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采访心得体会范文

采访心得体会精选(九篇)

采访心得体会

第1篇:采访心得体会范文

6月6号星期日的中午我们党课小组对来自07级的杨洁学姐进行了采访。这次采访,我学到了不少东西,感触颇丰,受益匪浅。在党政方面我们该如何践行党的宗旨?中国共产党代表中国的广大人民的利益,应该致力于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就大学生来说,要起到模范带头的作用,丛身边的小事做起,有利于他人及集体,积极向党组织靠拢,走向党的正确的发展路线。

入党首先要端正入党动机,每个人在入党前或多或少的都有某些不纯正的入党动机,我们要改正它。正确的入党动机应该是建立一种对共产主义的信仰,这种信仰会不断的促使自己去努力实现共产主义的人生观及价值观。成为党员的道路是漫长的,而成为一名合格的党员更需要自己用自己终生的时间去实践,身边并不缺乏榜样,向孔繁森,焦裕禄等等。当然不是每个人都能顺利的加入中国共产党,我们只有不断的提升自己,在行为上约束自己,思想上积极向上,至始至终的践行党的宗旨,才能不断的接近党的目标。

针对有的时候工作学习不可兼顾的问题,我们要分清主次,学生还是要以学习为重点。在工作方面,我们可以合理的分配调动,相信团队的力量。制定弹性时间,应对突发事件,让学习工作两不误。

第2篇:采访心得体会范文

关键词:电视新闻;采访;心理把握;应对

中图分类号:G22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2)06-0121-02

一、电视新闻采访中简单的心理分析

从某一角度来讲,电视新闻采访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双方心理活动是否能从矛盾心里转变为和谐统一心里的这样一个过程。在现实采访中,采访对象有各式各样的理由和众多的方式来拒绝或阻挠采访者获得真实的材料。是否能取得最佳的采访机会、是否能使采访效果达到最好?这时候采访者的采访活动就是一个斗智斗勇的过程,亦是一个心理较量的过程。

(一)采访者需要采访的对象涉及社会各阶层,由于不同的生活经历、不同的职业、所处环境的不同、不等的知识水平、不同的性格习惯、未知的道德修养等等,形成了各行各业的人物在性格、兴趣、爱好、地位、文化素养上具有很大的差异,这就会导致在采访过程中出现很多突发性的问题。

(二)很多采访对象在镜头前都会有一定的心理障碍,这也就是我们常所说的“晕”话筒或镜头现象。其指面对采访者采访的时候,主要是在面对话筒或镜头的时候,个别的采访对象会对话筒或镜头产生紧张情绪,一时之间出现意识混乱、语序不调、不知所措等窘态,从而造成僵持、尴尬、冷场、局促不安,不知所云甚至产生敌对情绪的局面。这些表现主要是出现于大众传播活动的采访过程中。对于这些情况,采访者必须有相应的经验与措施来及时调整采访对象的心理,才能保证采访过程顺利地开展。

二、在新闻采访过程中的心理把握及应对策略

心理境界简称为“心境”:心境在理论上来说是一种能够让人的全部其他方面的体验跟所有的活动都有可能被染上情绪色彩的且保持持久性的情绪状态,在心理学上也就是情绪扩散。一场采访的成败取决于众多方面因素,其主要因素是采访者与采访对象之间的交流与心理把握,只要在采访过程中牢牢把握住心理活动,进行及时地沟通与交流,就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一)一个采访者的心境好与坏、顺或者逆都将对采访的效绩造成直接的影响。当一个采访者是以肯定情绪主导的时候,他的“心境”就会变得喜悦与开朗,他待人接物就会充满热情、充满激情,其工作效率自然而然也会得到提高;反之,当采访者是以否定情绪主导的时候,他的“心境”就会变得惆怅而沮丧,他待人接物就会显得乖张谬悖,采访的效率就会明显下降。在做访问的时候,从心理学上来说是一个相互影响的过程。采访者是相互影响的主导方,他不但要对被访问者的心理活动状态做出相应正确的判断,而且还要善于让对方的心理状态为采访者所影响与制约,这种影响与制约并不是说采访者可以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于对方,而是让对方保留不同意见的同时能够表示理解,只有心理上达到一致的效果,才能取得共鸣。

采访者心理是采访心理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要想提高电视新闻采访这一社会活动的有效率,采访者就必须要具备良好的意志品质以及熟练的采访技能,同时,还必须让自己随时处于健康、活动、想象及情感等正常心理活动状态之内,才能够让采访这一过程显得水到渠成,融洽自然。

(二)在采访界有句俗语:“采访准备是富有魔力的敲门砖”。对于采访对象来讲,采访者就如同是一个突然闯入自己小世界的陌生人。这或多或少都会对采访对象的心理姿态造成一定的影响。所以,从一方面来讲,采访者和采防对象之间是否能够达到感情融洽,沟通顺利的这一目的,采访者的第一印象就显得非常重要了。采访者与采访对象的第一次见面,对方的感官主要是从人的穿着、举止、动作、表情、态度中来受记,从而来判断双方的品味、思想水平生活习性等。有老道经验的采访者就将第一次会面看的比较重要,从服饰仪表、言谈举止、表情态度到开场白,都会在事先考虑清楚,以此将各方面都做到妥帖周到,从而,获得采访对象的好感,让采访活动能够愉快顺利地展开。当采访对象对采访者达到某种意义上认同的时候,把采访者当做是一个朋友来看待,就能够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了。曾经有这样一个重大的事例:在l986年的9月2号,从美国来的CBS王牌主持人华莱士对我国领导人邓小平通知进行采访。这次重大的采访活动让华莱士准备了很久,采访前的华莱士也忐忑不安。或许很多人都不会想到,华莱士的采访活动居然是从“借烟”这一行为开始的,在当时本来已经戒烟的华莱士向邓小平要了一支烟,就是这么一个在人们眼中的小行为,打动了邓小平,拉近了彼此之间的距离感,消除彼此之间的陌生感,从而使得这场采访气氛轻松之至。我们分析一下:从对方的爱好与习惯方面入手,找到双方都能够产生兴趣的话题,从而拉近彼此双方的心理距离,使采访过程愉悦顺利的进行。

(三)我们都知道在请求别人时,如果开始提的要求过高,挚友之外的人基本都会一口回绝。而如果我们先提出比较简单、容易的要求,经过别人同意后再逐步增加难度,从而更容易达到预期目标。这个行为就像是“登门坎”一样,因此在心理学上把它称之为“登门坎” 效应。在电视新闻的采访中。采访者与采访对象进行交谈的时候,也应该将 “登门坎”效应进行灵活运用。提问由易到难、由简入深,首先从采访对象的最熟悉或最近发生的事谈起,消除彼此之间的陌生感后再渐渐深入,逐类旁通,从而达到了解事情真相这一目的。

“欲速则不达”是一句十分古老的哲理了,采访者如果对于事实真相过于心切,操之过急,则只能“欲速则小达”了。“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同时也可以是交际的工具。眼睛会说话,只是很多人不善于观察而已,经验丰富的采访者就十分善于用眼睛采访。自古中医诊断都讲究“望闻问切”,如何用好这四字成为自古至今的一道难题。“问”是医生诊断的四法之一,而且排在第三,就可以证明出“问”不是诊断中最为关键的一项,更不是获得信息的唯一途径。很多有价值的信息都逃不掉采访者的细心观察。著名记者纪希晨先生也曾说过:“在许多场合下,连口问、耳朵听都闹不清楚的东西,许多说不清楚、听不明白的问题,到现场一看,就一目了然了。”

(四)“闻”主要是讲究倾听。做一名合格的对话者(合格的对话者是泛指在知识学识等方面合格等),倾听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中国有一句老话说“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就是这样的道理。很多的采访对象并不喜欢采访者不停的暗示、指手画脚,因为那样采访对象就很难往自己想象的内容方面去思考,去交谈。

在采访中采访者不仅要让采访对象诉说自己想表达的意思,还要让其说出自己问的问题,这就要求在遇到某些特殊情况的采访时候,采访者需要以耐心的倾听为主,以此来寻找最佳采访心理环境,在合适的时间掌握好与采访对象的非语言交流,或许会收到意想不到的采访效果。在人与人的交往中,大多数人们都有愿同知音交谈的心理。如何使双方谈话投机,很主要的一点是让对方感觉到你就是他那位知音,是一个值得与之交谈的人。采访者希望采访对象是一名善谈的合作者,采访对象同样也希望采访者是合格的、能够相互讨论问题、并且有共同语言的知音。

(五)在对于采访对象的心理调控策略这方面,“问”是至关重要的,美国著名的记者约翰.布雷迪曾在《采访技巧》一书中曾说到:“一个采访活动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进行正确地提问”。在这方面,我国新闻界的老前辈周孝庵在《访问》一书中也曾指出:“访问不难,发问实难。发问之如何、足以卜访问之成败”。从众多经验中我们可以得知,问题提的是否切中要害,是否切中采访的关键点,程度是否适当,往往决定了一场采访活动的成败。一个好问题,可以激起采访对象谈话的兴奋点,从而使之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一个坏问题,则非常容易导致采访对象交谈的兴趣锐减,避而不谈或言其其他,使得采访活动难以继续进行。一次成功的采访活动,不仅仅是提问的方式需要多种多样,不拘一格,而且,还要能够分析与把握,各方面都要问的巧妙与艺术。

(六)在采访的许多时候,采访者的一个肢体动作,如点点头、微笑一下或者一个鼓励的眼神等,对于被采访者来说,是一种暗示性的鼓励与支持。肢体语言采访,在一般采访中占次要地位,但是很多经验丰富采访者都在潜移默化的使用着。恰当地运用肢体语言(或者表情动作),都能够对采访对象产生一些潜移默化的影响。相对于提问采访来说,肢体语言采访具备了更多的细微性。比如在采访老年丧子、中年丧偶的人时,最不需要的是语言。最需要的是一些关怀的动作、关心的眼神。

三、结 语

电视新闻采访充满着挑战性与技巧性,如何吸引观众到电视前?美国CBS《60分钟》栏目的制片人斯蒂夫·谢帕德曾经说过一句很经典的话:“在采访的现场,提问的不是采访者,而是观众”。采访是一次生动活泼而富于思考性的交谈、是一门深奥的学问。它涉及各级各方面的问题,需要采访者细细体会;在采访的过程中也充分地体现了心理学的应用问题。采访者自身心理素质以及应变能力是采访成功的关键点,是一场采访的主导方。更重要的是,怎样与采访对象交流?怎样使用采访技巧?达到最佳采访效果?怎样准备采访前的资料?如何调控被访者心理?怎样来提高采访质量?这些问题都是每一个电视新闻采访者成为一个成功者必须了解、吸收、锻炼、运用的前提与基础。

参考文献:

[1] 孙永强.采访心理实践探析[J].东南传播,2009(5).

[2] 陈陶.浅谈高校校园新闻采访的能力要求[J].中国科计博览,2010(10).

[3] 袁剑.深度报道中的采访心理研究——以《新闻调查》为例[J].中国科技信息,2008(9).

第3篇:采访心得体会范文

心理学是研究人们心理活动的科学,它在实践中产生同时也服务于实践,新闻采访的实践性很强,记者在采访活动中,掌握好采访时机和手段不管遇到什么情况都能应付的很好。因此心理学与新闻采访的密切关系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1记者主动调节锻炼自身的心理活动,对采访具有很重要意义

我们在做每一件事情时都始终包含着一定的心理成分,都是靠一种心理动机的推动,人们对自己所遇到的情况进行一系列的分析设想,估计会遇到的问题,因此会产生一定的情感和情绪,有时候这会起到很大的积极作用,但是有的时候会适得其反。因此,要想使自己的情感和情绪符合自己的目的,就要学会心理上的自我调节和锻炼。

1.2记者对所接受群众的研究能够使自己的采访更加具有针对性

通过对这一群体的了解研究,主要是明白他们的需要和兴趣,因为所接受的群众层次不尽相同。性别上的差异决定了男女所承担的不同,因此对新闻的选择也是不同的。而年龄上的差异,也折射出了他们不同的兴趣。年轻人,中年人,老年人这三类所关心的新闻内容是不同的因此选择新闻的侧重点也是不同的。除了这些还有文化程度、职业的不同等等多个方面的差异,这些都需要我们新闻工作者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只有了解了他们的心理才能在新闻选择上就有了准绳,也就能有的放矢地发现到有价值的新闻。

1. 3新闻工作者对所采访对象的心理分析是采访中及其重要的环节

由于每个人所生活的年代、社会经历不同,再加上毎个人有每个人的性格,同样的一件事物每个人有着每个人的看法和情感动机。这些也在影响着我们记者此次采访是不是能够成功。我们在采访中要仔细观察被采访者的表情变化,审时度势,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地采访,才能收到最好的采访效果。

2.采访是记者和被采访对象之间的互动涉及到多个方面

两者的心理状态也是在互相影响着,所以采访时我们不仅要调节自身的心理状态,还要引导对方调整,因此采访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2.1采访前充分了解被采访对象,先形成一定的心理认识

采访前的准备主要是查阅相关的资料对被采访对象形成初步了解,这主要是记住自我认知的过程的形成,通过对被采访对象的资料分析,思考,加工确定采访步骤以及适合的采访方式,以便在后边的采访中可以得心应手。但是也有一个很值得思考的问题就是,之前我们通过过被采访者的资料分析在心理形成了一种先入为主的认识,这一认识在一定程度上能缩小记者和被采访者的距离,但是,其消极方面也是存在的,自己了解的信息还是具有一定的片面性,因此我们在准备的时候要尽量搜集多个方面的内容,在采访的过程中,时刻保持对新闻的敏感,以发现新的线素。

2.2初次见面与被采访者拉近心理距离

键入采访阶段以后,记者的有些变现会对被采访者地心理产生一定的效应。所以,记者在开始的短时间内对被采访者的形象是十分重要的。良好的形象可以帮助双方建立相对融洽的气氛,采访过程中,通过对被访者的心理,言行,动作的分析,充分了解他的兴趣,形成良好的沟通状态,达到最好的效果。

2.3采访被采访者敏感问题的心理状态

对一些被采访者的采访,我们记者的问题总会涉及到一些敏感问题,对于这一类问题,首先被采访者的心理状态也是处在一种相对紧张的心理状态,即使记者之前的准备工作做得再到位,被采访者还是会对所涉及到的问题存有一定的戒备心理,甚至对敏感问题避而不谈,这个时候对记者的心理考验等各方能的考验都是很严峻的。所以没有一定的采访经验和心理调节能力的记者是很难将这些问题处理好的。遇到这种问题,记者首先应该不能一语道破,应该一点一点的转移被采访者的注意力,让他们的心理慢慢适应,然后再一点一点的向这一问题靠拢,

2.4利用心理学上的“共情”

所谓“共情”就是我们能充分体会到被采访者的处境,及其他的精神境界,能够明白他的切身感受。全身心地听被采访者的表达,达到一种不是为了采访而采访,而是为了去倾听的一种目的。对于被采访者的表达不做任何判断,仅仅是去倾听,倾听对方的语言,倾听对方的感受,让被采访者充分感受到被理解和尊重,这样的采访不仅能够顺利地完成采访任务,而且还可能会和被采访者结下深厚的友谊。

2.5注意观察被采访的细微变化,相应给予肯定和积极引导

在采访之中,记者对被采访者表情以及动作的观察是很有必要的。真正的“察言观色”,并且被采访者所表现的不同随机应变地改变采访策略。被采访者的表情还有动作在心理学上被称为非语言信息,但是这种信息也包含了很大的信息量。记者在采访中知道这些才能掌握较大的采访主动权。当看到被采访者表现紧张的神态或动作时,记者这时候应该适当的说笑等来降低被采访者的紧张感,使气氛轻松下来。因此,记者应根据具体的情况适当判断对方的意思。

2.6在突发事件的新闻采访中心理学的应用

这一类事件不管是在视觉还是在听觉上都会给人很大的冲击,所以这也要求记者在去采访这一事件时必须做好一定的心理准备。随时能够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对于任何一种的状态都能平和但是又恨紧迫的心理状态去做好采访。在这一事件中部分人的精深也收到了很大的冲击,因此我们在采访他们的时候,要掌握好他们的心理状态,做问的问题以及方式,能够被他们接受保证这一事件的采访顺利。

3.结论

第4篇:采访心得体会范文

关键词:采访;记者体验;选题策划

1.体验式采访的涵义。

所谓体验式采访,是指记者为了深切地理解生活,亲自去体验某一行业的工作,并在此基础上写出报道或者抛射新闻的采访方式。这种采访形式是新闻写作的基础和源泉;深入生活就是要贯彻深入实际、深入群众的采访路线。“涉浅水者得鱼虾,潜深水者得蛟龙”,就是对体验式采访优点的形象总结。

2.体验式采访的优点

优点之一,体验式采访能更真切地了解事物真相。采访是一个认识过程,而通过亲身体验,新闻记者的这个认识过程就会更扎实、更自然、更合情合理。人要认识某个事物,就要和那个事物接触,就要生活在那个事物之中,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我们电视台的记者有时要报道完全陌生的事情―――不仅对观众是完全陌生的,而且对于我们新闻记者也是完全陌生的事情,记者只有争取同那个事情直接接触,亲自实践,才能真切了解那个事物。

优点之二,体验式采访能更方便地获得需要的材料。体验式采访往往要深入到采访对象的生活中去,这就便于新闻记者与采访对象打成一片,从他们那里获得更多的帮助,了解到更深入的情况。因此,当我们在采访中,经过努力仍然不能从采访对象中获得有用材料的时候,我们不妨先参加到他们的生活中去,在实践活动中同他们打成一片,加深与他们的感情,或许采访会出现新的局面,或许能挖掘出更多的新闻真相。

优点之三,体验式采访能写出更生动的报道。俗话说,听过不如见过,见过不如亲自干过。听过,可以说“知道”,见过可以说“了解”,亲自干过才能有深切的感受。我们电视台记者写一般的新闻报道,可以不经过亲身感受,而我们如果想写出打动人心的报道,拍出感动观众的画面,那就一定要有自己强烈的感受。连自己都不受感动的东西,是没有深入触摸到感人的情节的,是不可能成为感动别人的报道的,也是不可能拍出感动观众的。

优点之四,体验式采访有时能了解到其他采访方法了解不到的情况。对一些批评性“曝光”报道,用一般的采访方法往往很难发现问题,因为被采访对象可以有较充分的“准备”,在新闻记者面前有一定的戒备心理,提供的事实有片面性,有许多“功利性”,采访对象(如某些地方新闻机构)甚至撒谎,带有很大的欺骗性。而在体验式采访中,因为被采访对象不知道有人在暗中采访,于是就会像对待常人一样对待记者,使事实的真相完全显露在记者面前,最终达到记者采访的目的,完成一次最接近新闻事实的采访任务。

总之,经常进行体验式采访,能够使新闻记者同生活保持有血有肉的联系,同社会上的人们保持息息相通的联系,避免仅仅从记者角度看问题而产生的许多“职业病”。

3.体验式采访的关键―――选题策划

体验式采访与普通采访一个重要的区别在于,它首先已经知道了采访对象、采访地点、甚至采访的主题,是一种策划后的采访。因此,在策划中选择什么样的采访对象、宣传什么样的时代精神、抨击什么样的丑恶现象,对于采访是否成功至关重要。

首先,要做到指导性、可读性(观众喜爱)的统一。这几年在陕西新闻界一些公认为比较成功的体验式采访,其选题几乎都是紧扣时代脉搏,同时涉及那些社会关注的热点,政府工作的难点,群众心中的疑点,并在舆论上有一定突破,在广大读者中产生了正面效应,避免了负面效应。这种情况表明,我们的选题只有在党的宏观宣传报道要求和读者喜闻乐见的具体要求之间,找到最佳结合点,才称得上选对了题、选准了题,才有望使体验式采访的目的得以实现。

其次,要做到大主题和小角度的统一。许多事情主题重大,如教育乱收费、奥数现象、环境保护、下岗职工再就业、行业风气、假冒伪劣产品生产销售等,每一个问题都是十分复杂、十分庞大的系统工程,这种事情的报道,如果一味笼统全面地讲大道理,是起不到最佳的宣传效果的。反映这些问题的最好办法,是采用以小见大的形式,从微观到宏观的透视报道方式。

再次,要做到热点和冷点的统一。热点是一个时期内一些人集中关心、议论或热切的渴望与要求,冷点是指一些通常不被注意的事或人,是被遗忘的角落。处理好冷热关系,就要客观地、真实地按新闻规律办事,做到关注热点,不忘冷点。新闻的一个重要功能是告诉人们欲知而未知的事,因此,热点报道固然是新闻采访的一项重要内容,它是人们最需要知晓的事情,而冷点的报道也必然受到一些人的关心和欢迎,有时甚至会得到出人意料的效果。

4.体验式采访需注意的几个问题

体验式采访虽然有不少优点,但它只能是众多采访方法中的一种,是一般采访方法的一种补充。我们电视台记者更不能盲目使用体验式采访,以体验式采访为万能。

一是体验式采访具有很大的局限性。体验式采访,要求记者以当事人的身份,直接参与某种活动,记者具有采访者和当事人的双重身份,记者的能力有限,许多事难以体验。我们电视台记者不能盲目使用体验式采访,我们的采访设备也为体验式采访、特别是暗访带来一定困难。

第5篇:采访心得体会范文

我在编辑制作电视访谈节目的时候。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当主持人的巧妙提问,而被访嘉宾精彩回答的时候,我都会兴奋得从编辑台前跳起来。做电视节目的人常说:做好的节目,先要能感动自己。才能感动观众。电视访谈节目中的提问技巧是做好访谈节目的重要一环。在电视访谈节目中,绝大多数信息起源于主持人的提问;对同一采访对象的提问方式不同会获得截然不同的效果。善于提问,有利于主持人进行深层次挖掘,有利于节目向深度延伸;反之,就会前功尽弃。因此,做好电视访谈节目,除了做好前期策划以外,关键是一个“问”字,要问得有学问,问得有技巧。

一是要保持平等的心态。电视访谈节目的采访对象,大都是名流权威、专家学者。作为主持人,要与被采访对象在平等的基础上进行交流。如果面对名流权威人物时。你用一种仰视的心态进行提问,不但不能深入被访者的内心世界,反而让观众觉得平淡无味;如果主持人用平等的心态或是充当对手的方式往往能取到意想不到的效果。采访名流权威、大腕明星,记者不妨把问题提得尖锐一些,不要绕圈子,不必遮遮掩掩,简明扼要,一针见血,反而会激起他们的挑战欲望。把访谈引向深入。

我曾做过访谈著名演员杨再葆的一期节目,我要求主持人在访谈的一开始就很尖锐地和他探讨当前演艺界存在的问题,其中也有针对他本人的内容,一下激起了他表达个人见识的欲望,他侃侃而谈,从他扮演《市长》的角色体会,到对当前演艺界问题的看法,节目很快一次录成。事后,他还十分赞赏主持人这种直率、坦诚的提问方式。

二是要智慧地掌控现场。在电视访谈节目中,被采访对象是主角,但在采访过程中,主持人是主角。被采访对象是配角。主持人只有充分掌握了访谈的主动权,通过提问,引导采访对象说出观众最想知道、最感兴趣的事情。主持人必须动脑子,认真思考,依靠智慧发问,用智慧掌握好现场。提问后还要注意认真听被采访对象讲述的内容是否符合观众的需要,有哪些疑问还需要及时补充提问,一定要把被采访对象的谈话进入节目预先设计好的主题;对于被采访对象的即兴发言,只要是对深化节目主题有利的,就不要打断;如果被采访对象谈的内容不太理想,或是对深化主题没有益处的。聪明、智慧的主持人最好不要生硬打断被访者的话头,要抓住被采访对象说话的空隙,随机应变地提出新的问题,把话题引导到围绕主题方面来。记得2006年的夏天,我带一个摄制组在上海一个宾馆采访著名电影作曲家吕其明(电影《铁道游击队》的作曲者),当谈到他父亲为革命牺牲的情景时,老人泪流满面。又情不自禁地讲起父亲的战斗故事,老人越讲越激动,没有停止的迹象,而这些又与我们的节目不相关,我情急之下,向主持人出示提示牌:“问他父亲什么时候安葬在雨花台?”主持人乘老人擦泪的时候。把话题引向了南京雨花台。引出了吕其明为南京雨花台作曲的前后经过,及时完成了采访任务。总之,对于不同的被采访对象,主持人要因人而异,察言观色,以不同的方式发问,或旁敲侧击,以迂为直;或真真假假,假中求真,这样才能出新求异,把被访对象心中你想要的话全都掏出来。

三是策略方式很重要。在现实工作中,也会遇到不愿意接受采访的对象,不愿接受采访的原因也很多,这时候策略方式很重要。譬如你对他说:我们知道您很忙,但观众喜欢您,您德高望重之类他喜欢听的话,这样一来,他一般不太好意思拒绝。有一次我们要采访安徽籍的著名京剧演员李炳淑,我让制片连续三次和她预约,她都不接受采访。第四次我给她打电话。先说我是看样板戏《龙江颂》长大的,(她是《龙江颂》中女主角江水英的扮演者)然后问她近来身体好吗?和她交流很顺畅,当我提到采访她时,她以身体不好为由第四次拒绝。无奈之下,我向她诉说起做电视的艰难,采访名人的不易,她表示了理解,并说也很想配合采访,只是身体不好,力不从心。我说:我们去车接您。她说:我不能下楼,上不了车。我说:我上楼去背您下来……她沉默了一会,终于答应接受采访,并约好了去接她的时间。当我们赶到她指定的地点时,她已站在那儿等候了。事后,我们才知道,三十多年过去了,她老了,她特别怕上电视,她是想把《龙江颂》中江水英的美好形象永远留在观众的心中。

第6篇:采访心得体会范文

【关键词】非语言;沟通;新闻采访;记者

新闻采访是记者通过各种手段获取新闻信息的过程。信息可以通过语言表达,也可以通过非语言传递。在一些特殊、重要的场合及环境中,有时非语言所透露出的信息甚至远远超过语言,并起着语言无法取代的作用。因此,记者在采访中不但要通过语言沟通了解新闻事件相关情况,而且还需要注意在采访现场解读采访对象发出的非语言信息,同时还要确保自己是否在无意间传达了自己本来没想传达给采访对象的信息。这是因为采访是一个全方位、立体的、多侧面地了解新闻事件和新闻事实的过程,有时,沟通双方一个微小的细节(非语言信息)就可能成就或破坏一次采访。

非语言沟通概述

非语言沟通是指“不使用任何词语的信息沟通”[1]。“语言符号主要表现意识的活动,非语言符号主要展示潜意识的波动,而一切高贵的情感、一切深刻的体验、一切微妙的思绪大都隐藏在潜意识的大海中,很难并极少浮出意识的海平面。”[2]就是说:人们一些丰富的、细微莫测的情感很难用语言准确表达,一般只有通过非语言符号来充分显示。而大多数非语言沟通的信息是在不知不觉的状态下流露出来的,人们甚至没有意识到他们正在相互传递着一些信息。肢体动作、面部表情、服装以及目光的方式,都向人传递着种种情感和情绪。

非语言沟通在新闻采访中的重要性

20世纪50年代的一位研究肢体语言的先锋人物阿尔伯特・麦拉宾研究发现:“一条信息所产生的全部影响力中7%来自语言(仅指文字),38%来自音调,剩下的55%则全部来自无声的肢体语言。”[3]由此可见,在人际交流中,有高达93%的沟通是通过非语言沟通实现的。

尽管一些记者已经意识到在任何一次面对面的采访中,大部分的信息都是通过非语言信号沟通交流的,但是,大多数记者却经常会忽视非语言信息及它们在具体工作中的作用和影响。“采访是一个沟通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信息从记者流向采访对象,又从采访对象流回记者,形成一个循环。信息流通得越顺利,采访就越成功。”[4]这里强调的“沟通”当然包括非语言沟通。例如,采访对象通过坐立不安、一直看表、不跟记者目光接触或冷漠的面部表情等透露出对你的谈话内容没有太多的兴趣,记者只有敏锐地察觉到这些非语言信息,并及时引导或转换话题,才能使采访顺利进行。

新闻采访中如何利用非语言沟通

“语言信息都是发送者有意发出的,而非语言信息多数是被无意识地以至半无意识地被显示出来的东西,对于理解发送者的‘真意’是有效的,因为无意识的东西里面进入虚假成分的机会很少”[5]。因此,采访中,记者正确解读并利用非语言与被采访者进行有效沟通,能提高采访效率,并取得记者所期望的采访结果。

肢体语言。肢体语言是一种体现个人情感的外在表现形式。每一个手势或动作都有可能成为透视他人情感、情绪的关键细节和线索。

记者在采访中解读采访对象肢体语言的关键就在于你是否能够一边倾听采访对象的谈话,一边仔细观察他说此话时的无意识的动作,从而了解其内心情感。在沟通中,有时,非语言信息可能与语言信息互相矛盾。譬如,在采访对象回答某个问题时,下意识地拿水杯喝水,然后用手遮住嘴巴,或做出触摸鼻子的动作、或拉拽衣领等,这些无意识的细小动作应当引起记者的警觉:意在言外,采访对象可能会隐瞒、夸大或虚构了一些新闻事实。

记者善于察颜观色,并能准确解读肢体语言将有助于采访顺利进行并取得较好效果。譬如一名记者欲采访一位青年女工,因为没能直接联系到她本人,只好请厂长代劳转达记者的采访意图并确定采访时间。采访如约在厂办公室顺利进行。采访进行到一半时,记者察觉到这位女工在回答记者的提问时,先是频繁看表,继而在身体前倾的同时两只手抓住椅子的侧面,就像在赛跑中等待起跑的运动员一样。这一系列的肢体语言使记者意识到:她想马上结束交谈。于是,记者说:“如果你有更要紧的事去办,咱们再另约时间?”于是,匆匆结束了此次采访。事后的补充采访中,记者才了解到,当时这位女工正处在哺乳期,而记者采访的时间恰恰是厂里给她规定的哺乳时间。再加上采访时,厂领导也忽视了这个问题,致使采访的效率打了一个小小的“折扣”。尽管余下的采访也很顺利,但却给记者留下了一段深刻的记忆。

记者在解读采访对象肢体语言的同时,也要留意自己的肢体语言,确保没有无意间传达自己不想传达的信息。例如,有些记者在采访中喜欢把拿在手中的笔在拇指上转来转去,这种动作很容易被采访对象解读成:他对我说的话不感兴趣,很不耐烦。而实际上这只是记者平时的习惯动作而已。

目光语言。在传递心灵信息的过程中,眼睛会起到不可低估的作用。当眼睛神态与口语传达的心灵信息不一致时,眼神或许会比话语更具可信度和感染力。

目光接触是人际交往中最常见的沟通方式。在面对面的交谈中,目光所投向的方位会对交谈结果产生重大影响。

记者在面对面采访专家学者、政界商界要人时,要敢于正视他们的目光,当与对方目光相碰时,切记不可躲闪或向下看或避开,否则,采访对象会认为你是个不自信、水平不怎么样的记者,不利于平等交流。

在与多个采访对象交流时,如群体采访或开座谈会,记者与采访对象交谈时既要正视,又要结合环视的方式,这样可使每一位采访对象不至于产生冷落感,有利于营造和谐友好的采访氛围。

人们可以让嘴保持缄默,但眼睛却会“多嘴多舌”,目光、瞳孔会在不经意间把你的真实想法暴露给对方。与采访对象交流时,记者要频繁地与对方进行目光接触,以示关切和感兴趣,但不要用眼睛死盯着对方。特别是当你的眼神很具有穿透力时,要避免死盯着对方,这会让采访对象自我保护意识加强,产生紧张、不自然、怀疑乃至敌对的情绪和态度。如果采访对象在交谈中东张西望,或者在回答问题时很少与记者进行目光交流,显示出的则是采访对象对访谈内容不感兴趣,记者此时要设法引导或转换话题。在回答记者提问时,采访对象应避开与记者视线接触,目光闪躲,这意味着他试图隐瞒什么事情。尤其是当采访对象眼睛神态与口语传达的心灵信息不一致时,眼神比话语更具可信度。这是因为人的面部所有肌肉都可以有意识地控制,除了眼睛外,眼睛的肌肉是不能有意识控制的,眼睛的反应不仅能揭示人的真情,也能揭示出不少关于此人的个性特征。

服装语言。服装是使人们对其主人产生非常强烈和直观印象的第一要素,它在非语言沟通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人们有意识或无意识地通过服装向他人传送着有关自己的各种信息:经济条件、教育水平、价值取向、道德修养、文化品位、可信程度等。

衣着得体的新闻记者往往会给采访对象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

著名记者邵飘萍在采访中非常重视着装,他认为“外交记者之服装,亦以整洁高尚为原则,过于不入时或过于奢靡者,其足令人生厌一也。朴素之服装,易得一般人爱敬,亦当因人因地而施。”[6]邵飘萍所讲的记者“整洁高尚”着装原则,实际上和我们所说的“衣着得体”是同一个道理,也就是说,记者的服装既要符合记者的职业身份,又要符合采访的场合,还要符合采访对象的心理和时尚及风俗习惯或约定俗成的社会规范。

如果是去采访高级别的会议或采访一些重要人物、知名人士,记者需要着正装,以示重视和尊敬。去农村采访农民,记者的着装应朴实、简洁、大方,要“入乡随俗”。倘若记者衣着太过时尚,或“奇装异服”,采访对象会觉得你不容易接近,缺少“自己人”的感觉,这会在无形中增加记者与采访对象的心理距离,加大沟通难度,采访效果也会大打折扣,甚至是无果而归。同样,女记者穿着时髦的吊带背心去采访一个严肃的会议、到煤矿采访穿着洁白的衬衫显然都是不合适的。

辅助语言。辅助语言能为记者解读信息提供较大的帮助。辅助语言是由伴随着口头语言的有声暗示组成的。它包括语速、语调、音量和音质等声音特点。当这些因素中的任何一个或全部被加到词语中时,都能起到修正其含义的作用。

人们说话的速度能对接收信息的方式产生影响。研究人员发现,说话速度对第一印象有着重要的影响。说话比较快的人被看成是更有能力、更可靠、更聪明的人。但是,他们也会被认为没有说话慢的人那么诚实和值得信赖。再者,与他人的语速保持一致的人被认为有吸引力。这也提醒记者在采访中要根据采访对象的说话速度适时调节自己的语速,以求和采访对象的语速尽量保持一致。这种主动的趋同,会增强采访对象对记者的认同感,为采访成功打下良好的基础。

另外,对于说话速度的研究发现,如果说话者使用较高和有变化的音调,则被视为更有能力。较低的音调难以听到,用低音说话的人似乎是胆气不足,所以可能被认为没把握、不自信或害羞。因此,记者要根据采访的现场环境、语境及采访对象的现场变化适当调整自己的语调、音量,让你的声音听起来悦耳动听,激发采访对象与你沟通的欲望。

此外,记者在采访中在认真倾听的同时,应留意捕捉“弦外之音”,即采访对象在回答问题时声音、语调、语速等方面发生变化暗示的信息。这些变化意味着说话人的心境、情绪有所改变,而记者要敏锐地“闻出”并关注这种变化。例如,一个情绪放松的采访对象在刚开始回答问题时,语调平稳、语速中等,如果一旦回答后面某个实质性或尖锐性的问题时,忽然语调上升、语速加快,记者就要立刻意识到并及时把握住这种变化,同时更需要认真倾听、仔细观察。采访对象很可能会在此环节提供更多更有价值的信息。这时,只要不是严重跑题,记者不要随意打断其谈话,而是用微笑或者点头或者身体前倾的姿势予以鼓励。

非语言沟通是由采访者和采访对象之间的文化内涵所决定的。不同文化的人对非语言信息的解读在某些方面是有差异的,这就需要记者在与不同文化背景的采访对象沟通时要注意区别对待。有一些肢体语言,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之下,往往表达着不同的信息。即使同一肢体语言在不同的语境中所表达的意思有时也是不同的,甚至是背离的。例如:将拇指和食指形成圆圈其余三指竖起朝上做“OK”的手势,对北美洲国家而言,这种手势的意思为“好的”、“没问题”;日本人则把它当成“金钱”的标志;法国人认为这一手势代表“零”;而土耳其和巴西人则把它当成侮辱的手势。因此,记者在与采访对象进行非语言信息沟通时要将采访对象的文化类型、地域环境、语言环境等因素考虑在内,这样才能更好地运用非语言来进行有效沟通,为下一阶段的实质性报道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桑德拉・黑贝尔斯,理查德・威沃尔二世.有效沟通(第七版).李业昆,译.华夏出版社,2005∶127.

[2]李彬.传播学引论[M].新华出版社,2003∶129.

[3]亚伦・皮斯,芭芭拉・皮斯.身体语言密码[M].王甜甜,黄佼,译.中国城市出版社,2007∶3.

[4]李希光,孙静惟,王晶.新闻采访写作教程[M].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352.

[5]古和孝.人际关系社会心理学[M].王康乐,译.南开大学出版社,1986∶96.

[6]新闻文存.中国新闻出版社,1987∶401.

第7篇:采访心得体会范文

关键词 电视台 访谈节目 采访技巧 记者 收视率

中图分类号:G222.1 文献标识码:A

一些比较著名的记者,在自己的岗位工作中能够合理地运用访谈技巧,拉近与采访对象心理方面的距离,增加彼此间情感互动交流的机会。从电视访谈节目的举办效果来看,记者在实际工作的开展过程中,必须懂得如何与采访对象之间顺利地交流,并掌握一定的采访技巧。采访对象不同,采访时所用的技巧也有所差异。

1电视访谈节目的采访特征

1.1现场性突出、信息资源丰富、真实感较强

电视访谈节目在实际的开办过程中,有着一些独特的特点。这些特点为节目最终的效果带来了可靠的保障,是电视访谈节目各项工作开展过程中一直刻意追寻的。电视访谈节目突出的特点有:现场性突出、信息资源丰富、真实感较强。这类访谈节目对于主持人的要求较高,主要体现在:

(1)设置问题的合理性。为了保持双方之间正常的交流,采访问题的设置必须合理,避免采访过程中出现尴尬的现象;

(2)主持人的举止要大方,肢体语言必须丰富,能够通过采取一定的方式活跃现场的气氛;

(3)充分尊重采访者的个人意见,学会以换位思考的方式确定具体的采访内容。

1.2个性鲜明的采访风格

不同的采访环节问题的设置差异较大,采访者对于采访内容的反应也有着一定的区别。因此,主持人应该将自己的个性风格有效地融入到所有的采访内容中,突出节目的特点与自身的采访风格。这些风格主要体现在:修养、阅历、谈吐举止、内涵、着装打扮等。这些个性鲜明的采访风格,代表着访谈类节目主持人的综合水平。比如,在采访一些重大的新闻事件的相关负责人时,主持人应该以严谨、客观、真实的态度完成相应的采访工作,使观众能够充分地感受到这类事件对于社会造成的重大影响。

1.3注重彼此之间地位的平等性

电视访谈类节目最大的特征就是主持人与采访者及现场观众之间的地位平等性。这也客观地要求主持人在现场采访中必须保持一种随和、谦虚的态度,注重细节处理,学会调整工作中的心态,为节目的有效举办增加更多的可靠保障。同时,主持人也应该注重着装打扮,尽量与采访对象之间保持一致性。比如,在采访一些有过特殊经历的人物时,无论这些人过去的行为是否合法,主持人在采访过程中应该注意对方的表情或者情绪上的变化。当事人不愿过多讨论的话题,主持人应该尊重对方的合理要求,真正地体现出彼此间的地位平等性。

2电视访谈节目的采访特色

像常见的电视访谈类节目,都有着自身的特色。这些特色主要体现在:

2.1耐心地听取采访对象的倾诉

为了体现访谈节目的真实性,主持人在现场的采访过程中必须耐心地听取采访对象的倾诉。这主要是让所有的观众能够及时地了解到事件的真相,了解事件发生过程中更多不为人知的故事。像《艺术人生》、《半边天》、《鲁豫有约》等访谈节目,采访过程中主持人一般都是保持一种耐心的态度细心地听取采访对象的倾诉,使得节目的开办受到了广大观众的一致好评。

2.2拉进彼此间的距离,活跃现场气氛

为了获取更多有效的价值信息,记者在采访的过程中必须讲究一定的采访方式,才能达到采访的最终目的。其中,采访过程中记者应该主动地拉进彼此间的距离,活跃现场气氛。比如,采访一些工作环境较为艰苦的工人时,记者应该保持一种敬重的心态,以平和的语气主动地了解这些工人日常的生活,间接地拉进彼此间的距离。这样的采访方式能够使采访对象毫无保留地说出自己的想法,为采访工作提供更多的有效信息。比如,当现场的气氛比较紧张时,记者应该及时地选择一些最新的娱乐性话题,增加被采访者与现场观众互动的机会,保证被采访者能够以轻松的心态面对后续的各种采访工作,缓和现场的气氛。

2.3人性化的采访方式

人性化的采访方式是主持人与采访对象有效沟通的重要方式。比如,随着国家加大对于农村建设发展的投入,“三农问题”逐渐成为了各大媒体关注焦点。一些电视访谈类节目的主持人在采访农民相关生活问题的过程中,往往会采用较为人性化的采访方式展开相应地工作。这样的采访方式充分地考虑了采访对象的性格特点,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3访谈类节目采访技巧的建议

为了使电视访谈类节目能够产生更多的社会效应,提高节目的知名度。访谈类节目在具体的采访工作中应该做到:

(1)营造一定的现场气氛,保证节目的真实性。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仅有利于获取更多的价值信息,有利于吸引更多观众的目光,提高节目的收视率;

(2)采访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为后续的采访打下坚实的基础。这些工作是指对采访对象个人背景资料的搜集,并了解他们真实的生活经历;

(3)增强创新意识,提高现场应变能力。由于访谈类节目在实际的现场采访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各种突发的状况。这就客观地决定了主持人应该增强创新意识,及时地缓解现场的气氛。同时,主持人也应该提高自己临场应变的能力,消除不利局面带来的影响。

4结语

访谈类节目在实际的开办过程中,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其中,主持人采访技巧的掌握程度,是节目取得成功的关键所在。采访技巧的合理运用,能够为电视访谈节目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为电视台创造一定的经济效益。新闻采访作为一种纪实性很强的调查研究工作,客观地决定了记者在实际的采访过程中必须讲究一定的方法。

参考文献

[1] 王丽.电视新闻专题片中人物呈现技巧[D].曲阜师范大学,2011(06).

第8篇:采访心得体会范文

【关键词】心理学的有效应用 贴近采访对象的心灵 增强人文关怀意识

想要成为一名优秀的新闻从业人员,就必须具有百折不挠、永不放弃的勇气,找到采访遭拒的正确应对措施,从而顺利完成自己的采访任务。想要找到遭拒的应对措施,首先就需要对遭拒的原因进行了解。

浅析新闻采访中遭拒的原因:

一、有媒体的原因也有记者自身的原因

1.记者自身原因。以前吃过媒体的亏,有一种“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的情绪,也许媒体曾经的报道中,无意中对被采访者造成了伤害,导致被采访者产生排斥的情绪,怀疑记者不能够客观准确地进行报道。有一些被采访者本身对媒体记者有着不良印象,这主要是因为有一部分记者拿着手中的监督权,进行一系列的违法违规操作,从而得到其本身不应该得到的利益,因此社会上对新闻从业人员的形象,产生了严重的影响,让社会大众对记者的监督能力以及价值认同产生了严重的怀疑,从而拒绝接受采访。

2.记者在进行采访的时候,由于其本身素质不高,或者是准备不当,时常会遇到遭拒情况。曾经有一个记者去采访农业技术员,但是记者对其研究领域相关知识一无所知,在采访过程中,农业技术员向记者说了几个水稻常见病的问题,但是记者根本无话可接,采访也就无法深入进行,最终采访草草结束。这明显就是因为准备不足,导致采访遭拒。在采访中记者经常会涉及到自己不熟悉的领域,很难一下在短暂的采访时间内做到了如指掌,因此事先要做好准备采访的案头工作,做到有备而来,被采访者会觉得受到重视,也愿意和记者配合。

3.记者的态度不好。有些记者在采访的时候盛气凌人、咄咄逼人,很容易导致被采访者出现反感情绪,最后的结果通常都是记者难以下台,另外就是准备不充分的问题。

4.记者提问方式不当。人们的法制观念和法制意识不断增强,采访中有些记者在无意间触犯了采访对象的合法权益,这是受访者所不能接受的。新闻采访触犯他人的权益不仅表现在对他人隐私权、肖像权方面的触犯,还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等方面,这个时候新闻记者要改正自己在采访中的不当行为。记者应该学会如何尊重他人的合法权益,在法制允许的范围内活动。

二、采访对象原因

在采访过程中,往往也会因为采访对象本身的一些问题,而拒绝采访。

1.社会心理因素造成被采访者不愿意接受记者采访的原因最为复杂。每一个不同身份、不同社会地位、不同职业的人,都有各自不同的经历和个性特征,拒绝的理由也是非常个性化的,因此采访的关键在于耐心。

2.硬性的采访限制。一些重大的或者突发的新闻事件的报道中,一些单位或者宣传部门会为采访设置很多限制。诸如采访口径、报道内容等,导致采访不能达到预期的目标或者中途夭折。这是新闻报道中非常普遍的现象,也是采访中最大的“拦路虎”。这些限制和规定都是记者难以改变的。面对这种情况,记者只能见机行事各显神通。

3.被采访者对记者采访的目的不明确,不明白记者的采访意图,为了谨慎起见,有所保留地提供信息或者说些敷衍的话语。

4.记者的话题可能会伤害自身或者团体的利益,产生警觉。例如被采访人感到回答此问容易涉及行业秘密、行业内幕等等。还有就是在进行反面报道的时候,记者往往需要对社会的阴暗面进行揭露,采访过程中难免会触及到有关人员的利益,因此所遇到的采访遭拒情况也就随之增多。

5.被采访者对事实情况认知把握不准,把握不了报道后会产生什么结果,为谨慎起见推迟接受采访或者干脆拒绝。

6.一些人士或者领导干部为了避嫌或者不想受关注及其他原因,对记者表示不想接受采访。

三、应用心理学应对新闻采访遭拒的措施

面对以上新闻采访遭拒的原因,无论哪种原因都直接影响了新闻采访的顺利进行,关键是找到开启的钥匙。分析了以上原因可以统一分成可控原因和不可控原因,一个好新闻的产生,新闻采访工作是基础,新闻采访的得与失,也就直接影响到新闻后续报道的开展,对新闻报道的成与败有着密切联系,因此在新闻采访过程中,必须排除万难,对新闻采访过程中遭拒绝的现象,进行良好的应对,从而找到新闻采访的突破口。

1.营造良好的心理氛围,让采访对象意识到接受采访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将记者的“我要采访”,转变成被采访者的“我要接受采访”,化被动为主动,具体方法就是激将法。提出具有刺激性的问题,调动被采访者受访问的欲望。比如辟谣、指责等言论,记者可以暗示对方如何借鉴媒体澄清事实,激励受访者想说话,这也是新闻心理学的有效应用。

2.选择合适的采访方式。首先在面对不愿接受采访对象的时候,记者可以采用正面引导的方式,对其态度进行改变,可以清楚地将自己采访的意图和采访的重要性进行详细的讲解,并始终保持温和的态度和端庄的举止,切勿急躁、肆意妄为,大部分被采访人态度均会有所改变的。

其次在采访过程中,在需要对被采访者的涉及害触的时候,最好让采访对象自己心甘情愿地开口讲。在采访过程中,记者一定要对被采访者的心理变化进行详细的观察,并根据其变化做好各项准备,找到被采访者的防守薄弱点,然后全力以赴,以取得良好的效果。最后在实施正面采访确实无法行得通的时候,对采访对象周围的一些知情人入手,间接地对其相关情况做了解,最后完成采访任务。在采访过程中,往往会遇到一些采访对象以“没什么好说的”、“这是应该的”等等一些语言搪塞的情况,致使采访不到任何有价值的信息,这个时候可以转变为采访相关人,对其相关情况进行了解。

3.增强记者的人文关怀意识。记者对一些遭受挫折的人进行采访的时候,往往会因为触及到被采访者的心灵伤痛,而导致遭拒情况的出现。那么记者也需要增强自身的人文关怀意识,每一个人都有保护自己的权利,任何一个记者也不能够对被采访者肆意伤害,杜绝出现“撕开伤疤看流血”、“往伤口上撒盐”等采访的出现。作为一个优秀的记者,首先要学会尊重他人,就像尊重自己的朋友一样,这样才能够让被采访者真正地打开心扉,同时也有助于记者完成采访任务。例如:一位记者,采访一位在救火中失去战友的消防队员,由于战友情深没说几句战友就声音哽咽地说不出话来,因此不愿多谈。随之采访记者就和其聊起了“家常”,就像是朋友一样聊天,谈起战友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最终终于打开了战士的心理防备,进而侃侃而谈,把牺牲战士日常的表现很鲜活地讲诉给了大家听,最终记者非常漂亮地完成了这次采访任务。

4.增强临场发挥的能力,让现场采访能够更灵活更贴近采访对象的心灵。不可能每一次采访都是采访对象和记者的配合一气呵成,比如在一些曝光类的新闻,被采访者都不愿意配合采访,想从采访对象那里得到一些需要的内容很困难,需要记者动脑筋随机应变地采取不同的策略。对于不愿意接受采访又恰好新闻内容必须有这么一个关键性的任务表态时,不要急于一下子让对方谈到不想说的敏感话题,一味地追问只会让对方的警惕性更高,最后对一切话题都避而不答,往往此问题一下就问到底了,最后造成没有挽回余地要好得多。“绕着圈子跑”式的采访提问往往能派上用场,迂回战术,让对方慢慢转变态度。采访中也时常遇到语言表达能力较弱的采访对象,让对方一下子把意思表达到点子上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时记者最好以启发式提问为主,不要让对方产生巨大的心理压力。

5.调整自己的情绪分析原因,在遇到拒绝之后,不要垂头丧气,保持清醒的头脑分析原因,要以诚恳打动人,不要硬性纠缠,以免发生不愉快,另谋其他方法。

6.提高记者本身的素质,做好新闻采访准备工作。一个好记者,不但需要具备一定的新闻知识,同时还需要具备其他各方面的知识,尤其是心理学知识。在采访过程中,记者具备一定的心理学知识,则更有助于新闻采访工作的顺利进行。新闻采访就是具有一定特殊性的交谈艺术,并且这种艺术具有一定的变化性、多元性,因此在采访过程中,也需要根据实际情况,摸清采访对象的兴趣以及脾气,做好相应的准备工作,采取不同的交谈方式。另外记者在采访之前,也要做好各项准备工作,根据采访对象的实际工作和新闻需求,制定相应的新闻采访重点,以防出现采访问题和实际情况不相符的情况,从而导致采访遭拒。

第9篇:采访心得体会范文

关键词 记者;新闻采访;提问;艺术;分析

中图分类号G2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3)92-0020-02

0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的不断进步,新闻媒体作为社会舆论的引导人及信息传播的媒介,社会生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由于该行业的特殊性,在很长时间内都得到了蓬勃的发展,而随着经济形式的变化,还行业的竞争也日益激烈,因此掌握大量、新颖、独家的消息成为了新闻媒体在竞争中保持综合实力的有效途径。因此记者进行采访活动收集新闻信息,是十分重要的步骤,在该过程中需要记者能够精心设计问题、运用语言技术巧妙提出问题,并能够随机应变,具有很强的机会把握能力,才能在采访过程中达到一定的效果,收集到具有较高价值的新闻信息,提高采访活动的效果及工作效率。

1采访提问的原则

在进行采访工作时应遵循一定的原则,才能使采访工作有序、高效上的进行,一般需要采访提问需要遵充分准备原则、提问富有逻辑性、采访态度端正等,具体情况有如下几点:1)采访前做好准备工作 根据采访对象及中心话题的不同,应在采访对采访对象及任务做系统全面的分析,合理的设计出提问的内容、在采访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意外情况及相应的应多方式等,准备充分才能实际过程中充满信心及头脑清晰;2)提问时逻辑清晰 在采访提问的过程中应注意语言的逻辑性。提问时,问题应是有顺序的层层递进,或者从较为肤浅表象的问题逐步深入,慢慢推进,最后到达想了解的事件的本质。如果记者提问时,自身的语言组织不到位,逻辑混乱,会导致采访对象对问题理解障碍或理解错误,导致信息收集的不全面、扭曲或者不真实。现代许多新闻工作者不注意该问题,出现了大量的新闻谣言等负面情况,影响恶劣,严重影响了先问媒体的形象[1];3)注意语言得体 适当的语言可以起到调节气氛的作用,因此,记者在提问时应与其轻柔,自然,面带微笑,使采访对象放轻松,配合采访工作,对信息的收集也有较好的促进作用;4)尊重采访对象 许多记者为了收集到独家新闻素材而对采访对象进行穷追不舍及刨根问底式的追问,且语言刁钻、尖锐、刻薄,对于采访对象是极其不尊重的表现,极易引起采访对象强烈的反感,不利于和谐的交流及各类信息的收集,对工作效果有很大影响。

2提问各种方式

采访的对象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如独特的性格、当时的场合、个人立场、等造成个体差异较大,可以针对不同的采访对象的具体情况合理选择不同的提问方式,如直截了当、旁敲侧击、步步为营等,以达到良好的采访效果,具体情况有几下几点。

2.1直截了当

直截了当的提问方式使较为粗犷的提问方式,其适用范围有限,如采访对象是采访者相了解、熟悉或者曾经有过多次的交流的人,如果在采访提问时还需要放烟雾弹,寒暄客套,就会显得较为有距离感,使采访气氛变得尴尬,反而影响采访效果。对于这类采访对象应采用较为放松的方式进行,类似与朋友之间聊天,在这样的分为下,可以较为顺畅的进行参访提问,没有拘束,也毫无紧张感,极有可能收集到意想不到的新闻素材。另外还有一类人也较为适合使用该提问方式,即社会阅历较为丰富、交际能力很强的人群,如影响力较大的企业高层,这类人群的思维活跃,基本上可以猜到记者想要提的问题,如果拐弯抹角,会显得十分滑稽,而直接提出问题反而能够以快的速度得到想得到的信息及有价值的新闻素材[2]。

2.2主动出击

新闻记者的采访活动从实质上讲,即是新闻记者与采访对象之间采用特殊形式的深层交流、沟通以及了解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对对方的各种情况有初步的,如知识结构、价值观、对事物的认知态度及心理愿望等,该过程是否顺利、愉快,取决于双方的配合程度。会有部分人,不愿意接受采访,采取抗拒、排斥、有所保留、不透漏重点信息的态度,这样会使采访工作受到较大阻碍,因此,需要采用主动出击的措施,才能到达采访的效果。先根据采访对象的气质、态度、立场等情况,选择较为委婉轻松的语气进行交谈,使之从心里上慢慢接触防备,然后在主动提出问题,并注意说话方式及问题的角度,一般来说能够起到一定的效果[3]。

2.3步步为营

有部分采访对象较为事故圆滑,说话的技巧性较强,记者在提出问题后,该对象会采用一种模棱两可或者暧昧不清的态度及立场应对,让采访记者很难把握其思想,或者其本身及是不想做过多本质的说明,选择该类打太极的方式与记者周旋;或者某些人不习惯被采访,较为紧张,语言组织能力下降,思维混乱,或者对记者的提问理解不清楚,在面对该类人群时记者应先从最表象的部分开始提问,然后逐步深入,将达的范围逐渐缩小,最后说到本质问题,步步为营的进行引导、激发,达到理想的采访效果[4]。

3结论

记者的采访效果直接关系到新闻素材的数量及质量,该技巧也是体现记者综合实力水平的重要指标,该能力也需要长时间练习。上述知识简单的将实践中的经验分析总结成了大致的理论方向,在实际采访的过程中需要使用到的技巧十分丰富,采访对象不一样,需要设计的问题及采用的提问方式也有所区别,需要记者将提问技巧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实践中不断的摸索,细心分析情况,总结经验,提采访时的提问技巧,将自身的水平提高到较高的层次,并有效的提高工作效率。

参考文献

[1]曹莉.提问是记者的天职——电视新闻采访技巧探析[J].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09,28(4):117-121.

[2]谢辉.求精求活求新——浅谈新闻采访提问技巧[J].新闻天地(下半月刊),2010(6):30-40.

精选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