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装备制造论文范文

装备制造论文精选(九篇)

装备制造论文

第1篇:装备制造论文范文

1教学理念的与时俱进

把握工程教育要面向工程实际的基本原则。对于机械制造装备设计过程,不仅仅关注结构与功能原理的实现,也要从经济性、安全性、环境保护与节能减排等方面将其视为一个系统的工程技术项目来加以考虑,全方位引导学生培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正确认识工程对于客观世界和社会的影响。教师对于学生的要求更多地集中在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对问题的深入探究和钻研精神以及追求创新的态度和意识。这就对教师本身在知识结构、教育教学技能、教学与管理艺术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不断更新自身教育理念,与时俱进。

2教学内容的改革与优化

课程教学内容要面向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工程教育认证目标,以培养行业认可的复合型工程人才为导向,突出学校与学科专业特色,紧随生产与社会的发展,与相关产业与领域的需求相结合。以此为原则,保留原有教学内容中的经典核心部分,删减或剔除与专业认证目标不相符合的内容。针对湖南科技大学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面向矿山机械、工程机械及数控机床产品设计制造的专业培养特色,教学内容中适当增加矿山机械装备与工程机械装备的设计方法与过程,对于金属切削机床的设计着重讲解数控机床的主传动系设计、进给传动系设计与典型部件设计,减少普通机床设计相关内容。机床控制系统设计重点介绍数字控制技术原理与设计过程,其它控制方式酌情删减或剔除。同时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结合自身研究方向,增补介绍反映本专业前沿发展现状和趋势的有关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和新装备的内容,使教学内容做到融经典、基础、实用、前沿于一体。适当淡化教学内容中的深奥理论知识,增强应用与实践,增加实验与实践教育环节时长,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更多地与企业生产实际相结合,与企业沟通联系,创造机会让学生深入企业生产一线,直观接触与动手实践,深入理解机械制造装备的设计原理与方法。强调对重点和难点的把握,精心组织,讲深讲透,如金属切削机床的工作原理、几何表面成形原理和机床主传动系设计过程、夹具定位方案的设计与分析等。对于物流系统设计和机械加工生产线的总体设计,则可以采取学术讲座的形式加以介绍。

3教学方法的突破与创新

面向工程教育专业认证需求,教师要实现教学方法与手段的不断突破与创新,以提高教学质量。教学方法要针对工程实际,可以更多地采用案例分析、综合设计、小组学习、项目训练等方式,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和团队合作能力,提高工程意识和设计技能。教师也要深入研究当前国内外工程教育的发展形势,将国际上最新的科学思想和科学成果传递给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效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使知识直观化、形象化,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主观学习积极性。如为使学生对于装备制造业有清晰的认知,激发学生对于机械制造装备设计课程学习的热情,在绪论中详细介绍制造业与装备制造业的内涵,多方搜集资料,以详实的图片、文字、视频和数据资料深入透析装备制造业的地位与作用、我国装备制造业迄今所取得的成就以及面临的机遇与挑战,鼓励学生为我国装备制造业的发展与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为训练学生的独立分析与思考能力,教师也在课堂上提出问题或布置课后作业,启发学生去思考并分组讨论,教师再进行归纳总结和点评,让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学习。在机械制造装备设计课程教学中可根据教学难点与重点,有针对性地开展专题讨论与专题作业。讨论与作业的形式也需多样化,以便于活跃学生思维,增强创新意识。

4考核评价机制的多元化

为检验课程教学效果,考核评价必不可少。在常用的平时考勤、课堂作业与期末考试成绩的考核评价机制基础上进行多元化拓展,以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创新态度和意识。针对机械制造装备设计课程教学特点,采取“日常课堂教学考核+创新实践考核+期末闭卷考试”模式。日常课堂教学考核从考勤、课堂讨论、课堂作业等方面进行综合评定,重点考查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纪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等;创新实践考核结合实验教学进行,考察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实践动手能力等;期末闭卷考试适当增加主观题和应用型试题比重。通过考核评价机制的多元化拓展,全面准确地反映学生学习效果。

二结语

第2篇:装备制造论文范文

论文摘要:制造业人力资源建设在企业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过程中具有引领、示范、推动、凝聚作用。要把知识与技术创新体系和人力资源建设和人才培养培训体系紧密结合,为企业培养培训结构合理、素质精良的技术人才、管理人才、高技能人才提供知识和智力支撑。

一、上海电气人力资源基本状况

上海电气集团共有企业387家,其中资产管理公司277家、有限公司103家,总公司下属7家。

集团共有职工114709名,其中,在岗职工为74584名。所属企业中,资产管理公司拥有职工68211名,其中32899名职工在岗;有限公司拥有职工45467名,其中40654名职工在岗。

在岗职工中,有专业技术人员共18221名,占职工总数的24.43%;有技术工人35535人,其中技能人才33139名,占职工总数的44.43%。根据电气集团人力资源分类统计表,在岗劳务工用工总数13480人。集团在岗职工中,有硕士及以上学历学位职工1277名。占专业技术人员的7%,占在岗职工的1.7%,职工的学历学位层次有待进一步提高。集团共有高级专业技术人员1938名,占专业技术人员总数的10.6%,占在岗职工的2.6%。集团共有高级技师202名,技师1685名,两者分别占技术型人才的0.6%和5.1%,占在岗职工的0.3%和2.3%,技师、高级技师占技术型人才比例为5.7%,占技术工人比例为5.3%,占工人(含劳务工14066人)比例为3.8%。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型人才比例为24.4%,占技术工人比例为22.74%。

在职工教育培训投入方面,2006年。上海电气职工教育培训投入3501.6万元,在岗职工人均469.5元,其中,技能人才教育培训总投入1049.8万元。技能人才人均316.8元。技能人才培训占总投入比例为30%。有限公司职工教育培训投人2313.5万元,人均投入569.1元,其中技能人才投入566.1万元,技能人才人均276.8元。有限公司技能人才培训占总投入比例为24.5%。

同时根据调查,45%的职工在过去一年中参加了企业组织的培训。但有77.5%的职工表示过去一年中没有参加过企业外的培训。专业技术人员群体中有52.5%的职工表示过去一年中没有参加过企业组织的培训,有26.7%的职工表示过去一年没有参加过企业外的培训。35岁以下本科以上学历群体中38.2%的职工表示过去一年中没有参加过企业组织的培训,其中有65.20%的职工表示过去一年没有参加过企业外的培训。企业高层领导中23.1%的人员表示过去一年中没有参加过企业组织的培训。68.5%的人员表示过去一年中没有参加过企业外的培训。

综合上述情况可见,上海电气集团已经拥有一支专业配套、结构合理、功能齐全的人才队伍。近三年来。职工队伍建设态势良好。高级专业技术人员占在岗职工比例在2004年、2005年、2006年分别为1.87%、2.17%、2.28%,高技能人才占技术工人比例在2004年、2005年、2006年分别为7.68%、8.8,%、10.03%,呈现上升趋势。

二、上海电气人力资源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1、高级技能人才在总量、结构和素质上还不能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根据2006年西门子年度报表,2006年西门子共有员工474900名。其中173000人(36.42%)的员工具有本科学历。2006年,西门子在世界范围内新雇佣了75200位员工,其中36%具有本科学历,在拥有大学本科学历的新员工中,有60%是科学家职务或者是工程师。西门子公司高级技术工人占技术工人总数的30%以上。而上海电气高级技能人才从质量到数量都明显不足。主要表现在:一是技师、高级技师人数偏少;二是学历结构上偏低;三是高技能人才年龄偏大;四是劳务工技能等级低。缺乏相应的培训。

2、高端、紧缺、关键人才不足。对集团人才队伍存在问题的反映主要有:一是高端管理和科技人才比例较缺乏。西门子公司大学本科以上员工占50%,而上海电气仅16%;二是适应战略发展需求的人才缺口很大:三是高级技术工人的比例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大的差距。西门子公司高级技术工人占1/3以上,而上海电气高级技术工人只占技术工人总量的24.4%。值得关注的是,根据电气集团人力资源统计表不完全统计,党政管理人员中的本科及以上学历3223人,占党政管理人员总数的25.16%;同时党政管理人员的总量较大。共有12809人,占调查企业人员总数的22.93%。

3、人才的培养和培训存在不足。调查显示,54.6%的职工表示过去1年内没有参加过企业组织的培训。77.5%表示过去1年没有参加过企业外的培训。技术人员群体中52.5%表示过去1年内没有参加过企业组织的培训,76.7%表示过去1年没有参加过企业外的培训。中基层管理人员中33.6%表示过去1年内没有参加过企业组织的培训。68%表示过去1年没有参加过企业外的培训。35岁及以下本科以上学历群体中38.2%表示过去1年内没有参加过企业组织的培训,65.2%表示过去1年没有参加过企业外的培训。企业高层领导中23.1%表示过去1年内没有参加过企业组织的培训,68.5%表示过去1年没有参加过企业外的培训

三、进一步加强上海电气人力资源建设的对策

1、建设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技术工人队伍。上海电气作为是中国最大的装备制造业集团,技术工人的水平和质量应该走在全国前列。按照集团发展规划和先进制造业发展要求,到“十一五”末,高级工以上的高技能人才比例要超过30%,其中技师、高级技师比例要达到8%,45岁以下中青年高技能人才占高技能人才比重达80%左右,并涌现一批中青年领军高技能人才,带动中、初级技能工人队伍相间梯次发展。全面提升职工队伍整体技能、素质水平。

要加强劳务工的建设。参加教育培训、提升工作等级已经成为劳务工的迫切需求。上海电气集团职工队伍结构老化的矛盾较为突出,劳务工的加入使得职工队伍老化的状况大大改善。目前集团一线劳务工10175人,占一线职工的35.7%,占劳务工总数的75.48%。如在上海锅炉厂有限公司电焊和冷作两个主要工种中。劳务工已占在职工人数的30%,10年内30%的在职焊工和冷作工退休。在职技术工人学历层次偏低,年龄偏大;劳务工教育程度普遍偏低,对技术技能的掌握也比较粗浅。76.9%的劳务工比较希望和非常希望参加教育培训,目前有39.4%劳务工参加过技术培训,55.9%的劳务工没有参加培训。要立足上海、延伸国内外,在外省市建立高技能人才培养培训基地。

围绕企业实际需求,加强对技术工人教育培训工作的领导与计划工作,通过教育培训、鉴定考核、择优选拔,建立分层、分类实施的技术工人培养体系,造就一支高、中、低合理配置的技术工人队伍。

企业通过建立能级体系,制订相对科学的、合理的人力资源开发规划、培训体系,推进企业各类技术工人队伍的建设工作。

2、实施科技专家、项目科技带头人、首席技师的选拔制度,建立研究生培养基地。培养科技创新领军旗帜型人才。要实施上海电气科技专家、上海电气项目科技带头人、上海电气首上海电气席技师的选拔制度。以推进集团科技进步、技术自主创新,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激发广大员工的创造激情,培养和造就一批科技和高技能领军人才。与高校建立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以加强上海电气人才资源的投资和开发,大力提高人才资源对上海电气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构筑上海电气人才资源建设,使之成为上海电气经济发展的强大推动力。

3、加强制度体系建设,使人力资源建设与管理规范化、制度化。

一是要坚持和完善学习培训制度。建立培训——上岗——使用——考核——奖惩的配套制度。完善制度建设,为教育培训工作有序开展奠定基础。制定规范和促进教育培训工作开展的制度,《生产人员持证上岗及技能鉴定实施办法》、《师傅带徒制度》、《关于进一步加强教育培训工作的意见》、《“四支”人才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强生产一线员工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供电企业生产一线用工管理暂行办法》、《“首席岗位制”管理办法》、《员工培训考试考核奖惩规定》、《兼职培训师管理办法》、《首席工程师管理暂行办法》、《优秀人才管理办法》。《高级管理人员学习培训制度》、《技术创新人员学习培训制度》、《技术工人学习培训制度》、《劳务工学习培训制度》等。

二是建立培训激励制度。要完善的岗位任职资格要求,建立公平、公正、客观的业绩考核标准;公平竞争的晋升规定和以能力和业绩为导向的分配原则。

为充分调动员工学习的积极性。公司建立员工能力素质模型,实施职业生涯管理,设立管理、技术、技能人才三通道职业生涯发展体系。对优秀高技能人才,在晋升、工资、福利、带薪学习、休假等方面予以适当倾斜,努力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员工学习的积极性。

第3篇:装备制造论文范文

1.1政府推动贯标型模式

在循环经济标准化发展初期,企业的循环经济发展动力不足,企业的循环经济标准化工作主要是在政府的直接干预下进行,循环经济标准的实施主要依靠政府的政策措施推进。企业主要通过以下途径开展循环经济标准化工作。

(1)强化全员培训。通过大量的宣传、培训、研讨、交流等形式使企业员工熟悉国际能源和绿色制造准则,提高循环经济标准化意识,树立以发展循环经济、进行清洁生产为主线的大局观念,在注重循环经济标准的同时,能够更好地利用标准来规范生产过程,提高工作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增强竞争实力。

(2)强化依法管理。认真学习国家有关加强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的方针政策,贯彻相关的法律法规、标准规范,使之全面渗透于企业循环经济发展的规划、设计、生产、投入、厂区环境、工作生活等重要环节。通过制定符合法律规定的管理制度来安排好自己的生产经营活动,明确职责分工,调整好内部关系,规范工作流程。

(3)强化依法贯标。凡是国际上通行的、涉及同行业产品节能减排的技术标准,都要成为全员无条件遵从的标准。以严格的规章制度规范每个员工的贯标行为,扎实推进贯标工作,在企业内形成了解标准、重视标准、贯彻标准的良好氛围,以贯标改善企业运行状态,进一步夯实企业规范管理基础。

1.2市场导向采标型模式

在循环经济标准化发展中期,市场经济体制较为健全,企业积累了一定的循环经济标准化经验,逐步成为市场的主体。为适应发展的需要,增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扩大市场占有率,推动技术进步和科技创新,企业主动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及国际上同行业先进企业标准。在市场导向采标型模式下,企业主要通过以下途径开展循环经济标准化工作。

(1)重构企业经营目标。明确企业在发展循环经济方面的主体地位和必须承担的责任与义务,彻底转变单纯追求利润额经营目标,更多关注生态安全与社会福利增进等目标,走绿色创造发展之路。重视标准化在循环经济发展中的作用,逐步将标准化和企业自身发展战略相结合,使标准化工作卓有成效地为企业经营管理和市场竞争服务。

(2)延长产品生命周期。以产品研发为切入点,将循环经济标准化工作贯穿于包括市场调研、开发设计、工艺工装、生产制造、检验包装、市场营销等产品生产销售的全过程。通过制定实施产品标准化策略,增强产品的适用性,使产品能够满足顾客的多样化需求,延长产品生命周期,提高产品在生命周期内的销售收入水平,实现企业利益最大化。

(3)建立技术标准体系。根据企业自身的技术张金梅:装备制造业循环经济标准化发展模式研究水平和产品特点,建立起以技术标准为主体,包括工作标准、管理标准在内的企业技术标准体系,将标准化工作融入到企业产品开发、技术改造、工艺制造、市场营销等各个环节中去,用标准来规范企业经营的每一个环节。坚持企业标准体系的持续改进和提高,以期达到企业标准化工作的不断进步。

(4)创新采标工作机制。摆脱为了采标而采标的带计划经济色彩的采标原则,以市场为导向,实质性采用国际和国外先进技术标准。把采标与自主开发、产学研合作、引进技术消化创新、加速技术创新步伐等多种研发方式相结合,坚持科学采标、主动采标。通过采标工作,实现自主创新,从而获取良好的社会效益和巨大的经济效益。

1.3标准主导参与型模式

在循环经济标准化发展进入相对成熟的阶段后,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健全,企业成为市场的真正主体。在这一阶段,企业具有了较强的循环经济技术与标准化科研能力,也积累了丰富的循环经济标准化经验,能够自主开展循环经济标准化工作。根据市场需求,企业积极开展技术研发和创新,并及时将技术研发成果转化为标准,促进技术的产业化和产品的规模化,标准化已完全融入企业的现代化管理和精益制造之中。在标准主导参与型模式下,企业主要通过以下途径开展循环经济标准化工作。

(1)以持续采用国际最新标准为基点,创新并形成更高的企业标准。为适应企业技术进步及满足市场需求,利用各种渠道收集国外标准最新版本,在消化、理解、吸收和转化的同时,制定严于国家标准、国际标准的企业标准。加大企业标准的系列化、通用性研究和制修订工作力度,使企业标准与国家标准、国际标准间的衔接更加合理。

(2)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标准创新与新产品、新技术研发联动。加强对国内外两个市场需求信息、产品使用信息和竞争企业产品实物质量信息的收集和研究,坚持以产品创新、技术创新为主导,把技术开发工作纳入到标准化工作的轨道上。重视研究和推广能够推动装备制造业发展的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与国内相关科研机构建立横向联系,形成各种形式的技术创新开发平台,推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及其综合应用开发,促进技术与标准的融合。

(3)以提高研发能力为动力,参与制定国家乃至国际标准。不断提高每年投入标准研究和新产品开发、专利技术研究的费用占销售收入的比重。将人才战略、知识产权战略和技术标准战略列为企业科技发展的重要战略。深刻认识企业参与标准制定的战略意义以及标准对企业形象提升的重要性,积极参与制定国家标准,努力推动技术创新成果向国际标准转化工作,显著提高我国在国际标准制定方面的话语权。

(4)以质量持续改进为支点,不断优化产品标准。产品的演变与发展日新月异,标准必须及时适应市场与技术快速变化和发展的需求,不断注入新的、先进的内容,用以指导企业科学生产,提高产品性能,满足国家标准和市场对产品性能的要求,为企业的长远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5)以低碳设计促进标准创新,推进标准化工作逐步走向国际化。通过持续不断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标准质量,在实现企业可持续低碳化发展的同时,积极承担国内外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工作,提升参与国际标准化工作的能力和水平。顺应国际化的潮流,抓住国际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打破国际贸易技术壁垒,掌握国际标准的发展趋势,实现我国从被动采用国际标准到主动引领国际标准制定的突破,为促进我国的经济建设做出贡献。

2结语

第4篇:装备制造论文范文

关键词:陕西;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效率;数据包络分析

中图分类号:F42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6年10月25日

装备制造业对陕西区域经济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拉动作用,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效率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到陕西省的经济竞争力。目前,陕西省装备制造业总体上还处于制造能力强而自主创新能力弱、规模总量大而技术含量和附加价值低、技术创新总投入高而新产品产出不足的局面。本文采用数据包络分析法(DEA)对陕西省装备制造业2013~2014年的技术创新效率进行测算,分析陕西省装备制造业的资源配置能力、资源使用效率、产业规模效率及产业内部技术进步等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以期为进一步发挥现有产业优势、提高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效率、加速陕西装备制造业新崛起的政策制定提供参考。

一、基于DEA的陕西省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效率测评

(一)DEA模型简介。DEA模型是一种评价技术创新效率的非参数方法。本文选用的是由Charnes、Cooper和Rhodes在1978年提出的针对多输入、多输出系统的CCR模型。在这一模型中,每个决策单元(DMU)的输入和输出指标向量为:

(二)陕西省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效率DEA测算。本文借鉴已有研究并遵循科学性、可操作性与精炼性原则,从投入和产出两个方面设立如下指标:R&D人员、R&D经费内部支出、新产品开发经费支出为投入指标;有效发明专利数、发表科技论文数、新产品销售收入为产出指标。

由于研发具有滞后性,投入与产出不同步,本文设定1年滞后期,以2013年相关数据为投入,以2014年相关数据为产出,基于DEA方法的CCR模型,借助Deap 2.1软件,对陕西省装备制造业的技术创新效率进行实证分析,输出结果为陕西省装备制造业2014年技术创新效率。DMU代表装备制造业所包含的七大类子行业。从表1测算结果来看,只有专用设备制造业(DMU3)和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DMU6)达到DEA有效,而其他五个子行业均为非DEA有效。可见多数子行业的技术创新效率较低,创新资源没有得到有效利用,创新产出效果不理想。DMU3和DMU6的技术创新效率最高,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DMU5)、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设备制造业(DMU7)和通用设备制造业(DMU2)的技术创新效率较高;而金属制品业(DMU1)与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DMU4)的技术创新效率较低。(表1)

为进一步对陕西省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效率现状进行分析,本文按DEA所测算的整体效率值对陕西省装备制造业的技术创新效率进行排序,并按照输出结果给出松弛变量,以期找出技术创新效率不高的原因(是因为投入冗余造成的效率不高,还是因为产出不足造成的效率不高),结果如表2所示。可以看出,专用设备制造业和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达到DEA有效,说明这两个大类行业的技术创新资源得到有效利用,技术创新机制运作良好,创新产出效果较理想。而其他五大类行业均为非DEA有效,可见这五大类子行业的技术创新效率较低,投入要素利用不充分,或者产出能力不足。其中,通用设备制造业与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的两个投入指标(R&D经费内部支出、新产品开发经费支出)投入冗余,两个产出指标(有效发明专利数、发表科技论文数)产出不足,说明这两个投入要素未得到有效使用,属于装备制造业的传统产业,由于装备制造业产业体制的制约造成产品处于低技术含量水平,缺乏技术创新动力,使得知识性劳动成果较少;而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设备制造业的创新效率结果输出中投入指标(R&D人员、R&D经费内部支出)表现为投入冗余,两个产出指标(发表科技论文数、新产品销售收入)产出不足,说明这个行业的技术创新资源未得到有效转化,技术创新成果缺乏,新产品创收能力不足。(表2)

(三)陕西省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效率DEA评价结论。通过应用DEA模型对2013~2014年陕西省装备制造业七大类子行业的技术创新效率进行实证研究,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陕西省装备制造业七大类行业的技术创新效率评价中,DMU3与DMU6为DEA有效,说明这两个子行业较为充分地利用了技术创新资源,且技术创新产出效果较好;陕西省装备制造业各子行业的纯技术效率整体较高,DMU3与DMU6技术与规模均有效,DMU7、DMU2与DMU1均为规模收益低递增;DMU5与DMU4为规模收益递减。另外,相比较而言,传统的装备制造工业创新能力更低,而技术含量高和综合竞争力强的行业,技术创新效率更高。

2、根据陕西省装备制造业七大类行业的技术创新效率评价结果,专用设备制造业与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的技术创新效率最高,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设备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与金属制品业的技术创新效率居中,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技术创新效率最低。

二、总结及建议

通过对陕西省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效率的实证分析,发现陕西省装备制造业多数子行业技术创新效率较低,创新资源利用不充分,技术人员创造力不足,大型设备利用率低,政府支持效益差。为此,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陕西省装备制造业需要提高技术成果的转化效率,加大企业新产品的政府采购力度,并通过税收优惠、金融支持、市场机制优化等手段促进企业新产品销售,提高企业创新收益。

(二)陕西省应在加大对装备制造业技术人才和知识投入的基础上,充分挖掘人才及技术潜力,提高创新人员的创造力和技术产出能力,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及扩散能力,同时提高进口设备的利用率,从而提升陕西省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效率。

(三)陕西省需要进一步增加对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的政府资金投入,并通过税收优惠、金融支持、服务保障等方式鼓励装备制造企业加大技术创新资金投入。

主要参考文献:

[1]刘慧珍,杨嵘.陕西省装备制造业产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研究[J].西安石油大学学报,2011.21.2.

[2]魏权龄.数据包络分析[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3]张建辉,王园萍.基于DEA的山西装备制造业行业技术创新效率测度[J].经济师,2010.10.

第5篇:装备制造论文范文

一.基于耦合协调度的“生产业与装备制造业系统”共生评价模型在产业经济学领域,所谓“耦合”一般指两个产业间的相互依赖、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两产业子系统间的耦合形成耦合系统。产业经济学中的耦合协调度分析法就是借鉴物理学中的耦合协调度模型构建耦合系统,采用囊括多指标的耦合协调度指数分析和比较二者在不同区域的综合协调发展状况。本文运用基于耦合协调度构建“生产业与装备制造业系统”共生评价模型,分析生产业与装备制造业的共生状态,所依据的理论基础主要是:第一、共生与耦合协调的核心都是合作与协同。从内涵看,经济学角度的共生是指共生单元之间为了提高各自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展开功能上的合作,从而形成一种相互依存、优势互补、联系密切、相互促进发展的关系。耦合协调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产业通过各种作用形成相互依赖、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现象,且在两个产业形成的统一整体和谐一致。因此,共生与耦合协调是相通的,它们的核心都是合作与协同,无论是耦合协调还是产业共生都是指两个产业间的相互依赖、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齐振宏等学者运用生态学中共生的种类即寄生、偏利共生、互利共生等原理对耦合进行了分析[9],为产业共生与耦合协调的统一性奠定了理论基础。第二、共生与耦合协调都具有融合性、互动性、协调性等共同特征;第三、耦合协调度分析法与目前普遍运用的投入产出法相比更具优势:耦合协调度分析法需涉及众多指标,因而能更全面地反映两产业的共生关系,且可以进一步分析影响两产业共生的内部因素。

(一)构建基于耦合协调度的生产业与装备制造业共生评价模型参考相关学者文献,本文构造基于耦合协调度的生产业与装备制造业共生评价模型,其公式如下[10]:D=(c•T)θ,c=2u1u2(u1+u2)槡2T=au1+bu2上式中,c为耦合度,c∈[0,1],c值越大,说明生产业与装备制造业两个子系统之间的协调水平越高,反之则越不协调;D为耦合协调度,T为反映生产业与装备制造业两者整体协同效应或贡献的综合评价指数,ui(i=1,2,…n)为构成耦合系统的第i个子系统的综合序参量,θ、a、b为待定系数,取θ=0.5,a=0.4,b=0.6[11]。ui=∑si=1λijuij,其中λij为各指标权重,uij为变量对xij系统功效贡献的大小,uij=(xij-nij)(mij-nij)(uij具有正功效);uij=(mij-xij)(mij-nij)(uij具有负功效),其中,xij(j=1,2,..n)为第i个序参量的第j个指标值,mij、nij是序参量的最大值和最小值。生产业与装备制造业的共生水平评价标准。

(二)构建基于耦合协调度的“生产业与装备制造业系统”共生评价指标体系为了全面揭示生产业与装备制造业之间存在的依赖、协调和促进关系,遵循两产业的发展特征,本着科学性与实用性相结合、系统性与层次性相结合、动态性与稳定性相结合等原则,立足现行的统计核算体系,从产业规模、结构、成长和效益等四个角度,分别对生产业与装备制造业两个子系统构建了包括4个一级和18个二级指标的基于耦合协调度的“生产业与装备制造业系统”共生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对该指标体系进行的灰色关联度分析,计算得出的关联度均在0.5以上,各指标间平均关联度也在0.7以上,说明该指标体系是有意义的。然后,采用层次分析法,基于30位专家问卷调查,完成了生产业和装备制造业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权重的确定及一致性检验。构建的基于耦合协调度的“生产业与装备制造业系统”共生评价指标体系。

二.评价结果及分析收集2006-2009年《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中国第三产业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税务年鉴》及全国各主要地区的统计年鉴,获得相关原始数据。其中,装备制造业统计范围包括交通运输设备、电气机械器材、金属制品、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通用设备、专用设备、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装备制造业等8个细分行业,生产业主要包括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批发零售业;金融业;房地产开发;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以及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堪查业等7个细分行业。

(一)评价结果在对原始数据进行归一化处理后,利用上文构建的耦合协调度评价模型,计算得出全国31省市装备制造业和生产业的综合序参量u1、u2的值(如图1所示)和全国31省市的耦合协调度,并据此对全国各主要地区生产业与装备制造业基于耦合协调度的共生水平做出判断。全国31省市生产业与装备制造业基于耦合协调度的共生水平的具体计算结果如表3所示。

(二)结果分析(1)全国生产业与装备制造业总体共生水平为“初级共生”,且近年间无明显变化总体来看,在2006-2009年间全国生产业与装备制造业共生水平一直为“初级共生”,全国“生产业———装备制造业系统”在融合、互动和协调发展等方面还不显著。另外,全国大部分地区的生产业与装备制造业的耦合协调度值在2008年均比2007年有所下降,主要原因在于:(1)2008年的金融危机对上海、广东、福建等发达地区的装备制造业与生产业均有相当大的冲击;(2)2008年宁夏、四川、贵州等西部地区的生产业较2007年下滑明显,使得这些地区耦合协调度值的下降幅度较大。这表明我国生产业与装备制造业的共生状况非常不稳定。(2)全国各省市生产业与装备制造业共生水平差异显著,发展不均衡根据共生水平的大小可以将全国31个省、直辖市分为三类:第一类“中级共生”类地区,包括广东、上海、浙江、北京、江苏、山东六省(市),其生产业与装备制造业子系统的发展处于全国前列,且二者的协调程度最高,D值都高于0.7,达到了“中级共生”水平,处于由非均衡共生向优良共生的发展过程中;第二类“初级共生”类地区,包括天津、辽宁、福建、湖北、重庆等20个省(市),其生产业与装备制造业平均耦合协调度在0.5-0.69之间,处于“初级共生”水平,基本达到全国平均水平,两产业间的融合、互动与协调发展还很不明显;第三类“无共生”类地区,包括、甘肃、青海、宁夏、新疆五省,D值平均水平在0.4-0.49之间,几乎没有实现共生,两产业自身的发展亦相当落后。(3)我国生产业与装备制造业的共生水平的空间分布呈由东向西梯度递减从空间分布看,我国生产业与装备制造业的共生水平呈由东向西梯度递减的态势。东部地区的耦合协调度的均值为0.70,处于“中级共生”水平;中部地区的耦合协调度的均值为0.60,处于由“初级共生”向“中级共生”演进的阶段;整个西部地区的耦合协调度的均值仅为0.50,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刚刚达到“初级共生”水平,同时还有部分西部地区两产业之间几乎不存在共生。这一态势其实与当前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和工业化进程是一致的:东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高,生产业与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就好,两者的耦合协调度就较高,两产业的共生水平也较高;较之于东部地区,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滞后些,因此,两产业的发展均不如东部,其共生水平也就低[13]。这说明两产业共生水平的高低与装备制造业与生产业自身的发展状况紧密相关。(4)全国绝大部分地区生产业发展水平滞后于装备制造业除北京、山西、上海、福建、内蒙古、海南、云南、外,全国大部分地区都是装备制造业的综合序参量高于或接近生产业的综合序参量,说明全国大部分地区生产业的发展水平明显滞后于装备制造业[14]。虽然,山西、内蒙古、海南、云南与的生产业的综合序参量高于装备制造业的综合序参量,但是这些地区的装备制造业并不发达,所以并不能就此说明这些地区的生产业的发展水平高。因此,就全国而言,只有北京、上海、福建等少数几个发达地区的生产业的发展快于装备制造业。生产业发展的滞后成为影响两产业共生发展的“短板”。

第6篇:装备制造论文范文

(安徽省新技术推广站,合肥 230061)

摘要:我国制造业规模居世界第一位,但大而不强,能力过剩和结构性短缺反差强烈,高端装备的核心、关键零部件受制于人,成为制造业转型升级瓶颈。国内大部分企业以传统的生产方式已达到极限水平,难以满足高端装备对核心、关键零部件的精密、小体积、高靠性等要求。信息技术与制造业协同创新、深度融合正在引领制造业向智能制造变革。

本文以提高零部件的装配精度为切入点,探索在现有加工设备的条件下,利用成熟的精密测量、数据存储和计算机软硬件等技术,以传统选配工艺和全零件测量数据为基础,解决传统选配方案凭经验和判断性测量,难以确定本企业最优分组数和最佳装配精度,实现企业的制造工艺向拥有核心灵魂的原始创新跨越,突破高端装备核心、关键零部件的制造瓶颈。

关键词 :高端装备核心零部件; 性能; 装配精度; 集成创新

收稿日期:2015-06-30,修回日期:2015-08-04

作者简介:杨成,男,安徽省新技术推广站推广二室主任。上海交通大学机械制造及工艺专业毕业,长期从事企业信息化和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的推广工作。对企业信息化和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内容、步骤及实施方法论有一定造诣,形成了一套数据分析、建模及异常数据模型优化的方法论,主持编制了安徽省地方标准《中小企业成长性评价》(DB34/T 2330 ~ 32)。

1 装备制造转型升级的瓶颈和机遇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经过几十年快速发展,我国制造业规模跃居世界第一位,但制造业大而不强,总体仍处于国际分工和产业链的中低端,尤其在经济增速放缓以及市场需求下降的今天,高端装备核心、关键零部件为发达国家所掌控,受制于人的矛盾会愈发突出,能力过剩和结构性短缺反差强烈,加剧了产业“国退洋进”风险,严重制约了制造业转型升级,是制造业“由大变强”的瓶颈。如挖掘机的液压系统和发动机两项组成的核心零部件就占成本的42%,工业机器人三大核心零部件减速器、控制器和伺服电机占成本的75%,市场份额占据了国内70% 以上,且外商凭借市场垄断制定了大量“霸王条款”,要求国内企业提前订货期,甚至延长订单交货期等,严重影响了行业正常生产秩序。

当前,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正在引发影响深远的产业变革。基于信息系统的智能装备、数字车间和智能工厂等智能制造正在引领制造方式变革。跨领域、跨行业协同创新,为高端核心、关键零部件等重点领域关键共性技术的突破提供了新的路径。本文以提高零部件装配精度为切入点,将现代精密测量、大数据存储计算与传统的选配工艺融合,探索跨领域跨行业协同创新的新路径。

2 改善零部件装配精度的理论思考

高端装备的核心、关键零部件结构复杂、精密度高,且要求体积小、重量轻、噪音低、振动小、可靠性高、运行平稳和寿命长。随着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对产品的性能指标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在制造上,业内基本是提高零件的加工精度或装配精度来解决。作为本身精密度要求极高的产品,大部分零件的加工精度己经达到了当前生产设备的极限水平。如果再提高零件的加工精度,势必要对加工设备更新换代,这将使生产成本以指数级增加,如没有批量和高技术工人保障,不具有可行性。在现有的生产设备的条件下,调整装配工艺是可行的途径。

对传统手工模式而言,调整精密产品的装配工艺难度极高。一方面,精密产品零件数量多、精度高,且零件间配合关系复杂,任何细微差错都会体现在产品的最终性能上;另一方面,调整选配方案,无论是方案设计、验证工作量,还是执行过程中的测量、保管、运输和分组等工作量都将呈指数倍增加。随着高精度检测、计算机和存储技术的发展,网络化、数字化和智能化闭环制造系统成为高端制造的发展方向,制约选配方案优化的零件检测量、检测精度、人工分组计算验证工作量和生产成本等制约因素得到了很大改善。

3 关联技术的发展现状

3.1 传统的装配工艺

(1)机械装配。

按照设计的技术要求,实现机械零件或部件的连接,组合成机器。机械装配是机器制造的重要环节,装配工作的好坏对机器的效能、修理的工期、工作的劳力和成本等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零件的装配有互换、选配、修配和调整4 种配合方法,批量生产主要是互换法和选配法。

(2)互换法。

装配的同一种零件能互换装入。零件加工公差要求严格,它与配合件公差之和应符合装配精度要求,装配质量稳定可靠,装配过程简单,装配效率高,易于实现自动装配,便于组织流水作业,产品维修方便,主要适用于生产批量大的产品。但是对设备精度要求较高,尤其组成环数较多时,组成环的制造公差规定得严,零件制造困难,加工成本高。

(3)选配法。

对于组成环数少而装配精度又要求特别高的机器结构,为了提高加工经济性,将精度高的零件的加工公差放宽,然后按照实际尺寸的大小分成若干组, 使各对应的组内相互配合的零件仍能按配合要求实现互换装配。特点:①零件的制造精度不高,却可获得很高的装配精度;②组内零件可以互换,装配效率高;③凭经验和判断性测量来分组,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的技术水平,不易准确控制装配精度;④零件的分组数不宜太多,否则会因零件测量、分类、保管和运输工作量的增大而使生产组织工作变得相当复杂;⑤难以控制各组零件数完全匹配,多余零部件浪费大。

3.2 数字化精密量具的发展现状及趋势

数字化测量是高端制造的关键技术。高环境适应性、亚微米、纳米级测量仪器从计量室进入生产现场,为高端制造网络化、数字化和智能化奠定了的基础。

(1)数字化量具发展现状及趋势。

在生产实践中,根据普通的工件精度要求,一般使用直尺、游标卡尺和千分尺等测量工具数字显示已基本普及,位移传感器的测量精度从微米量级向纳米量级提升已经成为发展趋势。Heindenhain、日本三丰及SONY 等国外公司近年来都相继推出精度达到纳米级的光栅式长度计,北京标普公司采用了有自主知识产权开发的SGG-01 型0.1 纳米测长仪, 分辨力达0.1nm,示值误差±(3+0.03L)nm。

量具基本都有数据通讯接口,但这些测量手段的准确率和效率往往与操作者的经验和工作态度有关,难以满足一些现代化生产制造场合的高效的在线100%检测要求,同时测量的数据极少在线存储。

(2)机器视觉引领高精度尺寸测量。

基于机器视觉的检测技术,以其自动化、非接触、高可靠性和多工件多尺寸(长度、距离、角度、形状和位置)高精度测量,不受操作者的疲劳度、责任心和经验等因素影响的特点,在国内外制造业得到了深入研究和广泛应用。测量仪从检验室进入车间、对生产现场零部件100%检测成为发展趋势。目前机器视觉测量精度已经达到亚微米级以上,能够满足绝大部分高精度零部件的检测要求。

德国MAHR 公司、瑞士TESA 公司和日本三丰公司等三维视像测量系统,仪器分辨力0.01μm,测量精度XY 轴(0.3+L/1000)μm,Z 轴(1+2L/1000)μm。国内西安爱德华、东莞万濠、苏州怡信、深圳鑫磊以及北京天地宇等公司也有类似产品,贵阳新天光电公司的仪器测量精度达到(1.0+L/100)μm。

3.3 数据存储发展现状与演变趋势

数据存储是增长最快的半导体技术。每12 到18 个月,存储能力就会提升一倍。如今,台式机硬盘存储容量最高可达4TB,这意味着能装下1 万张照片或562 个小时的高清视频。硬盘制造商希捷表示,到2020 年,热辅助磁记录技术将给世界带来60TB 台式机硬盘,足够存储12 万张照片或6,750 小时高清视频。

与有着60 年悠久历史的硬盘驱动器技术不同,NAND 闪存技术还很年轻,有很大的发展提升空间。如今,NAND 闪存的存储能力以每年175% 的速度增长。

MicroSD NAND 存储卡的体积比指甲还小,存储容量却超过100 亿字节。

大数据时代,云存储(Cloud Storage) 应运而生。与传统存储设备相比,云存储不再仅是一个硬件,而是一个由网络设备、存储设备和应用软件等多个部分组成的复杂系统。“云存储可颠覆磁盘阵列所代表的传统存储需求。”基于x86 服务器的分布式存储系统、虚拟化技术和闪存的广泛普及,以及软件定义的存储技术等,都使云存储能够以更低的成本快速向前发展。数据量的大小由TB 级增长至PB 级,云环境下的大数据存储成为未来的发展趋势。

4 大数据环境下的选配工艺技术实现

4.1 前期准备

(1)建立机器视觉检测线或利用现有数字化量具100% 测量加工零件精度,并在线存储,建立全部零件加工精度数据库,积累海量的零部件精度数据,通过数据统计,找到各零件基本尺寸、公差和偏差稳定的分布概率。

(2)制定产品精度提升的目标,确定组成环零件组的基本尺寸、偏差和配合公差,按照产品装配图进行数字装配,仿真运行,检查、验证验证各组成环精度可行性;并根据装配合格率、零件剩余率和生产效率,建立优化模型,经反复优化,确定加工零件分组数和选配公差。

(3)预测投入产出,确定建立数字化检测线和自动分拣生产线的可行性。

4.2 过程优化

(1)建立数字化检测线和自动分拣生产线,保证零件加工精度100% 的记录和存储。

(2)实施基于物联网的库房库位管理,对全部零部件可识别分类包装。库管人员只需将生产指令、数量输入电脑,系统会自动匹配各组别零件的库存数量,选择最佳的组别,并将所需零部件从库位上取出,送往装配车间。

(3)详细记录每个产品的出厂质量,建立产品可追溯档案;尽可能多地收集客户对产品的满意度,对客户返厂产品进行质量分析和记录。

(4)按照装配合格率、零件剩余率、生产效率、客户满意度和返厂产品质量等因素,准确及时掌握工艺系统的工作状态和误差变化趋势,持续完善优化模型、优化加工零件选配公差和分组数

(5)产品升级。利用国家的扶持政策,充分发挥科研机构理论研究优势,构建经实践验证的产品全生命周期的大数据平台,研究全生命周期数据统一模型及现场运行过程检测技术、面向故障与效率的数据关联分析技术,形成面向产品的海量实践数据和理论研究深度融合的产学研合作,实现产品从模仿设计向拥有核心灵魂的原始创新跨越。

5 大数据环境下的选配工艺的意义

5.1 低投入、高产出,突破制造业“由大变强”的瓶颈增加的检测、工艺优化和分拣设备的投入,相对研发试制高端装备核心、关键零部件巨额的研发成本微不足道。零部件制造厂商转换产品升级换代观念,走从中低端向中高端的策略,即企业以现有满足主机厂中低端产品,通过优化装配工艺,主动提高产品的性能指标,必然完全满足主机厂中低端产品的要求,一方面使主机厂用户在原机型无障碍采用,经一段时间应用后,以“实效”树立主机厂的信心,逐步推动主机厂在高端机型的核心、关键零部件上应用;另一方面,零部件制造厂商通过海量数据的积累,不断优化装配工艺,形成具有真正灵魂的、稳定的、难以模仿的工艺,保证产品的性能质量,形成经济增长新动力,塑造国际竞争优势。

5.2 效益驱动,推动零部件制造厂商智能工厂建设

通过零部件制造厂商将新一代信息技术与装配过程融合,建立零部件加工精度和装配过程的数字化——建设数字化装配车间,形成的产学研合作经验,其成果可有效树立企业两化深度融合的信心,推动企业进一步推进信息技术与制造过程深度融合,建立从毛坯、粗加工、热处理、精加工、毛刺和飞边清理打磨等到零件加工全过程的数字化,并在海量数据积累的基础上,持续优化改造现有加工工艺流程,在有限的设备投入下,实现零件的加工精度或装配精度双向提高——建设智能工厂,全面提升企业的资源配置优化、实时在线优化、生产管理精细化和智能决策科学化水平,新一轮产业竞争中,抢占智能制造这一制高点。

5.3 零件精度分组工艺不可复制,成功经验可推广

基于企业个性化设备和人员加工出零部件海量精度数据的概率分布,并根据装配合格率、零件剩余率、生产效率、客户满意度和返厂产品质量等因素,确定组成环分组数,每组零件的基本尺寸、配合公差等工艺参数和优化模型是企业产品的核心灵魂,同行企业简单复制无效,也就是企业的核心知识沉淀不可复制,可以有效保护企业产品的竞争力。本文以提高装配精度为切入点,技术创新上,需要将现代精密测量、大数据存储计算与传统的选配工艺融合,实施跨领域跨行业的协同创新,企业可完成海量的数据采集和存储,提出客户的要求,大量的理论研究、数字仿真、模型提炼优化等研究工作,企业不具优势,势必要引进专业研究机构,进行产学研合作。因此,通过项目实施,总结出的实施方法论,采用的检测设备,数字仿真软件、优化模型规则的提炼方法等,以及形成的专家团队,可在行业内共享,推动行业内企业从模仿设计向拥有核心灵魂的原始创新跨越。

6 结语

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速放缓,市场需求下降,资源和环境约束不断强化,劳动力等生产要素成本不断上升的环境下,整机生产企业在核心、关键零部件受制于人的背景下,难以继续通过内部挖潜以及产品提价等方式部分的转嫁上游供货商提高配件价格产生的高成本,维持较稳定的盈利能力;而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基于信息物理系统的智能装备、智能工厂等智能制造正在引领制造方式变革。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利用相关领域的创新成果,通过创新链的资源配置,实施跨行业协同创新,建立以企业为主体,政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制造业创新体系,是可以突破制造业核心、关键零部件的瓶颈,促进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走创新驱动的发展道路。

《智能制造》杂志征稿通知

一、征文范围

1. 数字化设计与制造

2. 智能设计理论、方法及系统

3. 自动化与现代制造系统

4. 机器人技术及应用

5. 虚拟设计与虚拟样机

6. 网络化控制与制造技术

7. 绿色设计与绿色制造中的智能技术

8. 智能加工、智能检测与控制

9. 数字企业与数字化工厂

10. 制造系统建模、运行、控制、优化与调度

11. 先进制造模式与战略

12. 制造信息与知识处理

13. 数控技术与数字化装备

14. 现场总线与无线传感网技术

注:以上内容范畴供参考,围绕智能制造全领域,具体题目请自拟。

二、论文遴选、刊录出版和基本要求

1.《智能制造》编辑部组织编委会有关专家,对投稿进行审查、遴选,择优刊登。审查遴选期限为自编辑部收到稿件后的三个月。

对于刊登的论文,编辑部提供正式录用通知。

2. 论文内容必须是作者未正式发表过的研究成果,论文主题与智能制造相关,投稿作者须恪守学术道德规范,文责自负,严禁一稿多投及中途撤稿。论文字数4000 ~ 7000 字。

3. 论文应包括以下项目:论文题目;作者简介(200 字以内,包括姓名、工作单位、通信地址、电话、手机、电子信箱等);中文摘要、

关键词 、标题和正文、

参考文献。

三、编辑部投稿联系方式

联系人:张友苹

第7篇:装备制造论文范文

关键词: 营销安全;预警管理;装备制造企业

中图分类号:TE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2)08-0080-02

1大庆油田装备制造企业

1.1 油田装备制造企业的现状油田装备制造企业主要是根据该企业所在的区域油田的地理特殊性,提供适合该区域油田采油中使用的地面装置及地下设施的企业。而大庆是我国最大的油气生产基地和重要的石化工业基地,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发挥着重要的支撑作用。基于这样特殊地域的装备制造企业,在其生存发展的过程中,势必存在很多有别于其它企业的特点,只有针对其独特性研究,才能使企业可持续发展,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纵观国内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历程,从亏损大户到赢利明星,中国石油的装备制造业可以说走过了一段不同寻常的道路。2003年全行业刚刚实现扭亏为盈,2006年就实现了5亿元的利润,发展速度十分惊人,而“十二五”将是中国装备制造业竞争优势形成与分化的过程。油田装备制造业伴随着国家经济快速发展和装备制造业迅猛的跃进,已经步入了持续、快速发展的良性轨道。迅速扩大的善业规模,产品综合性能的告诉提升,使得高科技产品攻关获得重大突破。成功研制了9000米超深井钻机、顶驱、大口径高钢级钢管、快速测井平台、中大功率内燃机、大功率烟气轮机等新产品。油田装备制造的业内人士把“十五”以来称为石油装备制造业的“春天”。面对这样的温暖,企业应该考虑的是,春天过后还有冬天,未来的发展如何,取决于是否能够居安思危,理性分析当前形势。这样的快速发展,如果没有一个好的营销策略,那么,很多方面都会遇到瓶颈,过速的发展,没有一个好的软件支撑,将会带来拔苗助长的后果。

1.2 装备制造企业的发展前景国内的装备制造企业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龙头企业不多,除了创新意识,人才技术等因素外,国际化经营薄弱是其在市场竞争过程中,受到很多制约。不少企业技术与管理现状严重影响效益和发展。因此,抓住国家振兴装备制造业的大好机遇,通过深化改革,在体制上突破瓶颈,整合资源,提升竞争力。

油田装备制造业的振兴必须要了解环境,掌握市场,注重营销安全。打造国际竞争力是装备制造业适应未来全球竞争、实现快速发展的必然选择。装备制造集团总部以利润为中心,除人事财务外,重点抓研发中心和国内外销售服务网络,打造国际化品牌,营销服务一体化,促进国际化发展。

“行业的边界已经被彻底打破,客户的需求就是边界。”这句话已经很明确的反映出目前装备制造企业的发展趋势。以客户为中心的营销,才是企业未来发展的重中之重,而营销的核心,就是安全。只有做到了安全的营销,才能充分满足客户的需求,达到企业发展的根本目的。当营销出现危机,企业能够准确的对其进行预警,那么,危机就会被规避,营销的安全就会得到保障,由此可见,营销安全的预警将会是装备制造企业的核心体系。

2油田装备制造企业的营销安全理念

油田装备制造企业越来越专业化、规模化,各个油田的采购范围从一个区域扩展到全国所有的油田装备制造企业,而油田装备制造企业间的竞争也日渐激烈,只有那些产品质量好、供货及时、售后服务质量好的企业才能在竞争中逐步站稳脚跟并有所发展,而差的企业逐渐淡出本行业。

随着中国与国际间石油开采合作步伐的加快,以及全球石油装备采购的中心向中国移动步伐的加快,中国的石油装备逐步走出国门,参与国际市场竞争。这给石油装备制造企业带来了机遇,同时又提出了挑战,怎样在国际竞争中获胜成为装备制造企业目前需要重视课题。仅仅靠优良的产品质量,竞争力的价格,售后服务质量,是不足以取胜的。在这样竞争激烈的市场中,如何确保企业营销安全,在出现风险和危机的时候,能够准确的为企业预警,成为装备制造企业的发展需求。

3指标体系的建立

企业营销活动,从实质意义讲是指营销流在营销线上的运动过程。该过程是由一系列要素支撑,并有其自身运动规律。因此,当营销流自身某些要素产生变化,企业也必须相应采取变化,以适应新的规则从而保持营销活动正常秩序。反之,若企业不能意识到或者意识到而未相应改变,定会产生营销危机。所以,这些需要当企业不能明显意识到风险和危机的时候,能启动一套预警系统,来警示企业可能发生的营销危机,这样,就会降低要素发生变化带来的负面影响和对企业利益的冲击。因此,在企业营销过程中推行营销安全管理已成必然趋势。

3.1 指标的选取方法①理论分析法。从市场营销的相关理论中得知,营销安全预警理论等应该选取适合本企业相符或者相近的营销安全指标,并对指标加以科学分析,依据结果确立初步的营销安全预警习题。②调查分析法。调查包括访问专家,掌握该企业的营销数据,发放问卷调查等。

3.2 指标选取原则①敏感性原则。所选的预警指标与目标之间有函数关系,预警指标作为一个自变量,它的变动必然引起因变量一目标的变动。只有当自变量与因变量有高度的相关性时,这个指标才能选作预警指标。对敏感性问题,我们可以通过实证调查结合统计中的相关分析来解决。②异质性原则。不同的指标之间之间只能反映出不同的内容,选取异质预警指标,若不同指标所反映的是同一内容,则称之为指标两者间的同质性高,因此选取时应当选择一个最为敏感的指标数值作为最终确定指标。可以对指标进行肯德尔和谐系数分析,当和谐系数L~0时,这样才可以确定最终指标值。③全面性原则。选取的指标范围应当包括能覆盖企业营销安全的不同方面,既要全面,又要精准到位,这需要借助大量的取证调差和数据验证来解决。④定量化原则。选取的指标可以量化。量化不成的就没法相互比较,也就难以做出较为客观性的判断,一般客观性的指标都是可以量化,对于主观性指标的量化需制定出一套具体的量化标准,借助专家多方意见加以量化。但无论采用何种方式来量化,其进行移植性的检验是必不可少的。

3.3 体系的建立安全预警理论,是企业营销安全的理论核心。企业营销安全预警管理得当准确,是企业营销安全的保障。根据前人总结的营销安全预警理论,构建出企业营销安全预警模型(图1),这是企业建立的一个以营销安全管理制度为基础的早期营销安全预警体系。

企业营销安全指标的确定是十分困难的工作,要量化这些指标更为困难,因此,有几点是需要说明的:①要进行企业营销安全预警管理,做好对指标值进行量化。②量化方法有主观法与客观法。客观法准确,主观法不太准确。③主观法虽然准确度不够,但是相对于完全不量化的笼统判断而言,主观量化法的准确度又高得多。因为有许多指标是根本无法进行客观量化的,在主观量化与完全凭主观笼统判断之间,前者就更为准确。④主观量化法除了可以界定安全的层度外,关键是我们可以完整地分析安全的广度和深度,借助量化过程,可以加深对安全状况的了解,总比没有任何标准的笼统估计科学得多。⑤任何主观量化指标,只要进行层层细分,就可以找到相应的客观标准,对这些细分标准进行有权重值的综合统计,可得到有客观基础的主观分数,相对于简单的估算要精确得多。

4预警警限的确定方法

4.1 专家意见法确定该方法主要是通过专家组合讨论来给予各个预警值表的五级警限。为保证意见的客观性,对其的评定结论,还需要进行肯德尔和谐系数检验,直到达到高标准的一致性。方可确定为最终的警限值。

4.2 效标法确定效标法确定是以企业营销安全管理特别突出的企业为效仿基准,通过检测所获得的最终结果即可作为警限标准。但是作为好的企业,并非各个方面都是很突出的,所得标准也并非完全准确。因此,也可以从反的方面,即以营销失败企业为基准,将其结果作为警限获得部分结果数据。但都是体现在局部方面的借鉴,而非完整的惊现标准。

4.3 经验总结法确定此方法是通过企业多年从事营销安全管理经验而确立的一套安全预警警限,其中包括成功和失败的经验。这也是国内最常见的一种确立预警警限方法。然而,实际情况中,既是企业有标准的预警警限,也应当根据自身情况予以适当修正,以与企业自身实际相符合。

5小结

5.1 油田装备制造企业营销安全预警指标总值所反映的是该企业营销安全的总体水平,并不能实现对企业营销安全的全面预警和预控。因为作为一个企业,就算有相当好的安全总值,但若是在哪一方面出现比较严重的问题,就难避免使其陷入危机。因此,工业企业营销安全预警管理应当相对于每个具体的安全指标,只有每个安全指标运营到位,才能实现完全的营销安全预警和监控。营销安全预警指标总值对企业并不非没有实际意义,从营销指标安全角度来讲,它可反映企业营销安全整体总况。检验企业营销管理的整体水平,还可作为预测企业营销安全未来发展趋势的一种基准。让企业时刻保持持续,稳定、健康发展,时刻明白企业实际状况与预想安全状况之间存在的差距,从而制定和弥补有效策略,提高企业安全营销管理整体水平。

5.2 选作企业营销安全预警指标体系的指标应当遵行遵异质性的原则。但是在现实中,有些指标数据是难以获取的。所以就要引进近似的代指标。即如其他测试数据一样,选用同性质的其他指标数值来代替某一类似的预警值表数值。在确定数值结果时,应当选用同质指标数值结果,并标明同质指标数值与正选预警指标数值之间的同志系数做好排序,便于企业评估选用时作一参考。

5.3 企业构建好营销安全预警系统后,应根据企业活动实际情况具体实施管理。作为对企业整体全方位监控,并对企业有可能出现的安全隐患危机进行预警,灵活性和策略性是十分必要的。企业在营销过程中是否能避免营销事故和营销危机的发生,就看是否对营销安全预警管理系统推行的是否到位。

参考文献:

[1]李蔚.论营销安全[J].商业研究,2000,(9).

第8篇:装备制造论文范文

【关键词】装备制造;企业;价值链

一、装备制造企业价值链的识别与分解归类

企业的价值链包括内部价值链与外部价值链。根据波特的价值链模型,对于装备制造企业来说,内部价值链涉及到技术的研发、设计产品、生产产品、销售产品、售后服务等过程,也就是从产品的设计到销售保修的过程;而外部价值链指的是以装备制造企业的生产运营为基础,以给予满足顾客对产品的需要的体系为目标。外部价值链主要包括供应商价值链、购买商价值链以及竞争对手价值链。本文将从研究装备制造企业的核心能力的构建出发,主要是分析企业的内部价值链。

近几年来,在装备制造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价值链以及相关活动之间的竞争成为装备制造企业之间的主要的竞争,而这竞争就表现在企业内部价值链上可以创造价值的活动上。如果将价值链上的活动进行分解与归类,可以分为技术价值、组织管理价值、创新价值与资源价值。(1)装备制造企业在技术价值方面不同于一般的企业,它所涉及的范围广泛,包括技术研发、可行性研究、产品设计、市场营销规划、售后服务等等,这些活动创造出的价值都可以称为是技术价值。(2)组织管理价值指的是装备制造企业在生产运营过程当中,对企业的管理以及企业的各个业务的流程管理所创造出的价值,其管理的范围广泛,例如:人力资源的管理、组织团队的管理、对相关企业的管理(例如原材料供应商)等等。(3)装备制造企业的创新价值包括技术的创新、产品的创新、管理创新、制度创新等活动所创造的价值。(4)企业中的资源价值包括人力资源价值、无形的资源价值和有形的资源价值。人力资源指的是在一定的时期内,企业中的人拥有的能力、经验、技术等,能够被企业利用且可以创造价值。无形资源指的是企业的商誉等。有形资源则包括厂房、资金、原材料等。装备制造企业可以利用上述资源为自身创造更多的价值。

二、装备制造企业价值链分析

(一)价值链基本活动分析

1.内部后勤

内部后勤指的是在企业中与接收、储存和分配原材料相互关联的各类活动,比如,原材料的运输、原材料的接收、原材料入库等。对于装备制造企业来说,对于原材料及各类零件的需求量较大,为了令企业价值链的运行顺利,企业应该与供应商做好洽谈工作、实时做好库存控制、定期对仓库进行检查、协调好与各部门之间的关系等。

2.生产经营

装备制造企业价值链上的生产经营活动指的是将最初的资金、原材料等转变成最终产品的过程,这是企业形成最终产品的一个很关键的环节。不同的企业的生产方式、业务流程不尽相同,但总大致可以分成五个方面,包括:生产人员、生产能力、生产过程、生产质量、生产库存。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生产方式的特点,采取比较成本优势的原则,对价值链上的各个环节进行分析,降低生产成本。

3.外部后勤

外部后勤指的是装备制造企业将最终产成品交付给客户时发生的相关的活动,比如,最终产品的库存管理、接收订单、送货服务等等。对于装备制造企业来说,一大部分企业生产的最终产品都是大型的设备或是精密的仪器,这需要企业做好相关的外部后勤工作,可以建立相关的制度来完善工作,保障货物被安全管理、运送等等。

4.市场销售

装备制造企业的市场销售是指向购买产品的客户提供一种购买方式以及引导客户购买产品的相关的活动,如促销、广告、专业的销售团队、渠道关系、定价等等。市场营销是满足客户需要的一种过程,是将装备制造企业的产品转换为现金的过程,是能够为装备制造企业实现收益的一项重要环节。

5.服务

装备制造企业价值链上的服务活动指的是企业为了保持或者增加产品的价值而提供各种相关的服务活动。装备制造企业的服务大致可以分为售前服务、售中服务和售后服务。装备制造企业生产的产品一般情况下成本高并且生产周期长,顾客在决定购买之前都会非常犹豫、慎重,所以装备制造企业良好的服务有助于促使顾客做出购买决定,帮助企业实现盈利。

(二)价值链辅助活动分析

1.企业基础设施

企业基础设施是价值链中的辅助活动,其包括大量活动,涉及的范围较广,例如日常办公管理、制度规范、财务管理、信息系统管理、会计、质量管理等等。企业基础设施活动不同于其他的辅助活动,它不是通过单个的活动起到辅助作用而是通过整个价值链的活动起到辅助作用。

2.人力资源管理

人力资源管理指的是对企业内的全部员工的管理的活动,是企业价值链中的辅活动,包括招聘企业员工、对其进行培训、培养及开发等各项活动。对于装备制造企业来说,人力资源管理也是其能够提升核心能力的一项重要因素,因为装备制造企业需要技术人员进行研发企业的关键技术,还需要相关的员工进行配合,才能帮助企业从技术开发到制成最终产品完善的实施。有助于企业实现自身的价值。

3.技术开发

技术开发指的是装备制造企业为了获取核心技术、关键技术及改善产品工艺而做出的各种努力。装备制造企业的技术开发主要包括:设备操作技术、专业的学科技术、办公自动化等。技术开发是装备制造企业提升核心能力、获得持续竞争优势、能够使得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波特的价值链模型中,技术开发活动对于装备制造企业来说尤为重要,是企业在市场中获得竞争优势的因素之一。

4.采购

采购指的是购买用于企业生产经营的物品的活动,包括原材料、低值易耗品、厂房等等。在波特的价值链模型中,采购是辅助价值活动,但是对于装备制造企业来说,采购对于企业实现盈利具有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我国,装备制造业发展较晚且缺乏成熟的配套产品网络结构,有时许多核心零件依赖进口,企业的采购成本较高,所以装备制造企业应该充分认识采购活动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1]吴璞.基于价值链的房地产企业核心竞争力分析及构建[D].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11

[2]冯海龙.基本价值链与竞争优势―对波特观点的修正与完善[J].经济经纬,2007(05):100103

第9篇:装备制造论文范文

关键词:装备制造业 市场集中度 DEA分析 并购绩效

一、引言

并购是公司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公司进行资本运营的重要手段。产业组织理论认为:企业所属行业的市场结构(Structure)决定企业在市场中的行为(conduct),进而决定市场运行的绩效(Performance),即经典的S―C―P分析框架。就行业环境而言,企业所属的行业或将要进入的行业是对企业直接影响最大的外部因素之一。由于行业发展存在差异,各行业的投资回报率也不相同,所以行业不同,企业的并购绩效也不同。在市场经济中,社会资源总是处于优化配置的过程中,由投资回报率低的行业流向投资回报率高的行业,就目前我国行业并购发展现状而言,我国企业的并购行为并没有呈现出明显的产业倾向,大部分是横向并购,以加强行业集中度和市场份额为目标。由此的现象是:越是细分的行业,并购活动越频繁。其实,企业并购作为一个过程,应遵循先行业后企业,先自身定位后有的放矢搜寻目标的规律(高静美,2009)。一般而言,行业集中度是决定市场结构的基本因素,集中度高的行业往往会存在拥有强垄断势力企业,这种垄断势力可以帮助企业获取超额垄断利润,从而使企业获得垄断收益;然而,过高的行业集中度又会导致企业缺乏创新的动力,最终影响到并购企业的发展前景。那么,横向并购这一会对行业集中度产生影响的企业行为最终会对企业自身的并购绩效产生如何的影响呢?正是存在着以上的疑问,本文选择我国装备制造业上市公司对这一问题进行研究。装备制造业是我国的战略行业,为各行业提供生产必需的技术装备和重要零部件,在技术层面上决定了众多产业的竞争力和发展水平,是我国整个工业的基础与核心。我国正处于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以及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对装备制造业的市场需求巨大,然而,我国的装备制造业却存在着行业低水平重复建设和产能过剩的问题。近年来,我国装备制造行业骨干企业被国外公司并购的案例屡屡发生,这一方面推动着我国装备制造业的变革.另一方面也导致国有企业失去部分主导权,自主研发和自主技术创新面临巨大压力。在此背景下,我国本土装备制造业迫切需要企业通过兼并重组来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发展一批具有工程总承包、系统集成和融资能力的大型企业集团,以提高国际竞争力。因此,在当前经济形势下,从市场集中度视角研究我国装备制造业的并购绩效,对于我国装备制造产业政策的制定以及骨干企业的联合重组都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本文基于我国装备制造业上市公司财务数据,首先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法(DEA)中的C2R的DMU排序改变模型,度量公司并购的中长期价值效应;然后采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论证企业的并购绩效与其所处产业的市场集中度之间存在联系;最后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法分析他们之间存在怎样的联系。通过本文研究,以期为装备企业实施并购策略,政府建立装备制造业扶持体系,提升我国装备制造业企业整体竞争力提高参考。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方法 国内外在对公司并购绩效的研究主要有两种方法:一种方法是计算并购前后股价变化的非正常收益,称为事件研究法;另一种是运用并购前后财务指标的变化来评价并购绩效的方法,称为财务指标法。事件研究方法有相对成熟的数理基础,己经成为国外研究并购绩效的主流方法。但由于事件研究法所依赖的市场模型是以股价的波动来衡量企业财富的变化的,而国内许多学者认为中国目前的证券市场属于弱式有效阶段(张兵和李晓明,2003),资本市场的有效性存在争议(骆柞炎,2003),同时还存在大量的非流通股等问题,所以国内学者多采用会计法对并购绩效进行验证。然而,运用财务指标法分析并购绩效也存在如下弊端:单指标的会计研究法只能从某一局限的方面来衡量企业的并购绩效,可能存在误导(李广子和刘力,2009);采用综合财务指标系统的会计研究法可能存在信息的重叠,同时在运用因子分析法等进行数据处理时需要一系列的参数估计,带有一定的主观色彩(廖运凤,2010)。此外,Andrade和Stafford(1999)曾指出,在20世纪90年代掀起的以巩固产业发展为主导的新一轮并购浪潮中,产业冲击或并购产业集中现象突出了会计研究法在绩效基准选择方面存在的问题,这些问题还会伴随时滞影响而进一步扩大研究误差。鉴于事件研究法与财务指标法存在的种种弊端,本文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法(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DEA),此种方法是著名运筹学家A.Charnes和W.Cooper等学者在“相对效率评价”概念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系统分析方法。与上述两种方法相比,DEA法具有很强的优越性:第一,可以处理多投入和多产出的情况,无须构建具体的函数形式,避免因采取错误的函数形式得出错误的结论;第二,对于复杂系统,输入、输出指标权重难以确定。DEA方法不必事先确定权重,以决策单元各输入输出的权重为变量就可以得出每个决策单元综合效率的数量指标,从最有利于决策单元的角度进行评价,排除了很多主观因素,具有很强的客观性。

(二)研究假设 产业组织理论认为:企业所属行业的市场结构能够决定市场运行的绩效。一般而言,行业集中度是决定市场结构的基本因素,而并购绩效也是行业运行绩效的重要组成部分。集中度高的行业可以使垄断企业获得垄断收益;而过高的行业集中度又会导致企业缺乏创新的动力,最终影响到行业的发展前景。因此可以推测行业集中度与行业并购绩效会存在一定的关联。具体到我国装备制造业,可以作出如下假设:

假设1:我国装备制造业各子行业的行业集中度与子行业并购绩效的DEA值之间存在关联

假设2:行业集中度与并购绩效的DEA值存在正向关系

(三)变量定义 DEA方法的优越性主要体现在多输入和多输出的综台评价,所以在选择输入和输出指标上有一些客观的要求:首先是所选择的指标要能够满足评价,客观反映评价对象的竞争力水平;其次是在技术的角度要避免投入集(产出集)内部指标间具有过强的线性关系;最后还要考虑指标的易获得性。综合以上几点要求,同时借鉴以往国内外DEA文献中使用的指标.最后选取了以下5个指标:输入指标:X1为主营业务成本与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之和,这是相对于主营业务收入的投入,可以有效测量企业在进行主营业务经营的过程中所投入的成本性资源。X1=主营业务成本+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X2= 三项(营业、管理、财务)费用之和。营业费用是指企业在日常经营过程中发生的各项费用以及专设销售机构的各项经费。管理费用是指企业行政管理部门为组织和管理生产经营活动而发生的各种费用。财务费用是指企业筹集生产经营所需资金而发生的费用。三项费用之和作为可控的财务指标,可以很好地反映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投入的费用性资源,(X1+X2)基本可以反映出当期企业为生产经营活动而投入的资源情况。X3=总资产,是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资源,能够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将总资产作为一项输入指标可以更加全面地反映企业为进行生产经营活动而利用资源的情况。输出指标:Y1=净利润,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追求利润最大化已成为企业经营的主要目的之一,企业净利润的大小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企业生产经营的经济效益,表明企业在某一会计期间的最终经营成果。Y2=主营业务收入,是指企业从事的日常经营中的主要活动所产生的收入,一般占企业收入的比重较大,对企业的经济效益有较大的影响。而获取收入是企业日常经营活动最重要的目标之一。

(四)数据来源和样本选取 文中所有的并购事件样本均来自于国泰安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开发的《中国上市公司兼并收购、资产重组数据库(CSMAR)2007》。上市公司财务数据和其他数据来自于CSMAR数据库、新浪财经、和讯网。其中使用资产或股权作为支付方式获得其他公司股权获得其他公司股权或资产的公司为收购公司,出让资产或股权的公司为目标公司;行业分类则以《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国家标准(GB/T 4754-2002)为标准。并购样本的筛选标准如下:(1)并购公告时间完整,剔除没有成功的并购事件;(2) 收购公司为上市公司,且属于装备制造业(代码为C34、C35、C36、C37、C39、C40、C41);(3)为突出行业对并购绩效的影响,只选取所有权性质发生变更的横向并购事件;(4)若同一年发生多次并购事件,则取交易额最大的一次作为研究样本。按照以上标准筛选后,最终得到36个并购样本,具体

三、实证检验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 根据前文对DEA方法应用的介绍,计算出样本上市公司2004年至2010所有的相对绩效值。为了便于下面的统计分析,将所有上市公司的并购绩效指标值按行业分类列在一张表上,具体如表(2)所示。通过考察所有装备制造业上市公司并购前后各年度平均经营绩效指标值的变化趋势来了解总体并购绩效,并购前后各行业年度的平均经营绩效指标值如图(1)所示。可以直观地发现,接受外资并购前,除了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外,其他行业均处于缓慢上升状态。在并购的前后两年,行业的平均绩效开始明显上升,这说明并购已经对于上市公司的经营绩效产生了显著的影响,而在2008年行业绩效又有了明显下降,这很有可能是由2008年的世界金融危机造成的;2009年后行业并购绩效又呈现上升迹象。总体来看,金属制品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的发展与其他行业相比较为平稳;电器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和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它电子设备制造业的并购效果最为明显,且在2009年经济稍复苏后绩效反弹最快。

(二)灰色关联度分析 根据2004年至2010年装备制造业各子行业DEA绩效平均值可以得出各子行业的年均增长率平均值,参考唐晓华、李绍东(2011)的研究成果,可以得到2007年装备制造业各子公司的行业集中度指标均值(CR8),根据灰色关联度理论,得出它们的灰色关联度为0.726155说明它们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关联。

(三)单因素方差分析 通过前节的分析,可以认为装备制造业各子行业并购绩效与各子行业的行业集中度之间存在紧密的联系。本节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方法进一步对各行业之间的并购绩效进行比较,检验不同行业之间的并购绩效上的差异。单因素方差分析的结果见表(5)。表(5)是并购前后各年各子行业DEA并购绩效均值的方差分析结果,可以看出各子行业在并购前绩效没有显著的差异。(1)只有在2005年可以看出,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的并购绩效要明显优于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它电子设备制造业。(2)在并购后的一年(2008)年金属制品业的并购绩效显著劣于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它电子设备制造业,其它子行业的DEA绩效值差异不明显,但可以看出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与金属制品业的绩效值均劣于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与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它电子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劣于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它电子设备制造业。(3)并购后第二年(2009)金属制品业和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的绩效都有明显上升,高于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与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它电子设备制造业,其中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绩效显著优于后两个行业。(4)并购后第三年(2010)各行业绩效值差异的显著性下降,金属制品业和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的绩效开始劣于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与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它电子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优于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它电子设备制造业。综上可以得出,金属制品业和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的并购绩效值从未发生显著差异;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与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它电子设备制造业的并购绩效值也未发生显著的差异;同时,前两者的行业集中度相同,后两者的行业集中度相近。从这一角度符合灰色关联度分析的结果,即并购绩效与并购企业的行业集中度有关。从绩效值的大小来看,除2009年之外,各子行业的DEA绩效值排列都符合行业集中度越高,DEA绩效值越低的规律;而在2009年,各子行业的DEA绩效值排列都符合行业集中度越低,DEA绩效值越高的规律。从这一角度也符合灰色关联度分析的结果,并可以得出并购绩效与并购企业的行业集中度存在顺序关系的结论。

四、结论与建议

本文通过对我国装备制造业上市公司与2007年发生并购的并购绩效的DEA值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并购事件对制造装备业的DEA绩效值产生了显著的效果;(2)我国装备制造业各子行业并购绩效的DEA值与行业集中度之间存在显著的关联度;(3)行业集中度与并购绩效的DEA值存在顺序关系。总体来看,我国装备制造业各子行业的行业集中度都较高,属于寡占型市场结构,但大多数企业还以简单的制造加工为主,整体竞争力不强。从发达国家先进装备制造企业的发展经验来看,发展大型企业集团和跨国公司仍是未来的方向,只有这样才能够实现规模经济,发挥技术创新优势,增强国际竞争力。本文认为,要通过并购调整我国装备制造业的产业结构,提高企业并购效益,可以从企业和政府两个方面共同努力:在企业层面,企业首先要研究自身所处的市场地位,再根据企业自身的情况制定发展规划,选择合适的并购对象,切忌盲目跟风或因过度依赖并购而缺乏技术创新;在政府层面,首先保证我国对于装备制造业的控制力,限制外资对于行业中骨干企业的并购;其次,应该促进国内相关产业的有效竞争,促进强强联合并防止保护落后;最后,要建立装备制造业政府扶持体系:目前,一些地方装备制造业企业存在巨额债务、经营机制僵化,缺乏应对激烈国际竞争能力的问题,中央政府有必要给予适当保护,一方面鼓励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形成具有工程总承包、系统集成的大型装备制造企业集团;另一方面以市场为纽带,大力发展专业化分工协作,积极引导专业化部件企业向“专、精、特”方向发展,形成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产业格局,提升我国装备制造业企业的整体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唐晓华、李绍东:《我国装备制造业市场集中度实证分析》,《财经问题研究》2011年第6期。

相关热门标签