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原创散文范文

原创散文精选(九篇)

原创散文

第1篇:原创散文范文

早上起来,浓雾在冷风中缭绕。路面湿湿的,空气湿湿的,树冠满是树挂,枝头被压弯了许多。

1

这使我想起了几年前本人“触景生情”信口咏出的“七绝.树挂”:远望枝头桃花开,恰似一夜春风来;几只麻雀树上闹,惊落树挂亲女孩。诚然,这首出自本人笔下所谓的“诗”,不过是几句顺口溜而已,但我至今仍能脱口而出。因为它记录的是“树挂——树上飞的鸟——树下女孩惊讶的脸”,这是一幅“静中有动,动中有静”人与自然和谐的画面。其实,树挂是一种北方常见的自然现象,科学定义叫雾凇。是雾气遇冷冻结而形成的气象景观,有颗粒状和晶体状两种。我们阜新地区常见的树挂是晶体状的,结构松散且呈较大的片状。现在,由于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小时候常见的树挂已经变得不常见了。

2

小时候,我和小伙伴儿们穿梭于结满树挂的柳条通里,嘻戏在上学的乡间小路上。由于贪恋这披银戴玉,晶莹剔透的树挂,我们常常因此迟到而被老师罚站。时而,我们站下来舔舐柳枝上的树挂解渴,凉冰冰,甜丝丝的;时而,我们折断结满树挂的柳条,小心翼翼的攥在手里,模仿水泊梁山“双鞭将”呼延灼的“水磨八棱钢鞭”玩耍;快进校门时,我们匆忙把手中的“钢鞭”放在嘴里“唆啜”上面的树挂,就像吃糖葫芦那般有滋有味。在这隆冬的早晨,在这枯燥的上学路上,棵棵杨柳宛若玉枝垂挂,簇簇野草恰似银菊盛开,我们在其中留下了童年的顽皮和一串串笑声。

第2篇:原创散文范文

作者:奇境

一条河水清澈见底,无边无际。一只猫何时初夏游去,变色的猫神,它不知疲倦,柔顺剂芳香扑鼻,擦上。黑猫不理会,是雌雄难辨。机会来了,山在眼前出现,白猫欢叫,黑猫喇嘛护驾,骑上摩托,带上白猫,离开河水。山不再搞,有水则灵。

它们穿过河水一条小路,路没有了,有山的陡峭,黑猫一窜而上,嬉戏傻笑,那山是柔软的,没有棱角。趴在上面感觉棉花团一般轻巧。山顶却是坚硬体,很危险的禁地,两只猫继续向前。无树无花的我山是恐怖的,但是,猫不需要过多的装饰,它们欢笑着,越趴越远,一座房屋在山的尽头阻挡着去路,房屋破旧不堪,带有尸臭味,还有屎尿味,这又算的了什么?得通过,远处有鲜花和绿树,美丽的景致就在另一个天地,那也是山,猫得过去。

第3篇:原创散文范文

1

大雪下了一天,午夜十一点钟的大街上,还有稀稀疏疏的一些人,昏黄的路灯光、忽明忽暗的车灯光,洒在如银的白雪上,让眼睛越发的疲惫。四驱、两驱、三轮、两轮,所有车都走的特别谨慎,偶尔一声的鸣笛,似乎要把这黑幔一样的夜空捅个窟窿。

雪已经埋到脚脖子上了,振刚妈推着自行车艰难地走着,整个上半身蜷缩着压在车把上,像只油焖的大虾一头要栽到地缝里。她是酒店的洗碗工,刚刚结束了一天的工作,脊背又酸、又疼,边走边锤、捣着。自行车车筐里,放着酒店刚给员工发的新年福利,是十几只螃蟹,老太太哪里舍得吃这么精贵的东西,心里喜滋滋的盘算着,明天一早孙儿一睁眼就看见这几只稀罕物,那岂不是要高兴坏了。老太太心里一边乐着,一边朝着儿子家的方向去了,可是走到半道她又停下了,儿媳最近在跟自己闹别扭,要把老房子卖了买辆车,老房子是老伴死的时候留下的,虽然已经多年不值什么钱了,可总也是她和闺女的家,她一个老太太住到哪无所谓,但不忍心让上大学的闺女跟着自己流离失所。其实她心里也是理解儿媳的,儿媳要的不是车,是脸面,要怪也只能怪自己的儿子没本事。

2

心里想着这些糟心事,脚步已经朝着儿子家的方向去了,“算了,躲也不能躲一辈子,就把这螃蟹偷悄悄给儿子放在门口,等他们发现自己来过,自己就已经走远了”。心里这么盘算着,事情却不是那么顺利,刚刚跨进儿子家的楼道里,就听见儿子两口子又在吵架,儿媳李艳嗓门十分高,“ 村里的老人哪家不是这样的?难道我是第一个发明的问你妈要钱,咱们娃娃都这么大了,你妈给带过一天没有,看看人家别人家的婆婆,一年到头吃吃喝喝都是老人管,咱家倒好,从搬到这城里来,你妈给我做过一顿饭没有”。儿子振刚勉强把话推到嘴边:“我妈天天在饭店打工洗盘子,你又不是不知道,她哪有时间给你做饭、带孩子,你一天天闲着没事,少往舞厅跑一趟,不知道做多少顿饭,再说我妹妹念大学也正是费钱的时候,她是顾不上咱们,又不是不管咱们,要不明天开始我妈给你做饭、带孩子,咱们来供我妹妹念大学”。这一还嘴,李艳的声音更高了:“你以为我想跳舞吗,送了娃娃上学,我也得有事做呀,我不想打工挣钱吗,我上班你和儿子谁伺候,再说车是给我一个人买吗,我为谁着想呢,你妹妹念大学还不知道以后好了谁家了....起码这儿子和孙子是她的吧”。

门外的老太太和大闸蟹,听着儿媳和儿子的叫嚷,许是都吓着了,箱子掉在了地上,几只大闸蟹被扔了一地,虽被五花大绑着,但是嘴巴不停地吐着泡泡。门里的小两口听见了动静,走了出来,振刚一看是自己的母亲,心疼道:“妈,这都几点了,你咋还不回家,跑我这里干嘛来了”,老太太像做错了事情一般,赶紧扶着酸疼的腰下楼了,一边走一边说“单位发了螃蟹,我不会吃,给你们拿来了,你们抓紧睡,妈走了”。她想赶紧逃离儿子家,她怕看见儿媳责怪的眼神,她更怕看见儿子拿不出钱来的无奈,儿媳说的没错,这么多年她真没有给儿媳做过一顿饭,她也没给儿子帮忙带过一天的孩子。老伴去的早,闺女又勤奋考上了大学,她省吃俭用一辈子,才勉强给儿子攒了套房子,只是这儿子被自己惯坏了,三十多岁的人了就种着十来亩地,其他什么也不干,城里的工作多,她想让儿子送送快递或者做点买卖,可儿子好高骛远,出力气的工作看不上,小本的买卖不张罗,吃个山药蛋也要到她那里拿,儿媳也是一样,天天送了上幼儿园的孩子就往舞厅里钻,身体从早锻炼到晚,自己的儿子她还敢时间久了骂上几句,儿媳她是什么话都不敢说。

第4篇:原创散文范文

儿子从小脾气强,进入小学后,脾气日渐更强。

你要看海外经典片,他却要欣赏英超德甲;你要他课余多读点中外名著,他却成天抱着语文算数死啃……直弄得我心里直咕嘟:未必我俩父子有了“代沟”?一日,朋友上门传授秘法:何不到郊外逛荡逛荡?于青山绿水云淡风轻中,化化这所谓的“代沟”……

我大喜,决心试试。

儿子生性好动,我决定带他去郊外去踏青,钓鱼。背起行囊,拿上鱼竽(天知道,高度近视的我,怎么从来没钓过鱼?)儿子咕嘟咕噜的不情愿意地跟在我身后。

郊外,庄稼翠绿,野花繁茂,空气中夹带着甜味,真令人精神一振,耳目一新。城市中长大的儿子何曾见过这迷人的景色?一声喧嚣,高兴得在田间跑来逛去,沾一头花絮,带一身青荇。

我则笨手笨脚的甩开鱼线,半天不见一点动静。忍耐不住,拉上来一看,嗬——-没挂鱼铒。儿子大笑,笑我笨,就自己挂上鱼铒,潇洒的一摔竽,不一会儿,居然就提上来条小鱼。小子高兴了,随口吟出: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那模样,真像钓坛高手,就差斜挎条绶带了。

最惬意的是下雨。细密的雨丝在田埂间,水田池塘里,织出了细网,泛起了涟漪。远山朦胧,近处湿漓;沿着弯弯曲曲的石板路极目远眺,天地间一片朦朦湿润……

我和儿子站在农舍的屋檐下,啃着卤鸡腿和甜面包,美美的瞧着这诗情画意。儿子禁不住说:“好美呀,还来吗?”,“来,来。”,儿子直点头,说:“把妈妈也喊来。”

只是,从此我可苦啦。每逢妻儿大驾出动,我左提笼右挎包,颈项上还持着一个大书包,活脱脱“超级奶爸”,“‘免费棒棒”一个,费力地跟在活蹦乱跳的母子俩身后,直奔郊外而去。

远离了城市钢筋水泥的窒息,坐在田野的草滩上,心情格外开朗轻松。天高云淡,鸟语花香,间或有农人扛着锄头走过,雪亮的锄刃阳光下闪闪发光;有卖菜的村姑走过,一担翠绿欲滴的蔬菜晃晃悠悠;有骑自行车的小伙滑过,沾染田间新鲜泥巴的车架上,驮满了喜悦……一切都是那么从容平静。

我们在小河中游泳,丛林间采撷,相互打赌:看认得到多少农作物?一家人的情感得到了很好的滋润提升……

第5篇:原创散文范文

“忍住了看你,却忍不住想你”。美丽的童年午后时光一去不复返,还会在梦里时时想起,一些熟悉的情景浮现脑海,叫人感觉无限幸福和温馨。

午后阳光明媚,透过干净的玻璃照进房间,父亲正在炕上打盹,身边的猫咪也睡意正浓。炉子碳火烧水,沸腾的水汽顶着茶壶盖一蹿一蹿,发出颤动地响声。母亲扫地激起了尘埃,在阳光里飞舞,空气里呈现了一束旋转的光柱,鼻孔中钻入了一缕泥土的馨香。

爬上东山梯田,来到父母的菜地,阳光无数的小粒蝴蝶,在蔚蓝的天空下自由飞翔。光明里,一片菜海摊开的那片绿,延展着翡翠耀眼的光,随着明暗的光线波动,好想徜徉在鸟语花香里翩翩起舞,被炽热而奔放的温暖拥抱。

太阳的光晕,串着一束束光圈,吱吱的蝉鸣,敲打着耳畔回音幽远。蜜蜂飞进了花丛,落在花蕊里采蜜。蚂蚱在草尖上摩挲着跳动,跳过了田埂,寻找更加美好的前程。偶尔几个小青蛙在白菜地里蹦跶,咀嚼着禅意,消灭虫吟,一身轻松。

变幻的心智,移动的光影,在炎热的午后哪里能找到一个可以解暑乘凉的去处。大门楼子下面、房前屋后、大树旁,那些能够落下太阳影子的地方,都是唠嗑聊天的阵地。张家长、李家短,一不小心就搬弄了是非。一只老狗趴着吐舌头散热,几撮鸡鸭鹅,三五成群地躲在牛棚下、大车边,享受着爱地庇护。

第6篇:原创散文范文

又是一年红叶香!看着这一幅幅恰是彩霞翻滚的红叶,就似眼前有一片片朝霞翻滚过来。一种亲切和感动就象一股暖风那样温暖着我的心田。每每在网上看到这些红叶,我便会想起我的家乡,想起我家乡那边的亲人们,想起我年迈的妈妈!绚丽多姿的红叶,让我无限的向往。从我长大离家后的日子以来,我就没有亲自去过家乡那边的山区,亲临现场去观赏过这些美丽无比的红叶。

离开家乡——南雄,转眼就过去二十多年了,每当我想起娘家那边的亲人,和我小时一起长大的那些同学们,我就会在心中涌出一种难过的乡愁!这份无声的牵挂和惦念,经常让我无法释怀,思绪也会长久地挥之不去,就会激起我在无数个宁静的夜晚辗转反侧。小时的种种旧事,沥沥浮现脑际,它经常会在我的梦幻中,如过电影一样,重复它的各种难能忘怀的旧日场景和旧情故事,以致我在写小说时,也能有我自己那些经历过的旧事作为原形而加以利用。

红叶飘香的季节,在山区的树木微微向红时,山林是多么静美的。山峰叠盖,一层一层的就好像一团火焰,金色的原野上,就好像万马奔放。山野的神韵,令大山外的人向往着,吸收着外面世界的人们走向山间。它如艳阳般丽而不媚的丰姿,让我犹如闻到了它清新爽朗,甘露醇霖的气息,使我不能酣睡,而总想挥洒眼前的电脑按键,记录一下我对它的感悟,让它能留下一纸墨香,记载它短暂的瞬间和那辉煌的锦秋!

一片红叶,代表着一种美丽,它以宽阔的胸怀和根离别,守护着来年春天再度根深叶茂地盛开。根叶情怀,储藏了牵挂,至诚之心,在这美丽的锦秋中得到了永恒!平静的大自然,给予了我们无限的希望。红叶飘飘之际,让我经常思乡,让我经常在看到红叶红时,总在夜里思念家乡的那片红土地,思念家乡的满山红叶。思念我亲爱的妈妈!上网的时候,一看到人家拍摄到的这些红叶作品,我就很想占为已有,很想转回我空间,让我的空间好友和我共赏,让我很有激情想动身回一趟老家看红叶,看望我亲爱的妈妈!

我总想念,小时候在娘家那时,妈妈总是在这个季节,吃完晚餐去公园散步,妈妈背上年幼的弟弟,带上我一起去公园,用小钢筋串红叶的情景。那满山满地的树叶金黄的,却也不知道是什么叶子。我那时太小,只知道见到树叶就拿着小钢筋串起来。长大后,我才知道那些树叶大多数是叫橡胶叶。是一种长年也会掉黄叶的树。而现在人们拍摄的红叶,大多是白果叶和枫叶,可不是我们小时候那种橡胶树叶了。那时在我的记忆里,它也是那么地金黄,也有许多的红颜色彩叶。( : )

公园里,不但花木根深叶茂,还有许多彩色花卉的。那时,我家住得距离公园很近,只要花上十分钟,我们便能到了公园。那时,我们经常上去玩游戏,清晨时分,也曾经去跑步上那里。记忆中,那里经常有许多人在那边晨运的,我现在还有许多照片是拍到在那里玩耍的。旁边还是一个县中队在那里驻防。那里有一个英雄纪念碑,一个叫李路天的英雄男人雕像,手拿枪杆子英武地站在那里,在我们家外面也能看到他高高地站在树枝上的云天里!我们学校老师每当清明节,也会带我们学生上去那里为英雄们扫墓。

那时,自己还顽皮,不去学校上学时,我们也和同学们去过了公园那里采草药,名字叫做:“ 地胆草” 的,是一种清凉解毒的药吧,现在到底那里还有没有这些东西?二十多年没去过那里了,那里的状况早已一无所知了。以前的树木我全叫不出它们的名字,也分不出人家说的红叶,到底是什么树叶才是红叶。现在才知道,红叶就是一些会退冬的树叶,它们一到秋天,这会完成了它们的使命,树叶就会变成金红,绚丽多彩。

于是,我记下它们的名字,知道了我的家乡那边,也有太多的红叶金灿烂的,只是我长年在外没有去见过吧。在网上,我转来了人们百看不厌的红叶画图。在梦里,我多次走在金色的秋天,在红叶跟前玩耍。在网上,我看到了,我家乡那边的亲人们、同学们、他们拍摄到的红叶美景,让我也十分地向往。也许,我并不是记忆中只记下的全是红叶情怀?

我心里也知道,自己记下的是小时候,一个个和我一起长大的少年玩伴?我记下的,是我妈妈和我弟弟,带我们在那个季节串红树叶的情景?那范围不是很大的公园里,横七树八的树叶,就好像残阳枯荣叶片让我们拾取起来升火。以致,我和妈妈、弟弟,一片片用小钢筋线串起的红叶,也只是一些最为普通的落叶吧?那时太小,感觉不到树叶也在它们的生命绿洲里,飘浮下来的那些根叶情迷。只知道,那时生活困难,每逢树红叶黄之时,能积聚一点柴草树叶,每天做饭时能快速起火,多为家里做点事,使家里的灶台炊烟飘然!

每年的这时,红叶飘香的季节,我总有一种心境,想回去我离开了二十多年的故乡——南雄!想去家乡那些深山老林中欣赏一次彩虹般的红叶!欣赏这些年我渐渐知道了红叶名字的银杏树和枫叶树!家乡那边盛产的白果树叶、枫树红叶是那么地好看,那么地绚绚丽多姿。但每次,我总会因为有什么事情,有什么原由没有成行。二十多年在外面生活的岁月,世事也早已沧桑不再。可家乡南雄的白果已驰名天下,而我这个土生地长、名符其实的南雄子女,连红叶之景在树上是怎么样的不知,只能在网欣赏,我真是遗憾万分。每次看到,一幅幅锦绣前程的十字绣,富贵堂皇地挂在人家的厅里。我就想无论怎么样,总有一天,我要亲自回家乡去看一次,去看红叶在山中的风采!去观赏红叶的愿望,一年又一年,在我心中是那么的强烈,那么地想实现。然而,每次总是在忙碌和没车去之中无奈地搁浅了。

我总在思乡,想念小时候,妈妈总带我去公园用小钢筋串红叶的情景!这个情景在我梦里不知有过多少次反复出现。现在,我也成了女儿的妈妈,自己也有家有小,有自己的生活了。可我却经常对着家乡那边的亲人打电话,遥相呼应。感叹我和妈妈相聚的时日,一年来也真是没有多少天。一年中回娘家的日子是那么的有限。每逢下雨的时候,我总担心妈妈住在那间老房子里会不会安全?

第7篇:原创散文范文

文/黄璜

少年时熟悉的小路现在已经不见了,少年时那些耕作的水牛现在也已经不见了,在我成长的农村路上,那往返街道、学校和老家的羊肠小道,也因为公交车或小面的出现而消失了。鲁迅先生说过:“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也成了路。”可如今,在我的生活圈子里,那曾经熟悉的乡间小路,走的人少了,便也失去了路。

我出生在大集体时代,少年时放学回家的第一要务就是放牛。我们几个小伙伴在一位大人的带领下,骑着老牛,嗯着儿歌,悠然自得,好不快乐。农忙时,大人说,老牛辛苦,我们必须在短时间内让它吃得饱饱的,于是我就拉着老牛,单独寻找着田间地头那些小块的草场,有时候还从家里带着镰刀,同时割些青草喂着那辛劳的水牛,老牛是我们农村的宝贝,我得尽量照顾好它,经常给它擦洗身体,帮助它扑杀蚊蝇,给它涂抹药膏等,有时还把新学的儿歌唱给老牛听,老牛是我放学后的伙伴和朋友。闲暇时,我们就把老牛放养在小山上,我们几个小伙伴就缠着大人给我们重复讲那古老的故事,故事情节简单,可教育意义挺好,因为那时的我们读不到好书,电影也无非就是《智取威虎山》、《白毛女》《渡江侦察记》而已,就是那些枯燥的故事却给我的少年时的生活留下了深刻印象。

因为放牛在山上的时间长,所以我们就自得其乐,找来蟋蟀斗架,蟋蟀打斗好玩的很,它们翘着那对犄角,红红的眼睛,还不时地发出“吱吱”的呐喊声,当然,斗架的蟋蟀必须实力相当才好玩,否则一两个回合下来,弱者就装孬种逃跑,也就斗不起来架来,那就一点也不好玩了,为了让蟋蟀斗的欢,我们从稻场的石碾下,从田埂边去仔细挑选那漂亮而又凶横的蟋蟀,然后小心地将蟋蟀放在透气的瓶子中,就等放牛时一决高下,斗蟋蟀给儿时带来了许多欢快。儿时的欢乐很多,都与放牛有关,我们有时把牛放养在山上,就在附近的山间和荒地寻找可口的野味,那荒地中的红灯笼果,外皮发黄的吃着香甜,青皮的吃着酸涩,便暂时不摘,等上几天再去采摘,田埂上随处可见的山楂果、山里红,还有一些既好吃也好看的野果,虽然叫不出名字,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儿时的欢乐很多,可有时也因为不小心也常常受到毛毛虫和峰子的袭击,每次遇到毛毛虫或峰子的袭击,我们的土办法就是用茅草搓揉,或用塘泥反复搓揉,等回家后再涂上清凉油消毒,每次过后,自己总是想:“谁叫你好吃,谁叫你不小心呢?”被蜂蜇让我懂得了生活中的一些道理。

在我朦胧的记忆中,好像人们的生活都一样艰难,每到天黑放牛回家时,爸爸妈妈的表扬让我觉得很有成就感,记得我们这些农村娃娃都很懂事,也非常想为家庭分担生活压力,晚上挨饿受冻是常有的事情,记得每天天黑放牛回家时,妈妈的晚饭烧好了,因为饿才留恋妈妈的土灶,在我的记忆里,每个夏天和冬天的晚饭最差,夏天的晚上常是南瓜糊,难吃不说,关键是吃完晚饭后不一会就感觉到饿,若是到了冬天就更惨了,经常呆呆地望着那冰冷的灶台,然后就围着妈妈转悠,吵着要吃晚饭,经常在夜半饿醒时,妈妈寄来三两片甜丝丝、凉润润的山芋,真是好吃。每次若发现妈妈没吃,于是便寄给妈妈一片,看着妈妈吃我挺开心,因为我知道妈妈此时也很饿。那时我就盼望着尽快长大,好让妈妈能吃饱饭,穿得暖,过上好日子。在那时,大人们有句口头禅:共产主义就是电灯、电话,楼上楼下,也有大人说:“土豆烧熟了再加牛肉。”大人们的口头禅成为我少年时的梦。( : )

第8篇:原创散文范文

只见吕不韦从遥远的地方姗姗而来,他以“奇货可居”的理论,做成了古往今来最大的一笔买卖。他把一个人(安国君的儿子,即后来的秦庄襄王。当时作为人质被送往赵国,被称为质子异人。)作为货物囤积,最终大获全胜,志得意满。使自己从一个商人的角色,转变为政治权柄的象征--宰相。他这一举措,不仅惠及自己,更重要的是稳定了秦王室。维持了对东方六国的高压态势,加快了统一六国的步伐。他的“义兵”思想,“兵入于敌之境,则民知所庇矣,黔首知不死矣。至于都国之郊,不虐五谷,不掘坟墓,不伐树木,不烧积聚,不焚室屋,不取六畜,得民虏而归之”。大大的减少了战争的创伤。以至于后来取得了更大的胜利。

他得意时,没有忘乎所以,而是招来文人学士,给他们优厚的待遇,养门下食客多达三千余人。并命他的食客各自将所见所闻记下,综合在一起成为八览、六论、十二纪,共二十多万言。自己认为其中包括了天地万物古往今来的事理,所以号称《吕氏春秋》。并将之刊布在咸阳的城门,上面悬挂着一千金的赏金,遍请诸侯各国的游士宾客,若有人能增删一字,就给予一千金的奖励。于是,“一字千金”便为吕不韦在历史的长空里恰当炒作,一举成为历史名人而久不衰,流芳百世。《吕氏春秋》既是他的治国纲领,又给即将亲政的秦始皇提供了执政的借鉴。然而,这样一个从政高手,居然因了感情上丧失理智,使秦始皇对这部书弃而不用,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吕氏春秋》的价值逐渐为后人领悟,成为了解战国诸子思想的重要资料。他对历史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他一直是历史长河里的一颗璀璨永不陨落的明星。

由于吕不韦的生活不检点,落得个饮鸩自杀的下场,吕不韦死后,便埋葬在洛阳。如今,他的墓地就在偃师市首阳山镇,大冢头村东一所高中院内,甚是平淡无奇。墓冢已不大,却仍很高,旁有石碑一通,为县里新修。由于年久失修,现在已不及以往的十分之一。尽管他的墓冢最终会在某个阶段消失殆尽,然而,他的超前的眼光和前瞻的观念,却引领了一个时代,终结了一个纷乱,奠定了一个基业。他的“奇货可居”的投机与“一字千金”的炒作,成就了一个理国治世之能臣。他的这些功勋会永垂青史。甚至之后若干世纪,在我们的生活中依然会窥到他的影子。

他来了,又去了,只留下那座即将湮灭而又耐人寻味的墓冢,给人以无限的遐想和遗憾!

明末,一场血雨腥风的战争,把人民百姓置于水深火热之中。晚明统治者的昏庸,国库的空虚,官员的腐败,致使李自成攻陷北京,崇祯自杀为最终的结局。就在那样一个动荡不安的环境,诞生了王铎,诞生了王铎的书法,诞生了王铎的《贰臣》身份。

为了避免战争的血腥,当满清打入南京城时,王铎打开城门投降了满清,无疑,这成为他政治生涯中无法抹去的耻辱。然而,即使他抗拒,当战争结束,生灵涂炭时,又会是什么样的结果呢?更何况,此前两年,明朝崇祯皇帝自缢于景山,这标志着一个朝代的结束,同时,也给王铎留下了苦恼的选择:是效忠于逝去的明王朝?还是服从新的满清统治者?当时,王铎最亲密的两个朋友倪元璐和黄道周都步了明皇的后尘——倪元璐选择了悬梁自尽,而黄道周在抗清的斗争中被俘,后宁死不屈,终被清军杀害。这些朋友的牺牲精神,体现着历来备受推崇的传统美德——忠、孝、节、义。相反,王铎却选择了屈服投降、背叛大明,做了“贰臣”,所以从传统伦理的角度去评判,他理应受到道义的谴责。然而,也正是在这一时期,王铎为了弥补心灵上的创伤和道义上的自责,他常常“一日临帖,一日应请索”,临应期间,从不间断。不觉中已提高书法水平,甚至达到了艺术的巅峰,对这一点,王铎觉得颇为满意,虽然略带讽刺的是,他在政治上同时收获的是落魄与屈辱。

在书法方面,王铎一生,独尊羲献,兼习钟繇、颜真卿、米芾等大家,故王铎的书法笔力雄健,长于布白,楷、行、隶、草,无不精妙。王铎所倡导与实践的气魄宏大的草书,在晚明书坛独树一帜,对平衡董其昌一派的温柔书风,振兴古代传统,起了积极的作用。他不是在阳刚与阴柔之间寻找平衡,而是在狂放的风格中熔铸了多样的古代书法传统,从而开创出一种前所未有的新形式。

王铎虽然书法造诣很高,可在历史上,他却因降清而被列入《贰臣传》,被后人所垢病。受此牵连,他的书法也遭遇冷落,曾一度无闻尘世间。即今讥评何足道,后五百年言自公。而今,经过一代又一代后人们的研习,王铎的书法拂尘生辉,越来越得到大家的推崇。

更有“神笔王铎”“才压江南”的美谈向世人述说着关于王铎的这个传奇人物的才华和魅力,凄凉和孤寂。

而今斯人已逝,葬于洛阳。其墓位于偃师山化一个叫石家庄的村子南临,它北有凤凰山上的大宋会圣宫碑做伴,南有芝田附近的宋陵七帝相陪,地望可谓极好。可惜的是,解放后,修建陇海铁路,墓冢被扒开,荒废至今。

如今的墓地,还尚存有遗物。在北临铁道处,有一对巨大的石马。石马高约二米有三,线条流畅,刀法遒劲,很有气势。在墓地南端,有一赑屃,颇为巨大,墓碑已移至村里。墓地里,还埋有翁仲、石羊等物。据乡亲说,村子里,现有一个翁仲和一块墓碑。石碑乃顺治的“谕祭碑”,碑上字体较大,依然清晰,书用颜体,雍容有韵。

第9篇:原创散文范文

【关键词】散文创作;大众传媒;余秋雨

中图分类号:I21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5)02-0171-02

20世纪90年代的散文创作,特别是学者散文,开始冲破传统散文的桎梏,走向了一条广为大众所接受的独特道路。其中,余秋雨作为学者型作家,走在了市场化作家道路的前面,他在20世纪90年代的散文创作具有很明显的市场化倾向。

余秋雨将文学与媒介结合,通过抒情主题和文化主题的双重表达,燃起了当时大众对散文的阅读热情。于是我们看到,从《文化苦旅》开始,到之后的《山居笔记》等,诸多散文精品闯入了人们的阅读生活。余秋雨携带着他的这些文化散文,在这个纯文学日益边缘化的时代里,意外地吸引了大众的目光,但同时也引来了很大的争议。毋庸置疑,他的散文创作的风行与当时日渐开放的话语氛围有关,但最重要的是余秋雨本身的创作与20世纪90年代的大众传媒的狂欢达成了某种契合。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大众生活开始发生了微妙的变化。这也为余秋雨散文创作的传播奠定了基础,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当时社会的市场化和传媒化,使人们的生活方式与感知世界的形式发生了变化,同样也使作家的文学创作取向发生了改变。作家们开始用大众媒介来激活市场、激活大众。人们惊诧于当时大众传媒的活跃状态,这为余秋雨的散文得以刊行和出版的可能性奠定了基础,余秋雨的散文创作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积极采取与大众媒介合作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人文关怀。

传统作家的创作,从某种层面来说,属于一种封闭式的创作。作家与市场、作家与读者、作家与媒介的关系可以说是较远的。很多文学作品,包括古今中外的很多名著在内,绝大多数是在作家本人去世多年之后,才获得了大众的认可,才得以在市面上畅销。而当今大众媒介的出现,使得文学传播出现了新的形势。作家对市场、读者和媒介的态度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余秋雨由戏剧理论领域转向散文创作领域之后,积极迎合了广大读者的需要和喜好,适应市场的要求,把精英文化与一般社会文化相融合,对人生大命题进行全面思考,具有极强的思辨色彩,引领喧嚣时代里不愿思考的人坐下来认真打量我们这个时代,并满足了广大读者长期以来对散文文采和厚重感的双重要求。同样地,他也不排斥与报纸、电视媒体等大众传媒合作,为自己的散文作宣传。

就其身份而言,余秋雨当时已是著名戏剧理论研究者,同时还担任上海戏剧学院院长的职务,这种文化优势使他能够将在戏剧理论研究中积累下的文化感悟与读者的市场需求相糅合,把戏剧理论解读与中国厚重的历史文化思考相结合。可以说,余秋雨作为作家,不仅找准机会主动寻求与报社等媒介的合作,并积极主动地向优秀作家、作品靠拢。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使得余秋雨名声大噪。

可见,余秋雨散文创作的媒介化取向是当代知识分子在市场冲击下的文化自觉的表现,也是余秋雨走向成功的必不可少的要素。社会的转制、社会文化诉求的强化、东西方文化交流的进一步加深,使得文学创作者的创作必然要建立在丰富的学识和厚重感的文化底蕴之上,同时还要兼顾到媒体的认可并且建立起一种长期合作的关系。

客观来讲,当时知识经济时代的大众传媒已渗透到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各个领域。文学与传媒之间相互作用,构成了当代文学时空的关系场。从传播学立场出发,一种新的文学关系――“作家(文本生产者)-传播者(媒介传播)-受众(文本消费者)”应运而生。换句话说,就是作家从世界获取信息,写成文学作品,再通过媒介传播到读者手中。其实在这个过程中,读者的地位是很重要的。媒介作用能不能实现,关键是读者需不需要、期不期待,由此就涉及到读者的“期待视野”的问题。

“期待视野”这一概念是德国接受美学的代表人物之一尧斯提出的。简言之,“期待视野”就是读者在以往的鉴赏活动中获得并积淀下来的对艺术作品的艺术特色和审美价值的认识理解。但是读者的“期待视野”不是一成不变的,每一次新的实践,都要受到原有的“期待视野”的制约,然而同时又都在修正拓宽着“期待视野”。

20世纪90年代是一个思想异常活跃多元的时代,这种活跃,既体现为文化的多元性,同时也体现为文学创作的多元化、市场开拓的多元性、大众阅读的多元性。而在文学创作领域,真正能打开读者市场的文学作品并不多。由于读者对文学作品的阅读多元形态表现,使得受众特别需要介于纯文学和俗文学之间的文学样式来满足自己的精神需求。在这方面,余秋雨的散文创作恰好迎合了读者这种品位的变化、这种期待视野的变化,将旅行与思考相结合,把感性的才情融入到理性的思维中去。

余秋雨的《文化苦旅》打破了传统散文或艰涩或通俗的弊病,作品既有强烈的议论又有深度的思辨,它不但能给人以美的享受,而且不乏历史的厚重感,是雅和俗的结合体,典雅中平易,通俗中有才情,这很好地迎合了读者的需求。

余秋雨的散文创作是成功的,他最大的成功就是与媒介的无缝对接,与广大读者美好阅读欲望的良好对接。事实上,大众传媒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市场化的必然结果。

在市场的作用下,大众媒介成为文学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理想平台。尤其是在20世纪90年代的中国,纸质传媒开始向电子传媒深入发展,整个社会完全进入信息时代,大众媒介被高度重视。而大众媒介的异常活跃,使得文学作品传播形式呈现更多的可能性,如许多畅销书被改编成电视、电影,同时也有很多热播电视剧、电影转化为纸质文本在市面上发行。

随着文学与大众传媒的联系越来越紧密,电视等媒介发挥了极大的作用,影像阅读逐渐取代了文字阅读,无形中使得文学作品通过电视电影等媒介得以广泛传播。于是,站在文化前沿的余秋雨很快找准了表达自我的平台,成为文化名人、学术明星,正如后来的易中天、于丹等。余秋雨深谙文学与媒介的关系,于是积极主动寻求与媒体的合作。1999年,凤凰卫视邀请余秋雨作为主打嘉宾,一起拍摄纪录片《千禧之旅》。这种散文创作方式很独特、很新颖,吸引了广大观众的关注。由于品牌效应,再加上全国知名电视台同全国学者的关注,余秋雨的名声大大提高,凤凰卫视也获得了高收视率。文化学者主动介入传媒,把散文创作与大众传媒相对接,面向大众,通过媒体和市场的双重作用使自己名利双收,显示了在传媒高度发达的今天,媒体对文化的巨大影响。

客观来讲,余秋雨在20世纪90年代的散文创作的确具有开拓意义,他能始终坚持面向市场化,自觉地与市场相结合,把文学置于市场竞争机制的考验下,成为现代知识分子抓住时代脉搏,走文学创作与传媒相结合道路的典范。

知识分子与市场和媒介本身有着不解之缘。20世纪90年代余秋雨的散文创作与大众媒介联姻,并不意味着文学从此走向了世俗,文学与市场、与媒介相结合是文学关注社会、走向大众的市场化尝试,能激发文学的内在活力,创造更符合大众审美趣味的文学形式,也是文学走向市场化繁荣的有效道路。

参考文献:

[1]余秋雨.文化苦旅[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4.

[2]余秋雨.借我一生[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4.

[3]韩敏.《收获》的90年代[D].成都:四川大学,2004.

[4]古远清.余秋雨现象大盘点[M].郑州:河南文艺出版社,2005.

[5]张扬.《文化苦旅》的走红于90年代文学生产机制的转变[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2008(01).

[6]赵勇.学者上电视――以《百家讲坛》为例[J].文艺争鸣,2008.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