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玻璃艺术论文范文

玻璃艺术论文精选(九篇)

玻璃艺术论文

第1篇:玻璃艺术论文范文

【关键词】 玻璃工艺;历史渊源;工艺流程

一、 中国玻璃工艺的缘起

玻璃大约出现于公元前十六世纪或十五世纪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两河流域),最初是阿拉伯人在撒哈拉沙漠发现了玻璃晶体,沙子或岩石里的二氧化硅的含量相对较高,这是组成玻璃料的主要成分,阿拉伯人的新发现直接促使了两河流域玻璃业的发展。其后埃及也开始生产,到古罗马帝国时期,玻璃业的生产已十分繁荣。丝绸之路开通后,国外的玻璃器皿开始传入我国,敦煌壁画飞天手托琉璃瓶正是经由古丝绸之路,自西方传入古中国的见证。

从历史文献和出土的文物看,中国也是世界上生产玻璃器最早的国家之一,早在3100多年前的西周时期,我国古人就掌握了玻璃制造技术。《汉书地理志》曾有黄门译长与应募者入海所市之“璧流离”以及琥珀、玛瑙、水晶、肉红石髓等奇石异物的记载。玻璃在古代中国曾有多种称谓。其中发音非常相近的就有琉璃、流璃、璧琉璃、陆璃、玻黎、琉琳、还有五色玉、药玉、罐子玉、水玉、水精等等。还有古籍赋予琉璃“明月”、“夜光”等诸多美名,可见古代琉璃器不论在国内还是国外都颇为珍贵,战国时古琉璃一度比黄金还要稀罕,古人当时可能无法理解为何琉璃器能看似透明,堪比神器。

西周琉璃,是中国最早的玻璃。但多种物理化学性质的测试结果表明,西周琉璃的内部主要成分是晶体状二氧化硅,是石英砂在烧结温度不足的情况下未完全熔融形成的近玻璃态物质。因此有称这种琉璃为“人造多晶石英”,也有称这种材料的外文译音为“费昂斯”(Faience)。但不管如何,西周琉璃是中国玻璃发明史上有着其直接的关系,完全可以称为中国的“原始玻璃”。

二、中国传统玻璃工艺的发展历程

纵观我国玻璃工艺发展的历史也已有3000多年,西周出现琉璃后,由于琉璃原料的珍贵,被誉为五大名器之首(琉璃、金银、玉翠、陶瓷、青铜),琉璃工艺品远比玉石、黄金更为贵重。由于古人对玉器的崇尚,中国早期的琉璃都带有玉制的特征:润泽。中国古代玻璃烧成温度较低,虽然绚丽多彩、晶莹璀璨,但易碎、透明度差、不适应骤冷骤热,只适合加工成各种装饰品、礼器和随葬品,用途狭小,因而发展较缓慢。

中国古代日常生活器皿大致经历了原始陶器、青铜器、漆器、瓷器等阶段,其中长期处于主导地位的是瓷器,古代观赏性及祭祀器、礼器等器皿历经玉器、青铜器、漆器、瓷器、金银器等阶段,其中以玉器及漆器、金银器为主。由此可见玻璃由于受玉器、陶瓷等行业盛行的影响并未在中国形成主流工艺。

一般认为商代的冶金、炼丹、原始瓷工艺是我国玻璃制造业的三个重要萌芽条件。春秋中期,楚国冶铜竖炉的烧炼温度可达到摄氏1200度,技术的提升为制造真正的玻璃提供了必要条件。唐代玻璃器大多依靠进口,国内玻璃器的生产较弱。原因仍然是前文所述在我国古代陶瓷、金银器、玉器的盛行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古玻璃的发展。宋代仍是需要进口玻璃器供帝皇贵族赏玩与寺庙供佛之需,但传统的玻璃压铸工艺已广泛应用于民间。元代设立玉局,这是皇家的玻璃器烧造部门。明代的琉璃被称为“药玉”,因疆域内玉材匮乏,故而药玉替代真玉进入舆服制度。清代由于引进了西方的先进工艺与人才,使国内玻璃制造技术得到极大提高,华美的宫廷玻璃器足以媲美西方同时期的玻璃艺术品。

通过对中国古代玻璃史的梳理可以看出,原材料和配方的问题致使中国古代琉璃器皿的适用性不高,再加上适用性强、成本低廉的陶瓷业发展,严重影响了中国琉璃的发展。中国自玻璃起源时就开始有仿玉倾向,并一直贯穿整个古代玻璃史。出于东方审美的含蓄,中国玻璃大多素雅内敛,注重内在含义与张力,西方艺术则更注重外在形态的表达。

三、现代玻璃艺术的界定

现在一般认为琉璃指不透明或半透明的玻璃器,以及琉璃以外的其他玻璃质材料,例如珐琅和釉器,甚至还指某些宝石。玻璃则专指透明的玻璃器.可见中国早期的古代玻璃并不完全符合这种现代规定,尤其是在启蒙阶段。

工艺美术运动(19世纪末20世纪初), 艺术家们开始精心设计玻璃日用品和装饰工艺品.

到了20世纪60年代工作室玻璃运动使玻璃回到艺术家工作室中, 玻璃艺术成为现代艺术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现代玻璃艺术是指自工艺美术运动以来, 受各种设计思潮影响, 体现现代设计理念的玻璃艺术.

现代玻璃工艺制作技法包括吹制技术、灯工技术、铸造技术等。现代玻璃艺术的表现形式有几何式样的抽象、纯粹的造型、重叠、穿插与渗透、时空的显现、虚空与实体的等同。

四、结语

从古玻璃工艺到琉璃,再到玻璃,现代玻璃艺术,本文着重梳理我国玻璃艺术发展的历史,从西周到唐宋再到明清,不同朝代的玻璃工艺的不同境遇,折射出我国古代造物与社会生活的密切关联性,尤其是造物的使用价值与社会意义。由此延伸出现代玻璃艺术的制作工艺,并与古玻璃艺术的制作工艺形成时间脉络上的一贯性。

参考文献

[1]《时间的观念》吴国盛著.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

[2]《学院派玻璃艺术》 庄小蔚编著.上海书店出版社.2007

[3]《铸造诗意―玻璃艺术创作方法论研究》 庄小蔚著.上海书店出版社 2008

第2篇:玻璃艺术论文范文

关键词:校企合作;高职院校;玻璃艺术毕业设计;实践型人才;东北特色玻璃出口产业

毕业设计是学生在校最后一门综合性课程,是大学多年所学的汇总和提升,结合高职院校特点,强调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实践型人才为目标,所以我们的毕业设计引入与企业合作的模式,学生在校巩固玻璃艺术设计知识,并按照企业要求绘制图纸,由合作企业和教师一起对图纸审评,送到工厂加工成样品,再带入广交会等国际展会检验设计成果。本文结合笔者辅导学生进行玻璃艺术毕业设计的创作,以及毕业设计和企业合作的经验来探讨校企合作下的高职院校玻璃艺术毕业设计课程。

一、基于东北地域特点和产业特点的玻璃艺术设计理论复习指导

外贸玻璃制品产业是东北的特色产业,我校坐落于大连市,所以借着地域优势,本校玻璃艺术毕业设计课程积极探索与东北地区玻璃企业合作的方法和模式,不仅可以为高职院校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把玻璃艺术毕业设计课程贴近本地区的玻璃产业发展的需要,以培养新一代外贸玻璃艺术品设计师为目标,进行毕业设计指导。

1、艺术玻璃的应用领域与玻璃艺术史的复习

玻璃艺术史包括四个方面:西方古代玻璃艺术发展;西方近代玻璃的发展及有代表性的艺术大师;现代玻璃艺术和国际主流玻璃艺术展览;斯堪的纳维亚玻璃艺术、欧美主流玻璃艺术品、生活器皿品牌。本部分的学了要介绍玻璃艺术的发展史外,更着重介绍现代欧美主流艺术玻璃艺术品展览、各个玻璃品牌特色及它们的代表作品,让学生了解玻璃艺术的历史,也掌握现代国际上主流的玻璃工艺品及生活器皿样式是如何发展的,代表作品有哪些。最后再结合合作企业的设计需要,了解合作企业的主要欧美客户产品如何定位的,流行趋势是怎样的,各家采购特点如何,做到更好与企业对接。另一部分是艺术玻璃的应用领域,通过本部分复习指导,进一步打开学生对于艺术玻璃的认识和眼界,这里主要包含几大部分:家居用品、建筑及室内装饰、空间形态作品、首饰及小工艺品设计。同样也要结合合作企业需要,着重展开家居用品玻璃艺术的探讨,目前东北玻璃产业自主设计研发的家居用品玻璃包含整套花器、烛台、工艺摆件等,这些产品在中国人的生活中并不常用,但是在国外却是随着流行走的时尚消费品,多增加这方面的知识储备,让学生紧密认识玻璃艺术目前在国外发展状况,以便后续做出更好的设计产品。

2、玻璃艺术工作室活动对玻璃艺术的影响复习

玻璃艺术的创作形式有很多,其中玻璃艺术工作室是艺术玻璃创作的重要形式之一,国内外大师们用这种形式创作出各种精美绝伦的作品。这其中主要复习玻璃工作室运动,国外主要玻璃工作室、国内主要玻璃工作室。另外向学生们阐述玻璃艺术工作室采用的铸造法也会作介绍,扩展学生思维。

3、玻璃艺术作品的加工工艺复习

想要设计出优秀的玻璃艺术作品,作为设计师必须了解玻璃的加工成型工艺,只有在了解工艺的基础上才能设计出符合玻璃特性的作品。所以本部分主要向学生介绍的是工厂批量生产化的玻璃成型工艺技术及后期冷加工工艺。结合本地区外贸出口玻璃玻璃工艺品的特色产业,着重介绍东北工厂的吹制玻璃艺术。主要包括几个方面:1)制作玻璃工艺品的原材料。复习玻璃材料的成分,属性等。2)玻璃工艺品的生产设备及过程。以我们合作的工厂为例,玻璃工艺品的生产设备及过程为:首先使用约1.5m中空铁管作为吹制管,工人拿吹制管一端蘸取玻璃液,此步称为挑料,另一端作为吹嘴;玻璃原料在窑炉中由固态变成液态,窑炉有土炉电炉之分。挑料后在滚料板上滚匀,用吹制管吹气变成小泡,形成玻璃料泡;此后可以再在玻璃表面做其他装饰,如按坑、缠带、钩丝、下丁字模等,完成这一步后就是下模具了,在模具中吹成玻璃工艺品的主要形态。玻璃成型后,仍还可进行水炸纹、喷珠光、七彩水表明纹理操作等。最后送入冷却炉里退火,目的是慢慢降至室温,如果不均匀降温玻璃会炸裂开来。之后冷加工主要包括研磨抛光、切割、喷砂、钻孔等。还可以化学处理包括化学蚀刻、化学抛光等。

二、校企合作下的玻璃艺术毕业设计课程实际操作内容

结合本地产业优势,本校玻璃艺术毕业设计课程尽量不断贴近本地的玻璃产业发展。具体玻璃艺术毕业设计课程实际操作内容包括分析工厂的分类与设计限制;按企业发展需求研发样品;参与展会检验设计成果。

1、分析不同工厂特点与这些特点带来的设计上的限制

作为与工厂合作的玻璃工艺品设计师,而不是手工操作玻璃艺术品的艺术家,了解工厂生产玻璃品的特性和加工生产工艺是十分必须的。在东北,每个工厂都是有自己的特点的,他们使用材料的特性、所擅长的领域等都不同,很有必要了解这些特点,并观察每个工厂近两年来的作品,充分认识不同工厂的不同能力。学生也能从这些特点上了解到玻璃工艺品的生产限制,在实际操作中,要尽量避免自己的创意被工厂的生产特性限制住,相反,要利用这些特性做出巧妙的设计,避免高成本和被限制固化的设计。

2、与合作企业一起进行样品的研发

与企业一起研发样品时,要以企业的发展需求为向导,设计符合现有或者未来一两年市场需要的作品,并且设计要现实,可以应用于真正实际生产中。具体过程大致为:指引学生在参考大量资料基础上,设计认识欧美家居潮流发展趋势,及色彩流行趋势和外观造型和工艺效果趋势等;在此基础上,广猎各类设计养分,大胆进行创新设计,提出自己的想法,绘制草图;多组草图进行反复推敲,选取最优秀的几组设计进行深化;对深化的设计进行第二轮探讨推敲,选取出最终方案,电脑绘制效果图;然后交予企业打出样品。

3、参与展会检验设计成果

第3篇:玻璃艺术论文范文

通过本文的调查和研究得知,目前现代玻璃艺术被广泛应用到室内空间设计当中,并且产生了良好的设计效果。在进行室内空间设计的过程中,为了更好地发挥现代玻璃艺术的作用,需要遵循以下几个重要的应用原则:

(一)功能性原则。

在进行室内空间设计的过程中,需要重点注意现代玻璃艺术的功能,需要使得玻璃材质与其他室内装饰物品相互配合,才能够产生更好的设计效果。现代玻璃艺术在室内空间设计中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室内空间的遮蔽风雨和采光的功能,玻璃属于一种独特的材质,与一些木质材料或者纸质装饰材料不同,其能够遮风避雨,从而能够对室内空间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另外,玻璃材质属于一种非常稳定的化学物质,在强光的照射下不会发生改变,加上玻璃本身透光的特性,所以很多室内设计主要用玻璃材质进行采光,从而使得室内更加明亮;第二,利用玻璃材质进行室内空间设计更加经济实惠,对于很多室内空间设计来讲,不仅仅要求其具有良好的功能性设计,而且需要具有较低的经济投入,而玻璃材质的成本非常低廉,用来进行室内空间设计能够为人们节约室内设计的开销。

(二)安全性的原则。

目前,随着绿色室内空间设计理念的提出,人们开始更加注重室内空间设计的安全性,对于玻璃这种独特的材质而言,在这一方面的表现非常优秀,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第一,在玻璃生产的过程中,不存在有害物质,无论是普通的透明玻璃还是目前比较流行的彩色玻璃,都不存在对人体有害的化学成分;第二,目前,随着材料合成技术的不断提高,改变了传统玻璃材质易碎的特性,目前很多用于室内空间设计的玻璃材质非常坚固,而且玻璃材质本身非常厚实能够对室内产生一定的保温作用,因此能够有效地保护居住者的人身安全。

二、现代玻璃艺术在室内空间设计中的定位

目前,在进行室内空间设计的过程中,一定要充分了解现代玻璃艺术的定位,才能够更好地发挥玻璃材质在室内空间设计中的重要作用。通过本文的调查和研究得知,现代玻璃艺术在室内空间设计中的定位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功能美的塑造。

在进行室内空间设计的过程中,玻璃材料能够通过改变自身的形状,从而满足设计的不同需求,所以说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体现出现代玻璃艺术在室内空间设计中的功能美,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玻璃材质的可塑性,现代玻璃艺术中玻璃材质的可塑性主要是指,可以利用一些切割工具,能够方便地将玻璃材质切割为不同的形状,从而满足室内空间设计的需求;同时,玻璃材质在高温高压情况下,能够改变自身的一些特性,从而能够更好地进行形态和功能方面的塑造;第二,玻璃材质的保护性,将现代玻璃艺术应用到室内空间的设计过程中,能够对室内起到良好的保护作用,例如:玻璃材料能够将阳光中的紫外线进行阻挡,从而避免室内人群受紫外线的照射,有效地保护人体不受伤害;第三,玻璃材料的隔音性,与其他普通的室内空间设计材料相比,玻璃材料具有较为突出的隔音功能,将玻璃材料应用到室内空间设计中,能够为人们的工作和休息提供安静舒适的环境。例如:很多玻璃材料中间加入一层薄薄的气体,不仅能够起到良好的隔音效果,而且能够有效地保持室内的温度,在炎热的夏季和寒冷的冬天,能够降低空调的能源消耗。

(二)形式美的塑造。

现代玻璃艺术在室内空间设计的过程中,不仅仅具有功能美的定位,而且还具有形式美的定位。玻璃材料形式美的塑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玻璃材料可以利用自身反光的特性,创造出一定的镜像效果;所以,当利用玻璃材质进行室内空间设计时,在室内除了存在真实的物体之外,还存在物体的虚无镜像;在进行室内空间设计时,如果能够对玻璃材质进行恰当的应用,能够创造出良好的虚拟与现实的美妙光景;第二,光照的魅力,玻璃可以对阳光或者灯光产生良好的折射和反射效果,在室内空间设计的过程中,能够利用玻璃材质的这一特性,对阳光或者灯光进行一定的折射或反射,能够营造出一定的空间效果;同时,在玻璃背光的一面,可以产生与其他室内设计材料不同的影子效果,使得呆板的空间产生很多的生趣;第三,玻璃材质的意象美,现代玻璃艺术在室内空间设计应用的过程中,大多数使用的是透明的玻璃材料,透明的玻璃材料能够给人带来纯净的感觉,使得人们面对纯净、晶莹的事物可以产生出无限的想象;同时,玻璃材料本身带有一定的冷峻效果,也具有一定的坚硬特性,这也是人们展开想象的起点;第四,空间美,如果将一块玻璃放入室内能够给人室内空间放大的错觉,同样利用现代玻璃艺术进行室内空间设计,也能够产生一定的空间美。

三、现代玻璃艺术在室内空间设计的未来发展趋势

通过本文的分析和论述可知,目前现代玻璃艺术在室内空间设计的过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室内空间设计者能够抓住现代玻璃艺术的精准定位,营造出功能美和形式美的良好效果。所以,可以看出现代玻璃艺术在室内空间设计中的应用前景非常广阔,有着良好的发展趋势。本文通过深入分析和调查可知,现代玻璃艺术在室内空间设计的未来发展趋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现代玻璃艺术在室内空间设计中的人性化拓展。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室内空间设计技术和玻璃制造工艺有了更好的提高,因此,人们对于审美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为了更好地满足人们对于室内空间设计的要求,现代玻璃艺术需要向着更加人性化的方面拓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对人们隐私的保护,玻璃透明的特性既能够为室内空间设计带来一定的优势,但是也影响了对人们隐私的保护,因此为了更好地突出现代玻璃艺术的人性化发展,一些单面玻璃开始出现,这种玻璃只能允许视野从一个方向看往另一个方向,但是反过来却不行;这样使得现代玻璃艺术有效地保护了人们的隐私,更加有利于现代玻璃艺术在室内空间设计中的应用;第二,现代玻璃艺术可以广泛地应用到三维空间的创造方面,目前在进行室内空间设计的过程中,玻璃材质主要侧重于对二维空间的装饰,所以在现代玻璃艺术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可以向着三维空间创造的方向迈进,能够更好地满足人们对三维空间的向往;第三,对人们心理层面的关怀,目前很多室内空间设计都向着人性美的方向在发展,因此现代玻璃艺术也非常注重对人们心理的了解,同时也能够更加不同人的不同需求,从而更好地进行个性化的定制服务,使得现代玻璃艺术能够更加灵活地应用到室内空间设计当中。

(二)现代玻璃艺术在室内空间设计中的生态化发展。

室内空间设计不仅仅是对室内进行装饰,同时也是构造一个良好的生态圈的过程。在进行室内空间设计的过程中,讲究室内饰物的和谐和相辅相成,因此,也对现代玻璃艺术的生态化发展提出了需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将一些与玻璃材质相关的环境元素加入到现代玻璃艺术当中,从而能够更好地明确现代玻璃艺术的生态化发展方向。当将现代玻璃艺术应用到室内空间设计的过程中,能够尽量减少对环境的破坏,维持室内环境和事物之间的和谐美好,这是现代玻璃艺术追求的重要突破之一;第二,作为现代玻璃艺术的设计者和发展者,必须要具有较高的社会意识和环保意识,能够充分认识到现代玻璃艺术对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同时在进行设计的过程中,需要尽量减少对资源的消耗和浪费,进一步节约室内空间设计的成本,同时可以大胆良好的设计效果;第三,现代玻璃艺术在发展的过程中,能够与一些现代化的生态技术相结合,从而能够更好地利用科学技术进行生态的保护和创建,从而使得现代玻璃艺术与现代生态技术的结合更加紧密。从这一方面来讲,现代化的生态技术能够促使现代玻璃艺术走的更远更好。

四、结语

第4篇:玻璃艺术论文范文

关键词:玻璃艺术;环境设计;表现形式

第一章玻璃艺术的概念与应用历史

1.1玻璃艺术

从玻璃悠久的发展历史看,目前玻璃是一种重要的不可或缺并且广泛应用于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材料。玻璃艺术是以玻璃材料为载体平台的一种古老而又具有现代化气息的艺术门类,在艺术史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世界范围内都有玻璃艺术发展的历史痕迹。目前应用于各类设计中的玻璃艺术大体可以分为饰面玻璃、节能玻璃、结构玻璃和其他玻璃制品这四大类。饰面玻璃:指的是以玻璃为设计元素,在空间中进行设计。可以是以玻璃为视觉中心点的艺术形式,在环境空间中的表现。也可以是通过玻璃本身具有的颜色,质感,形状等因素,所表达出的美感,进而应用于环境空间之中。例如:哥特式建筑中的彩绘玻璃窗。通过不同颜色的玻璃进行组合后,形成五彩缤纷的玻璃窗。节能玻璃:指的是以玻璃为节能材料,通过玻璃自身组织结构的改变或外在的加入某种物质,进而达到减少不必要的能源损耗。例如:位于沈阳建筑大学的中德被动式节能楼。此节能楼采用真空玻璃,使玻璃的传热系数达到或接近各种形式建筑墙体的传热系数。结构玻璃:指的是以玻璃材料,作为建筑中某一部分的结构材料出现。(图1)通过玻璃进而架构整个空间。玻璃材料以其通透性和可塑性,在建筑中作为结构材料的出现,替代了钢筋混凝土的出现,极大地改变了传统建筑模式。例如:沈阳中街步行街中的,苹果大悦城店。其建筑整体外立面采用,整体玻璃结构,玻璃与玻璃之间无任何任何悬挂或支撑物结构进行交接。从整体外观上看,就像一个巨大的玻璃盒子。玻璃作为结构材料的使用,将建筑风格变得更加简约,将现代主义的建筑设计风格推向了极致。玻璃制品:指的是各种造型独特,颜色多变的玻璃材质的艺术品。早在春秋末年,越王勾剑的剑格处,就镶嵌玻璃材料。而如今玻璃材料更是应用广泛。例如喝茶所使用的隔热杯。其使用玻璃进行艺术的造型,在满足原来功能的前提下,进行艺术的造型,进而满足人们对艺术美的追求。

1.2玻璃艺术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应用历史

任何一种艺术形式都有它的起源与发展,开拓与进取,更有它的应用历史。20世纪60年代国际工作室玻璃运动,掀开了现代玻璃艺术发展的新篇章。由于工作室玻璃的生产,成功地解决了玻璃用于个人创作所遇到的技术问题,使玻璃艺术成为表达设计师艺术观念的媒介。玻璃被用于艺术家的个人创作,表达情感、以及思想和各种各样社会所反映出的问题。玻璃艺术的形式、情感和意识成为玻璃作品的内涵。美籍华人建筑师贝聿铭设计并建造了著名的玻璃金字塔,(图2)贝聿铭借鉴了埃及金字塔的结构造型后,根据玻璃制品特有的属性,利用钢架结构为支撑,玻璃为主要填充材料,设计建造了玻璃金字塔,为地下展厅提供了良好的光源。从功能上看,采用玻璃材质建造博物馆,解决了展厅的采光问题,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从外在美观的角度看,采用玻璃材质创造性的打破了传统宫殿式的博物馆美术馆建筑形式,具有新意。

第二章玻璃艺术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结构形式分析

2.1玻璃艺术应用于地面

基本的物质生活保障后,人们的精神层面需求越来越突出。玻璃地面具有简洁抢眼,形成空间领域的突出的视觉焦点,成为整个设计的亮点的作用。在一个日益拥挤的生活空间,成功地解决了这个问题,使空间的具有通透性。玻璃地面,尤其是在设计中,有很强的方向性,纵横交错的玻璃带,强调了设计空间划分。

2.2玻璃艺术应用于天棚

玻璃具有通透性好,耐压性高的特点。因此,玻璃常常用于天棚的制作。(图3)从整体上进行观赏,通过玻璃材质制作的天棚,简洁,美观。从功能上看,因为玻璃具有通透性,如果应用于地下停车场中,可以使室外的太阳光引入室内,使原本阴暗,潮湿的室内,变得明亮。减少室内灯光照明,进而起到节约能源的作用。从艺术角度上看,利用天棚的高度差,对环境空间进行分割。通过利用高度差的变化对空间进行分割,充分利用了光影所带来的艺术效果。如顶面采用玻璃材料,利用人工光线可设计不同的立体图案,不仅在视觉上将空间划分两个层次,扩大了实际使用空间面积,而且丰富了室内空间的造型效果。

2.3玻璃艺术应用于栏板与外立面

以前老旧居民楼的阳台或建筑外墙设计,都是使用钢筋混凝土制作而成。造成了室内采光不足,视野不开阔等弊端。而玻璃的应用解决了混凝土墙不透光,阻隔视线的情况。通体的玻璃幕墙,通透的玻璃栏板,使室内环境更加明亮。通过玻璃与钢结构的结合应用,使玻璃广泛应用于建筑的栏板与外立面。

第三章玻璃艺术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功能形式分析

3.1玻璃艺术的空间限定

空间是由物体的限定而形成的,可以分为横向的空间分割和纵向的空间分割。前者是通过借助各种材料结构的平面进行空间限定的,而后者是通过地形的起伏和图案等表现手法进行空间组织。玻璃艺术的质感和肌理的不尽相同,营造出来的空间气氛,形成的空间风格也不尽相同。空间的分割有虚有实,玻璃以其独有的特性,可以使用分景,借景,漏等方法,使风景隐约可见,创造出虚实相生的空间。(图4)基于空间的安排组织,统一和变化的节奏和韵律,增加空间的层次感。

3.2玻璃艺术的纵向空间分隔

纵向分割也指的是围合,即是指立面。立面的物体会限制人的行动范围与活动空间。例如日本的北方公寓邻里花园。原本整体的空间形态,却通过玻璃形成了连续的长条空间。并且巧妙地通过玻璃艺术的创作手法,创造了以玻璃围合空间,这种艺术手段所形成的隔间花园。通过不同颜色的玻璃进行围合,形成一年四季之色。玻璃其隔而不断的艺术效果,使得四个独立的空间,都可以自由的延展,就如一年四季的变化。

3.3玻璃艺术的横向空间

分隔玻璃和其他材料一样,都具有横向分隔空间的功能,装饰功能等。但玻璃材料具有透光性,隔而不断成为玻璃与其他材料相区别的地方。用玻璃横向分隔空间,可以使空间有悬浮在空中的奇特感受,自在灵活多变。光影互动中,空中结构时而幻化为朦胧,时而有极具立体感。

3.4玻璃艺术在视觉中形成空间焦点

“点”是作为基本元素,存在于视觉感觉之中,是整个空间形态构成的基础。玻璃可以通过形状、颜色、纹理和周围的环境形成鲜明的对比形态。成为视觉环境的中心点等。玻璃具有色彩斑斓的特点,同时也具有变幻多端的造型。站在阳光下,随着时间的流逝,当人们在移动的过程中,呈现不同的风景和含义,吸引人们的视线,成为环境空间中的重点。

3.5玻璃艺术在空间中的延展性

世界上的一切都是,无形和有形相互结合在一起的。使用玻璃艺术是无形的静态表现方式和有形的动态表达方式,相结合的艺术表现形式。进而显示空间的虚实之感。通过玻璃材料的特殊性,以及光的透光性,表现出了玻璃无形虚幻的形式。玻璃的实体形态与玻璃材料本身形成一种虚实对比的形式。利用各种元素进行空间组合,形成的各式各样的造型设计。

第四章玻璃艺术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艺术表现分析

4.1玻璃艺术的形与色

形状和颜色是材料来表达自然美丽表现手法,它决定物质的存在形式,影响着材料的组合规则,这也决定了材料的的表达方式。玻璃在融化和凝固的过程中,被塑造而成各种不同形状。玻璃总是不缺乏颜色的支持。玻璃通过本身的颜色形态也好,或是经过加工处理而形成的缤纷多彩的形态也罢,所有的方面都显示出色彩的的丰富表现力。(图5)

4.2玻璃艺术的光与影

室内空间设计是对空间界面进行划分、布局的过程。玻璃材料最早应用于建筑领域,既对室内空间的围合。在室内设计中,以玻璃为载体,对空间界面的重新划分。玻璃材质以其透明性在室内空间中进行应用。并且结合自然光线的反射,形成了丰富的室内空间效果。此外,玻璃自身色彩的变幻,促进了空间的整合性。使室内空间不再出现棱角分明的界限,使室内空间在玻璃及光线的结合中,极大提升了室内空间的氛围。影的出现,是光作用于具体物体而使之模糊化的展现。

4.3玻璃艺术的质感与肌理

质感是不同的表面纹理,是材料本身的特点。反映在人的感觉上,分为触觉的一部分,和感觉上的一部分。肌理是材料表面的组织结构的纹理,是材料的一种结构元素。按人的知觉感受,以及包括对材料表面特征认识,分为视觉肌理和触摸材料表面结构的触觉肌理;按材料表面形态的构造特征,分为自然肌理和再造肌理。

第五章结论

本文首先通过对玻璃艺术在室内空间中的应用现状,总结了玻璃艺术在室内空间中的各种应该方式。通过各种艺术设计手法,塑造出一个个具有内涵的空间设计。其次,从艺术的角度出发,深刻分析了玻璃艺术在室内空间中的各种形态变换方式。为玻璃艺术在室内空间中的艺术创作提供了参考。再次,从使用功能的角度出发,分析了玻璃艺术作为空间组织结构元素,其所具有的别具一格的特点。玻璃艺术所组织起的空间,时刻处于变换的状态,新颖独特,引人注目。还可以根据室内空间的不同要求,进行分割空间或连接空间。然后,根据玻璃艺术在不同的室内空间位置、作用,分析玻璃艺术在室内空间中的应用方式。通过对玻璃不同种类的基本性质的分析与归纳,根据使用的情况确定适用与室内空间的种类。

参考文献

[1]孙珺.室内设计中玻璃艺术表现语言研究[D].苏州大学2008

[2]徐辰.室内空间界面的木质装饰表现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4

[3]胡道平.玻璃在建筑装饰领域的应用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2

第5篇:玻璃艺术论文范文

关键词:多媒体;玻璃工艺学;教学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技术作为现代科技成果逐渐成为高校教学的主要手段,推进了传统教学模式改革。多媒体具有新颖性、趣味性、直观性、丰富性、形象性等特点,它结合文字、图片、色彩、动画、声音等内容为一体,可以同时调动学生的多个感官,获取更为丰富、完整的信息,多媒体技术还有助于提高和改善学生的理解力,增加学生的兴趣,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玻璃工艺学课程是无机非金属材料专业的基础课程,内容涉及玻璃基础理论和玻璃工艺基础,其中部分内容涉及玻璃工艺原理、工艺流程等。多媒体技术丰富的教学环境、新颖的教学方式可以将玻璃工艺学的授课过程变得更加形象、生动,与传统的教学方式相比较,多媒体可以将玻璃生产设备的使用、玻璃的生产过程、玻璃的成型、加工过程以视频的形式展现给学生,让学生身临其境。为了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发挥多媒体的作用,针对多媒体教学我提出如下建议。

一、注重培养教师信息技术素养

为了更好地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教师必须具有一定的信息技术素养。目前,高校教师使用比较多的是Powerpoint软件,实际上,多媒体软件有很多种,例如文字处理软件、图形图像处理软件、动画制作软件、声音处理软件、视频处理软件等,除了计算机专业教师,大部分高校教师停留在文字、图像处理,对于动画、声音、视频的制作和处理能力欠缺。为了提高高校教师的现代信息技术素养,建议各高校开展现代教育技术相关的讲座,培养和提高教师对多媒体技术的运用水平。高校教师也应该开展多种自学方式,提高自身的计算机操作技能、课件制作和使用技能。高质量多媒体课件必须符合教学对象,符合教学大纲。教学组织者须灵活掌握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策略等教学要素。多媒体课件不是教材的翻版,高校教师除了传授书本中的专业知识,还要拓宽学生的视野,让学生了解相关专业的前沿动态。多媒体课件必须易读、易懂,在制作过程中,必须保证界面视觉清晰,文字、图片、声音、视频等编排得当。高校教师须结合相关专业知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提高教学效果。玻璃是一种无机非金属材料,玻璃分为很多种类型,例如:平板玻璃、玻璃珠、玻璃棒、玻璃瓶、玻璃纤维等。不同类型的玻璃采用的生产工艺和设备也不同。平板玻璃通常采用浮法成型,而玻璃杯通常采用压制成型。玻璃的成型过程最好采用模拟动画播放,或者将成型过程录制成视频进行播放,视频、动画和讲解同时进行,可以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动画和视频的制作需要教师熟练掌握相关软件的使用,较高的信息技术素养是高校应用多媒体教学技术的一个重要前提,培养教师信息技术素养必不可少。

二、保证多媒体课件的有效性

多媒体课件的有效性是指多媒体课件实现其课程目标的程度。有效的多媒体课件不仅需要科学、正确的内容,还须符合教学大纲的要求,符合认知规律。在多媒体运用中,知识呈现的方式会影响到学习效果。多媒体使用的时机、策略要结合课程内容、高校教师的教学经验、学生的认知规律等多个因素。多媒体展现的教学内容必须科学、正确,播放过程须具有一定的艺术、审美性。保证多媒体课件的有效性,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玻璃已有5000多年的历史,除了传统的日用玻璃,目前还出现了在光、电、磁、热等方面具有特殊性能的新型玻璃。玻璃加工也不仅是传统的烧制、研磨,新型玻璃还采用离子交换、分子溅射、微细加工等新方法。任何一本教材中知识的更新速度都没有现代技术发展的速度快,在玻璃工艺学中,利用多媒体技术,适当引入一些新玻璃的生产工艺,有助于学生更深入地了解玻璃的相关前沿动态,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三、发挥多媒体环境在课堂互动中的作用

课堂教学的关键问题是如何达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由于课堂互动是课堂教学的最重要环节,所以提高师生的互动质量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吸收。多媒体教学能实时、快速、高效地收集、加工和传播教育信息,使教学内容由静态的讲授变为动态的传播,充分优化课堂教学,调动学生积极性。多媒体环境还能将复杂的事物简化、抽象的事物具体化,丰富感知效果,分解知识信息的复杂度,拉近客观事物与学生的距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但是在多媒体教学过程中,由于部分教师把过多的注意力集中在多媒体设备的操作、事物的演示和知识的呈现上,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所以发挥多媒体环境在课堂互动中的促进作用是高校课堂教学不能忽视的问题。为了避免不适当的动画、声音效果等无关信息转移学生的注意力,在玻璃工艺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针对不同教学内容,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来活跃课堂气氛。比如在玻璃的电学性能讲授中,先以玻璃是否能导电的问题吸引学生的注意,再利用玻璃导电性实验视频激发学生的兴趣,然后针对玻璃的导电性进行课堂互动,最后以文字和图片的形式,详述玻璃的绝缘性、半导体性、导体性。玻璃成型的部分,语言文字的描述难以给学生立体和感性的认识。此处增加图片和视频的比例,针对不同成型方法,例如压制成型、吹制成型、浮法成型等方法,采用视频、图片、动画等多种演示方法,突破空间的限制,把内容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为了优化教学效果,要根据玻璃工艺学的学科性质和特点合理设计教学课件,根据内容中的重点、难点问题,选择联系实际、反映玻璃工艺发展特征的素材。适当让学生参与素材的搜集、动画的制作,让学生有较高的参与感和成就感,加强互动交流,才能有效发挥多媒体环境在课堂互动中的作用。

四、多媒体教学手段与传统教学手段并用

多媒体教学手段与传统教学手段各具优势:传统教学简单方便,教学比较灵活,投资少,但信息处理能力较差;多媒体教学形象、直观,信息容量大,除了课堂教学,还有课外教学,但使用不当,会造成信息量过大,速度过快,学生没有时间记录,思考和分析问题时间短,所学知识不能完全消化吸收。因此,在现代教育技术中,传统教学手段并不能被放弃,在运用多媒体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控制好授课速度,适当辅助传统教学方法,将会达到更好的效果。关于是否选择多媒体教学手段的问题,不仅因人而异,还因课程内容和课程性质而异。通常注重实践和工艺的课程如:实验教学、机械制图、计算机技术等较宜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而一些注重公式推导、证明和演算的课程,如高等数学、大学物理等更适合传统板书教学。玻璃工艺学分为玻璃基础理论和玻璃工艺基础两部分,是一门理论和实践并重的课程,玻璃基础理论部分介绍了玻璃的结构、组成、性能以及三者之间的关系,玻璃工艺部分介绍了玻璃原料、玻璃熔制、成型、加工等生产工艺。采用多媒体图片可以展示出玻璃的立体结构,玻璃的力学、电学、磁学、光学等性质的讲述可以采用传统的板书教学手段,玻璃实物、玻璃性质实验演示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玻璃的生产设备、玻璃熔制、成型、加工和表面处理等工艺原理和工艺过程主要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以视频和图片的形式生动的展现给学生,让学生更直观、深刻地了解玻璃的工艺设备、工艺流程,将枯燥的生产工艺变得生动有趣。

参考文献:

[1]施亮.高校多媒体课件的有效性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1:7-32.

[2]晏兴琳.多媒体教学环境因素对课堂互动的影响研究[D].西南大学,2011:2-3.

第6篇:玻璃艺术论文范文

大约在20世纪30年代之前,西方学者多半都认为古代的中国没有生产玻璃的技术,并推断许多出土的玻璃器皿都来自埃及、伊朗等地。从中国的古代典籍中寻找玻璃的影子,也可以屡屡发现玻璃由西域传入的情况。如《魏略》中有“大秦国(即罗马帝国)出赤、白、黑、黄、青、绿、缥、绀、红、紫十种琉璃”。《魏书》中还有:“波斯(即伊朗)出金瑜石、珊瑚、琥珀、东渠、玛瑙、多大珍珠、颇黎、琉璃。”更有西晋文学家潘尼留下了《琉璃碗赋》,其中盛赞“济流沙之绝险,越葱岭之峻危”而远来的玻璃盛器明澈精美,“凝霜不足方其洁,澄水不能喻其清”。 台湾的张宏实先生在其著述《战国琉璃璀璨古珠》中讲了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1929年的某一天,在中国河南传教的怀特先生(Winter。W。C)有了重大发现。他闲逛集市时收购了一些质朴而华美的琉璃珠。这位基督教司教早年曾任教于多伦多大学的考古学系,他直觉这些珠子来历非同寻常,并锲而不舍地找到了出土它们的洛阳金村。后来,通过同位素检测等科学手段,几位玻璃专家发现怀特找到的玻璃珠属于战国时代,里面含有大量的铅、钡,完全不同于同一时期的西亚玻璃。如玻璃起源的传说所述,西亚的玻璃制作时需要大量的钠,属于钠钙玻璃。他们回顾玻璃史并根据玻璃的成分演进分析,西方的玻璃含铅量微乎其微,而高钡玻璃更是在19世纪才出现。于是,惟一合理的解释就是,这些玻璃珠当属中国本土制造。 2002年夏天,在南宁召开的中国南方古玻璃研讨会上,中科院院士干福熹了中国古玻璃研究方面的又一个成果。他说,尽管我国古代玻璃以“铅钡玻璃”为主,但在广东、广西出土的玻璃大多是高钾低镁玻璃。这些古玻璃的氧化镁含量仅有0。06%至1。0%,也属世界罕见。因为古埃及和地中海沿岸地区出土的玻璃,氧化镁含量高达3%至9%。这再一次说明我国古代玻璃是用国内原料自己制造的。 如此,中国制作玻璃的启蒙时期可以推算到春秋末战国初那个烽火连天的时代,大约比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上的第一块玻璃晚上整整2500年。河南辉县玻璃阁出土的吴王夫差剑上镶嵌有3片玻璃,湖北江陵出土的越王勾践剑上镶有2片玻璃,它们差不多是中国现在已经出土的年代最早的玻璃了。难以想像的是,这5片玻璃几乎见证了整个吴越春秋。 古代的中国人嗜玉如命,有专家分析他们在玻璃中加入铅和钡,是为了降低玻璃的熔点,并且增加其混浊度和光泽,使其外观上看起来更加像玉。也有一说认为玻璃是中国乞求长生不老时大兴炼丹术的副产品。因为炼丹炉温度高,而且里面有铅,所以东汉王充《论衡•率性篇》有载说:“道人消烁五石,作五色之玉,比之真玉,光不殊别。” 在古代中国一直担当着贵族标志的玻璃中,有一些舶来品,也有一些纯属“中国制造”,但是,玻璃中加入铅和钡之后,易碎的它变得更加易碎了。大概因为很难制造而且容易失却,玻璃在那些时代一直是显贵和奢侈的代名词。想那勾践、夫差都是一方王者,其名剑上镶配的就是玻璃,玻璃该有何等尊贵! 玻璃在古代中国曾有多种称谓。其中发音非常相近的就有琉璃、流璃、璧琉璃、陆璃、玻黎、琉琳、还有五色玉、药玉、罐子玉、水玉、水精等等。还有古籍赋予玻璃“明月”、“夜光”美名。 关于明月珠有一个传说:公元前400多年,湖北的随侯有一天乘船出猎,满载而归时突然遇到风浪。临危之际,才发现船头出现了一条大蛇,口含明珠感谢随侯数年前的救命之恩。大蛇送给随侯的这颗明珠光彩夺目,后人称之为“明月珠”或“随侯珠”。 《庄子》里曾经提及这颗随侯之珠,说“其质甚美”。《淮南子》中更把随侯之珠与和氏璧相提并论,上载:“譬如随侯之珠,和氏之璧,得之者贵,失之者贫”。随侯之珠美名天下,但是直至1976年随侯之墓出土人们才明白,它就是精致而华美的战国琉璃珠! 在晋武帝统治时代,世风奢靡。石崇夸富、敲断晋武帝珊瑚树而后摆出数十棵认赔任选的故事广为流传。相较之下士大夫王济(武子)的奢侈生活鲜为人知。然而《世说新语》的“奢汰篇”并没有放过他。书上说,有一次,堂堂的晋武帝司马炎临幸王济家,王济生活作风太过奢靡,“武子供馔,并用琉璃器”,晋武帝又妒又怒,饭没吃完就起驾回宫了。如此看来,判定他奢侈的一个铁证就是使用玻璃。 在中国古代,玻璃如此尊贵,一直高高在上于普通人的生活,它的生产一直没有成大气候。旋即,西域的钠钙玻璃涌入中国。这些玻璃比中国铅钡玻璃耐温性能好,更结实更耐用式样也更丰富。一时间,中国本土的玻璃价格被迫跳水,本来就不景气的玻璃业雪上加霜,而模仿西方玻璃的风气日益盛行。 直至明清,特别是清代,因为鼻烟壶前后约400余年的风行,中国玻璃才从沉寂中苏醒,并在世界玻璃史上留下了不少稀世珍品。 相传鼻烟和鼻烟壶是1581年由意大利人利玛窦带进中国的。鼻烟风靡一时,尤其是康熙、乾隆年间,从最高贵的帝王到最底层的贫民,无论贫富贵贱无不好之,甚至将其视为第二生命。于是鼻烟壶制造业应运而生。大概因为利马窦带来的鼻烟壶是玻璃胎的,加之玻璃质密不漏气、不会受潮,又透明,从外面就可以鉴别鼻烟的成色,所以在中国“制壶之始,仅有玻璃,余皆后起也”。 玻璃胎的鼻烟壶当时名为料烟壶,它是清代鼻烟壶的重要组成部分。当时的玻璃艺术家充分利用了玻璃晶莹剔透的艺术品质,把国画的创作借用于鼻烟壶这块方寸之地,留下了不少佳话。 明初始起灶的山东博山玻璃作坊,是有史可证的中国最早的玻璃作坊。相传博山的西冶街是玻璃作坊的集中地,在这条街的城门上就刻着“珍珠玛瑙翠,琥珀玻璃街”10个大字。该地生产的料烟壶,曾在欧洲名噪一时。 而第一个宫廷玻璃场也在鼻烟壶生产的黄金时代问世。清廷于康熙三十五年(公元1696年)设玻璃厂,隶属“养心殿造办处”,高薪聘请了德国传教士纪里安协助营建。还有一件值得一提的史实是,这位皇帝在建圆明园时在中国首次使了玻璃窗。不过,传世的料烟壶大都是乾隆时期及其以后的制品。其中的极品——料胎画珐琅彩鼻烟壶,在国际上享有很高的声誉 当我们回顾整个玻璃史,可以发现在20世纪后期之前,全世界的玻璃制品,无一不是为了市场的需求而设计的。1962年,美国的哈维•利特顿开创性地打破了这一局面。他发起了玻璃艺术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玻璃艺术工作室运动。他倡导玻璃工艺家不要为迎合消费者而工作,而要用玻璃来表达自己的美学观。 这个运动催生了一大批玻璃艺术大师:捷克的史丹尼史雷夫•李宾斯基和加柔史雷瓦•布勒赫瓦夫妇;意大利的李维•瑟古索;美国的戴尔•奇胡利等等。 1991年,台湾的传奇人物杨惠珊告别影坛,创办琉璃工房,并执著地给中国现代玻璃艺术品恢复它古老的名字——琉璃。其实分析琉璃的成分,它就是玻璃,而琉璃在中国明清时期所指并不是玻璃。 玻璃最让人陶醉的一点在于它的制作结果完全难以预料。经常会失败,但也有的时候,它会变成超越预期的一个惊喜。 在杨的推动下,10年之后,一如《药师琉璃光本愿经》中所说,“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身如琉璃,内外明澈,净无瑕秽”,琉璃在中国成了一种人格、一种精神和一种境界的象征。 而大陆一批人包括我也逐渐成为玻璃艺术的“俘虏”。前文已经述及,我在英国胡佛•汉顿大学学习玻璃工艺参观吹制工作室的时候首次感受到了玻璃吹制工艺的神奇。当时,我就和目睹这一过程的其他观众一样,禁不住跃跃欲试。但直到后来真正拿起了那根一米多长的重重的吹管,我才明白了为什么他说吹制一件玻璃艺术品需要“20分钟再加20年”。 那是在以玻璃业闻名于世的意大利威尼斯姆拉诺岛上,众多参观吹制玻璃表演的游人中,我自告奋勇“抢”到了那根吹管站在窑炉口。可是它太重了!我恨不得恢复北京膀爷的造型。炉口的温度也太高了!烤得我的脸都疼痛起来,眼睛也根本分辨不出炉火与料液。胡乱地把吹管插入炉内取出料液后,手背已经烤得半熟,全身汗湿,狼狈不堪。于是全然顾不上它的造型了,我草草一吹了事,心底不得不佩服当年那位示范的艺术家吹制玻璃时魔术表演般的轻松自如。而简单地吹制一只灯泡还是比较容易的,吹制一件艺术品就很难了。说它需要20年的积累虽有些夸张,但6年以上的训练是一个必要的条件。 随着温度变化,玻璃可以在固态和熔融态之间渐变、逆转,这个性能赋予了它无限的可塑性和加工可能。而其加工工艺无非两大类:一类要将玻璃加热,称为热工,从某种角度讲,玻璃的美丽正是这样浴火而生,它的神秘也来自火的洗礼。另一类则是在室温下进行研磨、切割等,对应地称为冷工。几乎所有的玻璃艺术品都需要这两种工艺相结合,才能修成正果。 说起来,玻璃让我最心醉神迷的一点在于,不管通过什么手段制作,它的结果是完全难以预料的。经常它会失败,成品与事先的预期相去十万八千里,让人垂头丧气,只能痛定思痛以后卷土重来。也有的时候,它变成了预期之外的一个惊喜,它比预期的还要绝妙、美丽,于是我会热血沸腾,犹如买中了500万大奖。 特别是窑铸玻璃,因为成品的神秘被吊人胃口地放在了一个极其漫长而且繁杂的过程之后打开窑门的一刹那。等待一件新的玻璃作品出窑时的玻璃艺术家,常常就像徘徊在产房之外的准爸爸一样备受煎熬。而创作一件玻璃艺术品的成功率要比婴儿的存活率低得太多了 在西方人们相信玻璃是上帝赐予人类的最佳礼物。而玻璃的魅力从教堂的玫瑰窗就可见一斑。 我至今不能忘怀,在比利时布鲁塞尔的圣马切尔大教堂里第一次看到彩画玻璃时的感受。当时,高大空旷、庄严肃穆却略带昏暗的欧洲著名古典教堂中,古板、单调、凝重的宗教氛围包围了每一个人,我不由自主地感受到了宗教令人窒息的权威。幸而抬起头,我发现这幽暗的教堂里隐隐约约有一丝丝迷人的光线。由这一丝丝光线牵引过去,映入眼帘的正是那宏大的美不胜收的彩绘镶嵌玻璃窗。在昏暗中突然看到这么瑰丽的、精致的玻璃,我的眼泪禁不住夺眶而出…… 从实用的物质角度衍生出的玻璃工艺品成了人们享受精神生活的一个层面。小到与服装搭配的挂件、耳环,大到用作装饰的背景墙等建筑材料,无不渗透着玻璃的享受价值……它使空间环境诗意般地艺术化,蕴含着浓郁的生活情趣。于是,人们在享受着可口可乐、麦当劳、电器、汽车的同时,能够叫出施瓦洛奇、康宁、琉璃公房、琉园、圣鼎、夏氏、匠门等玻璃品牌。玻璃已经和我们的现代生活息息相关、密不可分了。

第7篇:玻璃艺术论文范文

[关键词]元代玻璃;莲花托盏;汪世显家族墓

[中图分类号]K87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3)08-0051-05

一、元代玻璃莲花托盏简介

元代莲花形玻璃托盏为半透明蓝色玻璃制成,盏和托各1件,胎内含气泡,模铸法成型,盏高4.8厘米,托高1厘米,口径12.5厘米。盏为七瓣莲花形,口、腹部颜色较盏略浅;平口平底,边沿呈八瓣莲花形,腹壁呈正八角形;托与盏相得益彰,宛如蓝色夜幕下一朵盛开的睡莲。这件玻璃莲花托盏造型优美、色彩艳丽、工艺精湛,1999年出土于定西市漳县汪世显家族墓,是迄今出土最完整的一套元代玻璃托盏。徐家坪一带的汪氏家族大片墓地,曾出土过不少珍贵文物,但品位最高、最引人瞩目的,当首推这套玻璃莲花托盏。可以将其视为元代玻璃器的标准器,堪称中国古代玻璃制品的瑰宝,为玻璃器皿中的稀世珍品。现藏于甘肃省博物馆。

汪世显家族墓位于甘肃省漳县城南2.5公里的徐家坪,为一平缓坡地,是目前为止国内最集中而完整的元代家族墓葬。元代在历史上存在时间短,又经常处于战乱中,所以遗存较少。建国后较大型的元代遗迹主要集中在内蒙古,如察右前旗土城子元集宁路遗址,察右中旗广益隆古城以及元丰州城遗址,主要出土一些窖藏文物,有较精美的丝织品和瓷器,此外其他各地多为零星小墓。而汪氏家族墓墓区面积大,据传原有封土多座,可惜历代损毁不少。墓葬约建于蒙古乃马真后癸卯年(1243),止于明万历丙辰年(1616),历经14代、370多年。如此大型而排列有序的家族墓群实为中国罕见。在公元1243~1616年,汪世显及其后辈14代200余人都葬于此地。墓地为带竖井墓道的砖构单室墓,面积约3万平方米,墓壁嵌有模印人物、花卉、鸟兽纹砖。随葬品丰富,以哥窑烧制的青花大碗、雕漆供桌、御赐金牌、彩陶侍俑等最为珍贵。墓葬和出土随葬品为研究元、明时期丧葬制度,研究当时的政治、军事、社会习俗及其演变提供了完整的资料。

对于这套精美绝伦的玻璃托盏的出产地有许多不同观点。有人认为我国开始制作玻璃器具的时间较晚,技术水平也不高,但这套托盏工艺极为精美,而且自汉代以来,中国与中亚的文化、物资交流十分密切。汪氏是金、元、明陇西望族,墓主人汪惟贤是汪世显的孙子,是元代荣禄大夫、大司徒,他既是蒙古族官僚世家,得到域外精品轻而易举,所以这套托盏极有可能自西方传入。况且,我国早期的国产玻璃器多为绿色、淡绿色和白色,只有伊斯兰器具较多采用蓝色。据考证,中国很早就将莲花造型运用在器具上,佛教传入中国后,就有了莲花造型。至宋金时期,尤崇尚莲花形饰,由此可见,玻璃莲花托盏的器型确是中国化的。然而,当时中国制造的玻璃器多薄且小,但这款莲花托盏器型大且厚。有史料明确记载,北宋时期我国就从伊斯兰进口玻璃原料,所以研究人员认为,这套玻璃莲花托盏极有可能是用伊斯兰玻璃原料生产的中国样式玻璃器。

这件玻璃莲花托盏具有佛教文化的特征。据说佛祖释迦牟尼的家乡盛产莲花,因此佛教常以莲花自喻,并且以莲花为佛教的主要象征。唐代将佛教立为国教后,莲花备受信徒崇敬。佛国也指莲花所聚之处,也称“莲界”。佛经称“莲经”,佛座称“莲座”或“莲台”,佛寺称“莲宇”,僧舍称“莲房”,架裟称“莲衣”。由此,莲花图案成为佛教的标志。佛教的建筑、装修、器物上也都有莲花图案。玻璃莲花托盏的造型还具有中国茶文化的特征。中国是茶的故乡,茶文化在唐代已相当兴盛。唐朝疆域广阔,广泛外交,首都长安是当时的政治、文化中心,当时佛教发展、科举盛行、诗风大倡、贡茶兴起、官方禁酒等都造就了茶文化的发展。茶具是茶文化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中国人对品茶的茶具颇为讲究。这件玻璃莲花托盏即是古人对茶盏工艺讲究的佐证。

二、玻璃的发现及其在西方的发展

玻璃大概诞生于公元前25世纪至公元前23世纪的两河流域,它是人类随着文明的诞生而发明的最古老的人造材料之一。艺术家们利用玻璃晶莹透亮、冷峻而坚固同时具有折光反射的特点,在艺术创作上使玻璃工艺达到变幻莫测的艺术效果。玻璃自诞生起就是最受欢迎的贸易品,古代的人们,特别是上层社会,尤其喜欢外来的新颖别致的商品,玻璃器是他们追求的物品之一。

玻璃的起源可追溯到纪元前,但历来中西方对于谁是玻璃的发明者纷争不休。“玻璃西来说”坚持的观点是“公元前1200年,阿拉伯人的商旅驼队在沙漠中穿行,夜幕降临,气温骤减,商人们找来干柴、沙棘点燃篝火驱寒做饭。第二天在沙堆中前夜篝火的余烬里发现许多亮晶晶的物质,人们起名叫玻璃”。玻璃是一种较为透明的非晶体的固体物质,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硅。熔制玻璃的主要原料是石英砂,但石英砂熔点很高,要在1700℃以上的高温中才能熔化。古代无法达到这样的温度,所以必须加进助熔剂来降低熔制的温度。常用的助熔剂有自然纯碱、草木灰或铅丹。另外,还要加入石灰石作为稳定剂。玻璃形成需要经过熔融、冷却、固化三个过程,最重要的是火带来的温度。因此,可以推断古代玻璃可能产生于沙滩或沙漠。在伦敦大英博物馆藏有一块出土于伊拉克境内的公元前2100年的玻璃熔块,即是佐证之一。

公元前1550年至公元前1500年,在古埃及和两河流域北部出现了由玻璃器制成的器皿。公元前4世纪,埃及又发明了玻璃铸模、车花、镌刻和镀金工艺。古埃及与地中海沿岸地区的玻璃以钠钙玻璃为主,直到19世纪后期才出现含氧化钡的玻璃。公元前1世纪,叙利亚人创造了吹制工艺,可以将玻璃液随心所欲地吹成各种形态的器皿,此后出现了模具吹制法,这是批量玻璃器皿生产的开始。罗马帝国以其吹制、吹模、切割、雕刻、镌刻、缠丝、镀金等先进玻璃工艺成为同时期玻璃制造业的中心。公元5世纪以后,罗马玻璃工艺逐渐衰退。到8世纪,除了教堂的彩色玻璃镶嵌之外,欧洲的玻璃工艺几乎绝迹。然而,这段时期中东地区的玻璃工艺还在继续发展。叙利亚人把银盐注入玻璃溶液,炼出了有金属光泽的玻璃。12世纪时,随着贸易经济的发展,威尼斯成为世界玻璃制造业的中心,当时的政府为了垄断玻璃制造技术,把玻璃艺人集中在与威尼斯隔海相望的穆拉诺岛上。大马士革、君士坦丁堡和开罗是9~14世纪中东地区的玻璃生产中心。到了15~16世纪,威尼斯玻璃生产达到了鼎盛时期,产品几乎独占欧洲市场。16世纪以后,开始有玻璃工匠逃离海岛,分散到欧洲各地,玻璃制造技术也逐渐传播开来。

三、中国玻璃的诞生和发展

(一)中国玻璃的诞生

中国古代对于玻璃的称谓众多,《尚书·禹贡》称“琳”。“琳”原指美玉,古人把类似玉材的玻璃也称为“琳”。《汉书》中出现过“璧琉璃”、“吠琉璃”、“畎琉璃”的记载。两晋时代,玻璃被称为“药玉”,唐宋时称之为“琉黎”、“颇梨”,元时称“药玉”、“罐玉”,明代称为“料”、“罐子玉”、“料器”等。考古发掘证明,我国早在距今3000余年前的西周时期就能制造玻璃器了,但中国自产的玻璃以铅钡玻璃为主流,质地脆且易碎。在中国古代文物中,玻璃器数量极少,而从西方传来的玻璃器更加罕见。自古以来,中西文化交流一直以各种形式持续进行着。南北朝时期,随着中外文化交流的增多,外形美观、质地坚实的钠钙玻璃才从西方流入中国。

对于玻璃的起源,中外看法一直存在争议。有些人认为中国古代的玻璃是独立发明的;有些人认为中国古代玻璃受到了西方玻璃产片和技术的影响,是从外传播而来。考古专家多以为古代墓葬中陪葬的彩色珠子是由叙利亚传入中国的,但近年来考古发现大量色泽丰富的战国白料璧璜,且自周代以来,在许多诗文传志中就经常出现“球琳”、“珂王戍”、“火齐”、“琉璃”、“玻璃”等名词。另外,西周墓葬中先后多次发现土生土产的琉璃珠子,比《史记》所述早八九百年。因此,沈从文在《玻璃工艺的历史探讨》中论断:“玻璃制造技术在中国的出现最晚到西周。”我国境内所发现的最早的玻璃属于春秋末战国初(公元前5世纪前期)。考古发现的早期玻璃器主要有湖北江陵望山一号墓出土的越王勾践剑格上所嵌的玻璃块、河南辉县琉璃阁出土的吴王夫差剑格上镶嵌的玻璃块、云南李家山22号墓出土的六棱柱形琉璃珠、山东曲阜鲁国故城发现的料珠、湖北随县曾侯乙墓中发现的料珠、山西长冶分水岭270号墓出土的料珠与琉璃管等。可见,早在2000年前从西周中期延续到唐宋,玻璃制品已成为封建皇宫贵族高级装饰品中普遍使用的原料,玻璃并非从西方舶来。

(二)典型中国风格玻璃制品的出现

存世的中国古代玻璃器较少,但从宏观方面来看,各时代玻璃器物总是统一在其时代风格之下。例如西周时期的玻璃器朴实无华,器形简单,质地疏松,制作粗糙;春秋战国和两汉时期的玻璃器以仿玉为主,光洁度好,工艺水平较高;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玻璃器异域风格加重,器物轻薄,透明度较好;唐代时波斯风格浓厚,作品绚丽多姿;宋元时期则小巧精致;明代所出较少;清代是中国古代玻璃工艺的鼎盛期,不仅数量多、色彩绚烂,而且制作工艺复杂、高超。

战国中晚期,产生了众多典型的中国风格的玻璃制品。例如玻璃璧、玻璃剑饰和玻璃印章等。这些文物基本都是在以长沙为中心的战国中晚期墓葬中发现的。湖南各地的楚国墓中出土的玻璃璧,长沙有80多件,资兴有19件,其余衡阳和常德等地也有10余件。璧是中国独有的器型,最早出现于我国新石器时代。从新石器晚期到汉代的3000多年间,玉璧随葬的习俗一直延续不断。战国时期的玻璃璧,无论在器型、颜色还是纹饰上都与玉璧极其相似,说明玻璃壁是自玻璃诞生以来人们作为玉璧的仿制品而制造的。当时,人们在墓葬中陪葬玉璧以显示墓主人的身份和地位,而玻璃璧的陪葬也同此作用。出土的战国时期的玻璃璧经激光光谱分析,基本属于铅钡玻璃,与战国中晚期墓葬中发现的大量的镶嵌玻璃珠的玻璃成分一致,这就可以肯定这些玻璃制品都是在中国利用本地原料制成的。

自汉代以来,特别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在传统玻璃配方的基础上产生了新的配方即改造成为铅玻璃和碱玻璃。铅玻璃就是指以氧化铅为助熔剂,不含氧化钡,所以也称为高铅玻璃,钠玻璃或碱玻璃是指以氧化钠为助熔剂,主要成分不含钙的玻璃。魏晋南北朝时期,外国玻璃大量输入,直接导致我国玻璃制造业的革命性发展,使得当时的玻璃在质地、造型、工艺等方面都出现了变革,这些变革在隋唐时代已趋于稳定发展状态。陕西临潼出土的唐代玻璃果、玻璃瓶等器物,其器型都是中国传统样式,采用吹制方法制成。据记载,隋统一全国,内监何稠用烧绿瓷的方法烧造玻璃,获得成功。隋唐时代制作的玻璃器主要是玻璃瓶、玻璃茶具、玻璃杯等。例如1957年陕西省西安市西郊隋代李静训墓出土的玻璃瓶就是这个时期玻璃器的一个典型代表。隋代出土的玻璃器多采用北魏时期传入我国的吹制法制成,器壁薄,透明度、光亮度好,器型为中国传统造型,一改南北朝时期中国吹制玻璃器粗糙的状况,表明隋代玻璃吹制技术已达到很高的水平。五代、宋、辽、金、西夏的玻璃器物,主要有玻璃葫芦瓶、花瓣口杯、壶形鼎以及玻璃饰物等。元代设立了烧造仿玉玻璃器的“瓘玉局”。明代的颜神镇是玻璃生产的重要基地,当地的民间玻璃作坊,以生产簪、珠为主。清初,当欧洲制造的晶莹的玻璃制品传入我国后,颇受统治者的喜爱。清宫征调了全国最优秀的技术人员在玻璃厂轮班供职,同时还有欧洲的技术人员进行技术指导与制作,于是中西方的玻璃制造技术在清宫玻璃厂汇合了。康熙三十五年(1696),内廷成立了玻璃厂,康熙帝请来德国传教士兼技师纪理安作技术指导,专门为皇室制造各种玻璃器。制造的主要器物有炉、壶、瓶、钵、碗、杯、盘、尊等,颜色有白、黄、蓝、青、紫、红等30余种,还有套料、金星料、搅胎、珐琅彩等多种装饰方法。其中,玻璃装饰艺术最重要的创造应是“套料”,也就是在白玻璃胎上粘贴各种彩色玻璃的图案坯料,然后经碾琢而成。

(三)中国古代玻璃器的用途

玻璃器与人类的社会生活密切相关,既可作为象征皇权威仪的琉璃璧出现,还可作为日常生活中的玻璃瓶、碗、杯、盏,更可成为皇宫嫔妃、民间妇女的装饰物。2000多年前的西周玻璃工艺非常原始,外观与石头几乎无差别,它的配方主要是含铅的钡玻璃。而在春秋时期,玻璃工艺已有磨制、堆贴、镶嵌等,炼出七彩玻璃主要用于礼器、佩饰、明器等,以小件器物为多。战国时期采用模铸法制作仿玉玻璃器,并且在玻璃上出现纹饰和汉字,多用于配饰。汉代,玻璃出现诸多新品种,如玻璃耳坠、玻璃带钩、玻璃王含、玻璃琮等。从西汉开始,作为日用品的玻璃容器开始出现,这是一次开创性的改变。自此以后,陈设器和生活用具才成为玻璃器的发展主流,著名的有1968年河北满城刘胜墓出土的汉代玻璃盘。隋唐时期,玻璃技术达到新水平,玻璃制品多被皇家和寺院用于装饰物和日常用品。如陕西法门寺中出土的玻璃瓶,颜色多,壁极薄,半透明,制作技艺高超。宋代玻璃成分为铅玻璃和钾铅玻璃,色泽漂亮,不耐高温,不宜日用,多作装饰摆设,如带板等。元代玻璃器出土较少,最著名的就是这件莲花托盏。明代玻璃生产的规模有限,玻璃器在出土文物中少有发现。清代前中期是我国古代玻璃发展最辉煌的时期,达到了中国数千年玻璃发展的巅峰。

四、丝绸之路上的玻璃贸易

大概在公元前1000年,中西方就已通过北方欧亚内陆草原的游牧民族进行来往,玻璃及其制造技术就已传至中国新疆地区,但玻璃的数量很小。丝绸之路的开通和发展,促进了中外的交往和交流。玻璃吹制技术的流行使得古代西方玻璃制造技术在罗马帝国有了新的飞跃,同时又发展了雕花玻璃、套色玻璃、绞丝玻璃等技术。罗马玻璃制造技术传至波斯帝国,在萨珊王朝(公元 3~5 世纪) 又发展了切割和磨花技术,形成了波斯文化特色浓厚的萨珊玻璃。

早在两汉时期,中国与古罗马帝国的贸易往来就很频繁,罗马的玻璃器就源源不断地输入中国,主要品种有夜光璧、明月珠、骇鸡犀、珊瑚、琥珀、琉璃、琅王干、朱丹、青碧等。东汉桓帝延熹九年(166),大秦王安敦曾派使者到达中国。六朝时期,与大秦的贸易往来十分密切,中国的丝绸运往罗马,罗马的玻璃器流向中国。三国孙吴黄武五年(226),大秦商人素伦从南海来到交趾,后抵达建邺(今南京),直到嘉禾三年(234)才回国。

1980年在江苏邗江县甘泉2号东汉墓出土的三块紫黑色与乳白色相间的透明玻璃残块,经专家复原认定为外壁饰有辐射形凸棱的钵,属于外来玻璃器。这件玻璃器是用当时在地中海地区很流行而国内极为少见的搅胎装饰技法制成的,即先把熔化了的紫红色玻璃液和白色玻璃液混合在一起,然后进行搅拌,最后灌模成型。我国所出古代玻璃器皿中采用此种技法的仅此一件。经化学分析,这件玻璃器不含铅,不同于中国自制的铅玻璃系统,而属于西方的钠钙玻璃系统,其化学成份与罗马玻璃相近。因此,这件玻璃器被普遍认为是通过海上路线传入我国的罗马玻璃。

新兴的玻璃制造技术通过地处中亚和南亚的由在西汉初被中国北方匈奴人所驱赶的月氏人所建的贵霜帝国向东传播。《后汉书·西域传》记载,东汉以后,罗马和安息出产的玻璃源源地不断由大月氏人带入中原。这促使了我国古代玻璃器皿的制造发展。从中国境内出土的玻璃器皿来看,最早的用吹制技术和无模成型的属于魏晋南北朝和隋代(公元 3~6世纪),这和北方丝绸之路的开通密切相关。我国最早的进口玻璃器皿有江苏邗江甘泉汉墓出土的公元 1 世纪罗马的搅胎玻璃钵、南京象山琅琊王墓出土的公元 3 世纪筒形磨花玻璃杯等。南北朝和隋代出土的玻璃器皿来源较为复杂,有些从造型上看属罗马和萨珊器皿,如公元 5 世纪辽宁北票冯素弗墓出土的鸭形器、西晋鄂城五里墩玻璃碗、公元 6 世纪北周李贤墓玻璃碗、公元3 世纪西晋北京华芳墓玻璃碗等。盛唐时期,中外交流更加频繁,伊斯兰玻璃由于此时出现的伊斯兰教和伊斯兰文化而兴起,一些大型玻璃器皿从外传入中国,最著名的当属法门寺地宫出土的公元 9 世纪伊斯兰玻璃器皿。这些玻璃器皿在制造和装饰工艺以及图案上都体现伊斯兰特色。西方制造玻璃器皿的吹制技术和化学稳定性比较高的钠钙硅酸盐玻璃成分的引入,促进了我国自制玻璃技术的提高。

玻璃器皿传入中国的时间虽然可以追溯到1000多年以前,但是一直以来中国的玻璃器制造始终没有得到充分的发展。元初,统治者采取了一系列有利恢复生产、发展经济的措施以便于巩固政权,于是传统的工艺美术也得以复兴和发展。元朝尊佛教为国教,梵像的传入及对其他民族文化的吸收均给工艺美术的发展带来一定影响。这套玻璃莲花托盏从它精美的外形、秀丽的色泽来看,可能是从西亚等地传入中国的。元代玻璃器最重要的产地是山东益都颜神镇,在此地曾发现过元末明初的玻璃炉址与残品,经检验,其钾钙含量较高,含铅量很低,属钾钙玻璃,与唐宋高铅玻璃已有明显不同。

五、中国玻璃的鼎盛时期——清代

清初,晶莹剔透、美观大方的欧洲玻璃制品传入中国,受到统治者的喜爱。宫廷聘请了欧洲的技术人员如格林、纪文、汤执中等进行技术指导,同时从山东博山和广州等地征调了全国最优秀的技术人员参与学习和制作。玻璃的使用,在中国虽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但“玻璃”名称的最终确立还是在清朝。康熙三十五年(1696),清宫建立了玻璃厂,从此开始了宫廷御用玻璃器的制作。玻璃厂的能工巧匠们依靠皇家雄厚的资材,凭借自己高超的技艺和智慧烧炼出了色彩丰富、质地精纯的玻璃,并采用无模和有模吹制等技法制造出了几十种类型的器物。同时,还通过融汇中西不同的艺术加工技法创造出了众多的工艺品种,尤其是经过碾琢的套色玻璃的出现,把玻璃的制造工艺提高到崭新的历史阶段,取得了玻璃工艺的辉煌成就。从制造档案和传世作品两方面可以看出,玻璃器制作的高峰期是在康、雍、乾三朝,嘉庆朝以后开始衰落,不但数量、品种减少,质量亦日渐下降。

在清代,统治者较多重视并且吸纳西方传教士所带来的天文、数理、测绘、机械、绘画、建筑等科技与艺术才能。一些通晓玻璃制造技术的传教士直接参与了清廷玻璃制造,对传播西方玻璃制造技术和改进我国传统玻璃生产技术做出了贡献。综合这些条件,清代玻璃生产得以发展和兴旺起来,并延伸出不同于前代的特点。首先,集中了山东博山和广州等地最杰出工匠的清宫玻璃厂,通过两地工匠的互相交流和切磋,使得传统的玻璃制造工艺水平不断提高并且有所创新,出现“套”或“兼套”玻璃。其次,传教士的参与和指导使得内廷玻璃厂吸收了西方的玻璃生产技术,创造了不少新器物和新品种。例如玻璃厂制造了一批具有西洋风格的玻璃器,而且玻璃厂的博山玻璃工匠师从德国技师学会了如何制造平板玻璃。外来玻璃技术在这一时期促进了我国传统玻璃生产的改革但并未完全取代传统玻璃的生产技术、民族风格和优秀传统。再次,清代玻璃生产得到了皇帝、王公、大臣等上层人物的积极扶持。从清宫玻璃厂开设以来,玻璃生产几乎从未间断过,这在历史上是空前的。在清代200多年间,清宫玻璃厂制造了大量玻璃器皿,包括典章用品、室内陈设、文房用具、装饰品和鼻烟壶等,用以赏赐皇亲贵族、王公大臣以及馈赠外国帝王和使臣。

康熙时期流传至今的玻璃器并不多。故宫博物院今藏有一件玻璃水丞。这件仿水晶的无色透明玻璃器,表面经抛光切割呈六方形连锁图案;圆形平底,下阔上敛,小口有盖,通高7厘米,口径2.8厘米;腹外切磨出8个平面,似莲瓣围绕一周,盖的表面切磨成六角形连锁纹,器底阴文篆书“康熙御制”四字款。据文献得知,康熙时期已能生产水晶玻璃、套色玻璃和洒金蓝玻璃,尤以内廷玻璃厂制造的鼻烟壶最为出众。所造鼻烟壶有诸多颜色,形状不一,精巧无比。民间仿制的远远不如内廷制造的精美贵重。

雍正时期,内廷玻璃厂移至圆明园六所。故宫博物院现存有雍正款玻璃器12件,器形有八棱瓶、水盂(图1)、渣斗、圆盒等,颜色更有黄、雄黄、白、浅蓝、亮紫、淡黄等。今美国堪萨斯城纳尔逊·阿特金斯艺术馆就藏有一件雍正年款的玻璃碗。碗和高圈足都是用无色透明玻璃制成的,但在碗的底部外层又套上了一层深蓝色的玻璃,这是现存最早的套色玻璃(图2)。在雍正时期,朝廷以几种玻璃代替宝石用于官员所戴的帽顶,并正式列入典章制度。如三品官以蓝色明玻璃相当蓝宝石作帽顶,四品官以蓝色涅玻璃相当青金石帽顶,五品官以白色明玻璃相当水晶帽顶,六品官以白色涅玻璃相当碎碟帽顶。

乾隆时期的玻璃器皿造型华丽、饰样精美、质量上乘,是清代玻璃生产的鼎盛时期。在乾隆年间,玻璃厂已能生产出金星、缠丝玻璃,且多采用雕刻、描彩和珐琅彩的装饰技法。现存乾隆时期的玻璃器尚多,如故宫博物院所藏黄底套红玻璃缸,该玻璃缸高9.3厘米,口径10.3厘米,底径8.5厘米;缸圆形,收口,腹下部略收敛,平底,形近似于钵;通体以淡黄色玻璃为胎体,外套半透明红色玻璃;腹部饰通景夏日荷塘图,散布的荷叶、盛开的荷花及莲蓬立于水波之中,数只蜻蜓和蜜蜂飞舞空中;图案以写实手法雕刻而成;外底阴刻楷书“乾隆年制”古币式款。此缸质地精纯,磨制圆熟,构图疏朗,与同时期华丽繁缛的装饰迥异,品位高贵典雅,为乾隆时期玻璃器中的佼佼者(图3)。

清朝统治者对西方传教士、技术人员的使用和玻璃制造技术的引进,造就了国内外两种玻璃制造技术并存的局面。清代还独创了一些工艺,例如中国人多半喜爱半透明和不透明的玻璃,于是当时的工匠就采用了氟作为玻璃的乳浊剂,这在世界上是首创的。清代玻璃利用钾、铅等元素作为着色剂,配制出不透明的黄色和红色玻璃,也是中国独有的。清代利用硼砂增加玻璃的耐冷热骤性,也在世界上出现较早。

中国古代的玻璃风格独特,在世界玻璃史上独树一帜。尽管玻璃制造业没能像中国的瓷器制造业一样成为古代的主要手工业门类,但自战国初年以来,中国的玻璃制造业始终未间断,至清代,达到了世界玻璃制造业的一流水平。至今,诸多中国古代制造的玻璃器收藏于世界各地,见证着中国玻璃制造业曾经的辉煌。

[参考文献]

[1]脱脱.元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

[2]汪楷.汪世显家族世系考[A].政协陇西县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编.陇西文史选集(第二集)[C].陇西:陇西县印刷厂承印,1995.

[3]吴景山.元代汪世显家族碑志资料辑录[J].西北民族研究,1999,(1).

[4]向达.明清之际中国美术所受西洋影响[M].北京:三联书店,1957.

第8篇:玻璃艺术论文范文

在今天的中国,最早把现代玻璃艺术理念带回传统手工艺术领域,并持之以恒在艺术创作、科研教学及文化交流上发挥创造力与影响力的人,非庄小蔚莫属。

取经归来

“是玻璃选择了我!”

1998年,对庄小蔚来说是人生的一个分水岭。那一年,受上海大学校长钱伟长的嘱咐,庄小蔚公派英国Wolverhampton大学美术设计学院玻璃艺术系学习。2000年获得硕士学位回国之后,庄小蔚在钱伟长和美术学院执行院长汪大伟的支持下,按国际标准建立了国内高校首家玻璃工作室。在工作室建设过程中,首次引进了英国实验室玻璃电阻炉的产品标准,与上海试验电炉厂合作全部实现了国产化。

据庄小蔚介绍,目前中国艺术院校玻璃工作室用的国产设备大部分来自这一系统。工作室现有不同功能和尺寸的高温电阻炉9台,冷加工设备14套,能完整独立地进行玻璃的冷加工和热玻璃的研究和教学。

玻璃工作室还技术援助了6个玻璃艺术工厂,建立了冷加工、镶嵌、热弯、压铸、吹制、离心、热融和大型铸造等完整的玻璃工业产业链,教学基地的整体布局基本奠定。

玻璃工作室运动兴起于上世纪60年代的美国,追求脱离玻璃工业、塑造出全新的玻璃艺术形式。在庄小蔚看来,工作室是独特的,它是一种活力,象征着激情与魅力。它打破了传统的分类方法,使之不具有任何封闭性、独立性和自主性。它感兴趣于那些矛盾的和有可能性的东西,将它们创造性地融入实践的波澜中——寻找概念上有突破、文化上相关又美丽迷人的解决方法。艺术是人类的存在方式,美则是艺术必须关怀并不断加以质疑的价值理想。工作室“实验与先锋”的品质,引导着玻璃艺术进入一个创造性和多元化的时代。

虽然玻璃工作室规模有限,“但它产生的影响让美国和欧洲的玻璃艺术团体感到吃惊。”前美国康宁玻璃博物馆馆长Susanne如此评价。

如果你亲自来到工作室,会发现它是一个让人可以展开许多想象的工作场所。值得一提的是,在科研与教学之余,如今玻璃工作室推出了面对普通市民的DIY玻璃饰品体验活动。这一切,都是为了让玻璃艺术更加融入生活。

“失控”的艺术

作为中国玻璃艺术发展的先驱和见证者,庄小蔚认为玻璃的魅力是难以用语言来概括的。他说:“这个世界所呈现的远远超出了我们语言所能表达的极限。”

法国艺术学者吴丹评价说:“在语言和人类情感之间永远存在着一个难以跨越的空间,而这个空间正由艺术家通过艺术得以表现。透明度、色彩以及节奏韵律是庄小蔚的创作语言,他的作品通过玻璃的个性融合了情感与诗意。”

《天空与海洋》是庄小蔚在英留学期间完成的作品。透明的蓝色是映衬着天空的海洋,疏密错落的气泡充满了生命的气息。“你看边上那些白色的螺旋,我管它们叫作DNA。”庄小蔚说,创作这件作品时,他特地觅来一块难得的玻璃陨石,将陨石加热到800℃后放进炽热的玻璃里。这件精致的作品,用了两次才完成。

庄小蔚说,玻璃艺术的魅力之一就在于人对它的“失控”,当玻璃在模具里流动,你根本无法知道它是怎样的,也无法精确地控制它。如果忽略那些失败的次数,那么,这个“失控”的过程,带给庄小蔚的总是惊喜。

玻璃艺术家往往需要通过学习和试验多种工艺来寻找自己的艺术语言。2000年初,庄小蔚通过热熔和热压成型工艺创作了几个系列的玻璃作品。之后的《视觉试验》系列,他参考一种力学结构,通过光学玻璃的色彩节奏来完成几何风格的玻璃艺术。同样,《方尖碑》系列也显示出几何研究的影响,并在材料中混加了彩色玻璃水晶,现在这两种元素依然延续在庄小蔚的作品中。

《灰色的长笛》是庄小蔚艺术作品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系列,他为这个主题已经创作了超过25件不同变化的作品,几乎可以诠释他的美学和对工艺的研究。该系列作品通过几何的形式和深浅变幻的色彩,以及打磨、喷砂等工艺,体现了玻璃和光的奥妙,诠释出丰富而充满趣味的三维立体空间,表现了中国长笛音乐里那诗歌般的精妙之处。其中的代表作品《灰笛系列·海蓝色》被苏格兰皇家博物馆收藏,被国外评论誉为:“生机勃勃,充满了创造力和鲜明个性”。

一直以来,庄小蔚都在表达形式上不断寻找新的方向。比如尝试将西方现代观念与中国元素有机结合起来,这种中国元素不是物质层面的灯笼、青铜器纹样、同心结等东西,而是蕴含中国文化内涵的艺术表达。

“我在参观兵马俑博物馆时,了解到秦始皇有八匹好马,其中有一匹叫‘追风’,这匹马的原样无人知晓,但‘追风’两字却给我留下很深印象,回来后我就做了一匹马的作品,起名《追风》,形态很简练。我想表达的是一种精神面貌,后来这件作品获得了第五届现代手工艺展‘优秀奖’”。

在《追风》中,马的造型运用了魏碑体的书法元素、内圆外方的处理方式,让人依稀看见中国书法艺术的影子,还有《武士》、《水墨记号》也大量使用了中国元素。

庄小蔚说:“我所有的创作都是在一个可见的和不可见的,逻辑的和感觉的,想象的和抽象的世界之间游走。无确切的事件作为一个艺术的主题,也与时间无关,但每一个作品起初都来自于一个特别的要素,来自于一个连续的、无限的感觉需要:所有的创作均有一个从难以预测的灵感,到实验观察,复合精神因素,这样一步步走过来的程序。在这条道路上,精神得到了最大限度的自由和放松。经验和感受并不是停留在作品表面的,作为艺术家自己的精神深深地融合在材料里,是精神创造的努力与尝试。”

跨越玻璃之城

对于一个学院派艺术家来说,建立玻璃博物馆是庄小蔚最大的梦想。在发达国家每20万人就有一座博物馆,上海有2000万人口。为此,在2005年上海市政府提出了要建设100所公共博物馆的计划,上海玻璃博物馆就是其中的一个。

“我在2000年就有一个想法,回国后要创建一个博物馆。就是要做一个玻璃科学与玻璃艺术相结合、非常有特点的博物馆。回国后,我内心的热情一直没有消失过,又恰逢天时地利人和机遇来临。于是上海大学与上海轻工玻璃有限公司合作,共同打造了玻璃博物馆。”庄小蔚说:“博物馆的建设得到了周哲伟校长和方明伦教授的支持,上海轻工玻璃公司董事长张琳和上海大学对建设玻璃博物馆的目标是一致的,即致力于在玻璃文明领域的贡献,构筑具有国际水平的玻璃艺术展示和交流的平台。”

对全球数十间博物馆进行考察后,博物馆组建团队特邀来自德国的设计师Tilman Thürmer担任主创改造,结合新的建筑结构,保留并突出旧厂房的原有特色,赋予其新的功能性和标志性,创造出的一系列新与旧的交替。提倡在分享中创造更精彩纷呈的玻璃艺术空间,更以国外社区化博物馆为未来发展方向。从建筑玻璃到国内外顶尖的玻璃艺术品,博物馆将最美的艺术和最精彩的科技呈现于公众面前。

而在博物馆的设计中,“我们不追求经典意义上的‘完整的历史’。事实上,它取材的范围只限于玻璃历史中的一部分,但是它讲述的内容是充满挑战和令人神往的:从埃及的“蜻蜓眼”玻璃珠到中世纪的玻璃镶嵌窗户,从中国古玻璃到现代玻璃雕塑。”

第9篇:玻璃艺术论文范文

关键词:玻璃工艺学;无机非金属材料;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TB383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9-0046-02

一、引言

《玻璃工艺学》是无机非金属材料专业的主要专业课之一。主要讲授玻璃组成、结构、物理化学性能、生产工艺过程及设备、各种玻璃制品的生产工艺及玻璃加工。目的是使学生掌握玻璃生产制备的基本原理、工艺过程和设备,使之胜任玻璃生产工艺工程师的基本技术要求。本课程的特点是与生产实际联系较为紧密,要求学生适应生产实际的需求,能够解决生产中出现的实际问题。但传统的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需要依赖教师的表述想象出复杂的生产工艺各环节及相应的设备,课堂枯燥,学生没有兴趣,只为被动应付考试,很难达到该领域对学生能力的要求。所以,结合课程本身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作者认为有必要就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生产实习、实验教学等环节进行有益的探索与尝试。

二、优化教学内容

《玻璃工艺学》这门课程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为玻璃物理化学,着重于玻璃组成、结构、性质三者的联系。具体包括:玻璃组成与结构、玻璃生成规律、熔体和玻璃体的相变、玻璃粘度和表面张力、玻璃机械、热学、化学、电学、磁学、光学性质。对于基础理论部分,借助先进的多媒体教学手段,将深奥的理论视觉化,有利于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有效地化解了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提高了教学效率,增强了教学效果。

第二部分为玻璃工艺学基础,主要讲述有关玻璃工艺原理及工艺因素的影响。具体包括:玻璃原料及成分设计、玻璃制备工艺,如熔制、成型、退火、淬火等,玻璃性能检测、玻璃制品的加工,如冷加工、热加工、表面处理等。该部分内容与生产实际密切相关,可以通过认识实习、生产实习环节使学生走进车间,真正接触玻璃生产线,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同时也可以采取技术人员走进课堂的方式,将生产实际中遇到的问题与学生分享,保证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习兴趣。

第三部分为各种玻璃制品的生产,主要讲述工艺流程与生产技术。具体包括:瓶罐玻璃、器皿玻璃、平板玻璃、保温瓶玻璃、石英玻璃、光学玻璃、电真空玻璃、微晶玻璃、玻璃纤维、特种玻璃的生产。该部分内容涉及到传统的玻璃品种,更应该加大对新型玻璃品种的介绍,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同时,应进一步加强与国内外同行的交流,紧跟科技前沿,将最新的科技成果融入教学内容。

三、改进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教师与学生为了共同完成教与学的任务所使用的工作方法,包括教的方法与学生学的方法,二者相互联系,不可分割。改革、创新教学方法,会更有利于教学任务的完成。传统的教育模式中,教师处于教学的主体地位,是知识的先行者和灌输者。这种教学方式重灌输,忽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重知识的演绎和推理,忽视知识的综合运用;重课堂的集体教学,忽视学生的个性,教学完全是单向的传播和灌输。教学结果虽能使学生获得高分,但抑制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发散思维,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不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

1.启发式教学。讲授中穿插与教学内容原理相同的身边实例和工厂生产实例,对学生的思维进行引导,加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通过巧设情景问题,引起学生认识上的矛盾,激发学生积极思考,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另外,教学中可以通过形象比喻用大家熟悉、具体的事物,形象地说明较为复杂、抽象的事物。还可以通过对比把两种相互对应的内容或同一内容相关的不同方面并列在一起,加以对照说明,通过比较它们之间的异同,加深学生对概念的认识,促进理解与掌握。

课堂教学不等于单向灌输,教师不能仅仅是“讲师”,而应该是“导师”。要注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索知识。师生之间相互学习、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相互激励,既要考虑如何使学生有效掌握已有的知识,又要善于启发学生自己去感受和理解知识发生和发展的过程。教师应该善于发现和开发蕴藏在学生身上潜在的创造性品质,使之养成良好的科学探索精神和研究创新思维习惯,既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积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真正能调动广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广大学生个性发挥。

2.与实践的结合。教学中安排有8学时的教学试验和相关的认识实习及生产实习。课堂教学过程中,带领学生参观相应的实验室,亲自动手使用部分实验设备,起到巩固理论知识、提高动手能力、训练综合技能、拓宽知识视野的作用。实习环节,学生可以直接走进金晶玻璃集团和力诺玻璃制品有限公司的玻璃生产线,不仅生产流程线、各主要设备一目了然,而且可以通过监控室清楚掌握生产线的实时动态,第一时间发现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极大程度地考验了学生理论知识的巩固与否和对实际问题的应变能力,理论与实践紧密衔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也为学生将来走向社会和工作提供最初的锻炼。

3.趣味阅读。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无论做什么事情,只有你爱好它,对它有兴趣,才会全身心地去做好。针对目前的大学生,按照传统的填鸭式教育,忽视学生的兴趣,效果往往很不理想,因此有必要适当根据学生的爱好,选取趣味性的材料予以阅读,并给予学生必要的内容进行自学,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让他们成为学习知识的主体,真正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4.强化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具有声情并茂、视听结合的特点,设计合理的多媒体技术教学手段,信息量大,可轻松引领学生进入直观、形象甚至虚拟的场景,使学生犹如身临其境,能够调动学生的各种感觉器官参与教学活动,充分发挥其想象力,在教学方法的配合下,学习兴趣倍增,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教师运用多媒体通过多彩动画的形象描述和展示,有效地化解了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显著提高了教学效率,增强了教学效果。

5.建设网络课程。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和现代信息技术,积极开展网络课程建设,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更多的网络资源。通过网络资源,可实现师生的互动,加强师生联系,突破时空的界限,延伸课堂的空间,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例如,使用电子邮箱或qq的方式可以实现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对一的交流,当学生遇到疑问时可以及时向老师请教,老师根据反馈回来的信息及时调整授课方式和内容。

6.改革考核方式。课程考核是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个极其重要的环节。考核应该体现出学生掌握并综合利用知识去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尤其对于与实践结合比较紧密的专业课程,更不应该仅仅以试卷成绩为唯一的考核方式。目前,我们采用的是平时成绩+实验+实习+试卷成绩的综合考核方式。平时成绩主要由学生课堂表现、作业、小论文等组成;实验成绩包括设计性实验成绩和选做实验成绩;实习成绩包括实习记录和实习报告的完成情况;期末考核采用闭卷考核方式,试题的难易程度适当,试卷内容既突出了课程重点又兼顾了知识面的广度。

7.结束语。为了满足无机材料专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需要不断对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实践环节及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改革与实践,使教师在教学过程能够不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独立分析能力,培养出更多的高素质、复合型、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余俊,赵惠忠,韩兵强,等.浅谈无机材料工学课堂教学环节的改革与创新[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19):8-10.

[2]安连锁,米增强,王秀梅,等.完善实践教学提升大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5,(6):12-14.

[3]戴金辉,葛兆明.无机非金属材料概论[M].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04.

[4]赵彦钊,殷海荣.玻璃工艺学[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

[5]西北轻工业学院.玻璃工艺学[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6.

[6]王承遇,陈敏,陈建华.玻璃制造工艺[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

[7]潘晓亮,高芝,易荣喜,等.《工程材料》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思考[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01).

[8]宋鹏,王琦.无机非金属材料工艺学课程的改革与建设[J].广州化工,2010,(11).

[9]乔斌.工程材料课程教学改革初探[J].淮海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12).

[10]马世榜,张洪峰.《机械工程材料》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广西轻工业,2009,(11).

[11]宋晓岚,杨华明,金胜明.“无机材料工艺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J].理工高教研究,20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