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美文片段范文

美文片段精选(九篇)

美文片段

第1篇:美文片段范文

晴朗的天空是蓝的,青海湖的水也是蓝的,天水相接,远远望去湖面犹如一面蓝色的大镜子。湖的周围长满了黄灿灿的油菜花,整个青海湖又像一颗镶嵌了金边的聚宝盆,在阳光的照射下闪闪发光。湖水清澈见底,在微风的轻拂下,湖面荡起层层波纹,一圈一圈地向四周扩展开去。在湖的中央,几只不知名的白色水鸟,在蓝色的湖面上翩翩起舞,仿佛在进行着舞蹈表演。

第2篇:美文片段范文

如果把回忆折叠起来,让时光倒转开去,那么一切都将会折叠倒转。——题记

独自一人背上书包上学,我觉得那是快乐的,也就是那个凉爽的早晨让我快乐无比,必经之路是一片茂盛的白桦林,我看见你一个人站在白桦林里,在落满叶子的白桦林中你静静的闭上双眼,我好奇的也闭上眼,然后听到了清风拂过落叶私语般的声音,使人心神愉悦我想那句“使生如夏花之绚丽,死若秋叶之静美”应该是这样用的吧。也许泰戈尔当时看见了夏花咱放的绚丽,同时感叹到那岁月与光阴随早已着似水年华而流逝了。我就的夏日的傍晚最美,因为它有着美好的黄昏,天边的云朵像是被火焰燃着一样,大地不同于早上那金灿灿的黄,而是给人暖意的金黄色,夕阳下,三个小小的身影在跑道上晃动,影子映在跑道上,得拉的老长,她们不禁感叹:“啊!这就是16岁的光阴。”她们用手比做相机,把影子当做相片,然后用心灵的宝盒珍藏下着夕阳下最美好的瞬间。我和你躺在夏日的草坪上,头挨着头,这仍我不禁想起了冬日里生长的冬菇,是那样顽强,空气中还弥漫着清新的绿草味儿,我用手指遮住眼睛说:“你看,我的前途就像这样,被讨厌发的阳光刺得睁不开眼睛,前方道路一片漆黑,没有半点烟火。”没想你灵机一动,把我拉到树下,说:“这不就好了嘛,让我们把蓝天当做画板,把阳光调成灵动的色彩,然后拿起向上帝借的笔,描绘人生,彩虹在向你微笑,不就是这样吗?”你转头对我笑,我却感动的说不出话来。我不相信你们是天使,我知道有一天你们都会消失不见,成为时间的倒影。但是我捕捉到了这些最美好的片段,谢谢。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留意身边,你将会有很大收获。

初三:杜兰欣

第3篇:美文片段范文

刘金晶,女,湖北人,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硕士生,主要从事影视作品研究。

西洋哲学发展至黑格尔已臻大成,自叔本华之后渐而颓靡,至于尼采的呐喊,那也只是衰落的另一种表达方式。此后的整个20世纪,虚无主义、后现代、解构等关键词成了西方观念的基调。影片《云图》就是这样一部包含着反思西方中心主义、经济中心主义和科技中心主义等主题的优秀艺术作品。

《云图》改编自大卫・米切尔的同名小说,全篇时间跨度近五百年,由发生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六个片段(1849年的南太平洋群岛、1936年的英国剑桥、1973年的美国旧金山、2012年的英国伦敦、2144年的韩国新首尔、人类文明衰败后的夏威夷)构成了影片的叙事主体,而在这穿插剪辑的六个叙事段落中,压迫与救赎的二元对立是其基本的叙事结构,“永恒轮回”是其赋予的核心观念。除了叙事上的成功,影片中的配乐也令作品大放异彩。

一、乐之链:贯穿全片的内在脉络

笔者撷取声音元素中的配乐为主要研究对象,一方面,音乐元素是导演重点着墨之处,能够入围奥斯卡最佳配乐奖;另一方面,影片的片名《云图》,本身就来自于片中青年钢琴家所创作的乐曲名,导演以其为片名统御全片,充分说明了音乐在影片中的特殊功能。

“音乐作为一种具有独立表现能力的艺术形式,在与画面结合时,不是简单被动的陪衬画面,而是在影视艺术中,起着积极的、多方面的表现作用。它对画面的补充、深化、烘托和渲染,具有独特的能力。”[1]在影片《云图》中,原创的配乐除了作为一种视听元素的补充、深化、烘托和渲染的作用外,还具有特殊的意涵。因此,本文主要分析的是电影的音乐元素在渲染氛围、刻画人物和暗示时空等常见功能之外的意义,而首当其冲的就是它的结构功能。

为拍摄此片,导演特地请来了具有20多年配乐经验的好莱坞资深作曲家约翰尼・克莱默和雷恩侯德・黑尔,并且提出了配乐“要有永恒的美感,必须是使人过耳不忘,易于产生共鸣的重复而又不断变化的旋律,它与每段故事交织在一起,成为电影的叙事者之一”的具体要求,这一要求既具有艺术性的层次,还具有叙事性的层次,起到以音乐之链勾连起整个篇章的结构。

在全片23支哀婉动人的旋律中,“The Cloud Atlas Sextet for Orchestra”(《云图六重奏》)是重复出现的一支。此旋律贯穿于整个影片中,勾连起了六段叙事,即过去、现在和未来。

除了在全片中反复出现的配曲《云图六重奏》外,另外22支音乐随情节的发展而依次出现,这些音乐不仅在高潮处起到了渲染和烘托的作用,更像一根根链条,本身也承载起了勾连起影片结构的功能。

二、乐之吻:孤独勇士的隐秘慰藉

影片中有这样一段台词:“噪音和音乐之间的界限是常规,生活中有很多这样的常规,等待着被打破。”这部影片讲述的就是这些打破常规者的故事:1849年南太平洋群岛片段中(简称片段一),律师打破了白人与黑奴之间的常规;1936年英国剑桥片段中(简称片段二),作曲家和物理学家打破了同性恋情之间的常规;1973年美国旧金山片段中(简称片段三),女记者打破了政府和企业的信息压制;2012年的英国伦敦片段中(简称片段四),落魄出版商打破了正常人与精神病患者之间的常规;2144年韩国新首尔片段中(简称片段五),人与复制人之间的界限被打破;夏威夷片段(简称片段六),则是衰落之后的山谷人和保留衰落之前技术与文明的先知人之间的融合。当这六段打破常规的故事交织展开的时候,23支配乐既融入叙事,与画面配合得天衣无缝,刻画了勇士的英雄形象;同时也出得画外,受众能通过音乐感受到这股来自于孤独勇士们内心深处的隐秘信仰。

影片中,当星美发现她的同胞并不是去了“乐园”,而是被执行死刑,且身体被加工成她们日常食品的时候,音乐《星美的发现》响起,可它并不是激烈到震撼人心,而是像被压抑的女声以美声唱法唱出的怜悯,喻示着一种亲吻和安慰。

同样的音乐功能还出现在作品中的多处桥段。影片中,音乐无疑具有一种慰藉功能,既慰藉了听不见音乐的主角,像饱含着祝福的亲吻,让他们孤独的行动不再孤单;同时也慰藉了银幕前的受众,让大家在震撼、绝望和痛苦中悄悄祈祷。

三、乐之路:永恒轮回的彼岸救赎

音乐以它特有的方式给出了一条通往彼岸的救赎道路。《云图》这部以音乐名作为片名的影片,其最核心的旨意在于颠覆影视作品中音乐的陪衬地位。

虽然影片中六个相穿插的故事,在各自的片段结尾作者都给出了一个完美的结局。片段一中的白人律师投身于为黑奴的权益而抗争的活动,片段二中的作曲家作出了《云图》这样的惊世之作,片段三中的女记者揭穿了核威胁的秘密,片段四中的出版商卡文迪什成功的飞越了疯人院,片段五中的复制人星美向世界申述了复制人的悲惨际遇,片段六中的山谷人和先知人成功前往了外太空的新生活。但依线性的时间顺序来看,这一切似乎都不能阻止地球被毁灭的命运,有一些如同贪婪和欲望之类的噩梦,它如影随形的伴随着人类的文明征程。人们不得不在克服与腐坏之间,品味着着永恒的抗争与堕落之苦。而真正能带来解脱的,唯有那洞见这轮回本质的音乐。

实际上,音乐之路,作为通往永恒轮回的彼岸救赎,有着其深刻的哲学根基。周国平在《悲剧的诞生》译序中将尼采哲学称为“艺术的形而上学”,他认为“艺术的形而上学,其根基在于对世界和人生做审美的辩护。”[2]即为世界和人生的难题给出了审美化的解答。在影片《云图》中,无论是反西方中心主义的白人与黑奴的故事,反科技中心主义的女记者与核危机、复制人与生命屠戮的故事,反经济中心主义的对企业国和贪婪的揭示,还是反理性中心主义的逃出疯人院,都流露着深厚的西洋现代哲学的旨趣。而对这一切文明的压制,导演沿着尼采的路径,给出了“艺术形而上学”的解答:作为一门艺术样式的电影,用另一种更本质的艺术样态“音乐”为这人世间永恒轮回的叙事,提供了一条通往彼岸的救赎之路。

参考文献:

第4篇:美文片段范文

关键词:准确;生动;优美;语文教学;信息技术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2-359-01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语文教学自身改革的需要,使信息技术运用进入了中学语文教学。也使“一支粉笔一张嘴,一块黑板一本书”的传统教学手段发生了极大改变。

信息技术进入农村课堂是较缓慢的,但最近几年,在农村课堂信息技术的实施越来越普遍了。信息技术运用于语文教学有不少的优势,但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如何把信息技术运用与传统教学手段有机结合,从而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我认为语文课堂使用信息技术手段,应做到三个要求:“准确”、“生动”、“优美”。

一、“准确”

信息技术是一种辅助手段,所以它必须从教学内容、教学对象、信息技术手段的特征出发,不能无的放矢。要做到这点,就要准确地选择教材,准确地选择所授课文的知识点,即重点和难点。发挥信息技术手段的优越性,去解决那些传统教学难以讲清楚的,或者要费时费力才能讲清的问题,以便顺利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标。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中的《变色龙》,是俄国作家契诃夫的小说。这篇课文的重点是理解作者契诃夫如何用个性化人物语言刻画奥楚蔑洛夫欺下媚上、见风使舵的性格特征。从而学习用语言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为了突出这一重点,我在课文朗诵材料中把奥楚蔑洛夫对下属、对百姓的语言,甚至对狗的语言截取下来插入幻灯片中。使视与听有机结合。奥楚蔑洛夫欺下媚上、见风使舵的形象就活了。学生既掌握了奥楚蔑洛夫的形象,又进一步懂得用语言去刻画人物的方法。

二、“生动”

在课堂上放一段录音,放几张幻灯片或放段录像时远远不够的。语文教学中的信息技术用得“生动”。不仅要求信息技术的制作要生动,而且更重要的是要利用信息技术活跃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兴趣。中学生的心理发展处跃时期。随着年龄的而增长,理解能力也在飞跃进步。加之手机,电脑,电视等科技的普及。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制作与运用也就有了更高的要求。信息技术手段运用于语文教学中主要的一种方式是幻灯片。在中学语文教学中使用,目的不在是图解课文,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活跃学生的思维。所以,我认为采用动片,复合片的效果就比静片、单片好。教《马》一文,我设计在幻灯片加入一组马奔跑的动画,突出了马嘶叫、马奔跑的姿态。为了讲清《小石潭记》中的移步换景的手法,我采用复合片,把由小丘到篁竹,由篁竹到闻水声,再由水声寻到小潭的景物依次放映出来,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信息技术的制作要生动,使用也要生动,要灵活用这些手段活跃学生的思维,最大限度地去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等。

观察力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的知觉活动。观察力是人们从事观察活动的能力。在语文教学中可用信息手段去激发学生观察的兴趣。讲《观潮》一文,就依次放映了海潮的雄伟壮观、水军演习的精彩场面、弄潮健儿的英姿、观潮之盛的幻灯片。让学生观察,比较,概括,再对照课深入的理解。

信息技术手段也是培养学生记忆力的方法,科学实验得出结论:人们从语言文字信号获得的知识能记忆50%,从图像信号获得的知识能记忆25%,如果同时使用着两种传达知识的工具,就能够记忆65%。故,我认为语文教师就应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去培养学生的记忆力。通过证明,在语文课堂上运用幻灯片,录音等信息技术手段,学生都久久不会忘记,并且也更有兴趣投入到课堂上去。在教《小石潭记》这篇要背诵的文言文时,我在讲解之后,要求学生体会文章的写作顺序后,再次投放幻灯片,要求学生看图背诵,在较短时间里就完成了背诵任务。在讲解文言文时,常用这种方法,可以锻炼学生的记忆力,同时缓解了学生背诵文言文的压力。

培养想象力。想象力是人在已有形象的基础上,在头脑中创造出新形象的能力。想象力是发展智力的重要动力,能促使智力向广度和深度发展。真正掌握知识必须有想象力的参加。中学生有着丰富的想象力,但为什么会有对“中学生都是去想象力了吗”的热议。我想这是没有去培养学生想象力的后果,那在信息技术运用于教学中,我觉得语文更加要运用这一手段去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我进行过听音乐与幻灯片结合的作文课。

三、优美

中学语文课文中有大量的优秀文学作品。这些作品中塑造了很多艺术形象和描绘了很多优美情境。但中学生的生活经验教缺乏,所以不能直接形象感知这些。因此,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借助造型艺术的形象准确性、直接可感性与音乐艺术的丰富而强烈的感染力,去挖掘,展示课文中的美育因素,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提高学生生审美的能力,是一种很好的方法。

第5篇:美文片段范文

[关键词]小学语文;片段精读;教学策略;文本深意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04-0061-01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教师要加强阅读引导,带领学生体验文本的精妙,涵泳文字,感受文本的深刻内涵。为此,选择一个非常精彩的片段带领学生进行品味,成为体验式阅读的有效模式。那么,如何进行片段精读呢?

一、 抓住细节,拓宽阅读视野

对于小学生而言,文本就好像是航行的船,到底能行驶多远,他们并不能有效地把控。这就需要教师进行引导,让学生从精妙的文字当中琢磨和提升。教师要紧紧抓住课文的细节,在一个点上深挖,建构学生的想象力和领悟力,拓宽他们的阅读视野。

如在教学苏教版课文《船长》时,要领会哈尔威船长身上的伟大精神,单纯依靠教师的“告诉”是无效的,必须要学生亲身体验才行。为此,我先让学生通读全文,然后展开精读,提出以下问题:“想一想,哪些段落的描写最精彩?”学生找出了这样一段:“船长命令大副拿出枪……开枪打死他!”我追问:“船长为何要这样做?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学生认为,在即将沉船的生死关头,人人都手足无措,一旦场面失控,到时候谁也逃不出去,当务之急就是要大家遵守纪律,有秩序地撤退。危难之际,只有哈尔威船长能够站出来,冷静理智地处理问题,第一时间维持好纪律,有条不紊地安排人们撤离,这种临危不乱的精神是非常难能可贵的。从这个细节中,学生推想到哈尔威船长一定经历过很多这样的生死考验,具有丰富的经验,已经锻造成了一个意志坚定的钢雄。因此,朗读语段的时候要声音低沉,干脆直接,不能拖泥带水。

以上环节,教师带领学生精选课文片段,借助小小的细节进行拓展阅读,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帮助学生拓宽了视野,发展了自主思考能力。

二、品文入境,感受丰富内涵

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体会文字之美是教学的关键和重点。但这些文字并不是孤立、散乱的,而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结构上也非常严谨。教师要精选片段,带领学生品读咀嚼,进入特定的语境之中,从字里行间感受文字独特的魅力。

比如,在教学六年级教材《只拣儿童多处行》这篇课文的时候,我精选了一个描写海棠花树的段落:“……淡红色的花……就像几座喷花的飞泉。”这段文字很美,读起来非常生动,蕴藏着冰心奶奶对孩子们浓浓的爱意和她一颗真诚的童心。为此,我进行了这样的引导:“‘密密层层’是什么意思?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学生仔细体会,感受到海棠花一层铺着一层,又浓又厚。我继续追问:“喷花的飞泉是什么样子的?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学生闭上眼睛去想象,调动自己的日常生活经验,感受到飞泉是流动的、喷溅的。在这个句子当中,海棠花热烈地盛放,这种绽放是动态的,就像水在喷溅一样,很热闹,更具有惊艳之美。

以上环节,教师带领学生展开片段精读,从优美的文字表面探查到背后蕴藏的精美意蕴。学生通过片段精读,体会到冰心眼中的海棠之美,也深刻理解了她那一颗热情澎湃的童心。

三、挖掘文眼,解读言语智慧

小学教材中选编的课文,不但在思想上内涵丰富,而且具有非常深厚的言语智慧。如何让学生从中获得言语提升呢?为此,我从文章的题眼入手,带领学生选择精彩片段,深入理解和挖掘,体会其中蕴藏的言语智慧。

比如,在教学苏教版教材《爱如茉莉》这篇课文时,为了让学生感受文章的中心思想,我引导他们思考:“你认为哪个段落能够表达文章的主要意思?”学生很快列出倒数第二个段落,他们认为这段非常简洁,只有寥寥几个字,却点出了文章的立意所在:爱就像那盆茉莉。我借此抓住这个段落引导学生思考:“想一想,为什么是茉莉而不是玫瑰或者其他花?这说明了什么?”学生讨论后认为,茉莉花的特点就是平平淡淡,毫不张扬,跟玫瑰相比低调、朴实得多,这代表了父母之间的爱情并不热烈芬芳,但却持久而平淡。我追问:“你从哪里看出来的?”学生找到文本中的一些细节,像爸爸出差回来惦念妈妈,不顾劳累奔到医院;妈妈不顾病痛,惦记着要给爸爸下饺子,在医院里两个人互相照顾和叮咛。这些都是深情的爱恋,看似不经意,却蕴含着很深刻的感情。由此,学生理解了爱情和茉莉的类比之美。

以上环节,教师精选文章的片段,作为解读文本言Z意涵的落脚点,以此挖掘文章的题眼,让学生从语言文字中感受到情感之美,体会到见微知著的言语智慧。

第6篇:美文片段范文

关键词: 王颖 华人 细节 中美文化冲突 华人在美状况

王颖,作为一名华裔导演,真正被国人熟知始于其1993年的作品《喜福会》。《喜福会》改编自华裔女作家谭恩美的同名小说,影片讲述了四对华人母女的几段故事,表现了两代人在中国和美国两个不同时空、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情感经历。此片一经问世,便获得了广泛好评,王颖亦凭借此片奠定了他在好莱坞的华裔导演地位。作为美籍华人,王颖一直关注着国人在美的生活状况和精神面貌,并用影像记录着华人的移民史。他于1982年用独立制片的方式拍摄完成了自己的首部故事片《寻人》,从中可看出他对在美华人生活境遇的关注。因在主题表达上的相似性,《寻人》与《点心》(1985年)及《吃一碗茶》(1989年)被合称为“华人三部曲”。虽然这三部影片的影响力不及《喜福会》,但作为导演从不同角度、不同时期探讨华人在美生存状况和精神状态的影片,仍值得深入研究。

“华人三部曲”虽然题材选取角度不同,但却有着一个一以贯之的主题,即关注华人在美的生活及精神状态及表现东西文化间的冲突。《寻人》的叙事架构与《公民凯恩》及《罗生门》极为相似,《寻人》讲述的是:老少两代出租汽车司机乔与史蒂夫为寻找借他们钱却失踪的陈鸿而走遍唐人街的大家小巷,钱虽追回但陈鸿终未出现的故事,片中主人公走访到的人对陈鸿的描述各不相同,每个人对陈鸿的看法也存有差异。这与《公民陈恩》中众人回忆凯恩的生活经历,《罗生门》中樵夫、武士、面纱女子及神婆从自我角度出发讲述杀人过程有异曲同工之妙。《点心》表现的是一位旅居美国的寡母与女儿及小叔子之间的情感纠葛,母亲为了保留自身的文化传统让女儿学着包粽子,女儿本想追求自己的幸福但却为了照顾母亲而犹豫不决,小叔子习惯了美国的生活,虽暗恋寡嫂却囿于中国几千年来的思想观念而不敢逾矩,影片通过对三位主人公的刻画,表现了东西方文化之间的冲突,并在深层次上强调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伦理观念。《吃一碗茶》是根据华裔作家朱路易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成,影片以年轻一代的华人王宾雷因受惠于美国的《战争新娘法》得以回故乡娶妻并将妻子美爱带回美国的事件为切入点,讲述了宾雷作为改变美国华人“单身汉”历史的第一人,在父亲及族人的压力下导致性无能并进而导致妻子红杏出墙,最后又因服用一副中国的药茶而恢复生育功能并成功令妻子怀上自己孩子的故事。影片通过宾雷与父亲的关系表现出美国之于华人的不公平待遇所造成的恶果,深层次上探讨了东西方文化的冲突。

“华人三部曲”以华人为叙事主体,如实展现华人在美的生活及精神状态是其着力达到的效果,本文试图从影片的细节入手来探析“华人三部曲”中主题的呈现。细节描写要做到真实、生动,并要服从主题思想的表达。下面就从影片的场景细节、道具细节、音乐细节、台词细节及画外音细节等方面来探讨影片的主题呈现。

一、场景细节

在影片中,导演设置的场景细节可以令观众从中解读出主人公所处的时代、环境及他们的生活方式,“华人三部曲”主要以华人生活的唐人街为叙事场景,展现在这一场景内发生于华人身上的故事。《寻人》中,观众跟着两位主人公寻访了唐人街的大街小巷,看到的皆是拥挤不堪的生活、工作场景;《点心》以唐人街上的一家三口的日常生活空间为叙事场景,展现这一场景下三位主人公之间在思想观念及行为方面的冲突与融合;《吃一碗茶》则向观众展现的是在唐人街上华人开设的地下、宗亲会馆、洗衣店、理发店等场景中华人们的生活情状。

在《寻人》中,当乔与史蒂夫再次来到陈鸿的住处敲门时,陈鸿的美国邻居在听到敲门声后与两人隔门对话,起初还态度良好欲将陈鸿的账单拿予两人,但当得知两人是华人后便不再回话,从这一场景细节中我们可以读解出:美国人对华人的戒备之心及不信任感,即使对方态度诚恳,只要知晓你是华人便不予帮助的事件在美国历史上不胜枚举。而当两人知道询问无果准备离开时,史蒂夫犹如警察破案般欲破门而入,乔却拍了拍史蒂夫的手独自先行离开,这一场景更表现了两人的无奈之情及史蒂夫和乔作为新旧两代华人对此态度的不同看法,这与后来史蒂夫不明白乔为何在得到钱后仍在查找陈鸿的行为一样,都暗示了两代人之间不同的思想观念,乔在寻找陈鸿的过程中逐渐发现自己跟陈鸿是以同样的身份即都是作为“他者”而存在着,这也是后来乔对史蒂夫说:“我知道他的感受,因为我理解他,可能你不能,但是我能”的原因。

在《点心》中,导演通过前后发生在同样场景中的主人公的不同动作,来展现主人公之间的情感变化。如在前段女儿亲自为母亲梳头发,后段谭母则自己梳头发;前段母亲一心想着死亡,后段当她回中国旅游重回美国后心情变得大好;再比如前段一大家子坐在一起吃年夜饭,后段则只剩下谭母一人吃饭,导演通过对比蒙太奇向观众呈现了前后场景中主人公行为及气氛的变化,并将主人公们对待东西方文化的不同态度用影像的方式展现了出来。

在《吃一碗茶》中,当王格光顾完处准备离开的同时,他看到了在楼道内排成一队等待的华人同胞后,随即露出了一个饱含深意的笑。从中不仅读解出他对此行为的自嘲也解读出了他对此的无奈,而他的无奈是因美国于1882年通过的一则《排华法案》导致的后果,王格们等老一代华人既不能与美国女子通婚,也不能将自己的妻子带到美国,只能在攒够钱后回故乡娶妻,在确定妻子怀孕后再返回美国做苦力挣钱贴补家用,这样的法案造成了美国特有的华人“单身汉”现象,而宾雷作为受益于《战争新娘法》的颁布实施,可以回国娶妻的新一代华人的代表,他身上自然承载着老一代华人的诸多期许,他们希望宾雷可以早日生下在美国出生的新一代华人,以此来改变多年来华人在美不能娶妻生子的情况。由此可见,宾雷身上的压力之大,他的这种压力不仅来自父亲,更来自于同胞,他们将希望寄托于宾雷的孩子身上,似乎在孩子身上可以遇见到自己的未来。

二、道具细节

影片中的道具可以交代人物所处的环境及人物的性格特征,若道具运用得当,可以有助于剧情的展开,并能达到深化主题的效果。在“华人三部曲”中,导演用承载着中国文化的道具来展现华人在美仍遵守着中国的民俗习惯。

在《寻人》中,有一场戏是乔去找从陈鸿女儿口中得知的李先生,希望从后者处得到关于陈鸿的信息。当乔到达李先生在唐人街的办事处时,秘书让其等待时乔环顾四周,这时出现在镜头里的是墙上摆放的关公神像及贴有“龙马精神、生意兴隆”等字样的对联,关公素来被中国人尊称为“武财神”,而将其供奉在室内亦是取其能带来财运的寓意。在影片结尾时,随着镜头切换,出现在画面上的是象征长寿的寿星老,及唐人街上的汉字广告牌等,这些道具的选用均是为了展现华人虽身在美国,却坚守着自故乡传承下来的生活及信仰习惯,同时也展现了唐人街上特有的华人文化。

在《点心》中,粽子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在影片中对表现东西方文化的冲突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谭母为了保留自身的中国文化传统而让女儿学着包粽子,对女儿的要求也非常严格。而这对生长在美国的女儿来说是无法理解的,这样母女两人之间的冲突就出现了,而粽子作为冲突的象征物,也暗喻了两者之间在对待文化传统上的不同态度。

在《吃一碗茶》中,当美爱随宾雷来到美国的家后,她先是把玩了在中国未见过的水龙头及煤气,随后便来到卧室参观,这时镜头上出现的是寓意多子多福的枕巾,镜头再往上摇出现的是镶有同样寓意的“年年有余”年画的镜框,这表明在美国化的公寓内,华人同样坚持着自己布置新房的传统。在两人床头柜上摆放的父亲的照片,则既暗示着父亲王格在这个家庭中的威严,又暗示着父亲监视两人生孩子的进程,同时这一照片的存在无形中给予了宾雷无限的压力,终导致了他的性无能,进而导致了妻子的红杏出墙。

三、音乐细节

罗马尼亚作曲家乔治·艾涅斯库曾说过:“音乐是一种语言,它能够确切地反映个人和人民的精神品质。”音乐在电影中有利于渲染情绪、烘托气氛,在“华人三部曲”中,导演用具有地域特色的音乐来体现华人在美的处境。

在《寻人》中,当乔与史蒂夫寻找陈鸿无果后,史蒂夫一人坐在出租车里注视着陈鸿消失前最后住过的酒店,这时音乐响起,导演选用了一首粤语歌,歌词是“足迹遍天下,看透异国繁华,桃园仙境似梦境,始终找不到吾家;足迹遍天下,远处密集云霞,何时一朝见雾化,子孙欢笑艳阳下。万千灯火透光下,哪里是吾家?哪里是吾家?”这段无声源音乐将华人在美的漂浮不定感及盼望早日家人团聚的心理表现了出来。在音乐响起的同时画面上出现的是乔与史蒂夫在唐人街上寻觅,这样的声画结合更将影片所要着力表现的主题凸显了出来。

在《吃一碗茶》中,在表现美爱和宾雷婚姻出现问题的段落中,两人发生争吵之后宾雷选择了离开,这时画面上是美爱掩面哭泣,背景音乐是二胡拉奏出的凄婉音乐,而声画的结合更真切地表达出了两人此时的无奈之情。再如在王格抵不住来自族人的舆论压力,选择离开纽约的唐人街而前往加勒比海的段落中,镜头在表现完宾雷看到父亲留下的信后,随后摇到宾雷与父母的照片处,这时的背景音乐是用箫吹奏的音乐,这样的声画结合亦将宾雷的无助感如实地表现了出来。

四、台词细节

作为表现华人在美生活的影片,导演将片中人物的台词设置为兼有英语、广东话、普通话的语言混杂体,这是符合唐人街上人们的语言习惯的。虽然汉语台词在三部作品中所占的比重不大,但其在凸显主题方面的重要性是不可忽略的。如在《寻人》中,厨子亨利用略带幽默的话语“剃头师傅也为钱,围着椅子转圆圈;留学生也为钱,围着火炉玩锅铲”,将华人来美后的生活写照用这般调侃的话语生动地表现了出来。即便是高学历的留学生,来美国后也找不到体面的工作,只能从事诸如厨师这般低等的工作,这是符合华人在美生活的历史的。再比如后面当乔与亨利再次碰面谈论到华人应不应该就美国人对其不公平待遇进行反抗时,亨利说道:“做什么斗争?反抗这里的环境?我们来这儿多久了?我们来这儿一百多年了,一百多年加上五十万中国人在这儿,如果他们还不承认我们的话,那就是他们根本不想承认我们,他们不会承认我们。”这段话既代表了片中人物的处境,也是在唐人街工作过几年的王颖导演所了解到的华人在美的真实写照。在《寻人》快结尾时乔与方先生的一段对话中,方先生用广东话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及美国人不了解中国文化的状态表达了出来,他的话语可谓是整部影片的点睛之笔,表达了导演对中国文化的崇敬之情。

在《吃一碗茶》中,作为老一辈华人代表的王格,在知道众人讨论自己儿子宾雷的婚姻问题后激动地找儿子理论,并说道:“他们不是说你的妻子出轨了,而是说我王格的儿媳妇。”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领会到:原来王格真正关心的不是儿子的婚姻出现问题,而是自己因此事而颜面扫地,比起儿子的婚姻他更看重的是自己的面子问题,这是符合历代中华儿女好面子的特性的。再如美爱第一次看到宾雷后,宾雷用广东话说“你好”,而美爱则用英语说道“I am very happy to meet you,Mr.Wang.”而来到美国在与父亲见面后她也是用这句英语跟父亲打招呼,再到后来宾雷因压力过大导致性无能后,她主动说要宾雷去看医生,这些变化都可以看出:作为从小生长在中国的美爱是期许着美国的生活及思想观念的,而她主动要求宾雷看医生,更是其思想观念变得美国化的一个表现,而她在语言方面的变化也为其后来不甘寂寞终致出轨的情节段落埋下了伏笔。

五、画外音细节

画外音在影片中更多的来自于广播中的声音,《寻人》中观众了解到唐人街的华人因参与新中国和台湾的两队新年游行而卷入政治纷争;《吃一碗茶》中通过广播观众了解到因中国发动抗美援朝战争,中美双方互相冻结了各自在对方国家银行中的资产,而中国政府也已警告在华的美国公民离开等消息,伴随着中美关系恶化,华人在美的生活也将受到影响,而李刚也决定回到故乡。片中画外音的运用,将华人虽身在美国但仍关注故乡的心情如实地呈现了出来。不管是卷入新中国和台湾之间的政治斗争,还是因抗美援朝担心家人的安危,都是其思乡及对祖国故土魂牵梦绕的依恋情怀的外在表现。

电影是一门视听相结合的艺术,它通过视觉和听觉元素来反映生活,而细节的恰当运用令其在反映生活时更能贴近生活的本真面貌,并增强了影片的可看性。影片中几类细节的运用将华人在美面临的老少两代在文化及思想观念上的冲突及其生存困境如实地呈现在观众面前,令观众可以在观影过程中体会到历代华人在美生活的艰辛。

从以上对影片中几种细节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王颖导演在驾驭文化冲突这样的主题时的驾轻就熟,这不得不归功于他本身具有的融贯东西的文化视角。王颖试图用自己的电影来沟通东西两个半球,这与他的经历不无关系,生于香港,长于美国的他,自幼接受的便是中西两种文化的教育,自然在反映东西方文化冲突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而在好莱坞摸爬滚打数十年的王颖,更是深知美国观众的观赏习惯,因此其作品总能获得不同程度的欢迎。2011年上映的《雪花秘扇》,导演给观众展示的是在中国行将逝去的女书及老同文化,虽不能排除其浓厚的商业性,但导演那份对祖国文化的崇敬之情透过镜头已传达到每位观众的内心,导演的新片《爱因斯坦》目前正在摄制当中,相信导演会带给观众更多更好的作品。

参考文献:

[1]单德兴.铭刻与再现:华裔美国文化与文化论集[M].台北麦田出版社,2000,9,(第1版).

[2]单德兴.“开疆”与“辟土”——美国华裔文学与文化:作家访谈录与研究论文集[M].南开大学出版社,2006,7,(第1版).

[3][美]尹晓煌.美国华裔文学史[M].南开大学出版社,2006,9,(第1版).

[4]伯纳德·温劳布.王颖:闯荡好莱坞[J].国际人才交流,1994(9).

[5]严敏.这一年在北美——华裔导演演员火力旺[J].电影评介,1994(z1).

[6]魏然.王颖:在艺术的天幕下独舞[J].电影评介,2003(5).

[7]王心洁.解读《饮碗茶》中的“亚裔感性”[J].暨南学报(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版),2005(3).

第7篇:美文片段范文

[关键字]电视纪录片;大众化;形式;媒介

近期《故宫》、《再说长江》的推出,使电视纪录片重又给观众带来了莫大的惊喜与期待。《故宫》与《再说长江》都是通过现代影像技术让观众在恢宏独具的画面中,去认识我们深厚的社会历史与文化变迁,感受一种强烈的心灵震撼。对于纪录片的艺术创作,对于社会文化的反思,对于观众的审美需要,都是一种理性的回归。

说到纪录片,往往会提及美国国家地理频道的纪录片。这是因为我们之前不知道原来纪录片也可以这样拍,拍得这么好看,这么通俗易懂,这么吸引观众。一直以来,我们的纪录片是真实的、深刻的,却也是冷漠的、清高的、说教的。不讲究形式和传播效果,不注重观众的审美心理,只是在讲述事实,完全忽视了电视作为媒介的观赏本质与纪录片作为艺术样式的艺术性。

一、纪录片的大众化

如今以观众为本位的大众文化时代的到来无疑是社会发展的一大进步。观众越来越享受自由与独立,文化越来越以人为本。在这样的社会演进中,传播者就应当转变观念,把握社会文化的发展,注重观众的审美要求,改变一直以来高高在上的我播你看的姿态。如果观众对你所传播的知识不感兴趣,那么没有任何人愿意去听你说任何事情。而树立公众意识,以大众化的方式和形式去创作,注重媒介自身的形式表现本质,用形式去表现内容,为内容服务,才能真正实现寓教于乐。

要使观众产生共鸣就要牢牢抓住观众的视线。而这就需要纪录片的编创者深入地把握观众的审美心理与需求,最根本地要把握当下社会审美文化的发展状态,从中去分析规律,进行创造。这样的纪录片一定是既能揭示社会内涵,又符合观众的审美要求。艺术创作必须要认识时代与环境,这是一种现实主义精神。

电视艺术是一种以视觉欣赏为主体的视听综合艺术。电视纪录片语言同电视本体语言是完全一致的,它是以视觉艺术为主,以完美的画面与声音共同营造的氛围去吸引人、感染人的。如果忽视电视音画特有的视听表现力与感染力,那就无法实现电视艺术的创作,无法展现电视的艺术魅力。电视要努力用完美的画面来叙述。

纪录片是纪实的艺术,纪实是它的风格与特点,不允许虚构。但是这并不等同于纪录片的创作观念与手法就应当是机械的原生态纪录,内容的真实性应当与形式的艺术性有机统一起来,应是“创造性的利用现实”(格里尔逊语)。愈是要表现现实内容,就愈要注重表现形式的艺术性,用适合生动的形式来承载内容,从而编创者的理念得以有效地传播出去,使观众很好地理解领悟。

纪录片大师约翰・格里尔逊在他的《纪录片十四条戒律》中这样要求:纪录片“不要背离包含下列三个基本元素的原则:社会学的、诗的和技术的”。如果认为一些现代手法的运用就是纪录片娱乐了,低俗了,那无疑是一种认识上的极端与浅显,不仅排斥了艺术的包容性与创造本性,也是轻视大众与大众文化的表现。大众化并不等于世俗化、媚俗化,而是同样要求真实性,艺术性,文化性的。这并不是非此即彼的简单问题。

纪录片作为一种艺术样式,其内容的理性与形式的感性是毋庸置疑的。而社会文化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使艺术创作的观念与手法,随之不断更新和演进也是艺术发展的必然。艺术就是要反映现实的,就是理应为大众服务的。用现代观念与手段改变知识与艺术高高在上的姿态,晦涩乏味的传播样式,注重形式,讲究美感,使知识与艺术真正为大众服务,为更深层的社会精神文明建设服务,何错之有?知识与艺术并不是精英的特权,我们都能感受到,大众的审美眼光与审美需求正在飞速提升,甚至越来越挑剔。而眼下充斥荧屏的低俗无聊的节目往往是编创者一厢情愿的理解,事实上,大众早已厌恶反感了。而真正有内涵的艺术精品永远不必担心收视率与影响力。

二、纪录片的新形式

现在的纪录片题材内容是非常多样丰富的,为了更好地表现内容,就必须要注重形式。结合电视艺术手段的烘托和渲染,借鉴现代科技元素,利用搬演、重现、动画等来叙事,追求故事性和艺术美感是当下纪录片创作的特征和趋势。无疑也是艺术创作的进步,并会大大推动艺术的演进。增强可看性是纪录片创作观念上的一大进步,电视本来就是让大众观看的,而非高高在上的说教。当然,观众群是有分类的,对节目的审美要求也是不同的,但是受众的定位与注重艺术形式的表现是不冲突的。

《再说长江》融纪录、访谈、探寻、艺术创作于一体,是通过应用多种电视手段诠释社会政治,文化,科学等诸多方面内涵与意蕴的光辉典范。它不是故事性的纪录片,而是景状物类的文献纪录片,它的观众群是有较高文化与品位的。但是《再说长江》对于新形式,高新技术创作手法的运用是相当广泛与丰富的,并且成为一大特色。没有全程高清拍摄,数字影视三维动画技术等的大量应用,一流的音效,特别是用“未知的内容去诠释熟知”创作理念的广泛实践,诗意的虚化处理与情感表现,甚至设置悬念的故事化处理方式,就不会成就一个高水准的鸿篇巨制,也不会有如此完美的审美效果和观众广泛好评。

《故宫》从故宫的建筑、使用、馆藏文物和从皇宫到博物馆的历史沿革等方面,进行了全方位的展现。拍摄使用了高清晰度摄录设备,并且聘请了具有国际水准的摄影、音乐创作、动画制作等专业人士加盟。特别是动画制作创造了纪录片中动画创作的新纪录,如故宫的修建过程、康乾盛世时的故宫原貌、场面浩大的典礼仪式再现等,从而使片子获得了真实生动而完美的艺术表现,具有很强的视觉感染力与艺术魅力,使观众无不有感于意蕴深厚的民族历史与文化。

戏剧化叙事,已经成为眼下电视纪录片的一个重要特性和趋势。尤其对于人物与事件类纪录片,情节、悬念与起承转合的结构设计,对比、象征等艺术手法的运用,矛盾冲突的起伏过程,环环相扣的因果关系都大大提高了纪录片的可视性。丰富有力的画面表现会大大吸引观众的眼球,引起强烈的审美期待。

但纪录片往往是在看似自然、客观、冷静的讲述与引导中来表现这一切,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我中的矛盾冲突展现得真实而自然。不虚构,不歪曲,不去干涉事实内容的发展,这正是纪录片的记录性所在,也是纪录片的魅力所在。从而使观众透过客观表层事件,跟随人物与事件的呈示去判断与体悟其中的思想内涵。

毋庸置疑,美是艺术品的追求与价值所在,真实绝非等同于粗糙的原生态再现。所以讲究美感与真实叙事是不矛盾的。电视作为一种音画艺术媒介,视听必然是第一性的。纪录片的题材类型多样,但无论哪种题材,故事化,多种艺术手段与高科技手段的运用,都会让画面叙述精美动人。

法国的《微观世界》用人性化视角叙事,画面精美而生动,充满情趣与美感。我们与昆虫一起感受它们生活中的喜怒哀乐,以昆虫的视野重新认识到一个不一样的自然与心灵世界,我们看到了一个如此真实而又精美生动的艺术世界。这不仅是艺术,更是人类对大自然的真切关怀与赞美。

2001年7月9日,中国第一个大型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历史纪录片栏目的《探索・发现》开播了,并首次明确提出了娱乐化纪录片的理念,即知识娱乐化,目标就是要拍观众喜欢的纪录片。讲故事的解说方式,高科技手段的运用,以及电视艺术手段的烘托和渲染无疑会给我们带来巨大的艺术享受和审美。

当然,我们要坚决避免单纯追求视听刺激娱乐化的倾向,避免误解与滥用纪实手法,防止简单化与模式化。而要以深邃的人文内涵,精美的制作吸引观众,将科学严谨的知识理念与精美生动的影像完美地结合,融科学性,教育性,娱乐性,艺术性于一体,为人们提供了一个良好的与自然人文接触的平台。

三、纪录片的媒介传播

中国的电视纪录片市场是有巨大发展潜力与空间的。对于电视纪录片,越来越多的电视人正在转变只重社会效益的创作观念,正在用产业化的思路来推动市场化进程。并努力创造“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电视纪录片精品。

媒介追求大众化的创作思路并非是自降身价的媚俗与功利。事实上,这不仅不矛盾,反而恰是媒介具有社会公众意识的体现。而一味高高在上的说教姿态才是不尊重大众的表现,也是不尊重艺术的表现。试想,如果媒介传播的知识是晦涩难懂的,不顾及观众需求的,不注重传播效果的,那还如何实现对全民的文化与道德的教育引导责任呢。传播同样需要“知己知彼”,需要媒介工作者真正去了解认识社会文化心理,立足于广大大众的接受水平。

我们还要认识到,立足于大众并非等同于一味迎合受众的需求,一味追求市场化的商业利润。媒体与受众的互动性不仅体现在媒介对受众的尊重,也体现于媒体对受众审美趣味与文化品位的引导与培养上。因此,大众化的文化语境下,艺术创作更需要注重文化性,艺术性,而绝非走入低俗浅薄,才能积极健康地引领大众的文化生活。因此,我们必须真正做到寓教于乐,这不仅是艺术创作的应有之义,更是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实现之路。

[参考文献]

[1] 罗红辉.《关于电视纪录片发展的思考》.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1年04期.

[2] 高鑫,周文.《电视专题》.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7年8月第1版.

[3] 石屹.《电视纪录片:艺术、手法与中外观照》.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10月版.

[4] 宿丰,黄丽.《论当代中国电视纪录片对平民人生的关照》. 理论界,2005年09期.

[5] 杨贻军.《中国纪录片需要走向市场》.中国电视, 2006年05期.

第8篇:美文片段范文

当影片播到阿甘和珍妮在校车上遇见后并成为好朋友时,阿甘就用了这句台词:Wewerelikepeasandcarrots.其中“peasandcarrots”豌豆和胡萝卜丁,一个圆的,一个方的;一个红的,一个绿的。它们的共同点虽然没有太大的味道但营养非常高。因此,在美国烹饪时常作为主食的点缀,而且它俩都是同时出现。故引申为形影不离。通过解释可以拓展学生们对美国的风俗习惯知识的了解。

当影片播放到MamanamedmeafterthegreatCivilWarheroGeneralNathanBedfordForrest.这段有关阿甘名字由来的字幕时,教师就要告诉学生字幕中的“thegreatCivilWar”指的就是美国的南北战争,并且接下来就要对学生就美国的南北战争具体知识进行拓展,从而加深学生对美国历史事件的了解。

在该片中还有几处诸如此类涉及美国历史的片段,如影片播放到Sometimelater,fornoparticularreason,somebodyshotthatniceyoungpresidentwhenhewasridinginhiscar.这段有关美国肯尼迪总统遇刺事件;在阿甘大学毕业典礼上征兵官员的一句话:Congratulations,son.Haveyougivenanythoughttoyourfuture?让阿甘加入了越南战争以及阿甘入住水门酒店后打电话给保安说的这段话“youmightwanttosendamaintenanceman,overtothatofficeacrosstheway.Thelightsareoff,andtheymustbelookingforafusebox,‘causethemflashlights,they’rekeepingmeawake.”而引发的美国历史上重大事件——水门事件。

第9篇:美文片段范文

Abstract: This article mainly through analyzes the US stage show art each form, simultaneously unifies in the animated cartoon typical piece example the role movement design style, explains the stage show which in the American animated cartoon movement design receives subtly to affect. Simultaneously relates the American culture idea and esthetic psychological, the American living theater development condition and the performance system, discusses in its animated cartoon movement design the cultural origin.

关键词: 动画片动作设计舞台表演艺术音乐歌舞剧脱口秀艺术文化传统

key words: The animated cartoon movement designs stage show art music song-and-dance drama talk show art culture tradition

作者简介:高雨青,女,湖南长沙人,研究方向为动画艺术创作

第一章 美国默片时代的表演艺术与动画片角色动作设计

第一节美国默片时代的表演艺术

1、早期电影由于技术限制,出现了默片这种电影形式。影片本身不发出声音,剧情的演绎主要靠剧中人物的肢体动作、表情以及插入字幕间接表达,这段时期电影发展为纯视觉艺术。这种艺术形式对演员的演技要求极高,因此造就了大批杰出的默剧表演艺术家,最为人们熟知的、最具代表性的就是默剧大师卓别林。卓别林的艺术魅力在于他能够通过夸张、幽默的肢体语言,集舞蹈动作和杂技于一身,在电影表演里形成独树一帜的风格。同时把为笑而笑的庸俗"闹剧",提到批判现实的高度,在影片中呈现社会底层小人物对不幸命运的抗争,对幸福生活和美好理想百折不挠的追求。

例如《摩登时代》这是部有着巨大讽刺力量的影片,影片揭露了资本重义的工业化把人都逼成了疯子。卓别林饰演的影片主角夏洛尔在机器流水线上,机械地拧着螺丝,以至于他把同事的裤子纽扣也当做螺丝拧。影片后半段他和一个同事去修理出了故障的机器,他站在巨大的机器上,挥舞着手里的扳手,对着机器摆出决斗的手势,他竟然把机器当成了假想敌。同事去运转机器,机器开动后,坐在机器升降口的一下子把他举到了半空中。后来机器把他的同事卡了进去,只露出一个头,他想尽办法却不能把同事救出来,只有坐在机器旁边给卡在机器里的同事喂饭。这些既具有创造性、又具有舞蹈韵律的表演让人记忆深刻,其表达的无奈与悲哀更深入人心。

第二节、默剧表演艺术对美国动画片角色动作设计的影响

默剧表演的风格非常符合早期动画电影的形式,当时的动画多以短片为主,作为长篇电影的片头噱头。这种噱头需要提起观众兴趣、增添笑料,无疑它必须强调角色动作设计的滑稽和巧妙。动作设计者从默剧的表演的肢体动作中吸收养分,在不断地提炼和总结后形成了早期动画片动作设计的基本特征:充分利用角色动作的惯性和弹性,在运动方式上是多用曲线运动,运动的预备和缓冲相当充分;而且主题动作的附属动作也很充分。这种动作非常适合于动画片天马行空的想象力表现,使它在借鉴默剧表演的基础上更进一步。

例如:迪斯尼早期的动画片《米老鼠》系列《麻烦》中,小狗布拉托对付弹簧的动作设计就是一个典型。布拉托的鼻子被弹簧缠住,它每一次想挣脱的时候,弹簧总是以巨大的弹性把它拖回来,再用惯性把布拉托的头震得上下摇晃,同时惯性震动从布拉托的头部开始传递到他的身体,他的尾巴,最后把它震得晕头转向。布拉托的在每一次挣脱失败后,表情都会发生变化,一会瞪眼发怒,一会斜眼抬眉想半法,一会对弹簧吼叫威胁。最后好不容易把弹簧的挂钩挣脱开了,弹簧却反弹回来一把套上了它的脖子。这一段表演和卓别林在《摩登时代》里的操作机器发生故障那一段动作就非常相似,能看到布拉托动作设计者的创作思路中默剧表演的影子。

当然动画片默剧表演式的动作设计并没有因为时代的进步而逐渐被弃用,它逐步地在时间的递进和文化观念的改变中呈现出更多的特征。例如《机器人瓦力》这部影片,整片里没有一句对白,完全靠几个机器人角色的动作表演,就能把感人至深的情感和珍爱生命珍爱地球的宏大主题表现得淋漓尽致。机器人瓦力被赋予了人格,它孤单寂寞时带上他的小宠物蟑螂,让小蟑螂爬上它身体;它出去工作时,会用手指着家,让小蟑螂留在家里;它渴望亲情、爱情时,会看着音乐剧泪眼朦胧,交叉双手祈祷;它害怕发傻时,会抬起眉毛张大眼睛,缩起脖子不知道所措。这部影片里的动作设计,还是基于默片表演的基本特征,虽然角色的造型不再延续早期动画片角色动作的圆弧线条,但是角色动作表演的弹性和惯性,运动方式还是一脉相承。

第二章美国音乐歌舞剧表演与动画片动作设计

第一节、 美国音乐歌舞剧的艺术特点

音乐剧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十九世纪的轻歌剧、喜剧,那时音乐剧没有固定的剧本,还包含了杂技、马戏等元素。随后音乐剧发展成为歌舞剧,是把音乐、歌曲、舞蹈和对白结合的一种戏剧表演。百老汇音乐剧这个称谓可以指在百老汇地区上演的音乐剧,又往往可是泛指所有近似百老汇风格的音乐剧。百老汇歌舞艺术的特点是通俗易懂、娱乐性强;舞台布景富丽堂皇,加上各种现代化的科技手段,配合声响、灯光,使得舞台表演变幻莫测。台上演员载歌载舞,气氛热烈,使演员和观众的交流融为一体,具有很强的观赏性和娱乐性。很多音乐剧后来又被移植为歌舞电影,例如《雨中曲》、《音乐之声》、《妈妈咪呀》、《理发师陶德》等,这就更加说明了舞台表演与电影、动画艺术之间的互通性。

《妈妈咪呀》是一部现实主义风格的好莱坞浪漫轻喜剧,以梦想、爱情和友情为主题。片中角色的表演充满了趣味性,笑料也很丰沛。剧中主角虽然年近六十,她的表演却是魅力四射,活力十足。当她的两位挚友来到小岛,她向他们展示自己的困窘生活这段表演就非常有趣,首先她推开窗子,窗却掉下楼砸到了楼下的居民; 伸手掏口袋,却发现只有有限的几元钱;下楼去捡回窗子,却有一堆拿着账单的人围住了她;回家开门,门把手却一拉就掉了。她一边翻着白眼,一边绷着脸唱着《如果我有一些钱》这首歌,她表演时所到之处的群众演员都跟她对唱着说“太糟、太糟”。虽然她的舞蹈不是特别优美,她的歌声不是特别动听,但是整体的表演已经不再拘泥于标准和美感,而是用她的表演和情境来告诉观众她的个性,她现在焦虑与紧张的状态。

第二节、美国动画片中角色的音乐歌舞表演

音乐歌舞剧的优美表演形式使得它比一般的台词对白能更加深切地抒情,更具感染力,很多动画片中大量借鉴了这种表演形式。早期动画电影《白雪公主》的开场为了表达白雪公主和王子的情缘,设计了一场歌舞段落。这是一段古典气质的柔美音乐,白雪公主从容地擦完地板到井边提水,并展开她美妙的歌喉唱出了她对生活的向往。这时王子来到井边,白雪公主由于害羞跑回房间,一群鸽子随着白雪公主飞了起来,落在窗台上。这一段角色的表演动作轻柔、缓慢、细腻,着重强调角色衣服、头发等的曲线跟随运动。这种段落抒情手段能迅速营造温馨浪漫的梦幻气氛,让观众深深地浸入影片的情境里。

近期动画片《变身国王》的开场戏在一个类似于舞台的皇宫里,国王的入场也伴随着一段歌舞。一边用第一人称的旁白介绍自己的生活,一边用快节奏的动作表现他起床、穿衣、漱口、吃饭的过程。一个黑人歌唱者从蛋糕里钻出来演唱摇滚,场景随着音乐节奏不停地变换,而国王也扭着腰和臀部合着音乐的节奏大跳恰恰舞,最后场景直接切换到一个真正的舞台,一群他的侍卫在他身后和他一起跳起了踢踏舞。所有的这些动作设计几乎以舞蹈和音乐为主,使这部影片更具戏剧性,很明显这部影片的音乐和舞蹈表演来自于音乐舞台剧的启迪。相比早期的美国动画片这部影片的镜头切换节奏明显加快,角色表演融入了更多现代舞蹈和音乐元素,而且角色的动作不再过多强调弹性和惯性,动作干净利落,追随物体的曲线运动也不再缓慢柔和。从这里不难看出美国动画片的动作设计随着时代和观念的变迁,悄然呈现出新的面貌。

第三章美国情景喜剧表演与动画片动作设计

第一节、美国情景喜剧表演特点

美国情景喜剧最早起源于19世纪30年代的一种轻松娱乐的戏剧杂耍表演,这种表演由连续的、无关联的动作组成,其中有一些歌曲、舞蹈、讽刺短剧甚至魔术表演等。随后由于广播播音节目的发展,这种节目演变成了广播节目中的一种喜剧故事集,而且以故事中的人物一家庭成员的面貌出现,故事主要围绕人物的家庭事件、烦恼与快乐等常见的生活内容,加入了大量描写人物的插科打诨、滑稽搞笑情境。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情景喜剧被搬上了电视屏幕,这种以幽默搞笑特征为主的艺术表演形式受到更多人的关注和欢迎。

情景喜剧是美国本土的一种艺术形式,它符合美国大众的心态,是美国人生活的写照。例如:在著名的情景喜剧《人人都爱雷蒙德》中,主角雷蒙德是一个幸福小家庭的男主人,但是总是在妻子、父母和哥哥的小矛盾之间周旋,有一堆琐碎的生活烦恼。雷蒙德在表演时一个特点就是一边说着台词,一边不停地做着家务。一天他一个人在家照看三个孩子,为了在朋友面前掩饰他家庭妇男的面目,他就把两个双胞胎孩子当做哑铃,一只手抱着一个不停地抛起,还欲盖弥彰的说“这种哑铃还会每月自动地增加重量”。还比如他面临一家人发生当面的矛盾时,他就开始紧张,他会不停地搓手、耸肩,眼神也开始游移,嘴里说着言不由衷的谎话、面部肌肉不自然的抽动。这些动作设计会让观众感受到一个生活在普通家庭中的人的快乐与烦恼,从而会心一笑。

第二节、美国动画片中类似于情景喜剧的表演

情景喜剧在美国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辉煌,它已经成为美国观众最熟悉的艺术形式之一,它的舞台表演风格在美国动画情景喜剧片中一脉相承地延续下来。而以迪斯尼为主要代表的近现代动画片故事也受到一定影响,表现为创作题材越来越丰富,但是故事的主题却更趋于接近现实,更注重人性的刻画,从情感上更接近生活,关注新时代带来的生存压力、快节奏、多元文化、环境保护等等。

例如大受观众欢迎的动画连续剧《辛普森一家》,就是一部动画情景喜剧,它以滑稽的动作以及独特的美式幽默、辛辣的语言对美国的文化与社会、人文和电视本身进行了嘲讽。《辛普森一家》的电影版本,仍然保留了情景喜剧片的原汁原味。除了《辛普森一家》,还有《南方公园》《飞出个未来》等动画情景喜剧片在美国热播。在其他的主流影视动画片里,也能看到类似于情景喜剧表演的动作和对白设计,如《怪物史瑞克》中的史瑞克,他是个丑陋的受人排挤的怪物,他希望逃离现实世界,可是总也无法得到安宁。例如他的家被童话人物占据时,他生气的大声呵斥他们,要把他们赶走,结果却换来大家的一片掌声。在另一段戏中,魔镜给邪恶的勋爵介绍公主,当这些公主出现在魔镜里时,勋爵的手下一边吹口哨欢呼,一边用鼓掌来给每个公主投票。这些掌声就像是情景喜剧里的罐装掌声,作为反讽和烘托表演的辅助。

结语:

从美国舞台表演艺术是美国民族文化的展现,这些文化特征也表现在美国人生活的各个方面,如大型颁奖典、脱口秀节目、、音乐会场、甚至总统筹集选票活动中。它以娱乐的方式轻易的接近观众,引导观众去了解在纷纭的社会里发生的各种变化和真相,并帮助观众去思考如何对待自己的生活。这种文化氛围使得美国人更崇尚直白,个性化,张扬,动感的生活方式。在他们创作的动画片时,角色动作设计者已经无意识地将这种表演特征渗透到了角色动作设计里。由此我们中国动画艺术的从业者可以从中去思考,去寻找符合我们自身文化特征的创作思路。既要从美国的优秀动画表演吸收普遍的技术性经验,又要找到符合中国的文化特征的表演风格,使中国动画更加贴近时代,贴近观众,贴近我们自己的生活。

参考文献:

[1] 李其荣《美国文化解读》济南出版社2005,(5):56-57

[2] 汪义群《当代美国戏剧》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2,(7):86

[3] 梁伯龙 李月《戏剧表演基础》文化艺术出版社2002,(2):1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