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原创文学范文

原创文学全文(5篇)

原创文学

第1篇:原创文学范文

关键词:新媒体;网络原创文学;价值导向

一、新媒体视域下网络原创文学的显著特征

新媒体视域下网络原创文学的特征有很多,一目了然的特征便是即时性和互动性,乃至传播性、超文本性都很强,但这不是最显著的特征,从文学和文化价值来讲,它与产业紧密结合,当然也有商业价值的体现。版权带动了交易发展,形成产业链化现象。起初的网络文学只是个人兴趣留言,比如像榕树下和黄金书屋这样的网站就是在这个时候发展起来的。之所以后期有了更好的发展,是因为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在网络上阅读,网民的支持率越来越高,再加上网站的维护费用增加,促使文学网展寻找自我发展的模式与路径,不至于被冲垮和被淘汰。之后起点中文网获得成功尝试,VIP付费阅读模式很大程度上被读者认可,随之大量的网络作家加盟,热门作品也就此产生,热热闹闹的文学网站就如此兴起了,而起点中文网也因此而获得暴利,确定了文学第一把椅子的地位,其他文学也应声而起。网络文学的商业化模式就在众多能人的推动下诞生,并在逐步发展中探索了新领域。网络原创文学从数量上是十分可观的,因为有大量的作家和蜂拥而至,本身的低门槛让作品在一时间眼花缭乱,对于很多人认可的文学判断和选择上就成为了难题。因为刚起步,发展乱象丛生,因此网络文学被认为是粗制滥造的作品,根本与文学无法匹配,但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作家队伍不断强大的背后,网络原创文学的价值不断凸显出来,文学价值也可以值得评说,一些高质量的作品随处可见,这些作品不光成为传统图书出版的生力军,以至后来成为主导性力量,并未游戏和影视等产业提供原始优质资源,逐步走进大众的视野,成为大部分认可的具有文学价值和艺术价值的作品。比如网络小说《诛仙》和《杜拉拉升职记》都在网络线上获得了不少关注,后结集出版,成为不少读者的炙手可热的读物,前者经过游戏版权的出让,在游戏产业领域也大获全胜;后者则走进了影视版权,被荧屏外的观影人所熟知,成绩斐然。不管是哪种模式都是文化价值的再次渲染,是文学为基础的价值的衍生,由此可见,网络原创文学存有价值,它凭借多媒体的作用,获得了更广意义上的传播,进而形成一个完整的产业链,只要作品本身的文学价值凸现出来,被广大读者所认可,那么其附属价值和衍生文化价值一定就会被认可。其产业链的分布大体是,文学原创线上作品,线下策划出版作品,影视漫画游戏其他产品,从创作到发行已逐渐形成相对完整的产业链形态,因此,将有价值的文学内容推行和宣扬下去已经不再是难事,最终文艺价值会受到市场的认可,拥有巨大的升值空间,这是传统文学所不具备的收益状态。注重版权,才是产业链获益的基础,只有用心保护版权才能吸引各种资本的入驻,以确保产业规范化运转,最终使多方利益得以保全。而相反版权的保护不当,或者缺乏相关意念,则会引起行业乱象,也会进一步造成行业形态不好的状况。对于原创网络作品的作者当然更希望自己的作品是有版权保护的,这样他们就能更加安心的坚持创作,而不是陷入烦乱的纠纷中。新媒体在移动、电信、广电的基础供应上,对网络作品作以宣传。网络文学推向读者就是提供了精神产品,即内容服务。电脑和手机登多种应用将内容与读者连接起来,移动互联网时代,网络文学的魅力更加突出,这也宣传了网络文学的形象,让更多人对之充满了好奇。网络文学作品的出版方式与传统文学的出版方式不同,拥有图文并茂,文字块音并举,文字与动画皆行的模式,这在某种意义上促发了读者阅读的兴趣,也成为全方位阅读的重要形式,而移动手机端和电子阅读器因为具有方便浏览和携带等优势,适应了当下年轻人的时间分配状态,而深受大多数年轻人的喜欢,于是,网络文学得到更大范围的发展和兴起。电子阅读在前十年就已经达到70多台,2010年又呈现爆炸式的增长,销售额一下冲击到60亿人民币,可见,国人阅读还是存在,只是在电子阅读上花费了更多时间而已。文学网站对于文学价值的保存和使升值,无疑是整合文学作品作品,寻求电子书品牌结盟,获得更广阔的发展空间。读一本的价格不高,但对知识版权的保护是一种有力举措,因此,也受网络创作者的信赖。

二、多媒体视域下网络文学行业规范性加强

传统文学力量对网络文学的抨击已经逐步淡却了,人们对于网络文学的认可度更加深入内心,并且,网络文学的行业体制变得更加完善和成熟,在政策规定范围内,进行有效的运行,而且还设立专门的法律法规作管理和规范。网络文学在此基础上变得更加制度明确,规划化更强,对网络文学的空气净化带来新鲜的空气,带来了行业的有序推进,网络原创作品的文学和艺术价值也逐步被规范化的认知、推广、尊崇。此外,新闻出版相关部分还对文学网站和小说内容作以严格的审查,规避一些低俗的作品,大浪淘沙加上激烈竞争,再加上严格审查,最后能进入人们移动客户端和电子阅读器的作品通畅是具有广泛好评的作品,文学价值也就凸显出来,对于文学作品的监督和参与者也越来越多,多媒体的传播也基于文学作品本身的价值点出发,而不是单纯为了利益服务,更加理性,人文情怀更加浓厚。

三、多媒体下的网络原创作品艺术价值自显

网络文学的兴起与规范,吸引了很多评论者和文学批评家的入驻,表现最明显的就是人们对网络接受度增大,兴趣更加浓厚。而相应的网络文学作品被言论的越来越逗,对文学作品的内涵和价值的思考者也随之增加。于是,在2009年,起点中文网召开了“四作家作品研讨会”,彰显了网络原创文学作品本身的文艺价值,而且很多传传统文学的评奖比赛中也将网络文学作品纳入参评范畴,提高了网络文学的社会地位,只能说网络文学本身存在相关价值,而不单纯因为社会影响力增大导致的结果。网络文学当中很多有趣的作品深受读者欢迎,其流行和好评程度完全不亚于传统出版畅销书或传统模式的创作优秀作品,比如《第一次亲密接触》《鬼吹灯》《宦海浮沉》系列都走进大众视野,成为好几代年轻读者炙手可热阅读的文学作品。网络文学还凭借其他模式而开拓途径或模式,各种文学网站是一种,还包括文学论坛,以及新浪博客、微博、贴吧、文学APP、公众号等模式都成为网络文学的承载模式,读者在不同模式中接受各种风格的文学作品,并也产生了社会公共话题和舆论倾向,带动了全民对于社会时事,以及文学领域的内容加以思考,引发剧烈的讨论,这无疑是当代文学的热烈表现,并未被完全边缘化,只是形式不同而已,文艺价值也在人们的品评中诞生和流传。网络文学日益精进,才从量变达到了质的飞越,种类繁多的文学作品满足不同需求的读者的阅读体验,而题材广泛性,想象力和创造力的突发,传统小说无法比拟。

四、结语

新媒体是视域下的网络文学经过十几年时间的磨练与发展,越来越成熟,进入了所谓的网络文学的白银时代,在这样的发展中,网络文学的版权规范化程度和保护制度越来越强,作者的权益也越来越有保障,在产业链发展的递进中,新媒体促使具有文艺价值的优秀作品得到不同程度和不同形式的传播,逐步影响着读者的阅读和感知体验,成为新时代文学价值承载的重要模式,也预示和代表着未来文学发展的程度了路径,乃至前途。文化产业革命已经爆发,并发展较为稳妥,相信文学和文化产业的欣欣向荣也指日可待!

【参考文献】

[1]匡文波,王湘宁.网络文学版权走向世界[J].对外传播,2009(7):40-41.

[2]葛艳奇.数字化时代里的网络文学景观.[J].时代文学,2009(12):6-8.

第2篇:原创文学范文

关键词:原创作品;著作权;侵权行为

一、网络原创文学作品著作权概述

网络文学作品著作权,是指由著作权人创作的具有独创性、新颖性的文学作品,或者其他相关领域的作品,一经完成立即享有著作权,且受著作权法保护。网络文学作品著作权的内容包括法定的发表权、复制权、修改权、署名权、保护作品完整权、信息网络传播权等权利,而传统的著作权保护已经不能满足现如今网络文学著作权的发展。如果作者在网站上发表作品,未经过声明,不得随意剥夺其著作权,根据著作权相关的自动获得原则,作者只要在网站上发表著作作品,合法著作权益即受到保护。与传统文学作品比较而言,直接在网络上创作的文学作品的著作权,包括许多其他权利,因此其特点更加复杂:一是著作权的归属很难确定。由于网络文学作品的形式越来越多样化,网民不断的复制传播使得最初的创作者很难确定,并且在传播过程中,传播者也会根据自己的想法增补或者删减、更改或完善原作品,从而导致归属更加复杂化。二是削弱了著作权的特殊性。现如今,在越来越便捷的网络环境下,传播作品早已变得十分简单,一个复制粘贴甚至一键转发就可以传播自己欣赏但不属于自己的作品,原作者根本不能控制他人对作品的使用或不合理传播。三是几乎完全消灭了地域性特点。当前,网络传播早已超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任何一国的网民都可以轻而易举获得其他国家网民的文学作品,网络著作权不再像传统的那样具有特定的区域性,其保护难度无形之中便加大了。

二、我国网络原创文学著作权保护中存在的问题

(一)公民的著作权意识薄弱

网络文学作品侵权盗版泛滥的原因,首先取决于多数读者的著作权意识。相较于付钱购买的情形来说,免费下载、免费阅读和免费获取信息的模式,更是网民的不二之选。网站充分利用这一心理,开始使用高新技术甚至是人工打字机,在原创作者作品后,立即通过传统的打字方法一个字一个字地敲打出来,到其他网站甚至门户网站上,因而大部分网站在一定程度上都存在盗贴和盗版链接等问题。其次,作者本身也存在着维权意识较低的问题,大多数网络文学作者不是全职的,写作只是副业或者单纯的喜欢为了兴趣创作,而维护合法著作权却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精力甚至成本,因此一般的作者很少选择维权。

(二)网络的监管体系不健全

网络文学作品不可避免的受到互联网的影响,在行业建设机制方面,责任的承担也出现了巨大分歧,网站管理者推卸责任已成为常态,作者利益得不到保障,归其根源都是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所导致的。根据不同的侵权情形和罪刑相适应的原则,网络服务提供商所要承担的责任和义务也不尽相同,然而相关的文学网站和文学作品的创作者在面对数十万家盗版网站时,显然有些力不从心。要追究大量的盗版网站是不可能的,但为了保护合法著作权,只好把责任落实到提供盗版链接的分享网站甚至搜索引擎上,这就使得后续问题的解决更加困难重重。

(三)法律法规制度的缺陷

目前,在法律制度建设方面,关于网络文学著作权的保护制度虽已初见雏形,但是仅仅体现在民法和刑法的个别条款上,相对而言还不够完备且缺乏体系化。第一,司法管辖难以确定。互联网的无地域性和实时性特点,使其与传统侵权相比,法律适用和管辖法院等相关问题上更难确定,尤其体现在网络侵权涉外案件的司法实践中。由于现有的法律法规不能及时地跟进与更新,侵权方式的简单化和侵权行为人的流动性大,都造成了网络文学侵权难以克服的情况。第二,认定标准不够明确。根据《民法总则》相关规定,认定一般侵权责任须具备四个要件:行为、过错、损害事实和因果关系。首先,由于网络便捷且快速的传播方式,在短时间内对同一作品的侵权有可能扩散到很大范围,因此对损害结果的认定具有模糊性。其次,对于侵权行为的举证十分困难,只有证明数字化是复制抄袭的原创网络文学作品,才能够认定侵权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存在一定的因果关系。在网络侵权日益严重的情形下,明确其认定标准,填补法律漏洞已经迫在眉睫。

三、网络原创文学作品著作权保护的完善

构建一个完善的网络文学作品著作权保护体系至关重要,针对前述的公民著作权意识薄弱现象、网络的监管体系不健全、法律制度存在缺陷等问题,以下将具体阐述相关建议。

(一)增强防范意识,强化技术保护措施

网络文学作品频频受到侵权与公民的著作权意识密切相关。首先要从广大网民做起,鼓励其阅读、购买正版作品,明白知识产权及著作权的重要性,以此引导经营者及网络用户树立正确的著作权意识;其次,要增强著作权人的防范意识,从根源上阻止著作权侵权行为的发生,维护自身正当法益;最后,原创文学网站应加强技术保护措施。网络经营商在向文学创作者提供发表作品的平台时,还应提供积极的技术保护措施,使文学作品的发表处于一个健康的模式中,进一步遏制盗版侵权行为的发生。

(二)设立特殊机构,加强行政监管力度

侵权行为若仅依靠原创作者来维护自身的正当权益,逐一告知网络服务提供者停止侵权行为,或对侵权者分别提起维权诉讼,往往是不合理的,因此权利的救济难免需要借助行政的力量。例如设立专门的有关著作权管理机构、完善其监督管理体系等等。在现实生活中,对于网络侵权行为人和作者距离较远的这一情形,可以在不同行政区域的专门机构间,通过网络建立跨地区的协调机构,彼此之间相互配合以实现对权利的及时救济。重视对侵权盗版的打击力度,对侵权行为者的形成威慑,使网络文学作品处于健康发展的环境下。

(三)健全法律法规,促进网络文化发展

除此之外,要保护网络原创文学作品的著作权,应进一步完善著作权的立法规定,以达到从根源上来预防、有效保护的目的。第一,对于司法管辖难以确定的问题。首先,为了避免管辖权纠纷,在侵权地点和被告住所地都不能确定的情况下,司法管辖权应归属于原告所在地;其次,计算机终端可根据网络服务提供商的位置来确定,这种情况适用于网络服务器出现在多个位置或者无法确定位置时;最后,立法可以紧跟网络发展的潮流,对于一些技术性专业术语进行明确规定。第二,对于认定标准不够明确的问题。著作权的侵权认定,其核心是复制权的使用是否合法,所以对复制权的界定尤为重要,即仅为著作权人所享有,可以许可或者禁止他人通过复制的方式使用或者传播原创作品的权利。对于这一点,我们可以完善立法,应对网络环境下的各种侵权纠纷,进一步将复制权进行细致划分。总而言之,我国对于网络文学著作权的相关法律法规的修订还不够完善,而且时间比较短,但是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却是日新月异,侵权盗版现象早已不可低估,因此保护网络文学作品的著作权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王迁.网络版权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2]杨小兰.网络著作权研究[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2.

[3]胡明.轮网络文学的著作权保护问题[J].延边党校学报,2016(1).

[4]连雪晴.网络文学作品的著作权保护问题研究[J].法制与社会,2014(5).

第3篇:原创文学范文

如果说传承需要坚守,是莫大的考验,那么创新则是时代对每一位编辑提出的要求。[1]在每年四万多种童书出版规模的市场环境下,在激烈的竞争格局里,创新殊为不易。那么,原创儿童文学编辑的创新抓手在哪里呢?

1.精品出版中的策划创新

策划是最能展现编辑学识水准、市场眼光、资源整合能力的环节。每一位编辑都要根据自身专业所长,结合市场需要、儿童成长需求,以及拥有的作家资源,创造性地提出图书选题。尽管原创文学的内容以作家为主体完成,但读者类型很多,他们的阅读需要各不相同,出版物应该以怎样的规模、体例、装帧等呈现,哪些作家适合创作怎样的作品等,都需要编辑在策划阶段反复考量,做出创新设计,从源头保障出版质量。比如著名诗人金波先生,他的低幼童话和儿童诗非常受小读者欢迎。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前两年转变思路,推出八十高龄的金波先生的现实题材小说《婷婷的树》,引起了业界广泛关注,诗人身份与小说体裁的新组合,成就了一次出版策划创新。儿童文学图书成套出版的比较多,套装书该如何组合定位需要好好琢磨,做到推陈出新。比如可以从关照儿童情感发育特点出发,形成“成长励志”“友情亲情”“自我认同”等系列;也可以从作家创作风格入手,如笔者所属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文学编辑室策划了一套长销图书“最具阅读价值的中国儿童文学”,就抓住了《秦文君经典成长小说》《陈丹燕经典少女小说》《沈石溪经典动物小说》等十位名家不同的创作类型,其朗朗上口的广告语“一套书在手,开启十全十美的阅读”,也在童书市场叫响;还可以围绕知名品牌,形成品牌系列,如“《少年文艺》金榜名家书系”,就是以儿童文学第一刊《少年文艺》为品牌核心,让读者一看就能掂量出整套书的文学价值。图书策划阶段的这种创意可以千变万化,编辑的创新意识越强,就会做得越与众不同,毫不夸张地说,策划创新直接决定了图书出版的成功与否。

2.图书内容和形式的创新

作家完成一部作品后,以怎样的面貌奉献给读者,这又是编辑要充分思考并体现创新的方面。即使是小说、童话等作家的定稿,在出版前编辑还是要就是否添加前言后记、创作访谈、作家照片、读者互动等增值内容,以及后期的开本、装帧等进行反复协商讨论,以期将图书的功能性和审美性都做到贴近儿童需要。[2]以一套在青少年中非常知名的“安房直子儿童幻想小说”为例。安房直子是日本著名幻想小说家,但在图书引进之初,国内的小读者们并不熟悉这位作家。于是,编辑就在作品主体之外,译介了非常详尽的作家介绍,并精心收集了作家的许多日文版图书封面、生活照片及各界评论等,让读者很快就了解了这位独一无二的女作家和她那“如野菊花般清雅”的作品风格,再加上后期请了著名画家配以唯美图画,装帧设计时又独具匠心地使用艺术纸、特殊油墨等,整套书从设计到印制非常精美,在儿童认知接受的范畴内充分做到了“尽其美”。

3.图书营销的创新

过去人们常说“酒香不怕巷子深”,但今天已经很少人这么说了。每个出版人都意识到营销的重要性。[3]编辑虽然不负责一线营销,但图书作为特殊商品,其价值的最大依附是内容,而编辑是对图书内容认识最深刻的人,自然会走向前台,为图书的市场营销提供创新思路。不得不说,儿童文学图书的营销手段和市场上其他图书类型相比,相对比较传统,主要依靠校园签售、图书馆分享、媒体报道、网络销售平台推广等,其阅读主体的低龄化,为市场营销带来了一定的困难,有些出版社甚至把营销简化为简单粗暴的降折。如果说传统出版社在内容生产上依然保持一定优势,那么很多新型出版公司则在市场营销上展现出突出能力。他们的编辑依靠互联网时代的便利,通过各种手段增加曝光率,提高读者的黏合度……这方面成功案例有许多,诸如读客、新经典等公司的许多现象级图书营销策略,非常令人叫绝,这里不一一例举。令人欣喜的是,原创儿童文学的编辑在营销创新中已经做得越来越好。

二、以高度的责任感为儿童提供精神产品

作为儿童精神产品的生产者,要有为少年儿童成长打好精神底色的使命感,要有对未来负责的高度责任感。作为一名编辑,面对手中的文本,即使它的作者是非常熟悉的作家,依然要保持职业敏感和高度的责任心,在准备、审读和优化文本过程中,务必使其在儿童趣味、情感认同、思想导向等方面都做到精益求精和充满正能量。

1.耐心陪伴作者成长,期待精品的诞生

作者是编辑最宝贵的资源,但作者也有成长的过程,很少有人甫一创作便一鸣惊人。尤其是儿童文学作家,他们很多人较年轻,创作和生活经验都比较欠缺,而儿童文学创作不但需要文学性,同时要注重儿童性。很多年轻的作者在创作过程中都希望和编辑有充分交流,得到编辑的指点。很多编辑有时比作者还要了解作者,他们能够对作者的创作方向、创作风格提出积极建议。比如,笔者合作的动物小说作家刘虎,其作品《飞越喜马拉雅》不久前入围“2018年度中国好书”。刘虎曾经是成人文学作家,第一次读他的长篇小说时,就能感受到作品的文学性和深沉情感。但也正因为如此,他的小说在语言的儿童化上就有些不足,读起来不够轻快。还由于他是一位科学工作者,因此在描写动物时,出于对真实性的严格要求,很难或者说不愿刻意制造“失真”的拟人化情节,这样一来,作品的可读性也有所降低。针对这两方面的问题,笔者就建议刘虎在创作动物小说时,采取人与动物双线发展的手法,让发生在人之间的情节增加故事性,而与动物相关情节则保持科学性。这样一来,就兼顾了作品的文学性、故事性和科学性。果然,刘虎的作品出版后受到高度认可。2018年11月,《风雪那年》获得陈伯吹国际儿童文学奖,紧接着又获得桂冠童书称号;《飞越喜马拉雅》被“班班有读”公益读书活动推荐为学生必读书,先是入选《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优秀童书畅销榜,2019年4月又入围“2018年度中国好书”。目前,这两本小说市场反响良好,连连加印。笔者期待中的精品图书终于诞生,实现了作家和出版社的双赢。

2.以对儿童负责的态度,弘扬真善美

儿童文学图书出版如火如荼,依然处于高速发展的阶段。面对这块“大蛋糕”,有些编辑不太淡定了,过度关注经济效益,让一些粗糙浅薄,甚至有害精神健康的劣质图书流到了市场上。越是这样的时候,越需要原创儿童文学编辑有清醒认识,有为小读者当好守望者的责任感。[4]儿童文学和成人文学一样,除了纯文学作品,还有很多类型化作品,如冒险、探案、幽默搞笑等,这些作品比较通俗,偏重于可读性,但即使出版此类作品,编辑也必须严把文本的质量关,做到通俗而不低俗。用一句童书编辑们的口头禅来定标准的话就是:你出版的每一本书,都应该是愿意拿回家给自己孩子阅读的。2017年,笔者责编的作家郭姜燕的童话《布罗镇的邮递员》,从“优秀儿童文学出版工程”这一大奖拿起,接着是中国好书、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直至“五个一工程”,被称为当年的获奖大满贯图书。之所以能取得这样的成绩,最根本的原因就是笔者在和作家先期讨论作品以及作家的创作中,都坚持了弘扬真善美的原则,让这本书洋溢着动人的温暖和美好。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指出,优秀作品并不拘于一格、不形于一态……只要有正能量、有感染力,能够温润心灵、启迪心智就是优秀作品。作为原创儿童文学编辑,要时刻以此要求自己,谨记责任。

3.以高超的职业素质,把控出版全流程

一本图书的出版需要经过很多流程,而编辑作为第一责任人,必须有把控全流程的意识。这里重点谈谈审读作品,这个过程最能体现编辑的作品把控、文字修改等综合能力。前文提到的作家刘虎,他的小说非常出色,但给作品起的名字最初都不太令人满意(这是一个有趣的现象,在作家中并不鲜见)。比如《风雪那年》,作家原本起名叫“遗孤”。虽然这部小说的确是围绕一个孤零零的男孩和一只小孤狼展开的,但是作为儿童小说,“遗孤”显得有些成人化,颇为沉重。而且这两个字容易让人误以为是战争题材小说。于是笔者反复研读作品,决定以其中一个重要的情节转折——风雪之夜,老人放下仇恨接纳了男孩(仇人的儿子)来命名图书,经作家同意,最后定为《风雪那年》。这个名字有时间感、空间感和悬念感,读起来也简短有力。从出版后的反馈来看,小读者们也都比较满意。小说《飞越喜马拉雅》也有类似的“换名”经历。经过和作家充分沟通,淘汰了之前“斑头雁旅行记”“你知道我在等你吗”等暂定书名,最后定名《飞越喜马拉雅》,既点出了作品主角斑头雁的生活地点和特点,又营造出一种气势宏大的感觉。审读作品还包含许多工作,如情节的整体梳理,细节瑕疵的修正,错字、别字的修改,等等。编辑在一步步将作品从文稿变为图书的过程中,没有高度的责任心和职业素质,绝对无法实现最佳出版效果。不过,在审读文本过程中,也要有包容的心态,有理解和尊重作家的基本原则。在涉及内容调整等重要问题上不可独断专行,不可以个人审美偏好作为衡量作品的尺度。这样就走向了另一个极端,是不可取的。

三、面对新挑战,做好复合型角色的切换

在图书出版繁荣与竞争并存的时代,作为原创儿童文学编辑,必须掌握七十二变的本领,随时准备面对新的挑战,做好复合型角色的切换。狄更斯在《双城记》中说: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年代。如果说现代出版的繁荣发展成就了出版的最好时代,那么必须与繁荣匹配的是对编辑个人能力的复合要求,这让有些编辑疲于应对。但是,时代要求不会因个人而改变,编辑包括原创儿童文学编辑,必须以开放的心态接受变化,无论工作角色如何切换,都必须将精品出版作为自己职业追求的最高目标。

1.掌握精品图书营销策略中的复合技能

精品出版要让受众最大化,就必须做好营销创新。如何营销创新呢?这就需要原创儿童文学编辑打破旧的认知方式,从原有的内容生产者和流程规划者进化为全方位市场探索者,不但要像过去那样完成前期的图书出版和出版后的图书资料整合、宣传资料制作、现场活动策划,还要学会根据图书的不同销售渠道、销售方式、受众特点,精准对接目标客户。除了在大型网络平台上推出常规营销所需的网络专题,还要利用短视频(如梨视频、抖音等)、公众号推文、网络群分享、音频等许多新的方式。即使是传统的作家和读者互动活动,也从面对面这种有限空间形式,衍伸出网络直播的方式……这些复合型新技术手段运用得越充分,图书的营销效果就越好。因此,编辑必须熟练掌握营销中的新技术,做好精品图书的营销工作。

2.拥抱新技术,探索精品出版的融合发展

近年来,出版融合发展已经成为我国出版界的共识和出版社未来发展的方向。新时代的编辑既要有“板凳坐得十年冷”的传统和坚持,又必须有破旧立新、主动拥抱新技术、新思路的意识。[5]通过新技术的助力,不但能够在选题策划、排版制作、后期加工等方面更准确、快捷、高效,而且能够让精品出版的产业链越来越长,实现融合式、跨越式发展。拿少儿科普领域非常有名的品牌图书《十万个为什么》来说,除了努力创新纸质图书样式,出版社在多媒体版权合作、海外输出等方面,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基于纸质图书的舞台剧版权被售出后,第三方公司排演的舞台剧“十万个为什么”在京沪等地上演,上座率非常好,而且获得了教育部门的支持。出版社通过授权也获得了更多经济收益。上文提到的“五个一工程”获奖图书《布罗镇的邮递员》,该书的舞台剧、影视剧版权也已成功签约。可见,精品图书以其高质量获得读者口碑,引发市场关注,通过全版权运营这种融合发展模式,在取得良好社会效益基础上,可以获得更加广阔的市场空间。时展迅猛,传统的编辑行业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魅力,也接受着新的挑战。原创儿童文学编辑肩负着为未来社会建设者精神成长助跑的重要责任,必须以不忘初心的坚定,开拓进取,不断创新,在精品出版的道路上大步前行。

参考文献

[1]金雪花.编辑出版在文化传承中的地位和作用探讨[J].科技传播,2018,10(18):178-179.

[2]张小镝.编辑出版工作中编辑创新的地位和作用[J].采写编,2018(3):134-135.

[3]周百义.编辑在精品打造中的价值与作用[N].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2019-01-21(007).

[4]高宏艳.也谈新时代编辑的编辑文化引领作用[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8,34(12):37-39.

第4篇:原创文学范文

一、人情文化与文学批评的原创力

人情文化是颇具中国特色的文化现象,国人自古以来就以“人情”为纽带来构制自己的人际关系网络。人情文化是世俗文化的衍生物,因而其内涵又是随着世俗文化内涵的演变而演变的。新时期以来,中国文化实现了一次世俗化转向,这种世俗文化的核心便是利益,而利益大多需要凭借“人情网络”来得以实现,这就顺理成章地形成了一个文化链:世俗文化———利益文化———人情文化。也就是说,人情不再是人与人之间一种单纯的情感关系,而越来越成为一种利益关系。在这种文化环境之中,文学批评便出现了一个似怪不怪的现象:几乎所有的批评家都只说好话,不挑毛病。不仅是广大的批评“散户”们奉行此道,近几年名刊名报上名家云集的作品评论专栏也几乎全是褒扬之词。当然,这其中不排除批评家想对作家大大鼓励一把的善意,也不排除想推出优秀作品、树立标杆的良好意图,但鼓励与树标杆毕竟不是批评家的全部职责,况且树标杆也需要挑毛病,没有被挑出毛病的作品反而是值得怀疑的。这是人情文化在作怪。在人情的迫使下的批评家所扮演的角色是尴尬与矛盾的:明明不想说话,却非说不可;明明认为他不好,却不得不昧着良心说他好;呼吁别人说真话,自己却当好好先生;批评宏观的虚拟对象时锐气十足,批评具体作家作品时却一团和气。如果我们说“现在除了老师给学生批作文还说真话,几乎看不到说真话的批评了”也不为过。对于这种角色的扮演,多数批评家们是无奈与痛苦的,但批评家的无奈与痛苦并非人情文化的主要危害,其主要危害在于其对文学批评原创力的遏制。人情文化对文学批评原创力的遏制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对主体真实意义的消解。批评家首先必须呈现出主体的真实面貌,将其真实的感受与见解毫无保留地展示出来,使其精神能量得以尽情地释放,其具有原创意义的思想才有机会得以显露,批评家在人情的逼迫下不得不掩藏起真实的自己,使自己的见解无法得以真实地表达,自然就谈不上原创力的迸发。二是对差异意义的消解。差异性与主体性是两个彼此关联的问题,有主体性才有差异性。差异的意义就在于它既是创新的前提,又是创新的标志,所谓创新就是在发现差异的基础上形成新的差异。对于文学批评来说,批评家与作家之间、批评家与批评家之间,在见解上总会存在一定的差异,这种差异正是其相互取长补短、相互激发创生的基本条件,而人情环境却扼制了这种差异性的生长空间,使之成为一种不便显露、不便公开的隐性存在,从而导致批评界众口一词、人云亦云的趋同现象。三是对否定意义的消解。否定的意义同样在于它是创新的必要条件。人类的发展进步史就是扬长补短的历史,而补短最具有原创意义。要“补短”就必须首先“揭短”“批短”,即指出存在的问题并加以否定,在此基础上才能找到“补短”的路径。假如文学的不足与批评的不足都不能被及时指正,文学批评显然就难以步入一个更高的新境界。实际上,处于被人情所禁锢的境地,批评家们是不满意、不甘心的。著名批评家谢冕在谈到自己的诗歌评论时就坦言:“我也不满意自己批评的过于温和的倾向,而非常心仪于那些不留情面的、充满锐气的批评”③。那么,文学批评又如何能在人情文化的包围中来实现自身的原创力呢?应该说,自救的道路还是有的。首先,批评家要与文学家一起重建一种价值体认标准。鲁迅先生早就说过:“批评必须坏处说坏,好处说好,才于作者有益”④。因此,批评家与文学家要把说真话作为价值标准,共倡一种“真实的批评”,使双方在各抒己见的基础上达到真正交流,从而碰撞促生出新的思想火花,正如有的批评家所言:真诚的交流能够使“一个观点带出另一观点”,“造成一种双方齐心协力的探索,双方在交谈中引出新的线索,走入新的境界。”⑤其次,要帮助文学家重建一种价值自信。文学史上有许多例证说明,对作品的否定性批评或褒贬论争,丝毫也不影响这些作品成为经典,因为这恰恰是经过千锤百炼、大浪淘沙之后而真正立得住的作品。比如汉代贾谊、刘安、司马迁、扬雄、班固、王逸等对《楚辞》的争论,17、18世纪法英两国对莎士比亚戏剧的褒贬以及我国现当代对鲁迅作品的质疑性批评,都没能动摇这些作品的经典地位,这只能说明它们固有的经典价值的自在性。可见,一部作品是不是真金,并非在于批评家摇头还是点头,而是在于其自身的品质。因此,真正有抱负、有出息的作家应该是不惧怕否定性批评的,相反他们会因从中汲取了营养而不断迈向更高远的目标而欣喜;批评家也不必顾忌文学家的小心眼,说不定是批评家小看了文学家。再次,应该倡导一种有策略的批评。我国历来倡导“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思想交流方式,因此,文学批评还需要寻求“人情文化”与“真理文化”之间的契合点,既要追求真理,又要顾及人情,顾及被批评者的接受心理。有的批评出言过于尖刻,甚至颇有讽刺挖苦乃至人身攻击的意味,这样的批评即使有些道理,也很难被文学家所接受,批评者自己过足了“气瘾”与“嘴瘾”,却伤了别人的自尊,这也是人们对所谓“酷评”不以为然的原因。批评的力量在于其道理本身,批评的创新建立在充分地尊重作家、尊重文学事实的前提之下,既要讲诚意,又要讲善意;既要讲原则,又要讲方法,这样才能使批评家与作家之间构建起一种亲切、融洽的关系,使双方在真诚的交流中彼此激发出创新的活力。

二、仿制文化与文学批评的原创力

文化仿制在我国已成风气,从物质文化的仿制到非物质文化的仿制,仿制之风已经波及各个行业、各个领域,这使得仿制本身也成为一种文化现象。“仿制”的本质就是重复,其价值的存在正是对原创价值的消解,因此,仿制文化给人们带来的最大负面影响就是:遮蔽了原创的价值与魅力,拖移了人们关注原创力的目光,使人们满足于对成品的简单因袭而走向价值追求与思维方式上的误区。以最具大众文化特征的娱乐圈为例,近几年的“模仿秀”已呈泛滥之势,从名人形态模仿、声音模仿到节目内容与形式的模仿,小孩模仿大人、男人模仿女人,其势已达到令人生厌与担忧的地步。这种模仿之风早已侵入学术领域,所谓学术理论上的“跟西”之风正是学术仿制的表现,文学批评同样未能逃离仿制的陷阱。文学批评理论应是基于鲜活的生活与具体的文学现象而生成的原创性成果,每一个成果都应是独特的“这一个”,但事实上,“文学研究者们在复制着似曾相识的论著,论文写作者们在炮制着批量的论文,它们像是从同一个模子里生产出的产品。这虽然不是全部的事实,却也是普遍的事实”⑥。文学批评的仿制现象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一是思维方式上的仿制,过分崇尚西方的理性思维,而忽略甚至有意轻视了具有民族特色的感性思维方式;二是观点上的仿制,“众口一词地重复某种见解”⑦,已成为当下文学批评的主流特征;三是批评方法上的仿制,我们自己基本没有建树;四是话语特征上的仿制,“失语症”的出现便是这种仿制的结果;五是文体特征上的仿制,当下的批评文体正在步入所谓严谨、规范的模式化歧路,“绣功”越来越精致,成品却越来越无新意,这与多数学术刊物的用稿标准也有一定关系,其危害不仅导致文学批评在文体形式上走向单一、僵死,更限制了批评主体鲜活思想的表达。文学批评要挣脱仿制文化的罗网,就要实现几个突破:首先,要坚持自我化批评。一要尊重自己的感觉,尤其要尊重自己的直感。感性认识虽然未必深刻,但却往往最贴近事物真相,也最新鲜、最灵动,那些动辄拿所谓深刻的理论来套解文学现象或作品的做法,只能使自己本来富于创见的感性认识遭到挤压,最终又掉进仿制的陷阱。二要坚持自己的思维方式,尊重自己的思维习惯,不为他人的思维模式所牵制,新颖的思维方式才可能产生创造性的成果。三要相信自己的话语魅力,敢于以自己的方式发出自己的声音。不妨把握一个基本原则:什么样的话语方式最利于自己的思想表达就用什么样的话语方式。四要追求自己的文体风格。文如其人,一个忠诚于自己的感觉、尊重自己的思维习惯与话语方式的人,其文体风格也应有着自己的特色。实际上,古今中外的大批评家都是有着自己的鲜明风格的,有学者称赞“鲁迅式的批评文体”说:“这种文体从来没有从概念到概念、从理论到理论地摆架子、耍洋词,而是以中国大众所喜闻乐见的态度和语言娓娓而谈,切中肯綮。每篇都是地道的美文,从思想内容到艺术手段,作出精辟的概括”⑧。显然,这是值得今天的批评者潜心学习的。其次,要坚持依据文学文本。回归文本已是近年来文学批评的核心话题,文学文本是文学批评理论生成的土壤,文本的千姿百态与独创性决定了由此生成的理论也应有着极大的丰富性与原创性。问题的关键是,我们不仅要认识到批评理论的创新需要建立在对具体文本的切实解读或对大量文本事实的剖析、概括与总结之上,更要认识到这条创新途径的唯一性。坚持从文本出发,在文学创作呈自由爆炸态势的今天,面对浩如烟海的文学文本,批评家尤其需要具备对文学气象的整体感知能力以及对文学文本的选择性阅读能力,我们不必企望读完大部分作品,也不必读完全部所谓“代表性作品”,我们只需选择某个区域、某个作家群、某位作家、某种题材或某种体裁的作品,抛开既成观念的干扰,对其潜心研读,就有望获得原创性发现,从而走出理论仿制的误区。

三、体制文化与文学批评的原创力

第5篇:原创文学范文

当前,我国大部分医学院校没有开设创业课程,这不仅无法满足新型教育模式的发展需求,而且违背了创业教育的宗旨。因此,若要促进创业教育的顺利发展,就必须进行课程体系改革,首先,要加强科学素质和人文素质的教育,注意基础课程建设,引导学生开阔视野,丰富学生的医学知识储备。其次,要有效促进课程的交叉和融合,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引导学生多角度观察事物和思考问题,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最后要在医学教学过程中加强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学生的文化底蕴。此外,还要开展各种形式的创业教育讲座和座谈会。为学生讲授创业知识,增强学生的管理和经营能力,提高学生的创业技能。同时,还要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特长,进行多方面引导和探究。

2.强化实践教学

教育实践是医学教育的重要教学环节,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技巧水平的重要途径。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社会对应用型医学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大,因此,医学院校应改变以往单一的人才培养模式和僵化的教学组织形式,将医学课堂扩展到科研活动、企事业单位工作中,让学生在研究探讨、生产实习、专业实践中不断提高创新能力和实战技巧。同时,医学院校还应引导学生接触社会,了解人民医学需求,针对社会热点和学科难点问题进行深入探究和考察,充分融入社会生活和生产实际,为自身的创业实践打下坚实的理论和能力基础。社会实践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还可以拓展医学院校毕业生的就业途径,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因此,医学院校应当根据学校实际,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例如商务促销、下乡扶贫、义诊活动、模拟创业、社区服务等,进行多种形式的锻炼。改变传统的定向实习模式,采用全方位实习策略。引导学生运用课堂所学的医学理论知识,解决实际医学问题,在实践运用中不断提高自身的创业能力。高校应为学生提供相应的实习基地,为大学生创业实践提供多种形式的支持,并鼓励医学毕业生将毕业设计或课题与创业项目有机结合,走产研结合道路。

3.更新医学教学观念

相关热门标签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