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原创诗歌范文

原创诗歌精选(九篇)

原创诗歌

第1篇:原创诗歌范文

关键词:王安石;诗歌创作;前期;风格

中图分类号:I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26-0008-01

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封荆国公。北宋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

庆历二年(1042)王安石中进士第四名,曾到多个地方任职,如浙江鄞县知县、舒州通判等几个地方官。在这期间,王安石认为“兼并”是导致宋代社会贫困化的根源。因此,在他任常州知州时,他上书宋仁宗赵祯,提出对宋初以来的法律制度进行改革。熙宁三年(1069),升任宰相,开始大力推行改革。以“富国强兵”为目标的变法活动,在神宗的支持和王安石等人的积极努力下,基本达到了预期效果,增加了财政收入。这也是王安石仕途生活中,最鼎盛时期。

王安石前期创作中把文学创作和政治活动密切地联系起来,强调文学的作用首先在于为社会服务,具有讽刺劝谏的作用。他反对西昆派杨亿、刘筠等人空洞靡弱的文风,认为“所谓文者,务为有补于世而已矣;所谓辞者,犹器之有刻镂绘画也。诚使巧县华,不必适用;诚使适用,亦不必巧且华。要之以适用为本,以刻镂绘画为之容也。”因此王安石的诗歌以政论性的居多。这些作品大多针对时弊,深刻分析现实,提出明确的政治主张,具有极强的说服力量和充实的政治内容,表现出对人民的同情,对社会前途的忧郁,充分抒发了他远大的政治抱负和积极的人生态度。长于说理,涉及许多重大而尖锐的社会,注意描写下层人民的痛苦,替他们发出了不平之声,如《感事》诗中“原田败粟麦,欲诉嗟无赇。”是对当时社会人民贫困潦倒的真实反映,同时指出宋代国势的积弱和内政的腐败。

他前期的文学创作与其政治经历是密切相关的。王安石受到“庆历新政”的影响,在朝为官的影响,对下层贫苦农民的关注,王安石作了《河北民》,这首诗人出开封市,看见大量流亡荒民,于是有感而发。诗歌看门见山点题,接着逐层讲述河北民众的苦难生活,并叙述了苦难的根源:第一,是保守的国策,决定了民众的苦难生活,家里的“养子学耕织”还交不起官家收税的钱;第二,是天灾的原因,“大旱”造成“千里赤”;第三,虽然难民南逃,但是仍摆脱不了饥饿,“过者无颜色”;最后,诗的结尾古今对比,贞观年间的富足生活和现在的人民的穷困潦倒相互对比,更加突出现在的凄凉无比。王安石向我们勾勒出一幅官逼民众,满目疮痍的荒凉景象。表现了王安石对底层农民的关注。

前期创作中咏史诗《明妃曲》(其一)作为王安石前期代表性作品,“明妃”指的是王昭君。王安石另辟蹊径,他含蓄的指出王昭君的悲剧是因为皇帝的昏庸无能,与画师毛延寿毫无关系。“认为王安石站在人道主义、个人主义的立场上,对蒙在国家、王朝面纱下遭受不幸的王昭君寄予了真挚的同情和衷心的祝福,表现出一个古代士大夫善良、正直的品格,”全诗描绘了三个场景,第一,昭君辞别汉宫,只身来到匈奴;第二,汉元帝错杀毛延寿,因为昭君的美来自“意态”,是不能画出来的;第三,昭君虽身在匈奴,但仍心系汉朝,而寄信来安慰她的是自己的家人。本诗从侧面突出王昭君的美,通过君王的“不自持”表现出来,原来昭君美貌不在外表,而在其精神,即“意态”。而画师只能描绘其外表,因为“意态由来画不成”,汉元帝却错杀了毛延寿。王昭君虽身在匈奴但还是心系汉朝,家人传来消息告诉昭君“好在毡城莫相忆”。朝廷呢?“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点明了本诗的主题。王安石在这里提出一个社会制度问题,昭君、阿娇的悲剧,不是个人原因,而是社会问题、君王问题。昭君的悲剧,在王安石看来不是毛延寿的错,看似在为毛延寿,但诗的最后一句,道出了王安石的心声,罪魁祸首的是皇帝的昏庸。由此指出,要善用优秀的士人,也表现了王安石对社会制度方面的问题的关注。

年轻时的王安石官至丞相,前期所创作的诗歌也是意气风发,极力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体现了士大夫经世致用意识。

第2篇:原创诗歌范文

有一种最动听

拴着帆

不让它远航

拉住鸟

不容它高飞

前方是海 是陡岸

有一片月光沐浴的沙滩地

还有一只金苹果

晃悠悠挂在翠绿的丫枝

吮一枚时间之果

甜淡且清新

心静若水

水中把身体幽雅地散开

溶入墨绿色的太极

第3篇:原创诗歌范文

文清风明月

夜色茫茫

我却看见了

你的脸庞 写下

清泪两行

于是 不由自主

伸出手 一双

岁月沧桑

足音 深沉而冗长

可这隔岸的呼唤

一直清晰

在我的耳旁

你 漂泊的目光

常常随月光流淌

第4篇:原创诗歌范文

这绿里透着黄的世界

禁不住秋蝉铿锵的鸣叫

一阵瑟瑟的秋风

摇落多少翩飞的梦

那一轮满满郎朗的圆盘

曾让苏东坡彻夜无眠

李清照人比黄花瘦

就是这满月的中秋

我几何时在梦中牵了你的手

无数个静寂的夜晚对月无眠

那五彩斑斓的落红似醉了的蝴蝶

在风的缠绵雨的淅沥心的欢唱中

纷纷落地像一首绵绵的情歌

萦回缭绕弥漫

你知道的那是我们心灵交汇歌喉

你给我了一个五彩旖旎的梦

我在梦中步入飘渺的月宫

赏春花秋月听泉水叮咚

秋风轻轻揭起荷塘薄薄的雾裙

那一塘的莲子是不是你不经意播下的红豆

好让我在这深邃的夜晚掬你入梦

我枕着你的微笑你的甜甜的爱恋

在梦中起舞欢歌

是的一切都两样了

禁不住一夜的秋风

月华流泻迷住了我的两眼

又与谁争这满月的夜晚

这仲秋成熟的背面

殊不知全是虚妄和荒诞

第5篇:原创诗歌范文

钟焕琳

孤独的时候

你可以感觉到一缕缕的清风在耳边吹过

看太阳一点点升起又落下

孤独的时候

你可以静听时钟嘀嗒嘀嗒地响

看蜘蛛如何缚起那张囚住自己的网

孤独的时候

你可以做许许多多平常做不到的事

学会慢慢成长

四季

钟玉兰

春啊

一把伞遮挡人生的风雨

夏啊

一声问候滋润干燥的心田

秋啊

一脸微笑迎来丰硕的收成

冬啊

一双手拂去生命的寒潮

友谊第一次

韩艳玲

三年前,与你同行

回想,第一次军训时的相识

回想,第一次同桌时的交流

回想,第一次外出时的快乐

让我们结下不解之缘

三年里,与你享乐

记得,第一次元旦晚会轻快的舞蹈

记得,第一次KFC球赛艰辛的赛果

记得,第一次分班彼此祝福的时刻

让时间考验我们的情分

三年后,与你离别

现在,第一次听到你说我们曾经的美好相处

现在,第一次听到电话里的你对我倾诉工作感想

现在,第一次听到你心底里如此的感叹——友谊天长地久

坚定信守你我的友谊!

叶相鸿

灯一盏一盏的亮着

静静地诉说着一个个故事

不一的故事拨动不同人的心弦

万家灯火

千万个童话

忽然一刹

原来自己只是灯海一粟罢!

回忆

叶惠如

回忆是什么

是草翠绿的耀眼

是花桃红的芬芳

当你慢慢靠近时

你会陶醉其中

会情不自禁地傻笑

笑那一次打篮球竟入错方向

一起放飞气球,放飞理想

一切的一切

将放何处

心灵的深处

天使

陈杰磷

在朦胧的灯光下

我听见一阵阵沉沉的赶路声

我发现我在一位天使的翅膀上

在沉睡的梦里

风依然那么的清劲

一切都那么的清静

能感觉到仓促的呼吸声

和一双温暖的手

看那点点繁星啊

正在为我们指引前进的方向

夜空里传来安琪儿的歌声

那么的天籁

第6篇:原创诗歌范文

-----------------------

---------------------___为三八妇女节而作

-

-

--------献一束圣洁百合花,

------- 浓郁三十八朵馨香,

------- 今天是女人的节日,

------- 悟生命缔造之伟大,

------- 扑面而来母亲气息,

--------温婉如玉淳朴无华。

-

--------- - 献一束姣美百合花,

------- 浓郁三十八朵清纯,

------- 今天是女儿的节日,

------- 献给姑娘献给稚丫,

------- 青春婀娜含苞愈放,

------- 婷婷袅袅影幻夏娃。

-

------- 献一束典雅百合花,

------- 浓郁三十八朵尊贵,

------- 今天是女人的节日,

------- 献给姊妹献给女性,

------- 雍容端庄慎独矜持,

------- 情钟百合超俗思遐。

-

------- 今日是女人的盛典,

------- 人间最美之风景线;

------- 春之妩媚夏之火热,

------- 秋之浪漫冬之晶莹,

------- 浓郁三十八朵魂魅,

------- 女人如旖旎百合花。

-

-

--- 小牮

---------------

第7篇:原创诗歌范文

一些成分含糖的细节,流星般划过记忆

撩疼心脏以及与心相连的网状血脉

离开你,重拾抽烟的陋习

尽管清楚,吸烟有害健康,但是爱人啊

至少相思可以在烟雾中袅绕成一种幻觉

还有很冷很长的冬夜

思念就像表情的一件外套罩在脸上

这时候酒精是最好的东西

几杯下肚,神经便从兴奋滑向麻木

这是一个产生温暖和学会忘记的过程

一旦醒来恢复知觉,却发现

第8篇:原创诗歌范文

关键词:诗歌翻译 再创作 文化融合 文化交流 文化差异性

一.诗歌翻译之文本独特性呼吁再创作

诗歌是一种韵律性很强,意向丰富的一种文体。它体现了诗人思想的活跃性和感情的丰富性。诗歌的英译有着浓厚的历史文化性。无论是外诗中译还是中诗外译,都面临着归化和异化的选择。不同国家和时期的诗歌,表现形式和手法也不一。诗歌文本的独特性是其生命线,故诗歌的差异性意味着诗歌翻译走向异化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同时,诗歌翻译要融入他国市场,也呼吁着译者一定程度的再创作。正如,谢天振学者所说:文学翻译不可能有定本。这个事实为无数有才智的翻译家提供了施展他们才华的空间。[1]同样地,诗歌翻译也没有定本。本雅明便认为翻译出于译作,源于译作“后起的生命”,同时又让原作的“生命得以延续”。[2]

二.诗歌翻译的再创作是读者文化融合诉求的体现

诗歌翻译最终的面向的是读者。读者享有对译本的接收和评论权。这便存在着译本与读者审美的同一问题。而读者对现有译本的评论便是其对译本所承载的文化和译本本身的态度体现。诗歌的读者同样有着对译本文化和审美的追求。不同的读者受到其社会地位,意识形态,经济因素,文化素质因素的影响其对文本的评判有着不同的见解。著名学者勒菲弗尔便清楚地看到“那些不会失去地位的‘典范性’的经典之作,经过重新解释或‘重写’以符合主流诗学的变化”。[2]诗歌翻译所面临的主流文化便是读者本身所处的文化,在某种程度上诗歌翻译在异化的同时也融合本土文化,符合读者的文化审美诉求。因此,只有在保留原有文化信息的同时,译者对文本进行再创作,实现本土文化和异域文化的融合,读者才会欣然接受。

三.诗歌翻译之再创作与译者文化倾向性

如此,诗歌翻译便对译者的要求极高。首先,诗歌的译者本身要具备一定的诗歌鉴赏能力。只有译者对译本有充分的分析和理解下,才能对文本进行更好的诠释。其次,译者同时还应具有一定的诗歌创作才能。诗歌翻译要做到绝对的一一对等是比较难的,译者在传达诗歌基本的思想文体之后,还为了体现诗歌整体的完整性,需要对诗歌进行进一步的拓展,也就是所谓的再创作。 此外,诗歌的译者还需要具备一定的文化功底。因为诗歌的翻译不仅仅是对诗词的字面翻译,更多的是对文化的传播。“对于真正成功的翻译而言, 熟悉两种文化甚至比掌握两种语言更重要, 因为词语只有在其作用的文化背景下才有意义。”[3]如著名爱尔兰诗人威廉・巴特勒・叶芝的经典诗歌《当你老了》的译作便有多种版本,学者傅浩,文学家余光中,翻译家袁可嘉,作家冰心都对其进行了翻译。但本人认为冰心的译作更加接近原作,也更加巧妙地实现了本土文化和异域文化的融合,同时也体现了诗歌文字,蕴意的美。这可能和冰心自己本身也是一位作家诗人有关系,她能更好地诠释原诗作的语言美,韵律美和整体美。其中“deep shadow”翻译成“深幽的晕影”,“a little sadly”翻译成“浅浅的伤感”,其选词处处体现了译者的诗歌文字功底。最后一句“And hid his face amid a crowd”冰心翻译成“怎样在繁星之间藏住了脸”。诗歌在这一句当中并没有how“怎样”这个词,冰心了为了体现诗歌的排比形式,在译本上面再创作了两个“怎样”。及保留了诗歌原本的意义的同时,也展现了符合中国诗歌手法的诗歌美。可见,译者的文化倾向性与翻译的再创造性密不可分。译者的再创造性水平的高低决定了译本的传播质量。

四.结语

诗歌翻译是本土文化和异域文化的角逐。诗歌翻译的再创作是诗歌和翻译发展的趋势所在。经典性的诗歌经得起开放性的翻译,甚至呼吁着延伸性的创作。在本土文化和异域文化的不断撞击和融化下,诗歌翻译衍生出为宽阔的腹地。

参考文献

[1]谢天振.海上译谭[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3.

[2]杰里米・芒迪,翻译学导论――理论与实践【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P182;P240

第9篇:原创诗歌范文

关键词:新月社;“五四”时期;诗歌翻译;诗歌创作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831(2013)11-0192-5 doi:10.3969/j.issn.1006-2831.2013.04.052

1 . 新月社成员的诗歌翻译实践活动

在中国现代文学社团史上,新月社差不多是成员最为庞杂而且不断发生变动聚散的一个文人团体②,它大致由这样三拨人构成:政客、学者和艺术家,其三度聚合间汇集了梁启超、胡适、徐志摩、闻一多、林徽因、余上沉等政界、学界、实业界、军界、社交界人士。它以自由和独立为标志、以西方现代知识分子团体的身份跻身于当时文坛,其主将及骨干成员几乎都亲身接受过“欧风美雨”的洗涤,大部分成员都是“术业有专攻”的学者型文人③,并且大多是创作与翻译兼顾,身兼二任。

“五四”时期,正值中国新诗的实验期,新月社诗人既不满意散漫的草创的白话自由诗,也不满足学习借鉴而来的西方式的诗作,而希望能够创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诗歌形式。为了促进诗歌向现代化转型,他们自觉反抗僵化的文学传统,借鉴外来文学的积极因素,大胆探索和尝试全新的诗歌表现形式,因而成为了中国现代新诗的开拓者。他们对诗歌翻译情有独钟,并且在诗歌翻译中他们完全背离了当时诗歌翻译流行的句式、诗体和语言规范,引入异族文化模式,引发了审美心理结构、想象定势和美学原则的革命。

由于处在新诗的形成和发展时代,新月社诗人积极寻求诗歌的新格律形式,通过译诗的奥秘不仅将源语文本的韵律翻译到目的语文本,而且还将自由诗、散文诗、不规则的诗行缩进等英语诗歌格律形式运用于译诗,这些新奇的诗歌形式延长了目的语受众的阅读感知过程,使他们感受到文本的异域性。另一方面,他们将中国古体诗和新格律诗的诗歌格律形式与原诗中的英语诗歌形式相杂合,制造新奇的诗歌效果。受西方现代文化观念的影响,他们努力将西方文化观念与本民族文化观念相融合,并在这种融合中加以选择,提出“纳西方诗于艺术之轨”④。受当时主流诗学的影响,被译的外国诗歌,都具有整饬的形式和良好的音乐性。当无法用文言结构来表达原诗中的思想内容时,他们中的部分诗人就改用白话来翻译这类诗,并告诫大家不要用文言文来写诗。如闻一多曾试译安诺得(Arnold)⑤的诗《渡飞矶》(Dover Beach),起初他用五言诗将原诗锁在很整齐严格的形式内,但到了第三段,原文由两句是对自己心爱的人发出的心声:Ah, Love, let us be true / To one another!(啊,爱人啊!让我们保留彼此一心的坚贞……)⑥这两句闻一多无法用古文来翻译,只好另觅他法。因此当时大多数新月社诗人用以翻译的语言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白话文,即中国白话词汇和欧化句法的结合体。

2 . 诗歌翻译对其创作的总体影响

在中西诗学的撞击与融合中,中国现代文学获得了存在和发展。五四时期的新诗发展正是如此。一批又一批诗人在探索、借鉴、吸收和调整中将新诗引向健康发展的道路,从中探索着新诗现代化的艺术途径。他们在诗歌翻译中都反对因袭,主张大胆探索和创新,翻译与创作始终交织在一起,如车之双轮,鸟之双翼。

新月社诗人们的翻译为其创作提供了宝贵且丰富的资源。诗歌创作没有纯粹的无源之作,介绍和翻译外国诗歌,是五四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的重要内容,也是新月社诗人自己文学活动的重要方面。在翻译工作中,他们从来不是单纯的译者,而是不懈地从翻译过程中获得经验、从翻译作品中借鉴创作灵感的作家,他们的译介工作对于自身创作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不仅丰富了诗歌创作,而且丰富了我国现代文学体系。他们把名著当作模本、范例,反复练习,变成自己的东西,并运用于个体的创作实践。他们大量地译介外国特别是英美诗歌,不断受到“大家”思想的熏陶和艺术的陶冶,因此他们创作的不少诗歌的情绪里都带有外国诗人的特征。其中有情绪的感染,也有艺术的仿效与模仿。

由于新月社诗人在诗歌的创作上借鉴西方诗歌创作的技巧和经验,而大量模仿和译介英美诗歌,于是出现了英美诗歌的翻译潮。研究英美诗歌并翻译给中国读者的这些诗学经历,激活了他们的诗歌创作灵感,提高了他们的诗歌创作品位。对他们自己而言,译介翻译外来诗歌,给自己的创作实践也带来不少益处。

2 . 1 在翻译中体悟诗理

翻译外来诗歌,给了他们仔细推敲诗理的实践机遇。译介外国诗歌促进了他们对诗理的关注和诗歌的创作。以徐志摩为例:“谁不曾见过野外的草花,但何以华滋华斯的《野水仙》独传不朽?谁不曾听过空中的鸟鸣,但何以雪莱的《云雀歌》独享盛名?”⑦徐志摩从正反两方面的比较分析里,窥探着诗的秘密。他探讨了诗美的根源,思考了内容和形式等诗的内在和外在素质的关系问题,也探讨了诗的构思、创作灵感等创作过程的一系列理论问题。就徐志摩而言,他对这一系列理论问题的探讨,是和他诗歌创作及翻译实践同步进行的。

2 . 2 在翻译中警悟到诗歌语言美的重要性

在译诗过程中,他们警悟到了语言之于诗的重要性。如徐志摩曾坦言:“爱文艺之诸君,曾经相识与否,破费一点功夫做一点更认真的译诗尝试。用一种不同的文字翻来最纯粹的灵感的印迹……为什么,譬如苏曼殊的拜伦译不如郭沫若的神韵节奏?”⑧诗歌语言的基本特征是高度凝练集中,徐志摩从这个特征出发,努力发掘汉文字的表现力,尤其是白话语言文字的表现力。他诗歌里清丽、优雅、柔美、准确的文字,得益于他的译诗追求,也是他长期追求诗歌语言美的结果。另外他所译的哈代(Thomas Hardy)《分离》(The Division)一诗⑨:

Rain on the windows, creaking doors,

急雨打着窗,震响的门枢,

With blasts that besom the green,

大风呼呼的,狂扫过青草地。

And I am here, and you are there,

在这里的我,在那里的你,

And a hundred miles between!

中间隔离着途程百里!

O were it but the weather, Dear,

假使我们的离异,我爱,

O were it but the miles

只是这深夜的风与雨。

That summed up all our severance,

只是这间隔着的百余里,

There might be room for smiles.

我心中许还有微笑的生机。

But that thwart thing between us twain,

但在你我间的那个离异,我爱,

Which nothing cleaves or clears,

不比那可以短缩的距离,

Is more than distance, Dear, or rain,

不比那可以消歇的风雨,

And longer than the years.

更比那不尽的光阴:窈远无期!

第一节作者用了摹声词“呼呼”,又分别在第二和第三节里重复使用程度副词“只是”和“不比”,把原诗译得准确贴切。对比原文和译文可以看出,译者还用了“微笑的生机”等拟人比喻,明显是在发掘白话汉字特有的表现力,译文中运用的多种修辞手段,几乎成了译者基本的诗美追求。

2 . 3 在创作中借鉴外国诗歌

在翻译中,新月社诗人学到了外国诗歌精湛的技艺并丰富了自己的诗歌表现技巧。他们翻译的外国诗,诗体多样,有长诗,有短句,不少是知名诗人的杰作,表现方法丰富多彩。然而,所有诗歌技巧,在翻译过程中,必须经过自身的反复玩味、领会理解,并进而融会贯通,否则,诗人难以确切地译出它们的诗意。同时,在他们的诗歌创作中,我们也会程度不同地看到,他们借鉴运用了外国诗歌的丰富的表现技巧与手段。以徐志摩翻译哈代诗歌运用各种格律和诗体形式进行试验为例:徐的诗(包括十四行诗、歌谣和无韵四行体诗)运用抑扬格、抑抑扬格、民歌节奏,采用独特格式的纤细新颖的韵律,创立了格调鲜明的新式对偶句,以重读单音字奏效,并且引进了招眼惹目的英国风格。以下试比较徐创作的诗歌《灰色的人生》和他所译的哈代的《致人生》(To Life)。

灰色的人生

我想――我想开放我的宽阔的粗暴的嗓音,唱一支野蛮的大胆的骇人的新歌,

……

来,我邀你们到民间去,听衰老的,病痛的,贫苦的,残毁的,受压迫的,烦闷的,奴役的,怯懦的,丑陋的,罪恶的,自杀的,――和着深秋的风声与雨声――合唱的“灰色的人生”!

致人生

O life with the sad seared face,

人生你满脸的忧愁与干枯,

I weary of seeing thee,

我不耐烦看着你,

And thy draggled cloak, and thy hobbing pace,还有你的泥污的衣,你的踉跄的步

And thy too-forced pleasantry!

你的过于装作的滑稽!

…⑩

可见徐志摩在《灰》里的思想是受了哈代《致人生》的启迪。受哈代的《致人生》描绘了文学与人生的关系的影响,徐的《灰色的人生》也描绘了文学对人生的作用。另外哈代在《对月》(To the Moon)一诗中,曾把人生比作“叫人烦死”、早该“闭幕”的“一出戏”,亲手翻译这首诗的徐志摩由此发明了“人生趣剧”的概念。哈代对徐志摩人生观的单纯信仰“爱、自由、美”有深刻影响,对译文内容和创作主题的选择上也起了很大作用。

2 . 4 翻译强化了诗歌的音乐美

新月社诗人的诗歌特点强调音乐美,这与西方诗歌强调音乐性不无关系。英诗的音乐性通过节奏和韵律表现。英语诗格的音韵是通过重复使用相同或相近的音素而产生的,是构成诗歌的音乐美和艺术情趣的重要元素。例如,C. 罗塞蒂(Christina Georgina Rossetti)的《歌》(Song)译文结构严谨、形式美观,既有缠绵的节奏,又有清亮优美的音韵,是一首很好的译诗。徐志摩创作的《落叶小唱》,其节奏是英语诗式的,不能不说是受到《歌》的影响。又如对音乐美的追求,在徐志摩那首脍炙人口的《再别康桥》中得到了最完美的体现:诗中的“夕阳”与“新娘”,是“行中韵”(头韵和腹韵);“新娘”与“波光”是“蝉联韵”;“新娘”与“荡漾”是“尾韵”。“夕阳”―“新娘”―“波光”―“荡漾”,四个词语在音韵上遥遥相应,突出地表现了音节的“波动性”。

2 . 5 翻译带来的欧化句式成就了一些经典诗歌

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之所以成为诗中的经典,除音乐美外,还有欧化句式的使用。徐志摩的名篇却得益于正确运用欧化句式。例如,“轻轻的我走了”,是英文“Quietly I went away.”。按现代汉语当是“我轻轻地走了”。又如“沉默是今晚的康桥”,借用的是英文的倒装句法,是把表语提前的结构,其英文结构为“Silent is tonight’s Cambridge.”。

3 . 代表人物徐志摩的诗歌翻译与创作

说到新月社,不能不提徐志摩。徐志摩,现代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影响的文学大师,新月社的灵魂人物,“中国布尔乔亚开山的同时又是末代的诗人”!,更有人称之为“现代诗仙”,堪称中西文化交流的大使@。另有新月社文人陈西滢晚年回忆:“在我的记忆中,新月社代表徐志摩,也可以说新月社就是徐志摩。”

徐一生译诗约80首,他以敏锐的艺术感悟力,扎实的外语功底,娴熟的汉语驾驭能力,凭借自身诗学观念,成功地译出了这些诗,译出了这些诗的个性神韵。为了实验中国新诗在格律上的发展,引鉴外国诗歌的创作形式,徐翻译了维多利亚时期著名的浪漫派诗人罗氏兄妹的几首较为自由的诗,如C. 罗塞蒂的《歌》和《新坟与旧鬼》(The Hour and The Ghost)与D. 罗塞蒂(Dante Gabriel Rossetti)的《图下的老江》(John of Tours Old French)。稍一比较,我们可以发现徐的译作无论是精神和风格,还是内容和技巧,都直接影响了他的创作。例如,徐志摩的抒情小诗《偶然》明显有借鉴《歌》的痕迹。首先,《偶然》的情思非常接近《歌》,它们都是表现离别前“我”对“你”的恳求。“偶尔投影在波心”,或是“相遇在海上”,都是人生旅途中擦肩而过的匆匆过客,人生比如会有这样一些“偶然”的“相逢”和“交会”。这是《歌》的结尾:“假如你愿意,请记着我,要是你甘心,忘了我。……我也许,也许我记得你,我也许,也许我忘记”。再看《偶然》的结尾:“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你记得也好,最好你忘掉……”徐志摩运用了《歌》的创造手法,抒情诗人通过与相爱的“她”的离别抒发绵绵的情意。两首诗的思想内容相似,艺术形式上也非常接近。

在徐志摩的文学生涯晚期,他还翻译了前浪漫主义运动的代表人布莱克(W. Blake)的一首名诗《猛虎》(Tiger),这也是徐志摩最得意的一首译诗。徐志摩不仅翻译了布莱克的诗,还将自己的后期代表诗集以《猛虎集》命名。可见,徐志摩的许多创作和其译作都有直接联系的地方,如果从徐志摩广泛阅读的外国作家的作品与创作的联系着手,我们就会发现有大量创作作品可以找到其译作的影子。翻译诗歌,徐志摩有他自己真诚而独到的见解。从他见解的阐述中,我们不仅看到了翻译给徐诗创作带来的益处,也明显地感受到了翻译给徐志摩诗歌创作提供的某些重要艺术契机。他的独特的诗人气质,通过翻译诗歌对“诗味”的品味,不同的诗体写作实践及对各种诗体审美功能的把握,对他的诗歌创作产生了强有力的影响。

4 . 结语

新月社同人生活于中国文化的转型和白话新诗的滥觞时期,他们通过翻译借鉴了不少西方的诗歌创作形式,因此他们的诗歌翻译就自觉地参与了本体“文化身份的塑造”和新文学的建设。以徐志摩为代表的新月社诗人的诗歌翻译经历了语言和诗体的探索,成功地实现了语言和新诗体的转换,这种转换同时促进中国新诗体的诞生,实现了中国诗体的现代化,由此更进一步证明了翻译的文化交流的本质。总的说来,他们以翻译为媒介,通过借鉴和引用外国诗歌的形式,为探索完美的中国新诗的体制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另外,他们的译诗不仅为自身的创作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模范,而且这些译诗本身也成为中国模仿、翻译和创作的代表。

参考文献

Hardy, T. The Complete Poems of Thomas Hardy[M]. Gibson, James ed. London: Macmillan, 1976.

戴拥军、张德让.“五四”文化语境与徐志摩的翻译[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04(3).

高伟.文学翻译家徐志摩研究[D].上海: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

辜正坤.中西诗比较鉴赏与翻译理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黄昌勇.新月派发展轨迹新论[J].常德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1).

廖七一.胡适诗歌翻译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刘介民、闻一多.寻觅时空最佳点[M].北京:文津出版社,2004.

刘群.新月社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中文系,2006.

刘全福.徐志摩与诗歌翻译[J].中国翻译,1999(6).

矛盾.徐志摩论[J].现代,1932年2月.

司马长风.中国新文学史[M].香港:昭明出版社,1980.

徐志摩.徐志摩文集・散文集[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6.

徐志摩.徐志摩文集・征译诗启[J].小说月报,1924(3).

印晓红.文学社团之翻译研究[D].广州: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6.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