有关的知识点都被激活了,并且为后续的知识(如分数加减计算)学习积累了数学经验:两个数相加减,只有计数单位相同的数才能直接相加减,如果计数单位不同,那就要通过转化,把它们化成相同的计数单位后才能进行计算。

通过这一教学环节,使学生沟通单元知识的前后联系,也使加减计算的相关知识形成体系。

收获二:从分散学习到整体认知,构建完整认知结构

设计一只是教学了小数加减的计算,而设计二安排了一个“解决问题”的环节,此环节有三个小问题,巧妙地将小数加减法的运算定律、减法的性质、小数加减混合运算自然无痕地渗透给了学生。

师:《童话故事》《雪孩子》《小学奥数》这三本书要多少钱?

生1:8.27+7.20+7.73。

生2:8.27+7.73+7.20。

师:这两个算式的答案一样吗?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

生:就是运用加法交换律,结果一样的。

师:看样子整数加减法的运算定律在小数加减法中同样适用。

师:小明只有15元钱,他可以买哪两本书?

生:可以买《雪孩子》和《小学奥数》。

师:没有其他可能吗?还有一本只告诉7元,小数部分遮住的书能买吗?

生:不一定。

师:那当小数部分多少时,这本书可以买?

生:15-7.20-7=0.8,只要比7.8元少就行。

师:小红用20元钱买了《童话故事》与《小学奥数》,能找回多少钱,你怎么列算式?

生1:20-8.27-7.73。

生2:20-(8.27+7.73)。

师:这两个算式有联系吗?你喜欢计算哪一个?

生:运用了减法的性质,我喜欢算第2个,因为它能先凑整的。

一道题,让学生自然地将整数知识迁移到小数的学习中,在不经意间掌握了新知识,并在无形中为学生构建了一个完整的认知结构。

【教学启示】

教师的教学应从整体出发,从数学知识、思想方法和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整体规律出发,树立整体结构的意识,以长远的视野对学科书本知识按其内在的逻辑组成由简单到复杂的结构链或结构块,以结构为大单元重组教学内容,以结构的逐步复杂化作为贯穿单元教学的认知主线,这与特级教师俞正强老师提出的“从系统的角度来思考,整体来把握一个知识块的前生今世及后延”的观点是吻合的。

第7篇:三年级编写一个童话故事范文

本文吸取前人的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从情趣(即情调趣味)、谐趣(即诙谐趣味)、理趣(即说理趣味)、奇趣(即新奇趣味)四个方面,探讨如何激发和培养学生的习作兴趣。

【关键词】

情趣 谐趣 理趣 奇趣

莎士比亚曾说:“学习必须合乎自己的兴趣,方可得益。”从这句话中可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快乐是钻研的动力。作文教学更是如此,培养学生写作兴趣,是学生写好作文的前提。本文吸取前人的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通过调查、分析、总结之后,从情趣、谐趣、理趣、奇趣四个方面,探讨如何激发和培养学生的习作兴趣,以期待对当前的作文教学能有一点参考价值。

一、情趣

情趣,即情调趣味。何谓情趣教学?简单地说,就是通过创设学生爱学、乐学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以培养学生高尚的性情志趣。作文课上,教师把课上得有情有趣,学生学得也有情有趣,最终,学生才会“胸中充满情意,文思汩汩如泉,笔下洋洋洒洒”。

那如何在“情”字上下功夫,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呢?我认为,“语言描绘”“实物演示”“声像渲染”“生活再现”“现场表演”“课堂游戏”等,都是创设习作情境的好方法。尤其是游戏,最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最容易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也能最大限度地激起学生的参与欲望。在轻松愉悦的游戏中,不知不觉把学生引入写作的角色,引入写作的情境,达到了让学生好学,乐学的目的。

二、谐趣

谐趣,即诙谐趣味。作文课上,教师可以利用诙谐幽默、妙趣横生的语言,消除师生之间的隔阂,营造一种民主自在的课堂氛围。同时,在教师幽默含蓄的点评中,对学生的启发更是“润物细无声”。众所周知,有趣好笑的事总是最容易让人记住的,无须任何意识上的强迫命令。

三、理趣

理趣,即说理趣味。在我们平常的习作教学中,一旦涉及到习作方法的传授,就必然与枯燥乏味联系在一起。一定是这样吗?未必。如果把方法的习得与形式活泼的教学活动结合在一起,就必然会使方法习得变得趣味无穷。以下是何捷老师的一个教学片断:

师:老虎发怒了,它要吃掉邀请来的小动物:忙碌的小马、调皮的小猴、糊涂的小猪、胆小的小兔。小朋友,你们都有一颗善良的心,你们觉得这些小动物活该被吃吗?

(生齐声说“活该”。)

师:活该?你们读读这四个字“请来开会”,你一定会发现问题在谁?

生1:老虎是大王,不能用“请”。

师:大王对下属,下属对大王,都可以用“请”,问题不在这儿。

生2:他没有告诉小动物们什么时候去开会。

师:对,这个通知里没有写时间。

(师板书:时间)

师:还少了什么?

(生齐声说“地点、人物”。)

师:在哪里开会也不清楚,请谁开会也不知道。

(师板书:地点、人物)

师:还少讲一个,假如你是胆小的小兔,一听说大王要叫自己来开会,你会怎么想?

生:我会想,大王叫我开会,肯定会把我吃掉。

师:大家看,通知开会的内容也没有写。

(师板书:内容)

师:小朋友们,老虎大王邀请小动物们开会,通知上时间、地点、人物、内容都没写,这些小动物如果被吃掉冤不冤?

(学生齐声回答:冤。)

写通知的四要素:时间、地点、人物、内容,这个知识点如果教师割裂教学情境,单独讲解,肯定会使课堂显得枯燥无味,有理无趣。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很难融入教师创设的习作情境,不能达到习作教学理趣的课堂效果。因此,何老师把“写通知”这个方法的习得,巧妙自然地融入到童话故事情节中。通过这节习作课,学生不仅学会了怎样编写童话故事,还学会了怎样写通知,真是一举两得!趣中识理,有理更有趣,这样的习作课堂才是充满趣味和理性思考的课堂。

四、奇趣

奇趣,即新奇趣味。“画如交友须求谈,文似看山不喜平。画画求奇,文章求新,教作文,也得求奇!”作文教学如果平淡无奇,学生学得自然索然无味。“奇”可以是教学内容上的标新立异,也可以是教学方法上的推陈出新,也可以是教学细节处理上的出其不意。我在执教《写人》一课时,有这样一个教学环节:

师:这位学生还写了有关我的一个事例,我们一起来看看:

投影出示:

洪老师工作认真负责,每次上写字课的时候,总要提醒我们注意写字姿势。遇到有学生字写得很差,洪老师便手把手地教他。

师:这位同学列举的这个事例写得怎样?

生1:写得太简单了。

生2:他没有把老师怎样说的、做的写具体。

生3:文章写得不生动。

……

师:那怎样把事例写得生动、具体呢?先别急,我请同学们现场观看老师工作的一个片段。请中间一组的同学把习字册拿出来,写《菩萨兵》这一课的生字,其他同学用眼观察老师的神态、动作,用耳倾听老师说了什么?

(教师在写字学生当中巡视,纠正学生不良坐姿、抓笔姿势,手把手教学生写字。)

师:把你们刚才看到的、听到的说说。

生:洪老师工作认真负责。有一次写字课,我写着写着就低下了头,自己也不知道。这时,洪老师走过来,轻轻地拍了拍我的背,和蔼可亲地对我说 :“你还记得‘三个一’吗?”我不好意思地说:“记得。”说着,赶紧挺直了身子。洪老师微笑着摸了摸我的头,慢慢走向另一个同学。此时,我的心里暖暖的。

……

师:这位同学说得多生动啊!由此可见,要把事例写具体,一定要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来写。

师:请同学们拿起笔,在刚才写老师外貌的下面另起一行空两格写下你刚才看到的场景。

第8篇:三年级编写一个童话故事范文

一、加强新旧知识的逻辑联系,创设能促进知识迁移的情境

笔者曾执教过苏教版三年级(下册)教材“两位数乘两位数”,拿两次不同的教学片断对比,教法一:复习了28×2,15×10等口算,然后呈现新知:28×12,请学生尝试。除了少数几个孩子因为家长教过会用正确的竖式计算,绝大多数的学生在我的一再启发下,还是愁眉不展,后来终于有一个学生说:“我把12拆成3×4,先算28×3=84,再算84×4=336。”经过他的引导,其他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其他学生发言:也可以先算14×4=56,再算56×6=336;还可以先算56×2=112,再算112×3=336。虽然勉强解决了问题,但同属一个思维层面,对于要建立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竖式模型没有任何帮助。反思问题的症结——没有实现原有的认知对新知识的同化,于是重新设计了教学:创设了一个购买图书的情境,情境中先后展现了三位同学购书的情况:每本书15元,甲买3本,乙买20本,丙买12本。各需要付多少钱?

学生在调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的时候,呈现出解决问题的策略比较丰富。除了上节课中呈现的解决方法以外,笔者注意了有60%以上的孩子在计算丙付了多少钱时是这样解决问题的:每本15元,10本就是15×10=150元,再买2本就是15×2=30元,150+30=180元。

以上这一匠心独到的问题情境就具有了真正吸引学生的力量,它的精妙就在于:在问题情景中帮助学生复习了知识起点并顺利呈现出新的数学问题,并且很好地唤起了学生的生活经验,揭示了已有知识和新知识之间的逻辑联系,非常清楚地诠释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竖式算法的原理。

二、为数学知识寻找合适的生活原型,创设能真正唤起学习兴趣的情境

数学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重要的一环,从教学心理学角度上讲,如果抓住了学生的某些心理特征,对教学将有一个巨大的推动作用。

例如在“利息”的教学中,我创设了这样一个练习情境:老师有100000元,准备2年后买房时使用,有几种存款方案?到期后各可获本利多少元?你们公司推荐给老师的是哪一种方案?以四人为一个小组成立了“理财公司”,组织学生进行方案比较式的社会实践活动,允许学生使用计算器,互相讨论,形成最优的方案。

数学课程标准中说,在数学问题的探究中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在数学活动中培养学生愿意与同学合作、共同探索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试图寻找其他的解题策略。因此良好的问题情境,应该要贴近社会生活,尤其贴近儿童的生活,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富有情趣、有吸引力,又和数学知识密切相连,能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的价值,感受到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也离不开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三、创设有整合功能的情境

整合功能,即能够把输入的信息按问题类型或知识结构整合成一个整体,有利于知识结构向认知结构的转化。课堂教学内容包含的知识点有好几个,我们往往是纵向地组织教学活动,虽然流程很清晰,但是容易使学生感到疲劳。如果能在一个情境中把知识点的教学都含在其中,使学生不知不觉参与学习活动,不失为是一种教学的艺术。

在“小数的认识”这一课中,有位老师是这样设计的,模仿中央电台“童声卡拉ok”的评分录像,电视画面呈现了8名评委打分的结果,主持人画外音:2号选手的得分是9.60分,9.35分,9.60分,9.70分,9.65分,9.30分,9.80分,9.70分。去掉一个最高分9.80分,去掉一个最低分9.30分,2号选手的最后得分为:9.60分。把小数的读写方法和小数的大小比较结合在同一个情景之中,有效地整合在一起,同时也寓教于乐,学生的兴趣也比较高。当然在同一节课内,不适宜创设太多的情境,否则容易造成“审美疲劳”。

四、要避免创设学习情境走入误区

(1)啼笑皆非式情境

例如:有一位老师在教学5和6的认识时,课件出示小朋友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在草坪上活动的场景,很是吸引小朋友,老师本想通过它创设一个情境,让学生从画面上找到有5个的物体和6个的物体。但是,受画面背景的影响,加上老师问的问题过大:“从图上你看到了什么?”结果,学生都开始畅所欲言:我看到了小朋友在捉蝴蝶,我看到了草坪上有好多漂亮的花……十几分钟过去了,学生始终不能说出老师需要的答案,都扯些跟本课内容无关的内容。最后,老师只好引导学生说:“看一看画面上有几朵花啊?几棵树啊?……”

冷静地想一想,在数学课堂里像这样故弄玄虚,创设与知识的逻辑结构没有关系的情境难道没有吗?这种情境不用也罢,去掉为妙。踏踏实实上本位的数学课,让孩子学扎扎实实的数学基本知识。

(2)单纯性情境

一次我在听一位老师教学《两步应用题》的时候,老师创设了一个童话故事,虽然讲得绘声绘色。我发现孩子们不仅无动于衷,甚至有的同学还抱怨“又是童话世界王国……”。这种单纯性的情境在低段课堂比较常见。随着学生年龄增加,对童话的兴趣逐步减弱,若一而再,再而三地创设同一种情境,很难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即便产生的一点兴趣也只能昙花一现。这种情境,适合年龄小的孩子,但是也不宜滥用,偶尔为之。

总之,创设的问题情境要考虑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认知活动过程,使知识的“探索”过程和“获取”过程有机统一。针对学生已有的认知发展水平、心理发展水平和学习材料的难易程度来设计。

第9篇:三年级编写一个童话故事范文

关 键 词:音乐教育 学生 教学能力 教学 实践与探究

高师音乐教育专业教学的主要目标,是为基础音乐教育服务,是为中小学培养和输送合格的音乐教师。它要求音乐教育专业学生毕业后,除了能够掌握所需要的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技巧之外,还要具有能够把所学的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技巧通过成功的教学体现出来的能力。而目前的高师音乐教育,却往往忽视这种能力的培养,这是我们毕业的学生适应不了中小学音乐教育需要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这个问题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尽快加以解决。

那么,作为一名合格的中小学音乐教师所需要的能力是什么呢?从大的方面讲主要是两个:一是课堂教学能力,就是既要会“学”,还要会“教”,善于把掌握的知识和技能通过有效的形式传授给学生;二是活动组织能力,就是会编、会导、会指挥,善于组织学生开展各种音乐课外活动。这两个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必须贯穿于高师音乐专业教育过程的每个环节之中。这就要求高师音乐专业教育必须在保证学生掌握必需的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的基础上,更多地着眼于课堂教学能力和活动组织能力的锻炼,从而使他们的全面素质得到逐步的培养和提高,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培养出合格的中小学音乐教师。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尝试着在音乐教育班的几门音乐课程中,有计划地创设与中小学课堂相似的教学情境,指导学生模拟教师角色上课,使学生掌握“教学”的基本技能,诸如分析处理教材,编写教案、课堂语言表达、教态、导入、讲解、提问、演示、板书、小结等方面的技能,以改革长期以来音乐教育学科教学实践薄弱的现状。

一、利用课前十分种,锻炼“教学”基本功

要想培养合格的教师,仅有毕业前几周的教育实习是远远不够的。学生没有充分的时间去了解学校,掌握教学情况,往往是刚进入角色就结束了。为了让学生有更多的实践机会,尽早体验教师角色,充分利用课堂前十分钟,给学生展示的机会,一年级学生应以表演为主,主要解决胆怯、紧张的心理,从中找到一份敢于在众人面前表现的自信,采用的形式有独唱、独奏、重奏及小合唱等,可以宿舍间合作,或自愿结合。到二年级表演形式不变,对学生的要求有新的调整,即学乐器的同学以演唱为主,学声乐的同学以弹奏为主并鼓励学生自弹自唱。这种训练,为三年级走上讲台奠定了良好的心理基础和表现基础。

到了三年级,课前十分种就转换为教师角色的体验。采取朗读、演讲(特别是即兴演讲)、讲故事的形式,重点锻炼学生用语言流畅表达的能力。作为教师,不管教哪门学科,都离不开用语言组织教学,学会讲话、善于表达,这是合格教师的教学基本功。

二、模拟教学环境,进行环节教学实践

课前十分钟的参与仅是个体艺术修养与语言艺术表演的锻炼,学生还没有真正走入教学。因此,在三年级结合教法课,每讲完一两个章节之后,就安排一次教学实践,指导学生模拟中小学课堂情境中一个环节的课,比如音乐课的导入环节。那么怎样导入能做到引人入胜呢?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导入方式是否具有一定创新意识;导入环节与本课主体部分是否相得益彰、浑然一体;导入所涉及内容是否适合学生的年龄层次与欣赏水平;导入是否能更好地表现主体、衬托主体,从形式到内容是否显得自然而生动等。同学们在掌握了导入的方法后,跃跃欲试,自己设计课题,积极准备,每人每次3—5分钟,形式丰富多彩。有从生活话题导入,有从相关音乐导入,有从诗歌、童话故事导入,还有从一幅幅斑斓夺目的画面导入……真是八仙过海,各显其能。比如一位同学为歌曲《好日子》的导入,她首先用配图画片出示了一系列日期:除夕、大年初一、正月十五、六一、十一等,笑问:“看到这些日期后有什么想法?请同学们互相交流一下。”这样的导入虽简易,但很贴切,从一开始就非常自然而生动地获得了这一课所需要的气氛。通过课堂环节模拟,同学们基本上能掌握住上课的导入技能。学生模拟结束后,教师还要及时从表达、教法、教态等方面讲评,肯定其成绩和优点,指出其不足,并指导矫正的方法。

三、师生角色互换,共同提高教学能力

高等师范院校的教学模式,几十年没有大的改进,多数是教师授课学生听,教师板书学生记,虽经教学的多次改革,但只是教师使用的道具的变化及课堂氛围的变化。为了改变这一旧的模式,我们系在教研活动中,开展了“让学生如何快速成长为合格教师”的大讨论,大家一致认为:采用教师和学生轮流上课的办法较好,一是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二是能尽快提高由学生到教师的转变过程,在实践中检验理论的真伪。比如《中外音乐史》课程,教师在上第一节课时,把中外音乐史的各章节作简要介绍,让学生从大的方面把握中外音乐史的脉络。教师先讲第一章,然后主要是布置作业,把各章节分到各组,一班50人分为7—8个组,每6—7人一组,准备一节课。在每周的上课前,每一组学生开始研读课本查找资料,进行集体备课、写教案,每人发表自己的意见,这节任务课如何讲才能生动,然后推举一名代表在班内进行讲课。由于是大家自己查找的资料,本组人员提前就知道了本节课的重点在哪儿,其他同学也因自己的参与,知道查资料、备课比较辛苦,因此听课会比较认真。在学生讲完课后,老师从听课的学生角色再回到教师的角色,对学生讲课的优缺点给予评价,然后补充学生没有注意到的知识点。这样教师可发现学生讲课内容的丰富性、趣味性,学生从教师的总结中可发现自己的认识角度及思维中存在的不足,教学相长,既能提高学生的教师意识与能力,同时也给教师以促进。

四、模拟全程教学,培养合格师资

为了更有效地指导学生进行课堂教学,可带领学生到中小学听课见习,观看中小学优秀教师是怎样上课的,为学生模拟中小学教师上课提供情境逼真的仿效和示范。通过观摩,学生对课堂全程教学有了初步的了解和认识,接着指导学生进行中小学整体堂课的模拟教学。在这项教学实践活动中,首先指导学生个人备好课,写好教案。在学生自己进行模拟教学的基础上,教师再指导每个人在全班进行模拟教学。充分发挥教法,使他们懂得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地组织教学,掌握中小学课堂教学的一般进程,并教会学生板书、板面设计等。其中,尤其要指导学生上课时如何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初为人师的学生一登上讲台,由开始的一腔激情变成了语无伦次、手足无措,整个教学过程中都低着头,眼睛盯着教案,几乎谈不上与听课者交流,后来通过自我评议和大家评议,经过教师指导,大部分同学都能甩开教案这个拐棍,特别是肌体放松后面部表情从冷漠到亲切,身体的律动从机械呆板到有韵律感、美感,语言表达从无生气到有语调变化。部分同学不但能独立完成教学而且具有创造性,对教学内容的处理上,采用形象性、实物性、参与性等教学手段,教学设计初步走上轨道,并体现出教学以学生为主体,师生双向交流的教育观念。

比如一位学生在欣赏课的教学中是这样开头的:“同学们,今天我想用葫芦丝和笛子为大家演奏两段乐曲。”话音刚落,学生就高兴得鼓起掌来。教师为学生表演,师生距离拉近了,感情融洽了,学生必须认真地欣赏,积极地思考(教师讲评),在听辨、比较了乐曲的风格后很自然地引出了课题——《瑶族舞曲》和《茉莉花》。用这样的开端,有这样的艺术氛围,学生自然而然地渐入意境。通过欣赏、分析,就能获得比说理更为深刻的感知。学生们在欣赏中不但得到美的享受,同时也掌握了知识,这样的学习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既快乐又没有负担。

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能力,教师必须提供创造的机会。在一次模拟教学中,一位学生发挥得淋漓尽致。他这节课的重点活动是学生的即兴创作,设计的是请学生为电视画面配乐。屏幕上展现了薄山水库风光、山景观和校景三幅画,请学生挑选一个专题为之配乐。要求是即兴口头接龙,也就是说口头哼唱,只要有音高旋律,无须用唱名,且接龙不限长短,没有技巧上的要求,只要发挥想象,接得好听,符合画面上的内容就是成功。学生们观看了美丽无声的画面后,激发了创作的冲动和兴趣,学生纷纷加入接龙队伍。在创作中,全班学生分两大组开展竞赛,在教师的点拨下,两条旋律合成复调式的二声部音乐,学生用和谐、统一、柔美的声音进行二度创作,从中欣赏创作成果,体现创造的愉悦。

在上述课堂全程模拟教学实践中,初步综合训练了学生上课的语言、教态、导入、讲解、提问、演示、板书等教学技能,为他们将来从事中小学音乐教育工作,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五、第二课堂的组织和利用

从知识向能力的转变,仅靠课堂教学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要靠实践。而组织好学生第二课堂就是学生参与实践的极好方式。但目前我们的第二课堂却存在许多问题。一是活动安排太少;二是活动形式单一。主要就是一些“独唱”“独奏”音乐会。这种状态必须改变,要多组织一些合唱团(队)、合唱小组(可以冠名)、小型电声乐队和民乐队等,同时多举办一些合唱、合奏的音乐会或比赛,以此来激发学生参与第二课堂活动的积极性。在合唱、合奏或舞蹈的编排过程中,要让每个学生都有充分编导和指挥的机会,不能总是几个“积极分子”参加,要让同学们都能从中得到锻炼和提高。最近在我校举办的第二届校园文化艺术节的活动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同学们积极踊跃,从舞台创意、节目主持到节目编排,都是学生自己设计完成。他们有分工有协作,各负其责,井然有序,在文化艺术节闭幕式的颁奖晚会中获得广大师生的一致好评。通过这样的活动,不但开阔了学生的视野,而且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六、教学小结与思考

教育教学能力是一个综合能力的体现,通过指导学生进行教师角色模拟教学尝试,培养了学生热爱音乐教育事业的情感,理解了教师职业的特点,促进了学生的自我完善,还为进一步的教育实习奠定了基础,缩短了学生毕业后从教的适应期。

实验性的模拟教学和角色转换实践教学虽然让学生感到新鲜、充满热情,但也有些遗憾。因为每次教学活动面对的都是同班同学,和真正面对中小学生的感觉不一样,特别是临场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训练不容易到位,若能在实习前接触中小学生并直接给他们上课的机会会更好。针对这个问题,一是尽快转变对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办学目标的认识,将学生教育教学能力的提高作为改革的主方向,并制定相应的措施;二是建立相对稳定的见习、实习基地,让学生早接触基础音乐教育,了解中小学艺术课程改革信息,这对学生教育职业观的确立,教育情感的养成和多方面教学能力的形成是有积极意义的。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