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与天气有关的谚语范文

与天气有关的谚语精选(九篇)

与天气有关的谚语

第1篇:与天气有关的谚语范文

2、云绞云 雨淋淋

3、朝起红霞晚落雨 晚起红霞晒死鱼

4、天有铁砧云 地下雨淋淋

5、直雷雨小 横雷雨大

6、南闪四边打 北闪有雨来

7、月亮撑红伞 有大雨

8、月亮撑蓝伞 多风去

9、日落射脚 三天内雨落

10、西北天开锁 午后见太阳

11、星光含水 雨将临

12、久晴天射线 不久有雨见

13、对时雨 连几天

14、朝有棉絮云 下午雷雨鸣

15、风静又闷热 雷雨必强烈

16、水缸穿裙,大雨淋淋。

17、咸物返潮天将雨。

18、柱石脚下潮有雨。

第2篇:与天气有关的谚语范文

清明节气象谚语一.清明节气的雨与未来天气有一定预示,相关谚语有:

1、 雨打清明前,洼地好种田 黑龙江气象谚语、

2、 清明雨星星,一棵高粱打一升 黑龙江气象谚语、

3、 清明宜晴,谷雨宜雨 江西气象谚语、

4、 雨打清明前,春雨定频繁 山东气象谚语、

5、 阴雨下了清明节,断断续续三个月 广西气象谚语、

6、 清明难得晴,谷雨难得阴 山东气象谚语、

7、 清明不怕晴,谷雨不怕雨 黑龙江气象谚语、

8、 清明断雪,谷雨断霜 华东、华中、华南、四川及云南气象谚语贵高原气象谚语、

9、 清明断雪不断雪,谷雨断霜不断霜 河北气象谚语、山西气象谚语、

10、 清明无雨旱黄梅,清明有雨水黄梅 江苏气象谚语、湖北气象谚语、

二.清明节气的霜、雾、雷及寒暖与未来天气均有一定预示,相关谚语有:

1、麦怕清明霜,谷要秋来旱 云南气象谚语、

2、清明有霜梅雨少 江苏气象谚语、

3、清明有雾,夏秋有雨 江苏气象谚语、湖北气象谚语、

4、清明雾浓,一日天晴 河南气象谚语、

5、清明起尘,黄土埋人 山西气象谚语、内蒙古气象谚语、

6、清明响雷头个梅 浙江气象谚语、

7、清明冷,好年景 辽宁气象谚语、河北气象谚语、

8、清明暖,寒露寒 湖南气象谚语、

三.清明节气的风对未来天气及年成好坏也有一定预示:

1、清明南风,夏水较多;清明北风,夏水较少 福建气象谚语、

2、清明一吹西北风,当年天旱黄风多 宁夏气象谚语、

第3篇:与天气有关的谚语范文

摘要:民间谚语作为各民族的口承文化记忆符号,以十分精炼活泼的口头语的形式,记录了各地方的风土人情,汇聚了久远传承下来的生活方式、伦常法度、信仰观念等。谚语中所反映的民俗事象,构成了不同民族社会形态的独特类型。

关键词:谚语;思想;精神

[中图分类号]:K82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2)-08-0169-01

文化是一个立体的系统,它是人类的活动方式以及由人类活动所创造的,并经社会认知的全部产物的系统,这个系统从外观形态及内在本质上来看,有着一定的结构层次,表层是物质文化,中层是制度文化,深层是精神文化。而这三个层次永远处于三位一体化的格局中,形成了既相区别又相渗透的多层面的整体结构系统(1)。谚语作为民间审美文化的一种特殊形态,是民间创作在口头上广为流传、且较为定型的艺术炼话,是民众智慧与经验的结晶,其多层次的文化结构彰显出民族的个性、生活方式、处世哲学、生态意识等内涵,并发挥出独特的文化功能与审美特质。

文化的精神层面是人改造主观世界的活动方式及其全部产物,诸如思想体系、价值观念、宗教信仰、文学艺术等。谚语作为记录 “一个特定社会或民族所特有的一切行为、观念和态度”的文化载体(2),是在某一民族的文化观念和意识形态的影响下被创造出来的,因而也带上了该民族的文化观念和意识形态的色彩,是民族传统精神文化的重要内容。

首先,谚语对民族精神的反映。“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环境通过文化创造满足人的欲求,影响文化形貌和文化性格的形成,使不同地域的民族生成各有迥异的经济文化类型和相应的精神文化特征。农耕文化和游牧文化是在不同背景环境中生成和发展起来的两种文化,两者的差异是自然界的结构留在民族精神上的印记。农耕民族生活在河湖密布、雨量充沛、土地肥沃的理想地带,优越的生存环境形成他们内倾型的文化性格。大量谚语反映了农耕民族的道德观、价值观、人生哲学、家园意识等。如“德胜才为君子,才胜德为小人”、“宁可正而不足,不可邪而有余”、“善人流芳千古,恶人遗臭万年”等,表明农耕文化是一种“德性文化”,人们常常以“德”和“义”作为品评人的标准,同时,汉民族传统文化和道德观也要求通过内省、净化达到“德”的彼岸。如“能忍者自安,知足者常乐”、“三思有益,一忍为高”、“没事常思有事时,让人三分不算痴”、“静坐常思已过,闲谈莫论人非”等表现了汉民族重礼仪、重平和、重仁义、重内省的处世哲学,以及“克己、知足、安份”的心态及“忍耐、内向”的性格特征。农耕文化也非常重视“和谐”的价值观:如 家庭生活中“家和万事兴”、“夫妻相合好,琴瑟与笙簧”、“邻居好,赛金宝”,商业活动中 “和气能招万里财”、“和气买卖赚人钱”,集体活动中 “人心齐、泰山移”、“众人拾柴火焰高”、“大家一条心,黄土变成金”等谚语鲜明体现了和谐的价值观。自给自足的小农业生产方式,很容易使人产生满足感,渴望安定的生活环境,反感战争,眷恋生于斯、养于斯的土地,产生出执著的乡土意识和爱国意识等。与尚农、务实的农耕民族文化心态不同,长期的游牧生活养成了游牧民族流动而不僵滞、变化而不呆板的思维特点和尚武、豪放的民族性格。蒙古、哈萨克等少数民族谚语对他们强健刚猛的人生风范、宽阔壮美的内心世界以及充满活力的主宰世界的气质都有所表现,使人们感受到了游牧民族生命的博大与坚强,具有金戈铁马式的阳刚之美。

其次,谚语所表述的宇宙观。中国传统哲学中“天人合一”的思想观念,在汉语谚语这一民间智慧的宝库中也得到了充分反映。谚语中,无论是记录天文时令、节气寒暑、阴阳五行的气象谚,还是描写名山胜水、自然风光、习俗风情的风土谚,或是反映农业生产、种植饲养、收获贮藏的农事谚等,都企图通过阐释自然来观照社会、启迪人生。“天人合一”的思想在谚语中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自然规律与人事规律相比较而存在。如“天有三宝日月星,人有三宝精气神”、“顺天则存,逆天则亡” 、“天无二日,国无二主”等,天与人是相对应而存在的不可分割的统一体,天上有的,自然界有的,人间必然有其对应的东西。人类只有遵循自然规律,顺应天时进行农业生产,才能达到天遂人愿的结果,以自然规律喻人事规律是社会谚、气象谚和农事谚语取材上的一大特点。赞美祖国佳山秀水、人文风情的风土谚中同样渗透着天人合一、万物有灵的思想意识,杰出的人物、精灵的山水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二是天事主宰人事。孔子的“死生有命,富贵在天”的观念已根植于下层民众的文化心理深处,并演化出众多的谚语,反映了一切都是命中注定,人活着只有“守命安分,顺时应天”的天命观,这是下层民众遭遇灾难和挫折后的无奈及悲叹。如“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 “国正天心顺、官清民自安”、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等。三是天成为正义的化身。这些谚语中的天,寄托了下层人民对公理、对正义的坚定信念及惩恶扬善的美好愿望。如“人算不如天算”、“人有善心,天必从之”、“皇天不负好心人”、“天道酬勤”、“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等。谚语体现的“天人合一”思想,可以看出“大传统”与“小传统”的相互参透和相互影响的关系。

最后,谚语和宗教的关系。在人类社会精神世界的领域里,宗教信仰对一个民族的意识形态有一定的影响。中国人的宗教信仰主要是道教、佛教和儒教。儒教和道教是本土宗教,佛教是外来宗教,它们尽管教义不同,但却在中国长期并存,互相渗透,互相影响,并表现出三教合一的历史趋势,对谚语发生着重要的影响。宗教对谚语的影响表现在:对经卷的翻译和宗教词语的引入,提高了汉语的表现力,有些谚语采用了与本民族的信仰有关的宗教词语充当素材表达出新的思想内容;宗教教义和故事传说为谚语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成为新谚语创作源泉之一;影响中国传统文化的宗教思想直接成为谚语表现的内容。另一方面,谚语对宗教也有一定的影响,表现宗教思想的谚语和借用宗教词汇的谚语广泛流传,促进了宗教的播布,加深了人们对宗教的认识和接受。例如在中国文化史上,从外国输入的佛教对谚语的影响颇大。汉语谚语表达有关行善、造福等观念,不少是选用“佛”“菩萨”充当素材。佛教把主宰地狱死亡的神叫做阎罗王、阎王、阎王爷,汉语谚语用它作为表示凶恶、厉害、狠毒意思的素材。藏族信奉的是喇嘛教,喇嘛是喇嘛教的僧人,藏语则习惯用喇嘛一词充当谚语素材等。

综上所述,谚语是广大民众对生产和生活经验的一种实践性的总结,一种创造性的智慧和一种科学性的结晶,它反映了一个民族的文化特征和民族精神,是“民族精神的标记”。

参考文献:

[1]、参见禄永鹏著《论谚语的文化结构系统》,《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1期

第4篇:与天气有关的谚语范文

水满塘,粮满仓,塘中无水仓无粮。

水是庄稼血,肥是庄稼粮。

水是庄稼血,没有了不得。

水是金汤玉浆,灌满粮囤谷仓。

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

种地不上粪,等于瞎胡混。

人靠地养,地靠粪养。

会耕会耪,无粪不长。

黄河水可用不可靠,来水赶快把麦浇。

黄河水可用不可靠,来水快把白茬浇。

水来蓄满塘,用时不慌张。

蓄水如囤粮,水足粮满仓。

粪是庄稼宝,离它长不好。

待要庄稼好,底粪要上饱。

地里铺上粪,家里座上囤。

春天粪筐满,秋天粮仓满。

更多热门文章:

1.2015关于二十四节气的谚语:雨水

2.2015年二十四节气谚语之雨水

3.关于二十四节气的农谚:雨水

4.有关雨水与农业的谚语

5.关于雨水节气的气象谚语(汇编)

6.关于雨水的农谚【二十四节气】

7.二十四节气之雨水谚语【汇总】

8.小学二年级雨水节气谚语

第5篇:与天气有关的谚语范文

关键词:英语谚语;文化价值;语言

1.引言

谚语是成语的一种特殊类型。但它不同于其他种类的成语。谚语是语义相对完整的固定句子,通俗简练、生动活泼,使用时可作为句子成分,也可作为独立的交际单位,表达完整的思想。有传授经验教训的作用。

在一个民族的语言中,谚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它具有重要的使用价值,用的好能使语言增色,文笔增辉。然而,作为一定文化背景下的产物,谚语可以启迪人生、指导人们的行为、传授经验、进行道德教育、宣传鼓动等社会功能。谚语的价值不仅仅囿于此,通过它还能了解一个民族的文化。那么英语谚语的文化价值表现在哪些方面呢?本文就此作简要论述。

2. 谚语的文化价值

2.1 谚语反映大不列颠民族的历史

社会历史的发展对语言的影响是巨大的,随着时代的变迁,旧的语言逐渐衰亡,新的语言不断产生。在语言的发展过程中,历史文化的痕迹主要残留在习语当中,翻开一本中型英语词典,在 “Rome”(罗马)的词条下就会找到至少三条与“罗马”有关的谚语:

Do in Rome as the Romans do.(在罗马就要像罗马人一样生活。比喻:入乡随俗)

Rome was not built in a day.(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比喻:伟业非一日之功)

All roads lead to Rome (条条道路通罗马。比喻:殊途同归)

公元前六世纪,罗马人征服不列颠岛,其后占领不列颠岛长达400年之久罗马文化与风俗逐渐渗入不列颠,形成一个不列颠拉丁文化。罗马人走后,他们的文化及其对不列颠的影响仍然留在不列颠岛上,以上三条谚语可见罗马帝国昔日的辉煌。

大不列颠岛除了被罗马帝国侵占过以外,还曾先后被日耳曼部落、诺曼底族侵占过,所以,英语中有很多来自拉丁语、法语、西班牙语等欧洲语言的谚语。

来自拉丁语语的谚语有:

Fortune favors the brave.(勇敢者交好运)

There is no rule without an exception.(没有一条规则没有例外)

来自法语的谚语有:

Don’t put the cart before the horse.(不要本末倒置)

Once is no custom.(一次不是习惯)

Nurture is above nature.(教育生于天赋)

来自西班牙语的谚语有:

A cold April the barn will fill.(四月寒冷谷满仓)

He has two stomachs to eat and one to work. (他有两个肚子吃,只有一个肚子做工作。意为“好吃懒做”)

2.2 谚语反映大不列颠的地理位置

英国是一个岛国,位于欧洲西部大西洋中的不列颠诸岛上,英国所处的这样一个岛多的位置,对其自身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在这样的地理环境中,海上运输在英国运输业中占有特殊位置,因此许多英国谚语与航海有关。这些谚语大部分都是水手在长期航海生活中创造和使用的,既是水手们的经验之谈,直接适用于航海,又具有广泛的意义。例如:If the rain comes before the wind, lower your topsails, and take them in; if the wind comes before the rain, lower you topsails, and hoist them again.(如果先下雨后刮风,就收下你的中桅帆;如果先刮风后下雨,就把中桅帆再扬起。)这条谚语不仅指导水手何时扬帆,收帆而且是一种普遍的气象常识,它告诉人们,雨后刮风,雨要不停地下,而雨前刮风,雨下不长。

再如Hoist sail when the wind is fair.(趁着好风扬起帆)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它教育人们,要利用好机会干事情,趁热打铁,乘风破浪,机不可失,时不再来。A good sailor may mistake in a dark night. (好水手在黑夜航行也会出错)The good seaman is known in bad weather.(坏天气才能使出好水手)等。

捕鱼业在英国经济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为英语留下不少与渔业有关的谚语

All is fish that comes to his net.(进到网里的都是鱼)这条谚语的比喻意义是“任何有用的东西或有好处的事都来者不拒”,含有贬义。

The best fish smell when they are three days old. (再好的鱼三天也变臭)比喻“在一起相处得太久,再好的朋友都会生厌。

The best fish swim near the bottom.(好鱼居水底)比喻“有价值的东西不会轻易得到”.

Fish begins to stink at the head. ( 鱼要腐烂头先臭。比喻意义与汉语谚语“上梁不正下梁歪”相似)

He who would catch fish must not mind getting wet. (要像抓鱼就不能怕弄湿衣。比喻意义与汉语谚语“要吃龙肉,就得亲自下海”相似)

Never offer to teach fish to swim. (不要教鱼儿游泳。比喻“不要再内行人面前卖弄自己”。相当于汉语谚语“不要班门弄斧”)

2.3 谚语反映不列颠民族的风俗习惯

风俗习惯是一个地区的人的生活方式,它包括很多、很广,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它既受到一个民族的政治、经济、宗教、文学艺术等方面的影响,又反过来影响这些方面。一个民族的语言作为这个民族的文化的一个特殊组成部分,必然反映出该民族的风俗习惯,谚语更是与民族的风俗习惯紧密相关。

任何一个民族都有自己喜爱的动物,宠物文化有鲜明的地域性、民族性。中英两国人民都有养狗的习惯,但两国人对狗有不同的传统看法。英国人对狗有好感,认为狗是忠实可靠的朋友。因此,英语中有许多关于狗的谚语:Let the sleeping dogs lie (让睡觉的狗躺着。比喻“莫惹事生非;别自找麻烦”) Every dog has his day (每只狗都有它的好时光。比喻“人人皆有得意日”。) Love me, love my dog (爱屋及乌)等等。而中国人一般厌恶鄙视这种动物,常常用狗来形容和比喻坏人坏事,比如:狗拉耗子,多管闲事;狗掀门帘全凭一张嘴;狗眼看人低;好狗不挡道等。

2.4 谚语反映不列颠岛多雨多雾的气候

大不列颠地处欧洲大陆西部的中纬度,是典型的温带海洋性气候。气候特点是雨量充沛,风大雾多。英国不仅经常下雨,而且雨下得很大。因此产生谚语It never rains but it pours.(不雨则已,一雨倾盆)。这条谚语的比喻意义是“倒霉的事情总是一起发生的”相当于汉语成语“祸不单行”的意思。Small rain lays great dust.(小雨压大尘)比喻“小的东西也可派上用场“。另外,雨过天晴,天空会格外美丽:After rain comes fair weather.这条谚语告诉人们:“困难过后,胜利就会到来。”

大不列颠岛不仅雨多,而且雾多。过去伦敦素有“雾都”之称。多雾的天气也给英语留下不少谚语。When the mist comes from the hill, then good weather it doth spill; when the mist comes from the sea, then good weather it will be.(雾从山上来,好天要变坏;雾从海上来,好天气会来).

气象对农业生产至关重要,农民在长期与天奋斗的实践中,总结了关于气象的经验,也反映在有关的谚语中,A snow year, a rich year. (下雪的一年,丰收的一年)Cast not a clout till May be out.(到了五月末,才把棉衣脱) For a morning rain leave not your journey. (早雨不耽搁旅行).Evening red and morning grey, are the signs of a fine day.(晚霞和晨雾是晴天的征兆) A misty morning may have a fine day.(有雾的早晨可能是晴天) When the wind is in the east, it’s neither good for man nor beast.(风起东方,人畜不安) When the wind is in the west, the weather’s at the best.(风起西方,气候最佳)。

2.5 谚语反映大不列颠的币制和度量衡制

反映大不列颠币制的谚语有:in for a penny, in for a pound.(一旦开始就干到底;一不做,二不休)Penny wise and pound foolish.(小事聪明,大事糊涂)Take care of the pence, and the pounds will take care of themselves.(小事谨慎,大事自成)Give him an inch and he’ll take an ell.(他得寸进尺)这几条谚语中的penny, pound, inch是大不列颠的货币单位和度量衡。

3.结束语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英语谚语中的文化印迹是很明显的,可以通过对谚语的溯源分析和分类研究来考察大不列颠文化。当然并非每条谚语都有它的文化含义,但是确实有不少谚语能够反映出大不列颠文化的面貌及其发展过程,因此可以说,英语谚语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是研究大不列颠文化的重要材料,虽然不是唯一的材料。

参考文献

[1]汪榕培.卢晓娟.英语词汇学教程[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2]陆国强.现代英语词汇学 [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3]王德春.杨素英.黄月圆.汉英谚语与文化.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

第6篇:与天气有关的谚语范文

中国戏曲谚语,以它独特的方式指导着一代又一代的戏曲演艺人员的舞台实践和艺术创作生活,它是划定在戏曲范畴之内的一种戏曲行业“谚语”,它背负着中华戏曲传承的重载,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它是经过数代戏曲艺人们的总结、提练、发展并逐步完善相对固定的一种动态言说形式。戏曲谚语,通俗易懂、朗朗上口、虽然寥寥小语、言辞不多、但却语言精辟、深浅适度鲜明。戏曲谚语不仅有力增加了戏曲舞台上的表演艺术效果,更向基层民众巧妙的传授了切于实用的生活伦理,它总结和概括了戏曲艺术实践的经验。对于中国戏曲艺术的传承、发展具有着广泛的指导意义和推广作用。因此,戏曲谚语独树一帜形成与其它艺术门类所不同的理论。

一、戏曲谚语通俗易懂、富有深意

1、戏曲谚语语言朴实、通谷。语言是人类表情达意的工具。戏曲谚语形式短小、言简意赅、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讲究押韵、对称。它是更加精致、精确、生动有效地传达给观众的一门艺术形式,因而一直为戏曲人所钟爱。如:“千斤道白,四两唱”短短七个字,即朴实又通俗,明确说明了“念白”与“唱腔”的比较。同时告诉人们“念白”的难度远远大于“唱腔”。关于演员唱腔、念白的谚语很多很多,又如:“气刀音之帅”、“气粗则音浮,气弱则音薄”、“放声不放气,永远不费力”等等都说明了演员要学会运用气息,吸入的气息不可轻易放掉,气息要用在发声上,演员演唱中节约气息,不仅保证发声的完美,也使演员少费力气。还有“不怕练不成,就怕志不恒”指出了一名戏曲演员从小学艺练功,成功的关键在于立定方向,并且要持之以恒。简短的几个字,却义蕴深厚。它告诫人们,要从事戏曲艺术这一行,首先要立志,然后再练功学戏,一名戏曲演员自幼就应“早练五更天,晚练半夜睡”,做到“曲不离口,拳不离手”、“练到老,唱到老”。周而复始,长年累月的积累、持之以恒的学、不屈不挠的练、只有这样才能成才。一名台拳道的冠军这样说:“自己从地方队进入国家队六年多的时间,除了练就是练,除了教练规定的时间必须练之外,自己还要为自己增加压力,直到拿到了世界冠军,还没有看到北京的天安门城楼究竟是什么样。”这位运动员如果没能明确目标,特别是缺乏持之以恒的决心、信念,就很难问鼎世界冠军。戏曲演员也是如此,无论是大师、还是名家,都要经历“不怕练不成、就怕志不恒”。这句谚语所指出的立定方向,持之以恒的过程。戏曲谚语指导性强、通俗易懂,如今凡从事戏曲艺术的演员无论年龄大小都能说出多条戏曲谚语。这是因为从他们迈进戏曲艺术大门的那天起,就开始接触这些通俗易懂的戏谚,并每时每刻在用戏谚的理论指导着学习、创作的艺术实践。

2、形式短小、富有深意。戏曲谚语用简单的语言表明通向艺术必由之路之奥秘,它同现代汉语里的“谚语”一样,内涵丰富、缤纷多彩,就像满天星斗一样,难以计数,这些宝贵的谚语有助于演员扮演角色、塑造人物。也同样有助于戏曲创作,在戏曲中有各种有内涵有经验的长篇大论,但却没有这些精辟、短小的戏曲谚语来的到位。有句谚语叫“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说的是戏曲演员从小就要接受严格的训练,充分掌握了基本技术和程式等,才能进行艺术创造。还有关于角色的谚语“角色无大小,全当正戏唱”,说的是扮演次要角色的演员也应该以严肃认真的态度进行表演,切不可掉以轻心,一出戏中的角色有主次之分,他们对表达主题的作用有所不同,表演上的分量与难度也有所不同,但是对于构成全剧的整体审美效果来说缺一不可,因而每个角色又是互相平等的,没有大小之分,在演配角时,只有拿出演主角的严肃认真态度才能真正把戏演好,又如说明舞台经验重要性的谚语“舞台方丈地,一转万重山”、“乐队、化、装,打幻灯,台前幕后一家人”、“救场如救火、台上无闲人”等等。“救场如救火”是戏曲舞台上表演的一个重要技巧之一,舞台上的演出并不是十全十美的,有意外、有事故的发生,在当演出不能继续进行时,所有演员必须竭尽全力解决和挽救局面,为了完成救场使命,即使台上需要的演员行当与自己的行当不一致,也应把个人的困难放在服从演出的地位,把演出正常进行这种谚语是对艺术负责,对观众负责的意识,是一种顾全大局的表现,由此可以看出,戏曲谚语不仅影响到我们的舞台实践和艺术创作,同时也是对人格的一种边策。

二、语言质朴、运用广泛

1、语言质朴,道理明确。戏曲谚语在中华国土乃至世界有中国戏曲演艺活动的地方,都会有中国戏曲谚语的存在。戏谚早在明清时期,就有关于它的记载,在明代魏良辅的《曲律》中有“三绝”、“五不可”、“两不辩”;明代的沈宠绥的《度曲须知》中有“出音总诀”、“收音总诀”,除了书面上对戏曲谚语的记载以外,更为戏曲人广泛用之,戏曲谚语易懂好记的特点,也使业内人士的传播变得更加便捷。它的言词质朴,是因为在众多戏曲谚语中,言词直白,一语道破其精神实质:“一招鲜,吃遍天”、“十旦易找,一净难求”、“三年胳膊,四年退,十年练不好一张嘴”、“早扮三光,晚扮三慌”、“死戏活人唱”、“不练三冬两夏,哪能学会唱、念、做、打”等等,正是因为它的言词质朴、简单明了、又朗朗上口,所以戏曲谚语才能相传至今。

第7篇:与天气有关的谚语范文

饮食谚语:如“少吃多滋味,多吃坏肚皮”;“贪吃贪睡,添病减岁”;“饭吃八成饱,到老肠胃好”;“早饭要好,午饭要饱,晚饭要少”;“饥不暴食,渴不狂饮”;“人愿长寿安,要减夜来餐”;“多吃不如细嚼”;“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等,提醒人们把握好饮食的方法与“肚量”。

又如“五谷杂粮壮身体,青菜萝卜保平安”;“朝食三片姜,胜过人参汤”;“大蒜是个宝,常吃身体好”;“冬吃萝卜夏吃姜,不劳医生开药方”;“吃米带点糠,老小都安康”;“一天吃个枣,一生不知老”;“鱼生火,肉生痰,粗粮淡菜保平安”;“要想人长寿,多吃豆腐少吃肉”;“吃了省钱瓜,害了绞肠痧”等。提示人们吃哪些东西对身体无益,吃哪些东西才有益健康。

运动谚语:如“运动好比灵芝草,何必苦把仙方找”;“早起做早操,一天精神好”;“饭后散步,不进药铺”;“拍打足三里(保健要穴),胜吃老母鸡”;“竹从叶上枯,人从脚上老,天天千步走,药铺不用找”;“卫生是妙药,锻炼是金丹”;“人怕不动,脑怕不用”;“一日舞几舞,活到九十五”;“不靠医,不靠药,天天锻炼最见效”等。这些谚语道出了“生命在于运动”、“动则不衰,用则不退”的道理,告诉人们,勤劳动、多运动,是健康长寿之道。

生活习惯谚语:如“不抽烟,少饮酒,活到九十九”;“不抽烟,不喝酒,病魔绕着走”;“娱乐有制,失制则精疲力竭;快乐有度,失度则乐极生悲”;“洗头洗脚,胜似吃药。”这些谚语,既是前人实践经验的总结,又是对后人的谆谆教诲。

卫生谚语:如“饭前洗手,饭后漱口”;“预防肠胃病,饮食要干净”等,从不同角度提醒人们注意饮食卫生,防止病从口入。“指甲常剪,疾病不染”;“旱天未到先修塘,疾病未来先预防”;“常洗衣服常洗澡,常晒被褥疾病少”;“机器不擦要生锈,卫生不讲要短寿”;“无事勤扫屋,强如上药铺”等,对讲究卫生、减少疾病,作了多方面的描述。

气候养生谚语:如“春不减衣,秋不加帽”;“冬不蒙首,春不露背”;“春捂秋冻,到老不生病”;“脚对风,请郎中”;“日光不照临,医生便上门”。这些谚语提醒人们在天气变化时,注意气候养生。

第8篇:与天气有关的谚语范文

关键词:谚语教学 对外汉语 民俗文化内涵 留学生

对外汉语教学是针对外国留学生的汉语教学,是跨文化的语言教学活动。民俗文化是影响留学生跨文化交际的重要因素。民俗是谚语产生的基础,谚语反映并传承着民俗,二者相辅相成,有密切的关系。“谚语是民间集体创造、广为口传、言简意赅并较为定型的艺术语句,是民众丰富智慧和普遍经验的规律性总结。”(中国谚语集成・宁夏卷)谚语从根本上来说是老百姓不断地与自然界进行斗争并从中积累和创造的语言财富,它涵盖了生活的方方面面,谚语作为民间文化的一部分是人们文化生活的真实再现,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是留学生学习中国民俗文化的基础媒介。

一、谚语的界说

从语言学的角度讲谚语是词汇的熟语系统,具有固定的结构单位,是词汇学研究的范畴。谚语作为熟语的一种与词一样具有结构的定型性、语义的融合性和功能的整体性。谚语是流传于民间的形象通俗而含义深刻的语句。谚语往往是一个简短的句子,和成语相似,但口语性强,往往是智慧和经验规律的总结。在内容上,它具有教诲的作用,哲理和道德色彩浓重;在形式上,为了方便人们世代相传和记忆,往往在句式上表现整齐、音调和谐、形象生动,语言简练、讲究修辞,是老百姓所喜欢的语言。从内容上谚语一般分为农谚、气象谚、讽诵谚、规诫谚语、风土谚语和生活常识谚语等。谚语还分为“明引”和“暗引”。从对外汉语教学的特点讲留学生来华学习汉语不再是简单地学习一种语言而是更多地学习文化知识,利用文化来进行跨文化交际。文化教学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因为跨文化交际中所包含的话语能力、决策能力和社会语言能力,这些与文化密不可分。自古以来,语言就是文化的一面镜子,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相互依存,密不可分,是一个整体。

要想真正掌握一门文化就必须了解该文化的符号语言,相反,如果想精通这门语言又必须学习该语言所负载的经典文化。中国以谚语闻名于世,谚语在口语交际和民俗文化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民俗是谚语产生的基础,谚语是民俗的表现形式,两者相辅相成。谚语概括性地描述了人们的生产生活习惯、风俗、气象等。而与人们切身相关的民俗则是这些谚语产生的基础。《国际汉语教学通用课程大纲》从第三章《三级目标及内容》开始就对俗语有明确的要求。而五级目标中又进一步要求“读懂有一定长度的,带有一些成语、俗语、比喻的叙述性文章,准确理解其含义。作为教师我们必须有计划和步骤地实施谚语文化教学。作为留学生必须有针对和目的性地学习谚语所包含的民俗文化内涵,来进行跨文化交际。

二、对外汉语教材中谚语的分类及民俗文化内涵

谚语作为老百姓口头上经常使用的语言之一,从内容上分为农谚、气象谚、讽诵谚、风土谚和生活常识谚语等类型。笔者根据谚语体现的内容,参照武占坤和马国凡《谚语》的语义性质和作用,将对外汉语教材中的谚语分为规诫谚语、事理谚语、常识谚语和讽诵谚语四类。语言是文化的活化石,是文化的核心。文化是指导人们的行为准则,研究和认识民俗文化就是对谚语这套符号体系进行描述和解释,深层挖掘语言内容所反映的价值观。谚语是民俗文化的载体,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内涵。

(一)“庄稼一枝花,全靠粪当家”的重本抑末精神

中国数千年来一直是一个农业大国,“玩龙玩虎,不如玩土”,重本抑末的农耕思想根深蒂固。在一个历来以农业经济为主的社会里,老百姓的衣食住行无不来自农业。在几千年的农业生产中,人们积累很多农耕知识以及农业生产经验。土地是老百姓生存的基础,“百业农为本,万物粮为先”是中华民族执著的农耕信仰、农耕观念的深刻反映。例如:“积钱不如积谷。”“作田有巧,肥多水饱。”“瑞雪兆丰年。”这些谚语是人们从事农耕经验的总结。既包含了农业生产的常识,也蕴含着浓厚的农耕文化精神。

(二)“心平气和”、“酒香不怕巷子深”的贵和尚中的儒家文化精神

“和”是和谐,“中”是中庸。贵和谐、尚中庸是儒家文化的基本精神。孔子主张“和为贵”。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对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社会心理也产生深刻影响。“和衷共济”、“家和万事兴”、“和气生财”所包含的文化内涵已成为我们中华民族为人处世的原则和方式之一。儒家文化把中庸作为重要的价值取向,受这种观念的影响,人们把和谐中庸作为最高准则来处理人际关系。例如:“君子之交淡如水”、“胳膊拧不过大腿”、“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井水不犯河水”等谚语反映了人们惧怕危险、不想争先、随波逐流的心态,这应是儒家“中庸”观念的负面影响。但总的说来,儒家文化思想的谚语,在提高人的精神境界和稳定社会方面也有积极的主导作用。

(三)“吃一堑,长一智”、“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对国人精神的塑造

讽诵谚语和规诫谚语中存在着大量的教化和塑造人格精神的文化内涵。例如:“功夫不负有心人”、“众人拾柴火焰高”、“可怜天下父母心”等谚语蕴含了群体意识的重要性和国人精神的塑造。群体意识告诫人们团结就是力量。这从侧面体现远古时候人们生存环境的恶劣、生产力水平的窘迫和人们战胜自然灾害的途径。“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 都是在不断强调人们的群体意识和归属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从伦理方面有极高的教诲作用。

第9篇:与天气有关的谚语范文

【清明节农谚】

出自清人范寅《越谚》卷上。很好理解,是说螺蛳是随着季节而长大的,到了清明是最肥的时候。并不是说真的与鹅一般大,只是个比喻而已。要做一下说明的是,这里的“螺”,不是田螺,是螺蛳。

清明有雾,夏秋有雨(苏、鄂)

清明雾浓,一日天晴(豫)

清明起尘,黄土埋人(晋、内蒙古)

清明响雷头个梅(浙)

清明冷,好年景(辽、冀)

清明暖,寒露寒(湘)

清明节气的风对未来天气及年成好坏也有一定预示,农民极为关心,因此,在民间流传不少有关这方面的谚语。比如:

清明南风,夏水较多;清明北风,夏水较少(闽)

清明一吹西北风,当年天旱黄风多(宁)

清明北风十天寒,春霜结束在眼前(冀)

清明刮动土,要刮四十五(苏)

清明晒得杨柳枯,十只粪缸九只浮。

1、清明无雨少黄梅。

这条谚语,在梁章钜的《农候杂占》里给改动了一个字,“少”换成了“旱”。是说如果清明的前一天寒食的时候下雨的话,那么“必多梅雨”,这是农民们熟悉的一个气象谚语。

2、清明谷雨,寒死老鼠;小满立夏,寒死老郎爸。

出自梁章钜的《农候杂占》,他注为“闽谚”,由这条谚语可以看到,在农历四月份之前大都是很寒冷的,所谓“春寒”,此之谓也。

3、清明嫁九娘,一去不还乡。

精选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