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农民收入调查范文

农民收入调查精选(九篇)

农民收入调查

第1篇:农民收入调查范文

一、调查标准时间

年末资料的调查时点为*年12月31日。

年度资料的调查时期为*年1月1日至*年12月31日。

二、调查对象

本次调查的对象是*年底具有*区农业户籍的家庭户,调查以户为单位进行,按户籍所在地原则进行登记。既包括居住在行政村范围内的农业户籍家庭户,也包括居住在行政村以外的城镇地域的农业户籍家庭户(家庭户指自然户,以全国第二次农业普查界定的家庭户为准)。

具体对象:农业户籍家庭户中的全部人口(包括户籍人口和居住人口)。

三、抽样方法和样本量

本次调查,将根据*年底具有*区农业户籍的家庭户,按照等距抽样的方法,抽取20%的样本进行调查。各镇、龙柏街道、*工业区的调查样本由区统计局统一抽取并下发。

四、调查项目

(一)《*区农民收入情况调查表》

1、按户填报的项目:

户编号、本户户籍人口数、本户农业户籍人口数、家庭可支配总收入、工资性收入、家庭经营性收入、财产性收入、转移性收入等。

2、按人填报的项目:

姓名、年龄、性别、学历、居住地、户籍地、工作地、个人可支配收入、全年工资性收入、经营性收入、转移性收入等。

(二)《*区行政村各类补贴费用支出表》(村表)

具体填报内容:本村的基本情况、本村各类补贴费用支出情况、问卷调查等。

五、调查的组织实施

(一)组织方式。本次调查由区统计局负责组织实施。各镇、龙柏街道、*工业区具体协调和负责辖区内的调查工作。

(二)工作机构和人员。此次抽样调查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各镇、龙柏街道、*工业区要根据各自的工作量建立相应的工作机构,并切实做好调查工作人员的选调。原则上每个生产队配备1名调查员,每个村配备1—2名调查指导员。

(三)经费保障。开展调查所需的经费,由各级财政分级负担,并按时拨付、确保到位、统一管理、专款专用。

六、实施步骤

本次抽样调查是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的延续部分,为切实做好相关工作,结合基层的实际情况,具体实施步骤如下:

(一)前期各项准备(*年12月—*年1月)

1、制定抽样调查方案、设计调查报表。

2、梳理样本框。在对第二次农业普查有关资料进行整理的基础上,以农业普查中的农业户籍家庭户为基础数据,剔除*年中全户转居的户数,形成此次抽样调查的样本框,按要求进行抽样。

3、印制调查表和调查方案,反馈抽中调查户的农业普查个人信息资料。

4、召开会议,动员布置抽样调查工作。

5、实施调查的宣传动员。

(二)组织实施调查(*年2月—3月)

1、落实抽样调查人员。

2、进行区级业务培训。

3、做好上门登记、复核、编码等工作。

4、做好数据录入程序的培训与数据处理工作。

5、进行数据的核实与汇总上报。

第2篇:农民收入调查范文

=月=日至==日,我到XX村驻点,认真开展“七个一”活动。在此期间,我进农家门,听农家言,知农家情,与农户同吃、同住、同劳动。重点对XX村==户农民的生产和收入现状进行了问卷调查和抽查。目前,农民最盼的是增收致富,最缺的是科学技术和生产资金,最怕的是假种子、假农药、假化肥和自然灾害,最怨的是加重负担。现将有关调查情况综合反映如下:一、关于XX村农民收入的基本情况

XX村滨临长江,有===户农家,总人口====人,总劳力为===人,旱地面积====亩,全村以种植业为主,主要品种有玉米、黄豆、棉花、辣椒、梨子。全村去年人均纯收入====元,其中人均纯收入====—====元之间的户数为==户;====—====元之间的户数为==户;====—====元之间的户数为===户;====元以下的户数为===户。

在调查的==户农民中,人口总数为==人,去年人均纯收入为====.=元。总劳力数为==人,其中务农劳力为==人,占==,常年务工劳力为=人,占==;在校学生为==人;老人为=人。人均纯收入====—====元之间的户数为=户;====—====元之间的户数为=户;====元以下的户数为=户。

从调查的情况看,XX村农民收入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农民收入水平低。==户农民的人均纯收入只有====.=元。如果除去日常生活、小孩读书、生病就医费用,加上婚丧嫁娶等人情世故,农户所剩无几,甚至入不敷出。大咀乡长江村一农户去年家庭纯收入====元,仅用于=个孩子读书的费用就得====元,占家庭纯收入的==

=、农民增收渠道变窄,难度加大。XX村大部分农户收入的主要来源仍然是传统的粮、棉、油等产品,卖难问题时有发生;区直企业下岗职工的增加影响了农户通过劳务输出获取现金收入的出路;乡村大部分企业经营亏损甚至关闭也制约了农户收入的增加。

=、农户货币收入比重低。在调查的==户农民中,人均纯收入====元以下的农民,其卖不掉的农产品占了其收入的==—==,即使全部卖掉,也是亏本贱卖。部分农民收入中以实物为主,货币收入相对较少。为了生产和生活,部分农民常将农产品换取部分生产资料和必需的生活用品。

=、农户收入不平衡。少数农户的高收入掩盖了不少农户收入下降的真相。长江村一农户年均纯收入万余元,而在同村的有些农户已到赊米、赊油度日的地步。

二、制约农户增收的原因

农业属于弱质产业,加上现阶段商品率低,部分农产品价格下滑,农户增产不增收。从调查的情况看,制约农户增收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结构调整滞后。受市场信息、自身素质等因素影响,许多农民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难以适应,对种植、养殖产品的取舍只能盲从于市场短期的价格波动,不能科学地、准确地判断市场规律,“村看村、户看户”的生产经营现象,导致一哄而上——恶性竞争——收入减少——纷纷下马,造成农业结构调整的盲目和滞后,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农民收入的增长,许多农民因此发出“谁能告诉我,到底种什么?”的无奈叹息。

=、商品流通不畅。近年来,农产品供求关系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价格大幅下滑,农民收入下降。被迫闯市场的农民一年四季忙种忙收,顾了田里这一头,顾不了市场那一头。农产品大多以乡村为单位组织销售,每到上市盛期,各单位各自为阵,四面出击,不断增加了费用,而且易使区内产品聚集到同一地方,相互杀价,造成内耗,一些农户只好忍痛低价甚至亏本倾销,满载而去,负债而归。

=、科技含量偏低。在==户农民中,大多为初中、小学毕业,文化素质偏低,有的年龄偏大,观念偏旧,对科技成果接受慢,对市场信息捕捉不准,粗放经营,产品档次低,收入增长受到很大制约。

=、农业投入不足。XX村以旱地为主,现有的农田水利设施适于统一抗旱排涝,实行家庭承包经营后,农户自主经营,耕作粗放,农作物不再连片种植,原有的漫灌方式已不适应。由于投入不足,导致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科技推广的严重滞后,制约了农业结构调整,农业抗灾能力差,农户增产增收缺乏保障。

=、增收难度加大。一是农产品价格持续低迷,而提价的空间和可能均已很小。二是工农业产品的剪刀差依然存在,尤其是农业生产资料价格高,且有假冒伪劣产品,导致农业比较效益下降,农民利益流失,收入下降。三是由于经济大环境的影响,农民外出务工、从事第三产业等获取收入的渠道变窄。四是农户欠款的数额和户数在不断扩大。

=、自然灾害频发。农业仍然是一个弱质产业,“靠天吃饭”的局面仍未根本改变,自然条件对农业生产仍起着决定性作用,风调雨顺即丰年,天旱雨涝就减产,对农民收入增减的影响不言而喻。大咀乡长江村连续五年四灾,旱、涝、虫交替,灾害频发,经常造成农作物大面积减收甚至绝收,给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带来严重影响。

三、增加农民收入的对策

从调查的情况看,促进农民增收的途径主要有:

=、强化农业基础地位。要大力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利用各种渠道加大对农业的投入,重点解决连片干旱、渍涝问题,增强农业防灾抗灾能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调优产业结构。农业结构调整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忌一哄而上,要热中有冷;忌一成不变,要勤于调整;忌一触即溃,要“把根留住”;忌一盘散沙,要形成“拳头”。

=、健全市场体系。一是尽快筹建大型农产品集散地,满足农产品流通的需要。二是要健全服务体系,按照“以区级为引导,以乡村为主体,以民间为补充”的发展思路,通过建立中介组织、组织营销队伍、完善信息网络、强化科技指导等,为农民产前提供种什么最好的信息,产中联系好销售渠道,不能让农民一家一户闯市场,为农业产、供、销提供全 方位服务,以保证农产品价值和农民收入顺利实现。三要切实整顿农资市场,严厉打击假种子、假农药、假化肥等农业生产资料的坑农害农行为,真正保护农民利益。四是要积极探索“订单农业”、“合同农业”的新路子,做到让农民只思生产,不愁销路。

=、实施科技兴农。要通过多种形式如电视讲座、农民夜校、田间指导等,大力推行农科教结合,逐步提高农民科技素质,从而增加农业科技含量,向科技进步要收入。

第3篇:农民收入调查范文

1、工资性收入增幅放缓。2010年一季度,邹平县农民工资性收入人均844元,同比增加96元,增长12.7%,增幅回落4.6个百分点,农民工资性收入增长的幅度减缓。其中:外出打工收入人均仅增加3元,增长1.9%。通过农户记帐资料结合农民工检测调查,以及深入走访调查户得知,增幅减缓的主要原因:一是部分外出务工人员返乡从事了其他行业,例如:尹家调查点的大部分女劳动力,有着去淄博周村纺织厂打工的习惯,受金融危机的影响,企业效益下降工资降低,返乡农民工有的从事服装生意、有的从事人寿保险,还有的直接在家从事家务;二是县域内的几个大型的企业集团,延长了春节假期的时间,工人的生产时间减少,收入也就随之下降。因此,金融危机是直接导致农民工收入下降的最根本原因。

2、一产业现金收支有较大增长。调查数据表明一季度,农民从第一产业得到的现金收入1111元,较去年同期增加132元,增长13.5%。增长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春节期间,农户用于生活消费的开支与春耕备播的支出加大,促使农民出售农产品的数量增加,小麦、玉米、棉花等主要农产品的出售量,分别比去年同期人均增加44.7公斤、31.7公斤、3.1公斤,增长107.4%、36.9%、31.4%;虽然价格比去年同期下降了1.9%、15.4%、24.9%;但是,由于出售数量的绝对增长,还是拉动了农民一产现金收入的增加。同时,农户用于农业生产支出人均达到433元,同比增加88元,增长25.3%,由于农业各种生产资料价格的上涨,拉动了增幅比上年增加7.7个百分点,从增长幅度对比分析,基本实现了收支同步增加,支出增长过快、符合当前全县农业发展的大趋势。

3、农户家庭产业结构调整,导致二产业现金收入大幅度下滑。随着金融危机对企业影响面的不断扩大,导致了家庭小型企业惨淡经营、举步维艰的局面。从深入基层调查了解得知,全县110个调查户中,有1户常年经销木材、1户从事面粉加工的工商户,因为今年经济效益急剧下滑的原因,转行出去打工或者从事了三产行业。调查资料表明一季度,家庭经营第二产业的现金收入人均212元,较去年同期的252元,下降了40元,减少15.9%,增幅较去年同期回落3.7个百分点,是近几年来减少幅度最大的时期,与全县的工业发展大趋势相符合。

4、三产业受二产业的影响,首次出现下降。一季度,由于受全县工业生产严重下滑形势的影响,三产业的增长历年来首次出现了收入下降局面。调查数据表明,前三个月,农民人均三产业收入达到181元,较去年同期的209元,下降了28元,减幅13.6%。减少的主要原因:一是受工业发展不景气的影响,企业物流效益下降,导致了交通运输邮电业人均收入下降39元,减幅31.8%;二是企业的效益降低,工人的工资收入减少,大量外地务工人员回乡,影响了批零贸易餐饮业人均减少10元,减幅29.6%。此外,个别三产经营农户的转行也是导致收入下降的原因之一。

5、非生产性收入大幅度提高,带动农民现金收入增加。近几年,农户从占有财产带来的收益不断增加,尤其是出让土地带来的各种补偿,随着粮食价格的上涨而增加;其次,由于农户在外人口的独立生活,农村人口的逐步老龄化,离退休、养老金、赡养费等标准提高,拉动了农民转移性收入的逐年增长。调查资料显示:邹平县一季度人均财产性收入达到244元,较去年同期增加93元,增长61.9%,导致本季度增长幅度过大的主要原因是,后芽村调查点的大部分农户,2010年下半年,耕地被企业占用,春节前企业按照吨粮,结合当时的市场粮食价格把补偿及时兑现给农户,带来了人均土地征用补偿收入达到224元,增加93元,增长71.3%;人均转移性收入达到122元,较去年同期增加35元,增长39.7%,主要是退休金与农村赡养费增长的拉动。同时需要说明的是,失地农户的收入要大大高于农业户,一方面是打工人数多,打工收入高;二是从事二三产业的户数多,收入高;三是没有农业收入也没有农业投入,但是非农业的收入高,尤其是财产性收入高。

第4篇:农民收入调查范文

——__镇20__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调查报告

按照市郊区工委、郊区工作办公室“关于在三镇开展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情况调查的通知”精神,我镇选择调查户128户,调查人数476人,镇党委、镇政府有计划地深入调查,多方征集意见、认真的归纳整理,现将调查结果汇报如下:

20__年我镇农民收入出现喜人景象:人均纯收入预计可达到4944.3元,较20__年4002元增长942.3元,涨幅为23.55%。从速度看,20__年农民人均收入增长速度实现了近五年来的飞跃。

__镇近五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表

时间

20__年

20__年

20__年

20__年

20__年

纯收入

3361

3514

3656

4002

4944.3

增长()

5.26

4.55

3.88

9.46

23.5

从构成看,20__年我镇农民人均纯收入结构更趋科学,农业作为农民收入主要来源占人均纯收入的67.3%,第二产业占1.4%,第三产业占31.3%,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已取得初步成效,二、三产业工资性收入快速增长,特别是三产业收入的快速增长对我镇农民收入的可持续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20__年我镇农民收入增长特点

20__年影响我镇农民增收的重大因素有四个:一是农产品及农副产品价格趋于平稳,洋葱种植喜获丰收;二是农业生产风调雨顺,自然灾害较少;三是招商引资龙头企业的逐步壮大对我镇农业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四是投资力度的加大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动力。受以上因素影响,20__年我镇农民增收呈现新的特点:

(一)农业生产经营收入增速继续回升。20__年农民从事农业经营得到纯收入3325元,占全年纯收入的67.3。农业生产经营收入的增加主要原因:一是以及郊区工委提出的打造“五大品牌”,建设“五个专业村”,实施“双千元田”、“万元院田院园室”的农业结构调整措施,充分发挥制种基础优势,继续压缩以制种玉米为代表的低经济附加值产品,大力引进以花卉、番茄等高效益制种品种和以洋葱、脱毒土豆、四季豆、优质西甜瓜、温室蔬菜、大田精细蔬菜等高经济附加值产品。特别是要在洋葱的种植上下功夫,扩大洋葱种植面积,加强技术支持和科学管理。今年全镇玉米制种面积较去年减少1153.5亩,洋葱、土豆等蔬菜种植面积增加1551.5亩,仅此一项预计可增加农民人均收入210元。二是积极发展生态林建设和林业经济,加大高接换优力度,引进推广市场效益好的优质林果品种11个,扩大冯家沟村育苗基地,发展高新日光温室林果种植,林果业产值稳中有增。三是坚持实施“以畜强镇”的战略,大力扶持畜牧业的发展,促进了牧业收入快速增加。四是加大日光温室建设力度,正确引导,提高温室种植效益。全镇现有日光温室1600多座,占地面积1980亩,户均0.78座,每年向城市提供淡季蔬菜3500吨,农民仅从淡季蔬菜中获得的收入达1000元以上。五是拓宽农作物的销售渠道,在制种业上,选择有信誉及较高科技保证的种子公司,加强协作,共谋发展,上档次,增效益。全镇今年共落实订单作物面积13000亩,订单收购价格较同类地区更为优惠,有力的拉动了我镇农民纯收入的增加。

(二)农民二三产业生产经营性收入显著增加。20__年农民从事二三产业生产经营获得纯收入人均分别为69元、1549元,占农民纯收入的比重为1.4%、31.3,与上年相比有显著增加,增加的主要原因是由于龙头企业带动作用,有效的促进了第二产业的发展。从事三产业生产经营获得纯收入人均1549元,占农民纯收入的比重由20__年的12.75上升为31.3%,主要原因:一是由于旅游业的兴起,发展休闲度假的农户迅速增加,今年我镇新建河口度假村阿拉善蒙古族风情园景点一处,全镇蒙古包总数达41座,旅游收入大幅提高。二是由于工业企业工资普遍增长,农民收入显著增加;三是外出务工人员继续增加,乡镇企业数达245家,从业人员1209人,工资性收入成为人均纯收入增加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农民收入来源呈现多元化特点,财产性收入、转移性收入与农民收入保持同步增长态势,今年全镇2301户,人均获得粮食直补和退耕还林还草款89.8元,这也是农民人均纯收入大幅度增长的原因之一。

二、20__年农民收入来源构成分析

随着我镇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城乡一体化建设、农村税费改革等战略措施的推进,有效的促进了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增长。20__年农民收入增加的构成与上年相比发生显著变化,但结构的基本变化趋势没有改变。

__镇农民人均纯收入构成表

项目

纯收入(元)

所占比重(%)

农民人均纯收入

4944

100

第一产业

3325

67.3

1、种植业收入

226

9

45.9

2、林业收入

196

4

3、养殖业收入

790

16

第二产业

69

1.4

第三产业

1549

31.3

一产

67.3

三产

31.3

二产

1.4

四、制约我镇农民增收的主要因素

从实际发展情况看,影响我镇农民收入增长的不利因素仍然存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我镇农业产业化尚未形成,农户农业、牧业生产的市场风险始终存在,波动性表现明显。例如我镇的洋葱、土豆、大葱其生产规模在近几年虽然有所扩大,但尚未形成产业化。

2、二、三产业对农民的作用不稳定、不明显。当前我镇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仅仅表现在农业特别是种植业内,而二产业的调整显然滞后。农业收入是我镇农民主要收入来源,但是,从长远来看,农业收入并非是未来农民增收的主要途径。

3、农民文化科技水平不高,难以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农民文化科技水平不高,使得农业新技术的应用、新品种的推广受到限制。同时,缺乏竞争力,使农村劳动力在非农领域就业困难,20__年我镇从事二、三产业的人数为1209人,仅占全镇总人数的16.3%。

4、农民增收渠道比较单一。尽管我镇为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步伐,在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等方面采取了诸多措施,例如鼓励剩余劳动力到市兴业建筑公司务工,通过技能培训,使其尽快进入建筑市场,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劳务收入,但是在实际运作过程中收效甚微,农民报名寥寥无几。近两年,乡镇企业的结构调整和技术升级,导致吸纳劳动力的能力逐年下降,农民非农业收入增加困难。

从以上问题可以看出,我镇农民收入仍处于低水平。全镇农业工业化水平低,产业链条短;主导产业不突出,具有比较优势的特色产品比重低、规模小;农畜产品质量标准偏低,农业生产优质化、多样化、规模化程度不高;农业信息化服务相对滞后。所有的这些矛盾,根本问题是我们的思想仍没有跳出“以农业发展农业”的传统思路,没有突破工业化、集约化经营理念,没有从根本意义上融入农业产业化发展中来,致使我们的产业化目标和标准制定的不高,产业化经济组织建设较弱,农村信息化服务不强,产业结构调整整体效应不明显。所以,我们要在确立调整的目标、方向上下功夫,在大力发展我镇农业产业的同时,重点培育具有特色和竞争力的主导产业和主导产品;形成乡镇企业由点而面的规模体系,以发挥产业结构的整体优势。

五、农民增收的途径

(一)坚持“两品一游”城郊型农业的发展思路,紧紧围绕“党、干、科、经、貌”,实施“12345”工程,发展“三区一线”经济,加快科技创新步伐,以提高农产品质量和档次,增加市场竞争力,提高农产品效益为目标,积极推进产业化经营进程。一是围绕双泉经济开发区,建设以金汇公司为核心的精细蔬菜生产基地和以胚胎移殖中心为核心的优质肉牛羊繁育基地。二是发展扶持壮大龙头企业,在扩大基地规模、提高产品的档次上做文章,拓展绿色产业、开发绿色食品、打造精品名牌,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三是大力培植农民经纪人队伍及农民专业协会,把分散的农户有机的结合起来,提高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更好的保障农民利益。四是抓项目,促发展,实施“项目带动”战略,重点抓项目建设,带动乡村投资额的增长。

(二)加速产业结构调整,发展特色农业,促进农业收入的增加。近年来粮食价格持续走低,种植业收入增长缓慢,要改变这种状况,必须加大农业结构调整的力度,减少种植业收入对粮食价格的依赖。应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围绕市委、市政府提出的“精品、珍品、旅游观光农业”的路子,压缩以制种玉米为代表的低经济附加值产品,大力引进以花卉、番茄等高效益制种品种和以洋葱、脱毒土豆、四季豆、优质西甜瓜、温室蔬菜、大田精细蔬菜等高经济附加值产品,提高农业效益。

(三)加强农民的专业技能培训,使劳动力输出模式由单一的体力输出向多元化的智力、技能型模式转变,提升农民工从业能力和复合型素质,让他们掌握一技之长,改变以[!]往单纯劳力输出的旧局面。一是对现有劳动力中文化水平较低,没有专业技能和稳定收入的农民,实行以实用技术为主的培训,使他们掌握1-2项致富本领。二是对农村现有劳动力中具有初中以上文化水平且从事农业生产活动的中青年劳动者,实行岗位培训,使其掌握一定深度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成为农业生产中的技术骨干和致富能手。三是对农村初中阶段和回乡初中毕业生实行职业教育,从源头抓起,提高我镇农民整体素质。四是优化培训内容,紧紧围绕当地优势资源和产业结构优化,开设岗位和专业,优化培训内容,改进培训方法,积极发展农村职业教育,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益。文秘站网-

(四)加快非农产业发展步伐,做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合理、有序转移,力求实现“四个突破”:一是要在建筑业上有新突破,不断加大对农民工的技能培训,组建__镇建筑公司,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二是在交通运输业上要有新突破。积极组织农民成立农机运营队,引导农民参与交通运输业,多渠道增加收入。三是在旅游观光农业上要有新突破。要全面启动冯家沟村、石桥村以住农家房、干农活等体验农家生活的生态旅游和加大河口度假村建设项目,引进档次高、规模大的经营项目,全力打造农村旅游品牌,进一步作大作强观光旅游服务业。四是在商贸服务业上要有新突破。结合小城镇试点改革,鼓励农民脱离土地向城镇转移,从事商贸餐饮和营销服务业。

第5篇:农民收入调查范文

镇农村居民收入情况调查报告

有关数据表明,近几年来,地区农民收入持续不断增加,年胜一年,对数据深入分析发现,村民们推陈出新,一改日出而耕,日落而息的传统农业模式,发展多项经营的商品农业,另外农民思想也发生转变,不再固守土地,离乡务工也推动了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

自从镇政府提出“农民增加收入一个主要途径是调整 农业 产业结构”以来,乡党委、 政府 带领村民紧紧围绕 粮食 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抓调整,突出本地优势、因地制宜发展订单农业、大棚农业。在种植小麦,玉米的基础上,建设大棚生产基地,种植绿色生态食品,凭借是北京郊区的良好区位,大棚种植渐渐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相比前几年来看,农业的比较收益大幅提高提高,农民的人均收入由2500上升到3200.。

农民增加收入的另一个主要途径是外出务工收入据 统计 ,全乡总劳力8206人,其中长年外出务工 劳动 力2966人,约占总人口20.4%。从调查情况来看,外出务工劳动力按每年最低纯收入2400元来算,全乡仅外出务工一项可带回资金712万元,人均498元。

在人民取得骄人的成绩同时,也存在着中国底层劳动人民的普遍弱势。

当前农民的消费开支负但仍然过重,据调查,农民的收入主要支出于农业生产、 医疗 费、学费等。由于农业生产资料的价格有较大程度的增长,农业生产的费用仍然要占农民收入相当大的比例;另外是医疗费用支出,农民一旦生病住院,医疗费用支出比重就大幅度上升,尤其是主要劳动力生病后,致使该家庭劳动力缺乏,常常很快就会返贫。

另外,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不高,虽然乡党委,政府加大了对农民的培训力度,在一定程度上农民的素质有所提高,但是农民的整体素质还有待提高,主要体现在生产 经营 管 理 技能、 文化 科学素质和观念意识等方面,既影响了农业的生产,也影响了劳动力的移,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只能做苦力和劳动密度高的行业,未能以劳动力产生劳动价值,造成了人力资源的优势不能显现。

农民经营生产方式粗放。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生产规模过于狭小,规模经营还只是少数;二是 科技 含量低,农户缺少农作物新品种的应用、种植、病虫害有效预防等技术,新种一种家作物要花上三年五年的时间去培育;三是管理粗放,缺少精细耕种的田间管理以及精确的经济核算,造成了生产资料的极大浪费和生产成本的增加。

农民的信息来源渠道单一。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农户从真正意义上相对独立的生产经营单位成为相对独立的经营者和决策者,改革把农民推向市场经济的前台,农产品以从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在这种情况下,农民正确地掌握信息,指导生产经营成为在市场中取胜的必要条件,但从目前来看农民的信息来源渠道单一,农民信息不灵是农村的一大普遍现象,这就造成了农村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困难加大。

农业结构不合理。一是种植结构不合理,大多数农民仍然把粮食生产作为主要的收入来源,在买方市场的条件下农民增收产困难加大;二是品种不合格,突出表现在经济作物中“大路”品种多,特色品种少;三是产业化经营程度低,不能形成主导产业品牌做大做强。

近年来,党中央 国务院 高度重视“三农”问题,连续两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都是关于“三农”问题的,解决农民增收问题,是当前各级党委、政府的一个中心工作,事关全局,意义非凡。 “农业兴,农村富;农业稳,农村稳。”可见“三农”问题是当前摆在各级党委、政府面前的一个重大的紧迫而繁重的政治问题经济问题。对于这样一个农业大乡来说,要实现富民强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就必须认真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突出抓好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因此促进农民增收必须有新思路和新举措,采取综合性措施,在发展战略、政策措施和工作机制上有一个大转变。针对上述原因,我认为,要使农民收入保持较快增长,应该如是做。

解放思想,增强市场意识,大力调整产业结构。促进农民增收,就必须加大农业产业增收结构调整力度,自觉按照市场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想要发展就必须拥有市场,这是农民增收的重要环节。一是增强市场主导意识,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依靠市场引导生产,大力发展“市场农业”和“订单农业”。按照市场的要求来进行生产,不仅仅要以当前市场为导向,还要以未来的市场变化趋势为导向,形成“人无我有”的局面,抢占先机;二是增强 质量 效益意识,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是在农产品相对过剩的背景下进行的,因此调整产业结构必须要适应市场化的需求,把提高农产品质量放在首位,形成“人有我优”的格局,提高农业产业经济效益;三是增强特色创新意识,调整农业结构不能盲目跟随,别人怎样调整就跟着怎样调整,这不仅仅会严重挫伤农民调整农业结构的积极性,还 会使农民减收,因此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必须树立创新意识,注重特色,形成“人优我特”,促进农业增收。

扩大劳动力转移输出,大力发展劳务经济。认真落实省市县关于加快农村剩余劳力转移输出的政策意见,把发展劳务经济作为增加农民收入的关键措施来抓。一是要强化 宣传 ,大力营造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输出的良好氛围,切实转变农民“死守家门、固守土地”的封闭观念,提高劳动力资源的综合利用率;二是坚持就地转移的和外出转移两手抓,推动农民 就业 多元化,鼓励农民自主创业,促进农民持久稳定增收。

大力发展二三产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促进农民增收,单纯从大农业方面来促进是远远不够的,保持农业的稳定发展,大力发展二三产业,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民增收困难的问题,有道是“无工不富”。因此促进农民增收必须大力发展二三产业,进一步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促进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一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劳动密集型企业,促进农民进厂就业,使一些有后顾之忧的农民既能搞好农业生产,又能增加劳务收入;二是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引导农民“洗脚上岸”,发展个体商贸业和运输业,多方面拓宽增收渠道,保持农业增收稳定。

强化培训,逐步提高农民科技素质。科学技术的第一生产力,当今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农民素质偏低已成为制约农民增收的瓶颈,要促进农民增收,就必须突破这个瓶颈,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一是充分利用 广播 、 电视 、杂志、互联网等手段,为农民解疑释难,最快捷的推广农业实用科技,普及农村致富实用技术,满足人民对科技的渴求;二是利用省市扶贫培训的契机,使一批农业生产骨干走出去,洗脚上岸进课堂,培养他们的市场头脑和科技头脑,提高一切围绕市场转,一切依靠科技干的致富本领,再让他们去培训农民,起到以点带面的效果。

夯实农业基础,为农民增收创造条件。一是鼓励农民 组织 农业 协会 ,按市场化要求组建股份公司,采取“公司+基地+农户”和“公司+协会+农户”的方式,开展农产品流通,农业生产及农村 社区 服 务 ,促进农产品的产供销市场一体化,拓展增收空间。二是优化基层干 部队 伍,着力选择和和使用有技术、

第6篇:农民收入调查范文

自从镇政府提出“农民增加收入一个主要途

径是调整 农业 产业结构”以来,乡党委、 政府 带领村民紧紧围绕 粮食 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抓调整,突出本地优势、因地制宜发展订单农业、大棚农业。在种植小麦,玉米的基础上,建设大棚生产基地,种植绿色生态食品,凭借是北京郊区的良好区位,大棚种植渐渐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相比前几年来看,农业的比较收益大幅提高提高,农民的人均收入由2500上升到3200.。

农民增加收入的另一个主要途径是外出务工收入据 统计 ,全乡总劳力8206人,其中长年外出务工 劳动 力2966人,约占总人口20.4%。从调查情况来看,外出务工劳动力按每年最低纯收入2400元来算,全乡仅外出务工一项可带回资金712万元,人均498元。

在人民取得骄人的成绩同时,也存在着中国底层劳动人民的普遍弱势。

当前农民的消费开支负但仍然过重,据调查,农民的收入主要支出于农业生产、 医疗 费、学费等。由于农业生产资料的价格有较大程度的增长,农业生产的费用仍然要占农民收入相当大的比例;另外是医疗费用支出,农民一旦生病住院,医疗费用支出比重就大幅度上升,尤其是主要劳动力生病后,致使该家庭劳动力缺乏,常常很快就会返贫。

另外,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不高,虽然乡党委,政府加大了对农民的培训力度,在一定程度上农民的素质有所提高,但是农民的整体素质还有待提高,主要体现在生产 经营 管 理 技能、 文化 科学素质和观念意识等方面,既影响了农业的生产,也影响了劳动力的移,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只能做苦力和劳动密度高的行业,未能以劳动力产生劳动价值,造成了人力资源的优势不能显现。

农民经营生产方式粗放。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生产规模过于狭小,规模经营还只是少数;二是 科技 含量低,农户缺少农作物新品种的应用、种植、病虫害有效预防等技术,新种一种家作物要花上三年五年的时间去培育;三是管理粗放,缺少精细耕种的田间管理以及精确的经济核算,造成了生产资料的极大浪费和生产成本的增加。

农民的信息来源渠道单一。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农户从真正意义上相对独立的生产经营单位成为相对独立的经营者和决策者,改革把农民推向市场经济的前台,农产品以从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在这种情况下,农民正确地掌握信息,指导生产经营成为在市场中取胜的必要条件,但从目前来看农民的信息来源渠道单一,农民信息不灵是农村的一大普遍现象,这就造成了农村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困难加大。

农业结构不合理。一是种植结构不合理,大多数农民仍然把粮食生产作为主要的收入来源,在买方市场的条件下农民增收产困难加大;二是品种不合格,突出表现在经济作物中“大路”品种多,特色品种少;三是产业化经营程度低,不能形成主导产业品牌做大做强。

近年来,党中央 国务院 高度重视“三农”问题,连续两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都是关于“三农”问题的,解决农民增收问题,是当前各级党委、政府的一个中心工作,事关全局,意义非凡。 “农业兴,农村富;农业稳,农村稳。”可见“三农”问题是当前摆在各级党委、政府面前的一个重大的紧迫而繁重的政治问题经济问题。对于这样一个农业大乡来说,要实现富民强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就必须认真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突出抓好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因此促进农民增收必须有新思路和新举措,采取综合性措施,在发展战略、政策措施和工作机制上有一个大转变。针对上述原因,我认为,要使农民收入保持较快增长,应该如是做。

解放思想,增强市场意识,大力调整产业结构。促进农民增收,就必须加大农业产业增收结构调整力度,自觉按照市场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想要发展就必须拥有市场,这是农民增收的重要环节。一是增强市场主导意识,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依靠市场引导生产,大力发展“市场农业”和“订单农业”。按照市场的要求来进行生产,不仅仅要以当前市场为导向,还要以未来的市场变化趋势为导向,形成“人无我有”的局面,抢占先机;二是增强 质量 效益意识,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是在农产品相对过剩的背景下进行的,因此调整产业结构必须要适应市场化的需求,把提高农产品质量放在首位,形成“人有我优”的格局,提高农业产业经济效益;三是增强特色创新意识,调整农业结构不能盲目跟随,别人怎样调整就跟着怎样调整,这不仅仅会严重挫伤农民调整农业结构的积极性,还会使农民减收,因此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必须树立创新意识,注重特色,形成“人优我特”,促进农业增收。 扩大劳动力转移输出,大力发展劳务经济。认真落实省市县关于加快农村剩余劳力转移输出的政策意见,把发展劳务经济作为增加农民收入的关键措施来抓。一是要强化 宣传 ,大力营造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输出的良好氛围,切实转变农民“死守家门、

固守土地”的封闭观念,提高劳动力资源的综合利用率;二是坚持就地转移的和外出转移两手抓,推动农民 就业 多元化,鼓励农民自主创业,促进农民持久稳定增收。

大力发展二三产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促进农民增收,单纯从大农业方面来促进是远远不够的,保持农业的稳定发展,大力发展二三产业,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民增收困难的问题,有道是“无工不富”。因此促进农民增收必须大力发展二三产业,进一步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促进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一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劳动密集型企业,促进农民进厂就业,使一些有后顾之忧的农民既能搞好农业生产,又能增加劳务收入;二是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引导农民“洗脚上岸”,发展个体商贸业和运输业,多方面拓宽增收渠道,保持农业增收稳定。

强化培训,逐步提高农民科技素质。科学技术的第一生产力,当今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农民素质偏低已成为制约农民增收的瓶颈,要促进农民增收,就必须突破这个瓶颈,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一是充分利用 广播 、 电视 、杂志、互联网等手段,为农民解疑释难,最快捷的推广农业实用科技,普及农村致富实用技术,满足人民对科技的渴求;二是利用省市扶贫培训的契机,使一批农业生产骨干走出去,洗脚上岸进课堂,培养他们的市场头脑和科技头脑,提高一切围绕市场转,一切依靠科技干的致富本领,再让他们去培训农民,起到以点带面的效果。

夯实农业基础,为农民增收创造条件。一是鼓励农民 组织 农业 协会 ,按市场化要求组建股份公司,采取“公司+基地+农户”和“公司+协会+农户”的方式,开展农产品流通,农业生产及农村 社区 服 务 ,促进农产品的产供销市场一体化,拓展增收空间。二是优化基层干 部队 伍,着力选择和和使用有技术、

第7篇:农民收入调查范文

关键词:增加农民收入;调查;增收渠道

中图分类号:F126.2 文章编码:

一、关于农民收入增长的主要特征和形势分析

(一)2012年,云阳全县实现农牧渔业总产值47.94亿多元,农民人收入6852元,是2007年的2.25倍,2008年比2007年增长17.7%,除2009年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低于10%外,其余年份都取得了两位数的增长。虽然纵向比增长幅度比较快,但横向比低于重庆和全国的平均水平。

(二)工资性收入快速增长,成为农民增收的主渠道。2007年,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为1542,2008年增加到1732元,2008年比2007年增长15.04%,由于外出务工农民不断增多,2012年云阳全县外出务工人数达到37.5万人,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达到5040.8,,成为农民收入增长的重要增长极,也是农民取得现金收入的重要途径。

(三)家庭生产经营收入仍是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2008年,农民家庭人均经营性收入为2231元,比2007年增加456元,年增长25.7%,到2012年达到3299.2元,比2008年增加了1567.2元,对农民收入增长的贡献率达48.15%,仍然是农民稳定的收入来源,但是比例有所下降。

(四)转移性收入成为农民收入的重要补充。近年来,国家持续加大惠农补贴政策实施力度,种养补贴品种、种养补贴标准进一步扩大和提高,政策性农业保险稳步推进,逐步提高了新农合补助标准,试行了新型农村养老保障等,以政策性收入为主要内容的转移性收入增长成为农民增收的又一推动力。特别是在2006年农税免征以后,作为农业大县的云阳不但有种粮补贴,为了涵养生态还有退耕还林补贴等,使农民人均转移性纯收入也在不断增加,成为农民纯收入的一个重要来源。

作为处于三峡库区腹心地带的云阳,最近几年农民收入能够实现跨越式增长,主要是政策给力、农民努力、社会合力综合作用的结果。从2013年起,将步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时期,为实现这个目标,今后一段时期将着力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加快农村社会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增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创造良好基础和更有利条件。但是,农民增收形势并不乐观。纵向看虽然我县农民人均收入增幅较大,但是与重庆市的平均水平比还有较大的差距 ,2012年,重庆市农民人均纯收入为7383元,较我县高出531元。

二、当前影响我县农民持续增收的制约因素

(一)农业结构层次不高,产业链条短。在农产品结构上,传统品种仍占主导地位;在农产品加工结构上,初级产品、粗加工、低附加值产品多;农业产业化水平较低,农产品出售原料以初级产品为主的格局没有根本改观,蔬菜、果品加工转化率比较低,对县域经济发展带动力强的农业龙头企业数量少、规模小,对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的带动作用不明显。

(二)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偏低,品牌意识不强。主要是农产品市场体系和农业信息服务体系不完善,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缓慢,农民生产经营的组织化程度较低,导致市场交易成本高、竞争力不强。还没能实现全县范围内的土地、资金、技术和劳动力资源的优化配置。农产品品牌创建工作有待加强,一些农产品有品无牌、有牌无名现象比较普遍,一些优质农产品还鲜为人知。

(三)农村经济发展资金短缺。一是全县每年能够争取的上级扶持资金有限,加上县、乡财政自给力量不足,支农尤为乏力。二是受信贷政策影响,农民生产性的小额贷款非常艰难,贷款投放面和投放额也难以满足要求。三是进入农业领域的社会资金和工商资本规模有限。

(四)农民整体文化素质偏低。 据统计,我县现有农村劳动力文化程度小学及以下占37.9%,初中文化程度占45.1%,高中或中专占14.6%,专科以上占2.4%。随着机械化水平的逐步提高,单靠体力劳动增收的机会越来越少,提高农民科技文化水平,增强农民整体素质是推动农民持续增收的必经途径之一。

三、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的对策建议

1、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根据县域经济特点,加快实施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步伐,着力扶持发展一批特色鲜明、产业水平高的专业乡镇、专业村。抓好现代农业示范区、农产品加工集中区和农产品市场建设,大力发展农业特色产业:一是大力发展柑橘和牛羊基地建设,二是加快发展有本地特点的中药材、养蚕、蔬菜茶叶养蜂等特色产业,进一步推进优质农产品基地品牌创建工作。三是鼓励农民参与发展现代农业,积极争取上级财政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给予农业专项补助等方式,减轻农民的资金投入负担。

2、深入推进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推广土地流转试点的成功经验,鼓励农民通过转包、转让、入股、合作、租赁、互换等方式出让承包权,将承包的土地向专业大户、专业合作社和流转,实现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在土地流转的基础上,以股份合作方式组织农民入股建立生产合作社,通过资金支持和政策扶持,把农民经纪人、经营大户、农户组织起来,开展特色化、产业化、专业化、的生产经营活动,通过“土地变股权、农民变股东”促进农民共同发展,增收致富。

3、壮大农业龙头企业。政府要形成“扶持龙头企业就是扶持农民”的共识,把财政支农、农业综合开发等项目资金及农业产业化资金“捆绑”使用,集中用于龙头企业、产业园区、生产基地和种养大户,增强农业龙头企业的综合实力、竞争能力和发展后劲。加强农业龙头企业和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实现生产与需求连接的种养加、产供销一体化经营,加快形成一批优势明显、规模较大、特色鲜明的标准化农产品生产基地。

4、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加强农村生活设施建设,在农村安全饮水工程、沼气入户工程、农村居住环境整治建设工程和农村社区管理服务上着力改善农民的生活条件。鼓励农民特别是年轻农民、失地农民进城入镇居住生活,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流向小城镇。不断推进工业化、城市化与新农村建设统筹协调发展,推动二三产业扩规模、上档次、增效益,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就近吸纳转移消化农村富余劳动力。积极推进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专业化和规模化经营,促使更多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就地充分就业,增加收入。

第8篇:农民收入调查范文

统计监测调查资料显示:*年,全县33个欠发达乡镇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2741元,比上年增加256元,增长10.3%。从分乡镇的情况来看,*年,全县已有12个欠发达乡镇的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高出全国平均水平(2936元),比上年增加了3个乡镇,占*年全县欠发达乡镇个数的36.4%。这12个乡镇的*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3153元,比全国的平均水平高出5.6%,他们分别是:月湖乡、万排乡、司前镇、大安乡、南院乡、岭北乡、雅阳镇、凤垟乡、百丈镇、彭溪镇、柳峰乡、峰门乡,其中当年新增的乡镇是:万排乡、凤垟乡、柳峰乡、峰门乡。但是,全县仍有21个欠发达乡镇的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占*年全县欠发达乡镇个数的63.6%。这21个欠发达乡镇的*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2608元,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1.2%,要全面实现全县欠发达乡镇奔小康的目标,任务还十分艰巨。

一、调查结果分析

1、农民收入实现了较快增长,贫困面也得到较大缩减。

统计监测调查数据表明,两年来,我县在上级党委、政府及各结对帮扶单位的大力支持下,县乡两级党委、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各项扶农和扶贫的方针政策,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牢牢把握增加农民收入、增强农民致富能力、推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要求,科学规划、积极引导,使欠发达乡镇农民特别是中低收入农民的收入水平得到较大提高,贫困户和贫困人口出现大幅减少,农村贫困面进一步缩小,脱贫奔小康的目标扎实稳步推进。

从收入平均水平来看,欠发达乡镇与全县的差距进一步缩小。*年,全县33个欠发达乡镇农村居民纯收入与全县农村居民人均收入水平的差距也由上年的2.97%缩小为0.31%;速长速度比*年全县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平均增长速度高3个百分点。

从农村居民收入层次来看,欠发达乡镇的贫困户和贫困人口大幅减少。按现行贫困户、贫困人口的统计标准,据统计监测调查资料显示:*年,欠发达乡镇人均纯收入低于1500元的贫困户和贫困人口占欠发达乡镇住户和人口比重分别减少到16.4%和13.1%,分别比上年减少11.1和10.5个百分点。据此推算,*年末,全县33个欠发达乡镇约有12400户贫困户和33790人的贫困人口。两年来,全县33个欠发达乡镇的贫困户和贫困人口分别共减少了11770户和37637人。

2、农业收入出现较快增长,但外出务工收入仍然是欠发达乡镇农民收入的最主要来源。

*年,中央及省市县各级政府相继出台的一系列支农扶农政策,有力的推进农村经济和农业的发展,欠发达乡镇农村居民从农业中取得的收入出现较快增长,但是农村经济和社会基础薄弱,农产品商品率低,农业收入主要表现为实物收入,农村居民现金收入主要是外出务工收入。

从33个欠发达乡镇的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构成看:农业收入为529元,比上年增长37.2%;家庭经营二、三产收入411元,比上年增长3.8%;外出务工收入1531元,比上年增长11.3%;其它工资性收入219元,转移性收入51元。农业收入占农村居民的纯收入的比重达到了19.4%,比上年提高了3.8个百分点;农村二、三产收入占14.9%,比上年略有下降;外出务工收入占55.8%,比上年下降了1.7个百分点。这表明农业收入出现转机,外出务工收入比重有所下降,但是外出务工仍是欠发达乡镇农村居民收入的最主要来源,也是农民增收的最重要来源。

从33个欠发达乡镇的各乡镇农村居民纯收入结构看:外出务工收入占全部纯收入的比重达60%以上的有13个乡镇,占欠发达乡镇总数的39.4%,其中省定帮扶的乡镇有11个,峰门乡的比重最高,达78.5%;占全部纯收入的比重在50-60%的有13个乡镇,占欠发达乡镇的39.4%,其中省定帮扶的乡镇有4个;其余的7个乡镇的外出务工收入占全部纯收入的比重也在33%-50%之间。而农业收入占全部纯收入的比重达30%有3个乡镇,仙稔乡的比重最高,达37.8%.

二、脱贫进程预测

按照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实施“139富民攻坚计划”要求,到2007年,全市139个欠发达乡镇农民人均纯收入要高于当年全国平均水平这一目标。这就需要每个欠发达乡镇的农民收入增长速度在今后的3年时间里保持在较高幅度。从我县*年33个欠发达乡镇的农民收入水平及增长情况看,部分乡镇农民收入的增长很不稳定、起伏幅度很大,甚至有个别乡镇出现负增长,在这样的情况下要确保这一目标如期实现,难度很大,特别是*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与全国平均水平差距还比较大的一些欠发达乡镇,难度更大。

收入年平均增速为8.9%(名义增长速度)计算,则到2007年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水平为3792元,平均每年增加286元。如按我县33个欠发达乡镇*年的收入水平计算,到2007年度要如期实现增长目标,对当年已超过全国平均水平的12个乡镇来说,最高的年均增速只要保持与全国同步增长(即8.9%递增速度);而对于当年未达到全国平均水平的21个欠发达乡镇的增长速度将更高,最高的年均增速要达到20.3%(名义增长速度)对这21个欠发达乡镇而言,泗溪镇、西旸镇、筱村镇和龟湖镇要在2005年实现超过当年全国平均水平的目标,则这4个欠发达镇在2005年的最低增长速度就要达到13.1%,雪溪乡、下洪乡、竹里乡、黄桥乡、峰文乡要在2006年实现这一目标,则这5个欠发达乡在今后两年内最低累计增速也要达到43.2%;其余的13个欠发达乡镇则今后3年最低累计增速要达到74.1%

三、建议

如何实现欠发达乡镇农民的增收和如期实现市委、市政府提出的“139富民攻坚计划”的目标,是各级党委、政府关注的问题,也是我们欠发达县、乡镇党委、政府和人民群众的迫切要求。现就如何进一步推进我县欠发达乡镇奔小康进程,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以供参考。

1、坚定信心、抢抓机遇、认真落实各项政策,推进“富民攻坚计划”的实施。今年,市委、市政府出台的《关于实施“139富民攻坚计划”的若干意见》从政策、资金、智力等方面支持和扶持欠发达地区的发展,为欠发达地区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外力支持。而作为欠发达地区的各级政府及部门要认真研究《意见》,深入调查研究,摸清实情,做好规划,把近期计划与中长期计划有机结合,通过建立发展项目,以项目为载体把各项政策落到实处。同时,各欠发达乡镇要坚定信心、抢抓机遇、克服困难,进一步增强自我发展的责任感和紧迫感,积极开展政策宣传,增强政策在农村的知晓度,透明度,争取群众支持,做到全民动员、上下齐心、团结一致,共同打好我县“富民攻坚战”。

2、积极鼓励农民发展多样化农业生产,提高欠发达乡镇农民农业收入水平。欠发达乡镇的农业生产资源相对丰富,农业仍然是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也是农民实现增收的重要途径;但是由于欠发达乡镇农业生产资源利用率低、资源效益差,使农业对农民收入增长贡献偏低,农业生产积极性不高,虽然*年农产品价格的上涨使农业收入在农民收入中的比重有所提高,但由于农资等价格的持续上涨又给农业生产带来了影响,因此要实现农业增收带动农民收入增加又面临新的难题。因此欠发达地区要通过加强技术、资金、信息的扶持和推动农村土地流转,不断提高农业生产资源利用率和效益,促进农业向多样化、专业化、差异化发展,提高农业经营收入。增加农业收入、提高农业收入比重是农业收入比重偏低的欠发达乡镇实现农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的重要途径。

第9篇:农民收入调查范文

关键词:新农村;经济建设;农民收入

中图分类号:F32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39-8114(2011)08-1717-03

The Cause and Countermeasures on Restriction of Peasant’s Income Growth Based

on an Investigation in Zhengjiafancun

GAO Yu-qing,ZHOU Sheng-zhao,LI Yang,WANG Yu2

(1.College of Economics & Management,Xiangyang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Xiangyang 441021,Hubei,China;

2. The First Haspital of Wuhan City, Wuhan 430022,China)

Abstract:The object of constructing new countryside is to develop agriculture products completely and find the permanent mechanism to increase peasants’ income. By field survey, the condition of peasants’ income was interpreted and some constraining factors, so as some ways to raise peasant’s income was explored.

Key words: new countryside; economic development; peasant’s income

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建议》提出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经济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基础。新农村经济建设是在全面发展农业生产的基础上,建立农民增收长效机制,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只有大力发展新农村经济,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村落后的现状,从而实现城乡一体化,实现共同富裕[1]。但在新农村经济建设的过程中,会不可避免地出现一些新问题。为了解新农村经济的发展现状及制约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寻找治村良方,我们选择湖北省襄阳市南漳县九集镇郑家畈村作为调查对象,对其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研究。

南漳县九集镇处于荆山山脉向江汉平原过渡的地带,郑家畈村是该镇所辖的43个村之一。郑家畈村现有耕地面积237.5 hm2,其中水田158.8 hm2,旱地78.7 hm2。还有精养鱼池20 hm2,山场70 hm2。2009年全村粮食总产量和出售商品粮总量均比上年有较大幅度增长。出栏生猪1 600头,出售鲜鱼18万kg。全村年经济总收入1 463万元,农民人均年纯收入5 980元。根据调查计划和要求,我们采取入户访谈和现场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法,运用随机抽样的方式向57个农户家庭共发放57份问卷,回收问卷57份,问卷回收率100%。经过严格核查后,确定有效问卷49份,有效问卷率85.9%。

1村民目前的收入状况

新农村经济建设的目的是千方百计提高农民的收入,所以,我们对郑家畈村2009年人均年纯收入及村民对当前的收入水平满意度展开了调查(表1)。调查结果显示,有57.4%的农户人均年纯收入在6 000元以上,处在当地平均收入水平之上。在入户调查过程中,通过与农户的交流,调查人员普遍得到的信息是,收入较高的农户对收入的满意度也较高。这一结论通过对村民“收入的满意度”调查得到了验证:该村对当前收入“满意”和“比较满意”的农户累计比重为62.7%,与该村人均年纯收入在6 000元以上的农户所占比重57.4%接近。

这些数据,一方面反映出郑家畈村近几年新农村建设取得了较大成绩,意味着党和政府在新农村经济建设上政策的正确性、有效性和科学性。但另一方面,也反映出部分农户收入水平仍然偏低,对当前收入水平及收入增长速度“不太满意”。因此,需要对制约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进行分析,从而找到持续提高农民收入的对策。

2制约收入持续增长的主要因素

2.1劳动力总量过剩,劳动力素质偏低

郑家畈村有6个村民小组,共306户居民,人口总数1 160人(其中劳动力646人),该村人均耕地0.2 hm2。相对于有限的土地来说,农村劳动力呈现出总量过剩。根据对该村49户村民的有效抽样调查统计,该村总人数为218人,其中劳动力人数128人,有外出务工人员52人。劳动力人口中有40.6%的人口常年在外打工。即便是留在农村的劳动力,农忙之外的大部分时间赋闲,隐蔽性失业现象比较严重。

并且郑家畈村主要劳动力的受教育程度均不高,整体文化素质偏低(表2)。由于大部分劳动力受教育的程度都不高,造成农村劳动力整体科技素质和管理水平较低,对农业科技、信息技术的学习和掌握就有影响。故农户多以简单劳动为主,凭经验种田,实用的新技术难以推广,劳动生产率也难得到迅速提高[2]。农民缺乏创新意识和市场观念,固守有限的土地,故而难以发挥他们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

2.2缺乏致富项目,收入来源单一

从49户村民家庭的“家庭收入主要来源”调查中得知,该村农民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是种植业、打工收入和养殖业等(表3)。

农民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还是以种植业(被调查的49户村民家庭都从事有种植业)和养殖业(20户兼有发展畜牧养殖业)等传统农业收入为主,打工收入(有29户兼有劳力外出打工)为辅。因农户耕地面积有限,粮食、养殖产品等农产品价格在短时间内又难以大幅度提高,制约了传统农业收入的快速增长。为了增加收入,农村劳动力纷纷选择外出务工,但因为农民工整体素质偏低,主要以体力型劳务输出为主,打工收入也有限。由于缺乏致富项目,收入来源单一,导致农民收入增长较为缓慢。

2.3融资渠道不畅,农村经济发展缺乏资金支持

由于农民自身收入不高,经济能力有限,发展家庭经济而开展的项目等所需资金需要及时从外部得到补充。我们在调查中,以“若发展资金不够,你筹措资金的方式有哪些”为调查项目之一,得到了郑家畈村村民的主要筹资方式调查结果(表4)。从表4可以看出,该村村民在自有资金不足的情况下,主要是通过政府扶持、民间借贷、银行或信用社借贷等方式来筹措资金。但是,目前政府财力有限,尽管中央和地方政府已经和正在采取一系列措施逐步增加各级财政向“三农”、向基层的投入力度,但短期内不可能大幅增加;而民间借贷行为又容易产生纠纷,且农户自身的经济实力也有限;农村金融业发展不快,农民向银行贷款又难以及时找到担保人等,众多因素综合导致农民筹资困难。当发展项目缺乏资金支持时,基本上难以实施或者即使开始实施了也很容易中途夭折。

2.4惠农政策没能很好地落实到位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在对“你对新农村建设中的哪些状况不太满意?”的调查中,有35.1%的村民认为“国家的新农村经济优惠政策没有很好地落实到位”。新农村经济要发展,政府起着主导作用,农民占主体地位。只有政府大力支持,广大农民群众积极参与了,才能将新农村经济建设这盘棋“走活”。自2004年以来,国家陆续实施了减免农业税、水稻直补、稻麦棉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等一系列优农惠农政策措施。但有些优惠政策没能及时、“足额”地落实到位,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农民发展农业生产的积极性。

2.5村集体经济薄弱,村组织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被弱化

在对“你对新农村经济建设中的哪些状况不太满意?”的调查中,有26.3%的村民还认为“村集体经济组织的作用不大”。被调查的郑家畈村目前仅有1家规模不大的村办大米加工企业,另外有一些荒山、荒坡的零星承包收入。由于收入来源有限,导致村集体经济实力薄弱,村组织在带领村民寻找致富项目、开展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引进农业新技术等方面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削弱了村组织的凝聚力和号召力,也导致了村集体经济组织在新农村经济建设中的作用被弱化。

3持续提高农民收入水平的对策

3.1加大对农村劳动力的培训力度,加快剩余劳动力转移

以国家正在实施的“阳光工程”和“科技入户工程”等为契机,以增强农民的科技致富能力为重点,全面加强农民的教育培训工作,提升农民自我发展能力。积极做好劳务输出的信息管理工作,加快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3.2结合当地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地发展致富项目

在稳定发展粮食生产,促进粮食增产的同时,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根据产业基础、资源优势和区位特点,努力开发乡土资源,发挥本地区的优势[2]。积极实施“一村一品,一(多)乡一业”工程,放大区域特色产业的优势、特色,推进农业生产向区域化、规模化、产业化的方向发展。比如,就郑家畈村来说,可以将该村已经具有一定品牌优势的优质大米加工作为产业做大做强。

3.3充分发挥农村金融业的作用,缓解农业发展资金不足

由于政府财力及农户自身经济能力有限,新农村建设、经济发展所需资金需要得到农村银行业等金融机构的大力支持。一方面,农村信用社应在继续做好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农户联保贷款工作的同时,进一步发挥政策性银行的职能;另一方面,商业银行应扩大对农村私营业主、民营企业等服务对象开展金融服务的覆盖率,缓解其经济发展与发展资金不足的矛盾。

3.4加大政策惠农力度,并切实落实惠农政策

近些年,各级政府通过惠农政策的实施,广泛调动了广大农民投身农业、发展农业的积极性,稳定了粮食生产。但是,任何一项惠农政策措施在农民增收上都具有递减效应,必须根据农村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及时来调整惠农政策,并通过各项惠农政策的导向作用,引导农民开展自主创业,加快对农村优势主导产业的培育,促进农业产业化升级,切实增加农民收入。同时,积极运用“一卡通”等简便、直接的形式,确保政府的惠农补贴资金及时、足额发放到农民手中。政府应加强对惠农资金及项目的检查和监督力度,切实保障惠农政策的落实到位[3]。

3.5以保护农民利益为中心,加强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建设

当前,农民还是弱势群体,单家独户或小规模地从事传统农业生产的经营格局尚未有明显改变,农业生产抗自然灾害和市场风险的能力还很弱,农民的组织化程度还较低,经济效益难以得到保障。由于村集体经济实力空虚,村集体组织在新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被逐渐弱化。因而,要围绕优势主导产业,鼓励和引导企事业单位、农民经纪人、农村能人、种养大户牵头创办或领办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实现农民生产与农业龙头企业和市场有效地对接,发挥市场的引导作用和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作用,促进农业产业持续、健康地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切实增加农民收入。

3.6循序渐进地推进农村城镇化,根本解决农民增收难题

城镇化与农民收入具有很高的相关性,城镇化水平越高,农民收入也越高。城镇化的发展可以促进农业的产业结构调整,使农业生产面向城镇市场,为城镇提供大量的农牧业产品,带动农业产业化发展[4]。城镇化的发展还可以吸引大量的农村劳动力进入城镇的二、三产业,促进农村土地流转,开展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农民收入。通过农村城镇化发展,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根本解决农民增收问题。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J]. 中国行政管理(2005)12:30.

[21] 杨汉东. 对贫困山村推进新农村建设的调查与思考[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0(1):15-16.

[3] 农村经济政策汇编[M] .北京: 农村读物出版社, 2006.96-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