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肿瘤学论文范文

肿瘤学论文精选(九篇)

肿瘤学论文

第1篇:肿瘤学论文范文

统一的教学大纲是实施肿瘤学教学的前提。因此,根据留学生肿瘤学教学目的和要求,制定规范合理的教学大纲至关重要。大纲的制定不但要立足于基本理论、基础知识,而且也要反映目前肿瘤学领域的发展现状,及时、适当地修订、更新,做到与时俱进。高质量的教材是提高留学生肿瘤学教学质量的基础,专业肿瘤学教材要适应教学大纲要求,应该选择经典英文原版的医学教材,具有语言纯正、图文并茂、既与国际医学教育接轨又符合国内教学实际,适合留学生双语医学教学。

2对授课教师的要求

师资培养是留学生教学的重要和关键环节。我校留学生教学过程采用全英文授课的形式,要求教师必须运用英语正确表达专业术语与常规交流。要求从事留学生临床课程教学的教师不但要有丰富的临床工作和教学经验,更需具备相当高的英语口语表达能力、向学生传道授业、答疑解惑;同时也要求教师有较高的听力水平,便于教师和学生在课堂内外互相交流,这是留学生教学得以顺利实施的前提和保证。此外,还要积极更新授课方式和手段,有效利用幻灯、光学投影、电脑多媒体。此外,与国内学生相比,留学生思维活跃,喜欢课上、课下提问,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改变过去传统的“灌输式”授课模式,尽可能吸收国外先进的教学手段和经验,增加互动式教学,提高临床教学质量;激发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以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在此基础上,要求授课教师,除了有丰富的学术内涵之外,还必须将临床经验与教学大纲的要求科学地加以归纳总结,对授课内容的良好组织才能,丰富而精炼的语言表达能力,优秀的课堂教学气氛控制能力。两者有效地结合,不仅有助于留学生理解抽象深奥的相关理论,而且在相同的时间内增加了教学信息量,提高了教学效率。

3丰富肿瘤学教学内容

3.1强调多学科综合治疗观念早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人们就发现恶性肿瘤是一个全身性的疾病,容易播散、转移,单一治疗可能导致治疗失败,因此肿瘤学家提出了肿瘤综合治疗的观念。肿瘤综合治疗是指根据患者的机体状况、肿瘤的病理类型、侵犯范围和发展趋向,有计划、合理地综合应用现有的治疗手段,以期较大幅度地提高治愈率和改善生活质量。目前,肿瘤治疗的现状是各专科医生过分强调本专科治疗的重要性,忽略了其他治疗手段的合理运用。因此在留学生教学过程中,需要强调学科间的联系与协调,强化肿瘤多学科综合治疗的理念[2]。教学方法可以采用典型病例的讨论来实施启发式教学、案例式教学、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手段,例如乳腺癌,有手术、放疗、化疗、内分泌治疗、靶向治疗等多种治疗手段,教师带领学生全面分析病人机体状况、肿瘤类型、分期、月经情况、激素受体情况及基因表达情况等多方面因素,从繁杂的治疗方法中去伪存真,共同探讨并制定一套最佳的综合治疗方案,让学生对肿瘤的治疗有全面正确的认识。

3.2培养循证医学思维培养留学生循证医学思维是肿瘤学教师临床教学中不可推卸的责任。首先,依据留学生喜欢提问的特点,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即根据患者机体状况、肿瘤类型、病理分期,选择什么样的治疗方案;其次利用留学生英语基本功好的便利条件,指导留学生利用互联网或其它媒体进行全面检索,参阅各种临床试验结果,并行归纳整理;第三步是评价检索结果,应用临床流行病学及循证医学质量评价的标准,从证据的真实性、可靠性、临床价值及其实用性等方面作出具体的评价,找出最为可信的研究结论,一般来说,严格设计和实施的多项大宗前瞻性随即对照临床试验(RCT)的综合分析结果(如meta分析)[3],或有明确结论的大样本RCT,可靠性最高;第四步要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辩证施治,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第五步是进行疗效评价,统计治疗结果,并与循证医学结果对照,进而提出新的问题,再寻找新的证据。通过以上训练使留学生逐渐培养成应用循证分析法指导临床决策的习惯,从而为以后从事肿瘤临床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3.3加强留学生临床实习管理医学生临床实习是医学教育的最后阶段,是培养合格医学人才的重要环节,也是医学生在医学领域由感性认识过渡到理性认识的实践阶段[4]。这一阶段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医学生在以后的工作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加强学生临床肿瘤学实习对于培养他们工作兴趣,锻炼工作能力大有裨益。在留学生进入临床科室后,科室安排临床经验丰富,口语表达能力强的教师进行一对一的实习带教,在与患者交流困难时,带教教师要帮助留学生与患者进行沟通。实习过程中开展系列临床讲座,活跃学术气氛,加强留学生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的训练,严格病例书写,开展病例讨论,最终使留学生掌握常见恶性肿瘤的流行病学、病因学、基本临床表现与诊断方法,熟悉各种常见肿瘤化学治疗、放射治疗、介入治疗、生物治疗及姑息治疗的原则和方法,手术治疗的适应症与禁忌症,并能够正确选用综合治疗方案。

4教学方案的实施

4.1优化考核评估体系对于接受高层次教育的医学留学生来说,其学习、工作具有复杂性、创造性的特点,有些因素很难通过传统的考核方式来体现。因此,考核方式要根据不同的考核内容和考核目的采取不同的方法,以保证评价的客观、全面。既要对留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行综合评价,也不能忽视对基本理论和概念的笔试。根据肿瘤专科的特点,可由肿瘤外科、肿瘤内科和放射治疗科等专业联合组成考核组,通过具体病例,考核留学生对肺癌、胃癌、肝癌、乳腺癌、肠癌、淋巴瘤等主要病种的综合诊治能力,增强肿瘤规范化治疗、综合治疗的意识。通过考核,及时发现教学缺陷并予以纠正,达到提高留学生肿瘤学教学效果的目的。

4.2搭建双语肿瘤网络教学平台随着信息技术向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等方面进一步发展,以及教育理论与教育技术的更加丰富,以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为基础的信息化环境和数字化教学资源已成为教学的新兴方式并逐渐发展成熟,开辟了课外教学空间,创建了师生交流平台,且具有无时空限制、无流量限制、扩充性好、画面形象生动等优点。肿瘤学教学知识体系庞大,往往缺乏系统性、整体性,有限的课堂时间往往不能覆盖所有知识点,网络教学平台的搭建很好的解决了困扰肿瘤学教学的难题。我们拟创建的双语教学版区包括肿瘤学基础理论、肿瘤学实验技术、临床肿瘤学概论、肿瘤学临床实践、病例讨论分析、肿瘤学科研动态、师生交流空间。这样可提高留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改变以讲为主的教学模式,教学立体感增强,前后知识更加融会贯通,师生交流更加方便快捷,教学质量必然得到提升。

第2篇:肿瘤学论文范文

DNA和组蛋白的甲基化修饰

DNA甲基化同众多疾病的发生与发展密切相关,特别是癌症,其发生过程中癌细胞基因组整体的欠甲基化和局部区域的超甲基化是其典型特征。超甲基化体现在抑癌基因的启动子区被异常甲基化,整体的欠甲基化同重复序列(如转座子)以及癌基因的启动子区的甲基化程度减小、基因组遗传不稳定性的增加密切相关。研究特定癌症中超甲基化基因的工作较多,包括乳腺癌、结肠癌、髓细胞性白血病、肝癌和卵巢癌等。随着高通量分析手段如ChIP-on-chip和ChIP-seq最近的发展,现在研究者真正能够在基因组尺度分析基因组-表观组相互作用及其对基因表达的影响。一些用于表观组分析的生物信息学软件也已经开发出来,如EpiGRAPH和Galaxy,两者结合起来可以证实富含SNP的启动子的表观遗传学修饰。当然还有一些较大规模的DNA甲基化相关数据库:如MethDB、MethyCancer、PubMeth和MethCancerDB。

MethDB和MethyCancer还提供了DNA甲基化的可视化工具。DNA甲基化是肿瘤的形成过程中可逆的表观遗传修饰,其过程是由DNA甲基化转移酶(DNMT)来完成的。DNA甲基化转移酶已成为目前DNA去甲基化恢复抑癌基因功能的热点靶分子,通过DN-MT抑制剂,可以使肿瘤中许多超甲基化的基因被重新激活。如DNMT抑制剂5-氮胞苷(5-azacyti-dine),能够参与DNA的合成,通过阻断DNMT在甲基化反应中的中间步骤,导致细胞的DNMT被迅速清除同时造成基因组DNA的去甲基。5-氮胞苷的脱氧核糖类似物,如5-aza-2'-deoxycytidine(decitabine)、Fazarabine、zebularine等也具有DNMT抑制剂的作用。

Xu等分析了启动子甲基化对BRCA1转录的影响,用5-aza-CdR和TSA瞬间处理UACC3199细胞系后,检测到了BRCA1mRNA和BRCA1蛋白的重新表达。而用zebularine处理该细胞系,则不能诱导BRCA1的重新表达。CpG位点的甲基化可降低BRCA1启动子对转录因子的易感性,这是严重甲基化的癌细胞中BRCA1下调机制之一。异染色质蛋白1(HP1)是一种强转录抑制因子,位于浓缩的沉默染色质区。HP1蛋白结合到染色质上一定程度是由特异性识别第9位赖氨酸(K9)被甲基化的H3组蛋白尾端的保守染色质结构域所介导的。这种结合是不稳定的,在有丝分裂过程中,可以被H3的第10位丝氨酸(S10)磷酸化伴随第14位赖氨酸(K14)乙酰化所逆转。这些组蛋白修饰也可根据几种受MAP激酶和NFkappa-B通路调节的诱导型启动子的活性观察到。这些修饰也可通过核受体对转录活性起作用。

组蛋白的乙酰化修饰

因核小体组蛋白乙酰化和去乙酰化影响染色质的结构及形态变化并直接参与基因表达的调节,且该修饰是可逆的,这为研究肿瘤的药物治疗提供了平台。目前与组蛋白异常去乙酰化修饰调节相关的抗肿瘤药物研发集中在HDACs抑制剂上。这类调节组蛋白异常去乙酰化的HDACs抑制剂在体外实验中能选择性的阻滞细胞周期、促进细胞分化、诱导细胞调亡、抑制血管生成等,同时对正常的细胞表现出相对较小的毒副作用,但这种选择性的作用机制目前尚不清楚。目前已经确认的HDACs抑制剂分为两类:天然化合物及其衍生物、从化合物库中筛选得到的药物。

天然化合物及其衍生物包含有:TrichostatinA(TSA)、Depudecin、CHAP31、TrapoxinA、TrapoxinB、Apicidin、Butyrates、Valproicacids、Pyroxamide等,其中Butyrates,Valproicacids属于短链脂肪酸类,Tri-chostatinA、Pyroxamide等属于异羟肟酸类,Depude-cin、Apicidin、TrapoxinA、TrapoxinB等属于环状四肽类。从化合物库中筛选得到的药物主要有SAHA及MS-275,SAHA属于异羟肟酸类,MS-275属于苯甲酰胺类。有研究报道,HDACs抑制剂TSA与DNMT抑制剂decitabine能协同逆转某些高甲基化的肿瘤抑制基因,使其重新表达;DNMT抑制剂能增强HDACs抑制剂所诱导的对肿瘤细胞的促凋亡作用。

染色体重塑

染色质重塑是基因表达调控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染色质重塑主要包括2种类型:一种是依赖ATP的物理修饰,另一种是依赖共价结合反应的化学修饰。依赖ATP的物理修饰主要是利用ATP水解释放的能量,使DNA超螺旋旋矩和旋相发生变化,使转录因子更易接近并结合核小体DNA,从而调控基因的转录过程。依赖ATP的染色质重塑活性导致超螺旋扭转,引起核小体重塑。依赖ATP的染色质重塑复合体都含有一个具有DNA激活的ATP酶活性部位,即ATP酶亚基,其核心功能是水解ATP并利用ATP水解释放的能量去减弱核小体中DNA-组蛋白的结合力。

由于核小体发生了上述重塑,使得各种染色质重塑ATP酶聚集到特异DNA位点如启动子上,与DNA结合蛋白如转录因子发生直接相互作用,激活基因转录过程。此外,在核心组蛋白氨基末端,组蛋白乙酰化通常和基因表达活化有关,而组蛋白脱乙酰化,在基因抑制中发挥作用。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依赖ATP的染色质重塑复合体和肿瘤的形成发展有关,因此,对染色质重塑复合体及其作用机制的研究对揭示基因转录的调控、基因表达的抑制、DNA重组、复制和损伤修复以及肿瘤等一些疾病的发生发展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生物芯片技术在肿瘤研究中的应用

高通量、基因组尺度的表达谱技术的发展可使研究者对肿瘤基因组的全貌进行透视。特别是高密度微阵列和基于测序的策略已经广泛用于确证肿瘤的遗传(如基因剂量,等位状态,和基因序列突变)和表观遗传(如DNA甲基化,组蛋白修饰和microR-NA)异常。尽管这些一维表达谱技术的应用对于癌基因的发现有所帮助,但受低频率事件影响的基因常被忽略。而多维平行分析的整合手段能够证实通常受多种机制干扰,但在低频率时受单一机制和组分影响的基因和通路。利用平行整合的多维手段研究肿瘤基因组,能够对驱动肿瘤细胞的关键基因和通路有更深入的了解。

生物芯片(bio-chip)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高通量分析工具,在各种组学,如转录组学、代谢组学以及表型组学研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生物芯片的广泛应用也促成了一些新的学科如系统生物学的出现,为肿瘤生物学研究带来了新的希望。例如目前应用较广泛的一种生物芯片—DNA芯片,可用于基因诊断、基因表达分析、新基因发现及各种病原体的诊断等。由于生物芯片技术可以对DNA,RNA和蛋白质进行高通量分析,为肿瘤的分子生物学研究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工具。

1突变和多态性检测

肿瘤细胞的基因突变和多态性是肿瘤分子生物学的重要特征之一,以往研究突变和多态性多采用PCR-SSCP,手工或自动测序、异源双链分析等方法,所有这些方法都无法进行大规模和自动化的分析,而DNA芯片技术可克服这些不足。

Hacia等(1996)用寡核苷酸芯片检测乳腺癌基因BRCAI第11个外显子(3.45kb)内所有可能的杂合性突变,包括碱基替换及小的插入、缺失等,并据此确定发病风险。在分析的15个病例中,14例为阳性,而20例对照均未出现假阳性,同时检出8个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nucleotidepolymorphisms,SNPs)。尽管BRCAI基因可在22个编码外显子内发生突变,但是他们仅有5592个碱基组成,因此,有可能制造一个合适的芯片来检测出所有可能发生的突变。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广泛存在于各种生物基因组中,根据其在基因中的位置,可将SNPs分为外显子SNPs(eSNPs),内含子SNPs(iSNPs),和启动子SNPs(pSNPs)。在编码区域(cSNPs)和调节区域(rSNPs)的SNPs对基因功能最可能有影响。根据但核苷酸替代对功能影响的表现,可分为未知功能SNPs,候选SNPs和蛋白质SNPs。现在许多生物信息学资源和分析工具已经开发出来用于SNPs研究,例如:FlySNPWebsite,JSNPdatabase,SNPseek,SNPbrowserSoftware,SNPsFinder,GeneSNPsdatabase,SIMP,MouseSNPs,SeattleSNPs,ForensicSNPInformation,SNPselector和ssSNPer等。

DNA芯片技术用于基因组研究可创建第三代遗传图。Wang等用芯片技术鉴定出3241个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并构建了2227个SNPs的遗传连锁图谱。个体SNPs基因型可为评价疾病易感性和治疗优化选择的基础。在人类基因组中大约1kbp出现一个SNPs,若能将所有SNPs信息装入DNA芯片中,则可检测肿瘤患者与正常人以及不同肿瘤患者遗传背景的差异,为肿瘤的发病机理提供遗传学依据。

2基因诊断与肿瘤基因表达模式

将正常人基因组DNA和肿瘤病人基因组DNA与DNA芯片上的微阵列进行杂交,可分别得到标准图谱和肿瘤的病变图谱。通过两种图谱的比较分析,可以得到肿瘤的DNA信息,突变、缺失等异常发生在何部位?属于什么样的异常?得出正确的判断后就可针对病变的靶序列设计基因药物或基因疫苗,改变靶序列的表达情况,达到治疗的目的。表达谱芯片以其大规模、高通量和并行处理的优点,为研究肿瘤发展中的基因开关及表达程度提供了强有力的工具,并可随时获得肿瘤细胞生长各期与肿瘤生长相关基因的表达模式,从而使肿瘤的分子分型成为可能。

利用基因芯片获取基因表达数据,采用eQTL作图方法筛选cis-或trans-转录调节因子,对于了解肿瘤生长相关基因的表达调控方式,构建基因调控网络以及认识肿瘤发生机制都十分重要。

3基因组分析及发现新基因

Welford等应用代表性差异分析结合微阵列杂交检测了两例不同生物学活性的Ewing’s肉瘤组织,一例为进展和转移较快,另一例局限且治疗效果良好。两类肿瘤组织的mRNA经反转录成cDNA后首先进行RDA,RDA后的产物用“鸟枪法”克隆入质粒载体扩增后高密度排列到玻片上制成芯片。RDA方法可提供差异表达基因的浓聚库,与cDNA芯片联合则可以同时、快速、可重复地筛查上万种DNA分子,从而获得差异表达基因库。

Yang等应用抑制性消减杂交结合DNA芯片技术对ER阳性和ER阴性的乳腺癌细胞系基因差异表达进行了研究。经过序列分析发现4个克隆分别为细胞发育因子19(cytokeratin),GA-TA-3,CD24和谷胱甘肽-S-转移酶u-3,另外4个克隆与两个基因的EST序列一致,其余2个克隆为新基因序列。国内上海血液病研究所应用DDPCR和DNA芯片技术研究全反式维甲酸对急性早幼粒白血病细胞株NB4作用前后基因表达谱的变化,发现169个基因上调或下调,其中8个是未知的新基因。从上述研究中可以看出DNA芯片技术分析基因在不同时空表达及发现新基因方面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技术。

4生物大分子相互作用研究

蛋白质芯片的作用原理同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蛋白质芯片不仅可以检测蛋白质与蛋白质之间的相互作用,而且还可以测定蛋白质与DNA,RNA,配体和其他小分子化合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在肿瘤和其他疾病中可用于药物靶向的研究与新药的研制,同时也可用于自身免疫性疾病的诊断。德国学者Leuking等用人胎脑cDNA文库hExl中的92个表达克隆产物及4例对照标木制成的蛋白质芯片与单克隆抗体RCS-His孵育,检测RCS-His6标记融合蛋白在每一克隆的表达。在92个hEXI表达克隆中有54个克隆的插入序列与GenBank登记的人类基因序列一致。Leuking等人仍用上述蛋白质芯片分别与人类三磷酸甘油醛脱氢酶(APDH)、热休克蛋白90a的羧基端片段(HSP90a)和a-微管蛋白相应的单克隆抗体反应,以观察单克隆抗体的特异性。蛋白质芯片可用于检测已知抗体的特异性;另一方面根据抗体的交叉反应可以发现蛋白质相互作用的新途径,特别适用于配体—受体及药物作用机制的研究。

MacBealh等根据DNA微阵列原理,设计出了蛋白质微阵列(Proteinmicroarray)。与微阵列上样品共孵育的蛋白质、酶作用的底物或小分子物质分别标有不同颜色的荧光基团,反应结束后采用通用的激光共聚焦扫描分析系统进行检测,这不但提高了检测的信息量:而且整个操作过程简单易行。

肿瘤生物信息学研究方法

21世纪是生命科学的时代,生物信息学为生命科学的发展提供了便利和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具有重要的基础研究价值。在应用研究方面,生物信息学在寻找人类疾病基因、预测基因和蛋白质表达的结构及功能和合理设计药物等方面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过去几十年,已经收集了大量有关癌症分子和遗传特征的信息。这些知识主要是基于还原论途径,同时癌症也被认为是“系统生物学疾病”。而复杂的生理过程不能通过简单地了解各个部分的功能来认识。不能用现有的处理复杂问题的方法将所有知识进行整合,还必须考虑生物网络:复杂问题的了解不考虑基因组之外的影响是不可能的。系统生物学将实验的多变量数据与数学和计算机方法相结合,模拟生物系统进行假设检验,或从高通量数据来说明未知的东西。代谢组学可建立基因型和表型之间的连接,提供信息以对病理机制和代谢表型进行全面了解,为新的靶向药物提供筛选工具。人们越来越清楚,所有复杂性状都受控于多个基因,涉及分子相互作用网络。IntNetDB正是基于类似的思想为研究基因相互作用而编制的数据挖掘工具。徐兴兴等通过IntNetDB找到基因PPP4R1的伙伴基因,应用CFinder工具找其社团基因,Chilibot在线工具分析社团基因与肿瘤的关系,继而推测PPP4R1与胃癌的联系。

1986年,华盛顿大学的Swanson教授提出了基于文献的知识发现(Literature-basedDiscovery)的理论,指出非相关的生物文献中可能隐含着大量的不为人知的科学知识(UndiscoveredPublicKnowl-edge,UPK)。目前,对生物医学文献的挖掘研究已成为生物医学领域的研究热点,应用到生物医学研究的各个领域。通过文献挖掘的方法以及生物信息学的分析可以发现蕴藏在文献中潜在的知识。

李铁求等(2009)通过FACTA工具从PubMed找出前列腺癌的相关基因进行分类,利用GATHER、PANTHER、STRING和ToppGene等在线工具对雄激素非依赖型前列腺癌特异表达基因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筛选雄激素非依赖型前列腺癌特异基因128个,这些特异表达基因在细胞信号转导、凋亡、肿瘤生成、细胞粘附、细胞增殖和分化等生物学过程起着重要作用。通过生物信息学对雄激素非依赖型前列腺癌特异表达基因的挖掘发现,MMP9、EGFR、MMP2、ADM、MIF、IGFBP3、IL2、MET、BAD、RHOA、SPP1、EP300、SMAD3、RAF1、PTK2、TGFB2等基因在雄激素依赖型转变成非依赖型前列腺癌中可能起着重要作用。建立独立的肿瘤相关的生物信息数据库可以更好地为肿瘤的研究提供支持。如美国癌症研究院(NCI)的小鼠肿瘤生物学数据库(MTB,tumor.informatics.jax.org,强生研究院的小鼠数据库和人类肿瘤联盟的小鼠肿瘤模型数据库,法国的国际癌症研究院(IARC,www.iarc.fr/)的人类肿瘤和细胞p53基因突变数据库,斯坦福大学的SMD(genome-www5.stanford.edu/)数据库、耶鲁大学的YMD数据库和欧洲生物信息学研究院(EBI)的ArrayExpress数据库等。利用EST数据库对全基因组进行肿瘤差异表达基因的生物信息学筛选,是一种经济快速有效的筛选方法。对肿瘤标志物的鉴定具有重要意义,为肿瘤差异表达基因的筛选策略提供了新的思路。

利用gPET配对末端策略,EdisonT.L等将作图精度提高到100bp,MCF7乳腺癌细胞系基因组结构图对癌基因组所有可能的遗传重排提供了详细综合的注释。为了进一步分析,EdisonT.L等将MCF-7全长680,000bp的cDNA克隆定位到同一细胞系的gPET重排图谱上。重叠被认为是导致融合转录的部分有效重排。该研究组已经证实了近450个可产生可变转录的假想重排,约75个达到了多标签水平。

在基因组水平对于肿瘤相关基因进行扫描和筛选,可以很快地找到肿瘤易感基因和发病基因,同时依据生物信息学手段,可以很快地设计出针对这些靶标的治疗药物。因此,随着生物信息学在肿瘤研究方面的应用,人类将逐渐认识肿瘤发生的分子机制,为抗肿瘤药物的设计和研究提供参考,使人类将会有更好的手段去预防和治疗肿瘤。

展望

第3篇:肿瘤学论文范文

恶性肿瘤的转移与否是影响患者预后的关键因素,如何控制转移是目前医学界研究的热点。中医以其独特的辨证论治体系,在控制恶性肿瘤转移方面具有一定疗效,但对转移病因病机的认识目前仍处于探索阶段。本文就此问题将有关文献报道概述如下。

1 古代文献相关记载

中医对恶性肿瘤转移的认识最早可追溯到秦汉时期。《灵枢•百病始生》中关于“传舍”理论的描述,可以理解为古人对恶性肿瘤转移的朴素认识,其曰:“虚邪之中人……留而不去,则传舍于络脉……留而不去,传舍于经……留而不去,传舍于肠胃……留而不去,传舍于肠胃之外,募原之间。留著于脉,稽留而不去,息而成积。或著孙脉,或著络脉……或著于肠胃之募原,上连于缓筋,邪气淫,不可胜论。”[1]全面地阐述了病邪由局部向远处转移的过程,指出正虚是“传舍”发生发展的原因,而经络系统是病邪转移的途径。《灵枢•刺节真邪篇》云:“虚邪之入于身也深,寒与热相搏,久留而内著,寒胜其热,则骨疼肉枯……有所结,深中骨,气因于骨,骨与气并,日以益大,则为骨疽。”[1]描述了邪久留体内而致骨疼肉枯的症状,并将其病机概括为寒热相搏、寒胜其热,该症状类似于癌症晚期出现的骨转移痛和恶病质状态。宋代《仁斋直指附遗方论》指出“癌”有“穿孔透里”的性质,最早对恶性肿瘤易于浸润转移作了形象描述[2]。而多数古代文献对恶性肿瘤转移的认识仅局限于其临床表现的层面上。如《济阴纲目卷五•乳病门》[3]载:“左乳生痈,继又胸臆间结核,大如拳,坚如石,荏苒半载,百疗莫效。已而牵掣臂腋,彻于肩,痛楚特甚。”类似乳腺癌晚期转移至胸壁和腋下、锁骨下淋巴结,继而出现上肢淋巴水肿症状。又如《医宗金鉴》中云:“舌疳,……其证最恶,初为豆,次如菌,……久久延及项颌,肿如结核,坚硬痛,皮色如常。”[4]类似舌癌颈淋巴结转移症状。《外科正宗》云:“脏毒者,醇酒厚味,勤劳辛苦,蕴毒流注结成肿块。……有虚劳久嗽,痰火结肿,如粟者,破必成漏,沥尽气血必亡。”[5]类似于现代医学直肠癌、肛管癌肺转移症状。从这些论述可以看出,祖国医学对恶性肿瘤的转移性有一定认识,其中《内经》正虚致病及传变理论为后世研究肿瘤疾病奠定了基础,但有关其转移的病机研究尚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

2 现代中医对恶性肿瘤转移发生机制的研究

2.1 气失固摄:脏腑正气虚弱,失于固摄,导致癌毒扩散,形成转移的理论目前为众多学者所认可[6-8]。研究证实,益气养阴中药可通过改善机体免疫功能、调节癌基因、抑制血管生成、减少血小板表面糖蛋白表达等而达到抑制肿瘤转移的作用[9]。 “肾主骨生髓”,故有学者认为恶性肿瘤骨转移的病机以肾气虚弱为主,虚则不能养髓生骨,使其易被癌瘤所侵袭。临床上以补肾气、滋肾阴为主治疗骨转移癌取得良好疗效[10]。另外有学者提出阳气虚是恶性肿瘤骨转移的根本病因,并证实阳和汤联合双膦酸盐制剂治疗骨转移癌疗效优于单纯双膦酸盐制剂(P

2.2 邪毒积聚: 癌毒是恶性肿瘤转移的内在根本因素,其特性表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是易于扩散转移;二是易于耗散正气,导致正虚不固。有学者提出“耗散病机假说”,并运用固摄法治疗恶性肿瘤,取得良好疗效[13]。卢氏等[14]发现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5年的160例患者,瘀毒内阻型乳腺癌5年发生血行转移率高达45% ,显著高于其他证型患者的转移率(P

2.3 气滞血瘀:郁氏[17]提出瘀血内阻类似于现代医学的血液高凝状态,是恶性肿瘤转移的重要因素。血液高凝状态为游离的癌细胞在小血管中着床,侵入其他组织形成转移创造了条件。贾氏等[18]提出“瘀毒传舍”理论,认为瘀毒同源,互为因果,瘀毒有流注和传舍的特性,“瘀毒传舍”为大肠癌转移的主要病机。研究发现,血瘀证与大肠癌远处转移及淋巴结转移间存在明显相关性,其机制可能与CD44V6、VEGF蛋白表达增强,p53mRNA表达量增多有关[19-22]。刘氏等[23-24]发现肺癌转移患者较未转移患者的纤维蛋白原含量、血小板活化标志GMP-140水平、血小板凝集最大值、血小板粘附率等均显著增高(P

2.4 痰凝湿阻:闫氏[31]认为,中医学痰浊流窜的特性与恶性肿瘤的转移特性相吻合。王氏等[32]提出“痰毒流注”病机假说,认为肿瘤及肿瘤术后正气亏虚、痰湿内生,“痰毒流注”经络、脏腑,阻滞气血,络损血瘀而致转移。谢氏[33]认为“湿”在癌症的形成以及病情的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易加重病情,使病情易于复发。基础研究发现痰与粘附分子性质颇多类似,化痰药可以影响癌细胞表面粘附分子的表达,从而减少肿瘤的生长和侵袭转移[34-36],故有学者提出痰瘀致肿瘤转移的病机与粘附分子理论相关的学说[37]。李氏[38]认为,燥湿类药可消除水肿,增强细胞的聚合力,从而减少癌细胞脱落入血的机会;五倍子、明矾提取物局部注射,具有纤维结缔组织包裹、抗扩散作用。燥湿方剂可显著降低淋巴道转移模型小鼠的肺转移率及转移指数、血道转移模型及Lewis肺癌细胞自发转移模型的肺转移指数(均P

2.5 寒邪凝滞:李氏等[40-41]认为“毒结、血瘀、寒凝”贯穿恶性肿瘤形成及转移的整个过程,是肿瘤转移灶形成的关键因素,并提出“温通降浊”法,选用保安丸加味,并证实该方具有抑制肿瘤生长和转移的作用。关氏等[10]认为寒凝则血滞,津凝为痰,形成寒痰瘀互结而蚀骨伤髓,导致恶性肿瘤骨转移。并认为其寒邪凝滞症候的出现还与过度使用清热之剂等有关。范氏等[30]研究发现,清热解毒药可造成肝癌大鼠基质降解相关基因和粘附分子表达增加,促进肿瘤转移,其原因可能是“寒性粘滞”促进了粘附分子的表达。

2.6 虚风内动:有学者认为肿瘤转移灶出现的不可预知性与 “风性善行而数变”的特征相似,提出肿瘤转移的“内风”学说,认为“内风暗旋、肝风内动”是恶性肿瘤机体所固有的一种病理特点[42]。恶性肿瘤导致脏腑功能失调,气血阴阳亏虚,渐至虚风内生,肝风内动,挟瘀、挟痰、挟毒,流窜全身脏腑经络,甚或停滞于内,聚结成积,而为转移瘤[43]。有研究发现,手术后单纯应用扶正祛风散结方具有抗肿瘤术后转移的作用,与化疗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44]。

2.7 情志不遂:张氏等[45]认为情志不遂是癌症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气机郁滞、阴阳失衡是情志致病的发病机理。周氏[46]报道以电刺激小鼠模拟精神应激,证实应激可促进动物移植性肿瘤的自发肺转移。

3 肿瘤转移途径

张氏等[6]认为经络是癌毒转移的途径。癌瘤形成后,癌毒播散,经由孙脉、络脉、经脉、输脉、伏冲之脉,进而侵犯脏腑组织。焦氏[47]认为,癌邪入络客脉过程类似于肿瘤血管的生成,是癌症进一步恶化的途径和必要条件。另外,有学者提出肿瘤转移的途径可分为经络之间传变、经络脏腑之间传变和脏腑之间传变,其途径多为由表及里,由浅入深[48-49]。

4 肿瘤转移器官特异性

4.1 与五脏生克有关:辛氏等[12]认为,恶性肿瘤始发必居于五脏某一脏系统中,其传变必遵循五脏生克善恶规律。从传变的难易程度来考察,相生为易,相克为难,故传变先从相生脏来传,再从相恶脏来传。有学者依据五行理论创立了防止消化道系统癌症转移的“治土护木法”,倡导在治疗胃肠道癌症的同时,努力保肝可减少转移性肝癌的发生,提高患者的生存率[50]。

4.2 与经络藏象有关:王氏等[51]提出肺、脑、肝脏易成为肿瘤转移靶器官和心、脾脏及肌肉不易成为肿瘤转移靶器官的中医经络藏象理论。常氏等[52]认为恶性肿瘤在经络关联比较密切的脏腑之间易于发生转移。

4.3 与脏腑虚损瘀滞程度有关:《临证指南医案》云“至虚之处,便是留邪之地”,高度地概括了肿瘤转移器官特异性发生的机制。这与现代医学提出的“转移前环境”概念有相似之处。徐氏[50]认为转移前环境的中医认识可以从转移灶形成前该部位的正虚及气滞血瘀痰凝两方面理解,癌毒在播散过程中,被诸邪阻于“最虚”之局部,即可形成转移瘤。

5 研究展望

基于肿瘤转移机理的复杂性及转移后的高死亡率,近年来广大学者从中医角度对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主要侧重于实验室及临床疗效的研究,对肿瘤转移的中医基础理论研究仍显不足,运用中医理论尚难以全面系统地阐明肿瘤转移的机制。如对于肿瘤转移途径及转移器官特异性的研究,目前运用单一学说仅能解释部分肿瘤转移的方向,无法全面系统的解释多种复杂的临床转移现象。部分中医病机与现代医学研究存在矛盾,如肿瘤转移患者的血瘀证表现与部分活血化瘀药物现代药理研究结果不符。这些均严重阻碍了中医治疗恶性肿瘤临床疗效的提高。因此,笔者认为,恶性肿瘤转移的中医病机研究有待深化。肿瘤转移过程中不同阶段气滞、血瘀、痰凝、湿阻、寒凝、毒聚等病理因素的特点及其相互影响的关系有待进一步阐明;不同病机特点与患者体质、肿瘤部位、组织类型、转移方式等之间的关系有待细化。在进一步明确肿瘤转移中医病机的基础上,探索相应的中医治疗方法,对于提高恶性肿瘤治愈率具有重大意义。

6 参考文献

[1]郭霭春.黄帝内经灵枢校注语译[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436,499.

[2]陈锐深.现代中医肿瘤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8.

[3]武之望.济阴纲目[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462.

[4]吴谦.医宗金鉴[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450-1451.

[5]陈实功.外科正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189-190.

[6]张健,张淑贤.中医传舍理论与肿瘤转移[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1999,5(6):4-6.

[7]沈汉澄.癌症术后转移及其中医药对策[J].浙江中医杂志,1999,34(1):1-3.

[8]华海清.扶正培本法治疗恶性肿瘤探讨[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24(1):6-8.

[9]何好臣,郭勇. 益气养阴中药抗肿瘤转移的研究现状[J].山西中医学院学报,2007,8(2):57-58.

[10]关新军,王娅玲.骨转移癌的病因病机探讨[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9,15(3):176.

[11]王云启. 阳和汤加味合云克治疗骨转移癌30例临床观察[J].浙江中医杂志,2005,40(1):16-17.

[12]辛海,马琴.防治恶性肿瘤转移的理论探讨[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4,10(2):45-47.

[13]李忠,刘丹,刘杰,等.肿瘤中医“耗散病机假说”的建立和固摄法的提出[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6,22(3):140-142.

[14]卢雯平,林洪生.160例乳腺癌术后血行转移患者中医辨证分型的研究[J].临床肿瘤学杂志,2006,11(6):425-427.

[15]刘胜,孙平,花永强. 试论“治未病”思想在乳腺癌术后抗复发转移治疗中的应用[J].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22(6):3-6.

[16]刘胜,花永强,孙平,等.乳移平抗乳腺癌术后复发转移的临床研究[J].中西医结合学报,2007,5(2):147-149.

[17]郁仁存.活血化瘀与肿瘤治疗[J].北京中医,1992,11(1):21-25.

[18]贾小强,黄乃健,邱辉忠.大肠癌转移“瘀毒传舍”病机的初步理论构架[J].辽宁中医杂志,2008,35(5):703-705.

[19]贾小强,邱辉忠,黄乃健,等.大肠癌辨证分型与肿瘤浸润转移相关性的前瞻性研究[J].中华中医药杂志,2005,20(6):344-346.

[20]贾小强.大肠癌血瘀证与肿瘤转移相关性及化瘀截毒方抗转移机制的研究[D].北京:北京中医药大学,2006:5-8,56.

[21]贾小强,黄乃健.血瘀证对BALB/C裸鼠结肠腺癌Lovo细胞肝转移的影响[J].中医药临床杂志,2007,19(5):440-444.

[22]魏星,裘华森,周济春.血瘀证辨证对结直肠癌淋巴结转移的预测作用[J].浙江临床医学,2007,9(10):1392-1393.

[23]刘永惠.血瘀证与肿瘤及其转移患者血浆内血小板GMP-140的研究[J].中医药学刊,2002,20(3):364-365.

[24]刘永惠,杨晓峰,周冬枝.肿瘤转移与血瘀证的临床研究[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2,8(4):290-292.

[25]杨早.肿瘤转移中的黏附分子与痰瘀因素[J].辽宁中医杂志,2005,32(4):280-281.

[26]陈培丰,刘鲁明,陈震,等. 恶性肿瘤肝转移血瘀证与参三七、丹参干预作用的研究[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31(5):552-553.

[27]金莉,刘鲁明. 血瘀状态下荷瘤小鼠肝转移的特点及相关机制研究[J].中华中医药学刊,2007,25(1):75-78.

[28]张培彤,裴迎霞,祁鑫,等.活血药对人肺癌细胞粘附和侵袭的影响[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9,19(2):10.

[29]黄兆明,何小琴.丹参、赤芍、莪术对小鼠Lewis肺癌血管生成的影响[J].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06,6(1):74-75.

[30]范敏,方肇勤,管冬元,等.大鼠肝癌肿瘤转移相关基因的表达及不同中医治法作用[J].中医药学报,2007,35(2):9-15.

[31]闫洪飞.中医药防治肿瘤转移的探讨[J].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2003,17(4):20-22.

[32]王文萍,王垂杰.肿瘤转移的“痰毒流注”理论形成基础及实践意义[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2,8(5):324.

[33]谢学军.癌症治湿五法[J].中医药研究,2000,16(5):15.

[34]陈清勇,周建英.茶多酚对高转移性肺癌细胞与内皮细胞粘附及粘附分子表达的影响[J].中国微循环,2003,7(1):17-19.

[35]王建平,魏品康,许玲,等.消痰散结方对MKN-45人胃癌细胞E-Cad表达的影响[J].北京中医,2001,20(4):51-52.

[36]王建平,李毅华,魏品康,等.消痰散结方对MKN-45人胃癌细胞黏附分子CD44V6表达的影响[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02,26(1):69-70.

[37]孙宏新,蒋士卿. 痰-粘附分子相关性理论与肿瘤转移.河南中医,2005,25(9):7-8.

[38]李佩文.中药预防肿瘤转移的可能途径[J].中医杂志,1999,40(2):48-50.

[39]郑广娟,刘福利,张丹,等.燥湿药抗肿瘤侵袭和转移作用的实验研究[J].医学研究通讯,2002,31(3):61-63.

[40]李晓丽,李焕荣.肿瘤转移的“毒结、血瘀、寒凝”病机探讨[J].中华中医药杂志,2006,21(7):440-441.

[41]李晓丽.温通降浊法抗肿瘤转移研究[D].山东:山东中医药大学,2004:63-64.

[42]贺用和,韩静.论“风”与肿瘤转移[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6,12(2):124-126.

[43]王志学.癌转移的中医药预防思路[J].国医论坛,2000,15(2):2.

[44]贺用和,韩静.扶正祛风散结方抗恶性肿瘤术后转移的临床初步观察[C].辽宁:第十届全国中西医结合肿瘤学术大会论文汇编,2006:461-464.

[45]张本英铭,丁金芳,施志明.中医学对肿瘤与情志因素关系的认识[J].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10(2):32-34.

[46]周俊芳.应激对肿瘤转移的影响及其免疫机制[J].癌症,1992,11(2):107.

[47]李秀荣,齐元富.焦中华教授抗癌防变学术思想及临证辨治经验[J].中华中医药杂志,2008,23(4):333-335.

[48]贺单.肺癌转移与中医脏象理论相关性研究[D].北京:北京中医药大学,2004:6-7.

[49]刘书静.中医对肿瘤转移的认识及与鼻咽癌颅内转移关系的研究进展[J]. 湖南中医杂志,2005,21(1):58-60.

[50]徐力.论中医干预癌症转移前环境[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7,14(10):3-4.

[51]王文萍,姜良铎.肿瘤转移器官特异性发生机制与中医的经络藏象理论[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2,25(4):11.

第4篇:肿瘤学论文范文

【关键词】中医肿瘤学;临床教学;问题导向式教学;新媒体教学;案例教学;中医特色教学

肿瘤治疗是一直困扰医学界的世界性难题,也是我国居民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世界卫生组织(WorldHealthOrganization,WHO)的数据显示,2018年全球预计将有恶性肿瘤新发病例1810万,死亡960万[1]。中国国家癌症中心于2019年1月的数据显示,2015年我国恶性肿瘤病例数约为392.9万例,2014年为380.4万,增长率为3.2%[2]。肿瘤已是我国居民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而现阶段,随着肿瘤学的知识体系迅速的更新迭代,我国肿瘤学专业人才培养呈滞后和薄弱态势[3]。随着恶性肿瘤发病率持续上升,中医、西医多种治疗手段综合诊治肿瘤疾病的模式是我国对于肿瘤防治的优势和特色[4]。中医药因其绿色治疗和辨证论治个体化的优势,在肿瘤综合治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目前全国中医院校的中医肿瘤学教学相对落后,开设中医肿瘤学教学的高等医学院校寥寥无几[4]。中医肿瘤学,是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研究肿瘤病因病机、辨证论治和理法方药的学科。作为新兴学科,中医肿瘤学研究生不仅需要掌握中医学经典理论和肿瘤病的治法方药,更需要掌握现代医学相关的肿瘤学知识[5]。在新时代高等中医教育体系改革背景下,结合笔者在实践和教学中的体会,在中医肿瘤学研究学习过程中,采用多元化教学模式,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临床能力和综合素质。

1问题导向式教学

(problem-basedlearning,PBL)结合案例教学(case-basedlearning,CBL)PBL教学模式即以问题为导向式的教学模式,是由美国神经学教授Barrow在1969年提出的一种课程教学模式[3],其核心是问题,即问题既是学习的起点也是学习的思路和依据,提出问题之后再讲授内容。CBL教学法,又称“苏格拉底式教学法”(Socraticmethod),是英美法系国家法最主要的教学方式[6]。是以学生为中心,真实的特定的案例为内容的教师-学生互动的学习方法。PBL应用于中医肿瘤学教学中,结合临床实际案例,以问题为引导,以学生为主体,采用自主探究、分组讨论交流和协作,在指导教师的参与下,围绕临床中某一典型案例或者具有问题案例进行学习和不断研究。在这种“提出问题-寻找证据—解决问题”为基础的思维方式中,学生有针对性地查找和探索知识,不但扩大了获取知识的空间,提高了自主学习的能力,而且将抽象的零散的肿瘤学知识具体化,更能将所学知识运用到临床实践中去。PBL教学模式在我国实施时间并不长,特别是对于中医肿瘤学的教学,仍属于不断实践和探索阶段。所以在应用过程中,笔者认为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教师在选取案例的时,应选择具有针对性,最好是临床工作中具有代表性的案例。在有条件的情况下,能让学生与患者直接接触交流。随着日新月异的发展,选取案例时不仅要具有典型性,更要具有实效性。(2)在中医肿瘤学的教学中,并不是所有内容都采用PBL案例教学法,如在总论部分,仍可以采用传统教学法,使学生在总体上对肿瘤学有一个认识。而对于中医药高等院校的教学,可以结合古籍中的案例分析其辨证论治。(3)在查找资料时,应需要从专业的期刊、书籍和搜索引擎中活得,每一个问题的解答应有权威的文献支持[6]。在诊疗过程中也应注意诊疗规范,严格遵循诊疗原则。(4)在分析问题时,首先要求师生都能熟读中医经典,把握古代医家对肿瘤的辩证分析思路、遣方用药经验,将经典与临床结合,同时能将病例中涉及中医经典和古籍中的肿瘤部分精细研读[7]。之后要求学生掌握病例中各项检验、检查结果所对应的临床意义。最后从中医、西医不同的角度分析疾病。(5)中医肿瘤学是一门临床交叉性很强的学科,其中涉及广泛的基础医学学科知识,这不仅要学生具有很扎实的知识储备,对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和临床经验也有很高的要求,更要把握肿瘤学最新发展的动态。对于中医肿瘤的教学,PBL案例教学法的实施,不仅更为灵活,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是极大的提高对中医肿瘤学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8]。

2新媒体平台辅助教学

新媒体,是新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媒体形态,如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无线通信网、卫星通讯等渠道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的传播形态[9]。新媒体以其即时呈现性、主观参与性和自主选择性为医学知识的传播创造新的便利条件。

2.1网络开放课程

大规模的网络开放课程很好地帮助了高校学生及各界人士学习。中国的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等高校先后推出了网络开放课程;此外,通过网络平台可以获取包括哈佛大学、耶鲁大学、斯坦福大学等世界知名大学等精品公开课[9]。另外,通过爱课程(是教育部、财政部“十二五”期间启动实施的“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支持建设的一个高等教育资源共享平台)网络公开课平台,可以聆听许多中医名家、大师以及教授讲授的中医专业类课程,如北京中医药大学钟赣生教授主讲的《中药学》视频课程、天津中医药大学张伯礼院士主讲的《中医内科学》视频课程等。2.2微课在中医肿瘤学的应用2011年,胡铁生等首次提出“微课”的概念。微课程应是以微型视频为主要载体,针对某个特定的知识点或者单个教学环节的教学微视频,具有教学目标明确、主题鲜明、内容简短的特点,同时具有趣味性和共享性[10]。中医肿瘤学作为新兴学科,与传统临床学科相比,往往课时数偏少。而肿瘤治疗更新速度快、涉及知识面广。而微课在中医肿瘤学教学内容上可以围绕某一个重点讲解,按照知识点分割,变成若干视频[11],学生在碎片化的时间就可以学习。微课还可以反复观看,对于学生个体化重点突出。微课在中医肿瘤学的教学中还处于起步阶段,但已得到师生的广泛认可。

3中医特色教学培养

肿瘤科患者病情复杂,多为疑难杂症,中医统称为癌病,中医治疗有其独特性[12]。目前中医肿瘤学在临床应用十分广泛,几乎成为肿瘤防治不可或缺的手段[13]。癌症的治疗通常是一个长期的、艰巨的、复杂的系统工程,往往要求主治医师或者诊疗小组具备西医学、中医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的综合知识。然而目前对于中医肿瘤专科医生的培养存在明显的数量上的不足。故而,笔者认为对于中医肿瘤学临床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更需要注重中医方面的特色教学。

3.1培养中西医结合治疗肿瘤思维

中医药对于肿瘤的治疗历史悠久且疗效显著,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和药理研究,逐渐揭示了其科学价值和必要性。中医中药在肿瘤治疗过程中,主要应用和体现在减少肿瘤放、化疗中对人体产生对毒性、促进肿瘤手术后患者的恢复和一定程度上控制肿瘤的转移和复发、一定程度上提高肿瘤晚期患者生活质量和延长生存时间和预防甚至减少高危人群肿瘤的发生这四个方面。中医对于肿瘤的治疗应该是“整体治疗”和“有序治疗”。以中医的“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为指导,在临床和教学过程中,应根据病情发展确定选择以中西医结合为主的治疗,何时选用以中药为主的治疗。这就要求中医肿瘤学培养研究生的过程中不能过分强调中医药的治疗效果而延误有效西医治疗的选用,或者一味拒绝中医治疗。因此,对于医者和教师要求有大量的临床经验和极为专业的中西医肿瘤学相关知识,以及中西医结合治疗肿瘤的思维。

3.2临床注重中医诊治方法的应用

现阶段我国以病理检查结果作为肿瘤诊断的“金标准”,而对于中医肿瘤的临床教学中,我们也要对患者进行“望、闻、问、切”的中医诊断方法,辨证论治,分析阐述中医病因、病机、治则和方药等方面,使学生掌握将中医理论与临床应用相结合的能力[14]。可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名医查房、名医坐诊等,多方面学习和收集名老中医治疗肿瘤的经验和医案。在肿瘤治疗时,发挥中医个体化优势。

3.3注重中医经典

中医古籍和经典中,蕴含很多治疗肿瘤的有效经验和方法,在两千多年的实践和应用中取得很好的效果。例如在《伤寒杂病论》中,“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的思想可以指导肿瘤的治疗;而其中某些与肿瘤相关的症状及治疗方剂也有指导意义,比如胸胁满痛多见于肺肿瘤、胸膈肿瘤、乳房肿瘤等;某些方正汤药理论也可以指导肿瘤,如半夏泻心汤是如今治疗消化道肿瘤的常用方剂。所以在教学中,笔者根据实践可从通过以下方向学习经典:(1)对于重要的中医经典内容定期复习和诵读;(2)利用新媒体平台(如微信),交流背诵经典心得和体会,以及分享自己或者名老中医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总之,让历经时间洗礼和见证的中医经典在当代肿瘤学诊治中发挥其价值。

3.4跟进现代中医肿瘤发展

传统中医学与现在科学发展相结合,即做到遵古而不拘泥于古才能发挥其最大的优势和生命力。中医肿瘤学在多学科协同作用发展的同时,也感受因学科标准化、规范化不足带来的挑战[15]。故而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应时刻关注国际和国内肿瘤发展的新动向,不断更新和掌握肿瘤学诊疗知识规范,注重提高中医肿瘤循证医学证据水平。

3.5中医的传统道德理念——医者仁心

唐代医家药王孙思邈《大医精诚》有言“凡大医治病,必定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这一直是中医学者和医务工作者的准则,即医者不仅要有精湛的医疗技术,还需要有高尚的医德医风,形成了中医独有的人文医学内涵[16]。在诊疗过程中,不仅关注患者的生理情况和病情变化,更需要关注患者的心理状况和内心诉求,因为肿瘤患者的心理健康状况往往很大程度影响了后续的治疗和病情的预后。在对于刚进入临床工作的研究生培养中,我们更应多增加人文素养的内容,学习和肿瘤患者及家属的有效沟通,学习研究肿瘤患者心理的相关知识,不仅是对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继承和发扬,更是对于肿瘤患者的关爱。在诊疗中,把患者及其家属作为一个战壕的战友,共同与病魔作斗争,提高治愈率和延长存活时间。

第5篇:肿瘤学论文范文

教材系统地概括了临床肿瘤学现状、发展趋势和存在的问题,涵盖了肿瘤病因学、病理学、诊断和治疗学方面的内容。《肿瘤学概论》特色之处在于强调了基础理论与临床实践的结合,初步介绍了基础研究成果的临床转化,从宏观上较好地把握了现代肿瘤学的发展方向。我们将继续把成熟的肿瘤学基础和临床进展的内容修订进更新的版本中,使其更具科学性、临床实用性和前沿性,力求能够在国内推广。

贯彻循证医学理念循证医学将临床研究证据与临床实

践以及患者期望合理地结合起来,是当今临床实践的基础。循证医学模式与传统的经验医学有很大不同,其精髓是遵循最佳的研究证据,把最可靠和最有学术价值的医学研究成果在临床上推广,为诊治患者做出当前医疗条件下的最佳决策。临床肿瘤学教学最重要的任务之一是贯彻循证医学理念,这是临床实践的要求,也是医学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循证的过程既是解决临床问题的过程,也是医学教学的过程,这种思想应贯穿在学生的职业生涯过程中。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使用循证医学研究方法,避免偏离实际、妄加推断的“想象式”的工作习惯。例如,在肿瘤学临床实习阶段,可以从临床病例汇报开始建立循证理念,通过认真地采集病史和进行体格检查,完善患者的资料,在此基础上依靠本专业成熟的治疗指南进行分析,从错综复杂的线索中发现主要问题,做出合理的临床决策,这个过程即是以证据解决临床问题的体现。

恶性肿瘤是一种系统性疾病,临床上有多种治疗方法,如手术治疗、化学治疗、放射治疗、内分泌治疗、介入治疗、中医中药和姑息治疗等,这就要求能合理地选择和使用最佳的手段以优化治疗结果,这个目标是建立在临床研究证据基础上的。高级别的临床试验、荟萃分析、学术界公认的专家共识和具有法定资质的机构的治疗指南等为医生提供了这类证据。在临床肿瘤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如何依据研究证据来选择最佳的治疗。当然,也要结合患者的具体状况和我国肿瘤临床的实际情况。《NCCN指南》是美国国立综合癌症网络的各种恶性肿瘤临床实践的指南,每年都会根据循证医学数据进行更新,它不仅是美国肿瘤学科领域进行临床决策的标准,也成为了全球肿瘤临床实践的重要依据。该指南在中国也得到了肿瘤专科医生的认可,并被国内专家“汉化”。在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接触并初步领会该指南中的循证医学理念,为未来继续教育奠定基础。另外,在教学过程中,也可以让学生参与科室正在进行的临床试验,学习临床研究设计的基本方法,有利于学生加深理解循证医学理念。

扩展教学思路,突出肿瘤学特色

1提高教师自身素养,塑造学生优秀品格

提高教师自身素养是保证肿瘤学教学质量的前提条件。由于临床肿瘤学涉及到多种基础和临床学科,客观上要求教师必须具有系统性的知识结构。教师只有不断地提高自身学术水平,在不断更新肿瘤学专业知识的基础上,才能相应地提升教学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避免简单地重复其它学科中教授过的肿瘤学内容,教师要将肿瘤学知识横向地融合起来,使学生认识到肿瘤学不是其他学科的配角,而是多学科有机的结合和深化,是一种专业性很强的独立学科。同时,教师对学生的言传身教也非常重要,优秀的教师必然对学生的学习态度产生积极的影响,尤其是在指导学生见习时,带教教师的业务水平、敬业精神和人格魅力会自然而然地直接影响学生。教师的这种正面示范和引导作用特别重要,有利于提升学生未来的从医境界。

在临床肿瘤学教学中,除了要传授学生专业知识外,还要重视塑造学生的职业道德。对肿瘤学专业医学生进行医德医风教育特别重要,包括引导他们如何做人、如何以医疗行为规范约束自己等,以此来提高学生的修养,使其能真正理解和同情患者,从而做到对患者进行人文关怀。在这个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培训医患沟通技巧,尤其是可以结合医疗纠纷案例,向学生示范如何进行医患沟通,比如有计划地把医患沟通中经常使用的谈话技巧传授给学生,这些交流方法包括了解性谈话、启发性谈话、鼓励性谈话、解疑性谈话、预防性谈话和慰问性谈话等。在传授这些沟通方法时,教师要注意语言严谨,尊重患者隐私,这些细节在临床肿瘤学教学中是非常重要的。

2将基础学科与临床肿瘤学有机结合临床肿瘤学依赖很

多基础性学科的支撑。病理学、分子生物学和影像学等是临床肿瘤学的基础。就病理学而言,它是肿瘤诊断的金标准,也提供了肿瘤治疗的关键依据。病理学提供了组织学方面的信息,如肿瘤大小、组织学类型、浸润程度、肿瘤分级和区域淋巴结转移等,这些信息是肿瘤分期的依据,也是判断预后的根据。在临床部分的教学中,既要强调病理学诊断的重要性,还要将病理学和临床资料有机地结合起来,汇总所有的资料后进行科学地分析,以便作出正确诊断。更重要的是,随着分子生物学的飞速发展,人们对恶性肿瘤的认识也不仅仅停留在形态学上。

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的发现把肿瘤病理学推进到分子水平。一方面,将形态学、免疫学和基因诊断有机地结合成为肿瘤诊断的新趋势;另一方面,分子靶向药物能特异地杀伤肿瘤细胞,但分子靶向药物的使用在很多情况下依赖于分子病理学测定技术的支持,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将肿瘤学教学提高到分子层面,才能更好地适应当代临床肿瘤学的发展。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病理生理学、药理学等基础学科对临床肿瘤学也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要求学生了解并掌握这些基础学科知识,并与临床实践合理地结合,才能培养出适应临床肿瘤学飞速发展要求的医学生。

3将肿瘤综合治疗与“个体化”治疗相结合多学科综合治

疗是恶性肿瘤治疗的基本原则。根据恶性肿瘤的病理类型、临床分期和体力状态等因素,科学地制定治疗方案,有计划地使用多种治疗方法,才能达到最佳治疗效果,并保证患者的生活质量。目前认为,恶性肿瘤是全身性疾病,发病机制及其复杂,临床治疗难度大,只有通过多学科密切协作,在合适的时间点上使用最佳治疗手段,才能达到相对满意的疗效。这就需要向医学生阐明,综合治疗不是几种治疗手段简单的相加,而是有机地使用不同的治疗手段,合理而规范地治疗肿瘤。建立恶性肿瘤多学科治疗的理念,将为学生进入临床后拓展治疗思路打下基础。与此同时,要强调恶性肿瘤的治疗不仅要重视疾病本身的治疗,也要充分考虑患者体力状态。没有脏器功能支持的抗肿瘤治疗患者无法耐受,反而可能降低生存期。

随着人类基因组学等高通量技术的发展,恶性肿瘤药物治疗由广谱的细胞毒药物治疗向特异性强的分子靶向治疗延伸,“量体裁衣”式的“个体化”治疗已经成为肿瘤临床治疗的发展趋势。根据恶性肿瘤特点和患者体力状况制订出的有的放矢的治疗方案,能选择最佳的治疗药物,避免无效或者过度治疗,使患者得到最大的生存期获益,同时也降低了不良反应的发生。临床肿瘤学教学中,在强调肿瘤综合治疗的同时,要重视并依据患者的“个体化”情况来选择合理的治疗手段,将综合治疗和“个体化”治疗结合起来,培养学生正确的临床工作思路。

4注重临床实践医学生在成为临床医生之前,必须经历

从理论学习到临床实践的过程,即开始于医学院校课堂,循序渐进地进入见习和临床实习阶段,最后成为一名临床医生。培养一名合格的“专科型”肿瘤科医生,需要将扎实的理论知识与丰富的临床实践结合起来,以理论指导临床实践,在临床实践中又能不断地学习并提高理论水平。因此,在临床肿瘤学教学时,教师要将临床工作的经验带到课堂的理论教学之中,通过生动形象的讲解、详实深入的临床资料、多彩动感的教学课件,引导学生主动地将理论知识放到临床实践的背景中,建立理论为临床服务的观念。临床实习阶段在整个肿瘤教学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临床带教教师要定期进行教学查房,根据教学内容有的放矢地选择患者,进行病史询问和体格检查方面的示教工作,并通过具体病例展示如何进行实验室检查、如何进行诊断和鉴别诊断以及如何选择规范的治疗方案。在这个过程中,要培养学生诊疗活动的规范化和标准化,并进行必要的补充和纠错,为以后更好地开展临床工作理清思路、打好基础。

与此同时,在培养学生临床技能和科学思维的同时,还要提高学生们的自学能力。例如,每周开展一次典型病例讨论,鼓励学生以主角身份分析病情和参加讨论,以达到在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培养学生的临床实战能力,促进了从理论到临床实践的转化。

5培养科学研究思路科学实验是促进临床肿瘤学不断进

步的重要方法。在临床肿瘤学教学中,指导和帮助学生设计科学实验来解决临床问题,对于培养学生未来的工作能力具有重要意义。一个代表性的实验研究,包括从选题、阅读文献、设计方案、具体实施到汇总和分析实验结果、撰写研究报告或论文等过程,对于培养学生建立正确的科研思路,学会为解决临床问题而寻求实验研究的方法具有重要意义。在理论课学习阶段,可以鼓励学生组织科研小组,通过亲自参与设计一些经典的实验研究,加深领会理论知识。在临床实习阶段,教师应初步传授临床试验的思维和方法,把临床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作为研究目标,通过传授学生如何查阅文献、如何进行统计学分析、如何使用简单的观察研究方法来解决问题,这些训练为学生以后的继续教育奠定了基础。在这个阶段,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对一些常见病进行文献综述和分析,或以个案报告等形式,这种教学方法不仅能培养学生解决临床问题的能力,更重要的是使学生接触到高级别临床试验,有利于建立循证医学的研究思路。另外,临床研究以患者为研究对象,不仅涉及到临床实践中的科学问题,还要考虑到伦理学的要求,进行临床研究时要把患者的利益放在优先位置。以上这些教学方法在提高学生科研素质的同时,也培养了研究兴趣,客观上会提高学生的临床技能。

优化教学方法,发挥教学媒介优势

1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对于临床肿瘤学乃至整个医学

都是最重要的教学手段之一。作为临床医生培养对象的医学生,未来要面对形形的患者和疾病案例,需要处理各种复杂和疑难的临床问题。因此,选择有代表性的、经典的临床肿瘤学案例进行示教特别具有意义。这种直观形象的“实战”教学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特别能启发他们如何合理地运用医学知识有效地解决临床问题。教师在分析案例和制定治疗方案过程中,要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辩论,通过深入细致地解析来提高他们处理临床问题的能力。这种教学方法以点带面,不但能梳理学生解决临床问题的思路,强化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同时也能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其主观能动性。比如,有些教师会通过提出“疑难问题”来训练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方法有利于巩固学到的知识,并能拓展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这种“以学生为中心,教师进行引导”的带有互动性质的教学模式,是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2多媒体教学在临床肿瘤学教学中,应该广泛使用多媒

体工具和课件。多媒体教学实现了文字、图像、图形、动画、声音的有机结合,极大地拓展了教学空间。传统的板书、挂图、胶片图像等教学方法,只能表现出静态的教学内容,而建立在多媒体手段下的现代教学方法,能直观、动态和立体地描述生物学现象,并有利于揭示现象背后的本质,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掌握复杂的理论。另外,还可以在教学中增加临床工作的相关视频,例如医患沟通过程、教学查房、手术过程、多学科病例讨论等。这些教学方法不仅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效果,也能激发学习兴趣,学生虽然身在课堂,却能身临其境般地走入临床实践。近10年来,我院临床肿瘤学教学已全部采用了多媒体教学,并已拓展到临床带教和见习阶段,这些教学手段有力地提升了临床肿瘤学教学的水平。然而,在多媒体教学时也要避免只进行僵化地灌输,弱化师生之间的言语交流。教师要不断提高制作多媒体的能力,既要考虑到教学形式,更要保证教学质量。

3使用网络资源在当今信息化时代里,网络已成为文献

第6篇:肿瘤学论文范文

【关键词】肿瘤特异生长因子;恶性肿瘤;放射介入治疗;疗效观察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4.01.091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1-0090-01

TSGF在肿瘤的早期即可明显地升高,对恶性肿瘤的早期检测具有广谱性、高敏感度和高特异性[1]。肿瘤治疗疗效的判断往往要靠B超或CT检查,但由于B超或影像学需要一定程度大小肿块才能显示,无法早期判断。如何从分子水平指导临床医师制定治疗方案,判断治疗效果显得非常重要。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所有受检人员清晨空腹抽取静脉血分离血清。TSGF试剂盒由福建新大陆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提供。用日本日立702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检测结果阳性标准TSGF≥70u/ml。

1.2对象62例恶性肿瘤患者均经病理证实;良性肿瘤组:选择20例良性肿瘤(子宫肌瘤、卵巢囊肿)亦经病理确诊;治疗组:从62例妇科恶性肿瘤的患者中选择40例适合放射介入治疗的妇科恶性肿瘤患者;正常对照为45例为门诊健康体检者。

1.3统计学处理所有数据均用SPSS13.0软件统计处理。

2结果

2.1恶性肿瘤患者血清TSGF与正常人及良性肿瘤患者血清中含量比较62例妇科恶性肿瘤组血清TSGF浓度80.8±10.4,阳性52例,阳性率83.9%,20例良性肿瘤组TSGF浓度为61.3±6.9,阳性1例,阳性率5%,45例对照组TSGF浓度为55.3±4.5,阳性率2.2%。正常对照组与良性肿瘤组无明显差异(P>0.05),恶性肿瘤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及良性肿瘤患者,有明显差异(P

2.2各种妇科肿瘤患者血清TSGF含量分析见表1。

2.3妇科恶性肿瘤患者放射介入治疗前后血清TSGF含量比较选择适合放射介入治疗的40例妇科恶性肿瘤患者检测治疗前后的TSGF浓度,治疗前TSGF浓度为82.2±12.4,阳性为35例,阳性率85.6%,治疗后TSGF浓度为61.3±8.3,阳性为12例,阳性率为38.8%,放射介入治疗前后有统计学差异(P

3讨论

恶性肿瘤生长因子是一种特异性肿瘤标志物,其显著的特点是对恶性肿瘤的检测兼具早期性和广谱性[2],因现有方法如AFP、CEA、Ca125,Ca199等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不高导致检测准确性较差,从而使其在肿瘤诊断应用中存在诸多局限性。文献报道,TSGF可以在肿瘤发生早期血清浓度很高,比B超、CT提前检出几周甚至几个月时间。本文结果表明,妇科恶性肿瘤患者血清中TSGF阳性检出率高达83.9%,显著高于良性肿瘤组及对照组(P

本文结果显示妇科恶性肿瘤患者血清中的TSGF含量及阳性检出率在治疗前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存在统计学差异(P

参考文献

[1]陈涛,唐育斌,杨椿.TSGF等多项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在恶性肿瘤诊断与放射介入治疗中的价值[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1,32(15).

[2]薛建平,王先广,朱虎,等.检测血清恶性肿瘤特异性标志物在肺癌早期诊断中的实验研究[J].肿瘤防治研究,2001,28(6):467-468.

第7篇:肿瘤学论文范文

关键词:转化医学;肿瘤学;教学;培养

作者:张小林

中图分类号:G642.4?摇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4-0144-03

转化医学(translationalmedicine)对于医学工作者并不陌生,它源于上世纪90年代提出的转化研究。转化医学倡导实验室研究与临床应用之间的双向转化,其核心是要将生物医学基础研究成果迅速有效的转化为可在临床实际应用的理论、技术、方法和药物,在实验室和病房(benchtobedside,简称BtoB)之间架起一条快速通道[1,2]。也就是在从事基础科学发现的研究者和了解病人需求的医生之间建立起有效的联系[3]。把获得的基础研究成果快速转化为临床疾病防治新方法,关键在于提高疾病治疗效果。转化医学潜藏着巨大效益,但是,要将基础研究成果转化为临床可用的技术方法绝非易事[4]。

一、转化医学在国内现状

国外转化医学研究方兴未艾,我国的转化医学尚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但转化医学在我国发展较为迅速,一些医学院校和科研单位都成立了转化医学研究中心;如协和医科大学的“临床病原研究中心”、复旦大学的“出生缺陷研究中心”、上海交通大学的“Bio-X精神疾病中心”、中山大学的“肿瘤防治中心”等[5]。可以说转化医学已渗透到我国医学的多个领域。我们的当务之急是应加快发展转化医学,迅速把一些成熟的生物技术转化为疾病预防和治疗决策,以减轻疾病负担。同时也避免大量资金浪费在某些无临床价值的基础性研究上。这就是目前转化医学的发展方向和重要任务,对于肿瘤这种复杂疾病的防治研究,需要以转化医学的思维和理念来指导医学科研和临床实践。

二、我国肿瘤学的发展与教学

我国的肿瘤学伴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已成为一门专业性强、涉及面广的综合性学科。很多与肿瘤关系密切的边缘学科的新理论、新技术,已与肿瘤学密不可分,并融为一体。目前我国肿瘤医师临床工作负担沉重,多数医院仍沿用着传统的肿瘤医治模式。肿瘤疾病与其他疾病相比有其特殊性,在我国疾病谱中,恶性肿瘤已跃居为我国居民的各种死亡原因的首位。尽管国内多家医院设立了肿瘤科室,上到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下到各县级医院,肿瘤治疗遍地开花。然而多数肿瘤患者的治疗并不规范,主要表现在各医疗单位肿瘤诊治水平参差不齐,而且在多数医院存在误诊误治、过度治疗、滥用检查手段及治疗药物等情况,造成医疗资源的极大浪费。造成目前现状的原因除了临床医生对肿瘤认识不足外,很重要的原因在于肿瘤学的教学存在不足,未能培养出合格的肿瘤学方面的人才,未能及时跟上肿瘤学的发展需要。

1.我国肿瘤学教学的现状。目前,我国多数高等医学院校在肿瘤学教育方面相对薄弱,教育内容既不系统也不全面,医学生掌握的肿瘤知识即片面又零散,不能从总体上把握了解肿瘤,这样在今后的肿瘤研究方面就无法提出现实性的问题。如何培养合格的肿瘤学医师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主要任务。要培养出一大批合格的肿瘤学科医生,必须结合国内现状对我国现行的肿瘤教学体制进行改革,抓好多层次的肿瘤学教育。

2.基础性研究成果未能有效转化成临床实践。虽然我国肿瘤基础领域的研究成果颇丰,但多无法为临床所应用,基础与临床严重脱节,这一点无法与国外相比。主要是因为基础性研究者并没有从临床角度出发去寻找解决问题;而临床医生只注重实践治疗,不能从更深的层次去考虑肿瘤的治疗;即使凭想象设计了科研课题,也是为了职称晋升,完全没有为临床着想。因此,我们需要对肿瘤的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改革,这就要进行转化医学的引入,大力推进转化医学研究,加快基础科研成果向临床转化,使有限的医疗资源效益最大化。我们需要培养既具有基础研究技术,又具有临床实践的复合型人才[6]。即基础――临床复合型人才。这需要制定一整套培养体系,这样规范化培养出来的人就是具有新的思维模式的转化医学研究人才[7]。

3.提肿瘤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肿瘤人才。把转化医学引入到肿瘤学教学当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提高教师素质,这样才能提高教学质量。因为只有高素质的老师,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要不断探索肿瘤教学的新方法。肿瘤教学要让学生了解各种肿瘤的发生机制、发展规律、规范化治疗、个体化治疗及综合治疗的重要性。目前肿瘤研究已经到了分子水平,可以预料,转化医学的发展将导致“循因治疗”的新模式,即逐步发展到基于肿瘤发病分子机制的个体化诊断与治疗新阶段[8]。以临床中出现的肿瘤相关耐药机制为例,只有通过基础研究才能获得突破和进展。

三、以转化医学为契机,加强肿瘤学医生的培养

肿瘤学的发展日新月异,新概念、新知识、新技术等不断问世。肿瘤教学内容除了包括流行病学、病因学、病理学、诊断学、内科学、外科学、放射治疗学等内容外,还包括了生理、生化、药理、影像、分子生物学、基因工程、心理学、伦理学等多方面医学知识。所以,要想培养出一个合格的肿瘤科医生,必须抓好医学院校在校生的肿瘤学知识教育,打好坚实的理论基础。肿瘤的临床病种复杂,研究领域广泛,治疗手段也多样(例如手术、放疗、化疗、靶向治疗、介入治疗、生物治疗等治疗手段,甚至包括肿瘤的康复与姑息治疗、死亡教育等)。这就对肿瘤学医师的培养提出了挑战。如果在肿瘤教学中引入转化医学的概念,从医学生基础课阶段即进行转化医学教育,能够使学生树立转化医学的科研理念、培养转化医学的临床思维、锻炼转化研究的技术能力,使毕业的学生能够在今后的工作研究中理论联系实际。这样才能使基础研究解决临床问题,造福广大患者[9]。1.加强理论知识学习。临床实践是理论医学向临床医学过渡的必不可少的阶段。通过加强理论学习,掌握肿瘤病因学、病理学的基本理论以及临床诊断的基本方法;熟悉各种恶性肿瘤的临床表现、综合诊断;掌握肿瘤的综合治疗原则。从临床出发加强基础研究,使基础研究成果真正服务于临床,真正提高肿瘤患者的长期生存率[10]。

2.培养临床及科研思维。在教学过程中,在临床带教中要注重对年轻医生进行临床及科研思维的培养,逐步锻炼他们对某一种肿瘤做出一个正确的认识,结合实际病例去查找相关资料,运用严密的逻辑推理方法,周密思考,得出正确的诊断并给与规范的治疗。

3.开展临床病例讨论。转化医学的核心是从基础医学到病床旁的转化,就是要理论联系实际。为了促使肿瘤学医生能把从书本上学的东西运用于实际病人。通过病例讨论,开阔视野,加强实际运用知识的能力。通过这种方式,提高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找到真正解决问题的思路。

4.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查房形式。现代肿瘤医学发展迅猛,知识更新快。如何在教学中把最新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如何引导学生去思考问题?这将检验我们的教学模式是否符合当今医学的发展趋势。我们可在教学查房中可引入循证医学和问题学习法(Problem-BasedLearning,PBL)。循证医学(EBM),也称证据医学,是目前肿瘤治疗所遵循的最直接有力的证据,即将最好的研究证据应用于临床;PBL法即带着肿瘤医学专题或具体病例的诊治去引导、启发、培养学生进行研究的学习过程和方法;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网络课程。通过以上教学,使学生由被动的接受知识变为主动的学习,提高循证医学意识,能够很好从临床角度考虑问题,从临床实际出发设计科研课题,真正为临床解决问题。在教学过程中,要培养提高学生检索医疗文献的能力,及时接触最前沿的医学信息,启发学生萌发临床科研意识,激发学生探求的兴趣和创新的欲望。充分体现从临床实践到基础研究再到临床实践的开放的、双向的知识交流过程。转化医学思维和理念就这样逐渐渗透到教学的方方面面。随着对转化医学研究的深入,医学高等教育将会培养出一批具备转化医学思维的研究型人才[11]。在肿瘤教学方面,我们称为“基础和临床,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的教学思路。

5.培养高端人才。肿瘤学高端人才的教育和培养有助于引领未来肿瘤研究和治疗的方向。目前肿瘤学研究生培养分为科研型与临床型两种类型,前者侧重于实验研究和科研能力的培养;后者侧重于临床实际工作能力的训练。要鼓励临床知识扎实、临床能力强的年轻医生攻读硕士、博士学位。为国家培养一批出类拔萃的肿瘤医学研究型人才,研究能力则是重点培养的方向[12]。

四、转化医学将提升肿瘤学的教学效果

第8篇:肿瘤学论文范文

【关键词】高职高专;病理学;肿瘤;说课

医学高职高专是我国医学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为农村和广大基层培养技能型医疗技术人员的重要任务。由于三年制教学的时限特点,在课程教学上具有一定的特殊性。病理学作为医学高职高专学生的必修课,是研究疾病发生、发展规律的形态学科,在授课过程中存在着学时少、内容多且复杂等情况。“肿瘤”章节是病理学课程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如何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既能完成基本教学内容,又能不断提高学生对肿瘤的认知,是医学高职高专院校病理学教学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说课”是教师面对同行和专家,以科学的教育理论为指导,阐述自己对教材的理解、教学的设计以及为什么的一种教学研究,对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等方面有一定帮助[1]。笔者针对高职高专病理学的“肿瘤”章节进行说课设计,不妥之处还望与大家共同探讨。

1说教材

教学对象是医学高职高专护理专业一年级学生,第二学期课程,采用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部级规划教材、全国高职高专卫生部规划教材《病理学》,第6版,主编为王斌、陈命家,本次教学内容位于第十章肿瘤的第一节至第四节,P114-124。

1.1教学内容“肿瘤”章节的第一部分内容,主要学瘤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病变。按照教学计划,“肿瘤”章节内容有2次课,这是第一次。在学习该内容之前,教材已安排《组织细胞的损伤和修复》、《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炎症》等三大基本病变知识。详细内容包括肿瘤的第一节肿瘤的概念、第二节肿瘤的特性(其中包括肿瘤的大体形态和组织结构,异型性,代谢特点,生长和扩散,恶性肿瘤的分级和分期等五个内容)、第三节肿瘤对机体的影响(其中包括良恶性肿瘤的局部和全身影响)、第四节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的区别。

1.2教学目标根据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高职高专护理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特点,制定教学目标如下:

1.2.1知识目标掌握肿瘤的概念、异型性、生长和扩散、对机体的影响、良恶性肿瘤的区别;熟悉肿瘤的组织结构、恶性肿瘤的分级分期;了解肿瘤的大体形态、代谢特点。

1.2.2能力目标通过肿瘤的基本理论学习,使学生能在实验教学、临床教学及日后的临床工作中,向教师、病人及家属就肿瘤发病的基本规律进行解释,并能对某些肿瘤的形态、生长特性、扩散规律及病人预后等进行描述。

1.2.3德育目标在教学中渗透德育因素,引入了“三生教育”,即“生命、生存、生活”教育,逐步培养学生的医疗公德和行为规范。并提出“假如我是一名肿瘤患者”,“恶性肿瘤晚期患者是否应该安乐死”等话题,要求学生进行讨论。

1.3教学的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是肿瘤的概念、异型性、生长和扩散、良恶性肿瘤的区别。教学难点是肿瘤的异型性。

1.4学情分析由于护理专业学生的专业基础较为薄弱,且学时相对较少,在本次课不考虑进行肿瘤相关内容的深层次的讨论,仅先传授肿瘤基本知识。

2说教法

2.1教法的选用主要使用讲授法、多媒体演示法、比较法、情境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等综合应用。

2.1.1讲授法由于医学教育的特殊性,目前理论课教学还是提倡以传统的讲授法为主。根据教学目标和护理专业学生的知识水平,必须先对肿瘤的基本理论进行系统讲解,使学生先有初步认识。

2.1.2多媒体演示法能减少板书耗费时间,提高课堂效率,并将肿瘤相关的图片,包括肉眼观图片和镜下观图片,较好的展示和讲解。使学生对病变的理解更形象化,有利于抽象理论知识的强化。

2.1.3比较法难以区别的内容的对比学习。特别是“良恶性肿瘤的区别”是本次课的重点,笔者从分化程度、生长速度、生长方式、继发改变、复发、转移、对机体的影响等方面加以比较,并用顺口溜强化恶性肿瘤的特性是“分化不好生长快,转移侵袭加破坏”,使学生能更正确的区分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对学生日后在肿瘤病人的临床护理工作有一定帮助。

2.1.4情境教学法针对肿瘤对机体的影响这部分内容,在课间和课后,在学生中进行情景话题讨论,如“假如自己是一名肿瘤患者,为了减轻病变对机体的影响,该如何进行自身护理”。使学生设身处地的学会关心和爱护病人,进一步提高自身的医疗责任感和使命感。

2.2教具的选用主要包括将1-2例典型的肿瘤大体标本带至课堂,并将病理图片制成图文库在课堂上演示。

3说学法

3.1学法的选用四环节常规法:预习法、听课法、练习法、小结法

3.1.1预习法通过细读和自我“质疑”,使学习由被动变主动,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3.1.2听课法由于本次课是肿瘤基本理论课,还是主要以讲授式的课堂传授来完成,期间穿插师生交流。

3.1.3练习法讲授完一个重要知识点时,将试题库中该内容的练习题引入,例如在学习完“良恶性肿瘤的区别”后,会提问“下列哪一项不是良性肿瘤的一般特性”,选项为“A异型性小,B膨胀性生长,C生长速度缓慢,D手术容易完整切除,E会转移”,让学生集体作答。

3.1.4小结法督促学生:“三看”看课本、看笔记、看练习。“二列”列出重点难点、列出各知识点间的相关性。提醒学生课后“三做”:做练习题、做精品课程网络内容观看、做授课内容整体温习。使所学知识系统化、结构化、网络化。

3.2学法和教法相配合引导学生探索掌握知识的方法,笔者通过渗透指导、讲授指导、交流指导对学生进行专业知识、人文修养、医德医风等方面的学习指导。

3.3教学设计中有学法的内容在明确培养学生能力和习惯方面体现自主性和差异性,不强制灌输,而重在引导点悟,也不搞一刀切,区分对象分类指导;在课堂上与学生有互动;尊重学生的学习想象力和课堂自由发挥力。

4说教学程序

4.1导入新课用时为3-5分钟,通过复习上一堂课的增生性炎症病变中的炎性假瘤,来导入肿瘤内容。炎性假瘤是境界清楚的肿瘤样团块,和真性肿瘤的外观形态很相似,好发于肺和眼眶,极易误诊为肿瘤。但要告诉学生,不能仅仅凭肉眼观就对肿物进行定性,因为病理学最主要是依靠显微镜和基因水平观察来对疾病进行诊断。在显微镜下观察,炎性假瘤主要以淋巴细胞、浆细胞、巨噬细胞、纤维母细胞等慢性炎细胞和组织细胞增生为主,这些细胞的形态是正常的,没有真性肿瘤的形态幼稚、单克隆性异常增生的细胞。那这些“形态幼稚、单克隆性异常增生的细胞”组成的真性肿瘤又是怎样的呢?我们如何认识和区别这些病变。由此引入新课内容。

4.2讲授新课用时为60-70分钟

4.2.1教法通过将肿瘤基本知识系统化规范化的讲解,让课堂运作起来,体现教师的主导。本次课主要使用讲授法、多媒体演示法、比较法、情境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等综合应用。

4.2.2教学重点、难点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突出教学重点,明确分析教学难点。

4.2.3教具采用多媒体的教学手段,规范多媒体课件的板书,使学生条理更清晰的掌握知识。

4.2.4学法既设疑又答疑,启发学生踊跃参与,进入角色充当主体。过程中设定2-3个问题让个别学生独立完成,并将重点内容针对性的让全体学生集体回答。让学生掌握教学内容、培养自学能力、达到初步认识肿瘤的目的。

4.2.5整体既正常发挥又采取应变补救措施,既正确地叙述和分析教材,又做到思想性和科学性的统一、观点和材料的统一。通过这些教学手段的运用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枯燥的知识生动化,乏味的知识兴趣化。

4.3巩固训练用时3-5分钟。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安排有针对性和实用性的例题示范,以巩固和强化教学内容,并说明例题的出处、功能和目的及学生可能出现的思路反映等。例如,在完成“肿瘤异型性”的内容讲解后,提问“肿瘤的异型性能首先反映什么,选项:A肿瘤的性质,B肿瘤组织的起源,C肿瘤的生长速度,D肿瘤的复况,E肿瘤细胞的分化程度。答案是E”

4.4课堂小结用时3-5分钟。立足反复强化来巩固新知识,新课内容结束后,再回顾课堂讲授知识;加强系统思路的联系性,使肿瘤各知识点之间纵横联系更紧密,并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综合分析疾病的能力;课后预习“肿瘤的命名和分类”内容。这样教学,符合“感知―辨认―概括―定义―迁移应用”的概念学习模式。

实践证明,在“肿瘤”章节的教学中我们应用以上说课设计实施课堂教学,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不仅使学生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更培养了学生多元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同时,有利于教师在合作、交流、研究状态中,集思广益,优势互补,提升了教师备课质量,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因此说课是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一条重要途径。通过说课,增强了知识结构合理性、实践性和应用性,以满足高职高专院校着重培养实践型高素质医疗人才的社会需求。

第9篇:肿瘤学论文范文

关键词 妊娠 卵巢肿瘤 并发症 诊治

资料与方法

2000~2006年收治妊娠合并卵巢肿瘤病人66例,同期分娩总数10353例,妊娠合并卵巢肿瘤发生率为0.64%。年龄20~41岁,平均26.61岁。其中初产妇41例,经产妇25例。

结 果

诊断方式及时间见表1。

肿瘤发生部位:右侧41例,左侧16例,双侧9例。肿瘤直径:10cm者5例。

病理类型:66例妊娠合并卵巢肿瘤患者,术中均行快速冰冻切片病检。囊性成熟畸胎瘤31例(46.97%),浆液性囊腺瘤12例,单纯性囊肿6例,纤维瘤6例,黏液性囊腺瘤5例,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3例,黏液性囊腺瘤交界型1例,黏液性状囊腺癌1例,卵泡膜细胞增多症1例。

肿瘤处理方式:行一侧附件切除术15例,卵巢肿瘤剥除术50例, 1例行子宫、双侧附件、大网膜切除。

并发症:66例中有15例发生并发症,包括蒂扭转11例,破裂3例,阻塞产道致产程延长1例。

讨 论

发生率及发病年龄:妊娠合并卵巢肿瘤的发生率各文献报道差异较大,为0.08%~0.90%[1],近年其发生率有明显上升趋势[2],这与人们的保健意识及孕期保健的加强,B超检查的广泛应用,以及剖宫产率上升而在术中发现肿瘤的增加有关。彭氏报道发生率为0.65%[2],本组发生率为0.64%。发病年龄文献报道21~42岁,平均年龄25.8岁[3],本组平均年龄26.61岁。

病理类型:妊娠妇女大多年轻,其卵巢肿瘤多为囊性成熟畸胎瘤、浆液性或黏液性囊腺瘤、单纯性囊肿等良性肿瘤。本组病例以囊性成熟畸胎瘤最常见,占46.97%,其次为浆液性囊腺瘤,占18.18%,文献报道二者分别为32.61%、19.57%。其他分类各文献报道不一。恶性肿瘤的发病率较低,本组恶性肿瘤1例,占1.52%,但预后差,在术后1年内死亡。

并发症:本组资料中妊娠合并卵巢肿瘤的并发症发生率为22.73%(15/66),常见并发症为肿瘤蒂扭转、破裂、产道阻塞,主要为蒂扭转。本组蒂扭转11例,占73.33%(11/15),蒂扭转多发生在孕中期,这主要是因为随着孕周增加子宫上升,肿瘤随上升的子宫入腹腔后活动空间增大,易发生蒂扭转;3例孕中期肿瘤破裂,因诊断不及时而继发感染,故手术时只能行患侧附件切除术;1例肿瘤直径为15cm,因产程进展不顺利,胎头下降受阻,以剖宫产结束分娩并行肿瘤剥除术。

妊娠与卵巢肿瘤的相互影响:①肿瘤对妊娠的影响:肿瘤一般不直接影响胎儿生长发育,若占据盆腔位置可引起滞产、难产,晚期恶性肿瘤可危及孕妇及胎儿生命;②妊娠时的卵巢肿瘤易发生蒂扭转、肿瘤破裂等并发症,妊娠期盆腔血液丰富,为卵巢肿瘤的生长创造了条件,但尚无充分证据说明妊娠可加速肿瘤生长和扩散。

诊断:妊娠合并卵巢肿瘤,严格地讲,是卵巢肿瘤合并妊娠,因除黄体囊肿外,大多先有肿瘤,后有妊娠。因此妊娠合并卵巢肿瘤的诊断应强调早期妇科检查及B超等辅助检查。本组孕早期通过妇科检查及B超发现15例,占22.73%。故孕早期应常规做孕期检查,可以早诊断、早治疗,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本组剖宫产术中探查发现卵巢肿瘤30例,占45.46%,因此,剖宫产术中常规探查双侧附件非常必要。

处理:根据妇科检查及B超检查综合判定肿瘤的性质,而明确诊断需依靠病理,对无生育要求的早孕合并卵巢肿瘤,其肿瘤呈囊性且直径

本组畸胎瘤为主要类型,但畸胎瘤多为双侧,且有时很小,所以术中一定要仔细探查对侧,常规应剖视对侧,以防漏诊。无论术前发现卵巢肿瘤而行择期手术,还是剖宫产时发现卵巢肿瘤而行手术,剥出之肿瘤或切除之附件,在术中根据肿瘤的形态、大小、质地、有无黏连、腹水等鉴别良恶性,同时送冰冻病理组织学检查,明确卵巢肿瘤良恶性,以决定手术方式及范围。

参考文献

1 曹泽毅.妇科肿瘤学.北京:北京出版社,1998:1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