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维修高级电工实训总结范文

维修高级电工实训总结精选(九篇)

维修高级电工实训总结

第1篇:维修高级电工实训总结范文

【关键词】职业技能鉴定维修电工

实训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10C-0176-02

维修电工实训是职业院校机电一体化、电气自动化和数控等专业的一门职业基础课程,也是社会开展“中高级维修电工”职业资格考证的培训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掌握电工安全知识与技术,熟练使用常用电3232具及仪器仪表,识别、选择、调整常用低压电器,学会电气设备的安装、调试与检修,能达到中级维修电工的技能操作水平,部分高水平学生可以达到高级维修电工的技能操作水平。本课程为专业技能的培养服务,是培养专业技能的基础。学生掌握该课程的技能后,可以胜任企业里安装、操作、维修等电工岗位。

然而传统的维修电工实训教学模式和社会需求之间还存在着一定的偏差和距离,不能有效提升学生的职业技能,造成实训教学与职业资格取证间的脱节。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做到本课程的实训教学与相应职业技能鉴定有机结合,必须对现行的维修电工实训教学进行改革。

一、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理念

“职业教育教学能力培训与测评”的理念是以学生的职业能力为中心,以职业活动为导向,突出职业能力目标;以学生为主体,以项目任务作为载体进行能力实训,实行理论实践一体化的课程教学。因此,根据本课程的特点,打破传统以学科体系的完整性为线索的教学模式,而是整合工作任务中涉及的专业知识与技能,以真实的企业岗位任务为载体开展教学与训练,彻底改变了教与学的行为,在完成工作任务中实施教学,使学生“为完成任务而学习,在完成任务中学习”。同时通过对实际线路的接触,让学生感受到什么是实验,并体验企业对实际岗位的要求,逐步加强学生的职业意识,提升职业素养。

二、以职业岗位能力要求为依据的课程设计思路

维修电工的工作涉及设备和人身的安全、设备的日常维护和保养、典型电路的安装与线路的检测、专业工具与仪器仪表的使用等,是综合性较强的工作。通过对这一岗位的调研,及行业专家的深入分析,根据这一岗位的实际工作任务,将本课程设计为四大模块:基础技能实训、应用技能实训、综合技能实训、生产技能实训。以上四个模块是以完成维修电工这一岗位的实际工作任务为载体,学生在完成工作任务中学习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并通过真实的项目环境培养职业素质。同时教学内容涵盖了“维修电工初级”的基本应会要求,涵盖了“维修电工中高级”的应知、应会内容,将职业资格证书的要求融于课程教学中。

三、以培养学生实践技能为主线的课程实训内容

针对安装、操作、维修电工等职业岗位对电工技术应用能力的需求和维修电工的职业资格标准,选取课程教学内容,尽量选择既能贴近企业生产和日常生活实际,又可实际操作的学习情境,如触电急救训练、电工仪表与实测、照明电路的安装与检查、电动机控制电路制作与调试等项目。将学习情境分成四种类型,每种类型对应从简单到复杂的训练项目,每个项目都有对应的知识点和相应的能力培养目标。因此,教学项目丰富,内容充实,针对性强,适应职业学校学生的特点,从而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工程技术应用能力和归纳总结、举一反三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具体的实训内容见表1:

四、基于行动导向原则的教学模式设计

维修电工实训是一门实践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的专业基础实践,完全在实训场地和生产车间进行实践活动。通过讲、练、示范结合的形式,充分利用基于工作过程的六步教学法组织教学,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重视对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和专业技能,实现教学与实践工作的一致性。特别是在生产技能训练中,校企合作实现工学结合的教学方式。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使学生在学校期间接触实际生产,得到实际技能训练。在各项实践教学环节中,都以生产实际中的规程、规范为指导,严格执行岗位责任条例,注重职业道德培养和职业素养养成。整个实训内容占用三周教学周,共计90学时。其中基础技能实训占用20学时;应用技能实训占用22学时;综合技能实训占用20学时;生产技能实训占用28学时。基础技能实训分为5项实训内容,10个单项实训项目,主要侧重于基本仪器仪表的使用、维修与保养。应用技能实训主要侧重于三相异步电动机的运行控制线路安装与调试实训,分为6个实训项目,主要学会控制线路的连接、调试方法。综合技能实训以典型机床电气控制线路分析与故障排除为主要实训内容,分为3个实训项目,主要完成机床控制电路的检修任务。生产技能训练主要是根据校办工厂的产品调整实训内容,目前实训项目是电动吊篮电气控制线路的安装与调试。在应用技能和综合技能实训中,将中、高级维修电工实训融入教学过程。

五、建立促进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素养养成的考核体系

第2篇:维修高级电工实训总结范文

【关键词】维修电工;技能鉴定技术;发展

随着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各行各业都取得了较快的发展。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对电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所以,电力设备在安装与使用过程中,对操作人员提供了很高的要求。在电力维修人员看来,在电力安装与维修过程中,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维修水平,确保供电的安全性与稳定性。文章主要对电工技能鉴定中出现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希望对维修电工技能鉴定提供一定的帮助。在电工技能鉴定中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为此,有必要完善鉴定技术。

1维修电工技能鉴定技术特征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维修电工的相关知识也不断更新,这就使得职业技能鉴定趋于完善化。为了促使电工职业稳定的发展。我国要通过先进的科学技术,不断优化职业技能鉴定,加强对维修电工人才的培养,通过更新的理论知识,完善职业鉴定系统。维修电职业对专业要求较高。维修电工要想成为高技能的专业人员,还需要不断学习,从而提高自身的工作水平。在电力企业中。维修电工在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为此,对维修电工加强技术鉴定很有必要。从中能够看出,维修电工的工作质量影响了我国经济的稳定,为人群众的生命健康提供了保障。当前,我国维修电考核还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维修电工人才的培养,为此,有必要解决这些问题,为维修电工人才的培养提供保障,从而也有助于推动电力行业的发展。修电工的高技能专业人才考核鉴定技术对于确保工作的稳定性和个人专业技能的提高都有着重要的作用[1]。所以,我们一定要重视维修电工技能鉴定的重要性。

2读图分析、知识编入与出题的研究

如,在中级工读图与分析中,出现了晶闸管直流调速电路,然而,有关的知识并没有讲解晶闸管变流技术,却是将其放置在电气故障检修、配线与安装的有关知识中,这些内容的配置使得其与晶闸管变流技术无关。针对产生的这些问题,所以,建议对基础知识篇与技能篇中的有关知识进行相应的调整,将技能作为核心,同时还要考虑到理论知识体系的相对完整性,扩大模块分解,不要分的太碎。在技能篇中,编入有关知识存在许多结论性的内容,显得过于精炼,不适用于没有经历过高职或者是技校等学习者,无法学懂,所以,从一定程度上说,《教程》缺乏可读性。所以,有必要加强基础知识,将有关相关知识清晰化,提高教材的可读性。技能鉴定人员要简单地了解维修电工技能职业鉴定命题形式。实体开发库系统为职业技能鉴定提供了条件,为了满足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需要提高试题库的开发质量,基于合理的前提,完善整体方案。再如:在高级工的选择题中:“锯齿波的形成则主要靠晶体管其构成有电位器RPV12、电阻R5与电容C2”;所以,要确保出题的完整性,需要的电路图不可省略,防止出现不应有的难度。要改进培训教材中的不足,确保其突出技能核心,同时也要考虑到理论知识体系;有助于科学地强化鉴定题库建设,为培训与鉴定工作注入活力。我们要进行操作技能题库系统的开发延伸,以促进命题理论知识的不断更新,以满足实际工作的需要[2]。

3维修电工技师测量模块的深化

为了保障维修电工测量的完善,要通过一系列的测量模块统一性,同时确立评分标准,使操作技能测试的试题趋于完善,确保能深化日常质量标准,符合实际工作需求,如在技术维修设计中,要规范安装调试环节,使电气设备控制的范围之内,保障电气环节图顺利进行,有效运用维修电工技术。结合电气图的实际情况与技术要求,组合电气元件,调整有关技术参数。按照考试试题的需求,考察电气控制学员,正确画出电气图,根基设计的电气图,指出所使用的材料,依据图纸的需求,合理利用工具与仪表,能够熟练地对电气元件进行安装;要确保配电图上的电气元件合理安装,保障美观、紧固与准确,确保人身安全,通电实验成功。

4维修电工技能考核的创新

维修电工技能考核要将原来的竞赛内容有效融入实训教学中。高级维修电工的理论教学在课程设置上不仅有专业理论模与基础理论模块,同时还具有实用性比较强的新技术应用模块与专业应用型模块,然而,在实践过程中,广泛存在这种一种情况,教学教材非常落后,教材内容不具有较强的针对性与实用性,满足不了电工行业现代化发展的需求,导致学员不能有效地掌握新知识、新技术与新工艺等,培训后的学员不能满足现代化企业对综合素质与专业技能的要求,同时也不能有效地应对高级维修电工考核。维修技能考核要构建模块化实训室。实训室要确保设备完善与功能齐全,为锻炼学员的实践能力提供根本的保障。在高级维修电工技能考证培训中,维修技能考核要强化实训室的建设,结合高级维修电工考核中的具体要求与教学模块,构建和教学模块有关的实训室,如PLC模拟实训室、电气线路自装实训室与机床模拟实训室等,保障学习者将学习到的知识应用于实践中。维修电工技能考核还要具有一体化的教学方法。原有的高级维修电工技能考证实训教学通常是一种灌输式的教学方式,一般情况下,先由老师演示一遍,然后让学员自己动手操作。此种教学方法和中级维修电工的教学存在一定的匹配性。为此,高级维修电工技能考证实训时,不仅要强化实训实验室的建设,同时还要改进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一边演示,一边指导学员学习,老师一边教,学员一边学习,一边动手操作,形成教与学的一体化。维修电工技能考核要开展模块化教学。我国高级维修电工职业资格中明确提出,将维修电工竞赛有效融入教学中,划分实训教学,使之形成一个重要的模块,如机床电气的PLC控制改造模块、绘制与装配模块与电路的绘制模块等,针对各个模块,相应地开展有关知识的教学与训练。

5结束语

为了能有效的评定维修电工的技术技能,要深化维修电工技能鉴定技术,从而符合实际工作的需求。总之,维修电工技能鉴定工作经过多年的实践与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需不断进步,改进培训教材中的不足,突出技能核心,同时也要顾及理论知识体系,针对出现的问题,制定相应的解决对策,从多元层面展开,完善维修电工技能鉴定技术,促使电力事业稳定地发展。

参考文献

[1]牛丽铭.对维修电工技能鉴定技术的研究[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4(14):300.

第3篇:维修高级电工实训总结范文

(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

自评报告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和《中共广东省委省人民政府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精神,全面提高我校办学的整体水平和实力,强化办学的专业特色,打造品牌专业,提高办学质量和效益,把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建设成省级重点专业,我们认真学习和解读广东省教育厅《关于印发修订的及评价体系的通知》(粤教职[2007]15号)的内涵,对我校的汽车专业从专业师资、实训设备、教学管理、教学改革、质量效益等5个一级指标,22个二级指标进行了逐项检查和自评。通过检查、自评和整改,认为汽车专业各方面均达到广东省中等职业学校重点专业标准,自评总分为96分。

现将自查自评情况汇报如下,请予审定。 一、学校概况

广东省农工商职业技术学校是一所花园式学校,学校基础设施完善、师资力量雄厚、教学设备先进、管理规范、学生就业率高、办学特色鲜明、专业优势突出。学校创办于1954年,2004年被认定为部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标志着学校在办学条件、管理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诸方面都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学校自创办以来,成长迅速,至今已发展成为拥有8500多名在校生,350多名专职教师的全日制中等职业学校。学校现开设汽车类、机电类、电子信息类、商贸类、艺术涉及类、音乐舞蹈类六大专业群40多个专业(方向), 其中模具设计与制造技术专业为省级重点专业,而汽车专业也已成为粤西地区实力最强、最具有生命力的品牌专业。2007年9月学校被国家人事部、教育部授予“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光荣称号,多次被评为省、市级“文明单位”、“文明校园”、“先进单位”、“安全文明小区”。

学校座落于湛江部级风景名胜区湖光岩畔,毗邻广东海洋大学。占地320亩,校园建筑面积达15万平方米。建有现代汽车维修实训中心、数控实训中心、模具制作实训中心、机电实训中心、计算机实训中心、服装实训中心、艺术与影视实训中心等共14000多平方米,拥有多媒体课室、会计点算化模拟实训室、数码美工与摄影艺术制作室、时装裁剪与布艺制作室、装潢设计与电脑制作室、

实用电子电工实训室、空调制冷实训室、多功能语音听力训练室、音乐表演室、舞蹈与体型训练室、灯光音响调试室、电子琴室、古筝琴室等各类实训室30余间。建有设施完善的教学楼、功能齐全的科学馆、公寓式学生宿舍楼、钢琴楼、艺术馆、体艺馆、学生电脑室等。学校建有有400M 标准环形跑道的运动场、足球场、多个篮球场。学校图书馆藏书约14万册,阅览室常年订有报刊杂志300种以上,图书管理和图书资料的借阅已实现电脑自动化管理。

学校拥有一支高素质、高学历、高水平、结构合理、思想活跃、综合素质良好、能适合现代职业教育所需的“双师型”师资队伍。现有专职教师350余人,中、高级职称教师占50%。聘有外籍英语教师2人,特聘北京师大舞蹈教授、国际金奖获得者蒋俊教授来校任教。

学校配备了强有力的领导班子 : 校长:欧阳艳;党委书记:杨明廉; 常务副校长:杨稳;副书记:陈哲儒; 副校长:林大轰、张祥宏、易明。

学校领导班子在“以服务为宗旨,就业为导向,能力为本位”的办学思想指导下,以 “重内涵发展、塑精品专业、育实用人才、创全国名校”为办学目标,通过重点专业的建设带动学校专业内涵建设,增强学校的办学实力,扩大学校的发展空间,推进学校在数量、质量、结构和效益等方面的协调发展;通过重点专业建设,促进职业学校的专业设置与当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紧密结合;促进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管理、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整体改革;促进以培养“双师型”教师为重点的师资队伍建设;促进实验、实习设备的现代化建设,使实验、实习设备和条件与生产、服务现场基本同步;全面提高办学质量、效益和水平,强化办学的专业特色,培养面向生产、服务一线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专门人才,为粤西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有效服务。

学校注重特色建设和内涵发展,积极探索多样化职业教育办学模式,与多家企业合作建立校外实训基地。通过课程改革、教学模式改革、德育方法改革、教师培训模式改革和办学体制创新,逐步形成了“就业有优势,创业有技能,升学有希望,发展有基础”的办学特色,搭建起了学生发展的立交桥。学生参加省、市专业技能比赛和考证率都名列省市前列, 我校学生在2009年举行的广东省属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技能大赛中,获得汽车应用于维修技术第一、第二名;服装设计制作、图形图像处理二等奖、平面广告语电脑设计项目二等奖;电子产品装配

与调试三等奖。近几年,毕业生就业率平均达到98%,学校教学质量与学生就业率在粤西地区保持领先水平。

与此同时,学校通过各种形式,深入推动学生思想品德及综合素质的提高。学校通过构建“五纵五横”德育管理模式,以自我教育、激励教育、感恩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礼仪教育、职业道德教育等专项活动为载体,大力提高学生的职业综合素质。学校的音乐舞蹈系、校园艺术团已成为粤西教育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经过50余年的努力,为粤西地区培养了大批专业技能水平高、职业素养好、发展潜力大的中、初级专业技术人才,毕业生供不应求。学校已得到社会各界广泛的肯定和好评。

二、自评情况和自评结果

学校对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申报省重点专业工作高度重视,专门成立以杨稳副校长为组长的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开展专项申报工作,负责申报工作的指导、检查、组织、调控,有力地保证了学校申报工作的扎实推进。申报创优是学校内涵品质提升的需要,领导班子、管理人员和专业教师认真学习、深刻领会评估指标体系,根据 “以评促建、以评促管、以评促改、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原则,本着求真务实的精神,逐条自查,逐条分析,逐项整理、汇总,通过自查自评,以达到进一步规范专业建设和教学管理,提高办学水平和质量的目的。

对照《广东省中等职业学校重点专业标准评价指标体系》,我们自评五个一级指标全部达标,具体得分如下:

三、自查情况

对照《广东省中等职业学校重点专业标准评价指标体系》的各项指标,自查情况如下:

(一)专业师资 1、专业教师配备合理。本专业有专任教师32名,其中专职教师28名,占专业教师人数87.5%,外聘生产一线专业技术人员4人在校兼职任教,占专业教

师人数12.5%。专业教师数与本专业学生数之比约为1:30,配备合理。本专业主干专业课程均由专职教师任教,保证了教学质量;专业教师周课时数平均为16节,行政兼课教师周课时数均为4节。

2、专业师资队伍结构优良。本专业有一支高素质的专任教师队伍,教师本科以上学历达100%;中、高级职称专业教师17人,占53%;双师型专业教师16人,占50%。

本专业师资力量雄厚,教师队伍呈现业务精湛、数量适当、配置合理、专业技术职称持有率高、职业道德优良等特点。稳定精良的专业教师队伍为我校以就业为导向的专业教学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教师基本情况一览表

在职专业师资队伍年龄、学历、职称结构一览表

3、专业带头人。本专业带头人张祥宏老师, 北京农业工程大学农业机械化系农业机械化专业本科毕业,有中教高级职称和机械工程师职称,达到双师型的要求。有较强教科研能力,曾主编出版《 汽车专业模块化教材》、《汽车空调》,公开2篇,胜任《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汽车空调结构与检修》、《汽车电控发动机系统》等多门专业课程的教学,教学效果良好,深受学生欢迎。

4、实习指导教师。本专业专职实习指导教师有20人,实习指导教师数满足

教学要求,实习指导教师学历全部为本科以上,学历全部达到有关规定。都在工厂、实训室工作多年,有的长期从事汽车设备的调试、检验、维修工作,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有较强的实践教学指导能力。20名教师有中、高级职业技能资格证或专业技术职称16人,达80% 。

5、教学水平。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是我校的重点专业、示范性专业,本专业围绕“厚基础、强技能、高素质”的人才培养模式,优化教学计划和课程结构,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突出专业特点,更能达到培养学生综合职业素质的目的,同时也要求教师的专业知识结构和水准达到更高层次。本专业教师理论教学水平高,学生测评秀优率达85﹪以上,专业教师综合考核测评效果优秀。专业教师实行了下企业顶岗实习制度,每个教师每两年平均下企业顶岗实习时间两个月以上,参加专业实践锻炼教师的比例为100%。全部教师都通过有关计算机等级证书的考试,全部能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和设施进行教学。

6、教科研能力。学校高度重视专业教师教科研能力的培养和发展,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围绕“厚基础、强技能、高素质”的人才培养模式,在教学中勇于探索,有针对性地开展教研活动,积极实施“模块教学”和“项目教学”的一体化教学模式,收到良好效果;我们也把考级考证作为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目标来进行实施,严格把好质量关,成绩显著。

本专业教师理论水平高,站在科技的前沿,主编或参编了1本教材,编写校本教材11本。 本专业教师对教学有深入研究,公开发表了专业教学论文4篇。

7、师资队伍建设。根据本专业的三年发展规划,本专业制定了师资队伍建设的三年规划,包括人才引进、新教师培养、教师培训、社会实践、继续教育等,目标任务明确。 明确了师资队伍建设的目标是建立一支专业水平高,熟悉新的汽车技术,了解企业对人才的知识和能力的要求,既能指导学生理论教学,又能进行实训实习指导的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学校制定了进修培训制度和教师顶岗实习的制度,保证师资队伍建设的有效开展。教师培训和继续教育措施得到贯彻落实,成效显著。

(二)实训设备

1、专业实训室配置。根据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的教学要求,我们相继建成了与专业教学相关的汽车发动机实训区 、汽车底盘实训区 、汽车电气实训区 、汽车电喷发动机实训区、汽车空调实训区、 汽车整车保养实训区、 汽车新技术实训区和汽车美容实训区等,完全满足专业教学与实训的需要,还能提供对外培训、技能考证和技能鉴定。我校实训室配置完善,室内布局合理;面积和主要实验、实训设备符合教育部重点建设专业设置标准的要求,并达到省内学校同类专业先进水平。学校非常重视实训室建设,每年都投入一定资金来更新与充实实训设备,较好地满足了本专业教学发展的需要。

2、设备总值。学校重视本专业教学设备的投入,现有专业教学设备总值达680万元,专业实训室60间,近期300万元国家扶持汽车教学设备设施亦将陆续投入我校汽车实训教学。学校根据汽车实训教学需求,逐年更新与市场接轨实训设备设施,以适合市场发展用人需求。

3、实验实训开出率 。本专业实训教学管理严格,理论结合实践进行一体化教学。学校根据本专业实验、实训大纲的要求,安排好学生的实验实训教学,本专业的专业课程在制订教学计划时,强化实践环节,保证实践教学不少于理论教学。每门课程都制订了相应的实训教学大纲,实验、实训开出率达100%。

(三)教学管理

1、教务管理。 教学计划事关专业培养目标的准确定位和教学质量的标准,是规范教学行为、配置教学资源、体现专业特色的主要依据。因此,我们在充分论证专业社会需求结构和专业培养目标的基础上,吸纳相关行业、企业专家和用人单位意见,制定出本专业教学计划,并通过严格执行教学计划来确保教学质量。

为此,我们建立了严格的教学计划实施的管理制度,课程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实习大纲、实习计划等教学文件齐全规范,管理手段先进。

2、教学质量监控。本专业根据学校《教学质量及监控管理办法》,和《教学常规检查管理制度》要求,实行严格、规范的常规管理,《科组教研活动记录手册》的项目设计科学、合理,填写规范完整,开学有工作计划,常规检查有小结、检查信息有反馈,期末工作有总结,有质量分析。对专业教师能力素质有综合测评,教学质量监控管理力度大、效果好。

3、实践教学管理。我校学生实践教学管理严格,有组织,有计划,有安排,有检查,考核有标准;每学期组织学生开展校内技能大赛,大赛项目与技能教学项目相结合,创造出学生学技能,赛技能的氛围,很好地促进了技能教学的开展。实验实训设备管理制度健全,设备帐、卡齐全,有使用记录;本专业学生的校外实习开展得很好,有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学生在第五、六学期在校外实习基地开展顶岗实习,形成了以就业为导向,以行业、企业为依托的校企合作的教育机制,并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

4、专业教研组管理。专业教研组每学期双周周三下午定期开展教研活动,有活动计划,有活动记录、有检查登记表、每学期有总结。每学期科组教师开展一次组内公开课,每年开展一次学校公开课,教师积极参加听课评课活动,每学期听课次数达到6节以上,各项教学管理资料齐全。

四、教学改革

1、专业建设

(1)培养目标明确、合理,对应岗位群清晰,课程设置合理,技能目标突出。

本专业的设置和建设有充分的社会调查和论证,经过两年多的市场调查,先后走访了湛江农垦集团、汽车维修行业以及粤西地区各城市的车管所,通过深入

的论证,获得现代社会需要大量汽修人才的信息,提出了体现职业教育特色的专业教学计划,有步骤,有目的地实施教学。本专业的设置和建设有充分的社会调查和论证,经过两年多的市场调查,先后走访了湛江农垦集团、汽车维修行业以及粤西地区各城市的车管所,通过深入的论证,获得现代社会需要大量汽修人才的信息,提出了体现职业教育特色的专业教学计划,有步骤,有目的地实施教学。

为实现培养目标,该专业课程设置既重视知识的学习,又重视能力的培养: ①加强学生三年在校期间的道德修养和体质锻炼,使之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强健的体魄。

②学习好文化基础知识,包括汽车机械基础、电工与电子技术、计算机应用基础、汽车专业英语等。

③掌握好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所必须的专业知识,包括:发动机构造与检修、底盘构造与检修、汽车电气设备与维修、汽车空调、电喷发动机构造与维修、汽车新技术等。

(2)加大社会参与专业建设力度,聘请专家指导和授课,成立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

该专业成立了由本校领导、企业专家和本专业骨干教师组成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该机构为我校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的课程设置、人才培养目标、教学计划、教学实施提供咨询与建议,根据社会需求和就业前景的分析,指导人才培养的模式、教材建设和综合素质的教育,保证教学质量。学校还聘请了四位来自企业的专业技术人员参与授课和对学生的实习实训进行指导,受到学生的欢迎和好评。

本专业的建设经过了充分的市场调研和分析论证,根据市场调研数据确定了合适的培养目标,对本专业的发展方向做出了准确的定位。本专业的培养方向是为粤西地区乃至珠三角地区的汽车4S 店、维修维护、保险勘察等相关用人机构提供具有高度责任感和良好汽车职业道德、熟悉国家有关汽车、交通和保险法律、法规,具有从事汽车检修、维护保养、勘察理赔等实际工作的能力,熟练运用基本办公软件、操作能力强的专业应用型人才。本专业的课程设置强调培养学生专业技能训练,实践教学课时有保障,专业建设有规划,专业教师业务水平高、动手能力强。

2、专业课程体系改革

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是一项经常性的工作。我们按照“实际、实用、实践”的原则,对专业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进行了一系列具有鲜明针对性的改革。开设有与企业需求同步的新课程,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已建立新的专业课程体系;组织全体专业教师积极探索先进教学模式、先进教学方法,组织模块教学、项目教学,逐步实施一体化教学,推广“理论教学+校内实训+校外实习”的教学模式;大力推广案例教学、互动型教学、多媒体教学方法的应用,积极进行教学手段的革新。

3、教学内容改革与教材建设

积极开展本专业课程教学内容改革,去掉一些理论性较强但实用性较差的课程,增加一些实操性课程,加大课程改革力度,突出学生必修内容教学,及时改革教材中的过时的教学内容。各位教师能够不断更新知识,将自己到企业顶岗实习所学到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等内容及时应用到教学中。近年来根据市场需求和我校学生的特点,积极组织教师编写适用于本专业的校本教材,现已用的校本教材有11本,筹划使用的校本教材有 4 本。我校的教材选用规范、合理、适用,各项管理制度齐全,保证了教材的科学选用。

五、质量效益

2006 ~ 2007 学年,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学历教育在校生总人数为390人;2007 ~ 2008 学年,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学历教育在校生总人数为498人。本专业近两年中职学历教育在校生合计总数为888人,平均人数为444人,达到每学年400人以上,符合A 级标准。

2、专业课成绩。在以就业为导向的理念引导下,学生非常重视专业课程的学习,把学到一技之长作为在校学习的主要目标,各班学习风气浓厚。近两年专业课程考核成绩合格率分别为92.1%和94.6%,少数考核不及格的学生经过补考后都达到及格。

3、专业技能证书。我校近两年在加强学生学历教育的同时,大力推进各项技能培训,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项专业技能鉴定及考证。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近两届毕业生专业技能证书获得情况统计如下:06 届毕业生总人数87人,获得相关技能证书的人数为81人,所占比例为93.1%;07届毕业生总人数90人,获得相关技能证书的人数为87人,所占比例96.7%。

4、就业率。随着学校发展,校领导特别重视就业指导工作,于2001年10月成立了的就业办公室,由主任二人,干事四人组成,主要职责是负责学校毕业生就业推荐工作。我校历年来重视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新生一入学就开设职业道德与职业规划课程,引导学生认识自我,做好自我职业生涯规划。每年定期招开职业规划讲座,就业指导讲座,帮助学生调整心态,恰当定位。以下为我校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近两届毕业生的就业情况:2006届毕业生总人数为87人,一次就业率为92% ;2007届毕业生总人数为90人,一次就业率为93% 。

5、对外培训。我校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每年面向社会及农垦系统,组织在职职工进行岗位培训和再就业培训。设有组织机构、有课程培训、有计划安排、有培训记录,培训效果良好。技能鉴定方面包括汽车维修工中级、汽车维修电工中级。2006 年技能鉴定培训人数为147人次,2007年技能鉴定培训人数为182人次,广受社会各界好评。

六、存在的问题与努力方向

我校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经过多年的建设,培养了大量的具备汽车专业基础知识,能够胜任大部分汽车行业基础工作的技术人才,在粤西地区企事业单位中发挥出积极作用。本专业在粤西地区当地有较大影响,已成为粤西地区设备设施最新、最齐全、最具有规模性的汽车教学实训基地。

尽管我们在专业建设、教学管理与教学改革、教学质量、师资队伍建设、实习与就业等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也毋庸讳言,在专业建设上还存在以下问题

亟待解决:

1、我校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师资力量较强,但是专业师资在教学科研方面的作用还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本专业还没有在广东省内有较大影响的名师。今后需要进一步加强教师培训和提高教师教科研水平,在教学改革方面加大工作力度,提升本专业教师在学科领域的地位,培养出省内有一定影响的专家。

2、学校还需要进一步规范教学管理,许多管理制度和管理措施需要加以落实。今后要进一步完善制度建设,按照《广东省中等职业学校教学管理规程》的要求规范管理。

3、学校还需要加大实训基地的建设投入,需要建设完全一体化的、模拟企业实际工作环境的实训基地,让学生在校内的实训基地中能获得实际工作的体验,以满足培养的学生零距离上岗的要求。

我们将以此次申报广东省重点专业为新的起点,发扬优点,改进不足,以评促改,以评促教,全面提升教学质量,将我校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建设成为让社会满意、让学生满意、让家长满意、让企业满意,在省内有良好声誉的专业,为汽车行业和地方经济的发展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第4篇:维修高级电工实训总结范文

【论文摘要】现代企业需求高级电气维修专业人才,传统的企业培养的模式已无法适应时代的发展,以能力为本位的高级电气维修工培养模式及其考核鉴定体系迫在眉睫。依据高级工等级标准,结合技能等级鉴定的方式和特点,考虑学员不同层次的特点,采用模块式教学方式,深受学员欢迎,同时也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应和经济效应。

电气维修专业与国家职业标准相对应的职业名称为维修电工,其职业定义为:从事机械设备和电气系统线路及器件等的安装、调试与维护、修理人员。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现代企业广泛使用的新技术、新工艺、新知识、新设备显然对从事维修工作高技能型人才的要求无论是从知识结构,还是从技术技能结构上都发生了变化,故传统的企业培养的模式已无法适应知识经济的需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建立以岗位需求为目标,以能力为本位的高级电气维修工培养模式及其考核鉴定体系迫在眉睫。

1职业技能鉴定考试只具有达标性

我国职业技能鉴定考试类似一把尺子,只具有达标性,是按照“标准参照考试”方式进行的,它是以某一个职业中某一个等级所需要的知识、技能、操作熟练程度和职业道德要求等作为标准,检查考生是否达到等级标准规定的要求。难度不是以考生通过率来确定,而是以要求的知识、技能量的特征(掌握多少、反应快慢等)和质的特征(复杂程度)来决定,对来自不同企业、具有不同工作经历、不同文化层次的人进行高级维修电工等级鉴定培训,使他们大都能达到高级维修电工等级鉴定标准,目前尚无统一培训模式,为提高培训质量、满足参训学员不同的要求,在高级电工培训教学中我们依据高级工等级标准,结合技能等级鉴定的方式和特点,考虑学员不同层次的特点,采用模块式教学方式,使培训教学能有章可依,参训学员能各取所需。WWw.133229.COm

2职业技能鉴定考试采用模块式

2.1模块化的由来

“模块”一词是外来词,其英文为module,模块化作为一种高技术时代的技术开发、设计思想,最初出现在信息技术领域。国际劳工组织在20世纪70年代开发出一种较为先进的培训模式——模块式教学(简称mes),在我国一般称之为“模块式教学法”,它是在深入分析每个职业(工种)和技能的基础上,严格按照工作标准(岗位规范),将教学大纲和教材开发成不同的教学模块,形成类似积木组合式的教学方式。培训目标明确:每个模块的学习都要以掌握必要的技能为目的,主要以胜任本职业的能力要求为目标,每个模块的课程设置,应在对职业岗位能力分析的基础上,根据培养的人应具有的知识、能力和素质,按需施教、学用一致,干什么学什么,尽量精简不必要的知识。

2.2高级维修电工职业技能鉴定培训四大模块教学

模块式教学将高级维修电工应掌握的应知、应会内容分成四大模块:基础模块、基本技能模块、行业技能模块、新技术应用模块,特别是新技术应用模块:高级维修电工要能利用可编程控制器(plc)、变频器对旧的拖动线路进行改造,利用编程软件进行编程设计,熟练运用计算机进行通信等知识,该模块以介绍新技术在电气控制方面的应用为目的,是培训的重点与难点。以可编程控制器为例:可编程控制器(简称plc)是以微处理器为基础,综合计算机技术,自动控制技术和通讯技术而展起来的一种新型工业控制装置,它将传统继电器控制技术和现代计算机信息处理两者的优点结合起来成为工业自动化领域中最重要,应用最多的控制设备,并已跃居工业生产自动化三大支柱(可编程控制器、机器人、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的首位。

现代工业控制普遍采用plc的必然性:在plc问世之前,继电器控制系统是针对各种控制要求而专门设计的;传统的继电器控制系统的控制电路要使用大量的控制电器,需要通过人工布线,组装来完成电路的连接,其通用性能差,只要控制要求改变,其控制接线就需进行改动。其二,单个继电器触点数目仅限于4~8对,若控盘线路较复杂,则需增加较多的中间继电器,时间继电器等器件,从而导致控制柜体积庞大,功能局限。其三,由于器件的老化,脱焊,触点的开闭导致的电弧烧蚀、接触不良等现象不可避免,控制系统的可靠性降低,导致维修工作耗资费时,若停产维修将会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

鉴于上述缺陷,现代工控采用plc控制也就自然而然,plc用软件代替大量的中间继电器和时间继电器,仅剩下与输入和输出有关的少量硬件,接线可减少继电器控制系统的1/10~1/100,因触点接触不良造成的故障也大为减少。plc优越的工控性能亦不再赘述。

2.3高级维电plc改造模块的针对性培训

职业技能鉴定考试虽分为应知、应会两大部分,但由于维修电工对理论要求较高的特殊性,尤其可从高级维修电工的应会考试可以看出,高级维修电工的技能并不是纯粹的操作,而突出的是理论指导实践。因此,为在有限的时间内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在对各模块教学时要用理论去分析解释实际中的问题,将理论与实际中的应用结合起来,组织学员对工作中的疑难问题、典型事例进行探讨,提高学员的理论分析问题的能力。模块中的课时,是考虑到参训学员有中级维修电工技能等级、有一定的工作经历并利用在职业余培训的特点计划的,大量的消化和练习将由学员自己完成,教学以讲授为主,指导练习、参观为辅,若有学员想对某一模块系统学习,可增加学时,参加专训班学习。

总之,高级维修电工职业技能鉴定培训内容模块化分类,有利于不同层次的学员选择学习项目,节约时间,节省培训成本;有利于教师的备课和器件的准备;将培训内容模块化并将模块中的内容公示,还有利于接受社会的监督。通过几批次的运行操作,该模块化教学方式利于提高学员的技能鉴定合格率,深受学员欢迎,同时也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应和经济效应。

参考文献:

[1]维修电工(初级、中级、高级).《职业技能鉴定教材》编审委员会,1998.10.

[2]庄建源.维修电工(国家职业资格三级高级)操作技能考试手册.石油大学出版社?,2001.1.

第5篇:维修高级电工实训总结范文

关键词:大检修;专业化;培训定位

作者简介:唐继跃(1959-),男,重庆人,重庆市电力公司教育培训中心,高级讲师;陈显坪(1957-),女,重庆人,重庆市电力公司教育培训中心,高级讲师。(重庆 400053)

中图分类号:G7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33-0004-02

为适应“三集五大”改革需要,培训中心现有的培训模式和培训设置,也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以达到现场生产岗位人员的培训需求,提高培训效率和质量。培训工作可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是保证电网安全可靠运行的重要手段之一。

一、大检修的建设背景

随着具有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建设步入快速发展期,国家电网也步入了超常规发展的历史阶段,电网检修工作任务更加繁重、质量要求更高,加上地质等灾害事件频发,严重影响了电网安全运行。

大检修是集约化检修的具体落实,为国网公司实现“两个转变”进行了有益的尝试。重庆电力公司大检修的目标:一是根据重庆地域特点和“一圈两翼”区域发展规划,全力打造以一个检修中心,两个分中心为基本构架的集约化检修体系。二是提高检修的能力。三是提升检修应急能力。四是深化“工厂化”专业检修工作,拓宽“工厂化”检修设备的范围。五是加大对综合状态优化检修的探索,实现最优检修。六是加强备品备件的集中管理力度,实行备品备件的统一存储、统一配送、统一使用,优化配置各类物资。

二、现有检修情况

电网检修公司成立前,各个供电局(供电公司)电网设备检修主要是自行承担,检修维护质量差异较大,大部分供电局(供电公司)没有对大型变电设备进行检修的能力,设备出了问题只能依靠厂家。长期如此造成供电局检修人员技术力量下降,厂家检修的定价权也越来越高,突发性应急处理能力较弱,加上目前电网设备技术更新换代较快,对高电压的大型设备检修环境的要求更加苛刻,各个供电局分散检修已不适应当前形势,而建设专业化的检修队伍是未来发展的必然方向。

三、大检修队伍的培训工作

培训中心过去承担了电力公司所属各供电局和控股公司检修人员的大量培训、职鉴和竞赛工作。生产现场的机构改革也需要培训教学工作有针对性的调整,根据目前检修队伍的变化情况笔者对生产现场人员结构的分类进行了探索。

1.大检修生产岗位人员分析

(1)专业化检修人员。专业化检修人员是指从事35千伏以上高压大型电器设备检修工作的人员,检修工作又可以细分为高压隔离开关安装检修,高压断路器(SF6)安装检修,变压器安装检修,电容器、互感器、电抗器等其他高压电器安装检修。

其主要任务是借助生产厂房大型机具设备,如电瓶牵引车、电动叉车、自平衡电动车、电动清扫车、卧式拉力试验机、工装台、高真空滤油机、油罐等设备完成高压大型电器设备解体、组装和调试,承担大型设备运输和安装工作。

(2)电网运行维护人员。运行维护人员是指从事110千伏以上变电站值班、一般性故障处理、控制保护等二次设备以及辅助设备运行维护的人员,这部分人员的综合技能性较强,能承担故障的应急处理。

(3)配电运行维护人员。配电运行维护人员是指从事110千伏及以下配电设备的检修及运行维护的人员,这部分人员既要驾驭设备的安全运行也要监督设备状态,对设备进行维护检修,其与其他专业化检修人员最大的区别是设备完全可以在现场进行检修。其使用的检修机具相对小巧灵活,主要以开关柜、隔离开关、断路器等设备为主。

2.检修培训的定位设想

(1)按时间结构分段实施培训。根据目前培训的设备和教师结构情况,培训中心要全面完成专业化的培训工作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如建设相应的培训基地,引进专业化人才。但从长期和近期来看可以分阶段侧重调整培训科目,如近期可以加强运行维护人员的培训,将原来专门从事变配电值班的运行人员,分阶段培训一些检修维护知识,以适应运维的要求。中期可以开发一些检修类的专项培训,如××型号隔离开关的检修,并结合国家电网《生产岗位人员职业能力培训规范》和《专业培训教材》的相应模块进行开发培训,以提升专业检修人员技能。长期来看,应在建设工厂化检修基地时适当增加培训技能训练功能,以使生产和培训相结合,可以更好地发挥工厂化基地的作用。

(2)按岗位职责分类实施培训。根据“三集五大”中“大检修”的要求,运行及检修专业的工作模式将发生较大改变,其岗位职责发生较大变化。一般来说,可以分为变电运维、检修试验、配电检修三大块。在传统的专业划分中,运行专业负责输变电设备的巡视监控、倒闸操作和事故处理。当发现设备缺陷的时候,根据缺陷的严重程度分类并报送到调度和设备检修部门,调度和检修专业按照维护周期,协调运行专业停运设备进行检修维护。检修专业的主要工作是对输变电设备进行定期小修预试、大修技改以及日常缺陷处理,从而保证输变电设备的正常运行。由于电网整体规模的不断扩大和人力资源成本的显著提高,电网检修模式将转变到以状态检修为基础,以设备全寿命、全周期管理为抓手的动态检修模式。因此,运维一体化人才培训是保证大检修模式成功运转的关键环节。为此,应以加快运行和检修人员适应岗位角色转换为目标,针对检修和运行专业的工作内容进行实际有效的培训,使检修人员能够掌握设备运行监控、巡视及操作等运行基本技能,使运行人员掌握设备的分类检修、试验项目等检修基本技能,最后达到技能等级能力Ⅰ级的目标。

(3)按电压等级分类实施培训。一是主要针对220千伏以上的专业化检修人员进行培训,其培训内容按工厂化检修基地的内涵,重点放在主体部分的更换、安装、调试以及试验的检修技能上,同时要加强标准化检修工艺水平方面的培训。二是对电网运行维护人员进行培训,其培训重点应放在变电站值班、一般性故障处理、控制保护等二次设备以及辅助设备的运行维护,提高该部分人员承担故障的应急处理能力。三是针对110千伏以下的配电运行维护人员进行培训,其培训内容不仅要涵盖一次(主变、电压互感器、电流互感器、避雷器)等设备日常维护、检修工作,如各开关类电机周期性更换油、结合停电进行电容器组卫生清洁、主变排油注氮日常维护等项目,还包括二次设备日常维护、简单消缺,如二次设备端子箱卫生清扫、二次系统防病毒软件安装升级、GPMS台帐维护、综自设备故障初步排查等项目,并重点进行现场危险点分析预控。同时,还要加强工作票规范填写,标准化作业,提高实际综合操作技能。

3.培训机构的整合设想

培训平台的合理设置是提高培训质量、增强培训实效的有效方法。“三集五大”体系的改革,即新的机构模式又对培训资源的整合提出要求,如何建立适应“五大”体系的培训平台是一个需要深入研究和探索的课题。

(1)师资队伍资源要具有共享性。为了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应充实培训一线教师队伍。作为培训中心的教师应能承担专业技术培训,事实表明只有能承担专业技术培训的教师才能有效的开发培训科目。在设置培训平台的专业划分时不应太细,这有利于资源的相互调动,特别是现阶段专业教师、设备和设施资源较少,一旦固化会出现忙闲不均,资源调配紧张等问题。比如变电检修专业教师很少,但其与配电检修结合紧密可以相互调节。

在师资配备上注重内部培养,“五大”体系建设是新事物,培训必将依靠我们的内在队伍,目前变革是从上至下的推动,不久的将来,变革必将是从下向上的完善,所以我们要有意识地在实践中培养和锻炼出满足“五大”体系要求的专家型人才队伍和专兼职教师队伍。让培训中心的专业教师投入到改革的实践中去,在课题研究中培养培训资源,为下一步的完善与发展积攒后劲。

(2)培训场地设置要具有一体性。“大检修”模式实施后,其培训场地设置应分设成两类,一类按工厂化检修基地方向发展,解决220千伏及以上设备的运维检修问题;另一类按变、配电运维一体化内涵设置,解决110千伏以下设备的变、配电运维检修问题。工厂化检修基地主要设有变压器检修车间、六氟化硫设备检修车间、隔离开关检修车间以及六氟化硫气体再生车间和试验大厅,可同时开展500千伏变压器、断路器和隔离开关的综合检修及修后试验。最好是集工厂化检修、试验、检定以及巡检作业等功能于一体。

(3)培训项目设置要具有针对性。一是培训项目开发、运行管理、培训教学实施应按培训科目设置独立完成,就如同现在的大检修应将运行维护包含在内,便于协调统筹安排。二是按照国家电网公司“大检修”体系建设的思路,对现有变电运维业务进行梳理分析,对重新组合扩大的班组、人员按新增加的变电站线路、配网区域不同,设备结构不同,技术标准不同进行培训。实现运行、检修专业(部门)由分离运行向“运维一体化”生产方式的转变,改变目前巡视人员仅进行现场巡视,而检修人员仅进行检修工作的模式,促进运维、检修人员相互培训融合,提高生产工作效率,满足“大检修”建设对运行及维护工作的要求。三是创新培训模式,加强专业化培训的针对性,提升培训效果。细分培训群体,制定有针对性的培训计划。针对不同对象的培训需要,分层次、分类别、分专业制定和落实培训计划,以岗位实际需求为培训导向,开展新标准、新要求、新流程培训。比如进行专题式培训,即针对“大检修”中某一个方面的热点或难点问题进行专题培训,增强培训的针对性。

(4)培训模块编制要具有菜单性。一是解决培训的时效性问题。大检修不仅要培训具有运行维护能力的复活性人才,也要注意培训更多的特殊技能专项人才,如起重搬运、焊接和SF6气体处理等,这就要求培训科目的开发应具有专项性与菜单性。对变电、配电检修人员进行运行知识和操作技能培训,对变电、配电运行人员进行检修知识和操作技能培训,以加快运行和检修人员适应岗位角色转换为目标,针对检修和运行专业的工作内容进行实际有效的培训,使检修人员能够掌握设备运行监控、巡视及操作等运行基本技能,使运行人员掌握设备的分类检修、试验项目等检修基本技能。二是解决培训的长效性问题。将课程开发建立在“五大”体系改革后大检修学员需求的基础上,根据变电、配电检修人员的不同要求,开发相应的岗位课程,对开发完善的培训模块进行编组并实行菜单选配,变电、配电检修人员根据菜单提供的专题,选择适合自身实际的培训课程,有针对性地参与培训。这样的培训更适应学员专业发展的自主性、个性化,为变电、配电检修人员自主学习和专业自主发展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提高了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总之,“三集五大”体系建设为培训提供了难得的历史使命,作为教培中心的培训师们,应紧紧围绕“三集五大”体系建设的核心任务建立起“大培训”体系,不断探索大检修运行体制中的培训模式,不断优化培训资源配置。

参考文献:

第6篇:维修高级电工实训总结范文

【关健词】技能鉴定;模块化;职业教育;社会效应

职业教育是以基本满足岗位需求为出发点的教育,是确定学生职场成功基础的教育,是社会发展中集中体现自身价值的教育。技能鉴定是架设在职业培训和岗位需求之间的一座桥粱,沟通了职业教育与用工需求的必然联系。

维修电工的职业定义为:从事机械设备和电气系统线路及器件等的安装、调试与维护的修理人员。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现代企业大量使用了新设备、新工艺、新技术、新知识,对从事维修工作的技术工人无论是从技能结构,还是从知识结构上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积极探索模块化教学改革与职业技能鉴定相结合,建立以用工需求为目标,以能力为本位的高级维修电工培养新的模式及其考核鉴定体系显得尤为重要。

一、职业技能鉴定考核的特点

职业技能鉴定考核形如一把尺子,仅具有达标性,是按照“标准参照考核”方式进行的,它是以某种职业中某种等级所需要的职业道德要求和知识、技能、操作熟练程度等作为标准,检验考生能否达到等级标准所规定的要求。难易程度度不是以考生通过率来决定,而是以要求的知识、技能量的特点(反应快慢、掌握多少等)和质的特点(繁杂程度)来决定,对来自不同单位、具有不同工作背景、不同文化基础的人进行高级维修电工鉴定培训,使他们大多数都能达到高级维修电工鉴定等级标准,国内目前暂无统一培训模式。为满足参训学员不同的要求,并提高培训质量,在高级电工培训教学中我们依据高级工标准要求,结合技能鉴定的形式和特征,考虑学生各种层次的特点,采用模块式教学组织形式,使培训教学能有章可循,以便使学生能各取所需。

二、职业技能鉴定与职业培训的联系

以职业技能鉴定要求开展模块化教学改革,摸索电工培训与职业技能鉴定结合的方案,具有较为明显的职业针对性、职业定向性和技术同步性,这就要求职业教育必须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与社会经济发展紧密联系,积极推进教育教学与社会服务、生产实践和技术推广的紧密结合,面向市场、面向社会办学。传统的职业院校教学体系与职业技能鉴定是有一定程度脱节的,在校学习的课程与实习内容不能满足获得职业的预期要求,专业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及教材选择与职业技能鉴定内容没有很好挂钩。因此,必须转变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观念,以职业技能鉴定要求开展教学改革,将技能鉴定工作与电工培训教学工作统筹考虑,将国家电工职业技能鉴定中的最新职业标准和考核大纲与课程建设和课程教学评价体系有机结合。参考企业生产实践中的基本要素,制定教学计划;根据企业生产实际模拟真实情景,制定教学任务,实现人才培养的无缝对接。

三、维修电工职业技能鉴定培训的模块化教学

1.模块化的由来

“模块”一词是外来词,其英文为Module,模块化作为一种高技术时代的设计思想和技术开发理念,最初出现在信息技术领域。国际劳工组织在20世纪70年代开发出一种比较先进的培训形式——模块式教学(简称MES),我国即称之为“模块式教学法”,它是在深入分析每个职业(工种)和技能的基础上,严格按照岗位规范(工作标准),将教学大纲和教材开发成多个不同的教学模块,形成类似组合积木式的教学形式。培养目标明确:每个模块的学习任务都以掌握必备的技能为目的,主要以胜任本职业的岗位能力要求为目标,每个模块的课程设置,应在对职业岗位能力认真分析的基础上,依据培养人才应具有的知识、能力和素养,按需施教、学用一致,干什么学什么,避免繁琐的理论推演,注重实用技术的指导练习。

2.高级维修电工典型四大模块教学

高级维修电工职业技能鉴定培训以培养学生实用技能为主线,以操作、安装、维修电工等职业岗位的技能需要为依据,以维修电工的职业资格标准为对照。模块式教学法根据应知、应会内容将高级维修电工应掌握的内容分成:基础模块、基本技能模块、行业技能模块、新技术应用模块四大模块,特别是新技术应用模块:高级维修电工要会利用可编程控制器(PLC)、变频器对继电接触器线路进行改造,学习利用编程软件和计算机进行编程、输入、调试、通信等知识。该模块主要以介绍新技术在电气自动控制方面的应用为目标,是培训的难点与重点。如可编程控制器(PLC)是以微处理器为基础,综合计算机技术、自动控制理论和通信技术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工业控制计算机,它将传统继电接触器控制技术和现代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的有机结合成为工业自动化领域中最重要、应用最多的控制设备,并已跃居工业电气自动化三大支柱(可编程控制器、机器人、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的之首。

从多年的工业生产实践中,也能看出当代工业控制普遍采用PLC的必然性。传统的继电接触器控制系统要使用很多控制电器,需要通过复杂的人工组装与布线,耗时耗力,且其通用性能也差,只要控制要求改变,就必须进行二次组装与布线。其二,每个继电器触点数目有限,若控盘线路比较复杂,则需增加很多中间继电器、时间继电器等元器件,从而导致控制盘功能局限且体积庞大。其三,由于器件自然老化、虚焊、脱焊,触点的开合导致的电弧烧灼、接触不良等现象在所难免,控制系统的可靠性随之降低,导致加大维修工作量,若停产维修将会带来生产效率的下降。

鉴于上述原因,有足够的理由说明在现代工业控制尤其是新设备上大量采用PLC控制。PLC结合软硬件代替大量的继电器,只剩下与输入、输出有关的少量硬件,接线可减少为继电接触器系统的1/10~1/100,因触点原因引起的故障影响降低到最小极限。

3.高级维修电工PLC改造模块的针对性培训

从高级维修电工的应会考核中可以看出,高级维修电工的技能并不是单纯的操作,它也强调了理论指导实践。因此,为了在有限时间内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在对各模块教学时要用理论指导实操中的问题,将理论与实训中的应用结合起来,组织学生对工作中的疑难问题、典型案例进行探讨,提高学生的理论分析能力。每个模块中的培训课时,是考虑到参训学生有中级维修电工基础、有一定的社会工作经历的特点计划的,很多消化、练习将由学生自己完成。教学中以讲授为主,参观考察、指导练习为辅,若有学生需要对某一模块系统学习,可考虑增加学时,有必要时开小课,既有普遍指导又有针对性个别辅导。

总之,将高级维修电工职业技能鉴定培训内容进行模块化分类,有利于不同基础的学生选择学习项目,节约培训成本和时间;有利于发挥各个辅导教师的特长,提高实训设备的利用率;将培训内容模块化并及时将内容公布,增加透明度,自觉接受群众监督,利于增强社会公信力。通过几年来的运行操作,该模块化教学方式下的学员技能鉴定合格率有很大提高,在提高本地区技术工人等级水平、优化工人知识能力结构方面的成效是显著的。

我们相信,继续坚持维修电工技能鉴定与模块化教学的有效结合,并伴随双证书制和就业准入制的大力推进,必将推动实训教学与职业技能鉴定在教学计划、培养方向、评价标准上的进一步统一,最终使职业教育与就业岗位之间实现“零距离”对接。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国发[2002)16号.

[2]于崇起,张华成.论高职教育“错位发展”战略及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实施[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06(2).

[3]职业技能鉴定教材》编审委员会.维修电工(初级、中级、高级)[M].1998.10.

[4]庄建源.维修电工(国家职业资格三级高级)操作技能考试手册[M].石油大学出版社,2001,1.

作者简介:

第7篇:维修高级电工实训总结范文

【关键词】五个对接 电子 课程体系

教育部在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指出,职业教育要实现五个对接:即专业与产业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为此,我们积极开展教改尝试,这里笔者将我校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专业(以下简称电子专业)在课程改革中的尝试和实际做法作简要介绍,以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1.以市场调研为基础 找准专业培养目标

为了更好地确立电子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构建与行业、企业人才需求和就业岗位相适应的课程体系、课程标准,我们在2011年下期组织了电子专业专业课教师开展了广泛的行业、企业调研。调研了海尔、格力、TCL 、四川凯越光电、柏狮光电以及当地多家家电维修店、四川职业学院、航空职业技术学院等16家大中型企业和单位。调查涉及电子电器制造、产业和维修、销售等领域。调查的对象有一线员工、毕业学生、班组长、车间主任、部门经理、人力资源部长、企业老总等,我们通过发放调查表、深入企业考察、与负责人和员工交谈等形式,了解企业对人才的需求状况、中职学生毕业后从事的职业岗位、企业对中职学生的知识、专业技能、职业素养等方面的要求及中职生今后的升迁途径,获得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为确立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专业课程设置、确定学科课程标准提提供了重要依据。我们通过对调查情况详细分析,并经过分类、归纳、总结,形成了电子专业的市场调研报告,确立了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本专业主要面向电子电器生产、销售和维修企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职业安全意识和踏实认真的工作态度,在产品生产、服务、经营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具有从事电子电器产品装配、检验、调试、维修能力的初、中级技能型人才,并为高一级学校输送人才。通过调研,专业培养目标更加切合中职学生实际、企业需求,更能体现人才成长的需要。

2.改革课程结构 创新育人模式

根据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文件精神,为更好地适应行业、企业对人才结构需求,根据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我们构建了"232"课程体系。即:就业教育与升学教育两条腿走路即"2";课程结构分为三类:公共基础课、专业技能课、企业实习课,并开设三个专门化方向"3";课程内容实现与双证书对接,即"2"。

我们将本专业的课程分为三大类型:

一类为公共基础课。包括语文、数学、英语、德育、体育、计算机、礼仪等,着重培养学生基本文化素养,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

一类为专业技能课。专业技能课采用基础平台加专业门化方向的课程结构: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专业开设电工技术基础与技能、电子技术基础与技能、单片机技术应用等基础平台课。开设三个专业门化方向,即:电子产品装配方向、家电维修方向和维修电工方向。专业技能课着重培养学生从事企业岗位的职业能力和转岗的能力。

第三类为企业实习课。我们将教育部规定的顶岗实习一年分散到各学期:第一学期军训一周、企业见习一周,着重培养学生国防意识、爱国爱党爱军队的思想品质、训练学生遵章守纪、一切行动听指挥、适应集体生活,增强对企业感性认识,了解企业、了解专业;第二学期末至第三学期初(主要利用寒暑假),学生到企业参加四个月企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精神、体验企业文化、企业管理、体会挣钱艰辛,通过实习还可挣回近三年学费,并让学生过一个有意义的假期;第四学期和第五学期,学生分别到企业专业对口实习两周,熟悉企业、熟悉工作岗位、增强专业技能;第六学期,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一学期,强化技能、实现学生到技术工人身份的转换,为就业打下坚实基础。

在三年中,各专业三类课程比例大体相当,文化基础课1154学时,专业技能课1220学时,实习课累计1320学时,各约占三分之一。调整后的课程结构既实现了教育部提出的中等职业教育学制三年,其中在企业顶岗实习累计一年的要求,也更加符合中职生从学生向技术工人转换的成长特点。

3.按企业要求设置课程,实现专业与产业的对接

学校与广东大东俊通、重庆海尔集团、格力电器、富士机电、四川凯越光电等多家企业和区域多家家电维修店签定了校企合作、定单培训协议。我们成立了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与联办企业共同制定专业培训计划,确定培训内容;企业定期接受实习学生;学校聘请工程师、技术员到校上课等。比如,去年春节以来,我校与海尔集团联合招收了四个"海尔班"共计200余人。我们按海尔集团的要求,调整了课程结构,融入了海尔文化、加强了维修电工、制冷设备原理与维修的学习等内容;学校聘请了海尔集团的工程师陈元等4人作为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专业的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和兼职教师;海尔集团从一年级开始每期安排企业工程师到校上课,并将根据教学进度,向学校提供海尔冰箱、空调、热水器等生产器件作为电子专业学生校内实习的实训设备设施和器材;还为联办班学生设置了奖学金。学校还多次组织召开了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会议,积极听取行业企业专家、工程师对专业建设、课程教学、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等方面建议和意见。去年4月份以来学校先后安排了10春、10秋电子班70余名学生到重庆海尔集团顶岗实习。在去年春节和今年暑假,学校安排了10秋、11春、11秋和三个年级的学生到大东俊通电子有限公司进行了为期四个月的短期实习,实习学生实习结束后再全部回校学习,挣回实习工资平均达8000余元。

4.构建"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实习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

以往的课程,重理论,轻实践,学科性质浓厚,理论、实践分割严重。为体现职业教育的特点,我们对传统学科课程进修了整合,将理论实践融为一体。我们将电子专业原来四门基础课课程《电工技术基础》、《电工技能》、《电子技术基础》、《电子技能》整合为两门课程《电工技术基础与技能》、《电子技术基础与技能》;将《电子测量》、《材料与元件》、《电子产品结构工艺》三门课程整合为一门课程《电子产品装配与调试》。为了进一步适应中职生学习特点,贯彻"教、学、做"合一的教学理念,我们从去年12月开始,组织教师编写"理、实一体化"教材,如《电工技术基础与技能训练》、《电子技术基础与技能训练》等,这些课程打破传统的陈述式性质的教材体系,克服重理论轻实践、重视知识的系统性轻应用性等缺点,按"做中学、做中教"的指导思想,先实践、后理论和先感性后理性的认知规律来组合教学内容,并将实践课融合到各章各节中,同时还配备了大量实物图片、教学课件、仿真软件等来加强直观性教学。目前,这些教材分别由高教社和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出版。

为了使教学过程更加贴近真实生产环境,我们以工作过程导向,组织专业教师、行业企业专家编写了技能实训项目教材如《电子产品装配与调试》、《维修电工》、《电视机原理与维修》、《电热电动器具原理与维修》等。还在全校推行项目教学法:学生每完成一个实训项目,都将制作一件可以看得见的产品或作品。这样,教学环境更加贴近真实生产环境,更有利于培养学生职业岗位意识、职业道德和职业职业素养。

5.改革课程内容,实现学历证书与职业标准的衔接

为了实现学历证书与职业标准的对接,我们积极推行"双证书"制度,并改革专业各学科课程内容。为了让学生既能获得毕业证,又能考取职业技能等级证,我们在课程上加强了与职业工种的对接:如《电工技术基础与技能》、《维修电工》对接维修电工初、中级工;《电子技术基础与技能》、《电子CAD》、《电子产品装配与调试》对接无线电装接工初、中级;《电热电动器具原理与维修》、《电视机原理与维修》、《制冷设备原理与维修》对接家用电器维修工及制冷设备维修工初、中级。这样,电子专业学生就可以考取无线电装接工、维修电工、家用电器维修工或制冷设备维修工等工种等初、中级技能等级证书。同时在课程标准的设置上参照各工种应知应会标准确定科长目标和教学内容。教师们按照初级工、中级工的应知应会标准开展教学,使教学做到有的放矢。从二年级开始,我们每期开展一次职业技能鉴定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考试,这样至毕业时,绝大多数学生均可考取1-2各工种的技能等级证书,专业双证制比例达97%以上。我校电子专业课程设置与职业技能鉴定工作的关系如下:

6.探索中高职衔接机制,构建人才成长立交桥

以前的中职教育,过分强调就业教育,把中职教育办成了终极教育,导致学生无希望、没追求,不利于学生的成长和终身发展,也使得职业教育越来越缺乏吸引力。为了打通人才成长的立交桥,我们一方面提出了向高一级学校输送人才的专业培养目标,把学生在校时间由原来的四学期调整为五学期,第六学期一部分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一部分留下继续学习参加高职对口单招考试或对口升学考试;另一方面调整课程结构,在专业课程设置中加入了高职对口升学课程。比如,电子专业开设的《电工技术基础与技能》、《电子技术基础与技能》、《单片机及应用》是目前四川省高职对口升学必考内容。第三是积极探索中高职的衔接机制,今年我们与四川职业技术学院等高职院校建立了中高职衔接试点班:与高职教师一起研究研究了试点班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确定了哪些知识技能在中职阶段上,哪些知识技能在高职上;还与高职学校的老师一起编写中高职衔接课程大纲和衔接教材;学生的学习成绩每期上报高职院校;按计划定期聘请高职院校教师到学校上课等。目前,电子专业学生基本形成了就业班、对口升学班、中高职衔接试点班各占三分之一的格局。

近两年的课程改革带来了丰硕成果。2012年电子近200多学生毕业,其中升学本科院校22人、职业技术学院45人,其余学生全部推荐到大、中型企业工作,一次就业率大95%以上,对口就业达70%。2013年参加全市中职生技能竞赛,学校获团体一等奖;电子专业被省教厅推荐代表四川参加全国中职生电器设备安装与维修工作技能竞赛。通过行的课程改革,教师乐教、学生乐学、教材易懂、易学,学风、教风空前浓厚,也有力推动了整个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

第8篇:维修高级电工实训总结范文

国网湖南检修公司拥有在职正式员工920名,公司运维人员中,一半以上为检修转岗人员,80%的人员具备一年以上的检修经历,运维一体化工作的深入开展具备了天然的人员优势。其中一部分人员在检修分部担任过一、二次专业工作负责人。公司在省公司的直接指导下,先行先试,总结提炼出了一套符合公司实际的运维一体工作体系和配套机制。

实施运维一体的保障措施

以激励机制为运维一体化工作提供引力

一是公司在职代会上推进、强化方案,大规模实施“运维一体”培训工程。二是建立运维岗位人才激励机制,切实提高运维人员的积极性。三是健全、完善公司二级运维单位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将员工薪酬工资总额按比例纳入绩效分配范围,重点突出对运维一体化难点工作有效开展的奖励,对倒闸操作、C/D类检修项目单独进行绩效核算,拉开分配差距,正确引导员工。以上举措,促使一大批检修人员迅速达到多层级的运检双能水平和运维实战技能,使运维一体化推进模式由传统的“班组运维一体”向“人员能力运检双能”的实质转变,实现了运维能力由“单一班组”向“个人一体”的本质转变。

以强化培训着力培养“运检双能”人才队伍

一是完善培训机制。实行运维培训“四个一”,即一人一规划,一人一导师,一月一考评,一季一定级。编制了《运维人员能力规范》、《运维人员成长规划》、《运维一体化技能培训教材》,通过月度考评成绩,季度进行绩效系数调整,促进全员强化学习,提升素质;二是创新培训模式。坚持开展“少量多批、轮岗轮训”双向换岗,分批实施工程委托培养模式,安排原运行人员脱产1-3个月参与大型改扩建作业;强化实操,实战代训,新学员毕业后从事检修工作再学运行,全部检修人员均通过运行仿真培训,并全部取得网省调调度资格证考试。开展班组技术骨干交叉互学,结对帮扶;开展常规业务培训目标的常题常学;开展快餐式专题专学,重点解决个人短板;结合设备异常、缺陷隐患、应急处置等疑难杂症的分析与处置开展难题特学。

以创建“运维一体创新工作室”加强专业引领

为有效推进运维一体化工作,2012年公司创建了“运维一体化创新工作室”,工作室由公司运检部主任担任组长,以公司变电运维专业为依托,整合原检修、运行专业资源,组建运维专家团队和执行团队。工作室定期举办“运维一体工作推进会”、“运维一体化工作评估会”等专题会议,全面进行管理诊断、效能评估、督促执行、指导纠偏。在工作室的引领组织下,“运维一体化”科研攻关项目成果得到了深入推广应用,在工作推进过程中起到了领头羊的作用。

运维一体成效显著

应急处置更高效

(1)应急处置能力大幅度提高。

一是现场运维工作合理分工,现场运维人员按专业搭配适当。现场运维班组由原运行和检修人员搭配组建,确保变电站全天候有一、二次检修工作负责人。二是硬件配置到位:应急车辆随时待命,各站配备应急工器具和必要配件;三是组建决策智囊团:根据人员专业特长,组建运维工作智囊团,将名单和联系方式下发各班组,要求智囊团成员24小时接受咨询和应急处理安排。

(2)应急处置速度大大提高。

实施运维一体后,在倒闸操作过程中出现的异常,现场运维人员在第一时间就能进行判断处理,确保倒闸操作的连续性,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和应急处理的速度。

运维质量更优质

实施运维一体后,由于专业化巡视持续开展及运维人员对设备的分析、处理能力的提升,变电站设备管理水平明显提高,运维水平迈上新台阶。

日常管理更精益

坚持精益管理四关键“策划超前、执行规范、异常综核、过程留痕”,按日组织生产和策划工作,强化分部内部运维管理同业对标,将运维设备主人制执行情况纳入绩效管理。严格细化专业化巡检和日常巡视标准并落实,运维一体化班组开展的隐患排查治理工作更加彻底,设备状态评价工作更为全面、准确、及时,为变电站设备资产全寿命管理奠定了基础。

人力资源更优化

(1)减人增效成效明显。

第9篇:维修高级电工实训总结范文

目前,检修公司共计拥有变电运行、变电检修人员320人,有人值班750千伏变电站12座,每站配置15人左右,目前实行“两班倒”制度。在“十三五”期间,新疆电网面临持续跨越式发展,其超、特高压变电(换流)站将激增至17座,由于发展周期过短,公司运维人员数量、素质将出现阶段性不足,传承以往的运维模式不能有效缓解人员结构性短缺问题。

二、优化人员配置,缓解结构性短缺

随着新疆电力公司“大运行”体制改革的逐步推进,变电站监控业务将划转至省公司监控中心统一管理,检修公司将结合责任分工,对变电站值班人员进行适当缩减,推行变电站少人值守制度,优化人员配置,按照每站配置9人左右,实行“三班倒”制度,用工精简率40%。不断将一些工作能力强、业务技能精、愿意为企业奉献的人员调配至新、改建变电站,并以变电站为培训主阵地,开展员工技能培训,快速提升全员业务素质,使公司人员结构性短缺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有效缓解。

三、提高设备操作管理水平

根据新疆超、特高压电网发展规划,“十三五”期间,新疆乌鲁木齐、哈密、南疆地区电网将出现“井喷式”发展,新改建变电站较多,其中以乌鲁木齐城郊为例,将初步形成以750千伏乌北、乌西、乌东变电站为主的电力设备密集区域,考虑到推行变电站少人值守对变电操作带来的影响,建议公司以乌鲁木齐、哈密地区为试点,采取“试点先行,逐步推广”的工作思路,抽调各变电站业务精英和骨干力量,组建属地化变电操作队伍,区域化、系统化、专业化变电站操作队伍和流程,并对相应人员的岗位职责、薪酬管理作出适当调整,不断提升公司人员利用率及变电站操作安全系数。

四、“一体化”变电设备运维

按照国家电网公司“大检修”体系建设思路,对现有750千伏变电运维业务进行梳理分析,将原本需运行专业和检修专业双方配合的简易、低效作业划归单方全程负责,提倡变电站开展设备C、D类检修、带电检测等一些小型检修项目,推行变电设备运维一体化管理,通过生产管理职责的适当调整,减少检修与变电交叉、重叠工作,有效提高生产效率。

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推动变电运维一体化工作应重点做好以下几点。第一,联合公司运维检修部、运行及检修中心编制深化推进变电运维一体化的工作方案和实施细则,开展班组承载力分析,合理调整变电运维人员业务范围,避免在推行变电站少人值守和运维一体化过程中产生部门分歧。第二,制定培训计划,开展检修、运行人员轮岗培训、专题培训及换岗交叉业务培训,促进变电运行与检修专业的融合。第三,健全激励保障机制,建立“一专多能”人才晋升机制,加快培养满足“大检修”要求的专家型人才队伍,积极与人力资源部沟通,根据运维人员岗位职责的变动和工种技能增加情况,相应调整运维人员薪酬水平。第四,搭建生产技能人员成长平台,为新入职运维人员规划人才培养计划,快速提升运维人员数量及整体素质,为“大检修”体系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

五、变电检修人力资源配置模式建议

(一)以工厂化检修为平台,深入开展“1+n+N”运维模式应用

目前,新疆超、特高压电网的发展特点是“点多、线长、面广”,建议在人员、物资、设备等方面具备条件时,通过不断建设或完善电网设备检修、试验、检测设施和装置,形成以乌鲁木齐为核心、辐射全疆的电网设备B级工厂化检修基地,并逐步推广“1+n+N”的运维模式,即“中心基地+区域基地+运维点”模式,不同区域基地、运维点的人员可以相对固定,也可以实行“定期轮换”,通过人员的合理调配,快速提高公司检修工作水平和作业效率,主动适应新疆超、特高压电网的高速发展工作需要。同时,检修人员数量得到有效控制,总体节约了成本。

针对新疆电网发展现状,建议公司工厂化检修体制建设在总体思路上以“返厂检修、现场搭建检修环境与建设B级检修基地三种方法相结合”方式进行,通过完善的体制建设,不断克服人员检修能力薄弱环节,有效提高公司综合检修水平。在推进“1+n+N”的运维模式的过程中,建议公司率先在变电站相对集中的乌鲁木齐设置B级检修基地,并逐步拓展到东疆、南疆及北疆地区,以点带面,形成区域化、系统化的管理体制。对于“唯一”变电站地区,可设立小型、轮守检修基地,并按区域划分由大型检修基地统筹兼顾,合理调配人力资源,确保检修工作高质、高效开展。

(二)深化B级检修基地建设

筹建B级工厂化检修基地精英检修队伍,主动承揽全疆220、110千伏变电装置代维业务,在持续推进B级检修基地建设的基础上,不断深入开展220(110)千伏变电设备大型、专业化水平要求较高的技改、大修工作及变压器、断路器、GIS设备的A、B类检修、技术改造及故障抢修,提高检修队伍人员素质,打造检修公司运维品牌,为拓展业务范围奠定坚实人员基础,为企业谋求更大发展。

六、结论

通过对检修公司运维新模式的探究,打造检修公司运维品牌,为拓展业务范围奠定坚实人员基础,为企业谋求更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