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杂粮加工企业工作总结范文

杂粮加工企业工作总结精选(九篇)

杂粮加工企业工作总结

第1篇:杂粮加工企业工作总结范文

关键词 杂粮加工;问题;对策;山东省

中图分类号 F326.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19-0288-02

杂粮是指除了小麦、玉米、水稻和薯类大宗粮食作物以外的其他粮豆作物,主要包括大豆、高粱、谷子、荞麦、燕麦、大麦以及绿豆、黑豆、红小豆、芸豆、豇豆、豌豆等作物。该类作物的共同特点是生育期较短、种植面积小、地区性强、抗旱耐瘠,其产品口感大多较独特、营养价值较高,还具有一定的食疗保健功能[1]。山东省杂粮种植历史悠久、品种丰富、品质优良,随着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一些具有地域特色的杂粮品牌和一批杂粮加工企业。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饮食观念和膳食结构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人们对杂粮产品的需求将会持续增加,对杂粮的加工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 山东省杂粮加工情况

杂粮加工目前可分为四大类型:一是原粮或经过初级分选、包装的简单加工品;二是传统风味小吃;三是方便食品;四是以高粱、大麦等杂粮为原料料的酿造食品。由于我国整体杂粮加工技术开发起步较晚,投入的人力、物力、资金相对有限,因此山东省杂粮加工目前大部分还处于初级加工阶段,加工产品主要分原粮(大豆、绿豆、红小豆等)、粥料(小米、高粱米、大黄米等)、粉料(大豆面、小米面、高粱面等)[2]。

山东省根据自己的杂粮生产特性,形成了一批具有地域特色的杂粮品牌,如山东省主栽大豆品种蛋白质含量高,是豆制品加工的优质原料,创建了德州禹王蛋白粉、泰安豆腐、垦利兴果豆腐等名优产品。山东省有悠久的谷子种植历史,形成了“龙山小米”和金乡“金谷”等多个知名品牌。高粱不仅可以做粥料和粉料,还可以用于酿酒及作饲料等,如安丘的景芝酒业、德州的古贝春集团等白酒生产商都有属于自己的酿酒高粱基地。黍子除了可以作为大黄米的原料外,也可以用于酿酒,如即墨老酒、兰陵白酒。红小豆可以做成豆沙。绿豆和豌豆是粉丝的主要原料,如龙口的粉丝。根据统计,自2013年来山东省各地杂粮品牌无公害产品的认证62个,绿色产品认证17个,有机产品认证1个。

可以看出,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人们对健康的重视,越来越多的杂粮及杂粮加工产品进入了人们的视野中,有些杂粮及杂粮加工品已经成为了人们的生活必需品。但就总体情况来看,市场需求的发展远远快于杂粮加工业的发展,杂粮加工仍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2 存在的问题

2.1 杂粮加工技术和工艺水平低,产品附加值、档次低,深精加工不足

由于杂粮加工起步晚,大多数杂粮加工企业的加工技术水平相对较低,缺乏高质量、高水平的加工设备,主要体现在杂粮加工装备缺乏专用性、配套性,自动化程度较低,缺乏大型设备,而自主研发能力又很弱;加工技术和工艺程度低,大多数杂粮加工企业仍然只是经过简单加工就把产品投放到市场上,加工简单、粗放,技术和工艺水平低,产品形式单一,主要体现在以杂粮面粉、杂粮米或者以杂粮米面为主要材料简单加工制作传统主食产品为主;深加工产品数量少,多层次开发的产品为数更少,缺乏高附加值产品。只以初级或简单加工品投放市场,是满足不了消费者对杂粮产品的营养、健康、美味、方便和药用保健的消费需求的。

2.2 杂粮加工企业规模小,创新能力弱,缺乏市场竞争力

虽然近几年杂粮加工产业发展迅速,企业数量增加不少,但大部分都是小规模和分散经营,有一部分企业还是家庭式作坊,企业品牌多而杂,加工设备落后,对杂粮产品缺乏高水平、高质量的监测手段,这就造成了产品输出困难,难以进入国内、国际大型连锁超市,也很难满足出口要求[3];创新技术能力是一个企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由于杂粮加工企业规模小和对技术研究工作的不重视,企业很少把焦点放在自身创新能力的提高上,普遍只注重短期利益而忽视技术创新能力和产品优化升级能力的提高,并且大部分企业缺乏有关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的科技支撑;这些就导致知名品牌创立困难,企业市场竞争的优势难以确立。

2.3 缺乏政策支持,行业标准体系不健全,产品质量管理混乱,产业链条不完整

长期以来,由于受国家方针政策的影响,我国比较重视水稻、小麦、玉米等主粮的发展,而忽略了对小杂粮发展的支持,相比于主粮,杂粮长期以来处于比较弱势的地位[4]。杂粮加工行业发展晚,行业组织也没有发挥其在行业中的作用,再加上政府对杂粮加工行业的管控也相对较松,因此杂粮加工行业缺乏相应的标准体系。产品的标准主要是以企业自身标准为主,有的企业干脆借用主粮的行业标准。而且,各类产品的质量和检测方法都缺乏统一的严格规范,有些小作坊生产的产品,只靠一个卫生许可证来进行监督,质量管理无从谈起,加工产品的质量也就更无法保证。在整个产业链中,杂粮加工环节缺乏同上游和下游环节的联系,杂粮的种植、流通、加工销售等各环节相互脱节,产业链条不完整,没有发挥真正发挥整个产业的带动力。

3 对策

3.1 以市场为导向,重视科学技术投入,产学研相结合,提高加工工艺,开发高质量、高附加值产品

杂粮加工的发展,要以市场为导向,开发生产多品种、高档次的深加工产品,以此来满足不同群体的消费需求;杂粮的发展,还要以科技为支撑,加强企业与专业院校和科研机构的联系,产学研相结合,加大有关学科的资金投入,加强杂粮的基础性研究和应用研究,开发出独具口感和风味特色并同时兼有功能性、营养性的杂粮食品。通过自主研发和引进国外先进设备相结合,建立完善成熟的加工生产线,提高加工工艺,努力解决杂粮产品质量参差不齐、不宜直接食用等问题,开发出更多的高质量、高附加值的杂粮产品。

3.2 发展杂粮加工龙头企业,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树立品牌意识,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

在杂粮产业化进程中,龙头企业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杂粮产业发展的好坏,关键看龙头企业[5]。龙头企业规模大,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带动能力强,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应大力发展和培育一批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杂粮加工龙头企业,加强龙头企业的自身建设和生产基地的建设,发挥龙头企业区域带动能力和在产业中的整合能力,由龙头企业带动区域内其他小企业的发展,从而推动区域内各杂粮加工企业的发展。各企业应树立品牌意识,实施品牌发展战略,注重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积极寻求同相关科研、专业院校和龙头企业的交流与合作,提高产品质量,积极开发品牌产品,增强产品在市场的竞争力,从而提升整个企业的竞争力。

3.3 加大政府政策扶持力度,建立和完善行业标准规范,推动整个行业体系建设

我国虽然是杂粮大国,但是在杂粮生产、加工等方面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人力、物力、资金等投入不足,杂粮相关科学研究和应用还处于较低层次[6]。因此,政府应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建立相应的政策扶持体系,对杂粮加工企业进行资金补贴和科技支持的同时,给予各种优惠条件,如减税、免税等,充分调动企业的生产积极性;政府主管部门,还应根据杂粮本身的特点,主导建立和完善科学、系统、规范、可行的行业标准规范,对产品质量和检测方法进行严格规范,用严格手段保证产品质量;没有一个产业是可以孤立存在的,它受整个产业链条发展的限制。发展杂粮加工业,应注重其上、下游产业的发展,加强种植、收购、流通、销售等其他环节的联系,加速优秀品种杂粮开发,提升杂粮作为加工原料的质量,销售企业拓宽销售渠道,自觉遵守市场秩序,建立顺畅的流通体系。推动杂粮整个行业的发展,促进整个产业体系的建设,形成一种生产促进加工,加工带动销售,销售又反过来提升加工,加工又促进生产这种良性的循环态势,最终促进整个杂粮产业化水平的飞跃。

4 参考文献

[1] 李玉勤.对杂粮产业发展研究的再认识[J].农业经济问题,2009(增刊1):5.

[2] 2012年杂粮主食加工业发展情况[J].农业工程技术(农产品加工业),2013(12):8-9.

[3] 凡兰兴.发展我国杂粮生产的思考[J].山西农业科学,2012(10):1121-1124.

[4] 辛德树,李敬锁,牟少岩.山东省杂粮产业问题分析[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5(12):172-173.

第2篇:杂粮加工企业工作总结范文

关键词 小杂粮产业;发展优势;对策;宁夏西吉

中图分类号 F326.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22-0318-01

西吉县地处宁夏回族自治区南部,是宁夏农业人口第一大县和少数民族聚居县,也是国家重点扶持的贫困县,年降雨量较少,光照充足,无霜期短,降水和温度变率大,四季交替变化不明显。年平均气温5.3 ℃,年平均降水量350~500 mm,无霜期仅有100~150 d。气候冷凉,土壤结构非常适宜小杂粮的生长发育。

近年来,西吉县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在西部黄土丘陵区发展种植豌豆、胡麻、荞麦等小杂粮,生产出的小杂粮品质优、产量高,种植形成了规模,市场价格高,成为市场的“抢手货”,2012年种植面积达到2万hm2,产量3.1万t,产值近1亿元,预计2015年,种植面积达到4万hm2,产值达2亿多元,成为西吉县又一特色优势产业,切实推动了当地农业产业的发展。

1 小杂粮产业发展优势

1.1 独特区域优势

西吉县小杂粮主要种植在海拔1 900~2 600 m,年平均气温5.3 ℃,高寒冷凉气候条件适宜小杂粮种植。特别是小杂粮的生长发育与当地气候特点相吻合,有利于充分利用当地光、热、水等气候资源。主产区地处内陆、海拔高,工矿企业很少、无污染,是生产小杂粮的一片净土,而且在生产小杂粮过程中不使用农药、很少施用化肥,生产的小杂粮是自然态的绿色食品。

1.2 市场优势

近年来,世界上小杂粮的消费量和价格呈上升趋势,我国小杂粮占世界小杂粮出口量的9.7%,占亚洲小杂粮出口量的45%,每年出口总量128万t,占总产量的12.8%。据统计,我国出口1 t粮食创汇111.48美元,出口1 t小杂粮创汇295.65美元,出口1 t小杂粮相当于出口2.65 t粮食。因此,在国际市场上小杂粮具有很大的潜在市场空间。在国内,全国有许多小杂粮加工产品,如荞麦挂面、方便面、莜麦片、油炸蚕豆等,对加工原料的需求越来越大,并随着人们饮食结构的改变和健康的需要,对小杂粮的市场需求将持续增加。

1.3 产业优势

西吉县小杂粮种植历史悠久,农民种植小杂粮经验丰富,已初步形成以荞粉、豆粉皮、小米等特色的风味小吃和杂粮初加工产品。尽管目前生产规模小、设备简陋、技术水平不高,但若加大政策扶持、龙头培育和特色品牌创建力度,一定能打造成促农增收的特色产业。

2 小杂粮产业发展对策

2.1 科学合理规划,扩大优质小杂粮生产基地规模

根据气候特点和传统产区,按照规模化生产、局域化布局的思路,制定西吉县小杂粮产业发展规划。积极调整小杂粮内部种植结构,扩大优势高效小杂粮种植面积,推进“一乡一业、一村一品”集约化经营。鼓励企业或专业合作社建立小杂粮示范基地,实行“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建立适度规模的标准化生产基地,把杂粮生产、加工和销售等环节连接为有机整体,带动小杂粮产业发展[1]。

2.2 引进优良品种,建设良种生产基地

支持有条件的种子生产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大户通过土地流转等方式,建立相对集中、稳定的特色优势小杂粮良种生产基地,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创新运行模式,强化基地管理,规范营销秩序,保证小杂粮良种供应数量充足、质量安全、价格合理。

2.3 强化科技支撑,大力推广应用高产栽培技术

制定小杂粮栽培技术规程,大力推广近年来在生产中应用效果明显的全膜覆盖、垄沟种植、膜侧种植等种植方式。特别是要大面积推广全膜双垄沟穴播栽培技术,并组装配套测土配方施肥、机械化耕作、病虫害综合防控等技术[2]。

2.4 积极扶持龙头企业,发展小杂粮产品精深加工

采取招商引资、项目带动等形式引进和扶持一批科技含量高、辐射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发展小杂粮的初、深加工,因地制宜地开发以旱杂粮为原料的有机食品、营养食品、保健食品等系列食品,高起点打造一批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小杂粮产品,延长产业链条,增加附加值[3]。

2.5 建立健全市场服务体系,拓宽小杂粮产品销售渠道

积极培育运销龙头企业和运销专业户,重点扶持小杂粮专业批发市场,积极与周边地区和国内、国际大市场接轨,建立联销、网点[4]。

2.6 实施品牌带动战略,提高西吉县小杂粮的知名度

加强对小杂粮优质品种和品牌进行注册、保护和利用,大力实施品牌带动战略,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开展无公害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4]。

3 结语

发展小杂粮产业,要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宣传引导,采取抓点示范、辐射带动的方法,充分调动群众发展积极性,完善政策推动、产业拉动、市场带动的发展机制,建立种植示范基地,实行规模化种植,科学化管理。农技服务人员要对种植户加强指导,重点对测土配方施肥、无公害生产、地膜覆盖、病虫害综合防治等生产技术进行指导和培训,邀请专家学者进行技术培训,解决生产难题。同时,积极争取小杂粮产业项目支持,建立多渠道、多元化投入机制,鼓励引导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及私营企业加大对小杂粮产业发展的投入,形成全县共同参与发展小杂粮产业的投入格局。

4 参考文献

[1] 张丽丽.发展小杂粮产业[J].现代农业,2012(2):111-112.

[2] 刘继瑞.浅谈安康市小杂粮产业的现代化[J].农业科技通讯,2013(2):26-28.

第3篇:杂粮加工企业工作总结范文

按照“一统三分”战略要求,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以特色粮油资源为依托,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以科技为支撑,以精深加工为重点,以培植龙头企业和打造精品名牌为突破口,巩固提高传统粮油食品加工业发展的基础上,扩大杂粮等特色粮油食品加工业规模化生产,着力构建特色粮油食品加工产业集群,打造一批具有影响力的粮油食品知名品牌,促进全市粮食产业化全面发展。

二、主要发展目标和重点

(一)主要经济目标。

全市粮油食品加工业力争实现以下主要经济目标:年。

1粮油食品加工业总产值达50亿元。

2粮油食品加工业年生产能力达到100万吨。粮油食品加工业总产值占全市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比重过40%逐步提高粮油食品加工业在地方经济中的贡献率。

(二)建立七个粮油产业园区。构建五大粮油食品加工产业集群。即:以竹山县为主发展小杂粮特色粮油食品加工产业集群;以郧西县、竹溪县为主发展魔芋、葛粉、杜仲、杂粮挂面等山区特色食品加工产业集群;以房县、郧县、丹江口市为主发展玉米、红薯精深加工产业集群;以房县、竹溪县为主发展优质稻米加工产业集群;以房县为主发展糯米皇酒加工产业集群。

(三)培植一批粮油加工龙头企业。力争培植产值过10亿元、利税过亿元的粮油产业龙头企业1个;产值过5亿元、利税过五千万元的粮油产业龙头企业3个;产值过2亿元、利税过两千万元的粮油产业龙头企业5个;产值过亿元、利税过千万元的粮油产业龙头企业10个。

(四)积极推进特色粮油优质原料基地建设。年。优质芝麻、花生等特优油料基地10万亩;以郧县、房县为主发展糯玉米、甜玉米、高油玉米、高直链淀粉玉米等优质玉米基地15万亩;以郧西县、竹溪县为主发展魔芋、葛根、杜仲基地共17万亩;以竹山县为主发展高标准杂粮基地10万亩;以竹溪县、房县为主要发展优质稻基地18万亩。

(五)打造一批粮油产品精品名牌。力争在年内争创3-5个“湖北省著名商标”湖北名牌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同时。

三、采取得力措施。

(一)培植龙头企业。

1加快推进粮油食品加工企业联合重组和产业聚集。增强企业经营实力。

2通过政府扶持、招商引资、民间资本参股或控股等形式。

3鼓励和支持粮油食品加工龙头企业通过收购、兼并、参股、租赁等方式。对上下游关联企业进行重组、整合、改造,促进与农产品加工产业链接,形成相关产业与龙头企业的聚集,组建粮食产业化经营集团,重点扶持武当粮油产业园区及6个县(市)粮油产业园区建设,增强产业竞争力。

(二)加大扶持力度。

1增加财政投入。一是积极争取省财政粮油精深加工项目贴息资金和农产品加工项目资金支持。二是市、县(市)政府安排粮食产业化专项扶持资金。用于粮油工业园区和龙头企业建设、打造精品名牌、培植优质原料基地等方面的奖励,使用和管理上,由同级财政和粮食行政部门共同负责。市级财政从年起,每年预算安排粮食产业化专项扶持资金200万元,并酌情逐年增加;县(市)政府根据本地实际安排粮食产业化专项扶持资金,原则上每年不少于50万元。三是每年市级科技三项经费的三分之一用于农副产品及粮油食品精深加工的科技投入。

2加大部门扶持力度。各级各部门要认真落实中央、省各级党委、政府出台的优惠政策和文件精神。重点倾斜支持粮食产业化发展。各级粮食、发改、科技、财政、农业、扶贫等部门要积极申报项目用于粮食产业化和粮油食品工业的发展。金融部门要做好对粮食产业化经营企业的统一公开授信工作,合理确定贷款额度和期限,落实国家、省有关发展粮食产业化的有关政策,并在利率上给予优惠,进一步放宽粮食产业化经营企业的贷款条件,加大对粮食产业化经营的信贷支持力度,积极为粮食产业化经营企业提供金融服务。有关部门要在税收减免、企业用地等方面用足用活政策,并在项目申报,国家绿色食品、有机食品、部级、省级、市级名牌产品申报,以及技术信息、招商引资服务、产品推介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

3对粮油食品加工企业获得“中国驰名商标”和“中国名牌”湖北名牌”和“著名商标”名牌”产品。

4优化投资环境。努力形成多元投资的格局,促进粮食产业化龙头企业做强做大。

(三)依靠科技进步。

1坚持走科技型企业发展的道路。着力引进科技成果,重点研发玉米、红薯等杂粮生产加工新产品,走科工贸一体化的路子。

2不断增加科技投入。大力推进粮油食品加工业发展方式的转变,增强企业发展后劲,走低消耗、低污染、高附加值的发展道路。

(四)突出地方特色。

1不断调整和优化粮油食品加工产业结构。增加特色粮油食品加工的比重;不断培育和引进特色粮油食品原料优良品种,推广高标准的优质原料示范基地建设,从特色粮油食品原料选种、育种,田间施肥、温湿度控制、收获贮存等方面实施全方位的标准化管理,确保质量稳步提高。

2坚持开发和引进、内联外引相结合。整合关联资源,对特色粮油食品品牌实行全方位包装,实现产品包装、品牌包装、文化包装、价值包装相统一,加大宣传力度,提高产品竞争力。

3鼓励和支持企业积极开展质量管理体系ISO9000认证、食品安全管理体系ISO22000认证及关键危害点控制(HACCP管理体系认证工作。杜绝使用非食品添加剂、滥用食品添加剂的生产加工,提高质量管理水平,确保粮油食品安全。

4鼓励和支持企业采用标准化流程生产和加工。争创市、省、国家名牌产品,著名商标、驰名商标,消费者信得过产品,国家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认证,提高产品的美誉度和知名度。

第4篇:杂粮加工企业工作总结范文

各粮食企业:

20__年,我县优质粮油产业和多种经营工作,继续坚持以实施“川粮优化工程”及全县“十大产业”为载体,强力推进粮油产业化经营,发展优质订单粮油,调整种植结构,突出发展粮油精深加工,强化品牌建设;多措并举发展多种经营,着力推进旅游经济,大力提升旅游接待能力;加强建筑等行业的管理,抓住灾后恢复重建的机遇,添措施、上项目、重质量、守信誉、不断壮大企业实力。促进优势资源向优势产业转化,优势服务向优势企业集中,快速推进我县优质粮油产业和多种经营工作又好又快发展,现提出20__年工作要点如下:

一、 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针,按照省委“加快建设灾后美好新家园、加快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的要求,深入贯彻落实市委“实施四大战略、推进五个突破、打好老区建设发展翻身仗”和县委“融入成西经济圈、打造川陕后花园”的战略决策和部署,坚持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富民强县、基本小康”的战略目标,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以龙头企业为支撑,以精品名牌为载体,以科技创新为动力,以利益连结机制为纽带,以灾后恢复重建为契机,充分发挥特色生态优势和特色产业优势,抓住机遇、精心组织、突破发展、创业创富。

一、目标任务

1、优质粮油产业、旅游、建筑经营目标

20__年,全县建优质粮油基地35.7万亩,收购加工粮油1850万公斤,实现工业总产值 8050万元,带动农户增收500万元。

——优质稻生产经营。20__年发展优质稻13万亩(含核心基地特级水稻1万亩),全部实行订单收购,全县实现优质稻总产量5200万公斤,收购加工优质稻800万公斤,生产系列大米米520万公斤,实现产值1600万元,利税8万元,带动农户增收300万元。

——优质杂粮生产经营。20__年,全县发展以玉米、荞麦、大豆、绿豆、葫豆、豌豆、薯类作物等为主的杂粮品种,实现订单种植杂粮2万亩,辐射带动4.7万亩,收购加工原料100万公斤,实现产值 350万元,利税7万元,带动农户增收50万元。

——优质油菜籽生产经营。20__年全县发展“双低” 油菜籽15万亩,总产量力争达到1650万公斤,油脂公司收购加工油菜籽750万公斤,创产值3500万元,实现利税41万元,带动农户增收100万元。

——优质小麦生产经营。20__年发展优质小麦3万亩,产量1000万公斤,面业公司收购加工小麦200万公斤,创产值200万元,实现利税2万元,带动农户增收50万元。

2、品牌建设目标任务

在“__*”大米继续保持“中国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标志、“四川著名商标”及与“__*”系列条面、“__*”菜籽油在保持“a”级绿色食品标志的基础上,创省级知名品牌1个,四川著名商标1——2个,并做好“__*”牌杂粮系列产品创“a”级绿标工作,全面提升我县绿色品牌知名度。

3、优化产品结构

各龙头加工企业要充分发挥品牌优势和特色优势,在体现生态特色优势、严格产品质量和强化监督的基础上,扩大生产规模,科学定位产品结构,根据市场和消费者的需求及时灵活地调整和更新产品包装与规格,按照“高档商品创牌子、中档商品赚票子、大众商品保市场”的经营策略,提高产品竞争力,扩大产品覆盖面。__宾馆要进一步加强经营管理、加快恢复重建步伐,完善服务设施、提升接待能力、提高服务质量、促进旅游经济发展,再接再厉争取更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__公司要在重质量、保安全的前提下努力拓展县内外市场,抓住灾后恢复重建的良好机遇发展企业,通过强管理、重质量、诚信经营,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使企业走出困境、快速发展。

二、 主要措施

1、用活产业政策,争取项目支撑。

认真研究国家产业发展和项目政策,促进企业快速发展。一是用好国家对符合鼓励扶持产业的企业税收减免及西部大开发税收优惠政策,为企业减负。二是用好企业开发新产品、采用新技术、引进新工艺的税收优惠政策,为企业增添活力。三是用好国家产业政策和企业技术改造项目政策,以项目带动产业发展。四是用好国家对农副产品加工的信贷政策,为企业提供有力的资金保障。五是抓好灾后恢复重建项目实施,努力争取中央拉动内需项目,确保企业可持续发展。六是创造条件争取其他优惠政策,为企业提供优质的服务和最佳的发展环境。各企业要按照相关的法律法规,在用活、用足国家产业政策的基础上,以企业发展为目标,加强管理,不断加强企业自身建设,钢化工作措施,制定和完善相应规章制度,确保优质粮油产业,多种经营健康发展工作。

2、转变工作机制,强化服务职能。

各企业要根据企业自身的特点抓好各项工作 ,一要抓好基地建设,做好全程服务工作。加强与农技、农机等部门紧密联系,作好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二要互相配合、加强协调,切实抓好产业规划、业务指导和市场动态分析,随时反馈信息。三要强力拓展销售渠道,建立稳定的销售网络,以销促产。四要加强服务体系建设,适应市场发展,培训服务技能人才,强化内部管理,拓展经营范围,诚信经营,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切实转变工作职能。

3、科学规划布局,壮大产业基地。

优质粮油基地建设是粮油产业发展的“第一车间”,是产品质量的重要保障。各企业要结合自身特点,以市场和企业需求为目标,按照企业、农户(合作组织)双赢的原则在条件相对成熟的地方推行土地流转,科学规划布局,一是改传统种植为科学种植,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跨越,确保粮油原料优质、农户增收、企业增效。二是按照“部门扶持、农户主体、龙头带动”的运作模式,加强科普宣传,建立发展专项资金,用好惠农政策。三是按照一村一品、一线一特、集中连片、适度规模、因地制宜的发展思路,促进优

质化、专业化发展,专用品种要单收、单储、单加工,以提高商品价值、提高经济效益。四是要认真总结前几年优质粮油推广的经验和得失,改进工作方法,完善措施,严格责任,决不能再出现品种不规范、布局不科学、服务不到位等现象,如再出现类似问题,将严肃追究经办人员和企业领导的政治和经济责任。

4、强化利益连接,实行订单收购。

充分发挥各粮油购销企业在优质粮油产业化发展、经营中的主渠道作用,要在当地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开展工作,要及早规划、精心组织、加强宣传、引导,积极组织基地农户科学种植优质粮油。要及时与农户签订优质粮油订单,优质优价收购。1、2号优质稻分别按高出国家最低收购价20——25%和10——15%收购,同时做好二次返利工作;油菜籽含油率在38%以上的按每高出一个百分点增加(市场价)2——3%的价格收购;小麦和系列杂粮要按市场价格订单收购,切实保护农民利益,激发种粮农民的积极性,。

5、弘扬企业文化,夯筑发展实力。

各龙头企业要加强品牌建设,加强质量管理,提升产品质量,实行标准化生产,加强成品粮油和食品的安全质量管理,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四川省安全生产条例》等法律法规,确保产品质量安全,确保企业安全生产。特别是__粮油集团,要切实把握市场和质量要素,指导各成员企业大力发展粮油精深加工,增加产品的附加值,提升产品市场占有率。

以米、面、油、杂粮为中心,横向联合、纵深发展,形成产——加——销一条龙产业链条,提高企业整体实力。加大科技投入,引进新设备、新技术和新工艺,实现粮油产品由初级加工向精深加工跨越、由传统加工向现代加工跨越,在__粮油食品研究院的指导下,尽快开工生产白坯豆腐和即食豆干,继续研发后续产品,形成产——学——研的发展机制,提高粮油产品的科技含量和市场竞争力。

加大宣传力度、完善经营网络、加强舆论导向、突出地方和特色优势,统一规划、统一品牌、统一销售、统一宣传。各企业要充分利用电视新闻、网络媒体等媒介大力宣传我县优质粮油产品、宾馆接待服务、建筑施工能力等全方位展现企业形象,提高企业知名度,产品美誉度,促进我县粮油产业、多种经营快速发展。

6、加强组织领导,落实工作任务。

优质粮油产业、多种经营的规模发展是破解粮食企业发展缓慢的重要举措,旅游经济和城市建设是全县重点工作,各企业要高度重视、专题研究、细化责任、勇于创新,不断探索发展思路,要完善制度,建立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和任务落实到人、责任落实到人的责任机制和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通过积极努力,实现我县20__年优质粮油产业、旅游、建筑业有一个质的发展、量的突破。

附:1、20__年优质粮油产业发展目标任务表

2、20__年粮油工业、旅游、建筑经营目标任务表

第5篇:杂粮加工企业工作总结范文

赵看上去比实际年龄要老许多。一身衣着也是典型的工人阶级:穿着洗得发白的蓝衬衣和流行于上世纪80年代的的确良西裤,脚上蹬着运动鞋也是儿子的淘汰产品。只有鼻梁上架着锈迹斑斑的眼镜还提醒着人们,他在陕西作为乡村教师的14年知青生活。

然而青春不再。赵疲惫的眼神又迅速地将我们拉回现实:他现在是一个盼着早点退休回家抱孙子的国企职工。

8月26日,在东城区销声匿迹三年多的同日升北新桥粮行在雍和宫大街重新开张。一个月前,赵金宝和另外13位同事还是一家国营副食店的职工。

赵金宝现在是北新粮行的值班班长。“改行”还不到一个月,赵发现卖粮食比卖副食累多了。以前干副食店那会,两班倒,大家干半天歇一天,虽然一个月工资也就六、七百块,但活不多。现在,14个人连轴转,仍然忙不过来,有的同事一天都要卸100多袋大米。

开张到现在,粮行每天都是顾客盈门,生意红火。这让赵始料未及。粮行其实是个小门脸,面积不到80平方米,人一多,不免就显得熙熙攘攘。来的顾客不光是附近的街坊四邻,还有从昌平和怀柔过来的远地客,赵甚至还接到过河北打来的长途电话,要求邮寄购买杂粮。

粮行门道

粮行虽小,名气却大。赵金宝说,到目前为止,找上门来采访的媒体,算起来已经有15家。

国营粮店又出现了――不仅媒体好奇,老百姓也觉得有意思。于是,很多顾客从电视、报纸里得知消息,也闻讯赶来看个究竟。

比媒体的报道更有广告效应的是同日升背后的信誉。同日升虽然百年老店,但是成立20多年来,在东城区也是响当当的一块牌子。正如一进粮行看到的墙壁上的“诚信”二字,老百姓口碑相传,这才有了顾客如潮。

“你看一些农贸市场上的棒子米面金黄金黄的,多好看,大米也不生虫。可这些都是染了颜色,上了药的!吃了对人不好。”赵金宝告诉《经济》记者,这些事在同日升绝对不允许发生。

同日升花费了20多年树立了诚信的品牌,在食品安全事故频发的今天,诚信给予了老百姓一个保证,同时也给同日升提供了商机。

当时决定把副食店改成粮行时,上级主管单位――奥士凯集团的相关管理人员就是考虑到老百姓的买粮要求,同时也注意到可以盘活国营的无形资产。但是鉴于种种原因,最后店名里没有加上国营二字。但是老百姓还是习惯称呼它国营粮店。

来同日升的还是银发族居多。一些是老顾客,二十多年都在同日升买米买面,成了习惯,也吃着放心;还有一些,是看了媒体宣传之后,冲着保健来买杂粮的。

现在居民生活水平提高了,也开始注意饮食健康,吃杂粮有益身体。把文化和杂粮结合在一起,宣扬中华饮食文化,同样也是同日升的初衷之一。

做的是五谷生意,打的是杂粮品牌。在同日升,杂粮明显地就抢了五谷的风头。尽管在促销阶段东北大米进价销售――1.5元一斤,但来这里的顾客,更多是冲着那些杂粮来的。赵金宝介绍说,粮行里的杂粮窝头粉一天要卖近1000斤。

与超市里卖杂粮不同,同日升品种齐全,现在已经有83种,到明年将增加到130多种,涵盖到大部分品种。而且还主动替顾客找新品种的杂粮,一来满足了顾客需要,二来也丰富了品种。

与超市和农贸市场的区别还在于,粮行里有杂粮专家提供咨询。现在,粮行最宝贝的就是5个懂粮食的老师傅。“粮食里的学问深着呢。”赵金宝说,现在能分清130多种杂粮并且可以辨识良莠的人越来越少。

粮行还会根据顾客特点推荐适合的搭配组合。赵金宝介绍说,以后会依季节变化,推出更多的产品。

在粮行里,经常会听到顾客问:“降血压吃什么?降血脂吃什么?”显然他们已经把杂粮和医治百病联系在一起了。

而这也正是粮行所乐见的。目前,杂粮是粮行的主要利润来源。

赵介绍说,粮食行业向来是薄利多销,大米的毛利不到7%,而杂粮的毛利一般都在10%以上。此外,制作杂粮馒头、窝头的主食厨房的收益大概是30%,把杂粮加工成成品利润更高。

国营意味

“我们是国营粮店。”这是赵金宝时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事实也是如此。

同日升粮行现在是北京市区惟一一家国营粮店。在人们习惯了去超市和农贸市场买粮食的今天,国营粮店更多是一个记忆的镜像――早已经淡出日常生活。

从2001年起,国家启动了庞大粮食购销市场化改革计划,部分放开粮食收购、销售和价格的管制,催生了大批民营粮店的兴起。

这些民营企业,总能以高于国营粮店的价格从农民手中收购粮食,然后又以低于国营粮店零售价的价格卖给消费者。国有粮店最终在于民营企业的较量中败下阵来。历史债务、人员负担沉重是国企失利的重要原因。

到1997年底,全国粮食企业亏损挂账和挤占挪用资金总计达2140亿元。巨额的粮食亏损和财务挂账,不仅使粮食企业生存维艰,而且银行和财政难以承受,国家也不堪重负。

之所以出现上述局面,业内人士指出,这是因为迄今国有粮食企业依然政企职能不分,产权界定模糊,存在着严重缺陷,诸如缺乏自主决策、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市场经营机制,等等。而且国有粮食企业冗员太多。

赵金宝所在的同日升粮行,原来隶属于北京市东城区粮食局。1998年,政府机构改革之后,东城区粮食局、物价局、副食公司共同组建了奥士凯集团,属于全民所有制企业。

奥士凯集团副总经理王树惠向《经济》记者介绍说,集团现在有1700多名退休职工,企业负担沉重。

国营粮店的“国营”二字对消费者意味着价低、物美、安全这些看得见的实惠。但这些都是建立在国营职工长期以来成本观念薄弱的基础之上的。而且从长远看,“干好干坏一个样”的薪酬体系会削弱职工的敬业精神,最终也会影响到国企职工提供的产品的质量。

对于职工来说,国营更像是沉重的包袱,它是和低工资相联系的。

僧多粥少就是奥士凯目前的困境。就在一个月前,赵金宝和他同事从副食店――同样同属于奥士凯集团――每月领取的薪水也不过六、七百元,这个数字相当于2007年上半年北京城镇居民人均月收入的三分之一。

即便现在,粮行生意兴隆,算上加班费和奖金,赵每月薪水也不过刚过1000多元,而赵的工资在同事中可以称得上是高薪了。虽然薪水比过去多了几百块,但是辛苦程度不可同日而语。这是粮行职工现在反映的最大问题。赵甚至恳切地建议记者向上级部门反映职工的困难。

显然,在企业内部,职工还难以凭借一己之力争取更高的劳动报酬。这不得不让人联想起计划经济年代的国企,盛行,平均主义大锅饭,人浮于事,效率低下,经营困顿。

赵金定说,现在才刚刚开张一个月,同事的积极性还能调动,但这种创业初期的兴奋谁也不知道能够持续多久。

新瓶老酒?

奥士凯集团副总经理王树惠说起卖粮来倒是一身轻松。

“这里面挺好玩的。不过玩也是工作嘛。”王对记者说,接着就讲述了很多粮店设计和装修中的细节,比如墙上挂的诚信字幅是他去河北请人写的;后门是用松木做的,真材实料;装杂粮的瓶子是从宜家买回来的,这样可以确保品味,吸引年轻人。

王树惠说还有很多工作没有完成,他花了30元买了张清明上河图,又花了800元装裱了一番,但现在还没来得及挂起来。

当记者提及粮行职工劳动强度大、工资低时,王解释说,最累的不是“前面”的,而是在库房、加工车间的职工。说着,还学着胳膊抬不起来的样子,模仿职工的劳累程度。原来,直到今天粮行一些原料加工仍然靠人工完成。

对于这些快要累折了胳膊的职工来说,现在倒是有一则好消息可以预告,王副总经理近期打算购买两台机器,但是他抱怨机器的成本太高――价格贵,非常耗电,而且折旧快。他说人手够的话,还是人工比较划算。

但人工划算和工资低还不能画等号。王面对现在职工加薪的要求显得很平静:“国企就是这样嘛。”

王树惠给记者算了一笔账:粮行一个月的营业额大概18万,按照13%的利润率,一个月毛利不到3万元,再减去税收、水电,职工每月能拿到1000元就很不错了。

以后营业额提高了,职工工资会有大幅增长吗?面对记者的疑问,王解释说,“我们还指望这个店赚钱呢,粮行是集团投资建起来的,以后盈利多了,当然要上缴利润。”

同日升粮行是在重蹈昨日国营粮店的覆辙,还是在开辟一条新的商业道路?王的装修设计显然给国营粮店重塑一张全新的面孔,但是在内在机制上,我们感到仍然是颗陈旧的心脏在无力地跳动。

员工激励机制、薪酬体制、企业管理,一切如昨。这不禁让人为北京仅存的国营粮店捏把汗。拿着微薄薪水的员工能将热情进行到底吗?这恐怕不是简单的精神动力问题了。

对于粮行的未来,奥士凯集团发现了国营二字对于粮店的剩余价值。他们憧憬着一个国营粮店黄金时代的再次到来。

第6篇:杂粮加工企业工作总结范文

关键词:粮食产业;提质增效;生产领域;常德

常德市地处洞庭湖之滨,是湖南粮食生产第一市,常年粮食产量350多万吨,商品量近一半。近年来采取“压单扩双”、集中育秧、确保耕地零抛荒、推广全程机械化操作以及加大耕地流转力度、扶持种粮大户等新型粮食生产经营主体等措施,粮食生产面积出现大幅度恢复性增加,单产、总产也连创新高。2016年全市粮食生产面积达724万公顷,粮食总产382万吨。然而随着我国粮食产量连创新高,粮仓爆满;加上粮食价格国内外严重倒挂,粮食进口增加;特别是2015年湖南镉米事件的爆发,常德市粮食出现严重滞销。常德市粮食生产提质增效刻不容缓。

1常德市粮食供求现状

近年来,常德市粮食流通市场出现了两少一多一高的局面:一是加工量减少。调查19家企业,2015年加工粮食3095万吨,比2014年减少256万吨,比镉米事件发生前的2012年减少965万吨。其中2家企业停止加工,11家企业加工量减少。二是外销粮食减少。调查19家企业,2015年外销原粮、成品粮20万吨,比2012年减少567万吨。三是外来粮食增多。调查城区2家大型超市,销售30多个品牌的大米,主要是泰国、越南、柬埔寨等国外和省外粮,本市只有4家企业、6个品牌大米进场,原有多家企业的产品退出。四是粮食库存高。粮食原粮与成品粮库存超历史。2017年来常德的东北米、国外米、湖北米销量不断增加,常德米销量不断减少,出现常德人不吃常德米的尴尬局面。

2从生产领域着手,促进常德市粮食产业提质增效

21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消费需求,实行湘米优化工程。一是推广优质稻品种。好种才能出好米,首先在品种审定上把关,除早稻品种外,中晚稻品种达不到国家三级优质稻标准的不予审定,从源头上淘汰劣质稻品种;其次凡是与企业签订了加价20%以上的高档优质稻品种种植,政府予以支持,每公顷补助150元。二是运作常德香米地方标志性品牌。目前市农业委正与市粮食局合作在市政府支持下运作常德香米地方标志性品牌,已进入收尾阶段,将打破湖南稻米无地方标志性品牌的局面。三是推广富硒生态种植。现在桃源优质稻+富硒生态种植已形成气候,产品畅销北上广,正在全市进行推广。22融入传统农耕文化元素,促进绿色种植。一是推广水旱轮作或种养结合。如一季水稻+一季油菜、蔬菜等,或一季水稻+虾、鱼、蟹等。二是实行农药化肥零增长行动。扩大绿肥种植面积,推广秸秆还田,施用有机肥,进行稻田养鸭、养蛙,推广频振式杀虫灯、性引诱剂杀虫等。三是适当推广水稻直播等轻简栽培技术,同时结合抓鱼摸虾赏景等适当发展休闲等观光旅游业。23满足消费多样性需求,适当发展杂粮生产。利用人们想要吃的健康、保健的心理,适当恢复发展杂粮生产。一是利用国家马铃薯主粮化战略,适当扩大马铃薯生产,力争由07万公顷扩大到1万公顷;二是对国家四大主粮的玉米、小麦保持面积基本稳定;三是对红薯、高粱、荞麦、大豆、蚕豌豆、绿豆等其它杂粮因地制宜适当种植。24发展企业+模式,做优粮食产业。一是便于企业自身发展壮大。生产过程中+优质稻+硒;组织生产时+大户+合作社;加工过程中+储备+高科技(与科研院所联姻)+延长产业链条;销售过程中+品牌+互联网等等。二是便于企业转变发展方式。今后发展粮食生产要依靠大户、家庭农场、合作社,实行机械化操作,同时发展优质米、特色米,而这都离不开企业的支持与参与。由企业统一生产计划、统一农资供应、统一技术(耕作、植保)服务、统一质量标准、统一加工销售、统一品牌运营、统一抗御灾害、统一基地建设。三是农业服务部门的需要。目前常德市农业部门服务粮食生产,主要靠集中育秧、高产创建与办点示范,面对千家万户,为了达到示范效果往往需要成片,广大农技人员经常费尽心力,也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而与企业结合,由于企业有需求,农技服务部门有补助,双方一拍即合,省时省力省钱,效果特别好。四是保障粮食安全的需要。粮食企业要提高效益,确保原料,要建立集中连片、便于机作、旱涝保收、生态环保、高产稳产的优质稻米生产基地,这样也就确保了播面,提高了单产,有利国家粮食安全。25抓好粮食质量安全监管,让居民吃得安全、吃得放心。2017年,国家将推动粮食质量检测功能向市县一级延伸,在人口大县、产粮大县建立粮食质量检验检测机构,完善检验检测功能,开展第三方检验检测。常德要抓住机遇,积极争取地方配套资金支持,进一步改善检测条件,配齐配强设备,加强人才建设,提升粮食质量检验监测能力,形成以市粮食质量检测中心为龙头,区县市粮食质检机构为骨干,粮食企业内设质检机构为基础的粮食质检体系,按照从田间到餐桌全过程、可追溯管理的要求,加强对粮食流通各环节的质量安全监管。同时认真开展新收获粮食质量安全监测、品质测报等工作。抓好新收获粮食质量安全监测、品质测报和储备粮库存质量检测,推进粮食质量安全保障机制和超标粮食处置长效机制建设,强化粮食质量安全属地监管责任落实与责任追究,严防不合格粮食流入口粮市场。

作者:吴仁明 刘国平 罗金梅 谢辉 单位:1.常德市农业委员会 2.澧县农业局

参考文献:

[1]吴仁明中国经济结构调整理论与实践指导全书[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021519-1523

[2]吴仁明科技创新与持续增长[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385-390

第7篇:杂粮加工企业工作总结范文

作为中国的第一大贸易国,美国正在使用前所未有的严厉措施保护本国产业。今年我国“两会”前夕,美国国会通过了对1930年关税法的修改,将对非市场经济国家征收反补贴税被写入美国贸易法案,一旦奥巴马签署该法案,美国对中国企业发起“双反”调查将变得“合法化”,并且更加有恃无恐。除此之外,2012年2月28日,奥巴马总统指令成立了跨部门贸易执法中心,进一步加强对贸易领域的执法和控制,以保护本国产业的发展。

而作为美国最大的采购国,中国政府和企业都在长期承受着卖方条约的束缚。大豆产业便是这种不对等国际贸易关系的牺牲品。渗透全产业链的跨国粮商巨头不但牢牢控制着定价权,还控制着质量标准和交易细则,并且通过源源不断地入股中国粮油企业控制后期加工环节。

更甚的是,跨国粮商控制粮油加工企业的目的并不是依靠这些加工企业挣钱,而是通过控制这些加工企业最大限度地出售其大豆原材料,进而利用中国需求概念提高大豆价格。

中国仅仅是其倾销地。

玩转“中国需求”

“不但能够控制进口大豆的定价机制、质量认证标准以及签订保护卖方利益的条款,还能通过参股下游生产企业让中国买家不得不高价购买其原材料。”国际粮商的精密布局让何勇(化名)苦笑不已。

目前,四大传统国际粮商“ABCD”(ADM、邦基、嘉吉、路易达孚)垄断着大豆贸易80%的资源。中国进口大豆有80%通过这四家国际粮商进行采购。与此同时,国际粮商还通过种种方法在期货市上时刻关注着中国国家储备的消息,无时无刻不准备炒作中国需求,进而迅速反映在价格上。

更甚的是,当前大豆进口合同中的许多条款根本不考虑进口商的基本权益,如装运港检验条款、争端解决条款等,这直接导致目前大豆进口不合格率高居80%。另一个有意思的表现是,CBOT(芝加哥期货交易所)的大豆期货价格以及以它为定价参考值的大豆国际贸易市场的现货价格,涨跌往往根据“中国因素”表现出奇特的“规律性”。如美国大豆收获季节到来之前,市场上就会有“利多”消息,CBOT大豆价格上升;中国大豆采购团的每一次购买,CBOT价格也涨。

失去谈判能力的中国大豆进口价格只能任人宰割。

杂质双重标准

刚刚从南美和北美大豆产地考察归来的何勇终于明白了一个问题――为什么运到中国的美国大豆会有那么多的杂质。

何勇是国内一家粮食央企的高层,此次出行,他考察了大豆最主要的产地巴西和美国。在这两个国家的田间,他看到类似的场景,大豆收割全部采用收割机机械化收获,从田间收割的大豆,杂质率不足0.5%。

但是,美国产的大豆运往中国后,杂质率已经精准地达到2%,“恰恰,我们合同上签署的杂质率就是2%。”何勇表示,同样情况下,巴西大豆运往中国,杂质就比美国大豆少得多。何勇观察,美国大豆的杂质,“主要是玉米、粉尘、秸秆等等,我们统称为码头经营性杂质。”

此次考察之行,何勇非常注意观察了美国和巴西的码头,“巴西码头的设备很简单。”而相比之下,“美国码头很发达,设备齐全,有一些设备是不对外参观的。”何勇表示,“美国设备更先进,能够更准确地控制杂质的比例。”

有这种质疑的不仅仅是何勇所在的一家企业,大豆产业协会副会长刘登高向笔者表示,“我听很多企业都反映这一问题,美国卖家利用合同上的优势,在大豆中掺进杂质。企业反映,有一些是明显人为加进的杂质。”

因为没有看到掺杂质的现场,刘登高表示也“不太清楚国际粮商是在哪个环节做了手脚”。

类似情形也发生在另外一家央企身上,“我们考察的时候了解到,国际粮商在收购的时候,与豆农签订的合同是,杂质率不到1%,而与我们签订的合同是,杂质率3%。”一位央企负责进口大豆购买的人士向笔者表示。“从1%到3%,国际粮商便已经赚了2个百分点。”

想改变有关杂质率的合同条款又并不容易。据了解,目前中国有60%以上的压榨工厂,被国际四大粮商持股,“因为存在着持股关系,购买大豆的压榨工厂不会对股东提出这样的要求。”刘登高透露。

这一现象已经持续了多年,“进口大豆的不合格率非常高,我曾经见过。”行业专家夏友富表示,“可以用触目惊心来形容。”

据了解,2003年曾有几家中国企业组织在一起,商谈过此事,“当时,已经有人说过,美国企业用鼓风机蓄意在大豆中吹进杂质。”曾经参会的人士向笔者回忆。

期货市场“追杀”

在期货市场上,中国和美国企业的话语权同样不对等,国际粮商还多次炒作中国需求。

笔者从粮食央企人士处获悉,“在2011年10月11日和11月初,国家物资储备局(简称“国储”)委托中储粮分别两次向国际大豆市场询价,两次询价都造成了芝加哥大豆期货价格的暴涨。”上述人士透露,“国储对这种情况非常苦恼。”

由于国储委托中国储备粮管理总公司(简称“中储粮”)进行采购,而中储粮在国际市场上很少露面,因此国际市场对此非常敏感。

期货分析师李墨达证实,“当时,国际市场出现了来自中国的匿名询价者,外界立刻敏感地意识到这是中国国家粮食储备机构在询价,因而当天的价格出现了大涨。”

资料显示,在国储2011年10月11日向国际市场询价的当天,芝加哥商品交易所大豆期货暴涨。其中,交投最活跃的CBOT 11月大豆期货收盘攀升58美分,涨幅4.9%,报收于12.35美元/蒲式耳。

中储粮在询价后,市场立即做出了上涨的反应,国储不得已购买了价格上涨的大豆。作为决策机构的国家粮食局也非常无奈。一位国家粮食局相关部门负责人表示,“我们也参与到国储进口大豆的政策制定中,采购大豆的时间是机密。”该人士强调,“解决出现的问题,还是要将保密工作做好。”

但是中储粮一位内部人士认为,这并不是中国这一方的保密工作做得不好,“在国际上卖大豆的企业就那么几家外商,询价也只能向他们询价,很难不被别人知道。” 因为中储粮大豆压榨业务较少,很少向市场询价,一旦询价,“市场就很快知道是中国国家储备在采购,不管采购量的大小,都会引起期货市场的上涨。”一位粮食央企高层表示。

遭受损失的不仅仅是国家储备,还有经常在期货和现货市场上出现的中粮和中纺粮油等国内企业。“原有的储备体制形成了一个缺陷。”前述粮食央企人士向笔者透露,“由于国储在国际上的询价和收购是机密,中储粮在国际市场上出现,大豆价格暴涨,而我们央企又是最后一个知道这个消息的人,甚至还是从国外卖家哪里知道这个消息。因此,所有的中国企业都在蒙受损失。”

2011年,中储粮已经申请了国际期货市场的交易席位,但尚未获得批准。

定价条款

在期货市场价格屡被推高的时候,现货市场也在承受着巨大的损失。

“我们和美国粮商签署的协议被称作是‘卖方协议’,即条款都是保护卖方利益的。”央企高层何勇透露,“我们几次都想修改的一个条款就是定价条款。”

据了解,目前中国企业与四大传统国际粮商“ABCD”签订的是卖方协议,这四大粮商都是美国企业,因而中美双方大豆交割价格依据美国芝加哥期货市场价格制定。

中国企业认为这一定价方法并不合理。“经常会出现这种情况,美国大豆产量不好,芝加哥期货市场价格大涨,而此后,预计大豆的另外一个主要产区南美大豆将会获得丰收,价格应该下降,可是卖家还是要求以涨价后的芝加哥期货市场价格结算。”上述人士表示,“这样的价格偏离了真实价格,我们遭受了损失。”

2011年8月,不到一个月的时间,美国大豆就从1300美分/蒲式耳一举上涨至1450美分/蒲式耳附近。而此前,美国各种调查机构密集报告,称美国大豆减产,从而导致价格上涨。

据了解,每年秋季冬季,是南美大豆的播种季节,美国大豆的销售旺季,CBOT(芝加哥期货交易所)大豆价格此时连创新高使得美国豆商获取了高额的市场利润;而当4、5月份南美新大豆上市之后,就会赶上CBOT大豆期价快速大幅下挫,这样,以CBOT大豆期价为基准价格的南美大豆的国际市场定价自然下降。

但是,当中方提出改变价格制定方式的时候,卖方非常敏感,并且坚决反对。目前世界大豆产量是2.6亿吨,美国产量9000万吨,南美产量1.6亿吨,中国产量为1000万吨。

据透露,中国买家曾经提出过自己的结算方式,“按照产量占比,美国芝加哥期货价格占50%,巴西价格占30%,大连期货交易所价格占30%。”在与ABCD讨论的时候,受到了他们的抵制。

保护卖方协议

“中国和美国是两个法律体系,很难适应对方的法律。”上述人士表示。

不久前,何勇亲身经历了一件事情。“我们和卖家签好协议购买大豆,但是我们签的是卖方已经写好协议,即保护卖方的协议。这个协议中间有一个条款,即大豆品质以‘装港时的证书为准’,这就是说,以美国的检测标准为准。”

中方与美国企业签署协议购买美国品质好的2号大豆,“实际上,等我们看到的时候,运来的大豆是品质差的4号大豆。”何勇透露,“两者价格相差较大,我们要求索赔。”

可是,“对方拿出协议,写着以装港时的证书为准,而美国装港证书就是写着2号大豆。”何勇无奈地表示,“企业只能承受巨大的损失。”

另外一家粮食央企的人士表示,“不公平的协议还有很多,其中,有一条就是船期延误等问题,需要买方承担损失,此外,双方一旦发生争议,解决争议的归属地由对方定,一般是英制法律标准,裁决归属地不在中国。”

并不是所有的国际买家都处于被动的局面。据了解,目前中国台湾和韩国就是对外招标,使用的就不是供应商条款,而是买方条款。唯独面对中国这样的大买家,供货商采取了更为严格的卖方合同。

大豆产业协会副会长刘登高表示,“最重要的问题,是我们大豆买家是一盘散沙,不能够团结在一起,只有团结在一起,才能够争取到话语权,用买方的垄断才能够应对卖方的垄断。”

据了解,在中国进口大豆的历史上,曾经出现过更改这种卖方合同的最佳时机――2003年,当年曾经有多家中国大豆企业提出集体修改合同,“当时,中国有70%的大豆压榨工厂是内资企业。”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程国强回忆,“大家已经草拟了一份合同,通过相关协会,计划推广。”2004年,大豆价格巨幅波动,“参与更改合同的很多企业倒闭了,或者被外资收购了。”程国强感到十分痛心。

第8篇:杂粮加工企业工作总结范文

关键词 杂交谷子;产业发展;现状;问题;对策;河北宣化

中图分类号 S5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13-0332-01

宣化县位于河北省西北部,张家口市区东南,为冀西北坝下杂粮主产区。气候干旱少雨基本为中低产田,干旱缺水成为制约旱作区农业生产的“瓶颈”。近年来,该县把发展以“张杂谷”为代表的杂交谷子育种、推广、种植、加工转化产业作为发展“旱作农业”的主攻方向,按照“龙头带动、典型示范、规模发展、品牌营销”的思路,示范推广先进实用的杂交谷子高产栽培技术,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1 杂交谷子产业发展现状

谷子(俗称小米)是该县传统的农家主食品种之一,作为主要小杂粮作物之一,基本种植在旱坡地,过去由于常规种植,品质退化严重,产量低而不稳,种植面积逐年下降,到2006年全县种植面积已不足2 000 hm2。2007年以来,该县从张家口市农科院引进谷子育种专家赵治海的科研成果――谷子品种张杂谷进行试种示范,均收到良好增产效果。张杂谷在国内外引起广泛的关注,2009年6月1日,联合国粮农组织总干事雅克・迪乌夫专程来到宣化县考察杂交谷,决定在全球推广种植耐旱高产的杂交谷子。2012年,河北宣化巡天种业有限公司与赵治海领衔的张家口市农科院谷子研究所合作组建了河北治海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打造集张杂谷育种、繁育、推广于一体的龙头企业。该县成为河北省张杂谷产业化科技示范基地。截至2013年底,全县杂交谷种植面积达4 933.33 hm2,形成了赵川、李家堡、东望山、深井、贾家营五大万亩种植基地和东片、中片、南片3条科技示范产业带,发展张杂谷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35家、科技示范村90个、科技示范户800户。

2 杂交谷子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和制约因素

张杂谷在广大干旱缺水地区实现了稳定高产,为维护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但在市场化推广中存在如下问题。一是市场需求稳定,市场开拓乏力。我国大部分地区以白面、大米为主食,谷子属于北方地区的小杂粮,一般用作调剂类、补充类食品,市场需求短期内难有大幅增长。张杂谷种植存在着规模小、布局散、抗御市场风险能力弱等特征,导致市场开拓乏力,成为制约张杂谷推广及产业化发展的“瓶颈”[1-2]。二是国家缺乏专项扶持政策,挫伤了民间资本和种植户的积极性。国家对小麦、稻谷、玉米等制定了保护价收购和粮食综合直补扶持政策,调动起农民群众的种粮积极性。当前,随着杂交谷产量的大幅提高,由于市场需求不足,出现了“增产不增收”、“谷贱伤农”的现象,杂交谷种植面积年际间剧烈波动,民间资本不愿意投资杂交谷子产业,种植户信心不足。三是产后深加工发展缓慢,产业组织化程度低。多数谷子加工企业都是停留在初级阶段,加工企业急需谷子深加工技术,科研单位开发的谷子深加工产品仍停留在实验室阶段,加工研究亟需与企业结合。谷子专业合作社、经纪人以及各种农民组织少,产业组织化水平较低;农户、企业、专业合作社之间的利益机制、信用机制尚未真正建立,限制了新品种新技术的示范推广和产业化水平提升[3-4]。

3 对策

3.1 国家加大谷子产业发展政策扶持力度,调动社会各界的积极性

杂交谷子生产主要集中在老少边穷地区,建议国家对谷子主产县加强政策倾斜。把谷子优质、特色品种纳入良种补贴和种粮补贴,把谷子配套农机纳入农机补贴;对谷子深加工企业在税收、贷款以及产业化项目上加大支持力度;在储备粮中以最低保护价收购一定数量的谷子作为国家储备粮,引导干旱地区种植结构调整,保护老少边穷地区的农民利益。

3.2 加快构建“市场+基地+合作社+企业”的发展模式,推动杂交谷子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发展

加快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构建“公司+合作社+农户”新型谷子产业化模式,引导龙头企业与优势区农民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紧密合作关系。建立企业、农民间“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新机制。吸引大型农产品加工企业进入,针对市场需求开发大众化食品、功能食品,实现谷子生产、加工的集团化、规模化、品牌化[5]。

3.3 拓展杂交谷子增值转化空间,延伸产业链条

杂交谷子是粮草兼用型作物,是缓解粮草争地的首选作物。由于我国发展畜牧业缺乏足够的天然草场,发展谷子生产可在不减少粮食产量的前提下,生产大量优质饲草,缓解粮草争地的矛盾。全国人大代表、宣化县东望山乡常峪口联合党总支书记与育种专家合作发展了万亩“小米羊”种植养殖一体化科技示范基地项目,为张杂谷转化增值开辟了新路径。

3.4 搭建立体式宣传平台,宣传谷子饮食文化

组织专家学者深入研究谷子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做好谷子文化与现代社会的深度融合。利用网络、电视、广播、报纸等媒体平台,广泛宣传谷子的抗旱耐瘠、营养丰富平衡等特性以及谷子文化等知识,提高社会各界人士对谷子文化和谷子的营养作用的认知度,从而扩大谷子的消费量。

4 参考文献

[1] 李朝民.我国杂交谷子种植的喜与忧[J].北京农业,2011(2):44-45.

[2] 刘永莉,李原有,郑士梅,等.吉林市谷子产业体系现状和发展措施[J].河北农业科学,2010(11):161-162.

[3] 张晋元,张宏平.我国谷子新育品种资源研究进展[J].青海农林科技,2010(4):37-40.

第9篇:杂粮加工企业工作总结范文

一、全市粮食产销概况

全市末总人口152.53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29.74万人,占总人口的85.06%,非农业人口22.79万人,占总人口的14.94%。2008年-三年间,全市年均粮食作物播种面积418.42万亩,其中:夏粮播种面积148.38万亩,秋粮播种面积270.04万亩;年均粮食总产量66.55万吨,其中:夏粮产量17.37万吨(小麦产量14.99万吨、其他夏粮产量2.38万吨),秋粮产量49.18万吨(马铃薯折粮产量29.67万吨、玉米产量18.93万吨、杂粮产量0.58万吨);年均油料产量5.33万吨。末,全市人均占有粮食480公斤(按小麦产量计算人均口粮仅为95公斤)。据社会粮食供需平衡调查显示,全市三年年均消费粮食62.54万吨,其中:口粮消费34.94万吨,种子消费6.6万吨,饲料消费11万吨,工业用粮10万吨。平均每年需外购粮食17万吨(小麦14万吨、大米3万吨)、食用油0.2万吨以弥补口粮及口油缺口。三年年均外销玉米8万吨,其他杂粮2万吨,马铃薯60万吨。总体上,市属贫困缺粮地区,粮食自给率低,粮食流通压力逐年加大和品种结构失衡的矛盾日趋凸显。

二、全市粮食流通产业发展取得的成就

粮食流通一头连着粮食生产,一头连着粮食消费。发展全市粮食流通产业,对改善全市粮食宏观调控,满足军需民食,促进粮食生产稳定发展和粮食有效供给具有重要意义。自全区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以来,全市粮食系统紧紧围绕“保障粮食安全,促进粮食流通科学发展”的要求,不断解放思想,创新创业,粮食行政管理逐步加强,粮食应急保障能力不断提升,粮食流通市场得到进一步繁荣发展,保证了全市粮食总量供求基本平衡。

(一)粮食市场监管逐步强化,粮食流通秩序不断规范。《粮食流通管理条例》赋予各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全社会粮食流通监管新职能,市、县(区)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加快职能转变,加强对全社会粮食流通市场监管,维护了粮食有序流通。一是初步建立了市、县两级粮食监督检查机构,成立了粮食监察执法队2个,依法开展粮食收购者资格审核、粮食收购资格许可、粮食市场监督检查,查处违法违规经营行为,粮食流通市场秩序得到了有效维护。二是加强对政策性粮食购销活动全过程的监督检查,确保了退耕还林(草)补助粮、军粮的质量,有效地维护了退耕群众和部队官兵的切身利益。三是建立了粮食流通统计体系。健全和完善粮食流通各项统计调查制度,实现了从粮食行业统计向全社会粮食统计的转变,为政府实施粮食宏观调控提供了科学决策依据。

(二)粮食应急机制基本建立,宏观调控能力不断增强。一是市政府出台了《市粮食应急预案》,使全市粮食应急工作有章可依;二是建立了地方应急成品粮油储备制度,新建市、县(区)级应急成品粮油储备1080吨(储备应急面粉777.5吨、大米302.5吨、食用油82.5吨),增强了市县(区)政府宏观调控的物质基础;三是健全了粮食应急定点加工、储备、供应网络,确定承担市县(区)应急成品粮油储备企业7家,加工企业1家,应急供应网点12家;四是建立了价格监测预警体系,共布设粮油价格监测点12个,加强了成品粮油市场的重点监测,将其价格监测点延伸到甘肃省平凉市、陕西省宝鸡市。

(三)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积极推进,粮食购销市场化格局基本形成。按照自治区的统一部署,全市2004年全面放开粮食购销市场,实现了粮食购销市场化和主体多元化,逐步引导和鼓励具有收购资格的多种市场主体随行就市从事粮食购销活动。到年底,全市共有141家国有和非国有粮食企业依法取得粮食收购资格许可,其中国有粮食企业40家,非国有粮食企业14家,个体工商户87家。共有各类粮食经营户286家,其中:从事粮食购销的经营户101家,从事成品粮油批发零售的经营户150家,从事粮油加工的经营户35家。基本上形成了以国有粮食企业和其他民营企业、个体工商户为主体的多元化格局。据粮食行业统计,多元主体共收购各类粮食59.9万吨,销售各类粮食76.7万吨。

(四)粮食流通服务功能日臻完善,服务领域不断拓宽。围绕为城乡居民服务、为“三农”服务、为驻固部队服务建设,不断完善服务功能,创新服务方式,进一步提升了社会化服务水平。一是深入实施自治区“放心粮油”工程。加强“放心粮油店”建设,提升了成品粮油经营者的服务水平,活跃了成品粮油市场,年末,全市共培育和发展国有“放心粮油”配送中心2家,“放心粮油店”56家,“放心粮油”生产示范企业1家。二是深入实施农户科学储粮专项建设工程。围绕改善农户储粮条件,有效减少产后粮食损失的目标,把服务领域拓宽到粮食生产,在推广试点的基础上,形成了政府主导、部门协作、农户参与的项目实施机制,为全市8600户农户配发了科学储粮标准仓。三是深入实施退耕还林(草)工程。建立健全了退耕还林(草)补助粮供应机制,补助粮源竞价采购、粮食质量监督检验等制度逐步完善和落实,实现了从原粮供应到成品粮供应的重大突破。“十一五”期间,全市供应退耕还林(草)补助粮29.56万吨,为推进粮食流通保供稳价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三、全市粮食流通产业发展思路和目标

(一)粮食流通产业发展面临的形势

今后一个时期,我市粮食流通产业面临着良好的发展机遇。一是国家强农惠农富农政策不断加强,农民种粮积极性进一步提高,粮食稳定发展的长效机制逐步完善,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奠定了坚实基础。全区粮食生产稳定发展,粮食总量供大于需,粮食储备库存充裕,自治区一系列有针对性、灵活性、有效性宏观调控政策的实施,有利于促进粮食市场和价格的基本稳定,为粮食流通产业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二是各级政府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力度加大,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消费结构升级加快,人们更加注重安全、优质、营养、健康的粮油食品,有利于促进粮食流通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为粮食流通产业发展创造了巨大的需求空间。三是现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培育,推动传统粮食仓储、物流和加工的技术升级,为粮食流通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四是国家经济体制改革深入推进,粮食流通体制机制不断完善,全市通过进一步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粮食流通体制机制问题不断得以解决,粮食安全行政首长分级负责制已经建立,县(区)粮食行政管理部门机构、人员、经费已经明确,为粮食流通产业科学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

同时,全市粮食流通产业发展也面临着诸多困难和严峻挑战。一是粮食安全面临严峻考验。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城乡人口不断增长,城镇化深入推进及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耕地总量、粮食播种面积逐年减少的趋势日趋明显。全市农业基础条件脆弱,自然灾害频发,综合影响粮食生产、加工转化和消费之间的供需平稳。预计“十二五”末,全市人口将增至161万人,粮食产量保持在65万吨左右,粮食缺口将达到19万吨以上,加之玉米、马铃薯等大部分属于饲料、淀粉及工业原料,我市转型为粮食销区的事实不容置疑,保障区域粮食安全将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二是粮食仓储设施严重老化。全市国有粮食企业共有仓房62万平方米,仓容量23.15万吨。这些仓房90%以上属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修建,近二十年既无新建也未维修,多数仓房屋顶漏雨、墙体裂缝、严重老化,待报废、需大修的仓容量15.15万吨,现有有效仓容量仅为8万吨。非国有粮食企业经济规模小、基础设施及配套设备不全,没有科学储粮所需的检验仪器及粮食清理、粮情检测等配套设备,跟不上新形势发展的要求。三是粮食质量卫生检测能力不足。各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承担着粮食质量监管职能,但面临着既无检测机构,又无检化验场所,也无检化验设备的“三无”问题。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健康的需求,粮食卫生检验(如农药残留、粮食带菌和霉菌素等)将成为今后必检指标,当前粮食经营者现有的粮食检化验仪器性能低、功能不全,达不到粮食卫生检验要求。全市粮食质量卫生检测能力薄弱制约着粮食市场监管程度和科学储粮新技术的应用。四是粮食市场发育不全。粮食规模化种植推进缓慢,合作组织化程度仍然不高,生产者参与市场竞争和抵御市场风险能力不强,作为市场主体还比较脆弱。部分国有粮食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尚未完成,现代企业制度的作用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自主发展能力不强,全市特别是缺少一批大中型、有较强市场竞争力和带动力的粮食企业集团;非公有制市场主体绝大多数经营量小,市场设施条件发展滞后,经营行为有待规范。粮食市场行业中介组织发展不完善,服务功能和自律作用有待加强。粮食批发市场发展缓慢,粮食零售供应网络不健全。粮食市场功能不全,粮食流通信息化程度低,在引导粮食生产、形成市场价格、调节粮食供求等方面作用有待进一步发挥。五是粮食宏观调控亟待加强。市、县(区)没有政策性原粮储备,县(区)国有粮食购销企业粮食库存寥寥无几,一旦发生突发事件,应急粮油储备十分有限,粮食调运、加工等方面的问题将影响有效供应。县(区)粮食监测预警体系建设不到位,监测预警机制不够完善,粮食统计、价格监测缺乏专业和专职人员,统计数据和质量还不能满足宏观调控的要求。部分涉粮企业和个体粮食经营户对《粮食流通管理条例》和《粮食流通统计制度》缺乏足够的理解和认识,提供的数据、价格缺乏真实性,统计数据和价格监测的及时性、准确性得不到充分体现。

(二)粮食流通产业发展的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以科技进步为先导,以保障我市粮食供给和粮食安全为核心,以企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为目标,健全粮食市场体系,加快粮食宏观调控设施建设,保障我市粮食安全;整合现有国有粮食流通资产,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利用高新技术,加大对传统粮食流通产业改造;发挥市场导向和政策引导作用,协调统筹社会各类粮食流通资源,实现粮食经济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三)粮食流通产业发展的基本原则

1、坚持市场导向的原则。充分发挥市场对粮食流通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在准确把握市场现状、潜力和趋势的前提下,加快调整粮食生产结构、粮食流通产业结构,以粮食流通产业发展促进粮食生产,增加粮食产品有效供给,同时充分发挥政府组织协调和指导作用,促进和推动粮食经济发展。

2、坚持协调发展的原则。注重国有主体主导和非国有主体有益补充的协调发展、动态粮食储备和静态粮食储备体系的协调发展、有形粮食市场和无形粮食市场的协调发展、粮油初级加工与深加工之间的协调发展,探索符合我市市情的粮食经济发展途径。

3、坚持突出重点的原则。按照《粮食流通管理条例》赋予粮食行政管理部门的职责,结合实施粮食“十二五”规划和我市粮食流通产业实际,突出健全完善粮食宏观调控体系、新型购销体系、应急保障体系,不断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粮食流通安全的需要。

4、坚持科技领先的原则。依靠科技进步,运用最新储粮技术,提高农户科学储粮水平;依靠信息技术,拓展交易平台,提高粮油市场的现代化、信息化程度。运用精细化工技术改造传统粮食流通产业,发展粮油深加工,提高产品附加值。发挥地方科技、科研力量,提升本地区粮油食品生产能力。

(四)粮食流通产业发展的目标

我市粮食流通产业发展总体目标是:拓宽主渠道,培育多元市场主体,粮食购销市场体系进一步完善;加大投入力度,改善流通基础设施,粮食仓储布局更加合理,物流体系初步建立;粮油加工工业加快发展,整体实力不断增强;依法管粮能力不断提高,服务粮食宏观调控、粮食安全保障能力明显增强。“十二五”期间具体目标为:

1、粮食储备及保供体系建设。市、县(区)级应急成品粮油储备规模达到3000吨,建立适当规模的原粮储备。市粮食应急调控中心完成建设并投入使用。县(区)建立应急成品粮油加工企业5个,成品粮油储备企业5个,供应网点30个,配备应急车辆5辆。

2、粮食市场建设和粮食加工体系建设。市区建成粮食物流中心(批发市场)2个,县(区)城区及中心乡镇建成物流节点(小型批发市场)43个。实现原粮“四散”流通比重达到30%以上。完成日处理20吨以上原粮加工企业的改造升级。积极争创“名牌产品”“驰名商标”。

3、粮食质量检测体系建设。建立市、县(区)级粮食质量监督检测站,分级承担全市粮食质量、卫生检验监督任务,保障全市流通环节各类粮食质量安全。

4、建立粮食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建立覆盖全市粮食流通市场的物流信息中心,形成综合性、多功能的粮食物流信息采集和服务平台。

5、推进“放心粮油”工程。新组建国有或国有控股“放心粮油”配送中心5家,新增农村“放心粮油店”40家。

6、农户科学储粮技术推广。为2万户农户推广配发科学储粮标准化粮仓(装具),使农户储粮损失率由5%以上下降到2%以内。

四、全市粮食流通产业发展的重点和主要任务

(一)健全完善粮食市场体系

1、深入推进国有粮食企业产权制度改革,使国有粮食企业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市场主体。县(区)保留的国有或国有控股粮食企业要重新定位,开展多样化经营,提高经营档次,打造新型的粮食经营主体,继续发挥粮食流通主渠道作用。

2、大力发展和积极引导国有资本、非国有资本等参股的多种所有制粮食市场主体从事粮食经营活动,形成以国有粮食企业为主导、非国有粮食企业及用粮企业和粮食经纪人共同发展的多元粮食市场主体,建设多元主体、多种渠道、经营规范的粮食购销网络。扶持一批大中型粮食流通企业,搞活粮食流通。

3、积极培育和发展包括小杂粮的粮食批发交易市场和马铃薯批发市场。建设火车站粮食、马铃薯货运中转站,作为连接全市内外粮食市场的物流枢纽,带动县(区)级粮食批发市场和原州区、西吉县马铃薯批发市场发展的粮食批发市场格局。进一步提升粮食批发市场功能,形成集粮油交易、电子商务、粮油信息等配套服务为一体,统一协调的粮食批发市场体系。

4、加强粮食流通物流设施建设,建成以小麦、玉米、小杂粮和马铃薯为主的粮食物流中心2个,以火车站为中心的粮食流通铁路物流节点3个,以汽车运输为主的散发散卸小型物流项目43个,实现原粮“四散”流通比重达到30%以上,粮食流通成本在现有基础上下降10%,粮食损耗率降低5%,推进粮食流通现代化。

(二)完善应急粮食保障体系

1、充实应急粮食储备规模,改善储备粮油结构。按照“本行政区域内城镇常住人口不低于可供10天口粮(每人每天0.5公斤)标准储备成品粮,本行政区域总人口可供10天食用油(每人每天0.05公斤)标准储备食用植物油”的要求,积极争取自治区政府和有关部门的支持,逐年增加我市应急成品粮油储备,使市级和县(区)应急成品粮油储备规模全部达标,保证地方政府有充足的可调控粮源,提高粮食安全保障能力。以改进成品粮油包装为切入点,着力改善地方储备粮油库存结构,确保能及时投入市场应急。

2、完善粮食应急系统,保障粮食安全。按照《市粮食应急预案》、《市应急成品粮油储备方案》和《市应急成品粮油储备管理暂行办法》,加强粮食市场监测,对重点企业、重点市场、重点品种、重点时段、重点区域进行及时监测,为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实施应急管理提供服务。强化粮食应急供应保障系统的粮源、加工、供应网点等之间的衔接,落实粮食应急工作的各项配套措施,确保粮食应急系统有效运行。

(三)加快建立粮食质量监督检验体系

以健康消费、安全消费、放心消费为目标,构筑市、县(区)粮食部门上下联动的粮油市场监控体系,保障粮油食品安全。

1、加快市级粮油质检机构建设。充分发挥粮油质检机构在粮食行政执法中的技术支撑和技术保障作用,利用市粮食应急调控基础设施综合功能,完成市级粮食质量监督检验机构组建和人员配备,引进先进设备,增加检测项目,扩大监测范围,不断提高检测水平,力争成为部级粮油检测中心。

2、完善县(区)级粮油质检机构。积极争取国家投入,逐步建立和完善县(区)粮油质检机构。加强县域社会流通粮油质量检验检测,形成以市、县(区)粮食质量检验机构抽检与粮食购销企业、生产企业以及批发市场、农贸市场自设检验机构自检相结合的粮油质量检测体系。

(四)培育粮食社会化服务体系

1、加强“放心粮油”工程建设。本着“巩固、完善、提高”的原则,拓展和优化城区“放心粮油店”布局,积极做好农村“放心粮油店”创建工作,做到成熟一个,发展一个。积极争取自治区对国有或国有控制“放心粮油”配送中心建设的支持,建立市、县(区)“放心粮油”配送中心,开展连锁经营和物流配送。坚持“建管并重,规范运行,诚信经营,注重效益”的原则,完善其管理制度和办法,切实规范“放心粮油”工程的建设和管理,确保放心粮油质量,为全市城乡人民提供放心的粮油食品。

2、推进农户科学储粮专项建设,改善农户储粮条件。抢抓国家实施农户科学储粮专项工程机遇,按照有利于农民增收、有利于改善原粮卫生、有利于提高粮食品质、有利于改善农村环境的原则,积极争取国家、自治区加大项目建设,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引导全市农户提高科学储粮意识,改善粮食收获后的储粮条件,让科学储粮技术和标准储粮仓走进全市农村千家万户,提高全市农村科学储粮、安全储粮水平。

(五)提高粮食流通信息化程度

以现代科技手段为支撑,建立健全市县(区)粮食物流信息网络,完成全市粮食购销企业、粮食加工企业、粮食批发市场信息系统建设和粮食应急加工、供应网络信息系统建设,形成一个综合性、多功能的粮食物流信息平台。加强与区内外粮食信息交流,实现全市粮食流通业信息与区内外粮食市场信息资源共享。加强对粮食市场变化的监测和预警,建立健全粮油市场监测监控体系,构建面向全社会的粮油市场信息服务平台,发展市场化粮油信息服务,发挥市场信息对粮食生产和流通的引导和促进作用,提高为企业和社会服务水平。

(六)促进粮食产业化经营

1、加快粮食加工业体系建设。发挥我市马铃薯产业及小杂粮生产优势,以现有马铃薯骨干加工企业、雪洋粮油有限责任公司为依托,重点培植生产规模大、联动作用强、辐射区域广、品牌产品多的粮油加工业。制定优惠政策支持企业开展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全市新建和改扩建日生产能力30吨以上小麦粉加工企业3家,日生产能力120吨以上小麦粉加工企业2家,全市年面粉生产能力达到9万吨;新建和改建日生产能力30吨以上食用油加工企业2家,年食用油生产能力达到7000吨,基本满足当地需求。积极引进小杂粮加工项目,实现当地小杂粮的转化增值。

2、积极培育产业化龙头企业。按照扶优扶强的原则,对具有一定生产规模、市场前景看好、发展后劲强劲的粮油加工龙头企业,通过政策、税收、资金等扶持,促其做优做大做强。支持研发自主知识产权和实施地方名优品牌战略,增强带动辐射能力,引进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提高加工工艺水平,增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实现产供销一体化经营,促进粮食产业化发展。培育2家粮油加工企业进入自治区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行列,5家粮油加工企业进入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行列,国家和自治区名牌粮油产品达到4个以上,争创国家“驰名商标”1家。

五、全市粮食流通产业发展的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粮食流通产业事关粮食生产发展、农民持续增收、市场粮食供应和粮食安全保障。市粮食局全面组织实施市粮食流通产业发展规划,有计划、分年度组织落实各项目标任务。市发改委、工信局、财政局、农牧局、科技局、商务局、工商局、质监局、国土局、地税局、农发行等应积极支持粮食流通产业发展。县(区)要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县(区)长负责制,把粮食流通产业发展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根据本规划完善地方粮食流通产业发展规划,着力解决粮食流通产业发展规划实施中的重大问题,将粮食流通产业发展规划落到实处。市政府将粮食流通产业发展规划落实情况纳入县(区)政府粮食流通安全工作目标考核之中。

(二)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县(区)政府要对符合国家规划和地方规划的粮食规划项目建设给予重点扶持。对项目建设投资,以企业自筹为主,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对战路性重要粮食规划建设项目应争取中央和自治区给予补助。对一般企业申报的符合规划的建设项目,应对项目的贷款给予贴息补助。对于粮食物流信息化建设、粮食应急体系建设等建设项目,争取自治区财政予以扶持。地方政府要安排相应的配套资金予以扶持。

(三)推进科技创新

建立健全粮食科技创新机制,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在粮食绿色高效储运、粮食储存技术和粮深加工技术等方面,实现关键技术创新。市发改、工信、农牧、科技、商务、粮食等相关部门要加大对粮食产业化龙头企业在粮深加工、延长产业链、增加产品附加值等方面的科技支持力度,鼓励和支持粮食加工企业联合粮食科研院校进行消化吸收再创新,开发先进的粮食流通、加工重大关键技术与设备,改造粮食食品加工落后的生产技术和工艺。

精选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