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鲁迅小刺猬范文

鲁迅小刺猬精选(九篇)

第1篇:鲁迅小刺猬范文

对于鲁迅,我从未把他当成文人的鲁迅,尽管鲁迅先生在小说、散文、杂文的创作上,在中国小说史的研究上,在许许多多的方面,都有当下文人都难以企及的造诣和成绩,但我更愿意把鲁迅当成一个战斗的鲁迅,一个斗士的鲁迅。

鲁迅的一生,是绝不妥协的一生。

鲁迅,与当局绝不妥协。无论北洋政府,还是国民政府,眼里容不得沙子的鲁迅,往往义愤填膺,奋笔疾书,表达自己的激愤,表达自己的不平。

与当局绝不妥协的鲁迅,不得已离开北京,赴青岛、厦门,南下广州,最后栖身于上海的外国租界,但无论如何,绝不妥协的性格丝毫没有改变。从《且介界亭杂文》、从《准风月谈》等等,即可见出鲁迅的文风、鲁迅的性格。

鲁迅,与文人绝不妥协。梁实秋,林语堂,陈西滢,胡适,苏雪林等等,包括的文学家,甚至文学青年徐懋庸,鲁迅与他们都有过交手,有过论争,而且激烈之程度,出乎我辈的意料。鲁迅与的文人,与吮血卖友的叛徒等等,展开了激烈的论战,一个都不放过,一个都不宽恕。

《“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直骂得染实秋鸣金收兵,高举免战牌,永不言再战。正因如此,有人说,鲁迅气量大小,是睚眦必报,锱铢必较。而我以为鲁迅是绝不妥协,绝不宽恕,一个认真、坚定的斗士。

鲁迅,与自己的兄弟一样的不妥协。鲁迅的弟弟周作人本与鲁迅关系非常亲密,兄弟手足一同留学日本,回国后又一同住在北京八道湾的一座四合院内。但是周作人受日本内人的挑唆,兄弟交恶,最后直到绝交。鲁迅与周作人,也许是矛盾真的无法调和,无法承受其辱,但是,鲁迅的绝不妥协,绝不宽恕,我想一定是一原因。

与周作人断绝关系,鲁迅自己与家人搬出了八道湾自己购置的房产,另辟居所,到了也未再与周作人联系。倒是鲁迅仙逝,周作人沦为汉奸,后从南京老虎桥监狱出来之后,以写鲁迅的旧事及分析其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为业,凄惶度日。

正因鲁迅是一个绝不妥协,绝不宽恕的斗士,所以他对民族的希望、民族的前途还是看得非常清楚,非常真切的。所以,处在上海白色恐怖中的鲁迅,与延安的、保持着联系,听过陈赓将军红军长征的叙述,他甚至还计划要写一部反映红军长征的小说,可惜鲁迅没有来得及完成便仙逝了。

多年以后,大约是甚或更早一些的反斗争时,有人问,如果鲁迅在世,会怎样。

答:要么缄口,要么在监狱呆着。

所以,鲁迅早年仙逝,之于他个人,福邪,祸邪,谁也难说清楚。

第2篇:鲁迅小刺猬范文

【关键词】语文味;记叙文;教学法;《少年闰土》;尊重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6)12-0008-04

记叙文是小学语文课程最重要的文体,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对记叙文的教与学倾注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明确指出,要在记叙文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可见,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语文味教学流派创立者、语文味教学法创立者程少堂老师在其主编的2015版《语文味教学法》一书中指出:语文味教学法,是以语文味教学理论为指导思想,以教学过程中师生共生、共赏、共创、共享、共鸣、共融、共进为教学宗旨,以既要就语文教语文又要跳出语文教语文,使教学成为真、善、美、乐相统一的过程等为教学原则,以“一语三文”教学模式和其变式为主要教学方式,以语言、文章、文学、文化为教学内容要素和教学过程结构,以融合文本思想内容与师生生命体验、打造新的教学主题为教学重心,以营造教学审美意象与意境、建构教学艺术作品为教学追求,同时又充分具备语文教师和学生通过语文教学来抒情言志并实现价值推送之功能的一种“有温度”的表现性教学法。语文味教学法是程老师独创的现代教学法,具体操作主要体现在语言、文章、文学、文化4个层面为一体的“一语三文”教学模式上。

每篇课文都可以从语言、文章、文学、文化这4个层面去学习课文,而且能把所有的教学目标都囊括其中。关于什么是语文,学术界或实践界大约有以下3种观点:①语言+文章;②语言+文学;③语言+文化。而程老师主张这样一种观点:语文=语言*文章*文学*文化,语言、文章、文学、文化是语文教学系统的基本要素,而每篇课文都是语言与文章、文学、文化的有机统一。

下面,本文将从语言、文章、文学、文化4个方面,结合具体的记叙文课例,谈一谈语文味教学法在小学记叙文中的应用。

一、语言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第二部分《课程目标与内容》中提到“要培育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并且“语文课程应特别关注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学生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应该说,在整个小学阶段都应让学生保持对语言文字的浓厚兴趣。

1. 语言之美,可以是一个字

例如,“飙”字,言其迅猛,像一群狗一样疯跑;“乌”字,不点睛,因为羽毛纯黑。又如,象形字“明”,左边一个太阳,右边一个月亮,可以跟学生讲讲这个字的来源、造字法,还可以动手画一画这个字的演变过程,等等。

2. 语言之美,可以是一个词

例如,“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课文《少年闰土》的“语言之美”这一环节,笔者这样设计:课堂开始检查预习,朗读生字词,接着出其不意地展示3组词语:①厨房、扭、窜;②刺猬、畜生、套;③扫、拉、罩。笔者让学生选择其中一组的3个词连起来说一句话,意思要连贯,学生发挥想象,遣词造句:“今天我抓住了一只刺猬,我把它套到门前,没想到那畜生却把绳子咬开,逃走了”“厨房里有一只老鼠,它在冰箱前面扭来扭去,见到我之后就窜出去了”“我家买了一只刺猬,刚回到家,我妈妈不小心被它的刺扎了,于是就骂‘这畜生’,然后她就用绳子将刺猬套住扔出去了。”不难发现,如此设计好处较多:一来检查预习、复习旧知,二来锻炼了学生遣词造句的说话能力,三来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学生的发言常常让人忍俊不禁,活跃了课堂,一举多得。值得注意的是,选择的这几组词语非常有讲究:一是这些词语必须是课文中需要掌握的生字词;二是可以选择一些形近字、同音字放在一起进行区分;三是可以选择一些难写的、容易写错的词语;四是几组词语连起来可以概括成课文的主要内容。

3. 语言之美,可以是一句话

它可以是用词华丽、优美,可以是用修辞而生动,可以因拟人而描写形象,可以是描写生动、写出意境。例如,人教版二年级上册课文《秋天的图画》有这样的句子:梨树挂起金黄的灯笼,苹果露出红红的脸颊,稻海翻起金色的波浪,高粱举起燃烧的火把。这个句子用词准确、语句生动、意境优美,很值得品味与模仿。

4. 语言之美,可以是一段话

以《少年闰土》为例,这篇课文最经典的就是第一段:“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地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文章开头安排的“月夜瓜地刺猹”这幅静谧神异的图景,不仅勾画了少年闰土机敏勇敢的形象,而且巧妙地打开了“记忆之门”,一下子就把读者带进了鲁迅所描绘的奇异世界,打破了时空界限。教这篇课文的时候,可以一开篇就去读一读、背一背这段优美的段落。

二、文章

语文味教学流派中的“文章”包括文章的信息、体式、技法,小学语文课标第三学段阅读的要求中提到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对于小学生来说,笔者在选点上提供以下几点建议。

1.“文章”的选点可以是“技法”

仍以《少年闰土》为例,这篇课文写了4件事:雪地捕鸟、海边拾贝、看瓜刺猹和看跳鱼儿。作者将4件事情写得有详有略,这便是这篇课文在“文章”上的选点。如何让学生体会作者精心选材,详略得当?笔者设计了如下问题:①文中说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稀奇的事,作者为什么只选这4件来刻画闰土?②再探究。看看课文,哪件事作者用的笔墨最多,为什么重点写这件事?最后总结章法:作者不仅精心选材,还把印象最深的看瓜、刺猹详细写,其他略写,有主有次,有详有略,这种写法叫做详略得当。

2.“文章”的选点可以是“材料”

例如,人教版六年级课文《怀念母亲》以回忆(日记)的形式,介绍了作者对两位母亲――生身母亲和祖国母亲“怀着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通过探究:季羡林有许多写母亲的日记,为什么只选这几篇?学生通过再读课文,不难发现这几则日记最能反映作者对两位母亲的思念,最能反映中心,进而总结选材要跟主题息息相关。

3.“文章”的选点可以是“写作顺序”

例如,《飞夺泸定桥》是按事情发展顺序记叙的,《日出》是围绕“日出前”“日出时”“日出后”的不同景色来描写的,《我的战友》是按时间顺序写的,课文中有“天还没亮”“中午的时候”“黄昏的时候”等表示时间的词语,凭借这些词语,联系事情的发生、经过和结果。在理清作者思路的同时,也了解写文章的章法了。

三、文学

语文味中所说的“文学”主要是指一种语言的艺术,语文教学中的文学教学主要探讨语文文本中语言的情境化和个性化,文学语言本身具有的形式美,以及如何运用语言手段刻画文学形象等问题。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对各学段都做了相应的要求:“能初步鉴赏文学作品,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依据新课程标准,在“文学”的选点上可以这样做:

1.“文学”的选点可以是“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

例如,《少年闰土》的教学目标之一:通过闰土的外貌、语言、动作体会人物的特点。鲁迅是最善于描写人物外貌的,尤其是描写人物的眼睛。《少年闰土》中有两处外貌描写,刻画了闰土可爱的形象。第一处: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地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第二处:他正在厨房里,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这可见他的父亲十分爱他,怕他死去,所以在神佛面前许下心愿,用圈子将他套住了。这一环节让学生讨论“你从这两处对少年闰土的外貌描写中,看出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让学生体会外貌描写对认识人物的重要性,再依照课文的写法,写一写教师或同学的外貌。为了让学生更感兴趣,要求学生在写的时候不写人名,只写特征,集体评改时让全班同学猜一猜写的是谁。这样一动笔,让学习到的文学常识马上得以“落地生根”。

2.“文学”的选点可以是“关键词句的表情达意”

例如,《怀念母亲》这篇课文,可以这样处理“文学”这一环节:指导学生抓住以下关键几处,在语中悟,在悟中读:然而这凄凉并不同普通的凄凉一样,是甜蜜的,浓浓的,有说不出的味道,浓浓地糊在心头。这个句子,抓住“凄凉”和“甜蜜”,为什么是凄凉,却又是甜蜜的?为了帮助学生理解,笔者补充资料,出示《留德十年》中的日记,让学生了解他在德国时学习与生活十分艰辛,并鼓励想象他在德国时还会碰到什么处境?赏析过后加以指导朗读。

又如,《怀念母亲》这篇课文中的句子:我怅望灰天,在泪光里,幻出母亲的面影。这里紧抓“面影”探究:母亲的面影是什么样的?学生可能会想象什么样的眼睛、什么样的笑容。然而此时,笔者要告诉学生的是《赋得永久的悔》里季羡林写道:“现在回想起来,连母亲的面影都是迷离模糊的,没有一个清晰的轮廓。特别有一点,让我难解而又易解:我无论如何也回忆不起母亲的笑容来,她好像是一辈子也没有笑过,家境贫困,儿子远离,她受尽了苦难,笑容从何而来?”从而让学生理解面对这样一个受尽苦难的母亲,他还没来得及尽孝,心中十分悔恨。

通过上面的赏析进行探究:作者是如何把思念之情表达出来的?领会并总结作者的表达手法:①关键词句的表情达意;②借助环境天气的烘托。

3.“文学”的选点可以是各种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想象,等等。

“文学”层面的选点还有许多,可以根据课标和学生的年龄特征酌情赋予。

四、文化

小学阶段在文化层面的要求,课标上也是有明确规定的: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发展个性,培养创新精神和合作精神,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提高文化品位。为教师在文化层面进行教学提供了权威的依据。

“文化”这一块应该是语文味最具有魅力的地方,这里的文化主要指反映一个民族的思维方式、情感方式和行为方式的深层结构。一般来说,语文教材中主题单元的编写是有特殊用意的,同时教师也有自己的人生体验,教师根据自身独特的情感体验赋予教材别样的价值推送,也是不错的主意。这个“文化”是最考验一个教师思考问题的角度,考验教师独特的价值观的。所以,在“文化“的选点上,笔者有以下几点建议:

1.“文化”的选点可以是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

例如,《少年闰土》这篇课文,根据教材的编排意图,是讲述两个人的友谊。一般的教师对“文化”这一块可能会处理成“友谊可贵”等。再细读课文,不难发现,作者笔下的闰土和“我”是很不一样的。他们两个环境不同、阶层不同、生活不同,但“我”有没有看不起闰土?不但没有,反而很尊重他。由此,如果“文化”这一块仅仅处理到“友谊可贵”,则没有挖掘到这篇文章所体现的真正价值,而“人格尊重”才是新颖而独到的理解。现实生活中,有的城里人看不起乡下人,有的大城市人看不起小城市人,有的薪资高的看不起薪资低的人等,而人格尊重这个价值推送不仅新颖独到,而且对学生的生活也起到了实实在在的指引与教导作用。

2.“文化”的选点可以是培养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道德

例如,《怀念母亲》这篇课文中第四个层面的“探析文化之美”的文化探析――“孝顺母亲,感恩祖国”,语文味教学法认为“小学爱国主义教育,先要教育学生从小爱自己的母亲、亲人,同学,朋友,爱周围的一草一木,爱草叶上的露珠,爱放学时的晚霞,这样的人不会不热爱自己的祖国。”这个文化价值的推送显然要技高一筹,一般教师会处理到“孝顺母亲”或高喊口号,空讲热爱祖国也就罢了。如果把“爱国就爱一草一木”这个道理告诉学生,一下子就让学生找到了热爱祖国的切实行为。

“文化”的选点还可以是热爱生活、积极进取、快乐人生、健康情趣、自然和谐,等等。

采用一语三文的模式,在小学语文课堂上,还要坚诗以读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相机点拨,幽默点染,激情点燃,鼓励自主探究,既要就语文讲语文,又要跳出语文教语文。

附:

语文味教学法之记叙文《少年闰土》常式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会写7个生字。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一自然段。

3. 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我”思想感情的变化。

4. 通过闰土的外貌、语言、动作,体会闰土这个人物的特点。

5. 初识鲁迅,了解鲁迅先生的文学成就。

教学过程

一、初读:感受语言之美

1. 尝试背诵课文的第1段(重点段落)。

2. 出示词语。

厨房 扭 窜

刺猬 畜生 套

扫 拉 罩

(1)自由读。

(2)遣词造句:上面这三组词语,选择其中一组造句。每组中的3个词都要用进去,而且意思要连贯。

二、再读,品味文章之美

1. 上面这些词语:大部分来自闰土和“我”讲的这4件稀奇的事。

(幻灯:4件稀奇的事)――齐读

2. 探究:文中说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稀奇的事,作者为什么只选这4件来刻画闰土?

3. 再探究:看看课文,哪件事作者用的笔墨最多,为什么重点写这件事?

(师总结章法:作者不仅精心选材,还把印象最深的看瓜刺猹详细写,其他略写,有主有次、有详有略,这种写法叫做详略得当。)

4. 品读“看瓜刺猬”。

(1)师:那我们就来看看“我”印象最深、最有意思的看瓜刺猬!请看阅读提示。

(请仔细默读“看瓜刺猹”这件事,看看哪里让你觉得最有意思,为什么?并且想一想怎么读好它?你们可以在书上画一画,边读边想,也可以写上一些批注。)

(2)生汇报。

①摘瓜不算偷

A.感悟出:稀奇,很少见、闰土善良淳朴

B.指导朗读

②月亮地下,你听,啦啦地响……轻轻地走去……

A.感悟出:紧张

B.指导读,重点指导“轻轻地”

③这畜生很伶俐,倒向你奔来,反从胯下这窜了。

A.感悟出:凶猛,伶俐

B.指导读

④他害怕吗(哪儿看出来的)

有胡叉呢。

A.指导读

⑤看见猹了,你便刺

A.感悟出:场面刺激

B.指导:加快速度大声点

⑥有胡叉呢。走到了,看见猹了,你便刺。这畜生很伶俐,倒向你奔来,反从胯下窜了。它的皮毛是油一般的滑……

A.师:要读好这句话,不容易,你得注意变换语气。

B.师范读(加表情动作)。

C.生自由地练习,再指名读。

(3)分角色朗读(男女学生合作读)。

三、三读,赏析文学之美

1. 师:虽然30年过去了,但看瓜刺猹的画面一直深深印在我的脑海。这迷人的夜色……,这小英雄一般的少年,遥遥万里辉,荡荡空中景,一幅多美的图画啊!

2. 音乐起,齐读。

3. 这篇文章最经典的就是这一段话,写得很精彩。尤其是鲁迅善于对人物外貌的描写,找出闰土外貌的描写。

4. 我们讨论一下:你觉得这两段对少年闰土的外貌描写中,看出少年闰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师小结:外貌描写能让读者准确地认识人物。

5. 模仿写一写:选取在座的其中一个同学,观察一下,抓住特点进行描写,把同学的外貌写出来。(生开始写作)

6. 指名读,大家猜。

四、四读,探析文化之美

1. 出示图:你觉得他们的关系怎么样?找出最能体现他们关系的语句。

(出示最后一段)

2. 你们看看,他们两个虽然是好朋友,但有很多不同,课文里去找找。

3. 师:到现在我还听说,有的城市里的人看不起农村人,有的知识分子看不起农民,为什么?

4. 那课文里的我有没有看不起闰土?反而是 ?(喜欢,羡慕,尊重)

师:尊重,这是对朋友的尊重,也是对人格的尊重!

5. 配乐齐读最后一段。

6. 最后让我们以鲁迅的名句来结束这堂课。

第3篇:鲁迅小刺猬范文

飞刺一物,本为一种极短之兵器,为水战时最便利之物。有三棱刺、峨眉刺等名目,其实功效相同,唯形式略异耳。

三棱刺者,形略如镖,中粗而两端尖锐成橄榄形,其居中则有一环束之。环活络,可以移转。环之上又缀一圈,用为贯指之具。每刺长一尺二寸,中间握手处无锋刃,用者必以双,未闻有用单刺者。一对重约三斤,纯钢打成。

至如峨眉刺,则浑圆而无棱,其余各部则皆与三棱刺相同。用此物为兵器甚不多见。握刺时则以中指贯于活落环之圈中。其用以制敌者完全在两面之尖头,故其法亦仅有刺、凿、插、钉等耳。此物在陆战时,以其短小不见如何,在水战则颇便利,以其不挡水故也。

至若用为暗器之飞刺,则形状又略异于是,长约七寸,细如笔管,中间隆起为握手之用,头尖锐如箭,三棱浑圆皆可。每刺重约六七两,以十二枝为一排。带刺之袋,有如箭插,带于肩背腰胁间皆可,中间并无环之束缚,亦无圈之贯手,此与兵器之刺不同者也。其实此项飞刺,与飞叉、掷箭等法大同小异,唯以物之形式不同,故分述之,是依练习者所好择而应用也。

二、飞刺之练法

飞刺与飞叉、掷箭之练法大略相似,唯以其为橄榄形,故不能同其发劲。握时亦一把统握其中部,发出时腕力一出急宜松手,而撒开指掌亦宜迅疾,若稍迟缓,在无棱者尚不至如何,仅略阻其射发之劲,若有棱之刺,且以此而自己擦伤其指掌矣。此最须注意者也。

至其射法,可分为正射、侧射、反射、背射四种。握刺在手,高扬顶上,略向后挫,从正面射发而取的者,是为正射;握刺在手,向外一扬,转由内侧发射而取侧面之的,或向内侧一扬,由外侧发射而取侧面之的,皆谓之侧射,犹流星锤撇撒之法也;反射则将手中之刺向前一扬,由肩头或腰胁间发射而取后面之的。

以上三种射法为各种暗器手法之最普通者,飞叉、掷箭均有其法,不仅飞刺然也。唯背射一法,即为飞刺所独有。盖即执刺在手,向前一卓,由头上向背后发射而取的也。以上三法刺皆由掌侧处发出,而此则独由虎口处发出也,此盖以刺两头皆有锐尖,故能用其法,各仅有一锐尖之暗器则不能用也。

练飞刺之靶子,用土垣或木板皆可。按手法之次序由近而远,循序练习之,大约三年之中必可有成,以其技固不似掷箭之难也。然练习虽易,其功效则不能及掷箭之便利。

三、飞刺之源流

峨眉刺一物,始于宋代神宗,时侠辈出,有道士卫姓者发明此器。盖其人素习水性,感在水中之用别种武器,往往为水浪所挡隔而不易使展,不若用刺之为便利也。

至清初时,始有陕西清凉寺僧圆觉者,以刺为暗器,而飞射刺人,即今江湖上所通行之飞刺法也。在初流行时,人固以其法之新奇而争相学习,然隔若干时后又舍而求他,此人心无恒耳。迄乎近时,火器盛行,各种武器渐失其用,而学者忽之,此飞刺几不复见于世矣。

有江南生者,美丰仪,擅文辞,唯限于命,困顿场屋,屡试不售,心甚愤愤,乃弃其学出资经商,为行贾于外,岁暮一归省耳。数年之间,积资盈万,居然小康,犹往来各地,营什一之利。某岁过蓟门,见有老妪以其女求鬻者,询其所以,则泣对曰:“老妇辽人也,与夫女二人避仇经此,不意儿父竟病,止逆旅中,医药宿食在在需钱,所携无几,数日间尽矣。资尽而儿父竟长逝,无以理其丧,思维将此女鬻之于人,求数十金以埋儿父骨。至于老妇,风烛残年,即填沟壑无怨也。但冀此女之得人而事耳。”生闻其语,怜之。适经纪大获,即出三十金予老妪曰:“将此金去,残葬尔夫,事毕若无所投止,则偕女俱南,余家某处可寻往也。”老妪命女随生去,女固依依。生亦不忍,止之曰:“余囊中适有奇赢,故举以相助,岂敢乘丧乱之时而离人骨肉哉。”妪拜谢至,再询居停之所而后去。

越三数日,妪送女至其居,谓生曰:“蒙厚惠,先夫不至暴骨于野,存殁感之,不知所报,老妇只此女,颇不愚鲁,愿以奉报,命侍巾栉。”生以有妇对。则曰:“簉之可也。更不然者,即婢之亦无不可。老妇盖以君为可托,故以息女相累,得侍君子,老妇虽死目亦瞑矣。”生以其诚纳之,并留妪同居,相约于岁暮南归也。

生经营颇顺利,是年所获较恒年且三倍,乃束装车,满载而归。途经鲁皖边界,忽有数骑相随而行,骑者皆壮汉,面目颇非良善。女悄谓生曰:“今番遇暴客矣。”生固庸懦,闻而大惧,无以为计。女笑曰:“郎毋惊,如有警,请镇定毋恐,凡事皆有余在。兹数人者,或不足敌余也。”旋言,旋就竹箱中取二皮鞘出,缠腰背间。鞘中所贮,则赫然锋利无比之三棱钢刺也,生以是知女固能武者,益敬爱之。

是日,宿逆旅,骑者亦投止,以在镇,故未发。次日上道,所行皆荒僻,四无人烟,骑者乃嘬口作啸声,以示其嘈。车立停,众骑环其车。车帘乍启,而女探身出叱群盗。盗欺其弱,笑而顾他,且出非礼语。女知不可理喻,遽拢刺射之,三发而三盗坠马下,众乃哗。女发刺不绝,俄顷之间伤者五六人,盗始狼狈遁去。御者睹状亦惊异,且语女曰:“姑姑之技固已神矣,然贼巢其迩,兹数人负伤去,心必不甘,若空群而至者,以一敌众,姑姑其殆矣。”女笑而不答,但命御车行耳。生至,心虽服女之技而忧盗至如御者言,深为不安。女知其意,慰之曰:“无虑也,若贼果至,即不须劳手足,一言亦足退之矣。”生不解其意,亦唯坐以待变而已。

第4篇:鲁迅小刺猬范文

这是一个独一无二的精致标志,因为它令一本书得以与众不同;这是一扇通往心灵的窗口,通过它人们得以领会到书籍主人的品味情趣;这又是一件沉淀了时光的艺术品,它和无数名流文人有着密切交集,经久地被誉为“版画珍珠”、“纸上宝石”和“书上蝴蝶”――它的名字,叫做藏书票。

藏书票是一种3~10厘米见方的袖珍版画,被贴在书的里封补页或者扉页,图书收藏者通常用它来表明书籍的所属权。藏书票的票面以图案为主,并配有藏书人的姓名、别号、书斋号等,有时还有一两句箴言、警句或藏书年份,西方的藏书票上通常还有拉丁文“EX-LIBRIS”(属于我的书)。书票的图案最初多以家徽、神话传说、英雄美人等为题材,后来逐渐发展成为根据书票主人的性格爱好等要求而设计,带有强烈的个性化和日常生活化色彩。

藏书票的历史,是一个从注重实用性到追求个性化和艺术性的过程。藏书票起源于15世纪的欧洲,目前所见的最早一张,是一幅名为“刺猬”的木刻画,其制作年份在1450~1470年,为德国人JohannesKnabens- berg所有。票上画有刺猬衔着野花脚踩落叶的图案,并幽默地附上“慎防刺猬随时一吻”的德文。不过类似这种图画构成的藏书票,在早期极为罕见。因为自15世纪起直到17世纪末期,只有贵族或修道院才有能力收藏书籍,所以藏书票多以象征贵族身份和权势的纹章作为图案。如17世纪中叶,英王查理二世的藏书票,就以两头狮子捧一面盾牌的王室纹章为图案――这是非常典型的纹章藏书票。

到了18世纪,随着资产阶级政权的建立,社会开始朝着平民化、开放化的方向发展。教育的普及、出版业的发展以及雕版艺术的发达,都促成了藏书票的日渐平民化和艺术化:从原来注重由纹章显示地位,转而用图画来表示收藏者的个性与喜好。如18世纪中叶英国的布利牧师就直接以自己书房一角的书堆作为藏书票的构图,显示出他的一种自在情趣。

19世纪工业革命带来大量的机械复制,这和以个性自由为生命的艺术相悖,因此部分文化人士转而崇尚手工,间接促成了文学家和艺术家的合作。如法国画家布凡尼亚为雨果,德国画家奥力克为里尔克,美国画家格罗斯为杰克・伦敦设计藏书票;一些大画家如丢勒、比尔兹利、高更、毕加索、克林姆和柯克希卡等,也涉足过这一艺术领域,有的还成为了他们艺术生活以外的另一项成就。当时藏书票的特点是,反对工业化僵硬呆板的几何图形,创造出借用植物曲折的枝条或变化的格子形的新图案。如1897年德国人克拉埃道尔夫设计了以蒲公英和野花作为背景,加上飞翔的天使的藏书票,流畅生动的线条呼应了当时社会流行的浪漫主义潮流,传达出作者对自由的渴望。

在亚洲,藏书票作为一件“舶来品”,最早传入的国家是日本。明治维新后,外来的藏书票与日本本土传统的浮世绘相结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而中国的藏书票则是20世纪30年代从日本传入的,鲁迅倡导的版画创作运动进一步推动了中国藏书票的发展。我国最早的藏书票是“关祖章藏书票”,最早的文学人藏书票是叶灵凤“凤凰票”,而最早由外国人在中国制作的藏书票则是“饮水思源票”。

在藏书票越来越转变成为一门文人艺术的历程中,出现了不少名人轶事。

现今我们所用的《牛津英语大词典》,其奠基者是生活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詹姆斯・默里。默里出生于苏格兰乡村的普通家庭,14岁起便辍学打工,通过长期坚持自学而成绩斐然。他掌握了德语、法语、意大利语和希腊语的基本知识,17岁就当上霍伊克联合学校的助教,并参与创立霍伊克考古学会,发掘出了古盎格鲁-撒克逊语,又于1908年被封为爵士,1914年被牛津大学授予法学博士学位。但让他留名青史的是他主编了《牛津英语大词典》(初版)――为此默里奉献了自己生命中宝贵的35年光阴,制定出整部词典的编辑方针和体例,还亲自编写了二分之一多的内容。约翰・ 温尼康伯在1899年专门为他设计了一款藏书票,上边的默里在孜孜不倦地工作,在他家花园里的苹果树下,有位劳动妇女站在井边打水,两位学者跪在她的前方,端着碗钵,还有鸽子停在井棚上休息。票主的姓氏出现在苹果树上,书票四周围绕的卷饰上面,有票主引自《圣经》中的格言:“知识的累积必须靠理解力来完成。”这款藏书票非常能够体现默里作为一名学者的身份和个性。将妇女和学者相并列,表明世间一切劳动皆是平等,皆能创造出美好生活,因此都值得尊敬;学者跪在辛勤劳动的妇女面前,既表现出对于普通劳动大众的尊重,又表现出学者在知识面前应该持有一颗虔诚而渴盼的心,如同渴望甘泉一样渴望知识。藏书票取材于默里的生活,给世人打开了一扇通往他心灵的门,他谦逊、虔敬、好学、博爱和仁慈的性格彰显得淋漓尽致。

如果说学者的藏书票反映出的是主人的性格特征,那么一枚小小的藏书票还可以承载更大的责任。毕加索就曾经制作过名为“利西翠坦”的藏书票。《利西翠坦》是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喜剧诗人阿里斯托芬创作的一部戏剧,主要叙述希腊妇女在巾帼英雄利西翠坦的号召和带领下共同反抗好战的男人,迫使他们停止战争的故事。毕加索制作的“利西翠坦”就取材于此,在藏书票上,描绘了停止战争后一名粗犷的雅典战士回国与妻儿拥抱在一起的情景,洋溢着喜庆祥和的氛围。毕加索经历过两次世界大战,战争给他留下了浓重的阴影,同任何一位正义善良的人一样,他对于和平的向往是那么的真挚和迫切。毕加索借古喻今的用心,使得他的藏书票感染了无数同样深切呼唤和平的人们,具有丰富的社会内涵和极强的现实功能。

虽然在历史上曾经获得过颇高的重视和发掘,并且今天仍然有专门的国际藏书票协会每两年举行一次双年会,但是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步伐,藏书票终究成了明日黄花。

第5篇:鲁迅小刺猬范文

癌痛是中晚期恶性肿瘤患者的常见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西医三级阶梯止痛疗法起效迅速,但存在成瘾性、耐药性,有长期使用副作用较多等弊端[1],配合中医药治疗则能起到增效减毒的作用。根据五脏为中心的中医藏象理论,按癌痛的病因、病位、病性特点进行分证施治、标本兼顾,使得疗效更为显著与持久。

1疏肝理气止痛

肝主疏泄,调畅全身气机,气机不畅,不通则痛。六腑以通降为顺,胃肠道肿瘤增长迅速,阻塞于胃肠,可致局部疼痛及食欲不振、大便秘结等症,影响患者的情绪并造成患者营养障碍和体质下降。通过疏肝理气,推行腑气,使浊气得降,清气得升,脾胃纳运正常,气血生化有源,有形之邪无从聚结,通则不痛。疼痛部位以两胁、胃脘为主常选用柴胡疏肝散、香苏散等,在脐周、下腹为主常选用五磨饮子、木香槟榔丸,止痛宜以守宫、九香虫等。守宫又名壁虎、天龙、蝎虎,性味咸寒,有小毒。《本草纲目》言其治“血积成痞,疠风瘰疬。”《医方摘要》用守宫研末调油外敷治疗痈疮作痛。现代药理学研究显示,守宫含有马蜂毒类物质及组胺类成分,可抑制肿瘤细胞[2]。九香虫是一种会飞的青黑色甲壳虫,性味咸温,入肝、脾、肾经,《本草纲目》言其“治膈脘滞气,脾肾亏损,壮元阳”。现代药理研究,显示九香虫对多种肿瘤细胞具有抑制作用,可诱导人结肠癌细胞凋亡,影响凋亡相关因子的表达[3]。案1:鲁某,女,61岁,结肠癌术后1年余。时有腹部胀痛,食后为甚,嗳气频频,心烦寐差,食欲不振,大便不畅,舌质暗,苔薄白,脉细弦。辨证属肝气郁结,肠腑气滞,治拟疏肝理气、通腑止痛。药用:苏梗10g,枳壳10g,香附10g,木香10g,槟榔10g,陈皮6g,香橼皮10g,佛手10g,守宫5g,九香虫6g,川朴8g,地榆15g,炙甘草3g。药服14剂后,患者感到腹痛缓解,大便较为通畅,食欲亦有所好转。

2养心活血止痛

心主血脉,心主神明,为君主之官,肿瘤本为消耗性疾病,又因手术、化疗等治疗带来的副作用,导致阴血耗伤、心失所养、行血无力、血脉瘀阻,不荣而痛则见隐痛,不通而痛则见刺痛,疼痛易影响患者的情绪,情志变化又反过来影响脏腑功能和气血运行。一方面正气日虚,心、脾、肾受损;另一方面邪气日盛,气滞、血瘀、痰凝、毒聚交结为患。女性本为血少气多之体,好发乳腺或妇科肿瘤,局部手术创伤造成血瘀气滞,不通而痛,全身由于气血亏耗,失于所养而见不荣而痛,心失所养、心神不安常见不寐、心慌,故治疗扶正以养心安神为法,常用方如归脾汤、当归补血汤,安神可配合欢皮、夜交藤等,祛邪常以活血止痛为要,常用方如金铃子散、失笑散等,止痛宜以穿山甲、制刺猬皮等。穿山甲性味咸寒,归肝、胃经,《本草纲目》言其:“除痰疟寒热,风痹强直疼痛,通经脉,下乳汁,消痈肿,排脓血,通窍杀虫。”现代药理研究显示,穿山甲可抑制肿瘤的生长,增强T细胞亚群和NK细胞活性[4]。刺猬皮性味苦甘平,归大肠、胃、肾经,具有凉血解毒止痛的作用。《神农本草经》言其:“主五痔阴蚀下血,赤白五色血汁不止,阴肿痛引腰背”。现代药理研究显示,刺猬皮中锌的含量很高,具有清热解毒、消炎生肌的功效[5]。案2:刘某,女,46岁,宫颈癌术后6月余。时有下腹坠胀疼痛、大便稀溏,伴心慌胸闷,夜寐不安,面色不华,倦怠乏力,头晕纳差,舌质淡暗,苔薄白,脉细弱,多次查心电图示多导联ST段下移。辨证属心脾两虚、气血不足,治拟补益心脾、活血止痛。药用:炙黄芪15g,太子参15g,炒白术10g,茯苓10g,茯神10g,远志6g,陈皮6g,炒柴胡5g,当归10g,酸枣仁30g,合欢皮15g,夜交藤15g,法半夏10g,川楝子6g,玄胡索10g,穿山甲6g,制刺猬皮10g。经上方加减治疗2月后,患者腹痛缓解,心慌胸闷亦减轻。

3健脾化痰止痛

脾主运化,为后天之本,其性喜燥恶湿,若脾虚运化不健,则可致痰湿内聚。中医病因学认为,“百病皆由痰作祟”、“痰多怪证”,痰无处不到,若停聚于局部则可形成肿块、结核、瘰疬等。癌肿的特点为增长迅速、侵袭力强,为无形之邪附于有形之邪而成,化痰散结则使无形邪气无处附着,肿块不能增大或侵袭他处,病情得以控制。晚期肿瘤患者由于肿瘤增大、侵犯他处而致阻塞疼痛,治当健脾化痰、散结止痛,健脾以香砂六君子汤为常用,化痰宜以海藻、昆布等,止痛宜以山慈菇、皂角刺等。山慈菇性味甘、微辛、凉,入肝、脾经,《本草纲目》言其“主疔肿,攻毒破皮”,现代药理研究显示,山慈菇含有秋水仙碱等多种生物碱,具有良好的抗癌活性[6]。皂角刺又称皂角针,为豆科落叶乔木植物皂荚树的干燥棘刺,性味辛温,《本草纲目》言其“治痈肿,妒乳,风疠恶疮,胞衣不下,杀虫”。现代药理研究显示,皂角刺具有抗菌、抗炎、抗病毒、免疫调节及抗肿瘤等作用[7]。案3:李某某,女,53岁,乳腺癌术后3年余。后发现腋下淋巴结肿大而行放、化疗,目前仍感局部疼痛,肩背亦感不适,夜间疼痛较甚而影响睡眠,神疲乏力,食欲不振,大便不调,舌质淡,苔薄白腻,脉细弱。辨证属正气不足、痰瘀交结,治拟健脾化痰、散结止痛。药用:党参15g,炙黄芪15g,茯苓15g,炒白术10g,炒白芍10g,当归10g,陈皮6g,法半夏10g,木香10g,砂仁3g(后下),海藻10g,昆布10g,山慈菇10g,皂角刺10g。通过上方加减治疗,患者疼痛减轻,病情较为平稳。

4润肺宣降止痛

肺主治节,肺为气之主,通过宣发肃降输布气血津液至全身。肺为五脏之华盖,脏腑娇嫩,易受邪气侵袭。外邪郁结化热,损伤肺阴,肺失濡润,宣发肃降失常,则气无所主,郁结于胸,以致胸部闷痛。放疗是头颈部肿瘤的常用治疗方法,但常造成放射性损伤,局部出现灼热疼痛,伴见口咽干燥、咳嗽少痰、声音嘶哑、胸部闷塞、大便秘结等症。润肺以沙参麦冬汤为常用,宣肃肺气宜以杏仁、桔梗,止痛宜以蜂房、地龙等。蜂房性味苦辛平、有毒,归肝、胃二经。《日华子本草》言其“治乳痈、恶疮”,《本草汇言》言其“驱风攻毒,散疔肿恶毒”。现代药理研究显示,蜂房提取物对多种肿瘤细胞均有抑制作用[8]。地龙即为蚯蚓,性味咸寒,入肝、脾、肺经。《本草纲目》言其治“急慢惊风,历节风痛,肾脏风注,头风,齿痛”。现代药理研究显示,地龙有明显的解热镇痛消炎、增强免疫与抗肿瘤作用[9]。案4:屈某,男,46岁,鼻咽癌放疗后3年余。鼻咽部干涩疼痛,颈部有僵硬感,声音嘶哑,口渴欲饮,自觉喉中有黏痰难以咯出,胸闷气短,食欲一般,大便干结,1d~2d1次。舌质红,有裂纹,少津液,苔少,脉细数,辨证属阴虚肺燥、失于宣降,治拟润肺生津、宣降肺气。药用:南沙参15g,北沙参15g,麦冬15g,大生地10g,玄参10g,天花粉15g,石斛15g,玉竹15g,桑叶10g,杏仁5g,桔梗5g,浙贝母10g,蜂房10g,僵蚕10g,地龙10g,半枝莲15g,生甘草5g。患者服药后感咽中涩痛减轻,大便较为通畅。

5补肾壮骨止痛

肾藏精,精化阴阳,为元阴元阳、五脏阴阳之根本。五脏之病穷必及肾,癌病晚期总见肾虚。肾主骨,精化髓,骨骼强壮依赖于肾精充足。晚期肿瘤骨转移者肾精亏损,精不化髓,骨不强壮,易为癌毒所袭,发生骨转移,且骨质破坏,疼痛剧烈。补肾壮骨常用菟丝子、续断、骨碎补、狗脊等,止痛宜以全蝎、蜈蚣等。全蝎性味辛平有毒,归肝经。《玉揪药解》言其“穿筋透骨,逐湿除风”。有动物实验研究发现,蝎毒具有较强的镇痛作用,其机制在于蝎毒通过大鼠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起作用,且镇痛作用较吗啡强10倍[10]。蜈蚣性味咸辛温,有毒,归肝经,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具有息风镇痉、通络止痛、攻毒散结的作用。药理研究显示,蜈蚣对多种肿瘤均有抑制作用,并有较好的镇痛抗炎作用[11]。案5:范某某,男,69岁,前列腺癌骨转移。颈胸背部时有疼痛,腰膝酸软,不耐久立久行,食欲一般,大便每日1次,夜尿较频,畏寒肢冷,舌质淡暗,苔薄白,脉沉细。辨证属肾精不足、瘀毒内阻,治拟补肾壮骨、化瘀解毒。药用:太子参15g,炒白术10g,茯苓15g,炙黄芪15g,当归10g,制黄精10g,炒陈皮5g,菟丝子15g,蜈蚣2条,川断15g,狗脊10g,石见穿30g,白花蛇舌草30g,全蝎6g,骨碎补10g,炙甘草3g。经上方加减治疗3个月后,患者疼痛明显减轻,复查骨扫描病变未见进展。

第6篇:鲁迅小刺猬范文

蒙恬是秦始皇的大将,征战北疆十多年,威震匈奴。秦始皇想调他回京城,有人说,西北边塞不能没有蒙恬,再说有蒙恬在,在西北的公子扶苏的安全就有保障。此事就放下了。蒙恬和扶苏继续在西北接受锻炼。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到外面寻找不死之方,可哪里会有不死之方呢?秦始皇非常失望和郁闷,再加上受当时客观条件的限制,路不好走,伙食不可口,秦始皇一病不起。他死前说让他的儿子扶苏继位,但死讯被中车府令赵高封锁。赵高和秦始皇的另一个儿子胡亥关系非常好,想立公子胡亥为新皇。但这事他一个人办不成,就找丞相李斯暗中谋划。

李斯按理说是个忠臣,可李斯记恨着一件事。有一次到外面玩,李斯带着随从,被秦始皇看见了,秦始皇心里不舒服,你一个丞相带的随从比我的还多,什么事嘛!但他没说出来。他身边的人会察言观色,把秦始皇的不悦捅给了李斯。李斯吓了一跳。再出去玩时,李斯的随从大大减少。秦始皇敏感,发现有人把他不高兴的事告诉李斯了。于是,他审问身边的人,谁都不承认,他一怒之下,把当天在自己身边的人都杀了。李斯很没面子,心说,我鞍前马后地为您老人家服务,就因为多带了几个随从,您就不依不饶,我活得也太压抑了。于是秦始皇尸骨未寒,他就和赵高在思想上保持一致了。

胡亥继位后,派人以捏造的罪名让扶苏、蒙恬自杀。扶苏没出息,真就自杀了。蒙恬说,我披肝沥胆出生入死地为他爹干工作,他却要卸磨杀驴,你告诉他,我虽然被囚禁了,但是我统领的30万大军可不是好惹的,我跺跺脚,他们就造反。来人叹气说,我就是个办事的,你们领导间的事我本没资格搀和,但是我知道你的为人,你是个好人、能人、敢说敢做的人――但是这年头,你这样的人吃亏。

蒙恬最后还是自行了断了性命。

胡亥新官上任,正是用人之时,并不想让蒙恬死。是赵高一心要致蒙家兄弟于死地,根源是当初赵高犯了错误后,秦始皇派蒙恬的弟弟蒙毅前去调查,赵高请他网开一面,蒙毅不徇私情,得罪了赵高。赵高记恨哥俩,借刀杀人。

第7篇:鲁迅小刺猬范文

人在婚姻、职业、乃至人生中,万事都普遍存在着这个圈、这座城,冲进逃出,永无止境。而无论冲进还是逃出,到站还是转站,都是无谓的,人始终达不到自己的理想家园。正如鲁迅先生所说:“希望本是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 ;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其实这世上本没有城,进出的人多了,也便成了城。方鸿渐正是一次次地种下希望之花,又一次次地看它凋零、败落,如此反反复复,不知是“花种”的问题,还是土壤和气候的原因。

一、心灵的孤岛

美国的夏志清早就说过:“《围城》是一部探讨人的孤立和彼此间的无法沟通的小说。”这是颇有见地的说法,可以看到:《围城》通过一系列悲喜剧的事件,揭示了人与人之间的疏离感以及孤独的心境。这种疏离感既表现在朋友之间、同志之间,也表现在情人之间、夫妻之间,在小说主人公的身上体现得更加淋漓尽致。

方鸿渐和唐晓芙对对方都有真挚的感情,而且他们都是有个人自利的现代人,因此,造成他们之间“爱情悲剧”的就不是来自社会的金钱利害、门第观念以及旧式礼教,而恰恰是他们自身。他们缺乏一种将自己贯彻到底的勇气,同时也体现出了方鸿渐并不善于把握对方的心理,不能因时异地地融入环境,采取行动,扭转乾坤。他和唐晓芙诀别以后,深刻体会到了一种疏离感,痛定思痛,他发现人与人之间根本就无法在精神上相互沟通和理解。他觉得天地惨淡,天地都变了相,“他个人的天地忽然从世人公共生活的天地里分出来,宛如与活人幽明隔绝的孤鬼,瞧着阳世的乐事,自己插不进,瞧着阳世的太阳,自己晒不到” 。到了三闾大学,由于他未能修炼成“瞒”和“骗”的“生存手段”,在经历了同志之间、朋友之间的相互猜忌、相互戒备、相互勾心斗角以后,更加深了方鸿渐对孤独感的认识。有一次,方鸿渐找赵辛楣聊天,不欢而散,这不仅使方鸿渐想到,“天生人是叫他们孤独的,一个个各归各,老死不相往来。聚在一起,动不动自己冒犯别人,或者别人开罪自己,好像一只只刺猬,只好保持着彼此之间的距离,要亲密团结,不是你刺痛我的肉,就是我擦破你的皮。”方鸿渐和孙柔嘉结婚以后,作为夫妻,彼此间难以相互理解,不是和睦相处,而是天天吵架。仿佛各自都变成了刺猬,心灵的距离越来越远,最后都成了“孤岛”。

这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深刻写照,是现代社会里人与他人、人与社会群体疏离感的真实反映,也是对人的存在状态的一种基本看法。由此可以认识到,理解是相对的、有条件的,而不理解则是绝对的、无条件的,人类不可能达到完全意义的理解。因此,人的孤独、寂寞也是绝对的,它是人的一种近乎永恒的困惑。作为当代人,在文化素养上都得到了普遍的提高,人与人的交流方式又是那么的多样化,但是,这种孤寂感时常还会涌上心头。

二、一箭双雕的痛苦

许多阅读者的评论从道德立场上批判了方鸿渐,比如,他曾与鲍小姐鬼混,他花钱买了个“克来登”文凭,等等,从而不会那麽轻易地就同情这位孤独的受难者。其实作者也不愿人们轻易就同情他,他只是一个‘俗骨凡胎’的知识分子,要同情他没有更深的认识和体验是不行的,这也正是小说刻意经营的深度和魅力所在。

且不说他买文凭是迫于不得以的情势,与鲍小姐敷衍违心也是出于自卫,只要看他经常如此羞愧得无地自容,同韩学愈一比较,就足可以认定他是个正人君子。还有,他对“真才实学并不靠招牌”的认识,就比现在许多人深刻、清醒得多,虽然“撒了谎”但仍“讲良心”。

方鸿渐受到(父亲和岳父)两面夹攻,才知道留学文凭的重要。这一张文凭,仿佛有亚当、夏娃下身那片树叶的功用,可以遮羞包丑,小小一方纸,就能把一个人的空疏、寡陋、愚笨都遮盖起来。自己没有文凭,好象精神上赤条条的,没有包裹,他就这样为了精神上的充实而买了那片“树叶”。当时父辈们的观点是,象从前人一样没有文凭,“随你官做得多大,总抱有终身遗憾,留了学可以解脱这种自卑心理,并非为高深学问”。出过洋就会“灵魂健全,见了博士硕士们这些微生虫,有抵抗力来自卫”。作为尊父的他,“父亲和丈人希望自己是个博士,做儿子女婿的人好意思教他们失望么”?他就这样“顺理成章”地买了个“克来登”文凭,以抚慰老人们的望子成龙心理。他在人们的评判标准上是不道德的,但他在思想观念上还是崇高而清醒的,“自己将来找事时,履历上决不开这个学位”。

那么,这样一位正人君子为何会在社会生活中处处受难呢?问题的关键恰恰是方鸿渐在人生的道路上处处受苦,并非由于他不道德的行为,倘若如此,则小说不过是从伦理的立场伸张了正义,惩罚了小人或坏人而已。而是相反,却是由于他未能、也无能把他那份情出无奈、偶然兴来的“玩世不恭”贯彻到底。原因便是,他的失败是由于他并不坏或未能修炼得不惮于坏――为什么同是“克来登”出身,韩学愈就能生活得那么遂心顺意,稳坐了“教授”和“系主任”的椅子呢?方鸿渐并不坏,甚至还是个伸张正义的正人君子,为了正义和义气辞去了华美新闻社的职务,就是他人格的一次闪光。可是,为人正直又如何,就会成为一位光彩照人的“悲剧英雄”吗?在当时的那个社会由谁来正视或尊重你正直的人格呢?――“假如一个社会的成员都不能正常的发展起人格,那就可以称这个社会为病态的社会”,正因为那是个人人自私的“病态社会”,以高松年为校长的“三闾”,根本就不需要什么“真才实学”,最管用的生存手段,便是“瞒”和“骗”。方鸿渐远没有修炼到韩学愈那样的功夫,他“在悲剧中的认识”还是很清醒的:

第8篇:鲁迅小刺猬范文

关键词:文化;文化负载词;故乡;归化;异化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831(2015)11-0179-3 doi:10.3969/j.issn.1006-2831.2015.04.051

1 . 引言

翻译活动作为沟通两种语言和文化之间的桥梁,近年来越来越受到学者的关注。近年来随着翻译的文化转向,翻译已不仅仅涉及语言方面的问题,同时它也涉及文化方面的问题。翻译中出现的最严重的错误往往不是因为词语表达不当所造成的,而是因为错误的文化假设所导致的(E.A.Nida, 2001)。因此,翻译已不再是两种语言在文字层面的转换,而是两种文化间的交流。而这种“文化交流”在本质上是双向互动的。所以翻译者必须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文化人(王佐良,1997)。

一般来说,在该国文坛享有重要地位的文学作品会反映该国的民族文化特色。“中国现代文学之父”――鲁迅先生的著名小说《故乡》就是最典型的例子。该篇小说中出现了大量的文化负载词,这些文化负载词都真实地反映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在政治、经济、物质文化、和风俗习惯等方面的文化特征。可以说,这篇小说向读者们呈现出了旧中国的社会缩影。由此可见,在对这篇小说进行翻译时,正确地再现源语中文化负载词的意义尤其重要。因为只有正确地翻译出源语中文化负载词的真实涵义,才能够让译语读者正确且透彻地理解源语文化内涵,才能让更多的海外读者了解中国即中国文化,从而达到跨文化交流的目的。

2 .《故乡》中的文化负载词

所谓“文化负载词(c u l t u r e-l o a d e d words)”,是与特定文化、语言相关的词汇表达。这些词汇反映了特定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逐渐积累的、有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的活动方式(廖七一,2000)。《故乡》中大量词汇反映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在经济、物质文化、等各个方面的文化特征,向英语读者展示了一个全方位、形象生动的中国。

例1:要管的是獾猪,刺猬,猹。

分析:“猹”是鲁迅在听章润水用方言描述后用谐音生造的一个字。它是一种野兽,善掘土打洞,夜间活动。所以当不具备汉语方言知识、背景知识的英美国家的读者看到上面所描述的这个动物的时候就会觉得云里雾里不知所云。

例2:我也很高兴,因为我早听到闰土这名字,而且知道他和我仿佛年纪,闰月生的,五行缺土,所以他的父亲叫他闰土。

分析:五行学说是汉族传统文化的核心,认为宇宙万物都由金木水火土五种基本要素构成。五行缺土即为根据生辰八字、生肖、地支,算出的五行中,只有金、木、水、火,而缺土。而生辰八字里面要五行俱全才吉利。因此,闰土的父亲为了补救其五行缺土,用土给他取名,这从中可以看出闰土父亲十分爱他。在西方文化中,人们所推崇的是星座学说,对于中国传统的五行学说西方读者是几乎没有人懂的,更不要谈理解五行缺土这个术语了。所以西方读者根本无法理解“闰土”这个名字真正的涵义,也无法感受到闰土父亲对闰土的爱护。

例3:阿呀呀,你放了道台了,还说不阔?你现在有三房姨太太;

分析:“道”是清朝地方行政区划名,长官称为“道台”。文中“放了道台”,即做了大官的意思。“姨太太”是旧社会大家族的下人对主人的妾的称呼,是衡量一个人权势地位的标准。地位越显贵,家世显赫的人取的妾越多。“三房姨太太”表明有三个妾,在文中杨二嫂为了表明“我”生活富裕,地位高贵特此形容。

例4:这可见他的父亲十分爱他,怕他死去,所以在神佛面前许下愿心,用圈子将他套住了。

西方多信仰基督教,中国多信仰佛教。所以在中西方宗教不同的情况下,对于既不了解中国文化,又不了解中国神话传说的西方读者而言,根本就无法理解神佛的真正涵义。

3 .《故乡》英译本中归化和异化的使用

3 . 1 归化法的使用

归化要求译者尽可能不去打扰读者,让作者向读者靠拢。杨宪益夫妇的译本中用归化法处理文化负载词的现象不少,举例如下:

例1:“老太太。信是早收到了。我实在喜欢得不得了,知道老爷回来……”

译文:“I got your letter some time ago, madam,” said Jun-tu. “I was really so pleased to know the master was coming back…”

第9篇:鲁迅小刺猬范文

一、摘瓜不算偷。

《故乡》中少年闰土跟“我”谈他夏夜和爹一起管西瓜时说“走路的人口渴了摘一个瓜吃,我们这里是不算偷的。”原来,他们管的只是“獾猪、刺猬、猹”。由这里可见摘瓜解渴不算偷在当时当地是普遍如此,这反映了昔日故乡人民群众善良淳朴、热情好客的淳厚民风,衬托出记忆中故乡的美丽可爱。这段借少年闰土之口说出的话与二十多年后亲眼见到杨二嫂等女人到“我”家来“说是买木器,顺手也就随便拿走”等等顺手牵羊、明偷暗抢的丑陋行为形成鲜明的对照,进一步反衬出现实生活中农村破产、劳动人民痛苦的生活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冷漠隔膜关系。

二、先偷自家豆。

在《社戏》一文中,几个乡间小友设法陪我去看戏,夜归途中大家决定偷一点豆子来煮吃。双喜问偷谁家的时,阿发非常爽快地说:“偷我们的罢,我们的大得多呢。”“偷”,《辞海》意指“背着人做事”,阿发甘心冒着被娘知道“要哭骂”的危险,主动请偷自家豆,正反映了农村少年的热情天真、淳朴善良以及勇于承担责任的品格。

三、偷豆得赠豆。

《社戏》中小伙伴们偷豆吃,“在阿发家的豆田里,各摘了一大捧”,“到六一公公的田里又各偷了一大捧”。他们曾担心,“倘给阿发的娘知道是要哭骂的”,但后文并未写到挨骂,显然是没有骂;他们曾顾虑用了细心的八公公船上的盐和柴,会被知道并挨骂,但第二天“并没有听到什么关系八公公盐柴事件的纠葛”;他们偷了六一公公的豆,六一公公的反应,一是嗔网怪:“偷了豆,不肯好好的摘,踏坏了不少”,委婉而又亲切的语气中带着惋惜,又饱含着宽厚、仁慈和善良;二是肯定:既然是请客,“这是应该的。”对“偷”的肯定其实是源于对小客人的尊重,这与开头“一家的客,几乎也就是公共的”相照应,体现了周围群众热情好客的淳朴风尚;三是询问:豆可中吃?体现出对客人而非豆子的关心;四是夸赞:读过书的人才识货。在这个“百分之九十九不识字”的小村庄里,他们处处流露出对读书人的敬慕和尊重;五是赠豆:这显然是对小客人称豆子“中吃”“感激”之余最高的奖赏,其质朴、善良、纯真的性情跃然纸上。为什么几个大人都没有骂呢?就是因为在他们看来,孩子们这样做不是为偷而偷,而是为请客而偷,不骂体现出对小客人的尊重。为什么作者说“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难道偷来的才好吃吗?自然不是,而是因为在看戏、偷豆过程中,“我”处处体会到了农家孩子天真活泼、热情能干的优秀品质,体会到他们与“我”之间产生的纯真、亲密、友好关系,以及当地人民那种淳朴、善良、友爱、无私的美好品质。也正因为如此,那场并不精彩的、令人昏昏欲睡的夜戏到文章末尾作者却强调成“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

四、没偷反被诬。

《故乡》中忠厚老实得迟钝、麻木的中年闰土竟被豆腐西施杨二嫂诬陷。杨二嫂“在灰堆里,掏出十多个碗碟来,议论之后,便定说是闰土埋着的,他可以在运灰的时候,一齐搬回家里去”。老实巴交的闰土当然不需要这么做,因为主人“凡是不必搬走的东西,尽可以送他,可以听他自己去拣择”。他根本不必将东西偷藏在灰堆里,尽可大大方方地拿走。但不知道内情的杨二嫂对他的诬陷却深刻地揭示出现实生活中像闰土这样老实巴交的农民不但受着“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的侵扰、折磨,甚至还受到周围那些与他一样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的杨二嫂们欺负、侮辱的残酷事实,作者借此对封建社会人与人之间冷漠隔膜的关系进一步给予了无情的揭露和批判。

五、明偷受宽容。

“那豆腐西施的杨二嫂,自从我家收拾行李以来,本是每日必到的。”她来干什么?用母亲的话说,杨二嫂等一些女人来“说是买木器,顺手也就随便拿走的”。有何为证?有她亲口所说:“迅哥们,你阔了,搬动又笨重,你还要什么这些破烂木器,让我拿去吧。”一个“拿”而非“买”,可见来者之意不在买。有“我”亲眼所见:她一面“絮絮的说”,一面慢慢向外走,顺便将“我”母亲的一副手套塞在裤腰里,出去了。有“我”亲耳所闻:她“在灰堆里,掏出十多个碗碟来”,在诬陷是闰土藏的之后,“便拿了那狗气杀……飞也似的跑了”。对于这样一个强拿硬要、明偷暗抢、自私自利的杨二嫂,迅哥一家却既没有当面揭穿她的把戏,也没有将她绳之以法,更没有像丁举人对孔乙已那样打断她的腿。这种极度的宽容,显然寄寓了“我”对劳动人民生活日趋贫困的悲惨遭遇深切的同情。

六 、窃书不算偷。

“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这是《孔乙己》中身为读书人的孔乙己荒唐而又可笑的观点。读书人偷东西本来是比杨二嫂之流更为可耻的行为,但孔乙己却是非常认真的、发自内心的不以为耻,以至于与人争辩时“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在那个“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封建社会,灵魂已经被科举制度毒害得扭曲、变形、麻木的孔乙己固执地认为读书是高人一等的,读书人所做的事当然比那些粗俗的短衣帮高雅,因而狡辩读书人窃书不能算偷。这显然代表了当时孔乙己之类没落文人的普遍心态,但麻木不仁的孔乙己们哪里知道这种思想恰恰是造成他们悲剧的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