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试验专业技术总结范文

试验专业技术总结精选(九篇)

试验专业技术总结

第1篇:试验专业技术总结范文

【关键词】现场总线技术 教学改革 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9-0217-01

一、引言

现场总线技术主要研究的是工业自动控制领域的控制网络技术,是高等院校自动化专业的一门核心专业课程,是与工程实际紧密联系的课程。教学内容是以七层网络结构、数据通信原理为基础,系统地介绍CAN总线、基金会现场总线、工业以太网、profibus总线等工业控制常用的网络技术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以及实际工程运用等内容[1]。现场总线是工业控制实现网络化、信息化的关键技术[2],自动化专业毕业生相当大一部分在从事基于现场总线技术的工业控制设备的研发、销售、技术支持与维护等工作。为了适应市场对人才培养的需要,同时结合教育部“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以及工程教育认证的基本要求,从《现场总线技术》课程内容、教学方法、考试方法、实验等方面进行了教学改革的初步探讨和尝试。

二、教学内容改革

《现场总线技术》的教学大纲的制定上必须紧密结合学校与专业的定位。成都大学自身定位是城市应用型本科院校,我校自动化专业为教育部第三批“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试点专业,并计划将于2016年接受工程教育认证,因此在教学大纲的制定上应该是培养现场应用型技术人才。

教学内容的制定上应该要综合结合就业市场的反馈信息与最新技术的发展趋势两方面的内容。成都大学是成都市政府所属唯一一所本科院校,担负起为成都市经济发展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任。我校自动化专业毕业生中70%左右在成都就业,因此具体的教学内容上应该要突出成都市在现场总线技术上的需要。

三、教学方法改革

《现场总线技术》是一门与实际工程结合非常紧密的课程,但是对于教材中的一些概念不仅学生难以理解,教师也难以表述清楚,必然会造成学生的懈怠情绪。因此,教师应该制作生动形象的PPT, 增加视觉效果, 吸引学生的注意;讲课时应该多结合实际的工程实例,来引导学生理解现场总线的概念。

讲授课程时应该要避免原来的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多与学生互动。讲授时间最好能控制在30分钟左右,剩余15分钟留给学生对他们感兴趣的问题提问,要求每一个学生要准备1-2个问题,在课堂上与老师和同学们共同探讨。

四、考试评价方法改革

传统的检查方法是一个学期末的一次考试, 再考虑学生平时作业的成绩和实验成绩, 就给出了学生《现场总线技术》的学期成绩。学生对于现场总线技术到底掌握的怎么样根本就无法评估。要改变这种状态, 只有改革考核方法,这种改革不只是单纯的针对于学生,更重要的是针对于教师,需要让教师在平时就要经常性地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态,重视学生获得知识的方法、处理问题的手段, 激励学生成为有创造能力的自主学习者。要加大平时成绩所占比例,要求学生在上课前必须先要预习课程,准备1-2个感兴趣的问题在课堂上探讨,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表现记录成绩,作为平时成绩的重要依据。

五、实验教学改革

长期以来《现场总线技术》实验都是一个难题。现场总线是工业控制使用的网络技术,是控制信息传输的一个载体,因此,建设现场总线实验室需要很大的投入。大多数二本学校现场总线课程没有开设实验课。

为了解决现场总线技术实验课的难题,我校投入巨资与西门子(中国)有限公司共建“信息与先进控制公共实验室”,该实验室把西门子最先进的科学技术与理念直接带入实验教学中,让学生能够更加直观了解现场总线的应用与发展趋势,增加他们的学习兴趣。

为了加强《现场总线技术》实际的应用,并实现自动化专业课程之间的融合,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其他课程的课程设计会增加现场总线的内容。

六、成果

经过近三年的建设,成都大学《现场总线技术》现为四川省精品课程、成都市精品课程。《现场总线技术》教改已经申报省级、市级教改项目和质量工程,现已获准立项建设。

参考文献:

[1]刘国汉,任文斌.现场总线技术及其发展趋势[J].甘肃科技,2002,8:86

[2]吴新忠,乔宏颖,任子辉.现场总线技术综述[J].工矿自动化,2004,1:23-25

[3]李会侠, 黎明安.理论力学实验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 实验技术与管理, 2002, 19( 5) : 117- 120

作者简介:

第2篇:试验专业技术总结范文

1.1为加强供电分公司(以下简称“分公司”)技术监督工作,建立有效的技术监督机制,以保证本电网安全、优质、经济运行,并结合分公司实际情况特制定本规定。,

1.2技术监督工作应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实行技术责任制,对电力建设和生产全过程实施技术监督。

1.3技术监督工作必须以科学事实为依据,以电力生产的有关规章、标准为准绳,遵循有错必纠,监督与指导相结合的原则。

1.4依靠科技进步,采用和推广成熟、行之有效的新技术、新方法,不断提高技术监督的专业水平。

1.5供电分公司从事技术管理和监督的所有工作人员均应遵守本规定。

第二章技术监督的范畴

2.1技术监督的范围包括:高电压、变压器、开关、输电线路、继电保护、远动、电能质量及节能、直流、电能计量、热工仪表、通讯、变电运行、变电站土建、10kv配网、低压配网。

2.2技术监督主要内容包括:日常专业监督工作、事故分析、交流培训、大修技改指导、设计审查、方案审查、信息传递、新技术推广、设备选型、技术监督工作总结等。

第三章职责分工

3.1设立供电分公司技术监督领导小组(以下简称“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由总工程师负责,归口管理分公司技术监督工作。

3.1.1供电分公司技术监督领导小组对分公司的技术监督工作负技术领导责任。

3.1.2贯彻执行国家及行业有关技术监督的方针政策,法规、标准、规程、制度等。

3.1.3组织制定分公司有关技术监督的规程、制度、标准、技术措施等。

3.1.4制定分公司技术监督规划与计划;定期听取汇报,对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并采取对策;对分公司的技术监督工作进行协调、督促、检查、指导和考核。

3.1.5对因技术监督不力而发生的重大事故组织调查分析与处理。

3.1.6定期组织召开技术监督会议,总结、交流和推广技术监督的工作经验和先进技术。

3.1.7组织有关单位搞好分公司新建、扩建、改建电力工程的设计审查、主要设备的监造验收以及安装、调试、试生产过程中的技术监督和质量验收工作。

3.1.8组织落实分公司开展技术培训、交流、考核评比等活动所需的经费。

3.2生技部是分公司技术监督的主要职能部门,在技术监督领导小组领导下工作,其职责如下:

3.2.1根据专业技术文件和上级领导的指示,结合分公司实际情况,制定实施方案,并组织实施。

3.2.2掌握分公司主要运行设备的技术状况,建立、健全主要设备的技术档案,发现问题及时提出建议和措施。

3.2.3参加分公司重大设备事故的调查,对有关技术问题提出反事故措施及处理意见。

3.2.4审核基层单位主要申购设备的选型方案,参加重大技术措施与技术改造方案的审查。

3.2.5对分公司技术监督人员进行培训和考核。

3.2.6定期提出各专业的技术监督工作总结和下一阶段的工作计划与要求。

3.3根据专业归口管理的原则,各基层单位也应相应履行各自的技术监督职责。

3.3.1调度中心负责远动和继电保护技术监督日常工作。

3.3.2计量部负责热工仪表和电能计量技术监督日常工作。

3.3.3变电巡维部负责变电运行和变电站土建技术监督日常工作。

3.3.4修试公司负责高压试验、设备检修的技术监督工作。

3.3.5通信公司负责信息传输的技术监督。

3.3.6各基层单位在日常工作中发现设备和运行存在重大问题时,应及时上报生技部。

3.4建立健全总工程师领导下的技术监督网和各级监督岗位责任制,各专业技术负责人应做好日常的技术监督工作,其职责如下:

3.4.1贯彻执行国家、行业、公司有关技术监督的方针政策、法规、标准、规程、制度、条例等,并制定分公司或本单位的实施细则和有关技术措施。

3.4.2对本专业所辖设备按规定进行监测,掌握设备运行状况。对所管辖的设备进行全过程质量监督(设计、设备选型、安装、调试、定检、维护与检修等各个环节),并建立健全本专业的技术档案。

3.4.2.1收集、积累设备运行数据和设备缺陷信息,掌握每种设备的故障率,对故障率较高的设备应采取各种手段进行故障跟踪,并根据运行、试验得出的数据编写该类型设备的运行分析报告,如实上报。

3.4.2.2应提出设备故障的整改方案,内容应包括1)对现时带缺陷运行设备的处理方,案;2)分期分批对过时的设备进行技术改造的方案。

3.4.2.3认真、严肃行使技术监督职权:对质量不合格产品、设备、材料进入电网有否决权;对制止违章操作及超标运行有建议权。及时掌握新设备、新技术的特点和应用前景,结合分公司的实际情况,对其挂网运行的可行性进行分析,并提供选型报告。

3.4.3协助人力资源部做好本专业技术培训工作。

3.4.4对本专业的发展方向有清晰的思路,对本专业的技术改造应有3年规划。

3.4.5编写本专业年度技术总结,提交上级审核。总结应包括:本专业年度工作概况、本专业技术考核指标的完成情况、设备和技术监督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情况、新技术新设备的应用情况、明年的工作计划等。

3.4.6各专责应定期组织召开本专业的技术讨论会,统计本专业技术监督考核指标完成情况,分析设备运行情况,了解缺陷处理情况等。会议纪要应提交生技部,生技部根据会议纪要向各专业提出相关要求,并定期各专业技术监督动态。

第四章技术监督管理

4.1技术监督工作实行监督报告、签字验收和责任处理制度。

4.1.1技术监督项目及考核指标完成情况应按规定格式和时间如实上报,重要问题应进行专题报告。

4.1.2建立和健全设备质量全过程监督的验收签字制度。对质量不符合要求的设备材料以及安装、检修、改造等工程,技术监督人员有权拒绝签字,并可越级上报。

4.1.3凡由于技术监督不当或自行减少监督项目、降低监督指标标准造成严重后果的,要追究当事者的责任。

4.2建立和健全电力生产建设全过程技术档案。

4.2.1设备制造、安装、调试、运行、检修、技术改造等全过程质量管理的技术资料应完整和连续,并与实际相符。

4.2.2电力生产建设全过程技术监督的全部原始档案资料,设备主管单位应妥善保管。

4.2.3努力实现技术档案的规范化、微机化。

4.3建立技术监督工作考核及奖励制度。

4.3.1对技术监督的指标及管理工作进行考核,并将考核结果与企业利益以及称号评定等活动挂钩。

4.3.2对在技术监督工作中做出贡献的部门或人员给予表扬和奖励。

第五章技术监督年度会议

5.1每年由生技部组织召开供电分公司技术监督年度会议。

5.1.1与会人员:生产副总经理、副总工程师、各生产单位第一责任人、各专业技术负责人、班组技术骨干、特邀人员。

5.1.2会议主要内容包括:1)各专责介绍专业年度总结情况;2)对关键技术难题进行分组讨论,各专责汇总讨论意见;3)生产副总经理、副总工对技监工作提出要求和指示。

5.1.3会议资料:生技部汇总各专业年度技术总结制定技术监督工作会议资料。

5.1.4会议纪要:生技部根据会议内容制定会议纪要分派各生产班组学习。

第六章附则

第3篇:试验专业技术总结范文

关键词:试验示范站;农业技术推广;功能;互动模式

中图分类号:F320.1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0439-8114(2017)11-2171-05

DOI:10.14088/ki.issn0439-8114.2017.11.044

Abstract: Kiwi fruit experiment station of X university achieved effective connection between modern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and the majority of small farmers by cooperation with the governmental departments of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extension, demonstration villages, demonstration households,enterprises and cooperatives,which highlighted the experiment’s functions such as field research, test and demonstration,grassroots promotion and talent training. As a platform and backing of sci-tech extension work, the experiment station was the “transfer station” by which the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achievements could be extended from university to rural villagers,during the interaction with other participants, by fully considering the reality and unique character of rural social structure in China,and making use of own technology and resource advantages, as well as combining with government coordination ability,the experiment station enhanced self-organizing capability of civil society.

Key words: experiment and demonstration station;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extention; function; interaction patterns

世界经济市场优胜劣汰的竞争法则对中国以分散小农、各自经营、经验种植为特点的传统农业提出了挑战,要在世界市场中保有一席之地,必须改造传统农业,发展现代农业,即必须依靠技术进步和人力资本[1],相应的需要更加富有活力的农技推广体系。中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是在计划经济时期建立起来的,为当时的农业经济发展作出了贡献;改革开放以来,原有农技推广体系运行吃力、效率低下,亟需改革。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课题组经过调查指出,中国目前的农业推广体系存在人员多且素质差、经费不足、管理体制不顺、职能不均衡、非政府机构参与有局限性等问题,提出要从政府的机构设置、人员配置、经费管理制度以及鼓励非政府机构的参与等方面进行改革[2]。

目前,大学参与农技推广的模式主要有以下四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和宝鸡市政府合作探索出的“农业专家大院”模式,后发展为以大学为依托,以建设服务于产业的试验站为核心,以基层农技人员为骨干,以推进农业产业化和农民增收为目的,通过在产业主导中心地带建立永久性农业示范基地,为现代产业的发展提供全产业链的技术服务的“西农模式”[3];河北农业大学“生产为科研出题,科研为生产解难”的“农业综合开发”模式,以“太行山道路”为典型;东北农业大学探索出利用现代网络技术的“农业信息咨询”模式[4];南京农业大学探索出的“农业科技大篷车”模式,近年来,此种模式由“游击战”转向“阵地战”,推动专家工作站建设,同时创新出“M+1+N”和“O2O”等以网络为载体的新型农技推广模式[5]。从以上几种模式可以看出,目前农业技术的推广趋势主要有两个,一是建立试验站或基地,通过与政府和社会力量的合作进行;二是以网络为载体,通过线上线下的合作进行。虽然网络的发展为农技推广带来了契机,但是不同区域网络的覆盖程度、农民利用网络能力等方面差别较大,目前来说,以网络为载体的农技推广模式只适合于中东部及沿海l达地区。试验站作为大学在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中的实体嵌入部门,集研究、示范、推广、培训等功能于一身,构建了一条从科技源头到产业一线的有效通道。郭占锋[6]在总结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试验站的特点时指出,试验站利用农业大学科技资源,结合区域产业的特点,让专家驻守农村,强调农户在农业技术发展中的参与作用,对农民进行科技培训,形成了多方协作的科技推广组织体系。何得桂[7]对以围绕产业建设产学研三位一体的永久性农业试验站的“农林科大模式”进行经验总结,认为此模式开辟了科技快速进村入户的渠道,有效增强了技术辐射力;促进了大学技术创新和农业生产需求的直接对接,促进了最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创新了校地合作机制;实现了实地培训和网络指导的结合;催生和培育了一批农业农村专业合作组织;推动了区域主导产业升级。也有学者提出了以大学试验站为平台的农技推广模式的问题和困境,如推广队伍后继乏人,经费不足,获得政府支持困难等[8]。

虽然对以试验站为平台的大学农技推广模式的经验已经有了诸多总结,对其优势和不足也有了较多分析,但是对于建于产业一线的试验站如何与当地其他推广主体配合互动,如何利用各种社会资源等方面分析较少。因此,以对X大学在M县的猕猴桃试验站以及M县政府部门、农户、企业、合作社等参与主体进行的调研资料为基础,对试验站与其他主体在农机推广中的互动模式以及试验站在农技推广中的功能作进一步分析。

1 X大学猕猴桃试验站的主要功能

1.1 实地科学研究

猕猴桃试验站建立在秦岭以北渭河以南的猕猴桃产业带中心地区,在自然条件方面有着城市科研机构无法比拟的优势,试验站仿佛一个天然的实验室,更能培育和研发出符合当地自然条件的品种和技术,更加符合农村的实际需要。在多年的艰苦研究中,试验站总结出了猕猴桃种植关键技术,分别是培育新优品种、优质壮苗、标准架型、充分授粉、生态栽培、科学施肥、适时采收以及合理负载技术,这关键技术涵盖猕猴桃管理的整个过程,在与其他农技推广主体的互动过程中应用广泛,是试验站在互动中的主要优势。试验站的L教授介绍,试验站研究出猕猴桃树的标准架型,其树型规范,树干、树蔓、结果层次清晰,所以经过推广M县的猕猴桃果园整齐,俗蓟程度高,便于人工操作,并且具有观赏价值,这也是M县部分猕猴桃园区被授予部级观光农业示范园区的主要原因。

除了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接地气”外,由于试验站建在生产一线,深入农民整个生产过程,因此能够快速了解农民的技术要求,对症下药,解决问题。同时也使试验站自身的科研和农民的生产实际联系起来,为研究指明了方向,研发的技术符合实际,能迅速转化为生产力,从而提高农民收入。

1.2 场站试验示范

M县种植的猕猴桃有“海沃德”、“徐香”等品种,近几年“海沃德”和“徐香”两个品种成为主流。种植面积最大的“徐香”是试验站由徐州引进,通过与本地猕猴桃杂交使其成为最适合这一地区种植的品种,借助政府、合作社、乡土专家在全县进行推广;“海沃德”品种是从新西兰引进并在试验站进行品种改进后,借助试验站专家和乡土专家进行推广。试验站的建立帮助M县猕猴桃产业在选种上少走弯路,借助与不同参与主体的互动,形成了引进―试验改进―推广的发展模式,有效降低了农业风险,实现了当地经济效益的快速回报。

试验站的示范作用还体现在其拥有一定面积的展示田。试验站现有猕猴桃试验示范基地7.3 hm2,分为4个区,分别是种子资源圃、杂交选育区、新技术展示区和苗木繁育区。新技术展示区是将研发的新品种新技术集中展示出来,吸引果农和合作社、企业前来参观学习。在调研中了解到,许多示范村的村级农技推广员经常去站里参观学习,将适宜本村的技术传授给村里的果农。同时这也是一个对外交流的窗口,来自其他省份和地区的研究和种植猕猴桃的专家、果农、政府部门在这里参观学习新的技术和经验,同时也将他们的经验和技术带来进行双向交流。

1.3 专家基层推广

X大学职称晋升中单列“推广系列”,设立推广研究员岗位,考评注重推广成绩,并进行专项资助和补贴[9]。试验站的专家教授提供的技术涵盖猕猴桃种植的全部过程,部分专家和教授常年驻站,与政府部门联合包村进社推广农业技术,一方面设立示范村进行长期技术推广和示范,充分利用村中示范户和村民中善于学习新技术的乡村精英的潜在带动能力,将技术推广示范到分散的果农中,调动农民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另一方面为涉农企业与合作社长期提供技术指导和支持,企业与农民进行合作,合作社对社员进行引导,这种途径使农业技术与小农的对接更加有效率。

1.4 人才教育培养

首先,作为学校的一个直属部门,试验站承担X大学作物学、林学、园艺学、植物保护、农业资源利用、畜牧学、兽医学、水利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农经、食品等学科本科生及研究生教学实习任务。试验站年平均接待科研人员1 000余人次,接待实习学生500余人次。部分农业技术推广专业的学生长年在试验站实习,为试验站的推广工作储备后续师资力量。

其次,试验站在技术推广中借助与不同参与主体的互动过程,培养了一大批乡土专家,即受众中的领先者。他们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和劳动技能,对待新技术乐于尝试,信息来源广,社会关系理性而开放,见识较广并享有威望,可以扮演多个角色[10]。试验站通过对这个群体进行技术培养,使其成为技术推广的中转站,产生技术推广的裂变效应。

最后,试验站在农技推广的过程中为政府部门培养和提高了一批农技干部。对于一项新的面临推广的农业技术,农技干部自身不能很好地理解便很难进行逐级推广,在与试验站的合作中农技干部不断学习从而提升了自己的业务水平。

2 试验站与其他主体的互动模式

X大学猕猴桃试验站是农业技术推广的一个源头,整个M县的猕猴桃产业是数以万计有技术需要的小农组成的一个面,试验站作为其中的一个点,需要嵌入并影响整个农技推广体系。将试验站的技术传播到每个农户中,对新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意义重大。在多年不断地探索和实践中,该试验站与其他推广主体积极互动,通过不同渠道将技术推广到基层农村,由此形成了点―线―面全方位覆盖的技术推广体系,如图1所示。

2.1 试验站专家+农技推广员+乡土专家(示范户、种植)

仅凭试验站的力量将农业技术推广到每一个猕猴桃果农中难度极大,必须和政府部门联合行动。试验站与M县果业局签订合作协议,由试验站提供技术、果业局负责组织。在实际中,该推广方式没有乡村本土力量“引路”不能有效地让科技进村入户,难以解决科技推广“最后一公里”问题。因而,M县逐渐探索出试验站、政府农技推广员以及以示范户为代表的乡土人才共同行动的推广模式,即“1+2+2”推广模式。该模式是指1名试验站教授加上2名县农技干部再加上2名本村乡土专家,通过协调与配合,使得技术可以传播到农村的最终端[11]。这种农业技术推广的嵌入性发展模式尊重农户的主体性,遵循乡村社会的社会结构特征,发挥农村精英的关键作用,实现了社会各种力量的协同参与[12]。

通过这种模式,试验站激活了政府五级农技推广体制。高校和政府进行对接之后提高了政府农技推广体制的行动能力和整合能力。首先,政府的农技推广人员在与专家的合作中知识得到更新,业务能力得到提升;其次,通过与专家一起进村入社拉近了农技推广人员和农民的社会距离,便于其未来工作的开展;最后,推广的次数和水平可作为对其考核的标准,提高其工作积极性。

以示范户为代表的乡土人才在技术推广中发挥的作用经常被忽视,乡村社会并非一个由相互孤立的个体组成的生活共同体,而是具有一定社会网络和结构的有机系统,恰当利用乡村网络和结构是发挥乡村社会自组织能力的关键所在。试验站在推广中培养了一大批乡土人才,通过这一群体建构了农村技术传播的内环境。首先,乡土人才是新技术从理论走向实践的“转换器”,善于学习科学知识而同时又生活在农村之中,新的技术在他们的钻研和解剖下融会贯通。当一般农户向他们学习的时候,他们可以将学术语言转换为“农民语言”,从而使得技术更加接地气更加容易被接受。其次,乡土人才是新技术的“过滤器”,从选种到采摘和贮藏,猕猴桃管理过程中涉及的技术种类和数量不在少数,但是否每一项都适合分散的农户使用有待商榷,很多技术因为成本高而适合企业、种植大户等大规模生产者采用。乡土人才将成本低廉但效果显著的技术保留并使用,将成本高昂不符合村庄实际情况的技术过滤,通过其示范带动作用,适宜本土的技术便能够快速在村庄中传播。乡土人才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新技术的传播,但同时降低了新技术带来的风险,通过他们的转换和过滤,新技术以更加可靠和安全的方式进入小而分散的果农之中。

2.2 试验站+政府科技部门+企业农户

M县科技局以科技项目的方式大力支持猕猴桃产业发展,搭建科技服务平台,为企业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如该县国家农业科技园区,驻园企业享有科技项目支撑,以及猕猴桃深加工研发平台、猕猴桃安全检查检验平台、猕猴桃电子交易平台等扶持,将科技服务落实到猕猴桃产业的方方面面。

对于以猕猴桃销售为主的企业来说,为了在市场上形成优势,必须在猕猴桃的品质、产量上严把关、高要求,寻求更稳定更优质的果源。如M县某果业公司为了在高端市场上占据份额,每年要收购一定数量的有机猕猴桃,与示范村签订合同建立生产合作基地,邀请试验站的专家对基地的果农进行技术培训,为其提供花粉、肥料、袋子等,要求在猕猴桃种植过程中不得私自使用膨大剂和农药、化肥等,最后以高出市场价格一定比例的价格收购。通过这种方式,技术逐渐传播到果农之中,也通过示范作用鼓励更多村庄和果农与企业建立合作关系。

当价格能够有效地反映产品和要素供需变化以及农民、公共研究机构和私人要素供应商之间存在有效的相互影响的条件下,市场价格将引导技术变革沿着一条有效途径进行,即产品需求增长―资源禀赋变化―对相对昂贵要素的替代需求―公共C构开发新技术―供应商提供现代技术投入品―引导农民用相对丰裕的要素替代日益稀缺的要素―实现技术变迁[13]。企业受市场巨大利益的诱导与农民签订契约,并聘请试验站专家作为技术顾问,向农民提供种植技术和物资,在获益的同时使技术得到传播。试验站在与企业的合作中也能掌握市场的技术需求,使技术的研发不再是“空中楼阁”,理论能联系上实际,帮助当地猕猴桃技术及时更新。

2.3 试验站+政府科技部门+合作社社员(农户)

M县的合作社规模不一、主要的发展方向也有差异,大规模的合作社有成员上千户,也有几十户组成的小规模合作社,大都是由乡村能人牵头成立,他们在种植管理猕猴桃方面的优势吸引其他农户从而形成合作社。政府通过科技部门为合作社提供政策和资金、技术的支持,陕西省有“千人进千社,千技惠千村”的项目,简称“千人千社”项目。在全县选出了50个合作社由农经站审批和管理,政府部门为合作社联系专家,1个合作社配套1个专家,专家为合作社的社员提供技术指导,而政府部门对专家进行补贴和考核,规定指导次数并要求提交调研报告。部分专家是来自试验站,通过这样的方式将技术推广到合作社中,由合作社实现技术有组织有效率的传播。如M县S合作社在技术方面与试验站和果品推广中心等机构合作,向社员提供技术指导、肥料配方等,S合作社坚持标准化生产,在猕猴桃修剪、授粉、施肥、采摘等各个环节坚持手把手指导,并设立定点服务站向社员发放和出售农资,同时与农民签订订单,并提供信息。

合作社与企业相比更加注重整体性和服务性,谋求全体成员的共同利益,强调农民的主体地位,参与的农民对于技术的学习更加主动,技术的推广也更加有效率。虽然目前中国合作社总体效率较低[14],且严格符合要求的合作社数量较少,合作社对农民的带动能力有限[15],但是无论合作社以何种形式出现,对于技术的需求是刚性的,技术是在市场上获得竞争力的必要因素,所以合作社仍然是提高农技推广效率的重要渠道。同时,试验站在政府的组织下对合作社进行技术指导,不仅使合作社的作物水平得到提高,也使自身深入产业一线,贴近农民生产过程,了解农民生产中的技术需要,真正实现了研究、推广、培训等功能于一身的使命。

3 小结与讨论

试验站在农技推广中集科研、培训、示范、推广等职能于一身,在充分考虑农村社会结构的基础上,通过与政府部门、企业、合作社、示范村和示范户的多方互动,实现技术与小农的有效对接。专家和政府农技推广员以及乡土人才合作,通过示范引领的作用使得农业技术进村入户,乡土人才是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的关键,发挥了农业技术推广“转换器”和“过滤器”的作用,通过乡土人才的“引路”发挥农村社会自组织能力,加强了农民的主体性。政府向企业提供项目、平台,试验站提供技术支持,通过诱导创新的方式通过企业向农民传播技术,企业在利益的诱导下对新技术带来的产品提出需求,农民在利益的诱导下与企业签订订单,同时接受新技术和方法。政府向合作社提供政策、资金支持,试验站向合作社提供技术指导,参加合作社的农民更具有主体地位则更有学习技术的主动性,合作社成为技术推广的有效渠道。在这个过程中,也使试验站深入产业一线,在与各个主体的配合中,有效把握产业技术需求,既能帮助农民及时解决实际问题,也能洞悉市场的技术发展方向,使科研和现实联系起来,理论联系实际,将技术转化为生产力,促进地区经济发展。

虽然试验站在农技推广中优势显著,但也逐渐暴露出部分问题,如各参与主体的目标面向差异大,造成主体之间存在张力,影响技术推广效率和水平;中国农民缺乏契约精神造成与企业合作缺乏规范;市场的巨大反作用对技术推广体系带来制约等。除此之外,技术的推广不可能是同时无差别地推进,村庄自然地理环境、村组力量的强弱、农民分化等因素都会带来影响,这都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完善。但是通过试验站与农技推广中其他主体的积极互动确实在原农业推广体系的基础上实现了多方力量共同参与,对高校力量、政府力量和民间力量的有效整合,实现了农业技术点―线―面式的传播,使现代农业技术和数以万计的广大农户有效对接,最终实现农业发展、农民致富。

参考文献:

[1] 西奥多・W・舒尔茨.改造传统农业[M].梁小民,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2] 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课题组.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调查与改革思路[J].中国农村经济,2005(2):46-54.

[3] 陈四长.一种创新型的农业技术推广模式――西农模式[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3(1):1-5.

[4] 黄国清,宋心果,邱 波.中国大学农业科技推广的典型模式分析[J].南方农村,2010,26(1):90-94.

[5] 李玉清,田素研,雷 颖,等.大学农村科技服务模式探索与实践――以南京农业大学为例[J].高等农业教育,2015(10):28-31.

[6] 郭占锋.“试验站”:西部地区农业技术推广模式探索――基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实践[J].农村经济,2012(6):101-104.

[7] 何得桂.“农林科大模式”:大学农业科技推广的典型经验[J].农业经济,2013(9):111-113.

[8] 杨宏博,夏显力.以试验站为平台的大学农业技术推广模式探索与创新――以西农白水苹果试验站为例[J].农业开发与装备,2014(6):47-48.

[9] 何得桂.科技兴农中的基层农业科技推广服务模式创新[J].生态经济(中文版),2013(2):141-144.

[10] 张 红.农业技术在乡村社会中的运作机制[J].农村经济,2013(7):91-96.

[11] 安成立,刘占德,刘漫道,等.以大学为依托的农技推广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为例[J].安徽农学通报,2014,20(20):1-6.

[12] 辉,赵晓峰,张正新.农业技术推广的“嵌入性”发展模式[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6(1):76-80.

[13] 王朝全,郑建华.论农业技术推广新机制[J].农村经济,2005(6):6-9.

第4篇:试验专业技术总结范文

关键词 高职院校 汽制专业 典型工作任务 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431 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我国汽车行业快速发展,对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高技能人才需求也大大增加,许多高职院校纷纷开设该专业以满足市场需求。专业办学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课程体系设计是否合理。我院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专业在多年的办学过程中,经过不断的探索,总结出了通过毕业生就业行业企业市场调研,明确专业应职岗位及其典型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要求,然后以此为依据进行课程体系设计的一些成果与经验。同时,也对今后不断改进完善进行了思考。

1专业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具有良好的职业素质,熟悉掌握汽车构造与原理、汽车制造工艺技术、汽车装配调试技术、汽车故障诊断与维修、汽车检测等专业知识,具有汽车工艺设计与加工操作、装配调试、检测试验、故障诊断与维修等技能,具有创新和创业能力,从事汽车零部件生产、汽车装配调试、汽车检测、汽车及配件销售与售后服务、工艺设计、企业管理等工作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

2典型工作任务分析

通过对汽车制造行业企业的广泛调研,明确了本专业毕业生主要面向汽车整车、零部件制造、销售及售后服务等单位,从事汽车零部件生产、整车与总成装配、调试、售后服务及汽车企业工艺技术、质量检验与管理、生产经营管理等相关岗位工作。经过分析、总结,确定主要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及相应的职业能力要求,进而确定对应课程,详见表1。

3课程体系设计

为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应通过对职业岗位能力分析来构建科学合理的专业课程体系,课程体系包括以下几方面课程:

公共基础课程:由学院统一按专业大类开设思想政治、道德法律、体育、计算机应用、大学英语、高等数学等课程,主要培养学生基本的思想道德素质、身心素质、职业素质与文化知识、社会能力。

专业基础课程:主要开设机械制图、汽车零件测量技术、汽车制造基础、机械设计基础、汽车电工与电子技术、汽车结构与拆装等基础理论课程及零部件测绘与CAD运用、零件加工、汽车拆装实训等实践课程,培养学生基本的专业知识与实践技能。

专业核心课程:开设汽车制造工艺技术、汽车车身制造技术、汽车装配调试、汽车性能检测技术及相关岗位的生产性实习,培养学生的基本岗位职业能力。

专业拓展课程:主要开设金属切削机床、数控加工技术、汽车生产与质量管理、汽车及配件营销、汽车售后服务、汽车文献资料检索、汽车运用基础及毕业设计、顶岗实习等课程,为学生职业拓展与提升打下基础。

4课程体系设计经验与思考

第5篇:试验专业技术总结范文

关键词: 建筑, 质量, 施工, 管理

中图分类号:TU71文献标识码: A

目前随着建筑市场的不断完善, 市场竞争已打破了地域限制, 竞争更加激烈。在这种情况下施工单位必须以质量求生存,建立良好的企业信誉。为了企业能够发展下去, 增加企业的竞争能力, 施工单位不得不抓好质量的管理工作。如何对施工的工程进行质量管理和监督, 现从以下几方面进行阐述。

1 建立健全完善的组织管理和质量保证体系

严格按照施工单位质量体系文件进行施工过程管理, 建立健全完善的组织管理、质量保证体系, 制定合理可行的岗位责任制,各负其责, 按程序办事, 保持组织体系的有效运行。各级管理部门逐级负责, 责权分明。

2 按程序办事, 落实施工组织设计、施工方案

严格按程序办事, 执行设计图纸、施工组织设计、施工方案与技术交底。工程管理人员及技术人员要认真熟悉图纸, 要进行施工组织设计交底和分项工程技术交底, 严格按图施工, 认真落实施工方案和各项管理措施。对每道工序都要建立严格的质量检验系统, 并起到监督上道工序、保证本道工序、服务下道工序的作用。

3 质量分析会诊制度与奖罚制度相结合

工程推行全面质量管理,用科学的方法指导工作,指导施工。成立质量管理小组, 根据工程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活动计划,有针对性的解决施工中的质量问题, 提高工程质量。现场根据工程质量的运行状态,每一层结构施工完,及时召开质量分析会,总结质量工作,分析质量优差的原因,及时采取预防与纠正的措施。同时, 严格奖罚制度,明确责任人的行为标准,调动管理人员落实各项制度的积极性。

4 采用“成立创优领导小组”的手段

为了加强质量管理, 更好的完成创优目标, 项目经理部成立以项目经理为组长, 项目技术负责人、质检员为副组长, 由生产、技术、质量、材料人员组成的创优领导小组。推行全面质量管理,用科学的方法指导工作, 指导施工。

5 施工质量预控

5. 1 材料质量预控管理

1) 材料、物资须在经考察确认合格的供方厂家或有信誉的商家采购, 所采购的材料或设备必须具备出厂合格证、材质证明和使用说明书, 确保用在工程上的材料都是合格产品。2) 加强对原材料的控制, 材料到场必须有相应资料, 如备案证书、合格证、复试单等, 不符合要求的要坚决退货。3) 用于地下结构施工的混凝土要符合预防碱集料反应的有关规定, 确保不合格的材料不准使用。4) 材料均选用环保产品。5) 材料标识: 材料经验收合格后进场, 进场材料要分类码放, 并做好标识, 以便追溯。

5. 2 图纸会审及技术交底

做好图纸会审及技术交底, 严格技术交底制度: 包括施工组织设计交底、各分项工程技术交底、原材取样及试验交底。做到先交底, 后施工, 保证工程质量, 减少不必要的返工, 杜绝质量事故的发生。

5. 3 特殊工种及上岗技术培训

1) 针对工程特点, 施工难点, 结合施工现场的具体情况, 培训合格后方可上岗。2) 季节性施工前, 项目经理部对试验员、资料员等岗位的业务技术人员进行培训, 保证季节性施工的顺利展开。3) 现场检验、测量和试验设备的管理: a. 根据工程质量的要求配备相应精度的检验、测量和试验设备, 来满足工程需要。b.对于进入工地现场的所有检验、测量和试验设备,必须贴上检定标识,并注明有效期,禁止未检定或检定不合格的设备使用。c.检验、测量和试验设备设专人保管和使用,并提前做好保养及校验工作,保证仪器设备精度符合要求且有良好的技术状态。定期对仪器的使用情况进行检查或抽查,并对重要的检验、测量和试验设备建立使用台账, 对于在检查中或使用过程中发现异常的设备,及时组织检定和维修。

6 施工过程控制

6. 1 落实“三检制”

自检: 班组完成施工工序后, 组织自检; 交接检: 工长在自检完成后, 对已完工序进行检查; 专检: 项目经理部质检员对班组完成的工序进行检查。“三检”完成以后, 由工长填写检验评定表,专职质检员核定。最后请工程监理或甲方核查。

6. 2 隐蔽工程验收

隐蔽工程由项目技术负责人组织, 质量检查员、工长、班组长参加检查, 并做出较详细的文字记录。所有隐蔽项目, 须在甲方、监理认可签字后, 方可进行下道工序。

6. 3 测量验线

测量员放线后, 由技术负责人、质检员复验后, 报请监理或甲方验线。

6. 4 钢筋混凝土结构施工实行“两申请”

混凝土浇灌申请、拆模申请, 由工种负责人提出, 经理部技术负责人审批; 商品混凝土到场后, 检查各项资料, 测试混凝土坍落度, 并填写商品混凝土监控记录, 包括混凝土出机时间、到场时间、浇筑时间、坍落度等。

6. 5 各分项、分部工程的质量控制

各分项、分部工程及最终质量检验, 不合格的项目按有关控制程序处置后, 再复核, 合格后方可放行。抓好交底、检查、验收环节, 实行全过程、全员的质量监督, 使每道工序均处于受控状态。

6. 6 特殊过程的质量控制

工程的特殊施工过程有: 地下室防水、剥肋滚压直螺纹连接、房间防水、屋面防水、钢结构、预应力施工。项目经理部技术人员将总公司的特殊过程作业指导书发给工种负责人和班组长, 加以学习。实行岗位质量责任制, 并实行专项检验。由质量检查员负责过程检查和记录。特殊过程操作人员必须持证上岗。

6. 7“四新”项目的控制

对采用的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进行控制, 四新项目必须经过充分的技术准备, 经总工程师批准方可实施。

7 施工技术资料管理

1) 项目经理部设专职资料员进行施工技术资料的管理工作。资料员按照《山西省建筑安装工程资料管理规程》执行, 并应符合当地质量监督部门的有关规定, 全面负责技术资料的收集、整理、注册、归档等日常工作, 并了解施工质量及进度情况,及时督促资料的到位,保证资料与工程同步,同时包括对分包单位资料的管理。2) 现场技术负责人负责协调相关部门,确保原始资料的准确及时真实可靠, 并督促资料编制人员的完成情况,定期检查资料的达标情况,确保资料优质。质检员负责质量审核,严把质量关,按验评标准核定等级,签证齐全。3) 应随工程进度情况同步拍摄工程照片和工程录像, 并具有连续性, 作为资料的补充材料。

8 施工试验管理

1) 选用资质符合要求且信誉良好的试验机构。2) 积极适时的做好施工试验的准备工作, 提前完成钢筋、原材料检验、砂浆配比申请等工作。3) 积极配合监督检验部门的检查, 认真及时的做好施工试验的见证取样工作。4) 认真做好现场混凝土、砂浆试块( 标养及现场同条件) 的留置和管理工作, 做好混凝土拆模、同条件试块试压工作。

第6篇:试验专业技术总结范文

试点的目的在于引导部分技术创新和专利工作基础较好的企业,有效运用专利制度,提高专利保护水平,激发企业职工发明创造的积极性,推动企业技术进步,提升企业专利申请量。通过试点工作,扶植和树立一批先进企业典型,总结一些带有普遍意义的经验,发挥典型示范作用,以点带面,逐步推广,促进全区企业专利工作的开展。

一、指导思想

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需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提高企业开展专利工作的积极性,鼓励发明创造,增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根据**市知识产权局关于区县开展专利试点企业的要求,努力把加强企业专利工作作为企业技术进步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内容,不断增强作为市场主体的企业的专利意识,把专利工作切实纳入到企业技术开发、产品生产和销售等企业经营战略与决策的各个环节之中,提高企业市场的综合竞争能力,发挥专利制度在激励技术创新、有效配置区域科技资源和发展地区经济的作用,为**区新一轮经济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二、试点内容

(一)建立“四有”制度。建立健全企业专利工作的规章,落实机构和人员是搞好企业专利工作的首要条件。一是有领导,企业负责技术的领导主管本企业的专利工作;二是有制度,制定本企业的《知识产权管理办法》(包括专利)、《专利奖酬办法》等相关的规章制度;三是有机构,机构一般设置在企业的技术中心、总工程师办公室或行政部门;四是有人员,有专职或兼职人员具体负责专利工作。

(二)提高专利申请量。专利申请量的多少是反映企业专利工作开展是否有成效的一个重要标志。对企业在开发科研项目、研制新产品过程中的技术创新点,能用专利的形式进行保护,要尽快申请专利。在加大技术开发的同时,要自觉依靠专利保护,形成一个或几个拥有自主专利权,并且有一定产业化规模的拳头产品。

(三)促进专利技术实施。专利制度的作用是保护和利用发明创造,而专利技术的实施和产业化,则是企业开展专利工作的生机和活力所在。企业实施专利有三种途径:一是本企业自主专利实施;二是许可他人实施本企业的专利;三是转让他人专利在本企业进行实施。

(四)加强专利文献的利用。专利文献包含了各技术领域的最新技术信息、具体技术课题的技术特点和解决方案以及发明创造所有权的权利要求范围、保护期限等重要信息和法律状况。在科研项目立项和新产品开发之前,要进行专利文献的检索。这样,不仅可以防止低水平的重复研究,还可以避免侵犯他人专利。经过专利检索还可以了解市场上竞争对手所处的技术水平,为企业的生产经营决策服务。

(五)制定和运用专利战略。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尤其是全球经济一体化步伐加快的形势下,制定专利战略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企业不仅要采用及时、主动地申请专利等方法取得占领市场的主动权,而且还要在其他企业的专利侵害本企业的利益时,采取必要地积极措施使本企业的利益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

三、实施步骤

试点工作从**年12月开始,每年6家企业试点,试点时间2年,分批进行,分期验收。

(一)确定试点企业。由区知识产权局按照本区的主导产业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科技进步企业等有产品研发能力,并在技术创新和专利工作方面取得一定成绩和有一定基础的企业为重点,由企业自行申报,区知识产权局审核、汇总、批准确定试点企业。

(二)部署和开展试点工作。试点企业确定后,由区知识产权局召开专门会议,进行试点工作的动员和部署。在试点工作开始后,各试点企业要确定负责试点的机构和人员,并按要求结合各自实际制定具体实施计划,报区知识产权局。在试点过程中,试点企业应该按照试点要求和试点内容把本企业的专利工作扎扎实实地开展起来。区知识产权局将组织人员深入企业进行调研,对试点工作给予实际指导,帮助解决试点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并向试点企业提供专利申请、专利信息、专利法律咨询等服务。

(三)验收专利试点企业。对试点企业的检查验收工作,在每批试点工作启动后的下一年度的第4季度进行。先由企业对照检查内容进行自查后,报区知识产权局,再由区知识产权局组成专家小组进行检查和验收。

(四)承担专利试点任务的单位必须签订《合同书》和《计划任务书》。

四、扶植办法和优惠政策

(一)区知识产权局安排一定经费资助专利试点企业开展工作。专利试点企业工作经费分两期下拔,第一期(试点开始)为总额的60%,第二期(验收)为总额的40%。

(二)帮助申报**区新产品开发计划、**市新产品鉴定试制计划和**市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等科技项目。

第7篇:试验专业技术总结范文

科技期刊是企业、高等院校、研究院所主办的,针对本专业技术发展面向本行业发行的期刊。由于刊号资源紧缺等原因,很多科技期刊是以内刊的形式出版,科技内刊成为行业内部情报信息、传递和交流的重要窗口,承载着行业内部学术交流、学术评价、学科建设、人才培训、创新成果积累等重要功能。《试飞研究》正是我国航空飞行试验领域唯一综合性情报信息内刊,虽然是内刊,但其情报信息价值却很高。

试飞研究与刊物发展历程

我国试飞行业特点。在我国,涉及航空试飞领域的单位,还包括各航空主机制造厂设立的试飞站与航空部队。一直以来,各主机制造厂试飞站的主要任务包括:特定型号研制生产中的攻关试飞验证、新研型号的试飞转场与首飞保障。而各飞行部队的试飞(飞行)任务主要包括:飞行员训练与新飞行员培养、新型号适应飞行培训、各类战法战术研究等,多数任务只涉及试飞而不涉及或很少涉及试飞研究。

中国飞行试验研究院(试飞院,中航工业试飞中心)是我国唯一综合性飞行试验技术研究基地,是我国唯一经国家授权的军/民用飞机、航空发动机、机载设备等航空产品部级鉴定试飞机构,以及国家进出口产品商检局授权的飞机适航认可的实验室,肩负着我国飞行试验技术研究、试飞方法、测试技术研究和试飞员培训等重要职能。试飞院承担了我国90%以上的新型号研制试飞任务,它作为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的直属单位,还负责归口主机厂、所试飞业务的指导和宏观管理。

纵观我国航空试飞业务划分、承担任务能力以及各单位的特点,可以看出,试飞院无论在试飞技术软实力,硬实力,还是试飞研究领域范围,都处于我国试飞研究龙头和主体地位。因此,《试飞研究》不仅在试飞院内部具有较高的声誉,在国内试飞行业也同样具有情报信息价值。

刊物发展历程。《试飞研究》是由陕西航空工业管理局主管、中国飞行试验研究院主办的综合性航空飞行试验情报信息类刊物,创刊于1972年,以跟踪世界各国航空飞行试验技术发展动态、评估试验研究技术现状与分析发展趋势,服务和促进我国航空飞行试验技术发展为宗旨。创刊40年来,累计出刊130余期,刊载各类综述或专题论文1900余篇。其主要发展历程划分如下:

《试飞研究》应情报信息交流需求而生。在我国1959年创建飞行试验研究院之初,随着科研试飞迅速上马,调进了大量前苏联技术资料急待翻译。在当时信息不畅、媒体不发达的时期,为了加强信息积累与交流、为科研室和部门领导提供决策参考,于1960年成立了情报科,并出版了第一本供领导参考的刊物。由原情报科组织人员集中翻译、整理,不定期提供给科研人员和领导参考。1972年按照出刊目的与刊载资料特点,才把该出版物确定为刊,刊名为《试飞研究参考资料》,系不定期油印出版,标志着《试飞研究》刊物的诞生。

《试飞研究》在科研试飞需求牵引下逐步发展。1980年以后,作为情报信息刊物不断发展,即使在1990年后国家对军工行业投入陷入低谷、发展最困难时期,仍然坚持办刊。1981年,改进为定期的铅印出版,每年四期。1985年,再次更名为《国外试飞》,每年四期,定期出版,每期10万字左右。1998年,又一次更名为《试飞研究》,延用至今。

2000年以来,《试飞研究》的刊载内容、编辑加工质量及印刷装帧质量有了显著提高,并逐步规范化。虽然刊物存在人员、经费不足等不利因素的影响,但刊物费力前行,由于定位准确、特色显明,在历年陕西新闻出版局和陕西航空局的审核/审读中,均顺利通过。为适应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与网络检索的需求,自2007年始,《试飞研究》在试飞院内网开始了电子版发行,纸质和电子版同步传输,加快了情报信息的传递,提高了刊物的利用和影响力,更加体现了科技内刊情报信息的价值。

《试飞研究》的功能定位变化

随着我国航空科研领域的深入发展和试飞技术、方法的进步,《试飞研究》编辑部针对不同时期作者群、读者群的需求,不断修订办刊方向,调整学术导向定位,优化版面装帧,以适应试飞研究发展与试飞技术创新的需求。

作者(译者)群的变化。创刊时的作者群。创刊初期,由于是不定期地搜集资料或专题,并且主要围绕技术、设备引进开展资料翻译,《试飞研究》主要作者群是专门情报机构――情报科的专业科技翻译人员和编辑人员,以及部分具备外文阅读与翻译能力的技术、设备引进人员,主要目的是把技术资料翻译作为项目的服务保障。

逐步发展时期的作者群:在1980年以后的逐步发展时期,《试飞研究》作者群主要是掌握更多国外信息资源并具有外文阅读与翻译能力的课题主管、项目主管以及部分专业情报研究与专职翻译人员。课题/项目主管的主要目的是学习与技术积累,而情报研究与翻译人员的目的是情报信息与技术资料翻译服务保障。

稳定发展时期的作者群:从2000年开始,由于情报研究和专业技术翻译的细分,早期的“情报翻译”概念淡出,加之科研人员队伍整体外语水平的提高,作者呈现多元化趋势,多数作者来自于科研试飞一线,形成了一线科研人员、情报研究人员和专业翻译人员作者群。据统计,《试飞研究》2004年~2012年共刊发论文373篇,副高级以上职称作者投稿比例平均占总数的68%,本科学历以上作者占87%。

刊文特点及栏目设置。创刊初期(1985年以前),由于航空工业处于基础建设与发展初级阶段,外文技术资料翻译需求的特殊性、译者群特指性明显,主要为资料翻译,情报信息与动态报道较少。

所刊载论文80%以上是由专门情报机构组织专职情报、翻译人员,不定期搜集资料或专题,并且大多内容主要围绕技术、设备的引进项目开展的资料翻译。因此,无法进行栏目的规划设置,只能依据技术资料专业所属进行粗略分类。

逐步发展时期(1985年~2000年),由于航空飞行试验整体处于全面发展阶段,主要为基础建设、基本技术与方法的学习、了解与模仿,各试飞专业的分工细化并趋于固定,《试飞研究》刊物栏目由原来的按照技术资料专业所属粗略分类,逐步发展为主要试飞专业特征明显的专题栏目,如综述、试验技术、飞行技术、推进技术、试验设备、机载设备、航空生理等。

所刊载的文章大多是由作者根据个人专业兴趣搜集选择并进行翻译投稿的,大多情报文献信息源于美国试飞工程师协会、AD、PB、NASA等,专题内容分散,难以匹配栏目要求。同时,部分刊文仍具有资料翻译特征,如:为当时大型试飞数据处理系统“骊山系统”的引进、电子与特设试验机的论证、选型等,刊登了大量技术翻译资料。

2000年以后,《试飞研究》进入稳定发展时期。由于航空飞行试验基本基础建设已经完成,掌握了基本的试飞方法,试飞技术发展转为对国外的全面系统了解、重点学习,着重进行现状对比分析找差距,开创新的试飞研究主题,《试飞研究》适应新的需求,调整栏目设置,突出技术研究性专题,并加强了综述和理论研究专题。近几年来,其技术专题跟踪航空技术发展前沿,栏目设置更多地趋向于专业学科专题研究,更加关注未来型号研制试飞需求,更多地报道技术发展专题情报研究,成为名符其实的情报信息刊物。其主要专题包括:试飞综述、飞机、直升机与动力装置试飞、航电与武器试飞、试飞测试技术与数据处理以及飞行器试飞的可靠性与维修性等。

近年来,由于科研试飞队伍整体外语水平的提高,作者群大幅扩大,《试飞研究》编辑部接收投稿也相应增加。所投稿件结合技术研究专题或研究课题重点需求,进行系统性情报资料搜集、翻译与编译,进而形成有观点、有分析、内容完整的综合性技术情报信息论文。近5年来,《试飞研究》跟踪报导了大型战略与战术运输机、国外微型飞行器、虚拟飞行试验、精确空投等情报研究成果,对国外矢量推力飞机试飞技术等进行了跟踪报导。《试飞研究》2000年~2012年刊发稿件按照情报信息产品类型分类见统计表。

从表中可以看出,《试飞研究》2000年~2012年共刊发论文518篇,主要分为8个大类专题,栏目设置更多地趋向于专题情报研究,更加关注未来型号研制试飞需求。专题研究报告超过50%,使《试飞研究》成为真正的情报信息刊物。

《试飞研究》的情报信息价值。

《试飞研究》作为试飞院出版的三种科技期刊之一,与中文核心期刊《飞行力学》和试飞行业唯一刊物《飞行试验》(内刊)以各自不同的办刊宗旨与目标,一起构成了专业覆盖面与专业深度兼顾、学术研究与技术情报信息交流并重的学术交流阵地,具有其它单位无法比拟的优势。其众多刊文被型号、预研等项目直接或间接引用,充分体现了其参考价值和情报信息价值。

刊文引用。一是研究型课题的引用。2000年,在进气道/发动机相容性的型号课题和情报研究中,科研与情报人员搜集了《试飞研究》1990年前刊载的《F/A-18A飞机进气道/发动机相容性飞行试验结果》《T-4飞机气道/发动机相容性飞行试验结果》《B-2进气道发动机相容性的试飞验证――种风险管理途径之一、二》等多篇文章,在进/发匹配课题研究中被型号和预研直接引用。

二是专题情报研究的引用。2011年,在特种机型情报研究课题和发动机空中试车台情报研究课题中,《试飞研究》编辑部为情报研究课题组检索刊载译文20多篇,时间跨度从1990年到2010年。诸如:《CFM56-7B发动机在空台上试飞》《美国空军试车台发动机的故障诊断技术》《B747发动机飞行试验台的发展与应用》《国外特种机型试飞浅析》《F/A-18C超大黄蜂侧风起飞着陆包线扩展试验》等多篇文章提供了重要的信息支持和保障。

三是型号试飞课题的引用。由于先进的电传操纵飞机对电源供应有特别的要求,因而,对发动机空中起动可靠性提出了传统起动系统不可能企及的苛刻要求。国外应急动力装置试飞技术已经成熟并大量应用,但我国还未进行研究。在《试飞研究》2003年第3期刊登的《U-2S飞行/Fll8-GE-10I发动机的空中起动飞行试验》译文中,全面地介绍了U-2S高空侦察机所用的“XX应急动力装置EPU”的原理、组成、飞行试验技术和结果,直接对某型号的XX设备研制和鉴定试飞提供了技术支持。

四是试飞试验方法的引用。在1978年第4期《试飞参考资料》中刊登的由汤吉辰、李昭广编译的“飞行载荷测量的应变计的校准方法”论文,详细介绍了飞行载荷测量的原理、设备和方法、校准和数据处理程序,成为试飞院飞行载荷测量专业发展的基础和经典参考资料。在研究和消化该资料的基础上,该专业李昭广等将该技术实际应用于“雷锋式飞行员”王冠杨迫降时损坏的飞机的修复,在该机的试验、验证和鉴定过程起到了重要作用。应用研究的结果论文曾在1980年中国航空学会第一届年会上交流。

五是大型试验设施建设论证的引用。在《国外试飞》1988年第3期刊登的《飞行中进气压力随机脉动的特点》,1987年第4期《对随时间变化的进气道最大总压畸变几种预测统计方法的评价》,1988年第2期《用风洞与飞行试验确定大迎角飞机的迎角传感器修正量》,以及1991年第2期编译的《飞机发动机飞行中性能监控技术的发展和试验》等多篇文章,有力地从技术上支持了某新型发动机飞行试验台建设的论证报告,使论证报告得到以航空部吴大观为组长的专家评审会的一致通过,在技术上为试飞院建设新的发动机飞行试验台奠定了扎实基础。此外,所刊载译文在试飞测试、民机、发动机试飞等多个试飞专业、多种型号项目中被引用。

情报信息特点。作为试飞院唯一的情报信息类期刊,《试飞研究》主要具有以下情报信息特点。

专题报道的连续性与系统性。科技译报类情报刊物,其连续出版物的记录功能为信息的连续传播奠定了基础。没有记录也就没有知识的积累和沉淀,也就不可能保持学术交流的连续性。《试飞研究》创刊以来,刊载各类综述或专题论文1800余篇,以型号科研试飞、课题预研为主战场,统一规划,按学科专业归口,合理地组织各类情报文献,系统完整地报道了飞行试验领域的各学科、各专业的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从而可以分析出专业学科的发展动向。系统梳理和确立情报研究的工作思路和发展路径,这是确保情报研究工作向更高、更深层次发展的有力保障。

情报信息的集成性。所谓集成,系指将系统中各元素、各要素实现整体化,以使系统达到优化。这里有两层含义:一是融合,就是将分散(空间)、多样(外观)和异质(本质)的各种事物、现象和过程,按一定的准则链接起来,消除冗余和重复,发挥各自优势,达到互补、融洽、和谐。二是组合,就是将有机融合的各种事物、现象和过程,按一定目标加以组织,构成可方便快捷实施的整体。《试飞研究》将分散的相关知识单元、片断进行有机融合,为知识创新提供最佳实现环境,实现知识单元、片断的优势互补和协调统一。据统计,历史上的发明创造约80%以上都是对相关专业情报知识的整合集成的结果。

第8篇:试验专业技术总结范文

一、土木工程专业学生应具备的实践能力

1.基本实践能力

(1)表达能力。是指学生完成毕业设计(论文)能力、课程演讲能力、完成课程论 文能力、文化活动能力、社会交往能力和社会调查能力。

(2)计算机应用能力。是指计算机应用技巧能力、应用土木工程设计软件能力、应 用工 程项目管理软件能力、应用土木工程施工管理软件能力、应用土木工程施工监理软件能力和 网络技术应用能力。

(3)外语能力。是指外语交流能力、土木工程专业外语应用能力、工程管理专业外 语应用能力和外文文献阅读能力。

2.工程实践能力

(1)知识积累能力。是指完成专业课程设计能力、课程实习中掌握知识能力、岗位 实训能力 、认识实习中掌握知识能力、生产实习中掌握知识能力、毕业实习中掌握知识能力、实习过 程中探索性学习能力、工程实际知识的接受能力、工程实践经验的积累能力和实习中掌握“ 三新”的能力。

(2)主动实践能力。指对土木工程实践问题的质疑能力、对土木工程实践问题的观 察能力、解决土木工程实践问题的能力、土木工程实践协同工作能力、工程实践小组领导能 力、深入 工程设计的实践能力、深入工程施工的实践能力、探索性工程实践能力、专业基础理论的应 用能力和专业课知识应用能力等。

二、土木工程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途径

1.理论课程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工程测量与检测技能应包括工程测量、结构检测、道路检测和桥梁检测等方面的技能。 这些是工程建设过程中,保证工程质量的重要手段和工程技术人员应具备的常规技能。应届 毕业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进行考核的首要技能就是工程检测操作技能。 由于毕业 生毕竟缺乏工程经验,不能马上从事管理岗位的工作,因此工程检测操作技能就成为毕业生 的基 本技能。理论课的教学应该使学生在校期间具备熟练掌握常规的工程检测操作的理论知 识。同时,在教学中,需要从多个方面加强实践内容的教学,为提高学生工程测量实际能力 ,奠定坚实的基础。

工程技术应用技能应包括工程管理、工程施工技术中的新工艺、新技术并能发现工 程常 见技术问题和解决常见技术问题的能力。当毕业生在岗位上工作一段时间后,在熟练掌握工 程检测操作技能的基础上,用人单位会将工作优秀者安排在适当的管理岗位上,从事工程技 术的管理工作。这也是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第二阶段的考核。必要的施工计划、合理组织可 行的施工方案,实施过程中有关技术问题的发现和解决,这些是保证工程进度和降低施 工成本的决定因素。

2.实验课程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在土木工程施工中,质量控制离不开建筑材料质量的验证试验、混合料的配比试验、施工 过程中分项工程及分部工程的质量抽检试验和交工竣工时的验收试验。学生毕业成为工程 技术人员后,这些相关的试验在工程建设过程中是经常性的、非常重要的工作。学生在校期 间所学的建 筑材料试验、建筑结构质量监测、道路工程施工质量监测和桥梁工程施工质量检测等课程都 是实践性非常强的。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实验项目应覆盖工程全过程的的实验内容,精度要 求要符合工程实际的要求,以此缩短从试验室到施工现场之间的距离。

根据土木专业的特点,我们把四年的实验教学作为一个整体来统一考虑,坚持实验教学四年 不断线并将土木工程 的封闭实验室变为开放实验室,为学生提供便利的实验条件。大 学一、二年级开展结合工程测量、工程材料、力学等基础课的实验教学,帮助学生掌握各种 实验 设备和仪器的操作,了解实验环境和实验室管理,掌握基础性验证实验的基本步骤和数据处 理的方法。大学三年级结合道路、桥梁、混凝土结构、钢结构等专业基础课的学习,安排设 计 综合性实验、建筑工程检测试验、道路检测与桥梁检测试验,由教师提出课题,学生组成小 组设计实验方案,选择实验设备,拟定实验步骤,完成实验课题的报告和技术总 结。大学四年级学生进入了专业课学习,结合桥梁工程、砌体结构等专业课的学习,由学生 选择工程实用性实验课题,经指导教师推荐,经相关程序审批,由学生独立完成实验报告和 技术总结。优秀的实验成果,学校要给予资助。

3.工程实习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实践教学是土木工程专业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和毕 业实习。

认识实习的目的是增加新生对土木工程专业的感性认识,使其对本专业有一个初步的了 解。首先开设土木工程概论课程,将土木工程概论按专业学科划分成总论、力学、建筑、岩 土、道路、桥梁、结构、施工、防灾等几个单元,每个单元分别由对此领域的应用、现状及 发展都了解比较透彻的、在该学科有较深造诣的专家或教授进行讲课。在期末的认识实习中 ,让同学们根据实习的感受,结合上课的内容写出图文并茂的实习报告,从而做到理论指导 实践,提高学生对土木工程专业的感性认识,为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专业知识打下了良好的 基础。

转贴于

在生产实习、毕业实习中,组织学生参加指导教师的科研、工程技术服务项目。在进行 特殊工程项目的设计和施工中,指导老师聘请工程技术专家结合实际工程中出现的疑难问 题,对学生进行精心指导,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要让学生接触到一些新的 技术问题,并指导学生对新技术问题进行一定的研究,增长学生的知识面。在实习的过程中 ,为学生创造深入施工现场的条件,让学生真正接触实践,亲自动手,完成实际项目上的工 程测量、工程试验、结构检测、道路检测和桥梁检测等方面任务。

三、土木工程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方法

1.项目教学法

土木工程专业的毕业生要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仅靠学生到施工单位实习是远远不够的 ,这就要求教师自始至终地结合专业特点,运用多种实践性的教学方法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 实践能力。

项目教学法是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生产科研项目而进行教学活动的教学方法。 我校与施工生产单位建立了教学实习基地,项目来自于教学基地。选择的项目要具有一定的 应用价值,能将某一个教学课题的理论知识和实际技能结合起来,与工程施工企业实际生产 过程有直接的关系;学生有独立制订计划并实施的机会,有明确而具体的成果展示,学生能 自己克服、处理在项目工作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项目工作具有一定难度,要求学生运用新 学习的知识和技能,解决过去从未遇到过的实际问题;学习结束时,教师与施工企业专家共 同评价学生的项目工作成果。

通过项目教学,可以使学生真正做到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学与工程实践相结合,既 提高了理论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又使得学生通过实际的工作,锻炼专业技能,提高环境 适应能力和工作能力。

项目教学过程的多样性使学生不仅具有实践能力而且具有发展能力,可以随社会的发展 和职业的不同而不断提高和发展自己,可以在毕业后以一个熟练技术人员的身份立即进 入社会和工程施工生产领域。这不仅有助于学生的就业选择,而且可以改变学生的从业观念 ,有助于毕业生得到社会的认可。

2.实录案例模拟教学法

开设实录案例教学课程,可以对毕业班的学生进行实际工程教育。在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教室 进行实例教学,利用形象生动的画面,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对一些实际问题 的感 性认识。尤其是对于工程测量、工程试验、结构检测、道路检测和桥梁检测等方面在实习的 过程中没有接触到的,或者是目前学校实验条件不具备的试验检测项目,都可以通过多媒体 进行演示。对于工程设计、工程施工新工艺和新技术,发现工程常见技术问 题和解决常见技术问题等方面,学校给予立项,组织部分教师深入工程实际,进行工程全过 程的实录,采集成影像教材给学生播放,并由教师配合讲座,从而使学生掌握施工全过程的 施工工艺。

目前,土木工程专业的工程管理课程的教学,由于教师普遍缺乏施工企业管理实践 工作经验,因此造成理论知识与施工企业实践技能脱节,造成学生也缺乏工程管理实践学 习。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需要真实的社会实践环境。土木工程专业学生不能到 真实的工程管理岗位实习,必然降低毕业生的管理实践能力。我们采用模拟教学法构建师生 之间的互动平台,正确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工程管理实验教学,使学生在模拟的工程 管 理岗位上扮演职业角色,聘请有经验的施工管理企业经理加以指导,这就从根本上弥补了客 观条 件的不足。为学生提供近似真实的施工企业经营环境,可以全面提升学生职业素质,提高学 生就业能力。

参考文献

[1]吴晓.地方高校土木工程专业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探索[J]湖南文理学院学报,20 06(5).

[2]张季超,童华炜,张春梅.加强实践性教学,培养学生应用能力的探讨[J] .广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12).

[3]孙文彬.加速实验教学改革,培养学生创新素质[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7(5) .

[4]时志军,李晓莲,李灵君.土木工程专业生产实习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天水师范 学院学报,2007(9).

[5]何培玲.土木工程实践教学体系研究实施策略[J]山西建筑2008(3).

第9篇:试验专业技术总结范文

在职业院校中,计算机类专业是全国开设数目最多的专业之一,几乎校校开设,学生数量不可谓不多,近几年甚至出现了就业难现象。但是计算机应用与软件技术专业仍然被国家六部委列为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工程优先发展的四大专业之一。这说明除了信息行业人才需求旺盛外,目前国内职业院校计算机专业严重存在所教非所用、职业教育与社会需求脱节的培养机制问题。结合信息职业岗位目标,分析现有课程体系的缺陷,探索研究能与职业岗位需求无缝连接的新的课程方案,对有效推动学生高质量就业意义重大。

一、现阶段我国IT职业岗位的分布和人才需求分析

1.我国IT职业岗位的分布。据2000年7月至2006年4月公布的《国家职业标准》统计,在527个职业中有计算机维修工、计算机网络管理员、计算机程序设计员、多媒体作品制作员、电子计算机装配调试员、网络设备调试员、计算机软件产品检验员、电子商务师、企业信息管理师等10余个IT行业职业。其中在占职业总数2%的IT类职业中,以计算机网络管理员、多媒体作品制作员、电子商务师、企业信息管理师、网络设备调试员、计算机程序设计员、网络编辑员等为代表的一批新职业已占到所有新出现职业的10%。这一数据说明,IT行业在一些领域已经快速形成规模,对社会形成了新的人才需求。

2.我国IT职业岗位的人才需求。2003年以来,一方面各级院校毕业生数量逐年攀升,另一方面农村劳动力转移人员大量涌入劳动力市场,加之各种社会培训力量急速扩张,使我国劳动力供求关系一直呈现供大于求。据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对全国99个城市2006年第二季度劳动力市场职业供求状况信息进行的统计分析:计算机信息类职业需求人数仍排前十位,中职层次需求量高于高职。

另据追踪我院计算机应用专业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结果,分析国家和省内劳动力人才市场的有关信息表明:在国内市场,计算机程序设计员、计算机软件产品检验员、网络设备调试员、电子商务师、企业信息管理师、多媒体作品制作员岗位需求紧缺;在省内市场,计算机维修工、计算机网络管理员、计算机程序设计员、网络设备调试员、网络编辑员、电子商务师、多媒体作品制作员岗位需求紧缺;在本市,计算机信息产品营销员、电子计算机装配调试员、计算机维修工、计算机网络管理员、网络设备调试员岗位需求紧缺。

二、中职计算机应用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与实践

1.1999年专业课程体系的缺陷。延安职业技术学院1999年专业课程按必修课与选修课两部分组织,其中必修课又细分为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实践技能课。专业基础课涉及数电、模电、工程数学,专业课汇集微机原理、汇编语言程序设计、数据结构、操作系统、高级语言程序设计等传统课程,实践技能课仅涉及中英文录入技术、工具软件等浅表性技术课。

可见,该课程方案“厚基础、宽口径”的指导思想表现突出,课程数量多且杂,实践教学活动分散,数量不足,学科性强,职业针对性差的缺陷非常明显。

2.2002年专业课程体系的改进。本次改进秉持减少专业理论课,增强专业技术课,淡化学科性,适应职业性的专业改革思想,为保障教育效果,主要在三个方面进行了改造:

(1)借鉴社会上成功培训机构的经验,对岗位特点明显的专业技术课在开课学期,专门增设该课程相应的专项综合实训,如:图文排版实训、计算机组装维修与组网实训、多媒体制作实训等,从时间和训练程度上保证课程的主导地位。

(2)高度重视选修课的重新定位,将原来课程方案中摆花架子或美其名曰“扩大知识视野,加强素质教育”的有选无修的选修课统统拿掉,应对社会需要岗位按管理信息和多媒体方向设置相关职业课程模块,学生一旦选定,其实也是重要的必修课。

(3)舍弃学科性,强化职业性。用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计算机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就业与创业、电子商务、动画设计制作等学生可学会做课程取代学生学不懂的微机原理、汇编语言程序设计、数据结构、操作系统和数模电课程。

3.新的专业实验课程方案的推出。纵览改进方案,主要较好地解决了课程方案从学科性向职业性的过渡,这一点可以从学生总成绩平均提升10分和学生参加省内职业院校计算机操作竞赛屡获大奖得到佐证。但是课程设置求大贪全以及未引入职业认证考核,导致职业针对性不强这一影响就业的关键关隘并未突破。

如何从课程体系上破解职业针对性不强这一难题?

前两个课程方案都有试图将尽可能多的IT职业岗位所需课程纳入囊中之嫌,而一个专业的所有学生都学这样的课程,一方面个人承受力有限,另一方面在小区域就业,竞争的激烈程度是可想而知的。因此,除文化和专业基础课外,只有按职业性质和需要,引入国家职业考核,模块化打包岗位课程,由学生根据自身情况选包学习,才能既精准学习,又降低就业竞争风险。按照这一思路,实验课程方案按文化素质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模块课三部分组织。其中文化素质课包含文化课和职业训练课,专业基础课主要有录入技术、数据库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计算机维护技术等少量公共技术课,专业模块课按照职业岗位细分为办公应用模块、多媒体技术模块、网络技术模块、软件技术模块、信息管理模块、计算机维修模块等,岗位各模块全部设置岗位技能所需操作课程和岗位考证训练实践课。

三、中职计算机应用专业实验课程方案的特点

1.中职计算机应用专业的课程方案要注重技术操作性而非学科系统性。中职计算机应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明确指出,计算机职业教育中专生定位于成为生产、服务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计算机系统管理、维护和应用操作人员。这一定位已经揭示了其课程体系必须以操作技术为核心,而非以科学理论为中心。实验课程方案已无《微机原理》、《汇编语言》、《数据结构》、《操作系统》、《数模电路》等一批完整学科课程的踪影就是回归定位的体现。

2.中职计算机应用专业的课程方案要适应社会职业发展趋势。就业市场是职业教育的指挥棒。进入21世纪以来,IT业发展异常迅速,短短几年内,扩张产生了许多新的职业领域。如果不能随变而变,一味墨守成规、抱残守缺,学生对口就业率裹足不前就是最好的答案。实验课程方案多个职业模块的出现正是因应变化的选项之一。

3.中职计算机应用专业的课程方案要引入国家职业考试制度。中职计算机应用专业学生,通过参加具在职业资格认证的专业技能考试,其考试成绩一方面作为获取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依据,另一方面亦可作为学生有关课程的结业成绩,大大节约学生学习成本。实验课程方案中模块课程设置全部基于这一思想。本实验方案引入了计算机国家职业资格认证考试(OSTA)系统,完全覆盖目前国家公布的所有计算机行业职业领域,具有实用、简洁、高效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