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描写大海的作文范文

描写大海的作文精选(九篇)

描写大海的作文

第1篇:描写大海的作文范文

关键词:北海道 《雪国》 色彩美 探析

作为第一部中篇小说,《雪国》的发表,给川端康成带来了极高的声誉,曾经和《古都》、《千只鹤》一起,荣获1986年诺贝尔文学奖。这部小说的故事情节既不曲折,也不离奇,同时也没有深刻而丰厚的社会主题。故事讲述的是纨绔子弟岛村曾经三次来到北海道,和山村艺妓驹子在一起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小说用极尽优美的语言,唯美而细腻地描写了北海道的自然景物,向读者呈现了不同季节、风格迥异的自然风光。同时将女性的色彩美和自然的色彩美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达到一种人物和自然、人情美和自然美的和谐统一。

一、关于自然的色彩美描写

雪国并非特指某一个地方,只要是雪多的地方,就可以称为是雪国。在日本,雪国主要是指北海道一带,自从川端康成的《雪国》发表之后,雪国就成了北海道的代名词。《雪国》对北海道的自然风光,人物纯洁和冷寂的美进行了大力渲染,小说的开头,作家用简洁而近乎吝啬的笔墨写道:“穿过县境线上长长的隧道,眼前出现了一片雪景,夜空下,大地一片莹白,黑夜变成了白昼。” 而这就是雪国,开篇既突出了整篇小说的主旨。在《雪国》中,很多关于自然的描写都是基于写生的,同时季节感非常强烈。川端康成在《雪国》中借景抒情,通过表现技巧的运用,充分发挥了日本传统创作的季节感。《雪国》中男人公三次去雪国,每一次都将变换的季节通过五彩缤纷的自然色彩美呈现出来。如秋天的火红、冬天的纯白、春天的嫩绿,这种关于自然风光的描写不仅优美、而且使小说的风貌更加色彩纷呈。

关于绿色的描写――岛村初次去雪国,正是登山的季节,放眼望去,都是嫩绿,在这个明媚的季节中,绿色是主旋律。而小说中描绘春天最常用的季语就是“蝴蝶”、“嫩叶”、“新芽”等等。

关于白色的描写――在十二月初,男主人公第二次踏上雪国。而初冬时节的主色调为白色,作者浓墨重彩地描写了这个季节最独特美丽的景致,在读者面前徐徐拉开了一幅美丽的画面。如作者是这样描写严寒下的夜景:漫天星斗、冰封雪冻的地壳深处,仿佛能听到冰裂声。天地看上去苍苍茫茫,让人感到山峦都是冰凉而透明的。在这段描述中,作者巧妙地运用了色彩的搭配,为作品营造了一种独特的氛围,如用天空中耀眼的繁星、黑夜中的白雪等词句,在《雪国》中,曾多次出现这种关于自然景物的色彩的描绘,在读者面前呈现出一幅幅绝美的图画,如“暮色苍茫、远方的群山、皑皑的白雪、夕阳晚照、淡淡的余晖、万丈霞光”等等,对暮色和黄昏中的杉林、滑雪场、小河、村站等进行了大量的渲染,如绘画般地运用了各种色彩,如白色、紫色、黑色等,通过绘制和融合,形成了一幅色彩斑斓的图画。

关于红色的描写――男主人公第三次去雪国,正是秋意正浓,而这时红色和黄色是主要意象:在这个飞蛾产卵的季节里,连绵不绝的群山被染上了一层秋色,反而给人一种死的感觉。丘陵上盛开的花朵闪耀着一片银光,而静静流淌的小河,好像是从杉树顶梢上流淌下来一样。这样的秋天,让人感到寂寥和悲伤。岛村最后一次来到雪国,整日无所事事,而眼前呈现的自然景物,更让他感到徒劳、虚无和人世的无常。文章中通过对飞蛾的描写,恰恰能折射主人公的心理状态。另外枫叶象征了日本秋天的色彩美,和富士山、樱花一样,枫叶也是象征性的一种景致。日本人有赏枫和赏樱花的习惯,在雪国中,除了雪白之外,鲜艳的红色是又一种独特的色彩。作者通过描写秋天的景色,为更好地表达主人公的情感、表现作者的审美取向及推动小说情节的展开,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二、关于女性的色彩美描写

在川端康成的作品中,有大量的关于女性的描写,这也是作者非常擅长的地方,所以从某种程度上讲,他小说的世界也正是一个关于女性的世界。而文学界对于川端康成文学之美的研究,更多侧重的是女性审美、自然审美以及日本传统美。在《雪国》中,关于女性美的描写,几乎是和自然美的描写一起平分秋色,二者共同组成了《雪国》的主旋律。在《雪国》中,塑造了驹子和叶子两种不同类型的美丽女性。作者采用了独特表现手法对女性进行描写,如运用官能的、意识流的表达等。在描写驹子的美丽时,他用“洁净的出奇”这样句子,而描写叶子的声音时,他用“优美的近乎悲戚”,驹子的嘴唇“十分柔滑”等等。在文中,作者从色彩的角度,来展现女性独具特色的美。

作为川端美学的一个关键场面,就是“暮景镜”的场面描写,这已经被众多评论家所提及。在开往雪国的火车上,岛村看到的景致:火车车窗的玻璃犹如一面镜子一样,将车内叶子的美丽倩影和窗外流动的黄昏的暮色交叠在一起,产生了一种奇妙的效果,构成了一幅绝美的图画。作家将人物和自然景物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姑娘似乎是在流逝的暮色中漂浮一样,产生了一种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效果,“山野、暮色、灯火、女子朦朦胧胧的脸蛋”,通过这一段景致的描写,完美地运用了色彩的对比。车内叶子的脸和车窗外的灯光一起,构成了一个美的世界,这段描写运用了意识流手法,虚幻而朦胧,作者善于对瞬间的美进行捕捉,灯光和叶子的眼睛重叠的一瞬间,恰恰是女性美和自然美重叠的瞬间。在对景物进行描写时,作者运用了多样而丰富的色彩,而非一种单一的颜色,同时通过对比和配合,使作品的美感进一步增强。在对女性进行描写时,也是通过对比和色彩的搭配,来对女性美进行衬托。

三、结语

在《雪国》中,处处充满了关于色彩的描写,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可以反复研读的日本文本。文中关于北海道的自然景观的描绘,通过对色彩的表现,让读者体验和感受不断变换的四季景物,并将女性美的描写和景物的描写巧妙地融合在一起,用色彩来衬托女性的美。由于日本传统文化具有雅致、纤秀和优美的独特风格,所以在诠释宗教精神和人生哲理的过程中,将色彩文化进行凝聚和提炼,在社会生活和文学作品中也就形成了追求色彩艳丽化的意向,而川端康成的《雪国》色彩美的描写,也正是受日本美学和传统文化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张颖.浅谈《雪国》自然景物中渗透出的美意识[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9(03).

[2]吕巍.灵与肉的变奏曲――解读《雪国》中的女性形象[J].世界文化,2009(07).

[3]万丽娜.浅析《雪国》中驹子的形象[J].成功(教育),2009(06).

[4]柴宝芬.雪的洁净与悲凉――解读《雪国》中川端康成笔下的女性[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10).

[5]陈文静.《雪国》中的悲剧美学――解读川端康成的美学思想[J].名作欣赏, 2009(21).

[6].《雪国》展现的悲与美[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9(10).

第2篇:描写大海的作文范文

[关键词]小学语文 写景作文 指导方法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28-086

在写作过程中,无论是写人还是记事,都需要运用景物描写,或渲染环境氛围,或烘托人物心情,抑或抒发思想情感。综观当前学生的写景作文,常常会发现,许多学生写景时胡乱编造,层次不分明,重点不突出,无法抓住景物的鲜明特征。因此,在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加强学生写景作文的指导,让学生在写景中受到美的熏陶,体验到描写成功的喜悦,从而启迪思维,升华情感,提升写作能力。

一、调动感官,细致有序观察,抓住景物特征

写景作文离不开深入细致的观察,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写作时,要教给学生观察景物的方法。一方面,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引导他们全面细致观察,学会抓住景物的主要特征。观察和感受景物特征,需要借助学生的视觉、触觉、听觉、嗅觉等多种感官,不仅要观其形和色,更要嗅其味、听其音。只有这样才能把握景物的形态、颜色、气味、大小、数量等主要特征,让景物描写绘声绘色。另一方面,教师要引导学生有序观察,把握写景的顺序,学会移步换景,写出层次。世界上的景物千姿百态,观察角度和顺序不同,其观感也有所不同。一般的,在描写景物时,可以按照时间顺序、空间顺序进行,由远及近,由高到低,由整体到局部,抑或移步换景,随着观察点的变换井然有序地开展,从而使景物描写层次分明,条理明确。

例如,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烟台的海》一文,作者按照“冬―春―夏―秋”的时间顺序,写出了烟台的海一年四季不同的鲜明特点。冬天时海的凝重,人的不畏严寒;春天时海的活泼,人的勤劳播种;夏天时,海的宁静,人海相依;秋天时海的高远,人的充实忙碌。文章重点突出,层次分明、条理清晰,如一幅幅立体画面,读来让人流连忘返。

二、巧用修辞,展开合理想象,增强语言感染力

在描写景物时,巧妙地运用修辞手法,往往会使文章语言更具感染力和表现力,让人读后印象深刻,回味无穷。因此,在进行写景作文指导时,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把握好比喻、拟人、排比、夸张等修辞方法的运用,并充分发挥自己丰富的想象力,大胆联想,从而让景物描写活灵活现,有血有肉,富有感染力和艺术魅力。

比如,描写春风时,有学生这样写道:“春风像一个心灵手巧的少女,用她那灵巧的双手染绿了柳枝,染红了桃杏枝头,染黄了簇簇的迎春花。”以少女作比喻,写出了春风的美好。再如,写夏天:“夏天是热情的,在激情的旋律中展现着她的青春活力。”学生借助拟人手法,写出了夏天的热情与活力。写小草:“小草长在风里,摇曳多姿;小草长在山里,挺秀坚韧;小草长在水里,充沛盈盈;小草长在我的心里,只要有信念,就层层不穷。”排比的巧妙运用,增添了小草的生机勃勃。这样,通过巧用修辞,展开合理想象,景物描写将更生动、形象,更具韵味。

三、意在笔先,注意动静结合,实现情景交融

在进行景物描写时,要想使笔下的景物鲜活起来,教师既要指导学生写出景物的静态,又要写出景物的动态,做到静中有动、动中有静、动静结合,从而增强画面的动感,使作文情趣盎然。同时,需注意的是,写景作文离不开抒情,写景的目的并不仅仅是为了写景而写景,更重要的是为了抒发作者心中的思想情感。因此,在指导学生描写景物时,要注意引导学生渗透自己真实的思想感情,将自己的所思、所想、所悟表达出来,借景抒情,寓情于景,让景中有情,情中有景,从而达到“情景交融,物我合一”的境界。

譬如,苏教版三年级下册杜甫的《绝句》一诗,览景悦心,借物传情,诗人在描写景物背景、营造画面意境时,将“黄鹂”“白鹭”的动态画面与“翠柳”“青山”的静态事物巧妙地结合起来,色彩鲜明,有声有色,营造了灵动、唯美、清新的意境,展现了春天无限的生机与活力,反映了诗人做诗时的愉悦、欢快心情。

总之,在平时的写作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留心观察,积累写作素材,巧用修辞,结合事物展开合理想象,增强语言的感染力和表现力,并注意融入自己的真实情感,使文章更具活力和灵性,从而不断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

[ 参 考 文 献 ]

[1] 杨晓红.浅谈如何指导小学生写好写景作文[J].新课程:小学,2014(8).

[2] 荀道艳.浅谈小学语文写景类作文写作[J].作文成功之路(旬刊),2015(12).

第3篇:描写大海的作文范文

《行路难》(重点课文)

作家作品:

李白盛唐伟大诗人,字太白,号清莲居士。

是继屈原之后我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其诗歌感情奔放,想象丰富奇特,形成飘逸,奔放,雄奇,壮丽的风格。

《行路难》是一首乐府旧题。

课文讲解:

一、本文主旨

这首诗反映了诗人被迫离开长安时的矛盾心理。一方面,长安的生活,使他看到朝廷的黑暗和仕途的艰难;他对现实满怀激愤,却又无可奈何;另方面,积极用世的愿望,对自己才能的坚信不疑,又使他能自我勉励,振作精神,充满希望,向前奋进。

二、课文串讲

全诗分为五层。

第一层,1—4句。描写自己面对美酒佳肴,不能进食,表现出内心极度的愤懑。

第二层,5—6句。以自然景物的艰险,比喻自己仕途的艰难。

第三层,7—8句。以古代人的典故,激励自己终究会有实现理想之日。

第四层,9句,四个三字句。再次感到人生的艰难。

第五层,10—11句,自信有朝一日,可以宏图大展。

三、词语解释

1、忽复乘舟梦日边。忽复:忽然又;

2、直挂云帆济沧海。直:毫不犹豫;济:渡;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泛读课文)

作家作品:

岑参曾任嘉州刺史,世称岑嘉州。盛唐边塞派诗人;与高适并称“岑高”。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作者自拟乐府诗题;送别诗。

课文讲解:

一、本文主旨

这是一首白雪诗,也是一首送别诗。描绘西北边陲的风雪奇寒,抒发了与朋友分离时的真挚别情。属于七言歌行。

二、课文串讲

全诗分为两个层次。

第一层次:“北风卷地白草折——愁云惨淡万里凝。”描写大风中的雪景及难耐的寒冷;

第一小层:1—2句。描写大风;

第二小层:3—4句。描写大雪。

第三小层:5—6句。描写转折句,从大雪转为严寒,从自然转为人物。

第四小层:7—8句。描写寒冷。

第五小层:9—10句。与开头呼应,描写冰,愁云。

第二层次:“中军置酒饮归客——”描写送别友人的情景。

第一小层:11—12句。描写营中送别情景。

第二小层:13—16句。描写送别诗的时间,环境,心情。

第三小层:17—18句。描写友人远去,作者凝视雪上的马行的足迹。

三、词语解释

1、瀚海阑干百丈冰。瀚海:沙漠;阑干:纵横;

2、中军置酒饮归客。饮归客:为归客设宴;

3、雪上空留马行处。空:白白;马行处:马蹄印迹;

学习要点:

1、分析的写景部分的特点。

诗歌的一二句,写北风之大,不写别的景物,只写折断的白草,使“卷地”两字更加传神;在一年大雪之中,只选用八月之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十分形象的比喻,同时在严寒之中又出现春光明媚的景色,反衬了严寒之冷:“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写出了只有大西北才有的严寒景色,“愁云”两字又渲染了下文的送别之情:“风掣红旗冻不翻”既写风,又写寒。

2、重点掌握诗歌最后两句借景抒情的特点。

“峰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写景,景中有情。依依不舍的惜别之情,怅然若失伤感之情,对友人一路平安的祝福。意味丰富深永。

3、重点掌握诗中的夸张句,比喻句。

夸张句:“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夸张地写出了大西北严寒景象。(注意:“风掣红旗冻不翻”不是夸张句)

第4篇:描写大海的作文范文

关键词: 祖海尔 现实主义 思想特征 创作手法

现实主义是文艺批评中最常见的术语之一。它提倡客观地、冷静地观察现实生活,按照生活的本来样式精确细腻地加以描写,力求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现实主义包括两个层面,它既可以看做文艺的基本创作方法之一,又可以看做一种文艺流派。从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来看,它主要包含以下三个基本特征:一是细节的真实性。二是形象的典型性。三是具体描写方式的客观性。而作为文艺流派,特指的是19世纪的现实主义文学,它着重体现在思想精神方面。要求作者真实地、逼真地反映客观世界,具有强烈的批判性或揭露性,并体现人道主义思想,看重人的尊严。

祖海尔创作这首悬诗的年代,现实主义尚未问世,自然不会自觉运用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更遑论体现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的思想特征。但我们可以用现实主义的理论重新解读其悬诗,从中找寻现实主义的痕迹。

一、祖海尔悬诗中的现实主义思想特征

1.反映真实生活

现实主义把文学作为分析和研究社会的手段,为人们提供了特定时代丰富多彩的社会历史画面,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

作为蒙昧时期阿拉伯文学的主要体裁,悬诗提供了阿拉伯部落社会生活的种种可贵资料,因而被称作“阿拉伯人的集子”①②。可以说,悬诗是蒙昧时期阿拉伯自然环境的缩影和产物,是阿拉伯社会生活的真实再现。祖海尔的悬诗也是如此。在祖海尔的悬诗中,阿拉伯贝都因人的生活场面跃然纸上,栩栩如生。例如悬诗的第一段“纳西布”,诗人写道:

“难道这就是乌姆・奥法的旧居,

――荒原上一片废墟,默无一语?

历经沧桑却依稀可辨,

宛如手腕上扎青留下的痕迹。

唯有一只只羚羊和它们的子女,

来来往往,在这里安身、栖息。

我站在那里仔细地打量,

终于确定,那是我久别二十年的故地。

这是熏黑了的支锅的石头,

那是快变为平地的屋边排水渠。”③

这一段诗文,刻画得颇富沙漠情趣:茫茫沙漠之中,那架过锅的几块熏黑了的石头,那房屋旁的排水沟,还有附近游荡着的野牛和羚羊,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动静结合,令读者眼前仿佛看到游牧民族在沙漠中生活的场景。

此外,诗歌中的许多词语,如(只生活在沙漠里的白羚羊)、(用来生火的石块)、(驼轿里的妇女)、(品种优良的骆驼)等,都是那个时期的阿拉伯世界所特有的事物,具有鲜明的文化色彩和时代烙印。它们是阿拉伯半岛蒙昧时期社会文化的反映,展示给我们的是沙漠民族游牧生活的画卷。④

以物咏情,情景相生,是祖海尔在现实生活的基础上创作诗歌的最寻常也最优美的画面。他创作的灵感来源于部落生活,来自沙漠景观,来自他周围的事和物。因此,他的悬诗是其真实生活的反映和折射,是蒙昧时期阿拉伯社会生活的真实再现,这一点是与现实主义相契合的。

2.批判部落战争

现实主义以人道主义思想为武器,深刻地揭露与批判社会的黑暗,同情下层人民的苦难,提倡社会改良。

而在蒙昧时期,阿拉伯贝都因人以血缘关系结成部落,以部落为个人的根基和靠山。他们特别注重维护部落的利益和权利,认为部落的利益高于一切,从而形成了强烈的部落宗派主义。为了部落主义,他们相互仇杀,兵连祸结,战争成为蒙昧时期阿拉伯人的生活常态。

在祖海尔的悬诗中,诗人毫不掩饰地表达了对部落氏族之间连绵不断的战争的厌恶和批判。

“一旦你们挑起战端,就是严重的作孽,

那是起凶恶的狮子,把战火燃起。

战磨转动,将把你们碾成齑粉,

兵连祸结,如多产的母驼连生灾难的子息。

战争中生下的孩子也将终生不幸,

他们将把父兄种下的恶果承继。

伊拉克的乡镇会让人们获得金钱银币,

战争带来的只有祸患,使你们一贫如洗。”⑤

祖海尔把战争比作凶恶的狮子,比作无情的烈火,比作碾人的石磨,通过生动的比喻,批判蒙昧时期阿拉伯氏族部落之间纷繁的战乱和仇杀,揭露战争和动乱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和不幸。

在批判战争的同时,祖海尔的悬诗也隐隐流露出他对和平的向往。

“战争重起,像喝过水的骆驼又把水饮,

那不是泉水,是干戈相见,血流遍地。

他们将两败俱伤,耗尽元气,

然后再准备投入后果严重的下场战役。”

“谁若不肯讲和,息鼓偃旗,

那就兵戎相见,让他把头低。”⑥

在视部落战争为神圣的蒙昧时期,通常诗人多是竭力歌颂战争,煽风点火,推波助澜。在这种情况下,祖海尔特立独行,别树一帜,竭力反对战争,呼吁各部落和平共处。他的这种和战的思想,已经超越了当时盛行的部落主义思想,具有先进性和积极性,这在当时是极其可贵的。

尽管祖海尔悬诗中的和战思想与西方现实主义流派批判资本主义制度的思想大相径庭,但宏观上说,两者都是对社会普遍现象的揭露和批判,尽管批判的对象不同,但都体现了人道主义的想法,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就这点来说,也是符合现实主义的特征的。

3.体现人文关怀

现实主义文学普遍关心社会文明发展进程中人的生存处境问题,表现出作家们对人的命运与前途的深切关怀。

祖海尔在悬诗中通过拟人化的描写,批判和揭露了战争对人民造成的苦难,同时又呼吁各部落停止战斗,让人们和平共处。这在当时已属难能可贵。而更值得一提的,是祖海尔的悬诗中已反映出一种以人为本的人文思想,这种思想主要体现在他对于社会改良的呼吁上。

在社会方面,祖海尔鼓励各部落友好相处,妥善管理部落事务,努力行善,个人应竭尽全力造福于部落,同时,他呼吁发生冲突的部落双方达成和解,恢复和睦。例如在赞颂两位仁人志士时,他说道:

“他们的刀枪从未沾过死者的鲜血,

那些死者的血债也原与他们毫无干系。

如今那些被杀死的人却可以看到他们的赔偿,

一匹匹健壮的骆驼正在山路上向他们家走去。

他们为一个部落的安全付出血锾,

使他们遇有月黑风高,不再忐忑惊惧。”⑦

他通过对哈里斯和海利姆两位仁人志士的义举的颂扬,委婉地表达了他的倡议,即个人应为部落的安全和利益不遗余力,尤其是为部落的和平而付出。

在个人方面,祖海尔提倡人们多行义举、广施仁义。

“谁行义而不沽名钓誉,会赢得更大荣誉,

谁悭吝而厚颜,会被千夫所指。

谁富有而不肯对乡亲施行义,

必将道人谴责,被人唾弃。”

作为一个睿智、持重的老者,祖海尔始终抱定改良部落的宗旨。无论是在对仁人义士的颂扬中,还是在对于漫漫人生的总结中,他的诗句都透露出深刻的人文关怀。在战争时期,提倡讲和,呼吁和平;在和平时期,倡导仁义,讲求宽容。他的这些思想都闪耀着人文主义的光芒,而这与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又是不谋而合的。

二、祖海尔悬诗中的现实主义创作手法

1.突出真实细节

现实主义文学追求艺术的真实模式,强调客观真实地反映生活,通过真实的细节描写,用历史的、具体的人生图画反映社会生活,以此使读者如入其境,如见其人。

作为蒙昧时期最杰出的描写诗人之一,祖海尔在他的悬诗中,最注重的就是描写细致。他“力图如实反映所看到的景象,不使其有所增加或减少,使其完全像在自然界中一样――很少有例外,以致对他所描写的现象,你几乎可以用眼睛看到、用耳朵听到、用手触摸到”。⑧在描写事物的细节时,祖海尔注重从各个方面对对象进行描述,无论对整体或个别,他都不会忘掉它的物质属性和不同颜色。比如悬诗第一部分起兴时,祖海尔描写恋人的遗址,提到架锅的石头,就会提到石头上火烧的痕迹,还会提到它的位置。提到房屋四周的排水沟,就对它进行一番比喻,说明它的形状,然后说它没有裂口。在描绘驼轿中残留的羊毛绒球时,他将此比喻成红色的野葡萄,并说它没有破碎,因为如果破碎,就不再呈红色,就不能准确地表达出他的意思。

祖海尔用这样丰富的细节描写,以细致而形象的描绘,使他所要描述的事物变得可以触摸到、可以感受到,使各事物的细节和整体被表现得淋漓尽致,也使读者在阅读时犹如置身其境。如果用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来衡量祖海尔的悬诗,那么,其悬诗真实而形象的细节描写正符合了现实主义对细节的创作要求,描写细致可谓是这首悬诗的一大特色。

2.缺乏典型形象

恩格斯说,现实主义“除了细节的真实外,还要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可以说,典型化是现实主义的核心。

纵观世界文学,不难发现,被列入现实主义理论框架内的著作多以小说和戏剧为主,如司汤达的《红与黑》、巴尔扎克的《高老头》、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等,这些作品正是因为塑造出了极具代表性的、可以反映社会和时代特征的典型人物形象而闻名于世。相比小说和戏剧,诗歌在体制、形式和音韵上往往受到许多比较严格的格律,它很难像小说、戏剧那样允许作者通过构造曲折复杂的故事情节、描写细致生动的心理对话等来塑造人物形象。祖海尔的悬诗受到诗歌体裁的限制,因此,他在塑造人物形象的过程中,无法像小说、戏剧创作那样,通过环境和生活细节的具体描写烘托、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也无法通过人物的心理描写揭示人物内心的矛盾变化。对于以塑造典型形象为核心的现实主义而言,祖海尔的悬诗确实是力不能及的。

另外,祖海尔的这首悬诗是写在著名的“赛马之争”之后,主要目的就是歌颂出面调停战争的两位仁人义士。尽管这两位义士只是当时阿拉伯社会中站出来调停战争的特例,仅仅代表了少数愿意为战争不遗余力的人,但他们期盼和平、渴望结束战争的愿望却是蒙昧时期阿拉伯人民大众的共同心愿。可以说,祖海尔诗中的这两位义士正是代表了蒙昧时期大多数阿拉伯人民反对战争、向往和平的心理。但是,根据现实主义的理论和创作手法,所谓“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是作者立足客观现实,塑造出的能够反映普遍现实、能够代表大众心理的人物,它应该是虚构出来的人物形象,而非真实存在的人物本身。反观祖海尔的悬诗,其主人公海利姆和哈里斯是真实存在的,并不是祖海尔在诗歌创作中刻意塑造出来的人物。就这一点而言,祖海尔的悬诗与现实主义创作手法又是有所出入的。

3.缺乏客观描写

现实主义作家偏重于通过对现实生活的客观、具体的描写,从作品的场面和情节中自然地体现出其思想倾向和爱憎感情,而不是直接抒发主观理想和情感。

品读祖海尔的悬诗时,又不得不谈及诗歌的另一个特点,即抒情。诗歌的生命力的所在,它激动人心的地方,都在于诗人对于被描写的事物具有强烈的爱憎,并从那里激发出巨大的感情。从祖海尔的悬诗中,不难看到,诗人对于所要表达的主题思想,都是以直接而坦白的语言表述出来的,如对贤达的颂扬和褒奖,如对战争的痛恨和批判,他的爱憎喜怒,都毫不掩饰地跃然纸上,令读者一目了然。这就有悖于现实主义对于描写客观性的强调和要求,所以,在这个现实主义创作特征上,他的悬诗也是有所欠缺的。

三、祖海尔悬诗的现实主义成因

艺术源于生活,祖海尔悬诗中的现实主义因素之所以存在,是与贾希利叶时期阿拉伯沙漠文化下的部落战争和伊斯兰教创教前期的阿拉伯社会变革息息相关的。

贾希利叶时期的阿拉伯人民,以血缘关系集结成部落,以部落为个人的根基和靠山。恶劣的沙漠环境和稀缺的自然资源使得各部落间为了水草争斗不息,而阿拉伯人强烈的部落宗派主义和突出的个人主义又使得各部落间为了复仇厮杀不止。这样的社会现实对祖海尔的创作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突出体现在其悬诗的思想内容中。一方面,他在诗中深刻揭露部落战争带给人们的灾难和恶果,呼吁各部落休战讲和,和睦相处,表现出和战的人道主义思想。另一方面,在祖海尔在批评本部落有人挑起战乱的同时,又委婉地替其做了一定的辩解。由此可见,部落宗派的影响力对于蒙昧时期的阿拉伯人是相当大的。

在部落宗派主义占据蒙昧时期阿拉伯人思想主流的同时,以“和平”和“大同”为核心和精髓的伊斯兰教正在兴起。它以雷霆之势、万钧之力,引领了阿拉伯民族,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阿拉伯国家,从而形成了一次顺乎历史潮流的社会和政治变革。祖海尔创作悬诗时,阿拉伯社会正处于从蒙昧时期向伊斯兰时期的转型期,整个阿拉伯社会正处于大变革的潮流中,透过祖海尔的悬诗,不难发现其中某些超越部落精神的倾向,正如他所呼吁的停战、求和等口号,这正是来源于阿拉伯部落社会在大变革前夕逐渐趋于解体的社会现实。

四、结语

现实主义在祖海尔的悬诗中都是有迹可循的。在思想方面,祖海尔通过描写和叙述,向读者再现了蒙昧时期阿拉伯人的社会生活,揭露了各部落之间的残酷战乱及其给人民带来的灾难,表达了他对和平的憧憬和呼吁及对社会改良的热衷。而从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来看,一方面,祖海尔的描写细致而真实,通过细节反映社会真实面貌。另一方面,由于受到诗歌体裁的限制,祖海尔的悬诗无法像小说、戏剧那样通过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以客观而具体的描写方式体现社会现实,有所缺憾。但总的来说,无论是思想观念上还是创作手法上,祖海尔都不自觉地运用了现实主义的理论和方法,从而为世人更好地了解蒙昧时期阿拉伯人的社会生活、风俗习惯、行为准则等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注释:

①赛马之争,发生于贾希利叶时期的阿拉伯地区。当时在阿布斯和祖卜延两部落因赛马胜负之事引起纠纷,继而发生了著名的“赛马之争”,战事前后长达四十余年。后来,祖卜延部落两位名叫海利姆和哈里斯的仁人义士出面调停,自愿捐出三千峰骆驼,抚恤双方死难者家属,才平息了这场战争。祖海尔在八十高龄时适逢此事,有感于怀,于是写出悬诗,来赞颂两位贤达义举。

②郅溥浩.解读天方文学.宁夏:宁夏人民出版社,2007:222.

③仲跻昆.阿拉伯文学通史(上).南京:译林出版社,2010:80.

④周烈,蒋传瑛.阿拉伯语与阿拉伯文化.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8:32.

⑤仲跻昆.阿拉伯文学通史(上).南京:译林出版社,2010:83.

⑥⑦仲跻昆.阿拉伯文学通史(上).南京:译林出版社,2010:85.

⑧[黎]汉纳・法胡里,著.郅溥浩,译.阿拉伯文学史.宁夏:宁夏人民出版社,2008:75.

参考文献:

[1][黎]汉纳・法胡里,著.郅溥浩,译.阿拉伯文学史[M].宁夏:宁夏人民出版社,2008.

[2]郅溥浩.解读天方文学[M].宁夏:宁夏人民出版社,2007.

第5篇:描写大海的作文范文

关键词:金朝觐 清代 东北文学 山水诗歌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4)04-0390-01

金朝觐是清朝嘉庆、道光年间东北文学的重要诗人。他用诗歌描绘了东北的自然风貌、人文风俗。在四川任职时,他用诗歌记载了从东北到四川的路线和沿途的风光以及四川的山光水色,反映出当时的社会状态。金朝觐用他的诗歌为东北文学做出了贡献。本文对金朝觐的山水诗歌做些基础性研究

金朝觐一生写了大量的山水诗,一方面因为他出生于东北边疆并在西南蜀地为官,有机会饱览祖国的大好河山,另一方面是因为他富有生活情趣,热爱大自然。金朝觐喜欢用白描的手法描摹景物,将壮美的山水景物收于笔端,并着重关注山水自身具有的生命活力,如《望海》、《昆明湖》、《阅江楼》等。他在锦州创作的《望海》就是代表:“海气凌晨炫远眸,洪波无际只平浮。天边渺渺难推步,地势茫茫有尽头。云雨蔚蒸宏润泽,江河归宿混源流。伊谁不为临崖返,便信蓬莱定可求。”①清晨诗人站在海边,看到大海波涛汹涌、一望无际,海浪拍打岩石,江河水滚滚注入大海,汇聚成茫茫的波涛涌向远方。此诗通过对大海的真实描写,展现出了大海壮大的气势,更让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金朝觐一生大部分时间在东北渡过,因此描写东北景物的作品颇多,如《渡辽河》:“莫莫轻寒道阻长,临流马意怯波凉。冰痕浮鱼鳞细.沙碛惊风羊角狂。

川路有情怜过隙,春秋无恙祝高堂。年来时缅趋庭训,履薄临深矢勿忘。”②辽河是中国东北南部的最大河流。初冬时诗人骑马西渡辽河回乡,寒风凛冽,北风卷着沙石打在诗人的身上,辽河水面微冻,河水寒冷刺骨,连马匹都不愿踏进河水。读来让人感到彻骨的寒意,让人领略到北国冬季气候的恶劣。

再如《乌拉草三首》,诗人用艺术的手法写出了乌拉草的外观、产地和用途,既可制鞋,又可放入鞋中吸汗保暖。在严寒的东北,脚底出汗容易导致双脚冻伤,这样的气候条件下乌拉草的功用显得尤为重要,有效地保护了人们的健康。东北大地,见证了诗人的成长,这里有诗人人生各个阶段的回忆,诗人热爱着东北家乡的一草一木,东北的景物是诗人笔下永远的主题。

金朝觐赴蜀途中和在蜀地任职时创作的山水景物诗也很有特色。作为异乡人见到异地奇特瑰丽的风景,必然会带来异样的惊喜之情,金朝觐把这份惊喜将蜀地的名胜古迹、风土人情融入了他的诗中,如诗人赴蜀为官途经函谷关时写下的《函谷关》:“城小凭山固,雄师困仰攻。兴衰看启闭,疆界限西东。关尹占佳气,甘卿表宫。湍流飞瀑处,势与建瓴同。”③函谷关是我国历史上最著名的雄关要塞之一,不仅是战马嘶鸣的古战场,也是文人墨客凭吊的地方。全诗以长焦远景的角度来描写函谷关的雄壮,让读者感受这座依山傍水的关口的雄浑。金朝觐来到函谷关前,亲眼得见此关的险要与牢固,不禁慨叹攻打如此雄关不知要葬送多少生命,同时又被这里承载的文化气息所折服。相岭位于四川境,金朝觐创作的《相岭》对此岭进行了夸张铺陈的描写:“坤维盘错百千层”诗人夸张地描写相岭山峦有千百层之多;写山之高峻:“平铺云气尘寰远”;写山中气候之多变:“四月嵋看积雪”;写山上景物:“屈折山蹊古迹仍”。全诗夸张地渲染了相岭的古老神奇、美丽壮观,堪称佳作。金朝觐还将当地的风土人情写进诗中,如《严道篇》等,写出了严道当地出产铜,当地农业靠天吃饭的现实。蜀地异样景物和风土人情给了金朝觐异样的灵感,诗人以精彩的诗作回报这种异样的感触。

其次,金朝觐喜欢借山水的形态将自己的人生感悟表现出来,如《夏云》描写景物:“风拥轮絮拥团,晴空惝杳无端”,但全诗的落脚点却放在了议论上:“世间万变须臾事,只作浮云到眼看”由眼前变化莫测的云朵想到了人世间的错综复杂,他认为还是做冷静的旁观者最好,对世间的一切变化应欣然接受、坦然以对,此诗还体现了诗人开阔的思想境界。典型的《七盘关》,诗人因父丧去官回乡途经七盘关时写下此诗,金朝觐在诗中对此地的路况描写到:“南栈崎岖路不平,小心移步记分明。今朝已过西川境,从此宽怀放胆行。”

细读诗句感觉其中似乎还隐含着对宦海艰难的深刻体悟。诗人认为官场之上处处要小心谨慎、如履薄冰、认真思量,万不可鲁莽,就如同走在悬崖边上,一不留神等待自己的可能就是性命之忧。《渡黄河》借描写支流争相汇入黄河的情景“众流既奔汇,全势趋齐梁”形容广大学子争相参加科举近身仕途,但当自己置身官场才知道“往年忆北上,雨雪生寒凉。层冰蔽河下,悄然心悲伤。今我复南渡,洪波静不扬。含浊见本性,清流讵可常。”官场到处都是浑浊和冰冷的暗流,稍不小心就会陷入万丈深渊,怎能不让人心生凄凉,并且“一水限南北,时事何抢攘”与家人天各一方,常年不能团聚,更让人心生感伤。“安知有后世,忧乐独中藏。临风试慨想,倚帆见北邙”诗人感到还是隐居故乡的田园中才会感到心灵的平静,内心的安详。此诗表现出了诗人对官场的厌倦和对自由生活的向往,也是以自身经历对追求功名的千百学子的忠告。《黄金台》、《红叶四首》等都是此类作品。诸如此类的诗作都是诗人借描写景物来抒发他个人心中的情怀和感悟。

金朝觐的山水诗歌既描写了东北和蜀地的美景,又蕴含了人生的感悟,不仅展现出诗人对美的关爱,也展现出诗人敏锐的思维,为清代东北文学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注释:

①②③选自金毓黻.影印本辽海丛书[M].沈阳:辽沈书社,1985.

参考文献

[1](清)阿桂等(纂修).盛京通志[Z].沈阳:辽海出版社,1997.

[2](清)陈康祺.郎潜纪闻初笔二笔三笔[Z].北京:中华书局,1984.

[3]毕宝魁.东北古代文学概览[M].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2000.

第6篇:描写大海的作文范文

正面描写也叫“直接描写”,就是直接地从正面去描写人物、景物和事件,这是最基本、最常见的描写方法。直接描写的显著特点就是它的直接性与正面性,无论是描写人物、景色,还是描写场面,无论是采用细描还是白描,也无论作者采用第几人称的叙述视角,读者都能够从正面直接看到被描写对象的具体状况和情态。

正面描写一般包括动静描写、虚实描写、色彩渲染描写、观察角度变化描写、点面结合描写五种描写方法;具体有对人物的肖像、语言、动作、心理方面进行的直接描写。

外貌描写,又称肖像描写,即是对人物的外貌特征(包括人物的容貌、衣着、神情、体型、姿态等)进行描写,以揭示人物的思想性格,表达作者的爱憎,加深读者对人物的印象。

心理描写,即以语言文字对人物的内心世界、思想道德品质、性格特征等所进行的描写。

行动描写,即通过语言文字表现人物自身在矛盾斗争中的行动,来展示人物的性格特征和精神面貌的描写。

语言描写,即通过人物的语言来表现人物的精神面貌、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的描写方法。

动静描写,即对事物、景物作动态、静态的描写,两者相互映衬,构成一种情趣。

虚实描写,即对一件事或一个人进行虚实交融的描写,实写和虚写相互映衬,使文章做到虚处实写、实处虚写,从彼写此、从此写彼。

色彩渲染描写,“渲染”本来是国画的一种描绘手法,在需要强调的地方,用水墨或淡的色彩涂抹画面,以加强艺术效果。运用在文章中,则往往用来对环境、景物等进行描写,这些描写是作多方面的正面描写,以突出所要描写的人事景物。

观察角度变化描写,即看同一景物时,观察者所处的方位不同、角度不同,俯视、仰视、远眺、近看、视觉形象会呈现千姿百态,变化万千。而从不同的角度描写,会使读者对所描写的景物产生更加全面的认识,获得更完美的感受。

点面结合描写,所谓“点”,指的是最能显示人事景物的形象状态特征的详细描写;所谓“面”,指的是对人事景物的叙述或概括性描写。点面结合就是“点”的详细描写和“面”的叙述(或:概括性描写)的有机结合。

一语未了,只听后院中有人笑声,说:“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黛玉纳罕道:“这些人个个皆敛声屏气,恭肃严整如此,这来者系谁,这样放诞无礼?”心下想时,只见一群媳妇丫鬟围拥着一个人从后房门进来。这个人打扮与众姑娘不同,彩绣辉煌,恍若神妃仙子:头上戴着金丝八宝攒珠髻,绾着朝阳五凤挂珠钗;项上戴着赤金盘螭璎珞圈;裙边系着豆绿宫绦,双衡比目玫瑰佩;身上穿着缕金百蝶穿花大红洋缎窄裉袄,外罩五彩刻丝石青银鼠褂;下着翡翠撒花洋绉裙。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

(选自曹雪芹《红楼梦》)

作者从肖像的正面描写、色彩渲染描写的角度描绘了王熙凤的服饰、五官、体态、神态等。这里,关于王熙凤衣着和外貌的华丽描写,是细腻的工笔画,是实写,而最后两句则是充满了空灵之气的写意画,是虚写;选段虚实结合,一个有个性的贵族形象使读者合眼如见。而“丹凤眼”“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也能够体现出王熙凤的心机之重。

张先生跟外国人来往惯了,说话有个特征――也许在洋行、青年会、扶轮社等圈子里,这并没有什么奇特――喜欢中国话里夹无谓的英文字。他并无中文难达的新意,需要借英文来讲;所以他说话里嵌的英文字,还比不得嘴里嵌的金牙,因为金牙不仅妆点,尚可使用,只好比牙缝里嵌的肉屑,表示饭菜吃得好,此外全无用处。他仿美国人读音,惟妙惟肖,也许鼻音学得太过火了,不像美国人,而像伤风塞鼻子的中国人。他说“very well”二字,声音活像小洋狗在咕噜――“vurrywul”。可惜罗马人无此耳福,否则决不单说R是鼻音的狗字母。当时张先生跟鸿渐拉手,问他是不是天天“go down town”。鸿渐寒暄已毕,瞧玻璃橱里都是碗、瓶、碟子,便说:“张先生喜欢收藏瓷器?”

“Sure!Have a look see!”张先生打开橱门,请鸿渐赏鉴。鸿渐拿了几件,看都是“成化”“宣德”“康熙”,也不识真假,只好说:“这东西很值钱罢?”

“Sure!值不少钱呢,Plenty of dough。并且这东西不比书画。买书画买了假的,一文不值,只等于waste paper。瓷器假的,至少还可以盛饭。我有时请外国friends吃饭,就用那个康熙窑‘油底蓝五彩’大盘做salad dish,他们都觉得古色古香,菜的味道也有点old time。”

方鸿渐道:“张先生眼光一定好,不会买假东西。”

张先生大笑道:“我不懂什么年代花纹,事情忙,也没工夫翻书研究。可是我有hunch;看见一件东西,忽然what'd call灵机一动,买来准OK。他们古董掮客都佩服我,我常对他们说:‘不用拿假货来fool我。O yeah,我姓张的不是sucker,休想骗我!’”关上橱门,又说:“咦,headache――”便捺电铃叫用人。

鸿渐不懂,忙问道:“张先生不舒服,是不是?”

张先生惊奇地望着鸿渐道:“谁不舒服?你?我?我很好呀!”

鸿渐道:“张先生不是说‘头痛’么?”张先生呵呵大笑,一面吩咐进来的女佣说:“快去跟太太小姐说,客人来了,请她们出来。Make it snappy!”说时右手大拇指从中指弹在食指上“啪”的一响。他回过来对鸿渐笑道:“headache是美国话指‘太太’而说,不是‘头痛’!你没到States去过罢!”

(选自钱钟书《围城》)

这是一段极为精彩的人物语言的正面描写,作者通过描写张吉民喜欢在说中国话时夹无谓的英文字的说话习惯,在他对方鸿渐的一番卖弄中,寄寓了作者的讽刺之意:此人不但声音像洋狗,人本身也像洋狗,活脱脱一副奴才相,还好卖弄。通过这番对话,读者一下子就能了解到买办张吉民这样一副洋奴的嘴脸。

欧也妮在桌上放开几枚金路易,老头儿就像刚学会看的孩子傻盯着同一件东西,定睛看那几枚金路易,一看就是几个小时;他也像孩子一样,不时地露出一个吃力的微笑。

当本堂神父来给他做临终圣事的时候,他那双显然已经死去几个小时的眼睛,一见银制的十字架、烛台和圣水壶,忽然复活,目不转睛地盯住这些圣器,鼻子上的那颗肉瘤也最后地动了一动。当神父把镀金的受难十字架送到他的唇边,让他吻吻上面的基督时,他做了一个吓人的动作,想把它抓过来,而这最后的努力耗尽了他的生命;他叫欧也妮,尽管她就跪在他的床前,他却看不见。欧也妮的眼泪淋湿了他已经冷却的手。

“父亲,您要祝福我吗?”她问。

“万事要多操心。以后到那里向我交账。”他用这最后一句遗言证明基督教应该是守财奴的宗教。

(选自巴尔扎克《欧也妮・葛朗台》)

动作是无声的语言,是人物个性的符号。作者浓墨重彩地对人物进行了一连串的动作描写,使人物形象站立起来。《守财奴》中的葛朗台在弥留之际,却做出一番让人匪夷所思的动作,其中的“盯”“吃力的微笑”“目不转睛地盯”“抓”等动词构成的系列动作,深刻地揭示了葛朗台行动的内在动力――对金钱的强烈占有欲,从而使嗜财如命的守财奴形象跃然纸上。

我躺着,听船底潺潺的水声,知道我在走我的路。我想:我竟与闰土隔绝到这地步了,但我们的后辈还是一气,宏儿不是正在想念水生么。我希望他们不再像我,又大家隔膜起来……然而我又不愿意他们因为要一气,都如我的辛苦展转而生活,也不愿意他们都如闰土的辛苦麻木而生活,也不愿意都如别人的辛苦恣睢而生活。他们应该有新的生活,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

我想到希望,忽然害怕起来了。闰土要香炉和烛台的时候,我还暗地里笑他,以为他总是崇拜偶像,什么时候都不忘却。现在我所谓希望,不也是我自己手制的偶像么?只是他的愿望切近,我的愿望茫远罢了。

我在朦胧中,眼前展开一片海边碧绿的沙地来,上面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选自鲁迅《故乡》)

这是一大段心里独白,里面包含有观察角度描写,如作者与闰土愿望的不同状况比较。这段独白揭露了当时的黑暗社会给人们带来的灾难,表现了人们的不觉醒与对未来社会的迷茫,与此同时又表露了人们对理想社会的不懈追求。读来耐人回味,发人深省。

一、请以“站台上”为题,写一段人物群像的肖像描写,要突出人物的不同身份、年龄、职业、性格、爱好、心理活动等特点。

示例:公交站牌下,一位衣衫褴褛的妇人坐在一个渍满油污、摩擦得黝黑发亮的编织袋上。北风吹起她零乱的头发,乱拂在她红肿皴皱的脸上。她的左手里牵着一个小男孩,小男孩穿着显然和自己年龄不搭配的棉衣,吮着手指,清鼻涕顺嘴溜下来。旁边一个穿粉色羽绒服的姑娘,皱起眉头,用手掩着嘴巴,尽量保持与这对母子的距离。姑娘后面站着一个头发油亮的小伙子,袖着两手,一副漫不经心的样子,时不时瞟一下姑娘斜露在外面的皮背包。

二、早晨的菜市场上,人声鼎沸,买与卖构成了独特的风景。请认真观察菜市场上的各色人物,写一段语言描写,力求表现出不同人物的性格特点。

示例:“这西红柿怎么卖?”一声悦耳的问话引起了我们的注意。只见一位三十出头的年轻阿姨正手拿蔬菜,边挑边问着。“一块七。”摊主利落地回答道。“称几个吧!”于是七八个又红又大的西红柿不一会儿便来到了秤盘上。“一三得三,三七二十一,一共五块一毛钱,凑整五块钱吧!”说着阿姨交过钱,满意地离开了,最后渐渐地消失在了人海里。

三、下面是鲁彦《听潮》中的虚实描写,仿照这一语段,写一段200字左右的“听雨”的描写性文字。

没有风。海自己醒了,喘着气,转侧着,打着呵欠,伸着懒腰,抹着眼睛。因为岛屿挡住了它的转动,它狠狠的用脚踢着,用手推着,用牙咬着。它一刻比一刻兴奋,一刻比一刻用劲。岩石也仿佛渐渐战栗,发出抵抗的嗥叫,击碎了海的鳞甲,片片飞散。

海终于愤怒了。它咆哮着,猛烈地冲向岸边袭击过来,冲进了岩石的罅隙里,又拨剌着岩石的壁垒。

音响就越大了。战鼓声,金锣声,呐喊声,叫号声,啼哭声,马蹄声,车轮声,机翼声,掺杂在一起,像千军万马混战了起来。

第7篇:描写大海的作文范文

泥人张(张明山)是天津传统手工艺界的著名人物,本文叙述了他捏泥人戏弄取笑海张五的故事。文章故事语言朴素,情节环环相扣,有浓厚的传奇色彩。故事揭示了泥人张对艺术的执著追求和艺术来源于生活的客观事实,表现了泥人张技艺高超、洁身自好和不畏权势的高贵品质。

二、设计理念

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理解、感悟、体验。通过多种形式感悟课文的内容,学习文章的表达方式,品味文章富有特色的语言,了解人物的品质。

三、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联系当时的文化背景领悟文章内涵,让学生对民间文化有所了解,激发学生热爱民间艺术的美好情感。

3.品味文章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在阅读中体会作者对人物动作、语言、神态细致入微的描写方法。

4.认识3个生字,正确书写11个生字。

四、教学重点、难点

1.品味文章富有特色的语言,想象故事发生时的场景。

2.学习作者对人物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方法。

五、教学准备

1.泥人张相关泥塑作品的图片。

2.“泥人张”称呼的由来等。

教学过程:

一、交流资料,激情导入

同学们,通过预习查找资料,你们对我国民间艺人“泥人张”已经有了一些了解,谁愿意把你查找的资料与大家进行交流?

1.学生交流资料,同时课件出示泥人张的泥塑作品。

2.看到这些泥塑作品,你有什么感受?

3.“泥人张”不仅技艺高超,在他身上还有许多鲜为人知的高贵品质,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第五课《贱卖海张五》。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看到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师:是谁这么大胆要贱卖海张五?他为什么要贱卖海张五呢?下面就让我们到课文中去寻找答案吧。

2.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读了课文,谁能说说本文主要讲了什么事?

4.本文是写谁和谁之间的较量?(泥人张和海张五)

5.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看看泥人张和海张五是怎样的人?

三、精读课文,读中感悟

1.指名分段读课文。

2.请同学们找出描写泥人张和海张五的句子,(课件出示描写泥人张与海张五的句子)从这些描写中,你能各用一个字把他们两个人的特点概括出来吗?(引导学生概括:泥人张“奇”,海张五“狂”)

3.指导学生读描写海张五的句子(读出海张五的狂妄、霸道)。

4.作者通过生动、传神的描写,使海张五的形象跃然纸上,那我们可以用哪些词语来概括海张五呢?

师板书:骄横狂妄、仗势欺人

5.对海张五的狂妄――“做买卖的地界,谁有钱谁横,官儿也怵三分”,这里“怵”是什么意思?泥人张也怵他吗?

从哪看出泥人张不怵他?(泥人张只管饮酒、吃菜、西瞅东瞧,全然没把海张五当个人物)

6.面对海张五的无理挑衅、侮辱,泥人张是怎样“回报”他的?

7.课件出示第八、九自然段。

师:请同学们细读这两段话,并画出描写泥人张动作的词,说说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泥人张技艺高超,面对海张五的侮辱,他没有回应一句,只是把泥团往桌上一撂。这是无声的反抗,表现了泥人张不为强权,敢与同恶霸势力作斗争的高贵品质)

师板书:艺高胆大、不畏权势

8.理解重点句子

(1)“海张五不停找乐子,泥人张这边把那些话在他手里的泥上全找回来了。”这句中“话”指什么话?泥人张怎么在泥上找回来了?

(2)“比海张五还像海张五。”

本来捏的就是海张五,怎么还这样说?(引导学生体会泥人张的技艺高超,捏得惟妙惟肖,把海张五狂妄的丑恶嘴脸捏出来了)

9.泥人张与海张五的较量并没有结束,引读“第二天……”,学生接读后三个自然段。

10.泥人张与海张五较量的结果是谁赢了?

师:看到这个结局,真是让人大快人心。面对他人羞辱,泥人张镇定自若,后发制人,以独特的方式一招制敌。他赢得奇、赢得妙,所以文中第一自然段就用夸张的手法向我们介绍了这个奇人。

11.课件出示句子“天津手艺人中,捏泥人的‘泥人张’排第一,而且,有第一,没第二,第三差着十万八千里。”

12.指导学生带着夸赞、惊羡的语气读这一段,从中体会泥人张技艺高超、无人能比。

四、整体回顾,情感升华

1.结合自己的感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完这一课,你有什么感受?(学生畅所欲言)

五、总结全文

面对栩栩如生的泥人,我们了解到泥人张高超的技艺,而通过智斗海张五的故事更让我们了解到他高尚的人格,不愧为俗世奇人。我们要学习他不畏权势,敢于同恶霸势力作斗争的高贵品质。

板书设计:

贱卖海张五

泥人张(奇) 海张五(狂)

第8篇:描写大海的作文范文

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二册《烟台的海》第二自然段这样描写冬天烟台海的壮观:

冬天,深褐色的海面显得很凝重。来自西伯利亚的寒流经常气势汹汹地掠过这片海域。小山似的涌浪像千万头暴怒的狮子,从北边的天际前赴后继、锲而不舍地扑向堤岸,溅起数丈高的浪花,发出雷鸣般的轰响,有时竟把岸边数百斤重的石凳掀到十几米远的马路中央。每到巨浪拍岸的日子,许多烟台人和外地的游客,纷纷顶着寒风跑到岸边,观赏这蔚为壮观的景象。还有的不顾被浪花打湿衣服,站在岸边,以那数丈高的巨浪作为背景拍照留念,形成一道壮丽的风景线。

这段话在内容安排上采用了先景后人的组材方式,先写冬天烟台海的气势磅礴,后写游人不畏严寒前来观海。前者是正面描写,后者是侧面烘托。意在用人的不畏风寒、不怕浪淋来反衬烟台海的壮观诱人。如此以人写景,人景相依,烟台的海魅力无限!

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二册《天游峰的扫路人》是写人的文章,作者安排了两处关于天游峰的描写。一处是第二自然段:“天游峰——武夷山第一险峰。九百多级石梯,像一根银丝从空中抛下来,在云雾中飘飘悠悠,仿佛风一吹就能断掉似的。”另一处是第八自然段:“我抬头望了望在暮色中顶天立地的天游峰,上山九百多级,下山九百多级,一上一下一千八百多级。那层层叠叠的石阶,常常使游客们气喘吁吁,大汗淋漓,甚至望而却步,半途而废。”

两处描写意在用天游峰的山路之险、山路之长来衬托扫路人不畏艰险、徜徉山水、以苦为乐的那份陶然。如此以景写人,人景相依,扫路人活力四射!

景物描写除了衬托人物品质,有时亦可以渲染一种特定的氛围,烘托人物的情趣、心境,表现人物的心理。作家往往用生动的自然环境描写,来创造故事的特定氛围,从而增强故事的真实性。在这方面,鲁迅可谓是行家里手。《社戏》中的景物描写很有特色,如“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作者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从视觉、听觉、嗅觉等三个方面来表现大自然的美。此处的景物描写,烘托了喜庆的气氛,表现了“我”对自然美景的热爱,渲染了“我”去看戏途中兴奋的心情。

其实,在许许多多的文学作品中,景物描写是作品的有机组成部分,它看似随意地散落在文中,实则是作者的匠心独运,充当了很重要的角色。由此看来,在指导学生表现人物的情感时巧妙地融情于景、人景相依,产生的艺术效果往往是事半功倍的。

苏教版第十一册习作2的主题是“回忆爱的往事,表达爱的心意”。其训练目的是让学生学会用表达内心的爱的方式感恩父母。学生在这篇习作的结尾喜欢采用议论的手法来抒情。多半学生有时用得不当就出现了为抒情而抒情、唱高调、拿来主义等现象。

换一种方式结尾如何呢?五年级课文《爱如茉莉》一课中有这样的描写:“妈妈睡在床上,嘴角挂着恬静的微笑;爸爸坐在床前的椅子上,一只手紧握着妈妈的手,头伏在床沿边睡着了,初升的阳光从窗外悄悄地探了进来轻轻柔柔地笼罩着他们。一切都是那么静谧美好,一切都浸润在生命的芬芳与光泽里。”这句话运用“人景相依,融情于景”的手法表现了父母之间温情的一幕。采用这样的方法来描写自己向父母敞开心扉后的一幕会怎样呢?结果,全班36人中有28人成功地运用了人景相依、融情于景的写法,很多同学写得相当精彩。

第9篇:描写大海的作文范文

1.《辞海》中第2个义项解释为:“文艺作品中细腻地描绘人物性格事件发展,场境和人物性格的最小单位。”

2.《解读与赏读》对细节的解释为:细节描写是对人物的外貌、语言、行动、心理、或周围事物所作的具体而细微的描绘。运用细节描写有助于塑造有血有肉、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描绘有声有色、情趣盎然的生活环境,增强艺术的感染力。

3.《作文辞海》对细节描写的所作的定义为:细节描写是附着在人物的肖像、行动、语言、心理或坏境、场面、景物中的一种描写。它是其他描写的微观化。细节描写的特点之一是依附性,它是作文中写人、叙事、绘景、记言的最小组成单位。细节描写有肖像细节、行动细节、语言细节、心理细节、场面和景物细节等。

4.《细节描写——解读〈祝福〉的一枚“锁钥”》(《中学语文教学参考·上旬刊》2011年6期)细节描写是指对表现人物、情节和主旨有特殊作用的细微环节,包括动作、肖像、神情、物件、景色、服饰、语言等“细枝末节”。

5.《寻觅生动描绘人物细节之津梁》(《中学语文教学参考·上旬刊》2011年8期)所谓细节描写,就是对某些细小而又能很好地表现人物思想性格的环节加以具体描写。

比较以上5种解释,我们就可以得出:细节描写是一种特殊的描写方式,指作者用细腻的笔触对人物、环境、场面和景物做细致入微的描写,从而更好地塑造人物形象、描绘生活画面、增强艺术感染力。无论是写人记事,还是写景状色,都可采用。

其实,在苏教版中随处可见这样的论据,如必修一第95~96页中编者明确写道:“记忆中的景物有时是模糊的,需要透过细节把他们从时间的深渊中打捞出来,成为描写的材料。”并且举了《江南的冬景》中郁达夫描写微雨寒村的例子。”在这里编者明确把景物作为细节描写的材料和对象。还有鲁迅的小说《药》中第四部分的场景描写也是一个极为精彩的细节——“微风早经停息了;枯草支支直立,有如铜丝。一丝发抖的声音,在空气中愈颤愈细,细到没有,周围便都是死一般静。两人站在枯草丛里,仰面看那乌鸦;那乌鸦也在笔直的树枝间,缩着头,铁铸一般站着。”正是这一细节,将小说推向一个新的高潮。

又如江苏2010高考文学类文本《溜索》第6节中“牛早卧在地下,两眼哀哀地慢慢眨。两个汉子拽起一条牛,骂着赶到索头。那牛软下去,淌出两滴泪,大眼失了神,皮肉开始抖……”就是通过牛溜索时流泪发抖等细节,来侧面表现环境——怒江峡谷的高峻险恶,从而反衬了人物——领队及汉子的勇敢无畏形象。

可见把细节描写归结为指人物描写是缩小了它的内涵,会对学生形成一定程度的误导;同时,把细节描写与特写镜头构成一种对应,也是不正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