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范文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精选(九篇)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第1篇: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范文

小学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围绕教学目的开展课堂工作,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掌握学习目标。小学生正确认识小学语文学习的重要性,能够促进学习的积极性,注意力更集中,最终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一堂有效的语文教学课堂,离不开一个良好的开端,小学语文教师应该掌握好课堂学习开始时的正确引导,使学生端正学习态度,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例如,在学习苏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第十二课《狐狸和乌鸦》时,教师提示:在一年级时,同学们学了《乌鸦喝水》一课,知道乌鸦是十分聪明的动物,然而这么聪明的乌鸦为什么上了狐狸的当呢?教师通过引导,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主动在课文中搜索知识信息,最后总结出:乌鸦因狐狸不切实际的赞赏而骄傲自满,毫不思考是否属实,轻易上了当。这样的教学方式使学生更好地掌握了课文的中心思想和所要表达的深层含义。

二、小学语文教师应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新课改的推动下,教师更加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成为了主动学习的课堂小主人。小学语文教师是学生的引路人,影响着学生思想观念的形成,教师在课堂上应该充分利用启发性模式教学,开展各项有益于学生全面发展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小学生唱歌、扮角色演节目等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与活动,使他们既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又能学到知识。例如,在学习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一课《让我们荡起双桨》时,教师先让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然后组织学生歌唱这篇优美的课文。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活动中,并随着音调高低起伏的变化,感受到了文中所描绘的美景和意境。小学生在“凉爽的风”的歌声中,心情十分愉快和开心,这样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把握课文知识。

三、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充分把握好语言艺术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发挥语言的艺术魅力,积极调动学生的情感,使学生在学习中产生共鸣。教师通过富有感情性、艺术性的语言进行教学,能够使师生关系更为融洽,有助于创造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除此之外,教师适当运用手势、动作或表情等身体语言,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动力,启发学生的思维。例如,在学习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六课《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时,教师充满感情地朗读课文,当朗诵到“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时,语气非常强烈和坚决,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使学生心灵上产生了共鸣。教师随后引导学生积极发言,对生活和学习中不应该做的事情进行举例,并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观点。这样有助于师生之间拉近感情距离,使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以及思想态度,引导学生培养积极的正面的思想,并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认知水平。

四、小学语文教师应该通过问题来启发学生的思维

小学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前,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应该有充分的掌握和准备,把教学计划与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相结合,设计一些有启发性的问题,开拓学生的思维能力,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和分析,培养学生发现并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通过启发性问题的锻炼培养,能够使学生养成大胆质疑,解决疑问的好习惯。这样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学生便能够通过自身具备的能力来解决遇到的问题,使学生更加适应社会生活环境。例如,在学习苏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第六课《蘑菇该奖给谁》时,教师提出问题:兔妈妈为什么把蘑菇奖励给了小白兔?小学生急于想知道答案,于是根据课文线索进行思考和寻找,最终找到了答案:因为小白兔敢于跟骏马比赛,而小黑兔只敢和乌龟赛跑,敢于和高手比赛的小白兔才会得到进步和提高,并且那份勇气值得人敬佩。这时,教师利用问题的延伸启发学生应该做一个充满进取心的好学生。五、小学语文教师应该鼓励和肯定学生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鼓励和肯定学生的学习能力,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能够阳光、健康地成长。教师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应该鼓励学生踊跃发言提出问题,教师尤其需要多关注内向、自卑和学习差的学生,对他们的学习和表现给予肯定,使学生能够端正学习态度,走上正确的学习轨道。例如,在学习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四课《微笑着承受一切》时,教师深情地讲述原国家体操队员桑兰的一些重要经历:桑兰虽然在17岁时瘫痪成了残疾人,但是她的微笑征服了人们。讲到这里时,教师启发性地把话题延伸到生活中来,指导学生应该树立自信的乐观的心态,摒弃自卑消极的思想,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思想品德,使学生能够在小学教育中健康快乐地成长。

第2篇: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范文

关键词:编者视野 积极语用 小练笔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5)08B-0013-02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为叙述方便以下将“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简称“四者”)(2011版)语文课标与2002“实验稿”相比,增加了与教科书“编者”对话的维度,进一步确立、彰显编者的作用。解读编者的语用观、揣摩编者的语用意图,是阅读教学的应有视角。笔者称之为“准编者视野”。

语言文字运用(简称“语用”)是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的核心词汇之一。积极地听、说、读、写、思,即为“积极语用”,是一种由情感助推的自觉语用,是一种“思视听读说写评”的全语用,是一种突破平庸表达的深度语用 。阅读教学中的“写”――小练笔,作为“积极语用”“深度语用”的一种形式,已成为当下阅读教学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一、回到编者立场:审视阅读教学中“写”的目标

“积极语用”的训练点在阅读教学中非常丰富。阅读教学中的“小练笔”是综合“积极语用”最好体现方式之一,其切入角度多是基于文本的几个关键词、一个中心句、一句重点语句、一个过渡段、一幅插图、一个课后思考题等等,“牵一发而动全身”,是“积极语用”的高度外显。对《李时珍夜宿古寺》“小练笔”设计范例,进行目标审视,以求得“小练笔”形式的最佳基点。

(一)情境续写型

[案例一]1.数九隆冬, 。2.三伏盛夏, 。3.突然狂风大作, 。此“小练笔”设计依托于文本中的环境描写,创设了三个环境的场景开头,让学生续写,此设计称为情境续写型。

审视:情境续写,温故当新,弱化目标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讲到“情”“采”两字,“情”就是思想感情,“采”就是语言文字表达。“小练笔”若“情”“采”合一,教学就会充满智慧。此类设计起点低,坡度小,能迅速地将学生以前的知识储备唤醒,与学生以前的知识经验联系起来,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学得轻松,但温故当新,此种续写能力的达成相对于本课的“语用”目标降低了,虚“采”弱“情”,“积极语用”价值大打折扣,致使“追求热闹”弱化目标。

(二)内容拓展型

[案例二]运用下列词语写一段话。(夜幕 降临 隐隐约约 飞鸟归林 山风呼啸 皎洁 轮廓 大好月色 晓行夜宿 皓月当空)根据文中提供的关于环境描写的关键词语来写出对李时珍的感受,属于文本内容的延续,称之为“内容拓展型”。

审视:内容拓展,扣词仿句,夯实目标

此“小练笔”在课文内容上进行拓展,既可写出对人物深层次的理解与感悟,融通课文的内容,又可把环境描写的渲染与人物品质联系起来,让技与法、言语训练与思维训练得到和谐的统一,言意共生,文采合一。从教材的系列来看,每篇都有训练重点,每生都有新收获,夯实目标基础,实现编者意图,一课一得,知识自成序列,“语用”能力自行建构,人文底色越发丰厚。

(三)方法迁移型

[案例三]呈现“小练笔”的四个场景开头,运用下列词语写话。1.太阳落山, 。2.夜幕降临, 。3.皎洁月光, 。4.寺外山风呼啸, 。(A.夜幕 降临 飞鸟归林 隐隐约约 B.露出 轮廓 大好月色 晓行夜宿 C.皎洁 月光 山风呼啸 D.路灯亮了 一条火龙 眨眼的星星)此“小练笔”设计将环境描写的方法由课内引向课外,给学生更多的可能性发展,称之为“方法迁移型”。

审视:方法迁移,移花接木,提升目标

此设计因内容选择的丰富性,课上时间的紧迫性,使“写”的分量与难度加大,与“小练笔”的“小”的形式、要求发生了矛盾;同时使本课主旨游离,重“采”略“情”,重“文”轻“道”。

(四)情感升华型

[案例四]你想对李时珍说点什么呢?此设计基于学生对文中主人公的命运产生共鸣而不吐不快之时的情感表达,属于审美范畴,称之为“情感升华型”。

审视:情感升华,流水无痕,虚化目标

此设计必须建立在学生对李时珍这个人物产生感情的基础之上,酝酿至“痴然如醉”的浓郁程度,思维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待发时机,才会有“情如泉涌”“语如已出”酣畅淋漓的,才会相约“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令人陶醉的境界。但“此设计”重“情”略“采”,多会出现“干瘪”的言语交流现象,流水无痕,使学生入宝山空手而归,虚化了“语用”的目标要求。

阅读教学中的“小练笔”,因课而设,因点而练,或多或少带有“仿写”的性质,其会因教者体会编者意图偏向而使“小练笔”价值目标有所损益,也会因“学情”而有所变化。“目中有人”,才应是编者的初衷、“小练笔”训练的基点。

二、审视编者意图:探寻阅读教学中“写”的路径

(一)关注理论,在应然与实然之间寻找差距

1.把握教材特点,树立整体观。

教材作为载体,是编者、教师、学生对话的媒介,是教与学的基础。教师必须了解、整体上把握教材,走近编者,思考教材提供实施目标的途径,才可能高屋建瓴,避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局限性。教师必须研读教材。编者意图是基于儿童的认知规律,兼顾课堂教学的实际操作,利于学生“语用”发展的。全套教材成为一体,分册展现,知识呈现有序列,技能要求有层次。教师要树立教材的整体观,处理好并达成每一课的既有目标要求,让学生的“语用”能力有序并优质发展。

2.言语思维并重,树立全面观。

思维能力与言语能力的发展同等重要。吴永军教授曾指出“深度思维训练的忽略与教材的编写是有关系的”,如苏教版教材四下第7课《人类的“老师”》课后习题5:你还知道哪些人类以生物为“老师”的事例?此问题只培养学生收集资料的能力,属于事实性的问题;而设计“你能否通过仔细观察某个动物,设想一个仿生学的产品?”问题就能启发学生深入地思考动物与人类有哪些相关的地方,密切联系并实践文中语言的表达方式,综合性创造性的问题能高效地发展学生的“语用”能力。

3.融合“四者”视野,树立整合观。

编者选编的教材是一个对话的媒介,需要“四者”的视域融合,教师整合,才会收到理想的实效。学生在学习新知时,不是一张白纸,自学文本会形成自己的视野,“四者”视野融合形成的最小境域,即学生视野的融合域,这才是“四者”之间可能对话的真正基点。此过程中学生视野的融合域呈动态的变化过程,教师要整体、个人兼顾,编者与文本统领,促使学生视野的融合域形成张力,不断调整并生成新的融合域,选取最佳的“积极语用”练习路径。

(二)省思经验,在应用与操作之中发现切口

1.适度“练笔”,“训练要求”步步高。

课堂教学中运用“小练笔”是进行“积极语用”能力培养的好方式,但不能“喧宾夺主”,应注意“小练笔”训练的频数与时长,且不能是没有明确目标指向的单纯的机械的“写”的训练,应每次都有新的要求,求质的变化;适度的基于特定目标的训练才是必要的。

2.把握“节奏”,“整体发展”生生慢。

阅读课教学兼备很多教学任务,“小练笔”占用的时间不宜长,量不宜大,面不宜宽,这是由“小练笔”“小”的特征决定的。但必须兼顾全体学生的“积极语用”能力的发展,做到学生接受“面”尽可能大,“小练笔”书写“质”尽可能高,这既是矛盾的,又是统一的。需要教者用“慢”的教学思维,把握好课堂的教学节奏,面向全体,关注个体,扎实训练,整体发展。

3.扣准“语用”,“体系构建”密密缝。

当下课堂教学中有学生“语用”能力发展的零散与不平衡现象。“语用”能力的培养在苏教版教材中是一条隐线,编者在选编教材时根据课标的要求将其分散到各册的选文当中,这从每册教材的连贯性系列要求中可以发现。因为教师个体对全套教材的整体把握不够,对“语用能力”发展要求缺失通盘考虑,使“语用”能力的培养零散,没有连续性,缺乏联结点;更因为没有“语用”能力发展的量化评价指标,使“教师与教师”“级段与级段”之间割裂,学生的“语用”能力在低谷徘徊。教师一定要基于编者、基于教材,找准学生的“语用”学习点,让学生密密地缝织、慢慢地建构“语用”大厦。

(三)回到实践,在丰富与提升之中找准节点

1.文本与练习:推敲揣摩,找准“小练笔”切入点。

编者在选编文本时,多会编排“课后习题”以达成目标要求。从课后习题切入,是揣摩编者意图的有效途径。但并不是所有的“意图”都适合“小练笔”设计以发展“语用”能力。如苏教版教材第十一册《钱学森》课后一道练习要求是“按时间的先后顺序,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应该放在哪里?为什么要把它放在文章的开头?”编者的意图旨在引导学生体会文本倒叙的表达方式,习得谋篇布局的知识,是基于“篇”的要求,若作为“积极语用”而设计的“小练笔”明显是不合适的。当然,每篇课文中的编者意图不唯一,可择意而设,随需而练,并非得是“小练笔”的“语用”练习。

2.单篇与单元:统整提升,契合“小练笔”训练点。

“单元”是编者匠心独运的表现之处,一般都是根据内容编排“主题单元”。比如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该单元的课文分别是《天火之谜》《厄运打不垮的信念》《诺贝尔》《滴水穿石的启示》。前三篇都是写“人”的叙事性文章,《滴水穿石的启示》是论说文。《滴水穿石的启示》一文中“小练笔”的训练点是运用文后习题2中的词语写一段关于人物的典型事例,其编排在后为学生写人物典型事例提供素材,让学生对前三篇课文的人物经历进行“概括”表现“水滴”的精神,既扣住关键词语进行“语用”训练,又培养学生“语用”的深度思维,兼顾了“论说文”选择典型事例作为论据的方法,可谓“编意”深远。

3.学年与级段:纵横比照,提升“小练笔”层次点。

“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乌申斯基语)苏教版教材既有不同文体,需要审视不同文体的特点,进而选用不同的教学策略;也有同一文体的不同类别,需要审视同种文体的不同要求。例如,苏教版教材五年级上册的《天火之谜》和六年级下册的《夜晚的实验》同属写实验的叙事性文章。编者为什么将其编排在不同的年级并且将《天火之谜》编排在前呢?经过比较发现,《天火之谜》写的是一次完整的实验过程,而《夜晚的实验》写的却是四次实验,编者的意旨在“语用”能力发展的要求上有了层次性的提高,在编排上体现了梯度性。再如四年级上册《李时珍夜宿古寺》与六年级下册《理想的风筝》等单元中的环境描写对“语用”能力发展的要求也是不同的。苏教版教材中同类文章有很多相似点,便于学生学习,但同时又有不同点,唯有教师体悟编者意图,教出“不同点”,把握“小练笔”的层次训练节点,才能走出“语用”能力发展的徘徊之境,才能让学生的“语用”能力扎实发展。

参考文献:

第3篇: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范文

        无

        (1)刊首寄语 无

        名师讲坛

        (4)跟我来复习——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期末复习指导 袁晓莉

        思维火花

        (11)先变形 后简算 吴国和

        (13)求多边形面积有巧法 丁学明

        (15)“玻璃球”趣题解答 郑国远

        (16)好玩的填数游戏 朱鹏程

        (18)抓住特点求和解决问题 赵勇 刘顶先

        (20)巧解两道竞赛题 宫正升

        (22)求存款有多种方法 石柳

        (24)找联系 巧思考 唐慧彬

        (25)抓住不变量解题 麟轩

        (27)看金牌分布图复习“统计” 陶云娥

        (30)有关“圆”的巧算五法 蔡正清

        趣味广场

        (34)大花猫和小老鼠 毛国锋

        (35)七巧数谜 吴长顺

        (36)你会填吗 范建红

        (37)数谜 刘木英

        (38)添线游戏 谢革

        (38)最大与最小的数 宫正升

        (39)小灰狼请客 蒋传宝

        生活中的数学

        (40)窗外大树上的小鸟 朱淑兰

        (42)聪明的小画家 洪英亮

        小论文

        (43)我帮爸爸解围 袁屹 施剑

        (44)知其所以然 王安琪 施剑

        (46)跑步中的数学问题 陈乐佳 韩秀臣

        (48)我帮姑姑选择促销方案 盛朱瑞

        数学漫画

        (50)自动扶梯 李梓涵 张绮芳(图)

        数学童话

        (52)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唐慧彬

        (54)聪明的鸡妈妈 杨振福

        (56)聪明猪和小笨熊 林革

        (58)运沙 黄文忠

        (60)pp熊上当了 吴云峰

        (62)粗心的熊爸爸 王芳

        万花筒

        (64)数学名词的起源 代丽

        数学医院

        (66)你犯过这样的错误吗 杜宏杰

        (67)摸中“大王”的可能性 徐永华

        (68)啄木鸟治病 吴国和

        老子有方

        (70)删繁就简,播下希望的种子 卢声怡

 &nbs

p;      数学超市

        (73)五年级柜台(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五年级上册) 卢红梅

        (78)五年级柜台(苏教版课标实验教材五年级上册) 赵文超

        (83)六年级柜台(北师大版课标实验教材 六年级上册) 刘荣娇 韩秀臣

        (88)六年级柜台(苏教版课标实验教材六年级上册) 顾长明

        小灵通信箱

        (94)一个单位分数拆分问题的解法探讨 无

        无

        (f0002)智慧榜 无

第4篇: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范文

关键词:数学史;渗透;教育价值

一、调和文化,丰富课堂教学味道

1.内涵界定,构建数学文化

数学史是研究数学概念、数学方法和数学思想的起源与发展。在数学课堂上渗透数学史是数学教育的一部分,它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数学发展的基本规律以及了解数学发展与社会进步的相互关系,了解数学家及其数学思想、精神与方法对人类文明的促进作用。

新课标指出:“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重视数学史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渗透,会让小学数学教学更加符合儿童的身心发展和认知规律。

2.形态转化,丰富课堂文化

张奠宙教授认为,应用数学史有助于将数学的“学术形态”转化为“教育形态”,他提出了三个途径:(1)揭示数学发展的规律,形成正确的数学观;(2)返璞归真,揭示数学发展的过程,并使之适合今天的课堂教学;(3)提供真实的历史材料,体现数学的人文精神。这三点不仅指出了数学史融入数学教学的任务,也为数学史的具体运用指明了方向。

二、落脚课堂,提升小学数学教学

1.立足教材,展现数学魅力

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中,有关数学史的知识主要集中在“你知道吗”板块,且在三年级及以上教材中才逐步出现。

三年级上册出现的内容有:数字表示法的发展历程、计时表示法的发展历程、分数及分数线的产生;三年级下册出现的内容有:“铺地锦”的计算方法、量的概念的发展、小数表示法的发展历程。四年级上册出现的内容有:我国古代除法试商经验、二进制计数法的介绍、算筹和算盘的介绍、筹算和珠算的介绍;四年级下册出现的内容有:( )、[ ]、{ }符号的介绍、“哥德巴赫猜想”及“数学皇冠上的明珠”的介绍、法国数学家韦达的故事;五年级上册出现的内容有:负数的出现和使用、刘徽的“以盈补虚”法介绍;五年级下册出现的内容有:李冶的“天元术”及朱世杰的“四元术”介绍、《九章算术》中求最大公因数的方法介绍、我国古代对圆的研究成果介绍;六年级出现的内容有:黄金比例的介绍、“鸡兔同笼”问题、“九章算术”中有关圆柱、圆锥体积计算的介绍。

2.扎根课堂,提升数学素养

学生学习必要的数学史知识已经成为教育工作者的共识,将数学史知识融入数学教学中,发挥数学史料的功能,是数学教育改革的一项有力措施。

(1)故事引路,激发学习热情

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穿插介绍数学史故事,开阔学生的视野。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在三年级下册“你知道吗”中,介绍了测量工具和测量方法的发展进程。通过图片与文字的结合,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史的博大精深。让学生享受数学学习的快乐,感受数学的魅力。这种方法用历史故事来丰富数学学习,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乐趣,增强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巧用名题,培养探究意识

在教学时,教师可以寻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历史名题。如:教学苏教版五年级下册“倒推”的策略之后,安排了一道思考题,让学生解答著名的“李白沽酒”问题。刚读完题目,学生就迫不及待地运用所学知识动笔进行运算,并能顺利地应用“倒推”策略解决问题。在此过程中一方面体现了数学的应用价值,另一方面也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3)辉煌成就,增强爱国情感

中国古代的数学成就令人瞩目,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编排了中国古代数学中的经典算法案例,如《九章算术》中的“以少减多,更相减损”的求最大公因数的方法、“半广以成正从”的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正负数思想、圆柱圆锥体积的计算。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了解古代先进的文化,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可以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为国富民强而勤奋学习的精神。

数学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而这种能力和本领,不仅表现在对数学知识的记忆上,而且更主要地体现在数学思想方法上。数学史对于揭示数学知识的来源和应用,对于创造一种探索与研究数学的学习气氛,对于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探索精神、增强民族自豪感,都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李文林.数学史概论[M].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张奠宙,宋乃庆.数学教育概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第5篇: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范文

图片形象直观,学生喜闻乐见。语文教学中,适时、恰当地运用图片资源,能优化教学效果,有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但如果运用不当,不仅不能“辅助教学”,还会干扰、影响学生的学习。

一、“先声夺人”

【案例1】苏教版五年级上册《莫高窟》教学片段

师:在我国甘肃省敦煌市有一颗璀璨的明珠——莫高窟。(板书课题)莫高窟举世闻名,是世界上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宏大、艺术价值最高的石窟艺术宝库。你们想看一看吗?

(出示莫高窟图片数张)

师:莫高窟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学生各抒己见)

师:今天就让我们跟随作者一起走进莫高窟,去感受它迷人的魅力吧!

【反思】上课伊始,教师向学生展示了多幅莫高窟美轮美奂的图片,旨在吸引学生眼球,对莫高窟充满向往,产生走进课文的热情。小学语文教材中写景类的课文很多,教学这一类课文时,运用内容丰富的图片资源“先声夺人”,对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确实能起到一定的作用,在课堂教学中较为常见。笔者以为,在学生还没有潜心会文的基础上,就向学生呈现课文内容所描绘的大量图片,弊大于利。

阅读文本时,学生进入的是一个广阔的自由想象的空间,他们会在头脑里描绘、创造出文本所描写的场景,在此过程中,学生具有积极探究的热情,始终处于主动体悟的学习状态,享受阅读的快乐。如果将文本所描绘的图片过早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图片带来的视觉/中击留给学生的印象太过深刻,那么,学生在阅读文本时,头脑中首先会浮现、联系到色彩鲜艳的视觉形象,影响了他们通过自主品悟、自发联想对美好画面的感受,阅读想象力受到了束缚,阅读个性受到了限制。

二、“喧宾夺主”

【案例2】苏教版四年级上册《九寨沟》教学片段

师:九寨沟美在哪儿?你喜欢什么景物7

生:我喜欢九寨沟的雪峰。“一座座雪峰插入云霄,峰顶银光闪闪。”

(师出示图片并配文字。生练读句子,指导读、齐读)

生:我喜欢九寨沟的湖泊。“大大小小的湖泊,像颗颗宝石镶嵌在彩带般的沟谷中。湖水清澈见底,湖底石块色彩斑斓。”

生:我也喜欢九寨沟的湖泊。湖泊清澈见底加上色彩斑斓的湖石真是美不胜收呀!

(师出示图片并配文字。生练读句子,指导读、齐读)

【反思】《九寨沟》文质兼美,是训练语言、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的好文章。教学时,教师必须要扎扎实实地引导学生在关键词句处驻足停留、咀嚼品味,感受语言文字的温度。案例中,教师将文字与图片同时出示,图片对学生的吸引力远比文字大得多,学生会不自觉地过多关注图片,使得他们品读语言时“心有旁骛”。教师的无意为之造成了“喧宾夺主”,固化了学生的想象,弱化了学生对文字的揣摩与品悟,消弭了学生的独特体验,学生的朗读也不能真正入情入境。

适时出示图片,才能为理解语言文字“锦上添花”。以《九寨沟》教学片段为例,在品析、感受九寨沟雪峰、湖泊等美景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插入云霄”“银光闪闪”“像颗颗宝石镶嵌在彩带般的沟谷中”等关键词句,充分揣摩、咀嚼、品读、想象、体味语言文字运用的精妙,感受语言文字中饱含的情感,并真正把这些文字内化吸收。在学生与文本充分对话、“零距离”接触的基础上,再出示图片,就能够使学生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体会,显得恰到好处。

三、“虚张声势”

【案例3】苏教版五年级上册《高尔基和他的儿子》教学片段

师:春天到了,儿子种的花全都开了。春风吹来,姹紫嫣红的花儿轻轻摇晃着,散发出阵阵芳香,引来了一只只蜜蜂。(出示图片:漫山遍野的花争奇斗艳)

师:高尔基坐在院子里,欣赏着儿子种的花,他为什么“心里有说不出的高兴”呢?

生:每天看着这么多的花儿,高尔基的心情很好。

生:高尔基的院子里充满了花的芬芳。

生:放眼望去,姹紫嫣红的花儿争奇斗艳,此情此景,高尔基别提多高兴了。

生:老师,我觉得这幅图片有点假,高尔基的院子不会这么大的,没有这么多的花。

【反思】结合教学内容,适时的图片介入能激活文字,化抽象为具体,使学生身临其境,利于理解与思维。案例中,教师运用图片创设情境,旨在引导学生在揣摩人物情感中体悟高尔基儿子的懂事、勤劳,感受高尔基与儿子的父子情深。然而,因为图片的不适切,使得学生的思维浮于表面,教学并没有取得预期效果。

在观课、议课中笔者发现,一部分教师为了突出文本所描写的事物的某一个特点或是为了渲染人物的某一种情感,故意选用夸大事实的图片“虚张声势”。如案例中“漫山遍野的花”成了“高尔基院子里的花”,这种图画与文本意境不搭调的现象并不鲜见。

图片运用,不可盲目与滥用。面对网络上越来越多的图片资源,教师应有鉴别的能力,要善于甄选符合文本内容的图片,使之能够还原文本意境,真正为教学服务。如果只追求视觉效果而忽视文本内容,文本中主要的信息就会被掩盖,学生就会在眼花缭乱中无所适从。

四、“越俎代庖”

【案例4】苏教版六年级上册《詹天佑》教学片段

师:在开凿隧道的过程中,詹天佑遇到了什么困难,他是用什么办法克服的?

生:居庸关“山势高,岩层厚”,采用“两端同时向中间凿进法”。

(师出示“两端同时向中间凿进法”示意图,并与学生分析这一办法的好处)

生:八达岭“隧道长一千一百多米”,采用“中部凿井法”。

(师出示“中部凿并法”示意图,并与学生分析这一办法的好处)

师:青龙桥附近又遇到了什么困难?

生:坡度太大。

(师出示“人”字形铁路设计,并与学生分析这一办法的好处)

【反思】《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要让学生“发展思维”。案例中,教师直接呈现詹天佑“开凿隧道”和“‘人’字形铁路的设计”的示意图,不仅不利于学生深入体会詹天佑的杰出,而且局限了学生的想象空间,阻碍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以形象可感的图片代替学生思维过程的“越俎代庖”,学生的认识很难从感性上升到理性,导致缺乏创造性。

小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虽然文本中对“两端同时向中间凿进法”“中部凿井法”及“‘人’字形铁路的设计”介绍得较为具体,但学生理解起来仍有一定的困难。教师要舍得花时间,引导学生经历想象、揣摩、分析、感悟、理解的学习过程,当文字所描述的内容在学生头脑中逐渐清晰时,再以直观的图片演绎教学内容。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思维,又加深了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

第6篇: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范文

一、指导思想

深入学习和贯彻《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围绕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针对性和实效性这一目标,深入开展课堂教学研究活动,切实抓好教师队伍建设。以市教研室与学区工作计划为指导,特制订以下学区教研教研计划

二、工作重点

1、积极引导他们在生活中饶有兴趣地学习、探究、体验,在学习中愉快地生活、成长,获取对社会的整体认知,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和道德观。

2.本学期开始,对第七册教案和故事资源进行整理,按内容重点进行分类,结合课程标准要求和本市实际情况提出品德与生活(社会)教学建议30条,并将优秀教学设计整理成册,建好品德学科教学资源库,与大家共享资源。

3、教师要学会通过提示去整体把握教材,既可以利用这些范例丰富学生认知和情感体验,又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学需要进行合理的取舍,或加以适当的拓展。帮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适应和参与社会的能力,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从而整体地实现课程目标。

三、工作计划

月份

工作安排八月份

1、参加学区教研组长会议。

2、布置落实各校的教研工作任务

九月份

1、进行期初常规检查。

2、小学学科教学规范实施情况调研。

3、第七册品社教案资料收集与整理。

4、第七册品社故事资源的修改、整理及补充。十月份

1、学科指导小组菜单式服务行动(待定)

2、《县域小学教学质量检测的实践与研究》课题专题研讨。

3、学区小学中年教师课堂教学风采展。(品德35周岁以上)

内容为(a、叙述“我的教学故事”b、分享“我的教学感言”c、展示一堂品德课(课例自选)十一月份

1、参加市级小学中年教师课堂教学风采展

2、《小学品德课程故事资源的开发与运用研究》课题成果交流活动。

十二月份

1、各校根据学校实际安排活动。

一月份

1、学期评价与质量评估

一.指导思想:

深入学习和贯彻《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积极转变教学观念,以市教研室与学区工作计划为指导,围绕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针对性和实效性这一目标,深入开展课堂教学研究活动,切实抓好教师队伍建设,充分发挥品德学科研究、指导、服务的工作职能,努力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高德育工作实效性。营造良好的教学研讨氛围,提高教研组老师对教材的处理能力,对教学活动的设计能力,对课堂教学的调控能力,使我们学校的品德教学队伍素质更上一层楼,使品德学科的教学水平能更上一个台阶。

二、工作要求:

1、组织教师认真学习《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和《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使每位教师理解和掌握课程的基本理念、性质、特点、目标、内容、原则、教学评价等,切实抓好品德与生活(社会)这门课程的建设。

2.本学期开始,对十一册教材教案进行整理,按内容重点进行分类,结合课程标准要求和本市实际情况提出品德与生活(社会)教学建议30条,并将优秀教学方案整理成册,建设品德学科教学资源库,在次基础上探索教学方式的革新和评价标准,从而逐步完善本市品德学科从目标-内容-方式-评价的完整的、可行的课程体系。我教研组将积极参与,并组织优秀教师参加教案撰写,教学故事筛选。

3、加强网上教研活动。可结合本校开展的各类活动,及时上传优秀课例、理论学习资料、活动通讯稿等,促进教师之间的教学交流,让教师在实践中研究,在研究中成长。通过开展校级课堂教学评比,以评促研,鼓励广大教师积极参与本学科的教学研究。研究课可结合一至二年级《品德与生活》、三至六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生活实际,自定教学内容。

三、具体活动安排:

八月份:

1、参加市教研组长会议。

2、学区教研组长会议。

3、制定本学期学区教研组计划。

九月份:

1、推进实施《品德与生活(社会)教学建议30条》,并提出修改意见。

2、申报参加小学品德学科指导组菜单式服务行动。

3、六上教材教案整理。

十月份:

1、参加小学品德学科指导组菜单式服务行动。

2、学区中年教师课堂教学风采展。

3、六上故事资源整理、筛选。

十一月份:

1、参加市中年教师课堂教学风采展。

十二月份:

1、学习教育理论,进行博客、qq等网上沙龙,写体会。

一月份:

1、学期工作总结。

2、期末质量评估。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基础教育课改的思想精神,推进基础教学改革,进一步发挥品德教研组工作在推进素质教育和实现教育现代化中的作用,努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提升教师的业务素养和自身素质。

二、工作思路

1.学习反思聚焦,促进有效教学;

2.立足常态课堂,提升执教能力;

3.加强校际交流,实行资源共享。

三、工作重点

1.端正思想,加强认识,树立新型的教育理念,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灵活运用多种教法进行创新教学过程,优化课堂结构,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第7篇: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范文

一、课堂导入设疑,促进整体感知

语文阅读课堂的导入环节,是事关教学成败的重要一环。语文阅读课堂的导入,应该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促进学生对文本的整体感知。教师可以运用“设疑”艺术,使学生对阅读充满期待,从而达到引领学生真正地走进文本、感悟文本、领略文本的精神内涵的目标。例如,在教学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的《船长》一课时,当教师板书完课题后,向学生提问、设疑:“通过你们课前预习阅读,你们认为这是怎样的一位‘船长’呢?”有的同学说:“这是一位威严的船长”,有的同学说:“他是一个面临危险,镇定自若的船长”,有的同学说:“他是一位在危险面前,一心想着别人,沉着应战的船长”……学生们发言踊跃,十分精彩,他们结合预习与自身的理解,对文本有了初步的整体感知。所以,在阅读教学的导入环节,教师抓住文本的特点,精心设计导入环节,不但可以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而且可以通过阅读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课堂导入设疑,将文本中人物与内容有机地联系到一起,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二、文本情节设疑,感受品格力量

通过阅读,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与审美情怀,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与人生观,是新课改的要求,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与目标。这个目标的达成,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感悟充盈于文本间的人文情怀,接受道德文明的洗礼与熏陶。根据文本情节设疑,可以引领学生走进人物的精神世界,从而受到高尚品德的感染与陶冶。例如,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教学,教师设疑:“如果你是这位‘父亲’,你会这样要求‘儿子’放掉已经到手的鱼吗?”,让小组合作展开讨论。有的学生说:“在诱惑面前,我们可能会控制不住自己”;有的学生说:“在利益面前我们可能会忘记原则”;还有的学生说:“我们为了自己的利益,可能会放松对自己的要求”。有的学生在讨论中还联想到父母对自己的迁就和溺爱,意识到这种行为对孩子成长会造成不良影响。显然,学生们在讨论中走进了文本的深层,丰满了“父亲”这一人物形象,并审视自身的道德约束力,受到高尚品格的良好影响。

三、文末留白设疑,激活创新思维

为了表达的需要,为了给读者留下更多思考的空间,课文作者往往会在文本的结尾处,留下空白。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抓住作者留下的空白,巧妙设疑,这样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例如,在教学苏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狼和小羊》一文时,教师结合末尾句所留下的艺术空白设疑:“狼向小羊扑去,结果会是怎样呢?”,有的同学说:“狼扑向小羊的时候,小羊一闪身,狼撞到小羊后面的大树上,受伤了”;有的同学说:“聪明的小羊一闪身,狼用力过猛,掉到了山涧里去了”。还有的同学甚至想象:“狼扑向小羊时,忽然听到一声枪响,狼被隐蔽在树林后的猎手用枪击倒了”,等等。可见,这样处理课文,学生的思维被激活,学生在文本的基础上,能够展开想象的翅膀,丰富了文章的意旨与内涵,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

四、学生自主设疑,提高阅读能力

要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必须让学生学会自主设疑。教师的课堂设疑只是为学生提供示范和培养学生的设疑意识。“疑”是学生深入探究课文的前提和动力。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自主设疑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这就需要教师为学生提供自主设疑的空间,让学生自主设疑,自主解疑。例如,学习苏教版三年级上册《虎门销烟》一文,教师搭建了三个平台,发展学生的自主提问能力。第一是学生初读课文前,教师让学生从课题、课文生字词等方面来设疑,结果学生提出“虎门在什么地方,是谁在销烟,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等问题。教师告诉学生:这些都可以通过读课文找到答案。这样就激发了学生初读课文的积极性。第二是学生精读课文的过程中,教师让学生自主疑,有的同学提出“林则徐为什么要销毁鸦片?”“为什么说林则徐销烟长了中国人的志气,灭了外国侵略者的威风?”等问题。第三是让学生学过本篇课文后谈谈自己的感受,学生则提出:“作者写这篇课文的目的是什么?”“文章想告诉我们什么?”并展开小组讨论,在讨论中解难释疑。教师结合历史背景加以适当点拨。通过这样的自主设疑,学生提出一些有价值的问题,认真进行探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

第8篇: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范文

一、基于文本迁移,升格习作语言

好的文章离不开精妙的语言表达,优秀作家的优秀作品之所以能够广为流传正是因为其语言表达精巧绝妙,让读者深深感受到其中的情感与意境。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所选的课文语言表达都十分精妙,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潜移默化引导学生学习其语言表达方式,并将其运用于习作中。

例如,在苏教版初中语文七上的第四单元习作中,其教学的重点内容是“观察和描写景物的特点。”这一教学要点是指导学生学习景物特点的描写,尤其是细节描写,借景抒情,进而使得文章别具一格。教师可以让学生在学习本单元课文的基础上进行模仿性习作,学习课文中对景物生动、具体描写的写作方式。如,可以让学生模仿《济南的冬天》这篇课文进行习作练习,该文章是按照“总――分”的结构进行内容描写的,尤其是文章的第三段,作者先在开头以一句话总写济南冬天雪后山景“最妙”。另外,作者还运用了很多比喻和拟人的手法,将雪后山景写得更加生动形象,这些都是值得学生学习迁移的地方。

这一单元的作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将课文中景色描写的写法作为“范本”,让学生按照范本中的景色描写方式进行习作练习。这样,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就会学习范本中的习作语言,所写出的文章也会条理清楚、寓意准确。

二、基于生活素材,升格习作语言

《语文课程标准》中还强调了材料的真实性,教师在作文教学中也应按照课程标准进行指导教学,引导学生积累生活素材,并在这个过程中对习作语言进行有效升格。

1.基于日常生活,积累习作语言

作文来源于生活,是生活的表达。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做生活的观察者,指导他们用眼睛观察生活、用笔记录生活、用心感受生活,这样他们写作的时候就会“有话可说”,从而在这个过程中积累起丰富的习作语言。

例如,在苏教版初中语文七上的第三单元习作中,其教学的重点内容是“从生活中寻找美”。这一课题的教学要点是指导学生抓住生活中“美的瞬间”,可以是美的人、美的事,也可以是美的景,并将这些美好的东西用笔记录下来。不同的学生所经历的生活是不同的,他们对美的理解也各不相同,所以不同学生写出的“美的瞬间”也是不同的,但这些都是他们个人基于日常生活对美的积累,表达了学生的个人情感。

2.基于校园生活,积累习作语言

初中生的校园生活是非常丰富的,他们在校园中学习各种知识、认识很多同学、遇到很多有趣的事情,这些都是非常好的习作素材。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对这部分素材进行收集和记录,这样也能够积累习作语言。

例如,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作文教学的课题是“有感而发”。这一课题的教学要点是指导学生记录校园生活,比如记录他们结识了新的伙伴,又比如记录他们对新老师、新班级的感受等。在习作中,学生可以将这些作文素材整理成文,并添加自己的感受。有了这些校园生活素材的支撑,他们的作文在情感表达上自然是水到渠成。由此可见,校园生活确实是初中生积累习作语言的重要组成。

三、基于读写结合,升格习作语言

升格习作语言不仅要学习“写”,同时也要学习“读”,“读”和“写”不能分开,要做到互相融合。在阅读的r候可以思考如果我是作者会如何写,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情感;而在写作的时候也须要借助阅读的经验和感悟,这对写出优美的语言非常有帮助。

例如,笔者在教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六课《枣核》时,准备了三个活动。第一个活动是“接对联”,笔者在教学之前出了三个对联,分别是“几颗生枣核”、“一心营造后花园”和“月夜追忆北海泛舟”,让学生在阅读文章体会情感后将对联对出。最后,他们分别对出了“一片思乡情”、“只为倾诉思乡情”和“他乡畅叙故土深情”,虽然也不算特别工整,但大多数学生都参与其中,反响十分热烈。第二个活动是“说状语”,笔者让学生用状语来表达自己体会到的文章情感,还要求他们对文章倒数第二段进行“状语补写”,进一步对强化老友的思乡之情。第三个活动是“文章追忆”,这是本课的拓展部分,通过“追忆”文章来挖掘“怀想”、“梦境”等,然后学以致用,将文章的结尾进行改写,使得文章有绵长的余味。

在这个案例中,“读”和“写”的融合非常到位,且互相作用。学生多读多写才会不断有新的东西生长,这也符合我们“浅文深教”的教学目的。不仅如此,读与写的结合还让学生的习作语言有了升格,语言表达更加精准到位。

第9篇: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范文

[摘 要]目前阅读教学的提问理答现状难以令人感意。其根本原因是理答的理念不符新课标要求,理答的策略缺乏针对性。在运用这种教学手段时,教师应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不断总结反思,以提高教学实效。

[关键词]阅读教学 提问理答 策略反思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01-042

课堂提问是语文阅读教学的技巧之一。充分用好提问资源能给阅读教学带来非常好的效果。本文以苏教版高段课文教学为例,分析提问理答的策略运用。

一、提问理答应遵循的理念

(一)注重基础知识的掌握

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巩固是进一步学习的前提条件,而检验语文基础知识掌握程度的方法之一就是提问。用提问来检验学习掌握情况能给学生指出重点和方向,帮助提高学习的效率。在阅读教学中,提问理答要重视对基础知识的检验和巩固。

(二)强调技巧与方法的引导

“授之以渔”是教学的根本所在。在提问时,除了对阅读内容的提问,更重要的是提出类似“如何……”的问题,让学生重视方法和技巧的学习。

(三)重视态度和价值观的引导

语文学习的最终目的是服务生活。因此,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应灵活运用提问理答引导学生走出课本,走进生活。这一般是在教学最后升华主题阶段进行。教师的教学艺术就体现在如何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和价值观上。

二、提问理答的策略

(一)通过提问理答了解学情

在授课时,教师通过提问,并根据学生的理答反应来了解学生的学情。在此基础之上,调整自己的授课难度和进度等。请看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教学片断。

师:有没有同学知道除了地球之外的星球,有吗?(学生说)啊,大家在自然课上有学过吗?(学生说)哦,大家都知道呀,真了不起呀!那大家知道除了地球,还有那个星球有水存在的迹象呢?你知道吗?(指名学生回答)不知道。谁知道?

生:是火星,科学家说上面有水,我们以后可以去火星旅游。

在这个简单理答的过程中,教师用了“有吗”“不知道”“谁知道”这样几个简单的陈述性问题。学生在回答此类问题时,无论知道与否,都会非常积极地予以回应。这样能从教学一开始就让学生进入学习的状态。更重要的是,这一系列的简单提问能反馈学生的知识情况。通过提问,教师明白了学生对火星是有一定了解的,但认识不够深入。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在教授语文知识的同时,增加一些科学知识,让学生在了解火星的基础上学习相关的课文知识。

(二)提问理答围绕教学目标

教师在提问的过程中要始终把握好目标性原则,即提出的问题都是为完成教学目标服务的。请看苏教版六年级上册《负荆请罪》一文教学片断。

师:大家的角色朗读非常棒!在第二幕的学习之后,你对赵国大将军廉颇有什么样的印象呢?

生1:高傲自大!

生2:知错能改!

师:嗯,非常好!那蔺相如怕廉颇吗?

生:不是真的怕,而是想以和为贵,以国家大局为重。

在这个案例中,教师提出了两个问题,旨在一步步引导学生对课文中人物进行理解,进而深刻理解课文的内容和主旨。在此过程中,教师的提问紧扣教学目标,学生的回答也跟着教师的指引,达成了课堂教学的目标。

(三)提问理答促进学生能力发展

学生永远是课堂的主体。教师的提问是一种引导的方式,其根本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小学高年段的学生思维能力已经由具象思维逐步发展到抽象思维。因此,提问应根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使学生得到最好的发展。请看苏教版六年级下册《长江之歌》的教学片断。

师:长江滋润着无数的生命,在她流过的地方,就有人类文明的足迹。在朗读课文之后,大家能否想象长江流域的文明现象呢?在笔记本上写下自己想到的情景。

师:好,大家应该都有所感想。有没有同学愿意来分享自己的收获呢?

在此案例中,教师的提问已经明显超越课本内容,考查的是学生的想象能力。五六级的孩子开始形成抽象思维,教师的提问是引导了他们思维的发展。

三、提问理答策略反思

(一)提问质量影响理答效果

教师的提问是一门非常广博的学问,不仅要考虑问题的内容,还要注重提问的时间、对象以及方式等。任何一个提问环节对课堂阅读教学效果都是至关重要的。问题提得好,学生的理答情况就会非常理想,就能达到理想的教学目标。

(二)学生个体差异影响提问理答效果

每个学生的认知程度和能力都是不一样的。提问时,有些学生需要一步一步地引导;而有些学生理解得快,会厌倦这种简单的问题。因此,教师的提问要建立在充分了解学生个体差异的基础之上。

(三)良好的师生关系是高效理答的关键

教师与学生友好相处能带给课堂一种轻松的感觉。在师生和谐关系中,教师的提问能有效地传达,学生的理答也能更加自如和真实。这样的氛围是促进阅读教学有效开展的良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