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云南方言范文

云南方言精选(九篇)

第1篇:云南方言范文

关键词: 楚雄中学生 语言态度 本地方言 普通话

一、引言

语言态度是人们对语言的主观认识,包括价值评价和行为趋向,即人们对语言的地位、功能、发展前途的看法和语言的选择倾向等。语言态度是社会语言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国内在这方面的研究有不少,相关的论文有陈松岑的《新加坡华人的语言态度及其对语言能力和语言使用的影响》,高一虹、苏新春、周雷的《回归前香港、北京、广州的语言态度》,房娜的《上海市小学生上海话和普通话语言态度研究》,等等。而关于楚雄中学生语言态度的调查研究暂时还没有。

语言态度和语言的社会地位有着密切的关系。随着全国普通话的推广,不同方言区的人对普通话这一标准语言及当地方言变体的态度非常值得我们作深入的考察。鉴于此,本研究分别以北浦中学初一年级126人及禄丰县第一中学高一年级100人共计226人为研究对象,旨在了解楚雄地区在校中学生在教育体制改革和社会政治、经济发展背景下所表现出来的对本地方言和普通话的最新态度,这将作为当地文字教育和推普工作的依据之一,也可以为当地中小学语文教师的语文教学作出指导。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本次调查共发出问卷226份,收回226份,其中1份无效,共计有效问卷225份,有效回收率99.6%。

1.学会本地方言和普通话的年龄。

95%的被试从小就会说本地方言,只有5%的被试是因为父母就是外地人,学说本地方言比较晚。相比之下,只有8%的被试是从小学习普通话,92%的被试都是在进入幼儿园甚至是小学后才开始学习普通话。总的看来,楚雄中学生在接受学校教育(如幼儿园、小学)前,普通话的学习落后于当地方言,只是在进入学校后在校园里接触的普通话才比较多。

2.学习本地方言和普通话的途径。

在上学之前,被试学习本地方言的途径很多,有父母、亲戚、外面的大环境等,其中父母的影响是最大的。而对普通话的学习,在上学之前基本只有一条途径,那就是电视传媒。

3.本地方言的使用能力和现实使用情况。

哪种语言的使用能力较强呢?调查显示,只有5.3%的被试认为自己的普通话说得比方言更好,而94.7%的被试则认为自己的本地方言说得更好。没有被试认为自己两者使用能力差不多。由此可见,中学生绝大多数人认为自己的本地方言能力更强,只用普通话的能力水平只能是一般。同时,通过与部分被试的对话发现,大部分被试对于自己普通话能力的评价远远低于其实际的使用能力,比如他们不是不会说普通话,而是不愿意说,不好意思说。

4.对本地方言和普通话的语言态度。

调查发现,91%的学生喜欢本地方言,有7%的学生喜欢普通话,2%的学生认为两者差不多。这一结果证实语言态度的确影响语言使用能力。

喜欢本地方言的被试在回答喜欢的理由时,认为“更亲切”的居多,其次是认为“更方便”、“同学都说方言”。喜欢普通话的被试在回答喜欢的理由时,认为“学校提倡”的居多。

5.本地方言和普通话的使用场合、环境。

中学生在家中使用本地方言的为百分之百,使用普通话的基本没有。在公共场所,一般都使用方言,只有2%的学生若对方使用普通话,也会用普通话与其对话。在学校中,老师在课堂上都使用普通话,学生一般都使用普通话,占93%。总的看来,无论是在家里、在公共场所还是在学校,中学生更多使用的是本地方言。

三、结果与讨论

1.楚雄中学生对本地方言的语言态度。

语言态度具有完成某种行为的趋向,是通过语言使用表现出来的。语言的使用频率对于语言态度有着很大的影响。通过调查问卷和访谈,我们能明显地感到被试对本地方言无论是在感情上还是在使用价值上都表现出认同。虽然他们承认本地方言有些土,而且显得素质低不文雅,但听起来总是很亲切,又易于沟通和交流,特别是和家人、朋友进行交流时更有亲切感。

2.楚雄中学生对普通话的语言态度。

虽然楚雄中学生用普通话交流的频率很低,但在社会地位价值层面上对普通话的评价还是比较高的。他们认为讲普通话的人更有知识,更有钱,有能力,社会地位也更高。由此可见,普通话在楚雄中学生的心中是具有声望的语言,它总是用于正式场合,全国各地的人基本都可以用它来交流,它的交际功能和使用区域是不容小视的。也就是说楚雄中学生从心理上是愿意接受普通话的,只是缺乏使用普通话的大环境。

3.楚雄中学生的语言使用情况。

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楚雄中学生都是双语使用者,他们在家庭等私人场合中一般情况都是使用本地方言,这样方便交流,更亲切,也少了说普通话的别扭。但是在学校、车站、超市、商店、饭店等公共场合,他们还是会以普通话为主。特别是在课堂上,因为老师要求使用普通话,所以在讨论及回答问题时都会很自然地使用普通话。在课外与同学交流时还是认为说普通话比较别扭,会转而使用本地方言。无论如何,每个学生从进入校园起就开始接触普通话,虽然日常生活中使用的频率很低,但是普通话显然已经成为中学生学习时最重要的思维语言和交际语言。在楚雄中学生的语言生活中,本地方言和普通话是并存的,并且缺一不可。

4.楚雄校园内的推普工作。

普通话地位的日益提高,普通话教育强度的不断加大,信息化社会带来的以普通话为主的媒体语言,以及以普通话为主的音像资料的大量出现都对中学生的语言生活产生着重要的影响。鉴于大环境仍以本地方言为主要通行语,但在国家的推动下,普通话已经成为全社会的首要交际语言,不仅在使用上而且在语言态度上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如今,无论是受教育的还是没受过教育的,基本都能听懂普通话。而且年纪很小的小孩子也会说上几句普通话。在校园里,普通话更是课堂用语,是每个学生都会使用的语言。由此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普通话在楚雄校园内的推广是显有成效的。

5.未来楚雄语言生活预测。

通过对楚雄中学生的语言态度和语言使用情况的调查,我们可以看到在楚雄中学生的语言生活中,本地方言和普通话是并存的,并且缺一不可。未来在楚雄,随着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单位会要求使用普通话,普通话将得到进一步的普及,但本地方言仍会是当地的通行语,两者将会长期并存,在各自的领域发挥应有的作用。

四、结语

语言态度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课题,与语言使用者的性别、年龄、职业、文化程度、家庭环境等多种因素有关,要想分析透彻的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本研究将研究对象选定在了正就读于中学的学生,这样可以较为全面地认识处于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生对本地方言和普通话的语言态度,从而更好地了解推普工作的成效。语言态度调查研究有助于认识语言的社会作用,帮助我们了解群体成员对某种语言维系作用的认识,预测标准语推广的可行性,还可以为教育提供信息,即通过了解教师和学习者的语言态度来增强语言教学效果,提高学习者的语言能力。特别是中学语文老师,不但肩负着传授知识的重任,而且肩负着促进国家推普工作的义务。

通过调查研究,我们了解到楚雄中学生对本地方言的语言态度是积极和肯定的,但对于普通话的使用,虽然对其地位价值给予认同,可对其使用态度却是不积极的,更多的只限于校园和少数公共场合。所以,对普通话的推广工作我们不能忽视,要特别强调学校的作用。学校应该是推普工作的重要阵地,只有学校的推普工作做好了,全社会的推普工作才会进一步开展。中学生是一个动态的群体,身体、智力及价值观等方面都处于正在发展阶段,可塑性很强,所以对在校中学生的语言态度、语言行为进行适当的指导,可为推普工作的进步做出不可估量的贡献。

参考文献:

[1]王远新.中国民族语言学理论与实践.民族出版社,2002.

[2]陈松岑.新加坡华人的语言态度及其对语言能力和语言使用的影响.语言教学与研究,1999,(l).

第2篇:云南方言范文

摘要:少数民族语言文化是相对较完整的遗产,语言文化成为认识一个民族文化的重要工具,以及识别、研究历史上文化互动的重要线索。经过历史变迁、更替,云南独特的自然环境和社会人文环境使得云南少数民族语言文化成为新时代宝贵的文化资源,因此文章从新经济时代如何保护和开发少数民族语言文化资源,使其成为众多文化产业中新型的产业进行了分析和研究。

关键词:少数民族文化;语言文化资源;语言文化产业化

云南文化处于多种文化的交汇叠合的边缘地带,是汉文化的西南边缘,青藏文化的东南边缘和东南亚小乘佛教文化的北部边缘。云南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不仅是少数民族生产生活的交流工具,更是民族文化的重要内容和载体。在现代化进程中使用人口少的少数民族语言在强势语言的交融中能否稳定传播使用和发展?是否会出现语言衰退和语言濒危?在文化日益繁冗的新时期如何开发和利用宝贵的少数民族语言文化资源?语言文化资源的开发能否朝着产业化方向发展?这些问题都值得深入思考研究。

一、云南少数民族语言文化发展的大文化背景

26个民族共同创造了绚丽多姿的云南民族文化。由于各民族生产生活状况、社会发展水平不一,这些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也正是在与此相应的复杂的地理环境和特殊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一是居住于坝区交通便利的民族往往比较开放,如白族、纳西族等,他们既保持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又较多地接受汉文化和其他民族的文化;二是居住于边远山区的民族则比较封闭,如拉祜族、部分彝族等,他们居住地区离中心城市较远,交通不便,不易接受外来文化;三是一些民族在历史实践活动中创造和积累的文化成果较多并趋于定型化,或者表现为物质载体(如建筑、雕塑、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等),或者表现为语言文字,或者表现为抽象的思想和性格(如宗教信仰、价值观念等);四是一些传统文化积累较浅和后进的民族,如基诺族、景颇和部分佤族,在一定条件下反而容易接受外来的新鲜事物,这些民族都信仰原始宗教,也容易改信外来的人为宗教,如佛教、基督教等。

从改革开放以来许多少数民族地区商品经济得到发展,资源得到开发,到当今全新的、自主的得以积极发展的阶段。从总体上来说,云南少数民族文化具有整合化、现代化、艺术化和产业化的发展趋势。

二、云南少数民族语言文化资源的开发

少数民族语言文化是语言的资源、文化的资源、经济发展的资源,在开发过程中存在许多有利和不利的因素。

(一)有利条件

第一,国家政策。我国政府历来都很重视云南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工作,成立专门机构,帮助各少数民族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国家共为壮、彝、布依、苗、侗、哈尼、傈僳、佤、白、纳西和景颇等民族设计了十几种拉丁字母形式的新文字,很受欢迎。

第二,特色的少数民族语言文化资源。语言文化的传播贯穿于人类传播历史的全过程,特别是在云南少数民族地区这种传播方式仍然保留,在传播过程中留下了特色的云南文化资源。例如:歌谣,传说,谚语,咒语等。

第三,现有的少数民族语言文化资源的竞争性。现有的少数民族语言在历史上都是经历了语言竞争的考验而在长期使用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它们之中的大多数深深扎根于本民族之中,有很强的竞争性,其功能很难在短期内受外界语言文化的干扰而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第四,就政治经济水平人口分布比例来看,政治经济力量较强、文化水平较高、人口较多的民族使用的语言能够容易开发并且容易影响另一个民族的语言。

(二)不利因素

第一,少数民族语言文化本身具有的复杂性与封闭性特点。独特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与生态环境使云南成为多种文化的交汇叠合点,其中民族语言文字资源十分丰富并呈现出“隔山不同语,隔村不用音”的多样性与复杂性,闭塞性和封闭性的特点。转贴于

第二,云南政治经济水平总体落后,容易被新的文化所影响,削弱本民族语言的使用与普及特别是少数民族的青少年接受新事物,学习接受了新文化,母语能力是一定程度会下降。

第三,聚居地中散居、杂居,相对闭塞、落后的民族地区的少数民族语言文化更容易被汉族语言文化以及其他聚居地更集中经济更发达的民族语言文化所影响和改变。

第四,少数民族语言文化资源的研究和开发工作还不够完善,在教育体系中加强少数名族语言文化教育的课程和方向还不成熟和明确,只是在一些民族性的学校有相应的专业并没有从基础学校对少数民族地区的青少年全面展开双语教学的要求。

三、云南少数民族语言文化产业化发展

随着少数民族语言文化整合化和现代化的发展走向,各少数民族语言文化形式必然要走向艺术化和产业化。大量现代化传播媒介的出现,使各少数民族原有的以书画、观赏、娱乐为主旨的各种传统语言文化艺术形式得到更多的发掘、整理、展示和宣传,显示民族语言文化精神风貌、创造活力、生活情趣和理想的审美文化方面转化。

(一)少数民族语言文化资源在旅游产业中的应用

在历史的不同时期,纳西、彝、景颇、白、傈僳、藏等少数民族都曾有过各自的书写文字,并在不同程度上被使用着。随着汉语言文字的普及,这些少数民族语言文字都大范围地迅速丧失其实际作用。例如含有东巴象形文字的各种旅游艺术产品深受消费者的喜爱。各少数民族异彩纷呈的带有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服饰、实用工艺品,字画、民族语言文化的音乐光碟,特色语言文化话剧小品,歌舞表演等也日益与日常生活分离而进入旅游市场,各种各样的有语言文化民族建筑和生活习俗已逐渐构成独特的人文景观,其审美文化特质得到进一步提炼和张扬。

(二)少数民族语言文化资源在文艺产业中的发展

近几年在中央台以及各地方台举办的歌手大赛中,云南少数民族歌曲以独特的原生态音乐元素,以淳朴美妙的少数民族语言文字表达,赢得全国观众的认可和支持。特别是云南原创歌舞“云南印象”,云南各村寨少数民族人民参演,原汁原味的,不加雕琢的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歌词和唱腔,给全国乃至世界的观众带去浓郁的云南民族风情。一些影视公司和摄影公司更是拍摄了纪实片,用艺术的手法记录云南少数民族人民的生活状态,拍摄云南少数民族历史演化中的故事等更让少数民族语言文化在新时期文化纷杂交错的时期拥有了独特的地位,同时满足人们精神文化消费的需求创造了新的经济价值。

(三)少数民族语言文化资源在教育等产业中的发展

云南特殊的省情使得少数民族语言文化在经济发展中有自己独特的存在价值,例如在少数民族语言教育产业、少数民族语言翻译产业、计算机少数民族文字库提供商、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信息处理软件产业等。随着云南省信息化的发展,少数民族语言文化资源作为经济资源的性质会体现得越来越明显,其经济意义越来越显著。

四、对云南少数民族语言文化资源开发与语言文化产业化研究的措施

首先,少数民族语言文化是一个复杂的差异性大的系统,因此是在理论体系研究中,要多角度、多方法、多途径,最主要任务是对少数民族语言资源进行收集、整理、建库、加工和研究,同时对少数民族语言资源的语言文字应用情况进行调研、统计和客观的描述,探索民族语言关系,构建和谐少数民族语言文化生活。

其次,政府要有政策倾向,为少数民族语言的信息化建设提供必要的技术服务等。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信息化处理对于挽救少数民族语言和文化,增强民族和谐及社会稳定具有深远意义。这就需要有制度、机构、经费、法律等方面的保证。

再次,教育部门应加大对云南少数民族语言文化资源研究的投入,例如:建设适合云南省少数民族族情的教育体系,设置少数民族小语种培训机构,加大对有关少数民族语言文化出版物的发行,实行双语制教育方式,逐步提高民族素质,大力培养和引进复合型高素质民族语言文化的人才,营造良好的民族语言文化产业发展环境,促进民族语言文化产业人才的聚集。

最后,让少数民族语言文化资源在文化冲突与融合的多元格局中为我国创造更多社会效益、经济价值,在适合的产业中加强语言文化产业的建设。政企合作式或企业投资式或自主开发式,从习惯性的语言文化立场中游离出来,让少数民族语言文化资源在传统的价值应用基础上与现代信息技术、传媒手段、现代产业投资营销策略等想结合,参与庞大的文化消费市场需求。

五、结语

云南少数民族的语言文化资源不仅代表着民族的智慧,而且成为自己民族图腾般的象征,是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文化的资源。少数民族语言职业和少数民族语言产业的逐渐形成,更加显示少数民族语言已经成为云南经济发展重要的特殊的资源。因此,我们要团结积极采取各方面的措施,最大化的保护和开发云南少数民族语言文化资源,同时,积极创新和投资,让宝贵的少数民族语言文化资源创造更多新的经济价值。这样新型的少数民族语言文化一旦形成,必将充分展示其特殊社会能量,为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为整个云南省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李红杰,马丽雅.少数民族语言使用与文化发展:政策和法律的国际比较[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8.

[2]郝朴宁,李丽芳,等.民族文化传播理论描述[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7.

[3]周耀文,戴庆夏.云南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概况[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80.

第3篇:云南方言范文

1 云南高校东盟留学生教育概况

1.1 云南高校东盟留学生教学概况

云南各高校招收东盟留学生进行人才培养,始于上世纪90年代。起先在各高校外事办公室名下零星招收东南亚留学生,外办的教学科聘请中文系和外语系教师教授留学生,教学形式有一对一教学和小班制教学。还未形成专业的对外汉语教师队伍,教学内容由留学生需求而灵活制定,教学方法还处于初级探索阶段。这一时期的来华留学生无论从规模上还是从层次上来看,都还处于一个比较低的发展水平,自费留学生的来源国主要是越南、泰国、老挝等多个高等教育欠发达国家。2000年以后逐步有高校成立留学生院或国际汉语文化交流学院,第一个专门从事对来华留学生进行汉语教学的机构是在2001年,中国政府宣布对中国-东盟合作增资500万元,重点是扩大双方在人力资源开发领域的合作。在此背景下,云南师范大学成立了东南亚国际学院,任用专业国际汉语教师开展留学生教学,采用国际惯用的语言教学小班制开设完备的汉语课程,107名留学生在校学习,从此开启了云南高校正规的国际汉语教学工作。该机构开始形成专业的招手国外留学生的教学队伍,建设了对外汉语学科及相应的教学内容和第二语言教学模式。随着中国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来滇的东南亚留学生教育事业也迎来了空前的大发展。2002年,在金边第一次GMS领导人会议后,中国政府出资建立“中国-东盟合作基金”,之后建立了以昆明为中心的人力资源开发培训基地,云南各高校相继为次区域国家政府、企业举办管理和应用技术培训班,开展对外职业教育与技术培训,形成近一支50人的专业对外汉语教师队伍。2004年11月万象“10+3”和“10+1”领导人会议后,当年在滇各高校东南亚留学生增至近1000名。2005年,云南省为推进GMS贸易便利化进程,部分高校担任了为GMS国家开设海关官员研修班、检验检疫部门官员研修班等教学任务。云南大学成立了留学生院,至此云南有了两所正规的国际汉语教育专业学院。2006年南宁中国―东盟确立对话关系15周年纪念峰会后,云南各高校东南亚留学生迅速增至近2000名,云铜集团设立了“云铜奖学金”,出资鼓励在滇留学的东南亚留学生。2007年,云南财经大学成立了东盟学院,开启了东南亚留学生汉语财经专业教学新领域。2008年3月万象第3次GMS领导人会议后,昆明理工大学成立了国际文化交流学院,随着对外汉语教学不能满足留学生的需求,一些高校开展了留学生学习专业的学历教育。此时云南省已建立十一个面向东南亚、南亚人力资源培养基地,依次为:云南大学文化与管理国际人才培养基地、昆明理工大学工业国际人才培养基地、云南师范大学汉语国际人才培养基地、云南农业大学农业科技国际人才培养基地、云南财经大学区域经济国际人才培养基地、云南民族大学民族文化国际人才培养基地、昆明中医大学中医药国际人才培养基地、云南艺术学院民族艺术国际人才培养基地、昆明医学院医学国际人才培养基地、大理学院应用型国际人才培养基地、西双版纳职业技术学院实用技能国际人才培养基地,其中云南大学、云南师范大学、昆明理工大学、云南财经大学四所高校,经国务院批准为中国政府奖学金授予权定点学校。受中国―东盟合作机制的积极影响,2009年在滇16所高校的东南亚留学生人数近4000人,2010年发展到近5000人。在留学生事业快速发展中,对品学兼优的人才设立了行之有效的奖励机制,对留学生设立了中国政府奖学金、云南省政府奖学金、云铜奖学金等三项奖学金制,吸引东南亚、南亚国家在校精英学生来华学习。

1.2 留学生人才培养模式概况

留学生教育形式基本有三类:学历教育、非学历教育和短期培训,其中学历教育有本科、硕士和博士,学科分布由语言类、中医类、农学类等少数学科扩展到文、史、哲、政、经、法、理、工、农、医等各个门类。东南亚留学生人才培养教学模式主要有:语言技能型、专业知识型、职业技能型和复合型人才培养四种教学模式。

1.2.1 语言技能型。语言技能型教学模式是目前起步较早,而且取得丰硕成果的教学模式。在语言技能型人才培养中,对外汉语教学的理念和方法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最近十几年,经历了从外汉语教学到国际汉语教学的发展。根据教学对象的多样化,教学类别和教学方法也从单一发展到多样化的趋势。传统的语言技能教学注重听说读写译,当下国际汉语教学,在传统的语言教学基础上,还拓展了国别教学、专题教学、特殊类型教学等,根据学习者需求而形成的有针对性的教学。语言技能人才培养的教学方法也从直接法、翻译法发展为沉浸法、交际法、功能法、听说法、任务法等等。教学实践中教师运用教学的工具和教学手段也不断进步,已经从早期的粉笔黑板到挂图时代教学而进入多媒体教学时代。与教材同步的许多教学软件诸如“长城汉语”等软件运用到教学中,语言教学增强了趣味性,在模拟的情景中教学能增强言语知识转换为语言技能的效果。科学利用现代信息手段的网络教学方兴未艾,针对语言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各类教材、教辅及衍生产品种类繁多,学习者的选择余地比以前多得多,学习的趣味性也比以前增强。

1.2.2 专业知识型。目前在云南高校的东南亚留学生选择专业学习的以财经类、理工类、艺术类、医学类等学科为主。从学历教育的学生人数看,近几年财经类的学生在逐步增加。以云南财经大学越南学生为例,学生选择的专业有经济管理、国际工商管理、国际贸易、金融与财政、会计学、传媒学、广告学等专业。这些学生学成归国后,由于掌握了汉语这门外语和专业知识,很容易进入港资、台资甚至中国大陆企业在越投资的公司工作,优秀人才很快进入管理阶层。这一人才培养教学模式带来的后期效应是,有更多的越南学生涌入云南高校学习学历专业。在专业知识型培养模式最成功的要数大理学院。自2004年起,大理学院以汉语教学为基础,在汉语言、医学、旅游管理、计算机、经济学、公共关系等9个本科专业培养了留学生学生400多人,目前已有100多人顺利修完本科课程,获得学位,回国工作。自2005年起,大理学院率先在汉语言专业试行学分制培养模式。经过两届汉语言专业本科学生的学分制培养实践,大理学院拟在旅游管理、经济学、公共关系、临床医学等留学生众多的专业试行留学生以汉语教学为基础的学分制管理,培养专业知识型国际化汉语人才。东南亚各国与云南贸易往来增多,渴望到中国学习,成为语言人才或专业技术人才的留学生群将参与到今后中国―东盟贸易圈,进行经济贸易以及社会文化、教育学术交流。

1.2.3 职业技能型。老挝、缅甸、柬埔寨等经济发展水平不高的国家,对于高职高专的职业技能型人才需求更大。以西双版纳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该学院依据西双版纳与老挝邻近的地理区位优势和老挝经济特点,招收老挝留学生主要培养其为技能型人才,热带农作物种植、橡胶种植等专业留学生,回国后具有实际用途。诸如此类的学校还有文山农业学校等。

1.2.4 复合型。在东南亚留学生中,有部份学生是在原来国家已经就读了本科阶段课程,有本科毕业主、有本科在校生,选择到云南高校留学后,经过语言学习的关口再重新选择专业。有的从理科跨到文科类,有的从艺术跨到财经类,这些学生一专多能,留学期间具有学科知识重组的现象。这一类学生专业知识学习能力较强,毕业后就业情况较好。例如,参与云南电视台举办的“智赢天下”节目后又主持了2009年湄公河之夜的越南留学生团芳草,就是在越南就读艺术类后专业后又到云南财经大学攻读了国际工商管理专业;现任美的集团驻越南北部总的阮文孝,也是攻读过双学位的留学生。

1.3 孔子学院和海外汉语中心培养模式

云南高校在东南亚建立孔子学院的有云南师范大学、云南大学、大理学院等几所大学,而在东南亚建立汉语中心的学校则较多,主要任务是为当地培训汉语教师,根据海外汉语需求市场开设汉语课程,加强当地汉语教学资源,因地制宜地提供多层次的汉语人才培训。云南财经大学在越南三所高校建立了商务汉语中心,分别是在越南河内第一工业经济大学、胡志明理工大学和老街职业经济管理学院,还在泰国华侨崇圣大学也建立了商务汉语中心;西双版纳职业技术学院在老挝万象国立大学、苏发努冯大学建立了汉语中心。

2 云南高校东盟留学生教育成就及问题

各高校近20年的留学生教育,无论是汉语教学、专业教学,还是教学内容、方法和课程模式领域均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在东南亚形成了一定的国际影响力,但是在留学生人才培养过程中也存在很多问题,首先留学生生源不均衡问题。国际汉语教育在东南亚各国分配不均衡,高等教育较发达的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家生源较少,而高等教育相对薄弱的越南、泰国、老挝、柬埔寨等国生源较多;缺乏充足的优质留学生生源,学生质量有待提高。其次,区域教材开发不足。与东南亚范围内汉语热旺盛需求相比,多语种教材需求量仍然很大,教材荒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还需要各位汉语教师继续努力。再次,国际水平层面的学术交流尚欠缺。留学生教育如果只看重眼前经济利益,对来滇留学生不进行甄选,在人才培养教育过程中缺乏一定的培养目标和规格,没有明确的教学对象配套管理和评估制度,这个事业是难以走远的。基于以上情况,对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如下改进意见:

2.1 根据市场需求建立个性化教学模式。个性化模式可以根据不同类型留学生需求开设个性化教学模式。例如汉语教师可以建立语言技能传授模式,针对不同国别、语种设计教学内容,根据汉语水平设计课程容量、难易程度,由此调整教学时间和教学内容结构;诸如商务汉语教学可以根据其学科特点,以训练交际能力为主而设立“立体式”教学模式,教师与学员空间布置要打破传统模式,学生座位与教室构成四边形,有利于教师与学员沟通交流,减少心理压力。由于教师与学员在平等地位上教学,能突出成人培训重视学员主导地位的特点,也使国外高级干部消除心理顾虑,增进学习效果。

2.2 建立留学生培养的目标和规格指标体系。总体培养目标:培养社会建设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重点面向基层的创新性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专业教育目标:口径较宽、基础扎实、人格健全、素质较高、能力较强的全面发展的创新性应用型高级专业人才;大众素质教育目标:广泛的、非专业性的、非功利性的基本知识、技能和态度的教育。

2.3 加强培训的专业教师队伍建设。教师队伍建设仍需加强。在留学生人才培养教学模式中,语言技能型的教师已经专业化,汉语教师队伍年轻、后劲较足,但是专业型人才培养的师资需要加强。为在国际高校中提高自己的地位,需塑造良好形象,加强机构建设,提高教学和科研水平。这就应该从高校的软件和硬件两个方面入手。软件方面,注重提高地域国际汉语教师特点,加强汉语教师小语种语言能力培养,加强与东南亚国家的交流和互动,派出教师到各国学习、访问,学习掌握小语种教学特点,或者派出教师到东南亚国家参与教学,加快实现省内与东南亚国家课程建设接轨;硬件方面,应增加对高校的投资,加强高校信息网络建设,建立信息网络平台,实现共享一流教学资源的局面。

2.4 建立国别教材资源库。与东南亚范围内汉语热旺盛需求相比,多语种教材需求量仍然很大,东南亚国别汉语教材荒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需引起教育行政部门和各高校足够的重视,还需要各位汉语教师继续努力。

3 云南高校东盟留学生教育前景展望

3.1 通过人才培养,打造云南高等教育的品牌效应。云南周边国家都是发展中国家,相比较而言,云南高校的高等教育资源具有强劲的市场竞争力,需要进一步将学校人力资源开发管理和留学生教育两方面优势紧密结合,打造、整合成一个优秀的“人才培养基地”平台。要建设完善的国际汉语课程体系,建设强大的汉语国际人才培养基地,产生积极的社会文化功能,结合各个国家和地区学生学习汉语的特点,深入探寻行之有效的汉语教学法和教学模式。要进一步开设商务汉语、旅游汉语、医学汉语等不同类别课程,课程设置应根据不同层次、不同阶段的教学对象,根据留学生母语背景、汉语水平、年龄特征来组织教学,同时重视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创建高水品的留学生高等教育,最终树立良好品牌并形成品牌效应。

3.2 通过人才培养,树立良好的国际教育形象。致力国际汉语教材编写和教辅资源开发,积极做好市场推广。设立国际汉语教材库,建设国际汉语教材研发与培训基地,积极做好市场推广。需加大多语种教材开发力度,提升教材对东南亚各国学生汉语学习覆盖率。东南亚各国多语种教材开发是一个未开垦的新领域,根据该地区汉语教学发展需要,编写符合地域宗教文化特色的汉语教材,积极开发国际汉语教辅系列衍生产品。例如从汉语教学本位出发,研制汉语教学软件,辅助汉语教学的发展轨迹和主要模式,建立文化多媒体数据库,构建开放式动态教材库,确立数字化的发展方向。在东南亚各国举办国际汉语教学资源展览,为国际汉语教育发展提供更加广阔的舞台。

3.3 着眼未来发展,打造一个重要的面向东南亚国家的“人才培养孵化器”。未来云南高等教育输出,不是原有格局的延续,而是要有新的提升,要在更高水平上分享教育国际化的利益,在更高层次上提升云南高等教育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应围绕建设中国面向西南开放的“桥头堡”战略及“十二五”发展规划,制定面向东南亚留学生教育中长期发展规划,提出明确的战略和任务,清晰合理地布局全省高等教育输出,进行东南亚来滇学习汉语人数预测,提供有效的教学资源保障。

参考文献:

1.王士录主编《云南蓝皮书:东南亚报告2007-2008》云南出版集团、云南人民出版社2010年1月

3.王士录著《东盟科技发展与对外科技合作》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8、2

第4篇:云南方言范文

经济全球化催生了跨境民族子女读书的跨国流动和跨境民族教育的兴起.跨境民族教育具有跨境教育的特点,是在各国教育发展的基础上出现的多国参与、办学形式多样的教育.要使跨境民族教育持续、协调、科学地发展,各参与国必须运用“协同发展论”来指导跨境民族教育的实践,探究跨境民族教育与协同发展论的契合点,实现跨境民族教育的国际流动和区域合作,实现跨境民族教育在空间上的和谐性和时间上的连续性.把“区域联合、协同发展”作为协同发展论与跨境民族教育的契合点,并作为处理云南与周边国家跨境民族教育关系的原则.

2云南跨境民族教育协同发展存在的问题

2.1“国家认同弱化”与“文化危机”对云南跨境民族教育协同发展的制约

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和边境地区的全方位开放,内地移民不断向边境地区的转移,在某种程度上打开了内地与边境地区交往的宽度,拉近了边境地区与内地的距离.但是,由于云南沿边境跨境民族多数聚集在贫困山区,交通闭塞,跨境民族对云南乃至全国内地缺乏了解,受跨境民族的民族特性、民族跨居性、地缘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加之各种宗教组织和非政府组织往往装扮成慈善者的身份影响跨境民族及其子女,并摧毁跨境民族孩子的国家观念.我们越来越感受到跨境民族身份认同意识受到冲击,这对云南跨境民族教育协同发展形成阻碍.文化的生存状态不仅积淀着一个民族和国家过去的全部智慧和文明成果,而且还蕴涵着它走向未来的一切可持续发展的文化基因[3].因此,文化生存是一个民族生存的前提和条件之一.文化在国际关系中的作用不断强化,已经成为国际较量、冲突和国家安全的重要因素.文化具有交流、吸纳、涵化和融合功能,如果文化的价值与合理性遭到威胁和侵略的话,那必定给民族和国家带来深刻的文化危机和民族危机[4].云南边境民族地区还处于贫穷落后的生活环境中,跨境民族关心的是或宗教庆典活动,对孩子的教育关心不够.因此,在中国边疆非传统安全诸多领域里,云南边境沿线跨境民族文化价值观判断发生偏差,对中国文化的认同仍然是模糊的、脆弱的.这就给云南跨境民族教育协同发展带来障碍.

2.2“空间距离”与“文化距离”对云南跨境民族教育协同发展的制约

云南与周边国家进行教育合作的过程,其实是知识要素在各国之间的移动与重新组合配置过程.目前,云南与周边国家在跨境民族教育合作过程中,由于知识供给方与知识需求方所处地理位置的远近而形成的“空间距离”和知识供需双方在文化方面差异而形成的“文化距离”制约了知识要素在彼此间的移动,以致云南与周边国家跨境民族教育合作与交流存在四大障碍[5].由于知识经济时代国家之间的关键竞争要素是知识要素,各个国家对涉及到国家政治、经济利益的核心战略性的知识要素具有较强的保护意识,加之云南地处中国西南边境,形势复杂,跨境民族教育关乎到边疆社会的稳定,知识要素供给者和知识接受者都可能对知识要素实现转移的主动性不强.于是在跨境民族教育合作过程中难免存在或多或少的合作意识方面的障碍.世界各国都知道跨文化的教育合作与交流对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的贡献是毋庸置疑的,尽管东盟国家在文化上和中国有着很深的渊源,但由于不同的国家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和价值体系,故在跨国教育中仍然存在文化隔离、文化冲突、文化霸权与文化同化的现象.基于文化安全的角度顾虑,云南与周边国家跨境民族教育合作与交流在文化环境方面存在障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知识要素转移其实质就是一种以有偿方式进行的知识产品的购销活动.因此,云南与周边各国在跨境民族教育过程中的“知识转移利益分配方案”达不成一致的意愿,双方认为在知识转移中所获得的利益失衡,那么双方的跨境民族教育的合作与交流因利益失衡形成障碍.要实现知识的成功转移,知识供给者必须具有足够的知识转移能力,知识接受者也必须具有足够的知识吸收能力.由于云南与周边一些国家存在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跨境民族教育水平的差距,因此,双方在跨境民族教育合作能力方面可能形成障碍.

2.3“重语言”与“轻专业”跨境教育对跨境民族教育协同发展的制约

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成和高等教育趋向于国际化的背景下,云南省与周边各国的跨境民族教育培养的人才应该能适应经济全球化、信息全球化、具有国际意识、国际交往和国际竞争力的人才.然而,目前云南与周边各国相互往来的留学生以“语言型教育”为主,接受“专业学历教育”的学生数量不多,合作双方针对留学生所开设的课程多以学习语言为主,学习内容大多停留在语言层次,相关行业的专业知识教育的空间相对狭窄.因此,如果重视语言型跨境教育,仅仅依靠通过学习留学生所在国的母语而忽略经济管理、国际贸易等相关专业的学习来推动合作双方的教育服务贸易,那么跨境民族教育的发展空间将会受到限制.

2.4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对云南跨境民族教育协同发展的制约

从云南本省范围看,云南省委、省政府虽然对边境跨境民族教育给予高度重视,并实施了“两免一补”政策,但是,由于云南的跨境民族地区生存环境较差,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滞后、国家对跨境民族的教育投入有限,导致云南一部分跨境民族子女失学或辍学,导致云南边境地区的教育落后于内地的教育,这不利于云南在边境推行跨境民族教育协同发展工作的开展.从云南与周边国家来看,云南毗邻的越南老挝、柬埔寨、缅甸、泰国等国家的经济发展也不平衡,于是云南与这些周边国家发展教育贸易的空间有限,云南省与周边各国跨境民族教育的交流合作的力度不够.因此,大湄公河次区域(GMS)包括中国、柬埔寨、老挝、缅甸、泰国、越南六个国家在发展跨境民族教育协同发过程中必然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2.5教育发展不均衡对云南跨境民族教育协同发展的影响

云南边境的基础教育、跨境民族教育和高等教育与内地相比是薄弱的.云南省边疆存在跨境民族教育缺失和教育资源的不公平,于是云南省边境跨境民族出现跨境民族学生外流到境外读书,在2013年1月27日至2月2日调研中,我们了解到,临沧市镇康县南伞口岸对面的缅甸的果敢有许多云南边民或跨境民族的子女在缅甸从小学一直读到大学.云南省沿边境地区跨境民族子女跨境读书的现象,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一个国家的基础教育质量和竞争力,体现着一个国家的国门教育的形象和软实力.当地居民反映,中国这样一个大国的教育却要由相对贫穷的邻国来买单的现象,说明云南边境民族地区与内地教育的不均衡.另外,云南高校跨境民族教育同样处于较低水平.一方面,云南省高校课程国际化水平普遍较低,与课程国际化改革要求的双语课程、跨国文化背景课程、互换师生课程相比,云南省高校对课程国际化的理解和实施仍然停留在一般意义的课程国际化.另一方面,云南省高校的师资、教材和教学方法都难以满足课程国际化的需要.这对云南跨境民族教育的开展造成困难,从某种程度上也说明了中国国门教育的脆弱.教育机会、教育资源的不平等导致教育发展的不均衡,这不利于云南实现跨境民族教育协同发展.

3云南跨境民族教育协同发展路径探究

3.1坚持“国家认同教育”与“文化安全教育”相结合

云南省边境地区跨境民族教育体现着中国国门教育的形象和软实力,加大对云南省边境地区跨境民族教育的扶持力度和文化安全教育,就是加强对边疆安全建设和边疆和谐社会建设,这不仅是个经济问题,也是一个政治问题.文化安全是指国家的主流文化价值体系以及建立于其上的意识形态、社会基本生活制度、语言符号系统、知识传统、等主要文化要素免于内部或外部敌对力量的侵蚀、破坏,以确保国家享有充分完整的文化并与国家的政治、经济发展协调一致,从而维护民族的自尊心和凝聚力,在国内民众中保持一种高度的民族文化认同[3].在跨境民族教育中,我们要树立跨境民族学生对国家的认同感和热爱,让他们从小树立教育公平正义的自豪感,在教育发展中得到更多实惠,充分地享受到国家教育发展的成果,真正感受到教育公平正义,从内心深处感受到做一个中国人的自豪和尊严.为此,国家要加大对跨境民族地区教育的投入,帮助沿边境跨境民族乡镇中小学实现又好又快发展,提高边境沿线跨境民族地区中小学教师的待遇,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加大他们与内地中小学校的交流学习,拉近他们与内地中小学教师的距离.这既有利于云南跨境民族教育的协同发展,也可以加强边境民族对祖国的认同感.云南跨境民族教育发展,是云南面向东南亚、南亚发展人文交流平台建设的基础,是固守中华文化价值观和文化安全教育的重要环节.我们必须重视跨境民族教育发展,重视边境地区跨境民族教育与内地教育的公平问题.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国内民族间的协调发展,才能让在公平正义教育环境培育下成长起来的跨境民族学生真正从内心深处认同国家和中国文化,真正推动文化安全边疆和跨境民族教育公平正义的和谐发展,确保边疆社会稳定.为云南面向东南亚、南亚开放的桥头堡建设奠定坚实基础.

3.2坚持“和而不同”与“共荣互补”相结合

人类社会是一个由多元文化组成的大家庭,彼此包容,共同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旋律.我国古代老子的“不争”之德,墨子的“兼爱”之说[6],都体现中华民族的人文精神———人与人之间应该相互体谅、相亲相爱,每个人应当有大地之广阔胸襟,以宽厚之德包容他者.在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下,各民族文化应该相互交融,同步发展,互为补充,以相互包容的姿态来共同推进和谐世界的构建.云南作为中国与东盟联系与交往的重要前沿和枢纽,在加强与周边国家跨境民族教育的合作与交流时,应坚持“和而不同、共荣互补”的原则,在文化全球化的碰撞、融合中,坚持中华民族文化的“根”与“源”,要在合作交流、相互碰撞中借鉴或吸收代表当今世界教育国际化发展趋势、代表人类文明发展潮流的教育理念,以自觉能动的主体精神和广纳博采胸怀,有选择地吸收他国教育国际化的经验,以此拓展云南跨境民族教育的视野,丰富民族文化的内容,并且把代表人类发展方向的教育价值理念、教育方式与云南跨境民族教育有机的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确保跨境民族教育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世界性,才能昭示教育国际化发展的精神,从而促进云南跨境民族教育与周边国家跨境民族教育的共荣互补.

3.3坚持“语言型教育”与“专业型教育”相结合

为了贯彻落实国家“以邻为伴、以邻为善”的外交政策,为了推动澜沧江———湄公河流域教育与区域发展.云南与周边国家的跨境民族教育合作应坚持“语言型教育”与“专业型教育”相结合,转变跨境民族教育只停留在进行“语言型教育”这一较低层次上,而应树立为国培养所需人才为目标,合理制定跨境民族教育培养计划.在教育合作目标上,由最初的语言培训向多种业务培训拓展,由单纯语言类人才培养上升到懂技能和管理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提高跨境民族教育的质量;在教育合作方向上,由短期培训向学历教育拓展,从短期培训向专业学位教育转型.同时,调整和改革现行的学科和专业结构,加强国际性课程建设,努力使专业与国际接轨,构建有特色、适应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的学科和专业.

3.4坚持“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

加强云南与周边国家跨境民族教育的交流与合作,我们应做到“走出去”.一方面,加快师资队伍培养,加大教师的培养、培训力度,发挥云南省地方公派留学基金与“国家西部地区人才培养特别项目”的作用,认真做好选派优秀人才,特别是中青年骨干教师出国留学工作,提高专任教师的学历层次和外语水平,提升教师的国际化教学水平和能力.另一方面,加强国际化课程建设.重点加强对外汉语教学课程、对外贸易课程、反恐及警务培训等课程建设,还应积极增设有关东南亚、南亚国家的语言及文化背景课程,并把国际关系学、国际问题研究、国际政治和国际关系、国际文化研究、区域经济合作、周边国家研究等科目作为选修课程.同时,还要积极地推行“引进来”的教育战略.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设,汉语教育必将逐渐成为教育的一个新亮点[7].东盟各国要深刻地了解中国古老而博大精深的文明,就必须熟悉汉语,必须到中国来学习.我们要把云南打造成东盟各国学习汉语的最重要基地,为东盟各国留学生提供最便捷的学习方式.“请进来”还包括引进东盟各国的教育资源,借鉴和利用东盟国家的资金、技术和管理手段,把对方的教育资源和优势充分调动起来,实现教育资源的整合,以此来改革和完善云南的跨境民族教育.云南跨境民族教育可以把留学教育的开放作为一项产业来经营,把开发国外教育服务市场作为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推进剂,通过引进大量留学生的方式,从侧面推动云南省教育的优化和跨境民族教育的落实.

3.5坚持“定位自己”与“尊重他国”相结合

第5篇:云南方言范文

【关键词】云南元素;平面设计;民族文化

由于云南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文化特性,更多的人开始认识云南,云南元素开始在设计领域发挥作用。意大利设计师乔治•亚罗说过:“设计的内涵就是文化”。通过平面设计这个载体来表达云南文化内涵,将云南元素中丰富的色彩语言、视觉符号和文化特征抽离出来,融入到设计中,不仅能够增加设计的厚重感,同时能够实现民族文化的继承和发展。目前,各个设计领域都有云南元素的影子,市场上也有不少企业的产品都运用了云南元素。云南元素既有形式语言,又有内容语言。除了直观的民俗民间文化、传统手工艺外,云南元素还营造了一种氛围,比如云南民族建筑风格元素(丽江古城、大理古城等)、云南服饰风格元素、云南自然风格元素、云南动物风格元素、云南宗教神话风格元素等。

一、云南元素概述

云南元素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取。第一,自然资源方面。如风光类的下关风、上关花、苍山雪、洱海月;动植物类的绿孔雀、滇金丝猴、小熊猫、亚洲象、望天树和跳舞草等。第二,土特工艺方面。如斑铜工艺、云南现代重彩画、大理石制品;还有特色美食,如猫哆哩、鲜花饼、云南十八怪、普洱茶、野生菌等。第三,特色民居建筑类。如傣族的竹楼、壮族的吊脚楼、白族的三坊一照壁,以及彝族的垛木屋和土掌房等。第四,人文精神类。如东巴文、南传上座部佛教、纳西古乐等。第五,特色风土人情方面。如傣族泼水节、大理三月街民族节、傈僳族刀杆节、彝族火把节等。云南元素扎根于云南本土文化,存在于云南人现实生活的点滴之中,时刻为人们所看、所触、所感。将这些来源于视觉、触觉和感觉的事物整合重塑,抽离成一个个独立的元素,以符号、线条、图形和图像的形式展现在平面设计作品中,即完成了对云南元素的运用。

二、云南元素的特点

在色彩语言方面,云南少数民族色彩语言凝结着民族生活和情感内容。云南作为少数民族众多的省份,拥有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色彩资源。云南本土少数民族色彩语言主要指以具有代表性的云南少数民族服饰、青铜器、岩画、寺庙壁画、版画、雕刻、刺绣、织锦图案、剪纸等文化艺术为依据的色彩体系。在视觉符号方面,云南元素造型首先来自对人类自身的描绘,其次是对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的客观事物的反映,最后是装饰性的图案。一部分云南元素的造型采用抽象的表现手法,将所要表达的意思用简单的符号代替,这些符号是被族群所认可或熟知的。另一部分云南少数民族的图案是以写实的形式出现,如傣族的孔雀纹、彝族的虎纹和花卉纹、佤族的水牛纹等。在文化特征方面,云南各个少数民族都有其独特的艺术文化,并伴随着民族悠久的历史而不断积淀。千百年来,云南各族文化之所以能长盛不衰,其重要原因是蕴含着强烈的民族传统与生活气息,同时融汇着各族人民的美好向往和深厚感情。

三、云南元素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

下面笔者以云南茶叶包装设计为案例进行分析,可以从它的产品包装设计中提取多元化、多层次的云南元素。提起云南,孔雀是比较有代表性的物种之一。在茶叶包装设计中采用孔雀羽毛这一元素,以白色为底,配合彩色的细线条,生动活泼,曲线灵动,散落的椭圆形更增加了整个画面的趣味感,同时呼应孔雀羽毛尾部线圈的形象。设计主体中“银”字使用毛笔字书写,并放大突出,“孔雀”二字采用简洁的字体设计,字体组合搭配大气又不失秀气。整个设计风格给人的感受如同云南人对生活的态度一样,充满阳光和热爱。同时孔雀在一些民族中具有吉祥的寓意,是美丽的化身。这样的设计能够拉近产品和本族民众的距离,使之感受到亲切。类似于这种云南民族特色的包装设计,赋予了产品品牌文化所传达的精神感受。它的色彩、纹样或取自于当地民族的生活,或来自于服饰,或来自于生活环境,给人的印象是该产品是土生土长的、地道的。这种亲切感增进了民族之间的联系,将民族文化融入到设计中,吸引人的不仅是它的独特性,更多的是其文化魅力所在。很多产品之所以称为特产,必然有其与众不同之处。产品本身具有特色,产品的包装也应该具有特色。通过包装图案设计来表现产品的独特之处,是包装图案设计应该具有的理念。城市中的人们面临社会竞争的压力、生存的压力,少数民族元素的融入不仅能让人们在心理上远离城市的喧嚣和工作的烦恼,还会对少数民族祥和安静的生活产生向往,以此带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

四、云南元素在平面设计中的运用价值

(一)云南元素的审美价值

云南元素的加入进一步丰富了平面设计的素材和构图方法。云南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70万年前的元谋人时期。悠长的历史造就了云南多样的社会生活形态,复杂的地形地貌、多变的气候造就了繁多的物种和优美的自然风光。这些都进一步丰富了适用于平面设计的素材。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和各个民族的智慧,提供了更多可参照的审美结构,将这些素材和构图方法吸收,对平面设计本身是一个突破。平面设计中采用云南民族元素,能够覆盖多种类的民族风格。很多现代元素应用在平面设计中的时间较长,已经逐渐失去了对人们的吸引力。由于传统文化是无可替代的民族时尚,将其与不同的元素相结合,将云南民族文化恰当地融入现代平面设计之中,如民族符号、图腾、花纹等,能够给人们带来新鲜感,并且也更加吸引人,以此达到不一样的视觉冲击力。云南元素是根植于云南的本土元素。所谓“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对于整个设计领域和国际舞台,云南元素是独一无二的。设计师应在合理吸收和融合后,使其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二)云南元素的文化价值

平面设计中融入云南元素的文化价值在于,一是增进少数民族人民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认识本民族的价值,从而不断去发展民族文化。二是让广大群众认识到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增加彼此的学习和交流。从云南文化中提取设计元素,能够使设计作品更加新颖,独具的视觉语言更加耐人寻味。文化本身是服务于生活的,将云南元素更好地提炼并融入到平面设计中,实现彼此滋养,共同发展。平面设计是传递信息的一种方法。如果只是为了传递信息而传递信息,那么对平面设计的研究并没有意义。然而,在社会节奏快速发展的今天,需要有效而充分地利用媒介。在中国云南文化周的活动中,设计者使云南蜡染、民族服饰、民族舞蹈、东巴文化等文化符号再一次进入公众视野,吸引了广大群众去探索。这样的设计在增强民族情感的同时,将云南民族特色推向世界,让更多国际友人发现云南魅力,认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平面设计作为一种文化交流的桥梁,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于传统文化,设计者要将优秀文化不断传承和发展,才能在国际舞台上更好地展现中国魅力。这样的设计作品,才是有价值的。

(三)云南元素的商业价值

另外,云南元素的运用还能够提升商业价值。云南元素来源于云南并反哺云南,有利于提升云南的影响力。通过云南元素提升设计水准,通过设计介绍云南,有助于让世界发现中国的美,云南的美。云南元素作为一种标志性符号,合理应用在食品包装、旅游广告等领域,它所具有的审美价值、文化传承价值将会推动其商业价值,对整个云南的文化和经济发展产生深远影响。结语云南元素给人带来神秘感和新鲜感。中国民族元素代表着具有中国传统文化和精神文明的艺术设计,代表着民族和国家的发展。而当代艺术设计中大量模仿和带入外国元素,让人感觉很多设计比较单一。倘若能够深入挖掘传统文化元素,不仅可以丰富设计领域,还可以将民族文化很好地继承和发展,以此提升民族自豪感。云南作为一个多民族、多文化的典型区域,其元素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非常具有代表性,展现了中国民族特色,与此同时,对于旅游大省的云南也会产生深远的影响。云南元素的创新发展,能够让更多人认识到云南风采,并推动云南食品产业、旅游产业的经济发展。可见,在平面设计中应用云南民族元素,具有文化价值、审美价值和商业价值三重意义。

参考文献:

[1]冯明玲.中国传统视觉元素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D].苏州大学,2010.

[2]刘宁.符号与符号学及其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J].四川戏剧,2014(8).

[3]李波.对市场经济下云南民族文化的思考[J].临沧教育学院学报,2002(1).

[4]宁峰,余浩然.非遗文化产品的文化营销研究[J].吕梁学院学报,2015(5).

[5]周芸.国际化视角下的玉溪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研究[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15(4).

[6]赵亮,朱启才.云南省文化产业发展的制度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4(17).

[7]赵颖.云南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与对策[J].经济师,2010(6).

[8]李明.云南文化名词翻译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09(7).

[9]潘春梅,陈文娟.云南文化产业民间投资渠道拓展研究[J].思想战线,2008(S4).

[10]吕梁艳,林宪生.西南地区文化产业竞争力研究[J].云南地理环境研究,2014(3).

第6篇:云南方言范文

关键词:云南少数民族学生 英语学习 思维方式 影响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4(a)-0108-01

云南少数民族有自己的语言,但是随着英语的广泛普及,云南少数民族的学生也需要进行英语的学习,然而由于每一种语言有自己的固定的思维模式,因此,少数民族的学生在英语学习中存在一定的障碍。英语作为一种全新的语言对于少数民族学生思维模式的改变也存在一定的问题。由于当前一些少数民族语言与汉语的思维模式存在差别,一些少数民族的学生在学习英语时往往先将少数民族语言换做汉语,再转化为英语思维模式。在今后的英语学习中少数民族学生需要进一步调整自己的思维模式,提高英语学习水平。

1 云南少数民族学生学习英语的障碍

云南是我国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全省有25个少数民族,少数民族语言的种类也十分丰富,由于民族种类多,方言复杂,加之山川阻隔,云南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工作难度就较大。据2004年公布的“中国语言文字使用情况调查”结果显示,云南省能使用普通话进行交际的人口比例仅为37.84%,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少数民族的语言思维模式与英语的思维模式是不相同的,因此少数民族学生在进行英语学习时会出现一系列的问题,严重影响学生的英语学习水平。云南的少数民族学生的语言学习中不仅仅要学习本族语言,汉语还要学习英语,这对于学生的发展造成了十分不利的影响。由于汉语和少数民族语言还有英语的思维方式完全不一样,因此,学生在学习时难免会遇到一系列的问题。当前学生英语学习特别是大学生英语学习中遇到的最大的障碍就是思维障碍,比如苗族的语言语法和汉语有很大的差别,苗族习惯将名词置于形容词之前,而汉语习惯将形容词置于名词之前,如“花红、纸白、瓜苦”等等。但是英语的思维方式与汉语和少数民族语言都有不同之处,因此,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会受到多种语言思维的影响,导致英语的学习出现负迁移现象,严重影响学生英语学习水平的提高。

2 云南少数民族学生学习英语对其思维模式的影响

云南少数民族学生在进行英语语言的学习过程中会出现一定的问题,英语的学习对于少数民族学生的语言思维方式会有一定的影响。这对于学生的思维的发展和改变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当前英语学习对于少数民族学生的思维模式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英语语言学习可以开阔学生的思维。

英语语言是多种文化的组合,在英语的学习中会体会到多种文化的丰富性。云南的少数民族学生在英语学习中首先会获得相关的西方文化知识,比如一些大学英语的教材中会涉及一些西方文化节日的由来,学生可以从中了解相关的历史,地理和人文知识,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了解和树立多种价值观念,这对于学生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另外教师在讲授英语知识时会将所涉及的相关的历史文化进行讲述,学生在掌握相关的英语知识时会了解到一些丰富的文化知识,这对于少数民族学生在看待一些问题时会有所改变,会参考一些西方文化的价值观念进行问题思考,使学生的思维更加开阔,提高学生思考问题的广度和深度。

(2)英语语言学习可以发展学生的多向思维。

英语文化十分丰富广泛,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学生也会了解英语文化的丰富性。英语文化的丰富性对于学生思维的丰富和扩展有一定的作用。很多英语单词和句子都有自己固定的解释和意思,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需要多加接触。英语单词中很多单词都有一定的意思,然而使用的场合却不相同,比如statesman和politician这两个单词都有政治家的意思,但是使用的场合是不同的,前者是指有威望的政府官员,后者则含有贬义色彩。这种例子在当前英语的学习中是十分常见的,这也增加了一些学生学习英语的难度。但是英语的多义性对于学生的思维的改变有着重要的作用,由于学生在英语学习中经常遇见这种多义性的单词,学生的思维也会出现多向性的理解,久而久之学生在思考问题时也会向多方面进行思考,这一定程度上可以增加学生对待问题的看法和解决办法。

(3)英语语言学习可以促进学生的开放型思维发展。

当前语言中存在一种非线性规律,主要是语言中的不确定性因素,比如同样一句话对于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理解。云南少数民族的语言也存在非线性的因素,英语语言中也存在这种现象。当前英语中没有一个单词或者是句子存在固定的解释,由于不同的环境和不同的人表述导致所表达的意思不同。英语的学习由于不同的环境所需要表达的意思不同,因此,在学习英语语言时学生需要不同的环境进行不同的语义分析,长期以往学生的思维会受到这种方式的影响,学生的思维模式也会受到一定的影响。少数民族学生原有的思维模式会受到一定的影响,学生在英语学习中获得相关的经验,学生的思维会在不知不觉中向开放性思维转变。

英语作为一种全球性语言对于学生的发展有着十分关键的作用,针对当前云南少数民族学生的英语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在今后的英语学习中应该进一步加强对英语学习的重视,这对于学生英语学习的发展有着十分关键的作用。在今后的少数民族英语课程学习别是少数民族大学生英语课程学习中,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积极的指导,对于学生英语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细心的讲解。在英语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丰富多样的英语教学方式,教师在英语教学中需要加入英语文化知识的讲解,增加对于英语文化的了解,这样可以增加学生对于英语的认识,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还可以为少数民族大学生放映英语电影,为学生提供英语报刊等方式,帮助学生了解一些与当前社会相关的英语知识,促进学生的英语学习。

3 结语

英语作为一种语言与西方文化是密不可分的,每一种语言和文化都有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对于学生的思维方式也是有一定的影响的。云南少数民族的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遇到了众多的问题,但是英语的学习也会对少数民学生的思维方式产生相关的影响,对于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发散性思维的发展有着十分积极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第7篇:云南方言范文

一、彝族的族称

在中国广袤的土地上,彝族人口有七百余万,云贵川等中国南方省市是彝族的汉族要聚集地,其中,最大的聚集地在四川的凉山。 彝族多数自称“诺苏”、“纳苏”、“聂苏”(或后面加“泼”,彝语意为“人”)由于彝族分布很广。历史上还有许多不同的自称和他称,据不完全统计,直到解放前夕,还有:“纳罗泼”、“迷撒泼”、“濮拉泼”、“濮瓦泼”、“阿西泼”、“撤尼泼”、“里泼”、“葛泼”、“罗泼”、“罗武泼”、“阿哲泼”、“六米”、“勒苏泼”、“山苏”、“阿租泼”、“格濮”、“阿武”、“他鲁苏”、“撒摩都”、“六得濮”、“纳查”、“拉乌苏”、“纳若”、“咪西苏”、“罗罗”、“白罗罗”、“黑罗罗”等几十种。“诺苏”、“纳苏”、“聂苏”均为彝语,“诺”、“纳”、“聂”是各地方言语音差别所致,都是“黑”的意思(也有“虎”之意)。黑色在彝族人们的观念中包含有深、广、高、大、强、多、高贵、主体等意义,“苏”是群体、人们、家族的意思,“诺苏”(或“纳苏”、“聂苏”)意为“主体的民族”、“尚黑的民族”。1950年始,彝族选择了鼎彝的“彝”为共同的族称,替代了旧史籍文献中的“夷”字。

二、彝族的语言

彝语是彝族文化的重要承载工具。彝语包括口语和文字,乍听上去不易辨识,恰如这个民族的起源。彝文由300余个字母组成,包括大概8000到10000个词汇。和汉语文字不同,彝文的字母只负责发音,不包含具体语义。

彝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同属彝语支的语言还有我国的哈尼语、拉祜语、僳僳语、纳西语、白语、基诺语、桑孔语、怒族怒苏语、怒族柔若语,以及泰国的阿卡语、姆比僳语、姆比语,老挝的普诺伊语、西拉语,越南的彬语等。

彝语支语言的主要特征之一是韵母日趋单元音化以及紧喉音的发生。彝语是比较典型的韵母单元音化语言,大多数方言元音分松紧;声母多,韵母少;声母塞音、塞擦音、擦音分清浊,有的方言有鼻冠浊复辅音和清音;一般有三个或四个声调,调值平直。基本语序为“主语—宾语—谓语”,名词、人称代词作定语时在中心词前,形容词、数量词作修饰语时在中心词后。量词丰富,部分动词的自动态和使动态用声母辅音清浊交替表示。

彝语分六大方言:北部方言,分布在四川西南部和云南西北部大小凉山一带;东部方言,分布在贵州西部、云南东北部和广西西部;东南部方言,分布在云南东南部;南部方言,分布在云南南部;西部方言,分布在云南西部;中部方言,分布在云南中部。各方言之间差异较大,主要表现在词汇上,其次是语音上,说不同方言的彝族彼此不能通话。

三、彝族的文化

彝文,史称“爨文”、“韪书”、“罗文”、“倮倮文”、“夷文”,约有一万多字,是处于表意向表音发展中的一种音节文字,通行于北部、东部、南部、东南部方言地区。发现较早的金石彝文如:贵州的《拦龙桥碑记》(1259年)、《成化钟铭文》(1485年)、云南的《镌字崖》(1533年)等,后又发现贵州的《妥阿哲纪功碑》,推测可能是蜀汉时期的作品。从字体看,那时的彝文已发展到一定的高度。据清《一统志》卷四八四载:“唐,阿畸,纳垢夷之后,隐岩谷,撰爨字如蝌蚪,三年始成,字母一千八百四十,号韪书,爨人至念习之,以为书法。”彝文经典《帝王世纪·人类历史》载:宓阿叠创造文字。《西南彝志》载:伊阿伍创造文字。还有阿使拉责、吉禄老人、伯博耿等人创造文字的种种传说。有人推断,《后汉书·笮都夷传》所载的《白狼歌》,可能是用白狼文写下来的,白狼文是彝文的前身。有人认为,战国时的巴蜀铜戈文字可能与彝文有历史上的联系。也有人认为,西安半坡的刻划符号与彝文相近似,彩陶刻划符号与凉山彝族衣饰上的图案也相似。但从已发现的金石碑文和文献记载等推断,彝文产生不应晚于东汉。彝文多数是独体字,有少数合体字,没有表示义类的偏旁部首,笔划少则一笔,多则十几笔,一般三、五笔。基本笔划有竖、横、左斜、右斜、点、圆、半圆、竖折、横折等。书写行款四川彝文为横列左行,现也有横列右行的;云贵彝文为直列右行,晚近也有直列左行的。彝文造字,采用象形、会意、转位、增点、同音假借、借用汉字等方法。

第8篇:云南方言范文

关键词:散文;形象解读;能力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2)09-086-1

本文试图通过解读散文中形象的方法指引提高学生解读散文中的形象的潜力。以2009年湖南高考现代文阅读题《云南看云》分析为例:

云南看云(节选)

沈从文

云南是因云而得名的,可是外省人到了云南一年半载后,一定会和本地人差不多,对于云南的云,除了只能从它变化上得到一点晴雨知识,就再也不会单纯地来欣赏它的美丽了。看过卢锡麟先生的摄影后,必有许多人方俨然重新觉醒,明白自己是生在云南,或住在云南。

……

云有云的地方性:中国北部的云厚重,人也同样那么厚重。南部的云活泼,人也同样那么活泼。海边的云幻异,渤海和南海云又各不相同,正如两处海边的人性情不同。河南河北的云一片黄,抓一把下来似乎就可以做窝窝头,云粗中有细,人亦粗中有细。湖湘的云一片灰,长年挂在天空一片灰,无性格可言,然而橘子辣子就在这种地方大量产生,在这种天气下成熟,却给湖南人增加了生命的发展性和进取精神。四川的云与湖南云虽相似而不尽相同,巫峡峨眉夹天耸立,高峰把云分割又加浓,云有了生命,人也有了生命。

云南的云给人印象大不相同,它的特点是素朴,影响到人性情,也应当是挚厚而单纯。它似乎是用高山的冰雪,和南海长年的热浪,两种原料经过一种神奇的手续完成的。色调出奇的单纯。唯其单纯反而见出伟大……

近两个月来本市连续的警报,城中二十万市民,无一不早早地就跑到郊外去,向天空把一个颈脖昂酸,无一人不看到过几片天空飘动的浮云,仰望结果,不过增加了许多人对于财富得失的忧心罢了。就在这么一个社会这么一种精神状态下,卢先生却来昆明展览他在云南的摄影,告给我们云南法币以外还有些什么值得注意。即以天空的云彩言,色彩单纯的云有多健美、多飘逸、多温柔、多崇高!观众人数多,批评好,正说明只要有人会看云,就能从云影中取得一种诗的感兴和热情,还可望将这种可贵的感情,转给另外一种人。换言之,就是云南的云即或不能直接教育人,还可望由一个艺术家的心与手,间接来教育人。可是我以为得到“赞美”还不是艺术家最终的目的,应当还有一点更深的意义。我意思是如果一种可怕的庸俗的实际主义正在这个社会各组织各阶层间普遍流行,腐蚀我们多数人做人的良心、做人的理想,且在同时还像是正在把许多人有形无形市侩化,社会中优秀分子一部分所梦想所希望,也只是糊口混日子了事,毫无一种较高尚的情感,更缺少用这种情感去追求一个美丽而伟大的道德原则的勇气时,我们这个民族应当怎么办?大学生读书目的,不是站在柜台边做行员,就是坐在公事房做办事员,脑子都不用,都不想,只要有一碗饭吃就算有了出路。甚至于做政论的、做讲演的、写不高明讽刺文的、习理工的、玩玩文学充文化人的……出路打算也都是只顾眼前。大家眼前固然都有了出路,这个国家的明天,是不是还有希望可言?我们如真能够像卢先生那么静观默会天空的云彩,云物的美丽景象,也许会慢慢地陶冶我们、启发我们、改造我们,使我们习惯于向远景凝眸,不敢堕落,不甘心堕落,我以为这才像是一个艺术家最后的目的。正因为这个民族是在求发展、求生存,战争已经三年,战争虽败北,虽死亡万千人民,牺牲无数财富,可并不气馁,相信坚持抗战必然翻身。就为的是这战争背后还有个庄严伟大的理想,使我们对于忧患之来,在任何情形下都能忍受。我们其所以能忍受,不特是我们要发展,要生存,还要为后来者设想,使他们活在这片土地上更好一点,更像人一点!我们责任那么重,那么困难,所以不特多数知识分子必然要有一个较坚朴的人生观,拉之向上,推之向前,就是做生意的,也少不了需要那么一份知识,方能够把企业的发展与国家的发展放在同一目标上,分途并进,异途同归,抗战到底!

所以我觉得卢先生的摄影,不仅仅是给人看看,还应当给人深思。

很明显,这篇短文中的主要形象是山岩上的树根,描绘云南的云这一形象的词句有:素朴、色调出奇的单纯、唯其单纯反而见出伟大、天空飘动的浮云、色彩单纯的云有多健美、多飘逸、多温柔、多崇高……稍作归纳,我们就发现“云南的云”的主要特点是:素朴、单纯。结合原文来看,通过对原文筛选整合,我们不难理解“云南的云”在素朴、单纯的外在特征下所表现出来的精神内涵:从云影中取得一种诗的感兴和热情,还可望将这种可贵的感情,转给另外一种人。云物的美丽景象,也许会慢慢地陶冶我们、启发我们、改造我们,使我们习惯于向远景凝眸,不敢堕落,不甘心堕落。

掌握了外在特征和精神内涵,我们再结合全文从“云南的云”的形象领悟作者的创作意图(即作者表达了那些情感态度)就比较容易了。创作意图:始终坚守一个庄严伟大的理想——把个人的发展统一到与国家、民族发展的同一目标上,抗战必胜(抗战到底)。

当然在解读散文中的形象的时候我们要注意散文或片段中所采取的抒情方式,除直接抒情的抒情方式外,我们还要注意其艺术手法,如夹叙夹议、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等。通过把握作者的议论,分析其所托之物、所借之事、所融之景,体会其深藏的思想情感。

第9篇:云南方言范文

杨明先生于1919年出生在云南大理一个白族家庭,孩提时代深受白族传统文学和白族“吹吹腔”、“大本曲”及滇剧等传统戏曲影响,加之聪颖好学,为日后从事和领导戏曲改革和戏曲创作奠定了基础。他青年时期不断追求进步,1945年参加“民青”,同年参加中国民主同盟,在楚图南先生等人领导下积极参加爱国民主运动和学生运动。他创作的长诗《死在战场以外的中国兵》,曾被闻一多先生多次在反内战群众大会上朗诵,极大地鼓舞了民众。新中国成立后,他长期担任云南戏剧界和云南文艺界领导职务,既是云南戏曲改革的组织者领导者,又是身体力行的实践者。由于他的古典文学基础扎实,深谙戏曲艺术规律,长期学习和领悟马克思主义先进思想,且在实践中加以运用,因而使他在剧本创作,尤其是在整理改编传统戏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滇剧《牛皋扯旨》是他的成名作,曾获1956年文化部颁发的全国优秀节目奖,饮誉全国。经杨明先生改编并成为滇剧名剧且几十年来长演不衰的剧目还有《打瓜招亲》、《鼓滚刘封》、《京娘送兄》、《借亲配》等。1959年长春电影制片把《借亲配》拍摄成电影,滇剧名旦万象贞主演,传颂一时,极大地宣传和普及了滇剧艺术,扩展了云南戏曲的影响。

上世纪五十年代至六十年代初期,是云南戏剧尤其是云南戏曲发展史上闪光夺目的一个辉煌时期。这时期除以关肃霜为代表的云南京剧表演艺术声震京都剧坛,艺惊大江南北外,戏曲文本的创作和改编也佳作不断,倍受全国戏曲界关注。杨明先生的剧作自不待言,金素秋和金重先生的创作也后发制人,异军突起,他们的代表作京剧《阿黑与阿诗玛》、《黛诺》,花灯剧《依莱汗》等走出云南,走向全国,倍受好评。人们习惯地称杨明、金素秋、金重是那个时期统领云南戏曲创作的“三驾马车”,并非是溢美之词。杨明先生堪称“三驾马车”之首,是云南戏剧文学的杰出代表和领军人物。三人的创作符合戏曲规律,即具有很强的舞台感,又具有很高的文学性,开云南戏剧(戏曲)创作一代新风,深刻地影响着后人。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杨明先生年逾花甲,但欣逢盛世,宝刀不老,与白族中年剧作家陈兴、张继成等人根据白族著名传说《望夫云》编写出白剧《望夫云》,参加了在北京举行的首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汇演,大获成功。既获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奖,又获得第一届全国优秀剧本奖,即后来的“中国曹禺戏剧奖,剧本奖”。这是新时期伊始云南戏曲创作的扛鼎之作,标志着云南戏曲创作的复苏与繁荣。

1982年杨明先生从云南省文化局副局长岗位退下,主要从事参政议政、立法监督等工作,先后担任云南省政协副主席,全国人大副秘书长,云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等职,除认真贯彻执行中央和省委的工作方针,为完善云南法制建设积极工作且卓有建树外,还担任着云南省文联副主席,主席、云南省剧协主席、云南省滇剧院名誉院长等职。1983年包刚同志创作出反映十九世纪中后期,云南边疆各族人民抗击英国侵略者的大型戏曲剧本《关山碧血》初稿,杨明先生敏锐地发现这是个很有潜力和发展的好剧本,爱才惜才并护才的他,立即帮助和指导作者加工提高,并推荐给云南省滇剧院排演。该剧于1985年参加文化部举办的全国历史题材戏曲剧目调演,促进了本土戏剧人才脱颖而出。云南省的第一位梅花奖获得者王玉珍便是该剧的女主角。

杨明先生不仅剧本创作成果丰硕,戏剧理论建树也令人称道。除中国戏剧出版社结集出版《杨明戏剧集》外,他先后出版的理论专著有《戏曲杂谈》、《滇剧史》(与人合作)、《戏曲艺术丛谈》、《中国南方少数民族哲学思想研究》等。

杨明先生有两篇影响深远的文章,一是《百花齐放则兴,一花独放则亡》,二是《关于戏曲改革在新时期的新任务》。这两篇文章都写于改革开放初期的1980年。当年,文化部艺术局、中国剧协和中国艺术研究院等单位联合在京召开全国戏剧剧目工作会,这是后第一次全国性剧目工作会。那时“”虽已结束,极左的影响远未肃清;戏曲事业有了生机,可是元气尚未恢复。有重要人物在会上提出传统剧目是传播封建主义的渠道,最好还是不要演。一时间人心惶惶,各地纷纷传言,说要进行一次批判运动,又要禁演传统戏了。杨明先生在会上作了《百花齐放则兴,一花独放则亡》的呼吁性发言,从实际出发,深刻分析了当时的戏曲形势和现代戏与传统戏的辨证关系、反驳了“消亡论”和“危机”论。这篇发言,被当时的《戏剧报》记者记录下来公开发表,几家报刊同时转载,收入当年《中国戏剧年鉴》。紧接着,他又撰写了《关于戏剧改革在新时期的新任务》的书面发言,进一步论证戏曲剧目建设“三并举”和“两条腿走路”方针的正确性。他指出:“一切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创作的分析、解剖、总结、反映古代生活的作品都是对人们进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的理论教材和生活教材,政治经济作品是这样,历史著作也是这样,小说是这样,戏曲当然也是这样。”这是两篇拨乱反正的好文章,为进一步解放思想、繁荣戏曲艺术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不仅在当时具有指导意义,今天读来也倍感亲切。这也充分表明了杨明先生在理论上的巨大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