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外向型经济范文

外向型经济精选(九篇)

外向型经济

第1篇:外向型经济范文

1.指标以及具体数据S1各省的进出口总额(万美元)、S2各省的出口总额(万美元)、S3各省进口总额(万美元)、S4各省出口总额占各省GDP的比例、S5各省实际利用外资总额(万美元)、S6各省实际利用外资总额占社会固定资产总额的比例、S7外商投资企业个数(个)、S8外商投资企业注册资本中外方所占比例、S9国际旅游收入(万美元)。2.聚类分析产生数据并进行分析根据表1可知,若分为五类,则广东为一类;上海、江苏为一类;北京为一类;浙江、山东为一类;剩下的其他地区为一类。再结合进口、出口总额等各指标,可知广东、上海、江苏这些地区的外向型经济发展状况很好,北京、浙江、山东这些地区的外向型经济发展状况次之,而安徽则是属于外向型经济不发达的大部分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可以看出,位于东南沿海地区的省份,无论在对外贸易还是利用外资方面都比其他地区拥有明显的优势,一来这些地区外向型经济发展较早,有良好的基础;二来这些地区拥有地域优势,交通非常便利,与外国交流十分方便。广东位于东部沿海地区,与港澳台以及外国的联系都非常方便,十分有利于外向型经济的发展,上海作为长三角的中心城市,在长三角经济发展中占据首位,主要经济指标总量稳居第一。苏南地区经济发展迅猛,大部分是因为上海的经济辐射。浙江七市增长较快的城市所占比重较小,拉动能力不足,发展速度慢于江苏八市。而北京市我国的首都,更有其特殊的独有的发展优势,这些都是安徽所没有的,因此安徽省要想发展好外向型经济就要克服这些问题,发扬自己的优势。

二、安徽省各地级市外向型经济发展的实证分析

1.指标以及具体数据X1各市的进出口总额(万美元)、X2各市的出口总额(万美元)、X3各市进口总额(万美元)、X4各市出口总额占各市GDP的比例、X5各市实际利用外资总额(万美元)、X6各市实际利用外资总额占社会固定资产总额的比例、X7外商投资企业个数(个)、X外商投资企业注册资本中外方所占比例。因为找不到国际旅游收入,故在此分析中删去该指标。2.由主成分分析产生数据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由主成分分析所可知,前3个因子的累积方差贡献率已经达到89.194%,所以应提取3个因子。第1个因子主要解释进出口状况,所以可解释为贸易开放度;第2个因子和第3个因子主要解释利用外资的情况,可解释为资本开放度。由这3个因子可基本解释外向型经济的发展状况。由此可以写出因子得分函数,继而得出安徽省各市外向型经济综合得分及排名,即表2。由表2主成分分析结果可知,合肥市外向型经济发展水平得分为1.5811,位居安徽省第一位。合肥市是安徽省的省会,这是它的绝对优势,国家已明确推进中部崛起,将在发展政策、资金和重大项目布局等方面给予倾斜,合肥拥有中科大、合工大等56所高校,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等各种科研机构200多个,丰富的科技资源优势极大地催化和推动外向型经济的发展;作为长三角近邻和纵深腹地,随着高速铁路和公路的建设,全国内河航运重要港口的定位,将会凸显合肥市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地位,为合肥市加快融入长三角提供十分有利的条件,这些都非常有利于外向型经济发展。马鞍山市外向型经济发展水平得分为0.8026,位居安徽省第二位。马鞍山作为安徽省的东大门,皖江经济带的“老龙头”,有着紧邻长三角的独特优势,是南京都市圈核心城市之一。改革开放以来,马鞍山凭借着良好的区位优势,以融入南京都市圈为切入点,以谋求与长三角城市共同繁荣为目标,内强素质,外拓市场,抢抓机遇,奋力追赶,国民经济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改革开放以来,马鞍山以其独有的矿产资源,不断改善投资环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近些年来,马鞍山对外开放的深度和广度得到进一步拓展,利用外资实现高速增长,外向型经济发展势头良好。芜湖市外向型经济发展水平得分为0.6696,位居安徽省第三位。芜湖地处皖江一带,毗邻长江,接壤长三角,交通优势明显,拥有奇瑞、海螺、方特等诸多知名经济实体的芜湖经济在安徽省举足轻重。芜湖引进世界500强企业及其他跨国企业成绩良好,香港信义、台达、日本川崎重工、德国博世、美国伟世通、英国特易购等企业均在芜湖新设投资项目或加大投资力度,这些都有力地推动着芜湖市外向型经济向前发展。外向型经济发展优秀的前三位城市都位于安徽省的东南部地区,比较临近上海等长江三角洲一带,外向型经济受它们的带动比较大,发展势头良好,而最后几位的城市位于安徽省的西北部,外向型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由此可见,安徽省的外向型经济发展十分不均衡,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这样非常不利于安徽省外向型经济的整体发展,在以后的发展中必须解决这一问题,努力实现安徽省外向型经济的协调发展。

三、安徽省外向型经济发展状况其发展特点

由上面的主成分分析可知,外向型经济大体可由贸易开放度、资本开放度来解释。因此下面我从这两个方面来描述一下多年来,安徽省外向型经济的发展状况和发展特点。1.安徽省的贸易开放度近年来安徽省进出口规模逐步扩大。2000年进出口总额为334689万美元,2012年进出口总额为3928454万美元,2012年的进出口规模近似是2000年的12倍,其增长异常明显;从2000年到2012年出口商品中工业制成品所占比例逐渐增大。出口商品中工业制成品一直占最大比例,2000年出口商品中工业制成品所占比例为86.65%,到2012年占比上升到了93.36%;在进出口商品贸易中以一般贸易为主,进料加工贸易次之,其他的所占比例非常小。2012年进出口总额中,一般贸易占77.43%,加工贸易占15.16%。2.安徽省资本开放度近年来,实际利用外商投资额逐渐增大,外商投资企业户数不断增加,注册资本中外方所占比例在不断增加。2012年实际利用外商投资额为863811万美元,外商投资企业有4466户,注册资本中外方所占比例为74.50%;外商直接投资以独资经营企业为主,合作经营规模逐渐变小,合资经营规模逐渐变大,但今年有所下降。2012年,在对外签订利用外资协议额中,独资经营占外商直接投资的67.28%,合作经营企业利用外资额为4472万美元,合资经营企业利用外资额为70431万美元;在实际利用外资额中,独资经营占外商直接投资的65.97%,合作经营企业利用外资额为1971万美元,合资经营企业利用外资额为269883万美元。由对外贸易和利用外资这些发展特点可知,安徽省的贸易开放度不断提高,进而反映安徽省外向型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规模不断扩大,项目不断增多,效率不断提高,增长速度非常快。

四、安徽省外向型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其对策

第2篇:外向型经济范文

[关键词]外向型经济;转型;路径

[中图分类号]F1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2)18-0051-02

1 问题的提出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以来,外向型经济的发展模式为我国的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极大的活力和动力。可以说这种以对外开放、吸引外资和出口贸易为特征的经济发展方式对我国的影响是广泛而又深刻的,在近三十年间,它在促进我国经济高速可持续发展的同时,也为我国的发展新增了大量的优质的劳动力,带来了新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为企业科学化的管理提供了可以参考的经验。总体上而言,我国的外向型经济发展的现状也表现出一些特点,即是对外贸易的逐步提升,贸易盈余逐渐减少;外商投资逐渐下降,港台成为了主要的投资地区;我国对外影响程度逐渐增强,外资投资力度加大,经济资源和生产要素的全球化配置进一步强化。尽管如此,我们也发现,随着全球经济环境的深刻的变化,国际国内各种不同的影响因素的重新的排列组合,我国外向型经济发展的模式的弊端日益显露,给我国经济发展又带来了新的挑战,在某些方面甚至成为经济发展的巨大的阻力,为此国内外不少学者和实务界的同人都呼吁改良我国外向型经济发展的模式,加快我国经济发展方式深入的转变,为经济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提供新的动力和智力支持。

2 我国外向型经济转型的背景及其不足

与大多数发展外向型经济的国家相同,在经济转型的前夕,我国的外向型经济所具备的特点就是顺差的持续不断的扩大,外汇储备不断地增加,经济高速的增长。我国目前经济增长的速度仍然称得上世界经济发展上的奇迹,始终保持着近百分之十的增长速度;与上述高储备率相比,我国投资率也是居高不下,但是与此不相适应的是消费率一直处于低迷的状态,尽管国家在采取不同的措施来刺激消费,为消费创造更加便利条件和可能。另外一点就是汇率管理和汇率的低谷,此是外向型经济发展国家的另外一个显著的特征。

首先,外向型经济发展的不足之处也是十分的明显的,同时这些也促成了外向型经济转型的关键因素。首先是外资的投资报酬率在递减。所谓的投资报酬率递减就是在技术水平一定的条件下,我们假定其他的生产要素不变,即投入的生产要素不变,和已投入的生产要素不发生减损的状态下,连续不断地增加资本要素的投入量,在达到某一定点以后,其产出的增量就会降低,简单的理解就是产出增加的比例小于投资增加的比例。外向型经济的总量有待进一步提升,结构性矛盾的问题有待解决。出口商业存在着不合理的地方主要表现在出口商品的结构不合理。出口加工的缺失也成为外向型经济发展的制约性因素。外向型经济的一个很大的特征就是资源以及产品的国际化问题,所以经济的增长很大程度上也是依靠出口推动,但是在实际经济运行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发展的动力有着很大程度的降低,发展的后劲缺乏是外向型经济发展的最大的问题之所在。所以就会出现一些比较重要的加工贸易的企业外迁的现象,或者干脆就落户于其他的地区,所以也就应该着力打造中心的吸引力,增强吸附能力,成为特色经济发展的龙头地位。

其次,目前我国在国民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居民收入却跟不上,贫富差距也很大。我们分析可能的原因就在于,工资性收入的比重过低,在企业运营成本中不到一成,与发达国家相比有着非常巨大的差距。而进一步深入的分析,我们认为这与我国长期的坚持外向型经济的发展战略有着很大的关系,理由在于我国是一个劳动力的大国,但是不是劳动力强国,很多的出口企业都处于生产链和价值链的最低端,所承担的风险和责任重大,但是与之相反的是所获取的利益和报酬却十分的低微,而且容易受到国际经济局势的影响,强烈的国际经济竞争环境,给企业所带来的是竞争压力的增大,而企业为了尽可能的赚取其中的利润,往往采取的最为直接的措施就是降低工人的工资,所以导致的结果就是靠简单劳动力赚取工资收入的人群工资水平始终上不去,工作环境也是十分的恶劣。不仅如此,作为监管主体的政府部门,有时候为了政绩效益,不顾后果的进行招商引资,因此而带来的劳动群众的利益的损害,又进一步的加剧了劳动者的生存环境,所以广大的人民群众,尤其是靠最为简单的劳动力为生的劳动力所产生的收益是极其微小的。

最后,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速度迟缓。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一个显著的标志就是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科学化。但是我们发现由于受到传统的经济发展方式和模式的影响过于深刻,我国的经济的转型所受到的阻力是难以想象的。我国劳动力资源的整体状况是劳动力的成本低廉,门槛低,缺乏技术含量,容易出现的结果就是投资的过剩,从而引起产能的过剩,最终导致的结果就是在国家市场上的恶性竞争,但是我们发现在大多数的时候由于法制不完善等相关方面的问题,在国际市场上的贸易摩擦上,我国总是处于劣势的地位,不仅源于我们低劣的产品生产,同时也是由于知识产权的侵犯等方方面面,使得很多的外企不愿与我国的企业合作,限制在生产链的发展和壮大,最终影响了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同时还由于一点就是在拉动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之中,我国对于外贸的依存度过高,导致投资风险的增加,经济波动的危险系数加大,很容易引起贸易争端的出现,但是由于竞争对手的强劲,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我国在对外贸易中很难占到有利的地位。

3 我国外向型经济转型的基本路径选择

3.1 发挥政策的主导作用,做好配套的实施工作

外向型经济是以国家或者是地区所采取的经济发展方式,所以其在很大程度上会受到政策的影响,因而,要改革外向型经济的发展,首先应该发挥政策的主导作用,同时也要做好相关的配套工作,例如短期和长期结构性政策的配合。有学者研究日韩等国家的经济转型上就是采取了诸如此类的政策,这些国家或多或少的实施了汇率、宏观和微观的经济政策等相关的改革,而一个国家为了从更大的层面上维护国家经济和安全,对有关于经济命脉的方面都会给予高度的重视和关注,所以在发展外向型经济改革上,政策的地位是不可忽视的。

3.2 搞活民营经济,发掘民间力量

民营经济在我国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甚至可以说它是我国经济持续快速稳定增长的主要力量。有研究资料表明,如果没有民营经济的大规模的发展,我国的经济发展速度以及稳定程度是难以想象的。不仅如此,就连政府的投资也将会打很大的折扣,同时民营经济也是我国进行深入的经济体制改革所必须、必要考虑的一支力量。与第一点相适应,民营经济也是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的启动因素之一,在这一点上,民营经济的优势主要表现在民间资本的优势在于它有利于打破行业的垄断,打破经济的固有的格局,民营经济有着国有企业难以比拟的灵活性和资源配置的有效性,它能极大的促进民间资本的流动,搞活民间资本,促进民间消费,同时发展民营经济也是解决政府过分投资的一种方式,使得投资的主体多样化加强。

3.3 适时的采取稳健的宏观经济政策

此是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的应对之策,应对转变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波动状态。在以往有些国家的改革的过程中,都伴随着或大或小的经济的波动,都在不同程度上给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压力和阻力,出口也随之受到相应的影响。所以说在采取短期的微观的经济政策的同时也应该从整体从大局出发,加强宏观政策的制定和执行,缓解经济的波动的水平。针对我国的具体情况而言,就是要深入的观察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要注重可持续的发展,不能只看重经济总量的增加,在保持稳健的经济发展上要实施稳健的财政和货币政策。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也要做出相应的适当的调整和改善,做到灵活应对。

3.4 继续推行经济体制改革

外向型经济的特征之一就是充分的利用国际国内的两个市场,我们不能只关注国内的市场,也不能忽视国际市场,要做到二者的并重,正如外向型经济方式的改革一样,我们依然需要进一步的调整和发展完善国内的经济制度,让外向型经济有着更为合适的经济发展土壤。所以它对我们的要求就是要不断的推进多个层面的经济体制改革,如资源管理体制上的完善,经济模式的调整,配套的措施也要随之而健全和完善,如科技教育体制,微观经济体制,自主创新机制等,只有将方方面面的改革结合起来,才是推行外向型经济发展的整体的联动力量。

4 结 论

外向型经济发展模式的改革不是一蹴而就的,源于其中众多的影响因素存在,只有将其中的重要的几个方面进行综合的考虑,推动经济体制多层面,多角度的改革,才能推行外向型经济模式的整体改善。同时缺乏改革的勇气也最终会成为影响外向型经济发展的阻力所在,因而,改革势在必行,容不得迟缓和延滞。

参考文献:

[1]陈睿洁.我国外向型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路径分析[J].中国商界,2010(8).

[2]谢启标.外向型经济转型与民营经济发展研究[J].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1(5).

[3]曾铮.外向型经济转型的逻辑、政策和启示——基于国际经验比较的分析[J].财贸经济,2011(10).

第3篇:外向型经济范文

【关键词】烟花爆竹;陶瓷;外向型经济

一、前言

醴陵是湖南株洲的一个县级市,连续6年进入湖南省省经济强县行列,2011年进入了全国百强县的行列。“十一五”期间醴陵经济增速达15.2%,遥遥领先于株洲其他县市。2010年GDP达265.75亿元,占株洲全地区GDP的20.84%,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1个百分点。湖南省统计局公布的2010年度全省大中型工业企业名单中,醴陵有135家,占湖南、株洲大中型企业数的占比分别为8.9%和54%。因盛产烟花爆竹和陶瓷,醴陵有“瓷城”和“中国花炮之都”的美誉。

二、醴陵烟花爆竹产业现状分析

烟花爆竹和陶瓷产业是醴陵的支柱产业,有产业集中度高、整体规模大、配套产业齐、社会贡献大等特点。2010年烟花爆竹总产值为120亿元,同比增长27%;产量达2767万箱,同比增长28.1%。缴纳税费占醴陵财政收入的7.4%,1.5亿元。2008、2009、2010年烟花爆竹产量分别为1760万箱、2160万箱、2747万箱,年平均增长率为28.85%。2010烟花爆竹产业上交税金分别为14987万元,分别占全市财政总收入的7.4%。醴陵烟花爆竹产量在“十一五”期间快速增长,2010年的产量是2005年的2.75倍,年平均增长率为55%;2010年比2005年出口增加约420万箱,年平均增长率为55.74%。如表1所示:

表1 醴陵烟花爆竹产量和出口量(2005~2010)

资料来源:根据醴陵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5~2010)上的数据整理得到。

但是,醴陵烟花爆竹出口量仅占全国出口总额较低,2008年出口额仅占全国出口总额的19.57%。醴陵出口的烟花爆竹中有90%出口到美国、德国、英国、意大利、日本、荷兰、俄罗斯等国。其中美国是醴陵烟花爆竹最主要的出口地,2009年醴陵出口到美国烟花爆竹2400万美元。

陶瓷产业是醴陵另一大支柱产业,2010年陶瓷产业总产值达210亿元,是2005年的3.4倍,年均增幅达28.1%。陶瓷产业的产值占整个地区产值的79.02%。2009年,2010年陶瓷产业上缴税金分别为33398万元和36921万元,分别占全是财政总收入的23.5%和18.3%。2011年前三季度全是共生产日用陶瓷37.42亿件,其中出口14.3亿件,生产工业陶瓷39.61万吨,同比分别增长了26.4%、25.2%和28.2%。

表2 醴陵陶瓷产量(2005~2010)

资料来源:根据醴陵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5~2010)上的数据,整理得到。

如表所示,醴陵陶瓷的产量一直呈持续上升的趋势,2005年到2010年日用陶瓷的年平均增长率为20.08%,工业陶瓷的年平均增长率为18.45%。2009年醴陵陶瓷工业园已经初步建成,当年就有46家企业入园,产值突破了25亿元。醴陵陶瓷产业出口量占比较大,2005年陶瓷出口72625万件,占生产总量的29.1%。2009年日用陶瓷40%以上出口,出口量达12.94亿件,特别是炽瓷产品,出口95%以上,年出口额近4亿美元。

三、醴陵发展基本外向型开放经济的优势

大卫·李嘉图认为:在两国间,劳动生产率的差距并不是在任何商品上都是相等。一个国家应该集中生产成本相对较低的产品,通过国际贸易,互相交换,得到益处。比较优势理论的核心内容是“两利取重,两害取轻”。中国改革开放的经验也表明与比较优势相抵触的赶超战略是很难成功的。一个国家和一个地区应该按照各自的资源禀赋条件,积极发展具有优势的产业,从而增加出口和经济的外向程度,达到比较优势的充分利用。

醴陵劳动资源比较丰富,而且拥有生产陶瓷和花炮所需的矿物资源和技术资源,根据比较优势理论应该生产和出口相关产品。醴陵市委市政府相当重视醴陵的开发经济建设,在《醴陵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把“拓展开放经济”作为重要的一条提出来,主要从扩大对外开放和加强区域合作两个方面,既期待对外开放为醴陵经济增添光彩,同时也了解周边的产业状况,引进必要资源,避免重复投资。

外向型经济是指实行开放性经济交往体制,面向国际市场,建立以出口为主导的产业结构,广泛利用国际资源,充分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交换经济外向型经济具有较强的出口创汇能力,有助于改善国际收支状况,增强支付能力,并能在较大规模上利用国外资金。通过对醴陵支柱产业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醴陵已经是基本外向型开发经济。目前醴陵陶瓷和烟花爆竹产业出口都很强劲,有很强的出口创汇能力。2010年新批自营进出口企业14家,已拥有自营进出口企业达183家,醴陵的各种产品外销至150多个国家和地区。2010年全市贸易出口总额达6.09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0%;出口收汇2.43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7.7%。

醴陵实行开放型经济有着自身的优势:

第一,资源丰富。醴陵具有相当丰富的陶瓷和烟花爆竹产业需要的稀土和矿物质,非金属矿有瓷土、耐火土、煤炭、石灰石、萤石、粉石、石材等,金属矿有金、银、铅、锌、钨、锑、铀等。

第4篇:外向型经济范文

【关键词】外向型经济 压力 机遇 对策

从经济增长的角度来看,外向型经济近年来的贡献功不可没。2004―2007年,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分别达到2.5%、2.2%和2.3%,贡献率达到20%左右。正是这种国际贸易的顺差使我国外汇储备迅速增加,到2009年年末已达23991.5亿美元,从而增强了我国应对各种经济冲击的能力。与此同时,我国对外贸易依存度也在迅速提高,从1978年的9.74%提高到2007年66.82%,这为我国利用国际资源发展本国经济创造了条件。外贸依存度的提高,意味着中国加入经济全球化的程度在不断加深。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外贸依存度的提高主要表现在出口初级和用简单产品换回国外先进设备以提高我国的生产能力方面。如今,中国外向型经济发展的主要目标已经不再是为了获取更多的外汇来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而是已成为整个市场经济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的对外贸易在经过长达6年20%以上的高速扩张后已经面临着调整的需要,而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风暴和世界经济衰退则加深了这种调整的程度。

一、当前外向型经济发展面临的压力

1、国际贸易环境异常严峻。当前国际经济形势仍然存在很大变数,占我国出口市场比重60%的主要发达国家相继陷入经济衰退,失业率不断攀升,居民消费持续下滑,一些大的资源输出国受到初级产品价格暴跌的重创,经济开始有衰退迹象,对出口依赖程度较高的国家经济也都面临巨大困难。2009年1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再次下调了对全球经济增长的预测,2009年世界经济增长率将降至0.5%,为二战以来最低增速。另外,由于信心受到重挫,要求萎缩,汇率动荡,世界贸易受损的程度甚至超过了经济。

2、全球修复性失衡产生的外需持续萎缩。外需不振将成为一个中长期问题,目前美国失业率超过10%,创26年新高,欧元区失业率也达到了10年来的最高值。欧美居民的消费模式已悄然改变,加之各国拉动内需的政策,使得消费减少,而对出口依赖的中国经济更是雪上加霜。危机后,美国经济战略出现重大调整,基于绿色技术和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出口导向型经济将成为其新的经济模式。美国经济战略向出口导向型实体经济调整,将对我国已经具有的优势出口产业形成冲击,“世界工厂”的地位或受威胁。另一方面绿色设备和技术的出口将成为美国新的经济增长点,会形成对我国产业升级的战略遏制。

3、低成本竞争优势将面临转型压力。近年来,中国劳动力成本呈不断提高之势,以美元计算,中国劳动力价格每年上升25%,2008年中国小时工资已达到印度的1.2倍,越南的5.7倍。在中国最富竞争力的纺织品行业,劳动力成本已为东南亚近邻的3―4倍,可以预见今后较长时期内,新兴国家必将成为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的主要竞争者,中国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全球竞争优势能否继续保持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4、加工贸易比重大,自主品牌少。2008年,中国加工贸易的顺差达2968亿美元,高于外贸总顺差的2955亿美元,外资企业加工贸易出口额达5721.95亿美元,占外资企业出口总额的72.37%。加工贸易大多为贴牌、定牌生产,缺乏自主知识产权和自有品牌,多是附加值较低的加工制造环节。在我国出口商品中,拥有自主品牌出口产品的企业不足20%,自主品牌产品出口不足10%。后危机时期,预计中国的环境、资源、要素成本都将进入一个快速上升的阶段,这将降低中国对低成本驱动型国际资本的吸引力。为此,中国加工贸易生产体系将面临巨大的转型压力。

5、模仿创新模式也受到了挑战。在出口商品中,技术含量普遍不高,国内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的国际竞争能力较弱,在国际高新技术产业链中尚处于低端的配套加工环节。虽然在2007年中国高技术产业实现增加值1.9万亿元,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17.7%,高新技术产品出口3478.3亿美元,占出口总额的28.6%,然而经研究发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仅有7%有研发投入,研发支出占销售额比重超过4%的企业仅占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数的0.18%。外资企业虽拥有较多发明专利,但配置在中国的产品增值链环节,主要是劳动密集型加工组装工序。在1995―2006年间,中国对美高技术产品出口中有95%以上是通过加工贸易方式实现的,有90%以上是由外商投资企业生产的,中国的模仿创新模式必须向自主创新模式过渡。

6、结构性贸易摩擦加剧,市场瓶颈增大。2009年以来,我国成为了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的最大受害国,各国高失业率带来的政治压力将促使各国政府采取保护主义措施。美国的贸易保护措施中,明确规定了“只买美国货”到“雇佣美国人”等有关条款,欧盟在2008年前10个月新发起的14项反倾销调查中,有6项是针对我国的。2008年10月以来,印度对我国出口产品发起了17起贸易救济调查,并对我国钢铁、化工、纺织等产品实施进口限制措施。我国成为了各国贸易保护主义的重点目标,在这些贸易摩擦案件中,主要涉及的行业均是劳动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传统工业。

7、外贸增长方式的转变已迫在眉睫。我国外贸增长方式长期以来是数量扩张型的增长方式,出口产品多为需求弹性低、加工程度浅、技术含量低和附加值少的制成品,为了实现总体收入的提高只能依靠出口额的增加。在未来几年内,中国要做到依靠内需尤其是依靠消费来拉动经济尚不容易,要依据开拓新兴市场来抵补发达经济体需求萎缩带来的进口需求缺口也有难度。此时,转变外贸增长方式更应注重外贸增长的质量和效益,而不是规模和速度,否则将带来更大的贸易摩擦和利益冲突,而增加资源和环境的压力只能带来更大的经济福利损失。

二、外向型经济转型的对策建议

1、加强对外贸整体形势的预警监测。跟踪研究国外经济刺激政策的退出策略以及时间窗口对我国的影响,及时应对退出冲击波可能对我国外贸造成的损害。我国要将稳定外贸作为稳定就业的重要手段,尽可能延长外贸刺激政策的退出窗口启动时间,继续保持外贸政策的相对稳定。

2、把外向型经济发展的重点从追求出口增长速度和规模转向追求外贸增长效益和质量。在全球需求缩水和贸易保护主义加剧的形势下,稳定出口的措施要高度关注主要贸易伙伴的反应,有效利用危机压力倒逼外贸增长方式的转变,切实实行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以质取胜战略和科技兴贸战略。

3、采取刺激内需的办法来缓解国际金融危机引致的投资、出口减少困局。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投资增速回落,企业投资效益不断降低,出口更是受到欧美经济衰退的影响,已先行陷入困境。为此,国家出台了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各项措施,如加快民生工程、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建设、灾后重建以及提高城乡居民特别是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等,以保证经济平稳增长。外贸企业正应借此机会开拓国内市场,加强与国内渠道商、品牌商的合作,以形成兼顾两个市场的新格局。

4、加强企业的自主创新,合理调整产业结构。我国作为一个崛起中的大国,经济增长严重依附于别国是无法持续发展的,必须要靠企业的自主创新,形成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合理调整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大力发展低耗能、低排放的第三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工业带动和数量扩张带动向三次产业协同带动和优化升级带动转变,打造全球“低碳制造”中心,培育出口新增长点,应对国外碳关税。同时,还要重点在资源开采、能源消耗、废弃物产生、再生资源利用等环节探索新途径。并引导和规范生产消费行为,加快节能减排新技术的开发和应用,进一步开发和推广节约、替代、循环利用和治理污染的先进适用技术,发展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保护土地和水资源,建设科学合理的能源资源利用体系,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

5、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新形势对服务贸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应大力发展金融、保险、物流、信息和法律服务、会计、知识产权、技术、设计、咨询服务等生产业,尤其是金融、物流等生产业也要进行“理性出海”。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使得现代服务业已成为世界经济的重要力量,走出国门进行海外扩张,已经成为必然趋势。

6、继续深化外贸体制改革,利用各种政策鼓励外向型经济尤其是民营中小出口企业的发展。通过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整,如出口退税政策、汇率政策的调整为我国外向型企业渡过了难关并创造条件。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国有经济是我国外向型企业的主角,随着我国外贸体制的改革,外商投资企业和私营经济已成为我国外向型经济的主角。因此,我们应大力扶持、改善民营中小企业的发展环境,包括从扩大市场准入、政策扶持、大企业带动等改善中小企业的创业创新环境;从信贷、担保、金融等方面改善中小企业的融资环境;帮助中小企业合作建立境外分销网络、“走出去”平台、加工组装基地、物流及配送体系。

7、从以开放国内市场,强调吸引利用外资为主,向注重开拓国际市场,积极稳妥地推动企业“走出去”的方向转变。设立优势产业“走出去”专项扶持基金,帮助国内过剩产能、国际市场份额已趋饱和的产业,有目的、有计划、有国别地“走出去”。通过采取绿地投资、份额权益等方式,充分利用国外资源、渠道和品牌,提升我国资源性产业的竞争力;通过工程承包、成套设备出口等方式介入国外基础设施运营,在全球优化配置产能,化解经营风险,转移部分具有就业刚性但严重影响减排目标的产业,化解绿色壁垒和贸易摩擦风险。

8、全方位扩展国际市场。我国以往的外向型经济是以发达国家为主要对象的,我国向欧美、日本这些发达国家的出口占我国出口总额的45%以上,而对于新兴市场如中东、东欧、非洲、拉美的市场份额所占过低。危机后,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回落,需求萎缩,严重影响了我国的出口。我们应注重新开发市场,全方位扩展国际市场,尤其要注重欧盟、东盟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市场开发,以弥补传统市场的出口增长回落。

【参考文献】

[1] 北京大学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与经济增长研究中心:全球衰退下的中国经济可持续增长[M].中国发展出版社,2009.

[2] 张勇:外贸二次探底的可能性与经济刺激政策退出时间窗口研究[J].国际贸易,2010(1).

[3] 张燕生:后危机时代:中国转变外贸增长方式最重要[J].国际经济评论,2010(1).

第5篇:外向型经济范文

关键词:外向型经济 转型 国际分工 模式

自2008年以来,受资源价格上涨、人民币升值和美国次级债等因素的影响,我国出口企业经营状况恶化,出现了众多企业倒闭或者经营难以为继的现象,外向型经济风光不再,国内要求外向型经济转型的呼声日益高涨,那么外向型经济该转向何处呢?笔者以为应当立足全球视角,放在新型国际分工的格局下去考虑问题,否则得出的结论将失之偏颇。

国际分工格局的演变趋势及特点分析

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国际分工的格局是动态演进的,不同阶段的国际分工格局亦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大体上可以将国际分工的格局划分两个阶段。

(一)垂直型分工阶段

此阶段的国际分工是基于不同技术水平下的垂直型分工,即不同产业之间的分工。该阶段大体上又可分为两个时期,第一个时期从18世纪中叶至20世纪50年代,当时的国际分工处于传统的工业国和农业国这样一个分工格局。其主要特点是经济相对发达的工业国家主要生产和出口工业制成品,经济落后的农业国家则主要生产和出口农矿产品,形成了工业制成品生产与初级品生产的国际分工格局。第二个时期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至80年代,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跨国公司实施全球化战略,不仅使发达国家间的社会再生产过程相互交织,而且还将发展中国家纳入跨国公司内部的生产过程。发达国家将技术发展相对成熟、成本相对较高的产业部门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形成了发达国家生产和出口技术密集型和一部分附加值较高的资本密集型产品,发展中国家则主要生产和出口劳动密集型和一部分附加值较低的资本密集型产品的新格局。

(二)产业链分工阶段

随着信息技术、服务业以及全球化进程迅速发展,分工逐步深化、细化,传统的垂直型分工的格局被打破,代之以产业链分工为主,即国际分工依据同一产业内部产业链条的不同环节来进行。具体而言,产业链条可以分为三大环节,即上游环节,包括研究与开发、创意设计、工艺及加工技术的提高和培训、原材料采购等分环节;生产环节,包括母板生产、系统生产、终端加工、测试、质量控制、包装与库存管理等分环节;下游环节,包括分销物流、批发零售、广告品牌管理及售后服务等分环节。经过多年的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发达国家致力于研发和品牌营销、控制核心技术等上、下游环节,而将加工制造环节转移出去,生产结构呈现出典型的“哑铃型”。

可见,此阶段的分工不再是单纯的产业间分工了,而是产业内分工,是同一产业内部不同环节之间的分工,在这一分工模式下,发达国家不再是单纯的资本密集型产品或者是技术密集型产品的出口国,发展中国家也不再是单纯的劳动或者是资本密集型产品的出口国了,而变成了发达国家出口的产品中也包含着劳动密集产品,发展中国家出口的产品也包含着技术密集型产品,只不过两种类型的国家在产品的生产中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对于发达国家出口的劳动密集型产品来说,发达国家并不承担产品的生产或者加工环节,而是致力于该产品的研发、设计和品牌营销等上、下游环节,同样对于发展中国家出口的技术密集型产品来讲,发展中国家也基本上不承担产品的研发、设计和品牌营销等环节,而是负责该产品的加工或制造环节。因此,此种分工模式下的产品实际上不一定是发达国家生产的,可能是发展中国家生产的,很大程度上是多个国家共同完成的,产品多是“万国牌”。因为,这不是单纯的产业与产业之间的垂直型分工模式了,而是基于产业链条上的产业内不同生产环节的分工模式。

新型国际分工模式下的收益分配分析

作为开放型的国家,参与国际分工最重要的目的是取得更大的收益。那么,新型国际分工模式下的收益是如何进行分配的呢?1992年,宏电脑的董事长施振荣先生提出了著名的微笑曲线,描述了产业链上各个环节附加价值的形态。微笑曲线的两端分别是研发和品牌等,代表高附加值;中间最低点是加工、制造,意味着低附加值。很显然,在价值链两端(研发、设计、采购、品牌、营销、物流、金融等)的附加价值和盈利率高,而中断(加工、组装、制造)的附加价值和盈利率低。由此,不难理解为什么发达国家在进行产业升级时总是尽力向价值链的两端延伸的意图了。 经济学家郎咸平将之总结为“6+1”理论:发达国家把价值最低的制造业一端(即“1”)放在了发展中国家,因为价值最低的制造业浪费资源,破坏环境,而产品设计、原料采购、仓储运输、订单处理、批发经营和终端零售等六块非制造业(即“6”)都掌控在自己的手里。在这样一种“6+1”产业链的定位下,发展中国家就沦落在了价值链的最低端。以“芭比娃娃”为例,芭比娃娃是东莞的产品,出厂价是1美元,但是在美国沃尔玛市场的零售价是9.9美元,接近10美元。除制造成本1美元外,那剩下的9美元价值包括产品设计、原料采购、仓储运输、定单处理、批发经营以及终端零售创造出的,价格高,同时不浪费资源,不破坏环境,不剥削劳工。由此来看,中国制造业被定位在了“1”,即价值链的最低端,而发达国家掌握了“6”,在这样的分工格局下,中国制造业再怎么创新、升级都难逃“1”的命运,即始终处在价值链的低端,始终处在为别人打工的角色,始终在为别人“卖苦力”。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当前我国外向型经济存在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的产业在国际分工中的位置太低,加之以发展制造业为主,而制造业处于价值链的低端,制造业越发展,为别人创造的价值越多,但我国为此付出的代价却非常大,消耗了大量的资源,环境严重污染,得到的价值却很少。因此,转变外向型经济发展模式必须认清当前国际分工新形势,以新型国际分工模式为基础,以产业链的整合为轴心展开,通过嵌入全球价值链,占据它的核心环节,在关键环节上构筑自己的核心能力,并使这个能力扩散到整个产业链,以实现核心能力的链式效应。唯有如此,外向型经济转型才能取得成功。

推动我国外向型经济的转型策略

(一)转变经济政策

为了鼓励出口行业的发展,多年来,我国的外向型经济政策采用以压低要素价格的办法来赢得出口产品的价格优势,土地、矿藏、淡水、能源、劳动、外汇等价格长期偏低,市场化程度不高,扭曲严重。许多地方和企业在政策的支持下,从追求短期效益出发,更愿意依靠大量投入廉价的劳动力、资本、土地和自然资源等来生产技术含量不高的产品,以数量扩张而取胜,而缺乏人力资本投资和自主技术开发的动力。因此,必须转变以扭曲要素价格,谋求短期利益而牺牲长期利益的外向型经济政策,建立起以鼓励创新,放弃短期利益而谋求长期利益的外向型经济政策。为此,一是要加快要素市场化改革,矫正要素价格长期扭曲的局面,实现按照市场来配置资源,引导资源流向效益高的行业和企业;二是要建立科技创新的激励机制,以便加快技术进步。对于科学研究而言,最重要的是形成自治和自律的学术共同体,以便树立严格的学术规范,建立以科学发现首创权为核心的奖励体系。对于技术而言,最重要的是营建良好的市场竞争环境和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建立政府对研究开发项目提供资助或补贴的制度,弥补市场的不足,使技术创新者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政府还可以通过政策引导、扶持相关产业内领先企业间制定技术标准和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并力争使更多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标准在成为全球标准的协调中发挥重要作用。这样不仅可以增强企业和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对本国的企业还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二)加快服务业发展

向产业链的两端延伸必须有发达的服务业作支撑,因此,要加快服务业、特别是生产业的发展。加快服务业发展首先要求改变长期以来的“重制造,轻服务”的产业政策趋向。其次,要放宽对服务业的管制,改善服务业的经营环境。除某些必须由国家垄断经营的领域外,要取消所有对社会投资不合理的规定和限制,以强化服务市场的竞争。再次,要加强政府在促进服务业发展中的作用,政府应通过制定适当的政策,采取必要的措施,提高我国服务业的发展水平。最后,加快制定和完善与服务业及其市场运作有关的法规,包括服务业的行业标准、服务范围、竞争秩序、价格收费、奖惩规则和纠纷仲裁等;同时,要加强执法,对违反相关法规和行业标准的行为要依法管理,保护服务企业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等等。

(三)实施产业整合战略

大脑型企业是指处于产业链高端,专注于产品的研发、设计、品牌策划以及购销渠道等环节的功能性企业,它可以弥补我国企业专注于oem产业链环节而缺乏头脑功能的现状。一般情况下,大脑型企业的培养,可以通过以下路径实现:一是通过精致管理,建立产品生产和流程的标准系统和测试系统。通过精致管理建立这类标准,能有效嵌入全球价值链的核心环节。二是价值创新。在技术创新基础上,通过产品功能创新、造型创新、流程创新,使其更好地服务于消费者,以增加消费者剩余,从而“在小改小革的基础上建立起经济大厦”。三是产品创新。新产品可以开拓一个全新产业和消费领域,如美国“宝洁”公司帮助人们改变清洗习惯,推出“swiffer”抹布,即可清除污垢,又不需用湿拖把。这个创新为其创造了10亿美元的品牌销售额。四是设计革命。在对消费者文化深刻了解的基础上,美国创造力经济的核心环节就是在设计这个产业研发和运作层面集中大量人才,从而在不断更新消费者文化和消费产品方面走在同行前列,因此创造了在同行中的优势竞争力。五是专利经营。三星通过“质量战胜战略”、“创新研发战略”、“品牌创意战略”和“专利经营战略”而一举成为世界品牌企业。

(四)实施通道建设

通过做强销售环节和通道,构筑需求导向型的产业链。在产业链实物形态运作过程中,接单环节获利润20%,品牌获利润30%,网络获利润40%,亦即大量利润(除研发、创新、设计外)被销售环节所汲取,所以,做强销售、做活通道是oem提升竞争力的必由之路。实际上,利润丰厚的根本点在消费者手中,所以,通过建立通道,直接控制产业链终端,强化服务功能,是产业链构筑的关键环节。

总之,国际分工的模式已经发生根本性的改变,传统的产业升级和国际分工思想已经不能适应我国外向型经济转型的需要,我们必须站在新型国际分工模式的高度审视我们在国际分工中的位置,以产业链的整合为轴心,重新构筑我们在国际分工中的位置,即寻求向产业链的两端延伸,提高我们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实现我国的外向型经济成功转型。

参考文献:

1.石康,齐援军.对构建我国外向型经济战略的若干思考[j].经济研究参考,2006

第6篇:外向型经济范文

关键词:乡镇企业、外向型经济

乡镇企业外向型经济发展现状及趋势

经过20年的努力,乡镇企业外向型经济发展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据统计:1999年全国乡镇企业出口企业13.46万家,比上年增加1.1万家,增长8.81%。从事乡镇企业外向型经济人数1082万人,比上年增加128万人,增长13.42%。出口产品交货值7744亿元,比上年增长12.99%。与此同时,我国乡镇企业外向型经济发展总体已呈现出与经济全球化、经济一体化相一致、相吻合的良好趋势:

市场多元化

近几年来,乡镇企业通过积极改变出口策略,努力开创新的外贸出口渠道。外贸出口呈现出新的景象,出口市场趋向多元化。以往传统主销东南亚、日本和韩国市场的制衣、纺织、轻工等产品已转为销往欧美等市场。新开辟的国外市场出货值占新增出货值的40%以上。市场多元化大大地扩大了乡镇企业外向型经济发展的空间,也大大地降低了乡镇企业向国际发展的风险。提高了乡镇企业国际竞争力。

出口产品结构高科技化

随着科技水平和市场需求水平的不断提高,乡镇企业产品结构由劳动密集型逐步向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发展。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工业产品出口增加,传统的土特产、低值原材料产品逐渐减少。出口产品结构的高科技化,大大地增强了乡镇企业的竞争力,带动了当地工业产品结构的调整,使工业产品结构趋向合理。亦为乡镇企业带来高额利润,为进一步发展外向型经济提供了资本积累。

企业规模集团化

经过20余年的发展,乡镇企业的规模不断扩大,乡镇企业集团化、规模化、集约化的趋势初见端倪,已涌现出一批像广东的“美的”、“科龙”,江苏的“阳光”等在国际上有名的集团性出口创汇大户。到1999年末,全国大中型乡镇企业有1万多个,企业集团有2千多个,并形成一定的规模效应。企业集团化、集约化的形成,增强了其技术开发,产品开发、科技创新能力,以及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能力。

管理现代化

当前乡镇企业正面临二次创业的严峻课题,很多乡镇企业正在不断改革和寻求创新。据对4523个乡镇企业进行调查发现,有70%的企业开展了管理创新活动,据对1000多家大型乡镇企业分析,这些企业的研究开发资金占总销售收入的4%。目前,乡镇企业管理呈现出以下趋势:从无管理的经营转向现代化管理的经营;从以家庭血缘关系为基础的管理转向规范的制度化管理;从传统管理转向现代化管理。

乡镇企业外向型经济存在的问题

当前,乡镇企业外向型经济发展必须注意和解决以下问题:

企业规模小

虽然乡镇企业已向规模集团化发展,但从总体上看,具有生产出口产品能力的乡镇企业规模还是普遍较小,“三来一补”密集型和小规模、零星产品出口的企业比较多。造成乡镇企业规模小的原因有历史和经济等因素。历史方面,乡镇企业主要来自小企业、手工作坊等,规模小,起点低。同时,一些企业老板存在小农意识,缺少把企业“做大”的勇气。但最重要的是企业资金短缺。乡镇企业的资金主要来自自有资金(农业剩余)、群众集资、银行(信用社)贷款三方面。目前,很多乡镇企业经营管理不善,效益下降,自有资金减少,自我积累能力降低,致使企业不能拿出更多的资金投入外向型经济的发展。同时,农民收入增长不快,致使群众集资变得越来越困难。上市乡镇企业数目更少(只占全国上市企业的5%),另外,金融体制改革,银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加强了对信贷的管理,使得银行对乡镇企业的贷款减少,有的地方甚至停止了对乡镇企业的贷款。企业规模小,在激烈的竞争中往往处于不利的地位;资金渠道较少,信用等级低,银行不愿贷款,公众不敢投资;技术吸收能力和研究开发能力较弱,因而创新能力受到限制;采购和产出的规模小,对市场的影响有限,在交易中常常处于弱势地位。这些都不利于乡镇企业外向型经济的发展。

出口产品竞争力弱

从总体上说,乡镇企业产品档次不高,质量普遍低下,形式单一、老化,缺乏适销对路的产品,出口产品中多数企业没有自己的名牌,特别是高附加值及高科技含量的产品十分缺乏。传统、低值的出口产品在我国乡镇企业的出口中仍占较大的比例。1999年全国乡镇企业出口中轻工、食品、土畜产、纺织、丝织、服装、工艺品等低值的产品占出口产品总值的67.87%。高新技术产品或机电整机、成套设备出口极少。这些主要是乡镇企业技术落后所引用起的。同时,乡镇企业出口过分集中于东南亚、日本和韩国等地方,一旦市场上出现饱和,乡镇企业的产品销售马上就陷入困境。这些都会影响到乡镇企业出口产品的竞争力。

管理水平低

乡镇企业管理水平不高,主要表现在:在经营管理项目上存在盲目性,造成区域和产业结构趋同,使得乡镇企业生产的产品趋向单一化、同一化;在管理体制上政企不分,企业生产受政府行政干预大,不能独立经营;内部管理机制不健全,不少企业在产品质量、资金使用效益、劳动生产率、原料能源消耗以及安全生产和环境保护等方面存在明显的问题;在管理创新上推行力度还不够,很多企业在人才资源、组织结构、技术等制度创新方面仍处于初试阶段,甚至有的企业只是说说而已,没有深入开展。

人才和市场信息缺

目前,我国乡镇企业人才素质普遍不高,外贸人才尤为缺乏。据统计:1999年,我国乡镇企业职工文化程度大专以上的有103万人,占总职工人数的2.3%,高中的有3827万人,占87.6%,中专的有43.9万人,占10.1%。既懂英语,又懂国际贸易的复合型人才十分缺少。很多人才选择外企、机关事业单位,不愿留在乡镇企业,这就给乡镇企业的外贸发展带来很大的困难。

乡镇企业外向型发展对策

优化市场结构

一是要巩固和加强已有的传统出口市场,千方百计地保住在东南亚、日本和韩国已建立的出口阵地;二是要加快开拓欧美、东欧、中东、非洲、拉美等市场,努力开创更多新的外贸出口渠道。对此,乡镇企业可以利用国内外贸公司作为商,加强与外贸公司的携手合作,既可充分利用外贸公司的销售渠道和国际市场信息、减少风险,形成“前店后厂”的经营方式,又可发挥乡镇企业规模小、投产快的优势,形成出口产品替代系列。其次,以创办海外企业为主攻方向,拓展外销。通过企业人员和经贸人员到实地推销适销对路的产品,带动了企业产品结构的调整,在产品外销上有新的突破。

扩大乡镇企业规模,走规模化经营道路

具体措施有:一是把重点放在现有企业的挖潜、改造、充实和提高上,把当前规模应有的效益充分发挥出来,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注重品种质量,优化生产要素配置,努力提高人员素质和科技进步在经济增长中的比重。二是重点培育一批骨干企业,引导他们向大规模、高科技和外向型发展。同时,推行横向经济技术联合,以骨干企业为龙头,以名牌产品为依托,以资金为纽带,组建和创办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集生产经营、科技开发、内外贸为一体的各类型企业集团;三是在项目选定和资金投向上要有一定规模的项目倾向,特别是对高科技、高附加值、外向型经济项目倾斜,要集中主要资金用于规模大、起点高、带动性强的重点骨干项目建设,改变过去乡镇企业上项目老模式;四是适当招商引资,与国内外客商合作,借助外力加快规模扩张。

加快技术创新和新产品开发,提高产品国际市场竞争力

乡镇企业必须注重建立和完善科技进步机制,采取有效措施,加大对科技的投入,密切注意世界先进技术的动态,及时引进和广泛采用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在这一过程中,乡镇企业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入手:一是立足于已熟悉的传统行业和产品,密切与科研院所的联系,瞄准其最新动态、最新技术,敢于为开发高技术提供资金支持,抢占科技制高点;二是立足自身实际,准确定位,循序渐进。首先集中突破某一领域的某一关键环节,以“以一招领先”争得“招招领先”进而由生产高新技术产品向高科技企业迈进,推动企业生产方式的根本性转变。最后,以高科技企业为基础,延伸产业链条,逐步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历史性跨越。

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提高管理水平

要以努力适应市场经济为目标,以提高企业市场竞争能力和经济效益为中心,以质优价廉为重点,加强和改进内部管理,努力提高管理工作队伍的业务水平。第一,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对“大而盈”的企业实行公司制,组建股份有限公司和有限责任公司。对“大而亏”的企业通过改制和资产重组,扭亏为盈。同时,要规范改制企业的运作,大力推进各项配套改革;第二,加强资金管理,降低生产成本。健全财务管理制度,加快资金流通,减少非生产性、非生产人员开支。推行目标成本管理,落实成本核算制度,降低物质成本消耗;第三,加强产品质量管理、大力推行2S0900质量认证体系,提高产品质量。第四,进一步完善激励和约束机制,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实行奖惩与员工业绩挂钩的方法,对绩优者给予奖励。同时,企业内部实行“能上能下”的用人机制,营造公平的工作环境;第五,做好营销管理工作。要确立科学的营销观念,运用科学的方法,做好市场调查、预测,准确生产适销产品。同时,要抓好营销队伍建设,扩大营销网点,提高市场占有率。最后,提高企业经营决策水平,加强企业对决策科学理论的学习和研究,推进企业管理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的轨道。

要注重人才培育、引进和使用

要创造人才脱颖而出的环境和机制,把培养一大批既懂业务又懂外贸、外语的复合型人才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来抓,采取多样式、多渠道培养乡镇企业用得上、留得住的实用人才。学习和应用网络知识,获取政策和业务信息,并在网上自己的产品和技术信息,查询贸易机会和信息。加强乡镇企业教育培训体系建设,通过职业教育和技术培训,切实提高企业职工和文化技术素质。积极引进人才,鼓励大中专院校毕业生到乡镇企业发挥才干。大中型乡镇企业和企业集团要尽可能在国内外聘请本行业一流人才,以形成企业的技术优势和管理优势。重视人才资源管理,树立以人为本的经营理念,充分发挥人力资本效益,造就一批开放型的外向型企业家。

第7篇:外向型经济范文

[关键词]文山州;外向型经济;SWOT

[中图分类号]F061.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283(2012)07-0097-02

作者简介:赵康(1982-),男,云南省文山人,云南师范大学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硕士,研究方向:区域经济;吴映梅(1968-),女,云南省昆明市人,云南师范大学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区域经济理论研究。

一、文山州发展外向型经济的优势(S)

(一)区位优势显著

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以下简称文山州)地处我国西南边陲,滇东门户,向东与珠三角、长三角经济圈相连;向南直通河内,正在建设的天保国家一类口岸是云南省通往越南的重要桥头堡,都龙、田蓬、董干三个国家二类口岸及24个边民互市点分别与越南的河江等省接壤地区相连。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和泛珠三角经济区的全面启动,文山州将成为云南参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和泛珠三角合作区域辐射最直接的地区和对外开放的最前沿。

(二)资源得天独厚

文山州自然资源十分丰富。统计数据显示,文山州多年平均水资源量160.65亿立方米,水能蕴藏量350万千瓦;耕地资源23.03万公顷,矿产资源储量1280万吨。自然资源分布广泛又相对集中,地域组合好,其中有7种矿产储量居云南省第一位,有6种矿产储量居云南省第二位。生物多样性是文山的优势之一,植被类型复杂多样,有117种被列为国家珍稀濒危植物。

(三)交通十分发达

文山州高等级的交通体系基本形成,已建成广昆高速、文山—蒙自高速、碳普高速,有利于人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良性互动。2010年新建高速公路472公里,二级公路458公里,三级公路70公里,干线公路网1000公里,全州公路覆盖率达到70%,有效沟通相邻省区、地州和国家,构筑了通向东南亚国家和相邻地州的经济合作与旅游区的快速通道。

(四)对外贸易发展迅速

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和云南省提出建设绿色经济强省和经济大通道的发展战略,为云南省周边地州经济发展提供良好机遇,文山州抓住这次历史机遇实施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近年来经济发展以及贸易增长迅速,贸易总额占GDP的比重不断加大。

二、文山州发展外向型经济的劣势(W)

(一)综合竞争实力不强

文山州地处滇东,原有经济基础薄弱,竞争力较弱,2010年城镇化率为28.5%,比全省平均水平低6.5%,人均GDP 9533元,比全省平均水平低6216元,工业增加值122亿元占GDP的36.96%,文山州缺乏完善的产业体系,地区经济发展差异明显,边境贸易出口商品档次低、规模小,基本上是简单的初级农矿产品。由于缺乏技术和资本优势,产品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低,没有形成创汇技术能力,服务贸易、技术贸易、加工贸易、出口替代、创新转让在国内及国际市场竞争力弱。

(二)区域协调机制缺失

由于文山州各县受发展阶段所限和地方利益驱使,尚未形成发展层次的分工、协作和互补关系,各县都注重GDP的增长和提高城市化,致使低水平重复建设现象较普遍,产业结构雷同,缺乏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工业经济基础和特色产业,尚未建立高效的区域协调机制。

(三)专门人才短缺

经济增长与创汇离不开人才队伍的建设。但文山州教育水平落后,全民科技文化素质低,造成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难以向非农产业转移,难以充分发挥人力资源的作用,尤其是缺乏经济、贸易、旅游、物流等方面的专业人才。经济欠发达,产业结构不合理,收入水平低,造成很多技术人才流入沿海,制约了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与产业体系的完善。

三、文山州发展外向型经济的机遇(O)

(一)国家发展战略政策机遇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经济市场化、区域化已成为经济发展主题,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与东盟的贸易保持快速增长,目前我国已经在东盟国家建立越南龙江工业园、越南中国(海防—深圳)经贸合作区等,我国与东盟贸易额每年增幅都在20%以上,这一增幅在零关税之后增长更快。积极有效地利用西部开发的有利政策和中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区的优势条件把握国家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的人才支持计划、财政转移支付政策和其他优惠扶持政策,通过构建区域间经济合作与开发的空间关系,推动文山州经济快速发展。

(二)省域优先开发区功能定位机遇

在云南省“十一五规划”确立的空间开发战略布局的基础上,按照滇中、滇西、滇东、滇南四大片区“一优(优化开发)三重(重点开发)”的总体格局,滇东南其主体功能是加快经济社会发展,成为支撑经济发展和人口集聚的重要载体,成为云南省面向“9+2”和东南亚、南亚开放的传承点。

(三)推动区域经济合作共赢机遇

云南省与缅甸、老挝和越南接壤,文山州是云南与东南亚、南亚交往门户,区域经济合作条件便利。向东可连接泛珠三角经济贸易区,向南借道越南,可以连接人口5.5亿的东盟市场,是中越构建“两廊一圈”战略的连接点和中心区域,积极参与国际国内区域合作的桥梁、纽带。文山州发展外向型经济,在商贸、物流、信息、中介和服务等领域必将大有作为。

四、文山州经济发展的威胁(T)

第8篇:外向型经济范文

(一)金融危机的冲击

2008年下半年以来,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华尔街金融风暴,快速席卷整个国际金融市场,演变成全球性金融危机。接着对我国经济造成了重大的冲击和影响。因此,2008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为首要任务,把扩大内需作为保增长的根本途径,把“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推动又好又快发展”作为2009年的工作重点。

(二)“储蓄—投资—经济增长”的转换机制不畅通

就我国的具体情况而言,“储蓄—投资—经济增长”的转换机制不畅通,其原因大致如下:首先,中国储蓄——投资转换率低;其次,中国的投资率过高;再次,中国的投资效率低下。

(三)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即以内需促增长

根据西方经济学基本理论,拉动经济增长的“三架马车”是消费、投资和出口。具体到我国目前的现状而言,以内需促进增长很有必要:首先,金融危机下出口的受阻;其次,“高储蓄—高资本—高投资—高增长”模式的不可持续。

1.“消费-增长”模式的理论基础

笔者以凯恩斯消费函数进行说明,首先,看该函数的三个假设:第一,关于边际消费倾向的假设,即人们每多获得的一元收入,会用于消费的比例或数量。其值在0到1之间,即随着收入的增加,人们的消费会增加,但是消费的增加肯定比收入的增加少。第二,消费对于收入的比率,即平均消费倾向,是随着收入的上升而下降的。第三,决定储蓄的决定力量是收入而不是利率。利率在影响储蓄方面的作用不大。

其次,在三个假设的基础上,凯恩斯消费函数常写成:C=a+bY。其中,C是消费,Y是可支配收入,a为自生消费,是一个大于0的常数,代表即使当时没有收入也会进行的消费,b称为边际消费倾向,其数值在0到1之间。)

2.以内需促增长的现实必要

在人民银行近一次居民储蓄调查结果中,列前几位的储蓄动机分别是:教育费(19.8%)、养老(13.6%)、买(建)房或装修(12.9%)、防病、失业或意外(l1.1%)、购买大件耐用消费品(10%),而为了“取得利息”的比例却不到5%。

2、结语

综上所述,在中国当前面临金融危机的严峻现实和经济增长必须转型的困境下,我国必须采取各种措施,抓住机遇,走出当前的困境,推动我国经济持续、健康、稳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保罗·萨缪尔森等.西方经济学[M].萧琛主,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

[2]黄亚均,袁志刚.宏观经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第9篇:外向型经济范文

关键词: 北部湾经济区; 外向型人才; 培养机制

中图分类号: C96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1)04-0006-02

2007年国务院批准实施《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标志着北部湾经济区正式纳入新世纪国家重大发展战略,为北部经济区开发开放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然而北部湾经济区的发展关键在人才,人才资源既是加快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的重要内容,也是加快北部湾经济区开发建设、推动泛北部湾区域合作的重要保障。据《广西北部湾经济区2008-2015年人才发展规划》预测,2015年经济区人才需求总量将达到168万人左右。其中以物流业为核心,包括国际贸易、国际法、国际商务英语(及小语种专业)、国际货代与物流配送、报关通关、国际会展等方向的人才需求将达到95800人[1]。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正式成立,广西与东盟各国经贸合作不断扩展与深化,贸易投资往来日益频繁,北部湾经济区对外向型高层次人才的需求还将成倍增长。但目前广西能提供的外向型高层次人才总量少,整体素质不高,符合适应北部湾经济开放开发需求的人少,从而出现了较为严重的外向型高层次人才结构性紧缺的问题。

一、北部湾经济区外向型人才紧缺的原因

(一)北部湾城市对外向型人才的吸引力有限

据2010年一份抽样调查报告显示,外贸发达的广东和其他东部沿海城市仍然是国际经济与贸易等外向型专业毕业生就业的首选目的城市。南宁作为广西首府对于毕业生有一定吸引力,但是甚至不及西部发展较好的成都、重庆两个内陆城市。至于北部湾其他城市,如北海、钦州和防城港对区内高校毕业生的吸引力更是有限,除了生源地来自以上地区的学生表示“有可能”回家乡就业外,大多数学生对北部湾经济区的就业环境和企业待遇持有观望和怀疑态度,依然倾向于去国内的“中心”城市寻找发展机会。[2]尽管广西各级部门在留住人才方面已经做出不少努力,但由于财政支持力度有限,广西壮族自治区已出台的鼓励政策和措施对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投入北部湾经济区建设的吸引力依然不够。

(二)外向型高层次人才引进难度较大,成效欠佳

解决北部湾经济区外向型人才紧缺的局面,满足不断发展的经济建设需要的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就是利用外部资源,用优惠的政策和激励制度引进大量外向型高层次人才。对此,广西实施了人才小高地战略,建立北部湾经济区留学回国人才库,加大选拔任用留学回国人才力度,加强与海外留学人才特别是桂籍留学人才的联系;探索“双向选择、先挂后任、建立机制、留返畅通”的引才新模式,引进专家、博士等高层次人才。自从建立人才小高地以来,广西已引进高层次人才1169名,开展科研项目1500多项。[3]但同时笔者也注意到外向型紧缺人才的引进效果并不大。如在南宁举办的2010年秋季人才交流会上,防城港、北海等许多企业对外向型人才都开出非常优厚的招聘条件,但应聘者却寥寥无几。由此可见,外向型人才断层现象仍然未得到缓解,人才的紧缺依然成为制约北部湾经济区外向型经济发展的瓶颈。

(三)现阶段广西高校外向型人才培养与北部湾经济发展需求脱节

根据《广西北部湾经济区2008-2015年人才发展规划》的要求,目前北部湾外向型经济发展紧缺的是具有国际视野、熟悉国际规则和惯例、能有效参与国际竞争的高层次国际商务人才。然而目前广西高校在没有依据北部湾经济区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调整和发展的需要及时对培养机制进行调整,缺乏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视,缺乏对高层次国际商务人才培养的能力,缺乏专业设置的前瞻性和国际性。特别值得注意的是,现有的培养模式依然注重专业知识的传授,以培养“专才”为目的,从而忽略了作为外向型高层次人才在人文社会、经济自然等综合素质上的培养,创新实践机会非常有限。现有模式培养的学生,往往动手实践能力较差,不能适应企业需要。这些问题都影响着北部湾经济区建设和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

二、北部湾经济区紧缺外向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

北部湾经济区人才支撑体系的建设是一个长期的、系统的工程,需要针对人才紧缺问题的症结,从留住人才、引进人才、培养人才三方面“三管齐下”来解决。作为一个高校教育工作者,笔者试从培养人才的角度,谈谈如何构建新的外向型人才培养模式,适应北部湾经济区开发开放的需要。

(一)改革和创新课程设置,有针对性地培养外向型紧缺人才

现有传统教学模式下的课程设置已经不能支撑北部湾经济区发展的需要,因而必须改革和创新,让课程设置更加适合当下企业的需要。如前所述,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参与国际商务竞争的专业素养应该成为新的课程设置培养目标的重心。

1.引入ESP机制,强化学生在国际商务中的外语交际和应用能力。

ESP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 )是指与某种特定职业、学科或目的相关的英语,即“专门用途英语”或“特殊用途英语”,如旅游英语、商务英语、法律英语等。与传统英语教学不同,ESP 的学习者都有自己明确的学习目的,能够使用自己专业、行业的英语。建议在大一阶段就为学生设置《商务英语》基础课程,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基础的商业英语术语,为后阶段专业英语的学习打下基础。在大学高年级阶段,开设不同类型的以实践为主的专业课,这些课程以训练学生实际应用商务英语的能力为主,如用英语进行商务谈判、起草商务函电、开展辩论等。总之,国际商务类专业的学生的课程设置应该是建立在ESP基础上的一个操作性较强,以商务英语教学为环境的体系。这样的课程设计也同样适用于专门面向东南亚国家的小语种专业的教学。

2.实行教、研、产共建,定向培养企业最需要的人才

如前所述,现有培养模式与市场需求存在脱节,不能很好地提供企业真正需要的外向型人才。随着区政府对人才开发建设的重视和“人才小高地建设”的成立,高校应该尽早与北部湾经济区城市政府对接,与“人才小高地建设”对接,[4]与主要的外向型企业对接,根据当地产业发展的需要,按订单调整教学计划,研究开设或编写相关的课程,共同建设一批高质量的教程,有针对性地培养外向型紧缺人才;与政府各部联动,联手打造产学研基地,形成以教促研、以研促产、以产促教的良性发展,使高等教育更贴近一线,为一线服务。

(二)突出北部湾区域特色,着力促进东盟商务人才的培养

自从自贸区成立以来,广西在中国与东盟的经贸交流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那些熟悉国际贸易规则与惯例和东南亚政治、法律、金融、文化知识,具有较强市场分析能力,英语熟练且精通东盟国家语言的东盟国际商务人才在今后5年内需求量将达20000人以上。[5]因此广西高校要抓紧制定专门的东盟商务人才培养计划,开设更多与东盟经贸合作需求相关的新专业,建设适合东盟商务人才发展的新专业,[6]特别是要增开东盟国家风俗人情、礼仪知识、政治经济社会概况等领域的课程,适当增设与专业相关联的交叉学科和边缘学科课程。适当降低必修课分量,提高任意选修课的比例,允许学生在学科上、课程上有选择的自由,给学生提供自由的学习与发展空间。除此以外,还应该重视与东盟国家之间开展教育交流,可利用与东盟国家开展密切经贸合作的良好契机,开展与东盟国家间双边或多边的合作开发人才机制,利用合作办学、留学生项目及与在东盟国家建立相应的培训机构等多种途径,直接输送关键人才到东南亚学习,熟悉当地政治经济政策和市场情况,增强垮文化沟通能力,提高北部湾地区参与东盟经济合作竞争的商务能力。

(三)构建具有国际视野的外向型师资队伍

构建外向型教师的评价机制,建设具有先进理念、国际视野、战略眼光、创新思维、较丰富实战经验的师资队伍。[7]强化师资培训,通过对现有的教师进行出国培训、进修、学术交流等活动强化其教育教学的国际化理念;利用多种渠道(聘请兼职教授,聘请长、短期外专、外教,与国外研究机构进行国际项目的合作研究,举办短期培训班,承办国际学术交流会等)提高师资人才队伍的整体水平;通过鼓励青年教师进一步深入北部湾外贸企业,顶岗实训,丰富教师外贸从业经验,强化业务操作技能;强化教师的创新意识和育人意识,促使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与科研能力,提升创新能力,将科研成果及时转化为教学,促进科研与教学的紧密结合。

参考文献:

[1] 北部湾经济区2008-2015年人才发展规划[EB/OL].省略.

[2] 刘志江等.北部湾经济区外语外贸人才供给与培养策略浅析[J].商场现代化,2010(9).

[3] 朱红晖.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与广西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缺失[J].中国成人教育,2009(23).

[4] 唐国华.建立新合作机制,为北部湾经济区人才培养提供有力支撑[J].广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3).

[5] 雷剑强.浅谈北部湾经济区“英语+商贸”复合型人才之培养[J].沿海企业与科技,2010(8).

精选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