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时政热点论文范文

时政热点论文精选(九篇)

时政热点论文

第1篇:时政热点论文范文

[关键词]网络热点问题高职生

[作者简介]陈英(1972-),女,江西南昌人,广东外语艺术职业学院教研室主任,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和网络文化。(广东广州510640)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0年广东外语艺术职业学院课题“网络热点问题对高职生思想行为的影响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2010G23)

[中图分类号]G64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2)12-0142-03

“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作用,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当代大学生,是党的教育方针的具体体现,是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特征,是党和国家事业长远发展的根本保证。”①“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下简称“概论”)是思想政治理论课体系中的核心课程。网络时代,需要把网络热点问题融入“概论”教学中,这既是文化全球化背景下抢夺革命接班人的需要,又是该课程教学改革的要求,是提升其教学质量,增强其实效性的必经途径。

一、网络热点问题入课堂是“概论”课联系实际进行教学的现实需要

文化全球化背景下,各种意识形态尤其是西方的人生观、价值观、自由民主思想等观念披着文化的外衣,借助现代传媒尤其是网络,在我国疯狂传播,和我们抢夺革命接班人,网络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巨大的挑战。然而,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却被一些高职生贴上了既“无用”又“无趣”的标签。“概论”就是其中之一。究其原因,主要有三:课程的理论性较强;相关教师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有限;学生的功利思想较重。针对这三个方面,“概论”课教师必须要在理论联系实际上下工夫,关键是把网络热点问题合理地引入课堂。“追踪热点、结合热点、讲好热点,是思想政治课联系实际进行教学的现实需要。结合热点进行教学,可使教学内容更具针对性、现实性和趣味性;结合热点进行教学,是一个理论联系实际,结合社会现实的过程,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热点进行教学,具有鲜明的时代感,可迅速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使学生的思想脉搏与时代保持一致。”②网络热点问题入课堂是“概论”课联系实际进行教学的现实需要,有助于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以上三方面的困难,既增强课程的趣味性,又体现理论的有用性,有助于提高课程的实效性。

1.有助于克服“概论”课理论性强,高职生不感兴趣的困难。科学的理论只有和活生生的现实有效结合,才能彰显其强大力量。高职院校的教师在给学生灌输先进理论时一定要注意运用各种技巧把理论讲清楚、讲透彻。高职院校学生普遍不喜欢理论课。理论的抽象难懂、枯燥乏味令高职生望而生畏、敬而远之。“概论”课恰恰是一门理论性比较强的课。还没上课,洋洋洒洒、密密麻麻35万余字,没有任何插图的厚重课本就给不少高职生来了个下马威,让其心生畏惧,鲜有高职生觉得其面目可亲,更不要指望他们能够认真研读,从而感受到教材的严谨和科学而为之叹服了。

好动手的高职生们对抽象的理论往往不感兴趣,但对热点问题却有强烈的求知需求。在“秀才不出门,能知天下事”的现代传媒条件下,各种社会热点问题都会在网络上得到充分反映,并利用网络飞速传播,甚至不少网络热点问题会主动地闯入学生的视野。这些问题是现实世界活生生发生的事情,容易引起他们的关注,甚至引起他们的共鸣。如果老师上课时对这些问题避而不谈的话,不仅容易让学生产生反感,认为课程和现实之间有很大的鸿沟,而且容易让学生认为,教师把对学生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交给了网络。所以,教师根据讲课内容的需要,挑选出学生感兴趣的或是与学生发展密切相关的热点问题,引导学生从现实事例去思考书本理论,他们就能感受到原本令其望而生畏的理论离自己并不遥远,原本认为“面目不亲”的课也“面目可亲”了。

2.有助于克服高职院校“概论”课教师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有限,难以做到驾轻就熟,深入浅出的困难。高职院校的“概论”课教师普遍不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专家,难以对整门课的所有理论都研究深刻、研究透彻。研究不深,研究不透,对理论的讲授要深入浅出就相当困难。把网络热点问题融入课堂,是高职院校思政教师能够做到的,并可以帮助教师扬长避短,发挥自身的优势弥补自身理论水平的有限性。如善于课堂组织的教师,可围绕网络热点问题设计思考题,组织学生开展课堂讨论、辩论等活动,在活动过程当中启发学生思考,师生互动,课堂气氛活跃。善于语言表达的老师,可在运用案例分析问题上下工夫,热情洋溢地对热点问题进行解说,能增强课堂的感染力。善于理论分析的老师,可结合网络热点问题进行条理清晰、事理结合的分析,易使学生心悦诚服,萌生向老师学习的愿望。

3.有助于克服高职生对“概论”课缺乏学习主动性的困难。在当前和平稳定、比较富裕的社会背景下,相对于民族强盛、国家地位、社会发展等宏观叙事而言,高职生更关注自身利益与群体利益。所以,在学习上往往急功近利:“有用”就好好学。专业课与学生今后的生存与发展的直接关系一目了然,所以,学生对于“有用”的专业课能保持较好的专业学习自觉性,即便有些专业理论也枯燥难懂、无趣,但还会因其“有用”而想方设法去学好它。他们只看到“有用”的“有用”,看不到“无用”的“有用”;只看到眼前的“有用”,却看不到未来的“有用”!高职生不是思政理论专业的学生,“概论”课不是专业课,而是公共必修课,在他们的眼中,这对其求职、谋生没有任何实质性作用,所以缺乏学习的热情和主动性。相当一部分高职生对于“概论”课就是因其“无用”而不屑一顾。

把网络热点问题巧妙地融入课堂中,再运用所学理论分析思考这些问题,甚至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思考、讨论,发现理论、再认识理论,这个过程始终围绕当下发生的事件,透过现象,层层深入,发现真相,认识本质。这些活动,让学生感受到所学理论在认识和解决当今社会问题中的实用性,从而发现理论的“无用”是“最大的有用”,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

二、网络热点问题入课堂,是丰富“概论”课程内容的需要

教材是教学之本,“概论”课教材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汇集了国内相关领域大量顶极专家的智慧。但教材的编写往往有一定的滞后性,书本与现实之间总有一定的距离。思政教师在拉近甚至填补这段距离当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概论”课教材很厚实,但厚实的是理论,而不是案例;厚实的是对过去的总结,而不是对当下的思考。所以,“概论”课教师要做到吃透教材并超越教材,积极地发现现实生活中相关的热点问题,引导学生一起反复思考、认识理论。网络热点问题运用得当就是“概论”课的有益补充,可丰富教学内容。所以,“概论”课教师,必须要有敏锐的政治敏感度,快速地捕捉住社会热点问题,使其成为教材的有益补充。

如“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专题是我们根据教材设计的第一个专题。其目的是,通过这一专题不仅向学生宣讲课本第一章的内容,而且要帮助学生克服教材、理论先入为主的“不亲切感”,帮助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非常“有用”的观念。因此,我们针对学生中存在的“马克思主义离现实很远”“马克思主义无用”的困惑,引入了网络热点问题“金融危机下,西方‘资本论’学习热”。我们精选了相关新闻、图片等资料和“千年伟人马克思”的资料组合形成了一组材料;同时,把我国在改革开放中的成就及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国内的发展情况和国际地位的提升组成另一组材料。上课时,先给出思考题:从第一组材料中你获得了什么启示?读第二组材料,你认为我国的巨大成就的取得最根本的原因在哪里?这两组材料、两个问题的设计直指学生内心的马克思主义“无用论”和“马克思主义过时论”。通过组织学生阅读教师精心准备的热点材料(约两分钟),再让学生思考讨论(五分钟),接下来学生小结(约七分钟),老师总结(三分钟)。这组材料一出现就对学生形成一种强有力的心灵冲击,甚至有学生反馈这一组材料对他们产生了震撼的效果。结果不言而喻,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认同是水到渠成。师生围绕材料展开的约十五分钟的课堂活动达到的效果胜过了千言万语的说教。

我们把“刘晓波获诺贝尔和平奖”“两会召开”引入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讲授中,让学生明白我国政治民主是人民民主和的统一。把“事件”“朝核问题”“美日军演”“美韩军演”等引入到我国的改革开放和外交等内容当中,让学生透过这些现象,认识到我国当前社会发展当中“稳定是压倒一切的”,学会理国。把“腐败问题”“房价问题”和一年一度的“两会”引入到构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我国的民主政治当中,有助于学生反思我国社会中出现的不和谐问题,发现这些问题产生的根源,认识解决这些问题的难度,从而不做抱怨族和牢骚族,明确自己的社会责任。结合授课内容,把科技热点、社会热点、时政热点引入到相关的内容当中,把我国的成就、国内的问题、错综复杂的国际关系都呈现在学生眼前,通过各种形式的课堂活动,组织学生思考讨论,既让学生为祖国的成就而自豪,增强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又让学生正视国内出现的问题,理性地从多方面去分析问题,正确地认识我国当前出现的问题,从而明确自身承担的责任,还让学生站在国际关系的视野来认清我国发展的现状,既不自大也不自卑,增强其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网络热点问题入课堂是充分发挥学生学习主体性的需要

伴随着网络时代的出现,后喻文化时代已经来临。“在这一文化中,代表着未来的是晚辈,而不再是他们的父辈和祖辈。”③后喻文化,有人称之为“青年文化”,在这种文化传递过程中,年轻不仅不再是劣势,而且成了优势。青年成了新工具的宠儿,他们能很快地驾驭电脑、手机等新工具,轻车熟路地畅游网络世界,找寻自己需要的各种信息,通过网络可以在极短的时间里学会很多东西。后喻文化席卷而来,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形成了强大的冲击,必将引起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改变。学生善“学”,教师则一定要善“导”。有效地教学要求引导学生最大程度地发挥出学习主体性来。教师的权威不再来自对知识掌握的多少上,而在于运用经验,对问题的合理分析上。年轻人是网络的热感群体,对于网络热点问题有着一种近乎本能的偏爱,不需要任何人教,他们会自己在网络上找到相关的信息,甚至不断地追索下去。所以,在“概论”课的教学上,教师应该善用学生的这项长处,充分地以网络热点问题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反思问题的习惯,使其明确自己和国家的关系,学会把自己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契合起来。

四、网络热点问题在“概论”课中运用需注意的几个问题

网络热点问题入课堂,运用得好,将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运用得不当,则容易出现偏离主题、喧宾夺主,甚至出现只讲热点不讲课本、只讲现象不讲理论的情况。虽然学生开心了,课堂气氛热烈了,但是却不能算完成了教学任务,达不到教学目的。因此,网络热点问题在“概论”课中运用时,要注意以下三点:

1.紧扣内容,选取材料。教师在备课时要注意将网络热点问题,尤其是时政热点作为重要的课程资源来开发,将教材中的基本理论与热点内容相联系,使理论更具体、更生动、更具说服力,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网络热点问题很多,什么可用,什么不可用,教师不能仅凭问题的“热度”或是“趣味”来选材,而应紧紧围绕上课专题内容选取材料,所选材料要与授课的专题内容相一致,能够对专题内容进行现实的有益的补充。事理结合,既有助于学生在分析思考问题时找到理论的支持,又可通过鲜活的事例及时活化对理论的理解。

2.把握尺度,活用网络热点问题。选取了与上课内容相适应的热点问题后,在课堂运用时,一定要把握好尺度,切忌喧宾夺主,厚了“热点”,薄了“主题”。热点问题往往引人注目,学生喜欢,讨论起来容易兴趣盎然,滔滔不绝;老师喜欢,谈起来言之有物,非常充实,容易侃侃而谈,忘了时间。相比而言,枯燥的理论就容易被忽视了。为避免这种情况,教师在课前应该研究热点问题和主题之间的关系,寻找好切入点,围绕主题做好合理的教学设计,上课时保持清醒的头脑,把握好课堂进程与节奏,学生激动时适时地加以引导,及时地回归主题,完成教学任务。

3.明确任务,力避与“形势与政策”课雷同。“概论”和“形势与政策”两门思想政治理论课既有着共同的任务,又在具体任务的侧重点上有所不同。“形势与政策”是专门讲时事政治的,涉及很多的时政热点问题,但它就是通过对这些热点问题的宣讲让学生了解当前国际国内的形势及我们的政策。“概论”则主要是宣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热点问题的引入,是为了达到这一目的的一种重要的辅助手段。通过对热点问题的分析,以例化理,以理析例,事理相容,促进学生理解和接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在我们的现实生活当中,不时地涌现出各种热点问题,这些问题往往是多种社会问题的集中反映,耐人寻味,发人深省。根据“概论”课的内容,巧妙地把这些热点问题引入课堂,既让学生学之有趣,思之有味,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使理论和现实紧密相连,使理论鲜活起来,增强了课程的实效性。

[注释]

①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教社政[2005]5号)[Z].2005-02-07.

第2篇:时政热点论文范文

关键词:高效性 知识体系 运用能力 解题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1-0145-01

政治生活模块的第二轮复习,需要在仔细阅读课本、深入理解知识的基础上,重点把握政治生活的相关主体、行为环节、基本原则、制度环境,全面把握好相应的意义、作用、影响,密切关注国内外时事热点,做到理论与时事相结合,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理论与现实相结合。笔者以图表方式梳理知识点,编织知识网络,让学生自己罗列知识点。时政热点以作业形式布置学生完成,课堂上转化为解提能力和技巧的训练。提高政治课的复习效率,在整个总复习过程中,就应当做到如下几点:

1 夯实基础,自主构建知识体系

在政治总复习中,首要的一条就是夯实基础,熟练掌握高中学段四个学科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要达到这一点,一要在充分理解概念、范畴、原理的基础上去强化记忆,而且要学会同遗忘作斗争,运用心理学规律来巩固和加强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二要适当增加看教材的遍数,同时必须不断提高看书学习的速度,正确处理好速度与效益的关系;三要学会从宏观上去把握知识,使基础知识条理化、系统化、网络化、图表化。让学生要自己动手建构有关政治生活知识体系,学会从总体上驾驭知识,提高从整体上去思考问题的自觉性。《政治生活》可根据相关主体、行为环节、基本原则、制度环境,全面把握好相应的意义、作用、影响,构建知识网络图:

2 关注时政热点,提高实际的运用能力

2015年的热点如:如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改革35周年、全国“两会”、文化强国建设(文化产业发展、文化“走出去”)、经济转型升级、生态环保、城镇化、新兴产业发展、科教兴国、社会公平以及中央主流媒体关注的热点、焦点话题等。学会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学生提高学习能力的重要途径。考生在知识复习中要灌注时代精神,在解读热点时要追加理性思考。怎样分析热点呢?最好的办法就是重点分析热点实质。即热点问题的内在联系和规律性。深刻认识热点问题的“实质”需要系统学习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领会精神,系统研究,整理归纳,形成宏观认识、理性认识。我们关注时政热点信息时特别要注意:重点关注我国有关的热点信息,重点关注经济类热点信息,重点关注具有长效性的热点信息,重点关注有定论的热点信息,要注意从经济、哲学、政治、文化等多角度进行探究,切忌平面化、单一化,还要注意把握热点之间的内在联系。要坚持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结合,既要从一般意义上对热点进行分析,得出普遍性的结论,又要结合具体材料进行分析,实现知识的迁移和能力的提高。我们对热点问题的分析,主要是要引导学生提高调动运用知识,判断、阐述、探究、提出问题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老师没有必要对每一个热点问题都做系统全面的分析,不一定要面面俱到。我们可以提供材料信息,让学生自己去分析、讨论,我们也可以让他们自己去查找材料信息,再进行探究、讨论。

3 根据《考试说明》,注重培养学生问答题的解题能力

问答题组织答案主要有三种能力:(1)顺畅的语言表达:即教材上或最新政策路线方针上的权威语言,而且在联系材料时要言之有理。(2)答案清晰的层次:即答题要分题分点。并按照标准的标号书写。(3)正确的逻辑关系:即答案的组织要有固定的逻辑。一般采用的是教材的逻辑或者材料顺序的逻辑。在复习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学生获取和解决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究问题等方面的能力。结合《考试说明》中样题,并通过一定的题型训练,学会运用所学知识加以分析;鼓励考生多角度、创造性地思考和解决问题,在复习中应多用不同思路来分析问题,着力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针对2015年《考试说明》中所列“题型示例”、“参考试卷”,首先要逐题加以研究,研究其背景材料的选取,研究题目设问的角度,研究参考答案的组织,以此从中归纳出规律性、前瞻性的东西。其次,对“题型示例”、“参考试卷”中所列题目进行归类,提炼每一类题目的常规答题方法,并在复习中加强针对性训练。再次,对“题型示例”、“参考试卷”中题目的能力考查要求要心中有数,进一步提高备考效率。

参考文献:

[1]福建教育考试院.201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福

建省政治考试说明[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5年.

第3篇:时政热点论文范文

2014年—2014年中央国家公务员申论科目题材分析

时间考查主题归属领域

2014药品安全监管政治+社会

2014网络监管文化

2014安全生产经济+社会

2014城市交通拥堵经济

2014三农问题经济

2014突发公共事件政治+社会

2014耕地保护经济

2014水电开发与环境保护经济

2014产业升级和粮食安全经济

一、命题趋势分析

从上表中我们分析出三点:

第一,近几年申论考试的命题围绕着社会热点问题进行,而且与中央基础性政策文件有密切的关系。或是对政策进行前瞻,或是考查对已文件的深入领会。

比如2014年的申论主题就是在2014年初中央宣布取消农业税和采取了一系列关注“三农”的政策的背景下提出的,以此来考查考生对“三农”问题的理解。2014年中央第一次把“三农问题”作为中央一号文件的内容下发,足见这个问题的重要性。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的内容就是保护耕地,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不动摇,2014年的国家公务员考试将耕地保护作为主题,其实是一种前瞻。2014年中共十七大报告中全面地阐述了科学发展观的理念和内涵,2014年的国考申论中就以水电开发作为切入角度考查了对科学发展观的理解。而2014年8月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在安徽的一些考察都释放了一个重要的政策信号:粮食安全的重要性。再加上2014年开始的金融危机,这两者之间的结合进入命题范围也就不足为奇。

第二,新出现的社会问题往往不会马上出现在申论命题范围内。

2014年的“非典”很多人一定还记忆犹新,这一事件成为了对政府应对突发性公共事件能力考验的重大标志,而06年这一问题才进入命题范围。因为一个新的热点事件升格为一个社会问题而引起人们的关注需要一个过程,申论考试的材料组织不大可能以一个事件作为例子,可能需要很多同类型的事件进行比较,需要一段时间使问题的表现更为集中。另外,新的社会热点事件往往需要政府部门进行处理,进行事件的定性,社会各界对问题的研究也需要不断深入。申论考试不是“抢新闻”,命题者不会拿自己的政治前途开玩笑,更不会拿一个连学术界都“悬而未决”的问题难为考生。

第三,经济与社会领域的主题居多。

从表中可以看出,近9年以来,申论考试有4次考查了社会领域的热点问题,4次考查了经济领域的热点问题,1次考查了文化领域的问题,没有考查政治生活的热点问题。

历年的申论主题越来越贴近现实生活,关注“民生问题”,这和申论考试考查考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考试要求是密不可分的。从01到04年,以具体的经济和社会领域的角度入手,考查的范围比较狭窄,从05到09年,开始偏向于宏观方向,这与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的工作特点是有密切关系的,要求考生具备大局观念和对全局的驾驭能力。

二、进入申论命题的热点问题一般特征

1.庙堂之事

历年申论考试的热点问题都与政府职能密切相关。社会问题很多,进入媒体和公众视野的问题层出不穷。但政府不是万能的,政府的职能存在必要的限制。有些社会问题可以通过政府的公共管理得到合理解决,另一些问题只能通过社会或社会成员自发调节,不适宜进入政府管理的范围。公务员考试考查的是考生认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申论主题必然和需要解决的问题密切相关,应该是与政府职能相关的社会问题。

2.问题意识

热点是一个复杂的集合体。但是如果成为一个“问题”,那就表明它必须有一些负面的、需要解决的因素存在。申论考试不可能只列出一些积极的典型让考生“大唱赞歌”。因为申论考试需要“概括问题、分析问题、针对问题提出对策”,这些都需要“问题”的存在。但是问题可以存在,却不能过于敏感。

第4篇:时政热点论文范文

关键词:网络热点 思想政治教育 联动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日趋成熟,网络日益成为人们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人们通过网络进行意愿表达、思想碰撞和情感交流。这些观点因某种机缘巧合,可能形成网内外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对现实生活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大学生是网民群体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网络热点问题对于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具有深刻的影响。充分利用网络热点问题,构建网络热点问题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联动机制,是当前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

一、网络热点问题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一)正面影响网络是大学生抒感、表达意见的平台,是高校管理者观察大学生思想状况韵极佳窗口。通过分析大学生关注的网络热点问题,可以更直观准确地洞悉其内心世界,有利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同时,网络热点问题往往反映了某一时期国家和社会的现实热点问题,对于紧贴时政热点进行国情社情教育极有好处。

(二)负面影响网络意见表达的快捷、低成本和隐匿性,使网络热点问题的形成扩散极为迅速。大学生对于是非的分辨能力较弱,容易对这些负面言论进行围观、跟风,从而在认识上容易产生偏差。

二、建立网络热点问题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结合的联动机制

(一)建立网络热点问题预警机制为保证思想政治教育与网络热点问题的同步性,首先必须建立集信息收集、研判和传递于一体的网络热点问题预警机制。这就需要建立一支稳定的网络热点预警队伍。可以从宣传部、学工部、团委、辅导员、普通教师中抽调相关人员,兼职担任网络热点预警工作,分工合作,为高校主动应对网络热点,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提供线索。

重点网站、校园BBS、网络社群(Q群、微群)、各类贴吧是大学生发表言论的主要场所,需要加以重点关注,及时掌握信息。特别是微博,由于其实时性、现场性以及快捷性,已经大大超越传统网络媒介,成为网络舆论的主要载体,一件芝麻小事可能由于大量关注而迅速升级成为全民关注的热点问题。

掌握大量纷繁复杂的信息后,怎样才能进行正确的研判?这就要求负责信息研判的人员,一定要熟悉网络热点问题形成的规律。了解了规律,研判网络热点后,必须通过畅通的信息传递机制,及时将预警信息传递给相关责任人,保证迅速介入,引导事态发展。

(二)开展隐性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与显性思想政治教育相比,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对待网络热点问题具有突出的优势。由于网络意见表达的隐匿性,网民可以自由大胆地表达观点,对于网络沟通方式也较易产生心理认同。因此教育者以网民身份与普通网民针对网络热点进行沟通互动,将思想政治教育渗透于其中,不易为网民直接感知,避免产生反感情绪,容易达到潜移默化的效果。

要使隐性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开展得更出色,同样需要一支熟悉网络规则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这支队伍必须能熟练运用网络语言,一方面通过微博、网络论坛、新闻评论等载体,巧妙介入热点话题讨论,渗透主流价值观,引导话题方向,使受众受到诱导和感染;另一方面主动设置讨论话题,引导受众对某些)问题的关注,促进符合教育者需要的网络热点的形成,为显性思想政治教育提供素材。要充分调动学生网民的力量开展隐性教育,积极培养学生中的“意见领袖”,指导和依靠他们去引导网络舆论走向。

这支队伍需要与网络热点预警队伍密切配合,及时掌握有效信息,及时引导有效关注,才能充分发挥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强大攻势。

(三)建设大学网络精神家园除了隐性渠道外,通过显性渠道进行正面教育灌输也是必不可少的。要唱响网上主旋律,建设高校网络精神家园,为大学生提供喜闻乐见的热点问题交流场所。

首先要紧紧围绕主流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弘扬时代主旋律,报道国家、社会和校园发牛的热点问题,及时反映社会发展对大学生的要求,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其次要紧密关注大学生现实需求,把思想政治教育与指导服务结合起来。以大学生普遍关注的就业、课程学习、助学贷款、勤工俭学、实习实训、校园文化活动等为重点切入点,提供信息,设置讨论,吸引大学生充分参与,帮助他们解决现实问题。

许多高校已经认识到建立网络精神家园的重要性,一时间“红色网站”如雨后春笋大量涌现。但“红色网站”往往存在着内容单调、形式单一、气氛冷淡的问题,网站“曲高和寡”,疏于管理,乏人问津。要使“红色网站”真正在大学生心中热起来,必须固定专人,投入专项进行重点建设。要大胆向大型rJ户网站学习,在“新、活”上狠下功夫。无论是动画、音效、色彩、栏目设置还是排版布局都要进行周密设计,增强生机和活力。不能满足于“红色内容”的简单堆砌,要对素材进行精心筛选,鼓励学生对网站建设献计献策,充分开发网络教育资源,才能提高网站吸引力。要精心设立论坛,邀请专家、领导、家长与学生进行网络交流,共同探讨学生关心的热点问题。

(四)建立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热点探讨机制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建立网络热点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联动机制,同样不能忽视思政课的力量。首先要建立思政课教师的协同机制,定期召开碰头会,分析网络热点问题,探讨观察热点问题的角度。其次要将网络热点问题巧妙贯穿于课堂,结合书本知识,设置讨论话题。鼓励学生或是从个人道德修养角度,或是从社会道德水准角度,又或是从借鉴某些国家道德建设经验角度,进行广泛深入地交流、辩论和探讨,从思想碰撞中领悟其中深意。教师还可以针对网民在各种网络热点问题上的态度,进行适时的教育和引导,如教育学生负责任表态、慎独等。

总之,从网络成为大学生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时开始,网络热点问题就持续不断地对大学生思想行为产生影响。尽早建立网络热点问题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联动机制,是掌握思想政治教育主动权,提高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和实效性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第5篇:时政热点论文范文

关键词:初三政治;教学创新;时事热点;措施

在初三这一学习历程中的重要转折期,教师该如何将教学创新与时事热点结合起来呢?下面我们就来谈谈这方面的问题。

一、改变思想,注重引导学生

初三正是初中升高中的关键时期,每一科的学习都在紧锣密鼓地筹备中,政治作为文科性质的学科,很多老师和学生都认为没有必要花太多时间在这个科目上,只需要考试之前背一下知识点、做做题就行了,更不用说将创新教学和时事热点结合、探索思考学习了,诚然这在过去是很适用的,但是在如今的学习中就行不通。

现在,教育者需要改变思想,做好表率,引导学生改变传统思想。国家开设政治这门课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内在“美”,当然这里的“美”包括很多。初三是一个相紧张的时间段,好好地将教学创新与时事热结合起来教学,对于学生来说有很多好处,一是能提高政治成绩,二是可以在讨论中放松心情,三是可以给学生灌输积极向上的思想观念,增强学生抗压能力,帮助学生更好地度过初三生活。

二、在课堂上讨论时事热点,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

政治的创新教学与时事热点相结合很有必要,在课堂上,教师要引导学生讨论,营造关心时事热点的氛围。老师可以通过事例,给学生一个讨论的热点,课后让学生分为不同的小组,根据自己对此热点的看法收集、整理、筛选资料,在课堂上开展辩论赛,各小组派出代表进行辩论,自由表达对时事的见解,最后老师再进行点评、引导、总结,得出正确的结论。

学习中,学生是主体,充分调动他们学习探索的积极性才是硬道理。这样的方式能够调动学生真切关心国家大事的热情,让学生充分参与到教学中,体验其中的乐趣,把学习当成自己的事情,慢慢地形成一种主动学习的好习惯,还有助于学生其他科目的学习。另外,学生通过亲身参与、讨论、思考,得到的体会更加深刻。老师进行点拨,能帮助学生有效地辨别是非,树立正确的“三观”。

三、普及政治教育,扩大受教者范围

“学习政治是学生的事情,教授政治是政治老师的工作”,这种认知似乎理所当然、天经地义,所以很多教师只负责研究、教好自己的课程,根本没把政治教育放在心上,更别提主动关心时事热点了。如果是教学,那么这种做法无可厚非,但是教师还承担了更重要的责任――教育。

教学和教育是不同的,教学只需要做好本职工作就好,负责教学生学习技能,教育还要有人格魅力的感染,而且教师又是公民,作为公民,关心时事政治,人人有责,所以,教师理应和学生一起接受教育、一起学习,共同关心国家时事。学校也要在这方面做出相应的努力,多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不仅是学生,还有教师,普及政治教育,扩大受教者的范围。

四、创新教学模式,实现多样化教学

在传统的政治教学中,许多老师都是在课堂上根据书本教授知识,又因为政治科目是纯文科科目,只需要背诵、做做练习题就行了,几乎没有什么可以互动的。随着新课改的推进,政治考试内容也有了新的变化,最大的变化就是与生活越来越贴近了,而且不再是单单背一下知识点就行,还需要能理解、分析案例。考试内容变了,自然教育模式也得创新,实行多样化教学。

创新教学模式有很多种方法,首先可以借助多媒体教学。通过学习书本上的知识来了解政治,可以说是枯燥的,这就需要借助多媒体。教师在讲授相关知识点的时候,播放一些时事热点视频,直观地让学生了解时事,这更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生注意力集中了,而且耳闻不如目见,眼睛看了之后记忆知识会更深刻,理解会更到位。此外,教师还可以进行实践、合作教学,比如组织学生拜访英雄纪念馆,开展班级乃至学校政治学习交流活动等。

初三学生处于身心发展和学习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阶段,处于思想品德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特别需要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学校是开展教育的重要阵地,教师是最好的引路人,在学生的政治教育中起着巨大的作用,所以,教师要尽一切努力为学生政治思想的发展保驾护航,紧跟社会变化的脚步,将创新教学与时事热点有效结合,搞好政治教学。

参考文献:

第6篇:时政热点论文范文

论文关键词:网络热点;思想政治教育;联动机制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日趋成熟,网络日益成为人们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人们通过网络进行意愿表达、思想碰撞和情感交流。这些观点因某种机缘巧合,可能形成网内外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对现实生活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大学生是网民群体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网络热点问题对于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具有深刻的影响。充分利用网络热点问题,构建网络热点问题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联动机制,是当前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

一、网络热点问题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一)正面影响

网络是大学生抒发情感、表达意见的平台,是高校管理者观察大学生思想状况的极佳窗口。通过分析大学生关注的网络热点问题,可以更直观准确地洞悉其内心世界,有利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同时,网络热点问题往往反映了某一时期国家和社会的现实热点问题,对于紧贴时政热点进行国情社情教育极有好处。

(二)负面影响

网络意见表达的快捷、低成本和隐匿性,使网络热点问题的形成扩散极为迅速。在网络热点面前,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往往处于失语状态,导致被其牵着鼻子走,大大削弱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导功能。同时,由于网络的隐匿性,网民们容易发表偏激、非理性的言论,甚至进行低级的争吵和谩骂,网络上泥沙俱下,大学生对于是非的分辨能力较弱,容易对这些负面言论进行围观、跟风,从而在认识上产生偏差。

二、建立网络热点问题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结合的联动机制

(一)建立网络热点问题预警机制

为保证思想政治教育与网络热点问题的同步性,首先必须建立集信息收集、研判和传递于一体的网络热点问题预警机制。这就需要建立一支稳定的网络热点预警队伍。可以从宣传部、学工部、团委、辅导员、普通教师中抽调相关人员,兼职担任网络热点预警工作,分工合作,为高校主动应对网络热点,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提供线索。

重点网站、校园BBS、网络社群(Q群、微群)、各类贴吧是大学生发表言论的主要场所,需要加以重点关注,及时掌握信息。特别是微博,由于其实时性、现场性以及快捷性,已经大大超越传统网络媒介,成为网络舆论的主要载体,一件芝麻小事可能由于大量关注而迅速升级成为全民关注的热点问题。

掌握大量纷繁复杂的信息后,怎样才能进行正确的研判?这就要求负责信息研判的人员,一定要熟悉网络热点问题形成的规律。网络热点大致有以下两种划分:

1、分为正面热点和负面热点。正面指反映社会进步、阳光层面的事件,如奥运、抗震救灾、神舟飞天等热点,负面指反映社会落后、阴暗层面的事件,如腐败、贫富悬殊、官二代、强拆、环境污染、重大事故等热点。正面热点对于增强凝聚力,培养爱国热情和社会责任感有利,关注大学生在这些热点问题中表现出来的热情,提早做好有针对性的教育方案,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负面热点是最需要提高警惕的,也是建立预警机制的主要目的。学者们曾经发现,在网络舆论中,存在“群体情绪极化”的倾向,即网民群体围绕某一社会公共问题、出于不同目的而利用网络进行广泛的信息传播,以制造舆论同化、形成社会舆论的过程,形成这一舆论的主体可以是自发的,也可以是被组织的,可能是有序、健康的,也可能是无序、非法、不健康的。因此网络群体情绪极化极可能引发现实群体性事件,当负面信息见诸网络时,应尽快启动预警程序,将信息第一时间传递给相关责任人,及时进行梳理引导,防范未然。

2、分为突发性网络热点、阶段性网络热点和长期性网络热点。突发性网络热点是指由突发性事件引起的短时间网络升温,如校园恶性刑事案件引起的群情激愤,西方大国出台对中国的歧视政策造成民族情感受挫等。阶段性网络热点是指某些敏感时期大家普遍关心的问题,如大学生毕业时面临的就业问题。长期性网络热点是指一段时期内大家普遍关心的问题,如物价上涨问题、贪污腐败问题等。阶段性和长期性网络热点一般都与大学生自身发展密切相关。

根据以上规律研判网络热点后,必须通过畅通的信息传递机制,及时将预警信息传递给相关责任人,保证迅速介入,引导事态发展。

(二)开展隐性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与显性思想政治教育相比,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对待网络热点问题具有突出的优势。由于网络意见表达的隐匿性,网民可以自由大胆地表达观点,对于网络沟通方式也较易产生心理认同。因此教育者以网民身份与普通网民针对网络热点进行沟通互动,将思想政治教育渗透于其中,不易为网民直接感知,避免产生反感情绪,容易达到潜移默化的效果。

要使隐性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开展得更出色,同样需要一支熟悉网络规则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这支队伍必须能熟练运用网络语言,一方面通过微博、网络论坛、新闻评论等载体,巧妙介入热点话题讨论,渗透主流价值观,引导话题方向,使受众受到诱导和感染;另一方面主动设置讨论话题,引导受众对某些问题的关注,促进符合教育者需要的网络热点的形成,为显性思想政治教育提供素材。要充分调动学生网民的力量开展隐性教育,积极培养学生中的“意见领袖”,指导和依靠他们去引导网络舆论走向。 转贴于

这支队伍需要与网络热点预警队伍密切配合,及时掌握有效信息,及时引导有效关注,才能充分发挥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强大攻势。

(三)建设大学网络精神家园

除了隐性渠道外,通过显性渠道进行正面教育灌输也是必不可少的。要唱响网上主旋律,建设高校网络精神家园,为大学生提供喜闻乐见的热点问题交流场所。

首先要紧紧围绕主流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弘扬时代主旋律,报道国家、社会和校园发生的热点问题,及时反映社会发展对大学生的要求,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其次要紧密关注大学生现实需求,把思想政治教育与指导服务结合起来。以大学生普遍关注的就业、课程学习、助学贷款、勤工俭学、实习实训、校园文化活动等为重点切入点,提供信息,设置讨论,吸引大学生充分参与,帮助他们解决现实问题。

许多高校已经认识到建立网络精神家园的重要性,一时间“红色网站”如雨后春笋大量涌现。但“红色网站”往往存在着内容单调、形式单一、气氛冷淡的问题,网站“曲高和寡”,疏于管理,乏人问津。要使“红色网站”真正在大学生心中热起来,必须固定专人,投入专项进行重点建设。要大胆向大型门户网站学习,在“新、活”上狠下功夫。无论是动画、音效、色彩、栏目设置还是排版布局都要进行周密设计,增强生机和活力。不能满足于“红色内容”的简单堆砌,要对素材进行精心筛选,鼓励学生对网站建设献计献策,充分开发网络教育资源,才能提高网站吸引力。要精心设立论坛,邀请专家、领导、家长与学生进行网络交流,共同探讨学生关心的热点问题。

(四)建立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热点探讨机制

第7篇:时政热点论文范文

根据高考的这一命题指导思想,高考文科生复习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认真分析时政热点并回归教材。

然而,世界上每天都在发生着数也数不清的各类各样、大大小小的事件。我们应关注什么样的时事政治热点事件呢?

首先,从事件的本质上来说,应当关注正面的符合社会发展规律和趋势的重大热点时事。时事政治热点可以是积极的、正面的热点,同时也可以是消极的、反面的热点。在我们的社会生活中,既有鼓舞人心的、体现人民根本利益的、符合社会发展趋势的时政热点,如我国全面启动民生工程、调控房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西部大开发、扩大内需、社会保障等等;同时也有违背人民根本利益的、阻碍社会发展的,令人气愤或惋惜的时政热点,如南极或北极冰川融化突破历史新低、日本议员扬言要把“国有化”、“”摧残生命、“”言行、腐败分子与腐败行为、“东突”势力等等。

高考是国家意志的体现,高考也是体现国家政策的导向标。这决定了高考应当弘扬正气、鞭斥邪恶,彰显和敦促积极的、正确方向的发展,抑制消极的反方向发展。所以,关注时政热点应更多的关注正面的符合社会发展趋势的热点。对于反面的热点,也应该从正方向思考,应掌握他们的错误性和国家行为的正确性,应明确我们应站在什么样的正确立场来看待这些热点。反面的热点是不从反面来出题的。

其次,在重要程度上,应关注能够容纳和统帅其他热点的热点事件

在文综复习的过程中,常常要考虑到的时政热点很多,很多老师和同学担心挂一漏万,常常是疲于应付,最后往往都是浅尝辄止,很多都没分析到位。实际上,很多热点问题共同反映了同一规律性的东西,我们可以将这些时政热点进行整合、归类,以一个典型的热点来统帅众多的热点。这种能容纳、统帅其他热点的热点是我们关注的重点。而每年“两会”的报告的精神就是典型热点,它常常能统帅其他一大批时政热点。

再次,应关注能有机的与教材知识很容易结合的社会热点

哪些时政热点应纳入文综复习的范围?我们选择时政热点应符合以下标准:一是能体现国家意志又被老百姓普遍关注的大事和热点;二是带有战略性的事关人类社会未来的新价值观;三是既能从社会热点问题取材,又能充分联系历史、地理的相关知识的时政热点;四是学生能运用教材中比较重要的理论知识去分析,而不是纯时政的新提法、新理论。

根据这些标准,以下时事值得我们关注:中央召开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文化工作会议、党的十七大会议、中央政府如何应对金融危机、低碳生活、环境保护等等。

还有,应关注不止一年的持续性热点

我们往往把一年内的重大时事作为时政热点。实际上,热点取材时间周期要长些,不能局限于一年。一年的热点不是热点,多年的热点才是热点。我们不仅要关注一年内与教材知识结合紧密的时政热点,更应关注那些长效的、且事关我们的生存环境、国计民生的有重大影响的持续性热点。西部大开发,“三农”问题,科教兴国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经济结构调整,科学理论的指导,党的建设,对外开放国策,国家统一与国家等是多年的热点,在高考中是“常考点”,只是在每年的高考中切入的角度有变化。

第8篇:时政热点论文范文

目前,国内公共图书馆领域的研究众多,内容庞杂,涉及众多的作者、机构和主题,如何能清晰地反映国内公共图书馆学术研究的方方面面是研究的当务之急。本文拟借助知识图谱这一科学计量的有力工具,综合使用五种知识图谱工具软件,对我国公共图书馆研究领域的科研合作、知识来源、研究热点与前沿等进行较系统的分析,以期相关的研究方法与分析结果对公共图书馆领域研究和知识图谱的推广应用有所参考。

1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11数据来源

211高产作者合作网络

通过Bibexcel对样本数据的基础分析,共萃取出1 918位不同作者。同时,将数据文件导入Pajek并执行Kamada-Kaap可以得到如图3所示的区域合作网络图谱。其中,节点越大代表发文量越高,连线越粗代表合作关系越密切。需要说明的是图中的地区名称是用英文标识的,部分节点的地区名称没有显示出来,现实研究过程中可以通过调节比例尺放大地图来清晰地展示网络中的各个局部区域。图3区域合作网络图谱

从图谱中可以看出公共图 书馆研究领域科研水平较发达的地区主要分布在华北、华东和华南,而华中、东北、西北和西南地区的科研产出量相对较低。相对而言,学术研究最为活跃的地区主要集中在京津地区、长三角地区和珠三角地区。这三个地区是我国科技和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科技的进步促进了经济发展,而经济发展又会增加对科研的投入,如此良性的循环必然会形成良好的学术生态环境。通过放大地图,可以发现合作频次较高的地区(城市),即合作网络中中心度较高的节点,主要包括北京、杭州、天津、武汉、广州、湘潭等城市。其中,北京与天津、上海、武汉、杭州等众多城市产生科研合作,是整个区域合作网络的中心。除北京以外,科研产出量较高的城市主要有天津、广州、上海、武汉、长沙、哈尔滨等。此外,内蒙、新疆、西藏、云南等几个地区的发文量极低,与上述发达地区形成强烈的反差,这应该引起国内图书情报界的关注。

22文献共被引知识图谱

文献共被引分析是反映被引用文献之间关系的一种文献计量学方法,是引文分析理论的重要内容。引文或用于论理的依据,或用于对比前人的研究,或用于说明创新的来源,因此引文常被看作是学术研究的知识来源。通过文献共被引知识图谱,可以发现公共图书馆研究领域的知识来源、核心文献,以及与其它研究领域的交叉联系与演变。

通过Bibexcel的统计分析,最终获得有效参考文献8 259条。同时,将数据导入Citespace,选择Timeline视图,得到公共图书馆研究领域的文献共被引知识图谱(见图3)。图中节点的大小与其被引频次成正比,节点之间的连线表示这两篇文献同时被其他文献引用过。从图中可以清晰地反映出引文形成了4个明显的聚类,而聚类中的文献可以看作是公共图书馆研究领域的知识来源。通过对聚类文献的分析,归纳出我国公共图书馆研究领域的知识来源主要包括以下4个方面。

221聚类1:图书馆学基础理论

222聚类2: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

223聚类3:公共图书馆精神

2004年前后,在我国公共图书馆研究领域出现了以弘扬公共图书馆精神,倡导图书馆走民,关心弱者,平等服务,缩小数字鸿沟,实现知识自由和信息公平的“21世纪新图书馆运动”。聚类3中的文献便是这场学术争鸣的知识来源,其中的代表性文献主要包括:《公共图书馆精神的时代辩护》[13]、《继承与弘扬公共图书馆精神,推进公共图书馆事业的可持续发展》[14]等。

文献[13]认为公共图书馆的存在使社会中每一个公民具备了自由获取知识或信息的权利,它代表的是一种社会用以调节知识或信息分配,以实现社会知识或信息保障的制度。该文对信息时代的公共图书馆精神做了系统的论述,对后来的研究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文献[14]系统论述了继承与弘扬公共图书馆精神的时代意义,详细阐述了建立信息公平和保障的制度是我国公共图书馆的重要使命。

224聚类4:政府与公共图书馆

公共图书馆是政府为保障公民的知识权利而必须提供的公共产品,而政府则是公共图书馆制度的提供者和投资主体。发展公共图书馆事业,必须依靠政府的公共权威与公共财政的大力支持,二者之间息息相关。聚类4中的文献便是该主题研究的知识来源,其中核心文献主要包括:《公共图书馆与政府信息公开》[15]、《政府与公共图书馆——关于图书馆制度的一种规范分析》[16]等。

文献[15]认为《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实施给我国公共图书馆带来了机遇和挑战。提出我国公共图书馆政府信息服务的主要内容并倡议建立健全政府信息及时、完整进入公共图书馆的具体保障制度。文献[16]从公共产品理论出发,指出为解决公共图书馆的拥挤性和地域性问题,政府必须承担普及公共图书馆的责任,并提供投资保障。图4文献共被引知识图谱

23关键词共现知识图谱

231信息服务

信息服务是公共图书馆研究领域中心性和持续性较强的研究热点。同时,它也是一个研究内容比较宽泛的领域,涵盖了读者服务、网络环境、服务模式、社区服务、延伸服务、企业等热点内容。

从图谱中可以看到网络环境与信息服务的联系最为紧密,这说明信息环境的改变为传统的文献信息服务提供了充分的拓展空间,这使得网络环境下的公共图书馆信息服务成为学者们早期关注的热点研究。此后,伴随Web20、RFID、移动通信等信息通讯技术的出现,即时参考咨询、Rss信息订阅、图书自助借还及手机图书馆等全新的信息服务方式应运而生。此外,面向政府、企业、社区、儿童、农民工、残疾人等特定对象的信息服务研究也极大地丰富了信息服务的研究内容。总体来说,公共图书馆领域信息服务研究呈现出多元化、社会化的发展趋势。

232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

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作为公共图书馆领域重要的研究热点,在2007年左右出现,至今方兴未艾。与之密切相关的热点研究包括总分馆制、图书馆布局、城乡一体化、基层图书馆等。

我国的公共图书馆与政府机构的设置一样,是一个至上而下的等级体系。学者们早期的研究对象比较具体和分散,局限于某一类型的公共图书馆,比如:国家图书馆、县级图书馆、社区图书馆等。而随着我国经济、文化的迅速繁荣和发展,人民的文化需求也相应的普遍提高,覆盖全社会的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及其提供的普遍均等的服务等研究内容就成为了研究者关注的热点主题。实际上,我国城市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建设已经积累了许多成功经验,比如:深圳的“图书馆之城”、“广东流动图书馆”、“苏州模式”等。但是,农村图书馆公共服务体系的构建模式还需从理论到实践的深入探究。

233公共图书馆精神

公共图书馆精神也是公共图书馆领域持续性较强的研究热点。相关的热点研究包括人文精神、和谐社会、公民权利、信息公平、新图书馆运动等。

234数字图书馆

数字图书馆是公共图书馆领域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研究热点。在2002-2006年研究热度较高,之后研究热度明显降温,说明其理论与实践已经走向成熟。与之联系比较紧密的关键词有:国家图书馆、数据库建设、网站建设、图书馆评估、个性化信息服务等。

数字资源存储、整合、检索、共享研究以及特色数据库建设、数字参考咨询、数字图书馆联盟、版权问题等是研究者早期比较关注的热点内容。除此之外,云计算环境下的公共图书馆云服务、移动数字图书馆、公共图书馆“三网融合”应用研究等是近几年学者们关注的热点内容。

235公共图书馆法

公共图书馆法也是一个持续性较强的研究热点。与之相关的研究热点包括立法研究、地方法规、文化权利、读者权利保护、公共图书馆精神等。

公共图书馆法是公共图书馆事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制度保障。其立法的目的不仅是维护图书馆本身的权益,更是为了保障全体社会成员所应享有的文化权利。尽管我国已经颁布了十几部地方性公共图书馆法规,但全国性的公共图书馆法一直长期缺失,这使得早期的研究局限于立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上面。随着我国《公共图书馆法》立法工作的正式启动,参考和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的成功立法实践以及围绕《公共图书馆法》的制定而进行的立法支撑研究、读者权利保障等成为学者们普遍关注的研究重点。

236政府信息公开

政府信息公开是公共图书馆领域2008年左右出现的研究热点,对其的研究热度不断升温。与之相关的研究热点包括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政府信息服务、电子政务、信息服务、政府信息资源等。

我国自2008年5月1日起开始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在其第十六条中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在国家档案馆、公共图书馆设置政府信息查阅场所,并配备相应的设施、设备,为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获取政府信息提供便利[18]。条例颁布后,立即引起了公共图书馆研究领域的广泛关注,学者们将研究的重点集中在公共图书馆在政府信息公开体系中的角色和定位、政府信息资源的组织与开发利用、中外公共图书馆政府信息服务模式的比较分析以及如何构建政府信息服务的评价指标体系等几个方面。

在上述诸多热点主题当中,城乡一体化、农村图书馆、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公共图书馆法、政府、Web20等是公共图书馆领域近几年出现的研究热点,可以把它们看作该领域的研究前沿。

3结论与展望

第9篇:时政热点论文范文

[关键词]时事热点初中政治课堂效率

初中政治课程的开展,主要是为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养。将时事热点应用于初中政治课堂教学当中,能够让学生在具体事例中理解所学内容,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有助于满足学生的实际学习需求,进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文中,我结合自身教学实践,阐述了时事热点应用于初中政治教学中的必要性,并提出相应的运用策略。

一、时事热点应用于初中政治教学的必要性

1.符合教学改革需求

传统初中政治课堂,教师通常采用机械式教学模式给学生灌输知识,尤其是政治课本中的知识具有较强的逻辑性,导致课堂教学氛围显得枯燥、乏味,无法激发学生的政治学习兴趣。而时事热点却与学生生活实际相契合,又是近期所发生事件,将其融入到政治课堂教学中,既符合新课改要求,又能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让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与具体实例相结合,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政治学习热情,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从而促进课堂效率的提升。

2.符合素质教育需求

初中政治教学的主要目标就是推动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学生德才兼备的能力。将时事热点融入初中政治教学,有助于学生通过分析社会事件,增强自身辨别是非能力,提高学生关注社会事实的程度,进而不断提高自身道德素养。除此之外,由于当前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学生通过互联网等新媒体能够快速了解社会时事的具体时间,拓展自身知识面的同时,还能提高自身的信息处理能力,进而使得政治课堂教学能够更好地与时俱进。

二、时事热点在初中政治教学中的具体运用策略

1.合理运用时事热点导入新课

首先,教师在进行课堂导入时,可以结合教学内容选择相应的时事热点,通过对时事热点进行合理解读,能够快速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政治学习热情,以此保障课堂教学的顺利开展。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引导学生学习时事热点,如:使用多媒体设备给学生播放相关新闻视频或短片,让学生在观看过程中帮助学生认识我国相关政策内容,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再据此导入本节课堂所需讲解的理论知识与内容。如:在教学《人民当家做主的国家》一课时,教师就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给学生展示党和国家最新政策、方针及工作路线等内容,让学生及时了解我国是人民当家做主的本质,增强学生的爱国热情,强化学生作为国家主人翁的自豪感。因此,教师应该善于利用时事热点作为新课导入,引导学生通过社会或生活实际事例来理解课本中的知识点,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进而提高政治课堂教学效率。

2.引导学生养成关注时事热点的良好习惯

政治学科的理论性知识较强,如果仅仅依靠教师讲解会使课堂氛围变得枯燥、乏味,这在很大程度上会磨灭学生学习兴趣,只要听到政治,学生的第一印象就会是“无聊”。而如果利用时事热点来辅助课堂教学,能够在最短时间内吸引学生注意力,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初中政治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在校期间就养成关注时事热点的良好习惯,从而达到新课标下政治教学的目的。如:在教学《中华民族大家庭》一课时,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从互联网、电视、报纸等多种途径搜集有关新闻热点,并组织学生以“中华民族大家庭”为主题的讨论活动,相互交流自己对维护民族关系的理解或看法。有的学生从电视或报纸上了解到“当前我国针对少数民族开展精准扶贫工作”等时事新闻,认为少数民族也是“中华民族大家庭”当中一员,是不可或缺的,因此必须要加强对少数民族经济上的帮助;有的学生则从互联网平台搜集了一些有关少数民族文化或风俗习惯的热点材料,对其传统文化的魅力给予肯定。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只是进行补充或点评,有助于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从而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政治学习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