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荷塘月色教案范文

荷塘月色教案精选(九篇)

荷塘月色教案

第1篇:荷塘月色教案范文

“凤头、猪肚、豹尾”是我国古代文学评论家对文学创作的要求。即开头要像凤头一样鲜艳、美丽,从而吸引读者读下去;中间要像猪肚一样厚实、丰富,让读者读了能够有收获;结尾则要像豹尾一样强劲有力,能够给读者留下回味的余地。这要求,至今仍是作家努力的方向,也是教师对学生作文的希望。笔者想,阅读课堂教学何尝不是如此呢?因此,笔者在进行愉快教学的教改实验中,尝试用这样一种思路进行某些课文的教学设计,收到了较好的效果。现以《荷塘月色》为例进行说明,请高中语文教学同仁批评指正。

一、凤头

上课伊始,笔者登上讲台后一言不发,首先在黑板上信笔画了一个粗线条的圆,并把粉笔横捏,在圆的中间“施以淡粉”。然后问同学们:“这是什么?”因为课前曾布置预习,学生知道要上这一课。这时大部分同学都会认为是月亮。笔者在否定了他们的种种猜测之后,告诉他们:“这是《荷塘月色》一文的‘写意画’。”要求他们在这一课中注意思索笔者为什么这样说,并且允许他们随时把感悟的答案告诉笔者。此举旨在激趣。

接着笔者就给他们范读课文,同时配以低微的莫扎特G大调第三小提琴协奏曲第2乐章(此乐章表现的是莫扎特的一段与朱自清有些相似的感情经历,同时也提示学生这就是“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如找不到可用小提琴协奏曲《粱山伯与祝英台》代替)的录音。读前让学生注意思索这篇文章的基本风格是什么,哪些语句是直接表现作者的感情的。

二、猪肚

读后,在同学们讨论、交流的基础上,笔者以课文第l、2部分为例略加指导:课文是通过创造出一种孤寂的氛围(第一部分),流露作者那淡淡的哀愁;通过表现荷塘四周的情景(第2部分),烘托作者淡淡的喜悦。“淡淡”两个字体现了全文的基本风格。“淡淡”的哀愁(“颇不宁静”)和“淡淡”的喜悦(独自欣赏荷塘月色)交织在一起,似烟似雾,笼罩在下面所描绘的“荷塘月色”图上。

在重点分析第三部分“荷塘月色”之前,笔者又见缝插针,结合说明为什么作者“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以致引起“淡淡”的哀愁,向学生讲述本文的时代背景以及作者矛盾的心理、抑郁的情绪;以“作者欣赏到了怎样的一幅图景,以致引起了他‘淡淡’的喜悦,他又是怎样把它描写出来的”的提问,很自然、顺畅地过渡到对文章重点部分(4~6段)的揣摩和分析。

笔者在让学生集体朗读4~6段之后,让他们思索,并在讨论的基础上让他们明确下面一些内容:在描写月下荷塘和荷塘四周时,作者描写的景物、顺序、方法和特点;写荷塘上的月色时的侧面描写;叠字的运用,用词的精当、富于表现力等。要求他们能举一反三(如从“月下荷塘”类推“荷塘四周”),并要求他们课后注意根据描写的顺序背诵4~6节课文。还通过荷花图谱投影让学生分析哪些是“袅娜地开着的”,哪些是“羞涩地打着朵儿的”等等,将教学过程形象化。

笔者在组织学生讨论“作者的感情在作品中有没有发展变化?它与作品的景物描写是怎样交织、融会在一起的?”及“文章的整体结构是怎样的?”这样一些问题时,设计了如下练习,锻炼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请画出作者的游踪点。

2.请说出作者与每个游踪点相对应的思想感情。

学生大多数都能正确完成,笔者又在他们分析的基础上作进一步的点拨。

1.即景抒怀,情景交融。“一切景语皆情语。”荷塘月色是美的,令人陶醉的,但作者是用大自然的美来反衬社会的丑。所以,荷塘月色中的所有美景,都笼罩着作者的淡淡的哀愁和淡淡的喜悦。

2.文章的行文线索有明线(游踪变换)、暗线(情感变化)两条。无论是明线还是暗线,都是圆形的。从明线看,作者走出家门——小煤屑路——荷塘(欣赏荷塘月色)——原路回家。从暗线看,作者情感不平静——寻求平静——得到平静(欣赏荷塘月色)——又不平静。明线、暗线巧妙、有机地交织在一起,恰到好处地展现了作者的一段心理历程。这种行文结构也巧妙地告诉读者:作为一个有良知的人,想超脱那个社会现实是不可能的。(这也使我们不由自主地想起了契诃夫的《装在套子里的人》,当然,它们的主旨是相反的)作者在荷塘周围、明月之下能够偷得“片刻的宁静”、“淡淡的喜悦”已是难能可贵的了。

三、豹尾

讲到这里,学生已极有可能自己悟出笔者一上课时画的那个涂淡粉圆圈的意味了。如果有学生在课上抢答出来,教师可用事先准备好的小奖品予以鼓励。笔者给学生的奖品是一幅油画——《蒙娜丽莎》。

如果没有学生能回答,教师则可先启发、引导,最后抖开这个包袱,释开这个谜:“结构是圆的,色调(风格)是淡的,这,就是《荷塘月色》。”

第2篇:荷塘月色教案范文

■ 老师:采取戏说或者其他“大话”等形式,不仅不能传承文化,相反是糟蹋文化精华。

■ 作者:什么是严肃什么是娱乐,孩子们心里也有个秤,还能帮助孩子们扩散思维,有开创性。

■ 专家:如果各个学生都只会说“大便一流”,那我们小孩子就毁了,这样的教育也会变成历史罪过。

■ 教育部:坚决反对以“Q版教材”取代传统语文教材。

编者按:司马光搬起大石头砸缸,救出的却是青蛙王子、流氓兔、西瓜太郎;今晚在院子里坐着数蚊子,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孔乙己因偷了何家的光盘而被痛打;鲁迅笔下的少年闰土摇身一变成了古惑仔;月色下的荷塘里应该有MM在洗澡吧……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Q版语文》于2004年下半年出版发行,将三十余篇耳熟能详的语文经典课文彻底打造成无厘头爆笑故事,并称为“全国重点幼稚院小班优秀教材,全国神经康复医院推荐读物。”

一本完全颠覆传统语文教学逻辑,颠覆经典的另类读本居然有人叫好,居然热销,并以优秀教材的名义推荐,让人不得不怀疑我们的神经是不是哪儿出了点问题。1月5日,云南省新闻出版局向云南人民出版社下达了暂停发行《Q版语文》的通知,之后出版社联系全国各地的客户停止销售此书,剩余的图书全部召回。幸好,这样的闹剧终于被终止。或许,这种评判让人不以为然,本刊特将两者对照刊登,让读者自己判断。

荷塘月色(节选)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今晚在院子里坐着乘凉,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月亮渐渐地升高了,墙外马路上孩子们的欢笑,已经听不见了;妻在屋里拍着闰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采莲是江南的旧俗,似乎很早就有,而六朝时为盛;从诗歌里可以约略知道。采莲的是少年的女子,她们是荡着小船,唱着艳歌去的。采莲人不用说很多,还有看采莲的人。那是一个热闹的季节,也是一个风流的季节。梁元帝《采莲赋》里说得好:

于是妖童媛女,荡舟心许;^首徐回,兼传羽杯;峤移而藻挂,船欲动而萍开。尔其纤腰束素,迁延顾步;夏始春余,叶嫩花初,恐沾裳而浅笑,畏倾船而敛裾。

可见当时嬉游的光景了。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

于是又记起《西洲曲》里的句子: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今晚若有采莲人,这儿的莲花也算得“过人头”了;只不见一些流水的影子,是不行的。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这样想着,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已睡熟好久了。(作者:朱自清)

《Q版语文》之荷塘月色(节选)

每个月都有那么几天,感觉颇不宁静。今晚在院子里坐着数蚊子,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荷塘里应该有MM在洗澡吧。月亮像“非典”病人的体温似的,不知什么时候已经升高了,墙外马路上收破烂的叫喊声,已经听不见了;老婆在屋里拍着孩子,跑着调地哼着“两只老虎”。好难听啊,我终于忍不住悄悄地披了衣服,带上门出去了。

第3篇:荷塘月色教案范文

关键词:中学语文阅读教学;审美教育;《荷塘月色》

一、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与审美教育的关系

随着语文课程标准的不断修订,素质教育的逐步深入,语文课程的人文性越来越受到重视。但是一直以来的语文教育使“工具性”这一学科性质观在人们心中根深蒂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呈现出教学目标单一化,教学方法模式化,教学评价功利化等特点,教学最终的取向是迎合考试,培养方式往往是满堂灌,这样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是绝对主导,学生是被动接受,即使学生点燃思维发散的火种也会被“标准答案”这天河之水扑灭。然而语文是一门需要发现美,感受美,获得美,创造美的学科,当前的语文教育已经满足不了学生们对于美育的诉求,尤其是在阅读教学中的审美教育的缺失让语文教育无法承担起它被赋予的教育使命,使学生只能凭借基础知识一条腿走路,成为没有健全审美能力的“瘸子”。因此,如何在阅读教学中提升学生的审美兴趣,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成为当前语文教学中亟需解决的问题。

审美教育,顾名思义,就是运用艺术美,自然美,社会生活美培养受教育者正确的审美观点和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而中学语文审美教育就是教师有意识,有计划的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观念,并在学习实践、生活实践和艺术实践中感知、理解、鉴赏、创造美的能力的一种教育活动。这些概念的界定与中学语文课程标准中对阅读的课程目标及阅读课的教学建议与评价的相关阐述不谋而合。阅读教学,作为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积累语文知识,提升语文素养,培养语文能力的必要途径,更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培养学生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的主要方式。基于此,审美教育与语文阅读教学有着血脉相承,难解难分的关系,而如今中学语文阅读教学在应试考核、教材失真、教师人文素养偏低、家庭教育匮乏等种种不利因素的影响下在审美教育方面仍旧缺失。

二、《荷塘月色》教学中的审美缺失

以对《荷塘月色》的文本解读为例。一谈到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我们就只有一种思路就是认为这篇文章的内涵是为了表现四?一二之后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苦闷彷徨,以及对白色恐怖笼罩下的现实的不满,这种说法从价值观念来说,是单一的,只关注了社会功利的价值范畴,忽视了朱自清作为一个人首先具备的人性特质。在作为中学语文主阵地的阅读教学中,要培养审美首先应该从多元化的角度去解读文本,然而,在九十年代以前,对《荷塘月色》的解读,大都是把朱自清的不宁静归结为当时的政治现实,九十年代后也并没多大改变,只是在分析的时候引用了《哪里去》《一封信》以及朱自清夫人的回忆加以佐证。这种从社会的角度去分析人的单一化解读方式让我们在欣赏这篇美文的时候生硬的把文章内容和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政治苦闷联系在一起,而不考虑个人的现实情感因素,片面的反应、构建一个人的情感世界和社会生活,单一的看待一个人的社会角色。为什么朱自清的苦闷,“另一个世界”、“超出了平常的自己”都是要围绕着政治角色展开呢?这种苦闷,为什么不能是作为儿子、作为父亲、作为丈夫、甚至是其他种种的角色所带来的呢?我们应该明确作者首先是一个人,其次才被社会生活赋予或者主动承担了各种角色。我认为,对这篇文章的分析,孙绍振教授的分析可以为我们拓开闭塞的思维空间,让我们一窥新意,他认为“《荷塘月色》写的是他离开家、妻子、孩子之后一个短暂的时间之后的心情”。人的心情是不断变化的,在不同的时间、地点和条件下,是变化万千的。而文章的要害是这个时间段的心情,在特定空间的特殊表现,而不是他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条件下都比较稳定的个性。在《荷塘月色》中作者明明说了有两个自我,一个是平常的自己,一个是超出了平常的自己。而文章写的恰恰是超出了平常的自己。不管是八十年代的教参,还是钱理群先生的分析,都局限于平常的自己,而文章的生命恰恰在于超出了平常的自己”。然而在实际阅读课堂教学中,教师不知从何下手,课堂教学言之无物,空洞生硬,对文章的分析仅从社会苦闷入手,并把这种论断灌输给学生,而不是引导学生分析情感产生的多种可能,培养学生自主分析文本,发现美,欣赏美,多元化的解读作品的能力,试问这样失真的教学如何能给予学生美的感悟?不去还原作品的本来面目,只靠教师单一、武断的结论式教学如何能让学生领悟文章的真谛从而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由小见大,从对《荷塘月色》教学的普遍惯性现象中,我们可以看出当代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就是如此,虽然我们的新课标一再强调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要引导学生去接触活生生的文本从而提高学生的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但是在对学生进行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如何达到培养审美能力这一目标,在实际课堂教学中教师还没有实施切实有效的办法,很多教师面对这样的教学培养目标和实际的课堂教学感觉无从入手或者无能为力。

三、“综合-分析-综合”的应对方法

这样的教学现状给我们的启发就是让我们面对这篇文章进行教学的时候,首先应从人性的角度入手,给学生展示出种种由人的本身出发的可能的行文背景,让学生多角度去解读,发散学生的思维,开拓学生的视野,同时增强学生对社会的了解,对人性的感悟,对现实的承担与接纳,让学生在求真的过程中感悟善,发现美。其次,要对文本进行微观的解读,从感悟美的角度去分析文本。教师在授课之前要反复钻研课文,对于文章的解读不能再局限于局部的肢解式分析,只对所谓的“好词好句”或是所谓的中心、重点进行深度挖掘,我们可以采用“综合―分析―综合”的方法来对课文进行更全面细致的解读。

首先,我们可以抓住学生初次阅读的情感体验和新鲜感,根据课堂教学实际设问引导学生阐述阅读顿悟和妙悟。如在《荷塘月色》的教学中,我们可以先让学生通读全文,让他们通过直觉体悟来感知文章的美。形成宏观上的美的情感体验。为学生在脑海中勾勒出一幅宁静月夜下的荷塘的画面。接下来教师可以对作品中和现实的不统一的方面入手去分析矛盾,在进行局部分析的同时联系整体,回归全局,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如《荷塘月色》中作者笔下有另一番样子的荷塘就是矛盾之一,再如作者对平常的自己和“超出了平常的自己”的阐述也是应该细致分析的矛盾。当教师的自身分析灵感枯竭或者山穷水尽的时候,可以从古今丰富的理论以及其他相关文献中汲取新知来丰富、充实自己的解读,然后进行资料的筛选和整合来完善对课文的教学。把对知识讲解和文本的分析再次提升到整体的高度,把它们综合起来。例如,我们在对《荷塘月色》进行多元化分析的时候可以引入朱自清其他的相关文学作品进行简要的介绍和关联性的分析来充实文章的背景,深入文章的内在,把握作者的思想内涵。这样不仅给学生梳理了文章的脉络还从审美情感上给学生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和整合,让学生不盲目的停留在初感的美好或是细节的深掘之上,这对学生的审美能力的提升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

从这三个方面去构建对课文的教学,帮助学生勾勒文章的所呈现出的充满美感的画面,在宏观上把握全篇,在微观中具体分析从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再从整体整合提升,开启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才能真正领悟文章所传达的思想内涵,感受文章中流淌的美感和作者产生情感的共鸣,也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利用阅读教学去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填补审美教育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缺失,从而实现把学生培养成全面的、能够“两条腿”走路的血肉丰满的人的目标,才能真正朝素质教育切实有效的迈进。(作者单位:吉林师范大学文学院)

参考文献

[1]孙绍振.《名作细读》[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年.

[2]孙汝君.荷塘月色的审美意境[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第4期.

[3]冉艳华.美育与散文教学――以《荷塘月色》为例[J].《商业文化(上半月)》,2011年第5期.

第4篇:荷塘月色教案范文

一、利用数码触摸屏创设教学情境

动听的声音、精彩的画面以及动态的场景都能促进学生对未知事物的认知能力,让学生对认知这个过程产生强烈的反应。数码触摸屏独特的资源库以及隐藏和拉幕功能更利于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创设各种精彩的情境,这不仅能激发学生自主参与的兴趣,也能让学生更好地保持散发性思维。如在《荷塘月色》的教学过程中,笔者首先利用数码触摸屏的拉幕功能将荷塘的图片展现在学生面前;接着利用翻版功能让学生回顾已学的知识并列举描写荷花的语句;最后将月下荷塘的精彩画面向学生展示出来,学生很快就被精彩灵动的画面所吸引,这时笔者再进行过渡:“大家都知道夏日的荷塘充满魅力,但是你们知道月下的荷塘有多美吗?”通过引导学生随着精彩的动画、带着问题去阅读文本,使他们自然而然地领略到月下荷塘的美。

二、利用数码触摸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只有学生充满了学习兴趣,语文课堂才能变成有生命力、有活力的课堂。传统的多媒体课件只起到重复演示的作用。这就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极性不高,很难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之中。学生没有了自主参与的兴趣,课堂教学自然难以取得好效果。而数码触摸屏就可以避免多媒体课件的这一缺陷。如在《荷塘月色》的教学过程中,笔者利用数码触摸屏的手写功能来完成教学生字词的环节。笔者让学生直接在数码触摸屏上进行练习,当学生出现错误时,教师和其他学生能及时纠正错误。这样一来,学生能够自主地完成生字积累的过程,这就避免了多媒体课件带来的机械记忆的问题。同时,数码触摸屏的聚光、放大等功能可以直接应用于强调重点字词等方面,这是其优于黑板和多媒体课件的功能。在生字积累环节,学生不仅没有感到乏味,而且取得了显著的记忆效果。

三、利用数码触摸屏促成高效课堂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只是组织者和引导者,然而许多教师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为此,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必须把精力和智慧倾注在学生的“学”上,让课堂教学升华,到达最高最美的境界。很多教师在现代文教学过程中经常使用多媒体课件,这些课件针对的问题是教师在备课时设想的问题,而不能反映实际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经常会出现课件展示的内容与学生所想所说不尽相符,教师又不能及时地作出修改的情况。而应用数码触摸屏教学就可以弥补传统PPT教学的缺陷。教师可以先根据预先设计好的教学活动精心准备教学资源(如动画 、课件等),并将其保存到资源库中;在教学时,教师灵活调用每一项资源,操作时也十分简便,只需拖动点击就可以,这样就避免了教师的备课内容无法应对突发性问题的弊端。如在教学《荷塘月色》这一课时,笔者没有让学生对每一句话进行鉴赏分析,而是让学生自由地在数码触摸屏上对感兴趣的句子进行批注。这样,单调的鉴赏就成了即时鉴赏分析,不仅实现了师生互动,也让课堂教学在真正意义上变成动态课堂。

1.数码触摸屏有利于学生归纳总结

学生批注的过程就是归纳总结的过程,教师不仅要对学生的批注进行比较分析也要注意及时地保存回放。多媒体课件在这方面有很多不足之处,而数码触摸屏能避免这一弊端。教师若能将其回放功能穿插于语文课堂教学之中,就可以重现授课与学习的过程,让学生在重温过程中掌握课文的思维脉络,这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总结提炼,并能让学生从根本上找到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如在教学《荷塘月色》时,笔者让学生先进行批注,然后及时对批注进行回放回顾,并让学生也参与到对比分析之中,这不仅实现了学生对知识点的总结归纳,也让学生对批注有了更直观的了解。

2.数码触摸屏能有效促进教学反思

第5篇:荷塘月色教案范文

关键词:多媒体 语文教学 奇异果

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快速发展,语文教学已经打破了有限空间和书本的桎梏,以其宽阔的视域,丰富的资源、美妙的音乐与画面,让学生走进了一个奇妙的世界,激发着他们的学习兴趣,迅速进入课文所创设的情境之中,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多媒体,不愧是语文教学中的“奇异果”。

一、利用多媒体突破教学重点

荀子指出:“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可知,闻见是教学的基础。借助多媒体教学能有效地化抽象为具体,把难以理解的内容或者对理解课文起重要作用的内容,用计算机展现出来,通过直观形象、生动的感官刺激,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潜能,在有限的时间里,全方位感知更多的信息,激活学习的内因,突破教学重点。例如,教学《林黛玉进贾府》一课,我们可以收集大量的影视资料并加以运用。在学生观看视频的过程中,不但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还可以引导学生将视频短片与课文进行比较,提出这样的问题:第一、影片展现的故事情节是否与小说相吻合?有什么不同的地方?第二、就某一具体情节,谈一谈影视艺术与文学艺术哪一种的表现效果更好?学生通过比较,对小说的特点便有了更准确的把握,而且对影视与文学两种艺术形式也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

二、利用多媒体解析古代诗词

现行的中职语文教材中,古代诗词占有一定的比重。这些诗词语言精炼,意境优美,寓意深邃。但由于中职学生知识面狭窄,生活阅历浅,表象储备贫乏,对诗词中所描绘的社会时代、人物思想、风土人情感到疏远。古诗词教学采用电化教学,不仅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发展学生的想象能力,促进学生对古诗的学习理解,还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如,在讲授《琵琶行》之前,先播放琵琶独奏曲,用多媒体推出蓝天、明月、江水、孤船、秋风萧瑟、枫叶凋落的画面。哀伤的音乐,凄冷的画面一下子就将学生引入沉闷而凄冷的氛围中,为理解课文奠定了一个情感基调。诗中描写音乐的诗句令人拍案叫绝,为了让学生真正体会出诗句描写的音乐中激越高亢、欢快娴雅、珠圆玉润的表演技法,可播放古典琵琶曲《高山流水》中的高潮片段。悠扬柔美的音乐充满整个教室,同学们在欣赏中慢慢进入角色,陶醉在美妙的情境氛围中。通过此环节的教学,学生不仅理解了语言文字的表层意思,而且使他们体会到语言文字的深层含义及感彩。

三、利用多媒体激发写作兴趣

学生怕作文,写作文时常是敲额头、皱眉头、咬笔头,好半天也开不了头,即使写了也是三言两语,且病句错字连篇。在教学中,我们选用视听媒体创设情景,来强化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有了兴趣,产生了写作欲望,才能用心作文。如以“关注生活”为话题写材料作文,我提醒学生不能停留在我如何“关注生活”这一层面,材料已经说明了生活给有心人带来的财富,即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但需要有一颗真诚的心去体会才感受得到,即要求描摹出留在我们记忆深处的一些感人的东西。此时,我利用多媒体播放采集的生活中的小片段,其中包括近几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中的一些感人的生活画面,调动了学生的视觉、听觉、触觉等各种感官齐上阵,让他们始终处于兴奋状态,不断将间接经验内化为直接经验和表象,从而丰富了写作素材,使“巧妇”做“有米之炊”。

四、运用多媒体培养认知能力

学生的观察力、记忆力和想象力属于基本认知能力,在语文课中,恰当地采用电教媒体,启发学生由眼前的景象,联系生活想象可能发生的变化,从而可以加深学生对眼前事物的认识,丰富观察的感受。如讲授《荷塘月色》时,为了让学生感受到课文里超然的意境之美,可以给学生放《荷塘月色》的电视散文录像及孙道临朗诵的《荷塘月色》的录音带,随着“月色下的荷塘”,“荷塘上的月色”,“荷塘四周”等一幅幅画面直观、形象逼真的展现,学生如身临其境,不用老师多讲,学生就能深刻感受到什么是索淡朦胧,什么是和谐宁静。不但给学生美的享受,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促进了多方面素质的提高。再加上渗透力极强的朗诵与视频结合,学生很容易就能理解作者寄寓景中的淡淡的哀愁和苦闷彷徨的情绪,以及希望在一个幽静的环境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而又无法解脱的矛盾心情。

第6篇:荷塘月色教案范文

一、高中语文学科中语文思维能力的基本特点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需要正确认识其实际特点。首先,语文思维的培养具有广泛性。因为人的思维空间有无限性这一特点,所以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其思维是多样化的。而语文学科会涉及到许多方面的领域,比如学校、社会、家庭、思想道德等等。因此,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引导作用非常重要,能够帮助学生做好自身的正确定位,朝着正确的学习目标前进。其次,语文思维的培养具有渗透性。语文知识可以渗透到人的大脑,促使其想象和思考。而优秀文章的内容则是一种思维活性的催化剂,教师应该借助这一特点来引导学生展开文学的想象与创造,在体会语文魅力的同时,感悟语文知识的美,利于增强其创造性思维能力。最后,语文思维的培养具有交流性。交流方式既包括语言交流,也包括文字交流,利于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不断地探索与发现新知识[1]。而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可引导学生去开拓思维空间,创造性地挖掘更深层次的语文知识内涵,提高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同时,也利于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

二、高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语文思维的策略

(一)通过情境教学模式培养语文思维

语文思维具有广泛性与无限性,所以语文答案并不唯一,也没有标准答案,但是却可以在各种思维碰撞下寻找出当前最优的答案。这就需要教师为学生提供足够的思考空间,鼓励其积极思考,采用创新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积极参与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自身的思维活跃度,最终可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因此,教师可以选择使用情境教学模式来达到这一教学目的,让学生在自主思考与学习的过程中探索出问题的创造性答案。比如在《荷塘月色》这一课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来创设情境,播放荷塘月色相关影片或音乐,让学生身临其境地去感受月色之下荷塘夜景的气氛与环境,从而去感悟该文的内涵。教师可以适时提问学生:“在这一荷塘月色中,哪个地方给你最大的吸引力?”而这一问题体现出开放性的特点,与语文思维的广泛性和无限性相符合,既可以让学生带着疑问走进情境之中,去理解课文内容,又可以让学生去思考和探索个性化答案,利于培养其语文思维。

(二)“横向比较+纵向挖掘”培养更深刻的语文思维

要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还需要注重思维的深刻性,要求学生能够对某个事物或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挖掘其本质,进入到深层次的思维空间里,探索出个性化和深刻性的答案。尤其是高中学生即将迈入大学阶段,其思维的深刻性不能仅仅停留在思维浅表层,而需要深入到更深层中去,为未来的学习,甚至是工作都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去深入探究课文中深藏的内涵[2]。比如在《道士塔》这一课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在课前准备好《大敦煌》和《守护敦煌》的视频短片,在课堂上让学生观看,引导学生对其进行横向比较,并且对其进行纵向挖掘。在这个基础上,再回到课文之中,去深入挖掘该文的内涵:王道士的无知和外国人的贪婪导致敦煌文物流至国外,而这只是表层原因,根本原因却是当时清政府的腐败无能。通过深层次的阅读和思考,学生可以深入体会作者那种不甘和愤恨的心情,甚至可以体会敦煌研究院专家的屈辱和深恨,或许还可以融入到作者的角色中去感受自己对王道士的愤怒。在这个过程中,加深了学生语文思维的深刻性,利于提高其语文思维能力。

(三)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

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因为在合作学习小组中,学生个人的学习能力及其研讨精神会更加受到关注,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语文思维能力[3]。比如在《装在套子里的人》课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小组合作方式进行教学,引导学生自主分组后,提出可以激起学生思维浪花的有效教学任务。比如:如何看待别里科夫恐惧变革却又为沙皇专制助纣为虐的行为?如何看待别里科夫戏剧性之死?你们认为柯瓦连科是怎么样的一个人?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生都会从自身的独特性思维出发,提出不同的见解,或者提出不同的解题思路,并在小组讨论与交流的过程中进行汇总,利于锻炼自身的独立思维能力,也可以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第7篇:荷塘月色教案范文

关键词:多媒体;中职语文;课堂应用

在信息化飞速发展的今天,传统的教学模式在教学中越来越多地显现出不足。多媒体技术为解决这一难题提供了有效的方式。多媒体技术以其声行并茂、动静结合的变化方式,对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效率、扩展课堂容量等方面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本文结合教学实践,谈谈多媒体技术在中职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优势。

一、生动活泼的展现方式,刺激学生感官,活跃课堂气氛

传统的课堂教学,多以教师讲解为主,学生只是单纯的知识接受者,师生之间的关系是单纯的教与学的关系。如果将多媒体技术恰当地引入到课堂中,通过多媒体技术给予学生多感官的刺激,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兴趣,达到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

例如,在教学《荷塘月色》一文时,先通过播放优美的荷塘月色的视频,让学生感受荷塘月色的美景,揣摩作者的用词手法,再通过播放课文朗读,让学生体会作者的心境。最后可以播放凤凰传奇的《荷塘月色》选段,让学生分析这首歌曲与课文所描写的手法的异同。通过这样的教学,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对完成教学目标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直观形象的展现方式,促进学生理解,提高课堂效率

多媒体技术可以为我们展示直观形象的事物,可以将无法拿到课堂的实物通过视频或者图片的形式展现出来,让学生得到更加直观的认识,而不是从教师的描述中得到的各种各样的想象。在语文课堂中,恰当使用多媒体技术,对于提高学生认识,促进学生理解,进而提高课堂效率是很有帮助的。

例如,在教学《海洋与生物》《神奇的极光》等课时,教师可以制作或者采集相应的视频、图片等信息,将其汇总、整理,通过多媒体手段展示出来,让学生在领略到大自然美景的同时,对课文内容也有更加深刻的理解。又如,在教学《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时,通过播放电视剧选集,让学生对故事有详细的了解;在教学《林黛玉进贾府》时,可以将央视的《红楼梦》连续剧中的相关剧集播放,促进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在使用上述教学方法时,加以教师的讲解,引导学生在观看视频的同时,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在观看视频的同时,找到问题的答案。

三、合理运用多媒体,加大教学容量,扩宽学生知识面

在教学中使用多媒体技术,可以让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获得更多的知识和信息,拓展学生的见闻,扩展学生的知识面。通过多媒体技术,教师可以把课程资源更加直接迅速地展现给学生,节省了教师讲授、板书等方面的时间,让教师可以更多地传授知识。使用多媒体技术,能有效地增加课堂容量,提高教学效率。

如,教学《海洋与生物》一课时,通过多媒体技术,教师可以更多地为学生展示海洋生物,还可以为学生展示海洋生物研究的历史,展示海洋的起源、生物的产生与发展等方面的信息,增加学生对海洋和海洋生物的认识。又如,教学《神奇的极光》一课时,通过多媒体技术,可以在了解极光美的基础上,了解极光产生的原因、极光对人们生活的影响等。通过这样的教学,让学生的知识面得到了扩展,素质得到了提高。

总之,在中职语文教学中,恰当合理地使用多媒体技术,能有效地活跃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效率,扩展课堂容量。多媒体教学以其崭新的观念、生动的形式、事半功倍的效果,为我们展示了美好的前景,它必将在课堂教学改革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第8篇:荷塘月色教案范文

1.深解文意,切忌孤立作答。

由于简答题一般出现在高考的主观试题阅读部分,因此在完成这类题的时候,切忌孤。立静止地回答。要总览全篇,根据命题要求精读有关部分,认真钻研,再做答案。

如高中第一册《荷塘月色》“月光如流水一般----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一段,描写的是___;原文流露了作者和感情;就本段而言,则只有之情。为了准确作答,就必须在阅读全文的基础上,再精读此段,便可概括出本段描写的是“荷塘上的月色”;(荷塘月色)原文流露了作者“淡淡的哀愁以及难得偷来片刻逍遥的淡淡的喜悦”;就本段而言,则只表现了作者的“淡淡的喜悦”。

2.充分利用试题的全部给定信息。

上挂下联是阅读实际中最常用的方法,只靠推想和猜测有些题是难以确定答案的。要认真阅读,看清楚已知的是什么,未知的是什么,求解的是什么,隐藏有什么,暗示着什么,答题形式和要求是什么。

如1991年现代文阅读第34题:作者为什么说“特殊的日子”?我们在答题时应首先注意到副标题“记1928年的一次俄国旅行”牐瑺我们可再借鉴文后小注:“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这样我们把二者联系在一起,就会得出“1928-1828=100”。由此“这特殊的日子”便是托尔斯泰诞生一百周年。

现代文的阅读测试点在原文里,跟上下文有着密切的关系,答案也往往就隐藏在字里行间,因此一定要充分利用给定信息。

3.概括转述。辨析和筛选文中重要的信息和材料、对内容的归纳与概括能力。如1995年现代文阅读24——28题是阅读吕叔湘的《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序)(节录),其中第25题是阅读第二自然段。附阅读内容的第二自然段:语言文字本来只是一种工具,日常生活中少不了它,学习以及交流各科知识也少不了它。

这样一个简单的事实,为什么很多教语文的人和学语文的人会认识不清呢?是因为有传统的作法作梗。“学校里的一些科目,都是旧式教育所没有的,唯有国文一科,所做的工作包括阅读和写作两项,正是旧式教育的全部。一般人就以为国文教学只需继承从前的传统好了,无须乎另起炉灶。这种认识极不正确,旧式教育是守着古典主义的:读古人的书籍,意在把书中内容装进头脑里去,不问它对于现实生活适合不适合,有用处没有用处;学古人的文章,意在把那一套程式和腔调模仿到家,不问它对于抒发心情相配不相配,有效果没有效果。旧式教育又是守着利禄主义的:读书作文的目标在取得功名,起码要能得‘食禀’,飞黄腾达起来做官做府,当然更好;至于发展个人生活上必要的知能,使个人终身受用不尽,同时使社会间接蒙受有利的影响,这一套,旧式教育根本就不管。”

本题要求考生“用自己的话分条简要概括”、“旧式教育的三种弊端”,并且每条不超过8个字。假如我们的考生不全用自己的话去加以概括,而是摘录原文的语句,那么就有可能答成“把内容装进头脑”,“意在模仿程式腔调”、“守着利禄主义”,答题就不全面,自然就不够准确。倘若只是走马观花。没能认真阅读原文,尽管是用自己的话概括,也有可能答得似是而非,含糊不清,从而失分。我们只有真正理解了作者的原意,整体把握文意,具有准确简炼的语言表达能力,才能转化为正确的答案。即:第一种弊端是“死记硬背古书内容”。

第9篇:荷塘月色教案范文

【关键词】现代文阅读教学 策略 中职学校 教学方法

在新课程改革的形势下,为了彰显语文教学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目标,语文阅读教学的任务不外乎两个:一个是要努力提高学生的阅读和写作水平,另一个就是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促进学生个性的养成和人格的健康发展。反思新课改实施以来的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现状,我们必须探寻优化阅读教学新的策略。本文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分析。

一、激活文字,创设形象

语文教材呈现在学生眼前的仅仅是一行行文字。如果不展开想象,不懂得进行再创造,那么出现在头脑中的可能只是词语所代表的抽象概念,而无表象组成的生动画面。这样就不可能进入作者所创设的意境之中,不仅无欣赏乐趣可言,而且难以理解作品的意蕴。现代文阅读教学中,教师的任务之一就是引导学生驰骋想象,透过文字看到图画,透过语言看到生活,置身于作品之中,获得人生感悟和美的享受。例如阅读欣赏朱自清《荷塘月色》第四段:“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的裙。”我请学生根据画中的荷叶和生活中所见,把荷叶与芭蕾结合起来,想象朱自清笔下的荷塘:满眼繁茂的荷叶,荷叶片片相连;因为出水很高,才像亭亭的的裙,像优美典雅的芭蕾舞中的的裙――于是,静静的荷塘幻化为动态的舞台,们穿着绿色的裙子,翩翩起舞,轻盈地旋转。随着想象的驰骋,学生进入到月光笼罩下的荷塘美景中,死的文字变成了活的形象,作品在想象中得到了复活。

二、注重学生的思考提问,激发主体意识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主动探寻就涉及思考、提问,问题是教学活动的归宿,问题又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

首先是对重点词句或者优美语段提问。阅读文章总是从词语到句子,从句子到段落,一边阅读,一边把文章的各个词语、各个句子、各个段落的内容联系起来,整体感知文章的内容。遇到语言优美、辞藻华丽的语段,学生往往首先是惊叹,然后暗自神伤,接下来一步很重要,可能会有少部分学生把它抄下来,经常翻看,进而试着运用到自己的文章中去,这方面主要是就阅读的实用性而言的。就阅读教学而言,如果对部分语句、段落不理解或理解不透,自然影响对文章整体的理解。因此,对重要语句、优美段落的理解或质疑,无疑是阅读的基础。对语句、段落的隐含义的理解,一不能离开特定的语境,二不能忽略写作的背景,切不可断章取义、望文生义。在品读课文重点句段时,尤其要创造良好的教学气氛,精心设计问题情境。

其次是对文章的主旨性内容提问。这种提问直接指向阅读目标和要求,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并且阅读着力点集中在文本的重难点,具有很强的集中性,在阅读中起到了导向作用。在阅读中围绕文章的主旨内容进行质疑提问,正是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到为完成阅读目标而需要深入加工的信息之上,使信息加工更有效。

三、注重教学方法的灵活多样

在教学方式上,教师可通过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进行自主阅读,设身处地地感受体验文学作品中的艺术形象与情感。

1.表演式教学。对于一些故事情节丰富曲折、人物形象鲜明的文章,可以选择让学生自己去理解、把握、表演。如在教话剧《雷雨》的时候,对一个班的要求是发挥学生的想象,让学生自己编剧,自导自演;而另外的一个班则让他们去观看屏幕上的话剧,切实地加深体会。通过不同的方式来比较教学效果,对于教师而言,也是一种丰富。

2.体悟式教学。让学生独自体验、品味、感悟文学作品的意蕴。如在教学沈从文的小说《边城》时,笔者没有首先对这一作品的主题思想进行分析,而是先引导学生阅读小说,然后在预习阅读的基础上让学生理解作品中浓郁的湘西地方风情,再发表对这部作品的感悟和体验。有的学生说,文章很美,其人物形象描写血肉丰满、思想独异,闪耀着人性的光辉;有的学生说,翠翠是美的化身,爷爷是善的化身;还有学生说感受到了湘西的乡土风俗;等等。这种教学方法不仅加深了学生对作品的理解,还能使学生深入到作品的意境中,受到作品情感的熏陶。

3.探究式教学。让学生在课内外阅读中自己寻找答案。教师在课堂上要善于设计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在学生想知道而不知道、口欲言而又无可言时提出问题,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探究意识。如在讲授《荷塘月色》一文时,讲到“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一句时,我说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作者颇不宁静呢?请大家自己去查资料、找原因。第二次上课时,学生都拿出了自己在课后找到的资料,分别对作者不宁静的心绪作了有理有据的分析论证。

四、在鉴赏品味和合作分享中提升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