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供用电技术论文范文

供用电技术论文精选(九篇)

供用电技术论文

第1篇:供用电技术论文范文

论文关键词:供用电技术;人才培养模式;调研

随着电力工业的发展和电力行业体制的改革,供用电技术专业背景也发生了全方位的变化。电力已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变,服务理念已由计划用电向开拓市场转变,由用电管理向营销服务转变。电力工业从大电网、大机组、超高压、高自动化阶段,进入了优化资源配置,实施大区联网和全国联网阶段。由于本专业发展速度较快,出现了人才培养质量良莠不齐、培养的人才无法满足生产第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要求等问题。因此,必须对原有的教学模式、教学管理进行改革,以适应现代电力行业发展及人才培养的需求。

一、电力企业调研内容

(1)了解供用电专业人才服务面向的就业岗位类型。

(2)了解电力企业对供用电技术专业教学体系、教学内容等的建议。

(3)了解电力企业对供用电技术专业专项技能的要求。

(4)了解往届学生对本专业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等方面在现场实际应用效果的评价和建议。

(5)与去台交流的教师进行座谈,探讨台湾教育教学模式。

(6)协商师资培训项目,为本专业建立“理论—实践”教学一体化储备师资力量。

(7)与企业建立产学研方面的合作,探讨“配电设计”产学研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二、就业单位类型和岗位类型

通过对电力企业及相关行业进行广泛的调研,得到专业服务面向的就业单位类型和就业单位岗位类型。就业单位类型有:供电企业,电力设计部门,电力建设工程公司、电力设备修造企业,社会各行业自备供、配电系统,电力用户等单位。就业单位岗位类型有:配电设计,配电线路的设计、运行、施工及检修,配电线路带电作业,电力负荷控制,用电检查,抄表核算收费,装表接电,配网自动化等岗位。

三、专业定位及发展方向

原有的供用电技术专业定位比较接近发电厂及电力系统专业,经企业调研和课题组教师对就业职业岗位类型的深入探索和分析,现将供用电技术专业定位为电业局、县电力公司的配电中心一线工作人员。

具体来讲,结合对电力企业的调研情况,福建电力职业技术学院的供用电技术专业方向定位于: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综合素质高,掌握供用电技术专业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技术技能,具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具有独立分析处理生产实践问题的能力,毕业后作为电业局、县电力公司的配电中心一线工作人员,从事电力客户服务、配电维护、电能计量与计费等工作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

四、专业教学团队建设

学院充分发挥校企一家的优势,制定具体措施、创造条件鼓励教师“三上三下”,即“上学历、上职称、上水平”和“下企业、下基层、下一线”。鼓励教师参加企业培训师认证工作,以支撑学院职前职后“互为加强、互为支撑”的办学理念,增强教师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增加“双师”素质教师数量,改善专业教学团队结构。

1.专业带头人培养

制定专业带头人培养方案,从专任教师中选拔1名业务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教师给予重点培养。安排其到相关企业、院校进行交流学习,到相关科研机构和企业培训,主持专业建设、教学科研、参加专业学术活动。计划在三年内培养出1名能把握专业发展方向,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和宽广的专业视野,具有专业培养方案的设计、开发能力,具有较高的理论和实践教学水平,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具有一定的社会活动能力和组织能力的专业带头人。

2.“双师”素质教师培养

在本专业已选派2名青年教师到福建省电力公司离岗研修并取得了良好效果的基础上,计划每年继续派出1名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半年,积累实际工作经历,提高实践教学能力,同时给企业提供技术咨询服务和横向科研项目,实现校企互动,体现“产学研一体化”。

制定“双师”素质教师培养计划,对进校3年以内的教师分阶段进行教学能力培训和专业技能训练,鼓励青年教师参与工程实践和国家各类职业资格考试,鼓励教师申报工程和技能系列职称,将专任教师培养成懂理论、会操作、能培训、具备“双师”素质的教师。

3.兼职教师队伍建设

计划于1~2年内在福建省电力公司所属企业范围内,聘请6名兼职教师,形成1:1的“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另外,积极开展兼职教师与专任教师教学互助活动,共同提高专业知识、技能与授课技巧,承担校内外教学任务特别是担任学生生产性实训和顶岗实习的指导任务,协助开展专业建设与课程开发。

五、建立与专业培养目标相适应的教学体系

根据培养目标,围绕本专业技术岗位(群)对专业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进行了改革,形成了“职业能力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1.职业能力结构

职业素养、外语应用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电力应用文写作能力、电力营销与用电管理能力、配电运行能力、线路设计运行与检修能力、配电系统设计能力等。

2.支撑职业能力的课程设置

如支撑配电线路运行与检修能力的课程:“电工技术”(由原来设置的电路、电机、电子合为一门课程)、“电气工程制图与cad”、“电气工作安全规程”、“配电线路”、“配电设备”、“配电系统”、“配电线路规程”、“配网自动化”、“电气运行”、“电力法律与案例分析”、“钳工实训”、“电工工艺实训”、“线路带电作业实训”等。

3.创新课程设置

打破“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老三段式的传统课程设置,按“文化基础教学包、基础教学包、专业技术教学包、专业拓展教学包、素质教育教学包”要求设置能力素质式课程体系。

文化基础教学包:“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语文”(包括电力应用文和科技文写作)、“基础英语”、“计算机应用基础”等。

基础教学包:“电工技术i”(含实训)、“电工技术ii”(含实训)、“钳工实习”(含实训)。

专业技术教学包(一体化教学):“供用电系统”、“配电设备”(含实训)、“配电线路设计施工与检修”(含实训)、“安全用电与安规”(含实训)、“装表接电与内线安装”(含实训)、“供用电系统继电保护及自动装置”(含实训)、“配网自动化”(含实训)、“用电管理”(含实训)、“电力市场营销”(含实训)、“电气制图与cad”(含实训)、“毕业设计”、“毕业实习”。

专业拓展教学包:“建筑配电与设计”(含实训)、“电力工程预决算”、“电气运行”(含实训)、“带电作业”(含实训)。

素质教育教学包:“电力法律与案例分析”、“准军事化与电力企业文化”、“职业口才与训练”、“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电力办公应用软件”。

六、初步教学改革

1.理论教学改革

为了形成职业能力所必须的理论知识和技能知识,我们在课程目标中,融入了职业岗位群的国家职业标准对知识的要求,使课程内容以职业内容为主线。文化基础教学包、基础教学包教学以应用为目的、够用为度。专业技术教学包、专业拓展教学包强调职业能力的培养,各门课程均实现一体化教学,突出针对性、应用性和实用性教学。通过素质教育教学实现职业能力中对相关知识的要求。

2.实践教学改革

构建了“四层次、三培养”集中性的实践教学体系。“四层次”为:实验、实训、实习、设计;“三培养”是指培养工程素质、操作技能、应用能力。四层次实践环节,层层递进,构成了能力培养的有机整体。

开展电工技术、继电保护试验等,以培养学生的基本工程素质;进行电能表接线、检查、错接线查找,低压排故,配网自动化调度,带电作业,杆上作业实训等,以培养学生实践操作技能;通过配电线路、配电室、配电站、开闭站、开闭所等毕业设计,电气运行仿真实训、顶岗实习等专业性设计、实训和生产实习,以培养学生的工程应用能力。

在专业教学改革的牵动下,已形成了“装表接电”实训室、“低压排故”实训室、“电气运行”实训室及“配电设计研究所”等,计划在3年内,建立“配网调度实训室”、“电力负荷控制实训室”等。逐步形成实验与实训,基础与专业,校内与校外,相互衔接、配套成龙的实践教学体系与实践基地,为实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3.一体化教学建设

(1)教师一体化建设。任课教师负责本课程教学大纲与教材的编写、一体化教室的建设,并负责实验、技能训练的指导,即大纲、教材、备课、讲课、实验实训指导等一体化。

(2)教室一体化建设。包含传统理论教学教室、实验室、实训室,三合一。教师在一体化教室边讲理论边示范,学生边练习,突出技能培训功能。

(3)教材一体化。包含该课程的基本理论知识、实验指导及考核、技能训练指导及考核等内容,即教材、实验指导书、实训指导书一体化。

对主要专业课程如“配电线路设计施工与检修”等10门课程采用“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整合相关课程的教材和教学大纲。

七、深化教学方法、手段的改革

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的深入,是把工学结合作为切入点,融“教、学、做”为一体。

(1)探索建立“讲、演、练”一体化的教室,如配线线路设计施工与检修、装表接地与内线安装、配网自动化、带电作业、配电运行等理论与实践教学均在一个教室里进行,边讲边练,做到工学结合、“教、学、做”一体化。

(2)变实验指导书为实验任务书的改革,实行任务驱动、项目导向为主的实验教学。

第2篇:供用电技术论文范文

关键词:城市电网;运行;安全管理;技术升级;技术要点

中图分类号:F407 文献标识码:A

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迅猛发展,城市对各种资源“虹吸”效应日趋明显,电能是主要的生产和消费能源,是当今城市主要消耗的能源详实,在今后一段比较长的时间里城市中企业生产、居民生活和市政建设都离不开电能的有效供应,这样的情况下,对城市电网负荷量和供电容量的要求有了比较大的提高,同时,城市电网的供电可靠性也被赋予了更高的意义和价值,因此需要采取各种有效的措施,提升城市电网运行的安全性,确保城市电网的供电质量和供电效率。城市电力工作者应该依据城市电网实际的安装、维护和管理的实际工作,加强对城市电网在安装、维护和管理过程中出现各种安全上隐患的了解,根据城市电网安全管理的实际情况,提出提高城市电网运行安全管理水平的技术要点,达到提高城市电网运行安全管理水平有参考和借鉴的效果,真正实现城市电网运行安全管理水平的提高,确保城市电网安全运行的水平。

1.城市电网施工和运行过程中的安全隐患

在城市现代化建设中,由于空间资源的限制城市电网,特别是高电压等级架空线路经常出现占地面积过大、安全距离不足和架空裸线线路等问题,这常常埋下城市电网的安全隐患,在特定的情况下会导致安全事故,影响城市电网正常的功能和作用。城市电网电缆线路本体出现瓦砾、建筑垃圾和工业酸碱性排泄物,这样的情况会导致电缆出现腐蚀,影响电网的供电效果,严重会引起重大的安全事故。城市电网施工中由于技术控制不严格和人为等因素经常会出现挖断、拉裂拉伤等故障发生。城市电网施工中没有对电缆线路外露部位应采取相关保护措施,导致城市电网电缆出现破坏事故和腐蚀现象。城市电网电缆终端头、引出线、接点部位由于破损、污秽物产生发热和烧损等现象,埋下安全隐患。城市电网电力设备出现破损、残缺等问题,导致安全事故。

2.电网中电缆运行维护的要点分析

2.1 电缆本体运行维护技术

电网是电力发展的重要支柱,在对电网进行维护的时候,我们的维护人员首先要做的就是观察电缆线路,看一看线路的本体上是不是有建筑垃圾、废弃材料等废弃物。除了表面上看到的问题,一些特殊部位出现问题也要及时地进行解决,像穿过桥梁这一部分的电缆,我们的维护人员就要看桥墩两端的电缆是不是处于拉紧的状态,而对于穿过公路等部位的电缆线路,我们还要查看有没有施工挖掘之后留下的痕迹。除此之外我们的维护人员还要检查城市电网电缆敷设的周围有没有挖掘等施工作业的现象,合理规划电缆安装路线,进一步避免电缆线路破坏事故的发生。

2.2 电缆终端运行维护技术

城市电网在实际的运行维护中,我们的维护人员要及时检查一下电缆终端的接头连接处是否紧密,引出线的节点部位有没有发热或者是损坏的情况。

2.3 电力管沟运行维护技术

对于那些敷设在房屋内部的电力沟内的电缆,我们的维护人员要及时地检查消防防火设施是不是科学合理的,此外还要检查电缆沟沟道盖板是不是有破损的现象。过路保护管道是不是通畅的等等。

3.提高城市电网运行安全管理的技术要点

技术创新是电力行业发展的不竭动力,电力工作者应该加速现代科学技术的应用工作,用适合的高新科技促进城市电网对电能传输、分配和利用的高效性和合理性,确保城市电网在技术和安全管理的前提下实现安全、稳定地运行。

3.1 加速城市电网的升级改造

城市电网自动化是目前城市电网中各项管理的基础,现阶段城市电网运行及维护的过程中,实现电力自动化控制是主要的发展趋势,我们的研究人员应该在这一过程中不断提高电网运行的安全技术水平。在实现城市电网自动化改造过程中应该利用科技提高安全效果的作用,既降低城市电网运行人员和管理人员的工作强度,还可以有效避免人为事故的发展,达到在安全生产的基础上有效维护和实现电网的安全和稳定。

3.2 加强绝缘的动态监测

城市电网中绝缘性能的高低成为影响电网运行安全的主要原因,从目前大量城市电网运行及维护的实际工作来看,城市电网中出现故障和主要原因就是电网中的设备以及电缆的绝缘体性能不达标造成的。因此,需要采用动态监测的方法对城市电网的绝缘性能进行控制,方便在城市电网运营中及时掌握动态的城市电网各设备的绝缘性能,为城市电网维护人员制定和实施维护方案提供辅助和参考,达到提高城市电网维护人员操作的安全性,在有效提高电网维护人员工作效率的基础上,达到减短城市电网维修时间,降低停电损失,从而更好的维护了城市电网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3.3 完善城市电网防护技术

在城市电网运行维护安全管理中,我们的维护人员要避免在城市电网运行和维护作业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安全事故,如:触电、高空坠落等。提高城市电网各类运行设备的维护安全管理技术,应该加强和完善提高城市电网运行安全管理技术、安全标准以及安全控制体系等制度的确立,还要满足目前城市电网运行维护中的各项安全需求,保障城市电网在稳定高效的状态下安全地运行。

结语

综上所述,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发展与电力是分不开的,电网运行的可靠性和安全性会直接关系到人们正常的生产生活,不仅如此,还影响着市政项目的正常运行,因此,必须强化城市电网在施工、养护和维修过程中各项工作,通过提高技术水平和管理质量的综合方式提高电网城市电网运行和维护的效果。出于实际工作的限制和本人能力的水平,本文只对提高城市电网运行安全管理的技术方面进行了简述,提供了升级改造、动态监测和完善防护等技术方面的措施,相信对于很多直接影响到城市电网运行安全管理的其他问题尚未有设计,在此,笔者建议后续研究者应该在借鉴本文技术和安全管理工的基础上,重点在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和制度创新上加以探讨,采用全面的分析办法和综合的措施,系统地提高城市电网运行安全管理水平,达到确保城市电网安全性和可靠性,更好地为城市经济、居民生活和市政建设提供高品质的电力资源。

参考文献

[1]朱宝宗.S-Z绞用于电力电缆[A].中国电工技术学会电线电缆专委会、中国电机工程学会电力电缆分专委会交联电缆专题研讨会(2002年会)论文集[C].2002.

[2]章春松,徐瑞宝,张安华.高压客户安全管理现状分析及改进思路[A].第十六届(2008年)华东六省一市电机(电力)工程学会输配电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

[3]张如山.电气设备中SF6气体的安全管理措施[A].山东电机工程学会第五届供电专业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8.

[4]孙永旺.国产LW6系列断路器调试及运行维护中几个值得注意的问题[A].加入WTO和中国科技与可持续发展――挑战与机遇、责任和对策(上册)[C].2002.

[5]鲁尊强,司志涛,于红.调度自动化系统的安全措施[A].淄博市第十一届自然科学优秀学术成果论文集[C].2008.

[6]闵勇,鲁宗相,乔颖.风电从“并网”到“融入”大电网运行的转变[A].2010年电力系统自动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

[7]韩自奋.甘肃电网气象信息服务系统应用功能探讨[A].水电站梯级调度及自动控制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

[8]吴琛,李玲芳,张丹.滇西六地州电网安全运行分析及措施研究[A].2007云南电力技术论坛论文集[C],2007.

[9]钱云,王永晨,胡义忠.浅议城乡供配电电网发展战略[A].第十六届(2008年)华东六省一市电机(电力)工程学会输配电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

[10]刘建恩.改造后电网运行的新特点[A].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促进吉林经济发展――启明杯・吉林省第四届科学技术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6.

第3篇:供用电技术论文范文

电力已经成为我们生活、工作以及社会生产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之一,店里主要由供电企业供给,使用电力能源需要缴纳一定的费用,正是由于电力能源的这种商品化性质,使得对电力的计量成为重要的理论和实践问题,计量的标准与否会直接影响到供电企业的供电市场,而电力计量需要一定的标准,这样才能够在同一个市场上竞争发展,所以对电力计量的标准化管理便成为了研究的热点问题。

【关键词】

电力计量;标准化;管理

1前言

电力已经成为我们生活、工作以及社会生产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之一,对于电力的市场化供应存在着竞争,供电企业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得自己的份额,就必须深入地实施电力计量标准化,加强管理,通过标准化的管理提高管理效率,在技术理论上获得优势,以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本论文主要研究论述了电力计量中容易产生计量偏差的因素,对供电计量标准化的管理进行了深入研究,希望能够在理论上给予供电企业帮助。

2电力计量产生误差的主要原因

2.1电流互感器

电流互感器是电力传输中重要的计量仪器,由于电流互感器会受到电流负荷以及CT变化的影响,所以其对电流的感知也会产生偏差,这种偏差使得电流互感器对电力的计量产生误差。这是导致电力计量误差的一大原因。

2.2电阻

对电力的传输需要使用到各种电力元器件以及电线,这些设备都存在自身电阻,小的电阻对于电力的影响并不是很大,但是较大的电阻也会对电力的计量产生影响,比如在三相四线三元件电度表中的中性线,其对电力计量的影响会导致较大的误差出现,中性线断开或者施工的疏忽,这种误差如果积累较多也会产生非常大的影响。

2.3计量装置安装

计量装置有很多,其中其主要计量作用的就是电度表,而电度表的安装工作一般交给普通工人,在安装施工过程中,由于经验和能力参差不齐,使得一些电度表的安装存在问题,影响其计量电量的性能,比如电度表倾斜的过于严重,或者在安装完使用前没有调试等等,这些都会导致误差的出现,并且误差会因此产生变化尤其是负荷率较低的情况下,误差的增大也是难免的。

2.4环境温度

电度表的应用环境也有一定的限制,如对温度的要求,如果环境中的温度过低或者过高,都会对电度表中较为敏感的元器件产生影响,这种影响导致的结果便是电压、电流等数值的改变。以至于产生温度附加误差。这也是在炎热的夏季以及严寒冬季需要对电度表的计数进行再次调整的原因所在。

2.5计量点产生的综合误差

总体来说,对于电度表的误差目前的研究已经相对成熟,如何校对电度表的误差也已经有了成熟的方案,但是对于互感器的误差目前还没有引起重视,相关的研究和理论也少之又少,应该考虑其综合误差,这样才能够将误差降低到最小。

3供电计量的标准化管理应用

电力计量标准化不仅仅是计量标准化那么简单,其更是一个复杂的体系,还包括相应技术、服务的标准化,以及整体管理水平的提高。

3.1技术标准化

科学技术是一切生产的重要动力来源,对于电力计量也不例外,企业必须在技术管理方面建立起一个制度体系,只有技术完善且统一的情况下,才可能形成标准化的技术模式,这就要求电力企业做好各种技术的标准对照工作,如在各种计量仪器的选择上,尽量选择同一厂家、同一型号、同一批次的仪器,这样才能够减少仪器间的误差,保证计量结果的准确性,此外便是合理的调整各个仪器的参数,同时将计量仪器仪表的精度提高,实现技术标准的统一规范,从而达到电力计量标准化中的技术标准化,要使计量工作标准化管理在硬件方面上得到提高,还需要企业不断研发和引进新技术,对旧的技术加以革新,杜绝使用国家明令禁止或已经淘汰的电能表。同时,选择合适的计量点也非常重要,计量点即计量的位置,在电力供应线路上,不同点的电力计量结果是不同的,甚至因为周围环境的差异会有很大的差异,这就要去计量点的选择要尽量减少环境的影响,如何的反应客户的用电量,一般我们选择而靠近计量最终现场的位置作为计量点,严格遵照计量监督标准进行计量工作,使得企业发挥其技术优势,获得技术方面的竞争力,精确度的级别根据符合类别进行选择,所以仪器安装好后,使用之前,需要做好调试工作。

3.2管理标准化

管理工作是企业日常经营中重要的一项,在电力计量管理方面,也应该重视其管理工作的落实情况,对电力计量的管理,需要遵守两个法律文件,即计量法和电力法,将两者融合,即可以总结出电力计量管理的法律法规,将法律法规贯彻到电能的管理工作中。这就要求企业形成自己的电力计量管理相关的管理制度,具体的管理制度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技术管理制度、检查相关制度、现场管理制度以及相关规范要求。对于没一点,都需要具体的工作去落实,如现场检测中如果检测到问题,则要送到指定的计量站对仪表仪器进行全指标试验,适时更换陈旧及误差较大仪器。此外,还应该做好对日常检查、管理工作的记录,这就需要建立专门的档案管理制度,不断提升电力计量管理的水平。同时加强对应台账的动态管理,同时做好对数据库的维护工作,保证数据库的数据保持最新,以确保应用数据时合理有效。

3.3服务标准化

电力供应企业在提供电力的同时,也是在提供相应的服务,因为与电力供应配套的服务非常繁复,所以做好服务工作也非常重要,服务标准化就是在这样的要求之下提出的,作为电力计量管理标准化的一方面,提高服务的标准化水平同要重要,首先可以对电力供应相关技术人员加以培训,以提高他们的素质水平,同时加强他们之间的交流沟通,以分享各自经验,促进计量标准化管理的实施。此外,计量工作受计量工人人员的影响较大,其负责人程度、自身技术和文化素质水平都会是误差产生的因素,通过加强计量工作人员的业务能力来提升计量管理标准化程度。标准的服务包括一整套供电流程的服务,如各种业务服务、收费服务、维护服务等等。此外还可以进行有关于电力计量方面的宣传工作,使客户了解企业、了解供电过程、了解企业的服务,从而挖掘更大更稳定的市场。

4结语

电力计量工作十分复杂,提高电力计量工作的标准化水平,就必须从技术、服务、管理三方面做起,电力计量存在误差的现象较为常见,但是误差的长期存在不利于企业的良性发展,甚至会损害到用户或者企业的经济利益,所以,做好电力计量工作的标准化非常有必要,要做大这一点,还需要供电企业高层管理人员的重视,将各项管理措施落实到位,建立电力计量标准化管理体系,使得电力企业的电力计量管理工作与现代化的管理水平相符合,相适应。

作者:黄鸿卿 单位:福建惠安县供电有限责任公司

【参考文献】

[1]杜文清.提升电力计量标准化管理水平[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1(35).

第4篇:供用电技术论文范文

论文摘要:基于产业组织理论和通信经济学理论,总结分析了我国电信业技术进步的特点、推动因素,并在此基础上,结合电信产业的发展趋势,分析在现行市场条件下,电信业运营商产生多样化生产动机的原因。依据产业经济学理论和通信经济学等理论,对电信技术进步与产品多样化这种现象展开理论分析,并用移动通信技术发展实例证明电信业技术进步与产品多样化之间存在相关性。

自上个世纪80年代末期以来,信息技术浪潮席卷整个世界,我国电信业在信息化浪潮中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在短短的20多年间,我国电信业技术快速发展。一方面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电信运营商的经营范围不断延伸,出现了大量的新产品、新业务;另一方面基于新技术的各种新业务的不断推出大大增加了电信产品的多样化程度。这种现象表现为伴随着电信技术进步产品多样化程度逐渐提高。本文结合电信产业的发展趋势,分析了现行市场条件下,电信技术进步与电信产品多样化的内在关系。

1电信技术进步的涵义

电信技术进步是发生在电信产业内的技术进步活动,因此需要首先界定电信业的概念,然后依据本文研究方向对电信技术进步概念进行界定。

1.1电信业的概念

依据产业经济学的定义结合国际电信联盟所用术语定义,将电信产业的概念划分广义和狭义概念。广义的电信业是指提供电信服务或产品的企业的集合。从广义的角度来看目前的电信业,可简单的将其划分为电信制造业和电信运营业两大类。电信制造业主要包括电信设备制造和电信产品制造,前者为电信运营商提供基础设备。电信运营业主要是建设电信网络,提供市内电话、长途电话、移动通信、增值业务等服务。而从狭义的角度看,电信业仅包括电信运营业,不包含电信制造业。

1.2电信技术进步的概念

依据技术进步的概念,电信技术进步可以分为广义电信技术进步和狭义电信技术进步。广义的电信技术进步指我国电信企业在近十多年的发展中,不断的大力引进新设备、提高员工能力素质、引入科学的管理手段和方法。狭义的电信技术进步是指在电信行业中,电信运营商通过对原有技术装备、生产设备的升级、更新及引进新设备的现象。

从本文研究出发,在本文研究中采用电信技术进步的狭义概念。即将电信运营商依靠电信技术的不断发展,通过引进新技术、新设备或升级、更新旧设备的现象定义为电信技术进步。

2电信技术进步下产品多样化的界定

产品多样化又称产品多角化或产品多元化,是指企业同时经营两种以上基本经济用途不同的产品或服务,即指企业新生产的产品跨越并不一定相关的多种行业,且生产多为系列化的产品。

本文研究的产品多样化是指通信提供商利用现有的核心通信技术,开发出多种产品,来满足消费者的多样化需求的现象。电信业产品多样化的特点是同心多样化,即在核心技术的支撑下提供多种产品用数字传输技术向消费者提供了大量服务产品,从基本的通话业务、短信业务,到电子钱包、在线支付业务等等。

3电信技术进步下产品多样化动因分析

3.1电信业产品多样化推动因素分析

电信运营商生产经营自身具有规模经济、范围经济等特点,且电信市场竞争及消费者需求结构变化都对电信产品多样化都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3.1.1电信运营商生产特征推动产品多样化

电信产业作为一个独立的产业部门,有着不同与其他产业的生产特征,概括起来说就是:规模经济、范围经济、边际成本不相关性及成本分布不均性。电信产业内部的这些生产特征决定了电信运营商必须进行产品多样化生产。

电信范围经济性主要体现在利用一个综合电信物理网络既传送电话、电报和传真,又传送计算机数据和各类电视图像比独立建设形形的网络成本要低,基于原有网络开发和提供一项新业务比单独建网提供一项新业务成本要低。

电信业的规模经济性就是指电信网络、设施在提品和服务时所依赖的网络系统具有规模经济性。随着电信产量的增加,电信产品的平均成本会不断下降。单一产品的市场容量有限制约了运营商追求成本优势,故运营商通过产品多样化,扩大市场容量,提供更多种类的产品,从而能有效的降低产品的平均成本。

边际成本不相关性指的是边际成本与业务量的不相关性,是指在既定的网络容量条件下,业务量的增减与边际成本的关联程度不高。电信运营商在网络容量范围内,利用边际成本不相关的特性开发新产品,新产品的出现不会使电信运营商生产成本显著上升,反而会有效的降低企业的平均成本。

综上所述,电信产业内,运营商追求成本优势的动机及电信业生产特征决定了电信运营商具有产品多样化生产的特征。

3.1.2电信市场竞争推动产品多样化

加入WTO后在来自国外电信巨头加剧国内电信业竞争的同时,国内电信业竞争也在不断的加剧。2008年工业和信息化部等三部委宣布对中国电信业进行第三次重组。运营商的数量减少,但是实力都增强了,相互之间的实力差距缩小,整体市场竞争的不平等性得以缓和,竞争三方实力相对更为均衡。重组后竞争主体的运营商都具有全业务运营牌照,可以在电信运营的各个业务领域展开全面的同质竞争和异质竞争。同时由于电信运营商业务的重叠和通信业市场经过高速发展后,出现了基本业务市场饱和甚至萎缩的现象。这种状况下运营商原有基本业务利润空间被压缩,使得电信运营商的营业重点从增加原有业务市场份额转变为,在保持原有业务市场的基础上,通过开发新业务增大市场容量,来推动经营利润的增长。这种来自于外部的动力,推动了电信运营商进行产品多样化生产。

3.1.3消费者需求结构变化推动产品多样化

消费者是电信业产品的最终购买者,电信运营商利润的源泉,是电信产品多样化的重要推动因素。一方面,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使消费者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带来了消费者需求结构向更高层次转变;另一方面,消费者消费需求多样化要求运营商提供更多种类的通信产品,才能满足消费者需求。消费者需求结构的变化,直接推动了通信产品多样化。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居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服务性需求逐渐增加,这种变化带来的直接结果就是消费者的需求结构发生变化,需求由低层次向高层次转化,趋同性需求向个性化、多样化需求转变。电信运营商出于为获取利润、占据竞争有利地位的考虑,必须适应这种消费需求多样化的市场需求变化,运营商通过电信产品多样化来满足多样化的市场需求。

3.2电信技术进步下产品多样化分析

通过前文对电信业产品多样化的动因分析,可以得知运营商进行产品多样化生产的动因主要来自两方面:一方面,电信运营商生产特点、市场竞争决定了运营商多样化的动机。另一方面,消费者需求的多样性要求电信运营商提供多样化的产品满足消费市场。

3.2.1成本优势动机下的技术进步与产品多样化分析

对于电信行业来说,由于规模经济、范围经济等特点的存在,在现有市场需求规模下,电信运营商的平均成本、边际成本随产量的增大而递减。电信运营商不能采用边际成本制定资费,否则会出现亏损,假设运营商依据平均成本制定其资费。如图1所示,AC0、MC0是运营商在原有技术生产条件下的平均成本和边际成本,D0为市场需求曲线;而AC1、MC2为采用新技术后的平均成本和边际成本,需求曲线为D0,需求曲线不发生变化是因为运营商在新技术条件下尚未提供新产品,但是由于成本下降使得资费价格得以下降,所以表现出更大的市场需求;AC2、MC2的进一步下降,则是因为运营商在新技术条件下,进行了多样化生产,这种变化不仅带来了成本进一步下降,同时使得市场容量扩大。D2表示的需求弹性较D0大,是因为电信产品种类的增多,导致了消费者需求弹性变大。因此在电信运营商追求成本优势的动机下,电信技术进步会带来产品多样化现象。

3.2.2市场竞争下的技术进步与产品多样化分析

市场竞争的表现分为价格竞争和市场占有率的竞争两个方面。日趋激烈的电信市场竞争导致了电信产品资费价格不断下降,同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几乎没有企业能高度偏离成本进行定价,因此电信资费的降低最终归因于成本的降低。技术进步能通过两个阶段有效降低运营商平均成本,导致产品多样化,这一点在前文已经论述过,这里不再展开讨论。

电信运营商市场份额的竞争归根到底是因为运营商在市场竞争中无法获得短期成本优势,从而通过较高的市场占有率实现其长期平均成本优势。因为电信业属于资本、技术密集型行业,这种行业生产设备昂贵、初始投资成本高,运营商较高的市场占有率一方面能有效、快速的回收设备购置成本,另一方面实现其长期平均成本最低的目标。在新技术支撑下运营商向市场提供新产品、新业务,获得先发优势、率先满足市场需求,从而达到提高市场占有率的竞争目的。

综上所述,在市场竞争环境下,一方面,运营商通过技术进步,降低了成本,获得价格优势;另一方面,依靠新技术,向市场提供多样化的产品来满足市场多样化需求,从而提高了市场占有率,从而进一步使降低成本。

3.2.3需求多样性下的技术进步与产品多样化分析

消费者需求多样性要求电信运营商必须提供种类更加丰富的电信产品,才能满足消费市场需求。U1和U2分别表示未采用新技术前和采用新技术后,消费者的总效用曲线,S1,S2则表示技术水平发生变化后,电信运营商供给曲线发生了从S1到S2的移动。假设在引入新技术前消费者支付P1价格,可以享受到产品种类数为n1的产品组合;当服务提供商采用新技术后,消费者在支付原有价格P1的情形下,可以得到产品种类数为n2的产品组合,而对应n2的产品组合给消费者带来的效用C大于未采用新技术时的效用A。

4结论

通过分析可见电信运营商产品多样化生产是内外力量共同推动的。产生这种力量的原因可以主要归结为电信业技术进步。电信业技术进步影响了内外三种力量,使得企业进行产品多样化生产成为电信业技术进步结果的一种表现形式。

首先来自企业内部的推动力量归结为企业追求成本优势的动机。技术进步从两个层次影响了产品多样化。第一,运营商通过引进新技术缩减企业生产的平均成本;第二,在新技术的支撑下运营商有能力提供新产品,并且电信运营商生产的经济及成本特征决定了运营商有产品多样化的动机。

其次,技术进步通过来自企业外部的市场竞争推动了电信产品多样化。市场竞争的本质是成本的竞争,为了应对市场竞争运营商最直接的方法就是通过技术进步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而在技术进步后进一步降低电信业生产成本的方法就是产品多样化。这种来自于市场的外部动力作用于企业产品多样化的过程和来自运营商内部的动力作用机制是相同的。

最后,消费者需求结构变化通过技术进步推动了产品多样化。这种作用过程是消费需求结构变化产生了多样化化需求,而满足多样化需求就必须提供新产品。在原有生产技术条件下,运营商无法提供多样化的产品使其必须采用新技术,进行技术进步活动。即表述为消费者需求多样化,运营商通过技术进步,提供新产品,满足多样化需求。其整个作用过程如图3所示。

综上所述,由于电信行业的生产特征、市场竞争及消费者需求结构的变化都会促使运营商产生多样化生产的动机,电信运营商通过技术进步来实现这种动机,从而带来产品多样化现象产生。

参考文献

[1]Yang,X.andH.Shi,1992,“SpecializationandProductDiversity”[J],AmericanEconomicReview82(2):112-116.

[2]辛利.关于自主创新,加快产业技术进步的几个问题[J].国防科技工业,2005,(9):23-24.

[3]张广利.热点聚焦.世界产业技术进步的5个趋势[J].现代焊接,2005,(2):56.

[4]刘国亮,赵英才.区域电信技术进步与创新的贡献率测算[J].长春邮电学院学报,2000,18(3):43-47.

[5]徐碧祥.我国电信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升初探[J].技术经济,2006,(3):45.

第5篇:供用电技术论文范文

(一)供电系统的现状

通信电源是通信系统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设计目标是安全、可靠、高效、稳定、不间断地向通信设备提供能源。通信电源必须具备智能监控、无人值守和电池自动管理等功能,从而满足网络时代的需求。通信电源系统由交流配电、整流柜、直流配电和监控模块组成。

(二)通信电源设备的更新换代

近年来,随着技术的进步,特别是功率器的更新换代,新型电磁材料的不断使用,功率变换技术的不断改进,控制方法的不断进步,以及相关学科的技术不断融合,通信电源在系统的可靠性、稳定性,电磁兼容性,消除网侧电流谐波、提高电能利用率、降低损耗、提高系统的动态性能等等方面都取得长足的进步。

(三)现行通信电源的电路模型和控制技术

目前通信电源的变换电路拓扑结构主要采用双单端电路,半桥电路和全桥电路,各有优缺点。一般认为,在中、小功率场合,采用双单端电路或半桥电路是适宜的;在大功率场合则采用全桥变换电路。

二、通信电源发展趋势

(一)开关器件的发展趋势

电源技术的精髓是电能变换,即利用电能变化技术将市电或电池等一次电源变换成适用于各种用电对象的二次电源。其中,开关电源在电源技术中占有重要地位,从10kHz发展到高稳定度、大容量、小体积、开关频率达到兆赫兹级,开关电源的发展为高频变化提供了硬件基础,促进了现代电源技术的繁荣和发展。

(二)通信直流电源产品的技术发展市场需求发展

在需求与技术的共同推动下,通信直流电源产品体现了如下的发展态势:

体系架构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维持稳定。通信直流电源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还是维持现有的交流配电、整流器模块(并联)、直流配电、监控单元、蓄电池等为主要组成部分的架构;功率变换模式也将维持现有的高频开关模式,暂时不会出现类似从线性电源到开关电源的阶跃性的变化。

功率密度不断提高。通信一次电源的核心部件整流器的功率密度不断提高,推动了通信直流电源整机的功率密度不断提高,但配电器件、蓄电池等密度基本维持稳定,一定程度制约了整机系统的功率密度的提高比率。

更高的可靠性。高可靠性是通信电源的最基本要求。随着器件技术、通信电源技术的成熟,以及各通信直流电源设备厂家在可靠性研究上大力投入,通信直流电源产品可靠性呈不断提高的趋势。

按照TRIZ理论(“创造性解决问题的理论”的俄语缩略语)描述的技术系统发展进化规律,一般而言,技术的生命周期包含四个阶段:婴儿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种种迹象表明,通信直流电源的核心技术,开关电源技术基本上开始步入成熟期:效率的提升变得缓慢和困难、而电源损耗不能大幅度降低限制了功率密度的进一步提高,未来几年甚至十几年内,通信直流电源产品将进入一个缓慢发展的阶段,直至有一天,一种新的电源变换技术出现,通信直流电源产品就会再出现一个阶跃性的发展,就像开关稳压技术替代线性稳压技术,给电源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

(三)通信用蓄电池技术研究的新进展

通信用蓄电池作为通信系统后备的能源供应手段,其研制、生产和应用技术一直备受世界各国通信行业的重视。随着科技的发展和技术的不断进步,国外正在研制和试验新一代的通信用蓄电池,有的已经进入商用化阶段。这些新的蓄电池,由于其材料、结构和技术上的先进性,在性能上具有传统的VRLA电池无可比拟的优越性。

[论文关键词]:通信电源通信网现状发展趋势

[论文摘要]:通信电源是向通信设备提供交直流电的电能源,是整个通信电信网的能量保证。通信电源系统由交流供电系统、直流供电系统和相应的保护系统构成。通信电源系统的设备多,分布广,不仅单个电源设备的可靠性会影响系统的可靠性,电源系统的总体结构也会对自身的可靠性造成很大的影响。

一、通信电源的发展现状

(一)供电系统的现状

通信电源是通信系统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设计目标是安全、可靠、高效、稳定、不间断地向通信设备提供能源。通信电源必须具备智能监控、无人值守和电池自动管理等功能,从而满足网络时代的需求。通信电源系统由交流配电、整流柜、直流配电和监控模块组成。

(二)通信电源设备的更新换代

近年来,随着技术的进步,特别是功率器的更新换代,新型电磁材料的不断使用,功率变换技术的不断改进,控制方法的不断进步,以及相关学科的技术不断融合,通信电源在系统的可靠性、稳定性,电磁兼容性,消除网侧电流谐波、提高电能利用率、降低损耗、提高系统的动态性能等等方面都取得长足的进步。

(三)现行通信电源的电路模型和控制技术

目前通信电源的变换电路拓扑结构主要采用双单端电路,半桥电路和全桥电路,各有优缺点。一般认为,在中、小功率场合,采用双单端电路或半桥电路是适宜的;在大功率场合则采用全桥变换电路。

二、通信电源发展趋势

(一)开关器件的发展趋势

电源技术的精髓是电能变换,即利用电能变化技术将市电或电池等一次电源变换成适用于各种用电对象的二次电源。其中,开关电源在电源技术中占有重要地位,从10kHz发展到高稳定度、大容量、小体积、开关频率达到兆赫兹级,开关电源的发展为高频变化提供了硬件基础,促进了现代电源技术的繁荣和发展。

(二)通信直流电源产品的技术发展市场需求发展

在需求与技术的共同推动下,通信直流电源产品体现了如下的发展态势:

体系架构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维持稳定。通信直流电源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还是维持现有的交流配电、整流器模块(并联)、直流配电、监控单元、蓄电池等为主要组成部分的架构;功率变换模式也将维持现有的高频开关模式,暂时不会出现类似从线性电源到开关电源的阶跃性的变化。

功率密度不断提高。通信一次电源的核心部件整流器的功率密度不断提高,推动了通信直流电源整机的功率密度不断提高,但配电器件、蓄电池等密度基本维持稳定,一定程度制约了整机系统的功率密度的提高比率。

更高的可靠性。高可靠性是通信电源的最基本要求。随着器件技术、通信电源技术的成熟,以及各通信直流电源设备厂家在可靠性研究上大力投入,通信直流电源产品可靠性呈不断提高的趋势。

按照TRIZ理论(“创造性解决问题的理论”的俄语缩略语)描述的技术系统发展进化规律,一般而言,技术的生命周期包含四个阶段:婴儿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种种迹象表明,通信直流电源的核心技术,开关电源技术基本上开始步入成熟期:效率的提升变得缓慢和困难、而电源损耗不能大幅度降低限制了功率密度的进一步提高,未来几年甚至十几年内,通信直流电源产品将进入一个缓慢发展的阶段,直至有一天,一种新的电源变换技术出现,通信直流电源产品就会再出现一个阶跃性的发展,就像开关稳压技术替代线性稳压技术,给电源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

(三)通信用蓄电池技术研究的新进展

通信用蓄电池作为通信系统后备的能源供应手段,其研制、生产和应用技术一直备受世界各国通信行业的重视。随着科技的发展和技术的不断进步,国外正在研制和试验新一代的通信用蓄电池,有的已经进入商用化阶段。这些新的蓄电池,由于其材料、结构和技术上的先进性,在性能上具有传统的VRLA电池无可比拟的优越性。

1.钒电池(VanadiumRedoxBattery)。钒电池(VRB)是一种电解值可以流动的电池,目前正在逐步进入商用化阶段。

2.燃料电池。燃料电池是一种化学电池,也是一种新型的发电装置,它所需的化学原料由外部供给,如氢氧燃料电池,只要外部供给氢和氧,经过内部电极、催化剂和碱性电解液的作用,就能产生0.9V电压的直流电能,同时产生大量的热能.

3.电源监控系统的发展。随着互联网技术应用日益普及和信息处理技术的不断发展,通信系统从以前的单机或小局域系统逐渐发展至大局域网系统或广域网系统,大量人力、物力被投入到网络设备的管理和维护工作上。不过通信设施所处环境越来越复杂,人烟稀少、交通不便都会增大维护的难度,这对电源设备的监控管理提出了新的需求,保护通信互联网终端的电源设备必须具备数据处理和网络通信能力。此时,数字化技术就表现出了传统模拟技术无法实现的优势,数字化技术的发展逐步表现出传统模拟技术无法实现的优势.

4.通信电源的环保要求。环保问题,一方面的指标是通信电源的电流谐波要符合要求,降低电源的输入谐波,不但可以改善电源对电网的负载特性,减少给电网带来严重污染的情况,还可减少对其他网络设备的谐波干扰。另一个重要方面,是材料的可循环利用和环境的无污染,这方面需要产品满足WEEE/ROHS指令。

在通信电源开发、生产早期,人们主要集中研究电源的输出特性,较少考虑到电源的输入特性。例如:传统的在线式电源输入AC/DC部分通常采用桥式整流滤波电路,其输入电流呈脉冲状,导通角约为π/3,波峰因数大于纯电阻负载的1.4倍。这些谐波电流大的电源给电网带来了严重的污染,使电网波形失真,实际负荷能力降低,对于三相四线制的电网来说,还很有可能因中性线电流过大而出现不安全隐患。

参考文献:

[1]朱雄世,《通信电源的现状与展望》.

[2]《浅析全球通信电源技术发展趋势》.

[3]《通信直流电源发展趋势》.

[4]孙向阳、张树治,《国外通信用蓄电池技术研究的新进展》.

[5]《通信电源技术发展趋势及标准研究方向》.

[6]曾瑛,《浅谈通信电源》.

[7]王改娥、李克民,《谈我国通信电源的发展方向》.

[8]王改娥、李克民,《我国通信电源的发展回顾与展望》.

[9]侯福平,《UPS系统在通信网络中使用的特点及要求》.

[10]《全球通信电源技术发展呈现五大趋势》.

[11]《通信电源需求现状分析》.

[12]唐勇伟,《通信电源技术的发展》.

第6篇:供用电技术论文范文

关键词:感应耦合电能传输 信号双向传输 反射阻抗 调频调制

中图分类号:TM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745(2013)06-0222-02

0、引言

感应耦合电能传输(Inductive Coupled Power Transfer,简称ICPT)技术是基于电磁近场耦原理,结合了现代电力电子技术、磁场耦合技术、现代控制理论和大功率高频电能变换技术,实现用电设备以非电气接触方式从电网获取电能的技术,具有可移植性好、稳定性高、环境亲和力强等特点。能够解决传统供电技术在需要线缆拖拽、供用电设备之间频繁移动、粉尘等易燃易爆环境中的隐患,是一种新型实用的供电技术,但是在ICPT系统的实际应用中,比如钻井设备,人体内置医疗设备等,往往需要检测设备的运行状态或传输控制指令,这就要求ICPT系统具有电能与信号同步传输的能力。其中电能传输通道给系统运行提供动力和能量,信号传输通道用于传输状态信息等数据。

本文研究了基于感应耦合电能传输系统能量通道的信号双向传输方法,即信号在系统原边和副边之间的双向传输。对于信号从原边向副边的传输,论文改进了载波频率的选择策略,减少了能量的损耗。同时,重点优化了其信号解调方案,在信号采样与包络整形之间增加了信号与能量的隔离环节,解决了原文中的信号传输稳定性问题,并通过了实验验证。

1、ICPT系统及其能量信号同步传输问题概述

感应耦合式电能传输技术(ICPT)综合了现代电力电子技术、磁场耦合技术、现代控制理论和大功率高频电能变换技术,实现用电设备以非电气接触方式从电网获取电能的技术。

感应耦合电能传输系统的原理如图1.1所示,主要由初级回路(整流滤波、高频逆变、发射线圈)和次级回路(拾取线圈、整流滤波、功率调节)组成。系统将工频交流电经整流滤波变为直流后向逆变器输入能量,该直流电经过高频逆变器电路后在原边回路中产生高频交流电流,该高频电流在电能发送线圈周围产生高频交变的磁场,电能接收线圈通过耦合媒介(空气、水、油等)以松耦合方式在磁场中产生感应电动势,将这个电动势经过整流滤波和稳压调节后变换成为一个电源为用电设备供电,从而完成了整个感应耦合电能传输的过程。因此,感应耦合电能传输技术与变压器的相似,但他们之间又有各自的特点。感应耦合电能传输系统的发射线圈和拾取线圈之间是以空气作为耦合介质,而且二者之间是可以相对位移的。因此,ICPT系统需要提高系统工作频率来提高能量的传输距离和功率密度,减小系统体积,提高能量传输效率。

与传统的电源供电系统相比,感应耦合式电能传输系统最大的特点就是它解决了传统供电方式在特殊场合(水下或易燃易爆等场合)和移动设备供电等情况下存在的问题和缺陷,能够实现电能的无线传输。

2、信号从原边向副边传输方式研究

本文所述的感应耦合式电能与信号传输系统,为了提高能量的传输效率,特在系统原边采用谐振电容串联补偿、副边谐振电容并联补偿的结构。原边回路可以等效为一个典型的RLC串联谐振电路,如图2.1所示。其中R包含了原边回路的阻抗以及副边对原边的反射阻抗。

采用不同的控制频率,能在原边回路及原边线圈中产生相应频率的高频电流,该电流在原边线圈周围产生高频的交变磁场。副边拾取线圈通过感应耦合产生感应电动势,经过整流、功率调节环节后,实现对负载的非接触供电。

3、信号从副边向原边传输方式研究

ICPT系统原副边线圈之间以空气为耦合介质,通过电磁感应耦合实现能量的无线传输,原副边本质上是属一种感应耦合回路,因此具有耦合回路共有的一些特点。研究发现,当副边线圈I2因为原边线圈电流I1产生感应电动势V2,进而在副边回路形成回路电流I2时,I2也会通过电磁感应耦合原理在原边回路中产生感应电动势,这个感应电动势与原边谐振回路输入电压极性相反,会对原边的回路电流幅值产生影响。因此,本文基于耦合回路的这一特性来调制反向信号,实现信号从副边向原边的传输。

根据反射阻抗的理论依据,副边电流I2对原边电路的影响可以用一个等效电阻(副边对原边的感应电压与原边电流的比值)来代替,系统简化的等效电路图如图3.1所示。

图示横坐标表示副边电容的增减量,其中横坐标为0处表示系统工作在最佳谐振状态时的补偿电容增量。当容值发生改变时,原边电流将发生较大变化。因此,可以根据不同数字信号来调节副边电容容值大小,再检测原边电流的变化,实现信号从副边向原边的传输。

4、输出能量品质的改善方法

在感应耦合能量与信号混合传输系统中,电能本身作为信号调制的载波,调制信号传输到副边电路或者从副边传输到原边电路后,电能在幅值上随着基带信号的不同而变化。同时,改变副边拾取补偿电容容值来调制信号也会造成副边拾取电压的下降。因此不能直接给负载供电,必须经过DC/DC变换调节单元,使得负载电压稳定在恒值上。功率调节电路的工作原理如图4.1所示:

图4.1稳压控制电路

由于副边拾取到的电压在幅值上会有波动,通过对整流后的电压采样,与预设的所期望的输出电压VVEF相比较,产生相应占空比的控制脉冲控制开关管S的通断,就能得到所需要的稳定的电压值。输出电压与控制波形的示意图如图4.2所示。

图4.2控制脉冲示意图

当基带信号为1时,副边整流环节输出电压相对参考电压增加V,开关管S开通,直流电感Ldc和开关管S把负载短路,储能电容C0向负载供电。当数据信号为0时整流电压相对参考电压下降,开关管S关断,直流电感Ldc重新充电,一方面给电容充电,一方面给负载供电。

理论研究证明,如果要求输出的电压为确定值时,就将所需要的输出电压值设置为参考电压,对系统输出电压采样后与预设参考电压值进行比较,就能动态调整开关管占空比,使得输出电压稳定在说需要的电压值。

5、总结

本文主要研究了基于ICPT系统能量通道的信号传输原理及方法,提出了在ICPT系统中进行双向信号传输的调制和解调方法,分析了各自的传输机理,并通过实验验证了双向传输的可行性。

参考文献:

[1]孙跃,杜雪飞,戴欣,苏玉刚.非接触式移动电源新技术[J].电气自动化,2003(5):11-13.

[2]Hu A P,Boys J T,Govic G A.Frequency Analysis and Computation of a Current-Fed Resonant Converter for ICPT Power Supplies(C).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Power SystemTechnology, Proceedings, PowerCon 2000, 2000, 1(1):327-332.

[3]Li H L, Hu A P, Covic G A, et al. Optimal coupling condition of IPT system for achievingmaximum power transfer[J]. Electronics Letters, 2009, 45(1):76~77.

第7篇:供用电技术论文范文

关键词电子化政府 信息公开化 信息技术

中图分类号:C93文献标识码:A

当今的世界是信息高速发达的时代,世界进入了经济时代,同时更是资讯时代,信息化引导着世界的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电子化政府是政府发展的新方向。因此积极推进电子化政府的发展,推进政府工作信息化,提高政府办公效率是紧迫的任务。同时建立电子化政府有利于公民参与的提高,方便公民与政府的联系,推进政府传统管理体制的改革。

1 电子化政府的涵义

欧文・休斯在《公共管理导论》(第三版)中提出:“电子化政府作为一个术语可以是指“使用信息技术―尤其是互联网技术―以更加便利、顾客导向、成本―效益等这样不同而又这样更好的方式为公众提供服务”。广义的电子化政府是指的政府对任何信息和通讯技术的采用。进一步讲就是政府利用现代信息和通讯技术,为政府机关、企业、社会组织和公民提供方便自动化的信息和服务,从而构建一个高效、廉洁、民主的服务型政府。

2 电子化政府建立的重要意义

2.1 发展电子化政府顺应信息时代的要求

现代社会是信息时代,人们迫切要求对政府信息的公开化。当今世界不再是闭塞的世界,人们的信息畅通流转,这就需要政府的信息公开化,政府提供信息共享的平台,增加公民的参与能力,公民对政府的监督意识也是在不断的加强,这就为政府建立电子化政府提供条件,在政府网站建立信息共享资源和监督反映平台。建立电子化政府就是建立与高科技信息技术时代相适应的政府管理机构,提高政府的的行政效率,使行政程序简单化,统一化。

2.2 发展电子化政府推进传统政府形式的变革

政府信息化可以使政府机关借助现代信息和通讯技术建立各地政府组织之间、政府各个部门、政府与公民之间沟通的桥梁,通过政府的网站了解公民的要求,提高政府治理的反映能力和回应能力。电子化政府就是以全面的信息化政务,运用现代网络技术将政府的内部和外部的管理和对公民的服务相结合,冲破时间、空间和部门分割的制约,改造政府,对政府的组织机构、工作流程进行调整和改革,建立与先进技术相一致的政府工作机构,从根本上提高政府的管理水平。

2.3 发展电子化政府规范政府的行政行为

政府开通网上办公,就会对具体的行政行为的程序和条件进行设计,规范了一些程序不清条件不明确的行政事务。信息公开化,从很大程度上打击了的行政行为,那些“走后门”的社会现象就不再那样猖獗。推进政务公开,在政府财政资金和人事等政务公开的实施,严厉控制了官官相护,亲戚式的官员执政形式,全面整合上下级的人事任免制度,公开招聘和公开考试选拔有用人才,同时也扩大了政府的选拔人才的范围,确保了选拔的公平、公正、公开原则。

2.4 发展电子化政府不断强化舆论引导和社会宣传作用,推进先进文化建设

发展电子化政府,建立政府网站,可以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充分发挥网络在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作用。建立舆论思想基地,宣传共产党的执政方针政策,营造文明健康积极向上的网络文化环境。同时可以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大力宣传中国优秀文化传统艺术,也是为世界各国文化艺术交流搭建桥梁。扩大人民民主的权利,提供对政府业绩公开评价的平台,促进公众与政府的交流,注重论坛言论引导,有效的满足公民的需求。

3 电子化政府存在的问题

3.1 对于电子化政府的相关知识的了解不足

由于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我们的发展水平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对理论缺乏足够的实践体验,对电子化政府在当前这样一个信息社会的重要性认识还不够,这样就没有把电子化政府的优势充分地发挥出来,没有协调好民间与社会的关系,并没有达到提高政府办公效率的目的。再就是一些电子政务设计得非常庞大,投入资金很多,但是实际效果不如意,这样没有预先评估好的项目造成政府资金的浪费。

3.2 电子化政府的发展没有明确的目标

各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是不同的,这样对电子化政府基础设施建立所投入的资本也就不同,一些经济稍微落后的地区建立政府信息数据库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不充分,导致信息通道的阻塞、信息的利用效率低下,因此就会出现老站多,空站多,还有很多打不开的网站,这样建立的信息资讯更新不及时,反而为市民的服务带来极大的不便,由此建立的电子化政府平台就是浪费了政府的资金,也是给市民增添麻烦,市民与政府之间的业务不能得到及时的办理。

3.3 电子化政府缺乏相关法律的保障

政府的信息是国家的资产,信息安全在一定程度上说是电子化政府的生命所在。信息和通讯技术对政府的贡献很多,也为政府的顾客提供了重要的服务。但是电子化政府所进行的网上电子政务很多是关于公民个人的隐私和安全信息。互联网或者电子邮件的使用被记录下来,因而比普通邮件和电话寻呼更容易被跟踪。这样就很容易发生人为的破坏、非法的入侵、泄露和篡改信息等各种网络犯罪。电子政府健康、有序的发展离不开一个完整的法律制度的保护,因此保障网络的安全性的有关法律制度条例是很重要的,而我国对网络犯罪的法律制度和相关的政策的健全还存在不足,没有完整的法律依据。

3.4 公务员缺乏电子政务相关的网络知识

公务员现代信息网络技术和通讯技术的高低是建立电子化政府的基础,由于现代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许多公务员专业技术都应对不了现代日新月异的通讯技术和网络技术,多数公务员都跟不上先进知识变迁的步伐,不能更好的建立电子化政府,不能利用先进的技术来进行信息的采集、处理工作,使得很多信息的时间缓慢,网站的各项功能不能使用,极大的浪费了政府投入资金建立的网站资源。

3.5 政府的有关信息没有全面对公民公开化

信息公开化是现代公民的强烈要求,也是衡量公民得到民利的标准。如现代社会公民浏览政府网站最多的就是就业的相关信息,但是在现实生活中许多的网站所提供的信息不是每一个公民都可以享用的,而是部分政府内部或相关人才可以享受到某些信息资源,这对公民是不平等的,没有达到信息的公开化民主化,这样就违背了政府建立网站的最终目的了。

4 电子化政府发展的对策

4.1 加强电子化政府相关知识的普及

政府是推动电子政务的主体,是计划和实施电子化政府的主要力量。如果没有政府的重视,电子化政府就是虚无缥缈的,想成功建立网上政府就必须做好各方面的决策。加强电子政务功能的宣传,提高政府的办公效率,多进行具体的实践工作,多倾听公民对现行政府网站所提供服务的意见;加强政府对政府信息化在现行经济形式下的重要作用的认识,增强政府与公民之间的协助关系。

4.2 加快我国电子化政府的建设,明确电子政务的目的

要明确我国建立电子化政府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的服务公民。建立好公民上网办理相关事务的辅助工作,为公民提供优良的上网条件。及时提供最新的信息资讯,及时维修网络故障,为公民提供良好的网络环境与最优质的服务。公民是政府的顾客,顾客满意原则要作为电子化政府建设过程中的主要依据。政府网站的服务群众范围是衡量政府网站的服务质量的标准,要结合公民的要求,加强网站的服务内容。

4.3 完善电子化政府相关法律保障,加强日常维护,落实保障责任

电子化政府系统的应用开发、系统的运行、信息的采集、处理日常维护、重要设备维修等都涉及到信息安全和保密,因此政府就应加强信息安全保密工作,积极组建一支政治觉悟高、技术精湛的政府内部队伍,完善电子化政府相关法律的保障,加强政府信息的保护。加强政府网站的日常维护,提高政府公开信息的规范化,加大政府网站日常检测的力度,增强政府网站的安全性,发现有网络犯罪行为,给予严厉的处罚,通过网站的检测能力的提高,形成政府网站科学、安全的运行机制。

4.4 加强公务员网络知识技能的培训,引进先进的技术人才

加强公务员现代信息技术和通讯技术的培训,每一名公务员都应具备相应的专业特点和技能,具备较高的网络信息应用的能力,经常进行技能培训和知识考核。引进高素质的技术人才,培育技术骨干,加强网络技术交流,对技术人员进行分类管理形成系统的网络人才。充分发挥政府业务人员和信息技术人员的结合作用,搞好电子化政府的技术建设,这是我国发展电子化政府的重要条件。

4.5 提高信息公开化步伐

电子化政府的基本前提就是公开信息,政府的信息公开可以满足公民的知情权,因此政府应健全政府信息公开功能,按照科学的管理模式建立完善公开信息制度和处理机制。只有政府的信息公开化才能加大公民参与,提高公民回应力。要确立网上政府在公民群众中的新形象,提高政务的透明度,完善各项业务的办理程度,用最节俭的资源提供最多的服务,满足公民的需求,提高公民满意度。

综上所述,电子化政府在不断前进着,在不断变迁的社会中磨合,更加适应为人民服务的功能,通过有关法律的健全和技术人员的培训,电子化政府会向着它的最终目的发展。它确实对传统的公共行政模式提出了进一步的挑战,而且如果实施良好,它会改变公共服务组织和提供方式。加快电子化政府建设的步伐,从我国实际的国情出发,借鉴国外先进的科技技术和实施经验,努力提高政府行政能力和行政效率,形成网状式系统化的网上办公机构,使其形成运转协调,公开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同时也增强了国际的竞争能力。

参考文献

[1]查仲春.关于电子化政府建设的理论思考[J].经济学报,2005(3).

[2] 欧文・休斯.公共管理导论[M]. 王学栋,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第三版).

[3] 陈振明.公共管理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第二版).

[4]凌学武、吴小建.浅析电子政务的价值理念[J].理论界,2005(2).

[5]郑淑蓉.我国电子化政府问题及对策[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3(3).

[6]吴娇妮.以电子政务促进政府职能转变[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5(13).

第8篇:供用电技术论文范文

【关键词】用户电力;柔流输电;技术;意义;分类

1 前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的不断发展与进步,大众生活水平的日益提升,无论是生产还是生活,人们对电力的需求越来越大,因此,供电的质量与可靠性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与生产。具有良好的供电质量和可靠性可减少用电户的经济损失,同时增加供电部门的经济效益。也正是如此,用户电力技术(简写为CusPow)及柔流输电技术(FACTS)这两种新技术开始被人们广泛关注,成为世界各国电力界的宠儿。

2 用户电力技术(简写为CusPow)

2.1 用户电力技术(CusPow)可以对各种电能质量问题进行快速补偿,是用电力电子技术,将配电系统改造成无电压波动、无不对称以及无谐波的柔性化配网,以满足电力负荷对供电质量和供电可靠性日益提高的需求。综合电能质量调节器(Unified Power Quality Conditioner-UPQC)集动态电压恢复器(Dynamic Voltage Restorer-DVR)和有源滤波器(Active Power Filter-APF)的功能为一体,不但可以抑制电压跌落、升高、闪变对敏感负荷的影响,也可以消除负荷产生的非线性电流污染电网,是“用户电力技术”中功能最强的装置。

2.2 用户电力技术(CusPow)意义

用户电力技术(CusPow)既是向用户供电的新型配电系统,又含有一切为用户服务、根据用户需求采用供电技术的意义。

随着社会对供电安全、供电质量的要求不断攀高,配电系统的安全可靠,与人身安全、生产施工安全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一旦发生事故将造成经济甚至精神的损失。因此,针对配电网中发生的异常、事故,影响到供电的正常进行的,就必须及时在配电网中采取新技术给予解决,以防造成更大的损失。在配电网中采用用户电力技术这一高新技术便可以更好的实现这一需求。

3 柔流输电技术(FACTS)

3.1 柔流输电技术( FACTS) 被称为“未来输电系统新时代的三项支撑技术”和“现代电力系统中的三项具有变革性影响的前沿性课题”,是实现电力系统安全、经济、综合控制的重要手段。它通过电力电子技术,实现输电线路电压、阻抗和相角的灵活控制,从而完成系统潮流的合理分配,降低功率损耗和发电成本,大幅度提高系统运行的安全性和稳定性。静止无功补偿设备(static var compensator, SVC) 属于“柔流输电技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统一潮流控制器(UnifiedPower Flow Controller-UPFC),它集静止调相器(Static Compensator-STATCOM)和静止同步串联补偿器(Static Synchronous Series Compensator)于一体。

3.2 柔流输电技术的分类

柔流输电技术按照接入系统方式可分为三种类型:串联型、并联型以及综合型。串联型柔流输电技术包括可控串补(TCSC)和基于GTO的串联补偿器(SSSC)。较为典型的并联型柔流输电技术装置包括SVC和STATCOM。综合型柔流输电技术设备主要包括潮流控制器(UPFC)和可控移相器(TCPR)。

3.3 柔流输电技术的作用

(1)柔流输电技术对配电网的电压和电流质量有明显的改善作用,可以应用的在电流的控制、有功、无功电压、蓄能等方面。

(2)扩大输电线路的输送容量

采用柔流输电技术,可在很大程度上可以使输电线路的输送功率迅速提高,甚至会接近导线的热稳极限,进而把新建输电线路的需求速度放慢,输电线路的利用率也大大提高。

(3)输电网络的运行条件得以优化

通过对柔流输电技术设备的快速、平滑的调整,可以方便、迅速地改变系统潮流分布,减少和消除环流或振荡;有助于在电网中建立输送通道,为电力市场创造电力定向输送的条件,有助于提高现有输电网的稳定性、可靠性和供电质量,防止因某些线路过负荷而引起的连锁跳闸;可以保证更合理的最小网损并可以减小系统热备用容量。在电网中采用柔流输电技术有助于建立全网统一的实时控制中心,实现全系统的优化控制。

(4)保证配电网和输电线路的可靠性、安全性

柔流输电技术便于电网中的潮流大小和方向把握好,起到一定的控制作用,保证具有合理流动的潮流以及经济运行的电网;可以抑制功率振荡,以此提高系统的安全稳定水平;除此之外,在发生故障时,还可以对电网和设备故障的影响范围起到控制作用,从而缩短事故恢复的时间,使电网在最短时间内投入运行,减少因停电造成的不便与损失。

4 柔流输电技术(FACTS) 和用户电力技术(CusPow)的关系及发展

每种新技术都具有自己规范性的含义或定义,以概括说明其技术内涵和发展的本质特征、功能作用以及与其相近技术的差别界限等。对柔流输电技术和用户电力技术的含义和界限在电力界一直有所争论。IEEE PES的柔流输电技术术语和定义专题组经过3年中4次专题组会议讨论,而且经过专题组全体成员与CIGRE 的FACTS工作组联席会议的共同讨论后,才提出了一个有权威性的柔流输电技术定义。这个定义比较“宽松”,甚至有些含糊,但却为柔流输电技术(FACTS) 和用户电力技术(CusPow)的新发展保留了充分的余地。1997年柔流输电技术工作组对柔流输电技术的定义为: “所谓柔流输电(FACTS),即是装有电力电子型或其他静止型控制器以加强可控性和增大电力传输能力的交流输电系统。”

柔流输电技术(FACTS) 和用户电力技术(CusPow)均是新式电力技术,它们都采用了电力电子技术、微机处理技术、控制技术等高科技技术。用户电力技术(CusPow)用于配电系统中,柔流输电技术(FACTS)用于输电系统中。它们运用相同的高新技术,针对不同的需求,分别应用于不同的系统中。换言之,用户电力技术就是配电系统中的FACTS技术。

5 结束语

从目前我国乃至世界的高技术开发区和新技术工业区可以明显地看到,柔流输电技术(FACTS) 和用户电力技术(CusPow)犹如雨后春笋般已逐渐得到广泛的应用起来。这两种新技术可以为国家电力的发展增添动力,良好地改变供电质量,保持供电的稳定性,提高供电效益,减少供电事故中的损失,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关于柔流输电技术(FACTS) 和用户电力技术(CusPow),还需要充分的调研与分析实践,进一步完善高新技术,为电力企业和用户提供便利。

参考文献:

[1]陈辉祥,等.柔流输电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广东电力,2002.

第9篇:供用电技术论文范文

关键词:服务供应链;产业融合;电信服务;整合服务

中图分类号:F6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30-0078-06

研究背景

随着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越来越大,服务经济正逐步成为国民经济的核心(刘丽文2004)。服务业的供应链管理研究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服务供应链已经成为近年来企业运营领域的重点研究课题之一(吴先明,杜丽虹2010)。电信业作为典型的服务业,正处于一个“产业融合”的时代:随着数字技术、软件技术、TCP/IP协议、宽带接入技术等信息通信技术(ICT)的发展,原本各自独立的、专用的电信网络、有线电视网络和计算机网络等正在走向融合,传媒、出版、电影、广告等产业也卷入产业融合的浪潮(吴京渝2008)。在这样一个产业环境发生巨变的背景下,电信业的服务供应链管理成为企业界和学术界关注的焦点。

在服务供应链的定义及其基本框架领域,现有文献还没有一个达成共识的结论。而对服务供应链的概念、属性及模型的确定可以为系统研究服务供应链的基本理论奠定基础(程建刚,李从东2008;刘伟华,季建华2006)。本文以电信业的服务供应链模型为研究对象,试图提出产业融合趋势下的电信业服务供应链模型,一方面能填补电信业服务供应链研究的空白;另一方面,能帮助企业界更深刻地理解在新的产业环境下TMT行业的供应链总体结构和特征,对企业更准确地在供应链中进行定位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一、文献综述

1.服务供应链的概念

服务供应链的概念与研究者所选择的研究视角相关。服务供应链的相关研究一般遵循三种视角,即产品服务化、服务外包的兴起和服务业这一独立研究领域的兴起。相应的,服务供应链的定义可以分为三类:

(1)服务供应链指传统供应链中与服务相关联的环节和活动。Dirk和Steve(2004)认为服务供应链是产品服务化过程中所涉及的服务计划设定、分配资源、配送和回收、分解、修理恢复等管理活动。

(2)服务供应链指在服务行业中应用供应链思想管理有形产品。

(3)服务供应链指在服务行业中应用供应链思想管理无形服务。Ellram(2004)提出服务供应链是指从最上游的供应商到客户发生的信息管理、流程管理、能力管理、服务绩效和资金管理。金立印(2006)认为航空公司、酒店及旅行社之间通过整合资源形成服务供应链来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形成了服务供应链。

上述三类定义中,第三类定义是比较完整的,其核心思想是对比无形的服务和有形的产品,将供应链管理的思想应用到服务业中。

2.服务供应链模型

目前,国内外文献缺乏服务供应链模型(Service Supply Chain Framework)定义的明确表述。国内外文献中都从不同的角度构建了服务供应链模型,但是没有回答如何构建一个面向所有服务业的供应链模型的问题。

Ellram(2004)通过比较Hewlett-Packard供应链模型、SCOR模型和GSCF模特点后,得出每个模型对服务供应链管理模型值得引用和不足之处,最后提出了服务供应链模型。该模型从服务商角度出发,通过信息流与上游的服务供应商和下游的客户进行联系。该过程涉及能力管理、需求管理、客户关系管理、供应商管理、服务传递管理和现金流管理六部分内容。该模型的不足是未能反映服务供应链中成员组成的体系结构,仅仅反映了服务供应链中的主要管理内容,需要进一步深化。

Dirk和Kremper(2004)从产品服务化角度提出服务供应链的模型。该模型认为服务供应链的目标是提供世界级服务。服务供应链企业在服务供应链的战略目标下,通过服务供应链的计划、分配资源、配送和回收、分解、修理恢复等管理活动完成产品服务的过程。这种定义实质上是集成产品服务中所包含的正向供应链(销售和客户服务)以及逆向供应链(回收和修理等),为客户提供全面、整体性的服务。

还有一种服务供应链的模型,其实质是在服务行业中应用供应链管理的思想。例如,JackS.Cook(2001),Richard Metters(2004)等在医院健康护理方面采用供应链管理中的库存管理和信息集成的思想,提高服务的综合绩效。从本质上来说,这种服务供应链的模型没有很好地融合服务的特点,仍然采用产品供应链的基本原理与方法,不能反映服务供应链的含义。

国内关于服务供应链模型的研究大都建立在国外研究的基础上,其中于亢亢(2007)基于对制造供应链模型的分析和服务供应链的特点构建了以服务为节点,以间接服务供应商,直接服务供应商,整合服务集成商和最终客户为主体,包括需求管理、客户关系管理、供应商关系管理、技能管理、服务传递管理等动的服务供应链模型。苟娟琼等(2009)基于虚拟服务价值网动态整合理论,结合服务模型、服务组件和服务流程模块的结构,提出基于服务组件的面向服务供应链的模型。

3.电信业产业融合

产业融合的概念起源通信技术的发展,其研究也集中在计算、出版、广播电视、通信等产业的交叉和融合。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特别是计算技术和网络技术的技术融合,照片、音乐、文件、视像和对话都可以通过同一种终端机和网络传送来显示,而且不同形式的媒体彼此之间的互换性和互联性得到加强,这一现象被称为“数字融合”。数字融合被普遍认为是产业融合的技术前提。

国内外学者研究产业融合一般将这个问题回溯到亚当·斯密提出的产业分工理论,认为产业融合是新的技术条件所促使的对传统产业分工理论的一种挑战。然而,由于目前出现的产业融合现象大都集中于传媒、电信和互联网等行业,所以许多产业融合的研究都伴随着对信息产业融合的研究。国内学者中,马健(2002)对产业融合的定义受到比较广泛的认可:由于技术进步和放松管制,发生在产业边界和交叉处的技术融合改变了原有产业产品的特征和市场需求,导致产业的企业之间竞争合作关系发生改变,从而导致产业界限的淡化甚至重划产业界限。这一定义强调导致产业融合主要因素是技术进步和放松管制,并且产业融合发生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产业边界的淡化甚至消失。

多数学者倾向性的观点认为,技术驱动了融合的出现。其中,数字化是引起服务和组织融合的最重要的因素;而公司、产业和政策等方面的新变化,则被认为是适应这种变化所做出的反应。例如Andergassen(2003)也认为是创新引发了技术融合的过程。另一方面,有学者持截然相反的观点,认为产业融合产生的根本动因不在于技术因素,而在于其他方面。

还有部分学者将产业融合看做是多因素驱动的结果。例如,Gillwald(2003)指出融合的动因有:技术动因(数字化)、经济动因(自由主义)、垄断的传统理论和管制被削弱、全球化的数字通讯网络。

电信产业的融合作为产业融合研究的主要对象,一直是产业经济研究、企业战略研究以及产业链研究等多个领域的重点。日本著名产业经济学家植草益(2001)提出了电信业、邮政业、广播业等传媒以及信息处理服务业融合后所形成的新的合并产业,即“数字信息通信产业”的概念。

董爽,梁雄健(2006)着重阐述了通信业融合的发展,认为通信网络通过技术融合、业务融合和市场融合等一系列创新过程,渗透到其他产业,改变了原有产业产品的市场需求和产业的核心能力。曾勇、忻展红等(2006)以信息产业融合的发展阶段和各个阶段电信企业的策略行为为研究对象,将信息产业融合划分为五个阶段:电信网络融合、电信网络与有线电视网络之间的融合、网络融合、网络与应用融合和全信息业务融合。

周振华(2003)运用产业边界理论对电信、广播电视和出版三大产业融合案例进行详细的分析,揭示了产业融合是新产业革命的历史性标志。他提出“产业边界”的概念,将其分为技术边界、业务边界、运作边界和市场边界,并认为上述产业边界分类的理论为分析产业分立与产业融合区别及其演化提供了一种重要工具。

二、电信业服务供应链模型

1.一般服务业的服务供应链模型

Ellram(2004)将服务供应链定义客户需求驱动下的从上游供应商到最终客户所发生的信息管理、流程管理、能力管理、服务绩效管理和资金管理活动。Lambert等(1998)提出供应链的模型应包含以下三个基本元素:(1)供应链中相互协作的角色以及其中的关键角色;(2)关键的供应链角色各自所参与的流程活动;(3)企业协作时相应的流程整合和管理成分的应用。服务供应链的核心理念仍然是高效协调各企业的合作满足客户需求,这与供应链管理的思想是一致的。因此,Lambert等(1998)关于供应链结构三要素的结论仍然适用于服务供应链。

基于以上定义,本文将服务供应链模型定义为:服务供应链模型(Service Supply Chain Framework,SSCF)是说明服务供应链中各企业如何协调分工高效满足动态的客户需求的框架。该模型不仅要说明服务供应链中包含哪些角色、各企业在服务供应链中所处的位置和交互联系,也要说明各企业所处的角色具有什么功能、如何与其它角色的企业协调一致完成功能上的对接。因而,服务供应链的模型主要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以满足客户需求为目的而协作互动的企业所对应的角色定位;二、以上角色各自的分工,角色的工作量包含哪些活动以及如何将角色所完成的活动与其他角色的活动对接。

综合现有文献中服务供应链的模型,本文提出如图1所示的一般服务业的服务供应链模型。该模型为从客户到上游供应商的四级链型结构,各角色中的企业以满足客户需求为目的协同合作,力求达到整条供应链上的总成本最小。其中,各企业通过为客户提供综合服务解决方案满足客户需求,即为客户提供个性化的综合服务产品。服务供应链上的企业协同完成客户和供应商关系管理、现金流管理、需求管理、服务传递管理和能力管理等流程中的活动,并且所有的活动都离不开信息和服务的流通与传递。

2.服务供应链模型在传统电信业中的应用

在传统电信业的服务供应链模型中,最终客户是存在通信需求的所有客户,但是电信服务不同于其它一般的服务,电信服务的使用规模大小决定了提供电信服务的成本不同、方式不同,质量也不同。在传统电信业服务供应链模型中,最终客户分为个人客户和组织客户。

电信服务是基于一个规模庞大的通信网络的,因此需要网络运营商来管理这样的网络,以保证服务源源不断的提供。服务从基础通信网络中被“制造”出来之后,需要让客户享受到这样的服务。电信运营商将“制造”出来的原始服务“加工”成业务并出售给客户。终端制造商提供客户满意的终端以保证客户能够享受到电信服务。电信运营商承担着整合服务提供商的核心角色。

以上角色离客户较近,可以说是处于电信运营服务供应链的下游,其总体任务就是将电信服务提供给客户;上游的角色则供应质量可靠的电信服务,其关键作用是供应建设和维护通信网络的必备资源。对应于网络设备、系统软件和系统集成需求这些资源,产生了网络设备供应商、支撑系统/技术平台供应商、系统集成商。多媒体通信服务除了需要完整的基础通信网络的支持外,还需要文字、图片、应用等数字内容的供应。对应于数字内容、专业应用和服务集成的需求,也就产生了内容提供商(Content Provider,CP)、专业应用开发商和服务提供商(Service Provider,SP)。

服务供应链模型的内涵说明了各角色为达到以最低的供应链总成本满足客户需求的目的而必须完成的所有流程活动,包括客户/供应商关系管理、需求管理、能力管理、现金流管理、服务传递管理以及信息流管理。

(1)信息流:信息贯穿于电信运营服务供应链的所有活动中,保障客户需求信息、资金信息、服务质量信息等各种信息准确高效的流通是服务供应链中所有角色的义务。传统电信业时代,由于电信运营商在服务供应链中的核心地位,大量的信息在此处汇集,导致信息流通容易出现瓶颈,信息流的管理也存在诸多不规范之处。信息流作为降低整个服务供应链不确定性的关键,并没有发挥很好的用处。

(2)需求管理:对需求的准确预测和获知并将其变化迅速传导至服务供应链中的其它各角色仍然是电信运营服务供应链需求管理的关键活动。传统电信业时代,直接面向客户的是电信运营商和渠道商,电信运营商凭借良好的服务供应链核心地位和实力掌握着绝大部分的客户需求信息。电信运营商根据所掌握的客户需求信息调整业务,并以合同的方式将业务调整所导致的业务支撑平台变化信息告知上游服务供应商。需求变化带来的服务供应链调整的起点几乎完全由电信运营商控制。

(3)能力管理:是提高客户满意度和减小服务供应链总成本的关键,需要在减少不必要能力储备的同时不延误前端业务的提供。能力管理流程的参与主体仍然是电信运营商,主要的活动就是预测业务量等指标进行网络规划,采购合适的网络设备以备建设。电信运营商经过长期的探索和积累已经积累了一套比较成熟的网络规划方法体系,在能力管理方面管理得比较成功。

(4)客户关系管理:主要发生在电信运营服务供应链的下游阶段,上游阶段虽然也存在着客户关系管理的问题,但是上游企业由于面对的客户数量十分有限,参与客户关系管理的活动较少,因此将客户关系管理的流程限定在电信运营商、渠道商和客户之间。

(5)供应商关系管理:发生在电信运营服务供应链的上游阶段,其关键活动在于供应商的选择和一种伙伴关系的维持。供应商的选择需要建立一套合理的评判标准,而伙伴关系的维持则需要长期不断的努力,通过一次次亲密的合作建立长期互信关系。电信运营商面对的供应商较多,选择面较广,因此在选择供应商合作时处于比较强势的地位。

(6)服务传递管理:服务从被提供出来到整合最后提供给客户的过程中,对其质量、传递效率和客户反馈的综合管理。服务传递管理的主体同样是电信运营商,服务水平协议(SLA)主要由其主导拟定。

(7)现金流管理:主要活动包括保证资金的正常流通,最小化资金流通的成本,避免服务的传递、质量保证等环节因为资金的缺乏而受到影响。传统电信业时代的现金流管理还未被充分意识到,几乎没有专门针对现金流的管理。

三、电信业产业融合趋势分析

本文认为周振华(2003)提出的产业边界理论能比较明确地解释产业融合发生的机制,并基于该理论回顾了电信产业融合的历史,提出了如图2所示的六阶段产业融合演变过程。通过对比可以发现我国电信业目前总体上正处于三网融合起步的阶段,电信业与终端、设备制造业的融合已经开始,而数字信息通信产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也正在深入。具体到产业边界的四个层面,电信融合的趋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技术融合、业务融合、终端融合和市场融合。

第一阶段,电信业与邮政业的部分融合。电信与邮政被很自然地划分成两个不同的产业,因为电信业务被认为是基于电子化、以提供语音通信为目的的,而邮政业务一般是实体的,主要提供文字信息的交流。二者在企业形态、信息传递手段、服务内容、运作方式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由于电信业的技术革新,传真出现了,使用电子手段传输文字信息成为可能,在电信业的网络平台上也可以进行文字通信。可以说,是这些新兴电信技术的融合开启了电信业和邮政业的融合。而且,由于互联网的出现,用户可以通过电话线拨号上网等方式互发电子邮件,电子邮件基本满足了人们对邮件通信的需求。这就使得原本关系甚远的两个行业处于相互竞争的关系,电信业和邮政业在业务、市场等层次上进一步融合。但是,由于邮政业务的实体性(如包裹传递)和电信业务的虚拟性(如数字通信),这两个产业只能是某些层次上的融合,比如在运作层次上就无法深入融合,因而第一阶段只能是“电信业与邮政业的部分融合”。

第二阶段,电信业与传媒业的融合。这里的传媒指的是广义上的传媒,但是在我国的特殊国情下不包括广播电视等产业,而泛指出版、音乐、互联网媒体等产业。电信业的诞生起源于人们相互之间通过语音的方式交换信息的需求(双向通信),而传媒业则是为了让人们接收到更多对自己有用的信息(单向通信),因此,无论是从产品属性还是社会价值看,这两个产业都被很自然的分离开。然而,随着通信技术的进步特别是分组通信在通信网络中的大规模应用,通信网络呈现出IP化趋势,数字通信越来越普及。随着技术的融合使得服务的提供变得可能,用户也会产生比较强烈的数字内容通信方面的需求,整个数字内容产业慢慢形成规模。在利益的驱动下,电信运营商和传媒企业都会逐渐投入更多的资源到数字内容产业,并通过合作赚取利润。具体的,电信运营商通过建立增值业务平台为数字内容的传输、收费和保障提供技术条件,而传媒企业通过整个平台数字化后的内容,然后双方再根据合约按规定比例分享利润。

第三阶段,电信业与终端、设备制造业融合。传统意义上,设备制造商、电信运营商和终端制造商都分别处于电信产业链的上、中、下游,都有各自的分工。这三者分工明确,各自提供的服务存在很大的差别。然而,应用软件开发技术的进步和3G网络的普及正在改变这一历史分工。开源软件开发技术的发展使得世界各地的软件开发者都能分享自己开发的小型应用,而3G网络的普及使得这些应用软件能以更快的速度传输,从而使得大范围的分享变得可能。伴随着这种基础技术融合的是3G背景下客户需求的多样化趋势,传统的语音通信和文字通信已经远远不能满足人们相互之间交流的需求,各种形式的多媒体通信逐步取代传统的通信方式。这也使得电信业所提供的业务属性发生了根本的变化,电信服务不再是只有电信运营商能够主导提供的通信服务,而变成了各方都有能力参与的信息服务。这种转变标志着业务融合的开始。

第四阶段,移动网与固定网的融合。在我国,由于政府对于运营商不能兼营固话网与移动网的管制,移动网与固定网一直处于分立的状态。按照产业分类所遵循的“同质性”原则,即一种产品由一个产业来生产,诸多产品与诸多产业处于一对一的对应关系中,移动通信与固定通信应该是两个不同的产业,因为这两个产业提供的业务在形式有很大不同,产业内的企业相互之间也不构成直接竞争关系。实际上,这两个产业在技术上基本不存在互通的障碍,业务的基本属性也是一致的。二者在运作边界上只需调整就可融合,只是因为政府管制才使得两个产业的市场独立开来。由于移动通信对固定通信的替代作用,以及3G的普及,2008年5月我国开始并逐渐完成电信重组,形成三家全业务电信运营商。

第五阶段,电信、大传媒和IT三大产业的融合。不同于第二阶段的传媒业,这里的大传媒不仅包括出版、音乐发行、电影等传统媒体和娱乐业,还包括广播电视等公共属性比较明显的产业,因而这一阶段产业之间融合的范围更加广泛。IT产业同样指的是广义的信息技术产业,包括互联网、计算机软硬件开发企业,甚至家电业,因为这一阶段的融合是在“三网融合”的基础上发生的。

第六阶段,数字信息通信产业与其它产业的融合,影响到人们的生活。即信息产业开始向其它产业渗透,进而带动整个社会的信息化。信息产业作为一个虚拟的产业,自然与其它实体产业是相互分立的。然而,信息产业与其它产业并非不存在融合的基础。任何产业的生产、销售过程不可能脱离信息而存在,随着技术的进步,人类将有能力认识这类信息的流通规律,科学的管理这些庞杂信息的流通,进而针对信息流通的环节提供整合的信息服务以加快生产、销售信息规范地流通,从而影响这些产业的运作方式,并创造价值。这个目的应该是数字信息通信产业与其它产业的融合的驱动力所在。

现阶段,信息产业还只能为非信息产业提供信息传输、利用等环节的信息服务,但这就已经为这些产业带来了显著的效益增长。随着未来4G网络、物联网、云计算、商务智能等一系列新兴信息技术的进步,信息产业与其它产业的技术边界将会随之打破,进而带来业务、运作和市场等层次上边界的打破。可以想象,这一阶段的业务无论是为了满足用户支付需求的移动支付业务,还是为了满足用户管控家电需求的智能家居业务,都将具有信息解决方案的根本属性,无论是面向个人的综合信息服务,还是面向组织的行业解决方案。

四、产业融合趋势下的电信业服务供应链模型

结合产业融合趋势的分析,本文得出如图3所示的产业融合趋势下的电信业服务供应链模型。沿着电信运营商、终端设备提供商和广电运营商提供综合服务为链条,分别有专业应用开发商、内容提供商-服务提供商、终端设备提供商-电信运营商-客户,电影发行商、视频网站-视频资源供应商、电视终端制造商-广电运营商-客户,终端设备提供商-客户这三条线型供应链。对银行、渠道商、专业应用开发商、内容提供商而言,以上三条供应链都有它们的参与,因此结构图中与之连接的上游角色用一个涵盖电信运营商、终端设备提供商和广电运营商的大圆形来表示。图3中三大主体向客户提供的IS是Integrated Service的简写,即整合服务,强调最终客户接收到的服务是由各种细小服务模块组合而成的整合信息服务。

产业融合趋势下的电信业服务供应链的核心宗旨是以最小的服务供应链总成本满足客户的综合信息需求。追求最小的供应链总成本的主要途径是高效整合结构中信息流、能力管理、需求管理、服务传递管理、现金流管理和客户/供应商关系管理六大流程。

服务解决方案提供商主要指运用各种技术为组织客户提供面向特定管理问题的综合解决方案的一些咨询性质的商业机构。广电运营商是以改造后的有线电视数字网络为运营基础的、面向客户提供电视直播、视频、通信、互联网接入、软件应用等服务的整合服务提供商。和在电信运营商的供应链支链中所承担的功能一样,系统集成商也起到保证广电运营商的运营网络稳定运行的作用。视频资源供应商对广电运营商来说有着特别重要的作用,承担着保证广电运营商视频资源持续供应的功能。相对电信运营商和终端设备提供商,广电运营商的最大优势在于其丰富的内容资源,特别是视频资源,因而其整合服务中最重要的也是视频信息提供和视频通信等视频相关服务。电视终端制造商泛指一类企业,如电视生产商、机顶盒生产商、天线等辅助设备生产商,其功能是为客户在家庭环境中接受广电运营商或电信运营商所提供的整合服务创造硬件条件。

新型电信运营服务供应链结构的角色协同方面,新的服务供应网中所有的角色以电信运营商、广电运营商和终端设备提供商为核心协同完成信息流、能力管理、需求管理、服务传递管理、现金流管理和客户/供应商关系管理这六大流程的整合。六大流程的具体活动并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但各活动实现的方式、参与的主体以及主体之间协同的方式发生了较大变化。总体来说,更多新的技术被应用到活动的完成中,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效率,如KM系统、分布式数据库、商业智能等技术的应用使得角色之间知识的共享和获取更为容易;参与流程管理的主体更加多样化,传统电信运营业由整合服务提供商所主导的流程管理在市场竞争加剧、企业协同意识的增强等因素的驱动下吸引了更多角色的参与。

该模型存在以下几方面的特征:

(1)新型电信业服务供应链模型呈现出网状特征。产业融合趋势下的电信运营业角色增加了很多,各角色之间的关系也更为复杂。直接面向客户提供电信服务的角色已经不仅仅是电信运营商一家,承担着传统电信运营服务供应链中服务集成商功能的增加了广电运营商、终端设备提供商。

(2)新型电信业服务供应链中客户接收到的是整合服务。整合服务虽然也由各种细小服务模块组成,但这些细小服务模块内容更多、覆盖面更广、形式也更多样。此外,整合服务还具有更高的客户化属性,客户能够根据自身需求选择不同的整合服务。

(3)新型电信业服务供应链中的角色协同更加紧密。相对于传统电信业,角色之间协同完成六大流程的方式更加科学,技术手段的应用更加成熟,对供需的战略匹配更加精确,对需求的把握更加准确、相应更加及时,更能有效管理客户及供应商的关系,角色之间的利益分配也更加清晰,服务的质量有了更加稳定的保障。总之,各角色之间的合作建立在诚信的基础上,整合六大流程的效率更高、总成本更低。

总结

本文结合电信业产业融合的趋势,基于一般服务业的服务供应链模型,提出了产业融合趋势下的电信业服务供应链模型。该模型不仅能表示新的产业环境下,参与电信运营服务企业的角色,也能表示各企业如何分工协作以最小的总成本满足不断变化的客户需求。本文所构建的服务供应链模型是基于理论的概括,缺乏实证数据的支持。同时,模型中涉及到的很多具体问题,如电信运营商在供应链中的重新定位、广电运营商的介入等问题需要进一步的深入探讨。

参考文献:

[1]刘丽文.服务运营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2]吴先明,杜丽虹.运营战略、服务供应链与供应链整合[J].珞珈管理评论,2010,(1).

[3]吴京渝.产业融合趋势下的电信业转型研究[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2008.

[4]程建刚,李从东.服务供应链:供应链研究的新趋势[J].现代管理科学,2008,(9):101-102.

[5]刘伟华,季建华.服务供应链:供应链研究的新趋势[C]//2006-

2007年中国物流学术前沿报告.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06:1-9.

[6]Dirk de Waart, Steve Kremper. 5 Steps to Service Supply Chain Excellence.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Review. 2004(1): 28-36.

[7]Lisa M.Ellram,Wendy L.Tate,Corey Billington.Understanding and Managing the Services Supply Chain.Journal of Supply Chain Management.40(4).Fall 2004:17-33.

[8]金立印.服务供应链管理、顾客满意与企业绩效[J].中国管理科学,2006,(2):100-106.

[9]Jack S.Cook,Kathy DeBree,Amie Feroleto.From Raw Materials to Customers:Supply Chain Management in the Service Industry. SAM Advanced Management Journal. 66(4). Autumn 2001:14-21.

[10]Richard Metters,Kathryn King-metters,Madeleine Pullman著.服务运营管理[M].金马,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11]于亢亢.服务供应链的模型与构建[J].现代商业,2007,(21).

[12]苟娟琼,李学伟,王家琦.面向服务的供应链动态整合模型研究[J].物流技术,2009,(2):107-114.

[13]马健.产业融合理论研究评述[J].经济学动态,2002,(1):78-81.

[14]Rainer Andergassen, Franco Nardini, Massimo Ricottilli. Innovation Waves, Self-organized Criticality and Technolo-

gical Convergence.2003.

[15]Bradley, Gunilla. The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society:

how people will live and work in the new millennium,2000,(7).

[16]植草益.信息通讯业的产业融合[J].中国工业经济,2001,(2):24-27.

[17]董爽,梁雄健.产业融合趋势下电信运营商的策略思考[J].移动通信,2006,(12):17-19.

[18]曾勇,忻展红,黄建华.产业融合下的电信企业四次转型成长[J].当代通信,2006,(13):50-52.

[19]周振华.产业融合:新产业革命的历史性标志[J].产业经济研究,2003,(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