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泥塑教案范文

泥塑教案精选(九篇)

泥塑教案

第1篇:泥塑教案范文

关键词:造型;设计;色彩;情感

从教几年,深切感受到一年级的美术不好教,要教好“手工”和“泥塑”,更是难上加难。总结从教几年的经验,我认为可以从“扶一把”和“放开手”两方面进行教学尝试,如何处理好两者的关系,如何把握好两者之间的分寸,值得每位教师思考。

一、“扶一把”

一年级是孩子学习美术的启蒙阶段,动手操作能力较弱,在“手工”和“泥塑”课时,显得茫然无助。如果这时教师能“扶一把”,从基础知识入手,一步步地、手把手地教,效果就不一样了。在“扶一把”的过程中,可以做以下尝试:

1.注重基本形和色彩的练习

基本形和色彩的练习是“手工”和“泥塑”的基础。很多孩子用橡皮泥塑造的基本形歪歪扭扭,更有孩子不知道怎样描绘、塑造基本形。因此,在“手工”和“泥塑”前,要先教授孩子描绘和塑造基本形的方法,还要让孩子学会组合、变化基本形。如学用橡皮泥塑造小动物前,我没有直接让孩子制作完整的作品,而是先让孩子练习怎样捏头、身体、四肢、尾巴等各部位。又如用拼帖画的形式拼贴人物、动物、植物时,先让孩子练习怎样画、撕、剪。只有孩子熟练掌握了基本形和色彩,才能在以后的创作中游刃有余。

2.注重图片和范作的欣赏

欣赏图片和范作对孩子的造型、设计和色彩学习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通过教师声情并茂地讲解,孩子认真投入的观察。虽然大多孩子一开始只会模仿、借鉴图片和范作中的造型、设计和色彩,但孩子创造性思维的火花终究会被点燃。学“制作一只盘子”一课时,我让孩子们欣赏古今中外精美别致的盘子,如古代的青花瓷盘、铜质花纹盘等等,孩子们不时发出了啧啧的赞叹声,都被别具匠心的设计所吸引。很多学生创作中设计出了京剧脸谱图案、“水立方”图案、莲花图案、镂空图案等等,令我喜出望外。

3.注重教师的示范作用

教师的示范主要在“手工”和“泥塑”的初始阶段,教师适时地示范使孩子的创作变得井然有序、得心应手。如第一次教学“拼贴画”时,先跟孩子讲清制作步骤:构思布局剪拼粘贴修饰,当堂演示一遍,这样孩子才不会在第一次“拼贴画”的学习创作中感到茫然。

4.注重适时的指导和点拨

在孩子的创作过程中,会遇到很多不足之处,需要教师在巡视中适时指导和点拨,帮助孩子创造更加完美的作品。适时地指导和点拨不光帮到了孩子,而且也能帮助教师积累教学经验,优

化课堂结构,调整教学设计。

二、“放开手”

如果说“扶一把”能让孩子学会“走路”,学会如何创作“手工”和“泥塑”作品,那么“放开手”能让孩子走得更好、更稳当。

1.灵活多样的形式和方法

在“手工”和“泥塑”的过程中,应该鼓励孩子用不同材料、不同方法创作作品。如制作小船时,我先让孩子们准备材料,当时我只规定用塑料瓶做船身,有很多孩子问我是否可以用其他材料,如泡沫、纸杯、纸盘、木头等,孩子的一席话使我感到羞愧,连他们都能想到那么多材料,而我却差点扼杀了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装饰小船环节中,我不再规定用什么方法装饰小船,而是让孩子们自由发挥。他们有的直接画图案,有的用彩色卡纸、旧挂历等装饰小船,把一只只小船装扮得漂漂亮亮。教师应该鼓励孩子用不同形式表现他们的想法,让他们自由发挥。

2.不拘一格的造型和设计

当孩子能熟练描绘和塑造基本形时,可以放手让孩子造型、设计、鼓励孩子装饰自己的作品,如给作品增添绚丽的色彩、各式的花纹图案、别致的饰品等等。一年级的孩子对这一环节最感兴趣,在他们灵巧的双手下,一件件栩栩如生的作品问世了。这一过程既培养了孩子的创新能力,又激发了他们的创作热情。

3.绚丽多彩的色彩搭配

一年级的孩子对色彩很敏感,女孩子大多喜欢五彩缤纷的颜色,男孩子大多喜欢沉稳低调的颜色。不管是哪种搭配,只要美丽协调都是好的搭配。如教学“纸拎袋”时,可以鼓励孩子用另一种方法涂色,如用“黑白色块和花纹”“渲染法”“渐变色法”等方法上色,这样孩子的创作思路就被打开了。

4.相辅相成的情感与创作

创作美术作品和厨师做菜、裁缝制衣一样,只有倾注情感用心完成的作品,才是有灵魂的作品。如可以让孩子把用“手工”和“泥塑”形式创作的人、动物、植物布置成一个大“树林”,人、动物和植物在大自然里和谐相处,增强孩子的环保意识。

总之,一年级“手工”和“泥塑”的造型、设计和色彩的教学研究是一门永无止境的功课。在教中学,在学中教,才会有所心得和领悟。

参考文献:

[1]朱小林.新课程:湖南美术教育文集.湖南美术出版社,2009(6).

第2篇:泥塑教案范文

关键词:泥塑;创意教学;美术语言

泥塑课程就是教师指导学生用泥巴进行造型,鼓励学生用泥巴玩出“创意”。笔者建议:小学生泥工课材料的选择应以陶泥为主,因为单色的陶土,价格便宜,取材方便,可重复使用,且技法多样,表现丰富。而橡皮泥、超轻彩泥等色泥材料,可以充分发挥颜色鲜艳、携带方便的“特长”,进行穿插、对比练习,以此形成互补。在材料的准备方面,最好学校统一购买、教师统一保管,有条件的学校最好准备一间专门的手工教室。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围绕泥塑的造型语言进行单元化设计,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进行分层次教学,通过系列课程的方式呈现,以提高教学实效,促使学生树立设计意识和创新意识。

一、单元课程1 玩玩泥巴,了解技法

教师首先要让学生抱着玩的心态,通过看一看、抱一抱、摸一摸、捏一捏、闻一闻,让学生亲近陶土,感受泥巴会变化的特性。尔后可以让学生把陶土打平或垒高,滚圆或拉长,就在这不间断的反复练习中,体验随心所欲、自由臆造的快乐。

接着,让学生进行泥塑基本造型元素的练习。教师讲解时可以从绘画基本造型语言――点、线、面引入,让学生明白,泥塑对应的基本造型元素有:泥团、泥条、泥板。然后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里,尽量多地做出大小、外形不同的泥团,粗细、长短不同的泥条,形状、厚薄不同的泥板。在学生练习的过程中,自然而然把揉、搓、压、捏、切、挖、堆等泥塑技巧方法进行渗透内化。

二、单元课程2 限制语言,感知整体

世上一切艺术的创造,都要受到材料、工具以及各种条件的限制。如何在限制中发挥创意,需要每位艺术家充分展现自己最出色的才情与技巧。如,笔者在绘画教学中,常提醒没有带齐工具的学生“用最简单的一支笔,创作出最复杂的画。”“创作艺术作品,工具材料是次要,创意想法最重要!”其实这也是在鼓励学生在限制中发挥聪明才智,树立大美术观念,增强“道胜于技”的创作意识。在泥塑教学中,教师同样可以按照单元教学整体思考的要求,对泥团、泥条、泥板三个不同的基本造型元素分别实施系列主题教学。教学思路可以从平面图形的构成设计转化到泥团、泥条、泥板的立体物的构成设计中,形成系列创意课堂教学活动。平面图形的构成设计课程,可以先让学生运用重复、渐变等美术构成原理,在纸上设计一些图案,然后,用泥巴把这些图案给捏制、拼贴、组合起来。例如,课题《泥球变变变》,可以引导学生把泥球看成圆形,圆形的构成形式有重复、聚散、渐变等,泥球这个立体造型元素同样可以利用这些构成形式进行设计,创造出新颖有趣的形象。绝大多数学生都能运用造型原理,用大小不同的泥球做成各种新颖的形象。

三、单元课程3 相互组合,感受变化

在完成三个泥塑基本造型元素由平面到立体构成的限制性创意练习之后,我们再进行三个基本造型元素相互组合的变化设计单元训练。例如,泥条与泥球的组合变化,泥条与泥板的组合变化,泥球与泥板的组合变化,泥球、泥条、泥板的综合创意等。但在学生设计构成时,依然有各元素之间的比例限制要求,如,泥球要多少个,泥条、泥板又占据多少比例等。围绕泥塑三个基本造型元素,结合学生年龄特点和造型水平,在创作主题上又可以进行变化,例如,器皿、植物、动物、人物、建筑物等系列泥塑创意课程。还可以在表现形式上进行变化:浮雕、圆雕、单件创作、组合创作等。通过这些组合变化,加上陶泥单纯、易变的特点,学生的创新思维得以进一步打开,作品也就越来越丰富、耐看。在系列单元课题的训练过程中,学生不自觉地对各种技法的学习有了渴求,在教师的精心点拨下,造型语言和造型技巧自然会丰富起来。

四、单元课程4 材料辅助,探究整合

材料是表达思想的一种媒介。引入综合材料,可以使作品的风格多样化。在泥塑基本造型元素系列课程结束之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借助多种材料,丰富泥塑作品的内容与形式,提高综合探究能力。如,以陶泥为主体物,结合要表现的主题,把积木、雪花片、串珠、玩具车的轮子、树叶等辅助材料,运用插接、拼贴等方法融入泥塑作品中,运用多种材料进行想象再创作出来的作品别具一番“风味”,集中展示出来,绝对是一顿养眼、养心的视觉“大餐”。另外,可以用牙签、小木棍、铁丝、铁钉等材料作为陶泥的“骨架”,它们的运用可以为帮助泥塑作品站立起来,使作品立体、生动起来。特别是人物的动态表现,如果先用包皮电线做线性动态人物骨架,再用泥板包、泥条缠、泥球贴、刻刀刻、牙签划等技法创作,很多学生都能在短时间里创作出动感十足、个性鲜明的人物泥塑作品来。而油画棒、油漆、丙烯甚至鞋油等颜料的引入,则使作品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可以激发学生的制作兴趣。

“从泥土中玩出智慧,在创作中塑造性情!”以丰富学生美术语言为特征的创意泥塑系列课程,理清了教师的教学思路,降低了学生的创作难度。相信,会吸引更多的学生激情投入与泥土的交融会话与率性表达中!

第3篇:泥塑教案范文

1 应正确运用学科术语

我们在讲述时,要适时、恰当地使用本学科的专业词汇,避免使用日常生活词汇。为准确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教学内容,我们应该选择最精确的词汇,防止使用笼统和容易引起歧义的词汇。

案例:“雕塑自己的形象”教学片断

出示泥浮雕图片

师:这是什么作品?雕刻的内容是什么?

生:泥塑,头像。

师:每个人的脸都能表达出面部特征和一些内在信息。今天这 节课我就和大伙一起学习泥塑,雕刻自己的形象。愿意学吗?

生:愿意。

上述教学中,在讲述过程中语言不够规范,特别是演示制作步骤的时候,语言过于口语化,用词重复,不利培养学生的语言习惯。讲述语音的准确性直接影响教学效果,能否清晰明了地向学生讲解学习内容,对学生彻底明白学习内容也有重要影响。

2 教学语言要通俗易懂

为了使表达连贯流畅,笔者在备课时要把教案中的书面语言转换为口语化的语言。

案例:“生活中的色彩搭配”教学片断

师:同学们,我们能感受到生活的丰富与美好,感觉到生活的多姿多彩,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们处在一个丰富色彩世界里。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感受色彩,体验色彩。

(音乐切入,播放歌曲《天堂》并和同学齐唱)

师:同学们,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你们感受到了什么?生:白云,草地,蓝蓝的天空,洁白的羊群,清清的湖水……

案例:“加莱义民”教学片段

播放《加莱义民》雕塑多角度旋转视频。

师:(随着课件深沉的配音)他们都站立着,中间一个头发稍长,眼睛向下凝视的,是最年长,最有声望的欧斯达治,他那刚毅的神情,显示了他内心的强烈悲愤与牺牲的决心。左边站立的一个紧闭双唇,两手紧握城门钥匙,显得情绪激动,他视死如归,步子走得十分坚定。右边的一个身体转向右侧,略微抬起右手,似乎在对旁边的人说着什么,或鼓励对方在死亡面前抬起头来。后边一个两手抱头,陷入无比的痛苦之中。另一个最年轻,显得情绪有点踌躇,表现出一种无可奈何的不安。

声情并茂的配音,不仅活跃了气氛,更重要的是把学生的思维带到了教学中。这就为下面的教学活动埋下了伏笔,不知不觉地把学生引入了课堂,在欣赏的同时其实已经给学生上了一课。

3 教学语言要精炼

教师要讲究语言艺术,使语言精炼,不拖泥带水,重在讲解中对学生进行引导、点化。

案例:“环境雕塑”教学片段

师: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题是“环境雕塑”。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和生活空间,在这个空间中我们为了自己的生存、学习和发展,进行着各种活动,活动的环境自然是少不了的。现在我给同学们放一组图片,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播放室外空间没有雕塑的图片和添加上的雕塑以后的图片)

师:你对添加上雕塑的环境满意吗?请说明理由并给予评价。

生:满意,添加上雕塑以后,使环境有了主题,雕塑与环境很和谐。

课堂讲解时,语言要精练,思路要清晰,运用要得体,快畅适度,能突出知识逻辑,要做到字字清晰,声声入耳。、

4 减少不必要的重复

案例:“设计制作环境雕塑”教学片段

师:上节课讲了环境雕塑,我们先来回忆一下什么是环境雕塑。

生:环境雕塑是环境艺术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作品的主题和形式在特定的环境中给人以特有的审美感觉,营造出相应的文化气氛和情调,影响人们的情绪和心境。

师:那雕塑与环境雕塑在概念上有什么不同?

生:雕塑是用雕、琢、刻、磨、塑等手段制作出具有实在体积的各种形象,一般分为圆锥、浮雕两大类。环境雕塑包含在雕塑的概念之中。

在讲解过程中,语言要精练,减少不必要的重复。上述案例中,反复的讲解不但没有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反而使学生越听越糊涂,无助于学生集中注意力。

5 没有口头语和多余的语气助词

讲述时尽量使用短句子,改变说话带口头禅和多余助词的不良习惯。

案例:“黑白装饰画的美感”教学片断

教师出示几幅黑白装装饰画给学生欣赏。

师:黑白装饰画呢,是什么呢?嗯,它是一种颜色,啊,就是用一种颜色通过与纸形成的对比关系,啊,对比关系所创造的富有装饰性的绘画。

师:哪位同学,谁来说一说,这种黑白装饰画有什么,啊,什么样的特点?

第4篇:泥塑教案范文

美术活动:我的小手最能干(泥工)

活动目标:1.复习巩固用团、压、捏、等方法表现物体水果和狐狸的主要特征。

2.激发幼儿大胆想象、塑造的能力。

3、通过游戏激发幼儿对泥工的兴趣。。

活动准备:橡皮泥、示范的作品

活动过程:

一、通过作品展览,激发幼儿塑造物体的兴趣。

       示范讲解秋天的水果和狐狸的塑造过程。

      你知道秋天有哪些水果?(苹果,香蕉、梨子、葡萄、、、、、)

教师出示挂图和示范作品,引导幼儿观察制作,复习讲解交待要求,幼儿交流如何分布做,幼儿操作,教师巡回指导。在操作制作过程中,能力强的幼儿帮助能力弱的幼儿。

重点是:水果的外形特征。难点是:要求幼儿搓的光滑。

二、塑造狐狸

以游戏的口吻,出示各种小动物,今天狐狸过生日,我们要去参加,现在我们每人捏一个带去帮他庆祝生日。那就用泥来捏,教师分布讲解外形特征后幼儿操作。

幼儿操作,教师巡回指导,重点帮助幼儿克服伸拉泥做狐狸头部的困难。能力强的幼儿帮助能力弱的幼儿。

三、作品展览讲评,看看谁的狐狸最美发金苹果奖励。

第5篇:泥塑教案范文

【关键词】泥塑 创造 实践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2)08(a)-074-01

正文

历史渊源:泥塑艺术是我国一种古老常见的民间艺术。它以泥土为原料,以手工捏制成形。我国泥塑艺术可上溯到距今4千至1万年前的新石器时期;汉代墓葬中发掘为数众多的陶俑、陶兽、陶马车、陶船;唐代的道观、佛寺、庙堂兴盛直接促进了泥塑偶像的需求和泥塑艺术的发展;泥塑艺术发展到宋代,有许多商人经营泥塑玩具,泥塑艺术渐渐的也发展起来了;元代之后,历经了明朝、清朝、民国时期,泥塑艺术品在社会上仍然是经久不衰,特别是小型泥塑,既可以观赏,又可以让小孩子玩耍,例如天津的“泥人张”。至今,雕塑以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泥塑,作为我中华文明的魂宝,我们有责任去继承和发扬。

想象创造:关于人类的产生,在我们中国有着一个家喻户晓的传说一一女娲造人。开辟了天地,用身躯造出日月星辰、山川草木,那残留在天地间的浊气慢慢化作虫鱼鸟兽,替这死寂的世界增添了生气。女娲用黄土和水创造了人,成为这个世界的奇迹。泥土在女娲双手中成为了奇迹,我们的学生也拥有智慧的双手,泥土在我们手中也能创造“奇迹”。

特质特性:创造不仅是美术发展的“灵魂”,也是美术教育的“灵魂”。美术教学的活动激活支配人创造力的右半脑的作用是其他学科难于相比的,而泥塑这一美术教学活动,正是培养学生空间创造力的有效手段。

泥塑所采用的原料泥土粘合力强,柔软可塑,适应学生爱玩泥的天性,也符合青少年的发展规律,从而有利于带动其学习的兴趣。泥土通过手的揉搓捏拉可以随心所欲地塑造出各种立体造型,这些造型具有真正意义上“立体”的效果。泥塑中的立体造型发展了立体空间思维能力,能很好地培养学生在绘画中的一个重要能力——造型能力。

教学实践:

(1)泥塑教学目的

1.提高学生对日常生活的观察力和对生活美的感受能力。

2.模仿优秀雕塑作品,提高立体造型能力与表现技巧。

3.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和动手能力及概括能力。

4.初步掌握特定雕塑主题与表现形式语言选择之间的组织关系。

(2)活动展开

活动要求:根据你喜欢的动物以及人物形态捏制成一个简单的泥塑。

学生尝试探索与制作,按自己的表现方式进行捏制。

在创作时,不要拘泥自然真实性,而是根据表达意图的需要大胆采取取舍、夸张等手法来表现主题。

教师巡回指导,以便学生尽快的理解和完成作品。

(3)小结

在泥塑中,我们学生的技法虽然显稚嫩,但这样我们可以不拘泥干细节,注意整体动态的夸张和强调才是泥塑的核心,使作品更具自然天成。

探究创新:学生在泥塑的学习中经历了一个由被动模仿到主动观察再进一步自主创造的过程。这个过程的模式是:观察与欣赏——>实践与求新——>想象与创造。

(1)观察与欣赏。观察是人类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由于青少年的年龄特点,他们的观察能力有待训练与提高。我在平时的教学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直观地进行观察,并放手让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看自然界中的一切事物。学生通过了观察——>分析——>认知,都能说出各不相同、意想不到的答案,表现出观察能力逐步提高和认知因人而异的特性。此外,在观察过程中感受美,欣赏美也是十分重要的。根据中学生的年龄和心理发展特点,欣赏内容主要可以集中在三大层次上:1)雕塑的历史起源,介绍古今中外的雕塑作品,如半坡彩陶、古希腊、古埃及雕像,介绍产生的时代、背景、用途等。2)泥塑的种类。3)雕塑的发展,主要着重介绍近现代雕塑发展中新的创作思路、新的表现方法,同时向学生出示具有代表性作品的彩色图片,从具体作品的形象、形式、主题、年代、环境、气氛等要素,进行由浅入深、由整体到局部的感受和认真细致的分析。鼓励学生多看,“看活眼”,开拓他们的眼界,使学生在对形的感受中,情感得到升华,为创造打下良好的基础。

(2)实践与求新。根据青少年的生理、心理发展,我发现知识的掌握和认识是从学生的的日常活动自发形成的。因此应让学生们在活动中自己去体验、探究知识。通过大量的自我实践,学生有可能获得更深体会,获得认知能力的发展。我在教学中,探求新的授课方式和方法,打破过去一味的由老师讲授知识的授课方法。在除传授一些简单传统的捏制方法,制作技法如:捏、窝、搓、团等以外,大多时候是以引导学生为主,鼓励他们大胆放手去做,选择自己经常用的造型方法,利用自己身边有的任何材料形成自己的新技法来塑造出简单造型。对于学生自行创造的表现技法,我还有意识地介绍给其他班级的学生,让他们自行去实践,吸取有利于自己制作的方法,从而使比较有普遍意义的新方法能在学生中流传。

(3)想象和创造。“思维需要形状”,想象是创造的思维构想,是创造的前提,创造是想象的表现结果。在教学中,并不是自己讲,而是根据高中学生的特点,从培养开拓想象力人手,结合故事、音乐等教学手段,让学生或闭上双眼退想或用手凭空比划,在行为中思考想象。而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起到的是引导、点拨、肯定的作用,千万不能用自己个人的观点去否定学生的作品,应从学生的角度去激发其想象力,提高其形象思维能力,并相信每个学生都能成功。

第6篇:泥塑教案范文

【关键词】陶瓷造型材料纹样

引言

陶瓷课“造型表现”学习领域内容主要涉及三大部分。一是造型的基础知识和原理,包括形状、线条、颜色、空间、肌理等造型元素及对称、平衡、对比、节奏、变化、统一等造型原理;二是学生核心素养方面,通过陶瓷课的开设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和空间思维能力;三是学生情感价值观的培养,在实践中,学生会不时体会到动手制作的乐趣和成就感。

一、陶瓷的造型特点———营造学生空间立体感

笔者认真分析“造型表现”目标与陶瓷造型之间的相关性,节选其中适合中美术教材指导思想的学习内容。在造型表现主题学习中,教师将涉及到线条,空间,形状等造型元素和均衡,重复,对比等造型原理。通过教学实践,笔者发现,学生的空间三维感觉仅局限于视觉层面上。泥塑的捏制比纸上谈兵更能让学生感受到空间立体感。比如,捏“笔筒”课例的安排,学生在捏制笔筒的时候,就时刻感受到三维立体感觉,空间感觉加强,进而提高了空间立体感。这比学生在纸上空凭想象画出笔筒的空间立体感的效果会事半功倍。这就是传统美术课与手工制作课所不同的。研究证明,学生的空间立体感不是凭空而来的,而是在生活经验中积累的经验,这种经验影响到学生空间立体的感觉生成。陶瓷课的教学正是培养学生空间感觉的经验,相比起其他课程的开展,会有非常大的优势。学生在课上会借助于触觉,视觉,感觉,运动觉等多个感官,这些感官协调配合,帮助学生展开学习,完成陶瓷作品的完成,学生就这样在不知不觉中形成了空间立体感。锻炼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这对于学生学习其他涉及到空间想象的课程大有益处。

二、陶瓷的材料特点———提高学生触觉敏感度

就陶瓷材料才说,美术教材主要是设计两个方面的内容认知,一是陶瓷制作技法,二是在练习中熟知陶泥的特性。陶瓷制作技法主要包括捏、揉、团、压、刻、搓、盘这七个基本技法,在制作中,我们不会只使用一种技法,通常是几种技法结合。“捏”是最常用的一种技法,这是学生最初接触陶泥所使用的简单方法,手指配合捏泥巴,捏出一些简单的造型,“捏”可以让学生的手指接触到陶泥,感受陶泥质感。这时需要学生注意的是,要选择干湿适度的陶泥,陶泥过干容易龟裂,陶泥过湿就容易垮塌,要在实践中摸索出最适合的泥料湿度。也要注意制作的时间,手指在制作的时候,会带走一部分水分,捏制时间太长,会影响到作品的塑造性;“揉”就是把泥放在手掌心反复揉搓牵拉,就像揉面团一样,把泥里面的气泡赶出来,把泥揉成熟泥;“团”把陶泥在手掌心揉成一个个小泥块,团成一个个球状的泥块;“压”就是把陶泥放在案板上,用手掌或者工具压成片状;“刻”就是用泥塑工具,在泥上雕刻,把泥土的表面形成高低不平之势,或凸起,或凹陷;“搓”就是先把泥团成球状,然后放在案板上,用手指和手掌用力均匀的把球状擀成条状;“盘”就是把泥条按照顺序层层的首尾相连,盘筑起来,塑成想要的形状。所有这些制作技法,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已经有些许体验,但是还没形成完全的整体认知。陶泥课就是正好让学生通过实践,转化成生活经验,完成知识系统的建构。

第7篇:泥塑教案范文

关键词:泥工活动; 合作能力; 实践; 思考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6)02-099-001

合作能力是幼儿在成长发展过程中必不可缺的重要品质。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明确给幼儿教育提出建议,“幼儿园应多为幼儿提供需要大家齐心协力才能完成的活动,让幼儿在具体的活动中体会合作的重要性,学习分工合作”。为了使幼儿体验到合作的重要性,增强合作意识,感受合作带来的快乐和成就,我园开展了泥塑的集体教学活动。

一、活动设计与分析

对于幼儿来说,体验是他们认识世界最直接的途径,同时也是学习成长最有效的方式。伴随着课程游戏化在幼儿教育中的深入,游戏活动贯穿于整个幼儿教育过程,并成为一种重要的教育方式,同时也是我在该主题活动设计中的基础。

在幼儿集体泥工活动中我们可以锻炼幼儿的多种技能,同时培养多种能力,但是在这些教育期望中必须要有侧重和选择。突出一个或几个技能和能力的培养,才能使得活动设计有重点。以我所开展过的泥工活动《会变的脸》为例,活动目标设计如下:1.三人编成一组,分工合作完成以“快乐”“生气”“流泪”为主题的面部塑像活动。2.尝试与本组成员讨论分工,并达成最终意见,完成制作任务。3.积极表达自己的想法、尊重和倾听同伴的发言,学习接纳他人的意见。

在确定活动目标后教师要进行相应的活动准备,可以分为活动材料设施准备和活动经验情境准备。对于前者需要教师提前安排和查看活动场地,准备泥工活动需要的材料(泥、模具、颜料等辅助工具)。活动经验情境准备则是根据教学活动内容的主题,为幼儿在实际塑泥之前进行情境化的启发和趣味提升。以《各种蔬菜》为例,通过播放粘土动画短片,激发幼儿对泥巴制作各种小东西的兴趣,紧接着通过图片的方式让幼儿对各种蔬菜实物与其塑泥形象进行对比,并能够准确对应手中的塑泥模具。

适当的奖惩策略有助于活动在实施过程中的有效性,在活动设计时制定目标性的奖励措施,对完成任务的幼儿小组进行不同形式的奖励。同时在塑泥过程中,进行及时奖励和表扬,让幼儿对自己的行为更有信心。此外在活动中避免不了有不听话和不愿合作的幼儿,此时老师就应该进行及时的疏导和教育,促进幼儿参与到活动合作中。

二、活动实践与探究

在活动实施过程中,教师引导各小组进行活动,是保证活动顺利实施的关键。同时,在泥工活动中要保证幼儿之间的相互交流和对解决问题的探讨,这样才能促成幼儿之间达成共同解决问题的方法。接下来将以活动《各种各样的桥》为例,按教学流程呈现活动实践的实施与探究。

教师把活动过程环节化、任务化,并向幼儿们明确各环节的合作任务,通过这种方式强调塑泥过程中合作的必要性。合作任务1.小组讨论要设计一个什么样的桥,并用彩色画出设计图。在布置该任务之前,教师在活动情境经验中已经向幼儿展示了生活中各种各样的桥,帮助幼儿有意识的联想关于桥的造型。在发出任务后,教师应该及时在各小组间走动,观察幼儿的讨论情况,并针对讨论中发生的问题进行及时的调解。例如在幼儿讨论绘画桥时,容易出现几个孩子意见不合导致争吵的情况,也可能出现全组幼儿各自画各自的状态,这时就需要教师介入,帮助幼儿打开合作讨论的局面。合作任务2.小组选代表对本组的设计做讲解。在各小组将桥的造型设计图完成后,要求各小组对桥的设计进行讲解,例如为什么选择这样的造型、它有什么有趣、特别的地方等等。讲解的环节对于幼儿会有一定的难度,因为幼儿还缺乏完整、有序陈述一个事物的能力,此时需要老师鼓励幼儿代表与小组成员在讲解中相互合作、互相补充,以一个为代表全组成员共同参与完成小组的桥造型设计的解说。合作任务3.小组商议用泥塑桥的分工和实施。在具体进行泥塑桥之前,教师让幼儿商议小组成员之间的分工,每个成员负责一项具体的工作,例如力气大的幼儿负责前期运泥工作和桥的整体塑造工作,女生和力气小的幼儿负责桥上装饰物的泥塑。除此之外,也可以根据幼儿的兴趣来分工,先把泥塑分成几项工作,幼儿自己选择,然后再进行适当的调节。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注重观察幼儿在商议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并及时适当的介入,帮助幼儿顺利的完成分工。

通过塑泥活动培养幼儿合作能力不能离开活动本身的游戏性。因此在活动中老师要增强和激发幼儿对活动的兴趣,尽量让所有幼儿都参与到活动的过程中,此时教师在互动中可以进行及时发现、及时表扬的奖励机制,让幼儿在群体活动中感受到存在感,并间接激励其他幼儿积极参与活动。除此之外,小组之间互相帮助是衡量幼儿之间合作能力的标准,因此,鼓励幼儿在泥塑过程中对组员之间的互帮互助,是塑泥活动中重要的内容。

三、教育反思与改进

幼儿泥塑活动的教育形式相对于教室内活动会比较松散,因此要在活动后形成系统有效的反思和提升,就需要教师有比较科学的反思策略,因此,在教学中老师应该仔细观察,并进行记录。积极与幼儿进行交谈,间接或直接的了解幼儿的心理状态和思想意识。通过幼儿对活动设计的反应,及时对活动环节效果进行评价,以便完善活动设计,为今后活动取得更好的效果奠定基础。同时,在改进活动设计和实施策略中教师要紧密联系幼儿生活、幼儿能力水平以及幼儿发展的最近发展区,这样才能将教育反思发挥到最大的效用。

参考文献:

[1]於凤.学会放手,给孩子展现自我的机会[J]新课程(上). 2012(03)

[2]王翠霞,刘静,汤杰英. 大班辩论活动“晴天好还是雨天好”及评析[J]幼儿教育.2014(07)

[3]付敬敏.幼儿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培养[J]科学大众2006(04)

[4]林淑媛.让幼儿轻松自然地走进经典[J]师道,2014(04)

第8篇:泥塑教案范文

【摘 要】 文章研究宝鸡凤翔彩绘泥塑虎。阐述了造型由来,即由炎黄民族融合中产生的关中民族图腾;泥塑虎造型的夸张、变形、超时空性体现了它的艺术生命力;彩绘所用的红、绿、黑、白、黄五种颜色深受五行观念的影响;泥塑虎装饰图案主要采用与劳动人民生活相关的动、植物等自然界事物表达寓意。所以凤翔泥塑虎被当地人视为镇宅、护子、增寿、辟邪的吉祥物,实质上这也反映出我们华夏子孙的一种心理归属。

【关键词】 彩绘泥塑虎;造型;装饰

凤翔位于陕西省西端,是周秦文化发源地,拥有悠久的历史。在众多历史遗留中,让凤翔人引以自豪的还是当地民间艺术。中国民间艺术的创造者是千万劳动人民,在中国几千年来以自然经济为主体的社会里,男性主要从事繁重的户外劳动,家务劳动及家庭的美化则主要由女性主持,所以许多农村妇女成为了民间艺术的创造者。凤翔当地民间艺术种类不少,最具代表性的当属泥塑。泥塑是中国一种古老而常见的民间艺术。作为陕西西府民间文化代表的凤翔泥塑,有着三千年的历史,它也是至今中国保留最古老、最具民族特色的泥塑造型。凤翔彩绘泥塑有三种类型:一是泥玩具,以动物造型为主;二是挂片,造型有人物也有动物;三是立人,以民间传说及历史人物为塑造对象。其中凤翔泥塑虎已它独特的造型和美好的寓意成为凤翔民间艺术的一张主要名片。

一、泥塑虎造型由来

图腾崇拜是许多民族共有的文化现象,它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地区的精神象征和文化符号。当原始先民在进行艺术创造时,图腾崇拜观念无孔不入的渗透在艺术之中。凤翔位于上古时代炎帝部落活动范围,《列子・黄帝》记载:“黄帝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帅熊、罴、狼、豹、、虎为前驱,雕、、鹰、鸢为旗帜。”这里并不是指帅动物而战,而是各部落图腾的名称,阪泉之战后炎黄两部落合并,随之虎成为了关中平原一带普遍的图腾。虎的形象就成为当地民间艺人进行创造的主要对象,逐渐地它也成为具有地域特征的民间艺术符号。

最早的虎造型实例是在河南濮阳仰韶文化时期墓葬中发现的蚌壳摆塑经研究其用意为“驭虎升天”和“天象方位”两种说法。至到战国时期,虎仍被尊为四方神灵之一,在天象方位中代表西方。经考古发现,汉唐时期的墓道及墓门两侧多会有虎,其目的在于导引墓主灵魂升天,同时兼有辟邪的功能。由于科学不发达,人类会遇到来自大自然和人类自身无法抗拒的消极力量,当它威胁人类的生存与繁衍时,人们相信有一种可以为人类造福并能战胜邪恶的力量。在民间“虎为阳,百兽之长也,能执博挫锐,锉食鬼魅”,所以百姓认为“画虎于门,鬼不敢入。”由于虎包含了镇宅、护子、增寿、辟邪、吉祥等诸多功力趋向,它就成为关中艺人的主要塑造对象。

二、泥塑虎造型特点

质朴是生命的原始存在,是一种人的本质力量的展示。质朴常以真实的生活面貌反映着一个民族文化的特点。凤翔彩绘泥塑虎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相传明太祖朱元璋在政权稳定后,精兵简政、消减军队,将驻凤翔的军队就地屯田,发展当地农业生产,驻留的士兵中不少是江西景德镇人,在生产过程中他们发现凤翔六营的泥土粘性较强极易塑形,所以在生产之余便做一些泥偶,这些泥偶后来被称为“耍货”,逐渐走进人们的生活。正是由于这些来自南方的士兵和当地民众向往和平安定的生活,追求吉祥安康人生的思想相融合,才使凤翔彩绘泥塑虎保留了民间艺术的精髓――质朴。

民间艺术家在艺术创作过程中可以随心所欲的在作品中装饰大千世界天地万物,创造和表现出一个超越时空的世界。在关中平原这块土地上是很难看见老虎的,但凤翔民间艺人运用想象、夸张和变形的手法改变了自然虎的形态特征。凤翔彩绘泥塑虎以面部塑形为特色,其双耳竖直向上,长度超过面部长短,这种夸张的塑造方法平添了老虎几分可爱,在双耳之上配以颤头,使泥塑虎更具有动感。由于双耳的夸张,所以显得五官造型紧凑,眼睛、鼻子最为突出。眼睛的特点是圆、大、突出于面部,扁而宽的鼻子处于面部正中央,这种变形更加突出了老虎的威猛。经过民间艺人的加工,凤翔彩绘泥塑虎的形象虽不是虎的原形,但不失虎的气质;它的夸张、变形、超时空性体现了它的艺术生命力。

三、泥塑虎用色特点

色彩的物理性能决定了它的艺术感染力,这一点远远强于线条和图形。凤翔彩绘泥塑虎的艺术文化特征也表现在其采用的红、绿、黑、白、黄五种颜色上。因受五行观念的影响,中国古人就将时空的变化与这五种颜色联系在一起,即在空间的变化上东方主青色、西方主白色,南方主赤色,北方主黑色,中央主黄色;在时间的变化上春青色、夏红色、夏黄色、秋白色、冬黑色,它们彼此对应周而复始,体现的是一种万物生生不息的规律。同样五行色也与五个方位的神o相配,前(南)朱雀、后(北)玄武、左(东)青龙、右(西)白虎、中间为一只黄色蚯蚓,它与金、木、水、火、土五行相配就是木为青、金为白、火为红、水为黑、土为黄的组合。这五种颜色包涵了中国人特有的文化情感理念,所以凤翔泥塑虎被当地人视为镇宅、护子、增寿、辟邪的吉祥物,实质上这也反映出我们华夏子孙的一种心理归属。

民间艺术的色彩选择,通常是表现为积极、欢庆、吉祥和充满生命活力的色彩。凤翔民间艺人根据民间传统和历代相传的习惯进行创作。例如:“红配绿,看不足”、“青配黄,喜煞娘”、“红红绿绿,图个吉利”等民间配色经验,既反映出民间艺术艳丽、鲜明的色彩风格,又使观者能感受到红火热闹、喜瑞吉庆的艺术文化。凤翔彩绘泥塑虎在运用五行色的同时,更凸显红色、青色的装饰主体性。在我国自古就有“天玄地黄”之说,作为民间艺术就不可能将视为尊贵象征的黑色、黄色大量运用到作品中,反而与人民生活最为贴近的红色、青色成为吉祥色。红色源于对太阳、火的崇拜以及对人生命象征热血的认识,所以红色代表了生命。在作品中为增添更多的色彩效果,除了运用大红色喻为四季红红火火、幸福吉祥,还用桃红装饰代表梦想和幸福。绿色代表大地的草木稼禾,它是人生命延续的一种外在动力。红、绿色泽艳丽,配上黑、白、黄三色的点缀,让泥塑虎形成了大俗大雅,别具一格的特色,这也是它在众多民间艺术品中能脱颖而出的重要原因。

四、泥塑虎装饰图案特点

在凤翔泥塑艺人中流传着这样一句话“三分胚子七分画”,这说明装饰图案在彩绘泥塑中的重要作用。凤翔彩绘泥塑虎主要采用与劳动人民生活相关的动、植物等自然界事物表达寓意。太阳眼、阴阳双鱼眉位于整个泥塑造型的中心位置,太阳是万物生长的必要条件,用它装饰泥塑虎的眼睛,这是符合中国人向往作物丰收、日子红红火火的心理表现。鱼是多子动物,体现中国人多子多福的美好愿望,而以阴阳双鱼的形式出现,则表示出中国传统文化有的阴阳观。阴阳周而复始的运动,中国先民以此为据绘制出八卦图,这圆形的八卦图反映在民间就是人们追求生活美满、事事顺利的美好愿望。彩绘泥塑虎的面部绘制莲花、石榴、桃,双耳脸颊以梅花作为装饰,这些水果、花卉在中国传统阴阳学说中代表阴性;而下巴描绘牡丹以示阳性,阴阳同时汇聚于面部体现阴阳平衡,表示老百姓追求安定、平稳的幸福生活。其中石榴是多籽植物,与鱼的寓意相通。莲花在百花中是唯一花、果、种子并存的,在民间它是长寿年丰、爱情纯洁的象征。桃子象征健康长寿,与“逃”谐音,寓意逃出灾难。牡丹国色天香,一直被视为是富贵、吉祥、幸福、繁荣的象征。

五、小结

中华民族拥有五千年文化,它无处不渗透于人们的生产、生活之中,促成了民族文化的认同感。一尊凤翔彩绘泥塑虎融汇了几千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令它成为一种雅俗共赏的艺术。它所包含的风调雨顺、家庭美满、国家繁荣等美好祝愿是封建时代小农追求美好生活的反映。延续至今,则表达的是社会主义新时期家庭和睦、社会和谐。凤翔彩绘泥塑虎也是中华民族的感情归属,由于它的美好寓意,使它走向世界,为弘扬中华文明起到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 靳之林.中国民间美术[M].五洲传播出版社,2004.

[2] 刘子健.浅析陕西凤翔彩绘泥塑的艺术特征及其内涵[J].美术,2003.

[3] 赵农.设计概论[M].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2002.

[4] 王蕴芳.彩色脸谱剪纸的装饰美[J].装饰,2001(1).

[5] 巩珊珊,梁昭华.陕西凤翔泥塑虎的造型特征[J].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1.

第9篇:泥塑教案范文

一、贴近学生的生活选题

在研究性学习课程开发的初期,学生选择课题的能力还不强,我们首先为学生提供一些比较可行的,富有实效,贴近学生生活的内容供他们选择学习和研究。比如我们平常总爱没收学生偷看的小说,怕影响学习不让学生看课外书,这是在应试教育中老师家长形成的共识。近几年提倡素质教育,倡导阅读的重要性,但学生作业多和想阅读课外书而没时间阅读始终是一对矛盾。针对学生自身的这一问题,我们讨论确定了“渭源县城乡小学生课外阅读现状的调查研究”的研究专题。学生踊跃参与,组建工作小组,明确任务分工,设计调查问卷,制定研究方案。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开展社会调查。针对发现的问题大家辩论,寻找对策,提出了适合城乡学生加强课外阅读的宝贵建议。并通过校园广播、发倡议书等方式在我校及周边学校掀起了阅读课外书的热潮。调查报告《渭源县城乡小学生课外阅读现状的调查研究》获第28届甘肃省青少年科技创新成果竞赛二等奖。针对渭源县近年来环境的发展变化,如校园、新建公园、县城美化绿化所引进的“外来户”植物我们不认识的现状,我和学生讨论确定了“保护环境,从认识身边植物入手”的研究主题,制定了《我们身边的朋友你认识吗》的研究方案,本方案已获第28届甘肃省科技辅导员方案一等奖。因此,我们要贴近学生的生活选择题材,提出问题,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升综合素质。

二、充分利用家乡的资源选题

《新课程标准》指出:“要积极开发并利用校内外各种资源,让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充分利用家乡的资源,就有利于实现课程的教学时空向自然环境、生活领域和社会领域拓展。家乡的历史人文、社会自然、科技园区等等,内涵丰富,课程资源取之不绝,用之不尽,教学的价值不可估量。为了充分挖掘本地资源,选择课题时就要充分了解学生家乡的人文历史、自然环境、特色资源。如第27届定西市科技创新大赛二等奖作品《民间工艺路在何方——关于渭源县民间工艺泥塑的调查研究》,我在选题之前先开了“夸家乡”的主题班会,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并尊重学生的设想,在渭源民间皮影戏、民间剪纸、民间戏曲等题材中,按照学生的方便及对家乡资源的了解情况,优化组合,选择了民间工艺泥塑作为调查研究的对象。活动中还邀请了本地一个搞泥塑的学生家长讲解泥塑的有关知识,并带领学生参观其作品。那些栩栩如生的小泥人,特别是表现农村题材的系列泥塑,如“挖洋芋”“串党参”“吃洋芋攒盐好像过年”等作品,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通过实地走访民间艺人的家庭,学生亲眼看到了民间艺人清贫的生活;通过和艺人的交谈,了解到艺人对前途的渺茫和对后继无人的无奈。面对发现的问题,学生讨论、辩论,出谋划策,寻找解决的办法,提出了一些很有见解的建议。因此,我们选题时要善于挖掘学生的潜能,充分利用家乡资源,丰盈实践活动的内容。必要时邀请熟悉家乡情况的行家或专家担任地方辅导员,指导学生开展本地的研究性学习。这样,学生们欣喜地走出校园,领略了青山绿水的美丽,了解了地方的历史文化,目睹了高科技生产的神力,体验到生活的真谛。研究性学习赋予学生以生活的意义和生命的价值,赋予教育以生命的活力。

三、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选题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选定的课题要对学生有足够的吸引力和兴趣感,学生对课题感兴趣,内容又贴近生活,学生搜集资料就会特别迅速,而且丰富,研究学习起来更是投入。

四、选择的课题要有可操作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