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最感动的文章范文

最感动的文章精选(九篇)

最感动的文章

第1篇:最感动的文章范文

关键词:高中语文;情感教育;德育价值

现代社会所需要的人才,不仅要有较高的认知技能水平,而且应具备良好的情感素质。在平常的教学中,大多教师更注重对学生的认知教育,而对于情感教育,基本处于忽略的状态,导致学生的情感的发展得不到重视和关注,最终造成了学生的情感发展出现问题。那么,高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实施情感教育呢?本文将对此进行重点探究。

一、情感教育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语文是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文化的理论基础,学好语文就是以另一种形式发扬中国传统文化,而培养学生对语文的兴趣,情感教育至关重要。语文教育并不是要死读书,尤其是在高中阶段,是学生正面临着选择人生方向的重要时期,做好高中语文的情感教育可以为学生今后的人生方向指明道路。比如在学习课文《大堰河———我的保姆》时,虽然文章本身的语言并不丰富,但如果教师用生动的语言将文章朗诵出来,引导学生的思维走进文章,学生跟着教师的情感,文章的意境就会立马显现出来。教师可以由此展开对文章的讲解,分析文章所处的时代背景,最后阐明时代主题。教师也可以组织学生诵读文章,让学生自己感受文章的思想内容,参悟文章的精华所在,培养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由此可见,情感教育有利于高中语文教学的顺利开展,提高学生的思想境界,更能指引学生拥有正确的价值取向。学生学习是为了获取知识,而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理解知识的内涵。高中学生对人生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他们有着自己的思维,有着自己对世界的认知,他们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并且能够快速接受新奇事物。语文是其他学科的基础,学好语文有助于其他学科的学习。语文集诗歌、散文、小说等为一体,教材设定就是为了满足学生各方面的需要,例如,《诗经》《我有一个梦想》等文本使得学生对各种文化都有深刻了解,而这些内容也最容易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使学生能够与作品中透露的情感进行有效融合,从而给自身不一样的情感体验,创造出一个属于自身的情感世界,既提升学习效率,又在自身情感方面有一个质的飞跃。

二、深入挖掘教材文本的德育价值,进行情感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

深入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挖掘教材文本的德育价值,对高中的语文教育有重要作用。教师要注重学生对文章的阅读,引导学生透彻理解文章本意,从而进一步拓展学生知识面。教师可以在阅读文章并理解以及品鉴文章等方面加强学生的情感教育工作。阅读文章后写出读后感,是品鉴文章的重要方面。通过品鉴课文,可以加强对学生思想道德的教育。例如,教师在讲解《项链》时,可以对学生进行提问:如何评价马蒂尔德这个人物?然后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最后学生得出结论:爱慕虚荣的生活是不会长久的,诚实守信才是最美的人格。这时,教师就可以通过文章引出诚实的重要性,列举名人名言或讲述诚实故事,向学生阐述诚实的含义。经过教师的言传身教、感化熏陶,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自然而然地渗入学生的思想,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三、学会声情并茂地朗读朗读,就是将文字读出来

通过朗读可以体会文章的细节,把握好文章的思想感情。郭沫若在《文艺论集》中描述道:“立在海边,听着一种轰轰烈烈的怒涛卷地吼来的时候,我们不禁心要跳耳要鸣,我们的精神便要生出一种勇于进取的气象。”教师将文章声情并茂地读出来,可以使学生感受到文章中跌宕起伏的情感,能引发学生对文章激情澎湃思想的想象,从而使学生感受到文章中的正能量,实现跟作者的共鸣。高中语文教材中不乏语言色彩丰富的文章,对于语言生动的文章,教师应适时地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来将文章情感表达出来,使学生更容易接受文章的主题思想。教学时可让学生从正确的停顿、重音、语调、句调等方面直接感受作品情感的脉搏,使学生“耳醉其音”“身醉其境”“心醉其情”,这样在师生双方共同的努力下,教学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语文是一门人文学科,具有丰富的情感素材,最能唤起学生内心的情感体验。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设计课程目标结构,其中“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最为重要的目标元素,具有绝对人格导向性。因此,教师应该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情感教育价值,对学生进行情感的教育与熏陶,使学生获得最好的发展。

作者:徐文玲 单位:江西省宁都县宁师中学

参考文献:

[1]来文玲.试论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的实施[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7.

[2]杨丽君.新形势下的学校情感教育研究[D].新乡:河南师范大学,2011.

第2篇:最感动的文章范文

关键词:文章;阅读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5-209-01

最好的文章,是作家自然的流露,他不堆砌,读的时候不觉得是在读文章,而是在读一个生命。”这对我们的作文教学有现实的指导意义,作文课不能强化外在能力技巧的操练,而丢弃内在的文化熏陶与生命情感的滋养哺育。否则,失去放飞心灵的生命欢歌和享受课堂文化的精神熔铸,不可能写出高水平的文章。

《生命的化妆》中,林清玄借化妆师之口,通过化妆的四种境界――最高明的、次级的、拙劣的、最坏的,引发至文章境界:“拙劣的文章常常是词句的堆砌,扭曲了作者的个性。好一点的文章是光芒四射,吸引人的视线,但别人知道你是在写文章。最好的文章,是作家自然的流露,他不堆砌,读的时候不觉得是在读文章,而是在读一个生命。”

这对我们的作文教学有现实的指导意义――作文课不能强化外在能力技巧的操练,而丢弃内在的文化熏陶与生命情感的滋养哺育。否则,失去放飞心灵的生命欢歌和享受课堂文化的精神熔铸,不可能写出高水平的文章。

“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只有夯实了文化的底子,才能厚积薄发。作为重要的积累手段,阅读时要注重积累精神资源――表达的范式、品味的经验、情感的体验。要出乎其外,将习得的知识内化,通过自我积累与自我建构,打好“精神的基石”,获得能力的迁移。

有效的阅读,不仅是接受吸收,更是创造。我们要脚踏实地,仰望星空――依托文本,走进作家塑造的世界,重温高端体验的同时,进行系列作文训练,以期仰望作文高境界。

苏霍姆林斯基说:“你在讲解大纲规定的新教材时,就应当用大纲以外的知识的火花来照亮某些问题……”学习史铁生的《我与地坛》,在学生感动于文中史铁生与他母亲的亲情,感动于史铁生顽强的精神的同时,我呈现史铁生的相关文章,让学生通过阅读进一步了解史铁生,从中寻求到一些精神上的力量,寻求到一个精神上的支柱。因为,史铁生和他的作品是最真实、最鲜活、最典型、最常用、最感人至深的素材。在2010年,这位“让历史铁一样生着”的“生命的舞者”――史铁生离开人世之时,学生们纷纷成文――《人,在追求中闪光》、《点燃生命之灯》、《读有感》、《订做一副翅膀》、《感谢生活》、《坚持,我的选择》、《守住灵魂》、《守望生命》、《站在文学的入口》、《聆听生命的弦歌》、《绽放》……从思想的引领者、人生的智者、生命的舞者、生活的强者等方面来深深怀念这位浇灌着我们心灵之花的文学大师。

《唐诗宋词》选读文本为我们精选了诸多名篇,可以丰富我们情感世界,提高我们文学修养。学习孟郊的《游子吟》,要求学生根据“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的细腻心理描写,想象母亲心底涌动出的难以诉说的情愫。学习张籍《秋思》,分析作者如何借助寄家书时“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的细节刻画,真切地描绘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怀念。进行这方面的作文训练,可以使叙事变得意蕴丰富,耐人寻味。

第3篇:最感动的文章范文

关键词:语文教学;阅读能力;培养策略

要想有效增强学生的阅读能力,就必须把握好语文课的机会。在语文课上,阅读是最基础的练习,所以在阅读教学中老师要传授学生正确的阅读方式,并且引导学生大量阅读,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阅读习惯,让学生能够又快又准地理解文章。

一、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只有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才可以让学生主动去阅读,这样才可以获得最佳的阅读效果。所以,老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需要使用一些巧妙的方法,让学生对阅读形成浓厚的兴趣,全面调动学生阅读的热情。例如,老师可以依据文章来创建教学情境,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分配学习小组共同探讨和交流阅读经验,还可以采取贴近生活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对阅读产生兴趣,让阅读教学丰富多彩,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二、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

要想有效增强学生的阅读能力,就必须使其形成正确的阅读习惯。首先,老师需要让学生养成制订计划的习惯。老师可以督促并带领学生制订计划,例如每周或每学期的阅读书籍。其次,老师要让学生养成第一次阅读时迅速浏览,了解文章主要内容、重点以及结构的习惯;促使学生养成边阅读、边动手的习惯,在阅读期间将重点、感受以及不了解的问题记录下来,然后带着问题再次深入阅读理解文章,进而增强学生阅读能力,从阅读中不断获得知识。

三、培养学生的阅读情感

第4篇:最感动的文章范文

关键词:初中语文 阅读课堂 高效 策略

阅读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基础和核心,它的一个最重要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理解书面语言的能力。学生的阅读能力反映了阅读教学的水平,影响着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阅读能力的标志之一理解,即读懂文章。能在理解的基础上知道文章是怎样运用书面语言表达内容和思想感情的,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读懂文章。发展学生的语文素质决非一朝一夕之功,而是都是以知识为载体,运用多种方法,有目的、有计划地长期训练逐步形成的。因此,我们每位教师要更新观念,充分认识阅读教学的现实意义;平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扩大学生的阅读范围;教学过程中,要强化基础,注重积累,不断总结科学有效的方法教给学生。

一、背景介绍,整体把握

背景介绍是语文教学的教学资源,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环节,也是帮助学生理解文章主题的重要方法。在教学中,要促成文章、作者、学生之间的相互沟通,就要适时进行背景介绍,为学生更深刻地了解作者、理解文章做准备。背景介绍不仅要关注知识问题,还要关注学生的思维、情感及其价值观问题。背景介绍能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体现在帮助学生更好地领会作者原意、领会文章意义,提高赏析文学作品的能力;能让学生了解一些文学、历史常识,提高其人文素养,培养一定的文学技能。

二、创设情境,营造氛围

1.利用语言创设情境。语言具有情感表达和情感交际的功能,教师利用贴切生动的语言能唤起学生丰富的感知觉表象,为学生阅读活动的进一步开展打下基础。在体验式阅读教学中,运用语言创设情境主要表现为课文导语的设计,不同的课文有着不同的主题内容、题材特征和情感内涵,设计导语就应采取不同的方式,营造符合课文情感基调的教学情境。教师在运用语言创设情境时,要注意做到语言简洁、准确、生动且富有感染力。

2.运用多媒体呈现情境。多媒体具有立体化、形象化、鲜活化的特点,能很方便地为人们营造一种审美情境,有很强的表现力、吸引力和感染力,通过形状、声音、颜色、运动等元素的综合表现,有效地调动学生各种感官活动,尤其是情感活动,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和学习兴趣,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情境中去,进而对文章有所理解、感悟、体验及阐释。

三、诵读品味,细节体验

诵读过程实际上也是学生逐步认识文章思想内容的过程,特别是深入理解了文章思想感情之后的细节诵读,能不同程度地在学生的脑海里浮现与课文内容相似的画面,如自然景色、故事情节、人物形象等,使学生在诵读时进入意境,如闻其声,如观其物,如临其境,如经其事,如见其人,这样批文入情的诵读,能更有效地促进学生情感体验。 同时,诵读也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有效方法,特别是较难理解的语句、段落,可以在反复的诵读之中让学生体味和品读。只有把文章读熟练、读仔细,才能真正理解作者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和课文中人物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读中感悟已成为当前阅读教学的主要方式,以读为主线,打开学生的情感闸门,通过教师、学生、文章三者之间的对话,让学生理解文章,培养语感,积累语言,得到审美愉悦和情感熏陶,已经成为一个共识。

1.教师范读。教师范读是指教师在学生阅读之前或之后,亲自朗读课文。教师在示范的时候,要深入体验作品的感情,抓住它的基调,并进入情境,受到感染,产生共鸣。声情并茂的朗读能在正确、流利、有感情方面起到榜样的作用,也能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以情激情,让学生一下子把握朗读的情感基调,在节奏、重音、停顿方面也有很好的示范作用,能让学生一下子找到朗读的感觉,掌握朗读的技巧,培养朗读的语感,体会文章的情感。教师可以在学生理解课文不到位时范读,通过语感使学生顿悟;可以在课文学到关键处,理解、认识得以升华时范读,使学生情感得到升华,潜移默化地受到思想教育;可以在学生朗读的感情不到位时范读,指导学生朗读;可以在文言文初学时范读,古文的断句是难点,应以范读方法突破教学难点。

2.学生自读。朗读教学的要求是“正确、流利、有感情”,从无感情到有感情的朗读必然需要一个过程,应该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自读课文。许多故事性强、人物描写生动的文章、诗歌充满了作者的思想感情,要准确地理解作者的感情地人物的感情,最好就是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深入思考,反复推敲、熟读才是生情的保证。例如教学《沁园春·长沙》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反复自读,抓住关键词语“寒秋、霜天、万山、湘江、红、染、透、争、击、翔、竞”,在朗读中理解,在理解中吟诵,使感性认识得到升华,获得对文章深层次思想感情的理解。通过自读,学生更容易理解作品的景中情和情中志,也更容易感受到作者早年的博襟和革命壮志。

四、激发想象,体验语境

第5篇:最感动的文章范文

一、抒情必真,朴实自然

在写作过程中,有些学生以为辞藻华丽就能吸人眼球,获得高分。但优秀文章不只是优美词句、华丽辞藻的铺陈堆砌,还需真情实感的抒发,有思想情感,才能做到文质兼美。文章如若包含真挚的感情,即便是朴实的语言,也可以感人至深,令人潸然泪下,印象深刻。如朱自清的《背影》一文,没有华丽的辞藻,有的只是字里行间饱含的深情,这样的文章是可以让人为之动容的。所以,在作文评价标准中,“感情真挚,感受独特”应该是重要的一项。因此,在初中语文作文教学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不要过分追求文采,要认识到“文以情为贵,以真为贵”,做到“真诚表达,真情动人”。正如我国著名作家冰心所说:“你的感情只要有一点儿不真实,读者一下子就会念得出来。所以要对自己真实,要把自己的真情实感写出来”。

1找准动情点

清朝袁枚指出:提笔先须问心情。在作文创作过程中,我们需要探寻情感点,先感动自己,倘若连自己都不能感动,又如何去感动读者?所以,面对某个作文题目时,需要思考“动情点”,比如写至亲之情、凄苦之情、离别之情、悔恨之情等等,需要激活自己头脑中储备的相关材料,调出最具震撼力、最感人的生活经历,写出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才能写出具有真情实感的篇章。如若尽是空洞叙说,是无法引起阅卷教师共鸣的,分数自然也不会高。

2充实内容,显露真情

写文章绝非空喊口号,需要将抽象的、无法触摸的情感巧妙转变成可感而具体之事,以充实的内容显露实意与真情。如捕捉细节,于细微处见真情,使文章生动起来,牵动人心。所谓细节描写,即把握生活中的一些具体细微的典型情节,进行细致而生动的描绘。一个场景、一次心理活动、一个动作等,均能够变为作文细节,使文章看起来更真实,更具感染力,达到“一目传神”、“一瞬传情”之效。

例如,《背影》一文,朱自清截取了父亲背影的细节,好似一杯清茶,细细品茗,蕴涵绵绵情思,让人回味无穷,能使人感悟到那深深的父爱。可见,情之所至,才能感人至深。

二、化诗入文,增情添韵

诗云:“腹有诗书气自华。”在作文过程中,如果能够在保持真情实感的同时,再合理运用蕴涵情感的诗词或名言名句,既可以达到活学活用的目的,又可以给文章注入活水,激活语言表达,使文章增辉添色,更充满文化底蕴,更富有情韵。所以,在初中语文作文教学中,教师还需要指导学生学会化诗入文,使习作充满诗情画意,情深而意浓。

1抓住“化诗入文”的方法

第一,直接引用诗歌,画龙点睛。第二,诗句后带上相关解说或阐述,如初中生习作《母爱无言》:母爱是那慈母手中的线,纤细微小。“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母爱更像一场春雨,润物无声……母爱无言,因为母爱不图回报。第三,化用古诗文名句,如乐观是那化作春泥更护花的点点落红,是那沉舟侧畔的万点白帆。或者用自己话语写出诗词意境,如《初三的滋味》:“夜里秉烛看书,梦中亦在解题,六十分遭老师骂,五十分挨父母打。我心乱如麻,时间流逝飞快,作业如山心惊。了却初三中考事,赢得日后轻松身,可怜初三生”。该学生化用了《破阵子》的韵致,灵巧地道出了初三学习生活之无奈,使整篇文章看起来更诙谐有趣。

2把握诗歌运用的时机

第一,古诗文名为标题,耀人眼目。第二,古诗句作题记,巧妙导引全篇。第三,名句巧开篇,达到“先声夺人”、震撼人心的效果。第四,用诗句来辅助议论,有理有据,强化表达效果。第五,写景时穿插有关诗句,优化意境。第六,抒情时,引入相关诗句,丰富情感表达等等。如某学生以《但愿人长久》为标题,以诗词开篇:“一首苏轼的《水调歌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引发了我深深的思考。夜晚,一个人孤独寂寞之时,总爱仰望星空,回忆往事。……于是,脑海中总能浮现出‘露从今夜白,今日故乡明’等诗句”。而后陈述了相关经历,最后呼应结篇:“繁华的城市,一人独自走在异乡悠长的街道,下着绵绵细雨,轻唱着苏轼的《水调歌头》”。这样,巧妙的“化诗入文”,可以给文章增情添韵,使之诗意盎然。

三、妙用道具,增添情味

在戏剧舞台上,虽然道具是静态的,没有任何台词,却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那些道具绝非无关紧要的点缀物、装饰物,就好像俄国戏剧家、小说家契河夫所说的那样:“如果第一幕里您在墙上挂了一管枪,那么在最后一幕就得开枪,要不然就不必挂在那儿”。道具是沟通故事情节发展的线索,能够使人物性格更好地展现出来,让人物形象更饱满,有个性。同样,在文学作品创作中,不少文章以物品(道具)为线索,或者用物品来充当文章结构的引线或者暗线,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或者借助相关道具来勾勒人物鲜明性格,传达有关情感信息,使人从中窥视到人物的心理动态等。

例如,《孔乙己》一文,细细品读,我们可以看到鲁迅先生所设的道具:一块粉板,也就是古时候店家用以记账的记事牌,相当于现在的“备忘录”。这一道具虽然毫不起眼,却在文中多次出现,它给孔乙己悲剧命运的呈现作了注释,可谓是悲剧的见证物。

再如,《羚羊木雕》一文,以“羚羊木雕”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查问木雕”(爸妈因羚羊木雕而伤害了“我”的心)―插叙“赠送木雕”(叙述我与万芳的真挚友谊)―“强迫取回木雕”(用奶奶反衬爸妈)―“取回木雕”(“我”讨回羚羊木雕过程以及痛苦之情)。借用木雕,文本结构更紧凑,更加浑然一体。同时,从逼“我”去要回羚羊木雕的不同话语中,还体现了人物的不同性格特点。

第6篇:最感动的文章范文

关键词:引读;外貌描写;教学流程

我最欣赏他的课主要有三点:

一、雁过无痕的引读

他对“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深刻体悟第一自然段的审美感觉,熟读背诵第一自然段”这一教学目标的处理得非常好。我们都知道背诵是语文课堂上的一项重要任务,而学生也是比较怕背诵课文,很多老师也会把背诵放在课后让学生去背。在教学这个自然段时他是这样设计问题的:

指名个别读。教师指导: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场景?边读边想象。(读书时心里要想到所读的画面和情境)我们齐读。这些颜色能通过朗读表达出来吗?指名读。你能把色彩和景物连起来读吗?指名读。

教师示范读。学生齐读。后两句谁来读?用一个字形容眼前的闰土?我们要学会用词语表达自己的感受。你能读出他的英勇无畏吗?这段话很有意思,有点像惊堂木一拍,像什么?

谁来用评书的方式来读一读?教师示范读。学生自由练读,指名读,老师点评。

画面怎么样?带着这种感觉,读出那种静态和动态的画面。生齐读。

作者用什么让我们觉得这景色很美?带着这种动静相结合的感觉再来读一读。学生齐读。

教师以评书的方式读课文,在学生的多次朗读中,不仅理解了这段话的意思,而且达到了熟读成诵的效果,很好地完成了教学目标。这就是“雁过无痕”的教学方法,这视为高超课堂教学

方法。

二、外貌描写的处理之妙

罗老师通过一个问题“请找找描写闰土的外表的句子”,让学生找出来并且读读,再让学生说说闰土是一个怎么的人。学生说出了闰土是一个勇猛无畏,憨厚老实的人。让学生知道要通过外貌描写来表现一个人的性格特点。而且罗老师还运用丰子恺对人物的绘画来分析鲁迅的写少年闰土的外表的写作特点,让学生知道了外貌描写不是把所有的特征都写上,而是选择最有代表性的两三点来写,这样在课堂上就能对学生的写作方法的指导有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三、课堂教学策略非常到位

整节课的安排非常紧凑,思路清晰,运用各种策略让学生真正走入了文本,理解了课文。

这节课的脉络是初读、梳理文章脉络、指导朗读、研读课文。罗老师按这样的教学流程,能很好地把握文章结构,让学生在大体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细读文章的重点部分,抓住文章中的第一段和外貌描写来朗读,这样的处理让课堂最有特色、最感人、给人印象最深刻。使学生在读中能更主动地参与学习。接着让学生品味课文时,抓住了重点字、词、句去细品,也抓住了文章的细节、动人处让人去回味。这样学生更容易理解文章的内容,能深刻地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罗老师在教学研读课文这一环节时,让学生找出文章写了哪几件事,而且要用四字词语概括出来。这样的设计使学生真正学到了阅读的方法,同时提升学生的概括

能力。

总之,这一节课让我知道了在课堂教学中要注重引导学生多朗读,在朗读中体会文章的意思,理解文章的内容;一节课的主要任务就是完成教学目标,一切教学活动都要以教学目标为

第7篇:最感动的文章范文

关键词:生本教育理念;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教学研究

在现阶段教学目标的要求下,生本理念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出现在教育工作者的视线中,生本理念在实际的实践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以学生为教育的出发点,依据不同阶段学生的实际情况展开语文阅读教学。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采用具有创新性的小组合作学习,促进学生的多元化发展,以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作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落脚点。笔者将会在本文的论述中对生本教育理念进行分析,并且分析生本教育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一、生本教育的概念

(一)生本教育理念的内涵在实际的语文课堂中,阅读教学通常有着固定的授课模式,教师会向学生讲解文章的结构、语法知识、艺术表现形式等。在传统授课模式的影响下学生往往是一个倾听者的身份,对于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提出的问题并不能够进行主观的判断与思考,往往认为教师说的就是绝对正确。这种传统的授课模式较为死板并且存在着很多的弊端,不能很好地体现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生本理念就是改变传统的授课模式,将学生带入到课堂学习生活中来,在师生交流的过程中完成阅读教学目标,并且学生之间可以展开小组合作式学习。课堂将改变以往教师单一讲授的模式,让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

(二)生本教育理念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体现现阶段的教学目标对于小学语文课堂中的学生学习方法和教师授课方法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生本教育理念在这个过程中出现并且符合现阶段教育目标的要求。生本教育理念的运用能够使教师认识到学生在课堂授课过程中的重要性,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在授课前依照学生的语文知识掌握情况以及阅读水平进行针对性的备课,对教学内容进行精心的设计。与此同时,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互动中来,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生本理念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不能只注重培养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更应该促进学生的多元化发展,将生本教育理念运用在每一位学生身上。

二、生本教育理念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目标追求

生本教育理念是华南师范大学郭思乐教授根据自身的教学经验提出的,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创新与升级,能够很好地改善师本教育环境下的弊端。生本教育要求教师在实际的授课过程中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意愿,使小学语文教育能够符合社会发展的需求。在实际生本教育理念影响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育中,课堂的主动权将会掌握在学生的手中,学生通过教师的指导依照自己的思维模式去解决问题,能够从最大程度上提升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学习生活中来。生本教育理念注重的是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更加关注学生的综合性发展,能够在教育的过程中发掘学生的潜质,并且进行积极地引导与培养。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教师应当熟悉现阶段小学生的行为规律,以及重视学生的主观意识,从最大程度上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生活中来。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心智发展还不完全,受环境的影响较大,教师在实际的阅读教学过程中,应当充当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帮助学生建立语文阅读的意识,通过语文阅读帮助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美,体验和感受现阶段生活环境的美好。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应当注意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培养学生的主体阅读意识。在传统模式的教学环境中,教师在课堂中往往是主宰者的身份,强制学生进行语文知识的学习,学生的积极性以及主观能动性会受到非常大的影响。针对此种情况,必须要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注重生本理念的实施,培养学生主体阅读的意识。其次教师还需要培养学生对生命的感悟。小学语文教学内容的设计一般都是从生活中出发,内容设计的最终目标是要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形成对生命的感悟,因此教师要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发现美、感受美。从另外一个角度上来看,小学语文课堂中的阅读教学就是培养学生对生命的感悟,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体会到作者情感的真挚表达,这是提升学生生命感悟最基本的方式。

三、生本教育在语文阅读课堂的应用

(一)应用生本教育理念,营造情境教学环境要想更好地打造语文阅读课堂,教师必须要进一步提升学生在小学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在传统的教学模式的影响下,小学语文教学是学生在小学阶段接受的重要教学,能够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学习到最基本的语言知识,除此之外还能够让学生体会到最真实的生命真谛。在现阶段的新课标改革大环境的要求下,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成为小学语文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在实际的小学语文知识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只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以及较高的阅读水平,同时重视文章所要表达的情感,并且在阅读的过程中养成较好的情感表达能力,才能够实现语感养成的小学语文教学最终目标。在现阶段教学水平的发展大环境下,小学语文阅读课堂也面对着各种各样的教学目标,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要掌握较多形式的文章阅读教学,引导学生在阅读教学过程中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情感,为小学阶段的学生营造较为丰富的内心精神世界。笔者根据实际的教学经验以及专业数据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小学阶段的语文知识教学不能够仅仅停留在表面上,在课堂的实际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以及语文知识的应用能力。现阶段的小学生在小学阶段的课外阅读总量在几百万字以上才能够达到较为满意的效果,当然这个数字需要根据实际的教学情况来制定。营造一个较好的情境教学环境能够对学生阅读能力有着较强的提升作用。情境教学的营造能够带领学生进入到课本内容学习中来,并且感知文章所表达的实际意义。除此之外,情境教学的营造还能够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提升学生对文章内涵的探索兴趣,引导学生进行深层次的教学。举例来说,在学习《小壁虎借尾巴》一课中,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课前阅读的作业,让学生通过自己的阅读来理解文章内容,这个过程能够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与此同时,教师在实际的教课中结合生本教学理念,让学生通过对文章的学习来认识到语文知识学习的重要性。之后教师再根据本文的内容进行情境教学,让学生在情境教学的过程中充分体现自己对文章的理解。笔者根据小壁虎借尾巴一课进行情境教学,让学生来扮演小壁虎,并且想象自己的尾巴丢了,充分感受到小壁虎的着急心理。同时在学生的内心中种下成长的种子,认可小壁虎在借尾巴的过程中实现了成长,让学生了解到小壁虎的神奇之处,之后教师再为学生讲解除小壁虎之外的大自然的神奇事物。在情境模拟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安排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借助肢体语言的表达以及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能够很好地帮助学生掌握文章的内容,并且理解文章中的深刻内涵。生本思想在情境教学上有着极大的帮助,能够帮助学生取得更大的进步。

(二)理解文章情感表达,引导学生进行作品感悟在实际的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引导学生理解文章中作者的内心情感表达,进而帮助学生进行阅读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作品品悟环节。语文课堂中的情感式阅读在实际的阅读教学中有着很多优点,能够让学生通过自主认知来认识到文章所传达的情感以及内涵,通过传情的叙述可以让学生感受文章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情感以及核心立意。在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仅仅是帮助学生掌握文章中的语法知识与表达手法,并不能够通过文章的教学来实现学生的情感共鸣。在传统语文教学模式影响下,学生对文章的学习只不过是停留在表面。生本教育理念下小学语文教学将会上升到情感层面,引导学生内心情感世界的养成,并且通过文章的阅读来了解学生内心的真实情感,让学生通过语文阅读的学习掌握情感表达的技巧并且建立语文学习的兴趣。情感是文章写作的基础,语文知识的应用不能够仅仅停留在文章写作上,还需要实现学生情感表达与语文知识的融合,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融入情感教学能够有效地锻炼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就拿笔者的真实授课经验来讲,笔者在讲解《去年的树》这一课时,文章中的对话形式能够很好地让学生产生情感共鸣,切身实地地感受大树与小鸟的感情。除此之外,在这段对话中插入学生的旁白和表演,便能够使文章中心通过表演的形式表达出来。教师要引导学生自由发挥,在表演的过程中通过自己的理解加入动作来实现情感的表达。所以,在小鸟将要飞向南方的时候,通过情境的营造学生可以理解小鸟内心的情感,从而使阅读教学更加具有影响力。

第8篇:最感动的文章范文

【关键词】小学语文 经典诵读 教学问题 解决方案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03.104

小学语文经典文章诵读教学旨在强化学生的知识积累,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完善学生的阅读水平,为小学语文整体教学水平的提升提供了良好的推动力。小学教材课文中,不乏大量经典的文章,不仅起到了语文教学的作用,更能够为学生的阅读水平提升、情感感悟、知识积累的优化等多个方面提供最为有力的指导。因此根据教学要求,一些经典文章的教学要积极的开展诵读两方面的推动,以保障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对经典的文章或者段落进行记忆,并通过诵读的形式进一步体会文章的优美结构和深刻情感。

而现阶段,在小学语文经典诵读教学的过程中,由于应试教育、教学时限、传统的教学方法惯性等问题,仍然存在着许多的问题,继而造成整个经典诵读教学效果无法有效的发挥。因此小学语文教师要积极的探究实际的教学方法,针对相关的问题,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继而在解决经典诵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后继续优化整个教学工作,提升经典诵读教学的实际效果。

一、小学语文经典诵读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文章结合实际的教学经验,就现阶段小学语文经典诵读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相关的探究与梳理,继而发现现阶段经典教学效果难以提升的主要障碍,为探究相关的解决方案提供有效的参考。

1.机械化教学与被动式背诵,诵读教学只注重表象。在教学任务中,经典诵读文章往往作为考试的重点,继而影响到学生升学应试的竞争力。在现阶段,由于传统应试教育下教学方法的惯性,教师对于经典诵读文章仍然采取机械化教学与学生被动式背诵的方式。遇到经典的文章段落,教师直接布置熟读任务与背诵任务,学生机械化的朗读,被动式的记忆,最后在考试的过程中完成相关的填空和习题解答。这些方法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学生的知识储备,但是从实际来看,整个机械化的并不能够让学生认真的感悟经典文章的情感与写作手法,反而成为了学生的学习“累赘”,在这种情况下,整个经典诵读教学的实际效果并没有发挥出来,教学工作也只是注重了表象。

2.诵读未体现“诵”,课堂教学不完善。经典诵读主要表现在诵这一个特点上,朗诵、背诵都是为了将经典的内容进行记忆并以最佳的姿态表达出来。而现阶段,除了基本的阅读以及背诵外,小学阶段的诵读课很少能够将诵这一特点体现出来。小学阶段的学生由于知识储备和学习方法不完善,现阶段仍然存在着许多的不足之处,因此单纯依靠课堂上教师的机械化讲授,学生很难领悟到诵读的妙趣。课堂间师生之间互动的越少,学生课堂参与的越少,对于诵读的领悟越少,继而诵读课堂教学也更加的不完善,因此现阶段小学语文诵读的诵还未完全体现。

3.诵读课知识应用不全面,课程教学效果不突出。由于在机械化教学方法下,学生对于经典文章的阅读往往只是进行被动式的记忆,因此对于经典文章的诵读课程,很多学生在学习后仅仅是为了应付课程考试和最后的升学考试。在这种情况下,经典文章的内涵主旨、表达手法以及经典段落都无法得到有效的应用,很多学生的情感表达、写作能力没有在此基础上得到一点点的提升。因此,整个诵读课知识应用非常的不全面,课程教学的效果也不突出。

二、小学语文经典诵读教学问题的解决方案

结合前期的分析可以看出,现阶段小学语文经典诵读教学的过程中仍然存在着教学的机械化与学习的被动化、学生学习方法不完善、课程教学效果不突出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仅影响了小学语文诵读课的教学效果,还对整个语文教学效果的提升都产生了障碍。因此文章结合前期分析与实际的教学经验,在本节对问题的解决方案进行探究。

1.积极开展主题诵读课,让诵读变成一种情感表达的方式。诵读课的机械化教学与学生的被动式学习往往是因为学生无法真正体会文章的主旨以及诵读的乐趣,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生活中的事物开展主题教学活动,继而将诵读课变成以此主题情感表达的过程。例如《母亲的恩情》这篇文章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可以Y合家长会、母亲对自己的呵护等等来开展文章的诵读教学,一方面,让学生自己选择可以赞美母亲恩情的段落进行朗诵,以经典的段落表达对母亲恩情的感谢,继而让学生有感而发,诵读出感情。同时教师也可以指导学生对相关的段落进行背诵,并结合自己的母亲的实际案例,进行模仿写作,不断的拓展整个诵读教学的实际效果,继而以课程主题为引导不断的丰富诵读课的教学内容,改善传统诵读课教学的实际面貌。

2.积极开展班级小活动,以学生之间的互相竞争督促学生主动探究诵读奥秘。很多时候,教师在班级中要求学生开展经典段落诵读时,很多学生是为了应付教师的检查或者是为了基本的课堂作业,因此在这种背景下学生很难正确的对待诵读课的内容。如果教师能够结合语文单元安排,在经典文章教学有了一定的积累后,以班级活动契机,开展例如“小小朗诵家”、“听听我的故事”等诵读比赛,并让班级学生组成自主学习小组,积极的派出代表参赛,则整个诵读变成了学生展现自我的法宝,班级学生能够主动的去练习朗诵、背诵文章、感受文章的情感,继而做到有感情朗读或者背诵。这种情况下学生被动式学习局面得到改善,诵读课的诵也能得到体现。

3.积极将诵读课与作文课相对接,以经典著作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诵读课蕴能带给学生的不仅仅是知识积累的优化,如果学生能够有效的利用经典的语句或者作者的构思,更能够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因此教师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可以积极的将诵读课与作文课相对接,让学生在感悟的同时,在诵读经典佳句的同时进行模仿写作,尝试借用优美的语句,以及相关的思路,来优化自己的情感表达方式。

第9篇:最感动的文章范文

朗读教学不但是中学语文教学不可缺少一个助成部分,而且它与各个教学环节、教学内容相勾连,能有效地促进学生说话能力,更深切地体味文章的思想感情,领略到文章的音乐美、含蓄美和形象美,它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值得重视。在朗读教学的设计上,应根据朗读教学的要求,朗读教学的规律有的放矢的从朗读的重音、停顿、语调、速度等几方面来考虑,设计出绘声绘色的朗读教学,这对学生本人,乃至对整个班级、整所学校有着无与伦比的作用。把朗读吟诵做到使听者感染到声声入耳、心心相印,使读者感到耳濡目染、心领神会,技巧是关键。

“读”虽说在传统教学中把它依附于“写”,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但实际上对“读”不论是古代,还是现代,都是极为重视的。朗读作为其形式之一,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一环,它是以理解文字作品的意义为目的的一种出声阅读形式,即把书面语言转变为出声的口头语言。在《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教学内容部分中,对朗读作出了明确的规定:“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因为通过朗读训练,学生可以从篇章中领会文章的主旨、思想、意蕴,既受到了熏陶感染,又锻炼了用语音描摹事物、表情达意的能力;同时,教师通过朗读可以检验学生对文章的掌握程度,感情倾向和认识水平,所以在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朗读训练作为阅读训练的基本内容之一,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下面笔者就朗读的作用,朗读的设计谈一些浅见。

古代教育家重视“吟诵”,认为只有拿调去读,才能进入文章的情境之中,体味出其中的妙处。老一辈语文教育家和当代语文教育家都提倡朗读。那么,朗读究竟有哪些好处呢?

一、朗读的作用

1、朗读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说话能力的提高。这是朗读训练作用最浅显,也是最基本的一点。

朗读,是一种出声的阅读,是经过大脑指挥口、耳、眼将文字转化为有声语言,调动口、耳、眼、脑等器官一起参与的复杂的思维活动过程。它与默读的心理活动方式比较如下:

朗读:目脑口耳脑

默读:目脑

以上可以看出,默读程度较朗读程序大大地简化了,虽速度快了,但使口、耳缺少了锻炼。对语感的培养也大大削减了。

由此,从朗读这一原理来看,朗读不仅可以使学生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更好地感知文章的美学因素,而且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学生的思维能力强了,他的概括能力、表达能力、组织语言的能力也就自然而然地强了。这些能力作用于说话上,学生必然会说得趋于简明、流畅、连贯、得体、有条理,同时,如果学生经常性地朗读,其结果必然是熟能生巧。表现在说话上,学生就能逐步取得发音清晰、音量适中、感染力强的效果。一般而言,朗读能力强的学生,他的口头表达能力也通常比较强。这也验证了朗读能够促进学生说话能力提高这一点。另外,因为朗读时要求采用普通话,这自然会提高学生说普通话的能力。

所以说,朗读是培养语感的一种好方式,应切实地加强训练。放声朗读文章,可以增强语音的感受能力、语义的感受能力和语法的感受能力。如果对精美的文章反复地朗读,会增强对语言规范的敏感和鉴别能力。反之听到不正确的读音或词不达意,生硬不通的句子,就会从感情上感到不适,并加以排斥。

2、朗读能够有助于深刻地体味文章所抒发的鲜明独特的思想感情。这是朗读训练所应达到的基本目标之一。

我们常说作家在创作时总是披情入文。文章的思想感情是通过作家塑造的丰富的艺术形象来展示的。学生在朗读课文时,把书面语言还原为口头语言,作者的语言就好象成了读者自己的语言。与此同时,学生的头脑中会连续再现文章中的抒情载体-------艺术形象。这样一来,学生能够更好地感受到文章中蕴含的思想感情,从而产生强烈共鸣,受到潜移默化的思想教育。如在学习《周总理,你在哪里》这首诗时,教师只有指导学生有感情地反复朗读,让学生真切地演绎人民对总理的深情热切的呼唤和山谷、大地、松涛、海浪、广场的回音,学生就能更深刻地感受到总理与人民心连心的深厚感情。在学习《白杨礼赞》这篇抒情散文时,教师可通过学生在朗读文章时准确把握文章句调、语速、感情的变化,让学生进一步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更深刻地领会作家通过赞美白杨树意在歌颂北方农民质朴、严肃、不屈的性格和抗日军民在民族解放斗争中坚强,力求上进,执着奋斗的精神内蕴。

由此,教师应加强指导学生朗读,尤其是应该精读的文章,不能粗观大意,浅尝辄止,必须反复朗读。在朗读中推敲文章的含义、情调、韵味,想象作者写作时的心境和情感,代作者说话,代作者表达思想,抒发情怀。经过这样的朗读,对文章的理解才会加深。

3、朗读有助于学生更直观地领略到文章的音乐美。

我们知道音乐是以其特有的节奏旋律来打动人心,感染听众,从而显示艺术魁力的。好的音乐,总给人余韵袅袅,绕梁三日的美感。古今好的诗文莫不如此。在汉语中,汉字有四种声调。由汉字组成的文章只有通过朗读,学生才能直观体味到汉字铿锵有力,抑扬顿挫的独特魁力,感受到文章的音韵美。同时,文章还有急切舒缓、起承转合的律动的特点。学生也只有通过恰当地朗读,才能从语调的高低、节奏的急缓、语速的快慢感受到文章的旋律美。特别是,中学语文课本中编排了一定数量的古诗词。它们一般都具有句式整饬、平仄相配,节奏鲜明,句末押韵,好似高山流水的特点。教师在教学古诗时,只有指导学生反复朗读,才能让学生直接体会到古诗所具有的音乐美,增强学生对古诗的美学感染力,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热情。除此,在《荷塘月色》、《春》等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中,朱自清运用了不少的叠词,朗读它们,犹如一个个跳动的音符贯穿于文章中,有效地增强了文章的节奏感。通过朗读,学生能够更好地领悟到朱自清散文所具有的音乐美。

4、朗读能够增强学生对文章含蓄美和形象美的感染能力。

含蓄,是指用少量的、具体的、可感触的艺术形象,来表现丰富的生活内容和思想感情,把诗意藏在富于概括性和内涵丰富的形象中,以瞬间表现永恒,以有限传达无限,以少胜多,给人以推理和想象的广阔大地。“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观书须熟读,使其言皆者出于吾云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出于吾之心。”这些话语道出了反复朗读对于理解文章含义所起的重要作用。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特别是地教学诗歌时,只有指导学生反复地朗读,才能让学生将文章中隽永的意境,深厚的蕴涵更好地品味出来,从而更好地欣赏到文章的含蓄美。

转贴于 另外,文学作品虽然没有雕塑、绘画等艺术类型作品那么直观,但它的形象性却是一般艺术样式所无法比拟的。在文学作品中,具体、生动、可感的、概括的、具有审美意义的生活图画,构成了艺术形象。通过朗读,学生可以更好地体会到文章语言的绘声绘色、穷形尽相的特点,从而在脑海里清晰地浮现出课文所描绘的形象、画面,生动地再现各种人物的音容笑貌。如课文《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一文的高潮部分:描写鲁达如何三拳打死镇关西的情节,施耐庵独具慧眼,敏锐地把握好写作的角度,从味觉、视觉、听觉捕捉主体和喻体“质”的相似点,第一拳,打得郑屠脑袋好同油酱铺;第二拳,打得郑屠脑袋开了彩帛铺;第三拳更精彩,形似做了全堂水陆道场,如此语段,让学生读来有味、有色、有声、有形、有神、有情,照射出鲁智深疾恶如仇、勇猛刚强的光彩形象。

综上所述,通过朗读,学生可以从篇章中领会文章的主旨、思想、意蕴,即受到熏陶感染;同时,又锻炼用语言描摹事物、表情达意的能力。那么,教师如何设计朗读训练,提高朗读训练的效果作用呢?

二、朗读的设计

要做到准确、清晰,并能声情并茂,使听者感染到“声声入耳,心心相应”,使读者感到“耳濡目染,心领神会”,必须学一点朗读的技巧。因为恰当地运用语言技术,能恰到好处地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以增强朗读的效果。

首先就朗读训练的质量要求看,朗读训练的质量大体可分三个层次:

1、 正确的朗读。做到读音正确,停顿适当,不错不漏。这是朗读的最基本的要求。

2、流畅的朗读。正确地把握语调(抑、扬、顿、挫)、语气(轻、重、缓、急),连贯地读下来,这是朗读的进一步要求。

3、传神的朗读。熟练地运用读音和表情。表达出文章的风格神采。这是高标准的要求。

其次,朗读的数量要求:为了达到一定的训练质量,必须有一定的训练数量作保证。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长期的研究证明:在小学阶段,小学生要学会流利地表情朗读,至少需要两百小时以上的练习时间;中学阶段,读物的篇幅增长,内容加深,朗读难度大,要求高,练习的时数也是成语的提高。

另外朗读主要是通过重音、停顿、语调、速度等传达的,所以不论从朗读训练的质量上,还是其数量上都应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强化设计训练。

1、 朗读的重音。

轻重音是由音强、音长决定的。气流量大,用力,发音时间长,音则重。反之则短。重音显得刚强,常用来表达坚定、果敢、豪迈、庄重的思想感情。朗读时为了表达文章的中心思想和作者感情的需要,往往要把某些词语和句子读得重些,这些重读的部分就是朗读的重音。

如何确定重音的位置呢?

重音一般分成三种:语法重音、逻辑重音、感性重音。

⑴语法重音(加黑点的词为重音),它是指语法结构成分所反映的重音。这种重音一般来说会自然流露。若探其规律,大致是:简单的主谓结构一般重读谓语:“天亮了。”带宾语时一般重读宾语:“我读语文。”凡的连带成份的,一般重读连带成份:“人们举起愤怒的拳头。”

⑵逻辑重音:为了突出句子的某种特殊意义而把某个词语加重读,它没有固定的位置,随着逻辑思维而变,完全由人的意志决定,又叫强调重音。

如:“父亲说:‘所以你们要向花生,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

“看吧,狂风紧紧抱起一堆巨浪,恶狠狠地扔到峭崖上,把大块翡翠摔成尘露和水沫。”

⑶感情重音,是由于情绪特别激动而造成的重音,表示极度的喜怒哀乐之情。

如:“过不多久,忽然有一个更小的脑袋从叶间探出来。哟,雏儿!正是这小家伙!”

“风里带着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

2、 朗读的停顿

朗读的停顿指的是朗读语流中声音的停顿。这是根据生理的需要与表达意义的需要而作的间歇、休止。适当的停顿对朗读者来说,可以适当地换气、恰当地控制语速、更好地表达感情。

朗读的停顿,通常分为语法停顿、逻辑停顿和结构停顿三种类型。

语法停顿,是根据语句的语法结构所作的停顿。一般情况,标点符号是语法停顿的参考。除此,当一句话中的定、状语较长时,距中心语远的要停顿。例:“微风吹拂着她那/飘逸/美的秀发。”

逻辑停顿,是指为了突出某一事物,强调特殊含义,而表现出词组、句子、段落之间的逻辑关系。例:“世界上最快而又最慢,/最久而最短,/最易被人忽视/而又最易令人后悔的/就是时间。”

结构停顿,是指表示文章的段落、层次的停顿。停顿的时间长短,段落大于句群,句群大于句子。

3、 朗读的语调

所谓语调,是指整个句子的音高变化,语调有平直调、扬上调、曲折调、降抑调四种基本类型。

平直调,全句语势平直舒缓,音节拖长拉平,用来表示庄重、严肃等语气,常用于叙述、说明、判断的陈述句。

扬上调前低后高,整个句子的后半句明显升高,句末音节上昂,用来表示反问、设问、疑问、惊讶、鼓励、号召等类语气。常用于疑问句或感叹句。

曲折调高低起伏,变化多端,用来表示嘲讽、反语、暗示、双关、怀疑等语气,常用于疑问句。

降抑调,由高到低,语势渐降,用来表示祈使句。

如朗读茅盾的散文《白杨礼赞》第七段:“它没有婆娑的姿态……守卫家乡的哨兵?”由于句式和句子语气的不同,在朗读时,前四句采用直调,而后面的四个反问排比句则应用扬上调。如此就能够很好的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4、 朗读的速度

朗读的速度是指朗读的缓急快慢。一般可分为三种类型:⑴快速,常用来表现紧张危急的场面,豪放、泼辣的性格,激动、惊异的心情。⑵慢速,常用来表现平静、严肃的场面,和谐、沉着的性格,宽慰、沉痛的心情。⑶中速,常用来表现一般的说明、交代、过渡。

当然朗读速度的快慢应与作品的思想内容相适应:平静、庄严、沉郁、悲痛、缅怀、哀诉、年老、迟顿、老成等内容宜慢读;而热烈、紧张、兴奋、焦急、争辩、年青、机警以及突然、急变等内容和场面,宜快读。

如朗读鲁彦的散文《听潮》时,就要按文章确定的不同朗读速度:文章的开头三段主要交代听潮的时间、地点的环境,这部分适宜用中速来朗读;文章的6-12段写的是作者夫妇对落潮时海景的欣赏,这时大海幽静的、和平的、愉悦的,人物的心情是欣喜的、安静的、这部分适宜用慢速度来朗读;文章的14-17段描绘的是一幅从海睡到海醒的画面,作者用拟人的手法,写海由“恼怒”到“愤怒”,发出的声响越来越大,像千军万马混战了起来,显得气势雄浑,这部分适宜用快速来朗读。

朗读的“高低”与“快慢”有着密切的关系。由于高与快的表示的情态、场面大致相同,所以高读的地方往往也谈得快;同样道理,低读的地方往往也读得慢。

朱自清在《了解与欣赏》中说:“吟诵与了解极有关系,是欣赏必经的步骤。吟诵时对于写在纸上死的语言可以从声音里得其意味,变成活的语气。不过在吟诵时,安能分辨语气的轻重,要使声调有缓急,合于原文意,发展的节奏。”萧蕴也说:“读、吟、诵及至唱,是学习语言、体味意味意境不可缺少的过程。”两位大家都极其关注读甚至吟诵,他们的独到见解不无道理。同样一句话,由于重音位置和停连等不同,人物情感和性格就发生了显著的变化。所以通过朗读吟诵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在阅读中品味文字所包含的丰富内涵,力求准确生动地传达出作者的“韵外之致”、“味外之旨“,达到言有尽而意无尽,获得广泛的美感体验,这是我们语文教学所要追求的一种境界。

参考文献:周振甫 《论诵读》

朱自清 《论诵读教学》

叶绍钧、朱自清 《精读指导举隅,前言》

林炜彤 《听说读写必须并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