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离骚木兰范文

离骚木兰精选(九篇)

第1篇:离骚木兰范文

《离骚》是我国文学史上最宏伟的一部自叙性抒情长诗。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诗人屈原,以高度的艺术技巧,在诗中形象鲜明地表达了自己的理想和崇高品质。

《离骚》鲜明的政治倾向性通过托物比性表现出来。诗人的想象力极为丰富,天上地下,四极八荒,任其驰骋。风雷云月等自然现象,虬龙鸾凤等珍禽异兽,甚至兰椒惠芷等香花美草,都用来为他的抒情服务。

更让人叫绝的是,屈原与中医药相互交融,艺术与医药相通。在现存的屈原诗中,与中药相关的有19首,其中植物类药物多达50多种。对于《离骚》所述的中草药,早在宋代就有学者作了专门研究,堪为代表的是宋人吴仁杰所撰的《离骚草木疏》,共分四卷,载有草木55种。

屈原抒情奔腾浩瀚,笔法昂扬激荡,诗中一些中草药的形态、生长、栽培、采集、被描绘得栩栩如生、酣畅淋漓。如“扈江良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记载了江篱、芷、兰三味中草药,意思为我披上了江篱和辟芷,又联缀起秋兰为佩饰,借喻象征自己的美质和才能;“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熏之百亩。畦留夷与揭车兮,杂杜衡与芳芷”四句,留夷、揭车、杜衡、芳芷都是中草药名,以大量种植芳草比喻自己曾积极广泛地推荐和培养人才,希望共同从事政治改革:“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意思是早晨饮木兰的露水,晚上吃秋菊的花朵,说明早在2300多年前的战国时代,古人已认识木兰、秋菊等花草具有药物保健作用。

第2篇:离骚木兰范文

一 说香草——惟草木之零落

《离骚》屡言以香草为一身佩饰,起笔实叙天赋“内美”,“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徒然虚笔设喻,谓“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江离、辟芷、秋兰三种植物,王逸《章句》均注曰“香草”,并说明取喻含义说:“言己修身清洁,乃取江离、辟芷,以为衣裳;纫索秋兰,以为佩饰;博采众善,以自约束也”。王逸《章句》把屈原笔下凡香草佩饰归结到“自约束”,是对文句独立解释的传统章句之学的结果,因为可以不必理会上下文以及全篇语境,这种注释只能传达注者的概念,屈原是否欲表达“自约束”的讯息,循览上下文便豁然。

《离骚》运笔至“昔三后之纯粹兮,固众芳之所在”,王逸注众芳为“谕群贤”。屈原此下虚笔设喻:“杂申椒与菌桂兮,岂维纫夫蕙茝?”王逸《章句》说明取义:“蕙茝皆香草,以谕贤者。言禹、汤、文王,虽有圣德,犹杂用众贤,以致于治,非独索蕙茝,任一人也。”在此,香草均是比喻贤能的人物,前面说及“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句的香草,亦不会是自喻。

屈原又纵笔写道:“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畦留夷与揭车兮,杂杜衡与芳芷。冀枝叶之峻茂兮,愿俟时乎吾将刈;虽萎绝其亦何伤兮,哀众芳之芜秽。”所及的兰、蕙、留夷、揭车、杜衡、芳芷,王逸注皆谓“香草”,这些植物各有特性,可以入药,比喻各怀才具的诸色人才,用王逸的说法是“众贤志士”。则“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句三种香草, 自然 是此“众贤志士”,并非自喻性质的“自约束”。此句应理解为结交贤士,物以类聚,屈原申明自己拥有过人的禀赋和德行,与善类同行,共襄国政。辞赋运笔的特点是敷张扬厉,乘势开拓文意。若依王逸的解读,文意便突然刹住,了无气势。如果把佩饰香草理解为朋友相磋切责善内涵,文意既涵“内美”而得开展,且下文述及两处香草比喻句又复互相贯通呼应。屈原于《离骚》写道:“木根以结茝兮,贯薜荔之落蕊,矫菌桂以纫蕙兮,索胡绳之。蹇吾法夫前修兮,非世俗之所服,虽不周于今天之人兮,愿依彭咸之遗则。”这两节文字先虚喻,然后实笔,主意在取法前贤,木根、兰茝、薜荔、菌桂、蕙、胡绳等,王逸俱明言“香草”,这些香草用以比喻古代众贤士,为“法夫前修”立势。《离骚》“香草”设喻,或比况当世贤德,或喻指古代贤人,随文见意,但都不是自况。

《离骚》中提及以荷花莲叶制作衣裳的设喻,文云:“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芰荷、芙蓉王逸没有注明是香草。值得注意的是前文所及的诸种香草,或用于佩挂饰物,或用于盛载香袋,不会用以缝制衣裳。装饰性质的东西可缺,但衣裳用以蔽体,绝不可缺,这对守礼重美的屈原更为重要。因此,荷之于其他香草,地位更为特出。朱熹《集注》谓“此与下章即所谓修吾初服也”,以荷喻自己本初职志用心,一再表明不改正道直行之道,荷中通外直,出污泥而不染,最恰切形容屈原自身的素质。

于《离骚》所叙诸种植物之中,屈原用以自喻品德的只有荷,注家称为香草的诸种植物,一概比喻贤能志士,非用以自况。植物总又随季候时节荣枯,不能长期保持最佳的生存状态;材质毁颓变坏,这是屈原痛心的:“虽萎绝其亦何伤兮,哀众芳之芜秽”,芳草被野草掩盖,不能彰显特长,固然令屈原见之悲哀,但最令屈原绝望的,是“兰芷变而不芳兮,荃蕙化而为茅;何昔日之芳草兮,今直为此萧艾也!”洪兴祖《补注》云:“萧艾贱草,以喻不肖”,正是王逸所说“失其本性”,“君子更而为小人,忠信更而为伪佞”;屈原切责这种见利忘义而迷失人性以至颠倒是非混淆黑白的变质行为:“既于进而务入兮,又何芳之能祗,固时知之流从兮,又孰能无变化!”把“香草”质变的根源,揭露无遗。向来坚持“初服”、不改素志的屈原,又怎可能以这些随时质变的香草自喻呢?以香草为屈赋中自寄理想的象征,实有违屈原心志。

二 说美人——恐美人之迟暮

屈原《离骚》开端以低徊哀伤的笔致写道:“日月忽其不掩兮,春与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王逸《章句》谓:“美人,谓怀王也;人君服饰美好,故言美人也。”以人君冠冕堂煌华美,美人之义取于服饰;这种随文生训,不免牵强。洪兴祖《补注》谓:“屈原有以美人喻君者,‘恐美人之迟暮’是也;有喻善人者,‘满堂兮

美人’是也;有自喻者,‘送美人兮南浦’是也。” 《补注》意在归纳屈赋“美人”的取义,喻善人及自喻例俱见《九歌》,至于本句,亦同意王逸训解。

“惟草木之零落兮”慨叹身旁贤智之士质变枯落,开启下文香草荣枯的敷叙;紧接的“恐美人之迟暮”,连类笔触,正为下文“求女”立势。从语境笔势来考察,本句以美人喻怀王,终嫌突兀;若论尊卑,亦不应厕怀王于众贤士之下;屈原恪守礼义,这方面是有绝对的自觉的。屈原纵笔至闯天门而不纳的失望之余,更求人间传说的古代美人,“及荣华之未落兮,相下女之可诒”,并结情愫以成家,纾解朝廷上失意的孤独感,寻求精神上的共鸣和慰藉。这是无可奈何、等而求次的抉择,但依然受制于时机,“迟暮”表明时间之紧迫,不容松懈;“及荣华之未落”申明必须抓紧时机,否则美人之美将随时间而消失。因此,“美人”之为屈原心仪的美女,前后文意互相呼应,与前句“草木”的取义亦轻重得当。

《离骚》叙笔至“求女”的过程,也是一连串的挫折。先求宓妃,但“虽信美而无礼兮,来违弃而改求”,申明求女非徒渔色,宓妃固然外貌吸引,可惜用情不专,“夕归次于穷石兮,朝濯发乎洧盘”,既为帝喾妻,又与后羿染,“保厥美而骄傲兮,日康娱以淫游”,行为放浪,绝不可能理解和欣赏屈原忠耿专一而守礼的禀性,勉强求合,对纾解失意的心境毫无好处,屈原只有放弃这次机会而他求。笔墨落到简狄身上,却以媒母从中阻梗,帝喾已先屈原而得到简狄,第二次求女又告落空。经过两次失败,屈原已迹近心灰意冷;趁帝少康尚未和有虞氏二女结亲前,一碰运气。但屈原心想到媒母的能力,也就主动取消了求亲的行动,只能慨叹:“闺中既以邃远兮,哲王又不寤;怀朕情而不发兮,余焉能忍与此终古。”这些“美人”并非不可求,若屈原只求女色,不问其他,宓妃随时可得;又假如屈原不守婚姻礼仪,不用媒母而亲自提亲,简狄或二姚垂手就怀。但屈原意不在此,他希望寻求共同理想而相知的生命同路人,可惜的是这些绝世佳丽,要不是性情反复,又或人为阻梗,即使求女成家的私事,也无缘实现。屈原可谓时穷,通向“美政”的目标的道路实在太遥远了。

“美人”固然为屈原倾心爱慕,却不能视为屈原理想的人格象征,其反复多变的行为特点便是与屈原理想人格   格的关键。“香草”萎绝和“美人”迟暮,虽是屈原伤痛之处,但以“香草美人”为屈赋 艺术 的象征,始终有些偏颇。

三 说琼佩——永恒不变的美

屈原对自己禀赋的美质极度自信,“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孟轲说“充实之谓美”,“内美”便是内在的充实,屈原引以为傲,认为是自己高出世人的特点。《离骚》多次宣示傲世不群的孤高情怀,甚至自比为鸷鸟,说“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认为自己超凡脱俗、孤高自赏是理所当然。极度自信已达到自恋的程度,构成对抗来自四方八面无理构陷诬捏的打击的内在力量,由是形成一以贯之坚持到底的精神泉源。永恒不变的内在美成为屈原灵魂深处的原质,象征这种高尚道德情愫的是玉。

屈原于《离骚》沉痛斥责当世淆乱是非黑白的作恶小人:“世幽昧以眩曜兮,孰云察余之善恶;民好恶其不同兮,惟此党人其独异。户服艾以盈要兮,谓幽兰其不可佩;览察草木其犹未得兮,岂   美之能当;苏粪壤以充帏兮,谓申椒其不芳。”痛斥奸党小人连本能嗅觉也和正常人颠倒混淆,本能的视觉亦分辨不出美丑,则思想行为更乖离正道,美丑善恶的界限完全泯灭,以“内美”自傲的屈原当然更看不上眼,甚而欲夺去屈原的基本生存权。“珵美”正是屈原自恃之处,也是奸党最有意抹杀的对象。“珵 ”究竟是什么呢?“美”在何处呢?这两个相连的 问题 是很值得说明的。

王逸《章句》释珵说:“珵,美玉也。《相玉书》言: 珵大六寸,其耀自照。”《广韵》:“珩谓之珵。” 珵和珩同物异称。珩是一种佩玉,挂在身上,以玉音调节步行和动作的节奏。《玉谱类编》云:“《说文》:佩上玉也,所以节行止。通作衡。《礼·玉藻》注:衡,佩玉之衡也。”佩玉的上端称之为珩,珩悬挂玉片,稍动即叩响,形制大多半月形,两端穿孔,以系玉片,称为璜。自周至汉,士人习惯佩玉,《礼记》所讲君子无故,玉不去身。佩玉既作为身份象征,亦用以自励。《礼记·聘义》载。

孔子语谓:“昔者君子比德于玉。”佩玉有比德的 意义。屈原以身佩的   珩比德,显示自己独特的美质。

第3篇:离骚木兰范文

这句话引用自《前赤壁赋》翻译文现在的话意思是:“桂木做的船棹兰木做的船桨,桨划破月光下的清波啊,船在月光浮动的水面上逆流而上。我的心怀悠远,展望美好的理想,却在天的另一方”。 此句的形式是采用了战国时屈原创造的楚辞体也叫骚体,以停顿处的"兮"字为标志,此句中的"美人”的典故大概就是出自屈原的《离骚》中的一句“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其中“美人”都用作古代圣主贤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征。所以”兮“在这里是语气词,也是停顿的标志。这句话在全文章的作用是:在这里苏轼就是借

(来源:文章屋网 http://www.wzu.com)

第4篇:离骚木兰范文

2、鸟飞反故乡兮,狐死必首丘。 出自:屈原 《楚辞》

3、悲莫悲兮生离别,乐莫乐兮新相知。 出自:屈原 《九歌 少司命》

4、世溷浊而不清:蝉翼为重,千钧为轻;黄钟毁弃,瓦釜雷鸣;谗人高张,贤士无名。 出自:屈原 《楚辞》

5、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出自:屈原 《离骚》

6、魂兮归来! 去君之恒干,何为四方兮? 舍君之乐处,而离彼不祥兮。 出自:屈原 《招魂》

第5篇:离骚木兰范文

嗨!大家好,我叫郭庆华,庆祝的庆,才华的华。这个“华”字是我爸爸妈妈希望我“腹有诗书气自华”而给我选了这个名字。

我是一个13岁的男孩,我刚刚告别了小学时代跨入了中学时期。我是一个内向、文弱的人男孩,我并不喜欢和同学们玩耍得不知所以然,但我也不是一个十分严肃的人,闲来无事时我会和同学们开开玩笑、聊天。我比较擅长书法,我觉得我的字写得还不错。我很喜欢木兰花,因为木兰花清纯洁雅,我希望以后我也可以做一个善良洁雅的人,而且屈原在《离骚》中写道:不爱功禄,只愿身披木兰。这句话暗喻木兰清纯洁雅。我最喜欢的运动是:打羽球和爬山,因为我觉得打羽毛球会让我忘记一切烦恼,而爬山则让我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当你爬上山顶的时候会觉得从山顶上看到的风景与众不同、别具一格。

我是一个典型的双面性格。如果到了一个陌生的玩境,我会安静地坐着,显得彬彬有礼。比如爸爸妈妈带我出去吃饭,我绝不敢“轻举妄动”,见到了一些叔叔阿姨总会乖巧地打招呼。所以那些叔叔阿姨说:“你儿子很有礼貌啊……”之类的话。而我和知心好友在一起时会显得十分随意,总是和他们打打闹闹。

这就是我,一个无人能替代的我。

初一:郭庆华

第6篇:离骚木兰范文

习习,女,本名任红,1967年生于甘肃兰州,现在兰州市文联工作。2000年起开始散文创作,在《天涯》、《散文》、《散文海外版》、《青年文学》、《中华散文》、《美文》、《散文选刊》、《小品文选刊》等刊物发表大量散文作品。有作品收入多种集子。

清早,天放晴了。我在河岸等远方来的兄。

兄返归故里,是几十年后的寻访。这天,兄要我领他到处看看。兄的母亲,远在黑龙江的大姑已去世多年,只见过她老年时的照片,脸上的纹理和父亲很像。

大姑一家先前就住在河边,兄曾写信说,夏天,他常偷偷泅水渡河,游啊游啊,总是到不了对岸。他最想先看的就是河。我在河边等兄,似乎很有意味。水的流逝,最像时间,时间没有变化,变了的是被时光破坏了的东西。兄披着身晨光从远处走来时,他俨然个老人。兄笑了,我一下子看见老照片上的大姑笑了。

兄说,三十多年前的冬夜,满河道推搡的麻浮(河水中冻结的冰块)彻夜轰响,令人心惊、不能安睡,没想到黄河也老得这么快,兄脸上显出了惶恐。那天,兄眼里的黄河萎黄、细弱,是它 年里多数时候的样子。河边泊着作为旅游道具的羊皮筏子,兄明白,还是拉着我坐了,我们紧靠着,隔着充气的羊皮,能感觉到身下滑过的波浪。我明白,兄喜欢让激起的水花打湿他的衣衫。他说,那时,夏天,河面上漂着很多羊皮筏子,皮肤黝黑的回民筏客子,挥着长篙终日忙着载送渡河的人们。有一次,兄替大姑省了自己的渡河钱,抱着一个鼓满气的羊皮就泅过了河。奶奶家就在河北岸的十里店。离兰州城区十余里之遥的十里店,是从兰州向西、通往河西走廊的必经驿站。那里曾掩映在一大片壮阔葱茏的枣林中,细碎的枣花盛开,河风会把花香送出很远很远。兄说,中秋前后,奶奶家的小院里会堆起小山似的红枣儿。现在,枣林在哪里呢?兄在筏子上急切地张望和询问。兄不知,在兰州,几乎所有依河而生的成片的树木、庄稼已经给人让出了地盘,残存的农业在兰州城里完全隐退。那个名叫十里店的枣花飘香的驿站,现在,车水马龙、高楼林立――兄的十里店已在时间里彻底沦陷。关于那个张掌柜开的大药房、关于街口那段赭黄的老城墙、关于那个一日里可以随时叫开的花圈铺子,我没有任何记忆。河水汤汤,13只苦命的羊渡我们去河的彼岸,天是个巨大的蓝斗篷,尖着嗓子的风在我们耳旁掠过,我们跟着河水游走。岸边的景向后退去,远处的景牢靠地立着,像很远的往事。我和我的兄,如同两块同一瓷器上的碎瓷,兄翻山越岭与我靠在一处,似乎是为了再次勾勒和拭摸那个瓷器过去的模样。但两块漂流的碎瓷,无法严丝合缝,我们中间隔着难以拉近的时空。

上了岸,兄要寻找一个早已消逝的地方:骚泥泉。骚泥泉就在目前兰州市中心偏西之处。我只在旧时的地图上见过这个地名。兄说,那时,他家就在骚泥泉那头,小时候这地方叫人梦魇,河边杂树野草密布,各路土匪聚集,每回路过,都胆颤心惊。大姑总站在路口的一棵老榆树下迎送上下学的孩子们。如今没有人知道骚泥泉,兄很焦急,见着过路的老人,拦住就问,还是没有人知道。兄走出很远,站在高处,四处张望。现在,唯一可以参照的是跨在河上的那座一百年前的黄河铁桥。兄估量着与它的距离来确定骚泥泉的位置。最后,我们站在了一个公园内,放眼望去,各色鲜花绽放,人工湖湖水澄澈,这一切覆盖了兄的荒蛮的骚泥泉。嫩绿的柳丝儿扫着兄斑白的鬓角,兄神情忧伤。这叫我想起一个老故事,一个忘记了旧日住处的魂灵无处安身,终日在一个古老的城市上空穿梭。

但骚泥泉是我们小时候常玩耍的地方,我们并不叫它骚泥泉,而是叫这块河边的滩地骚狐子滩,大约常有野狐出没的缘故,但除了各样水鸟,我们并未见过这类机敏的走兽。那时,这里是切实的一个河滩。冬天,我们在滩上溜冰;夏天,我们在一大坨一大坨水淖里抓小鱼小蝌蚪,让它们在大口罐头瓶里扭着身子乱窜。滩上水草披靡,一入夜,藏匿在水草中的青蛙们开始此起彼伏不知疲倦地台唱……我不能与兄讲这些轻浅得看起来幸福顽皮的记忆。兄那时已经去了遥远的东北,兄的述说里更多的是幽暗、辛酸、亲人的疏离。

现在,这里绿树红花,水光粼粼。之外,角角落落,都是稠密的人。人们摩肩接踵,我的分不清东西的兄,在人群里像孩子一样张惶失措。兄是否也看到,他这个陷入人群的姊妹,脸上也流露着一样的神情?太阳很烫了,兄为找不到几个小时候他家附近的老庙宇焦急万分。没有任何参照,我们在枯燥的马路上游走,到处都很相似,楼房、商铺、局促的院子。他总是找幽僻的路往里走,往里走,似乎觉得只要往里走,路就可以延伸到过去了,可总是死路,出来,再找。过去已荡然无存。兄站在一个空阔的路口,望啊望啊,他说,先前那面立在家北面的大坡,现在正在立交桥的 个大脚下面。大脚的对面,就是兄先时的家。环形的立交桥,曲径分叉,从任何方位,兄的目光都无法直直看到那里。

正午了,兄依日不歇息,我们爬上了河边的北山,在处能鸟瞰城市的山坡上,喘息着坐下了。大片雪白的云朵在山脚下的河面游移。山河永恒,而我坚信,尽收眼底的城市在兄的眼里已面目全非。我们看着山下,几乎不再言语。我和兄比肩而坐,神情相似,但花开两朵、各表一枝。

对望过去,是被称为金城(兰州旧称)锁钥的南山。像个巨大的屏风,从南山进入依黄河蜿蜒成山间一根瘦长河底谷带的兰州城,就等于落入了一个密封的长瓮――兰州因而被称为“固若金汤”的金城。黄河铁桥像一粒纽扣,连接了南北两岸。先时,我的父母过桥相会。我的姥爷,一家十余口人在南山种麦种黍,那里曾是我儿时的乐园。春天,满山满洼开满粉嫩的杏花,我们出城,踏青赏花、和姥姥舅舅们相聚。初夏,粮食青黄不接时,几个旧的铁锅里都煮出了晶亮翌绿的麦粒儿。再接着,遍山杏子金黄。每年过年,舅舅家热非凡。饭香氤氲:笑开花的雪白的煮洋芋、带红点的船型花馍馍、多肉的烩菜……一年里最抑扬顿挫的富足。姥姥身边围满儿孙。土院里,白净的杨树枝子衬着蓝玻璃的天,眷恋人的喜鹊喜洋洋地叫着:家――家――再往后,大约十几年前起,只有每逢清明,一大家族人才能按约在姥姥姥爷的坟前聚集。舅舅们的土地出租给了别人,瓦楞上长满青草的大土屋终年闲置,和南山上众多农民样,我的擅长种植美味土豆的募舅表哥表姐们几乎全部涌进了山脚下的兰州城。

阳光下,河流像一条晶亮的绸带,它是时间里稳妥的依据。俯瞰黄河南岸,我终于找到了我童年时的住处:梁家巷。这个还留有氏族气息的地名,那里并未有多少梁家。兄顺着我的手指看过去,也终于看到了覆盖梁家巷的那一疙瘩密集的楼群,那片被冠以新名称的楼群早已涂改了“梁家巷”这个地名。我给兄讲,那里曾有个很辉煌气派的建筑,是当时兰州城的长途汽车西站,方方正正的三层高楼,镶满宽大敞亮的玻璃,最主要的是楼顶有个黑底白色指针的大方钟。每到正点,大钟便敲响悠扬的钟声,阴雨天,钟声甚至能飘到城边舅舅们劳作的半山坡上。中午12点,大钟还会响起《东方红》的乐曲,之后,在12下钟声还没有敲完时,我们已跑出学校,钻进了梁家巷――一条逶迤的蛇形深巷。巷道两侧布满密集的四合小院。我们飞快跑人小巷,家家已飘出各色饭香。隔着院墙,我们辨得清每个人的声音。有一次,为练习写说明文,老师组织我们参观长途汽车站,我们拿了卷尺,想用数字说明汽车站的辉煌,但那样大的楼房,小小的卷尺尽展了身子也不够丈量一个窗户的长度。而今,楼空了很久了,长途汽车站搬到了一再膨胀开的城郊,曾经辉煌的三层楼,在高耸入云的楼群里显得局促矮小。那个老钟,时针走走停停,喑哑无声,偶尔会不小心咳嗽一两声。有天,我逡巡在太钟下,仰头看它老旧的脸,看着看着,我想起,那时候、钟声是飘荡在路边浓郁的槐树上的,槐香浮动,城市在树木间显出了些许隐隐绰绰的柔软,但有几日,这些几十年的老树,竟全被砍掉,说是要给马路边拉在空中的纠结不清的电线电缆让路。忽然间,街道、人流、喧嚷的商铺、拥挤的楼房,就那样明晃晃地亮在了太阳地里,刺得眼里渗出了眼泪。

兄说,城市真是奇怪,时间越来越老,但模样越来越新,城市里的人,很像一种日夜不息的昆虫,一边奔碌,一边焦虑地抹去来时的足印,城市其实就是看不见时间的地方。

兰州城在变大,周边的农村在缩小。我乡下的亲戚涌下了山,成了崭新的城里人。而拥塞蜗居在城里的兰州人有了一种默契的嗜好――爬山。每天清晨,南北两山,爬山的人们浩浩荡荡,人们在高处,用鸟儿的眼睛去看那个盆底里密不透风的小城,再把目光伸向高远的地方。我还喜欢做的一件事,是在河边的趸船上,在波浪起伏之间,在假象的游览中,想象河水正载着我到很远很远的地方。风起了,听远远近近满河谷的涛声,最好至深夜,城市隐去,只和这条远古而来的大河相伴。

第7篇:离骚木兰范文

关键词 《闲情赋》 楚辞 陶渊明

陶渊明(公元365――427年),名潜,字元亮,浔阳柴桑人(今江西九江西南)。是东晋末年著名的隐逸诗人,也是杰出的辞赋家。他的辞赋现存《感士不遇赋》、《闲情赋》和《归来去兮辞》三篇。

《闲情赋》是陶渊明别具一格之作,人们历来对它褒贬不一、观点不一。萧统在《陶渊明集序》中说“白璧微瑕,惟在《闲情》一赋。扬雄所谓‘劝百而讽一’者乎?率无讽谏,何足摇其笔端?惜乎!无是可也。”指责它丢弃了一贯的超脱风格,追求世俗。苏轼则与萧统的意见相反。他说:“陶渊明《闲情赋》,正所谓‘《国风》好色而不淫’,正使不及《周南》,与屈、宋所陈何异?而统乃讥之,此乃小儿强作解事者。”苏轼的观点认为,《闲情赋》是一种比兴说,有学人求道、忠臣恋主之说,有自悲身世以思圣君之意。

《闲情赋》之所以饱受争议,主要是陶渊明在其中塑造了一位美丽的女子,不但有倾城之艳色,还有“佩鸣玉以比法,齐幽兰以争芬”的高洁品质和“淡柔情于俗内,负雅志于高云”的淡远胸襟。并一口气为之陈述了“十愿”,希望成为十种能与女子接近的东西,永远陪伴着她。但他每提出一种愿望,随即而来的便是因外物影响而不能实现的悲哀。于是愿望――破灭――悲哀,十愿十悲,由缠绵热烈转而惆怅痛苦。

《闲情赋》的主题看似与其它作品相悖,但其实它是继承了楚辞的相关特征,尤其是受了楚辞中的美人意象及隐逸的影响。以另一种方式体现出陶渊明的人生理想。下面,本文就以《闲情赋》为例,谈谈楚辞对陶渊明的影响。

首先,从艺术思想看,楚辞对陶渊明的思想有着深刻的影响。陶渊明定《闲情赋》时,正是他当了八十多天的彭泽令而辞官之后。此时的陶渊明正是四十一岁,正值盛年。虽然他也写了“采菊东篱下”、“种豆南山下”、“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日”、“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这样飘逸冲淡的田园诗作。但并不代表他放弃了年少时的理想。他深受儒家的兼济天下的影响,但是因为社会现实的黑暗,使得他的希望成为泡影。在这种社会背景和心境下,陶渊明对贤君明主的出现失去希望,但并不等于理想破灭。因此,对美人的渴慕之情,就隐含着对美好理想的追求之意。但随着追求受到阻碍后,陶渊明陷入惆怅和悲伤,借这种追求美人而不可得所产生的浓重的悲凉之意,又恰恰表现了生不逢时的感伤之意。在这里,他继承了楚辞中写香草美人的寄情言志的传统。篇中“欲自往以结誓,惧冒礼之为愆;待凤鸟以致辞,恐他人之我先。”显然是出自于《离骚》:“心犹豫而孤疑兮,欲自适而不可。风皇受既诒兮,恐高辛之我先。”这种百结九曲的情感,郁勃难展的满腹牢骚,可说与屈赋是一致的。

其次,从整体结构看,《闲情赋》明显受到了楚辞结构的影响。在楚辞中,《九歌》的大部分诗篇都是以满怀激情开始,充满了热烈的追求和向往,苦苦的期盼与等待,但结果总是不能如愿以偿。如《湘君》、《湘夫人》、《山鬼》等。陶渊明在赋中主要借助梦境美好表现其美好的感情:“诗人苦心相思,劳情难诉,徘徊求索,渴望相见,于是渐渐进入幻境,遥想当年,尽情追寻……这一点可说与屈原的骚是惊人的相似的。再看《山鬼》与《闲情赋》的开头部分。前者是:“若有人兮山之阿,被木兰兮带女萝。既含睇兮又宜笑,子慕余兮善窈窕。”,后者是“夫何瑰逸之令姿,独旷世以秀群。表倾城之绝色,期有德于传闻。同一尽于百年,何欢寡而愁殷。搴朱帏而正坐,泛清瑟以自欣。送千指之余好,攘皓袖之缤纷。瞬美目以流眄,含言笑而不分。”两个美女都姿容不凡,妩媚动人。神情自若,摄人心魂。而结果呢?一个是“风飒飒兮木萧萧,思公子思兮徒离忧”,一个是“考所愿而必违,徒契契以苦心。拥劳情而罔诉,步容与于南林”。如果把《山鬼》的开头与《湘君》的结尾“时不可兮骤得,聊逍遥兮容与”合二为一,那么与《闲情赋》的首尾简直就是惊人的相似。两者都是因爱而忧心,但最终还是哀而不伤,恋恋不舍,徘徊等待。其中的情感基调和意绪的流动都比较接近。

从表现手法来看,《闲情赋》与楚辞最明显的特征,都是用了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主要表现在驰骋的想象,利用历史人物和自然现象编织的理想境界等。如屈原《离骚》中关于神游一段的描写。诗人朝发苍梧,夕至县圃,他以望舒飞廉、鸾皇、凤鸟、飘云、云霓为侍从仪仗,上叩天阍,下求佚女,想象丰富奇特,境界仿佛迷离,场面宏伟壮丽,有力地表现了诗人追求理想的精神。

陶渊明辞官返乡后“猛志固常在”,对理想社会的追求――即爱国情结并未泯灭,这种思想也大都用浪漫主义的手法表现出来。他在《闲情赋》中,把人生的理想模糊指代,是完美的化身。文章第二段作者展开了大胆的想象来倾吐自己对佳人的爱慕之情,也是全文最精彩的地方。作者把自己物化,极尽想象之能,反复吟咏对佳人的思慕,“十愿十悲”成为爱情咏叹的一曲绝唱。诗人愿成为佳人的衣领、衣带、发油、眉黛、卧席、丝履、影子、夜烛、竹扇、鸣琴来接近自己爱慕的佳人,一时一刻也不愿离开她,一旦被抛弃冷落又难忍失落的悲伤。陶渊明的“十愿十悲”仔细读来,让人不由得被其中饱含的浓烈的真情深深打动。“愿在衣而为领,承华首之余芳;悲罗襟之宵离,怨秋夜之未央!” “愿在昼而为影,常依形而西东;悲高树之多荫,慨有时而不同! “愿在木而为桐,作膝上之鸣琴;悲乐极而哀来,终推我而辍音!诗人的告白直白没有丝毫的含蓄,我爱你,就是要和你如影随形,就是要和你肌肤相亲,就是要和你时时刻刻在一起!我愿意成为你身边的物件,供你驱使,只要能够有机会呆在你的身边,和你依偎。诗人浪漫的想象看似荒谬,在艺术表达却是恰到好处。

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从《闲情赋》中看到与楚辞的相似的句子。如第一段的“佩鸣玉以比洁,齐幽兰以争芳”、“淡柔情于俗内,负雅志于高云”“悲晨曦之易夕,感人生之长勤”“竟寂寞而无见,独想而空寻”都是对屈原赋的巧妙化用。而同时,陶赋也像楚辞一样,很善于运用叠音词,如“叶燮燮以去条,气凄凄而就寒”、“陡契契以苦辛”“傥行行之有规”窈窕、绵邈、飘摇、寥亮、奄冉等双声、叠韵词也屡见不鲜。

再看意象和词语的选择。屈原《离骚》有“香草美人”的比兴系统,《九歌》这组祭祀之歌更是清新优美,芳香四溢。陶赋也多次用到柔美的事物。如“十愿”中的事物,不言而喻,无一不与“美人”有关,充溢着女子特有的芬芳,有着很大的私密性。而陶赋中用到的玉、兰、芳、清、弱、悲、凄等到词也比比皆是,如两次用“清音”,还用到清哀、清瑟、清风等,再如弱志、弱体、柔情、柔握等,都给人一种阴柔之美,让人顿生怜香惜玉之感。

由此可见,陶渊明的《闲情赋》,从内容到风格,甚至艺术表现手法上,无一不体现出他受到楚辞的影响。而更大的影响还在于他对楚辞中爱国情怀,高品自洁的精神的继承。

参考资料:

[1]杨迎春.陶渊明与屈原作品比较赏析[J].综合天地,2005,10,(1).

[2]李世萍.的情蕴与主旨探析[J].贵州社会科学院,2006.11,(6).

[3]高国藩.论陶渊明的《闲情赋》[J].固原师专学报,1992,(3).

[4]陈平.论陶渊明的辞赋[J].镇江师专学报,1986,(3).

[5]陈硕,陈芝.《闲情赋》与陶渊明的人生理想[J].文学研究,2006,7,下旬刊.

作者简介:

第8篇:离骚木兰范文

时近端午,怀君之德,故作此赋。

吊君博学,心忠楚国,忧赋离骚;文颂九章,辞怀九歌。吊君清高,不畏忠言,不惧强权;惟君独清,惟卿独醒。吊君仁义,心系百姓,胸怀天下;九死未悔,犹念庶民。吊君忠义,怒斥张仪,为谏怀王;王悲亦悲,国亡亦亡。吊君雅致,纫兰为佩,颂橘之德;朝饮坠露,夕餐落英。

悲哉!叹哉!灵修之浩荡,岂君之可救?民生之多艰,惟君可掩涕。众女谣涿,岂君心之可惩?皇舆败绩,真楚王之可恨!依彭咸之遗则,唯君之可为!

悲矣!叹矣!芰荷芙蓉,木兰秋菊,恰似君心,其柔之甚,洁之甚!

第9篇:离骚木兰范文

一、借代方式一致的

(1)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楚辞・渔父》)

(2)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3)当年粉黛,何处笙箫?(孔尚任《哀江南》)

(4)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鲁迅)

例(1)“缨”是系帽的带子;先借代帽子,部分代整体;再借代头,仍是部分代整体。例(2)“樯”为桅杆,“橹”为大桨;先借指船舰,部分代整体;再借指曹操水军,依然部分代整体。例(3)“粉”指脂粉,“黛”是画眉颜料;“笙”“箫”均为竹管乐器。先以“粉黛”代歌伎,“笙箫”代乐器,全是部分代整体。再以“歌伎”“乐器”代歌舞表演,也都是部分代整体。例(4)“离骚”,屈原代表诗作;先代指诗歌,部分代整体;再代指文学作品,还是部分代整体。

二、借代方式不一致的

(1)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2)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柳永《雨霖林》)

(3) 座上珠玑昭日月,堂前黼黻焕烟霞。(曹雪芹《林黛玉进贾府》)

(4)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水调歌头・游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